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北师大版教案范文

北师大版教案精选(九篇)

北师大版教案

第1篇:北师大版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有关“6”和“7”的加减法.

2.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交流、积极思考,并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3.在游戏活动中,使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发展他们的数感.

教学重点

掌握“6”和“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师生进行猜数游戏

(一)猜数“2”或“4”

1.教师谈话:我们一起玩一个猜数游戏好不好?(教师出示一个磁珠,让学生看看它的大小)猜一猜老师的两只手里一共抓了几个这样的磁珠?

2.学生猜数,并说出简单的理由.

3.教师提问:

(1)老师的手里到底有几个磁珠哪?想不想知道?

(2)看看老师的左手有几个?(教师把左手的4个磁珠贴在黑板上)

(3)右手哪?(教师把右手的2个磁珠贴在黑板上)

(4)有谁猜对了?你怎么知道一共有6个磁珠呀?

(左手有4个磁珠,右手有2个磁珠,合起来一共有6个.)

(5)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吗?

2+4=64+2=6

4.教师谈话:还想不想再玩一次?我们还用这6个磁珠,(教师把这六个磁珠摘下,重新握在手里)老师的两只手里都有磁珠,如果告诉你一只手里有几个,你能猜出另一只手里有几个吗?(教师按照学生的意愿出示一只手中的磁珠的数量2或4)谁能猜出我的另一只手中有几个?

5.教师提问:

(1)你猜对了吗?你怎么那么肯定你猜对了?

一共有6个磁珠,老师左手有2个,右手一定有4个.

(2)能把你的想法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吗?

2+4=64+2=66-2=46-4=2

6.小结:你们猜得有理有据,所以都猜对了,快为你们的胜利鼓鼓掌吧!

(二)猜数“3”

1.我们还用这6个小磁珠,换个玩法好不好?(教师用手捂住3个)猜猜老师用手捂住了几个?

2.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吗?3+3=66-3=3

(三)猜数“1”和“5”

1.还是这6个磁珠,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玩一玩,(教师悄悄地引导请上来的学生捂住1个)猜一猜他捂上了几个?

1+5=65+1=66-1=56-5=1

2.你们是不是都很想玩猜数游戏?那同桌的两位小朋友就来一次猜数大赛好不好?

二、活动二:生生进行“猜数游戏”

(一)教师谈话:同学们从学具盒里数出7个小珠子,看谁数得快!

(二)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一个同学捂,另一个同学猜,并说出算式.如果猜和算式都说对了,就可以从学具盒里拿出一个小珠子,放在盒盖中,表示得一分.比赛结束时,谁得的小珠子多,谁就获得了胜利.

(三)小组活动.

(四)你们俩是怎样玩猜数游戏的,结果怎样?

0+7=77+0=77-0=77-7=0

1+6=76+1=77-1=67-6=1

2+5=75+2=77-2=57-5=2

3+4=74+3=77-3=47-4=3

(五)小结

我们一起玩了猜数游戏,玩得高兴不高兴?我们今天又结识了许多算式朋友!这些朋友可以帮助我们做许多事,信不信?

三、活动三:口算抢答

3+4=7-4=7-3=7-5=1+6=2+5=

6-3=7-1=7-7=&nb

4+2=3+3=1+5=

四、活动四:找朋友

(一)出示图片:连一连

(二)教师提问:看一看,谁看明白了?(把加起来和是7的数连起来.)

说明:学生在连一连的时候,可能是把两个数相连,有可能是把三个数相连,只要加起来和是7就是正确.

五、活动五:小老鼠背土豆

(一)出示图片:老鼠背土豆

有一天夜里,一只小老鼠实在太饿了,他就到土豆地里偷土豆,你们看他来了.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哪?

(二)学生自编故事

你们能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三)能根据他们编的数学故事列出数学算式吗?

0+7=77+0=77-0=77-7=0

1+6=76+1=77-1=67-6=1

2+5=75+2=77-2=57-5=2

3+4=74+3=77-3=47-4=3

(四)小结:看到你们这么聪明、能干,小老鼠自己却不劳动,偷东西吃,心里非常难过,他表示以后一定改邪归正,自食其力.

教案点评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数学游戏贯彻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它好比强大的磁场,最大限度的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着孩子们主动地参与。

“小老鼠背土豆”这一活动,极具开放性。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编数学故事,针对数学故事中的不同情节,列出相应的数学算式,并说明含义。这样一道题变成了一组题,克服了僵化的只看表面现象的思维弱点,使不同的学生的思维受到了熏陶和感染,从质上有了一次飞跃,养成了全面的、合理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探究活动

夺金牌

游戏目的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竞争意识及集体观念.

游戏规则

1.由教师或学生将比赛题目写在一块黑板上,并在最上面放上精制的金牌.

2.比赛分两组同时进行,每组10人参赛,一组做上边10题,另一组做下边10题,一

人做一题.

3.两组都从塔底开始做,一直到塔顶.

4.学生做题时能口算的可直接写得数.后面的同学如发现前一位同学计算错误,允许先订正,再算自己该做的题.

5.算得快且正确率高者得金牌.

注意事项

第2篇:北师大版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2、3页

折纸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折纸操作与通分的活动的过程,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体验数学直观模型和“数学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及解决相关相关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习惯,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折纸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人准备正方形纸片、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主题情境图。

师:从情境图上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生1:他们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生2: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生3:还剩下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探究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

解读问题他们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让生明确数学信息后,并用纸折出1张纸的1/2和1张纸它的1/4)

列出算式:列出算式:1/2+1/4,并结合情境理解1/2+1/4的意义

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独立探究(教师提示: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涂一涂,也可以用学过的知识想一想,算一算)

组内交流,整理计算方法

汇报展示

方法一:运用画图法计算(折一折,涂一涂后)。

学生汇报画图计算的过程1/2+1/4=3/4,并引生反思,如果从算式出发,怎么算出答案是1/2+1/4=3/4,3/4的分数单位是1/4,就启发我们把1/2的分数单位转化成1/4,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出将

1/2再次平均分成2份的意义。这样就能得到脱离直观背景的算法(方法二),并能够沟通两种方法的内在联系。

方法二:运用通分法计算。

1/2+1/4=2/4+1/4=3/4

启发生思考:运用到我们学过的那些知识?

分析比较:

师:观察两种方法,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找到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引导生理解面积模型中每个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使生理解1/2+1/4表示半个正方形+1个正方形的“一角”即2个正方形的“一角”+1个正方形的“一角”明白只有化成相同单位的分数才能得到它们的和,从而理解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的道理)

引导学生明确通分是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一般方法。

(2)自主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减。(鼓励学生探究直观运算与通分法之间的联系,结合方格图说明各自的思考过程,用于理解异分母分数减法的意义)

(3)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独立算一算,组内说一说,全班交流

注意:1、交流计算结果;2引导生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3用画图法要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计算过程

二、尝试计算,展示交流

算一算-,并与同伴交流你的做法。

学生自主尝试。师巡视,选择不同算法的学生板演。

2、思考质疑。

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优化算法:不特意的强调要求出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在计算的过程中,让生尝试“智慧的偷懒”。体会出用最小公倍数通分的方便,达到算法优化的教学。

3、算一算

指名板演,其余生在本子上做。集体讲评。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2+1/4

1/2-1/4

通分=2/4+1/4

=2/4-1/4

第3篇:北师大版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培养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2.理解意义并会运用意义解答有关应用题。

3.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熟练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意义并会运用意义解答有关应用题。

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思考方法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准备练习:

说出下面分数的意义:

1.

一条路,已经修了全长的

2.

小明看了一本书的

3.

一袋大米,吃去了

小结:以上的句子都表示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

活动二:新课:

出示:张家庄修一条1200米长的水渠,已经修了全长的。已经修了多少米?

1.

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2.

分析句子的意义,画出线段图。

师:把谁看作单位‘‘1’’?

已经修了的是谁的?

要求已经修了多少米,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法?

“1”

修了

?米

1200米

3.

列式计算;

1200×=

=

1000(米)

根据分数意义列出算式。

1200÷6×5=1000(米)

师:1200÷6求的是什么?为什么再×5?

4.

答题。

5.

同桌互相说一说解答步骤。

活动三:师生合作完成。

活动四:独立解决问题。

活动五:学生质疑,归纳解题步骤。

活动六:巩固练习:

1.

判断哪一种分析是正确的,错误的要指出错在哪里。

一箱货物重吨,运走它的,运走了多少吨?

分析:1)把一箱货物看作单位“1”,运走的货物是;

2)把一箱货物看作单位“1”,运走的货物是这箱货物的;

3)把一箱货物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运走的占3份;

4)把看作单位“1”,运走的货物是它的,求运走了多少吨,也就是求的是多少,用乘法。

2.

选择正确的算式:

从甲地到已地小聪步行用小时,小明骑车比小聪快,小明比

小聪早几小时到达已地?

1)+

2)-

3)×

4)×

+

5)-

×

布置作业:书P9/

7(2)

P10/

1,2,5,6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应用题

张家庄修一条1200米长的水渠,已经修了全长的。已经修了多少米?

“1”

修了

1200×=

1200×=

1000(米)

1200÷6×5=1000(米)

?米

答:已经修了1000米。

1200米

见幻灯片《分数乘法应用题》

反思:1、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是在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采用了变简单题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相对应为不对应,变一步计算为两步计算。

第4篇:北师大版教案范文

教学重点

1.认识1、2、3、4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了解1、2、3、4代表什么.

教学难点

了解1、2、3、4代表什么.

教具准备

课件、补充资料“结绳计数”,学生每人一张数字卡片,老师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你们知道古代人是怎么数数的吗?(演示课件:结绳计数)

2.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他吗?

(点评:以结绳计数的故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活动(二)

1.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座美丽的小山村去旅游(板书“1”),你们想去吗?乡村的早晨非常美,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点评: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1”的概念.)

2.(演示课件:美丽的山村)请你们仔细观察,1可以表示什么?(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学生可能说:一条狗、一棵树、一艘船、一间房、一个小孩、一座山、一个太阳、一户人家、一棵草、一个萝卜、一筐萝卜、一条小路、一条河、一群鸟……

4.平时,你还在什么时候会说到或用到“1”?

(点评:发散思维.联系生活实际学习.)

5、谁能总结一下,“1”都可以表示什么?

(1即可以表示个体,又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集合,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

活动(三)

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用到2、3、4等数字,这些又可以表示什么呢?

(点评:由“1”的学习,引申到2、3、4的学习,学生借助已知的方法自主学习.)

活动(四)

1.建小足球队:学校的操场多宽敞啊,你们想不想去活动活动?我们就来组建一支小足球队.

2.你们看,老师这里有很多的数字,(数字朝下)谁愿意参加足球队,请你抽取一张数字纸片,把它贴在胸前.(10个同学贴好数字,按上台顺序站成一排)

3.同学们,台上有几名运动员?他们衣服上的数表示什么?

4.如果让他们排成一队,可以怎么排?(学生讨论)

方法一:

1、2、3、4、5、6、7、8、9、10

方法二:

1、3、5、7、9、2、4、6、8、10

方法三:

10、9、8、7、6、5、4、3、2、1

(学生说出其中一种,台上小队员排队)

5.老师扮演记者采访:请问,你是几号运动员?你排在第几个?

6.请同学扮演小记者,向运动员提问.

7.除了这种方法,你还有别的办法帮他们排队吗?

(10人一组活动:把自己座位里的数字贴在胸前,然后大家讨论可以怎样排队,站成一队)

8.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是怎么排队的?其它小组可以当小记者提问.

(点评:组建小足球队,调动学生参与的意识与活力.在老师示范性的采访后,学生在模仿提问中,感知序数.)

活动五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打算向谁学习他的什么优点?

板书设计:

快乐的家园

1234

总评:注重体现学生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抽象性,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同时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因此在引入新知识时,通过直观的富有意趣的画面——结绳计数来引入,并安排操作性的实践活动如:组建小足球队.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感受知识、学习新知识.在注重直观感受的同时,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例如,在认识"1"的时候,先让学生感受一棵草、一只船、一盆花……让学生联想到:2可以表示什么?3呢?4呢?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不只停留在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

第5篇:北师大版教案范文

法库县包家屯小学

徐凤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认识倍数与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倍数与因数”是整数学习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分数学习中的重要基础知识。教科书利用整数乘法认识倍数与因数,设计了四个递进的问题。第一问题根据情境写出乘法算式;第二问题认识倍数与因数;第三个问题结合乘法算式,判断倍数与因数;第四个问题结合给定的数,探索找7的倍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分数、负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3、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初步养成乐于思考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倍数与因数的意义,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倍数与因数之间的关系,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认识数的世界

创设“水果店”的情境,呈现了生活中的数有自然数、负数、小数。在比较中认识自然数、整数,使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

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数,并给它们分类。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通过比较认识自然数、整数,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

二、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情境图,引导学生列出两个乘法算式:

9×4=36(人)

5×7=35(人)

师引导:9×4=36,我们就可以说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板书课题:倍数与因数)根据5×7=35,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

学生口述练习。

导入新课:了解了倍数与因数的意义,接下来我们就继续业探究倍数与因数的知识吧!

活动2【讲授】探索新知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意义。

(1)根据算式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25×3=75

18×7=126

师引导学生明确: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与因数。

(2)强调: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3)出示算式:75÷25=3

师:你能根据这个算式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4)同桌相互写一算式(一人写乘法,一人写除法),相互说一说。

2、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出示:7、14、17、25、77,找一找哪些数是7的倍数,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地找一找,然后与小组内同学交流你找的方法。

生独立试做,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哪些数是7的倍数?你是怎么找到的?

生汇报,教师在白板上出示。

小结:可以通过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来判断倍数。

(2)7的倍数还有哪些呢?你能用什么方法找到?

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乘法来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还可以用依次加7的方法来找。

师:请同学们再试着找一找6的倍数的有哪些?9的倍数有哪些?同学们自己再多举几个数字来找一找它们的倍数。

师引导:在找一个数的倍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师引导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巩固练习

指导完成“练一练”中的1、2、3、5题。

第1、2题进一步认识倍数与因数,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第5题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4的倍数和6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然后全班交流,说说找倍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四)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练一练“”第6题

【板书设计】

倍数与因数

9×4=36

第6篇:北师大版教案范文

关键词: 数学教科书 范例 比较研究

一、问题提出

随着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与新课改的需要,现阶段我国有五种版本新课标的数学教材在各省使用.课改前,大部分省份采用的都是人教版的数学教材;课改后,各省份根据本省学情选取了适合自己的教材.前后教材版本的不同对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提出了挑战,即前版本对应数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新版本,前版本教材侧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新版本弱化了,能否在新版本补充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等.

如何做好两个版本教学衔接的问题,除了研究课程标准、新版本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外,我们有必要对两个版本教科书具体对应内容做比较分析.函数是贯穿高中数学六大主线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函数概念又是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接触的第一个既抽象又难理解的概念,故函数概念的教学极其重要.因此下面分别选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1(必修)》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1(必修)A版》函数概念的一节内容作比较.

二、分析框架

文献[1]的作者通过对以往关于教材比较文献分析后提出了一个横向和纵向的教科书比较分析框架,用以调查教科书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并运用这一框架对三个地区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分数加减法内容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在此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函数概念内容的特点,主要对北师版和人教版教科书函数概念问题模块进行比较分析,分析框架如下:

表1 教科书的分析框架

在表1中,“与学生的交流”主要指教科书如何将数学知识传递给学生,包括数学内容、数学思想。

三、函数概念的问题比较

函数概念初步建立之后,学生需要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概念,通常范例和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构建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下面主要分析两个版本教科书范例和问题的异同.

3.1范例

范例主要指教材中演示某个特定步骤或技能的例子,但不局限于给出完整的解题步骤或给出答案的例子.下面主要从教科书中范例的呈现顺序和范例解题步骤两个方面分析比较.

3.1.1范例的呈现顺序

在概念的理解部分,北师大版在给出函数的概念之后,首先,通过两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反比例函数和一元二次函数,让学生对新概念形成初步认识;然后,从集合的角度解释了三个具有不同背景函数,让学生再次认识函数的概念;最后,用一个有实际背景函数,升华概念的理解.

人教版在处理函数理解的部分,则采取了不同的范例呈现顺序.首先,从集合角度分析三个不同背景函数的对应关系,让学生分析、归纳三个实例的共同点,得到函数的概念,形成概念的初步认识;其次,通过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联系,以达到概念再认识的目的;最后,让学生经历求函数定义域、函数值和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等的过程,强化双基,达到同化概念的目的.

3.1.2范例的解题步骤的比较

我们把范例的解题步骤分为完整解题步骤和部分解题步骤.完整解题步骤应该包括:分析、求解过程、结果、反思四部分,而部分解题步骤只包含以上四部分当中的一个或几个,如只有求解过程和结果.按照以上划分规则得到:

表7 解题步骤范例数量对比

表8 范例解题步骤详细对比

由表7和表8可知,北师大版函数的概念侧重于探究式学习,教科书上的范例解题步骤都是部分解题步骤,都是点到为止的启发式学习.人教版则侧重于尽可能向读者展示完整的解题步骤,通过详细分析,夯实读者的数学双基.

3.2问题比较分析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指教科书中函数概念一节相关问题,包括范例、思考题、练习、课后习题.我们从问题类型、问题难度、范例呈现的解题步骤三个视角进行比较分析.

3.2.1问题类型及数量比较

我们把有关函数概念的问题按题型进行了划分[2],并对问题数量进行了统计,得到如下表格.

表5 两版本教材问题形式及数量统计

通过观察上表,我们得到以下结果:

(1)两版本教科书课内巩固习题的数量相差不大,分别是13和14.

(2)人教版题目总数量远高于北师大题目的数量,是北师大版的2倍多.

(3)人教版课后习题的数量是北师大版教科书的3倍多,这样处理虽能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我们仔细分析任教版有关函数概念的题目,发现人教版课后习题数量多的原因在于对课后习题设置了层次化的变式.如关于已知函数解析式求解函数值的问题,一共有三个变式;而关于求函数定义域的问题,也有三组变式.

3.2.2问题难度比较

根据文献[2],我们计算出如下表所示的一组题目综合难度.

表6 两版本问题难度因素的加权平均

根据鲍建生的蛛网难度模型[3],得到两版本问题综合难度对比图.

图6 两版本题目难度综合比较

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师大版教科书函数概念问题整体难度高于人教版,主要表现在:问题探究水平、背景深度、运算量和知识点含量的难度都高于人教版;而人教版问题推理水平难度则略高于北师大版.这从侧面说明了,北师大版函数概念配套问题数量虽少,但探究性强,思维深度较高;而人教版,配套问题数量虽远高于北师大版,但整体难度偏低.

3.3对学生认知要求的比较

3.3.1潜在认知要求对比

文献[1]把问题对学生潜在认知要求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记忆型、无联系的程序型、有联系的程序型、做数学.结合两版本教科书内容的特点和新课标对知识与技能的认知要求,对以上四个层次水平理解如下:

*记忆型:任务要求对以前学过的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简单记忆.如求y=■的定义域和值域.

*无联系的程序型:任务侧重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如计算、化简、解不等式等,与概念的理解无关.

*有联系的程序型:任务强调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概念的理解相关.如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个函数.

*做数学:任务没有暗示可预期的解决途径,属于开放性问题,答案通常不唯一,需要将具体问题上升到本质联系,并进行复杂的思考、设计解决方案等.

按照以上四个认知要求标准,对教科书中的问题进行了划分,得到如下条形统计图:

图7 两版本认知要求对比对比

由上图可知,两个版本教科书中的问题对学生认知要求主要集中在有程序的联系型和无联系的程序型,即二者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双基.从问题数量上看,人教版整体认知要求要高于北师大版.

3.3.2作答类型的对比

结合两个版本问题的特点,把问题作答类型划分为答案和数学陈述、解释、推理论证三个层次.答案和数学陈述指的是解答过程不仅要求有结果,还要做相关数学说明;解释指的是为了加深概念的理解,把问题与概念对应起来的一个过程;推理论证指的是根据一般的原理和结论说明某个特殊问题的合理性.

按照以上规则,得到如下表7所示的两套教材关于问题作答类型的比较,北师大版以“答案和数学陈述”和“解释”为主要作答类型;而人教版三个作答类型比例则比较均匀.

表7 两版本问题回答类型对比

四、结论与启示

在“函数概念”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两版本教材的问题都以“无程序的联系型”和“有程序的联系型”为主.但人教版教材问题总量较大,是北师大版的2倍多,其原因在于人教版通常对同一个知识点设置几组变式练习,意在加强训练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虽然,人教版问题总量较大,但问题总体知识难度低于北师大版.此外,人教版教材通常会在问题旁边附加旁白,作为对教材正文内容的补充或拓展.北师大版问题数量相对较少,但教材有意对某些内容“留白”,旨在让学生自己填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给出函数定义之后,北师大版教材又给出三个不同表现形式的函数,但并没有结合函数定义从集合的角度具体分析.且北师大版问题的探究性和背景的丰富性要高于人教版.主要表现在教材中设置学生自己动手参与的思考交流栏目及问题类型与生活联系紧密.

两套教材不同的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体现出编排者教学理念的不同.人教版教材无论从函数概念的引入还是范例等问题的呈现都讲究实效,方便学生自学;北师大版教材范例呈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点到为止的启发式问题,学生需要结合函数定义,对问题进行加工.也就是说北师版教材侧重于探究式学习,注重让学生经历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

参考文献:

[1]Charalambous,C.Y.,Delaney,S.,Hsu,H.,Mesa,V.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Fractions in Textbooks from Three Countries (Areas)[J].Mathematical Thinking and Learning,2010,12(2):117-151.

第7篇:北师大版教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北师版教材;实践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40—0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2—0010—02

北师版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11年来,我对这套教材感受颇深。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理念。它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的事实。使学生既能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心智,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是我十分喜爱一套的教材,在北师版教材使用中我与它共同成长着。

一、北师版教材的优势

北师版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情趣的实践问题,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力量。

北师版教材注重诱发学生大胆思维,猜想、探索、尝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启于思,思启于问”。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数学。兴趣来源于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打断教师的话并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有问题想问一问”,“老师,我还可以再补充两点……”,答案不惟一,解法多样性,学生思路逐步开阔,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以及提出的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灵活的解题能力,结合实际问题作出的合理解答无不让我们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潜质所折服。

使用北师版教材,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质方面的教育。另外,它还强调教学中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有更多思想上的冲击,从更广泛的基础上完成对所学内容的构建。

教师被种种“教学意外”所震惊,既没有进一步追问学生的想法,放弃了课堂中“自然生成”的最佳时机,也没有在后面的探索活动中为学生释疑求证,以至于错失 “精彩”,使教师在更深层面上完成新的教学建构。看来,教师要适应新的教学,必须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少几分尴尬,多几分从容。

二、北师版教材的改变

1.教育观念的改变

在过去,对学生而言,教科书是学习过程中供模仿的对象;对教师而言,教科书是一种预期的、最为理想化的学习结果——如果能将教科书完整“复印”到学生的头脑里,那就是最成功的教学,也就是说,教科书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种在绝对意义上的正确性和精确性,是任何人都不容置疑的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一个“范本”,只要求学生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就行了,完全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和发展。而北师版的教科书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是他们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而不再是“终结目标”。北师版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强调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以满足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最终目标,这是新教材所独有的、以往教材所不能做到的。

2.教材内容的改变

教材注重挖掘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生动的图片以及学生们非常熟悉和喜爱的情境,让学生能摸得到,看得见,体会得到。例如,在第四册第一单元中,在学生依次学习了没有余数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及书写之后,教材立即安排了“租船”这一内容。这一部分需要学生运用以上所学的方法列出算式,在计算出商和余数之后,根据实际生活的要求,充分考虑余数的意义。对于解决“至少”的问题时,余数是有意义的,它直接影响答案正确与否;而对于“最多”的问题,余数则对答案没有影响。这就要求学生在完成计算的同时,要结合生活的实际再次对答案做出判断。由此学生充分体会到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并且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角色的改变

教师的课堂角色,由单纯的数学知识传授逐渐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教和学朝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教师着重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数学老师不再只是习题的“研究者”和考试的“指导者”了。学习方式也开始多样化,学生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北师版教材为学生的探索交流提供更大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课堂上更多出现的是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三、北师版教材的困惑

1.情境图需“精细化”,增强数学味

情境图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多维的、层次不一的,尤其低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常常会根据情境图上的非数学信息,说出许多与教学无关的话题,我们教师需要用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提取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情境图的理解达成共识,才可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建议:能否对情境图进行“专业加工”,使之从情节、篇幅、色彩等方面更简洁些,便于学生提取数学信息,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直奔学习内容,增加学习新知和巩固练习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增强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客观世界的能力。

2.新教材知识内容跳跃性较大,内容衔接有问题

北师版教材内容安排应在继承传统优势上创新发展。 在教学中,老师们感到新教材知识体系与老教材大不相同,内容系统理不清章法,彼此不能互相支持,比如“统计”知识几乎每册书上都有,但都是“蜻蜓点水”。教师们很难把握教学内容的深浅,不知道给学生拓展多少才算合适。再有,对“百以内数加减法”作出了重大的改革,加法只分不进位加和进位加,减法分不退位减和退位减,不再细分,强调列竖式计算和口算并重,重点掌握方法,教材从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一下就跳跃到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缺乏大量口算训练和巩固练习,计算基本功不扎实。我认为百以内数加减法口算不能淡化,因为这是最基础的数学知识。

建议:我们教师要把握教材体系,使知识点更加理顺、细致。

在多年的学习、揣摩、研究、思考中,北师版教材的理念新、选材丰富,深深地吸引着我、感染着我。它打破了固有的思维定势,给学生和老师的个性发展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将沉闷、闭塞的课堂变为欢声笑语的课堂,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几轮反复使用后的今天,再重新审视它又有了新的认识,北师版教材中虽然有许多新颖、独到和开启人心智的地方,但是使用前如果不认真钻研,查阅参考书籍或与其他教师共同研讨,是不容易把握好的,这也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与北师版教材共同成长、日臻完善,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侯前伟.小学数学教材适用性的个案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姜羽秋.小学数学“用教材教”的实践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赵明霞.快乐数学,有效课堂[J].才智,2010(35).

第8篇:北师大版教案范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案例教学 区域地理

案例教学运用于普通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其运用在教师职业教育中进行案例教学的尝试日渐增多,在普通教育的学科教学中进行的案例探索正方兴未艾。笔者以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为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案例教学中如何深化和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及相关理论,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

1.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对区域地理案例教学的要求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可联系生活实际,选择案例推进地理教学。

2.教学实例: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以大量呈现地理案例取代了以往陈述经典理论的编写方式,试图引导教师广泛实施案例教学。如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案例教学,更好地实现地理能力的培养?

以下片段是笔者在本章节实践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几个片段及感想。

片段1:区域农业发展因素利弊并存

展示图片: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干湿地区、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图。

分析得出: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提出问题: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农作物品种,熟制、农作物生长季节、牲畜冬季防寒等。)

承接课本中的思考题,得出结论:热量不足是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条件。

再次提问:(1)试分析热量不足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有何有利之处?(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期长,有利于营养积累,农作物的品质较佳;农作物病虫害较少;土壤有机质易于积累,矿物质分解和淋溶作用较弱,土壤较肥沃;积雪覆盖时间长,春季积雪融化,既缓解春寒,又改善土壤墒情。)(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一年只有一熟,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农闲时间较长,因此农民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工作。如: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建设、家庭副业、工业、商业、文化事业等。)

【反思】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从案例出发,引导学生分析区域气候特征,使学生理解气候条件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认识到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最后,针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通过两个问题的反思,得出结论: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往往利弊并存,要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分析利弊。

片段2: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中,第三章介绍了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农业地域的形成,因此,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分析,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创设情境:确定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请同学们来安排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你怎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吗?学生可以很快地完成下表。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假如你是农业局局长,让你来为漳州农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你分哪几个步骤进行?如何布局?

投影:漳州地区农业发展的相关材料有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请学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漳州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学生分组对漳州地理条件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漳州地理条件优越,可以成为一个综合发展的“鱼米花果”之乡。

【反思】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实例,情境化是成功案例的突出特征。因此,本案例,笔者试图从身边出发,以漳州本地为例,使学生对漳州农业发展地理条件分析,很好地联系实际,理解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片段3: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及其对策,为区域特色农业提出建议

根据收集的资料,分析讨论东北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1)你能说出东北区域农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呢?(2)面对问题,该怎么办呢?你能想想办法吗?(3)如果你是东北人,你会为家乡农业的发展树立怎样的奋斗目标?(4)针对三大不同农业区域的存在问题,你将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利用资料,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总结: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等。由于东北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农业生产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不同。针对不同农业区,采取的措施各不相同。

【反思】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地理教学案例从一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教材中的案例是相对完整的,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

笔者认为,通过此案例分析,学生要学会在诸多因素的分析中,找出主导因素,为区域特色农业提出建议,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强化学生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对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区域地理案例教学与高考

福建省地理高考命题在继承全国高考卷重视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结合、突出图标分析和综合分析的地理学科特色等传统优势特点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凸显了创新性与开放性,对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正是如此,案例教学的优势尤为突出。

笔者认为,区域地理中的案例教学,必须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为支撑点,在分析具体案例时,加强培养学生正确而有效地抽取相应的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能力。这样,在高考中,学生应对不同背景的案例,就懂得如何正确地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分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参考文献:

[1]陈澄,樊杰主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

[2]蔡建忠.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cn.

[3]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4]周顺彬,主编.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6.

第9篇:北师大版教案范文

尊敬的李秀平社长:

您好!首先,我想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和最真诚的感激之情!2014年11月12日,对我来说是一个幸福的日子,我家遇到了一位贵人,他就是《法律与生活》的记者盛学友老师。

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2014年2月,我家乡的土地被乡政府征用,但一直到当年11月,土地征用款迟迟没有发放到我们手中。我家世代为农,以种地为生,如今土地没有了,钱也没有发放到位,家中无粮、无钱,而我的丈夫因脑出血卧床多年,唯一的一个儿子也患上脑梗塞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没有了生活来源 于是,我多次奔波于乡政府讨要土地征用款,均没有结果。

11月12日,我正在求乡党委书记讨要征地款时,旁边走过来一位高大的青年人问我缘由,我向他诉说了家庭情况。于是,盛老师亲自到我家看了真实情况,惊呼可怜。临走时他以个人名义慷慨解囊,奉献爱心,捐助我们人民币1000元、大米300斤。为此,本人对盛老师表达最诚挚的谢意和最真诚的感激!我一定要在未来的生活中,教育下一代以社会为中心,以《法律与生活》为楷模,以盛老师的人品为榜样,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黑龙江省肇东市东发乡 刘景云

2014年12月15日

2015年4月,我刊收到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高级中学80岁退休高级教师冯朝均的读者来信,他想感酣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的法官。

2013年,冯朝均在参与《中华名言词典》校对时意外发现,2005年5月,某出版社出版的选集盗用了由他所著的《人生格言经典》一书中的部分内容,此书于2004年10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看到自己的作品被盗用,冯朝均根据《著作权法》向外发出两封求助信,一封投向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另一封投向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

两部门接到冯朝均的求助信后,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让他收集相关证据后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寄给他《北京市法院起诉书》样本。冯朝均收到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寄出的起诉书样本后,写了《起诉书》,经过法官不厌其烦的指正,再次投寄,冯朝均深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