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在沙漠中心范文

在沙漠中心精选(九篇)

在沙漠中心

第1篇:在沙漠中心范文

本文作者是法国最早的飞行员,叫做圣埃克絮佩里。他的代表作有《夜航》《人类的大地》《空军飞行员》《小王子》等。

本文主要内容是:作者是撒哈拉航线的一名飞行员,在一次飞行中飞机坠毁在利比亚沙漠。在各种求救求生措施均告失败后,面临死亡。“我”却能坦然面对死神的降临,毫不畏惧。

文中有许多能体现“我”当时身临险境,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心理变化。例如: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反映出了“我”当时十分痛苦的心情。还有“我没有一点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是平常。”反映了“我”面临死亡时坦然、乐观的心理。

他为整个人类的发展事业牺牲,不畏死亡,坦然面对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广东广州海珠区蓝天中学初一:陈思敏

第2篇:在沙漠中心范文

沙漠还不死心,派他的心腹“狼心”和“狗肺”去点化人类砍伐,就这样这块32万公顷的“预沙漠”就只剩下4万公顷了,其余的全部变成了沙漠,很多无知的生灵被湮没在了这浩瀚的黄沙下面了。

每当狂风肆掠的时候,黄沙随着飓风漫天飞舞,笼罩着整个胡杨,欲将其彻底地扼杀。虽然部分胡杨被砍伐掉,但是他们的根深深地扎进沙漠的心脏,他们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

玉帝被胡杨的精神感动了,派雨神偶尔下些雨。

沙漠的面积广大,并且水分极少,在太阳的照射下,有时温度高大40度以上,这时的胡杨树也会流淌出泪与血,但胡杨却努力地抗争着。

第3篇:在沙漠中心范文

阅读素材时,想一想:这组素材分别适用于哪些话题?怎样表述才能与话题恰切对接?

敬畏沙漠

沙坡头――因保护铁路而开展的治沙工程竟无意间成为今年宁夏旅游的王牌景区。金色沙海翻起了绿色波浪,集大漠、黄河、绿洲于一体。沙为河骨,河为沙魂,沙与河相互依存,尽显大自然之伟大、和谐。

鸣沙山・月牙泉――因声扬名,沙软滑圆;若临顶,浩瀚沙海万顷金波,快意非凡。沙山下的月牙泉,梦一般的谜,沙泉共生,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令人惊叹!

内蒙古响沙湾――一个沙的海洋,一个只有天空和沙漠的世界,每一块沙土都似乎被艺术家雕琢过,艺术灵动,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响沙勾起了人类无限的遐思。

宁夏沙湖――是沙还是湖?沙在湖中,湖在沙中;是沙亦是湖,是湖亦是沙。实则南沙北湖,沙水相依,浑然天成。沙水依偎,仿佛是相守千年的恋人,没有波澜壮阔的激情,一切只在默默无言的守护中。

内蒙古库布齐――它展示的是原汁原味的大漠风光。用心感受,就能发现蕴藏沙海深处的美,纯净的沙子既没有顽石也没有杂尘,只有最单纯的生命赞歌,无数的故事都在讲述6个字:穿越它!征服它!

内蒙古腾格里沙漠月亮湖――蓝色的月亮湖,是上帝赐给腾格里的夺目的翡翠,在苍茫大漠中熠熠生辉。

面对这些沙漠,可能我们的思路都错了。我问自己,沙漠是可以“治理”的吗?站在沙漠里,我开始怀疑那些人定胜天的说辞。我认为人类面对沙漠,首先需要具有敬畏心理。即使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任何打算让沙漠变绿的乌托邦理想,如果不是愚昧,恐怕只能解释为狂妄。看看我们周围,只要有人光顾的地方,沙漠不是朝着绿色的方向发展,而是朝着更大的污染发展。什么叫沙漠污染?从呼和浩特出发,往库布其沙漠的深处走,凡是有人正在开发的地方就有沙漠污染,天空是暗淡的,云朵脏了,沙子脏了,那些由人种植的树,此时此刻变成了枯朽的风景。远远看去,这种人为制造的枯朽,比那些绵延的沙丘更让人感到孤独、让人难过。

敬畏黄河

水利专家黄万里先生认为,黄河的泥沙随水而下,带来的冲积平原,是黄河文明的平台。在某种意义上,黄河的泥沙含量是自然的理性选择。一味地梦想黄河变清,首先违背的,便是自然的法则。在这样的理性层面上,黄先生有独特的治黄思路,他坚决反对在黄河上乱修大坝。晚年,黄先生又坚决反对三峡工程,理由同样如此。可惜黄先生一介书生,没有人听他的建议,他一辈子都在上书,可一辈子都没能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黄万里先生呼吁的,与其说是科学的治黄态度和方法,不如说是在呼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可是我们太过相信自己的能力,太想在自然面前有所建树,其结果显然是破坏了自然的节奏,成为笑柄。之所以没有人愿意采纳几乎说出了真理的黄万里的意见,是因为他的理论从一开始就否定了圣人思维,可敬的黄万里,他只敬畏真理。

黄先生带着一生的遗憾走了,可是这些年我们依然在延续错误,依然对大自然缺乏敬畏之心,依然在为所欲为。

敬畏经典

1978年6月,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二次访问北京。他在中央音乐学院聆听姜建华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时,情不自禁掩面而泣,他以东方人特有的虔诚说:“这种音乐只应当跪下去听。”并且真的从椅子上顺势跪下去。

当时坐在他身旁的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赶紧把他扶到座位上。小泽征尔又喃喃自语地说:“如果我先听了这次演奏,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没有真正理解这段音乐,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

我国民间艺人华彦钧(又名瞎子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是那样神奇,感人至深;姜建华的演奏是那样如诉如泣,悲悯传神;小泽征尔的聆听又是那样全神贯注,以至于虔诚得非要跪下去听。三者之间构成了古往今来音乐沟通人类感情的难得一见的最高境界。

【单兵突击】

适用话题

敬畏沙漠:陌生隔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合理的愿望

敬畏黄河:科学的真谛 寂寞 人与自然 真话

敬畏经典:境界 文化的传承 真正的谦逊 平凡与不朽

使用范例

敬畏沙漠

我脑海里的沙漠,是冷漠的,是残酷无情的。沙漠黄天黑地,沙漠荒无人烟,沙漠让人睁不开眼睛,沙漠里寸草不生……但是眼前的沙漠却是陌生的。

我到达沙漠边的宾馆的时候,沙漠已经睡着了。我没睡,心没有睡,脚也没有睡,就来到了沙漠的边缘,看着月光下的沙漠,感受沙漠的神秘与可爱。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温柔的景物。大海我是相处过的,大海的平静和爆发总是形成巨大的反差;而月光下的沙漠,宽阔,辽远,神秘,还有一种宗教的神圣。月亮挂在远方的沙丘上,把光亮一波一波地洒向沙漠。平原的月亮总是与大地保持足够的距离,而沙漠的月亮竟然放心地躺在远方的沙丘上睡觉。这样陌生的沙漠,让我疑惑不解。

(话题“陌生”)

敬畏黄河

自然的力量摆在这里,人类的行为肯定是有限的。回到人以及由人构成的社会本身,我们同样需要一种有秩序的敬畏心态。比如我们提倡人性、人的权力、自由市场等价值观,这是一个良性社会的基本元素,如同黄河一样,都由造物主赋予了不可更改的特质。我们应该像敬畏黄河一样敬畏人类本身,这不是宗教,这是科学的真谛。

(话题“科学的真谛”)

敬畏经典

各种技艺,都有一定的境界。读书有境界,与大师交流以丰富自己;绘画有境界,笔下之物与心中之物合二为一……

音乐也有境界。我国民间艺人华彦钧(又名瞎子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是那样神奇,感人至深;姜建华的演奏是那样如诉如泣,悲悯传神;小泽征尔的聆听又是那样全神贯注,以至于虔诚得非要跪下去听。三者之间构成了古往今来音乐沟通人类感情的难得一见的最高境界。

(话题“境界”)

【集团冲锋】

适用话题

悔底线 文明的传承 现代化

使用范例

再过若干年,我们也许会后悔曾经贪欲重重,没有科学地保护沙漠。

再过若干年,我们也许会后悔,从而放下功利之心,去弥补对母亲河犯下的罪过。

再过若干年,我们也许会真心忏悔,忏悔自己没有敬畏经典,致使如《二泉映月》一样的经典走向没落。

今天我们已失去太多,却在恍惚中不知悔过。

也许,我们可以不要碧海蓝天,可以不要浮云缱绻,可以不要温暖相依的安稳,但我们不可以把自己也葬送。

第4篇:在沙漠中心范文

沙漠以其多变的气候,昼夜温差大,犹如蒙着神秘面纱的少女等待着探索者去揭开。而中国的四大沙漠都分布在西部的干旱半干旱非季风区域,它们蕴藏了多少秘密,又有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南新疆塔里木盆地,维吾尔语意“进去出不来的地方”,当地人通常称它为“死亡之海”。

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余公里,南北宽约400多公里,总面积337600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最大的沙漠,故被称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也是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在世界各大沙漠中,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最神秘、最具诱惑力的一个。沙漠中心是典型大陆性气候,风沙强烈,温度变化大,全年降水少。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沙丘的面积很大,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最高达300米左右。

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复合型沙山和沙垄,宛若憩息在大地上的条条巨龙,塔型沙丘群,呈各种蜂窝状、羽毛状、鱼鳞状沙丘,变幻莫测。沙漠有两座红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为“圣墓山”,它是分别由红沙岩和白石膏组成,沉积岩露出地面后形成的。“圣墓山”上的风蚀蘑菇,奇特状观,高约5米,巨大的盖下可容纳10余人。

白天,塔克拉玛干烈日炎炎,银沙刺眼,旺盛的蒸发使地表景物飘忽不定,沙漠旅人常常会看到远方出现朦朦胧胧的“海市蜃楼”。

沙漠四周,沿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和田河及车尔臣河两岸,生长发育着密集的胡杨林和柽柳灌木,形成“沙海绿岛”。特别是纵贯沙漠的和田河两岸,芦苇、胡杨等多种沙生野草,构成沙漠中的“绿色走廊”,“走廊”内流水潺潺,绿洲相连。林带中住着野兔、小鸟等动物,亦为“死亡之海”增添了一点生机。

考察还发现沙层下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石油等矿藏资源,且利于开发。有水就有生命,科学考察了“生命论”。

塔克拉玛干沙漠系暖温带干旱沙漠,酷暑最高温度达67.2℃,昼夜温差达40℃以上;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发量高达2500~3400毫米。全年有1/3是风沙日,大风风速每秒达300米。

整个沙漠受西北和南北两个盛行风向的交叉影响,风沙活动十分频繁而剧烈,流动沙丘占80%以上。据测算,低矮的沙丘每年可移动约20米,近一千年来,整个沙漠向南伸延了约100公里。

由于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四面为高山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充满了奇幻和神秘的色彩。变幻多样的沙漠形态,丰富而抗碱风沙的沙生植物植被,蒸发量高于降水量的干旱气候,以及尚存于沙漠中的湖泊,穿越沙海的绿洲,潜入沙漠的河流,生存于沙漠中的野生动物和飞禽昆虫等,都构成塔克拉玛干沙漠最神秘、最靓丽的风景。

特别是被深埋于沙海中的丝绸之路遗址、远古村落、地下石油及多种金属矿藏都被笼罩在神奇的迷雾之中,有待于人们去探寻。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北纬44°15′~46°50′,东经84°50′~91°20′,是中国第二大沙漠。玛纳斯河以东及乌伦古河以南地区,是准噶尔盆地的中央,面积4.88万平方公里,海拔300~600米。它由4片沙漠组成,西部为索布古尔布格莱沙漠,东部为霍景涅里辛沙漠,中部为德佐索腾艾里松沙漠,其北为阔布北——阿克库姆沙漠。

准噶尔盆地属温带干旱荒漠。年降水量70~150毫米,沙漠内部绝大部分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其面积占整个沙漠面积97%,形成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固定沙丘上植被覆盖率为40~50%,半固定沙丘达15~25%,为优良的冬季牧场,沙漠内植物种类较丰富,达百余种。

植物区系成分处于中亚向亚洲中部荒漠的过渡。沙漠的西部和中部主要是中亚荒漠植被如白梭梭、梭梭、苦艾蒿、白蒿、蛇麻黄、囊果苔草和多种短命植物等;沙漠西缘有甘家湖梭梭林自然保护区,为中国唯一以保护荒漠植被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上千公顷。

生命与死亡竞争,绿浪与黄沙交织,现代与原始并存,这里是观光考察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的理想之地。这里有寸草不生、一望无际的沙海黄浪,有梭梭成林、红柳盛开的绿岛风光;有千变万化的海市蜃楼幻景,有千奇百怪的风蚀地貌造型;有风和日丽、黄羊漫游、苍鹰低旋的静谧画面,有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昏天黑地的惊险场景。

中午黄沙烫手,可以暖熟鸡蛋;夜晚寒气逼人,像是进入冬天。想要进行沙漠探险,可从东道海子继续北上,沿古驼道横穿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腹地,直抵阿勒泰。茫茫大漠绿洲不仅有各种奇观异景,而且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古“丝绸之路”文化遗迹。

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第三大沙漠。位于北纬39°30'~42°,东经98°30'~104°,面积约4.43万平方公里。主要属内蒙古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东部小范围属阿拉善左旗。巴丹吉林系蒙古语,沙漠以一居民点而得名。

巴丹吉林沙漠地貌形态缓和,主要为剥蚀低山残丘与山间凹地相间组成,第四纪沉积物普遍覆盖于地表,形成广泛分布的戈壁和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每10平方公里不到1人。在整个沙漠内部,仅有巴丹吉林庙和库乃头庙两大居民点。基本无种植业,全部经营牧业,骆驼为该地区主要家畜,数量居全国各旗县之冠;其次为山绵羊。

沙漠内部无固定道路,横穿腹部异常困难,中部及东北部基本为无水区。东南部的雅布赖盐湖盛产食盐,西部的古鲁乃湖及巴丹吉林庙附近的一些湖泊内有碳酸钠的沉积。

第5篇:在沙漠中心范文

冬季,也许是穿越沙漠最不理想、但却是最有挑战的时间。12月6日,正值24节气当中的大雪,由CAMEL骆驼与淘宝运动联合打造的“‘骆驼·淘宝运动’首届户外节——穿越沙漠篇”主题活动在库布齐沙漠拉开序幕。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名户外越野爱好者齐聚库布齐沙漠,准备感受风与沙的洗礼,感受沙漠的浩瀚与大气。50多名参与者中有不少是具有丰富户外生活经验的户外老驴,其中还有一部分骆行者,在这次活动里大家相互交流、分享,让同来的新驴们大呼“长知识了”!

2013年7月,CAMEL骆驼启动了“骆行者计划”,向爱好户外、向往户外的驴友们送出全年免费的户外专业装备,以此来支持、推广户外运动的发展,同时来提升大家对户外越野的关注,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户外运动的队伍中来。这次的沙漠穿越活动,骆行者们也积极响应参与,发回来许多的活动照片,让因故无法前往的其他骆行者们眼红不已。除了骆行者,主办方CAMEL骆驼和淘宝运动更是特别邀请了奥运冠军罗雪娟一同体验穿沙之旅。作为有名的中国体坛美女,罗雪娟的到来也让这些户外野驴们大受鼓舞。有“蛙王”之称的罗雪娟曾是中国泳坛领军人物,职业生涯后期由于伤病困扰,忍痛离开了心爱的泳池,退役之后罗雪娟却对户外运动情有独钟。她表示:“在寒冷的冬季里,与小伙伴们一起穿越沙漠,挑战极寒、风沙等极端的自然天气,非常具有挑战意义,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是一种难得的历练。”

有人说沙漠是天堂,有人说沙漠是地狱,其实那都是给没去过的人抽象的形容,真正置身于此,沙漠就是沙漠,这是你唯一的感觉。沙漠的美让人无不惊诧大自然的玄奥,那种旖旎和美丽,如同梦幻般的奇景,令人心动,不忍涉足;它的险又让人惊心动魄,人类在它的怀抱中感受沙漠肆虐时的咆哮和狂放,生命在此变得无比的渺小和脆弱。而寒冬中的库布齐,更有独特的魅力。在经过欢迎晚宴的一番熟络之后,所有的驴友们已经像相识已久的老友一般。抽奖环节也掀起了一段小高潮,但对于骆行者这些户外老鸟来说,似乎只有向往已久的沙漠才能唤起他们的激情。

激情挑战的比赛 团结互助的队友情

穿越沙漠首日即以团队负重竞赛的形势展开,跃跃欲试的骆行者们早已迫不及待,主办方考虑到参加本次活动的队员有些是户外经验丰富的强驴,所以在分组时实行老驴带新驴的方式。每人必须全程负重15公斤的大包,户外老驴们也表示难度不小,一位骆行者在穿越途中说道:“忽然好想有张大床可以躺着睡觉,实在是太累了,走着走着,我感觉走路变得那么困难,要是平时,我肯定快马加鞭地前进了。”但是越困难越想尝试,这不正是户外达人们的那种天生“怪癖”吗?长达4个多小时的负重穿越之后天色渐暗,队员们又开始了扎帐篷的比拼,“不恋城内舒适一张床,却求野外风中一个帐”,这是户外驴友们的梦想。多年的户外经验这时候也显露无疑,其他队员还没来得及分清头尾,这边骆行者牢固的帐篷就已经搭好了。

随着活动的深入,冬季大漠昼夜极端温差的威力也开始显现。一位骆行者不幸发起了低烧,但户外爱好者独有的那份坚持支撑他完成了比赛,其他的骆行者也在比赛中放慢了节奏,尽量照顾生病的队友,纷纷伸出援手帮忙背睡袋、背帐篷、背装备,搀扶着他一起完成沙漠穿越。一路走来,骆行者的力量在此刻彰显,团结互助,一起挑战。

骆驼寻源大漠 唱响户外歌

CAMEL骆驼此次与淘宝运动联合发起的这场穿越沙漠活动,让久疏户外的上班族们有了接近自然的机会。骆驼与沙漠的缘分之深无人可以替代,所以这次的活动再次选择了沙漠,也更是证实了彼此的情缘。

第6篇:在沙漠中心范文

那天,从莫高窟的洞里出来,已经是下午4点了,她说,想去沙漠里看那些奇丽的风景。朋友闻言大惊,劝她不要独自前往,说,天马上就黑了,沙漠里很危险。可她不听,向莫高窟的讲解员借了一个装了8节一号电池的特别大的手电筒斜背在肩上,给朋友留了一张纸条:“我去沙漠了,我带手电了,请你别担心。”随后,她就独自走进了沙漠。

一路上,阳光缤纷,一把一把地洒进沙漠,美极了。用心聆听,能听到金属落地一般的沙沙声,无比美妙。金灿灿的沙漠,线条柔美,静物画一样美丽。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沙漠里欣赏夕阳西下,她如痴如醉。似乎只是转瞬间,暮色四合,天立刻就黑了,伸手不见五指。气温骤然下降,寒气刺骨。沙漠中只有骆驼刺,为了御寒,她用双手去拔。骆驼刺的根扎得极深,她的手指最后扒得鲜血淋漓。她挖了一个小坑,将骆驼刺放进去,用一条毛巾将火引燃。火灭了,寒意袭来,她只好又去拔骆驼刺,将其点燃。就这样一边烤火,一边焦急地等待黎明。

天亮了,朋友找到她,冲她狠狠发了一顿脾气:“你真不要命了,竟敢一个人独闯沙漠!你给我的纸条上说你带手电了,可手电有用吗?你知道沙漠晚上有多冷吗?你知道沙漠里一下就会降温二三十度吗?你知道沙丘会平移吗?你知道沙漠里有狼吗?你知道沙漠里会有沙尘暴吗?”

于丹闻言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因为这些,她真的不知道。她想说,走进沙漠,观赏沙漠的绚丽是我的梦想。作为城市里长大的女孩子,沙漠的诱惑是何其大啊!

研究生毕业后,于丹来到一个名叫柳村的地方生活了两年。在偏僻山村,从来没吃过苦的于丹,竟然连看书都成了奢望。对于一个中文系毕业的女孩子而言,嗅不到芬芳的书香,是最大的痛苦。仿佛一个突然溺水的人,四周茫茫皆是水,看不到堤坝,无法登岸,心情自然无比沮丧。

有一天,收到一封信,是朋友写来的。打开信一看,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信的中间只有大大的一行字:“我什么都不怕,我带手电了。”

紧握着那张信纸,于丹心潮起伏。记忆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独自闯进沙漠的午后。她恍然明白了,五年前独自走进沙漠的那天,身上背着的手电筒是唯一一件没什么实用价值的道具。它是用来照亮梦想的。它激励你为了心愿,以一种青春的勇敢去闯荡那样一个孤独的地方。

第7篇:在沙漠中心范文

1.开罗出发,径直向西,简陋的清真寺附近打点,加油;

2.向西,直到绿洲巴哈瑞亚;在小镇里的接待处(需要当地地接提前联系)吃饭、改换性能最好的4X4越野车;

3.再次出发,需经过两个检查关卡,进入沙漠,有严格规定,不能随意进出;

4.在当地人的引领下,开始沙漠中的穿行;

5.夜宿白沙漠,晚餐,篝火晚会;

6.次日清晨,再次出发,能邂逅不死树、沙漠水源,探访山谷样的沙漠区;

7.下午返回开罗,途中在沙漠客栈洗漱、吃饭。

坦白地讲,我不是一个很喜欢冒险的女人;我也不像三毛那样浪漫,跑到沙漠中来一个惊世骇俗的婚礼。也许是好奇心在召唤,也许什么都不是,只为了一种感觉,我走进撒哈拉沙漠。

我们奔赴的区域位于撒哈拉沙漠东部,那片最荒凉的,也是最奇特瑰丽的部分,也是埃及的撒哈拉。

这片广袤的沙漠,形成于250万年前。而我最早对撒哈拉的了解,是小学时的地理课本、是歌曲《橄榄树》、是作家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是以沙漠为背景地发生的数个电影故事,我知道那里是无数冒险家的乐园,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的淘金地。

早上8点05分,我们天南地北十几个人坐上旅游大巴上路。这只是进入沙漠的前奏。车子沿着柏油公路从开罗出发,径直向西,朝着绿洲巴哈瑞亚进发。

出发:穿过小镇和驿站

车窗外,是看不到边际的苍茫和静寂,也鲜有飞鸟和走兽闯进视线。直到遇见一个中途休息站,才从车上纷纷跳下来。周围除了平坦的荒漠,就只有一座简陋的清真寺。休息站的空间挺大。有时,忽然会进来很多人;有时,空无寂寥。

食品、饮料倒是贮藏充分,这里是旅途中不可或缺的给养站。不远处,还有一个进入沙漠最后的加油站。10分钟后,我们继续上路。

车上,没人愿意打破暂时的宁静,我们只是和车窗外茫茫无际的沙漠目光交汇。这样的过程,持续了4个多小时,经过数个检查站,终于惊喜地看到前方沙漠上,兀然冒出一座小镇,小镇简陋的房舍中,挺拔出枣椰树林的绿色。

终于到了,一个离出发地开罗最近的绿洲——巴哈瑞亚。长期以来,这里被公认为最缺乏吸引力的地方,但最近几年,却传出了惊动天地的考古遗址发现——木乃伊谷,让人不得不对这个地方刮目相看。埃及人真是太幸运了,守着几千年前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卖门票、做好接待服务就可以衣食无忧了。

车,缓缓地,在狭窄的、古老的围墙构成的巷道中,小心翼翼地向一个客栈而去。这是一个里面比外面更有感觉的客栈,类似休息大厅的房间,布满阿拉伯饰物元素,和刚才简陋、粗野的环境对比,感觉像进入了五星级酒店。

我们要在这里改换性能最好的4X4越野车。每车除了司机,只坐2至3人。在进撒哈拉之前,先把肚子填饱,这是最后一个可以像模像样吃饭的机会。颜人的蔬菜、浓稠的豆酱、水果、饮料,还有一个好听而耐人寻味的餐点“小鸟的舌头”……

抓紧时间上路。大漠黄沙,无边驰骋。出现一个陡峻的大沙坡,轰一脚油门,身体从座位上弹起来,心都要飞起来似地。

回头望去,沙坡已被远远甩在了后面,留下车轮驶过的弯曲痕迹。这一带的沙漠比较细腻,泛着沙漠常有的淡金色,很快就被另外一种沙漠占据视野。

沙漠像玩起了变脸术,刚才还是光溜溜、金灿灿的,这会儿好像是长满了黑压压的雀斑。黑沙漠持续了很长时间,颇有大峡谷之风,雄伟苍凉。直到眼前冒出一个高山,才略有所悟。地壳运动,板块碰撞,火山喷发把黑色的泥浆喷发出来,蔓延到沙漠的四周。风沙,连年累月地把风干的泥浆吹送到远方,最终在大沙漠上制造了这片别样的景观……

发现:传说中的宝物

我可以发挥无数的想象力来予以描绘,而那撼动心灵的情绪,真不如亲身走一趟来得真切。车队在没有植物的沙质岩山与绿洲间一路穿行,忘情挥洒的瞬间,我几乎忘了呼吸。

据说,古代对撒哈拉的记录与今日所见雷同——一个广阔无垠的可怕障碍物。埃及人只控制他们邻近的绿洲,有时也控制南面的土地,但是顾及不到整个沙漠。欧洲人对撒哈拉沙漠的认真探索始于19世纪,很多是始于偶然对非洲内地的水道产生兴趣。但是,对于沙漠的注意力,也就此拉开了视觉丰富的大幕。

长久以来,撒哈拉犹如天险阻碍着旅行者的深入探险,但却是世界知名职业探险家前赴后继的乐园。每一个探险家都在茫茫的沙漠上留下自己的足迹和情节不同的故事。苏格兰探险家莱恩穿过撒哈拉沙漠,抵达了传说中的城市廷巴克图,但是在回来之前却在那里被人杀害。法国探险家卡耶乔装成一个阿拉伯人,从南部越过撒哈拉沙漠到北部访问了廷巴克图后生还。

时至今日,几条穿越大漠的路线相继开通,冒险家们的梦想成真不再遥远,我这种玩家的好奇心也得以满足。每次车轮子一转动,都会下意识地去想:前方会是什么样?会不会遇到危险?会不会寻到宝物……

再次出发了,又经过两个关卡,可见进入沙漠,不是有辆车就能随随便便开进去。驰骋了一个小时,才见到一个简陋的歇脚地。简单布置起来的小地摊摆放了不少沙漠汉子风格的围巾。沙漠上,埃及长绒棉制作的红蓝格子围巾,可以起到遮阳、防晒、防沙等。

休息后继续上路。“看,那是什么?”荒漠上,凸出两座亮晶晶的石头小山包,有人发现新大陆似地叫着,我紧跟着跳下车,朝那个方向飞速地跑去。

玉石、玛瑙、琉璃?别瞎猜了。捡起一块,放在手上,吹掉上面的浮灰,晶莹剔透,貌似水晶啊!领队是经验丰富的埃及人。“真是好运气,你们找到水晶了。”“这就是撒哈拉传说中的宝物啊!”

宿营:与沙漠狐擦肩而过

天色渐渐暗淡下来,旅程仍将继续,我们要在太阳落下去之前找到预定的宿营地。我向窗外探出头去,慵懒地不想做什么。

景象,随着车轮的转动而不断变化。迷人的沙漠日落让我久久回不过神来,直到来到沙漠中我自已命名的“撒哈拉白宫”大本营。

这就是让我仰慕很久的白沙漠。一簇簇的“白蘑菇”遍布四周,像是电影特技般地冒了出来,车队仿佛是在雪地上驰行。风化后的白石头形状各异,在夕阳下呈现出变幻莫测的美丽。日落后的沙漠,凉风习习。放眼望去,仿佛身处月球表面。

一股浓香的味道飘了过来,回头一望,禁不住又一次欢跳起来。营地魔术般地展现在视线里,白色的大帐篷一字排开,亮着数盏阿拉伯风格的灯,几十个红色的小帐篷散落在两侧,布置成大大的环形,大帐篷的一侧连着一个露天厨房。盛大晚宴随着贝都因式的烤全羊登场而开始了。

炒菜、煲汤、烤肉、沙拉、加了香料的米饭、烤饼、水果、饮料、矿泉水,还有咖啡和茶。来撒哈拉赴宴,在沙土上开席,在荒寂黑暗的沙漠上享受着眼前的一切,只觉得一股暖流涌遍全身。

酒足饭饱,夜宿白沙漠,做一个会笑醒的美梦。

晨曦,天空刚露出迷人的朝霞,我就一骨碌地从帐篷里爬了出来。附近的白沙堆若隐若现,在清冷的空气中呈现着不同造型,遗世独立。我循着昨晚在沙漠上留下的足迹向20米开外的沙窝处走去,看看半夜仰卧沙漠疲倦入睡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引路的蜡烛灯早已熄灭,只有玻璃罐子倒在那里。忽然,一溜细碎的脚印冒了出来,清晰如刻,斜插着奔向我睡的地方,最近的距离不足半米。天哪,沙漠狐狸光顾了我的营盘,不晓得它是否停留下来,打量我这个过客?

探究的仅是撒哈拉很小一部分

太阳升到60度的方位时,我们再次启程。旋转的车轮在空旷的沙漠上留下车辙,留下我造访撒哈拉的印记。沙漠变换着形态让我欣赏着它的粗狂的容颜,一会儿是连绵起伏的沙包,一会儿又是高耸徒手难攀的沙柱……漫无边际的黄色,偶尔会让人想到世界的尽头。

不知过了多久,前方隐约出现了一点绿色,在沙漠上显得格外突兀。随着车子的行进,绿点越来越大。那是一棵活着的树。在这棵树的周边,还有棕榈树和椰枣树存活着,地上落满了干涸的椰枣。这些椰枣作为一种探险回忆,被我带回了家园。

我在沙丘的周围晃荡,很快在50米外发现了一处流动的水源。之所以有生命迹象的发生,秘密就在于这个地下水源。水源很小,源头却深不可测。

旅程继续,远处沙包连绵,干枯的棕榈树几乎无法生存在前方的沙地上。我惊呼起来,因为再次看到沙漠狐狸的脚印。循着狐狸的脚印,我攀上一片坚硬的高地,高地上有一枚枚铜板样的圆环。向导说,这些圆环是海洋生物的化石遗骸。

原来,很早很早以前,撒哈拉是另外一副面孔,是一片生命繁盛的海洋。

在这浩淼无垠、空阔荒凉的地带,大自然真的是充满无穷无尽的奇迹,有各种意想不到的神秘隐匿其中,诱惑着人们前来探寻。

我仅仅探究了撒哈拉很小的一部分,却足够了。有人说:在沙漠,比在闹市更容易体会幸福,在撒哈拉,尤其如此。神树、水源、绿洲……前路漫漫,有旅行者的期待、困惑和惊喜……那风蚀过的每一粒沙子,都有灵魂和悟性,有属于我独有的印记。

旅游攻略

航班

埃及航空公司MS956班机,晚00:30从北京前往开罗。次日凌晨5:40到达。

自驾

在埃及自驾,持中国驾照是不合法的,需要办理相关证件。各家中国旅行社、埃及地接车队都可以办理。包车或者加入当地地接车队,请当地人做司机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他们有丰富的沙漠驾驶经验,还可兼作向导。

第8篇:在沙漠中心范文

关键词:沙漠 生态文学 意象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西方现代文学对新时期蒙古族生态文学的影响研究” (13CWW014);内蒙古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西方生态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当代蒙古族散文创作的影响”(NJSY163/2014QDW024);内蒙古科技大学外院外语教学基地研究项目“西方生态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及其思想的传播”(JY2014107)的阶段性成果

在中外生态文学作品中,沙漠是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美国当代著名自然散文作家爱德华・艾比的经典生态作品《沙漠独居者》笔下的沙漠与惯常人们对沙漠荒凉、寂寥的映像不同,在他看来,沙漠是壮美与神圣的,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而郭雪波沙漠主题类散文中的沙漠却是残暴肆虐的,所到之处,荒沙遍地,生命绝迹。本文从生态视角跨文化比较了两部作品在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内容上的异同,以揭示中外文学作品在不同的生态文学发展阶段所展现的相同的保护人类家园的呼喊。

一、壮美与神圣:爱德华・艾比笔下《沙漠独居者》中的沙漠

生态文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人类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恶化问题的背景下首先兴起于西方的当代文学新景观。当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文明飞速发展。一方面人类支配和改造自然的力量正日益强大,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空间和生存境遇;可另一方面人类却不得不直面生态恶化的后果:土地沙漠化、沙尘暴、雾霾等严重的生态灾害频繁发生。面对生态危机向人类敲响的警钟,西方作家们很早就开始对现代文明进行了质疑和反思,生态文学的兴起就是作家们对现代人类所面临的世界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文化思考。美国当代著名自然散文作家爱德华・艾比1968年发表的散文集《沙漠独居者》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这部散文集主要以艾比在阿切斯(Arches)国家公园工作期间的笔记为蓝本,描述了作者在沙漠和荒野中的探险经历,同时也记录了他对现代文明和唯发展主义的批判性思考。在《沙漠独居者》中,艾比通过细致地描绘沙漠世界的美丽与神圣,赞颂了阿切斯国家公园植被极为稀少的沙漠。全书的第一句话便是:“这是地球上最美丽的地方。”[1]在《岩石》、《水》、《顺流而下》、《根基与矛盾》等篇章中,艾比记录了他在沙漠中所观察到的事物,他看到的不是沙漠的荒凉与贫瘠,而是“干净、纯洁”[1]25,体现了生命力量的美。沙漠的这种美不仅因为其壮丽景象,还因为其中的所有生物都按照自然的法则接受物竞天择的考验。艾比认为,原始的生态环境对人类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沙漠可以帮助人类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圈子,培养一种整体观,更深刻地体验和思考生命的本质和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问题。在艾比看来,荒野即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人类失去了荒野就意味着失去了精神家园。

艾比在书中揭示了阿切斯国家公园中的沙漠也逃脱不了逐渐被文明化、人工化的命运。采矿业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是对沙漠荒野最主要的危害:越来越多的公路、水管、电线,改变了沙漠本来的面目。同时艾比在书中还批判了现代工业社会过分注重经济效益的畸形体制、片面牟取物质财富的错误价值观和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盲目发展观。总的来说,《沙漠独居者》弘扬了生态整体观,强调了对以沙漠为代表的荒野的内在价值和其对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需要再认识,批判了工业社会的急功近利和人类现有文化的狭隘与短视,明确地倡导一种富有诗意的简朴、清静、自在、悠闲的生活方式。

二、残暴与肆虐:郭雪波沙漠主题散文中的沙漠

与西方生态文学思潮的发生背景不同,中国生态文学思潮的真正兴起,大约要晚20年左右。当《沙漠独居者》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社会激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与议论时,国人对于生态问题的认识却始终是勉强、肤浅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工业的飞速发展、矿藏的过量开采等,都逐渐对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内蒙古迅速扩大着沙化的领地,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滥砍滥伐令人吃惊,滚滚黄河常常断流……中国的自然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曾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昔日辽阔的蒙古草原、茂密的大兴安岭森林正在渐渐的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每年春天都会发生的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和肆虐草原、日益扩大的沙漠化。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以及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日益严重使内蒙古少数民族作家在80 年代早期就开始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问题,这其中便有被称为“沙漠之子”的蒙古族著名作家郭雪波。

郭雪波出生在科尔沁沙地西南部库伦旗沙坨子村。村子后边有一片大沙漠,叫“塔民查干沙漠”,汉语意思是“地狱白沙”。这片沙漠面积几十万公顷,白茫茫一片,寸草不生。郭雪波降生到这个世界时,认识的第一个景物便是这片沙漠。长大以后,他始终默默瞩望家乡的一草一木,以及漫漫沙地滚滚风尘……每当此时,他的双眼就会饱含泪水。“虽然我现在常年居住在北京,但是我的心还是在我内蒙古大草原上,在我的故乡科尔沁沙地,那里是我文学创作灵感的来源,那里是一片令我魂牵梦绕的富有灵性的土地。”[2]从中可以看出郭雪波对家乡今非昔比的惋惜。在《阿拉坦・根娜》中,他说:“二十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了对沙漠的深层次思索。”“我调查科尔沁草原沙化原因,”“并对沙地人和事以及动植物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3]35作为一名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的许多沙漠主题散文作品都在关注自己家乡环境的变化,他似乎用一双穿越时空的眼睛,清醒地注视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在《哭泣的草原》中他写道:“现如今,人类面临四大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炸、地球沙漠化。其中最可怕最具毁灭性的便是沙漠化,全球已有五分之一的土地完全沙漠化,四分之一土地正呈沙化。称沙漠化为地球的癌症和艾滋病,一点也不过分。”“阿拉善沙漠、毛乌苏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巴彦淖尔沙地、科尔沁沙地、鄂尔多斯沙地以及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正在演变的无数个小块沙化地,在整个中国8大沙漠沙地中内蒙古就占了其中4个,面积多达4亿多亩!而且它们以每年大约500万亩的速度扩大着沙的领土,并继续征战,大有南吞西卷之势。”[4]7

郭雪波几十年来用自己手中的笔描写草原沙化、治沙、固沙、维护草原生态,把蒙古草原生态的恶化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呼吁人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合理适度利用自然,提倡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在《荒漠魂》中,在面对被沙漠吞噬的古城感叹道:“这老树,这埋进沙底的古城和老人,还有那条不息的沙溪,不正是这荒漠的魂魄吗?尽管大自然的力量神秘而可怕,可那生命的坚韧却是永存的,有着无限的张力。”[3]51

沙化是人与自然冲突的舞台。在古代,沙化是远离草原与森林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本来应是草原和森林的地段却变成了满目黄沙。这一切都是源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源于人们为了发展经济而不注意生态保护。

在《草原殇――郭雪波散文两篇:科尔沁,草原在哪里?》中诘问:“问题的关键是涌入者们如何面对这块存在方式单一纯粹的边疆草原。是应尊重宇宙自然按自己规律形成亘古的当地生存现状和生存规律,还是把内地的唯一生存模式“农耕”强加给这块草原?”[4]7“如今的人类,已不畏惧曾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即对神秘大自然的敬畏,对天和上帝象征的宗教神灵的敬畏。尤其对大自然,唯剩下征服和践踏、掠夺。”[3]115

在一次报社的访谈中,郭雪波反复引用印度裔作家拉什迪的一句话“作家要有上帝的视野”。他在阐释他的创作理念时如是说:“一个好的作家应该是一个思想家,他应该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很高的视野,来认识、反思、反视自己的民族和整个人类,才可能达到更高的境界。”[5]

纵观郭雪波的生态文学作品,主题虽然单一,却总是对人类生存的现状与未来表达严肃审思、责任关切,呼吁人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合理适度利用自然,提倡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使人类的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环境更加协调发展。

三、结语

高尔基曾经对文学有一著名的定义:文学即人学。这一定义强调了文学人文关怀的最高使命和核心精神。古今中外,文学的价值总是体现在其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密切关注,对人类生存的现状与未来的严肃审思与责任关切。不管是60年代美国作家艾比在《沙漠独居者》所细腻描绘的壮美沙漠,还是80年代中国作家郭雪波笔下残暴肆虐的沙漠,都揭示了中外文学作品在不同的生态文学发展阶段所展现的相同的保护人类家园的呼喊。生态文学的作家们,作为人类行为的反思者,敏觉地警示、谏言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歧误与偏颇,他们的作品深沉地表达着守护人类心灵的崇高关怀和正义诉求。

参考文献

[1] Edward Abbey,Desert Solitaire,A Season in the Wilderness,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Inc.1990.

[2] 郭雪波.银狐[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封三.

[3] 郭雪波.大漠笔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35.

第9篇:在沙漠中心范文

我一直梦想着去新疆,这有一半是受三毛的影响。她笔下的撒哈拉大沙漠我是去不了的,但是新疆有塔克拉玛干沙漠,这可是中国第一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沙漠。黄沙同样滚滚而来,只是规模不及前者而已。

我家里的地图,有两种不同的圆圈标记:画红色的代表去过的地方,画绿色的代表想去但没有去的地方。这是从某个电影里学来的。世界这么大,画红色的地方不过几处,而绿色则遍布地图,绿色画得最大的那个,便是新疆了。

研究旅行路线的时候,妈妈用铅笔在上海、苏州、杭州一带画了个圈,说:“城市游没那么辛苦。”我知道她是因为上次游云南,颠簸流离得差点昏过去而心有余悸。但新疆是我的一种向往,我希望能在初中就实现它,而不是拖到高中。这样的想法,促使我在新疆画上大圈,打了一个感叹号。妈妈立刻同意了我的选择,因为她也是一个喜欢感受新鲜的人。

我相信新疆有一种魔法,可以很自然地把人吸引过去。无论是它的风情,还是它的人文,都显得神秘,不可捉摸。决定暑假游新疆,实在是一件冒险的事情,因为过了暑假,我便是初三学生,为着升学目标奋进。这样的地方,一去就是20余天,未免太过“潇洒”。

这一次旅行,我们把小姨叫上了。本来还要动员其他亲属,可飞飞姐姐一听要去新疆,畏惧紫外线,不肯去。妈妈曾问:“要组团么?安全些。”我望着她,虽然害怕旅游书上说的什么边境狼群、野兽,但仍然说:“I want the free(我要自由)!”

自由固然要,可别把命也丢在那儿了。但是新疆,就有这样的魔力,让许许多多如我们一样的人,前去冒险。

准备前往沙漠之地

偌大的新疆,只用20天就要走遍上边的景点,实在是有些困难,可这也是最必需的,因为旅行一结束,休息一两天,就要开学。我的这一次旅行,是有生以来的最大挑战。去云南已经摆脱了旅行团,自己游玩,纵使不钻山林,光游城市和泸沽湖,已经累个半死。而对于新疆,我一点了解也没有,只是心里有个信念,要看沙漠。

从书店买来的旅游书上有用品清单。我一看,眼睛骤然凸起,半天凹不下去。什么指南针、军用水壶、尼龙绳、GPS全球定位系统、锅碗瓢勺,一样都不可少。我顿时慌了神,在去新疆的前一个星期,就开始准备、采购了。

仍然清晰记得那一天,第一个目标奔去药房,照着清单念药物,服务员忙得不可开交。棉花球、消毒药水、酒精、止血贴、云南白药、腹泻药、止痛药、晕车药……我简直抱着视死如归的念头,在采买药物了。万一被毒蛇咬、被狼扑,摔下悬崖、掉进冰山、陷入沼泽,或是被抢、被劫持、被绑架,每一样都是危险的。正因为新疆对我而言太神秘,揭开它的面纱,也需要绝对的勇气。

我在红色旅行包里装上急救用品、手电筒,以及先前买的数码相机、三脚架、军用水壶,如同石头一样重,勉强提到台秤上,乖乖――23斤,天也要塌下来啦!别说旅行,就是背着在屋里走两圈,也够累人的。我对妈妈说:“拜托,你帮我背三脚架吧。”妈妈点点头。

妈妈的旅行包也是满满当当,再多一根针都塞不进去。妈妈提起包,气喘吁吁地背上,包居然比她的人还鼓胀,把她的背都压弯了。她刚叫了几声“出发!新疆,我们来啦!”之类的话,包竟然呼啦一声掉在了地上。只好重新装包。妈妈把棉衣清除了,又增添了一些小物品。一切就绪,我们心里充满了兴奋。我们的新疆旅行,就从这里开始了。

沙漠之魂

我真正想去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比我想象中的要恐怖得多。我原本是看见旅游书上说的,花一天时间横跨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结果问了当地的司机,却被告知一个星期都走不完。小姨以前经历过喀纳斯水草地事件,一听说要横跨沙漠,和妈妈一样跳了起来。是啊,要实现我的沙漠之梦,的确太遥远。此时,离我开学只有10天了。

没看见广阔的沙漠,见见沙漠的影子也是好的。在喀什,邓师傅带我们去了岳普湖沙漠风景游览区,它可以说是塔克拉玛干的一角。我坐在车上,远远地看见一片白雾,看见起伏的沙丘,于是尖叫起来,猛地把妈妈推醒:“那是沙漠!那是沙漠!”一群骆驼从远处慢悠悠地走了过来,全都是两人高的个子,睫毛长长地伸出来,眼睛黝黑发光。我顿时呆了,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位蒙着面纱的佳人,头顶着水瓶儿跑过来,我定然要问她,这里是不是《一千零一夜》的梦境。

盼了许久,沙漠终于在我眼前了。没有绿色,没有生气,只有风猛烈地吹,发出呼呼的声音。我们远远地站在沙漠边上,赞叹了好久大自然的伟大――这只是一块小沙漠啊!已经望不见边际,那么――大沙漠该如何的壮丽宏伟呢?

进沙漠,可以骑骆驼,也可以乘沙漠车。我看了一眼打扮得花哨万分的骆驼,又看了一眼轮子和我一样高的沙漠车,终究还是选了后者。这的确是比过山车更加刺激,车翻过一个个小沙堆的时候,整个车都飞了起来,车上的人当然不好过,都体验到了失重的滋味。开这种车,还是需要一定的胆量的。

正在当心要被翻腾得掉出来时,车突然停下了。车门一开,白色的沙子漫入,一个个打扮得如同阿拉伯女郎或是阿拉伯的劳伦斯的乘客,或拿着相机,或拿着摄像机,跳了出去。司机要我们别穿鞋,感受一下沙漠的细腻。

妈妈光着脚跳下去,顿时脸都变红了:“我的天啊!好烫的沙漠!”她赶快把鞋穿上。我包着一块橄榄绿的头巾,只露出了眼睛,风沙仍然不停地灌入,不一会儿,已经吃了满口的沙子大餐。风一荡,沙子就被吹出了纹路,一条条斜着躺着。在烈日骄阳下,沙漠分出阴面和阳面,满是层次感。沙丘看起来很结实,其实非常疏松,走一步,脚就陷一步。有好几次,我因为想登上大沙丘去看全景,结果从腰到脚全陷了进去。我们这些渺小的人,终于看见和亲身体验到了自然的力量。远处什么也看不见,全是白茫茫的一片,能见度极低。我只能隐约看见前方10米处有一个大沙丘,沙丘旁边有一点点绿黄的枯草。

这里的沙是白色的,但白得不纯净,混了些黑、灰色的沙砾,还有一些亮闪闪的沙粒。我抓了一把来看,绝对不是工地的沙子,它太细了,颗粒很小,给人的感觉就是光滑和柔顺。我确实难以相信,这些美丽的沙子竟然是吞噬无数绿洲,使多少人丧命的恐怖之物。我对沙漠,实在是又敬又畏,不禁自问:在这凛冽的风中,在沙子的刮割下,我真的能在沙漠里生活一段时间吗?真的可以和骆驼为伴,在缺水缺电的自然环境中存活吗?

妈妈和小姨,完全不会想到这些,她们来此的目的就是玩。小姨翻出了一大堆红红绿绿的围巾,对着风张开翅膀。而妈妈,她的模样也值得形容――脖子上挂了一双鞋,背上背了一个书包大小的旅行袋,身前挎着钱包,左手悬着摄像机,右手拿着数码相机,胸前挂了两个傻瓜相机,她的确是我们摄影界的无名英雄。

我沿着沙丘走了一圈,迎着风张开了怀抱。或许,我对沙漠的接纳程度,总不能和白云山的森林树木相同。但是沙漠,以新的方式感动了我,以悲凉、壮丽的气氛向人们宣告:我就是我。沙漠有着自己的本色,沙漠的确值得我去想象,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