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孔乙己原文范文

孔乙己原文精选(九篇)

第1篇:孔乙己原文范文

一、巧用还原法

孙绍振先生提出还原法,我们可以将其活学活用。所谓还原法,就是找出客观现实和作者主观表达之间隐藏着的矛盾,根据作品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加工的原生形态想象还原出来,从而领悟作品内在的独特情感和意蕴。

《孔乙己》结尾“大约”和“的确”明显前后矛盾。孔乙己究竟有没有死呢?根据小说提供的线索,可以猜测他死了。而作者为什么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呢?我们根据文本内容分析推断,还原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孔乙己生活在封建时代,封建科举制度盛行,旧式文人一旦金榜题名则平步青云,科举失意则穷困落魄。孔乙己也不例外,他一生追求功名,深信“唯有读书高”,结果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沦落到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看客们”无情嘲笑。身心备受打击,再加上自己又好喝懒做,无法生计,在那样的时代,他必死无疑,毋庸置疑。所以此处“大约”和“的确”看似矛盾实不矛盾。恰恰从作者这一反常理的表述中,我们读出了作品蕴含的丰富意蕴,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控诉了那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以及人吃人的罪恶本质。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与心交流的过程。巧用还原法,思考作者为什么明知矛盾不合常理却还要如此表述,并尝试以作者个人情感的逻辑去解释,与作者对话,理解作品潜藏着的丰富内涵。

二、注意叙述视角

《孔乙己》这篇小说的表层叙述视角是第一人称“我”―― 一位没有完全浸染社会世故却也略知世事的“少年”(小伙计),他为我们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作者在《孔乙己》一文中有意这样安排文本的叙述模式是非常高明的。

叙述者“我”(小伙计)老实憨厚,极易给读者营造一种信得过的阅读心理,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靠;一个12岁的小伙计初涉社会,他看待周边的人和事,还没有产生偏见,没有顾忌,更容易写出以喜写悲,使悲更悲的效果。因“我”的性格憨厚老实,掌柜嫌样子太傻,侍候不了长衫主顾,觉得羼水也很为难,但又“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最终把“我”从酒店的最高位置降到最低位置,从伙计变成了温酒工。从“我”职位的降级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就连“我”这种身份低微、老实地道、涉世未深的小孩都不愿与孔乙己为伍,甚或看不起孔乙己,足见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作者巧借第一人称“我”,恰到好处、妙笔生花似地传达出了对当时世风每况愈下的病态社会的深刻解剖,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强烈批判,对麻木愚昧的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呐喊,对被吞噬的孔乙己的深切同情。

三、探究对话艺术

笔者这里所说的对话,是指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口语交流。“言为心声”,对话可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袒露人物的内心世界。

《孔乙己》一文的对话描写在全文中占有很大比重,共7个对话段,细读文中有关人物的对话,你会发现鲁迅在这篇作品的对话描写极具表现张力与魅力。细读文中对话,对把握全文、领会文章主旨大有裨益。

比如文章第4段写酒客取笑孔乙己偷东西,共3组对话,每组对话都形成一个情节,造成一个悬念。“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酒客故意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一个“又”字刻画出了酒客们用心险恶、故意捉弄的心理特点。当孔乙己避而不谈,不予回答时,酒客们却仍不依不饶,他们又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先含蓄,到逐渐挑明,让孔乙己在不知说话人用意中做着各种表演,最后落入圈套,受尽嘲笑和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作者在人物对话中淋漓尽致地勾画出了酒客们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的嘴脸,达到了让人起恨的地步。精妙的对话描写,既达到了作者借酒客嘲弄来批判孔乙己迂腐性格的目的,又达到了批判酒客民众愚昧麻木的精神的目的。

四、巧选细节切入

阅读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充分发挥细节的妙处,并把它作为组织教学的一个抓手,串联起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会让人眼前一亮。

细读《孔乙己》,可选细节很多,诸如“笑”“手”等细节。教学时,我选取了“半”字这个细节切入,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首先我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接着我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与孔乙己有关的含有或暗含有“半”字的内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激起,纷纷找出了孔乙己“之乎者也”“让人半懂不懂”的语言方式,替人家抄书,结果人和笔墨纸砚一起失踪的“半吊子”行事方式,被丁举人打折了腿,成了“半个人”的可悲下场……最后经过梳理、总结,学生们深刻理解到这些语句和内容直接勾画了孔乙己的“半”字人生,对文本的理解更透彻了。

五、课中选点比读

所谓“课中选点比读”,就是在课文中选择适当的部位,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阅读中挖掘深度。

《孔乙己》第4段出场和第11段退场,两段的对比点非常丰富。孔乙己出场时脸色“青白”,退场时变成“黑而且瘦”,可见孔乙己饮食的变化,透露出他的落魄贫困。付酒钱时的动作由“排”到“摸”的变化,写出了孔乙己由穷酸变为穷困的生活,由炫耀变为窘迫的心理。前者“要两碗酒,一碟茴香豆”,后者只是“温一碗酒”,并特别提出“酒要好”,数量上、酒菜上形成对比,甚至连酒的质量也有了要求。为什么这次要特别提出“酒要好”?也许正预示着这是他生命旅程中最后一次喝酒了。前者“孔乙己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写出了孔乙己死要面子,后面却不十分分辨,只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写出了孔乙己至死不悟,自欺欺人。

由“争辩”到“不十分争辩”,表现人物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前者说孔乙己“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后者写他的腿被打断了,说明孔乙己已经成了一个残废人。前者还穿着一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后面变成“穿一件破夹袄”,长衫的消失意味着孔乙己读书人身份也消失,预示着其命运要发生重要的转折……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点”的比读领会孔乙己命运的变化,并引起对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深层次的思考。

第2篇:孔乙己原文范文

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鲁迅的作品中,杂文占了很大的比例,具有极强的战斗性。同时,他还创作了诗歌、小说、故事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小说虽然为数不多,却塑造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堪称经典的人物形象,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祝福》中的祥林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这些人物形象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在中国小说的人物画廊中熠熠生辉。鲁迅自己说过,在他自己塑造的形象中,他最喜欢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这并非说明鲁迅先生喜欢像孔乙己这样的人,而是说明,鲁迅先生对自己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是非常满意的,换言之,这个形象成功地实现了作者的创作目的。

一、孔乙己的悲剧形象

在鲁迅笔下众多人物形象中,孔乙已是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人物。他是一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却不觉醒,处处摆读书人的架子。卖弄自己的所谓学问。然而在别人眼里,他可有可无,完全是一个多余的人。由于追求功名,一昧地读古书,使他变得迂腐无能,加上本性善良软弱,在社会上,他倍受冷落、歧视、嘲笑、戏乔,被所有的人当作笑料。由于无以为生而沦为偷盗,终被打折了腿,穷饿惨死。

二、悲剧形成的原因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是人物性格的悲剧,易h生创作的是社会悲剧”。那么,孔乙己的悲剧,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剧呢?实际上,孔乙己的悲剧形成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了性格、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1、人物性格的悲剧

孔乙己是一个读过书却最终未能进仕的人,他的身上有与大多数当时的读书人相同的性格特点:迂腐、虚荣、好吃懒做又不敢正视现实。从“孔乙己”这个名字的由来,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因为这并不是他的真实姓名,而是别人根据他的姓,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句半懂不懂的话给他取的绰号。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孔乙己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他并不为人们所重视,只是人们玩笑取乐的对象。

和大多数科举落第者一样,孔乙己穷困潦倒。然而,尽管落魄到偷窃的地步,他还要努力保护自己那点可怜的自尊。别人取笑他偷窃,他便“涨红了脸”,并极力声辩:“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别人讥笑他“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他会“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在喝酒时,他虽然不能像有钱人那样,“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却也要显示自己与“短衣帮”的不同,“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并“排出九文大钱”。其“摆阔”的心情,得意的神态,可谓活灵活现。

我们读悲剧作品,多数时候会流泪,可是读《孔乙己》,我们的眼泪却流不出来。或许我们还会笑孔乙己的迂腐穷酸。可是掩卷之后,每一个人都会陷入深沉的思索,再也笑不出来。因为,我们会发现,孔乙己的悲剧,更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封建的科举制度。

2、社会的悲剧

像孔乙己这样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而不觉悟的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后仍然大量存在。他们满口“之乎者也”,自认为是满腹经纶,未能“进学”、“中举”,却又瞧不起劳动人民,不能从事生产劳动,其结局势必穷困潦倒,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

从本性上来说,孔乙已不乏好的一面。他守信,“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他有自尊,知廉耻,在被别人取笑盗窃时,他会涨红着脸与人争辩。他善良,就是为数不多的茴香豆,他也肯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但他毕竟是一个穷酸,所以一旦发现所剩不多,他就会着慌。而就算是“着了慌”,他也不像那些大人先生们一样,唇边抹着人油,却还满口“仁义道德”,虚伪做作,而是“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表现虽然可笑,却也不失率真。像这样一个人,如果是生活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他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能自食其力的人。而封建制度最终却将其残害致死。文章对孔乙己善良本性的描写,正是为了突出其悲剧命运的社会性。

促成孔乙己悲剧的,还有孔乙己身边的那些和他一样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诸如“短衣帮”、酒店的伙计之类。他们本也是处于被吃的阶层的人,却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他们取笑孔乙己,把他作为笑料。当他们捉弄孔乙己时,他们“麻木”地快活着,对孔乙己的遭遇,他们只有冷酷,没有同情。他们之所以记得孔乙己,是因为孔乙己可以供他们取笑,给他们带来快活。孔孔乙己在人们的生活中,完全是一个多余的人。文章中深刻地指出了这一点。“孔乙己是这样的叫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形成这种人们之间的不了解和冷漠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

三、孔乙己形象的现实意义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悲剧的形成,归根到底是吃人的封建制度。因此,鲁迅先生通过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无情的揭露。

孔乙己这样的人物,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已经绝迹了,但是,我们现在学习《孔乙己》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尽管我们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是在真正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有些家长、教师甚至于教育部门是偏离了这个目标的。家长们望子成龙,让孩子全身心地投人学习,不让孩子接触生产劳动,不注重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于是,有的孩子上了大学,离开父母之后却缺乏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不得不退学:有的成了研究生却走上了犯罪道路。而有的学校和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砍掉劳动技术等实用技术学科,致使学生一旦不能升学,就连起码的谋生能力也没有。难怪有的学生升不了学会选择自杀。虽然这些不是普遍现象,但也足以让每一个家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个教育部门警醒和反思。

第3篇:孔乙己原文范文

孔乙己是一个反映社会的人物代表,他是个迂腐的书生,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孔乙己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阅。

孔乙己读书笔记1一个阴霾的世纪,整个社会都沉浸在一种人人不平等的压迫剥削,豁然梭至那书店中小说书柜专台前,低调而沉默。任凭窗外小雨淅沥,我却手捧着它——《狂人日记》被那悲愤的孔乙己的遭遇所打动了。“窃书不算偷!”一个强劲的声音在我心中呐喊。带着中国人民心底的悲哀,和着下层人民对知识的渴求,共鸣起来。在这期间,涌现出无数平民作家,鲁迅便是其中著名人物之一。他的《狂人日记》中的孔乙己使我百读不厌,常引我浮想联翩。

鲁镇的酒店格局,一个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纹与伤痕夹杂其中的清贫书生孔乙己,时常光顾于此,人们早已习惯这样了,进餐同时少不了几句捉弄与讽刺的话语,可一连好几天,他都不光顾酒店了,引得人们议论纷纷。

读到这一幕,我不禁对孔乙己心生怜悯,怎么能这样蔑视一个家贫而有志的书生呢?

我怀着对孔乙己的同情,愤愤地往下接着读,此时掌柜的发话了:“昨天,孔乙己到丁举人家去偷书,被抓后死不承认,结果被打了一天一夜,出门时腿折断了。”啊!真是个博取别人同情的小人,才会做出这种下流偷窃的勾当。可他偷的却单单是一本书,这……我似乎误解孔乙己了。

一行醒目的字夺入眼眶,天啊!孔乙己在端午节时分,死去了,而在死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便是“窃书不算偷!”啊!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夸美纽斯说:“书籍是世界的营养品”,中国古话讲,开卷有益,而孔乙己,单为了这“益”字,不惜自己的人格,四处窃书。中国社会为什么不让诸如此类有志而善读的书生饱尝“营养”呢?窃书虽是不光彩的事情,但这是穷人丰满知识头脑的一种方式。孔乙己的死和那强劲的话语,左右着我,不禁感慨万分,潸然泪下,真是为了“读书事业”而奋斗。

开卷有益,不开卷而绝无益。

“窃书不算偷!”这声音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平息,也鼓舞着我更加努力地读书!

孔乙己读书笔记2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讲述了一场充满欢笑的悲剧。生活在封建社会,鲁镇的孔乙己,常去咸亨酒店饮酒,他也是酒店里唯一一个陪同短衣帮站在一起的长衫顾客。孔乙己虽然曾受过教育,却好吃懒惰,导致他最后的惨境。孔乙己是一个让读者们感到既可悲,又可怜的人物。

孔乙己为了显示自己是读书人,便时刻不忘地提起那些“之乎者也”之词,让人们感到十分厌倦。可是,他那“又脏又破”的衣衫,又不得不让读者们对他产生同情。孔乙己从“窃书”,到最后被人打断腿,让我感到了一丝怜惜。然而,一个游手好闲,落魄不堪的“君子”,竟然会冒着生命危险来“窃书”,此事让我既惊讶,又敬佩。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好学的精神。然则,当人们取笑他“捞不到秀才时”,我便深深地体会到了孔乙己作为一名书生却无法得到社会和同胞认可的无奈和悲伤。

即使他变得多么卑不足道,分文不值,他也要估计自己的脸面,依然保持着自傲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态度来面对世人,这让我感到无比的悲哀,这也偏偏体现出了人性的弱点,在孔乙己生活的年代里,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掌控自己命运的。虽然孔乙己有能力,但是因为缺乏勤勉和毅力,才造成他一无所有的悲剧。

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比孔乙己生活的那个年代条件好多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财富及追求幸福生活。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却有许多靠着父母的溺爱,家境优势而生活的人,这些人大多数都会选择懒惰,工作时常拈轻怕重,挑肥拣瘦。也就是这种人,最后必将会落到像孔乙己的下场。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会有很多像孔乙己这样矛盾的人,虽然有学历,但是找不到谋生手段的人,相反,也有许多没有学历,照样可以致富的人。比如,麦当劳现任总裁是查理·贝尔,因为家境贫困,15岁便辍学,来到一家麦当劳餐厅做清洁工。他的勤奋好学被老板看赏,很快就被公司提拔去培训,实习。磨炼几年后的贝尔,仅仅19岁的他,成为麦当劳澳大利亚店的经理。之后,他更加努力不懈地工作,最终成为麦当劳公司的总裁、首席执行官。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努力了才能看到希望,而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努力。如果孔乙己能够像贝尔一样努力,他的前程必定是远大的。可惜,孔乙己只做到了贝尔的一半,只好学但不勤奋。我领悟到了只有好学和勤奋两者并存才能有成功的到来。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同时也反映出了人性黑暗的一面,人们对事态的淡漠造成了社会的残酷,最后我们最终不得不向现实低头。鲁迅把孔乙己设定为一个被同胞冷漠,被社会抛弃的标志性人物,这让我们明白了,社会对不努力者坎坷际遇的不忍。这也让我们深深地反省自己,当自己放弃一个机会时,有多少人为了这个机会而付出惨痛的代价,当我们偷懒时,有多少人在外面呕心沥血地工作。如果,就因为我们的"懒”,而像孔乙己放弃自己的梦想,放弃谋生的机会,那我们永远都不会看到希望的到来,也将会逐渐地毁掉自己。

孔乙己读书笔记3暑假里,我无意读到了鲁迅的《孔乙己》这篇文章,认识到了一个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社会低层,受到科举制的毒害读书人形象,也看到了它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它那悲惨的人生。

同时,拿孔乙己当取笑的把柄那些“看客”,体现出了他们对不幸者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也是导致孔乙己悲惨结局的一种原因。同是我也想到我们生活的社会里也是否存在着那种“看客”?

想到这,我联想到看过的一则新闻:7月17日凌晨,23岁跳某从工地收工回家,回家路上不甚摔倒在路中央,路人邓某看见了想上前扶一把,但旁边的好心人的“劝诫”,没有上去。突然一辆装土车险些碾压,随后一辆出租车撞到,拖行十米远,最后倒在血泊中,当场身亡。邓某听到这消息后后悔不已。

当一双眼睛在无助的四处张望,希望能够有一双友爱的手帮他一把,但希望终究还是希望,最后倒在血泊中。旁边的人就像在看一场电影,当车子把人拖到十米远,电影到达了顶峰,最后溅了看客们一身血!

如果能及时上去扶一把;如果没有那好心人的“劝诫”;如果能有一条道德底线。但如果,没有如果,那一条鲜活的生命已不负存在。人们看着那血泊,可能还在庆幸那人还好不是我,不是我的亲戚。那倒在血泊中的不只是一个正值花季般的生命,不只是一个没有温度的尸体,而是乘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

“看客”原来只是鲁迅笔下孔乙己、祥林嫂、阿q身边的人,现在为何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当好心把摔倒的老人送到医院,反过来成了肇事者,大善沦为大恶。当儿子在机场用刀捅母亲,但没人敢上去扶一把,最后还只有外国人敢上去帮。猫小乐在他的作品中,当阿衰看到老人摔倒时,只能和老人一同倒在地上,阿衰固然好笑,但是什么让阿衰只能这样做。中国的道德文明开始直线下滑,造成了人们不做好事,不敢做好事的现象。

我最终还是希望那些所谓的“看客”始终只出现在鲁迅笔下,不要在我们生活再造成血的悲剧。

孔乙己读书笔记4鲁迅的小说,我读过不少,但给我的印象最深的要数《孔乙己》了。这篇小说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透过文字,我仿佛看到悲剧正一步步上演,孔乙己正一步步走向死亡,我不禁产生无限悲凉之感。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经历,他受着科举制度的残害,但是,在那时候,这却是人们想要得到荣华富贵的必经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困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对他的不求上进,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时对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残又略带同情。事与愿违,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惨遭遇,在人们心目中他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

但如果把孔乙己悲剧形成的原因完全归罪于不健全的封建科举制度,我认为是错误的,或者至少说是不全面的。如果说封建科举制度使孔乙己完全丧失生活能力,那么残酷的社会世态则直接把孔乙己推进死亡的深渊。试想,孔乙己在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之后,如果人与人之间还有关爱的话,有些人家就有可能收留孔乙己,如果这样,孔乙己就可以在人们的怜悯接济中度过余生。或者退一步想,即使没人收留孔乙己,孔乙己也完全可能沿街乞讨而生存下来。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孔乙己只是冷酷社会里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他的伤疤人人都可以揭,就连小孩也不把他放在眼里。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可以说,等待孔乙己的只能也只有一个归宿,那就是死亡。

而鲁迅着意揭出这一“病苦”,正说明要“疗救”的不只是一个孔乙己,而是整个社会。揭示不幸人们的“病苦”,目的在唤醒他们的觉悟

再来说说现在。照理,时展到今天,“科考”应是十分公平了。但是,重蹈覆辙的现象仍是层出不穷。中考,高考,这场场考试,都是独木桥。成千上万的学生要从这里经过,没有真正的本领,抑或是没有充分的准备,只得被迫跌进河底,甚至今生永远都爬不起来。即使如此,也比孔乙己那时好的太多太多.我庆幸我生在21世纪,这是一个人性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爱的时代.

孔乙己读书笔记5觉得这篇小说还是很好的,不是《狂人日记》般的枯燥,描写的孔乙己很是鲜活。迂腐的时代造就了一个更加迂腐的孔乙己。其实生活在某个时代的人必然受到时代的局限,孔乙己的形成是时代的必然,然而就不是自己的罪过么?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的确就是他了,一个落魄的读书人,没有从迂腐的时代觉醒的人,还不能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做事的人。不仅如此,更是一个死要面子装清高的人,和我一样吧!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第4篇:孔乙己原文范文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chàn)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多乎哉?不多也。”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第5篇:孔乙己原文范文

“站着喝酒”已说明他根本没有资格像那些身穿长衫的阔绰者一样,踱进酒店慢慢地“坐喝”,只能与“短衣帮”为伍。但他又始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说明他非常迷恋自己头脑中虚幻的“高人一等”的身份。他那“满口之乎者也”的说话方式,那“窃书不能算偷”的歪理谬论,那见缝插针地向“我”卖弄“学识”的沉醉神态,都足以显示出他对自己读书人“身份”近乎疯狂般的固守与痴迷。这一价值观念的形成对孔乙己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几十年耳濡目染的教育,早已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渗入孔乙己的心灵深处。但孔乙己读了一辈子圣贤书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中,就决定了他只能挣扎在社会底层。长期为应试科举而埋头苦读的生活已使他手无缚鸡之力,不管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识到,他实际上连加入“短衣帮”的本钱与资格都已丧失,成了人人轻视与耻笑的对象,能够给人们一点“笑”的满足。“笑”的本身含有孔乙己深刻的寂寞和悲哀,反映了他在鲁镇的微不足道的地位和人们对他的侮蔑,也暗示了他悲剧性的一生:科场失意、穷困潦倒、受尽欺辱、悲惨死去。他越是在现实生活中屡次碰壁,越是受到人们的取笑和嘲弄,就越渴望在“高人一等”的幻想中得到心理支撑与平衡。这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孔乙己越沉迷于“高人一等”的幻想,越可能丧失对社会与生活的抗争能力,越容易抛入社会最底层,但那“高人一等”的“精神胜利法”恰恰是孔乙己们唯一的心灵避难所。他向往科举,虽然连半个秀才也没捞上,又贫穷如洗,可是向上爬的思想依然没有丧失。他认为读书人高人一等,就自命清高,摆出一副读书人的臭架子,不会营生,不屑与劳动者为伍。这就形成了他的独特性格:迂腐麻木、屈辱懦弱、好喝懒做。孔乙己贫困潦倒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善良又无能,可怜又可气,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的牺牲品。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总是满口之乎者也”。他身材高大、受人注目,因为他原是读过书的人,只是在连半个秀才捞不到后,才沦落潦倒,以致偷东西被人打断腿。他的破烂长衫是他忘不了读书人、君子高尚身份的内在意识的标志。他有高大身材(有力气)可以劳动,中了旧思想的毒素,使他被上下阶层的人所践踏。孔乙己“脸上皱纹间时常夹着些伤痕”,这些新旧的疤痕包涵着多少社会的残酷,以及他自己好吃懒做的性格。当孔乙己出现时,更被一群孩子包围住,“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座雕像刻上他和孩子们这表示在他迂腐的思想之内还有一颗善良和恳切的心。他在咸亨酒店,品行比别人都好,老实,从不拖欠。他的叹息除了因为了解到自己的卑下,成为众人轻视、嘲笑、欺凌、侮辱的对象外,还悲叹年轻一代居然加入以他人的耻辱和痛苦为快乐的群众队伍。他原来觉得成人社会冷酷与无情,才转向小孩求取安慰。

“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你读过书吗?”

“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的?”

“不能写吧……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温一碗酒。”

“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不要取笑!”

第6篇:孔乙己原文范文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教师提示),鲁迅一生写了33篇小说,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孔乙己》

二、时代背景介绍(略)

三、导读

1.检查预习,正字注音

2.请一位同学表情朗读课文前3段,要求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作品叙述和描写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社会风情的?

3.请学生回答思考题,教师出行引导和评价。

要点提示:(1)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2)作者描写社会风情的有三处: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从“我”的职务的变换,可以窥探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的炎凉

4.提问:前3段的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

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自由回答)。

5.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小说的三要素,并附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学生集体朗读前3个自然段,强化对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7.布置课外作业(略)

第二课时

一、导读

1.先找一位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朗读课文第4-8自然段,其他的同学认真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1)要求学生回忆表现人物性格的常用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然后确定这几段所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集体回答)。(2)师生共同分析这几种描写方法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要学生在第4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孔乙己特殊身分的一句话,并着手分析其性格特征。

找出肖像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

找出有关孔乙己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进行分析。

提问: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这些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地?

2.教师讲述、提问: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些人是以哄笑取乐的。想一想,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可用“双体互促”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3.体会“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效果。

4.分析第7自然段中“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们说话”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孔乙己为什么不能与“他们”谈天,孔乙己与孩子们说话,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境?

提示:这一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第七八段写了孔乙己和孩子们说笑,更足以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5.分析孔乙己将要弄到讨饭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的毒害。

(1)首先要学生在书本上找出答案。

(2)教师再作深层次的分析,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科举制度的罪行。

6.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努力体会作者的悲剧色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二、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9-13自然段,进一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完成理解分析第三题。

第三课时

一、导读

1.请一位基础较好的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第九段至结尾,注意语调的变化、情感的变化,其他同学要认真体会“悲凉”的气氛。

2.第9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孔乙己这样地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其含义有哪些?。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

3.“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比一天凉”这里的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提示:注意回忆第一课时讲述的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注意分析秋景的特点,然后再联系孔乙己的命运进行分析

4.“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采用小组竞争的形式,自由发言)

5.分析课文第11自然段。

(1)全班齐读一段。

(2)读毕思考并完成下列练习。(略)

6.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上伙计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

请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回答,提示:可从选材,组材,表达中心的作用去考虑7.请一位同学全面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文章揭示的深刻主题。

先请一位程度稍差的学生分析,教师指出其分析的片面性,后找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分析,肯定其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方法。

教师作全面归纳。

二、布置课外作业(略)

第7篇:孔乙己原文范文

关键词:小说教学;读书指导法;情境教学法;运用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                                         

初中阶段,让学生学习小说,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小说情节的组成,运用艺术手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笔者以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小说《孔乙己》为例初步探讨 “读书指导法”和“情境教学法” 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 尝试教会学生读书学习,与学生共同创设欣赏文学作品的最佳情境。

一、音乐渲染情境,安抚学生情绪

用音乐渲染情境,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学习《孔乙己》前,首先给学生播放阿炳的《二泉映月》,用这种悲凉凄惨的感受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充满了好奇 ,有了解人物性格和遭遇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读书指导法”,让学生熟悉小说内容

在小说教学中,不管多长的文章,务必要读,老老实实地读,一字一句地读,千万不可在教学生读第一遍时,就搞所谓的“快速阅读”,马虎阅读。待学生熟悉了小说内容后再进行读书指导。

1、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自然段标号,熟悉小说人物及情节。

2、在学生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醒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默读、精读、泛读的方法,做记号、眉批、摘要、写提纲,使用工具书等,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加强阅读辅导,以学案的形式下发资料。

1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孔乙己、“我”、掌柜、短衣帮。)

环境:自然环境:(包括景物、环境布局等。)

社会环境:(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并未彻底推翻帝制,人们受封建思想影响深远。)

故事情节:(主人公做了什么事或主人公怎么了。)

如: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孔乙己受短衣帮嘲笑、孔乙己教“我”识字、孔乙己给孩子分豆、孔乙己被打折腿、孔乙己坐着走来买酒喝。)

(时间:每一个情节的具体时间要详细的找出来    地点:  咸亨酒店。)

2主人公:____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小说情节:(主人公做了什么事或主人公怎么了。)

4作者感情:___哀其不幸、怒其不争。_______________

三、设置问题情境,把握小说情节和主题

情境教学法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在小说《孔乙己》的教学中,学生通读小说后让他们运用具体情境再现小说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情节。

运用图画再现情节、表演体会情节、口述概括情节等方式分小组让学生再现小说情节特别强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的刻画。

1、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孔乙己进入角色,以我心抒我情,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感情的投入来把握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让学生在孔乙己的身上应该看到自己。

2、用图画勾勒自己心中的孔乙己的形象或者再现某一个情节、场面。

3、互相交流,口述概括小说情节

4、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

1、你觉得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让学生找出能证明自己看法的依据,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

2、把孔乙己放到当今社会他会是怎样的生活情况?

分小组展开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全班推举2-3人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受当今社会制度的优越,人们生活的幸福。

3、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全面揭示文章主题,让学生懂得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再加上他自身的缺点,人们的冷漠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

4、结合孔乙己遭遇和结局展开小组讨论,就“读书与生存”谈谈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懂得只有掌握牢固的知识,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进行认真的分析,进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了解情节的组成,扣住文章反映的主题,理解小说运用的艺术手法,从而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笔者认为在小说教学中应大胆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利用“读书指导法”和“情境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欣赏小说的兴趣,教给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与学生共同创设欣赏文学作品的最佳情境。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之中,深入作品,沐浴文学艺术之春风,感悟文学艺术之真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文学阅读和写作中如鱼得水,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文学的基本原理》(修订本)以群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第8篇:孔乙己原文范文

关键词:孔乙己;笑;悲剧

“明朝人王夫之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1]《孔乙己》中主要描写了三次咸亨酒店众人对孔乙己的哄笑,在这哄笑中悲剧色彩更加浓厚,这悲剧不仅是封建社会残酷吃人,使孔乙己在悲剧中死去,也是劳动群众对同类人悲苦境遇的麻木凉薄。哄笑中有阔绰的长衫顾客,有吝啬无情的掌柜,有穷苦的短衣帮劳动者,也有无知附和的小伙计,他们从不同角度让笑一步步地促成悲剧。

一、长衫顾客讥笑中的悲剧

长衫是读书人区别“短衣帮”劳动者的一种标志,“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2]这些人代表了那些在“学而优则仕”的环境下,少数依靠科举取士的知识分子,他们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们也成为了少数的“幸运儿”,在官场上从此衣食无忧。长衫顾客的讥笑对于孔乙己来说是具有刺激性和对比性的。面对自己一心想成为的长衫顾客,孔乙己的悲剧被更加无情地衬托。他自命清高,不肯脱下长衫,而贫穷却又使他没有办法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悠悠地坐喝,同是选择了科举,却是不同的人生境遇,这讥笑更加使他的人生显辛酸悲凉。“他们便接着说到‘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于是“众人也都哄笑起来了: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3]讥笑中长衫顾客让他愈发显得自欺欺人、迂腐无能,不仅没有金榜题名,而且轻视劳动,好“喝”懒做,最后只能自断生计是无情的科举制让他精神上备倍受折磨、更是封建思想使他深受毒害。

二、掌柜取笑中的悲剧

掌柜在文中被刻画成一个对待短衣帮吝啬无情,对待小伙计总摆出一副凶脸孔的唯利是图的形象,文中众人对孔乙己的三次哄笑,他都在而且一同逗笑,同时他自己还会不断提出一些问题逗弄孔乙己。在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了腿再来到咸亨酒店时,“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辨,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它的颜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4]在孔乙己已经如此落魄之下,肉体被打伤,掌柜仍表现出一种幸灾乐祸、事不关己的态度,没有丝毫同情和恻隐,反而加以侮辱讥笑且之后仍慢慢地算他的账,念念不忘孔乙己还欠19个钱,这是孔乙己的人生悲剧。它最忌讳人家说的,且“恳切地”求掌柜不要再说,可是人家偏要说,这种取笑是最尖刻冷酷的,让他毫无尊严可言,悲剧色彩因此愈浓。

三、短衣帮哄笑中的悲剧

短衣帮劳动者同样是穷困潦倒、地位低位的受压迫者,但是“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原有的森严的等级在对待孔乙己的态度上,立马被打破了,所有酒客都把它当做笑料,每一次都是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所有人都不曾给予同情和怜悯,只是哄笑、寻开心。短衣帮们以身世不幸的人作为自己挖苦戏弄的对象,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此之上,他们挖苦孔乙己没有进学,挖苦他窃书被打,挖苦他滑稽迂腐,这种冷漠凉薄,这种麻木不仁,这种精神病态,都通通表现与此。

四、小伙计附和的笑中的悲剧

文中“我”是一个十二岁的小伙伴,由于掌柜嫌“我”样子太傻且不能趁机在酒里孱水,于是让“我”去专管温酒这一无聊的职务。座位还是个孩子的“我”本应是善良天真、待人没有分别心的,但面对孔乙己教授回字的四样写法时,“我”显出极大的不耐烦,这表现出“我”对于众人都嘲笑的对象,心里也早已产生了分别心,认为他是“讨饭的人”,不配考他。同时,在众人都嘲笑时,“我”也附和着笑,这些不能不说是社会的悲剧,连孩子在耳濡目染下都对封建等极如此看重,对于社会的弱者,对于同阶级的不幸者,理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在孩子身上竟寻不到踪迹。在这样无情冷漠的环境下,“我”长大后势必会变成“短衣帮”或是掌柜那样的人,整个社会就在恶性循环着,将冷酷和麻木,隔膜与压迫进行着,因此这符合的笑不仅戳伤了孔乙己的内心,无疑也是社会的一大悲剧。

注释:

[1]史志谨《鲁迅小说解读・孔乙己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2]鲁迅《呐喊・孔乙己》(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编年版》第一卷2014年版第559页).

第9篇:孔乙己原文范文

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初三学生虽已不算陌生,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仍会感到比较深奥难懂,因为鲁迅 作品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太深刻了。学《孔乙己》这篇小说而言,大到时代背景、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小 到结构线索、难解语句、精妙字词,真是无所不有,这就给教师在时空有限的语文课堂上解决好这些问题,让 学生真正领会理解这一作品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带来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如此,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大胆创 新,抓住关键环节,选准突破口,进行“活教”,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 力和学习欲望,达到“教活”的目的。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要上好《孔乙己》这一课,就必须抓住这篇小说的两个关键环节——笑声和铜钱 ,引导学生从静听“笑声”和细数“铜钱”入手,打开全面正确地理解这篇作品的突破口,使学生在细细的品 味和深深的思考中主动进入作品的情境,真正把握和领会这篇小说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静听“笑声”,理解典型的环境,体会作者精巧含蓄的布局。

小说中多次突出描写了“笑声”,这“笑声”此起彼伏,回环反复,始终伴随着孔乙己。孔乙己是在“笑 声”中出场的——“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孔 乙己又是在“笑声”中消失的——他“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快 速地进入作品的情境,静静地用耳朵去听这些“笑声”,细细地用心去体会:是谁在笑?笑谁?为什么要笑? 这些笑又说明了什么?经过用心的品味和思考,学生自然会明白,在这贯穿全文的笑声中,有短衣帮的笑。他 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拿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的“心病”来嘲弄挖苦,这无异于就是拿孔乙己的不 幸和痛苦来取乐。虽然他们和孔乙己一样也处在社会最底层,同样是封建剥削制度的受害者,但是他们意识不 到,因为他们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已变得冷漠无情、麻木不仁、昏沉可鄙,对豪强者充满敬畏,对不幸者又 肆意嘲弄,在穷苦无聊的生活中,只知道拿不幸者的痛苦作为笑料来寻求一时的快乐。这是多么令人可悲可叹 呀!唯利是图的掌柜更不用说,眼见孔乙己已悲惨得不成样子,“仍然同平常一样”来取笑,他的笑是毫无人 性的自私而卑劣的笑,反映出剥削阶级冷酷狠毒的本性。可见孔乙己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麻木冷酷的社会环境 之中,人们的冷漠无情到了令人窒息、令人忧愤的地步,孔乙己的悲剧已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作者在小说中着力渲染了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尤其是将短衣帮的嘲笑组织在孔乙己一次到店喝酒的过程 之中,又切分为两个哄笑的浪潮,笑声迭起,却更使人感到世态的炎凉,悲凉的意味透人肌骨。由此可见,作 者精巧含蓄的布局和独具的艺术匠心,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

细数“铜钱”,认识孔乙己悲惨的一生,领会作者用字遣词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