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精选(九篇)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第1篇: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在2015年11月10日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就高等体育院校而言,如果把术科院(系)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作为产品来看,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体育行业和人民群众对高等体育院校术科院(系)输出的人才的需求以及术科院(系)提供的社会服务的需求迅猛增加,且进一步多元化。与此同时,术科院(系)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则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供需错位的现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种类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也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在供给有限甚至错位而需求增加且进一步多元的情况下,高等体育院校术科院(系)的服务供给亦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李克强总理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针对健康影响因素抓好预防保健,为保障人民健康营造良好环境;要着力补短板,把卫生与健康资源更多引向农村和贫困地区;要引导和支持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尤其要促进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的五大融合;要加大对医疗健康前沿研究领域的支持,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催生更多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健康中国建设,总理的期望与要求,术科院(系)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应积极响应和做出调整。    

因此,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高等体育院校术科院(系)培养的人才产品,供给路径应具体而多元。按“项目”设系,按“需求”设专项,为健康中国建设需求提供对口的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为响应国家战略,与健康中国建设对接,成都体育学院对下设术科院(系)的设置进行了调整,把原有的体育系和运动系合并,按“项目”调整为体育教育训练一系、二系、三系,这一举措,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突出体育专业技能与特色,增大运动项目(专项)与社会就业对接;通过实行分类管理、因材施教,可以规避原体育系、运动系同一专项学生管理不统一、培养不系统等问题,以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专项技能,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并对进一步凸显体育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业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学校满足社会对高水平体育人才的需求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这一举措更是我校新常态下的因时之变、应时之需,适应和对应了当前社会和市场对体育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

(2)根据社会需求,应当对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供给进行结构调整和改革。根据李克强总理的要求,要着力补短板,把卫生与健康资源更多引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的开展还很薄弱,术科院(系)要根据这一发展短板,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供给方面,要及时进行响应的结构调整和改革,通过课程设置优化,通过教学内容调整,为农村地区培养适合农村学校和全民健身需求的专门人才。基于与养老、旅游、健身休闲的融合,增设相关课程,增设养老、旅游、健身休闲等适宜的专修项目。拓展选修课程,服务于催生更多的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努力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贡献术科院(系)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应有的力量。

第2篇: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一般情况下,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基本规格的总体设计非常重要的文件,同时也是学校组织一切教学活动以及从事教学管理非常重要的依据,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近年来,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与健身专业人才需求量在逐年减少。所以,本研究对体育教育与健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在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与健身专业发展的新思路。

1.体育教育与健身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目的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也是急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的高校,作为高素质、基础扎实以及广适应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正是高校教育逐渐趋于大众化的同时,要求对于不同的群体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培养,进而能够满足每一个不同学生的发展适合社会的不同需求。因此,对于体育教育以及健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即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标准的标准化、课程设置的规范化以及教育素质的整体提高。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和健身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工作的能力,对于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体育教育和健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的必要性

2.1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的社会需求

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的方面,大部分在体育领域,大多数的这些单位会优先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专业人才,特别是需要水平高、技能突出的人才。高校需要突出本校的办学特色,有效发挥体育专业的优势,进而培养出有能力和高素质的体育专业与健身专业的人才。因此,对于体育专业和健身专业的学生今后就业的方向是教师或者是教练员。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目前不仅是一些行政部门亟需体育人才,在社会的很多岗位也都需要较高素质的体育人才。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健身教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越来越倾向于体育锻炼方式的研究。因此,不仅传统的体育领域需要高端体育人才,在全民健身领域对于体育专业和健身专业也有着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因此,要求该领域的学生要有自己明确的定位,放开视野认清就业形势,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价值。

2.2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的个人需求

对于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需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学习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要拓宽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广泛参与各项实践活动,更多的接触社会,进而锻炼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高该领域的整体水平。高校要积极的采取措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高校要研究全面实施学生素质提高培养计划,尤其重视在职业生涯中的规划,进而通过相关的素质训练、培养设计进而社会需求等环节,是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高校在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专业训练的同时,需要进行能力以及素质的培养。

3构建体育教育与健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途径

3.1建设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团队提高教学水平

高校教育实施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与教师能力水平的高低,所以需要快速建立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团队,进而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因此,首先要加强对创新型教师的培养,要培养教师的创新教育意识以及创新教育的观念,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不断提高教师的知识修养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的能力。另外,根据领域的不同要建立不同的研究型团队,这样能够使用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将创新教育的理念传授给学生,需要将这一理念贯穿在教育的整个过程。

3.2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

学科专业以及课程的布局是否合理将会直接的涉及到人才培养的宏观质量问题,教育部门的宏观指导在其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预测,各个地区也都适时的调整专业目录,对专业规模以及结构进行控制,从而合理设置和优化学科专业,有效引导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能够增强体育教育专业,从而更有效加强社会原动力。

3.3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

体育专业与健身专业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制度创新的建立。相比较与发达国家,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创新活力不足。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制度的建设着手,废除就的制度、建立健全新的教育管理体制以及人才培养方案,高校积极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制度体系。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突破体制的制约,创建大学的学术组织,进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与互动,进而能够用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教学;然后,要不断完善人才的选拔机制以及培养方案;要通过制度保障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

3.4加强高校教育实践以及教学质量的监控

在我国的大多数高校,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为前提,进而有效带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师需要遵循的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教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的兴趣,进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就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其中,教师必须要坚持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过程,而且要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求这一体系能够有效地服务于体育教育这个核心。建立了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之后,要加强对监督反馈信息的管理处理,进而充分的发挥教学反馈信息在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有利作用。同时,教师要要注意各种激励学生手段的综合运用,对在体育专业与健身专业教育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师生,要适当的给予多种形式的肯定和鼓励。总而言之,培养体育领域专业人才是一个长期、综合的过程,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构筑的系统工程。因此,在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阶段,贯彻启发式的教学理念,进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完美融合,这也是培养体育人才的关键。

第3篇: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关键词:医体结合;高校;体育康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149-02

随着我国各类残疾人、伤残者的总数增加,具有康复需求的人也越来越多,体育保健康复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是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融体育、健康、营养、医学知识及体育文化于一体,以促进健康为目标,以运动项目练习为手段,使体育锻炼促进人的健康更具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1]。我国高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教育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国内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院校大体有体育专业类院校、医学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和其他综合类院校,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或教育学学士学位[2]。在针对某些疾病专门性的治疗,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要涉及各方面的知识以促进他们身体的康复。充分挖掘医学院校与体育院校的各自优势,并有效地结合和发挥以培养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发展现状

体育保健学是体育科学的学科之一,是运动医学的一个分支。追溯体育保健学的发生、发展要从运动医学开始[3]。运动医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以前至20世纪20年代初,运动生理、解剖等基础研究与运动伤病的防治等应用研究相互促进,产生了更精细的不同专业,形成了运动保健学,并逐渐被列入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的课程。1982年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了全国部分师范类学校体育专业教师,编写了第一本教材《体育保健学》[4]。体育保健学的发展需要从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医疗医学和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的新成就中汲取营养,同时又不断地对它们提出新的课题、新的要求,从而促进医学的全面进步和提高。体育保健学的课程主要在各体育类专业院校,也有部分医学院校也开设了体育保健学课程。运动处方是治疗和预防、康复的核心部分,各种疾病的运动处方等问题均将会研究得更加深入。随着国家全民健身活动和健康事业的发展推进,体育保健学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会更加广阔[5]。

二、保健康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招生情况。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学校,主要有四类,例如体育类院校、医学类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和师范类学校。目前,我国培养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校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能够满足一定的需要。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方面的需要,由于我国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较晚,又由于自身的原因,面对我国对康复人才的迫切需要,还不能满足社会对体育保健康复人才的需要,还存在着需要和培养人才滞后的情况。我国高校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招生,主要还是体育专业和医学类院校,在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培养上,开设了有关康复治疗和运动康复的课程,但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的相结合资源共享,培养符合当今与将来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人才,更好地为全民健身和健康事业服务。

2.用人情况。在对高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时,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根据调查可知,有部分用人单位、对刚刚毕业的学生就业满意度不高,学生不能直接上岗工作,而是要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岗位培训后才能上岗,主要问题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能和工作单位的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出现了教、学、工作、实践脱节的现象,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

学生在工作单位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在进行按摩时保健康复手法生硬,针对性地实行保健、康复推拿技术较差等等。造成的主要原因为,体育保健康复课程在整个学习中,开设学时短,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办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应根据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重点地因材进行培养,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岗位能力的需要,不能重理论轻实践,学生也应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实践和实际的操作机会少,也是原因之一。

三、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是我国健康事业发展的需要

1.医体结合符合培养目标要求。从我国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看,以及主要职业能力和就业等方面看,需要“医体结合”。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仅仅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掌握运动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和实践,掌握理疗仪器的原理及其应用技术,掌握运动疗法的技能和方法,运用各方面的体育、医学、营养等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开具适合的运动处方,并指导人群科学健身。这些目标的培养离不开医学院校的支持。

2.社会发展需要医体结合。到 2020 年,中国将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全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 2.48 亿。国务院也非常重视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在 2020 年,基本建立较合理的完整体系,为人们服务,国家将加大对健康服务领域的投入[6]。这为我国培养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培养,带来了生机和广阔的前景,社会对康复专业人才的需要也大量增加,这成为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伴随着我国健康服务领域的发展,运动疗法是康复医疗的核心和主要手段,利用\动加医疗康复结合的方法,能很好地为我国的人民健康做出贡献,增强人民的体质,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将成为我国健康服务的重要力量和人才来源。

3.预防治疗康复需要医体结合。随着我国健康服务事业和全民健身的全面发展,各种医疗机构、省县级的康复机构、运动队等等的增多,都需要大量的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7]。各种疾病的早期预防,疾病的治疗、控制和康复,残疾人的康复治疗等等,运动疗法都是不可替代的手段,医体结合培养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医学院校可以借助自身的优势,能够为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基地,学生学习了医学知识来做理论支撑,制定运动处方,要求学生要具备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医学科学知识和体育教育训练学知识,医学院校能很好地为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提供人文与学习环境。医学院校不仅在医学理论上有专家和学者,在实践上也有着现代医学的实践者。医学院校有先进的医疗器械和专业所需的实践,能针对性地对某些疾病进行专门性的治疗,以促进他们身体的康复。

四、“t体结合”培养保健康复专业人才

充分利用医学和传统体育保健康复各自的优势,将二者有利地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进行培养[8]。医学院校的先进的医疗器械、优秀的医疗人才、适合的人文环境,能为高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提供服务性实训基地,学生能在医学院校实习和进行实际的操作、手法练习,为将来的工作需要积累经验,将来在就业的时候,就能很好和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这样有助于学校充分利用行业的人力、设备、技术等资源优势,降低办学成本,而且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质,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

根据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将来就业的要求,分层次、分功能、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医体的反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完善和改进,提高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9]。医校结合,必须创新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将来能服务社会,这就要求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培养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观念,使他们能在优胜劣汰的社会中、各种人际关系中和自我的融合中统一发展[10],在“医体结合”下,更好地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

五、结语

随着我国各类残疾人、伤残者的总数增加,有康复需求的人也越来越多,保健康复专业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专业开展得较晚,在培养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实施医体结合培养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发挥最大的优势,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趋势。

参考文献:

[1] 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保健学教材编写组.体育保健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7.

[2] 王晓曦.医体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4):98-100.

[3] 钟帮礼.体育保健康复知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2014,(35):99-100.

[4] 彭代斌,王健.对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体系及内容的分析与思考――兼谈我国学校体育学学科群的构建[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

学报,2008,(1):65-68.

[5] 陈芳,袁建伟.体育社会组织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10-12.

[6] 苟梦雍.山西省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D].太原:中北大学,2015.

[7] 肖冰,崔明.高职体育保健专业“系所合一,零距离上岗”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19):6-8.

[8] 赵振浩.关“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147-149.

第4篇: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社会体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满足大众健身市场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而设置的新兴专业。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开设社会体育专业,开创了全国的先河。1998年教育部在第4次普通高校本科目录修订时将社会体育专业列为正式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成为体育学的5个基本专业之一。经过这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社会体育专业在布点范围、招生规模、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材编写及教学设施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近年来,社会体育专业的招生范围和招生数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的第二大专业。但是,社会体育专业毕竟是新兴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研究,以期找准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定位,为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2 关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

2.1 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本质的思考

本质是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面貌和发展的根本性质。“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顾名思义,也就是指“社会体育”作为“体育学”的五个专业之一,应该干些什么,它与其他四个专业相比,其专业特色在哪里?关于这个问题,我国相关专家、学者是众说纷纭,并列出大量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在社会体育指导和社区服务、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营销及社会体育管理三类培养方向上,最大的就业市场还是社会体育指导和社会服务[1]。并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社会体育指导员从2001年8月开始进入中国职业分类体系,说明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已不是业余和兼职,而是一份职业。根据《全民健身纲要》第二期工程的要求,到2005年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要达到35万。但是从1993年中国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以来,1996年中国仅有6万人获得了技术等级,每7000多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只能得到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这巨大的空缺需要高校培养众多合格的社会体育人才去填补[2]。

也有学者认为:根据我国的国情,短时期内在群众性健身领域中不可能设立专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这些指导员也大多是由兼职或业余志愿者队伍组成,日本、德国也是如此。

即使是全民健身活动领域也是如此,没有相关政策做保证,也就不能给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多少就业岗位,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服务领域还是在体育产业领域[3]。并认为,确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不能从一种固定的职业角度考虑,社会体育专业目标定位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是各具特色的,而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健身技能指导人才是需要量最大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4]

其实关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宏观目标讨论到此基本上已经有结果了,无外乎是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产业方面的专业人士,为我国社会体育工作更好地开展奠定基础。但关键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市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及资源优势,这使得各地市社会体育开展状况各具特色。所以,所有的学校也不可能“千人一面”,都培养同样的人才。那么,如何结合本省、本地区甚至本学校、本系的特色进行目标设置应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社会体育专业目标定位应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

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确定培养类型和课程设置的关键,它决定着专业的发展方向。1998年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规定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这段话中,我们很难界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到底是要干什么的,是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经营者、教学者还是科研者?似乎都不是,而是要培养“组织”、“管理”、“经营”、“教学”、“科研”全才。

而每个专业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如果要求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全能的话,势必会造成所培养的专业人才的知识浅而不专,这样的人毕业后走向社会也很难从事专业工作。所以,这样的定位显然过于笼统和不具操作性。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适应社会需要,掌握社会体育的组织管理、经营开发、技术指导以及科研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基层社区、体育辅导站、各级俱乐部等社会体育相关单位从事运动健身指导、运动健身保健咨询以及社会体育事业的经营管理或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样的目标与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规定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所差无几,基本上是直接照搬过来的。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很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应该是能管理、能经营、能科研又能指导别人进行体育锻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若论知识掌握,比不上体育管理专业和体育经济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提出的“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目标和运动训练专业提出的“培养运动训练教学、训练、科研、管理”的培养目标相比,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显得笼统宽泛,目标不够具体,方向不突出,特色不明显而失位,这也是造成院系领导、任课教师困惑不清,学生迷茫不明的主要原因[5]。在此,可以借鉴韩国某些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韩国各高校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比较具体、明确。如体育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中学师资与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社会体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从事运动和休闲指导,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健康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提高公众健康水平,进行健康问题研究和健康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等[6]。

所以,学者程杰认为:“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不明确是制约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那么到底该如何定位呢?学者刘平江认为:“经营管理为主,社会体育指导为辅,他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的关系”[7]。学者马维平等人则认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为社会培养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技能指导型”高级专门人才。[3]”也就是说,每所学校的社会体育专业要想有所发展,且发展得好,必须找准专业立足点,并使其具体化,才具可操作性,否则的话会出现学生就业与培养目标不相一致的现象。#p#分页标题#e#

2.3 目标定位要考虑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指一个产品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和一定的时期内,在一定的营销环境和一定的营销方案下,由特定的消费者群购买的总数量。在经济发展中,需求起着主导的地位,但有社会需求不等于一定有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源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是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立足点[8]。有专家认为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健身技能指导人才是需要量最大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福建师大学者林向阳等(2003年)通过调查也得出社会体育人才需求前两位的人才是体育器材公司的营销人员和体育俱乐部的经营开发管理人员,同时提出社会需要的社会体育人才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9]。

有研究表明:湖南经营性健身健美俱乐部平均每县(市、区)有2.37个,每个俱乐部平均有从业人员5.56个,这些场所的业主和从业人员主要是来自体育教育类毕业生和退役运动员,他们一般都具有较好的健身健美的指导能力,但他们的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方面的能力则相对较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社会体育专业培训[10]。这就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人才提供了依据。

以广东省为例,一份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的群众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把需要更高层次的体育锻炼指导者排在第一位。

广州影响社区体育健身因素的问卷调查中,居前两位的分别是“场地设施不足”、“缺乏体育锻炼指导者”。可以说,体育锻炼指导者的缺乏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科学、合理健身的重要制约因素[2]。所以,在完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时,应该考虑市场需求。

2.4 目标定位要突出专业特色、学校特色

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场所。有特色,才会有优势;有优势,才会有市场;有市场才会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6]。所以社会体育专业要想办好,首先要找准自己的专业定位及专业特色。同时又要结合学校特色或本系师资各方面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学者对我国14所代表性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方向及培养特色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与上述学校相比,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人才的模式同于上海师大等学校,也就是说,我院也是主要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学训练、俱乐部健身指导人员的。但是,我系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主干课设置与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重复率高达60%,不相同的课程主要是人体生理学、伤害事故处理与急救、体育概论、社会心理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竞赛组织与编排,而这些课程似乎很难让学生达到“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学与训练、康乐部健身指导”的培养目标;而且其培养模式也基本同于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基本上我系的大部分学生也是被安排到河南省各中小学进行实习,这样的实习安排根本显示不出社会体育专业特色,也与我国创建社会体育专业的初衷相悖。

2.5 目标要突出实践教育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最终是服务于社会的,那就应该具备一些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在制定其目标是就应该突出实践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目标设置,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或积极利用已有资源,为学生多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机会,让他们多亲自参与一些社会调查、组办赛事、社区指导等体育活动,才能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所得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接受社会的检验与认同,理论知识与技能才能升华为真才实学,否则的话会造成部分学生“校内一条龙、校外一条虫”的后果[5]。

我系学生现在是第七学期的前10周进行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学生进学校进行实习。除了毕业实习外,也要求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或个人独立进行的社会实践,如进行社会调查、参与一定的体育管理或群体体育活动等,但这种实习形式主义太强。

3 结语

第5篇: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关键词】全面二孩;体育教育专业;健康类课程;教学改革

中国在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三十多年后,人口倒三角结构、少子化、老龄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基于此,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全面二孩”人口政策,“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会改变新增人口的数量,影响整体生育率及人口结构。预计全面二孩实行的第一年新增人口约为500万,此后逐年递减,短期人口增量可能会在5年释放,共计1500―2500万。全面二孩政策必将对中国教育发展提出一系列挑战,中国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以及质量等诸多方面都需要顺应时代背景,为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目前青少年身体素质连年下滑的大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健康类课程必须深入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这需要从体育教育师资这一源头抓起,积极探索,加大改革力度,培养出合格的体育专任教师,尤其是中小学体育专任教师。在现今全面二孩政策的现实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亦应顺应社会发展,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中适应此一社会现实,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1 体育专业健康类课程开设情况

目前全国大部分院校体育教育业健康类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健康教育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选材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与评价、健康体检学等。各院校在上述课程设置的多少、课时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而言因为教学条件、师资及课时总量限制等方面的原因,这些课程设置中实践学时的比例较小,与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培养目标中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2 体育专业健康类课程教学改革

2.1 m应全面二孩政策的特色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设置中,为适应全面二孩的社会现状和特点,可选择性加强幼儿体育、幼儿健康、儿童康复学、儿童运动保健学等课程的设置,或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增加涉及幼儿、儿童少年相关章节的授课学时。这些将加强学生理解幼儿、儿童少年身体发育特点、常见病诊治、体育运动适应身体发育的特点,掌握相关幼儿、儿童少年人群护理、照护相关知识,并能在幼儿、儿童少年日常保健、运动保健、健康安全教育及相关疾病康复、治疗等方面提供理论及技术指导,为培养适应全面二孩政策下社会特点的应用性人才提供支撑。

2.2 适应全面二孩政策社会的课程实施过程

本专业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有针对性加强幼儿体育、幼儿健康、儿童康复学、儿童运动保健学等方面的实验实践实训内容的培训。如在课程中增设“幼儿、儿童少年发育中身体结构、机能变化”、“运动对幼儿、儿童少年人身体结构、功能的改变”、等内容,使学生对少儿身体情况的变化及运动对其影响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为后续相关课程奠定基础。再如在体育保健别加强“幼儿、儿童少年体育保健”章节知识的讲授、讨论,或举行专题讲座,并积极开展相关见习、实习、实训课程,通过深入各级幼儿园、体检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康复机构、户外拓展训练机构等相关单位开展见习活动,开拓学生学习少儿相关身体发育、健康、体育保健等方面的视野,尤其是使学生对少儿健康安全教育、体检、运动保健等相关知识的直接接触和深入了解。同时还应注重适应社会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以相关课程为依托,积极开展诸如“儿童健康知识比赛”、“儿童安全知识竞赛”、“按摩比赛”、“儿童少年运动处方制定模拟赛”等技能竞赛活动,使学生在比赛中巩固实践技能,奠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坚实基础。同时积极开展深入社区、学校、家庭的幼儿、儿童少年健康方面知识的宣传、传授活动,定期举办诸如“幼儿健康知识沙龙”、“儿童少年运动保健知识宣讲”、“儿童少年趣味运动”等社会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家庭的少儿运动健康教育。

3 体育教育专业健康类课程改革适应全面二孩政策背景的意义

3.1 为全面二孩政策下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全面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必将带来社会人口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出生率的提高,在今后一段时间幼儿及儿童少年的绝对数量的增加,这是社会现实问题,而与之相适应的措施、专门人才的配套等却并未完全具备,针对此一社会现状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明显不足,尤其是体育教育专业健康类课程的改革几乎为空白状态。加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涉及健康类尤其是幼儿、儿童少年人群相关课程或内容的教学改革,能为全面二孩背景下人口结构变化的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专业人才配备。

3.2 有利于构建现代社会少儿服务体系

在现今二孩政策全面实施的社会背景下,少儿人群的运动从涉及人群范围、频繁度、需求度等各个方面都越来越大,而目前此类人群的运动多呈现出自发、零散、安全管理及保护不足等特点,这就需要从组织、管理、安全等方面加强之。应对短期内少儿人口数量的较快速增加,我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能符合实际发展需要。伴随社会服务业中的多元化、多样化需求,尤其是在目前青少年身体素质连年下滑的大背景下,需要强专业、强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服务于少儿人群。体育教育专业中健康类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可以适应此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3.3 有利于拓展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渠道

少儿数量的增加,必将导致相关少儿培训、运动、户外及安全等方面市场的扩大,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也会越来越大。而目前此方面的专门人才还远不够,面临此一就业缺口,体育教育专业加强健康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培养具备适应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服务少儿人群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拓宽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渠道,促进社会就业。

【参考文献】

[1]杨利民.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及措施[J].亚太教育,2016(9):254.

[2]张翠芳,李恩荆.“全面二孩”政策下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体育运动行为的影响[J].贵州体育科技,2016(9):52-54.

第6篇: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关键词:航海院校    课程改革    探索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中国是一个海岸线漫长的国家,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一倍多,国家对开发海洋极为重视,航海类院校是培养开发海洋人才的基地,航海类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是否符合开发海洋人才培养目标关系到开发海洋人才的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开发航海人才的身体素质是否强健,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海洋开发经济建设。因此,航海类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应符合开发海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航海”特色,具有时代感。本文拟从航海类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体育与健康》教材精神为依据,对航海类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提出几点浅见。

    1 航海类院校承担开发海洋人才培养的任务与重要性

    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海洋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海洋已被称为“未来的财富,人类共同继承的遗产”。

    我们知道:开发海洋要具备高科技,而高科技的开发则需要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没有高规格、高要求、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人才,开发海洋,就无从谈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海洋资源开发是否成功,关键看开发海洋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专业人才的培养任务则由高等院校来承担特别是海洋类院校。因此,我们说海洋类院校人才培养的任务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那么作为航海类院校如何培养具有高规格、高水平的开发海洋的专业人才呢?我们认为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应培养学生强身健体的方法与终身锻炼的习惯,只有有了健壮的体质与健康的身体才能从事开发海洋的工作,而学生强身健体的方法与终身锻炼的习惯培养,关键在于海洋类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2 围绕航海院校培养目标改革体育课程设置

    航海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拥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具有高素质的体格强健的专门人材。航海类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必须围绕此目标进行。

    2.1体育课程改革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2.1.1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搞改革不是对过去的所有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一概否定,而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过去哪些课程的设置,保留精华突出特色,反映时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改革更新课程的依据,才能使改革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既是新颖的,又是科学的、发展的。

    2.1.2处理好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的关系

    航海专业培养目标规定了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专业方向,学术知识层次及相应的服务范围,一句话,就是人才的具体规格。而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以专业的课程结构为基础的。课程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目标决定课程,课程体现目标;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的特点,充分体现海洋专业培养人才规格。

    2.1.3处理好培养目标与教学大纲的关系

    教学大纲是圆满地完成培养目标赋予体育教学所不可缺少的计划文件,是教师制定课时计划,教学管理机构进行教学评估的依据。因此,制定好教学大纲,要从培养目标出发,要切合所培养对象的质量要求。

    2.2体育课程设置改革要符合开发海洋的需要

    在深化教学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航海类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必须符合开发海洋的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坚持 “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对课程类型、教材选编、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作了相对灵活的规定,各高等院校可根据本校、本地区、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既要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一本多纲的要求,又要充分反映出本校的特色。使之符合开发海洋的需要。

    2.2.1学制、学时的改革

    前面我们已提到开发海洋需要高规格、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高素质中当然包括身体素质。要获得强健的身体素质,就必须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方法则通过体育教学得以掌握和发展,体育锻炼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而体育教学的任务则是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掌握锻炼方法,获取科学锻炼的知识,建立 “健康第一”的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我们知道:拥有一个强壮健康的身体是“生活和工作”的本钱,而没有健康的身体作保证,则其它的一切一切就免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 “健康”是第一位的。有了健康,才能工作,才能生活,才能为国家健康工作五十年,才能使其所拥有的知识、金钱、权力等增值。

    健康来源于平时的锻炼,只有一生中坚持不懈地锻炼,才拥有健康身体,因此,体育锻炼应是终生的。体育教学不能像其它专业课那样可以集中安排1-2学期学完,而体育教学的特点在于不停地坚持与延续,在高等院校正在大力压缩学时数的今天,唯有体育课的学时不但不能压,而且还应增加。从近几年学生健康体质逐年下降的现实来,高年级学生开设体育课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建议大学体育课学制、学时应同学生的专业学制相配套。大学的体育课应贯穿于学生学习全过程,至少应开设选修课。(每学年至少30学时)

    2.2.2教材内容的改革

    航海类院校体育教材的选择应结合海洋类专业的特点,考虑到航海专业体育的特殊性,选择一些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的特色教材。因为航海专业院校学生将来要与海洋打交道,因此必须选择一些航海特色的体育教材,如:游泳、潜水、水上求护、水球、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教材,有条件的院校还可开设海模、划船、帆板等介绍项目,同时,还应选择一些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有利于学生海上、船上操作活动的教材;如:浪木、转体、千秋、爬杆、爬梯、爬绳等。总之,教材的选择应充分体现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本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思想有目的地选择。

    2.2.3课的形式与结构改革

    目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的开设置形式大都为一年级普修课二年级为专项课,这种形式限制了学生主动选教师选教材的自由。特别是普修课更是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掌握2-3项终身锻炼技能不符。因此,我们认为改革现有的体育课程结构是很有必要的,本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思想,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建立终身体育观念。为此,我们建议航海类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应以一、二年级主、副项制体育课为主,高年级开设提高班和学分制选修课。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运动场地器械与师资力量)推出学生喜爱的感兴趣的具有时代性的体育运动项目。

    3 课程改革与目标培养应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航海院校的体育教学不仅仅要完成增强学生体质,实现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与任务。同时,首先应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室外教学环境)和多样性(群体动态过程),加强对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训练,主动迎合开发海洋振兴海洋经济的需要。其次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3.1开发海洋对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要求与能力培养

    加强航海专业人才基本“职业技能”素质的教育,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是注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个性全面发展教育,这给我们海洋类院校体育课程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航海院校培养的人才  有专长又有多种能力,要“头脑复杂”又是“四肢发达”,以适应开发海洋、全民健身之需要。

    为使学生掌握开发海洋的多种技能,符合STOW《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所规定的要求与标准。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水上活动能力,如:游泳、跳水、潜水、水上救生等能力,同时作为航海院校应将开展水上项目特别是游泳项目列为体育课程的重点教材;第二,培养学生具有抗晕船的特殊本领,掌握适应开发海洋需要的科学健身方法,提高海上、船上的工作岗位操作能力,选用教材有浪木、转体、千秋、爬杆、爬梯、爬绳等;第三,培养学生较强的适应能力,(海洋性气候)顽强的意志品质,(与风浪搏斗)良好的心理素质,(耐得住寂寞,航海、捕捞海上作业一般一航次多则一年半载少则一月10天);第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力量、耐力、灵敏及平衡与安全的基本知识与能力。

第7篇: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1、全民健身计划基本特点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明确2010年全民健身工作的奋斗目标与任务确定了实施对象、对策、措施和步骤。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1大众性

全民健身,顾名思义,就是全体人员的健身活动。政府制定计划实施全民健身,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下一个世纪的到来。

1.2重点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儿童是重点,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抓好学校体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把学校体育真正作为全民的基础来抓。

1.3科学性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充分发挥体育科技队伍的作用,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建立健身理论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挖掘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为群众提供大量的健身方法。

1.4标准性

制定体质测定标准并进行体质测试,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标准制定锻炼的原则,方法和过程。

1.5法规性

全民健身计划是政府颁发的具有法规性质的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的行为都不能与之违背。如:侵占场地步施或挪作它用;各种国有体育场所都要面向社会开放等,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的等级制度。

2、体育教育专业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任务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提出很多新问题,也提供了大的发展机遇。

2.1为全民健身培养优秀的体育师资

体育教育专业是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的教学机构,在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体育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必须抓好学校体育工作,以此带动全民健身活动。而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直接地与体育教师的素质相联。因此,体育教育专业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优秀的体育教师。

2.2为全民健身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

从现在的社会体育实践看,在全民健身活动中,需大量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管理人才。体育教育可以从学历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现阶段可在体育专业内设与社会体育有关的辅修方向或专业方向,进一步过渡到设置社会体育专业。如:门球裁判、健美操教员、体育舞蹈指导员也可以与社会的有关健身部门联合举办各种形式、项目的培训班。

2.3为全民健身培养体质监测员

在“一二一”运动工程中,具体倡导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每所学校保证每年进行一次身体检查。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借此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能力,使之逐步为体质监测人员。

2.4对全民健身进行研究和技术开发

体育教育专业,有较好的人才资源,可充分发挥这种资源优势。对全民健身基本理论,健身方法、健身用品等进行深入而广泛研究和技术开发,如创编不同职业的健美操和开发健身器械等,使之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研究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

2.5开放经营体育场馆

体育系各教研室可将专项场馆承包,在保证教学、训练、科研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实行有偿服务,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增加第二课堂以及提供教育实践的机会。

3、体育教学改革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相适应

体育系教学改革与发展,应顺应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要求,更新办学观念,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3.1转变教育思想

改变相对封闭的办学方式;改革以培养教师的单一目标,改变以竞技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与社会的联系,利用社会的力量联合办学,适应对人才的需求;在保证培养教师规格的前提下p着力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开发,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能力的培养。

3.2改革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体系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全盘否定,而是继承体育专业以前课程调整和改革的优点,注入新的社会信息,并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遵循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规律,实行主辅修课程体系。主修保证学生的质量规格,辅修扩充学生知识面,以增强社会适应性和竞争性。探讨、研制社会教育专业方向新的课程体系,创建社会体育专业。

3.2.1更新教学内容

可以从学科和术科两方面同时进行,为配合计划的实施,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调整,主要任务在于删除那陈旧的内容、避免相同基本理论和技术在不同课程中的重复、增添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方面的内容,尤其应增强适应全民健身计划要求的健身方法和手段等内容。术科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改过去同一教学内容分散为集中安排,这样能极大的发挥教学内容的整体作用,形成教学内容的优化效果,同时还增设健身方法指导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等内容。

3.2.2创新教学方法

体育系学、术科各门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提高,从理论上形成新的教法体系。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充分体现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新的教法时,应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同时在实践中筒便易行,实效性手段要加以总结,进行推广。

3.5加强教学改革研究

第8篇: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是中国体育事业一跨世纪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宏伟工程,它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和国民体质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在初步分析全民健身计划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体育系在计划实施中的任务,以及体育专业教学应如何适应计划实施等问题。

1、全民健身计划基本特点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明确2010年全民健身工作的奋斗目标与任务确定了实施对象、对策、措施和步骤。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1 大众性

全民健身,顾名思义,就是全体人员的健身活动。政府制定计划实施全民健身,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下一个世纪的到来。

1.2 重点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儿童是重点,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抓好学校体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把学校体育真正作为全民的基础来抓。

1.3 科学性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充分发挥体育科技队伍的作用,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建立健身理论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挖掘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为群众提供大量的健身方法。

1.4 标准性

制定体质测定标准并进行体质测试,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标准制定锻炼的原则,方法和过程。

1.5 法规性

全民健身计划是政府颁发的具有法规性质的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的行为都不能与之违背。如:侵占场地步施或挪作它用;各种国有体育场所都要面向社会开放等,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的等级制度。

2、体育教育专业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任务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提出很多新问题,也提供了大的发展机遇。

2.1 为全民健身培养优秀的体育师资

体育教育专业是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的教学机构,在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体育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必须抓好学校体育工作,以此带动全民健身活动。而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直接地与体育教师的素质相联。因此,体育教育专业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优秀的体育教师。

2.2 为全民健身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

从现在的社会体育实践看,在全民健身活动中,需大量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管理人才。体育教育可以从学历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现阶段可在体育专业内设与社会体育有关的辅修方向或专业方向,进一步过渡到设置社会体育专业。如:门球裁判、健美操教员、体育舞蹈指导员也可以与社会的有关健身部门联合举办各种形式、项目的培训班。

2.3 为全民健身培养体质监测员

在“一二一”运动工程中,具体倡导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每所学校保证每年进行一次身体检查。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借此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能力,使之逐步为体质监测人员。

2.4 对全民健身进行研究和技术开发

体育教育专业,有较好的人才资源,可充分发挥这种资源优势。对全民健身基本理论,健身方法、健身用品等进行深入而广泛研究和技术开发,如创编不同职业的健美操和开发健身器械等,使之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研究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

2.5 开放经营体育场馆

体育系各教研室可将专项场馆承包,在保证教学、训练、科研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 实行有偿服务,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增加第二课堂以及提供教育实践的机会。

3、体育教学改革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相适应

体育系教学改革与发展,应顺应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要求,更新办学观念,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3.1 转变教育思想

改变相对封闭的办学方式;改革以培养教师的单一目标,改变以竞技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与社会的联系,利用社会的力量联合办学,适应对人才的需求;在保证培养 教师规格的前提下p着力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开发,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终身体 育思想和能力的培养。

3.2 改革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体系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全盘否定,而是继承体育专业以前课程调整和改革的优点,注入新的社会信息,并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遵循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规律,实行主辅修课程体系。主修保证学生的质量规格,辅修扩充学生知识面,以增强社会适应性和竞争性。探讨、研制社会教育专业方向新的课程体系,创建社会体育专业。

3.2.1 更新教学内容

可以从学科和术科两方面同时进行,为配合计划的实施,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调整,主要任务在于删除那陈旧的内容、避免相同基本理论和技术在不同课程中的重复、增添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方面的内容,尤其应增强适应全民健身计划要求的健身方法和手段等内容。术科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改过去同一教学内容分散为集中安排,这样能极大的发挥教学内容的整体作用,形成教学内容的优化效果,同时还增设健身方法指导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等内容。

3.2.2 创新教学方法

体育系学、术科各门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提高,从理论上形成新的教法体系。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充分体现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新的教法时,应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同时在实践中筒便易行,实效性手段要加以总结,进行推广。

第9篇: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一、浙江省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市场需求现状

目前浙江省市场对于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状况,本文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走访跨境电商企业,以及访谈外贸企业负责人等方式进行调查,其中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13份,有效调查问卷202份。

在关于“企业在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主要需求哪些人才类型?”方面,从图1看,企业认为缺乏技术人才有130家,占比64.36%;缺乏推广人才有110家,占比54.46%;缺乏物流人才有84家,占比41.58%;缺乏运营人才有86家,占比42.57%;缺乏管理人才有78家,占比38.61%;其他有4家,占比0.99%。从本次调查可知,目前企业主要缺乏跨境电子商务技术人才、推广人才、运营人才和物流人才。

在关于“企业看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哪些专业技能?”调查中,从图2看,企业更看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美工技术的有94家,占比53%;更看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电商运营的有118家,占比58.42%;更看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电商客服的有74家,占比36.63%;更看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电商推广的有92家,占比45.54%;更看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客户关系管理的有70家,占比34.65%;更看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电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有52家,占比25.74%;其他有2家,占比0.99%。从本次调查可知,目前企业更看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电商运营专业技能,其次是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电商推广技能。

在有关“企业缓解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主要方法”调查中,从图3看,企业在平时工作中培养有82家,占比40.59%;经常组织员工参加相关培训有120家,占比59.41%;招聘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有102家,占比50.5%;依托社会专业人才市场招聘有46家,占比22.77%。从本次调查可知,目前解决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主要方法为经常组织员工参加相关培训、招聘相关专业毕业生和公司在平时工作中培养三种方式。

在企业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开展培训方面,从图4看,经常培训的有72家,占比35.64%;偶尔培训的有116家,占比57.43%;不培训的有8家,占比3.96%;没填的有6家,占比2.97%。从本次调查可知,目前企业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与岗位培训主要为偶尔培训。

在有关企业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激励方面调查中,从图5看,企业进行利益激励机制有106家,占比52.48%;感情激励机制有82家,占比40.59%;成就激励机制有112家,占比55.45%;民主参与激励机制有54家,占比26.73%;其他的有4家,占比1.98%。从本次调查可知,目前跨境电商人才机制主要是利益激励机制和成就激励机制。

二、浙江省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数量不足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未来三年整个电商行业人才缺口将超400万;全国70%的跨境电子交易,依托浙江电商平台完成。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属于新兴产业,本身人才存量不足,加上近年来浙江跨境电子商务飞速发展,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浙江省提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累计培育跨境电子商务重点企业800家,设立省级公共海外仓60家,培训跨境电子商务企业1000家,这使得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更加紧缺。对于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企业需求旺盛,但不少企业面临着人才数量不足,招聘难的现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缺乏已成为阻碍浙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的瓶颈之一。

(二)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层次不高

现有跨境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多为客服人员和基本业务操作人员,缺少能胜任跨境电子商务营销、商业大数据分析、用户体验分析、国际金融结算和供应链管理的中高端人才、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更加缺少熟悉跨境电子商务前沿理论、洞察跨境电商发展规律、引领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战略性人才和领军人物。虽然在浙江省出现了以马云为代表的一些著名企业领袖,但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在国内乃至全球业界有号召力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家群体。这与浙江省作为国内乃至全球电子商务服务业领先地,正在努力建设成为国际电子商务之都的地位不甚相符。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经验不够

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存量不多,有经验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在校生主要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实践经验不够,应届毕业生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岗位要求。经验不足主要表现为跨境电商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对行业知识的深入了解,所学理论知识和工作实际要求相脱节,实践动手能力薄弱。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为浙江跨境电商企业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动手技能,熟悉跨境电商平台操作,能够推广营销,掌握实用的专业知识,了解涉外法律法规的复合人才,已成为行业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四)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供需错位

长期以来,由于形成的学历教育为导向,高等教育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工作,往往是按照学校或教育界的评价体系来开展,从而形成了学校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脱节,导致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的错位。此外,跨境电子商务的现有知识技能主要来自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还在不断形成和发展中。很多大学毕业生由于缺少实际岗位锻炼,导致工作中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不足,难以适应企业业务发展和企业管理需要。在招聘跨境电子商务毕业生时,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人力和财力做岗位培训工作,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五)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流失较高

和传统产业相比较,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人才流动性较大,流失率较高。第一,目前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多处于创业时期,企业文化尚未形成或巩固,企业管理制度、激励机制不全,导致人才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较大。第二,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主流人员主要是“80、90后”员工,他们推进了跨境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鲜明的个性和自我的价值观给中小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挑战。第三,部分城市的住房、生活、交通等成本较高,这些压力转移到企业,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也水涨船高,影响了企业人才招聘。此外,由于跨境电子商务涉及面广,当前从业者多为电商、外贸、外语等专业,企业需求复合型的人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更重视自身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自我实现需要无法满足,是导致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

三、浙江省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建立健全课程体系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结合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现实需求,建立基础课、核心课、选修课的系统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性、实战性、操作性。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实际业务流程与操作环节,开设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操作、跨境电子商务美工、跨境电子商务营销、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跨境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等核心课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操作主要侧重于跨境电商的售前准备、跨境贸易C2C、B2C平台操作训练维护等。跨境电子商务美工主要介绍外贸网店LOGO设计、外贸网店商品拍摄实操、外贸图片处理技巧等。跨境电子商务营销以海外市场为前提,侧重跨境电商营销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操作。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侧重于跨境中邮大小包、国际EMS、商业快递、海外专线、海外仓跨境物流操作流程等知识与技能。跨境电子商务客服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跨境电商客服的工作范畴与目标、学会纠纷的预防和处理、掌握客户关系管理技巧等。

(二)建立健全培养体系

目前,浙江省内每年高职院校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数量还不能满足企业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因此构建社会化培训体系十分紧迫。一是要建立健全高等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等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培养体系,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培训的情况,给予场租费、资料费、讲课费等费用相应比例的补助。二是要加大企业对其员工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培养的政府扶持力度,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与企业主流技术和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中,保证最高效率地适应和促进企业发展。三是借助信息服务业和电子商务的产业发展优势,按照商业化方式开展公共服务,以互联网为主要渠道,依托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跨境电商平台等各类资源,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在线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开设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实践操作系列课程,并联合人力社保部门颁发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所需各类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满足浙江省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建立健全师资体系

高职院校可通过建立专家资源库,聘请知名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营主管、业务能手以及各大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项目负责人和资深培训讲师等专家,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师资或骨干教师培训,及时了解和掌握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最新技术、最新理念。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师资体系,具有研究理论前沿的专家智库,又有实战派经验的创新创业导师,也是高超操作技能的职业导师等,着力构建一支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中的优秀专业师资团队,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破解面临的相关问题,能够咨询、指导或解决方案等。

(四)建立健全合作体系

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个性化、订单化培养,有效解决当前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人才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目标的错位、不衔接问题。鼓励高等职业院校根据社会需求方向,改革教材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科与产业、专业与就业的契合度。鼓励企业根据其人才需求,与有关院校签订定制培养协议,由学校根据用人单位或企业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培养,同时在教学、师资、培训、办学等方面开展合作,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体系,有力推进技能型、技术型、实用型与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学校通过聘请“企业导师”,积极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学生的“双导师制”,实现生产、教学、科研三者的有机融合。

(五)建立健全认证体系

建立健全跨境电子商务人才职业认证体系。根据浙江省跨境企业对人才层次不同的需求,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初、中、高三种层次人才职业认证、引导浙江省开设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的学校,按梯队层次及不同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培养不同层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创设人才按需培养,按需分配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创业”、“就业”双轨并进。组织多方资源,联合教育、人力社保及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积极促进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工作及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形成完善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标准层级体系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有效推动浙江省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向着科学、健康、高效发展。

(六)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浙江省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服务体系。由浙江省人力社保局、浙江省高职院校等单位合作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服务中心,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数据库和人才标准,开展智力对接、技能训练、见习实训和就业创业等人才服务。依托阿里巴巴速卖通、敦煌、亚马逊、亿贝等跨境电子商务在线学习培训平台和各县市的跨境电子商务园区的平台优势,打造浙江省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