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技术的商业价值范文

新技术的商业价值精选(九篇)

新技术的商业价值

第1篇:新技术的商业价值范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商业模式创新 路径 对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下,商业模式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全社会特别是产业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美国苹果公司在2010年5月以2213.6亿美元的市值一举超越了微软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具价值的科技公司后,苹果公司的商业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苹果公司的成功,依靠的不是简单的产品和技术创新,而是卓越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及其创新的内涵与特征

(一)商业模式及其创新的内涵

Timmers(1998)对商业模式概念进行了系统定义,他认为商业模式可以作为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有的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指的是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实现的逻辑过程(Ghaziani,2005),它阐明的是企业如何通过价值链中的具体定位来获取利润(Chesbrough,2002);还有的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将技术可能性变为经济价值的启发式逻辑,强调技术和市场的连接性(Christoph,2011)。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基本逻辑的创新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到社会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Sosna ,2010)。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赵晓康,2009),本文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就是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客户现有和潜在的需求,据此优化组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对企业价值分析体系要素进行发现和定义,从而建立新的价值主张模式、价值创造模式、价值传递模式和价值网络模式的综合过程。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特征

相对于传统的技术、产品或工艺等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有其自身的一些特征:商业模式创新的出发点是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而是更加注重客户的需求,从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为出发点来设计企业的经营活动;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综合集成创新,它不仅仅限于企业某一方面单一因素的变化,而是常常涉及企业经营活动多个方面、多种要素同时发生重大的变化,表现的更加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商业模式创新还可能开创一个全新的可赢利领域,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当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还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如:技术是重要支撑,常表现为技术支撑的商业模式创新,如风电的商业模式,就迫切需要解决高峰时的储电及稳定供电的技术难题。商业模式创新还依赖于整个价值网络,如移动互联网产业就需要系统设备制造商、运营商、内容和服务提供商、终端设备制造商等的密切协作等(乔为国,201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分析

(一)商业模式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建立在技术创新、技术突破基础上的技术驱动性的产业,然而仅依靠技术创新并不能带动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只有和整个商业模式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业化。企业将新技术推向市场都要借助一定的商业模式才能实现,商业模式是联系技术及其经济价值的桥梁(Chesbrough ,2002)。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面临的挑战是在技术和市场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且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条件下,如何找出合适的商业模式,把技术特性与市场需求特性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实现技术的潜在经济价值。因此,商业模式创新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或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技术方面的缺陷,特别是对于我国许多企业在不具备太多关键技术的情况下,商业模式创新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乔为国,2012)。

(二)新商业模式的建立有利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的形成

商业模式创新需要建立市场的多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密切合作,特别是共性技术平台搭建、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支持。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开展车身材料、汽车电子、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技术攻关,以及生产、控制与检测装备等的研制,而且还要积极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不断探索新能源汽车整车租赁、电池租赁以及充换电服务等多种商业模式。这种不同的商业网络的构建以及合作模式的变化会在原有的市场上产生新的商业机会或者会创造新的市场,从而引起产业本身以及附属产品、服务的变化,有可能会催生一些新兴的产业。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带来已有产业(企业)商业模式重构

技术创新特别是激进型和破坏型的创新必然会引起商业模式相对比较彻底的变革创新,引发商业模式重构,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性带来的应有之意(陈志,2011)。如苹果公司自主设计了iPad的微处理器,独立开发操作系统iOS,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产业的彻底改变,iPhone就是手机、相机、音乐播放器和掌上电脑的功能的组合,将硬件、软件和服务整合在一起,改变了普通人的消费方式,同时也开启了手机数码产品新的商业模式。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商业模式创新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加快了对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全球将形成一个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及相关高科技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新兴产业通常是建立在颠覆性技术基础之上,会导致传统产业的产业链重构,甚至会使某些产业出现“创造性的毁灭”,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商品化和新产品的产业化,新的商业模式也将不断随之产生。同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加快了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分工进程,促进了商品、资本、人员、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形成了制造业新的全球价值链,而新的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又需要新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对策

(一)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选择

1.顾客价值创新。顾客价值创新是指企业从顾客的利益出发,通过为顾客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改善顾客价值,给予顾客强烈的心理上的获利感受,并通过改变顾客价值来使顾客满意。顾客价值创新有三条创新途径:一是要重新定义顾客和顾客需求,即发现潜在的顾客和发现顾客的潜在需求。二是要重新定义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和价值的实现方式,这是根据新的顾客需求来进行的,体现了对现有顾客价值的提升,改变了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功能价值和顾客价值实现的方式,是对产品功能、结构和形态的创新。三是要提供新的服务方式和途径,此目的是通过降低分销过程中所增加的附加值,从而达到提高顾客价值的目的。企业可以通过压缩分销的环节,或者调整与分销商的合作方式,甚至提供新的分销渠道,与顾客之间建立新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渠道(高莉莉,2010)。

2.价值链创新。价值链创新的实质是围绕顾客需求,优化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同时发挥成本优势,给企业创造更多的新的价值。具体有两条创新路径:一是价值链组合调整。就是围绕顾客需求来确定重要的部分为中心,组合调整非重要的部分来适应这个中心。二是价值链优化整合。就是企业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优化整合资源,实施归核化战略,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总成本。

3.供应链体系创新。供应链体系创新的实质是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内外部资源,形成整个供应链协同创新,保障企业在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中动态发展。具体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要重构供应链结构。通过优化供应链资源,加强协作关系,提高供应链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二是要形成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价值网络。该价值网络是以顾客价值为中心,企业需要考虑利润产生的环节和自身实力,在价值链中选择自己合理的位置,积极发展与合作伙伴、供应商、分销商的联系,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共同为顾客提供价值的网络(李椿等,2010)。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对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双管齐下,取得发展。

1.不断进行价值创新,努力实现新兴产业载体企业价值最大化。价值创新是商业模式的灵魂,企业必须借助商业模式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努力实现新兴产业载体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此,要注重轻资产经营。轻资产主要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企业的经验、企业的品牌、治理制度、规范的流程管理、与各方面的关系资源、资源获取和整合能力、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同时,还要为广义的客户创造价值。广义的客户是指企业提品和服务所涉及的内部和外部的对象,包括顾客、员工、股东和社会。由于价值创造的目的是要让整条企业价值链上的所有利益共同体受益,这就要求商业模式能够创造四种价值:为顾客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为员工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空间;为股东提供持续、稳定、高水平的价值回报;积极回报社会。

2.以客户为中心,加快客户商业模式创新。客户商业模式创新是商业模式的中心,新兴产业企业必须立足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为此,要精心研究客户需求,加强和客户的联系和沟通,时时关注客户需求的新变化,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同时,还要实施客户互动管理,让客户参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制作及定价等过程。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和客户的沟通和交流,且要积极实施大客户管理,锁定大客户,建立客户经理制,为大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3.加强政府扶持的力度,积极实施“绿色信贷”推动政策。为了促进新兴产业的产业化,推进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需要打造以财政引导、资本市场为主体的金融环境。由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对新兴产业技术的投资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许多新兴产业技术的示范工程必须由政府出面,加大支持力度,从而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向新兴产业技术领域。新兴产业技术的推广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行为,在发展的初期需要政府在财政、税收、法律、资金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同时,也需要银行的“绿色信贷”推动,“绿色信贷”能够促进和带动国内及国际金融机构资金、外国政府贷款向新兴产业领域倾斜,进一步调动新兴产业载体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新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

4.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作用, 组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与企业的相互配合协作,不断发掘新商业构想,研究新技术,开拓新市场。通过成立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优化整合不同区域、不同企业、不同研究院所及大专院校等的优质资源,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各成员通过减少创新成本、分摊创新风险、分享和转移新技术等方式,能够迅速捕捉新兴技术和市场机会,不断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有利于促进商业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Timmers P.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Journal on Electronic Markets,1998,8(2)

2.Ghaziani A,Ventresca MJ.Keywords and cultural change:frame analysis of business model public talk,1975 -2000[J].Sociological Forum,2005,20 (4)

3.Chesbrough,Henry,and Richard S.Rosenbloom.The role of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11)

4.赵晓康.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内在机理及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5.乔为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2(3)

第2篇:新技术的商业价值范文

关键词:商业模式 戴布拉图 创新 价值

一、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部分企业和一些产业由于固步自封而走向衰亡,在竞争格局的改变中,那些有效对商业模式进行创新的企业则异军突起。商业模式是企业进行赖以生存的日常经济业务活动方法,目前广为接受的商业模式解释为:“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品和服务, 达成持续盈利目标的组织设计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一定义从系统、盈利、运作和价值创造的角度描述了商业模式的内涵,其中主观目的是“客户价值最大化”, 客观结果是“持续盈利”。

商业模式从最古老的通过开设店铺展示产品和服务的(Shopkeeper Model)店铺模式发展到今天的各种依赖于互联网全新的创新模式,新兴的技术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新技术的应用,使企业能以更小的代价获取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商业模式创新后不仅要能够有效地运行,还要能满足客户需求,取得商业成功,并带来潜在的商业机遇,创造新的价值。它的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础,决定了商业模式创新在企业价值链中是最本源的创新。

创新创造了价值,那么如何进行评价呢?商业模式创新价值评价可以分别从价值和创新度两个维度来深入分析。

二、价值维度评价商业模式创新相关要素

从价值的维度分析,商业模式创新分解为四个相关的价值评价要素,分别为运营效率价值、客户价值、财务价值、未来潜力价值。

运营效率价值:企业在内部和外部运营过程中合理配置利用资源,获取最大价值。内部运营主要包含资产周转率、进度控制效率、新产品开发周期。外部运营主要是指对外的短期的合作效率,长期战略合作期限和数量。

客户价值:针对客户接收为目的,创建满足客户需求、技术规格需求获得的价值。包括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产品功能创新价值。

财务价值: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衡量企业商业成功的系列价值。包含最具代表性的系列财务价值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成本利润率、收入增长率。

未来潜力价值:商业模式开发新市场、新产品线或新技术带来的新的技术和商业机遇。有品牌提升价值、市场占有增长率、技术投入占比,可持续竞争力。

三、创新维度评价商业模式创新相关要素

商业模式价值的创造以产品或服务为载体,价值的实现不仅以产品为基础,而且要有有效的细分市场、准确的市场定位为保障,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就成为了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源头和推动力。

从创新维度分析,创新度以市场和技术创新为核心,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是对企业生产、销售等环节不断进行系统改善的进程。翁君奕认为由价值主张、价值支撑和价值保持构成了商业模式价值的三维空间,商业模式创新是在给定的平台环境下,发现客户环境、伙伴环境、内部环境以及三者关联中所存在的价值潜力,获取能够持续超越竞争对手和现有商业模式的盈利能力。

创新维度的评价相关要素包括商业模式的有效性和独特性。有效性有战略目标吻合程度、市场渗透率、经济可行性、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独特性有不易模仿性、产品差异程度等因素。

四、运用戴布拉图评价商业模式创新价值方法

戴布拉图是一种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方法。因其外形状似雷达,也称雷达图或蛛网图,如图1所示。戴布拉图可应用于商业模式创新价值的评价。

图中心3个同心圆被分为4个区域,每个区可以均分为90度,分别代表价值评价四要素。也可以根据运营效率价值、客户价值、财务价值、未来潜力价值这四个不同的比重权数划分区域的大小。中心参照表1(表1用数字表示企业符合行业标准程度的创新度评价)的等级有3个同心圆,同心圆中圆心为等级0,即没有创新,这是最差的极值情况,最小的圆代表等级1的创新度达不到同行业平均水平的1/2值,中心圆代表创新度为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或符合特定比较对象标准的水平,可以看作标准线(区),大圆表示创新度为同行业领导者或最前沿状态。

在4个区域内,以圆心为起点,画出相应的放射线作为比率线。然后,在相应的比率线上标出企业一定时期的各种价值创新比率。再将各种比率值用线连接形成一个不规则闭环图。通过闭环图与标准线的比较,可以清楚看出企业创新价值。如果企业的比率值接近或低于小圆,则说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处于极低水平,如果比率线位于标准线以内,说明企业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同理如果超过了中圆或标准线,甚至接近大圆,则表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价值的优势所在。

五、运用戴布拉图对商业模式创新价值的实证评价

自2009年创业板推出后,至今已有355家中小企业在该市场上获得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上市的公司大多从事高科技业务,或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其独特的盈利模式、独特的市场运作、独特的技术价值等聚合在一起形成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性成为这些企业获得额外价值的基础和保障。为研究评价这些创新价值,从中选取工业工程、医药生化、移动通讯、能源、服务运输5个行业中的中际装备、戴维医疗、宜通世纪、通源石油、新宁物流等25家公司2012年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分别从价值维度和创新维度评价绘制戴布拉图,发现企业比率值综合超过标准线。

商业模式创新使企业价值创造基本逻辑发生了创新变化,新商业模式的引入,为企业创造了超出社会平均水平的价值,戴布拉图成为实现对商业模式创新价值直观有效的评价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高闯,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过程——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2.翁君奕.商务模式创新:企业经营魔方的旋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3.荆浩,陈静,贾建锋.创业板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效率评价[J].商业研究,2010,(11).

第3篇:新技术的商业价值范文

[关键词] 竞争情报;创新;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72,G350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或技术的竞争,更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如果要在商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就需要不断创新现有的商业模式。竞争情报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方法,本文将研究如何将竞争情报应用到商业模式创新中。

2 商业模式

2.1 商业模式定义

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和结构。商业模式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描述了企业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和运营机制,以及其实现价值的方法。

2.2 商业模式对竞争情报的需求

2.2.1 自身商业模式理解与创新中的情报需求。理解自身商业模式,在增加创业的逻辑性与可操作性、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引入风险投资、增加盈利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企业管理者往往对自身商业模式的了解并不透彻。

2.2.2 了解竞争对手商业模式的情报需求。竞争对手也有自己赖以生存的商业模式,要想战胜竞争对手,不仅要理解自身,也要知己知彼。但想了解竞争对手的商业模式并不简单,因此探悉对手的商业模式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竞争情报。

3 商业模式创新中的竞争情报支持

3.1 商业模式创新的意义

商业模式建立在对环境、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假设上,随着假设条件变化,商业模式必须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以及市场竞争形势的演变而做出调整。

同一行业内的企业往往会出现“趋同”现象:企业采取大致相同的商业模式,提供类似的产品,争夺相同的消费群体。面对这一现状,企业需要改变商业模式中的某些要素或者环节,甚至再造商业模式,以差异化经营获取利润。摒弃常用的商业模式正是许多企业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3.2 顾客价值创新与竞争情报支持

3.2.1 顾客价值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的第一类路径是顾客价值创新。顾客价值是感知收益减去感知成本的盈余。感知收益包括服务因素、物理因素以及与产品使用相关的技术支持等。感知成本包括顾客在购买时所付出的所有成本,如购买价格、获取成本以及失效的风险等。

顾客价值是企业通过完成一系列价值链而创造出来的。对于顾客价值,可以采用顾客―生产者矩阵,即价值图(Value-Map)分析法来分析可能的顾客价值创新路径,如图1。

直线OL为顾客价值线,圆Z表示企业的产品及服务的顾客价值区。ZB、ZD、ZF为顾客价值提升线。

顾客价值创新有如下特点:

第一,向原有顾客提供新的利益,不脱离原竞争区域,如ZA、ZC、ZE。传统的日用零售店经营转向超市经营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二,向新顾客提供更加专门化的利益,脱离原竞争区域,顾客价值得到重大改进,如AB、CD、EF。这意味着企业聚焦于专门化的顾客群体而应用了新的商业模式。

顾客价值创新的实质是通过竞争情报对新的顾客进行价值分析,实现了新的市场定位,扩大价值空间的半径,由此进入新的利润区。

3.2.2 提升顾客价值

客户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客户保持对公司的利润底线的影响远超过公司规模、市场份额、单位成本和其他通常认为与竞争优势有关的因素影响。Reiehheld和Sasser(1990)对美国9个行业的调查数据表明,客户保持率增加5%,平均利润增加幅度在25%-85%之间。

提升顾客价值可以通过在原客户群体基础上展开调查与分析,寻求改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途径。在竞争情报方法论中,客户满意度调查(customer satisfaction)是一个常用的方法。客户满意度调查包括如下步骤:

调查问卷设计:确定满意度调查指标,细分指标直到各项指标的集合能较全面地体现客户满意度为止,并分配每个指标的权重。

展开顾客调查:客户满意度调查可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利用多种手段,如邮件、电话、上门、网站、产品、服务现场表格等方式获得调查结果。主动呼出方式可以有效地保证样本选择的代表性。

分析结果:计算满意度指标得分,根据分析结果对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行专项调查。

决策与实施:针对满意度调查的结果采取措施,以此为创新导向,推动企业商业模式的变革。

3.3 成本结构创新与竞争情报支持

3.3.1 成本结构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也可通过改变企业总成本结构。一方面,企业的运转和经营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产品的成本产生于资源的一系列消耗和流转中,而资源的消耗和流转又与一系列活动的产生相关联,因此,优化价值环节及整个价值创造流程,是降低成本的一个重点;另一方面,在价值创造体系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创新企业收入模式也能带来相对于用户来说的成本降低作用。

3.3.2 价值链创新

商业模式的成功不一定是技术上的突破,而是对某一环节的改进,或是对原有模式的创新,甚至是对整个游戏规则的颠覆。商业模式创新贯穿于企业资源开发、研发、制造方式、营销体系、市场流通等各个环节,每一个环节上的创新都可能形成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

价值链分析是竞争情报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根据MichaelPorter的价值链结构模型,企业的经营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是在物质形态上制造产品、销售和发送以及在售后服务中所包含的各种活动,它直接创造价值并将价值传递给客户。辅助活动是为基本活动提供条件、提高基本活动绩效水平并相互支持的活动,不直接创造价值。

3.4 利润保护创新与竞争情报支持

3.4.1 利润保护创新

在竞争背景下,以保护方式来获得利润也是一种商业模式。典型的模式包括制药企业通过新特药开发,在专利保护期内尽量获取利润;技术创新企业(如Qualcomm公司)通过参与标准的制订,向众多使用其标准的企业收取高额专利费用及提成。随着专利保护范围的扩大,甚至商业模式本身也可以作为专利所保护的对象。专利对企业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能提升企业竞争优势,通过对已有专利的查询,以此为基础自主创新,从而占领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第二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专利使用费收入在有些企业甚至超过其主营业务。

以专利为核心商业模式创新,关键在于专利的研发与利用。竞争情报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体现在如下方面:

开发决策制订:搜集市场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辅助企业决定是否进入市场以及进入的方式。

专利开发中的信息支持:搜集专利信息源的信息,结合从国内外学术交流会、专家讲座等渠道获取的信息,满足技术人员的信息需求。

专利侵权与活动监测:企业主动跟踪和搜集竞争对手的专利侵权证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打击竞争对手。同时要监测相关专利的发展与创新活动,以确保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

专利开发与应用:将专利技术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大量许可,实现效益最大化。

3.4.2 专利分析常用竞争情报方法

3.4.2.1 统计分析

通过将整个行业里的竞争对手拥有的专利进行统计分析和分类排序,可以发现哪些公司正在从事尖端工作,是该行业的领袖。统计分析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专利数量:某一技术类别的专利数量可以用于衡量这一领域技术活动的水平。

专利被引次数:若一个专利多次被后面申请的专利所引用,表明该项专利在该产业具有技术先进性。

专利效率:研究企业在预定时间内专利数量产出的越多,专利效率越高,则该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越强。

技术群聚分类:以每件专利的主国际专利分类号为分类依据进行技术群聚分类,根据每一技术群聚的平均被引用数和专利数,选择出主要技术群聚。

3.4.4 专利趋势分析

专利趋势分析有多种方法可以使用,其中美国专利研究员R.Campbell的一种反映技术生命周期的图表,以专利集中度和专利活动两个指标把技术周期分为4类:新兴、发展、成熟、老化。

当一门新兴技术出现时,专利活动比较低,专利高度集中在少数几家公司里;在发展阶段,专利活动高,由于更多的公司进入市场,集中程度降低;在成熟阶段,专利活动比较稳定,专利数量开始减少,有关公司的数量也趋于稳定;当一门技术过了时,专利活动减少,最后处于最低点,但集中程度相当高,因为仅有几家主要公司存在。

此外依据历史数据,通过一些数学模型也可以分析专利趋势。皮尔曲线(Pearl Curve)是一种能较好地描述生物体生长规律的数学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人口统计、经济和科技等领域的预测。皮尔曲线的数学模型为:

[ Y= [(1+ae-bt)][L]]

式中:Y为预测值,L为增长极限,b为增长速率,a为无因次参数,t为时间参数。

在充分了解专利竞争环境及竞争对手拥有的专利优势的基础上,一方面政府积极组织攻关,参与企业技术联盟,合作开发,推动行业标准制订;另一方面提早实现市场化,普及应用,形成事实标准。

4 结论

本文分析研究了竞争情报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作用,得出了竞争情报支持商业模式创新的三种基本途径:

第一,商业模式的顾客价值创新,通过竞争情报分析,找寻新的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顾客需求调查,在原有顾客基础上开发新的价值。

第二,成本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主要途径,成本的降低一方面在于价值链的创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收入方式进行“软创新”。竞争情报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帮助企业创新;利用各种情报方法支持自身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创新;同时竞争情报也是帮助企业学习的工具,使企业容易接触到各种新的管理思想与方法,促进企业价值链创新。

第三,凭借专利保护所形成的壁垒,通过商业运作获取利润,是一种最具保障的商业模式。竞争情报通过分析已有专利,结合竞争态势分析,促进标准制订,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PETER F.DRUCKER.The Theory of the Busines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72(5):95~104.

[2]HENRY MINTZBERG.The Rise and Fall of Strategic P1arming:Reconceiving Roles forPlanning,Plans,Planner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4,52.55.

第4篇:新技术的商业价值范文

一、发达国家航空制造产业的发展趋势

民用航空制造业尤其是商业大飞机的技术水平代表了全球制造业的最高水平和技术实力,也是世界各个工业国家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基础。根据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来分析,未来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新飞机载客量更大

随着飞机型号的不断发展,飞机设计研发从最初的载客量200以下的中型飞机逐步发展为载客量200以上的双通道宽体大飞机。随着未来航空运输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航空制造企业为了适应运输市场的巨大需求会继续研发和设计载客量更大、飞行里程更长的巨型飞机,比如空客A380就是巨型宽体飞机,即目前世界上载客量最大的飞机,载客量为550-850人。同时波音公司为了竞争A380 ,开发了747-8,载客量为467人。

(二)技术应用更为先进

从波音的最新机型787和空客的A380来看,航空制造业是现代高科技的综合运用,囊括了电子、光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激光学等最高端的技术水平。随着新材料、新结构加工、成形技术的不断创新,集成的整体结构和数字化制造技术构筑了新一代飞机的架构。

首先,复合材料的应用会成为未来飞机制造水平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波音787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采用复合材料,使用比例达到50%,使得飞机具有低燃料消耗、低污染排放、低噪音、低成本、高可靠性、高效益及舒适的客舱环境。其次,用新的结构制造技术,将不同材料之间胶结结合起来,使得整体可以兼具不同材料的优点而同时克服各自的缺点,从而使得飞机的结构寿命更长,如空客A380就采用了此种技术来制造机身上壁板及整个客舱上半部分,使其重量减轻800kg,同时具有抗疲劳性更好、制造成本更低等优点。最后,数控技术的应用和成形技术的创新。飞机大型复杂整体结构件采用高速数控加工技术是飞机加工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开发配套的更先进的高速数控加工技术是航空制造业发达国家整体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精密钣金成形技术、超塑成形技术和先进的焊接技术都是未来飞机制造业的技术发展方向。

(三)全球供应商数量大大增加

航空制造业属于典型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受到资金、技术、成本等因素的限制,航空制造业处于领导地位的大飞机制造商需要将更多的业务环节通过国际转包和风险合作的形式外包给全球各地的供应商,从而形成了基于国际分工体系的航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专业化要求更高,航空制造企业的分工体系会更加细化,产业链会囊括更多的企业和国家。如波音707飞机只有约2%的零件是在国外生产的,而波音787飞机约整机价值90%的零部件由位于12个国家的45家一级合作伙伴提供,波音公司本身只负责生产大约10%――尾翼和最后组装。同样,空客A380约70%的零部件来自于全球40多个国家的上百家供应商。截至2012年,波音公司全球有大约28000个供应商,空客公司全球大约10000多个供应商。

(四)市场规模快速发展

世界航空制造业近年营业收入大约维持在3000~4000亿美元的规模,其中北美和欧洲两地的航空工业营业额占全球总营业额的90%以上。全球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两大巨头波音和空客公司基本垄断了全球的民用大飞机航空制造市场,其中以波音公司近十年的民用飞机订单和交付情况的数据为例来对民航制造业的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世界民用航空制造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期(2008及2009年因为全球金融危机对行业的影响),为民用航空制造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截至2012年,波音公司全球累计未交付飞机订单数量为4373架,空客公司全球累计未交付飞机订单数量为4682架,相当于未来7年的生产量。面对如此巨大和快速扩张的市场规模,波音CEO詹姆斯・麦克纳尼指出,现在市场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第三家竞争对手。

二 我国航空制造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一)航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析

民用航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可以分为四个环节首先,原材料生产及设备供应环节;其次零部件供应环节。根据提供的零部件不同又具体分为关键零部件制造(发动机)、核心零部件制造(航电设备和机载设备)、重要集成部件供应商(机体部件和起落装置)、一般零部件供应商;第三是系统研发集成和组装;最后是销售及服务。

航空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以系统研发集成和整机组装为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根据价值链上驱动力的不同,把全球价值链分为两种类型:生产商主导型和客户主导型。不同的动力机制,其行为规则将有所不同,产业竞争和升级内容也不相同。航空制造业属于生产商驱动型的全球价值链,其高附加值集中在领导厂商的系统研发集成和关键及核心零部件生产上,因此对于处于价值链其它环节的厂商,其获得产业竞争能力的关键就是其核心技术能力。

全球价值链有众多的价值环节,但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等量价值。只有某些特定的环节才能创造更高的附加值。这些高附加值的环节一般就是全球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抓住了战略环节就控制了该行业的产业价值链,成为了产业链中的领导厂商。由此可见,要保持全球产业的竞争优势,关键是掌握该产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航空制造业属于生产商驱动模式,因而其战略环节一般在研发及制造领域。

(二)我国航空制造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我国航空制造产业在全球航空制造业的产业格局上,因为缺少核心技术和系统研发能力,所以在全球价值链中还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见图2),部分重要零部件、核心和关键零部件的技术都没有掌握。大型跨国航空制造企业由于其先进的技术积累和雄厚的资金实力,主要集中在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占据了研发设计、关键和核心部件的生产、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成为了航空制造产业的技术领先者和创新驱动者,是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者。同时国内企业主要集中在低端的一般零部件的加工制造,在高端市场缺乏必要的技术研发和生产配套环节,整个产业亟待升级。与处于价值链领导地位的欧美国家相比,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飞机整机设计和研发经验及能力不足,还没有自有品牌的大飞机项目。虽然早在1978年,我国就自主研制了第一架民用大飞机“运十”项目,并且成功地完成了科研起飞。可是在1985年却遭遇了下马,之后数十年我国都没有再启动大飞机研发项目,更多的是作为欧美航空制造业供应商进行零部件的生产。直到2008年,我国才重起大飞机项目,可是时隔二十多年,大飞机制造技术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我国在这一段时间缺乏经验的积累和相关科学数据的参考,导致大飞机项目经验短缺,能力不足。

2.缺乏发动机和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目前我国的零部件外包还处于低端水平,标准件、紧固件、内饰、电线电缆等属于一般零部件,目前基本可以在国内生产。机体部件属于重要部件,部分机体部件如机翼固定前缘后缘装置面板、垂直尾翼前缘后缘面板、翼上紧急出口、副翼和扰流板等可以在我国西安、哈尔滨等地生产。除此之外的一些重要集成部件、核心部件和关键部件中有一些国内还无法生产。

3.不具备高端复合材料生产能力。通过采用航空复合材料代替金属材料可使飞机减重10%-40%,结构成本降低15%-30%,因此对于大飞机生产研发来说,必须具备相应的复合材料研发和生产能力。目前,复合材料先进技术主要掌握在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已经研发和生产的T800、T1000等高性能碳纤维航空复合材料工艺,其中T800已广泛用于波音787飞机。而目前我国只掌握了性能较低的碳纤维航空复合材料制造工艺,因其强度指标不够而无法应用机零部件生产。

三、我国航空制造业产业升级路径探讨

(一)提高国际合作方式,实现向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的逐步攀升

目前航空制造业采用的国际合作大体上分为四种形式:一种是转包生产,供应商转包飞机制造商非核心的零部件制造合同,不会得到所生产产品的相关知识产权。另一种是风险合作,即合作双方共同投资项目,共同研发设计并承担风险,同时也享受利润分配的权利,其级别比转包生产更高。例如,日本在波音787飞机项目上承担了翼盒以及机身11、12、43、44、45段等合作项目,占到全机工作量的35%,并进行了巨额的风险投资。研发阶段的高风险,同时也意味着未来的高收益以及在与波音将来合作中的重要地位。另外两种国际合作方式比较特殊,一种是多头联盟,即技术能力基本相当的多家企业联合进行飞机设计和研发,空中客车采取的就是这一形式,一种是寡头牵引,即由寡头企业为主导进行飞机制造。寡头企业抓住研发、市场营销等价值链的高端,为自己创造超额利润,波音是这一合作方式的代表。

我国航空制造业是以零部件转包的方式融入了航空制造产业全球价值链中。目前,我国的航空制造企业还处于转包生产环节,无法学习到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制造技术,也无法分享高附加的利润分配权利,虽然融入了全球价值链,但是知识共享和知识外溢的效果微乎其微。 如果实现了从转包合作向风险合作的转变,基于风险合作因为共同承担设计研发,共同承担分析,技术外溢和知识外溢的效应更好,更容易学习到相关的核心技术。

因此要提高我国航空制造业的技术和研发水平,必须改变现有的合作模式,向更深入的合作模式迈进。其一,通过我国对大飞机的市场需求优势,争取与欧美的大飞机制造商组建合资研发和制造中心,从而实现向风险合作商的转变;其二,利用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资金优势,通过对国外相关企业的兼并或并购等形式,来获取国外企业具有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地位,从而直接切入风险合作商环节。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实现向高附加值环节的升级

航空制造产业价值链属于生产者驱动型,要想实现产业链向高端升级,必须以先进的技术力量为基础,如波音、空客公司就是利用核心的技术和研发优势成为了产业链领导者,来组织协调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并控制价值增值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

基于国际大型飞机制造商对于核心技术的严格保密,中国要想掌握产业链的战略环节,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首先,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和技术水平低下,制约了中国企业获取国外大飞机制造商外包业务,同时也限制了我国航空制造企业的国际合作方式。美国航空航天协会2006年发表的《高成本的飞机制造业》一文中指出,从1998―2004年中国接到美国航空航天的订单数上升了17%,但是其中大飞机部件的订单只增加了12%,并且均属于劳动密集型,如只生产货舱门和客舱门,还未实现中国生产。纵观我国航空制造企业的国际合作方式,基本都属于零部件转包合同。相反,日本由于雄厚的技术支撑,其获得外包业务的比例逐年上升,而且合作方式也基本以风险合作方式为主,很多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其中对于波音787的复合材料的合作研发,使得日本成为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完整制造复合材料的国家之一。其次,如果没有自身雄厚的技术研发能力,即使通过组建合资公司,能够学习到的技术也只是皮毛而已。

要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加大科研投入,建立良好的创新机制和资源保障制度;二是需要从国内外广揽高科技人才;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

(三)以大飞机项目为依托,构建国家价值链,实现跨越式升级

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产业链领导地位的欧美厂商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及在价值链中获得的丰厚利润,就会通过各种手段防止技术被学习,通过设置技术壁垒来防止其他国家对其全球产业链领导地位形成威胁,在这种环境下,我国要想升级到全球产业链的研发设计和总装环节,会遇到重重困难并且时间漫长。因此,基于我国强大的大飞机市场需求和曾经成功研发并试飞大飞机的工业背景,提出了建立大飞机的项目,构建国家航空产业价值链。通过开发本国自己的大飞机品牌和构建销售渠道,促使国家研发设计总装的大飞机借助于全球航空价值链分工体系,形成我国主导的航空制造全球价值链。在国家产业链中,构建自身的全球航空制造供应商体系,从而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升级。如以中国商业飞机公司研发设计总装的ARJ21支线飞机,就是成功构建了包括飞机结构件、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等全球范围内的供应商组成的价值链,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总之,对于我国航空制造企业来说,要实现产业升级控制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必须依靠基于自主创新的国际合作方式,将国际合作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吉昌、孙敏,(2007)“中国大飞机产业链拆分与技术策略”,《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12期.

第5篇:新技术的商业价值范文

说到科技创新,支付宝是一个最现实、最具说服力的例子。

如果网络技术创新不与商业模式创新结合起来,其商业价值就极有可能受到很大的限制。消费者对网络技术的关心也就会仅仅局限于网络本身功能的作用,如浏览新闻、查阅资料等,而不是商业价值的开发。

支付宝业务推出以后,其商业价值就在瞬间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为企业展示和销售产品提供了新的平台、新的经营模式,也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其释放出来的商业价值不仅仅局限于销售产品本身,而且还体现在商品的宣传与推广。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大量时间去逛商场、进商店的。

很显然,目前我国在科研和经济的结合上,在科研成果的商业价值开发上还存在严重不足。更多情况下,科研与经济是“两张皮”,搞科研的不注重商业价值开发,搞经济的不注重科技成果创新。每年投向科研的资金很多,产生的商业价值却十分有限,特别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每年开发的成果很多,得到推广与运用的却很少。久而久之,还会让科研人员以及开发出来的科研成果离市场越来越远。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科研人员缺乏商业头脑,而从事经济工作的人则缺少科研思维。科研人员不知道怎样让自己研发的成果更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要,能够通过一定的商业模式创新就实现科研成果的商业价值,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企业和投资者不敢轻易使用这些科研成果。而对企业和投资者来说,则更倾向于自身开发科研成果,或模仿已经得到市场认可的科研成果,导致很多研发项目不仅类同,又无真正创新之处。

第6篇:新技术的商业价值范文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全球价值链的概念界定

价值链理论的奠基人迈克尔•波特(Porter,1985)认为企业内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价值创造活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内各经营环节所创造的价值量并不是等同的,企业的价值创造主要由价值链上的某些战略环节决定,这些战略环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Kogut(1985)利用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原理分析了价值链各环节的空间布局与国际范围内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Gereffi(1999)进一步将价值链分析扩展到“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已将战略规划的视野扩展到全球范围内整个行业上游的研发、设计,中游的零部件制造与组装,下游的营销、品牌和服务。此后,全球价值链理论在国际分工和公司战略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施振荣(1996)将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关系形象地描述为一条所谓的“微笑曲线”:曲线低端的加工组装附加价值最低,沿着曲线向上移动,附加值提高,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营销、品牌附加值最高。例如PC产业的全球价值链(见图1)。综合现有文献,本文认为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把某一项产品或服务从概念开始,经过研发和生产的不同阶段,交付给最终消费者的一系列价值创造过程。全球价值链一般包括开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品牌营销和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

(二)全球价值链分工与国际外包

全球价值链分工推动国际外包(InternationalOutsourcing)加快发展。外包是指企业将其核心竞争力的部分或全部功能委托给外部供应商执行(Quinn,1999),即企业将资源和目标集中于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全部或部分转为外部供应。

核心业务一般是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上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环节,它对企业的持续成长具有关键性意义。因此,国际外包已成为跨国公司推动价值链全球化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战略。

价值链制造环节外包是国际外包业务的主体,对发包商和专业制造商(或承包商)具有不同意义。(1)发包商。外包有利于成本节约,包括生产成本和治理成本。有研究表明,外包可以节约20%~30%的生产成本。影响外包治理成本的主要因素是产品的复杂性、市场的可争夺性和资产专用性(李雷鸣、陈俊芳,2004)。更重要的是,价值链上的知识溢出加速了创新,如杜邦公司90%的有价值的创意是通过业务外包获得的,它从供应商处获得的创新仅相当于其内部研发成本的1/3(刘景江,2003)。外包的主要动机是企业应专注于能够为顾客提供独特价值且能维持自身竞争优势的知识与技能(Quinn,1999)。外包动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生产性动机和战略性动机。前者在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弹性及创造高附加价值产品等;后者在于将供应商纳入供应链战略管理体系,可以使品牌商高效率的响应市场需求。(2)专业制造商。Gereffi(1996)研究发现东南亚国家承接欧美大厂外包业务的主要动机在于:学习国外买主专业技能,包括技术、质量、营销及经营规划等;成为国外买主产销体系成员,以稳定业务来源,降低经营风险;通过国外买主营销渠道,将自身经营边界延展到海外市场;扩充产能,形成规模经济,以降低产品单位成本;专注于熟悉的领域,构建核心能力等。

融入经济全球化中的企业总是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并且外包或承包价值链上的业务活动,企业在价值关系和外包关系上的复杂化和网络化使国际分工呈现出一个基本特征,即全球价值链的外包体系。价值链的深度切割使外包商与供应商的关系变得更加细微,价值链全球化最终形成了全球范围内价值链片断的地理集聚和跨国公司的外包网络,企业的成长(无论是外包商或供应商)也融入到产业价值链的全球化过程(胡军、陶锋、陈建林,2005)。

(三)全球价值链治理与收益分配

价值链治理者通常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或国际买家,要么控制行业内的关键核心技术,要么拥有优质的品牌和渠道资源。这些跨国公司或国际买家具有强大的市场势力,主导全球价值链上的收益分配(Gereffi,1999)。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中国沿海地区企业则主要参与出口产品的组装制造过程,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收益被压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到高端工业化进程中,广泛地出现了被“俘获”现象(张杰、刘志彪、张少军,2008)。从价值链驱动类型来看,全球价值链治理可分为两类(Gereffi,1999):一类是由产业资本主导的生产者治理型价值链,以计算机、航空和手机等高技术产业最为典型,比较强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生产工艺改进和产品更新等价值链环节,如Intel、IBM、波音、诺基亚等跨国公司是行业价值链的治理者;一类是由商业资本主导的购买者治理型价值链,以服装、制鞋和玩具等传统产业最为典型,比较强调市场营销、渠道和品牌等流通环节,如沃尔玛、阿迪达斯、耐克和芭比娃娃等国际买家或品牌商是行业价值链的治理者。但随着商业模式的变化,全球价值链已经兼具购买者和生产者协同治理的特征(Gereffi,2001)。例如IT行业,其公认的核心竞争能力来源于CPU和操作系统等典型的生产环节,然而,戴尔等企业在流通环节的出色表现,说明该行业也存在购买者驱动的特征(张辉,2006)。

价值链的全球化使收益分配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不同环节的企业、地区和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和收益水平也不同(Kaplinsky&Morris,2001)。价值链治理者主导收益分配,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则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价值环节的收益差异取决于经济租金,经济租金由要素生产力差异和进入障碍决定,要素生产力越高,进入障碍越高,则获利能力越强。经济租金包括内生性租金和外生性租金两类(见表1)。内生租金主要由企业自身创造,取决于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其中,关系租金则由价值链上的组织间关系决定。外生租金取决于自然禀赋和价值链外部条件,因此,政府对外生租金的创造具有重要影响。

经济租金也是动态的,现有的租金可能被竞争侵蚀,新的租金也会因变化而生成。价值链参与者的地位也是动态变化的,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创新能力的不平衡发展(Kaplinsky&Morris,2001)。

对价值链租金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分析企业绩效或利润的来源。(1)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包括技术实力、人力资源、组织结构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决定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逐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如何积累知识成为企业创新和增长的关键。(2)企业在价值链上的的社会关系,如供应商关系和客户关系是企业获取外部信息和资源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有利于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知识溢出和学习。因此,组织关系是影响知识积累和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3)企业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融资服务,基础设施和产业政策是企业创新和增长的外部条件。

二、全球价值链上代工模式的主要类型与分工位置

(一)代工模式的主要类型

O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原始设备制造)俗称代工或贴牌生产。Porter(1985)最早把OEM厂商理解为把某个产品组合进它们产品然后再转卖给其它企业,这一定义比较模糊。陈振祥(1997)认为OEM业务是指厂商依据买主所提供的产品规格与完整的细部设计,由OEM厂商进行产品代工组装,并依据OEM买主指定的形式交货的厂商间交易方式。Zysman和Schwartz(1998)认为OEM是一种合同制造商,它们被当地企业家或政府建立来实施生产一系列由跨国公司最终产品定义的部件和子系统;这些企业不断努力通过前向或后向拓展,延伸其在价值链上的特定生产区段。Gereffi(1999)认为OEM具有以下特点:供应商依据买方设计制造产品;产品以买方品牌出售;供应商和买方都是独立的企业;供应商缺乏对流通过程的控制力。Sturgeon(2002)认为在模块化生产网络的背景下,OEM是美国企业对产品定义失去控制后,将品牌贴在日本企业定义和制造的产品上出售的一种合同安排。卢锋(2004)认为OEM是发达国家品牌商按照一定设计要求向国外制造商下订单,后者依照产品设计要求自行生产,或者把生产过程进一步分解为不同环节,分包给不同企业,产品完成后加贴发包企业品牌出售,并认为OEM是企业间实现产品内分工的一种重要形式。

结合以上的论述,本文认为OEM是一种外包制造的合同安排,即品牌商根据一定设计标准向专业制造商下订单,后者依照产品设计标准自行组装制造,产品完成后加贴发包企业品牌出售。OEM厂商在全球价值链外包体系中只涉及生产组装等低端价值活动,而OEM买主则提品技术与市场品牌等高端价值活动。即OEM业务关系建立在OEM买主维持高度的产品技术领先与充分的市场营销优势,而OEM厂商则提供持续的生产低成本与营运高效率。

对厂商而言,OEM业务具有扩大生产规模经济、提升技术水平,并学习发包商的国际营运管理能力等优点;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包括业务来源不稳定、产品附加价值低、容易产生恶性价格竞争,厂商会疏于自创品牌与研究发展(R&D)等。OEM供应商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也是全球外包体系的最低层次。因而,OEM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典型形式。

另一种更高层级的代工模式是ODM(OriginalDesignManufacture,原始设计制造),即专业制造商自行设计产品,争取买主订单并使用买主品牌出货的交易方式(陈振祥,1997);品牌也被买主控制,仍具有贴牌生产特点(卢锋,2004)。但与OEM相比,ODM厂商涉及产业价值链上游的产品开发设计等高端价值活动,相应地创造出更高的附加值。与OEM和ODM两种代工模式相对应的是OBM(OwnedBrandManufacture)自有品牌,即制造商通过自主建立的产品品牌与营销渠道,在市场推广销售其所生产的产品(陈振祥,1997)。OBM厂商整合整条价值链活动,根据自己的产品概念进行设计、制造、品牌经营、销售及售后服务等价值活动,需要企业运用更多资源与能力,相应地整体附加值更高。

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代工客户既可以是国外的品牌商,也可以是本地投资的跨国企业,还可以是本地领先企业。品牌商外包方式有多种:其一,将产品设计或制造过程直接外包到中国的代工企业,这些企业既可以是内资企业,如民营企业,也可以是港澳台资企业或外资企业。其中,民营企业主要承接OEM业务,少数承接ODM业务;港澳台和外资企业既承接OEM业务,也承接ODM业务。其二,将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整体外包给台湾等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再由这些企业将组装制造过程转包给中国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其三,外包给其在中国的子公司。随着价值链分工的细化,第三种形式已经比较少见。

(二)代工模式的价值链分工位置

不同制造模式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位置具有明显的差异。OEM厂商只负责组装制造活动,而产品技术与市场皆由OEM买主提供,因此,OEM厂商产品附加值低。ODM厂商负责产品开发设计及生产组装,买主则负责产品概念、销售服务与品牌推广;ODM产品附加值较高。OBM厂商负责往上延伸至产品开发设计、向下连结营销渠道的完整价值链活动,获得最高的产品附加值,并能控制和优化附加值的分配(见图2)。ODM和OBM是OEM企业在价值链上升级的两个主要方向(陶锋、李诗田,2008)。

由于分工位置不同,OEM、ODM和OBM模式的交易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见表2)。(1)OEM模式。交易标的为零组件、半成品或成品,交易内容(包括价格、数量、交易方式等)由OEM买主决定。OEM买主提品组装及制造所需的特定资产。整个交易活动主导权及利益分配都由OEM买主决定,OEM厂商议价能力较弱,价值创造空间有限。(2)ODM模式。交易标的为完整功能的产品或服务,交易内容由买卖双方议定。ODM买主负责产品销售渠道与服务的相关特定资产投资;ODM厂商负责产品开发设计及制造所需的特定资产投资。

能力互补性的合作型态提高了ODM厂商供应关系的不可替代性与议价能力,因此,利益分配视合作双方议价能力而定。(3)OBM模式。交易标的也是完整功能的产品或服务,但交易内容由厂商自行决定。OBM厂商以自主品牌和渠道推广销售其所制造的产品,所有的特定资产投资由厂商自行支配,因此,交易利益的分配可由厂商自行支配。

厂商在价值链上的不同分工是由厂商的资源能力和所在区域要素禀赋决定的。厂商倾向于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核心的能力,以创造出最大化的价值。

不同的资源和能力使厂商选择了不同的价值链环节(Kaplinsky和Morris,2001)。技术差异和要素禀赋是决定国际分工方式与贸易结构的主要因素(鞠建东、林毅夫、王勇,2004)。因此,技术水平低、劳动密集型的OEM企业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OEM模式成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资本和技术密集度较高的ODM企业主要分布在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而具有较强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的跨国品牌商(OBM)主要分布在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或地区。

三、代工模式的产业组织特征

代工模式是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市场竞争的主要模式,有必要深入分析该模式的产业组织特征。我们可以引入经典的SCP范式来分析,SCP范式由产业组织理论的哈佛学派创建,它提供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产业分析框架。

(一)市场结构分析

产业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它反映市场竞争与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产业价值链由相互关联的价值环节链接而成,价值链环节的市场结构是指同一价值环节的厂商之间,或上下游价值环节的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①。OEM和ODM两种价值链分工模式或外包模式具有不同的市场结构特征②,前者接近竞争性市场结构,而后者接近垄断竞争性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产品差别化、进入和退出壁垒、市场集中度等,因此,本文可根据这些决定因素具体分析OEM、ODM两种模式的市场结构特征(见表3)。

OEM厂商根据品牌商制定的产品标准(如特定的材质、规格、加工程序、检验标准及品牌或标示等)进行生产,标准化产品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厂商从事OEM生产的技术要求、资本规模等相关进入壁垒较低。另外,产品组装及制造所需的特定资产往往由OEM买主提供,OEM厂商的进入壁垒也相对较低。因此,OEM模式使厂商容易进入,行业内存在大量的OEM供应商,市场集中度很低,供应商之间为争夺订单,相互压价,甚至出现恶性压价竞争,以致形成竞争性市场价格。另外,由于买主较少,买主在签订OEM供货合同时具有较强的市场势力,即买主具有很强的合同议价实力。实际上,买主已严格规定材料选用和相应的出货量和良品率,对生产过程的费用也会有清晰的了解,并且也在事实上规定了厂商的毛利率。许多OEM厂商只能获得一般的工缴费,坊间盛传买主所定价格使OEM厂商“饿不死,也吃不饱”。近年来的用地、用工和材料、能源等价格上涨使形势更为严峻,这也迫使厂商通过努力改善内部管理,提高效率以获得更好的收益率。

ODM厂商与客户合作制定产品规格或根据客户的规范自行设计产品,通过客户认证后接单生产。

ODM厂商控制产品设计使其产品与同行相比具有异质性,因而可以实行差别性定价。ODM业务要求制造商具有较高的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以及较强的人力资源和资本规模实力,以致提高了进入壁垒。加之,ODM厂商须负责产品开发设计及制造所需的特定资产投资,存在一定的沉没成本,厂商退出壁垒也相应提高。因此,ODM模式下,厂商数目相对较少,市场集中度提高。ODM厂商往往同时维持与多家品牌商的ODM业务关系,品牌商也会同时维持与多家制造商的ODM业务关系,厂商间既竞争又合作,只有在交易双方对价值链的贡献能够维持均衡,才能使交易关系持续稳定。因此,交易价格或利益分配由买卖双方协定。

(二)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分析

市场行为主要包括价格策略、产量和差异化等非价格策略;市场绩效主要包括资源配置效率、技术进步等。

OEM模式下,制造商缺乏定价自,其定价行为是被动的;生产的产量及各种产品标准也只依照订单。市场充分竞争使制造商获得零经济利润和正常的资本收益率。市场充分竞争和全球价值链上的国际分工使各国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③。价值链“片断化”形成散布全球的产业集群;集群内分工的细化和优化可以促进创新,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Porter,1998);特定行业的OEM企业进入集群,可以获得外部经济等诸多好处。竞争压力使OEM企业具有很强的技术进步动力和外部学习的意愿,但限于自身资本和技术实力,OEM企业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效果有限。

ODM模式下,制造商拥有定价自,与买主协议定价。自主的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也允许制造商实行产品设计的差异化战略,产品差异化势必提高报价,从而获得更高的资本收益率。ODM厂商主要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产品内水平分工,既能发挥比较优势,又能发挥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了行业内资源配置的效率。行业内竞争压力和自身的技术实力使ODM厂商兼具强烈的创新意愿和相当的创新实力。

制造商和品牌商之间更多的互补和互动也有利于新知识溢出和创新传递,因此ODM模式更有利于技术创新。

四、代工模式与技术追赶

(一)代工模式的国际经验

代工是跨国公司主导全球价值链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选择,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是被动的纳入全球价值链制造体系。现有文献大都比较关注代工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追赶,特别是关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或地区发展代工制造的经验。Hobday(1995)和Hobday和Perini(2005)研究了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电子产业发展代工制造的经验,发现OEM代工制造体系迅速发展和扩张,成为当地企业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和进入出口营销渠道的重要机制(见表4)。电子产品的OEM代工制造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在OEM模式下,跨国公司充分利用亚洲当地劳动力和生产运营的低成本优势,并对当地代工企业的工人、技术员、工程师和管理人员进行了现代技术和新的管理方法的培训。这样,当地企业不仅获得了规模经济,而且学到了一些基本的生产运营技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的OEM制造商开始向ODM转变。根据ODM,台湾公司执行了跨国公司整体产品设计方案中的大部分具体的产品设计过程(Johnstone,1989)。而跨国公司则继续在自有品牌下进行市场营销和分销过程,从而继续获得大部分的增值。20世纪90年代,一些领先的ODM制造商开始建立自有品牌(OBM),并与来自日本、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直接竞争。

在OBM模式下,台湾公司进行生产和创新的所有阶段,包括制造、新产品和新材料研发、渠道建设和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④。

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或地区发展代工制造的成功经验表明,代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追赶。在代工联盟中,跨国公司的知识或技术转移在代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知识理论和组织学习的角度来看,合作协议是企业通过知识交换和融合创造价值的最好形式(Grant和Baden-Fuller,2004)。可见,在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过程中,代工合作协议实际上发挥了知识转移的作用。

(二)关于中国代工制造业技术追赶的几点思考

全球价值链理论为研究国际分工和产业竞争战略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中国已成为全球代工制造大国,中国本土企业参与国际代工的原因是复杂的,除了成本节约和技术学习等因素外,制度扭曲是最关键的因素(张杰、刘志彪、张少军,2008),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社会信用体系缺失。国内市场货款“恶意”拖欠现象非常严重和普遍,严重干扰中国本土企业资金流运转和正常生产。由于出口贸易信用证和FOB贸易方式可以保证货款回收的安全和效率,因此,多数本土企业偏向于选择出口;(2)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缺位。为了避免“技术模仿——套利——低成本竞争”的负面效应,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或执行机制缺位情形下,对于多数本土企业来说,最为切实可行的生存方法就是选择为国外品牌商贴牌或代工的加工贸易出口,而不是技术创新。

但是,以代工模式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也给中国产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实际上,中国沿海地区出口型制造业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都比较低。特别是在要素成本全面上升和金融危机后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代工制造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转型升级的关键是自主创新和技术追赶。

综合来看,中国代工制造业的技术追赶要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之路。价值链已形成全球产业内分工网络体系,嵌入其中的各国企业的成长受到这一网络体系整体成长性的制约。中国代工企业的组装制造优势与跨国公司或国际买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渠道能力形成良性互补,因此,融入全球价值链是代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互利合作中加强学习的前提条件。中国代工企业通过发展和深化与跨国公司或国际买家的代工合作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有实力的大企业可以适度引进客户更先进的产品、设备和技术,参与更深层的合作,如参与ODM。同时还可以发展多元化的代工客户,增加价值链上的合作机会。

第7篇:新技术的商业价值范文

关键词:商务模式 创新

商务模式的概念性回顾

商务模式(Business Models)又译为商业模式、经营模式或业务模式,是企业界非常流行的术语,其最基本的含义是经营企业的方式或方法。

从源头上看,商务模式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出现在管理领域的文献中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Konczal和Dottore在讨论数据和流程的建模时,首先使用了Business Models这个术语。此后,在信息管理领域,商务模式被应用在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中,用以描述支持企业日常事务的信息系统的结构,即描述信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联系,对企业的流程、任务、数据和通讯进行建模。

20世纪80年代,商务模式的概念开始出现在反映IT行业动态的文献中,而直到互联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并成为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之后,商务模式才作为企业界的时髦术语开始流行并逐步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但是此时的商务模式的内涵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即从信息管理领域扩展到了企业管理领域的更广阔的空间。

在商务模式的概念性研究方面,上述关于商务模式的特征和组成要素的定义是目前商务模式研究的一条主线,另一条主线是对现有的商务模式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商务模式进行分类研究。此外,由于互联网技术以及由此产生的电子商务是引发商务模式创新的直接原因,互联网商务模式或电子商务模式成为重要的议题。

商务模式创新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对商务模式的研究大多处于概念和分析框架的提出和归纳并辅以案例分析的描述性研究阶段。甚至关于商务模式的特征及其相关要素也还没有公认的定义。研究者通常从自身感兴趣的领域和角度阐述商务模式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出发点来研究商务模式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对商务模式创新的讨论通常置于企业战略管理或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之下。这是因为在许多研究者看来,商务模式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互联网的出现为商务模式的创新和多样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是人们关注商务模式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商务模式创新的概念可以追溯到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的概念。熊彼特意义上的广义的技术创新囊括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供应来源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等几乎涉及了企业管理的所有方面的创新。其中市场创新、供应来源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可以纳入商务模式创新的范畴,因为它们有别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这两种与产品的生产技术直接相关的狭义的技术创新。根据翁君奕等人的研究,在改变世界的全球50家著名公司中,主要依靠商务模式创新生存和发展的公司有31家,而靠技术创新立足的公司只有14家,另有5家公司创新的贡献不明。从这个意义上看,从熊彼特广义的技术创新概念中分离出商务模式创新的概念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也是有必要把商务模式创新作为相对独立的研究课题的重要原因。

商务模式的作用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发中心的研究负责人Charles Oman博士在2000年初接受Economic Reform Today杂志采访时,从全球化的角度论述了新经济下商务模式的作用。他认为,理解目前正在发生的全球化的关键不在于贸易和资本流动政策的放宽或技术变化的速度,而在于推动经济竞争的商务模式的性质。Osterwalder在谈到商务模式的演变时认为,传统上价值是通过垂直一体化的产业价值链产生和提供的,而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依据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在组织际合作网络中进行重组。这样的组织结构更适应那种需求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创新和快速响应的竞争环境。Slywotzky等认识到商务模式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把商务模式看成是一种将来我们都能用来制定商务战略和投资战略的重要工具。他们认为,企业竞争的核心是商务模式认知之争,对商务模式的投资能够协助企业的经营者在竞争中获胜。Amit和Zott认为在IT技术所造就的虚拟市场上,由于企业边界和产业边界变得模糊而容易跨越,包含企业、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等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商务模式的作用在于:它可以作为一种战略分析单元而取代传统的战略分析单元——企业或产业。技术进步是商务模式创新的动因之一,许多文献把商务模式放到一般技术进步的背景下,考察企业商务模式的作用。Chesbrough和 Rosenbloom从商务模式是企业为了从技术中获取价值而建立的合理收益架构的认识出发,认为钱德勒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安索夫等的战略管理、波特的竞争战略等理论可以看作是商务模式概念的前身,因为这些理论关注的焦点都是如何把企业的经营与机会及威胁联系起来而获取技术提供的最大价值。他们通过案例研究说明,企业倾向于对适合其商务模式的技术进行投资,有时甚至达到过度投资的程度。而对于不适合其商务模式的技术,企业通常不会投资。这是因为技术不能凭空创造价值,企业现有的商务模式可能适合也可能不适合由于新技术所带来的潜在机会。由于商务模式决定了以多大的成本从何处取得收益,所以必须在一定的商务模式框架下对技术投资进行评价。为此,商务模式可以看成是技术开发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协调机制。Viscio和Pasternack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几百家企业的结构、职能和业绩进行的研究表明,起源于19世纪的传统商务模式对于大型的全球性企业已经过时。尽管没有对商务模式做出明确的定义,他们还是看到了现行的商务模式对一些企业的竞争力正起着阻碍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商业环境的复杂性增加和对创新的不断激励,和以往相比企业必须更频繁地寻找价值增值的机会。为此有必要围绕企业的能力建立一种新的商务模式。这种商务模式必须能使企业灵活反应,不断创造机会,迅速抓住机会并获利;这种新商务模式应能建立一种新的领导模式以有效地管理知识和人力资源。Papazoglou等在研究一体化的价值链时讨论了商务模式的作用。他们认为传统的商务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全球化的市场要求,企业必须重新思考其商务模式,需要创造一种新的商务模式。这种商务模式能够提供一种给客户带来价值的新途径。过去20年来,商业活动不断地调适组织并改变着组织的某一部分,但这种变化的效果是有限的。现在已经到了改变组织和人们在一起工作的方式即商务模式的时候了。Hoque等在谈到商务模式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时认为,商务模式是企业决定谁是客户及如何为客户带来价值的基础,它识别成功的机会,预测和确定与战略相联的未来行动。技术专家应在价值主张、运作实施和赢利方式等3大公司战略原则的指导下识别构成商务模式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影响,同时考虑应用什么样的技术来建立商务模式。

由此可以看出,相关文献提出和使用商务模式概念的共同出发点是针对新经济条件下的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竞争压力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寻求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新途径。商务模式的作用是在原有的或新环境条件下,发现新的市场机会、细分市场和瞄准组织结构及生产服务流程中存在的低效部位,吸收和整合企业可以使用的内外部资源,并通过各种创新加以挖掘和利用,从而为投资者和包括客户、合作伙伴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多的价值。

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首先,通过对商务模式创新的深入研究,既可以整合丛林似的众多管理理念和方法,又便于发现新的突破口和创新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商务模式创新的理论体系,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全球化竞争中企业管理变革的趋势,认识商务模式创新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其次,不论是高新技术企业还是传统产业的企业,商务模式已超越企业战略,成为企业管理决策的基本内容,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过渡和转换到何种商务模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有必要从管理实践的需要出发,系统地分析和总结各种商务模式产生的原因及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基本规律,探讨商务模式的设计和评价方法,为商务模式的创新和选择提供依据,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科学地评估投资价值并制定战略。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首先,有必要在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综合现有商务模式的特征和要素的界定,提出区别于传统分析单元的商务模式特征和要素,从而建立商务模式的分析框架,为进一步进行商务模式创新研究奠定概念性的理论基础,使商务模式传统分析单元及其理论和方法所不能替代的相对独立的分析单元。

其次,以商务模式为分析单元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在商务模式分析框架下,研究商务模式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效果,为科学合理地选择商务模式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商务模式要素组合形式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发现并选择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商务模式,实现商务模式的创新,称为商务模式创新的静态选择问题。

再次,商务模式创新不仅是新创企业所面临静态选择问题,也是传统老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商务模式创新可以是一个渐进演化过程,也可以是一个激进的变革过程。同时,无论是渐进式创新还是激进式创新都存在一个创新的转化成本问题。因此需要对商务模式创新的这两种形式进行比较,在动态的过程中比较其转换成本,为商务模式创新提供理论基础。这可以称为商务模式创新的动态转换问题。

最后,由于技术创新是企业进行商务模式创新的内在动因之一,所以需要研究商务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即从传统的所有形式的创新从属于技术创新的思维跳出来,把商务模式创新作为可以独立于技术创新的创新形式。研究商务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和验证不同类型商务模式创新与不同类型技术创新之间的可能关系、组合类型以及典型状态。在此基础上,研究商务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问题。商务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相互作用方式和机制、商务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的约束条件和共同演化路径等。

参考资料:

1.Slywotzky, A.J. 等, 张星等译,利润模式,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第8篇:新技术的商业价值范文

关键词:价值评估;无形资产;研究方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F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106-02

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其垄断性上。有些无形资产在法律制度的保护下,禁止非持有人无偿地取得,排斥他人的非法竞争,如专利权等;有些无形资产的独占权虽不受法律保护,但只要能确保秘密不泄露于外界,实际上也能独占,如专有技术、智力资本等;还有些无形资产不能与企业整体分离,除非整个企业产权转让,否则别人无法获得,如商业信誉。前人对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研究综述多从价值评估成果出发,而对研究方法综述涉及较少。本文拟对实证研究方法在无形资产价值评估领域应用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按照上述所说的专利权、高新技术、商誉、智力资本的分类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一、在商誉价值评估研究方面的应用

Jenning S & Robinson(1996)利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回归分析1982年至1988年间259个需要对商誉进行摊销的并购样本企业,研究商誉与企业股价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为商誉与企业股价呈正相关关系,同时这一结论也证明商誉是名副其实的一项资产。

钟翰(2012)根据商誉所代表的超额盈利能力与Ohlson剩余收益模型中的剩余收益是可以替换的这一结论,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针对2007年新准则规定的商誉项目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检验[1]。在Ohlson剩余收益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负债和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形成对于股价的截面数据多元回归方程,同时用资产负债表上的商誉项目替换剩余收益形成第二个方程。回归的结果首先满足剩余收益自回归系数介于0~1之间的限制条件,说明所取样本使用Ohlson剩余收益模型是合理的,然后得到的一组两个回归方程的结论中,用商誉(GW)替代了剩余收益后,模型的解释力显著下降,说明面对理想的剩余收益模型,现行准则要求披露的商誉并未完全代表超额收益能力,这与理论分析的现行准则要求披露的商誉是包含着许多“杂质”的“合并价差”账户的结论是一致的。

陈雯(2008)先将所有样本进行线性回归,来检验各个自变量是否对商誉价值有相关性,回归结果可发现投资报酬率ROEt的系数、市场占有率Mt的系数及经营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RPt的系数均大于0,并通过t检验可以得知系数的结果是具有显著性的,说明上市公司的投资报酬率、市场占有率、会计原则的保守程度以及盈余持续程度对上市公司内部商誉价值的影响具有显著性,说明在衡量企业的内部商誉价值时,均可以利用上述指标来进行判断。作者将研究数据分为两个部分,成长性高的上市公司和成长性低的上市公司,分别对两组数据进行回归检验,回归结果显示:高成长性上市公司市场占有率Mt的系数高于低成长性上市公司的市场占有率Mt的系数,并且其符号均为正。仅从回归结果的显著性来看,具有高成长性的上市公司的内部商誉价值对市场占有率Mt以及采用的会计估计原则的变化较低成长性上市公司来说反应更为敏感[2]。

可见,实证研究方法在商誉价值评估研究方面,主要采用了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

二、在专利价值评估研究方面的应用

专利价值评估的实证研究包括质性研究、量化研究和质性量性相结合的研究。Sneed K.A.and D.K.N.Johnson(2007)针对不同的拍卖环境探索专利的交易策略,Greenberg G(2008)通过对以色列初创企业的融资情况来预测企业专利交易价值。Bessen J(2008)采用新型价值回归模型对现有上市公司专利价值做量化分析。

曹晨(2012)以药品专利组合为例,构建了专利价值评估模型与专利组合理论的专利组合价值评估模型。他采用的方法是以在美国上市的82个药品的610项专利为样本,通过整合单项专利的综合专利价值指数(CIPV),进而构成专利组合价值指数(PPVI),并与对应药品的销售额进行相关分析来检验其显著度水平。结果表明(CIPV)值算术平均数分块加和所构成的专利组合价值评估模型最适用于对专利组合价值的评估[3]。

因此实证研究方法在专利价值评估研究方面,大部分研究主要采用了实地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使用的主要实证分析方法是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

三、在高新技术价值评估研究方面的应用

刘照德(2013)建立了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的一般分析框架:从价值链视角对高新技术虚拟企业进行分类基础上,分别利用二项式树期权定价方法、B-S模型和Geske复合期权模型构建了虚拟生产型、前向虚拟型和全组合虚拟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的价值评估模型,并利用企业实际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研究[4]。

曹月朋(2013)实证的主体部分包括研究假设以及模型的提出,价值评估指标的选取以及样本数据来源的介绍,还有对所研究问题的实证性统计分析的过程。通过实证研究假设,确定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因素,选出关键因素指标,为公司管理层和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实证部分涉及的研究方法有描述性统计方法、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统计性回归分析。整个实证过程都是通过IBMSPSS Statistics21分析软件进行的,实证研究的数据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及和讯网等财经网站,并通过EXCEL办公软件的数理统计分析和计算功能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5]。

詹学刚(2009)应用拉巴波特模型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并购价值中现有资产经营能力进行了评估,通过案例来对模型中主要参数的获取提出了解决方法,该模型简单清晰,对评价高新技术企业现有获利能力可以方便地应用,但并未对该模型做进一步实证检验[6]。

由上分析可见,实证研究方法在高新技术价值评估研究方面主要运用了文献法、比较法、数理推导、案例研究等方法。采用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统计性回归分析进行实证研究。

四、在智力资本价值评估研究方面的应用

Pulic(2000)是智力增值系数模型(VAIC)模型的创造者,也是VAIC的积极倡导者。其对30家选自FTSE250指数的上市公司的市场增加值(Market、MVA)与VAIC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其还利用VAIC模型对国家层面的宏观价值创造效率进行分析(Pulic,2004)。其他学者如WilliamS(2001;2003)则分别对VAIC度量的智力资本绩效与会计信息披露行为间的相关性、智力资本与传统绩效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经验分析;Ho等(2003)以VAIC方法测量企业物质资本与智力资本的效率,对南非、瑞典和英国的286家上市公司的物质资本与智力资本的增值效率同董事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国际化的比较分析;Tan和Hancock(2007)对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150家上市公司的智力资本与财务回报进行实证研究。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在VAIC的度量框架下,进行智力资本实证研究。我国大陆学者李嘉明等(2005)、万希(2006)、傅传锐(2008)、宁德保等(2008)、刘超等(2008)与台湾地区学者Chen,Cheng和Hwang(2005)、shiu(2006)等分别以两地的企业为样本,就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竞争优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

傅传锐(2009)注重运用新近开发的聚类分析方法与计量经济模型作为实证工具:第一,率先在企业价值评估研究中使用了自组织树聚类算法、基于模型的凝聚层次聚类算法与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算法等多种现代聚类方法,并使用有效性评价指标筛选最佳的聚类结果,克服了以往聚类分析在评估中较为粗糙的应用;第二,率先将多元自适应回归样条非参数模型和中位数回归模型应用于企业价值评估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先进性[7]。

在价值创造函数的估计与评估流程构建等规范性研究的基础上,傅传锐以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利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检验、多种聚类分析方法、聚类结果有效性评价方法、参数与非参数回归计量经济模型等实证工具对所提出的基于智力资本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思路进行实证检验,以期提供具有一定说服力的经验证据。注重将多种评估方法、模型和价值内涵进行比较,并评价其长处与不足。在实证检验中,分别就各种聚类分析结果、回归模型估计结果的统计拟合能力和经济意义、价值创造函数与市场法的评估精确度进行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迈克尔・波特(Porter)也对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进行实证检验(McGahan和Porter,1997)。其在Rumelt(1991)的研究基础上将样本拓展到美国所有的经济部门,时间跨度更长,使用能全面考虑行业、年份、母公司和企业因素的短暂效应的更加稳健的统计模型。然而,其结果显示:企业因素和行业因素对企业获利能力的影响因子为19%,这表明企业因素要比行业影响来得更为重要。

不难看出,实证研究方法在智力资本价值评估研究方面,主要利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检验、参数与非参数回归计量经济模型等实证工具,结果更具说服力。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实证研究方法在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专有技术、专利技术和工业版权等为代表的技术型无形资产的评估和以商誉、智力资本为代表的潜在价值型无形资产的评估。从研究现状看,使用的主要分析工具是相关性分析、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并大量运用文献法、数理推导、案例研究等方法。就目前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应用的主要情况看,倘若评估实践中的待评估企业可用于模型估计的同类企业样本较少,那么就需要扩大总体样本,重新寻找待评估企业的可比企业样本,直至可比企业数量达到模型有效性估计的要求。因此由于受到量化困难或者数据取得不易以及样本量的约束,我国在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面的实证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规范和体系。另外,无形资产本身较难衡量,有些学者通过无形资产与其所处活动之间存在的相关性进行价值评估,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也会存在同类无形资产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即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钟翰.商誉性质、超额盈利与Ohlson剩余收益模型[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2]陈雯.企业内部商誉价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3]曹晨,胡元佳.专利组合价值评估探讨――以药品专利组合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3):174-177.

[4]刘照德.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5]曹月朋.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3.

第9篇:新技术的商业价值范文

[关键词]无形资产 技术创新 价值研究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人类经济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知识的资本化。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成为资本,只有那些具有新的市场价值,并能够在市场中进行交易的知识商品,才能成为知识资本。企业能否充分利用以无形资产形态存在的知识资本来保证企业的发展,就必须认清无形资产在技术创新中的价值和作用,使无形资产适应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技术创新与无形资产的种类及特点

技术创新通常是指新的技术(包括新产品和新的生产方法)在生产等领域里的成功地应用,包括对现有技术要素进行重新组合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的活动。技术创新是一项风险系数很高的创造性的技术经济活动。尽管技术创新投入大,失败率高,而创新一旦成功,会给企业乃至产业、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推动的作用。然而,只有成功创新成果的扩散才能真正促进发展及增加财富。无形资产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1)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够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2)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按照国际通行的观点:无形资产一般由知识产权(包括版权、专利权、商标权、厂商名称、域名等)、技术秘密、经营秘密、特许经营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等内容组成。技术创新资产是指创新者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为其通过实现技术创新获得商业价值的资源与能力。技术创新资产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是实物资产,也可以是能够带来某种未来收益的无形资产。技术创新无形资产一般分为三类:知识类无形资产、权利类无形资产和关系类无形资产。技术创新无形资产的特点:信息特征、磨损的特殊性、渗透性、独创性、收益性、积累性、动态性、公共属性、时效性。

二、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J·K·Galbrainth )是第一个提出知识资本这一概念的,在他看来,知识资本是一种知识性的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资本而不是固定的资本形式。

史特华(T·A·Stewart)进而在1994年又进一步论证知识资本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Stewart认为知识资本是无法触摸到的,但却是能使你富有的东西。员工的技能和知识、顾客忠诚以及公司的组织文化、制度和运作中所包含的集体知识都体现着知识资本。Stewart指出知识资本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结构性资本(Structural Capital)和顾客资本(Customer Capital)三者之中。人力资本是指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各种技能与知识,是企业知识资本的重要基础。结构性资本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组织文化等。而顾客资本则指市场营销渠道、顾客忠诚、企业信誉等经营性资产。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顾客资本三者相互作用,推动企业知识资本的增值与实现。

最近几年张茹苓、杨桂英、张继光、杨文圣、孔斌、余来文、陈明等学者就知识资本中无形资产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做出相关的评价,指出企业无形资产与技术创新是密切相关的。技术创新通常可转化为无形资产,而无形资产往往又为技术创新成果提供专门法律保护。就技术类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技术秘密)而言,无形资产离不开技术创新,其专有权保护的对象就是技术创新的成果。技术创新的过程也就是无形资产的开发过程,持续的创新有利于增强品牌效应,是无形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手段。

三、无形资产在技术创新中的价值与作用

(一)可以提升无形资产自身价值及增值

以无形资产形态存在的知识资本,在产品中复制自身的价值并增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业不断向技术密集和智力密集型转化,以无形资产形态存在的知识资本,如专利技术、专业知识、经验技能、产品设计、管理方法、规章制度等,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当具体劳动应用这些知识资本制造产品时,也就把这些知识资本的价值复制到产品中,成为产品价值的构成部分。当产品销售后,收回相当于复制知识资本价值的货币收入,除少部分用以补偿专利等预付知识资本的支出,大部分形成价值增殖。

(二)具有促进和提升社会收益作用

由于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增加,使得本企业拥有先进的创新技术,这些先进的技术再转化为无形资产成果,这样的无形资产成果必定是领先于其他社会企业,而由于溢出效应,必然扩大其他社会企业对创新的无形资产的模仿和利用,从而引起社会收益的增加。

(三)具有提升社会技术创新的开发效应

由于已有的无形资产的广泛使用,引起社会收益的增加,并使得创新者及竞争者为了取得新的比较竞争优势(如质量比较优势、技术比较优势、市场份额比较优势等),引发双方在相应的技术创新领域的竞争,以获得新的无形资产产权,从而导致该领域创新活动的增加。

创新致力于扩大企业间的经济技术差距,模仿或扩散趋于缩小这些差距。当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缩小后,创新就变得更加重要了,新的创新再次扩大两者之间的差距。如此循环往复,使得创新是一个不断扩大和缩小技术差距的动态过程。

(四)具有增强技术创新的保护作用

技术是企业生存的支撑,技术创新则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赢得和保持某种或某些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力所在。为此,各国企业不惜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开发研究、用于产品和工艺创新,用于组织和管理创新。但是在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过程,易被他人仿冒,抢先申请专有权等,使原创者不但得不到技术优势和超额收益,甚至连开发成本也无法收回。

企业有了先进技术及其成果和雄厚的经济资源还不能算作具备真正的技术经济实力,若达到此目标,必须借助各种有效手段寻求法律的保护,把企业的先进技术及其成果和品牌通过法律程序转化为无形资产专利权和商标权等。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无形资产,受到法律的相关保护,使得外来企业只有通过该企业的无形资产的转让来获取使用权,这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利益。

四、简要总结

无形资产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自身实现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上,而且由于围绕获得这种无形资产进行的竞争和模仿所带来的效应,更是增加了无形资产对技术创新的促进和保护作用。企业的竞争体现在市场上,市场竞争体现在商品上,商品竞争体现在技术上, 技术的竞争体现在无形资产产权保护上,在技术创新的资产中是以无形资产为核心,无形资产对企业技术创新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何畏,易家详译

[2]何炼成,徐鸿,无形资产的价值源泉,当代经济研究

[3]吕天奇,知识资本理论与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探析,理论与改革

[4]张继光,杨文圣,知识资本与技术创新理论探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