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新员工培训方案范文

关于新员工培训方案精选(九篇)

关于新员工培训方案

第1篇:关于新员工培训方案范文

一、 以掌握现状、科学规划为前提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档案教育培训规划是保证档案教育培训工作有目的、有序开展的基础。制定档案教育培训规划,要调研四方面情况:1、档案人员的文化程度、档案专业学历、年龄、专兼职及培训需求情况;2、档案人员岗位专业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的现状及效果;3、国家档案局有关教育培训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4、国家和地方有关教育培训工作的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了解第一、二方面的情况,有助于档案教育培训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与任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了解第三、四方面的情况,有助于档案教育培训规划所确定的指导思想、原则与国家档案局对档案教育培训的行业要求和国家、地方对教育培训的总体要求保持一致,从而促进档案专业教育培训与国家或地方教育培训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据了解,天津市、福建省、安徽省、西安市等省市档案局都制定了档案人员专业教育培训规划。北京市档案局准备在对上述四方面情况进行调研,并参考借鉴其他省市有关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北京市档案人员专业教育培训的中、长期规划。

二、 以联系实际、按需施教为核心

根据档案人员的构成状况和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确定档案教育培训的内容、形式、时间及方式是确保档案人员专业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据2007年对北京市档案人员基本情况的统计,目前北京市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呈现以下主要特点:1、兼职多。截至2007年底,北京市专兼职档案人员共26042人,其中专职人员仅4030人,占档案人员总数的0.16%;另据北京市某区档案局对区属单位档案人员状况的调查,截至2007年4月,连续从事档案工作不满三年的55人中相对专职的也只有12人。2、文化程度高。截至2007年底,在北京市专职档案人员中,档案局(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达90%以上,高出全国档案局(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比例约10%;档案室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达88%以上。3、档案专业文化程度低。在4030名专职档案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档案专业文化程度的人员仅为13%。4、中青年人员的比例高。在专职档案人员中,小于35岁的占28.6%;35-50岁的占53.9%,两项合计为82.5%。

针对上述特点,北京市档案人员专业教育培训应实现四个转变:1、教育培训内容应从一般性培训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分岗位、按专题培训为主。对于新上岗人员的培训要从一本教材教授所有岗位的人员,逐步形成为不同类型和职责岗位的人员,设计不同内容的培训专题;对于已在岗多年人员的继续教育要从一期班针对不同类型和职责单位的人员,逐步形成针对不同岗位面临的更新知识、技能方面的需要,设计不同内容的培训专题。2、教育培训形式应从以讲授式培训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案例式、体验式、研讨式、互动式培训为主。对于新上岗人员的培训,要鼓励采取以案例式、体验式为主的教学形式,以便于新上岗人员迅速掌握工作方法、适应工作需要;对于已在岗多年人员的继续教育,要鼓励采取以研讨式、互动式为主的教学形式,以引导在岗人员勤于思考、改进工作。3、教育培训时间应从以一次性3至5天培训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多次性按天与按周设课相结合的培训为主。针对档案人员兼职多、专业文化程度低等情况,开办不同时间段的培训班,为档案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参训提供更多的选择。4、教育培训方式应从传统面授课程培训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网络自学与面授教学相结合的培训为主。针对档案人员文化程度高、中青年人员多等情况,充分发挥网上培训覆盖面广、共享性好、灵活性强等优势,在北京市档案信息网上开辟学习园地,增加可以自学掌握的档案专业基础知识和新知识,并能在网上随时解答学员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于新上岗人员,面授教学主要解决实操问题;对于已在岗多年人员,面授教学应侧重于对新理论、新知识、新规则、新技能的研讨、交流。

三、以注重能力、学以致用为目标

档案教育培训应根据不同岗位对人员素质与能力的需求,以及档案事业发展对档案人员知识更新的要求,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围绕档案人员最想学到的知识、最想掌握的技术、最想解决的问题,不断完善原有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形成有助于培养档案人员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最终达到学以致用、提高档案工作质量与水平的目的。

针对档案人员兼职多、中青年人员多的现状,在教学内容上,应加强电子文件与档案管理内容的培训,提高档案人员应用信息技术管理档案工作的能力,以便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提高工作效率;在教学方式上,应针对新上岗的人员和已在岗工作多年人员的不同需求增加不同专题的网络教学内容,增强档案人员应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的意识和能力。

针对档案人员文化程度高,而档案专业文化程度低的现状,在教学形式上,应注重采取案例式教学,增加档案管理的实操课程,以使新上岗的非档案专业毕业的人员尽快掌握工作方法,提高其业务能力。同时,还应注重采取研究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以培养已在岗多年的非档案专业毕业人员分析、研究问题及创新工作的能力。

针对不同岗位对人员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应分级分类组织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对于档案部门领导的培训,应重点组织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与方针政策、时事形势以及档案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与发展趋势等方面内容的培训,以提高档案部门领导干部依法履职和科学决策能力;对于档案馆、室业务人员的培训,应针对档案馆与档案室的职能与任务不同,分别组织其进行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护、编研与利用等方面内容的培训,以提高其精通业务和创新工作的能力;对于档案局的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应重点加强档案法制建设和档案标准规范的培训,以提高其依法行政、规范指导的能力。

四、以培训与考核、培训与使用相结合为保障

档案法律法规明确档案人员应当“具备专业知识”,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指导所管范围或所辖区域的“档案宣传与教育、档案工作人员培训”。为了使档案法律法规对有关档案人员教育培训的规定落到实处,应做好培训与考核、任用的结合或关联工作。

做好培训与考核相结合,要求档案教育培训的组织者应严格考核制度,科学、合理地设计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确保考核成绩能真实地反映档案人员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实际水平;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做好档案教育培训指导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对档案教育培训组织者培训情况的考核以及对各单位保证档案人员依法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情况的检查、考核。

第2篇:关于新员工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培训方案设计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组织的人、财、物、信息四种资源中,人们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人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渐渐深入人心,美国知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斯曾说:"企业或事业惟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①员工是组织的血液,他或者使你的事业轰轰烈烈,或者使你碌碌无为。不同组织间的竞争即成为人才的竞争,人们对此已经达成共识,通用汽车公司的前总经理艾尔弗雷德·斯隆曾经说过,"把我的资产拿走吧――但是请把我的公司的人才留给我,五年后,我将使拿走的一切失而复得。"②组织间对人才的竞争必然引起对人才的重新定位,以现代社会中人们掌握的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特点为主要标志,以字母或符号的造型来象征其主要特点的人才分类方法,提出了"X""T""I"型人才论,系统地掌握两门专业知识,并有明显的主要的交叉点、结合部的"X"型人才更受人们的亲睐,而它显然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所不能满足的,它需要走出学校的员工不断通过培训来求得自身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普及率低的国情决定了从实践中产生的人才需接受新的培训来弥补自身知识的缺陷。社会在飞速发展,不断变化的组织环境也客观要求,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时时刻刻都要接受培训才不致落后于时代。组织的竞争归根结蒂于人才的竞争,而适应于社会发展的人才来源于"活到老,学到老"接受终生培训的员工之中。认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就能做好培训工作,因为培训工作的完成需依赖于培训方案。有好的培训方案,不一定有好的培训效果,但要有好的培训效果,则必须要有好的培训方案,如何设计有效的培训方案,也正是本文目的之所在。

一、培训理论的研究及发展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们开始渐渐重视起培训工作,特别是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下,对培训工作的研究愈来愈多,但何为培训,却是各抒己见,至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下面摘录一些供研究参考。

培训:指各组织为适应业务及培育人才需要,用补习、进修、考察等方式,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使其适应新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拥有旺盛的工作能力,更能胜任现职工作,及将来能担任更重要职务,适应新技术革命必将带来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管理结构和干部结构等方面的深刻变化。③

培训:指向员工传授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任何活动,是与工作有关的任何形式的教育。④

培训:指创造一个环境,使员工能够在这一环境中获得或学习特定的与工作要求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⑤

培训:指给新雇员或现有雇员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改需的基本技能的过程。⑥

总之现代培训指的是员工通过学习,使其在知识、技能、态度上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便员工的职能与现任或预期的职务相匹配,进而提高员工现在和将来的工作绩效。

培训作为科研课题首先是在心理学和科学管理领域进行的。随后,培训理论随着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00-1930)、行为科学时期的培训(1930-1960)、系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60-)三个发展阶段。在传统理论时期,培训是以发展个人技术与态度为主,较少考虑个人与他人,或个人与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的培训,除了延续传统理论时期重视个人技术与态度的发展以外,更重视员工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培训理论进入系统理论时期,系统理论最重要的基本假设是系统对于外在环境的开放性,亦即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特别重视系统与系统间的适应与沟通。①

90年代以后,组织培训工作可以说已是没有固定模式的独立发展阶段,现代组织要真正搞好培训教育工作,则必须了解当今的培训发展趋势,使培训工作与时代同步,当今世界的培训发展趋势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员工培训的全员性。培训的对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的员工,这样通过全员性的职工培训极大地提高了组织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效地推动了组织的发展。同时,管理者不仅有责任要说明学习应符合战略目标,要收获成果,而且也有责任来指导评估和加强被管理人员的学习。另外,培训的内容包括生产培训、管理培训、经营培训等组织内部的各个环节。

其二,员工培训的终身性。单凭学校正规教育所获得的一点知识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必需实行终身教育,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经营理论。

其三,员工培训的多样性。就是培训的范围已从企业扩展到整个社会,形成学校、企业、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的完整的职工培训网。培训的方式有企业组织的培训、有社会组织的业余培训、有大学为企业开办的各类培训班。

其四,员工培训的计划性。即组织把员工培训已纳入组织的发展计划之内,在组织内设有职工培训部门,负责有计划、有组织的员工培训教育工作。

其五,员工培训的国家干预性。西方一些国家不但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参加在职培训是公职人员的权利与义务,而且以立法的形式筹措培训经费。

二、国内外的培训现状

在国外,政府和其它组织都十分重视培训,培训成为员工教育重要的一部分。首先,政府以立法的形式筹措培训经费,并且公款用于培训已成为合法的举措。在1958年以前,在美国用朕邦政府的钱进行培训工作是受到禁止的,但该年"政府职工培训法"和它的修正案通过以后,一些政府机构增设了培训部门,在另一些机构较大地扩充了它们的规模,至1981年,经财政年度的统计数字说明,该年有492,314人上了政府培训计划的课程,总共支出的费用在3.7亿美元以上,且这还不包括军人和邮局工作人员的培训支出②。其次,愿意支出培训经费,培训计划的经费不断增加。既使在1982年,英国经济处于增长缓慢时期,对八十家工商企业进行管理人员培训的调查结论说:"我们很受鼓舞地获悉在过去一、二年里培训计划遭受严重削减的情况很少。很多培训人员说,他们受到的巨大压力是必须对需要的每一笔经费提出正当的理由,但是仅有极少数培训人员在过去一年里要求的经费遭到拒绝。至少有十几个培训计划还增加了经费?quot;③有资料显示,美国100名员工以上的组织在1992年的培训开支为450亿美元,比1988年增长了12%。④第三,培训经费在公司里所占比重很大。在90年代初,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每年在员工培训上的花费达到1.2亿美元,这一数额占公司工资总额的3.6%,美国联邦快递(FederalExpress)公司每年花费2.25亿美元用于员工培训,这一费用占公司总开支的3%。⑤目前,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技能的飞速更新,人们已经认识到培训不是一种特权或权力,而是一种需要,培训工作更是倍受重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国内,渐渐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培训工作做得并不理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培训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曾在"全国经贸工作会议"上作过明确部署,要把培养企业家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加强现有和未来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争取用3~5年时间,系统地培养出一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企业家。⑥目前,培训工作还没有其应有的地位,培训中心成为组织中可有可无的机构,效益好时,这个机构才有立锥之地,效益不好时,遭到裁减的首先为培训机构,究其原因:一是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在,培训的收益对组织的效益相关性不大,使培训不受注重;二是培训方案没有科学设计,使培训并不能满足培训需求,培训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员工不断培训必成为大家的共识,要做好培训工作,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研究已成为迫切需要。

三、如何设计员工培训方案

(一)培训需求分析

组织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它必须是理性化,以经济人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培训活动的成本无论从费用、时间和精力上来说,都是不低的,培训是要冒一定风险,因此在是否进行培训前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根据需求来指导培训方案的制定,要有的放矢,不能单纯地为培训而培训。

培训需求分析需从多维度来进行,包括组织、工作、个人三个方面。首先,进行组织分析。组织分析指确定组织范围内的培训需求,以保证培训计划符合组织的整体目标与战略要求。根据组织的运行计划和远景规划,预测本组织未来在技术上及组织结构上可能发生什么变化,了解现有员工的能力并推测未来将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从而估计出哪些员工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培训,以及这种培训真正见效所需的时间,以推测出培训提前期的长短,不致监渴掘井。其次,进行工作分析。工作分析指员工达到理想的工作绩效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能力。最后,进行个人分析。个人分析是将员工现有的水平与预期未来对员工技能的要求进行比照,发现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距。研究工作者本人的工作行为与期望行为标准之间的差异,当工作大?quot;能力"时,则需要进行培训,通过提高能力,达到员工的"职务"与"职能"相一致。"职务"和"职能"二者都是变量,当职能提高了,需要开发职务,使两者保持一致;当职务超过了能力,就需要进行培训,开发职能,使两者复归一致。由于培训的对象是员工,能否做好工作取决于诸多因素,培训并不是万能的,而且培训要讲求成本收益,因此,看培训能否促进员工的个人行为发生所期望的转变。如果聘用了技能不符合要求的人或者是恶劣的态度问题等,则不是培训所能解决的问题,不需要培训,若存在的问题培训能够解决时,则进行员工培训,设计具体的培训方案。

(二)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分析

培训方案是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指导者、受训者、培训日期和时间、培训场所与设备以及培训方法的有机结合。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方案设计的指南,一份详尽的培训需求分析就大致构画出培训方案的大概轮廓,在前面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下面就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进行具体分析。

1、培训目标的设置

培训目标的设置有赖于培训需求分析,在培训需求分析中我们讲到了组织分析、工作分析和个人分析,通过分析,我们明确了员工未来需要从事某个岗位,若要从事这个岗位的工作,现有员工的职能和预期职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消除这个差距就是我们的培训目标。设置培训目标将为培训计划提供明确方向和依循的构架。有了目标,才能确定培训对象、内容、时间、教师、方法等具体内容,并可在培训之后,对照此目标进行效果评估。培训总目标是宏观上的、较抽象的,它需要不断分层次细化,使其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要达到培训目标,就要求员工通过培训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即希望员工通过培训后了解什么?你希望员工通过培训后能够干什么?你希望员工通过培训后有哪些改变?这些期望都是以培训需求分析为基础的,通过需求分析,明了员工的现状,知道员工具有哪些知识和技能,具有什么样职务的职能,而企业发展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的员工,预期中的职务大于现有的职能,则要求培训。明了员工的现有职能与预期中的职务要求二者之间的差距,即确定了培训目标,把培训目标进行细化,明确化,则转化为各层次的具体目标,目标越具体越具有可操作性,越有利于总体目标的实现。

培训目标是培训方案实施的导航灯。有了明确的培训总体目标和各层次的具体目标,对于培训指导者来说,就确定了实施教计划,积极为实现目的而教学;对于受训者来说,明了学习目的之所在,才能少走多路,朝着既定的目标而不懈努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目的不明确,则易造成指导者、受训者偏离培训的期望,造成人力、物力、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提高了培训成本,从而可能导致培训的失败。培训目标与培训方案其它因素是有机结合的,只有明确了目标才有可能科学设计培训方案其它的各个部分,使设计科学的培训方案成为可能。

2、培训内容的选择

在明确了培训的目的和期望达到的学习结果后,接下来就需要确定培训中所应包括的传授信息了。尽管具体的培训内容千差万别,但一般来说,培训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即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究竟该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应根据各个培训内容层次的特点和培训需求分析来选择。

知识培训,这是组织培训中的第一层次。员工只要听一次讲座,或者看一本书,就可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大部分的就是知识。知识培训有利于理解概念,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障碍和阻挠。同时,要系统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则必须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如要成为"X"型人才,知识培训是其必要途径。虽然知识培训简单易行,但其容易忘记,组织仅停留在知识培训层次上,效果不好是可以预见的。

技能培训,这是组织培训中的第二个层次。这里所谓技能就是指能使某些事情发生的操作能力。技能一旦学会,一般不容易忘记,如骑车、游泳等。招进新员工,采用新设备,引进新技术都不可避免要进行技能培训,因为抽象的知识培训不可能立即适应具体的操作,无论你的员工是多么优秀,能力有多强,一般来说都不可能不经培训就能立即操作得很好。

素质培训,这是组织培训的最高层次。此处"素质"是指个体能否正确地思维。素质高的员工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态度,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有较高的目标。素质高的员工,可能暂时缺乏知识和技能。但他会为实现目标有效地、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而素质低的员工,既使已经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但他可能不用。

上面介绍了三个层次的培训内容,究竟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是由不同的受训者具体情况决定的。一般来说,管理者偏向于知识培训与素质培训,而一般职员则倾向于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它最终是由受训者的"职能"与预期的"职务"之间的差异所决定的。

3、谁来指导培训

培训资源可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内部资源包括组织的领导、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外部资源是指专业培训人员、学校、公开研讨会或学术讲座等。在众多的培训资源中,选择何种资源,最终要由培训内容及可利用的资源来决定。

组织的领导、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是组织的重要内部资源,利用内部资源,可使受训者和培训者多方都得到提高。组织内的领导是比较合适的人选。首先,他们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宝贵的工作经验;其次,他们希望员工获得成功,因为这可以表明他们自己的领导才能;最后,他们是在培训自己的员工,所以肯定能保证培训与工作有关。无论采取哪种培训方式,组织的领导都是重要的内部培训资源。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也可以指导培训,当员工培训员工时,由于频繁接触,一种团队精神便在组织中自然形成,而且,这样做也锻炼了培训指导者本人的领导才能,

当组织业务繁忙,组织内部分不出人手来设计和实施员工的培训方案,那么就要求诸于外部培训资源。工作出色的人员并不一定能培训出一个同样工作出色的员工,因为教学有其自身的一些规律,外部培训资源恰好大多数是熟悉成人学习理论的培训人员。外部培训人员可以根据组织来量体裁衣,并且可以比内部资源提供更新的观点,更开阔的视野,但外部培训资源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方面,外部人员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用于了解组织的情况和具体的培训需求,这将提高培训成本;另一方面,利用外部人员培训,组织的领导对具体的培训过程不负责任,对员工的发展逃避责任。

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各有优缺点,但比较之下,还是首推内部培训资源,只有在组织业务确实繁忙,分不开人手时,或确实内部培训资源缺乏适当人选时,才可选择外部培训资源,但尽管如此,也要把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结合使用才为最佳。

4、确定受训者

根据组织的培训需求分析,不同的需求决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从而大体上确定不同的培训对象,即受训者。

岗前培训是向新员工介绍组织的规章制度、文化以及组织的业务和员工,新员工来到公司,面对一个新环境,他们不太了解组织的历史和组织文化,不了解组织的运行计划和远景规划,不了解公司的政策,不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不熟悉自己的上司、同僚及下属,因此新员工进入公司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紧张不安,为了使新员工消除紧张情绪,使其迅速适应环境,企业必针对以上各方面进行岗前培训,由岗前培训内容决定了的受训者只能是组织的新员工,对于老员工来说,这些培训毫无意义。

对于即将升迁的员工及转换工作岗位的员工,或者不能适应当前岗位的员工,他们的职能与既有的职务或预期的职务出现了差异,职务大于职能,对他们就需要进行培训。对他们可采用在岗培训或脱产培训,而无论采用哪种培训方式,都是以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为内容,而不同内容的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确定了不同的受训者。在具体的培训需求分析后,根据需求会确定具体的培训内容,根据需求分析也确定了哪些员工缺乏哪些知识或技能,培训内容与缺乏的知识及技能相吻合者即为本次受训者。

虽然培训内容决定了大体上的受训者,但并不等于说这些就是受训者,还应从确定的这些大体上的受训者的角度看其是否适合受训。首先看这些人对培训是否感兴趣,若不感兴趣则不易让其受训,因为没有积极性,效果肯定不会很好;另一方面,要看其个性特点,有些个性是天生的,既使通过培训能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但他仍不适合于该工作,则他属于要换岗位,而不是需要培训。从培训内容及受训者两方面考虑,最终确定受训者。

5、培训日期的选择

培训日期的选择。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培训,这道理显而易见,但事实上,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却往往步入一些误区,下面的做法就是步入了误区。许多公司往往是在时间比较方便或培训费用比较便宜的时候提供培训。如许多公司把握计划订在生产淡季以防止影响生产,却不知因为未及时培训却造成了大量次品、废品或其他事故,代价更高,再如有些公司把培训订在培训费用比较便宜的时候,而此时其实并不需要培训,却不知在需要培训时进行再培训却需要会出再培训的成本。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必须做到何时需要何时培训,通常情况下,有下列四种情况之一时就需要进行培训。

第一,新员工加盟组织。大多数新员工都要通过培训熟悉组织的工作程序和行为标准,既使新员工进入组织进已拥有了优异的工作技能,他们也必须了解组织运作中的一些差别,很少有员工刚进入组织就掌握了组织需要的一切技能。

第二,员工即将晋升或岗位轮换。虽然员工已经成为组织的老员工,对于组织的规章制度、组织文化及现任的岗位职责都十分熟悉,但晋开到新岗位或轮换到新岗位,从事新的工作,则会产生新的要求,尽管员工在原有岗位上干得非常出色,对于新岗位准备得却不一定充分,为了适应新岗位,则要求对员工进行培训。

第三,由于环境的改变,要求不断地培训老员工。由于多种原因,需要对老员工进行不断培训。如引进新设备,要求对老员工培训新技术;购进新软件,要求员工学会安装与使用。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组织都在不断调制自己的经营策略,每次调整后,都需对员工进行培训。

第四,满足补救的需要。由于员工不具备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从而需要培训进行补救。在下面两种情况下,必须进行补救培训:一,由于劳动力市场紧缺或行政干预或其它各方面的原因,你不得不招聘了不符合要求的职员;二,招聘时看起来似乎具备条件,但实际使用上其表现却不尽人意。

在作培训需求分析时,确定需要培训哪些知识与技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对这些知识与技能培训作出日程安排,看大致需要多少时间,以及培训真正见效所需的时间,从而推断培训提前期的长短,根据何时需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及提前期,最终确定培训日期。

6、适当培训方法的选择

组织培训的方法有多种,如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讨论法、视听法、角色扮演法等,各种培训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法配合起来,灵活使用,下面着重分析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三种常用方法,在培训时可根据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目的而择一或择多种配合使用。

(1)讲授法

讲授法就是指讲授者通过语言表达,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期望这些受训者能记住其中的重要观念与特定知识。讲授法用于教学时要求: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它是保证讲授质量的首要条件;②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③讲授时语言要清晰,生动准确;④必要时应用板书。

讲授法虽是培训中应用最普及的一种方法,但它既有显而易见的优点,同时,也有很多缺陷。讲授法的优点:①有利于受训者系统地接受新知识;②容易掌握和控制学习的进度;③有利于加深理解难度大的内容;④可以同时对许多人进行教育培训。其缺点为:①讲授内容具有强制性,受训者无权自主选择学习内容;②学习效果易受教师讲授的水平影响;③只是教师讲授,没有反馈;④受训者之间不能讨论,不利于促进理解;⑤学过的知识不易被巩固。

(2)演示法

演示法是运用一定的实物和教具,通过实地示范,使受训者明白某种事务是如何完成的。演示法要求:①示范前准备好所有的用具,搁置整齐;②让每个受训者都能看清示范物;③示范完毕,让每个受中者试一试;④对每个受训者的试做都给予立即的反馈。

演示法用于教学同样优点与缺点并存。其优点为:①有助于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兴趣;②可利用多种感官,做到看、听、想、问相结合;③有利于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演示法的缺点为:①适用的范围有限,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演示;②演示装置移动不方便,不利于教学场所的交更;③演示前需要一定的费用和精力做准备。

(3)案例法:

案例是指用一定视听媒介,如文字、录音、录像等,所描述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它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早就广泛用于社会科学的调研工作中,20年代起,哈佛商学院首先把案例用于管理教学,称为案例教学法。案例用于教学有三个基本要求:①内容应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为了保密有关的人名、单位名、地名可以改用假名,称为掩饰,但其基本情节不得虚假,有关数字可以乘以某掩饰系数加以放大或缩小,但相互间比例不能改变;②教学中应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否则便无学习与研究的价值;③教学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它的编写与使用都是为某些既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

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但作为一个教学方式它也不可避免优缺点并存。案例法的优点:①它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思考模式;②在个案研究的学习过程中,接受培训可得到另一些有关管理方面的知识与原则;③作为一个简便方法,有利于使受培训者参与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案例法的不足之处在于:①每一个案例都是为既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缺乏普遍适用性,不一定能与培训目的很好吻合;②案例数量有限,并不能满足每个问题都有相应案例的需求;③案例无论多么真实,但它毕竟是使受训者以当事人的角度去考虑,因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不能象当事人那样承受种种压力,不可避免地存在失真性。

7、培训场所及设备的选择

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决定着培训场所及设备。培训场所有教室、会议室、工作现场等,若以技能培训为内容,则决定了最适易的场所为工作现场,因为培训内容的具体性要求信息传授的具体性,而许多工作设备是无法推进教室或会议室的。培训设备则包括教材、笔记本、笔、模型,有的还需幻灯机、录相机等,不同的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最终确定了培训场所和设备。

员工培训是则培训目标和期望结果、培训内容、培训指导者、受训者、培训日期、培训方法和培训场所及设备的有机结合,达到目标和结果是根本目的之所在,其后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以它为出发点的,经过权衡利弊,作出决策,制定出一个以培训目标和结果为指南的系统方案,而不能是各组成部分作分离处理而任意组合。虽然一个系统的培训方案不一定为有效的培训方案,但一个有效的培训方案必须是系统考虑的培训方案。

(三)培训方案的评估及完善

从培训需求分析开始设计培训方案,从制定培训目标到培训方法的选择以最终制定了一个系统的培训方案,这并不意味着培训方案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因为任何一个好的培训方案必是一个由制定测评修改再测评再修改……实施的过程,只有不断测评、修改才能使培训方案甄于完善。培训方案的测评从三个维度来考察。从培训方案本身角度考察,将其细化为三个指标来进行:一、内容效度,看培训方案的各组成部分是否合理、系统化,是从培训方案的本身来说的,分析其是否符合培训需求分析,各要素前后是否协调一致,是最优选择;二、反应效度,看受训者反应,受训者是否对此培训感兴趣,是否能满足受训者的需要,如果否,找出原因;三、学习效度,以此方案来培训,看传授的信息是否能被受训者吸收,如果否,则要考虑到传授的方法以及受训者学习的特点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来加以改进。从受训者的角度来考察,看受训者培训前后行为的改变是否与期望的一致,如果不一致,则应考虑是培训效果不理想还是缺乏应用培训所学内容的机会,还是由于习惯影响,使培训效果还未表现出来,需延长考察时间。最后,从培训实际效果来考察,即培训的成本收益比来分析。培训的成本应包括培训需求分析费用,培训方案的设计费用,培训方案实施费用,受训者在培训期间的工资及福利。培训方案的收益则包括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两部分,显性收益是指产量的提高,废品、次品的减少,采用更省原材料的生产方式的节药,生产事故的减少等可测量的收益;隐性收益则是指个企业团队精神的生成,企业形象的提高等不可量化测量收益。成本低于收益才证明此方案具有可行性,成本高于收益则证明此方案破产,应找出失败原因所在,设计更优的方案。

四、结语

虽然国外的培训理论已渐趋完善,但在国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才渐渐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培训工作实务与培训工作理论研究都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本文从介绍培训理论的研究入手,系统介绍了培训理论的发展历程及趋势,在对比国内外培训工作的现状的基础上让人们认识到发展我国培训工作的迫切性。一切培训方案的设计都以培训需求分析为基础,本文从组织分析、工作分析和个人分析三个角度阐述了如何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根据培训需求分析来进行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的分析与选择,从理论上初步对培训方案的设计作了系统分析,浅要阐述了如何设计一个具体的培训方案。然本文更倾向于实务性与操作性,又由于作者对此问题研究尚浅,故在培训需求分析及培训方案的评估方面阐述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探讨,希望通过阅读本文对实际工作者们的培训工作有所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①彭剑锋、包政主编,《人员甄选录用与培训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余凯成、程文文、陈维政编著,《人力资源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张一驰编著,《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④洛丝特著,《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⑤欧炳进、张育新、林克慧编,《人事管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⑥英:贝纳德.泰勒、美:戈登.利皮特合编,陈今淼译,《管理人员发展和培训手册》,

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⑦《中国改革全书·劳动工资体制改革卷》,1978~1991年,大连出版社。

⑧胡振君,"你对培训知多少?",《行政与人事》,2000年第4期,第30~31页。

第3篇:关于新员工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培训方案 设计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组织的人、财、物、信息四种资源中,人们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人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渐渐深入人心,美国知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斯曾说:"企业或事业惟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①员工是组织的血液,他或者使你的事业轰轰烈烈,或者使你碌碌无为。不同组织间的竞争即成为人才的竞争,人们对此已经达成共识,通用汽车公司的前总经理艾尔弗雷德·斯隆曾经说过,"把我的资产拿走吧――但是请把我的公司的人才留给我,五年后,我将使拿走的一切失而复得。"②组织间对人才的竞争必然引起对人才的重新定位,以现代社会中人们掌握的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特点为主要标志,以字母或符号的造型来象征其主要特点的人才分类方法,提出了"X""T""I"型人才论,系统地掌握两门专业知识,并有明显的主要的交叉点、结合部的"X"型人才更受人们的亲睐,而它显然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所不能满足的,它需要走出学校的员工不断通过培训来求得自身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普及率低的国情决定了从实践中产生的人才需接受新的培训来弥补自身知识的缺陷。社会在飞速发展,不断变化的组织环境也客观要求,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时时刻刻都要接受培训才不致落后于时代。组织的竞争归根结蒂于人才的竞争,而适应于社会发展的人才来源于"活到老,学到老"接受终生培训的员工之中。认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就能做好培训工作,因为培训工作的完成需依赖于培训方案。有好的培训方案,不一定有好的培训效果,但要有好的培训效果,则必须要有好的培训方案,如何设计有效的培训方案,也正是本文目的之所在。

一、培训理论的研究及发展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们开始渐渐重视起培训工作,特别是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下,对培训工作的研究愈来愈多,但何为培训,却是各抒己见,至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下面摘录一些供研究参考。

培训:指各组织为适应业务及培育人才需要,用补习、进修、考察等方式,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使其适应新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拥有旺盛的工作能力,更能胜任现职工作,及将来能担任更重要职务,适应新技术革命必将带来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管理结构和干部结构等方面的深刻变化。③

培训:指向员工传授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任何活动,是与工作有关的任何形式的教育。④

培训:指创造一个环境,使员工能够在这一环境中获得或学习特定的与工作要求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⑤

培训:指给新雇员或现有雇员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改需的基本技能的过程。⑥

总之现代培训指的是员工通过学习,使其在知识、技能、态度上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便员工的职能与现任或预期的职务相匹配,进而提高员工现在和将来的工作绩效。

培训作为科研课题首先是在心理学和科学管理领域进行的。随后,培训理论随着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00-1930)、行为科学时期的培训(1930-1960)、系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60-)三个发展阶段。在传统理论时期,培训是以发展个人技术与态度为主,较少考虑个人与他人,或个人与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的培训,除了延续传统理论时期重视个人技术与态度的发展以外,更重视员工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培训理论进入系统理论时期,系统理论最重要的基本假设是系统对于外在环境的开放性,亦即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特别重视系统与系统间的适应与沟通。①

90年代以后,组织培训工作可以说已是没有固定模式的独立发展阶段,现代组织要真正搞好培训教育工作,则必须了解当今的培训发展趋势,使培训工作与时代同步,当今世界的培训发展趋势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员工培训的全员性。培训的对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的员工,这样通过全员性的职工培训极大地提高了组织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效地推动了组织的发展。同时,管理者不仅有责任要说明学习应符合战略目标,要收获成果,而且也有责任来指导评估和加强被管理人员的学习。另外,培训的内容包括生产培训、管理培训、经营培训等组织内部的各个环节。

其二,员工培训的终身性。单凭学校正规教育所获得的一点知识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必需实行终身教育,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经营理论。

其三,员工培训的多样性。就是培训的范围已从企业扩展到整个社会,形成学校、企业、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的完整的职工培训网。培训的方式有企业组织的培训、有社会组织的业余培训、有大学为企业开办的各类培训班。

其四,员工培训的计划性。即组织把员工培训已纳入组织的发展计划之内,在组织内设有职工培训部门,负责有计划、有组织的员工培训教育工作。

其五,员工培训的国家干预性。西方一些国家不但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参加在职培训是公职人员的权利与义务,而且以立法的形式筹措培训经费。

二、国内外的培训现状

在国外,政府和其它组织都十分重视培训,培训成为员工教育重要的一部分。首先,政府以立法的形式筹措培训经费,并且公款用于培训已成为合法的举措。在1958年以前,在美国用朕邦政府的钱进行培训工作是受到禁止的,但该年"政府职工培训法"和它的修正案通过以后,一些政府机构增设了培训部门,在另一些机构较大地扩充了它们的规模,至1981年,经财政年度的统计数字说明,该年有492,314人上了政府培训计划的课程,总共支出的费用在3.7亿美元以上,且这还不包括军人和邮局工作人员的培训支出②。其次,愿意支出培训经费,培训计划的经费不断增加。既使在1982年,英国经济处于增长缓慢时期,对八十家工商企业进行管理人员培训的调查结论说:"我们很受鼓舞地获悉在过去一、二年里培训计划遭受严重削减的情况很少。很多培训人员说,他们受到的巨大压力是必须对需要的每一笔经费提出正当的理由,但是仅有极少数培训人员在过去一年里要求的经费遭到拒绝。至少有十几个培训计划还增加了经费?quot;③有资料显示,美国100名员工以上的组织在1992年的培训开支为450亿美元,比1988年增长了12%。④第三,培训经费在公司里所占比重很大。在90年代初,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每年在员工培训上的花费达到1.2亿美元,这一数额占公司工资总额的3.6%,美国联邦快递(Federal Express)公司每年花费2.25亿美元用于员工培训,这一费用占公司总开支的3%。⑤目前,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技能的飞速更新,人们已经认识到培训不是一种特权或权力,而是一种需要,培训工作更是倍受重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国内,渐渐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培训工作做得并不理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培训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曾在"全国经贸工作会议"上作过明确部署,要把培养企业家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加强现有和未来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争取用3~5年时间,系统地培养出一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企业家。⑥目前,培训工作还没有其应有的地位,培训中心成为组织中可有可无的机构,效益好时,这个机构才有立锥之地,效益不好时,遭到裁减的首先为培训机构,究其原因:一是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在,培训的收益对组织的效益相关性不大,使培训不受注重;二是培训方案没有科学设计,使培训并不能满足培训需求,培训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员工不断培训必成为大家的共识,要做好培训工作,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研究已成为迫切需要。

三、如何设计员工培训方案

(一)培训需求分析

组织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它必须是理性化,以经济人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培训活动的成本无论从费用、时间和精力上来说,都是不低的,培训是要冒一定风险,因此在是否进行培训前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根据需求来指导培训方案的制定,要有的放矢,不能单纯地为培训而培训。

培训需求分析需从多维度来进行,包括组织、工作、个人三个方面。首先,进行组织分析。组织分析指确定组织范围内的培训需求,以保证培训计划符合组织的整体目标与战略要求。根据组织的运行计划和远景规划,预测本组织未来在技术上及组织结构上可能发生什么变化,了解现有员工的能力并推测未来将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从而估计出哪些员工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培训,以及这种培训真正见效所需的时间,以推测出培训提前期的长短,不致监渴掘井。其次,进行工作分析。工作分析指员工达到理想的工作绩效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能力。最后,进行个人分析。个人分析是将员工现有的水平与预期未来对员工技能的要求进行比照,发现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距。研究工作者本人的工作行为与期望行为标准之间的差异,当工作大?quot;能力"时,则需要进行培训,通过提高能力,达到员工的"职务"与"职能"相一致。"职务"和"职能"二者都是变量,当职能提高了,需要开发职务,使两者保持一致;当职务超过了能力,就需要进行培训,开发职能,使两者复归一致。由于培训的对象是员工,能否做好工作取决于诸多因素,培训并不是万能的,而且培训要讲求成本收益,因此,看培训能否促进员工的个人行为发生所期望的转变。如果聘用了技能不符合要求的人或者是恶劣的态度问题等,则不是培训所能解决的问题,不需要培训,若存在的问题培训能够解决时,则进行员工培训,设计具体的培训方案。

(二)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分析

培训方案是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指导者、受训者、培训日期和时间、培训场所与设备以及培训方法的有机结合。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方案设计的指南,一份详尽的培训需求分析就大致构画出培训方案的大概轮廓,在前面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下面就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进行具体分析。

1、培训目标的设置

培训目标的设置有赖于培训需求分析,在培训需求分析中我们讲到了组织分析、工作分析和个人分析,通过分析,我们明确了员工未来需要从事某个岗位,若要从事这个岗位的工作,现有员工的职能和预期职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消除这个差距就是我们的培训目标。设置培训目标将为培训计划提供明确方向和依循的构架。有了目标,才能确定培训对象、内容、时间、教师、方法等具体内容,并可在培训之后,对照此目标进行效果评估。培训总目标是宏观上的、较抽象的,它需要不断分层次细化,使其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要达到培训目标,就要求员工通过培训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即希望员工通过培训后了解什么?你希望员工通过培训后能够干什么?你希望员工通过培训后有哪些改变?这些期望都是以培训需求分析为基础的,通过需求分析,明了员工的现状,知道员工具有哪些知识和技能,具有什么样职务的职能,而企业发展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的员工,预期中的职务大于现有的职能,则要求培训。明了员工的现有职能与预期中的职务要求二者之间的差距,即确定了培训目标,把培训目标进行细化,明确化,则转化为各层次的具体目标,目标越具体越具有可操作性,越有利于总体目标的实现。

培训目标是培训方案实施的导航灯。有了明确的培训总体目标和各层次的具体目标,对于培训指导者来说,就确定了实施教计划,积极为实现目的而教学;对于受训者来说,明了学习目的之所在,才能少走多路,朝着既定的目标而不懈努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目的不明确,则易造成指导者、受训者偏离培训的期望,造成人力、物力、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提高了培训成本,从而可能导致培训的失败。培训目标与培训方案其它因素是有机结合的,只有明确了目标才有可能科学设计培训方案其它的各个部分,使设计科学的培训方案成为可能。

2、培训内容的选择

在明确了培训的目的和期望达到的学习结果后,接下来就需要确定培训中所应包括的传授信息了。尽管具体的培训内容千差万别,但一般来说,培训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即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究竟该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应根据各个培训内容层次的特点和培训需求分析来选择。

知识培训,这是组织培训中的第一层次。员工只要听一次讲座,或者看一本书,就可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大部分的就是知识。知识培训有利于理解概念,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障碍和阻挠。同时,要系统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则必须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如要成为"X"型人才,知识培训是其必要途径。虽然知识培训简单易行,但其容易忘记,组织仅停留在知识培训层次上,效果不好是可以预见的。

技能培训,这是组织培训中的第二个层次。这里所谓技能就是指能使某些事情发生的操作能力。技能一旦学会,一般不容易忘记,如骑车、游泳等。招进新员工,采用新设备,引进新技术都不可避免要进行技能培训,因为抽象的知识培训不可能立即适应具体的操作,无论你的员工是多么优秀,能力有多强,一般来说都不可能不经培训就能立即操作得很好。

素质培训,这是组织培训的最高层次。此处"素质"是指个体能否正确地思维。素质高的员工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态度,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有较高的目标。素质高的员工,可能暂时缺乏知识和技能。但他会为实现目标有效地、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而素质低的员工,既使已经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但他可能不用。

上面介绍了三个层次的培训内容,究竟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是由不同的受训者具体情况决定的。一般来说,管理者偏向于知识培训与素质培训,而一般职员则倾向于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它最终是由受训者的"职能"与预期的"职务"之间的差异所决定的。

3、谁来指导培训

培训资源可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内部资源包括组织的领导、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外部资源是指专业培训人员、学校、公开研讨会或学术讲座等。在众多的培训资源中,选择何种资源,最终要由培训内容及可利用的资源来决定。

组织的领导、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是组织的重要内部资源,利用内部资源,可使受训者和培训者多方都得到提高。组织内的领导是比较合适的人选。首先,他们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宝贵的工作经验;其次,他们希望员工获得成功,因为这可以表明他们自己的领导才能;最后,他们是在培训自己的员工,所以肯定能保证培训与工作有关。无论采取哪种培训方式,组织的领导都是重要的内部培训资源。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也可以指导培训,当员工培训员工时,由于频繁接触,一种团队精神便在组织中自然形成,而且,这样做也锻炼了培训指导者本人的领导才能,

当组织业务繁忙,组织内部分不出人手来设计和实施员工的培训方案,那么就要求诸于外部培训资源。工作出色的人员并不一定能培训出一个同样工作出色的员工,因为教学有其自身的一些规律,外部培训资源恰好大多数是熟悉成人学习理论的培训人员。外部培训人员可以根据组织来量体裁衣,并且可以比内部资源提供更新的观点,更开阔的视野,但外部培训资源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方面,外部人员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用于了解组织的情况和具体的培训需求,这将提高培训成本;另一方面,利用外部人员培训,组织的领导对具体的培训过程不负责任,对员工的发展逃避责任。

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各有优缺点,但比较之下,还是首推内部培训资源,只有在组织业务确实繁忙,分不开人手时,或确实内部培训资源缺乏适当人选时,才可选择外部培训资源,但尽管如此,也要把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结合使用才为最佳。

4、确定受训者

根据组织的培训需求分析,不同的需求决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从而大体上确定不同的培训对象,即受训者。

岗前培训是向新员工介绍组织的规章制度、文化以及组织的业务和员工,新员工来到公司,面对一个新环境,他们不太了解组织的历史和组织文化,不了解组织的运行计划和远景规划,不了解公司的政策,不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不熟悉自己的上司、同僚及下属,因此新员工进入公司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紧张不安,为了使新员工消除紧张情绪,使其迅速适应环境,企业必针对以上各方面进行岗前培训,由岗前培训内容决定了的受训者只能是组织的新员工,对于老员工来说,这些培训毫无意义。

对于即将升迁的员工及转换工作岗位的员工,或者不能适应当前岗位的员工,他们的职能与既有的职务或预期的职务出现了差异,职务大于职能,对他们就需要进行培训。对他们可采用在岗培训或脱产培训,而无论采用哪种培训方式,都是以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为内容,而不同内容的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确定了不同的受训者。在具体的培训需求分析后,根据需求会确定具体的培训内容,根据需求分析也确定了哪些员工缺乏哪些知识或技能,培训内容与缺乏的知识及技能相吻合者即为本次受训者。

虽然培训内容决定了大体上的受训者,但并不等于说这些就是受训者,还应从确定的这些大体上的受训者的角度看其是否适合受训。首先看这些人对培训是否感兴趣,若不感兴趣则不易让其受训,因为没有积极性,效果肯定不会很好;另一方面,要看其个性特点,有些个性是天生的,既使通过培训能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但他仍不适合于该工作,则他属于要换岗位,而不是需要培训。从培训内容及受训者两方面考虑,最终确定受训者。

5、培训日期的选择

培训日期的选择。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培训,这道理显而易见,但事实上,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却往往步入一些误区,下面的做法就是步入了误区。许多公司往往是在时间比较方便或培训费用比较便宜的时候提供培训。如许多公司把握计划订在生产淡季以防止影响生产,却不知因为未及时培训却造成了大量次品、废品或其他事故,代价更高,再如有些公司把培训订在培训费用比较便宜的时候,而此时其实并不需要培训,却不知在需要培训时进行再培训却需要会出再培训的成本。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必须做到何时需要何时培训,通常情况下,有下列四种情况之一时就需要进行培训。

第一,新员工加盟组织。大多数新员工都要通过培训熟悉组织的工作程序和行为标准,既使新员工进入组织进已拥有了优异的工作技能,他们也必须了解组织运作中的一些差别,很少有员工刚进入组织就掌握了组织需要的一切技能。

第二,员工即将晋升或岗位轮换。虽然员工已经成为组织的老员工,对于组织的规章制度、组织文化及现任的岗位职责都十分熟悉,但晋开到新岗位或轮换到新岗位,从事新的工作,则会产生新的要求,尽管员工在原有岗位上干得非常出色,对于新岗位准备得却不一定充分,为了适应新岗位,则要求对员工进行培训。

第三,由于环境的改变,要求不断地培训老员工。由于多种原因,需要对老员工进行不断培训。如引进新设备,要求对老员工培训新技术;购进新软件,要求员工学会安装与使用。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组织都在不断调制自己的经营策略,每次调整后,都需对员工进行培训。

第四,满足补救的需要。由于员工不具备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从而需要培训进行补救。在下面两种情况下,必须进行补救培训:一,由于劳动力市场紧缺或行政干预或其它各方面的原因,你不得不招聘了不符合要求的职员;二,招聘时看起来似乎具备条件,但实际使用上其表现却不尽人意。

在作培训需求分析时,确定需要培训哪些知识与技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对这些知识与技能培训作出日程安排,看大致需要多少时间,以及培训真正见效所需的时间,从而推断培训提前期的长短,根据何时需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及提前期,最终确定培训日期。

6、适当培训方法的选择

组织培训的方法有多种,如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讨论法、视听法、角色扮演法等,各种培训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法配合起来,灵活使用,下面着重分析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三种常用方法,在培训时可根据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目的而择一或择多种配合使用。

(1)讲授法

讲授法就是指讲授者通过语言表达,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期望这些受训者能记住其中的重要观念与特定知识。讲授法用于教学时要求: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它是保证讲授质量的首要条件;②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③讲授时语言要清晰,生动准确;④必要时应用板书。

讲授法虽是培训中应用最普及的一种方法,但它既有显而易见的优点,同时,也有很多缺陷。讲授法的优点:①有利于受训者系统地接受新知识;②容易掌握和控制学习的进度;③有利于加深理解难度大的内容;④可以同时对许多人进行教育培训。其缺点为:①讲授内容具有强制性,受训者无权自主选择学习内容;②学习效果易受教师讲授的水平影响;③只是教师讲授,没有反馈;④受训者之间不能讨论,不利于促进理解;⑤学过的知识不易被巩固。

(2)演示法

演示法是运用一定的实物和教具,通过实地示范,使受训者明白某种事务是如何完成的。演示法要求:①示范前准备好所有的用具,搁置整齐;②让每个受训者都能看清示范物;③示范完毕,让每个受中者试一试;④对每个受训者的试做都给予立即的反馈。

演示法用于教学同样优点与缺点并存。其优点为:①有助于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兴趣;②可利用多种感官,做到看、听、想、问相结合;③有利于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演示法的缺点为:①适用的范围有限,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演示;②演示装置移动不方便,不利于教学场所的交更;③演示前需要一定的费用和精力做准备。

(3)案例法:

案例是指用一定视听媒介,如文字、录音、录像等,所描述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 。它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早就广泛用于社会科学的调研工作中,20年代起,哈佛商学院首先把案例用于管理教学,称为案例教学法。案例用于教学有三个基本要求:①内容应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为了保密有关的人名、单位名、地名可以改用假名,称为掩饰,但其基本情节不得虚假,有关数字可以乘以某掩饰系数加以放大或缩小,但相互间比例不能改变;②教学中应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否则便无学习与研究的价值;③教学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它的编写与使用都是为某些既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

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但作为一个教学方式它也不可避免优缺点并存。案例法的优点:①它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思考模式;②在个案研究的学习过程中,接受培训可得到另一些有关管理方面的知识与原则;③作为一个简便方法,有利于使受培训者参与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案例法的不足之处在于:①每一个案例都是为既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缺乏普遍适用性,不一定能与培训目的很好吻合;②案例数量有限,并不能满足每个问题都有相应案例的需求;③案例无论多么真实,但它毕竟是使受训者以当事人的角度去考虑,因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不能象当事人那样承受种种压力,不可避免地存在失真性。

7、培训场所及设备的选择

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决定着培训场所及设备。培训场所有教室、会议室、工作现场等,若以技能培训为内容,则决定了最适易的场所为工作现场,因为培训内容的具体性要求信息传授 的具体性,而许多工作设备是无法推进教室或会议室的。培训设备则包括教材、笔记本、笔、模型,有的还需幻灯机、录相机等,不同的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最终确定了培训场所和设备。

员工培训是则培训目标和期望结果、培训内容、培训指导者、受训者、培训日期、培训方法和培训场所及设备的有机结合,达到目标和结果是根本目的之所在,其后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以它为出发点的,经过权衡利弊,作出决策,制定出一个以培训目标和结果为指南的系统方案,而不能是各组成部分作分离处理而任意组合。虽然一个系统的培训方案不一定为有效的培训方案,但一个有效的培训方案必须是系统考虑的培训方案。

(三)培训方案的评估及完善

从培训需求分析开始设计培训方案,从制定培训目标到培训方法的选择以最终制定了一个系统的培训方案,这并不意味着培训方案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因为任何一个好的培训方案必是一个由制定测评修改再测评再修改……实施的过程,只有不断测评、修改才能使培训方案甄于完善。培训方案的测评从三个维度来考察。从培训方案本身角度考察,将其细化为三个指标来进行:一、内容效度,看培训方案的各组成部分是否合理、系统化,是从培训方案的本身来说的,分析其是否符合培训需求分析,各要素前后是否协调一致,是最优选择;二、反应效度,看受训者反应,受训者是否对此培训感兴趣,是否能满足受训者的需要,如果否,找出原因;三、学习效度,以此方案来培训,看传授的信息是否能被受训者吸收,如果否,则要考虑到传授的方法以及受训者学习的特点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来加以改进。从受训者的角度来考察,看受训者培训前后行为的改变是否与期望的一致,如果不一致,则应考虑是培训效果不理想还是缺乏应用培训所学内容的机会,还是由于习惯影响,使培训效果还未表现出来,需延长考察时间。最后,从培训实际效果来考察,即培训的成本收益比来分析。培训的成本应包括培训需求分析费用,培训方案的设计费用,培训方案实施费用,受训者在培训期间的工资及福利。培训方案的收益则包括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两部分,显性收益是指产量的提高,废品、次品的减少,采用更省原材料的生产方式的节药,生产事故的减少等可测量的收益;隐性收益则是指个企业团队精神的生成,企业形象的提高等不可量化测量收益。成本低于收益才证明此方案具有可行性,成本高于收益则证明此方案破产,应找出失败原因所在,设计更优的方案。

四、结语

虽然国外的培训理论已渐趋完善,但在国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才渐渐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培训工作实务与培训工作理论研究都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本文从介绍培训理论的研究入手,系统介绍了培训理论的发展历程及趋势,在对比国内外培训工作的现状的基础上让人们认识到发展我国培训工作的迫切性。一切培训方案的设计都以培训需求分析为基础,本文从组织分析、工作分析和个人分析三个角度阐述了如何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根据培训需求分析来进行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的分析与选择,从理论上初步对培训方案的设计作了系统分析,浅要阐述了如何设计一个具体的培训方案。然本文更倾向于实务性与操作性,又由于作者对此问题研究尚浅,故在培训需求分析及培训方案的评估方面阐述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探讨,希望通过阅读本文对实际工作者们的培训工作有所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①彭剑锋、包政 主编,《人员甄选录用与培训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余凯成、程文文、陈维政 编著,《人力资源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张一驰 编著,《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④洛丝特 著,《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⑤欧炳进、张育新、林克慧 编,《人事管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⑥英:贝纳德.泰勒、美:戈登.利皮特 合编,陈今淼 译,《管理人员发展和培训手册》,

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⑦《中国改革全书·劳动工资体制改革卷》,1978~1991年,大连出版社。

⑧胡振君,"你对培训知多少?",《行政与人事》,2000年第4期,第30~31页。

第4篇:关于新员工培训方案范文

一、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工作规范性文件

2002年,根据《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档案业务人员培训工作的意见》,北京市档案局对1996年制定的《北京市档案人员上岗培训管理暂行规定》进行了修订,制定了《北京市档案工作人员岗位资格培训管理办法》。该《办法》除了坚持原有的“统一管理、分级培训”的原则外,还特别提出了档案工作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取得岗位资格证书作为其评审档案专业技术职务的条件之一。同时,档案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的情况也作为对区县档案局和市直单位档案工作执法检查和评先考核的内容之一。2001年制定了《北京市档案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简称《办法》),规定全市档案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实行统一管理、分级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档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须参加72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其中档案专业知识占32学时。档案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与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相挂钩,其学习情况和考核结果将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加强对培训班的日常管理,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一)从管理程序来讲,做到严格审批、严格考核。各区县档案局在举办岗位资格培训班或继续教育培训班之前,需向市档案局报送办班计划,包括:培训的时间、地点、授课人和授课内容等。我局在审核过程中,主要看其培训时间是否达到了规定的学时,授课人是否持证任教,其所授课程内容是否是其申报的课程名称等,符合要求的则准许办班。对于没有师资条件的区县档案局,我们还负责协调师资,帮助其聘请专业教师。加强管理就必须严格考核,岗位资格培训班是由市档案局统一出题、统一阅卷和制作证书,考试采取闭卷、开卷和实际操作三种形式,注重了对学员实际能力的考核,使其经培训后能较快地从事专业工作。继续教育培训班则要求学员在学习之后,要交一份结业作业,方能发给结业证书。

(二)从授课内容来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我们认真分析学员需求,开阔思路,更新观念,精心设计符合北京市档案工作现实情况的岗位资格培训、继续教育高研培训、基建工程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计算机培训等多种专题培训班,使学员们通过学习和实地参观、研讨,较深入地了解当前档案学科和实际工作的前沿新知,获得大量的科学知识和专业信息。特别是岗位资格培训班,针对参加培训的学员大多未从事过档案工作实践的这种情况,我们安排了16课时的实际操作课程,使学员通过培训能胜任其岗位工作,避免出现培训之后还要依赖于业务指导人员前去进行业务指导,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三)加强培训效果评估与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大多数培训班在培训结束时,通过下发调查表,以了解学员对教师的讲课水平和办班管理情况的评价,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市档案局适时召开学员和区县档案局办班管理者会议,听取各区县档案局的意见,以便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四)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推动多媒体教学,创新培训形式。传统的教育培训形式是以课堂面授为主,教学方法较为死板。而采取多媒体教学,教学形式生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同时有利于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目前,市档案局培训中心以及海淀、怀柔、西城等区县档案局均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三、加强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它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我们一方面选购了一批最新的档案专业及相关专业书籍,作为学员继续教育培训及专题培训的教材,另一方面则再版岗位资格培训教材,扩充、更新培训内容。2002年4月,组织业务骨干编写的《档案人员岗位培训教程》,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突出一个“新”字,不仅增加了电子档案管理、外国档案管理、公共关系与应用写作等新的内容,而且书中所采用的统计数据、业务规范、所述的工作思路、技能方法,都源于近一个时期档案工作的实践与理论,体现了我市档案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与时俱进,以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此外,教材还具有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授业与育人相结合、面授与自学相结合的特点,对于新上岗的档案工作人员获取专业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培养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教材出版后,已再版一次,目前共发行12550册。

第5篇:关于新员工培训方案范文

一、设置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决定了培训体系中其他因素的设置。而在设置培训目标中,员工的工作分析、个人分析以及饭店企业的组织分析至关重要。通过分析,要明确员工未来需要从事的岗位,若要从事这个岗位的工作,现有员工的职能和预期职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消除这个差距就是饭店的培训目标。因此培训目标要进行细化、明确化、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

二、选择培训内容

在明确了培训目标后,就需要确定培训中所应包括的传授信息了。尽管具体的培训内容千差万别,但一般来说,饭店培训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即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究竟该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应根据各个培训内容层次的特点和培训需求分析来选择:

1.知识培训

这是饭店培训中的第一层次。听一次讲座,或看一本书,员工就可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大部分的就是知识。知识培训有利于员工理解概念,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饭店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障碍和阻挠。同时,要系统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则必须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但是饭店企业不能仅停留在知识培训层次上,还应结合其他知识的培训才有效果。

2.技能培训

这是饭店企业培训中的第二个层次。所谓技能即指员工的操作能力。技能一旦学会,一般不容易忘记。招进新员工,采用新设备,引进新技术都不可避免要进行技能培训,因为抽象的知识培训不可能立即适应具体的操作,无论员工如何优秀,能力如何强,一般来说都不可能不经培训就能立即操作得很好。饭店的技能培训包括的内容很多,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技能,在培训时要因人而异,因岗位而异。

3.素质培训

这是饭店企业培训的最高层次。素质是指个体能否正确地思维。素质高的员工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态度,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有较高的目标。

培训时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是由不同的受训者具体情况决定的。一般来说,管理者偏向于知识培训与素质培训,而一般员工则倾向于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

三、确认培训教师

培训教师可分为内部培训教师和外部培训教师。内部培训教师包括饭店的管理者、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外部培训教师是指专业培训人员、专业学校的专业教师等。

选择何种培训教师,最终要由培训内容及可利用的资源来决定。饭店的管理者、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是饭店的重要内部资源,利用内部资源,可使受训者和培训者多方都得到提高。饭店内的管理者是合适的人选。因为他们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宝贵的工作经验,肯定能保证培训与工作有关。同时他们希望员工获得成功,并以此表明自己的管理才能。所以,无论采取哪种培训方式,饭店的管理者都是重要的内部培训资源。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也可以指导培训。但当饭店业务繁忙,饭店内部分不出人手来设计和实施员工的培训方案,则要求诸于外部培训资源。外部培训教师可以根据饭店需求来量体裁衣,并且可以比内部培训教师提供更新的观点,更开阔的视野。但外部培训教师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方面,外部人员需要花时间和精力了解饭店的情况和具体的培训需求,从而提高成本。另一方面,利用外部人员培训,饭店的管理者对具体的培训过程不负责任,对员工的发展逃避责任,从而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因此,饭店员工培训的最佳方式是把外部培训教师与内部培训教师结合使用。

四、确定培训日期

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培训,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事实上,饭店企业很难做到这一点,且往往步入一些误区,如许多饭店往往是在时间比较方便或培训费用比较便宜的时候提供培训,或在旅游淡季培训员工以防止影响生产经营。这样做的结果有可能因为未及时培训而造成员工服务质量下降或其他事故的发生,代价更高。因此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必须做到即时需要即时培训,通常情况下,有下列四种情况之一时就需要进行员工培训:

1.新员工入职

所有新员工都要通过培训熟悉饭店的工作程序和行为标准,既使新员工进入饭店前己拥有了优异的工作技能,也必须了解饭店经营管理中的一些差别。

2.员工即将晋升或岗位轮换

虽然员工己经成为饭店的老员工,对于饭店的规章制度、饭店企业文化及现任的岗位职责都十分熟悉,但晋升或轮换到新岗位,从事新的工作,必然会产生新的要求,尽管员工在原有岗位上干得非常出色,对于新岗位的准备却不一定充分,为了适应新岗位,则要求对员工进行培训。

3.环境的改变

如引进新设备,要求对员工培训新技术。购进新软件,要求员工学会安装与使用。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饭店都在不断调制自己的经营策略,每次调整后,都需对员工进行培训。

4.满足补救的需要

由于员工不具备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从而需要培训进行补救。

五、营造培训环境

要使培训富有成效,饭店必须认真考虑员工培训所需的学习环境。这包括物质环境和感情环境。促进学习的物质环境包括参加培训者可以很容易的到达培训地点;温度和噪音得到控制;座位舒服,并可以随意摆放;有会议室,也要有小组活动的空间;技术设备配备,如录像机、电脑;色彩宜人的装饰。

饭店企业也不能忽视感情环境的辅助作用。部门主管、经理甚至员工都会对培训工作的成败产生很大影响。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在暗示学习的价值和效果。如果培训前对培训是一种支持和鼓励的氛围,接受培训者将会对培训的效用持积极的态度,进而会积极地参与学习,并在工作中运用这些新技能。反之亦然。培训后的环境,也极为重要。培训效果将会受到员工返回工作岗位后所发生的事情的影响。在技能的运用过程中,如果饭店继续给受训者以反馈,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实现培训转化,这样,受训者对职业培训中所学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运用程度会大大提高。

六、落实培训经费

培训经费预算既可以按照完成计划培训任务实际所需要的经费来计算,如聘请培训教师、租用教室、购买书籍和教学设备用具等所需的费用,也可以按照一个固定的比例来提取,如香格里拉饭店集团按每年员工工资的5%来提取培训费。

七、确定受训员工

根据饭店的培训需求分析,不同的需求决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从而大体上确定不同的培训对象,即受训员工。

1.新员工受训

岗前培训是向新员工介绍饭店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饭店的运行计划和远景规划、饭店相关政策以及饭店的业务和同事。一般来讲新员工进入饭店或多或少都会感到紧张不安,为了使新员工消除紧张情绪,使其迅速适应饭店环境,饭店企业必须针对以上各方面进行岗前培训。

2.在职员工受训

对于即将升迁的员工及转换工作岗位的员工,或者不能适应当前岗位的员工,对他们可采用在岗培训或脱产培训。

八、完善培训方法

饭店培训的方法有多种,如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讨论法、视听法、角色扮演法等,各种培训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法配合起来,灵活使用。饭店常用的培训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远程培训法等。在培训时可根据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目的而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配合使用。

1.讲授法

讲授法就是指讲授者通过语言表达,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期望这些受训者能记住其中的重要观念与特定知识。讲授法用于教学时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它是保证讲授质量的首要条件;讲授知识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讲授时语言要清晰,生动准确;必要时应用板书。

2.演示法

演示法是运用一定的实物和教具,通过实地示范,使受训者明白某种事务是如何完成的。演示法要求:示范前准备好所有的用具,搁置整齐;让每个受训者都能看清示范物;示范完毕,让每个受训者试做;对每个受训者的试做都给予立即的反馈。

3.案例法

案例是指用一定视听媒介,如文字、录音、录像等,所描述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它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早就广泛用于社会科学的调研工作中,20世纪20年代起,哈佛商学院首先把案例用于管理教学,称为案例教学法。案例用于教学有三个基本要求:(1)内容应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为了保密,有关的人名、单位名、地名可以改用假名,称为掩饰,但其基本情节不得虚假,有关数字可以乘以某掩饰系数加以放大或缩小,但相互间比例不能;(2)教学中应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否则便无学习与研究的价值;(3)教学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它的编写与使用都是为某些既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

4.角色表演

角色表演和案例分析很相似,都是建立在一些受训者将有可能遇到的真实的、与工作有关的经历的基础上。案例分析通常只是阅读、讨论或分析,而角色表演是要表演出来。参加者会得到一些他们将要扮演的角色的有限资料,然后被要求“演出”具体的情景。如培训酒水服务责任的时候,可以让一位受训者扮演酒吧服务员,另一个扮演喝醉了酒的客人。两个人开始表演酒吧服务中拒绝给客人更多酒水时发生的对话。一些外向的、好交际的人喜欢参加角色表演,但一些内向的人可能不喜欢表演。设计角色表演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考虑到受训者。如果受训者不喜欢角色表演,最好选择案例分析等其他方法。

九、评价培训效果

培训评价是指系统地收集做出有效的培训决策所必须的说明性和评价性的信息。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分培训项目的好坏,而是收集可以不断改善培训效果的信息。对饭店培训的评价,是收集、分析及比较受训员工在培训前后,他们在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或工作态度上的改变是否与培训目标相符合。人力资源培训大师科克帕瑞克建议,评估培训效果应该从四个层面去衡量,即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

1.反应

要衡量这个标准,饭店应该评价受训者对培训项目的看法。这种方法只能提供少量的评价信息,也是在培训评价中最常用的方法。培训者发给受训者问卷或满意度调查表,了解他们对培训课程的喜欢程度。

2.学习

对学习进行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受训者是否学会了培训目标所要求规定的原则、技巧、事实和态度。这种评价可能包括笔试或对模拟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反应。

3.行为

衡量行为必须衡量员工培训结束后学习转化的实际工作绩效。回到工作岗位后的行为表现通常是依据与培训目标有关的工作表现和绩效评价来进行衡量的。评价信息是通过向受训者、主管、同事和顾客发放采访问卷或管理问卷来收集的。问卷调查分两次进行,一次是在培训刚刚结束后,一次是在培训结束3个月后。

第6篇:关于新员工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STCW公约 培训机构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246-01

国际海事组织对STCW78/95公约中的STCW公约和STCW规则进行了全面回顾和系统的修正,于2010年1月完成对STCW78/95修正案全面修订的初稿。2010年6月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的国际海事组织STCW公约缔约国外交大会上已通过该修正案,该修正案称为“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于2012年1月1日生效。本次修订新公约对船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培训机构需要全面梳理分析本次修订的内容,积极应对。

1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船员教育与培训的影响

1.1 船员证书体系发生变化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新增电子员、电子机工、高级值班水手、高级值班机工、保安意识、保安职责培训项目,明确了海员健康标准及健康证书的签发要求,新增健康证书书面证明,确定了证书和文件分为适任证书、培训合格证书、书面证明三个层次。

1.2 船长和甲板部主要修正的适任内容和标准

强调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的应用。新增使用ECDIS保持航行安全的航行值班(操作级)和使用有助于指挥决策的ECDIS和附属系统以保持安全航行(管理级)的要求;简化天文航海的知识、理解和熟练要求,提倡使用电子航海天文历和天文航海计算软件;新增领导和团队工作技能的使用(操作级)、领导力和管理技能的使用(管理级)的强制性适任要求;驾驶台资源管理成为强制性适任标准;新增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方面的知识、理解和熟练要求;新增按照船舶报告系统和VTS报告程序的一般规定进行报告的内容;新增高级值班水手发证的强制性最低要求

1.3 轮机部主要修正的适任内容和标准

删除“至少30个月的认可的教育与培训”的要求;提高普通船员晋升轮机员的要求(6个月到12个月);新增领导和团队工作技能的使用(操作级)、领导力和管理技能的使用(管理级)的强制性适任要求;机舱资源管理成为强制性适任标准;新增电子员、电子机工和发证和高级值班机工资格的强制性最低要求。

1.4 技能培训主要修正的内容

明确所有海员的安全熟悉和基本培训及训练的强制性最低要求,增加海洋环境保护基本知识、船上有效沟通、团队工作、理解并采取措施控制疲劳等新内容。对所有海员的与保安培训和训练有关的强制性最低要求,新增保安意识和保安职责培训,明确船员在基本安全、救生(助)艇筏、高级消费训练项目上“保持持续适任能力的方法”

1.5 明确了过渡期限

STCW马尼拉修正案于2012年1月1日生效,履约过渡期为5年,自2017年1月1日对所有船员的培训、发证和值班按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要求进行全面实施,届时在船上任职的船员必须满足新公约的要求。

2 培训机构履行马尼拉修正案的对策

2.1 加强公约学习研究,掌握国内履约配套公约、法规规定要求,更好的指导船员教育与培训工作

培训机构要认真研究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国家海事局下发履约配套法规的精神,依据履约期限,统筹安排在校生及社会船员的过渡期履约培训,结合新规则对新入校的学生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梳理和修改,重点要研究新的考试和发证规则及培训合格证书签发管理办法,在专业证书和适任证书的培训、人才培养规格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教材编写、课程设置、大纲制定等方面给予详尽的指导。

2.2 加快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申办培训项目资质

培训机构要认真学习各项目教学人员要求和场地、设施及设备标准,加强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加快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积极申请项目资质,满足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要求。要制订航海类专业教师培养计划,解决航海类专业教师船员适任证书持证和师资紧缺瓶颈问题,对现职教师,新公约的船员相关适任能力标准表中新增了多项适任能力,在相关的适任能力项下新增了若干要求,许多新增的内容对从事海事培训的师资人员是新的知识或技能,因此在开展履约培训之前,相关师资人员需要提前进行知识及技能更新培训。原来部分培训项目从设备、师资、准入标准等方面做了调整,对对培训机构的设备等提出了新要求。新增培训要求、培训项目需要培训机构补充新设备,诸如ECDIS、ERM、BRM培训所需要的实际操作、演练、模拟器等设备。

2.3 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满足新公约的要求

培训机构需要根据主管机关颁布的新法规,结合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改革,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要能够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要特别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航海类专业英语教学,注重航海类专门人才的海员素质养成教育。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切实考虑到航海类人才在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的协调统一,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岗位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总体教学进程和安排等诸多方面进行重新架构。

2.4 更新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管理,确保履约培训质量

培训机构要根据新法规要求对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吐故纳新,要加强体系的严细实全的运行与精细化的管理,促进各受控部门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工作持续改进,通过内审、外审、管理评审,保证体系的连续性、有效性和符合性,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管”,推进船员教育与培训工作不断追求卓越。通过质量体系来规范日常的管理工作,强化按规则办事意识,把“依法治校,以法治教”落实到实处,从而达到既定的质量目标。

总之,马尼拉修正案的实施对船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培训机构而言,困难与机遇并存,培训机构要认真研究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及国内的配套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全面解读其本质内容,深刻理解其内涵,积极主动的促进履约工作有效开展,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船员队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方敏,范嘉芳.STCW78/10公约对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对策[J].航海技术,2010(5).

第7篇:关于新员工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油田;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培训;探讨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2

企业安全管理、环境保护及员工健康的应急反应工作,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管理发展而发展。作为国有重点企业的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反应工作要扎实开展、富有成效,除了围绕诸多生产环节,编制具有针对性、控制性、适用性较强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更重要的是围绕各类、各种应急知识开展有效培训活动,让油田岗位相关人员完全掌握和熟练运用预案,提高突发事件的控制处理能力,降低事件造成的各种损失。为此,现结合大庆油田基层单位突发事件应急反应工作,进行应急知识培训的有效性分析与有效培训途径的探讨。

一、油田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培训的有效性分析

油田各单位要将生产应急知识培训活动开展得富有成效,必须围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探索、创新、运行有效培训新方式,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油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培训要具有针对性。大庆油田的二级单位很多,有生产与保障单位之分;大庆油田的工作岗位更多,有前线与后线岗位之别。油田每个单位的每个岗位都有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不同的应急预案必须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活动。所以,油田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岗位要全面有效开展应急知识培训,必须区分不同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岗位人员针对相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对号入座学习,只有搞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针对性培训,才能有效提升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执行者的执行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事件造成的伤害与损失。

2.油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培训要体现时效性。油田任何突发事件,都是在某种条件下形成、某种环境下发生,往往反映某个时期、某个时段应急反应工作的特点。所以,油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培训应特别注重在事件易发期,开展相应的应急预案专项培训。油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培训有必要体现时效性。

3.油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培训要坚持经常性。油田应急预案是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直接控制事件的损失程度,不但要求执行者学习掌握预案相应内容,更需要执行者长期熟记与熟悉预案全部规定。为此,要想持久牢记油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必须持续针对相应的应急预案开展经常性的应急反应知识培训,不断提升预案执行人的执行效率与处理能力。所以,油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之后或修改之后,不是培训一次结束,而是需要经常讲解培训、不断学习掌握、持续模拟演练,只有围绕应急预案开展经常性培训活动,才能为油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有效执行奠定坚实基础。

二、油田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有效培训途径的探讨

如何增强油田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经常性,我认为,油田各单位有必要探索“三、三、三”有效培训途径。

1.要搞好油田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有效培训,需要构建与运行“三定”培训管理网络

(1)构建与运行油田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定员培训管理网络。油田各单位编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人员,是精通预案实施所对应岗位生产管理的多名专家。可以将这些人直接定为预案教培主体,集中先教会岗位生产操作骨干,再由骨干人员在岗位传播,构建与运行“定员式”拓展培训管理网络(见图1)。

图1 油田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定员培训管理网络图

(2)构建与运行油田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定点培训管理网络。油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执行点位是相关岗位,执行者是岗位操作人员。可以把预案执行的相关岗位设定为培训点位,将岗位员工确定为培训对象,由集中培训的骨干人员担当预案讲解员,构建与运行“定点式”传授培训管理网络(见图2)。

图2 油田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定点培训管理网络图

(3)构建与运行油田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定项培训管理网络。油田不同职能的单位、不同工艺的岗位,执行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有所不同。因此,为了增强油田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培训的针对性,有必要构建与运行“定项式”的专业培训管理网络,开展划分单位、细分岗位、区分预案的定项培训活动。如:大庆油田采油矿构建与运行生产岗位“定项式”培训系统管理网络(见图3),将预案培训细分到井站。

图3 油田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定项培训系统管理网络图

2.要搞好油田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有效培训,需要健全与实行“三分”培训管理机制

(1)健全与实行油田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分期培训目标管理制度。油田各单位既然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培训纳入到员工技能操作培训工作之中,就应该同技术培训一样,分期预案培训办班要有培训目标,既有培训通过率的总目标,也要有人员出勤率、理论考试及格率、模拟演练达标率等分目标。不但要确定预案培训的总目标与分目标,使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培训有衡量标准,还有必要通过健全与实行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分期培训目标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全油田岗位人员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水平。

(2)健全与实行油田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分路培训计划执行制度。要实现油田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培训目标,需要实施具体培训措施加以保证,也就是要有措施具体的突发事件分路应急预案培训计划与计划执行制度。如:春季由安全管理一路开展以防火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重点的培训,夏季由生活保障一路开展以防中暑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重点的培训,冬季由井站管理多路开展以防冻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重点的培训,分路搞好应急预案培训的事前计划编制,并在培训中严格计划执行制度。

(3)健全与实行油田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分项培训检查考核制度。一项工作完成的如何,需要事中检查与事后验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培训也是如此。所以,要使油田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分项培训活动富有成效,除了确定培训目标、执行培训计划,还要在每次培训之中,采取以赛代培、以问代训等形式,进行培训效果检查;在每次培训之后,采取理论考试与模拟演练相结合、考评工作于奖金评定相结合等形式,进行培训验收与考核。因此,在每个单位、每个岗位开展的油田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分项培训中,有必要通过健全与实行分项培训检查考核制度,把油田应急反应的分项培训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3.要搞好油田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有效培训,需要探索与推行“三更”及时培训方法

(1)探索与推行油田突发事件应急人员更换后的及时培训方法。油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的组织机构是由各级相关人员构成,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由于一些人员职务调整、岗位变动,应急人员经常出现更换情况。要让刚加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机构中的人员快速了解、掌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内容,需要探索人员调换跟近引导、人员更换跟踪指导、人员增加跟上宣教等及时培训新途径,推行油田突发事件应急人员更换后的及时培训新方法,达到突发事件应急人员人人懂应急、个个会应急的素质标准。

(2)探索与推行油田突发事件应急措施更改后的及时培训方法。随着油田的发展、管理的进步,对油田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经常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所以,油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的各项应急措施,经常会按照上级的要求和生产管理的需要,进行几项或多项更改。要使相关人员及时掌握油田突发事件新的应急措施,需要探索与推行油田突发事件应急措施更改后的修订人及时讲解、骨干人员及时传授等培训方法,使油田突发事件应急措施更改的跟进培训工作得到快速到位。

(3)探索与推行油田突发事件应急技术更新后的及时培训方法。为了有效提高油田应急工作能力与运作水平,岗位突发事件应急技术也在逐步更新。为此,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也随着应急技术的更新而进行匹配性的改变。所以,油田各单位在油田突发事件应急技术更新、预案修订之后,有必要探索与推行油田突发事件应急新技术请专家讲解、新预案由专人及时讲授等培训新方法,使油田应急技术得到更新的同时,应急新技术的及时培训工作也得到有效落实。

三、油田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有效培训方式的探讨结论

油田各单位要将安全管理、环境保护及员工健康的应急知识培训活动持久开展并富有成效,充分体现针对性、时效性、经常性,有必要探索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有效培训新方式。本文明确了需要构建与运行培训管理新网络、需要健全与实行培训管理新机制、需要探索与推行及时培训新方法的三种观点,指出了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有效培训方式的探索思路。得出的结论是:通过探创新、推行各类、各种应急知识有效培训途径,可以使油田岗位相关人员时刻掌握和熟练运用预案,提高突发事件的控制处理能力,并对油田应急工作管理创新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与引导性。

第8篇:关于新员工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职工;培训;优化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259-01

1 电力培训中案例教学的原则

1.1 加强针对性

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员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因为案例的针对性越强,越能激发学员潜在兴趣的可能性,有利于学员进入“角色体验”和“情境体验”,提高学员在实务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突出实践性

电力企业职工培训的特点决定了短期培训讲师要遵守学员尤其是成年学员的认知规律,培训要讲授全面的专业知识,让学员具有解决生产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案例不是由专家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而是要求案例从实践中提取,选取的案例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3 坚持启发性

讲师提供的培训案例具有不完全信息的特点,即让学员在案例中作为“当事人”,处于一种真实的情境下做出判断与决策,引导学员对模糊信息进行分析,并借助各种工具分析案例中的各种关系。这种启发性的引导可以开拓学员的思维视野,形成各种新颖而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达到预定的培训目标。

1.4 激发参与性

只有学员积极主动参与,才能达到优化案例教学在培训中运用的目的。学员的参与度,可以说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案例教学中,学员往往一时还不能适应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讲师发挥引导作用,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培训气氛,激励学员积极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

2 电力培训中案例教学的推进

2.1 精选案例

案例是培训内容中的重要素材之一。首先,案例要切合实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不但反映电网系统和发电系统理论的一般特性,而且还要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讲师还要根据学员的情况,如学员的知识结构等,对选取的案例的难度进行必要的处理,案例太难易挫伤学员参加培训的热情和自信心,相反,案例过于简单会使学员产生“轻敌”的心理,总之,案例的选取难度要适中,以促使学员对案例的理解为讨论的展开做好铺垫。

因此,在电力企业职工培训中,优质的案例往往对接下来的讨论具有导向性: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哪些信息至关重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做出决策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决策是最适宜的?制定怎样的实施计划?如何进行整体评价?

2.2 案例讨论

首先,小组讨论阶段。由于学员个人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并且个体学员的准备难以全面,甚至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讲师根据学员的知识经验、能力等将学员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显得十分必要。小组讨论主要是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促使每个小组成员进一步思考、调整和深化自己对案例的分析。经过相互交流和启发,学员就可能较顺利地解决个人在准备案例中的困难,使其观点更加全面,方法更周详。

其次,班级讨论阶段。这一环节是形成培训结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员分享经验和知识的过程。经过小组讨论后,讲师可以请每个小组派出代表陈述其小组的观点,其他成员也可以进行补充。同时各个小组学员间也可以质疑问难,从而吸收各种观点的可取之处,形成有效的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员积极参与讨论,并认真聆听其他学员的发言和讲师的讲解,讲师则通过各种方法调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各种理论支持和背景资料,有效引导班级讨论的方向,并在讨论出现偏差的时迅速予以纠正。讲师在这一环节中要当好“引导者”的角色,使学员善于思考,勇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否则,班级讨论就会流于形式而失去意义。

2.3 总结评价

调查数据表明有40%学员认为在总结评价阶段收获最大,该环节通常由讲师对培训的全过程进行归纳、评估,揭示了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了讨论的内容,是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通过讲师归纳总结案例学习中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帮助学员理清思路,使学员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学员理解知识、应用原理的能力。同时,对学员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评,对好的意见及独到新颖的见解予以肯定,并指出学员在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以提高案例讨论的质量。

3 电力企业培训中案例教学的优化

3.1 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案例教学

电力职工培训中内容丰富,讲师可以考虑到以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数据信息在案例教学中体现,利用互联网寻找内容新鲜、涉及面广、吸引力强的专题案例供学员学习并开展网上论坛讨论。也可以组织学员到实地考察,让学员搜集第一手资料,自己编写案例并进行分析,充分发挥学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2 案例具有创新性

编写的案例在融合电网和发电系统理论知识点的同时,在内容的编排上还要体现其研究的前沿成果。对学员来说,这种创新性的案例可使学员由表及里,举一反三,有助于提出创新性的见解。同时注意到设计好案例所提问题的顺序与深度,引导学员逐步地深入,使其在理解基本理论的同时,结合案例提供的线索,提出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3 讲师的角色定位

培训活动是一个由讲师和学员的教与学构成的行为系统。在电力企业职工培训中,应以讲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二者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讲师在培训中不仅发挥着教授知识技术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扮演主持人、发言人、导演等多种角色,注重学员参与的主体性,营造出一种以学员为主体的培训氛围。总之,讲师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能动性,通过学员自身地“动脑、动口、动手”达到培训目标的实现。

3.4 建立电力电网的案例资源库

建立案例资源库,对整个电力系统的职工培训都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案例资源库的建立有助于电力企业职工的培训形成全国联网。其次,足够的案例资源,在培训中提高了学员的感性认识,只有典型的案例,方能在培训中传授正确的整合理念和操作方法。

所以,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教学培训模式,相信它也能给电力企业职工培训增添动力。不断推进与优化案例教学在电力企业职工培训中的运用,以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技能,确保企业运营与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从而打造出一支素质过硬的职工队伍,为电力企业改革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关于新员工培训方案范文

5.培训日期的选择

培训日期的选择。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培训,这道理显而易见,但事实上,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却往往步入一些误区,下面的做法就是步入了误区。许多公司往往是在时间比较方便或培训费用比较便宜的时候提供培训。如许多公司把计划定在生产淡季以防止影响生产,却不知因为未及时培训却造成了大量次品、废品或其他事故,代价更高,再如有些公司把培训定在培训费用比较便宜的时候,而此时其实并不需要培训,却不知在需要培训时进行再培训却需要出再培训的成本。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必须做到何时需要何时培训,通常情况下,有下列四种情况之一时就需要进行培训。

第一,新员工加盟企业。大多数新员工都要通过培训熟悉企业的工作程序和行为标准,既使新员工进入企业时已拥有了优异的工作技能,他们也必须了解企业运作中的一些差别,很少有员工刚进入企业就掌握了企业需要的一切技能,这种培训也叫“岗前”培训。

第二,员工即将晋升或岗位轮换。虽然员工已经成为企业的老员工,对于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及现任的岗位职责都十分熟悉,但晋升到新岗位或轮换到新岗位,从事新的工作,则会产生新的要求,尽管员工在原有岗位上干得非常出色,对于新岗位准备得却不一定充分,为了适应新岗位,则要求对员工进行培训,这种培训也叫“转岗”培训。

第三,由于环境的改变,要求不断地培训老员工。由于多种原因,需要对老员工进行不断培训。如引进新设备,要求对老员工培训新技术;购进新软件,要求员工学会安装与使用。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都在不断调制自己的经营策略,每次调整后,都需对员工进行培训,这种“培训”也叫适应性培训。

第四,满足补救的需要。由于员工不具备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从而需要培训进行补救。在下面两种情况下,必须进行补救培训:一,由于劳动力市场紧缺或行政干预或其它各方面的原因,你不得不招聘了不符合要求的职员;二,招聘时看起来似乎具备条件,但实际使用上其表现却不尽人意,这种培训也可以称为“应急”培训。

6.培训方法的选择

企业培训的方法有多种,如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讨论法、视听法、角色扮演法等,各种培训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法配合起来,灵活使用,下面着重分析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三种常用方法,在培训时可根据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目的而择一或择多种配合使用。

(1)讲授法

讲授法就是指讲授者通过语言表达,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期望这些受训者能记住其中的重要观念与特定知识。讲授法用于教学时要求: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它是保证讲授质量的首要条件;2)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3)讲授时语言要清晰,生动准确;4)必要时应用板书。

讲授法虽是培训中应用最普及的一种方法,但它既有显而易见的优点,同时,也有很多缺陷。讲授法的优点:1)有利于受训者系统地接受新知识;2)容易掌握和控制学习的进度;3)有利于加深理解难度大的内容;4)可以同时对许多人进行教育培训。其缺点为:1)讲授内容具有强制性,受训者无权自主选择学习内容;2)学习效果易受教师讲授的水平影响;3)只是教师讲授,没有反馈;4)受训者之间不能讨论,不利于促进理解;5)学过的知识不易被巩固。

(2)演示法

演示法是运用一定的实物和教具,通过实地示范,使受训者明白某种事务是如何完成的。演示法要求:1)示范前准备好所有的用具,搁置整齐;2)让每个受训者都能看清示范物;3)示范完毕,让每个受中者试一试;4)对每个受训者的试做都给予立即的反馈。

演示法用于教学同样优点与缺点并存。其优点为:1)有助于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兴趣;2)可利用多种感官,做到看、听、想、问相结合;3)有利于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演示法的缺点为:1)适用的范围有限,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演示;2)演示装置移动不方便,不利于教学场所的变更;3)演示前需要一定的费用和精力做准备。

(3)案例法

案例是指用一定视听媒介,如文字、录音、录像等,所描述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它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早就广泛用于社会科学的调研工作中,。案例用于教学有三个基本要求:1)内容应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为了保密有关的人名、单位名、地名可以改用假名,称为掩饰,但其基本情节不得虚假,有关数字可以乘以某掩饰系数加以放大或缩小,但相互间比例不能改变;2)教学中应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否则便无学习与研究的价值;3)教学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它的编写与使用都是为某些既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

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但作为一个教学方式它也不可避免优缺点并存。案例法的优点:1)它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思考模式;2)在个案研究的学习过程中,接受培训可得到另一些有关管理方面的知识与原则;3)作为一个简便方法,有利于使受培训者参与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案例法的不足之处在于:4)每一个案例都是为既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缺乏普遍适用性,不一定能与培训目的很好吻合;5)案例数量有限,并不能满足每个问题都有相应案例的需求;6)案例无论多么真实,但它毕竟是使受训者以当事人的角度去考虑,因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不能象当事人那样承受种种压力,不可避免地存在失真性。

7.培训场所及设备的选择

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决定着培训场所及设备。培训场所有教室、会议室、工作现场等,若以技能培训为内容,则决定了最适易的场所为工作现场,因为培训内容的具体性要求信息传授的具体性,而许多工作设备是无法推进教室或会议室的。培训设备则包括教材、笔记本、笔、模型,有的还需幻灯机、录相机等,不同的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最终确定了培训场所和设备。

员工培训是则培训目标和期望结果、培训内容、培训指导者、受训者、培训日期、培训方法和培训场所及设备的有机结合,达到目标和结果是根本目的之所在,其后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以它为出发点的,经过权衡利弊,作出决策,制定出一个以培训目标和结果为指南的系统方案,而不能是各组成部分作分离处理而任意组合。

(三)培训方案的评估及完善

从培训需求分析开始设计培训方案,从制定培训目标到培训方法的选择以最终制定了一个系统的培训方案,这并不意味着培训方案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因为任何一个好的培训方案必是一个由制定测评修改再测评再修改……实施的过程,只有不断测评、修改才能使培训方案甄于完善。培训方案的测评从三个维度来考察。从培训方案本身角度考察,将其细化为三个指标来进行:(1)内容效度,看培训方案的各组成部分是否合理、系统化,是从培训方案的本身来说的,分析其是否符合培训需求分析,各要素前后是否协调一致,是最优选择;(2)反应效度,看受训者反应,受训者是否对此培训感兴趣,是否能满足受训者的需要,如果否,找出原因;(3)学习效度,以此方案来培训,看传授的信息是否能被受训者吸收,如果否,则要考虑到传授的方法以及受训者学习的特点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来加以改进。从受训者的角度来考察,看受训者培训前后行为的改变是否与期望的一致,如果不一致,则应考虑是培训效果不理想还是缺乏应用培训所学内容的机会,还是由于习惯影响,使培训效果还未表现出来,需延长考察时间。最后,从培训实际效果来考察,即培训的成本收益比来分析。培训的成本应包括培训需求分析费用,培训方案的设计费用,培训方案实施费用,受训者在培训期间的工资及福利。培训方案的收益则包括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两部分,显性收益是指产量的提高,废品、次品的减少,采用更省原材料的生产方式的节药,生产事故的减少等可测量的收益;隐性收益则是指个企业团队精神的生成,企业形象的提高等不可量化测量收益。成本低于收益才证明此方案具有可行性,成本高于收益则证明此方案破产,应找出失败原因所在,设计更优的方案。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