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遨游汉字王国的手抄报范文

遨游汉字王国的手抄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遨游汉字王国的手抄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遨游汉字王国的手抄报

第1篇:遨游汉字王国的手抄报范文

这组教材针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基础,遵循着“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的原则进行设计,使学生在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去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形式,所以他受到了老师们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在学习本组教材之前学生们对这一学习内容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个单元由“有趣的汉字”与“我爱你,汉字”两个综合性主题学习活动组成。每个主题学习活动都是先提出活动建议,然后给出一组阅读材料;这些主体阅读材料之前都有一个“导语”,“导语”中主要提出学习任务,之后有一个结语,提出办展览、办手抄报等成果展示和继续探究的建议。从教材的编排结构中,我们能够明确此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活动的基本思路。

       说实话,虽然身为多年的语文教师,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我对汉字的相关知识并不是很熟知,或者对汉字知识的了解达到了完全准确的程度。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和学生一道学习、一起成长,觉得格外有意思。

教学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以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基本有效地掌握汉字相关知识。首先,我通读了教材所有内容,了解了本单元教学的重难点,借助参考书,明确了本单元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与需要完成的任务。

在此基础上,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与编排,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一)汉字的产生与发展

(二)汉字的趣味与神奇

(三)汉字的正确使用

(四)汉字地位与汉字情结

(五)汉字书法艺术与创作

其中,第一部分包括了《仓颉造字》《汉字的演变》《册、典、删的来历》以及《甲骨文的发现》,重点学习汉字的历史与形体变化。第二部分包括了字谜、谐音、笑话、歇后语以及对联相关知识,重点体会汉字的有趣与神奇。第三部分包括《一点值万金》,重点通过搜集并改正街头错别字来提高对汉字书写的重视与尊重。第四部分包括《我爱你,汉字》和《赞汉字》等篇目,重点培养学生的汉字感情以及民族自豪感。最后一部分是拓展与实践,在带领学生观看或者展览了一系列的书法艺术作品之后进行书法创作或者办一期“汉字王国”主题的手抄报

依照上述的教学设计,接下来进行材料的搜集与整理。我要求学生和我一起借助网络、图书以及自行拍摄,搜集丰富的相关资料。我将自己手头的资料编写成教案,做成PPT,以备上课使用。

第2篇:遨游汉字王国的手抄报范文

强化:构建校内综合实践园地

学校建设了“国学实践墙”“核心价值观园地”,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国学经典的教育内容。为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学校精心制定方案,采用激励方式推进落实。

“实践园地”的活动及评价形式有6种。讲:“古诗探秘”“古诗知多少”等探究课程由语文老师、学生共同讲解,共同体验探究。读:各班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国学课、诵读课进行朗读。背: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由年级组教师指导进行背诵。写:通过学生制作手抄报、绘画、写随笔、做摘抄等方式展示成果。行:组织学生进行展演、展示,召开以“践行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节俭、友善教育,让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社区活动等。评:通过成果展示、校园剧展演、朗读比赛、书法比赛、故事会、绘本展示、知识抢答赛等,进行多元评价。

改变:采取多种教学评价模式

作业展评促提升。通过优秀作业的展览与评选,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良好作业习惯和作业成绩的机会,带动全体学生进一步规范作业书写格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提高作业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此外,开展学生“读书摘记”评优活动,将10%的课时用于以语文应用为主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汉字大赛展风采。为了使精品阅读活动有特色,同时正确引导学生感受汉字之美,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汉字听写大赛”。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汉字的深厚底蕴,向全社会倡导中华人民要有规范书写汉字、保护汉字的意识,要有爱汉字、爱汉语、爱国学、爱中国文化的价值观。

诵读展示润心灵。为了给学生营造读书的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学艺术素养,学校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学生诵读展示,通过朗读经典篇目、名家作品,进一步陶冶情操;通过“漂流书市”实践平台拓展学生思维,让闲置图书流动起来,实现了图书共享,促进了知识的交流。

开拓:共享资源开发课外课程

学校以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等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实现了资源共享,实现了社会、家庭、学校共育。

第3篇:遨游汉字王国的手抄报范文

关键词:语文学习;协调发展;语文实践活动;实践能力;拓展学习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活动研究》(JCJYC16181047)研究成果

G623.2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当今,全球正逐步跨入信息化时代,这就要求人们学会交往、合作、分享,具有处理社会事务的基本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语文教学的封闭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于是,“综合性学习”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语文学习走进生活,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沟通和联系,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尝试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一、挖掘教材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结合学校生活开展多种形式语文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符合学校教育的规律,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完善学生的道德价值目标。

(一)如六年级上期的综合性学习“祖国在我心中”,在单元内容回顾时,让每个学生积累背诵有关爱国的词语,爱国名言、格言警句,赞美英雄的古诗词等。在说词、背句、播放录音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挥,兴趣盎然。同学们还结成了对子赛,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争意识强,合作精神好,活动效果佳。

(二)为了让同学们明白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增强民族责任感,提高同学们的爱国意识,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我班举办了“祖国在我心中”主题演讲比赛。每位学生以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做时代接班人为主要内容,展示了祖国日新月异的新发展、新成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同学们激昂的文字、饱满的精神、飞扬的神采一次次感染了大家。

(三)再如五年级的口语交际课,介绍家乡的美丽景色,品德和社会课上有调查家乡环境污染情况的活动,美术课上有以“美丽的家乡”为主题的颜料画,于是,我引导学生把几课教材的内容整合起来开展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绘画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既加强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加强实践过程指导,促进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四)我们以“祖国建设新成就”为主题,组织学生设计手抄报和黑板报。首先教师牵引着学生走好第一步,师生合作办好第一份手抄报和黑板报。接着提出要求,慢慢放手让学生办好第二份报刊,碰到疑难问题随时予以帮助。最后可完全放手,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大胆探索自行设计编辑。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不仅能给自己的报刊起一个与众不同、富于想象力的刊名,而且善于博采众长,每期栏目名称千变万化,内容越发新颖别致。孩子们的求知欲望被充分激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践中得到了空前的升华。

二、融入家庭生活,开展多姿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育要走出课堂,让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功能,这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来到这个世界之后迈进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语文学习耳濡目染。因此,应特别挖掘语文与家庭关系方面的内容,以丰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

(一)五年级上期综合性学习“我爱阅读”,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亲情作业:和家长共同读一本好书,让学生给家长讲精彩语段,共同谈读后感受,感受阅读的快乐。

(二)在三年级下期综合实践活动“人间真情”学习中,教师让学生尽自己所能为妈妈亲自做一件小事,表达爱对妈妈的谢意,然后记下为妈妈做事的真实感想,与妈妈做一次心灵的交流。这样的亲情作业,不仅培养了孩子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习惯,而且在引领孩子为家长服务的过程中,懂得了感恩,体会到爱与付出的快乐、幸福。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它源于课堂,又要超越课堂;结合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它始终贯穿着语文学习与实践,体现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提高。我们应继续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联系社会生活,开展纷呈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开展语文学习,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赢得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一)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发现问题学写建议书;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学会整理调查报告,进行调查汇报、答记者问,开新闻会等。

(二)再如五年级上期“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让学生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让学生分小组搜集广告、门牌、标牌等使用汉字的情况,拍照录像,把学生推入“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中,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勘误表》,汇总、分类,最后交有关部门。这样,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增长了知识与能力。

(三)另外,在节假日,提倡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外出旅游,进行参观访问。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家庭做调查采访,学写简单的调查报告等。通过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深入社会实践,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开放了语文课程。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它源于课堂又要超越课堂,结合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我们应继续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坦 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第4篇:遨游汉字王国的手抄报范文

一、在家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预习其实是个繁重的任务,但是有些学生并没有把预习的真正含义弄明白,一直停留在最初步的认识上。不少家长总以为书本上的内容老师上课都会讲,预习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这种理解让学生在观念里对预习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从而表现在实际行动上也是大而化之。对于预习,首先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应该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其次应掌握正确的方法来加强预习的力度,让预习真正为有效课堂服务。在开学初,我已经针对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预习的方案:⑴课文至少读五遍,个别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稍有增加;⑵生字按笔顺描红,并写出生字的部首和音序;⑶给生字组词,每个至少选择三个较好的词语;⑷留意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做上标记,以便上课加强记忆。千万不能小看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它们之间都是相互牵连的,相互渗透的,而又层层递进的。小学一、二年级重在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识字能力,课文的朗读至关重要,而且选入的课文都是益于学生积累的,丰富学生词汇的,增强学生语感的文章,学生只有靠在家的多读才能形成自己的认识。之所以要强调按笔顺描红,其意图也是从学生出发,学生很容易受第一感觉的引导,如果学生在一开始接触这个字时就产生了错误的认识,那再靠老师的纠正就很难一下子改正,由于是在家预习,还可能会受到家长写字时的一些错误引导,所以家长也应该对预习重视起来,千万别因自己的一时疏忽而对孩子的识字造成不必要的隐忧。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自觉性和主动性都还没有完全养成,预习需要家长在家不断的督促和指导,帮助学生做好学习的主人。

二、课堂阅读和习作,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阅读教学一直以来是教师关注和头痛的问题。杜甫这位诗圣一生也是博览群书,所以他总结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读书体会。为让学生多读,我把自己手中的书报、杂志、作文选交给学生。再者就是让学生有好的阅读习惯,即让学生学会“神读”,神读它包含平心静气、凝神静思,体会文章中心的阅读。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养成喜爱、平静心态、边读边想,我总是说自身的阅读体会,声情并茂地为学生朗读优秀作品,谈阅读理解。每周有段时间让学生静静地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让学生能走进文章中与作品中的人物感同身受。对写景的文章,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养成了这样的阅读习惯,就能乐此不疲,从而提高阅读水平。说写结合,说为写的先导。小学生作文写的是生活见闻及心中的感想。想和写之间有一个过程,口头作文能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因为说话是写话的基础,写话是说话的延伸和发展。只有会说,方能写好。因此,作文教学从“说”入手,既能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是写学生们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我们尝试从学生爱玩的游戏中选择一种入手引导他们作文。上课前教者来到教室,兴高采烈的对学生说:“我们马上到操场集合,做游戏。你们最喜欢什么游戏?”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学生们立刻欢呼雀跃地来到操场。游戏前,同学们自由组合3个小队,并推选出“老鹰”和“小鸡”,各小队按序号轮流上场,没上场的要仔细观察上场的同学,留心他们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等,其中感觉最有趣的和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同学。游戏时,全班同学兴趣盎然,手舞足蹈,欢叫声此起彼伏。游戏结束时,我趁着同学们余兴未了,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由于他们全程参与,个个争先恐后地述说。有的说:“芳芳的‘母鸡’当得最好,她总是能巧妙的躲过‘老鹰’的追赶,让她的‘孩子’安全到家。”也有的说:“强强的‘老鹰’当的才有趣呢!他总是用一些滑稽的动作和逗笑的话来迷惑‘鸡妈妈’,让‘鸡妈妈’放松警惕,他就趁机捉住了小鸡。”还有的孩子说:“我在游戏时可紧张了,害怕被‘老鹰’捉住,我就在后面东躲,幸好没被抓到。”……学生们一个比一个说得精彩,博得阵阵掌声。看到还有许多孩子想说,教者便让他们在小组内自由交流。然后,再让学生写下来。这次习作,学生从“做”到“说”再到“写”的全过程,都倾注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所以,其乐无穷,越说越兴奋,越写越有劲。

第5篇:遨游汉字王国的手抄报范文

关键词:语文素养;课堂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相对于语文的工具性新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的提出,克服了长期应试教育将语文工具性特点无限夸大而让语文教育失去应有的生命活力的弊端。如何在课堂的主阵地上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让语文的工具行与人文性完美结合,是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在多年的语文教育工作中,笔者试着探索一些有效的门径。

一、言传身教躬亲示范让学生手摹心追找到语文素养的标杆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语文教师,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有一定修为,能说一口清一色的普通话,他往学生面前一站,儒雅的气质、幽默的谈吐不经意间,就让学生钦敬膜拜。我曾经听听过一名特教教师讲授讲授《遨游汉字王国》一节语文活动课。这节课过程精彩纷呈且不说,临到课堂结尾时,老师拿出厚厚的一榻自己临摹王羲之《兰亭序》的毛笔小楷,作为礼物赠送给学生,并向学生介绍说:自己不会毛笔书法,因为要给同学们讲授这一课,所以课外去请书法家指导临摹了一个月之久,目的是让孩子们感受中华汉字的魅力。课堂上孩子们纷纷向老师索要手稿,兴趣盎然。笔者也曾亲自示范和班级学生合作办班级黑板报。结果自己班级学生在全校黑板报比赛中每次都获得第一名。“身教重于言教”,老师热爱语文注重语文素养的浸润和积淀,学生自然会手摹心追,乐此不疲。

二、持之以恒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找到承载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

语言文字丰富了,自然能显现良好的语文素养。语言积累,学生首先要有积累意识。古人感叹习字之难,说“字到用时方恨少”。可见积累之重要性。传统的语言文字的积累方法仍值得重视。记忆背诵优秀的古诗文,是直接有效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巴金很小就能背诵200多篇《古文观止》。 “摘抄积累”也不可小觑。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时下汉字听写大赛活动,正是学生有效积累汉字的契机,学校和教师如能认真重视开展活动,对学生有较强的实际作用。学以致用,积累丰富不运用,也很难有提高。坚持写日记,坚持每节课前5分钟口头作文演讲、语文故事、成语故事都有狠强的实效性。我曾经带过一届学生,从初一到初三,坚持日记的批改和好作文的、好日记在班级的朗读和展览。坚持了三年,那一届学生上高中后得到高中语文教师的高度评价,说学生语文能力强,语文素养好。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有时不是能马上见效的,也不是从语文成绩里能以数据模式呈现的。但是他对人的影响是长远甚至是终身的。

三、在情景激发和情感体验中让学生语文素养不断内化

语文素养多涉及非智力因素的,语文很多时候是诉诸感性的。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在语文课堂里如果注意情境的激发,往往会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中,将居里夫人炼制镭元素的情景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出来,将居里夫人受全世界景仰的视频播放出来,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对居里夫人人的坚毅和人格魅力有了深深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将中央电视台鲍国安朗诵《岳阳楼记》的朗诵视频播放出来,无论是对课文的理解还是文言文朗读语感,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把小说《孔乙己》、小小说《黄沙巾》、童话《七颗钻石》类似课文让学生排练成话剧、情景剧,在课堂表演,学生们在各自扮演的角色的情感体验中,语文素养的提升是惊人的。有位特级教师说:“文学就是人学,人学就是情学。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是要让 学生变得“多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在情境中得到再创造。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注重“批文以入情”,可见情感体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四、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实践中让学生语文素养得到直接呈现与提升

第6篇:遨游汉字王国的手抄报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安全教育;策略

一、合理整合教材内容,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些极好的生命教育的题材,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生命的可贵和美好,感受人们甚至是自然界生物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如,在教学《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聆听心跳”三个事例感受生命的存在,引导学生对生命发出感慨,并适时补充作家杏林子人残志不摧、坚强面对生活的真实事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从而敬畏生命、热爱生命,达到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效果。

二、善于捕捉教学契机,传授安全救护方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传授安全救护的方法,润物细无声。如,在教学《蜜蜂引路》一课时,教师这样引入:“同学们,你们外出时如果迷路了都会怎么做呢?”学生听此一言会发散思维,交流一些安全自救的方法,然后教师再引入课文:“这篇课文,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么解决迷路的困难的?”这样既完成了课文教学的导入环节,又向学生传授了安全救护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精彩描写方法的同时,教师可伺机讲解一些地震防护自救的常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补充一些在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事件,让学生感悟大爱无私的人间真情。又如,《桥》一课讲的是一位老支书在山洪到来之际,临危不乱、沉着指挥村民转移,在危难当头舍己救人的事。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相机给学生传授一些遇到危险时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措施,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安全防范技能。总之,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在备课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善于捕捉教学契机,适时向学生传授安全救护的方法,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注意安全。

三、巧妙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安全防范意识

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小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巧妙地利用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安全防范的意识。课文《乌塔》讲述了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教师在教学时就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乌塔是怎样做到安全防范、保障自己旅途安全的。抛出这样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推动了课堂教学的节奏,解决了本篇课文的难点问题,又引导了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旅游安全防范,增强了学生安全防范的意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小学生可否独自旅行”这个辩题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主旨,培养安全防范意识。

四、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生命安全教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颖的语文教学形式,学生们比较喜欢,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候,也可以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如,在开展“遨游汉字王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学生需要走上街头,对错别字进行调查,教师要在活动开始前就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联系家长,在家长的监管下开展课外活动,保障学生安全。如,在开展“走进神奇的网络世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网络的两面性,一方面网络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拒绝网络诱惑,要学会安全上网,避免沉迷网络。再者,为了更系统地进行安全教育,教师可开展一次“安全你我他”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动员孩子们广泛阅读关于安全知识的知识,了解安全常识,举办安全故事会;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安全知识手抄报、组织安全知识竞赛、开展安全教育征文比赛等。这样既让学生进行了语文学习,又丰富了安全教育文化。

五、活用识字学习材料,传授安全防范知识

中国汉字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气息,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语文教师还可以挖掘安全教育内容,传授安全防范知识。如,在教学生字“灭”的时候,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火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灭火,学生会回答:“用物体覆盖,用水浇灭。”这样,教师就很容易启发学生记住“灭”的意思和写法,还顺势将灭火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各种安全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为安全教育留有一席之地,在课堂教学中要挖掘出安全教育因素,安全教育要时时讲、常常讲,杜绝安全隐患,让学生心中安全警钟长鸣,让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安全自救能力不断提升,让每个学生平安、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张人杰,邓云洲.大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第7篇:遨游汉字王国的手抄报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数学文化 文化氛围 创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139-04

1 问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作为“让人成为完整人”教育的一部分,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观点、数学思维和数学精神等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进行渗透性教学。笔者在听课时,留心发现“数学文化”渗透课堂存在“无视数学文化、把数学文化作为课堂点缀、把数学文化作为全课的主要引领”三种情况。偶然中看到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数学教研员邵汉民老师对《圆的面积》教学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从观察现实情境中圆并不“圆”这一现象入手,通过正多边形边数增加后的形状变化趋势,让学生感受到“圆出于方”这一带有数学哲理的变化过程。接着通过正多边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共同特征入手,得到《九章算术》圆田术:半圆乘半径。过程如图1。

笔者对邵老师的课堂结构诠释得并不是很到位,但邵老师把圆的由来“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思想贯穿在课堂始终让人印象深刻。课堂立足数学文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2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中体现数学文化的内容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每册都渗透了“数学文化”的内容,典型内容梳理如下(见表1)。

本册教材在各单元中,内容的安排和素材的选择中突出了数学的文化特色。各单元通过“你知道吗”“阅读材料”“数学游戏”等板块,向学生介绍了数字、数和计算工具的发明发展史、古代劳动人民的计数方法和计算方法等数学文化知识,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作为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数学文化的存在,在教学中予以落实。

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营造数学文化氛围的实践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要关注的是数学文化的渗透,注重的是如何让学生去感悟数学的美,体验数学探索的过程,去领略其背后数学的文化价值和观念。笔者在四年级上册教学时进行了一些尝试。

3.1 创设富有文化气息的学习环境

学科的文化渗透离不开文化环境的熏陶,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文化环境的主阵地。

3.1.1 开辟数学乐园或数学角

笔者在教室的黑板报上开辟了“数学乐园”,刊出一些数学史或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如华罗庚的事迹等,供学生阅读。还在教室墙壁上开辟了“数学角”,对学生优秀的作业、手抄报等进行展示。在班级中努力营造数学学习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

3.1.2 全员开展数学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数学阅读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每天设定20 min课外阅读的时间里,学生尽情遨游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教师还组织学生撰写阅读后的感想,如阅读《在数学学习童话》一书时,学生对《商不变性质》童话的读后感是这样写的:

数学童话里有一个商不变的性质,今天我们也学习了“商不变性质”,就是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这样的数学日记,教师给出的评语是:“好记性,商不变性质这个概念记得是一字不差,相信你一定能举出几个例子来。”第二次,学生把昨天的日记进行了扩充,在后面举了十多个具体例子来证明“商不变性质”,说明学生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是更深一层了。

3.1.3 数学阅读之后的快乐体验

每一次数学阅读,教师还留下一道趣味数学题让学生在课后研究。如《在数学学习童话》一书中有关于小兔奔奔和小狗妙妙怎样剪角的故事,教师给学生安排了这样的问题:一张正方形纸中任意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结果学生的练习出现了剩3个角、4个角、5个角3种不同结果,但这3种情况是考虑了沿着直线来剪这个正方形所出现的通常情况。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是沿着直线,而是沿着曲线或是不规则线条来剪的话,又会出现哪些情况呢?学生思考后出现了“弧线”情况的图形,补充两个解:还剩1个角、2个角。

通过学生的练习,把数学阅读和角的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2 构建充盈文化意韵的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是师生交流学习、进行文化浸润和传播的主阵地。构建文化意韵浓郁、文化色彩丰富的数学课堂是渗透数学文化的主要途径。

3.2.1 以人物为线索

数学上一些伟大的数学家,往往体现着一些典型的数学文化。如我国的数学家如华罗庚、德国的数学家莫比乌斯等事迹,都可以作为教学时的线索。在《统筹安排》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家里来客人时,怎样让客人尽快喝到茶”为主题,引导学生把“先后做”“同时做”的思想通过华罗庚的统筹流程图体现出来,图形结合让学生更好地合理安排时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激发其爱国主义精神。

3.2.2 以数学题材为线索

数学文化的根本还是数学知识本身。如教材中阿拉伯数字的发展、数的产生与发展、十进制计数法、计算工具的认识等等。既体现了近现代数学的深度与广度,还体现了数学的科学性与应用性的统一。在“用计算器计算”教学中,教师利用下面一段材料组织教学。

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的历史上,人们一直就没有停下自己追求的脚步。远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十进制计数法,领先于世界千余年。到了汉代,我国人民又发明了算盘。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它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最光辉的成就之一”。1977年,日本卡西欧公司生产出了第一部微型计算器。如今,64位计算机技术正被许多行业所使用,它每秒钟可计算1000万亿次,过去需要数代人计算的题目,现在片刻间就有了答案。

通过教师向学生展示计算机改革历程,让学生知道“算筹”“算盘”这些我国古代引以自豪的计算工具,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感到高兴,培养了学生的民族尊严感。

3.2.3 以史料书籍为线索

丰富的数学文化,往往见诸于浩瀚的史料书籍中。刘徽的《九章算术》《田忌赛马》等故事,是数学文化最好的材料。在教学《九章算术》时,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九章算术》相关成绩。其次介绍了数学家为其增补、捍卫该书留存的艰难历程,让学生感受古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3.2.4 以数学符号为线索

符号是数学的一大特征,有学生见到一个个符号就犹如听到一个个美丽动听的音符;但也有学生见到了符号就眼花,不知所以。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字的产生》时,教师让同学们欣赏“印加人(古代秘鲁土著人)绳结、印加结绳记录5500公里帝国的信息、金属算筹、白玉算筹、甲骨文数字、古巴比伦楔形数字……”等资料图片,再让回顾数字是怎样产生的。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符号的深刻认识,感受到数字产生的美妙和伟大,并从中得到乐趣。

3.2.5 注重数学的应用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结合生活实际加强对数学的应用,而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一单元中,不管是《烙饼问题》,还是《轮船排队问题》等都是有关策略问题,数学应用性比较强。因此,教师教学时,围绕“完成一件事需要最少的时间”为主题,设置问题:讨论烙饼时怎样操作最省时间;怎样安排各种事情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等。把解决生活问题与数学应用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通过解决生活问题,让数学走进学生自我体验领域,在生活里处处充满数学文化的气息,使学生懂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数学又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3.3 设计富有文化味的练习

小学生的练习设计一般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因此教师设计富有文化味的练习可以结合层次性练习展开。

3.3.1 基础知识练习

基础知识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它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是学习中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平行和垂直”一课教学后,教师针对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设计“找出校园中体育设施(双杠、篮球架)中的平行线和垂线 ”等练习,既巩固了平行和垂直知识,也把生活知识和文化知识密切相结合。

3.3.2 对比性练习

“对比练习”是数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将相关的一组数学题,通过内容、形式、方法等的呈现,引导学生抓住联系,辨别差异,实现巩固知识、发展思维、提高数学素养的目的。如针对“平行和垂直”一课,笔者安排了如下的对比环节。

环节一:出示有平行线、弧线平行、不平行的三幅图(图略),你认为哪几组线是平行线?

环节二:如图2所示,猜一猜和白线同一条的是什么颜色?

环节三:如图3所示,直线a和直线b平行吗?

3.3.3 延伸性练习

“延伸性练习”是为拓展数学教学而设计的一些开放性练习,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教师在教学“平行和垂直”一课练习中,设计了如下练习:

分析下面3幅图它,们下面的图平行吗?(见图4、5、6)

上述练习安排,既注重了重点题的练习,也兼有难点的突破。在延伸性练习中介绍了黑林错觉图、冯特错觉图、爱因斯坦错觉图的数学文化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文化的美。

3.4 开展洋溢文化色彩的课外活动

数学文化具有广阔的外延和丰富的内涵,仅仅依靠课堂40 min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加以解决。具体做法如下。

3.4.1数学游戏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让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高,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如教学《烙饼问题》时,教师让学生利用圆片进行游戏,探讨烙3张饼、4张饼、5张饼等不同张数的方法。计算教学时,还组织学生开展算24点大PK等游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紧张与快乐。

数学游戏减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陌生感和神秘感,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

3.4.2 看数学电影

电影教学手段集音像动画为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学校四年级数学组安排学生看了一部以博弈论大师――约翰・纳什的生平经历为基础而创作的人物传记片《美丽心灵》。该片荣获了奥斯卡金像奖,几乎包揽了2002年电影类的全球最高奖项。学生看完后有这样的感悟:

刚开我没有看懂,看到中间我觉得非常恐怖,恍如身历其境。当看到结尾的时候,约翰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我好像有点看明白了。后来从开头到中间然后结尾,我都想了一遍,串了起来,不停地点头。我觉得约翰・纳什能当上大数学家和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哦。

电影为数学教学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最优的方法,使学生对教材感知不再局限于老师的讲和看书本,从而多渠道、高效、高质量地实现了数学教学中感知教材的既定目标。

3.4.3 无错题竞赛

为了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品质,班级中每学期举行一次无错题竞赛。如四年级学生安排的加减乘除简便运算。

1)100-98+96-94+92-90+……+8-6+4-2=( )

2)1976+1977+……2000-1975-1976-……-1999=( )

还有诸如:、、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数,并且:++=+;+++=++;+++=60求:=?=?=?

数学总是充满着挑战,是学无止境的。在数学竞赛活动中,学生更多地了解了数学的深奥与变化无穷。在浩瀚的数学海洋里,他们自由地搏击、遨游。

3.4.4 讲数学家的故事

了解数学家的成长过程,学习数学家的优良品质,在讲数学家的故事活动中,学生受到的教育和震撼是无法估量的。教师利用班队课组织开展了“数学家的故事”比赛,“华罗庚”“祖冲之”“陈景润”“苏步青”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在学生间流传,也让学生明白,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坚韧不拔,那样才可以达到自己的要求,实现自己的梦想!

3.4.5 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数学的应用价值凸现出来。教师设计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教材《一亿有多大》时,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操作“10张纸、100张纸有多高”,并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在小组中讨论制成统计表。统计表的格式可以自由制作,也可以根据书上给出的格式制作。教师在教学分析时,围绕“估算一下,一亿张纸有多高”,根据小组的统计结果,组织同学交流、汇报展示,这样的实践活动科学又有效。

丰富的数学课外活动和趣味题目,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又开阔了他们的数学视野,拓宽了知识,丰富了精神生活,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能力。

4 结语

数学教学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还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精神。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站在数学文化的制高点上,以深邃的数学眼光、宽阔的数学视野、宽广的数学胸怀、浓郁的文化气息、鲜明的人文关怀,通过自己的言传引领,让每一个学生都过上有文化品位的数学生活。

参考文献

[1] 黄秦安.数学文化观念下的数学素质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3):12-17.

[2] 孟燕平.数学文化与学生的学习方式[J].数学通报,2009(3):21-24.

[3] 黄友初.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研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9):70-72.

[4]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顾沛.数学文化(“十一五”国家级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吴有昌.数学教学中讲数学文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学教研,1999(10).

[7] 张楠,罗增儒.对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 (3):72-75.

[8] 幸克坚.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数学史的教育意义[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25(6):11-14.

[9] 张小明,汪晓勤.分式方程增根问题的历史[J].中学教研:数学版,2005(8):48.

[10] 朱哲,张维忠.中小学数学课程中数学史的呈现方式[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22-425.

[11] 丁益民.数学情境设置的功能性思考[J].中学数学月刊,2011(8):21-22.

[12] 王洪梅.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09(7):114.

第8篇:遨游汉字王国的手抄报范文

常言道:“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诵读经典诗文,积累精美的诗词句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自己达到“要说口吐莲花,要写笔下生花”的境界。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读书演讲赛校长讲话稿范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读书演讲赛校长讲话稿范文1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最好的学习。不读书的家庭,就是没有希望的家庭;不读书的民族,就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不读书的学校不是有品位的学校;不爱读书的学生没有精彩人生。

从古至今,人们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增长智慧,提升品位,推动社会走向更高的文明。1995年,又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读书,已经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阅读一本好书,能够启迪我们的智慧,开拓我们的视野,点燃我们为实现理想而拼搏的信念。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位名人不热爱读书!我国古代就有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开国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鲁迅先生曾为了换钱买书,卖掉了学校奖给他的金质奖章。

相比之下,我们的环境要优越得多。为了给我们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学校不仅为我们建立了读书室、为班级建立了读书角,还为我们举行了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为我们提供展示读书成果的舞台。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资源,认真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辜负学校和老师的期望!

同学们,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解释自己成功的原因时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巨人的肩膀就摆在我们面前。他们就是我们的好朋友——书籍。就让我们借助书籍的力量,把我们的读书活动启动作为一次耕耘和播种,让迷人的浓浓书香飘溢在我们的校园,让读书生活,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每个脚步,让我们更加自信、更加充实地走向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小学读书演讲赛校长讲话稿范文2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自上学期开始,我们学校开始致力于创建“书香校园”。每天午练,学校保证同学们有一定的阅读时间,可以尽情遨游书海,静静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学校还提倡同学们静心习字,通过习字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进而达到陶冶性情、修身养性的目的。

本学期,学校还特地派了几位老师外出学习,吸收外校的先进经验,在“书香校园”建设中加入了每天的经典诵读。通过诵读,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读书的热情,也为同学们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们学校还将继续完善各班班级藏书、建设小榕树书吧、举办各种图书漂流活动?“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在建设“书香校园”的这段时间里,我们惊喜地发现,全体师生沐浴在书香中,徜徉在书海里,与好书为友,与先哲对话。读书让师生视野更开阔,气质更高雅,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陈村镇仙涌小学一定会成长为一个具有浓郁书香的人文校园!同学们,期待快乐愉悦的学习,憧憬美好幸福的生活,就让我们从读书开始,从今天开始,与书为友,在安徒生童话里陶醉,在唐诗宋词中穿行,在无声的语言里,看人文与科技共舞,看经典与时尚齐飞。老师们,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吧!让浓郁的书香能够充盈校园的每一个班级。天道终酬勤,宁静定致远!让我们的校园里处处弥漫书香,让书香伴我们一路人生。最后,预祝第二届校园读书节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小学读书演讲赛校长讲话稿范文3尊敬的王书记、王主任、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今天上午我们隆重举行“书香伴我成长,阅读成就未来”第七届读书节暨阶梯阅读推进会议,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师生阅读意识,培养一生受用的阅读习惯,全面提升学校师生人文素养,着力打造“书香校园”,着力构建学校阅读文化,共同用实际行动“让教育走在回家的路上”。

我校已成功举办六届读书节,几年来,我们始终秉持以活动促传承,以传承促成长。为了更好地展示同学们的风采,今年学校根据同学们的年龄特点,量身定做了适合大家的主题活动。低年级是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中年级是短文朗诵、读后感交流展评,高年级是演讲、手抄报比赛。儿童节,我们还将组织课本剧展演,把同学们阅读的经典书籍在舞台上演出来,看看那个班级的节目精彩。我们的读书系列活动分为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班级海选阶段,人人都可参加,最后每个班择优选送。第二阶段是年段选拔阶段,各班级选手进行激烈PK,最终进入校选比赛。可以说今天上台领奖的.选手都是身经百战的选手,。我提议,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再次祝贺他们。

围绕“书香伴我成长,阅读成就未来”这一读书活动主题,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演讲、朗诵、讲故事比赛,让很多同学畅游书海,演绎精彩;手抄报、读后感、主题征文让同学们激扬文字,放飞风采。好书推介、阅读沙龙让我们分享阅读,分享幸福。全员参与、层层选拔,所有同学提高了阅读技巧,内化了阅读技巧,提升了人文素养。本次会议不是阅读活动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希望全校师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读书活动的各项活动中,以书籍为伴,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在书海中汲取智慧的营养,通过读书开拓我们的知识面,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生活,让阅读支撑我们教师的职业精神,让阅读充实同学们的学习生活,让阅读推动全校的新课程改革。

读书要讲方法。善“勤思”。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惘”。读书要善于思辨,不能读死书。读书要与讨论相结合,要采用开放式阅读,或者是合作学习。同学们可以结成读书社团,彼此交流展开讨论,在思想撞击中迸发智慧的火花,对所读书文或强化或怀疑,这样便能加深理解或更有心得,读以致用。读书还要“勤写”,徐特立老人有个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以“写”促读,这样更能静下心来,眼到、口到、心到,专注阅读,精细琢磨。读而有记,才能读而有思,读而有疑、读而有悟。读书还要“勤用”。学以致用,学而善用,是学习的最根本的要求。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所学付之于实践,在具体的运用中体现学习的价值。我们要把读书作为一种生命行为、一种生存状态的理念,活到老,读到老,用到老。

同学们、老师们,天道酬勤,宁静致远!我真诚地希望通过本届读书节各项活动的开展,在我们美丽的密州路学校掀起一股校园读书热潮,打造一种读书精神,让教育充盈书香,让书香浸润心灵。最后,我想将新教育改革发起人朱永新教授的“阅读宣言”里的几句话与老师们、同学们共勉:

——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

——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

——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

——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

谢谢大家!

小学读书演讲赛校长讲话稿范文4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们的祖国正在崛起,中华正在崛起,就像在512大地震中,我们团结一心,克服了所有灾难。

在这场空前的大灾难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少年英雄!我们的少年们以自己的智慧与勇敢,积极而顽强地自救与救人,显示了自己崇高的精神与优秀的品格,亦昭示了他们未来人生道路上的美丽前程。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流淌着五千年来奔流不息坚强的血液,看到了不被灾难所吓倒而挺起不屈的脊梁,看到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少年”。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学习抗震英雄,做自强少年”演讲比赛,就是通过这样的活动了解抗震英雄少年的事迹,学习灾区少年儿童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高尚品质,是对全体师生一次心灵的洗礼。

希望同学们以英雄少年为榜样:在危难中坚韧成长、在奋进中坚定信念,自强自立,百折不挠,加倍努力学习,不断增长本领,共同建设家园,报效祖国!

最后,祝愿本次演讲比赛圆满成功!并祝愿各位选手取得优异成绩!

小学读书演讲赛校长讲话稿范文5各位领导、家长、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小学对各位领导、家长能够在百忙中来参观、指导我校的国学教育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现在,家长和老师们都有共同的认识,现在的孩子缺乏文明礼貌,不尊老爱幼;缺乏合作意识,唯我独尊;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抑制力不强;缺乏刻苦学习精神,厌学得多,学习目标不明确。为啥?这也是我们共同的疑问。关键是以前我们只重视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多年来,学校经过多方面的探究,寻找了一条教育孩子成才必先成人捷径,那就是加强国学经典教育。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博大精深,通过对国学经典文化的学习,不但能够增长知识,更重要是能够砥砺品行,健全人格,涵养性情,提高修养,使孩子们学会做人。

以前学校系统的编印了国学经典校本教材,让学生诵读,从这学期开始,学校统一订购了教材,把国学课列入课表,选出专职教师任课,成立了教研组,还确定了研究课题,使国学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在上学期,学校组织了第一届“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效果非常好,得到了领导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好评,学生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掀起了人人诵经典的热潮。今天结合中心校十二月份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月活动,学校组织第二届“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进一步推进国学教育的开展。以后形成制度,每年将组织一次大型的展示活动。学校也准备把国学教育作为学校的亮点,操场建好后准备在校园内立孔子塑像,建孔子书院,楼道文化建设也以国学教育内容为主题,让学生时刻受到国学经典文化的熏陶,力争把我们--小学打造成国学教育示范校。

第9篇:遨游汉字王国的手抄报范文

校史逾百年、桃李满天下的南京师范大学即在此地。校园内坡岗起伏,林木幽深,楼台绰影,实为金陵文脉之所系。故南师人常用“随园”来指代母校,此二字遂成为这座“园丁摇篮”的近代高等学府一个富有美感和韵味的“爱称”。――题记

从“志愿”说起

我当过近二十年老师,细想起来,这“职业生涯”的选择是从一张报考“志愿书”开始的。1959年那会的高考,考生填报志愿与今日不同,并非考试成绩公布后的“量体裁衣”和“有的放矢”,而是在报名时“尽情挥洒”,无须做过多的权衡与算计。毕业于“江苏名校”扬州中学的我,一个满脑瓜幻想又不知天高地厚的浑小子,在可以填报“十个志愿”的表格上,几乎囊括了当时我知道的所有名牌大学:从“五四”新文化摇篮的北大,到黄浦江边的复旦;从珞珈山下的武大,到省会所在地的南大……一心想当作家,自然将中文系作为所学专业的“首选”,而出身教师之家的背景也让我对“读师范”抱有兴趣,因此“南师中文系”便列入我报考的第六、也许是第七志愿――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对后来录取了我的母校的“大不敬”,幸好母校胸怀宽广,把迷途的孩子给领了回去。

说到“志愿”,不能不提及高中毕业前夕一次名为《我的理想》的主题班会。那是一席让即将离巢的小鸟心生彩翼的“梦想大餐”,同学们畅谈各自的人生目标:有的要当飞机设计师,有的要拍“香味电影”,有的要做地质勘探队员……;我的发言比较靠后,说不出更“精彩”的,便灵机一动,竟说自己想当旅行家,不仅要走遍世界,还要去拜访各位同窗,乘你设计的飞机,看他的“香味电影”……说得大家都非常开心,未来“旅行家”也有几分自鸣得意。1999年金秋,高中毕业四十年,我们原班人马从天南地北回到了扬州中学当年的教室内,坐在从前的座位上,汇报阔别后的情况:飞机设计师成了钢都建设者,“香味电影人”变成了育种专家,勘探队员当了教授;而我的教师生涯是在“不惑之年”结束的,上世纪八十代初我由教育战线调到南京市文联工作,参与组建市作家协会,改行成了一个有机会到处“采风”和“探胜”的“码字工”(叶兆言语,“码字工”是他对作家职业的戏称)――从那时起,我的确走了不少地方,但离“旅行家”的目标,还很远、很远。

那么,我的“第七志愿”,当年填报师范学院、日后也实践多年的“教书育人”的崇高理想,是否因此就落空了呢?说实在的倒没有。无论以前在讲台上打开教案,还是现在面对电脑写作,我都清楚自己肩头的职责,即使在潜意识里也没有遗忘。至今我仍会做这样的梦:上课铃响了,学生们已纷纷走进教室,身为老师的我却因为找不到课程表不知道该进哪个班级的门而焦急不已……如此“迷途”,不也是内心深处依然“执着”于初衷的一个证明吗?而要记叙这一切的由来,还得回到那“初衷”落脚和生根的地方――离石头城不远,靠清凉山东麓的校园深处,那一片沁人肺腑又动人遐想的葱茏馥郁中去。

中大楼纪事

大学之“大”,首先从建筑外观上可以看出来。有“最美丽校园”之赞誉的南师大(当年叫南京师范学院,简称“南师”),在我这个来自苏北平原的一年级新生眼里,最大的特点是校园里有山,山上有楼。楼群中首屈一指的当数“中大楼”――今日南师大的文学院。它依山而建,正面看好像只有两层,舒平、宽阔;侧面看,随山势起伏,逶迤而高峻,将一座西山的轮廓线拉上了蓝天。袁枚在《随园记》中谈他的造园心得:“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引以为傲也为世人所称道全在一个“随”字。以此来观照今日之“随园”,作为西山主体建筑的中大楼“横看成岭侧成峰”,可以说是最能反映个中意趣和神韵的了。

治学亦如登山,整整四个寒暑,我们无一日不与此楼打交道。在它敞亮的阶梯教室上大课,在小教室开班会,资料室查资料,办公室报到、拿成绩单……大多数日子里,一下课,不同年级和班级的同学,尤其是女生会早早把书包放进那宽大的与资料室相邻的自修室,在长条桌上排好队,为下午或晚上的“自修”作准备。学文科,离不开书本,校图书馆一证可借七本书,本系资料室有更多的“专业参考”,如《金瓶梅》和《十日谈》之类,可惜到了我们这一届“时运不济”,奇书都成了“秘藏”。听一位后来与我在中学同事的高年级同学说,1958年时,中文系里“放卫星”,学生要编“文学史”,为曹雪芹创作“红楼”铺路的《金瓶梅》不读如何写“史”呢?反复研审的结果是,由这位同学担纲“独览”此书,因为身为复员军人的他“已婚”,有了“识别能力”不怕中毒了。有趣的还有,该同学后来被批为“走白专道路”,传说中的理由之一竟是他“值日扫地时,一手拿书看,一手执条帚,焉能不迷失方向!”当然,这也只是那个非常年代里受“左”的影响比较极端的例子。

好学与苦读,是南师人的传统。入学不久,高年级同学就同我们班结对子,巩固专业思想,传授学习方法,如做卡片、编索引之类,就是他们告诉我们这些刚走出中学课堂的新生的。大学阶段的学习,很重要的一环在于自觉、自学和同学间相互切磋、推动与激励的那种“大学氛围”。对低年级同学来说,当辅导员的高班生、给我们上课的年轻助教,以及同样年轻的班主任,都是更容易“打成一片”的。面对年长的讲师和老教授们,像我这样的毛孩子,一直到毕业都难改“敬畏之心”。有一次,吴调公先生的一位扬州亲戚托我带一件礼物给他,我腼腆不敢面呈,写了条子放在他办公桌上就走了。这位当时已很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正在上我们的课,我都没有以此为由去“结识”他,许多年后我向调公先生提起此事,老教授对亲戚送他的礼物(扬州绒花)还有印象。

大约是的名作《卜算子・咏梅》刚发表不久,我们同班几个平时爱好写作的,在一位美术系朋友协助下,创办了系里第一份以诗歌为主打的文学壁报,取了个响亮的名字:《花枝俏》。它编排新颖,图文并茂,在中大楼门厅内张贴后,吸引了许多眼球,也激发了其他班级的办报热情,一时中大楼内“山花烂漫”,我们几个始作俑者还真有点“她在丛中笑”的得意呢。

食堂“史话”

民以食为天,大学再“大”,也在这个“天”字底下。

我进南师的第一顿午饭吃迟了,空荡荡的大食堂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与教学区那些华丽的大屋顶不同,转过西山看到的竟是一座我从未见过如此简陋又巨大的芦席棚。正是汹涌的吃饭潮过后,棚顶上泻下的日影在有桌无凳的黄泥地上闪烁,菜已卖光,只剩下几份盐水煮毛豆。那瘪瘪的豆荚长得出奇,除了品种的关系,还因为两头未剪,不同于家里的“精工细作”。然而有一对高年级男女同学蹲在角落里,手拣长豆荚吃得津津有味,说着我听不懂的吴侬软语。

那是1959年下半年,盲目“跃进”后的国民经济很快跌入谷底,困难时期的饥饿感向仍在长身体的我们迎头袭来,尤其是食量大、活动量也大的男生,缺少油水和吃不饱,已成为相当严重的问题。现在的孩子恐怕听不懂“瓜菜代”这样的专有名词了,也难以理解我们为填饱肚皮用“价廉物美”的酱油汤泡饭、一餐能喝光半瓶酱油的“好胃口”。大学里流传这样的笑话,“失踪”多日的油条又以高价“昙花一现”时,老教授狠心买了两根与孙子分享,说“孩子,快吃吧,还不知道猴年马月才有这个东西呢。”我们同年级的一位来自农村的同学,甚至在西山坡上偷开了一小块“自留地”实行生产自救,被发现后当然少不了挨批。那时市场上还有一种价格奇贵的“高级饼”,是穷学生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教政治经济学的老师却将它引入教材,以此为例讲解“困难时期的供需关系和经济政策”,因此便有好事之徒给这位很有声望的女老师起了个“高级饼”的绰号,现在想起来,她的真姓名反而被我遗忘了。

尽管如此,“天灾人祸”的日子里,身为大学生的我们仍然是“天之骄子”,每人月供32斤粮食的定量,在同龄人中是最高的。当时全国在校大学生总人数只有几十万,国家为培养一名大学生要花费多少名工人、农民的劳动成果?与今天每年考生就逾百万的现状比较,相对数字大概要高出很多。为抵御由营养不良而引起的浮肿、肝炎等疾病,增强学生体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劳逸结合”这四个字就是那个年代才时兴起来的流行语。课程减少了,假期提前了;体育课上教打太极拳,宿舍楼里严格执行作息制度。那位种“自留地”的同学甚至发明了一套“能量守恒论”,说男女同学的目光接触中是有“能量消耗”的,因此他无论做什么都目不斜视、心无旁鹜……多么可爱、可怜又值得人回味和留念的学生时代啊!

在我的记忆里,那一日三餐的“大草棚”是同“困难时期”的阴影一起消失的,取而代之并延用至今的是一座砖墙瓦顶、同样又高又大的新食堂,我们也为它的落成流过劳动的汗水。启用新食堂正值“十・一”国庆节,为此而举行的“盛大聚餐”令人难忘:每桌十个菜,前所未有的丰富。不过,菜单的内容已记不清了,若对照今天铺天盖、名目繁多又无所不包的各式宴请来,其寒碜之至非“羞死厨师”不可;留在印象中的似乎只有当时老百姓需要排长队才能买到的并不新鲜的长带鱼。

正是在那天,我平生第一次喝啤酒,好怪好怪的味道,比“酱油汤”差远了。

杨苡老师

大一那年,我当了英语课代表,教我们的是一位中年女教师。她中等身材,笑容亲切,涂着淡淡的口红,在那“清一色”的年代里有点另类,而更“另类”的还是她的讲课风格。虽说教的是英语,但她的一口京腔却随时能够从那枯燥得不能再枯燥的“九评”英译课文上离开――“九评”是当时全国皆学的批修文件,我们早在政治课上读了,又要读专为外国人“批修”而用的英译本,对中文系学生来说,可谓开了“国际玩笑”,然而这是上面的规定,于是老师便带着她的学生们“集体出逃”――不说“英格列希”了,而大谈中国现当代文学:从巴金到沈从文,从徐志摩到朱自清;偶而也谈她自己家的事情,她的先生是南大中文系的赵瑞蕻教授,著名诗人和翻译家,《红与黑》的第一个中译本出自其手,我在图书馆借到赵先生译的马雅可夫斯基诗选,也在诗歌朗诵会上景仰过他的风采。我们的英语老师,同样是一位诗人和翻译家,她就是当今江苏文坛上受人敬重的祖母级女作家杨苡先生。

杨苡老师出身天津名门,胞兄杨宪益早年留英,和夫人戴乃迭归国后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名著的英译,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铺路架桥。杨苡老师是抗日烽火中的流亡学生、西南联大时期的“文学新苗”,在她的成长路上不仅有良好的家教,更多的还是“五四”那一代知识精英和文学大家的栽培和熏陶。虽然她教我们的是“副科”,但由于她的另类教学法,副科变成了“正课”,我们从她广博的见闻和率真的谈吐中不但学到了活的文学史知识,还了解到当代文坛的风影云絮、龙鳞鸿爪;还有她在报刊上发表的隽永活泼的文字,甚至包括她一度被错误批判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激发了我们对文学的兴趣和思索,更不用说许多年后她的经典译品《呼啸山庄》和获新时期《人民文学》最佳作品奖的散文名篇《梦萧姗》了。

我和杨苡老师的师生缘就是这样开始的,不仅我曾受教于她,后来成了我妻子的同班女生也曾在她门下选修英语。说来惭愧的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学了两年的“英格列希”,在离开教室后几乎连同26个字母全部还给了老师,但老师所言传身教的那种对文学的痴迷、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执着追求,如“爝火”般传递和燃烧在我们心中,任凭岁月的雨打风吹也不会熄灭。“”浩劫以后,毕业多年的我同杨苡老师、赵瑞蕻先生经常聚首于金陵文坛,我在文联和作协的工作得到他们很多支持、指点和鼓励。杨苡老师有时会向别人介绍:冯亦同做“课代表”的时候,收好班级作业交到我手中,常常会“夹带”他的一首小诗,红着脸要我给他提意见,还是个腼腆的大男孩呢!

其实,尊敬的杨老师记错了,那年月的确“腼腆”的我,连这一点“夹带”的勇气也还没有的。

学者的风采

大学之“大”,决定性的体现还是在传道授业者身上。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南师中文系师资力量之强,不仅在全省高校中拔尖,放眼全国大学文科,也排在前列。

中国古典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方面,南师中文系拥有唐圭璋、徐复、段熙仲、葛毅卿、金启华、杨白桦这样一批堪称“顶级专家”的资深教授,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方面,孙望、朱彤、吴调公、许汝祉、汪靖洋等前辈正值年富力强,活跃在教学第一线上。虽说那是多事之秋,层出不穷的政治运动和接踵而来的经济困难时期,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挫伤了老师们的积极性,但他们在讲台上和教学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学术品格和师长风范,依然强烈地吸引着“未来园丁”的我们,给成长中的年青一代以榜样的启示。

至今仍记得朱彤教授在107大教室讲授鲁迅作品的“盛况”:座无虚席的阶梯形教室,挤满了本班同学和慕名而来的外班甚至外系的“旁听生”。不修边幅的朱彤老师一只裤管高、一只裤脚低,即便在冬日也如此;为图方便,毛线围脖在他的颈肩上打了个死结;呈坡形的宽阔脑门上沁出的汗珠一闪一闪;鸦雀无声的寂静中,只有他那如诗、如画、如优美的戏剧台词般的人物分析和生动讲述,在课堂上空飞旋,在排排坐椅的空隙间流淌……那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理的碰撞、文学魅力的展示,同时也是一种灵魂的陶治、美的享受与升华!当然小小的瑕疵也在所难免,老教授会读错书本上的常用汉字,给未来的语文教师们留下“毛病”的谈资,但这丝毫不妨碍教学的进行,常常是教者和听者都遗忘了时间,下课铃声的提醒也不管用。朱彤老师的课时是不能以分秒计的,有幸听课的南师学生都会在自己的心中和日后的评议中为他“打高分”。

吴调公先生教了我们一年《文学概论》,他讲课略带镇江口音,条分缕析,表情丰富,讲得起劲时喜欢捋起衣服袖子,露出半条很结实的光胳膊在黑板面前挥动,以示加强语气和作出重要的论断。镇江与扬州一江之隔,方言相近,加上他是小说专家,有《谈人物描写》等专著,因此听他的课也会让我想起王少堂的扬州评话。沈蔚德先生教《中国现代文学史》,她仪态庄重,语速较慢,听说年轻时候在话剧舞台上饰演过《日出》中的陈白露,因此她在晚辈的眼中多少有些像从二、三十年代新文学作品中走出来的人物。

和教现代文学的老师们不同,古代文学课堂上的先生们自然更具有“古风”。是他们带领着年轻后生穿越时空,走进灿若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殿堂,去品味诸子百家,去聆听唐诗宋词,去巡礼明清小说……虽然那已是一个“厚今薄古”和“动辄得咎”的年代,不少老师都承受着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压力,甚至有的还是“戴罪之身”,但站在三尺讲台旁的他们,无不专精敬业,风采独具,俨然就是一支支燃烧不熄的红烛、一个个深山探宝的向导,以渊博的学识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感染、影响和提升着我们。

教《古代汉语》的葛毅卿教授,清癯瘦小,常拎一个黑皮包走进教室。他的声调高亢、激越,似乎不像从他的身体里发出来似的。虽然教材有点艰深、枯燥,但那些古文例句和语法规则恰如他那并不“普通”的普通话,因为隔膜和陌生反而增添了几分特殊的魅力。了解先生的同学说,葛老师是国内有数的古汉语语音专家,他吟诵古文所运用的“中古音”最接近唐代的声韵,某电台和学术机构曾为他录音作为珍贵的研究资料保存。生活在20世纪下半叶的我们谁不想听听李白、杜甫等千秋诗魂的声音呢?好奇心终于得到了满足,葛教授在课堂上高声朗吟他的“保留节目”、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老先生抑扬顿挫又声情并茂的歌唱般的演绎,神奇地将我们带进了那远在天宝年间的唐诗意境。正当大家都陶醉于这“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中古音诗歌韵味时,老教授放在讲台上的黑皮包不知怎的,竟滚出一个沾着黄泥巴的红薯来……那年头“师道尊严”还存在,困难时期学校给教职员工发放来自校办农场的“福利”也是常有的事,老教授自己浑然不觉,看到了这个喜剧镜头的前排同学也不敢发出笑声。下课以后,这则“唐诗惊动了地瓜”的趣事,才在同学中间流传开来。

教《诗经》的金启华先生,高高的个子,儒雅、和霭,他以浓重的安徽口音解读三千年前的周代民歌,从热烈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到苍凉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许多年后我读到他以毕生精力完成的皇皇大著《诗经全译》,才知晓他在探索中华诗歌之源上所下的功夫。他和中文系主任孙望先生、此时已调至徐州师院的吴奔星先生,年轻时候都曾致力于新诗创作,是三十年代新诗社团的活跃分子,如今都像激流中搏击过的风帆一样,沉潜于泱泱诗国的悠悠岁月和漫漫征途,同样投入了创造的热情,也同样是为了明天的出发和传统的接力。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这样由今入古、再推陈出新的范例还可以举出许多,但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楷模,所以更加亲切、也更有现实意义。

印象深刻的还有杨白桦老师的楚辞课。杨老师是胡小石先生的二公子,家学渊源,加上后天努力,他在《楚辞》研究上造诣颇高。每次讲课,仪表堂堂、西装革履的杨教授总是手执粉笔,一丝不苟地从玻璃黑板的左上角开始板书,两堂课讲下来,那笔掺糅了汉隶和魏碑风骨的“粉书”恰好占满整整一黑板,如碑刻般遒劲又严谨,看得当天的值日生都舍不得擦去。因为我们都在南京最有名的“六华春”、“永和园”等店招上熟悉了当时还健在的胡小石先生的书法笔势,虽然不能亲炙这位誉满海内的国学大师,聆听和目睹其嫡传的教诲与手泽,也是十分难得的了。“”中,尚在中年的白桦先生死于非命,他的学术生涯遽然中断,今天我想从网上查阅一点有关他的资料竟无所得,然而他那口老南京的“普通话”以及大有乃父之风的板书,学生想忘也忘不了。

诗歌与爱情

“十八岁都是诗人”,十八九岁、二十挂龄的中文系学生,当然离不开诗歌。

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章,是从白话新诗开始的;是新诗的开山者们以充满青春激情的歌唱表达了狂飚突进的“五四”精神,挣脱了“旧文学”所死守的思想桎梏,在科学和民主的大旗下,开创出一代清新、活泼的诗风。从郭沫若到艾青,从闻一多到郭小川……无数颗年轻的心,被他们的诗句点燃。1979年以后的新诗潮中出名的中年诗人雷抒雁、杨匡满,诗评家谢冕、孙绍振,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学中文系里的诗坛骄子。

我的诗心也是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起跳的。引发我第一首诗创作灵感的是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上天。人类第一次太空遨游,打开了世世代代中外诗人们仰望星海和想像宇宙的无垠空间,将浪漫诗情化成了高科技的真实。“白云呵,快让开大道;/太空呵,敞开了怀抱……”我以一首稚嫩的小诗《在宇宙的大街上》发表于新华日报副刊,很快在班级内外产生了反响,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了。

现实生活中的“诗歌王国”却仍然是严峻的,政治运动和“左”的文学批评,让共和国诗坛上许多优秀歌者都“消失”了身影。那时,我最倾心的诗人之一是电影《阿诗玛》的原著作者公刘,当我在学校图书馆发现他的诗集《在北方》时,读到《五月一日的夜晚》、《风在荒原上游荡》、《夜半车过黄河》、《致中南海》这些昂扬又缠绵的篇章,真有如获至宝的惊喜。爱不释手中,我除了跟同学中的诗友一起分享阅读好诗的愉快,还跟后来成为我妻子的女生一字一句地将那已经“绝版”的美妙诗集抄写下来。我们将“手抄本”保存了许多年(同样经历了人世的磨难,如“”中的抄家、下放等等),直到1988年初夏举办“首届金陵诗歌节”,同仰慕已久的公刘先生初次见面,我才有机会将它出示给作者本人。公刘先生当即在这本纸页已发黄、抄满了他诗作的横格笔记本上题词留念,写下了“患难知音,铭感五内”八个大字。

我在南师结识了我的第一批诗友和文友:同班王盛、张贞忠、徐德顺,同年级的顾明道(顾炯)、王宜早、陆拂明,高我们一班的曹钟陵、王长俊,低两班的何永康。青年教师周仲器是位诗人,在他领衔的一次全校征文比赛中,拙诗《古巴的眼睛》荣获一等奖,奖品是一枚精美的书签。由于诗歌和文学,我得以结识我生命中的另一半,我已在这组回忆文章中两次提到她了,感谢母校给了我这份命运的恩赐――在此后漫长的日子里,无论我生重病住进医院,还是无辜受“左”害失去自由,她都没有离开我,成为我生活和事业最安全的港湾,而且,这位南师毕业生除了贤妻良母外,也是一位受人敬重的优秀教师,像无数南师人一样,在教育岗位上以坚持不懈的默默奉献,播撒和绵延我们曾沐浴其间的随园苍翠中那一抹沁人的绿色。

感赋《校园草》

有“天下最美丽校园”之赞誉的母校,在许多毕业生的记忆里,都跟100号大楼前那块平坦、广阔又丰茂的绿色大草坪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当年跨进南师大门时,是它给予每一位新生这偌大校园内满目葱茏的“第一印象”;四年之后,当我们即将离校,也是它作为背景和底色,在我们毕业班师生合影的纪念照上留下了母校的“深情眺望”,成为所有南师人珍藏箧底和心头的宝贵记忆――都说孩子走得再远,也走不出母亲的视线;在我看来,这映照南山松柏、吹拂随园晨风、飘溢四季花香的南师大草坪,就是母校敞开慈爱的怀抱迎送莘莘学子的最好象征。她的华美与清新、蕴藉与芬芳、充满活力和生机无限,是弃官隐逸、诗酒风流在“后大观园”内的随园旧主所难以逆料,也难以比肩的,因为今天的随园之美,就文化传承的内涵和时代精神的发扬来看,无论在质和量上,都已经不是一个“随”字所能够代表的了。

2003年春天,我们1959年进校、1963年毕业的中文系四班在宁同学,筹备“毕业四十年重返校园聚会”,向外地同窗发出了邀请,想不到碰上了“非典”,计划被迫取消。2005年,我们的班主任、当时还是年轻助教的冯云青老师步入古稀之龄,在宁同窗有心为这位谦和、仁义、律已甚严的好老师做寿,只长我们几岁的云青师说什么也不肯,甚至动了气。为了表达多年来的师生情、校友谊,我们几个凑了一副对联,请同学中的大书家王宜早教授挥毫相赠:

藕塘云絮香飘随园路

南山青松情系学子心

上题“云青师补壁”,落款“五九三四班同学”。“五九”是我们进校时间,“三”是中文系代号。“藕塘”系云青师故里,“南山”指校园内的教师住宅区,联语中嵌入了冯老师的名字。我们的班主任攻现代文学,为人低调、不事张扬,默默地做了许多好事,尤其是在那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动乱年月里,他恪守信念,保护同志、爱护学生,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在他的身上体现出南师大作为“园丁摇篮”最可贵的校风与品德。

2007年春天,同班好几位学兄、学姐年届七旬,大家在老班长王盛教授的聚福园新居里欢会。王盛兄长我三岁,数十年来我们情同手足,曾以“夏一代”作为共同笔名写诗投稿,在《雨花》上发表过《春风踏着海浪走来》这样境界开阔又富有朝气的抒情诗。他是海内知名的许地山研究专家,曾任晓庄学院中文系主任,退休后仍勤于笔耕,其新作《缀网人生:许地山评传》不久前在香港出版。我以一首《校园草》为他祝寿,此诗又题《迎七抒怀》,有感于我们从“青青子矜”转瞬间成了“白发翁媪”,但“三月芳菲”犹在心中,“落花结硕果,芳香四海飘”依然可贺可期。诗不算长,兹录于后,作为这组系列文章的尾声,与所有南师人及尊敬的读者们共勉:

金陵春三月,芳菲何处找?人云聚福苑,我说校园草。

识君三月始,南山风华茂;青青大草坪,丹心著妖娆。

沐春复四载,同窗亦同道;草根紧相连,绿鬓存旧照。

甘作随园风,喜将春雨浇;情谱灯下曲,晓庄育新苗。

倏忽古来稀,聚首皆二毛;缺齿话南山,松柏不言老。

生年定满百,笔耕助逍遥;落花结硕果,芳香四海飘。

我写三月赋,功归校园草;天意犹怜绿,春风颂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