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课程考核范文

校本课程考核精选(九篇)

校本课程考核

第1篇:校本课程考核范文

论文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课程 考核方式改革 创新能力

论文摘 要:本文结合新建本科院校的特点,就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原则及我校(福建工程学院)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证券投资学》与全校性数学类公共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两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认为考核方式的改革对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引 言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评价教学质量和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途径和尺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现今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式”培养过渡到“大众化”培养,这一指导思想的变化使得高等教育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但是事实上,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考核方法还是与“精英式”培养背景下的考核方法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必然会与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不相适应[1-2]。

然而,对于近几年成立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由于其培养的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对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是否具有较好的运用知识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3]。为了培养这样的应用型人才,必须从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改革开始,引导人才的培养向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方向发展。因此,只有不断创新考核手段和考核方法,真正使考核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成为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有力激励手段。

2. 现有课程考核方式的现状分析

2.1 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内容

由于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许多专业来说,由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目前大学课程的考核内容大多数根据考试大纲,局限于上课教材范围的基本知识和结题能力,是对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的考查,按照各章节的知识点分别布题,客观性试题比例大,而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特别是结合实际的分析论述题少,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个人特长及创新能力的考察,引导学生死读教材,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有限的课本知识里,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造成了学生阅读范围、知识覆盖面狭窄[4-5]。

2.2 重笔试轻实践性考查

目前许多考核方式都是基于课本知识为核心的闭卷或开卷的笔试考试,形式单一,较死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2.3 考核效果难以客观体现教学水平与学生素质能力

由于目前的考试多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以笔试的内容进行测试。然而不同的教师出的试卷的试题的难易程度、考核的知识点等不同。另一方面,在批改试卷时,不同的教师的给分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这样就造成仅从试卷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是不科学的。也就造成了单一的课程考试的弊端。

3.我校部分数学类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践

福建工程学院是一所新建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我校数理系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学校鼓励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精神指导下,大力推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分别在全校性数学类公共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证券投资学》等课程进行了考核方式的改革。

3.1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原则

3.1.1 主体性原则

教师的考核方式的改革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考核的各个环节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和积极性。弱化授课教师的主观性。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学生创造思考、实践的平台,引导学生积极第参与课程的全面性、外延性与扩张性和主动性地学习。

3.1.2 过程性原则

要将原有课程考核单一、片面地以笔试为标准的唯一的评价体系,将课程的考核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在平时的课堂学习过程中也要通过课程小论文等形式与考核结果挂钩。建立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强化、提高和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将考核作为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一个手段。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和职业意识。使考核不仅是体现成绩的手段,更是探求和掌握知识技能的途径与方法。

另外,在考核方式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具有连续性和可操作性,要能稳步提高学生的成绩。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应该具有可推广性,适用于其他数学类公共基础课的考核方式改革。

总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尝试性的一项工作,是本课程建设中的一项创新,要本着先试先行、边试边改、循序渐进、持续改善的原则。

3.2《证券投资学》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

3.2.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证券投资学》的考核方式改革

《证券投资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金融信息分析方向的一门重要的方向专业课,同时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尤为重要,对于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拓宽知识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这门课程的改革从课堂教学开始,在上课伊始,便布置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在模拟炒股网站开通模拟炒股账号,一人一账号,设置同样的投资本金。开始为期一个学期的炒股投资。然后到期末对每个同学的炒股业绩进行排序评价,给出一个实践成绩。这个实践成绩占期末综合成绩的20%。平时课堂表现及学习态度等占期末综合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60%。这种改革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卷面考试的方式,以模拟炒股为平台,让学生达到现学现用、活学活用的效果,及时消化课堂学习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有改变了以笔试成绩定高低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新的考核方式经过几个学期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试验,该考核模式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认同。

3.2.2 我校数学类全校性公共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考核方式改革实践

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我们认识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实际应用性很强的公共数学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动手能力。在经过充分地研讨和论证后,也开展了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具体的改革方案如下:

(1)考核总成绩包括三部分:期末考试占60%、课程学习总结或者小论文占20%、平时成绩(作业及出勤情况)占20%。

(2)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及创新性,课程学习总结或者小论文原则上不指定题目,由学生自选题目(与课程相关)。

(3)课程学习总结或者小论文采用本课程统一的评分标准给分,尽量减少不同的教师给出成绩的差异。

(4)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扩大课程知识面,课程学习总结在学期初就由任课教师布置给学生,希望结合专业与本课程的联系,或者结合课程的某个知识点的应用性撰写课程学习总结或者学习报告。

3.3 改革成效分析

3.3.1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程及格率

在充分的调研和研讨后,我们认为课程考核改革要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又能稳步地提高及格率。因此,我校两门课程的考核改革内容主要体现在考核成绩的构成以及试卷内容的改革上,其中考核总成绩包括三部分:期末考试占60%、课程学习总结或者小论文占或者模拟炒股20%、平时成绩(作业及出勤情况)占20%。

在撰写课程总结(报告)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一定量的相关文献和参考资料,这些学习和研究一方面是课堂教学的有意补充和课堂知识的扩充,另一方面又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精神。

比如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来说,某次本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期末考试的平均成绩为74.72,与往年相比更加接近期望值,总体来说,学生成绩也较理想,70分到89分占总数的47.4%较去年有所提高,分数的整体分布更趋合理,有中间高两边低的分布形态,各个题的区分度也有所提高。 综合评定及格率达到93.9%,比去年提高3.5个百分点。

3.3.2 促进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改革

在前文的论述中谈到,课程考核改革的原则是注重过程性,就是将考核贯穿于课堂教学李,要求认可教师要花精力备新课,要及时总结每节课的效果,改善下一节课的课堂内容。

课程考核改革力求将学生对于期末考试的压力转化为平时课堂学习的主管能动力。比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试题是结合本课程教学改革进行考核方式改革的首次命题,命题方式在原来传统的命题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主要体现在该试卷除了标准题、计算题和证明题三大类之外,还增加了开放性的主观论述题,但分值不大,只有5分,体现循序渐进的改革指导思想,试题不仅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而且各考点兼顾大部分学生的具体情况,切入点容易,突出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没有怪题和难度大的题,计算量较少,题量适中,其中的论述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整体认知程度,而且由于答题的内容的开放度和自由度较大,能更好地从学生的答题中反馈出更多的教学中的长处和不足的信息,以用于促进进一步的课堂等教学改革。

4.结 语

课程考核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根据学校及学科专业的特点,持续不断地创新课程考核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保证。本文所论及的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从试卷成绩分布及综合评定的及格率,以及学生的反馈情况看,新的改革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该考核方式改革开启了我校数学专业及公共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先河,我们将深入总结、分析和研讨本次考核方式改革的经验和不足,广泛听取任课教师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持续改善《证券投资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努力将所教的课程建设成学生能学,学生爱学;老师能教,老师爱教的精品课程。并将以点带面地逐步推广到其它课程的改革中。

参考文献:

[1]单伟等,概率统计课程改革与实践,高教理论与实践[J],2009.3

[2]谭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与课程考核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3]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第2篇:校本课程考核范文

关键词:程序设计类课程;过程考核;实践能力;计算思维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0-2334-02

随着我国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改变,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自主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及良好的素质修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应用型科技大学的培养目标。目前理工科专业,甚至文科专业都设置了程序设计类课程,可见程序设计类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分析与设计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1-2]。而课程考核体系的规划对于课程的教学过程及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将产生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直接影响到课程的培养方向和目标。高效合理的考核体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编写和调试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的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而过程考核在考核模式的探索和改革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为过程考核能够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全面提升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有效性。

1 程序设计类课程考核现状

目前,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考核大多采用平时和期末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为了提高考核的公平性、准确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方面也引入了更多的方式和手段,逐步加强了对课程学习过程的考核。例如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出勤、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实验表现、实验报告等进行评定;期末成绩的评定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闭卷考试、上机考试、课程设计等。同时对平时与期末考核的权重进行调整,但是整体上期末成绩依然在总评成绩占较大比重。目前的考核模式虽然能够考核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而且通过上机考试、课程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行考核。但是,在考核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程序设计类课程内涵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而且没有科学的、具体的过程考核规范和准则,使得在考核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平时作业布置比较随意,实验过程设计太过粗糙,课程设计成绩评定不够合理等。而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程序设计类课程过程考核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而且使学生逐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从而造成课程设计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偏离了课程期望。

1.1平时作业的布置缺乏层次性且质量不高

平时作业内容注重针对需要理解和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同时,却忽略了作业的层次性,在布置平时作业时没有在数量、难度、应用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从而导致学习较好的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而较差的学生则感到很难完成,从而逐渐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平时作业要求学生课外自行完成,教师定期检查,在加之兴趣和动力的缺失导致出现较为严重的抄袭行为,降低了平时作业的效果。

1.2 实验教学内容设计编排不合理

实验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实践能力,而实验内容的设置和实验过程的监管则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而目前的实验内容的安排还比较偏重于验证性实验,而对于设计性或综合设计性实验重视不够,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的实验指导过于详细,使学生直接按照步骤说明就可以完成实验,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长期以来形成惰性,从而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标。

1.3考核题目的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考试内容的设置方面,过于局限教材,命题重复率高,甚至划重点和范围,学生仅仅通过突击记忆有时就能够轻松通过考核,这样很难达到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准确评判,助长学生的惰性;试题类型分配不够合理,客观性题型占的比例大,而综合思考题,分析设计题偏少,这对学生的分析和设计能力的考核效果较差,例如目前程序设计类课程考核过程中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如果只看成绩都非常不错,但是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则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

1.4实践能力考核质量不高

目前对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核主要采用上机考试和课程设计等方式,其中上机考试在实践考核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课程设计偏少,而有些程序设计类课程甚至没有课程设计,而且在题目的设定和考核过程的监控等方面缺乏相应的具体方法和手段,使得考核缺乏代表性。在题目设定方面,存在题目要求不够具体,考核评判标准不够明确等问题;而课程设计需要较多的时间,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不论是团队分组或是个人完成,都存在比较严重的抄袭情况,而且同组成员的贡献评判不够具体甚至没有评判,评判过程中则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课程设计的过程,特别是分组来完成的课程设计; 通过课程设计考核,能够比较好的考查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灵活运行利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对考核过程缺乏监控,没有有效的评判方式,则很难达到较好的考核效果。

2 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过程考核模式

程序设计类课程因其实践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必须建立一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过程考核体系。在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理论、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程序的分析、设计、编写和调试等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概括、总结和表达能力的锻炼,逐步养成良好的计算思维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对于程序设计知识的考核,原有的考核方式表现出不错的效果,但是对于能力的考核效果不佳。为了建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过程考核体系,在进一步改革程序设计基础理论考核方式的同时,需要加强课程实践学习过程的考核力度,加强实践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达到课程所要求的培养目标。

建立“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过程考核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根据不同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完成课程过程考核的顶层设计,然后基于顶层设计逐步细化课程考核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措施。同时必须以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以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导向,综合考虑“以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以实践为主要手段、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力”[3]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设计符合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的高效合理的过程考核体系。

2.1 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和丰富实践教学手段

程序设计类课程因其实践性和实用性比较强,在加强程序设计基础理论和语言知识的学习内容的同时,应该进一步强化程序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从数量到质量全面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总课时的比重。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根据不同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具有一定应用背景的案例或实际项目,通过对案例或实际项目的分析逐步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使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并实践理论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程序设计类课程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逐渐的、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而这些实践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或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施。例如将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平时作业、阶段考核、学科竞赛等逐步纳入到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考核范畴[5],进一步提高过程考核的合理性和多样性。为了能够量化考核不同形式的实践过程,首先必须对实践内容进行整体规划。

1)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和要求,设计和开发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并且具有针对性程序设计题目(Total Number of Program Finished in Course,TNoPFC),要求学生随着课程教学进度的推进逐步完成相应数量和难度的程序设计题目,可以通过所有程序的总行数以及单个程序的行数(TLOC(Total Line Of Coding,编程累计行数)以及SLOC(Source Line Of Coding,单个程序行数)[4]来量化设计题目的总的数量和单个题目的难度,逐步由量变引起质变,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根据程序设计课程的培养层次,设计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程序设计项目”,根据“程序设计项目”的规模和复杂程序,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分组的形式在不同的阶段完成相应项目,并且通过展示和答辩自己的项目设计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2.2 加强过程考核实施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有效的过程考核体系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程既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程序设计类课程过程考核体系的改革必须依托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革新,根据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性质和目前的考核体系存在的偏重于知识的考核的不足,必须进一步加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过程考核,才能有效的改变目前的考核方式的弊端,提高考核的准确性、公平性和有效性,引导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

1) 在理论课堂教学中,考核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例如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主动参与课堂问题的讨论。可以通过主动参与次数(Number of Active Participation,NOAP)量化考核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这种考核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主动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或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通过对学生参与课堂情况的考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考核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能够强化学生的分析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2)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考核学习的实验表现,不仅注重实验结果,而且要注重实验过程,例如通过随机询问学生的实验思路、程序调试方法和过程。引导学生在实施实验的过程中,要主动思考,而不是机械性的按照实验步骤顺序完成实验。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验目前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完成既定的实验内容的基础上,鼓励或激励学生通过思考,寻找更多更好的解决实验问题的方法。可以通过学生在实验课的主动参与次数(Number of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Experiment Class,NOAPIEC)和提出的问题解决办法的数量(Number of Idea Improved,NoII)及质量量化考核学生的实验过程。这种考核方式的前提是必须根据不同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性质,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过程指导,即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需注重层次性,每次实验都需要从简单到复杂设计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而实验指导过程的设计必须注重引导,不必过于细致,避免使学生形成实验惰性。

3) 在原有的考核模式的基础上,增加阶段性实践考核。阶段性考核采用测验式和项目式两种方式混合的策略来完成考核,第一,结合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完成的程序设计题目,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实验室完成规定的题目,主要以程序质量进行考核,这也是对学生程序设计、编写和调试能力的一种考核,进一步评估TNoPFC的实施情况,具体的考核次数根据课程的总的课时安排和教学进度灵活确定;第二,根据课程进展情况,以程序设计项目的方式进行阶段考核,要求学生提交项目报告和现场展示项目成果及答辩的方式进行评判,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入学生互评机制,从而提高项目评判的公平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测验式考核的粒度可以按周或课时进行,如课堂小测试等,而项目式考核按学期进行,如每学期2-3次,需要根据具体课程的性质和课时而相应调整。

4) 在目前程序设计类课程期末考核以闭卷考核(纸质试题或电子试题)的基础上,增加以团队方式进行课程设计考核,考核学生综合运行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和现场答辩的方式,考核学生分析、表达问题的能力。在期末课程设计的考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入学生互评、非任课教师评价、甚至校外专家评价等方式,提高课程设计考核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2.3 课程总评的多样性原则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过程考核的探索过程中,随着考核方式的不断多样化,需要将不同的考核结果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最终的课程评价。因为不同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具有各自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所以不能够一概而论,需要从课程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选择评价方式和各种评价结果的权重。

3 总结

程序设计类课程因其实践性强,如果仅依赖课外作业、闭卷考试或上机考试等方式,很难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过程考核,使学生在教与学、学与用的过程中逐步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Wing J M. Com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s of ACM,2006,49(3):33-35.

[2] Wing J M.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nd Thinking about Computing[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2008(366):3717-3725.

[3] 刘贵松,陈文宇,王晓斌,戴波.计算机学科本科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育,2013(10).

第3篇:校本课程考核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课程考试;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一、引言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最终体现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是高校追求的共同目标。而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课程教学过程来实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结点,可以说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可以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考核和结课考试两个方面来进行。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课程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不仅是为评定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引导、督促和约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严格、科学、灵活开放的课程考试管理制度是实现考试目标的基本保证。近年来,我校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课程考试的科学管理,在加强对课程考核规范化和严格化管理的同时,加大课程考试方式、方法改革力度,完善课程考试管理制度,构建完善的考试管理制度,提高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强化教学过程考核,促进过程考核和结课考试的有机结合

课程教学是教师围绕某一知识领域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地学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校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课程考试本身只是一种评价教师教(引导和启发)和学生学(接受和思考)的效果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我校在课程考试管理文件规定中,明确了课程考核的总评成绩中应包括平时考核成绩和结课考试成绩两部分,并且规定平时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不应低于30%。但平时成绩评定的方式则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具体特点自行决定,一般来说,平时考核成绩可以根据学生上课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讨论表现等综合评定。同时还规定学生平时考核不合格,任课教师在报教研室备案的前提下有权取消学生参加结课考试资格,但实施平时考核成绩记入总评成绩以来,强化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学生上课、课堂回答问题、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平时作业质量也显著改观,曾经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了。结课考试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环节,结课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约束具有重要影响。本着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教学目标,规定以试卷形式结课考试的,考试内容要求覆盖面不小于90%,题型要多样化(至少有四种),难易程度要适中,同时要求要有30%左右的分析题或案例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同时启发促进学生学会结合课程所学知识和已有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采用上述课程考核的方式以来,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学习,不仅重视基本知识,而且重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创造性地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课程考核

目前我校有39个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所涉及的各类课程上千门,每门课程的性质不同、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特别是课程内容的内在性质差异很大。因此,学校鼓励教师针对课程的特点采用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实施课堂教学。与此相对应的是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也不做统一的刚性规定,旨在鼓励教师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创造性地采用多种适宜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明确课程考核的目的是促进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探索未知领域,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素质)。在实践中,部分教师(主要是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根据工程类课程知识更新快、前后课程衔接紧、实践性强等特点,采用了案例式、研讨式教学,课程考核也摒弃了一卷定高低的闭卷考试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在加强平时过程考核的同时,采用了开放式的结课论文或大作业、案例分析、口试、答辩等多种多样的考试方式。这种课程教学和课程考核的方式避免了填鸭式教学的枯燥,减轻了学生死记硬背、一卷定高低的负担,引导和促使学生不仅关注教材知识,而且主动围绕课堂讲授内容,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网上搜索等多渠道对课堂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和拓展,充分体现了大学教学的学术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特点。当然这种灵活、开放式的教学和课程考核方式实施,首先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责任心,同时还要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宽的知识面和合理知识结构以及新的教学理念。为了避免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够强或学术水平、知识结构、教学理念的缺陷,导致这种课程考核方式流于形式,学校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对青年教师采用上述课程考核的,必须有教研室指定老教师或水平较高的教师指导;二是在学校组织专家进行课程考核档案检查中,重点检查以多样化课程考核的课程考核档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齐抓共管,严格考试纪律,着力营造良好的考试风气

考风是学校学风的重要反映。狠抓考风、考纪,着力营造诚信考试的良好考试环境是我校近年来重要工作之一。由于社会转型中浮躁和社会诚信某种程度上缺失的影响,高校课程考试中违纪和作弊现象严重,曾经令学校头痛,教育部也曾为此专门发文重申严格考试纪律,坚决遏制考试作弊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校一方面加大考试方式方法的改革,尽可能做到使学生无弊可做,如鼓励开卷考试,对适宜的课程鼓励采用以结课论文或大作业或口试答辩等开放式考试等;另一方面,按照教育部有关加强考试纪律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完善细化有关考试纪律的规定,在加大对考试纪律的宣传和引导教育学生树立诚信考试的工作力度的同时,对考试作弊的学生严格按照规定予以严肃处理。以严格的考试纪律引导和约束学生把精力投入到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而不是为考试而考试,考前突击,甚至为考试作弊而精心策划。近年来,通过学校上下共同努力,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全员动员狠抓考风考纪的工作方式。新生入学教育中把考试纪律的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教务处和学工部专门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宣传大学期间诚信考试的重要性和学校有关考试纪律的规定,特别是考试作弊处理的严肃性和对学生学业的重要影响。召开全体监考教师动员大会,要求监考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严格履行监考教师的职责,考试之前宣讲考试纪律,提醒学生清理座位周围考试不允许携带的物品。考试周期间,学校还专门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考试巡视组,教务处负责组织考场巡视工作,要求各巡考小组按照规定时间和地点进行巡考,明确巡考职责,不仅要巡视学生的考试状态,还要巡视监考教师的监考状态。近年来坚持不懈地做法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是形成了全校重视教学、重视考试的良好风气;二是学生形成了自觉遵守考试纪律、诚信考试的良好习惯和监考教师形成了一丝不苟的监考作风;三是拯救了一部分有考试作弊企图的学生,使他们没弊可做,避免了因考试作弊而影响其学业。自从实施上述工作方式以来,每学期上万人次的考试,考试违纪和作弊的人次由原来近百人次大幅下降到个位数。应该说这种做法对于良好考风、学风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强化课程考核的分析,规范课程考核档案的管理

课程考核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是考试管理工作重要环节。我校在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的三年来,对课程考核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极为重视。课程考核档案整理归档工作不仅仅是材料的简单堆砌,更重要是从整理归档过程强调对整个教学过程和考核过程与结果的分析研究。在这方面我校2006年出台了新的课程考核档案规范,明确要求需要归档的材料,包括教学日历、平时教学记录、试卷、参考答案(评分标准)、成绩报告单、课程考核分析等内容。要求档案真实反映教学过程和考核过程。同时对课程考核分析提出明确要求,要求教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认真分析,特别强调要分析教与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要求各教学单位在课程考核档案整理完毕后,要组织教研室对课程教学和考核进行研讨,对存在的问题要明确,解决方案要具体。在执行课程考核档案规范化管理近两年来不仅课程考核档案规范化了,更重要的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和反思已形成了习惯,促进了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方式、方法和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推动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另外学校在每学期开学初,专门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各教学单位课程考核档案进行抽查,对不规范或不认真的课程考核档案要求进行说明和补充完善,对问题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甚至给予教学事故处理。

六、结语

高校的课程考试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管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教学质量内涵不断发展的今天,特别是知识爆炸、学科交叉、融合情况下,尽管课程教学仍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但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优化,教学方式方法需要不断改革,课程考试的内容、方式方法、组织、管理等课程考核环节也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我国大众化教育的要求。高等学校的课程考试管理工作不能过分强调规范统一,它会束缚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发挥,应鼓励教师围绕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创造性进行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考试管理应强化过程考核,贯彻考核方式多样化、考试纪律的严格化、考核档案规范化、考核分析的实质化的四化要求。以科学、严格、开放的课程考试管理,促进教学改革深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树立良好考风,带动引导学生求知、钻研、诚信的良好学习品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叶志明,宋少沪,王德江,等.把教的创造性留给老师,把学的主动性权还给学生[J].中国大学教学,2006,(3):8-9.

第4篇:校本课程考核范文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考核模式主要以检测学生课程学习书面考试成绩为目的,存在不少问题。这种以评定成绩为主的考核模式,突出地表现为重课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对学生的测试,轻课程自身的建设,既不利于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又不利于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并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等学校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

一、更新课程考核理念

高等学校课程考核改革要以学生为本,考核应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的办学理念出发,把课程考核视为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的课程考核,往往被视为检测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手段、工具。故非常重视考核过程及成绩自身的公平、合理,强调试题的客观性、标准化,忽视并缺少对课程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的认真探讨,忽视社会人才需求对课程考核的调节作用,忽视课程考核的内容、形式与课程教学目的及其要求是否一致的论证,考试越来越成为一种简单的形式。在这种考试理念下,学生往往只重视考试结果,缺乏课程学习的自觉性,课程学习的过程也流于形式化。

课程考核不仅是一种考察学习成绩的手段,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引导学生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考试如指挥棒的观念,从确认考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角度看,这是有道理的。老师、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课程考核在人才培养中重要的“指挥棒”作用,要真正树立人才培养的整体观念,从而认真地把课程考核作为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来思考、实施。

新的世纪,对人才有新的要求,我们要依据新时期人才培养工作规律和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来构建教学目标。在市场经济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且,更加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公关能力、处理事务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教育必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要求,建立起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机制,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必须以此为目标。

二、创新课程考核思路

作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课程考核的改革,应当本着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的宗旨,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的办学特色及课程自身的特性,切实把课程考核的改革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从课程考核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课程自身的特点及建设两方面入手,把课程考核的改革与学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起来。

(一)对社会的人才需求及评估标准进行动态调查与研究,依据办学方向、专业、课程计划的变化,调整、改革课程考核的内容及方法。首先,我们要根据课程特征,引入社会考核机制,把课程的考核与社会的需要结合为一体。

(二)提倡考评综合化。当前国外高校课程考核方法皆趋向综合化,如美国,采取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学习能力、态度、表现、方法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

1.课程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课程总体考核的结合。学校、教师应根据课程考核目标和方向及课程培养目标和要求,确立平时考核的内容、方式及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例。

2.基础知识与理论水平考核的综合。对一些基础学科,要根据课程特征,在考核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综合考核学生理论修养、理论水平。

3.课内与课外考核的综合。把课本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课内的表现与课外的表现、校内的学习与校外的实践等结合起来进行考核。

(三)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及课程的特点,确立课程培养目标,确立科学的课程目标体系,确立切实可行的课程考核体系。

1.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发展目标及学校办学目标确立课程目标,确立课程考核目标和方向。课程目标是课程评价的标准,课程目标体系是课程考核的基本标准体系。课程目标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又不能凝固不变,课程目标应在动态发展的框架中建构。

2.教师根据学校课程考核目标和方向,结合课程自身特点,确立所任课程考核目标,确立考核内容和方式。学校所制定的课程目标是教师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及对学生学习进行考核评价的依据,教师应严格执行学校课程目标体系,并结合所任课程的性质、内容特征、要求等,在认真分析原来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目标及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确立切不可随意,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教师应有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试行分析报告,把课程考核的思考及体系建设作为课程教学及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5篇:校本课程考核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课程考核,问题研究

一、目前职业院校课程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在学生毕业时取得的“双证书”,即“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来做为学生的定性评价标准,用来体现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应用能力相结合的体现。但是,这仅仅是职业院校从校方的角度去考虑学生,认为学生在校期的学习结果;并没有企事业单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有任何评价,从本质上说,这并不是社会对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进行的评价。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真正作为用人的企事业单位实际上看重的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应用能力、道德品质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不能单纯的以“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作为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评价标准。

1.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缺少过程考核环节。目前职业院校的课程考核通常采用笔试闭卷形式,评分通常采取的评定标准是平时占总成绩30%,期末卷面成绩占总成绩70%,实践操作考核所占比例较小,期末终结性考试成绩基本上为学生的最终的课程成绩。学生在期末考试前通过突击和在考试中抄袭来达到课程的合格成绩。

2.课程考核内容局限于书本知识,覆盖面窄。在目前的考核内容中,多数侧重于基本理论、基本知道的考核,没有考虑学生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考核。教师授课内容基本上以教材为主,教师的命题时又以教材内容为主,造成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只接抄教师的笔记,更有的学生直接拷贝教师的授课所使用的课件,考试前突击背诵应付考试。

3.课程考核试卷题型固定,作弊现象严重。在目前的考核过程中,教师命题时大多将试卷题型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并配有标准答案,教师在学生考完试后根据标准答案批阅试卷。在表面上体现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但这种试题中很难体现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不能根据所学过的知识来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过程中出现大量作弊现象,造成恶性循环。

4.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完善,不能起到促进作用。现有职业资格认证渠道和机构并不完善,在一定程序上流于形式,政府也没有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一种上岗资格,从而使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越来越低,社会认可度也越来越低。所以,“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不是社会评价职业院校学生的评价标准,职业院校也不应将其作为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职业院校应该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将企业标准纳入学校的教学中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使学生真正达到社会的认可。

二、职业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析

考试是检查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形式,也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只是根据单一的考核结果列出学生课程分数或是所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使一些学生通过投机取巧来通过成绩考核,造成学风和考风越来越差。所以应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加强过程考核内容,增加考核形式,改变考核内容,使课程考核方式向多元化方式转变。

1.促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多样化,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职业院校中学生最需要的能力为学会学习的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五种职业核心能力。但是,这些职业能力的考核不能通过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考试等某一种考核方式考出来。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应该结合学校专业特色、课程特点、学生情况等采取案例分析、论文答辩、实践考核等不同方式的考核,使考核方式呈现多样化,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2.建立“以证代考”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职业教育改革。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目前,学校对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求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以达到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也根据专业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企业聘用员工时也希望学生获取到职业资格证书,以确定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进入单位后就能顶岗使用,省去培训环节。“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考取相应证书时即通过相应课程的考核,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达到相应的职业能力。

3.注重教学过程的考核,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过程考核环节,强调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行动和过程为导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通过任务引领、项目载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和教、学、做一体化。所以,在考核方法上应在过程中考查学生在完成项目时的职业行动能力达到的水平,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进行考核。

4.建立企业参与的评价体系,改进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单靠职业院校的独立发展,很难实现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对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引入企业参与到课程考核评价中,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学习与企业岗位真正接轨,达到校企合作的目的,建立企业参与的评价体系也将是解决学校与企业对接的有效途径。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强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的同时也要重视考核体系的改革。依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采取考核主体、内容和层次多样化的过程考核评价方式,才能使考核真正发挥好导向作用,增强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考核的实效,从而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永红,对多元化学生评价的理论基础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2]黄亚妮,论高职院校学生的评价与考核,《职业技术教育》2006(19)

第6篇:校本课程考核范文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考核模式;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号:1002-4107(2017)07-0042-03

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一直都是课程改革和创新的诉求所在。自“05方案”实施至今的十多年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们,不仅在创新学科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而且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也尝试了诸多有益的探索,过去“一考定高低”的做法被打破,综合性评价逐步成为共识,并确立起多形式、过程性评价的“多元化”课程考核的思路和模式,这对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借此,本文拟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做一些探讨和梳理。

一、思政理论课实施多元化考核的意义

(一)有益于推进课程综合改革和创新

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2015年8月,、教育部出台《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文中明确强调要“创新考试考核办法,探索建立科学全面准确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关系着课程的整体改革。考试考核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属于“收尾”环节,但它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科学全面的考核评价模式对教学过程能起到指导、反馈、促进和激励的正向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多元化考核模式必定会牵动教学的整个过程,考什么、怎么考会引导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带动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调整以及教学设计思路的改变和创新。

(二)有益于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

实施多元化考核模式,可以突破过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采取的固定、统一、纸质考试形式,丰富考核的方式和内容,更好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知道,每个学生的天资、个性、习惯、勤奋程度都存在差异,简单的一种考试并不能准确地区分他们成绩的高低与素质的优劣。多形式、过程性的多元化课程考核,是一种多视角多层面的考核,是一种促进学生不断成长的发展性考核[1]。它既重视考核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强调对他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核,还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素质的养成;它不仅要求从考核中判定学生的课业成绩,而且要把考核过程变成教育和引导学生自我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掘,更好地体现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三)有益于提升课程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它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面对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如何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我们面临的挑战、困难显而易见。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低效的困境,不仅要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也要创新考核方法。实践证明,考核评价是教学动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构成,所谓“以考促教”、“以考促学”,考核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单一的考试形式又根本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改革考试考核模式势在必行[2]。实施多形式、过程性“多元化”考核模式,是依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参与、发展来综合评定其成绩,既有定量考核,也有定性考核;既有教师主导,也有学生参与;既有个体独立完成,也有团队合作分享;既有课内,也有课外。这样的考核无疑强化了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带给学生更多的体验、感受、反思、内化,进而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入脑、入耳、入心的教学效果。

二、思政理论课多元化考核模式的构建

(一)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学科,具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和理论属性。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学生获得课程基本理论、原则、概念以及相关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理论考核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教学理论内容的考核,能够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状况,也能督促学生提高自身理论修养,还能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和国家意识形态宣传地位。当然,除此之外,还必须要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属性,强化实践能力考核内容[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相关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实践教学要求和实践课时安排,因此对实践环节的考核也是课程考核评价的重要构成部分。实践考核的本意是引导学生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以致用,提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在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教学和考核的改革,尝试诸如志愿服务、红色考察、暑期实践、社会热点调研、素质拓展等多种实践形式,尽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走出校园,能与社会零距离接触,并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体会文章等,按一定比例计入学生课程的成绩。实践考核在一定意义上能够弥补理论考核形式单一、片面的弊端,增强课程考试考核的现实针对性,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激发学生不断提高社会认知能力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用水平。

(二)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相结合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的“新常态”,“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空间中。近日,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手机网民规模6.56亿。大学生群体被冠以课堂“低头族”之称,俨然已是网络使用和消费的主体。面对这样的形势,借助网络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的改革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方面,基于网络平台构建线上考核系统,能够将考核的过程和内容设计得更加灵活新颖,既让学生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全天候参与,又能给他们带来新鲜的体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网络对考核数据的处理、分析以及对考核结果的统计会更加便捷高效,无纸化与自媒体的考核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节省成本。此外,线上平台的介入,还可以促进大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适时进行教与学的互动以及答疑、辅导,强化课程考核的时代特点。

当然,基于网络平台的线上考核还应该和“随堂考”的线下考核相结合。今天的社会已经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各种新型教学模式,诸如“慕课”“翻转课堂”等扑面而来,但无论怎样,课堂教学依然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师生间思想的交流、碰撞以及情感的呼应、共鸣不可或缺。学生课堂上的出勤、回答提问、讨论发言、活动表现,这些是任课教师在线上无法了解而又必须掌握的重要学习动态,是综合评定学生课业成绩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更是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情感沟通、心理发展、能力共生不可缺少的分享过程。

(三)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也需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考核,往往是对课程理论体系和知识点的考核,可以是卷面的成绩,如作业、笔试等,它可以采取科学量化的方式,直观化、数字化。当然,还有对学生听课次数、回答提问、发言讨论等情况也可以构建一套比较科学的量化考核办法,评定出学生平时成绩的高下。但是,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重属性,既要考核“知”更要考察“行”,在理论修养考核之外,还要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要考察学生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是否具备社会所希冀的人格、品质、道德素养等等身体力行状况。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情感、能力与表现。它的评判不太适合简单用一个具体数字来框定,就需要定性的考察,即是基于过程性的动态的考察,更适合采取赏识、鼓励、对比、肯定等方式来回馈学生,让他们及时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不断从评价中获取给予他们成长发展的动力。定性的考核一般采用ABCD分级评价,或者直接使用语言文字进行综合评语评价。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分开来使用都有片面性,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可以避免考试考核方式的片面性和功利性。在实际运用中,推进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的结合应关注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环节的引入,将其与教师的评价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考量。

三、实施多元化考核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考核观念的转变是课程多元化考核模式能够得以实施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考核评价亦然。教师对课程多元化考核模式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考核的效果和质量。不可回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些教师还习惯于按照多年来形成的以闭卷考试为主的传统考核模式,参与课程考核改革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花费大量的精力,甚至担心自己的教学素质和能力不能胜任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和创新的要求,有畏难情绪。确实,多元化考核模式意味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多形式、全程性动态考核,包括对学生到课、发言、调查报告、线上作业与测试、团队任务、课外表现等环节的评价,必将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然而,要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把它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创新是必然出路,考核模式的改革是应有之义。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强化危机意识和责任心,明确课程素质教育的宗旨,树立正确的课程考核观,坚持考核为教育目标服务的原则,建立以“素质立意考能力,将素质教育观念内化于考试”为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考核模式,通过考试考核的引导作用,在课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思想认识水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心理素质、协作精神、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等[4]。

(二)合理规划考核内容与手段

课程的考核其实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四门课程。这些课程的考核有共同性,也有不同点。比如,需要考核的内容都会涉及理论知识、基本素质、相关能力等;考核的形式都可以多元化,采取诸如:笔试、口试、线上无纸化测试;个人阐述、团队展示;课堂活动、课外拓展;等等。但是,每门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又有其独特性,任课教师要依据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具体要求来合理设计和规划考核模式的内在结构。一是要明确各项考核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意义。考核手段具有杠杆调节的作用,能够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通过教学目标来设计考核项目,运用这种来自外部的压力,督促学生对课程重要内容的掌握、巩固和强化。二是合理设计考核的环节。在什么时间考、考什么、如何考,要把握课程的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和确定。三是每个考核环节的分值比例要慎重权衡。合理的分值对于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要适当增加过程性考核的比例(包括出勤、课堂发言、课后作业及第二课堂表现等),减少终结性或书面考核的比例(期中测试、期末考试),同时,对于课程实践环节的考核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可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进行灵活设定[5]。

(三)建立学生学习动态档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化考核模式的运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的因素杂、环节多,有必要建立学生课程学习的动态档案。具体来讲,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课程有关的一切考试、考核或评价,我们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这份档案制作成“电子档案”,更易于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它主要是记录学生学习的发展过程,包括学生平时课堂表现、活动参与、课外实践、事件记录以及成绩分析等信息。建立学生课程学习动态档案的好处:一是为了便于教师在课程结束时,将学生学习表现全面汇总,有充分的依据以客观评定学生的总评成绩。二是榱思だ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有了这些真实、具体的记录,可以定期向学生通报和反馈学习档案,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良好的表现能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收到正向激励的效果;不理想的表现也能让他们及时得到提醒、调整和纠正,获得负向激励的效果。三是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有效的资源。学生课程学习档案既是学生学习状况的直观展现,也是教师教学活动过程的重要记载,其中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信息,可以作为教师教学生涯的宝贵参考资料,日积月累,据此开展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以及考核模式的创新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总而言之,考核评价是教学动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考核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的过程中,考核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也是重要的内容。许多高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都强调过程性评价,构建“多元化”考核模式,依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表现来综合评定其成绩。这样的考核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发挥了课程的教育效能。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努力探索建立持久有效的基于学生参与度的课程考核制度,尽可能地挖掘它的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吴德慧.简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制度改革的“四

个结合”――以许昌学院思政课考试制度改革为例[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6).

[2]万美容.论评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作用

[J].思想理论教育,2015,(7).

[3]袁贵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

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

导刊,2010,(6).

[4]周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制度刍议[J].学校

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5).

第7篇:校本课程考核范文

关键词:学业考核;高校教育;考核方法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和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个问题,这就是如何确保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随着高校的发展而同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与提高成为整个社会极为关心的问题,而反映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就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学质量评价是根据学校规定应承担的任务和目标,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个体的教学工作质量进行价值和事实判断,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调控作用,发挥教师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因此我国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也进行着不断的改革,而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监管和评估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增强了高校自身质量管理的意识与能力。但是在改革和发展中高等教育仍存在很多质量问题,亟待强化以学业成绩考试为中心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反映就是在对学生学业的考核上,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考核传统上是采取学业考试的方式。当前高校用来测量和评价大学生学业考核的最直接手段就是考试,通常安排在学期期中和期末时进行。这种考试中的每一类试题的比例与课程教学大纲中知识点的分布相对应,用来测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授课质量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并为下一学期制定或修改教学大纲提供依据。课程考核是实现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评价,规范教学实践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手段。高校学业考核,作为主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对“教”与“学”具有评价作用,对“教”与“学”中的问题具有诊断作用,对人才的培养具有导向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激励作用。

一.传统学业考核方法的实用性分析

1.传统学业考核方法的进步优点。

当前高校中对授课效果的评价采取三个方面结合的形式,由老师对学生平时的考勤、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来做为一个方面,并占学业考核的一定百分比,再由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占一定的百分比,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得到该学生的学业最终成绩。这种方式比起早期采用的期末闭卷考试来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一考试的弊端,不会由于一次考试而确定本学业的成绩结果,同时也有效的保证了学生的上课情况,杜绝了学生学期内逃学不上课而临考前加班加点就可以合格通过考试的现象。

2.传统学业考核方法形式单一,流于形式化。

传统学业考核方法中期末时通常教师考前划重点,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也能考出好成绩。尽管有平时成绩,但在考核过程中往往以几次课后或随堂作业来评判,而所占分数的比例也较小。

随着近年来学校的发展而扩招,学生人数不断的增加。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和课堂提问趋于形式化,一学期下来很难发挥课堂提问和平时作业的预期效果,这种考核结果不能很好的体现教学效果。

3. 传统学业考核方法考核内容狭窄,多以笔试形式进行,且以闭卷考试为主。

传统学业考核方法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业的考试内容。无论是闭卷、开卷还是一纸开卷方法都很难考核一个学期的重要知识点,即使基本涵盖也多是采用选择和判断的形式。

学业考核成绩的分析对学生及教师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良性反馈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而改进学习方式方法;对于教师反馈能及时收集来自于学生的信息,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本课程的理解程度,为下一次的教学提供修改依据。但传统的考核结果仅是把考试结果做数字的分析,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了解程度不足,因而对教学不透明,难以起到良好的作用。

4. 传统学业考核方法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发展。

传统学业考核方法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左右了学生的培养方向和质量,期末划重点的作法,引导起学生考前疯狂背题,复印课堂笔记使得学生思维单一,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工作环境,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所有的评定都以期末的结果为依据,奖学金、评优、入党等等重要的事情都和这个学业考核挂钩,形成了以考试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为考试机器。而学生也会在这种方式下功利主义较强,难以体现真正的自我价值,扭曲了学生的人生观。

大学生教育应以学生为本,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有必要对传统考核方法进行改进。

二、对学业考核方法改进的设想

与高考改革广受社会关注不同,高校内部的学业考核制度往往被忽视。如何在传统考核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学业考核与评价体系,实现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考试评价的提升,既是高校考核改进的核心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1.明确目的,完善环节

学业考核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对教学效果和优良学风具有检测、评价、激励、导向和反馈的作用,是一所高校教学效果和教学管理的综合反映。因此在这上面要明确教学目的,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完善学业考核的设计环节。

由于每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来讲授教学内容,期望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它是反映学生所学课程获得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的程度,根据教师的经验认为, 反映教学效果的二级指标是: 第一,学生听课后是否掌握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能否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是否得到锻炼;第二,学生对某一课程重点难点教材的基本方法是否掌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否增强;第三, 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意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这是学生听课的效果,同时,也是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的指标之一。

2.充实内容,完善考评

考试作为一种学习效果的测量手段,效度和信度是其首要的评价指标。效度是指一次考试能够正确给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者特征的程度,即达到考试目的的程度。信度是指该考试测量其所要测量的内容前后一致的程度,即同一组考核对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针对于考核中的首要一项考试可以探索多种考试形式,从闭卷到开卷以及一纸开卷等不同的形式,只要它能适应本课程的情况,有效地推进考风建设,对实践素质教育有作用就可以实施。

对学业考核中充实内容,弱化期中、期末考试,增加实习报告和学年报告等课外论文在所学课程成绩中的比重。学业考核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学生技能考核、技能实践、证书考核等对期末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将技能考核成绩、社会实践、技能证书融入课程考核成绩中,并将课程成绩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评分。

课程技能考核:部分课程技能设计单元模块技能考核贯穿整个教学周期,督促学生学习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期末开展综合技能考核。

社会实践:根据课程教学要求设置一定数目的社会实践项目,每个社会实践项目都需上交实践报告,期末给予一定课程分数,如果涉及相应的课程内容,比如参加竞赛获奖或获取技能证书,就给予一定分值奖励,鼓励学生积级参与课程对应的实践、技能比赛及技能考证考核。

期末应知:指应该知道的理论基础知识,采用标准化试题测试。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采取不同的考核方法,每种考核形式有利有弊,在选用和组合考试形式时,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目的和学生修读人数等情况,采取可操作性有效性的考核形式。

3.优化教学,增进反馈

针对不同的课程实行不同的教学设计方式,比如实践性强的,在学校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构建实验室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由于理论教学比重大,忽略了实验教学,使实验课程流于形式,否则难以完成对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考评。在课程中优化实验课教学,完善对于实际操作技能的考评,使得学生在模拟操作中培养其动手能力,增长实干,增强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在课程目标上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在课程实施上注重教学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与沟通,使学生在体验性、探索性的框架下进行自主性学习,并且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以此考核方法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教学反馈,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建立过程主导、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突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模式对于转变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及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占英.金融本科教学效果考核形式改革的思考――对多样化考核方式的探索.《高等教育论坛》,2011.12,10――11.

2.周春花.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析――以国际经济学双语课为例.《高等教育论坛》,2011.12.12―14.

3.张丽华.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评价方式初探.《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4第8卷第2期.118―120.

4.黄成林.国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发展的研究及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06期.

第8篇:校本课程考核范文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 考核评价方法 现状 探索

这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各校在寻求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努力抓内涵建设,争创全国高职高专示范性院校。要办好高等职业教育,使学生通过三年的高职教育能够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这需要借助考核评价体系进行监控。怎样的课程考核方法才能真正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笔者结合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指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实际,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使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能更加科学、有效,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促进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一、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现状

1.我校现行课程考核方法中的基本做法。

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我校对该专业课程的考核制定了一套规范,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作业占30%,平时考勤占10%,期末考核占60%。其中期末考核主要以实践考核为主,即期末考核主要是完成一次期末大作业,或交出一份作品成果。

2.我校现行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主要问题。

(1)考核观念陈旧落后。在期末考试命题、批阅方面主要以一次大的作业考核为主,课程考试都是任课教师自己命题,自己批阅,教师一般根据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进行命题,很少对应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等目标层次进行命题,导致命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阅卷更是有较大的随意性,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能力。

(2)考核内容缺乏与岗位的贴近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核主要以实践考核为主,而我们目前的一些实践考核内容与社会岗位的贴近度有一定距离,考核内容与培养目标也有差距,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很难适应岗位的要求,达不到我们高职培养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这一培养目标。

(3)考核重结果、轻过程现象严重。期末课程考核主要是完成一份期末课程大作业,由于完成作品需要大量时间,因此作业可以在课外完成,导致一些学生以抄袭来完成作业,有的甚至找人替做,而教师由于精力有限,一般主要对期末结果进行成绩评定,在教学过程中也缺少其他过程性考试,使得这样的考核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

二、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探索

1.更新传统考核观念,注重能力测试。

由于我校当前师资力量有限,单门课程一般由一位或两位教师完成授课任务,课程考核主要由任课教师自主完成,这样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阅卷更是有较大的随意性。因此,单门课程考核如能由多人成立考核小组,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能力目标,以能力测试为中心构建高职课程考核方法,将有利于改善当前课程考核的不足。

2.改革考核内容,确立考核的能力导向。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岗位能力培养;二是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三是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要求,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高职课程评价的首要问题是采用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评价标准,它注重能力推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要求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注重每一次测试覆盖的能力要素,具有灵活性、开放性。课程实践考核的内容也要贴近岗位能力的要求,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

3.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关注过程性考核。

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考核主要以实践考核为主,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势必影响学生平时的积极性,使得部分学生不注重教学的某些环节,经常有抄袭、应付或不交作业等现象发生,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期末一次考核定结课成绩可能会造成学生一次失误或发挥不好导致课程成绩不佳的情况,这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做出公正、公平与合理的评价,也不利于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单凭结果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不符合实际,要注重过程性考核,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还可以通过面谈、书面报告、讨论问题等方式考查和评价学生。

4.充分发挥考试的反馈调节功能。

重视考核后信息的分析与处理、意见的反馈,提出今后教学或学习中的改进措施,指导教学工作,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这就要求调动教师探索考核改革的积极性,鼓励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法。像重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那样重视考核改革,把考核改革真正融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改革中,使其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我们的考核改革才能深入,才能充分发挥考试的反馈调节功能。

5.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鉴定接轨。

在我校,通过英语等级考试的学生可以免考本学期的英语考试。所以,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尝试以该课程相关的技能证书代替这门课程的成绩,如通过CAD考证的学生可以免考CAD这门课程,这样可以提高考核评价的社会可信度和效度,同时学生可以得到相应岗位的资格证书。

6.加强考核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完善考核管理制度。

考核管理制度是课程考核改革的基础,要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健全的考核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就必须不断完善考核管理制度,加强考核管理工作力度,突出考核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第9篇:校本课程考核范文

【关键词】试点本科;学习状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201-01

伴随着自学考试的蓬勃发展,“门槛低、毕业难”,成了读自考的学生的心病,也使开设了自考专业的学校更加是举步维艰。因此,省教委、国家教育部正在思考如何提高自学考试的通过率,以便促进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一、民办高校试点本科概述

试点本科是国家的过程性实践考核的一种形式,国家允许具有高等教育资质的高校开办试点本科,而学生则以自学考试考生的名义注册。试点本科的在读专科生参加统一的成人教育自学考试(亦可参加当年的成人高考),同时报考自学考试本科段课程。

1.试点本科课程设置的调整。已出台的“试点本科”方案,调整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得到优化。“试点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由原学科型向应用型转变,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扩大了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学课程的范围。

2.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试点本科课程要符合学生成才的需要,且加大了实践性课程考核的比例。实践性课程的考核方案有两种:第一种是采用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课程总评成绩=理论考试成绩×30%+实践考核成绩×70%(其中35%为过程性考核成绩,35%为终结性考核成绩);第二种是采用“网络注册学习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课程总评成绩=“网络注册学习过程性考核”成绩×30%+终结性考试成绩×70%;其中过程性考核成绩是由学生学习态度占20%、上课出勤率占20%、平时作业占30%及小测验占30%等构成,这种考核方式,符合自考学生的学习特点。

二、民办高校试点本科生学习状态中存在的问题

试点改革后,在学生的通过率和取证率全面得到提高的同时,困扰着民办高校管理人员问题又出现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自学考试不再有压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以前差。下课后很少有学生再会主动地向老师请教问题,看书的人也少了,大多数学生课后上网、逛街、结交朋友、谈恋爱,教室里、操场上几乎看不见学生看书的场景。

2.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差。有些自考生报读试点本科的目的不是很明确,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部分考生抱着混张文凭的态度,因此他们的学习责任心就不是很强烈,仅把学习作为一项任务来对待;学习模式还没有变换过来,仍停留在高中时期的学习模式中。

3.课堂学习氛围较以前弱。学生听课率明显下降,他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所上课的老师有选择的听课,即便是这样,但他们的听课时间也不能维持太久。由于自考生的生源素质不同,除了少数学生上课会全堂听课,有不少学生会选择玩手机、睡觉或聊天。

4.到课率较以前低。由于大部分课程已经改成了实践环节或网络注册学习过程性考核,其他课程基本是自主命题,老师在考前复习周会针对相类似的题型进行讲解、复习,通过率相对较以前高。容易通过了,学生的到课率也就降低了。

三、针对民办高校试点本科生学习状态所采取的对策

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自己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工作。由于民办的自考生学历层次参差不齐,与普通高校正规录取的学生相比,学习基础普遍还是要弱些。作为民办高校的试点本科生的老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生源素质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去给学生上好每一堂课。

2.增强班主任的责任心。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带试点本科的班主任更应该增强工作责任心,经常下到班级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多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把从学生了解到的学习情况和对任教老师的教学反映及时反馈给任课老师,以便任课老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试点本科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应用型人才,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陶行知曾指出:中国对孩子的教育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孩子的创造力。因此,学校应加大对实践课程开设的投入,引进相关专业的上实践课的设备;并培养一批实践操作能力强的老师,让这些老师来训练学生,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加强校考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学校校考的过程性考核改为平时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50%,把过程性考核成绩是由学生学习态度占20%、上课出勤率占20%、平时作业占30%及小测验占30%,改为学习态度占30%、上课出勤率占30%、平时作业占20%及小测验占20%,提高学习态度和出勤率的百分比。

民办高校发展到今天,除了要抓住教育体制改革的机遇,还要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密切关注学生的变化,不断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索出新的思路。通过对民办高校试点本科生进行正确的管理和指导,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和德才兼备的新一代大学生,并进一步推动民办高校自学考试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远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制建设的回归与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