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北师大实验小学范文

北师大实验小学精选(九篇)

北师大实验小学

第1篇:北师大实验小学范文

这些改变源自于北京教育新地图的精心打造。近两年,北京市教委持续发力教育供给侧的转型升级,统筹解决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绘制了一幅“公平、优质、均衡”的北京教育新地图,让优质教育资源进入每一所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让每一所农村学校都绽放精彩。

沿着北京教育新地图,北京教育杂志社的编辑们走进了京郊美丽乡村的美丽学校,探寻新地图上的“教育密码”。第一站,我们走进了平谷。

平谷区位于北京的最东边,地处京津冀三省市交汇处,以花果著名于京城。22万亩桃林,每到4月,桃花烂漫成无边无际的花海,如霞似锦,美不胜收,引得游人如织,流连忘返。

2016年3月,正是桃花待放之时,北京市平谷区第九小学摘下原来的校牌,正式挂上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的牌子,成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成员之一。

从3月到7月,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学校的变化悄然发生。

行为改变:孩子们有礼貌了

李烈校长第一次来上课,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有的低下头,有的腼腆地笑,却没有人开口回应校长的问候。在那节课上,李烈校长告诉孩子们,当别人向你问好时,你要呼应。

现在的平谷分校,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呼应,还学会了主动向陌生人问好。

杜同学的妈妈不是第一次到学校来,但是这次一进校园,她就感觉到了不一样。“不少孩子看到我,都喊‘老师好’!”她很意外,“他们也不认识我,还主动跟我问好,太有礼貌了!”

除了主动打招呼,孩子们的变化还有不少呢。

以前,孩子们会一边吃饭一边大声说话,声音能传出很远。吃完饭,孩子们把盘子一推就走了,剩下一片狼藉给食堂师傅收拾。现在,孩子们吃完饭都会自己收拾整齐,不给师傅们添麻烦。因为学校教育过他们:“师傅关爱你,你也要关爱师傅。”

以前,孩子们放学都是一窝蜂似的往外跑,现在,他们会自觉排成整齐的队列,“一边走还一边背古诗,摇头晃脑地,可神气了!”说起孩子们的样子,周玉江校长的神态和语气也很“神气”。

来听课的老师们也说,学校挂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分校的牌子,孩子们好像一下子就变了,变得大气,懂礼貌了。

孩子们的变化得益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遗传”。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根据“全人”发展的教育目标,将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分别聚焦为“思维品质”和“德行品质”,借助汉字“人”一撇一捺的结构来寓意这两大学生发展的目标,左撇为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右捺为学生德行品质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尤其捺的支撑作用,更是寓意着“德行品质”的重要性。平谷分校继承了总校的“全人”教育的基因,提出“以爱育爱,爱育全人”的办学理念,从学生的行为习惯着手,智力因素培养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双管齐下,培养“全人”。

成为实验二小的分校后,学校按照总校的标准,从一点一滴抓起,重点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成立红领巾先锋岗,监督学生的礼仪、路队行走,校园内追跑打闹现象少了,见人不打招呼的现象基本杜绝了。

成立了校园志愿者队伍。文明志愿者行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监督学生的不文明行为,树立了以文明为荣的观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重视课堂习惯培养。出台了新的课堂评价方案,把良好的课堂习惯纳入课堂评价。

除此之外,学校还更加重视阅读。实施早晨随到随读制度,增加学生读书时间;在门厅和楼道增设多个读书角,让书籍触手可得。现在,课间和中午休息时间,图书角被学生充分利用起来,自觉读书已经成了很多孩子的习惯。

“腹有诗书气自华”。好习惯加书香的熏陶,让孩子们跟以前大不一样了。

课程改变:美丽乡村课程建设起来了

一个蔬菜大棚内,孩子们淌着汗水的笑脸,映在乳白的菜花、通红的水萝卜、碧绿的小白菜中间,随着老师一声“茄子”,这景象定格在相机里……

这次活动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美丽乡村课程的一个环节。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的课程体系参照了总校“以参与求体验”的课程文化,基于对小学生思维发展和行为特征的分析,通过有趣、有价值的参与式体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或核心知识。据周玉江校长介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课程由三部分组成,即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引领课程。其中基础课程包括国家必设的课程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课程;拓展课程包括校本课程、游学课程、美丽乡村课程、一日品质提升课程;引领课程包括单学科实践活动课、主题研究课、多学科实践活动课。这三部分合起来,就构成了学校的“全人教育课程体系”。

美丽乡村课程包括四个类型。

一是实践基地的农事课程。学校租了一处8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学生能定期走进大棚,听农业技师给他们讲农业知识,学习劳动工具的使用,还亲手种植和移栽蔬菜。等蔬菜成熟时,学生们到大棚里采摘,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带回家,和家长一起品尝。孩子们还在老师的带领下,充分搜集资料,精心设计了形式美观、内容丰富的基地宣传板报,内容有二十四节气的农业知识,有种植、撒种的正确方法,有自己品尝有机蔬菜的喜悦,有劳动中同伴合作的快乐……

二是花鸟鱼虫课程。花鸟鱼虫课程教学生养花、观鸟、养鱼、养蚕和蝈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到生物学的知识,还能养成细心、专注的好习惯。

三是游学课程。选派分校学生到总校同学家里生活一星期,让他们回来后谈谈在城市生活的体会,认识到自己生活中不一样的美。

四是传统民间游戏课程。学校重拾北京民间的传统游戏,如陀螺、滚铁环等,让现在的孩子认识并学会玩这些多年不见的民间游戏,了解这些游戏背后的文化内涵。

除了上面这些充满乡土气的课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还有一些“高大上”的课程,如足球、武术、竖笛、羽毛球等,让学校的孩子和家长们格外兴奋的是,教足球课的教练还是外国人呢。而软式棒球这种“非常洋气”的运动,也落户到了这所美丽的乡村学校。

美丽乡村学校的课程,不仅让孩子们开心,家长们也是开心又羡慕。家长李女士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出去上学,看到城里来的孩子会各种才艺,我什么都没学过,心里就有点自卑。现在我儿子在学校学到了很多才艺,回家还要教我踢足球呢。”“可不是,我闺女在学校学了竖笛……”“我闺女学了书法……”李女士的一席话打开了别的家长的话匣子。可是,孩子们学这些才艺,会不会给家长增加负担呢?王女士抢着说:“家长没有负担,足球、篮球,啥都是学校买的。上书法和绘画课,纸也是学校买的,我闺女说,上课之前老师都把纸裁好了。我们家长一点也不用操心。”“我们当家长的就是特别羡慕孩子,我小时候啥也没学,啥才艺也没有。他们想学啥都能学,还不用出去,在学校就能学到了。

教师改变:培训方便了,专业成长了

“2016年5月12日下午,全体语文教师在小会议室利用云服务平台观看了北京教科院小学教科室主任张立军做的一节《只有一个地球》市级示范研究课。并与总校老师交流、研讨、互动。”

这个信息来自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微信公众号。张立军是北京市小学语文教育界的“大咖”,能够听到“大咖”们的课,还跟他们对话,对于过去的平谷区教师来说,机会真是不多。不过现在,这完全不是问题了。自从成为名校分校后,学校有了云服务平台,老师们足不出户就能和总校老师同步观看名师和专家们的讲座、授课等,并与名师、专家们交流互动。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双主体育人”办学思想不仅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非常重视且强调“教师”在办学中举足轻重的主体地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秉承总校办学思想,一手抓学生习惯养成,一手抓教师队伍建设,在很短时间内,让教师看到成长的希望,更有了前进的动力。

学校先后聘请陶礼光、崔增亮、李春旺、程舟、季苹、乔敬敏、柴福善等名师为学校名誉校长,定期开展名师送课进校园活动,在专家的引领和熏陶下,快速提高课堂实效。

这让老师们非常满足。有过几年工作经历的教师都深切体会过,身为平谷区的老师去城里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是多么难:“我们一般都是早晨五六点从平谷出发,到城里学校一般是9点。听课、活动结束往回返,通常会赶上堵车,每次回家基本都是晚上七八点。”“我有一次的经历才尴尬。那天去城里听课,路上堵得厉害,9点的课,我到的时候将近10点,那节课已经结束了,我只听到了一节录像课。”

成为名校分校不只让老师们免除了奔波之苦,老师们还有更多的受益之处呢。

分校有机会共享总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分校教师可以参加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大爱杯”教学评优,和总校优秀教师一起做课、研讨;分校领导可以参加集团对全国35所分校的视导,更好地向兄弟学校学习;分校希望得到总校在专业方面的支持,比如,想请某位名师来分校指导教学,只需打个报告上去,总校就会安排相应的名师过来指导。

分校教师有了更多提升自己的机会。“挂上分校的牌子两个星期,名师就进来了。跟名师交流增多以后,我感觉自己成长特别快。”对于这一点,刘红芳老师的体会特别深。

刘红芳老师参加工作也近20年了,之前的那些年,她也一直很努力,但是因为没有名师的指导,也没有那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学校成为名校分校之后,区里和学校都格外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她请了特级教师做师傅,每个星期都有一天时间在学校跟踪指导她,这让她的专业成长特别快。拜师两个多月之后,她就上了第一次市级公开课,紧接着又上了一节示范课。“这都是以前想也没想过的……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我感觉特别幸福。”说这话的时候,刘老师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呢。

理念改变:打造让城里人羡慕的农村学校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到石景山区考察近期在石景山区调研时说:“目前北京推进教育深综改,无论是举办城乡一体化学校,还是名校办分校,其‘捆绑’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松绑’,是为了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和理由,而不是永远变成名校影子下的子校。”

秉承这样的理念,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吸收名校的办学理念,学习名校的课程思想,借助名校的优质资源,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经验上起步,目标却不是办成另一个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而是办成教育教学质量高、办学特色鲜明的农村优质校,用周玉江校长的话讲,是要打造一所“让城里人羡慕的农村学校”。

经过学习、研究、论证,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秉承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总校“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把自己的办学理念确定为“以爱育爱,爱育全人”。

如今,走进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的校园,就像打开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石,上面镌刻一个大大的“爱”字。周玉江校长介绍,这个“爱”字,昭示着分校一切以爱为核心,一切工作都围绕“爱”字,用博大的爱心,培养有爱心的,全面发展的,充满正知、正念、正能量的合格人才。

为了实现“以爱育爱,爱育全人”的办学理念,把学校打造成让让城里人羡慕的农村学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除了在课程系统设置、干部教师队伍成长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努力,还在校园建设和家校合作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比如,打造了廉政园、启航园、静泊园、憩谐园,让校园充满生机活力、有故事,有氛围,富有教育意义;成立“家长委员会”,举行家长开放日、亲子运动会等活动,倾听家长的呼声和诉求,共同研究学生成长的好办法。

如今,在平谷老百姓眼里,尤其是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的教师家长眼里,“我们学校确实能让城里人羡慕了!”这是老百姓的心里话,也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继续努力的方向。

主任访谈

平谷教育:提升教育供给能力 助推区域教育快速发展

去采访美丽乡村学校的时候,“顺道”采访了平谷区教委主任李学东。近年来,平谷区教委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优质与均衡并重,坚持借力提升与做强内功并行,坚持开放办教育的工作理念,推出了一系列改革组合拳。

:今天我们采访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成为实验二小教育集团以来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学校确实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像这样的学校平谷区近两年引进了哪些?

:引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是我们实施集团化办学的举措之一。2016年3月,区教委引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资源,将原平谷区第九小学改建并更名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纳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统一管理。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两个教育集团。

2015年6月,平谷区教委与海淀区教委合作,将原平谷六中、平谷二中、平谷四小、平谷七园注册成为北京实验学校、北京实验学校附属中学、北京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北京实验学校附属幼儿园,委托北京实验学校(原海淀区立新学校)实行一体化管理,共同组成北京实验学校平谷教育集团。

2016年3月,平谷区教委与东城区教委合作,成立以平谷中学、平谷三中、平谷一小、平谷三小为成员的平谷中学教育集团,将该集团纳入广渠门教育集团统一管理,双方合作期限为六年。

:北京市教育深综改背景下,郊区建设了很多城乡教育一体化学校,平谷区这样的学校有哪些?目前看效果如何?

:目前我们建成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学校有两所,还有一所待建。

一是东交民巷小学马坊分校。2012年9月,区教委与东交民巷小学签署为期10年的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合作协议,将原马坊第一学区建设成为东交民巷小学马坊分校。分校校长由北京东交民巷小学校长担任,与本校实行“一长两校、一体化管理” 的办学模式,保证了优质教育资源输出端和输入端的高效连接。

二是北师大附中平谷第一分校。2013年9月,区教委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携手创办的北师大附中平谷第一分校正式开学。该校实行“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的办学模式,法人代表和执行校长由北京师大附中选派。

正在建设的城乡一体化学校是北京一师附小平谷分校。平谷区教委与北京一师附小合作,将把平谷第十小学建设成为北京一师附小平谷分校。平谷区部分干部教师已到北京一师附小进行脱产培训,计划2016年9月开学招生。

已经建成的两所城乡一体化学校发展势头都非常好。东交民巷小学马坊分校不但步入平谷区小学优质学校行列,而且成为区本教研和干部、教师培训基地以及课程改革、学校特色和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现在正努力向北京市郊区有影响力的品牌学校的目标迈进。北师大附中平谷第一分校建校短短三年间,学校就已荣获北京市科学实践教育示范校、北京市健康促进学校、北京市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近百名学生在市区级比赛中获奖。2014年,分校作为北京市优质高中学校面向平谷区和西城区招生,2015年,学校成为首批进入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招生计划的学校,面向全市各区县招生。

:在专家资源的引进方面,平谷区有哪些举措?

:这方面我们平谷有一张极具特色的教育名片――北京市绿谷小香玉艺术学校。2010年,区教委引入著名艺术家小香玉到平谷办学,建成这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经过几年的发展,这所学校已经成为全区艺术教育基地和艺术教师培训基地,带动了全区艺术教育协调发展。

此外,平谷区成立了高中学科中心备课组,在全市范围内选聘9名教科研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担任各学科中心备课组长,备课组,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提高了全区高中教学教研整体水平;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借助北京教科院人才和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全区教科研水平;与北京市第二外国语学院签署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将建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平谷外国语学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平谷校区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平谷培训中心,并通过二外的外语优势开展英语师资培训,拉动全区各学段英语学科教学水平。

第2篇:北师大实验小学范文

自2004年以来,学校先后以不同的办学方式开办了北京小学广外分校、北京小学大兴分校清城部、北京小学走读部、北京小学大兴分校翡翠城部、北京小学丰台万年花城分校。另外,还有几所分校也在建设中。其中,北京小学广外分校与北京小学是一体化学校,只是办学地点不同,其师资、财务等都来自于本校;北京小学走读部是三校合一的翻牌学校,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其他学校均为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随着办学实践的深入,北京小学对于如何发挥名校影响力,带动区域教育发展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

■北京小学“名校办分校”的实践特点

北京小学始终认为,名校办分校并不是共用一个名字,而应通过有效地引领,促进分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真合作,把“名校办分校”落到实处。

1.用共性特征凝聚分校

毕竟分校在地域、管理、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与本校的不同之处,如何将分校的教师和学生凝聚在北京小学这个旗帜之下,让分校师生体会到北京小学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这成为协调总校和分校关系、体现“实质性合作”的重要工作。为此,学校在形象识别系统方面进行了设计,力图通过共同的学校形象识别系统(School Identity System)将所有学校整合为一体,通过各种内外环境的创设,激发分校成员产生北京小学的归属感和自豪感。首先,总校和分校秉持共同的办学理念,这是形象识别系统中的理念识别体系,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行为;其次,分校和总校采用相同的建筑风格、相同的校服设计、相同的校徽,甚至相同的电话局向……这些外部形象体系时刻通过视觉冲击提醒每个成员“我们都是北小人”;再次,对于教学和管理事务等行动体系,学校在某些方面实现了各校的同步。比如,本校设计出语数教学学本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免费发放给本校和分校学生,在各校通用。

2.用体验式培训带动教师

对分校教师的培训是确保分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北京小学对此有独特的设计:不提倡本校教师去分校进行业务指导,而是将培训的主阵地置于学校本部。因为教师个人的影响力有限,而校本部作为一个整体,其对教师的教育感染力却能体现在时时处处。在分校招生开学之前,学校对所有分校教师、领导进行提前招聘,提前半年开展培训,并且所有新任领导、教师的培训都是在校本部展开,培训的内容不仅是集中讲座和报告,更多的是进入课堂和教研组,参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甚至承担部分教育教学任务,走读部的骨干教师更是有两年时间完全在校本部上岗。校本部的重要活动,如开学典礼、教学研讨、计划研讨、新年联欢等都对分校教师开放。通过与本校干部、教师、学生近距离接触,分校教师能够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体会北京小学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真正了解和把握北京小学文化与经验。

3.用本校的研发提供资源

学校本部的发展是北京小学群体发展的核心,本校的教育教学文化为分校办学奠定了基础,本校的教育教学创新为分校办学提供了智力支持。在此思想指导下,北京小学着力把本校办成教育教学的研发基地,出思想、出思路、出经验,然后转化为分校发展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分校能够学习、借鉴,以此引领他们的发展。

出思想。北京小学一直坚持建设学习型学校,干部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如在办学上确定“主体性办学思想”;在教学上形成“实与活”的教学思想;在评价上倡导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增值性评价”理念等。

出经验。北京小学不断借助课题的研究,提炼学校的办学和教育教学经验,使分校能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用得上。比如,本校推出了“实与活”的学科教学经验,大兴分校清城部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针对本校的实际,制定出自己的学科教学的具体要求,促进了校本研究。再比如,本校总结的“自我教育”经验、“年级工作制”管理经验,也对分校产生了深刻影响。

出名师。名优教师对分校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校本部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德技双馨的名优教师。学校陆续为10多个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特色教师召开了研讨会,以“三个一”(一本著作、一节研究课、一个主题报告)的方式总结并推广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水平的提高。同时,还为10位名优教师成立了工作室,深化推广他们的研究成果。分校教师可以更近地走进他们,学习他们,感悟他们,既学习了教学方法,又学习到了他们的工作精神。

■北京小学“名校办分校”的实践经验

北京小学开办分校的实践经验可以总结为“一个提升”、“两个坚持”。“一个提升”,是指在名校开办分校、追求学校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以“提升名校影响力”为核心,这其中包括三个要点:第一,影响的强度;第二,影响的广度;第三,影响的深度。强度与名校本身能力相关,广度与分校数量以及影响内容相关,深度与分校发展程度相关。为了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北京小学始终把握“两个坚持”:一是坚持“绝不能浓茶变淡茶”,二是坚持“文化影响先于技术输出”。

1.“绝不能浓茶变淡茶”

任何一所小学的发展都凝聚着全校几代教职员工的心血和智慧,学校成为名校,更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纳税人的贡献,因此,确保名校的质量不滑坡,不仅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社会的责任。这其中包含了两重含义:第一,名校必须重视自身建设和发展,这是品牌的核心部分,是名校发挥影响力的基础,不能受到开办分校等因素的影响而停滞或弱化,必须不断加强;第二,名校开办的分校质量必须得到认可,公众对于名校分校依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分校的质量直接关系社会对名校这一品牌的普遍认可度。这一思想成为北京小学开办分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实践的首要原则,其实质是确保北京小学必须以对本校和分校双重负责的态度开展工作,牺牲任何一方的利益都是不可取的。

2.文化影响先于技术输出

名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硬件条件?师资队伍?生源?政策倾向?……这些都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条件,但不是核心竞争力的本身,因为上述基础条件从根源上讲不是由学校所生成,不是学校的特质,通过外力作用比较容易实现转移。只有学校运用上述条件,并使其不断增值过程中所体现的相对稳定的价值导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才是学校独一无二的标志,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名校优于普通校的真正原因,而这集中体现为学校的文化。学校文化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方式,直接影响学校“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选择。因此,学校文化的打造和传承至关重要。若想使分校真正成为名校品牌的一部分,必须使其与本校保持一致的文化特征。从另一个角度说,虽然教学方法的培训对于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质量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明显,但教学方法的培训只能帮助教师解决目前教学上的问题,缺少了文化的基础,这种帮助只是局部的、片面的、静止的,教师学到的更多是“术”而不是“道”,无法形成学校的“大势”。相反,如果学校“大势”已经形成,教师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本校优秀教师所传授的“术”中之“道”,更可能自行创生更多有价值的、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新方法。北京小学紧紧把握住“文化”对学校发展的关键作用,对分校坚持文化引领,遵循了“文化影响先于技术输出”的原则。

■北京小学“名校办分校”的实践意义

北京小学开办分校的探索,除了具有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意义外,也体现了学校自我发展的战略决策意识。

学校发展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但学校的发展曲线并不总是一直平滑向上的,总会有一个阶段发展较为缓和,另一个阶段在某些关键事件的作用下发展更为迅速。而如何抓住时机,判断和选择适当的行动,实现新突破则是学校发展的战略问题。适当的战略对于推动学校加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学校办学达到一个高度后,北京小学也面临继续发展的问题。通过常用的SWOT分析法可以看出,北京小学此时处于优势、机会双突出的发展基础之上,在战略选择上更应侧重于使用发挥组织内部优势、利用组织外部机会的开拓型战略。学校的内部优势比较明显,表现在管理、师资、生源以及教学质量的优质上。而外部机遇在哪里?现在看来,当时的机遇有两点:一是政府提出“优质资源共享”的政策导向,二是一些区县希望成立北京小学分校,借力北京小学的品牌优势。当然,所谓机遇,还只是一个客观的外部因素,只有学校能够将其内化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时,发展才可能真正实现。在此情形下,北京小学领导认为,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响应政府的教育均衡化发展政策,另一方面,也可借此机会,鲜明学校文化,培养教师队伍,打造优势学科。此时,外部机遇开始向内部发展动力转变。

扩大北京小学优质资源的影响力,使之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地服务于北京基础教育,是学校使命的拓展,能够进一步激发学校的潜能,更大程度体现学校的价值,是学校向新阶段的迈进。具体说来,首先,它放宽了服务的视野,将学校的定位从“社区的北京小学”提升至“北京的北京小学”,扩大了北京小学这一品牌的辐射范围;第二,它将学校功能从单纯的“学生培养基地”拓展到“基于教学的研发基地、教师的培训基地”,丰富了学校使命;第三,它通过一系列举措,创生优质资源,从占有资源变为输出资源,体现了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双向互动,这不仅是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取向,也体现了名校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对于学校发展的战略,曾有学者列举出质量战略、联盟战略、国际交流战略、任务转移战略、紧缩战略、顾客战略、规模战略、特色战略等不同模式。①不同类型和发展程度的学校适用于不同的战略模式。北京小学所采用的战略,可以称其为“使命拓展”战略模式,这是在保证正常教育教学质量基础上对学校提出的更高要求,更加适合于发展稳定的优质学校。这是因为“使命拓展”战略促进学校发展的机理在于:新使命的达成必须从原有核心使命的良好完成中所派生,也即只有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改进,学校才能将更新的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作为资源向其他分校输出。学校在教育文化智力资源的生成和输出中提升了影响力,实现了发展。

客观地说,北京小学开办分校的最初动力是行政等外部力量的推动,但是在开办分校的过程中,学校采取了越来越主动的态度,站在全局角度统筹安排,将本校的发展与开办分校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北京小学的品牌团队成为一个整体,追求学校间的共赢,不仅体现了本校的责任,而且增加了本校更强更快发展的动力。虽然开办分校的种种实践逐渐将北京小学引向了一种更为开放、更为现代的办学风格,但北京小学在此过程中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浮躁与冒进,而是始终以恪守教育规律为根本、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手段、以更好服务社会为己任,踏踏实实,稳步探索,在严谨与智慧的规划中迎接学校发展的又一高峰。■

第3篇:北师大实验小学范文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教育改革;优质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2-0008-03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到国家重大战略层面,这必将对区域教育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石家庄市长安区教育局结合当前形势,立足区域实际,不断调整教育发展思路,提出了“立足省会,对接京津”的教育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京津冀区位优势和省会主城区地域优势,明确提出“教育事业上水平,队伍建设创一流,素质教育求创新,学校建设树品牌,建设省会教育强区”的基本思路,全面实施“长安区振兴教育事业三年行动计划”,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学段探索深度合作,逐步建立了“对内”和“对外”各“五种办学模式”。

一、对外推行引入式借力发展模式

“对外”,即推行引入式借力发展,充分发挥京津冀的区位优势和省会主城区的地域优势,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办学理念,探索与京津知名高校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全方位、深度合作,形成了:以盛世长安小学为代表的集团管理模式;以北师大石家庄附属学校为代表的附属办学模式;以谈固小学为代表的协作共进模式;以12中为代表的特色兴校模式;以铁职专、学前教育学校为代表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集团管理模式

盛世长安小学于2009年建校初就与百年老校北京实验二小签订了合作协议,成为河北省唯一一所北京实验二小的集团校。学校性质为区属国办小学,人、财、物的管理和产权归长安区,教育教学业务管理采取集团校模式。学校管理层面,盛世长安小学引入北京实验二小的先进思想,确立了“以爱育爱”办学理念。盛世长安小学每年参加集团校计划会、总结会,开展“和谐团队”评比,组织集团校赛课活动,北京实验二小李烈校长定期到校指导,定期对集团校进行内部督导。同时,在课题研究领域,以北京实验二小为主,集团校全程参与、成果共享。在教师培养层面,开展“影子学习”,盛世长安小学每周派送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北京实验二小进行跟班学习,全年轮训一遍;设立“云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北京实验二小名师讲课即时共享;组织“送课”,北京实验二小学科教师亲自到盛世长安小学上课,由校长、副校长和学科骨干现场指导、评课。在学生活动层面,盛世长安小学学生可以参加北京实验二小的大型文体活动、特色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盛世长安小学建校以来,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学校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正朝着“管理一流、硬件一流、师资一流、质量一流”的办学目标迈进。当前,按照这一模式,长安区正在积极谋划北京实验二小第二分校“翰唐小学”的筹建。

(二)附属办学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石家庄附属学校是北京师范大学在我市设立的唯一附属学校,其性质为区属国办九年一贯制学校,人、财、物的管理和产权归长安区,管理模式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学校筹建过程中,区委、区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区教育局全程参与学校规划和校园文化设计,实现了校舍建筑的高标准、校园文化的高品位,区财政筹措专项经费为学校配备省、市一流的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学校建成后,在完成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十分关注教师配备问题,先后面向全国选调市级以上的名师和骨干教师;通过北师大面向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招聘优秀硕士、本科毕业生。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教师队伍专业化提升,借助北京师范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了由北师大提供课程、培训教师的再培养机制,努力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学校开班以来,坚持“特色化竞争、内涵式建设、优质化发展”的办学思路,传承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名校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初步形成了以“木铎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特色。建校以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长安区学校横向对比,取得骄人的成绩。

(三)协作共进模式

谈固小学是长安区的一所百年老校,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学校在新的时期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2013年与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正式签约,成为北外附校的协作学校。学校在管理提升、专家引领、名校名师指导、科研带动、资源共享、教师交流、学生互动、资金支持等方面,充分利用北外附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及先进管理模式,实现了“开放、多元、现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之路。学校实施“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以“一核心(提升教育质量)三支点(联姻名校、高效课堂、多彩体艺)四特色(发展体育、艺术、外语、信息技术特色),为广大学生铺就个性化成才之路。学校教师先后到北外附校跟岗研修,学生到北外附校游学一周,长安区校长到北外附校“林卫民校长工作室”跟岗研修,校长和广大师生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素质。2014年9月,学校迁入新校区,建有游泳馆、报告厅、体育馆、食堂、餐厅,各项功能室齐全,办学特色突出,成为石家庄市东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校。

(四)特色兴校模式

长安区普通高中积极探索特色化办学道路,石家庄市第十二中学是“河北省艺术教育示范校”,培养出了周冬雨、林依轮、方琼等优秀毕业生。为进一步突出艺术教育办学特色,不断拓宽办学领域,2013年学校与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合作,建立了“中国书画等级考试培训基地”,同时成为河北省第一家“中国书画等级考试授权考点”,这有力地推动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快速发展。

(五)校企合作模式

长安区职业教育积极打造骨干专业,依托有利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京津知名企业和高校的沟通合作,探索出一条人才培养和输送的成熟机制。石家庄市铁路中等专业学校充分利用与北京铁路局的友好关系,依托其铁路职工培训中心,建立了学生“入学学习―培训实习―返校提升”的良性人才培养机制,铁路客货运输服务专业现在已成为学校的骨干专业,毕业生覆盖北京地铁,铁路北京客运段的普通列车、城际列车、高铁、动车,就业率达到95%以上。同时,学校还不断拓展优势专业,与北京四海搏业集团合作,建立了高尔夫专业;与天津长城汽车合作,建立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发展势头良好。石家庄市学前教育中等专业学校突出学前教育专业优势,与天津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天津师范大学石家庄函授站”,由天津师范大学派出专业师资进行授课指导,为石家庄市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教育。同时,提升培训层次,拓展到专科、本科学历,每年毕业生都是炙手可热。

二、对内推行集团化合作办学

“对内”,即采用教育集团化合作办学,充分发挥区域内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实施优质带动,促进共同发展,提高义务教育新建学校、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创建了以11所学校为龙头的横向联合模式;以12中学、范西路小学和广安大街小学为代表的纵向联合模式(长安区艺术教育集团);以4所学校分别牵头、成员学校共同发展的特色群模式(足球、书法教育、武术、软垒特色群);以三年为周期的联合体模式;以7所国办园为辐射引领的学前教育协作组模式。

(一)横向联合模式

集团内部采用教育资源统筹整合的模式,把优质学校作为龙头学校,对应帮扶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作为成员学校。在龙头学校与成员学校均为独立法人和人、财、物分置的条件下,集团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由龙头学校统一指挥、统一管理,教师、干部互相流动,实现一体化办学,带动成员学校快速发展。我们创立了以11所学校为龙头,32所学校参与的横向联合教育集团。各教育集团学校之间通过教育教学交流、培训、共同教研、听评课研讨等活动,传播新课改理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优秀教师和班主任之间积极沟通班级管理经验、交流反思,转变观念,实现共同成长。

(二)纵向联合模式

区域性特色教育资源采用集中整合的模式,建立特色教育集团总校,利用辖区资源,以总校为龙头,制定并实施共同的办学特色,实现资源共享和一体化办学,形成从小学到中学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带动新校、特色校共同发展。我们创立了以12中学、范西路小学和广安大街小学为代表的纵向联合教育集团(长安区艺术教育集团),依托区位优势,借助区域内省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京剧团、广播电台、艺术职业学院、梆子剧院、交响乐团等单位的有力支撑,优化整合“小学―初中―高中”纵向艺术教育资源。2015年上半年,长安区艺术教育集团与河北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河北师大艺术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通过特色发展,努力打造长安区艺术教育品牌。

(三)特色群模式

区域内特色学校文化采用共同发展的模式,建立以一所特色突出的学校牵头、多所学校为成员的特色发展群,依托优质资源在特色管理、特色课程、特色资源、特色教育研究等方面形成合作互动互助的发展团队,探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区域内特色教育跨越发展。我们创立了四个特色群,分别是以谈固小学牵头,10所成员学校共同发展的足球特色群;以13中牵头,石纺路小学等6所学校共同发展的书法教育特色群;以50中牵头的武术特色群和以谈南路小学牵头的软垒特色群。

(四)联合体模式

以成员校轮值为龙头,在联合体模式的基础上,促进基础教育各个办学层面广泛的结对互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良性扩展。在多年来开展“联合体”办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重新调整组建了以三年为周期的7个联合体,共涵盖学校21所。

(五)学前教育协作组模式

第4篇:北师大实验小学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A-0043-01

2010年8月,柳北区作为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第一批实验区,确定双模式一平台(即联片教研模式、有效教学模式和搭建特色办学平台)的方案。在项目实施中,我们主动把实验项目与中心工作相融合,由浅入深,纵深推进。发挥项目校龙头作用,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让辖区更多学校参与到项目中。

现在,我区有10所实验学校一、二年级90多个教学班,6000多名学生参加了“小学英语能力提升”子项目实验,四至六年级150多个教学班,7000多名学生参加了“小学数学能力提升”子项目实验,10个学校成为“校长管理能力提升”子项目实验校。

一、运用联片教研模式。发挥中心辐射作用

“中心辐射,联片教研”是我区“十一五”广西教育科学A类重点课题研究成果,我们将该成果运用于项目的实施。

(一)大、中、小联片,激活本土资源

1.大联片:即组织整体教研活动。在每次参加南宁、北京等地集中培训前,我们均组织实验教师开展“大联片”教研活动,研讨普遍问题、难点问题,让教师带着任务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活动。

2.中联片:即学科中心组组织的教研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项目办公室专家团队两次联合实地指导和网络无缝指导下,我们定期组织英语、数学学科中心组开展“中联片”教研活动。

3.小联片:即校级之间的教研交流活动。发挥龙头学校的纽带和桥梁作用,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调动片区各校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各校教研活动的蓬勃开展。

(二)跨区联片,拓展城区视野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主动“走出去、请进来”,与桂林市叠彩区、柳州市鱼峰区等兄弟县区开展交流互访,实验老师在交流活动中得到视野的拓展。

(三)混合式联片,提升学科教师的理念

组织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英语、数学学科教师开展“混合式”联片教研活动,让更多教师感受和掌握了项目实验带来的有效教学新理念、新技术,加速了教学改革步伐。

二、采用有效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幸福指数

我们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赛促研树榜样。2011年10月,我们成功举办了柳北区首届金鹊杯“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实验”阶段成果展示评比活动,使一批热心实验工作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实验工作的中坚、示范、辐射力量。

二是有效课堂升质量。教师整体提升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课堂的变化和学生的成长上。在有效课堂的打造上,我们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课堂角色定位,着力打造课堂教学亮点。例如,雀儿山路二小的家长参与的英语亲子活动,胜利一小数学分层测试卡的运用,潭中路二小的英语节活动等。

三、构建特色办学平台。提升校长管理能力

(一)项目带来新理念,专家引领重实践

项目专家陈锁明教授,刘永胜校长和张景浩校长等多名专家到实验校与校长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交流,认真审阅、修改我区各实验学校的特色办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二)理念带来新改变,个性办学有提炼

由于项目理念的引入,我区把特色办学确定为促进校长能力提升的主要抓手,结合我区基础教育发展规划,以项目校为龙头,带动各校参与到项目中,通过制定《柳北区特色办学提升工作指导意见》,在辖区中小学全面实施特色办学提升工程。2011年7月,我们成功举办了特色办学申报答辩暨培训会,自治区项目专家陈向阳教授为我们进行了指导和培训。

为将特色办学向纵深推进,我们主动与广西教育学院合作,启动了柳北区特色办学提升项目,将英国SDP(学校发展计划)技术作为项目支撑,来实现我们的特色办学目标。

项目开展一年多来,我区教育教学工作成效初显,涌现了一批骨干教师和具有现代化办学新理念的校长,学校办学也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态势。三十九中打造的君子的文化,鼓励师生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二十八中打造绿色文化,从绿色环境到生态课堂,再到人文师生,给“绿”字增加了丰富的内涵;雀儿山路小学的乐乐教育,从艺术教育提升到鼓励全校师生谱写自己的生命之歌,为孩子的高品质幸福生活奠基;潭中路二小的生命教育,诠释了生命的意义;等等。

项目开展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有成功的喜悦、收获的幸福,也有让人深思的地方,如何用项目推进的方式进一步打造我们的品牌教师、品牌校长、品牌学校?如何以项目实施中学到的新理念去塑造柳北教育的大格局,让学生、家长、老师共同感受到教与学的幸福和共成长的喜悦?这些还有待我们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继续努力。

第5篇:北师大实验小学范文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振兴湖北教育事业——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省长贾志杰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韩南鹏同志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湖北省九十年代教育发展目标

钟祥市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办出特色,跨入全省先进小学行列

农村小学、初中课程改革与试验研讨会综述

湖北省农村“五·四”制小学初中课程改革的研究与试验回顾

《市场经济常识》教学的实践与认识

浅谈活动课的教学管理

黄冈中学——普通中学的一面旗帜

十堰市——城区与山区“挂钩”助学

初中劳动技术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老区教育呼唤“金翅膀”——《老区走向新世纪》系列报道之(二)

大别山石头记——麻城一中校长石萍其人其事

《集体力量大》(第四册第二课)主题教育的层次与设计

《集体力量大》教学设计(第四册第二课)

《心中有他人》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第4册第4课)

勇于认错教学设计(第四册第七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必须深入开展“注、提”实验

湖北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收费标准

校园环境建设应遵循的方针和原则

素质教育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

监利县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工作全面启动

认真抓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语文教改

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贫困山区中小学校收费难面面观

努力建设一支清正、廉洁、高效的招生考试干部队伍

对山区推广普通话的思考

整体优化综合育人——湖北省“小学教学综合改革”综述

综合施教促全面和谐发展——“小学教学综合改革”实验与思考

改革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着眼实施素质教育优化劳动课堂教学

提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催化剂

在主动参与和学习中发展道德能力——小学思想品德教材(鄂教版)总体介绍

预设是为了生成——教学《有趣的发现》的启示

莫让“生成”迷了眼——对新课程背景下某些教学行为的反思

生成,课堂因你而精彩——兼谈动态生成的策略

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

实践是炼就教坛新秀的最佳途径——湖北省品德课优秀教师朱红菊

生活的德育无痕——胡芳老师的教学实践

“她是用微笑浇灌花蕾的”——武穴市小桥小学优秀青年教师胡雅平

播下真情收获快乐——南漳县实验小学优秀青年教师曾秀群

润物无声育人无痕——走进李莺老师的课堂

用真心去拨动孩子们的心弦——鄂州市东方红小学优秀青年教师周丽芳

火样年华——武汉市汉阳区永安堂小学优秀青年教师柳娜

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青年教师李玲

引领孩子们走进充满情趣的语文世界——湖北省武昌水果湖二小刘小杰老师的教学风采

心灵的震撼情感的交融——优秀青年教师蒋卉的教学特色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推介大冶市师范附属小学高级教师马菁

生命因研究而精彩——举荐武汉市崇仁路小学青年语文教师董琼

第6篇:北师大实验小学范文

一、志愿服务工作的区域推进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和志愿服务的发源地,在奥运会的筹办和召开过程中采取了活动载体、区域推动的有效策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08年奥运会之后,北京市决定把志愿服务作为奥运的精神遗产,在全市范围内(尤其是中小学)广泛推广。

(一)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的政策支持

为推动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教育部于2009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北京市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奥运精神,建立和完善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意见》。

为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促使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常态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0年组织专家编写了北京市《中小学志愿服务手册》系列教材,其中小学手册名为《学做志愿者》,中学手册名为《践行志愿者》。教材图文并茂地向中小学生介绍了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基本含义,并用学生身边的典型讲述了志愿服务事迹,还推荐了适合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的具体内容,旨在倡导中小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会的各项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会参与意识。

2010年末,北京市中小学志愿服务推广工作开始在西城区和昌平区进行全区性实验,在东城、海淀、丰台、石景山、密云、大兴的部分实验学校开展区域性实验。实验主要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品德与社会课程为依托,结合《手册》内容进行志愿服务精神教育;课外结合学校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实践,通过实验摸索出一套区域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模式。至此,北京市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教育和活动的序幕正式拉开。

教育部和北京市有关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志愿服务手册》为区域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专业保证。

(二)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的实验研究

根据北京市教委和教科院的统一部署,北京市西城区于2011年1月成立了“建立中小学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实验研究”课题组,采取行政推动和科研引领相结合的工作策略。西城区教委副主任赵蓬欣任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领导工作;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德育心理部主任侯玮和西城区教工委团委书记魏锴为执行组长,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过程性领导和大型活动的设计组织;中教一科科长张洁、小教一科科长梁勇、中教二科科长李蕾、小教二科科长芦乃静为副组长,分别协调南北区域的中小学实验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

西城区在广泛调研和自主申报的基础上,确定由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北京市一五九中学等10所中学和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小学、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第一小学和北京市西城区半步桥小学等15所小学作为实验学校参与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持续半年时间。2011年1~2月为研究部署阶段,3~6月为课题实施实验阶段,7~9月为课题总结结题阶段。

(三)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的实验成果

在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把《志愿服务手册》的使用作为切入点,二是致力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第三是坚持课题研究和实践行动的有机结合。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余所实验学校的实施方案、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收获体会被北京市教科院出版的成果集收录,7所实验学校总结出志愿服务校本实施的成功经验。

2011年5月,西城区组织召开全区德育干部和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会议,推广交流实验学校的经验。北师大附中姚茜老师《普及、持久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北师大二附中陈颖老师《“机制”确保志愿服务有效落实》、北京市第十五中学范苑老师《以课程化助推志愿服务,落实公民教育》、北京市实验二小何建雯老师《小学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整体设计与思考》、西城广外一小李颢老师《“立体式志愿服务”设计与实施》、北京小学邓学军老师《知行合一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初探》和西城半步桥小学李林的《“阶梯式志愿服务”设计与实施》等专题发言给与会者很大的启发。目前,西城区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已经在各中小学扎实展开,形成燎原之势。

在实验过程中,西城区还将专门致力于志愿服务研究和推广的“小天使行动基金会”引入到课题研究,他们不仅为课题研究提供专业指导,还为实验学校的项目推动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志愿服务教师指导手册》就是他们奉献给课题组的一份丰厚的礼物。

二、志愿服务工作的校本实施

学校是开展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的基本单位和主阵地,志愿服务的区域推进必须依靠各中小学的校本实施。以下是我们经过实验研究和经验总结形成的志愿服务校本实施的成功策略。

(一)形成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由学生处和团委共同负责,他们一直致力于科学有效志愿服务运行机制的建设,形成了独特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师大二附模式”。该模式由相互衔接的组织运行机制、项目、培训认证、学分认定、评价激励、宣传推广、支持保障、团队建设机制协同构成。

组织运行机制。学校逐步建立起校团委指导、志愿者协会统筹、各部门分工负责、各服务队建设落实的组织体系和完善的组织运行机制,实现志愿服务组织的科学高效运转。

项目机制。在每学年初,由校团委、志愿者协会向全校学生进行动员工作,新一轮志愿服务项目招募信息(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地点、所需人数等),供全体同学自主选择申报。

培训认证机制。服务项目招募完成之后,由培训部开展志愿服务必备常识、通识技能和特定服务的专项技能志愿者培训,培训合格之后方能注册认证,颁发正式录用通知。

学分认定机制。学校将综合实践模块中10天社区服务必修学分,折合成80学时的志愿服务必修内容。学期末,由学生处、团委根据学生的服务和评价记录,完成对学生的学分认定工作。

评价激励机制。志愿活动与学分挂钩,能够确保志愿服务的基础学时;五四志愿服务活动系列表彰、“质朴杯”十佳志愿服务项目和十佳志愿者评选活动,则更是激发起志愿服务热情,满足了志愿者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志愿服务活动管理更加人本。

宣传推广机制。学校通过《三色草》校刊“真情讲述”志愿服务专栏、学生电子平台中志愿者协会专属页面、校园宣传墙报、校园宣传展板、校园网络新闻等进行广泛宣传。

支持保障机制。每周二下午4-5点是团活动专属时间,由校团委根据共青团工作需要安排相应内容,开展志愿服务团队组建专题团会、志愿服务工作培训、志愿服务项目集中展示和评比等活动。

团队建设机制。志愿服务项目团队建设的内容包括团队文化理念建设、团队合作凝练等,还特别注重团队成员间和团队间的情感体验和收获心得分享。

(二)打造专业引领的品牌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志愿服务工作运行模式由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分级管理的志愿服务团队、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双线牵动的激励机制、立体开发的基地建设、深度开发的品牌建设六部分构成,形成了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志愿服务活动运行规律的长效机制。

专业引领、深度开发的品牌基地建设是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最大亮点。基地建设是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内容,师大附中采取了校内外结合的立体开发策略,即:校内开发一些固定的志愿服务项目基地,志愿服务从身边实事做起;校外开发多个志愿服务基地,志愿服务深入社区和义工站点。在校内外基地中,北师大附中的志愿者们开展了系列活动:

“让蒲公英撑开精致的小伞,传递我们对打工子弟的深切关怀。”从2007年12月至今,师大附中的志愿者每周日下午都会准时到岗,为蒲公英“种子”们(即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补习功课。学校一位随行的《中学生时事报》小记者曾经在新闻稿中这样写道:“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以来,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帮助那些和自己同龄而命运却截然不同的蒲公英‘种子’了……处在不同环境的同龄人聚在一起,互相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彼此的校园生活。志愿者们纠正‘种子’们普通话或者英语的发音,‘种子’在和志愿者熟了之后,腼腆地教志愿者几句家乡话。在没有暖气的教室里,总会传出阵阵爽朗而温暖的笑声……”

“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帮助年迈老人穿越生死的轮回。”师大附中志愿者服务队开辟了赴朝阳门医院第二病区临终关怀的活动项目。同学们会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去探望年迈老人,削苹果、倒茶水、读报纸、讲故事……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为老人们带来轻松和快乐。临终关怀活动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心与心的碰撞,是爱与爱的传递,志愿者们用自己的爱心温暖了老人们最后的世界。

“让快乐的花绽放在智障儿童的心上。”启蕊智障康复培训中心里有一些智力残障人员、自闭症和抑郁症患者。在融合活动中,志愿者们通过拔河比赛、“吹泡泡”等游戏与孩子们拉近距离,用爱带给他们关怀,用真诚带给他们尊重。一位长期参与活动的志愿者说:“活动中,附中人的爱心温暖着我,智障孩子感动着我……在他们眼里,世界是如此美丽,而他们的心灵也是如此的纯净。我们呼吁更多的好心人来保护这片纯净,让这个世界因爱变得更美丽。”

“让悠扬的歌声和柔美的舞蹈温暖孤寂老人的心。”2009年至今,志愿者们每隔一周的周日,都会到颐寿轩敬老院与老人们聊天、游戏,天气好的时候还会将老人们推到附近公园晒太阳,接触清新的大自然。2010年重阳节,志愿者们把用“小天使基金”购买的按摩垫送给老人,为他们送上浓浓的节日祝福。学生志愿者在院子里唱着老歌,与老人们联欢,《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的祖国》《南泥湾》……引得老人们也随之引吭高歌。

“走进自然,让绿色环保理念在附中生根发芽。” 自从世界性环保组织“根与芽”2005年来到了附中,校园里就刮起了一阵绿色的旋风。在这短短的几年中,学校“根与芽”小组组织了校内外各种各样的环保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废物减量、回收、再利用”主题环保活动、“爱水好生活”活动……2009年“根与芽”中国气候峰会上,附中“冰上王者”展台吸引了各个年龄的参与者,获得了第四期绿色阳光行动优胜小组和2009年“根与芽”中国峰会项目成就奖的荣誉。

对于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感受和意义,一位志愿者在国旗下演讲时这样说道:“这是一片成熟的紫色天空,有我们的梦,有我们助人为乐的真诚,让快乐的花沿着大地的纹路,静谧地绽放在智障儿童的心上;让蒲公英撑开精致的小伞,为传递我们对打工子弟的关怀而匆匆赶路;让我们帮助年迈老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穿越生死的轮回,守候一路苦涩与甜美,一路空灵与沧桑。”“请让我们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们自己;请让我们去关心你,就像关心我们自己。因为有爱,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丽。”

(三)构建立体多元的服务模式

在学校志愿服务工作中,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一小构建了“立体式志愿服务模式”。广外一小志愿服务的突出特点是定位准确、设计立体、制度规范。

定位准确表现在,学校把小学志愿服务主要定位在家庭和学校,与学校和家庭生活紧密结合,非常符合小学生志愿服务特点。

立体设计表现在,学校设立了校级、班级、家庭、社会等多种志愿服岗位,以服务不同的区域和人群。确立校级志愿服务岗,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启动班级志愿服务岗,打造班级育人特色;确立家庭服务岗,小小志愿者走进生活;寻找社会服务岗,将小志愿者带进社区。

制度规范表现为,建立管理层、指导层、服务层三层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建立以志愿服务手册、服务学习手册、新版学生评价手册为载体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

(四)实现学校文化的有机整合

西城区第二实验小学“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与志愿服务“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非常吻合。因此,他们的志愿服务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寻求与学校文化的有机整合。

在辅导模式上,他们采取了“大手拉小手”和“项目带动”两种辅导模式。学校教师、家长义工、高校学生、高年级学生都伸出大手拉小手,JA(即国际青年成就组织)志愿者服务项目、青基会“小天使在行动”项目、人民大学手拉手项目都成为学生志愿者的培训载体。

在与学校文化整合方面,他们设立了学校“育爱志愿服务基金”,开展了“育爱杯”评选活动,实现了志愿服务与学校“以爱育爱”办学理念的有机融合。

在志愿服务基地建设过程中,西城区的志愿者们提出了“体验学习”的志愿服务理念,让金融街街道、金融街少年宫、教科文组织、西城区少儿图书馆、西城区科技馆、西长安街邮局、国土资源部、宋庆龄故居等都成为了学生志愿服务和体验学习的场所。

三、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的定位和建议

从世界范围来看,志愿者是公民社会的重要支撑,志愿服务精神培养是中小学校神圣的职责。从我国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来看,志愿服务精神是未来公民社会重要的精神内涵之一,是学校道德教育重要和有效的载体,中小学校必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志愿服务精神教育。由于志愿服务工作既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公共事业,又是一项具有内涵深刻、意义重大的专业性工作,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由未成年人构成的独特群体,开展志愿服务教育和志愿服务工作必须有准确的定位才能有效、持续、广泛地进行。

(一)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定位

中小学生志愿者是志愿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其不同于成人志愿者的特点。因此,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必须准确定位,建立不同于社会志愿活动的运行体制、机制。笔者认为,中小学校志愿服务的定位应该基于三点,即:学习重于服务,体验重于认知,未来重于当下。

1.学习重于服务

成人志愿服务的侧重点是服务,是奉献志愿者用自己的时间、经历、专长和爱心,为他人、社区和社会提供服务,构建和谐、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中小学是教育机构和育人组织,培养对象是未成年人,是未来社会的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的重点应该是学习,而不是成人意义上的服务;中小学志愿服务应该定位于培养未来的具有奉献精神、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精神的公民。这样的定位有利于扩展中小学志愿服务的领域和范围,有利于根据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设计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全面普及和推广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是一种学习。服务他人,成长自己。因此,我们的切入点不仅要考虑社会对志愿者的需求,更要考虑社会为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提供的服务和载体。

2. 体验重于认知

志愿服务是一项具有奉献精神和专业精神的事业,志愿者只有深刻领会志愿服务的宗旨、精神,掌握相应的技能,才能自觉地和更好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但是,志愿服务更是一种实践性活动,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活动,因此,志愿服务必须定位于以参与、活动、体验为主,而不是以认知为主。

小学生年龄很小,从理论上讲,应该定位于以认知为主,参与为辅,而不是体验为主,认知为辅;应该定位于学做志愿者,而不是践行志愿者。但是,从实践来看,小学生更应该体验重于认知,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很低,活动和体验是小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志愿服务都应该以参与志愿活动的体验式学习为主,而不是以学习志愿服务理念和精神为主。只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参与志愿服务体验的途径、形式和内容可以不同,以逐步向成人志愿者靠拢。

3. 未来重于当下

鉴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中小学校的功能定位,应该把中小学志愿服务教育的重心放到未来,而不是当下。这样的定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教育,有利于得到家长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技能水平低、服务能力差,又存在诸如安全、费用等问题,很多学校和教师认为开展志愿服务难度大。其实,如果我们把志愿服务定位于学习、体验,为未来的发展服务,操作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比如说,西城广安门一小在校内和班级设立了很多简单的志愿服务岗,让小学生自主申报,不仅使志愿服务教育得到很好落实,还改变了学校的管理文化,由过去的看管盯式的被动管理转化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他们还准备建立以家庭志愿服务为核心的小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体系,让小学生在家庭中开展志愿服务,此外,通过家长的引领、陪伴,实现小学生的社区、社会志愿服务,学校承担学生的教育、评价等工作,家长完成帮助孩子体验志愿服务的任务。只要家长意识到志愿服务对孩子未来成长的益处,就一定会大力支持这类活动。

(二)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建议

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需要按照学生身心特点、志愿服务运行规律和学校工作实际来开展。经过我们的研究、实践和思考,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

目前针对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国家还没有明确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在教育部文件中,普通高中要求学生在高中三年时间内完成10天的社区服务,学生可以获得2个学分。初中和小学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和要求。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部分学校用志愿服务代替社区服务,这是具有操作性意义的一种变通,应该得到认同。北京市共青团系统对共青团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时间的规定,原来是48小时,现在很多学校把此项要求和社区服务结合,要求所有学生都完成80小时的志愿服务,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整合和变通,值得提倡。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北京市的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可以制定区域性教育法规来支持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比如,对小学、初中、高中可以分别提出完成志愿服务的时间要求,把志愿服务纳入教育评价体系之中,如此可以促进区域性的教育特色和品牌形成。

2.学校应该建立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

中小学校是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单位,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才能切实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对于如何在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我们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建立党委领导、德育副校长主管、团委和少先队负责实施的学校志愿服务管理体制;尝试(下转第35页)(上接第52页)建立校内志愿服务学分制管理,与志愿服务时间规定相结合,构成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学校还应该建立与学生评价手册、综合素质评价、评优评先等相结合的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基地、项目和机会;学校志愿服务应主要定位于在体验中进行服务学习和服务教育,以区别于社会性的成人志愿服务。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应该和德育常规管理结合,和德育主题教育结合,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而不能另起炉灶,成为师生的负担。

第7篇:北师大实验小学范文

关键词:生活数学;生活经验;同课续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0-0042-04

不知何时,“生活”与“数学”被放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不知是偏正,还是并列关系的词语。亦不知大量用着“生活数学”一词的人们对“生活数学”有着怎样的理解。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在真切感受着“生活数学”对日常教学产生广泛影响的同时,也深切感到“生活数学”长期、随意的使用已造成了语意的模糊、语境的泛化。

“生活”与“数学”岂能像玩文字游戏那般简单地合并。借我们二年级集体研课《认识方向》的机会,我们对“生活”与“数学”进行了再认与反思:

[感慨]走进生活,学方向

《认识方向》是苏教版教材第四册教学内容。这是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如何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生活原型抽象为数学知识的过程,海安县的老师们围绕这一话题展开研讨,上了一节研究课。

课前上课老师将学生的的座位安排如下图(每个点代表一桌学生):

如此排位置,非常明显——这是老师有意为学生提供的“认识方向”的“匠心之作”。全班63名学生一个不落被安排成11个组,前面9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的座位都排成“×”形状,自前向后,自左往右,依次编号为1~9,9个小组又被排成一个大九宫。剩下的18个学生排成两个“九宫”形状的小组,分别编号为第10、11小组。

课堂上,师生首先以大九宫正中间一组为参照认识“东、南、东南”三个方位。

师:今天我们的座位有些特殊,看看前面九个大组组成了一个——九宫图。

师:现在我们将大九宫正中间的一组(也是第5组)叫做中心组。(指着中心组前面一组提问)想想,第4小组在中心组的什么方向?

生:东面。

师(边点头边指着中心组右面一组):第2组在中心组的什么方向呢?

生:南面。

师:很好。那——(师指着中心组右前面一组)第1组在中心组的什么方向?

生1:第1组在中心组的东面。

生2:不对,中心组的东面是第4组。准确地说第1组既在中心组的东面,又在中心组的南面。

师:既在中心组的东面,又在中心组的南面,说简单点,就是第1组在中心组的——

生齐:东南面。

在学生弄明白东面、南面与东南面的位置关系后,老师则以九宫中的其他小组为例与学生一起认识了东北、西北、西南等方位。接下来老师放手让学生借助自己小组组员的位置关系运用、熟悉方位词。

活动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在每小组正中间一张桌上有一张写有小组号的牌子,小组长依次安排学生先坐到这个位置上,再说出其他同学坐在自己的什么方位,同时其他同学注意迅速判断对或错!因课前学生的座位被排成“小九宫”或“×”型座位,因此其变化显得变化而有趣。

最后,老师分别让“×”形状的一个小组和九宫形状的一个小组同学站起来,同学们一起进行大组交流。

[感受]个人感觉本课最大的亮点应该是课前位置的重新排列。新课改推行至今,什么田字形、马蹄形等“为了座位而坐位”的做法已调不起老师的兴趣。然而笔者在这堂课上能真切感受到这样安排位置没有丝毫“作秀”的感觉。课堂上,同学们置身于老师有心设置的真实情境中,运用方位词说自己、说同学……

“这哪里是在课堂上学数学,这分明是生活中与伙伴们在一起嬉戏。”听课时我在笔记上这样写道。

[困惑]生活与数学间的裂痕

课上完后,我立即组织老师们现场议课。很多老师对上课者借学生的实际座位说方向这个环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然而上课老师却说出了自己的一个困惑:

“课堂中,学生先在生活中认识方向,然后再认识图上方向,表面看是从生活导入,然而我却感觉课堂后面一段时间的‘认识图上方向’与前面一段时间的‘认识实际生活中的方向’这个环节似乎没多大的联系。”

上课老师的困惑一下子激起了评课老师的共鸣。

老师甲:“而且我觉得本课中,学生不先学习‘生活中的方向’,直接学习‘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似乎也没什么大碍。”

“相反,先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方向,还会干扰学生辨别图上方向。”老师乙接上话音。

老师丙:“教材中就是直接由9个水果图组成的九宫图引入的。我上课都是照着教材,先从图导入,直接让学生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辨方向,感觉这样让学生“做中学”,省时、省力,而且学生作业正确率相当高!

为体现从生活引入数学的新课程理念而有心设置的教学环节在现实面前顿显多余与尴尬。

[探索]“生活”与“数学”的对接

如果说本课从生活导入,费时、费事了点,那用“长期效果”、“激发兴趣”等“大帽子”来解释之,大概还能唬住人。但如果说“从学生生活出发对学生后续数学学习还会产生干扰”,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于是我们留心收集了一些学生的错误,结果发现学生的错误基本如下(左图)。

很显然,这种错误的产生与孩子们每天的座位相关,他们每天面东背西、左北右南。当他们突然面对图形,置身于图中,一时缓不过神来,便“真”“假”不分、“虚”“实”不清,将“图上方向”与“实际方向”混淆起来。

于是我们尝试着将下一次教学预案作了细微地调整:

上课开始,所有学生全部面朝北就坐,老师站在北面和学生一起认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接着,让学生仍然面朝北,闭眼根据老师的所说的方位词用手指方向;

再接着,让学生闭眼转几圈后,心中假想面朝北,然后根据老师的要求指方向;

最后,睁开眼,辨认图上方向。

实际效果表明:小小改进,有效实现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无缝对接。

[反思]“生活”与“数学”的距离

作了调整后,生活引入与数学学习之间的断层得到基本解决,但这种做法似乎有本末倒置之嫌。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方向就是为了“纸上谈兵”、认识纸上的方向而设置的吗?认识方向为何要从生活导入?认识方向可以不从生活经验导入吗?

看似不起眼的两个小问题,实则涉及了对“生活数学”提出的背景、宗旨,意义、局限等话题的追问。叶澜老师教育我们,“如果缺乏对它的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我们往往就会陷入点状思维的怪圈,以致犯下以点盖面、以偏概全的错误。”因此笔者对此进行了“愚蠢的追问”。

1.数学学习为什么要从生活经验导入?

对于这个话题,我们不妨将“生活数学”还原成“生活”与“数学”两个词语,重新寻找将他们链接在一起的理由。

在M·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数学,闲人的游戏。实验科学家因为基本上是直接与食物打交道,所以他们的思维就局限于由感官所观察到的事物,从而束缚了手脚。数学家通过从实践中提取抽象的概念与属性,可以借助于抽象思维,而遨游于视觉、声音、触觉等构成的物质世界之上。”

而在郑毓信教授《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一书中则有这样一段话:“由于数学教育历来存在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病,从认知的角度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显然有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知识。”

由克莱因的著作可见,数学抽象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且数学很多时候还凌驾于生活之上。而揣摩郑教授的意思是,数学与生活的联姻是数学学习,特别是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的需要。“数学不仅要强调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2.数学学习可以不从生活导入吗?

对于这个问题,个人觉得万事不宜绝对。正如现在不少农民都想让自己的西瓜长成方的,可想想到了哪一天,当市面上的西瓜都是方的,要让西瓜长圆了或许会更麻烦!

作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觉得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由体验到经验”的时间,过早地抽象易导致学生“机械记忆、死记硬背”,过晚概括则又浪费时间、错失时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境制宜,内容适宜、时间充裕、条件允许,就不妨从生活出发,帮学生从生活出发“悟”出道道来;倘若时间紧张、内容简单、条件不允许,则不妨让学生直接先学习间接经验,然后再在生活中边应用边理解。“焐”熟又何妨!

[实践]让数学在生活的土壤中开花

教案修改好了,思路也理清了。于是我们进行了再一次试教。

(学生面北而坐)

一、让学生尝试将“实际座位”在纸上画出来。

1.师生一道借座位说方位;

2.让学生尝试在纸上画出座位的简略图,并将自己的位置圈出来。

3.请学生展示自己画的图,并用方位词进行解释、说明。

4.比较各种画图间的区别和联系。

二、在标准作图中寻找实际座位的对应区域,形成“面朝北”方向感。

出示教师画的位置图(此图与面北而坐学生座位一致):

解释:一般的情况下,人们都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原则作图的。

提问:能从图上找到你的位置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图上右上角一组在我们教室哪个角落?

右下角一组在我们教室哪个角落?

左上角一组在我们教室哪个角落?

左下角一组在我们教室哪个角落?

……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不断的实际位置与图上位置的变换、联结中,体会图上方位与实际方位之间的关系,形成能随时假想自己面朝北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空间感,从而将实际、图上判断方向融为一体。)

三、在多情境应用中内化体验,积淀经验。

1.根据方位词贴图。

2.认地图,找家乡。

3.按指令跳跳棋。

4.认识简单路线图。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画实际生活中的座位,不同学生画出来的图可能不一样,但不管怎样画图,同学之间的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不变——这种位置间的相对稳定正是数学教学区别于科学、语文等学科中“认识方向”教学最本质的地方。教学中画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自由的“画”中体会到实际座位与图上位置相对固定的关系。而紧接着的交流、比较则将这种相对固定的关系进一步凸显。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教师组织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座位的方位关系解读标准的座位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数学之花在生活的土壤中自然生成。

应该说,本设计中的生活让数学教学在不改变学科味的同时,微微弥散着生活的气息,让数学带着朴实而和善的面孔走近了儿童。

第8篇:北师大实验小学范文

关键词:位置与方向;学习方法;体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1. 小学数学“位置与方法”章节学习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中“位置与方向”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范畴,是应学段目标“探索一些图形的位置关系,了解确定物置的方法”的要求而设计组编的,共分“用四面八方确定位置”“用方向加距离确定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三个知识点。该内容的首要特点即是建立在学生日常生活的感性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并依据生活经验习得。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东北等八个方向,并且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初步认识在平面上通过第几行、第几列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而本章节学习的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里“图形与位置”的知识,是学生空间观念的新发展阶段。

2. 教学的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b、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学的方法

3.1、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

基于学生的这些基础,教法上我采用“创设―引导―开启”为主线的启发式教学法,积极营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空间思维得到发展。学法上让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大胆尝试、精心操作、互动交流的体验式学习,主动获得新知。

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准备课件、中国地图、练习图表;学生准备量角器、直尺。

3.2说教学过程

a、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课始,学生指认地图上的方向,填充八个方位图,并用量角器测量出东和东北等方向的夹角的度数。这样的开课既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方位知识、量角的操作方法;又引发学生思考“认方向”、“量角”和今天的新课有什么联系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本课的知识与方向、角度有密切联系,我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引导学生有效复习,便于学生在尝试新知和练习中能有的放矢,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b、探究交流,确定位置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创设问题情境,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其一般模式为:情境-问题-探索-交流-结论。围绕这根主线,为实现教学目标,我设置了以下教学活动。

(1)、观察情境、发现问题

出示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图,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自然,感受空间的魅力。接着简单介绍定向运动知识。随后请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参赛选手,进入模拟的空间中,观察“公园定向运动图”,交流发现比赛关键是找到各检查点的位置。于是从情景中提出“1号检查点在什么位置”呢?这样,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很自然的进入今天的主题――确定位置。

(2)、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掌握新知的重要时机,我采用让学生说、议、练、想四步完成新知的探究与归纳。

4.案例分析

4.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能向老师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有哪些大的建筑物吗?

生:学校有操场,学校有教学楼,学校有篮球架,学校有车棚……

(2).师:教学楼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围墙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生1:教学楼在北面,车棚在西面……

师:是啊,像东面、南面、北面、西面这些词语表示的是方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

生2:云梯在操场的右边……

师:是啊,上、下、左、右、前、后这些方位词我们以前就已经认识过了,那么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位置与方向。(板书课题)

4.2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a、介绍方法:认识东、南、西、北。(教室中的四个方向)

(1)师: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么认方向的?

生:太阳从东面升起。

师:是的,看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面,那教室中哪面是东?一起来指指。

(2)生:太阳从西面落下。

师:是的,看着太阳落下的方向就是西面,那教室中哪面是西?

(3师:认识了东面和西面,还有南面和北面。在日常生活中,你怎么辨认南北?

生:指南针。

师:根据指南针可以辨认哪个方向?(南面)指南针所指的方向是南面,知道我们的教室南面是哪里吗?

b、游戏体验。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现在,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好吗?(师看着学生)准备好了吗?

(1)体验东南西北。

A、靠最东面一排同学请起立。B、靠最西面一排同学请起立。

C、靠最南面一排同学请起立。D、靠最北面一排同学请起立。

(2)听口令,按顺时针方向。

师:下面,老师想请以为同学上来玩一玩,谁愿意来试试?其余同学请你观察仔细了。

师:请你面向东,面向南,面向西,面向北,再面向东。

师;怎么又回到原来的方向呢?

生:他转了一圈。

师:刚才他转的时候有什么特点呢?

生:按东南西北来转的。

师:是啊,他转的时候是按照东南西北转的,其实按东南西北这样转的方向,在钟面上和时针转的方向是相同的。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按顺时针方向转的。(师边说边和学生站同一方向做手势)板书:顺时针

小结

相信通过本文的阐述,已经对小学数学的“位置与方向”这一章节的教学方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今后,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将会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方面更加深入研究下去,力图使得“位置与方向”教学能够更加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第9篇:北师大实验小学范文

为此,教育部从2005年开始实施质量工程,其中建设和评审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力推动了我国高等院校的实验教学建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学实验中心在实验教学的建设过程中,注重一线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师资队伍,使整个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心2006年被评为了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在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问题上,北航计算机学院在教学实验中心教师队伍的引进、培养、考核与聘任等环节中采取了一系列灵活而积极的政策,稳定了教学实验中心专任教师队伍,吸引了高水平人才加入教学实验中心,调动了学院其他单位的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建设的积极性。

1以学科责任教授挂帅的课程群建设组负责实验体系的建设

北航计算机学院将整体课程按照二级学科划分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课程群,二级学科责任教授任课程群课程设计负责人,组织课程群建设小组,按本研一体化的整体要求,负责本二级学科所有课程的课程规划与设计,包括理论课程的配套实验设计和单独的实验课程的设计,完成整个学科课程群的课程设计与实验体系设计。学院成立了3个由二级学科责任教授领导的课程群建设小组,每个小组由6~8个教师组成,这些教师基本上都是相应学科本科和研究生必修或学位课程的主讲教师,同时包括1到2名实验中心相应学科的实验教师。

课程群建设组每学期需要集中对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详细研究,每个教师需要提交详细的课程发展研究报告,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细化课程教学环节,尤其注重论证实践环节的体系和实施。

课程群建设组的模式使整个课程体系的制订规范化,避免了课程之间的条块分割,实现了课程纵向、横向之间的有机衔接,同时学科责任教授的直接指导,有效地提升了实验体系的建设水平,为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理论、实验课程教师共同参与实验教学

为进一步确保先进的实验体系在实际实验教学中的实施,计算机学院要求理论课程教师必须参与相应课程配套实验体系的设计,并与实验中心教师共同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在“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课程中,理论和实验课程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成立实施小组,本硕打通,共同承担理论和实验教学任务。目前,学院有20多位理论课教师直接参与了相应课程的实验体系设计和实验教学。

3实验教学建设和岗位职责挂钩

学院实行了教学岗位聘任机制,在教师岗位职责中明确了学科责任教授以及理论课程教师在实验体系建设中的职责,即学科责任教授直接负责相应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的总体规划和设计,理论课程教师必须参与实验体系的建设并与实验课教师一并承担实验教学任务。

在每学年的年终岗位考核中,应聘参加实验教学的教师需要明确自身在实验教学中的工作成果,并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与岗位职责挂钩的方式从制度上确立了教师参加实验教学的责任,为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制度化的保障。

4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倾斜机制

按照北航有关人事制度,一般情况下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教学实验中心的教师引进在基本执行博士学位门槛的原则下,对于优秀的青年教师,可以将条件放宽到硕士学位。中心成立以来引进的7名教师中,3名具有博士学位,4名具有硕士学位。中心通过中华英才网直接面向社会招聘,学校、学院组织两级招聘小组,对应聘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严格考核,应聘人员需要进行职业素质测试、上机C语言考试、笔试、面试、课程试讲五个环节,从中选拔优秀人才。2005年中心招聘的1名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师就是从150多名应聘人员中竞聘出来的。

实验中心为进一步提高教师水平,依托学校教改资金和学院自筹资金,建立了专项创新实验建设基金,通过项目申报和评审,对于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材编写等予以支持,平均每个项目的资助经费在一万元左右,改革的成果再直接应用到实验教学中,有力地推动了实验水平的提高。

同时,学院规定青年教师在晋升副教授时,同等条件下,具有实验教学经历的将优先考虑。

5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上岗培训

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加注重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此,中心对于新上岗的教师,除了学校需要的岗前培训外,还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承担的实验课程,积极参加相关的上岗培训,同时通过压担子、下任务、提指标等方式,使教师能尽快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更好地服务实验教学。2000年以来实验中心教师分别参加Microsoft、华为、Quantum、Intel、IBM、ALTERA、BEA、LOTUS、FLUKE、Mentor Graphic等公司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达30多人次, 通过考核获得了相关的证书,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6有条件地开展竞争上岗机制

为确保教师能努力提高自身实验教学水平,计算机学院教学实验中心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对部分课程采取竞争上岗的模式。在计算机接口与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全校大类平台实验课程中,每学年初教师重新申报实验课程,申请教师提交实验课件,并进行试讲,专家评审,合格的教师才能正式承担课程教学任务。这项制度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7在具体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TA队伍的作用

实验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光依靠实验教师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实验中心从2003年起,组织了相关的TA实验教学队伍,补充到实验教学中,由学校统一发放津贴,目前每学年TA总数达到20余名,同时中心对相关的TA从选拔、培训、考核等环节确保实验教学的实施,使实验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