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培训内容范文

校本培训内容精选(九篇)

校本培训内容

第1篇:校本培训内容范文

作者简介:喻喜先,女,湖南省资兴市教师进修学校讲师,长期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

欧健生,男,湖南省资兴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课题主持人。

摘要:本文通过对湖南省资兴市的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情况展开调查研究,从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态度、培训的组织管理机制、培训内容形式等方面开展调研,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有利于我们今后长期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工作。

关键词:县域;校本培训;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研目的和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湖南省资兴市(以下简称“我市”)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现状,为湖南省资兴市教师进修学校课题组的课题“县域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长效机制的实践研究”提供研究依据,提高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县域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的长效开展,我们在我市三十多所学校进行了关于校本培训现状的调研活动。

二、调研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和态度;学校校本培训的组织管理和机制建设情况;学校校本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校本培训活动创新情况;专业引领力量情况;校本培训的效果等。

本次调研活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问卷调查法。为获取比较全面的数据,共向全市三十多所中小学发出问卷80份,收回80份。二是座谈访问法。就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召开座谈会,进行个别走访。三是文献分析法。调阅了各学校近年来校本培训的相关资料。

调查学校既有地处城区的学校,又有地处农村的学校,调查对象有学校领导和教师,涉及各个年龄段、各个学科结构,保证了调查对象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科学性。

三、调研情况分析

1中小学教师对目前校本培训的认识和态度

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校本培训是当前教师在职进修的主要模式之一,对实施校本培训持赞同态度。绝大部分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教学工作的需要。 对校本培训的内涵,表示很了解和一般了解的人占80%,不了解的占20% 。可见,我市中小学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较高,态度较好。

2学校校本培训的组织管理、机制建设情况

近年来各学校领导对校本培训都较为重视,成立了校本培训的领导小组,制定了校本培训方案,继续教育档案都实行了专人管理。85%的教师对学校校本培训组织管理的办法措施表示满意。

3学校校本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最需要的培训内容依次是:新课程改革、教学艺术、听课与评课指导、班级管理、教育科研、现代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校本培训的形式主要是专题讲座、问题探讨、听课评课、课题研究、外出学习、校际交流、师徒结对、网络研讨、教师自修。

最喜欢的培训形式依次是外出学习、校际交流、听课评课、专家名师的专题讲座、现场诊断、问题探讨。

4校本培训活动创新情况

80%的教师认为学校校本培训“很有特色和成效”或“有一定特色”(主要是城区学校);20%的老师认为学校校本培训“无特色”或“流于形式,应付了事”(主要是农村学校)。

5专业引领力量情况

对校本培训中任教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有75%的老师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5%的老师表示能够接受;20%的老师表示不满意

6校本培训的效果

有85%的老师认为在校本培训中自身素质提高幅度很大和比较大;15%的老师认为收效不大。老师普遍认为要提高校本培训质量,迫切需要建立培训机制,制定有效的培训内容和方式。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足,观念模糊

一些学校领导对于教师培训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认为校本培训的实际意义不大,应集中精力抓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提高。有的学校虽把校本培训工作写入了学校工作目标,列入了学期工作计划,但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降低要求、抓而不实的状况。

2管理滞后,效率不高

目前,我市校本培训工作仍存在管理滞后的问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组织校本培训尚未建立系统科学的考核评价、奖惩机制,无法准确评定优劣,难以激发学校组织校本培训的积极性,致使一些学校的校本培训流于形式,效率低下,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3内容贫乏,形式单一

很多学校没有做过培训需求调查,培训内容往往脱离学校教学实际,随意性大,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需求,教师存在的困惑难以得到解决。

培训形式上,不少学校主要采取集中听专题报告的形式,受训教师与专家之间缺少对话交流;有的学校组织的听课评课,流于形式,缺少深入探讨、反思。

4资源不足,缺乏引领

在校本研修中,教师培训机构的地位与作用,没有被充分发挥。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培训资源匮乏,培训师资不强 ,缺乏名师与专家指导,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本培训的开展以及培训质量的提高。

5经费短缺,设施落后

很多学校,设施设备落后,办学条件差,培训经费短缺,难以满足教师培训进修的需要。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制约了学校的发展,特别是新一轮课改下,师资培训经费难以保障,校本培训工作就难以运行。

6城乡差异,发展失衡

调查表明,我市的校本培训,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还存在较大的差异。绝大部分城区学校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多样,培训资源充足,经费投入较多,而大部分农村学校相对落后。

五、思考与建议

一是要加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培训前,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使培训内容真正切合教师的实际。

二是加强专业引领的力度。既要加强校外名师的引进,也要加强校内名师的培训,选派各校素质较高的教师到上级培训部门进修深造。还要加强对校长的培训,进一步帮助校长提高认识和修养,从而形成一批具有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校长,使他们走出一条更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培训道路。

三是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校本培训一般以校为单位,其培训质量和效益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培训资源、师资状况、所处地域等密切相关。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完善办学条件。

第2篇:校本培训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 校本培训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88-03

高职教育要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离不开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支持,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师资培训。目前,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开展了学历提升、岗前培训、企业实践等形式的师资培训,但大多数的培训都不能较好地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也不能较好地适应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校本培训是立足于学校,由学校发起和规划,旨在形成学校特色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师资培训形式。在新形势下,立足高职院校实际,探索在高职院校开展教师校本培训的内涵、意义及运行机制,对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本培训的内涵及特点

(一)校本培训的内涵

对校本培训内涵的理解可以先从“校本”入手。有的学者认为,“校本”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意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意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基于学校,意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

校本培训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英、美等国首先兴起,它是在对当时已有各种教师培训模式进行批评与反思以后而提出来的,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推广,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教师在职培训的主流。关于校本培训内涵的描述,不同的学者有着各自的看法,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要点:校本培训是学校基于自身实际情况而进行决策、规划和组织的;校本培训对于教师个人而言旨在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推动教师终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于学校而言,旨在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内涵与特点

校本理念以及校本培训最先在中小学教育中兴起,但高职院校开展的校本培训并不是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简单移植,而是根据自身的办学实际,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

高职教育在办学功能定位上,它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多层次、全方位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兼具职教性和高教性;在办学模式上,它是政府主导条件下学校主动和企业合作的有机统一;在教学目标定位上,它是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的有机统一;在师资构成上,它是具有“双师型”素质教师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有机统一。综合高职教育上述办学特点,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内涵是:高职院校进行规划并组织实施的,充分整合、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员互动培训、学习和研究的培训活动,旨在加强高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强化教师专业的实践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并推动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高职院校校本培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培训对象来源多元化的特点。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求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他们有的来自高校,有的来自企业,有的来自科研院所,有的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有的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校本培训对象来源的多元化使培训对象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使各类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二是培训内容的综合性和适应性。校本培训内容是根据培训目标和培训对象来确定的。由于高职教育兼具职业性和高教性,对高职教师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还需要有专业技术能力,并且要掌握行业的发展动态与走向。同时根据培训对象来源的多元化,校本培训内容要从学校教学实际出发,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这就决定了校本培训内容不是单纯的理论培训,而是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培训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这就决定了校本培训内容具有综合性和适应性。三是培训形式的独特性。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强调的是校企合作,校本培训虽然是基于教师所在院校,但校本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如开展校校之间、校企之间交流与合作,以及校企间横向课题的开发与研究等,以突出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独特性和灵活性。

二、校本培训对高职院校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立足学校实际,提升办学质量,形成学校特色,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经过近十年间的跨越式发展,在规模上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其办学质量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意识到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从简单的数量粗放型发展转向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因此,各高职院校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都在努力探索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在扩大办学规模的情况下,更重视提升办学质量,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校本培训是学校自主规划、组织开展的师资培训,学校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出制约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并制定符合学校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规划。校本培训立足学校实际,其灵活、多样、个性化的培训形式,更能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目标。师资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以后,才能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才有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也才能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激发教师学习主动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对教师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生产实践;同时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的能力,即“立地式”研发的能力,还需要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的能力,高职教师只有具备研发能力和自主学习得的能力,才能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发挥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也才有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以往的师资培训侧重教育理论方面的培训,使得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离,而校本培训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中心,利用任职学校的教育资源,以实际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一种培训,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能有效激发教师参与学习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校本培训强化了教师专业的实践性,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使得教师不仅教育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其专业能力、动手能力、研发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提高,这既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运行机制的构建

(一)科学制定培训内容

校本培训旨在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内容的确定要以教师需要为本、以提升能力为本、以促进发展为本,因此校本培训的内容包括:

1.现代教育理论培训。教师在进行校本培训过程中,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可以更新自身的教育理论知识,在新的理论视角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2.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该项培训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对教学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技术的现代化。

3.教学技能培训。教学技能培训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学策略、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培训,还包括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能力的培训,这既是教师任教的基本技能,同时也是高职教师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4.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高职教学内容以实际生产任务为载体,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实践操作能力是高职教师的必备能力,加强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是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

5.科研能力培训。科研能力是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科研能力培训,不仅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还可以让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工作,为校企合作搭建桥梁。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的类型和特点,结合培训目的,灵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

1.导师指导式。例如,实行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发挥导师“传、帮、带”的作用。青年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跟班听课、备课、辅导、实习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等工作,逐渐熟悉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也可以是学校聘请校内外在某一领域有专长的专家或技术人员为导师,培训有学习需求的教师,或担任他们的助手,导师和教师们能直接沟通学习,教师在学习和协作中提高自身的能力。

2.实践反思式。主要是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反思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教改课题研究,并将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践、反思、研究、再实践,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不断成长进步。开展实践反思式的培训,可以采取专家与教师共同研讨的形式,即由一位教师上研讨课,并反思性说课,最后由授课者、听课者和专家共同进行评课,或者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在不同班级教授相同内容的课程,并进行反思性说课,并请相关专业的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当场进行点评。

3.团队互助式。学校按专业团队、课程团队分组,发挥专业带头人、课程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带动辐射作用,开展以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与建设为重点内容的培训。

4.网络教学式。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丰富校本培训的网络教学资源,让教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随时接受到更多的信息。同时通过网络可以制定符合个人实际的学习计划,实现校本培训的个别化教学,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和个性化。

(三)完善校本培训的管理体系

1.建立校本培训管理机构。为了能顺利开展校本培训,高职院校要建立院(校)长负责、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相互配合、监督的管理机构,在整个校本培训中发挥组织、协调和监督的职能。院(校) 长是校本培训工作的直接领导者;人事、教务等职能部门是主要负责机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教师参与制定培训规划、制定并具体实施培训计划,做好培训经费预算,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负责组织安排培训事宜;教学督导部门负责对培训过程及培训效果进行督查指导;教学系(部)配合职能部门组织教师参加培训。

2.合理规划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与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紧密相联系的,进行校本培训规划,要充分了解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师校本培训规划。因此,在制定校本培训规划时,第一,应处理好学校整体培训规划、教(下转第117页)(上接第89页)师年度与学期培训计划以及教师具体培训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培训规划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第二,应协调教师整体、专业教学团队以及教师个人三个层次的培训需要。第三,应充分整合学校内部资源开展培训,同时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校本培训规划的制定。第四,应校本培训规划的制定要灵活,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进行调整和修改。

3.健全校本培训保障机制。校本培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以保障校本培训有条不紊地开展。一是制度保障机制。学校开展校本培训,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使校本培训与教师的职称评聘、选拔任用、生活待遇等有效地结合起来。学校通过制度建设,使校本培训成为一种制度,并把制度转化为实践者的行动,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二是经费保障机制。开展校本培训离不开经费的支持与保障,因此,一方面要做好年度的培训经费预算,确保经费足额到位,并制定根据学校办学效益,逐年按比例调整培训经费的制度;另一方面要制定校本培训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科学合理地使用培训经费,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三是质量保障机制。前两项保障机制为校本培训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和经费保障,教师在培训中能否有收获,是否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提高,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校本培训质量保障机制,即对校本培训进行监督和评价,建立监督和评价机制。在开展监督和评价时要注重过程性、动态性、发展性,避免出现终结性评价,这样才有利于教师把树立自信、积极参加培训,同时也有利于对校本培训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

[2]周建松.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基于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

[3]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体现“高教性”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1(6)

[4]陈新文.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继续教育的模式探讨——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

[5]阮彩霞.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中的“校本培训”再思考[J].教育与职,2008(11)

[6]王全,陈太忠,何芳.校本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7]周明星,焦燕灵.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反思与校本教育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3(19)

[8]于华梅.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校本培训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

【基金项目】2010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委托重点课题(2010A27)

第3篇:校本培训内容范文

【关键词】农村;特岗教师;校本培训;针对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既体现了受教者,同时也包涵了施教者。只有关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让每位学生都自由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各地要对中小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加强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校本培训的作用逐渐被凸显,但对于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已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校本培训尚未在农村地区普及,没有形成体系指导教学。若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必将会影响农村的现代教育发展,阻碍农村的进步。

一、农村特岗教师校本培训的现状问题

农村特岗教师校门培训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不断发展,但时至今日仍旧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没有被农村教师队伍广泛接受。因此,校本培训的发展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不易深入

校本培训一个重要原则即与教师的教学需求相符合,这体现了校本培训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多部分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需求。但何种需求才是教师真正需要的呢?很多学校意识到校本培训需要与教师需求相结合,就紧紧围绕着满足教师需要开展培训:基础弱的补书法、绘画和口才;专业知识不足就安排集体阅读书刊来充电。不可否认,这样的做法具有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是作为新时期的教师需要的仅仅是这些吗?农村教育理念落后,这样的校本培训不能够使现代教育理论在农村普及,农村的教育理论也始终在原地徘徊。

2.形式化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育理念,校本培训需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展开,根据教师的工作情况来考核。不免有许多学校把校本培训当做是上级下达的任务,他们所做的工作也仅限于完成任务而已,教师更是把脚本教育看作是“作业”来完成,有些教师还会认真对待这份“作业”,而有些教师就是抄抄了事。这样的校本培训对农村教育理念的革新没有任何意义,它俨然已退化为一种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样的校本培训没有任何效果。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教育相对于现代教育较为落后,有利的教育资源也很少。尽管农村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稀缺,却并没有达到物以稀为贵的效果,学校没有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农村地区校本培训不能够针对学校具体情况或者教师教学需要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校本培训。有些学校简单的把脚本教育理解为学校内部自己的教育,于是就把大门关上读读书、看看报,于是一次校本培训就这样了事。

4.不同区域的特岗教师存在差异性

许多农村地区的校本培训内容既宽泛又单一,对培训的内容和教材没有取舍,把别人的培训内容拿来使用,不考虑学校差异、城乡差异、教育水平差异和教学内容差异。有些学校的校本培训内容与教学内容严重脱节;有些学校忽视教师教学需求,忽视不同学科间的差异,盲目的采用统一的培训,缺乏针对性。

二、农村特岗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发展与优化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理论性

校本培训缺乏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提高校本培训理论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高等院校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深入教育一线,对其加强理论指导。高等院校教育资源丰富、教师经验丰富,是农村教师培训的最好基地。②教育管理部门加强对农村校本培训的重视,总结各地的校本培训经验,推广优秀的培训案例。鼓励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反思总结,鼓励学校对自身校本培训做出经验总结,教育管理部门要统计整合经验教训,给学校以科学的理论指导。③重视教师自身的素养,提高其对教学的关注度。教师是校本培训的主体,只有其对自身教学不断反省、钻研才能从本质上达到培训的目的。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与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将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单一化不断发展为多元化,但农村特岗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农村校本培训需要紧密与自身实际相结合,使教师拥有一定的本土文化基础,从而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校本培训与培训结果教研相结合。校本培训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活动,对其进行前期安排和后期总结是提高培训效果的保障。许多农村特岗教师对教研没有深入的认识,加上农村教师的畏难心理,使校本培训大打折扣。强化校本教研的普及,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

3.注重教师队伍差异,办农村特色培训

校本培训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校本培训的内容更要贴合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教学需求。学校不能盲目设置培训的内容,更不能照其他学校的校本培训开展,农村不同学校间的实际情况差距大,不同教师之间的差距更大,所以,在培训青年教师时不能忽视老教师。校本培训应针对不同教师群体、不同学校情况具体分析、合理开展。

4.完善培训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培训基地作用

在教师培训方面要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作用,并且充分利用师范院校对教师校本培训的引导作用。利用师范院校和培训基地对教师进行专业、系统的校本培训,并以其为核心,构建农村特岗教师校本培训基地,形成校本培训科学体系。

5.激发教师主体性,调动校本培训活力

在脚本培训过程中要满足教师的需求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增加校本培训的活力。因为不同的教师有不同专业和需求,每次校本培训都要针对教师的具体需要,为教师量身定做,保证每次的培训都可以满足部分教师的需要,这样才能保证校本培训的活力。

三、结语

农村地区校本培训不够正规、专业,使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农村地区的校本培训关系到农村现代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发展,因此,加快农村校本培训体系建立,完善校本培训机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徐珊.农村普通高中教师校本培训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广州大学,2012.05.26;

[2]杨凤勇,王锃,池溢.来自特岗计划教师的调查报告――以2009年河北省首批特岗计划教师为例[J].教育与职业,2010(01)

第4篇:校本培训内容范文

关键词:校本培训实现可持续发展途径

一、实施背景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社会快速发展要求教育作出相应的调整,因而实施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盛,以“校本培训”这种新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也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各级各类的继续教育对我校师资发展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1)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进修学校、校外研究机构或高校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大多对学校实际情况尤其是单校个性了解不深,而很多教育实践工作者,对缺乏操作性的、过于抽象的教育理论,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培训效果并不理想。(2)教师工学矛盾突出。因为中学教师担任课务较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兼顾。(3)培训经费困难。教师参加集体培训,尤其是较长时间的培训,其经费支出较大,学校和教师无力支付。(4)培训方法、内容单一。培训内容陈旧,理论性强,培训方法主要以课堂灌输为主,培训对象几乎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脱离学校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活动大大挫伤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培训效果甚微。

我校始建于1956年,2000年被浙江省教育厅正式命名为“省综合高中”(全市首批),同年,又在全省高级中学中率先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2003年又被评为“省一级重点综合高中”(全省仅三所)。目前,全校共有教职工180人,专职教师126人,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有76人,形成了一支教师结构相对合理和比较稳定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以管理改革为突破口,同时依托“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有学校的发展”理念支撑,学校管理注重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人力资源开发,实行年级段与学科优化组合的班级合作群体,使教师在能力互补中释放出教学潜能。几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去年,学校评为“省一级重点综合高中”,管理新的要求,发展新的目标摆在领导班子前面,我们把荣誉作为学校管理的新起点,重新疏理管理思路,确定以提升教师整体水平为发展学校为目标,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开展以“校本培训”为主要形式的教师继续教育。

何谓“校本培训”?所谓“校本培训school-basedinservicetraining”“按照欧洲教师协会AssociationofTeacherEducationofEu_rope,简称ATEE的有关界定,校本培训指的是,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①换而言之,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型人员的指导下,在对学校教师的现状与潜力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由学校发起、组织、规划的,以提高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的,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的方式来培训学校教师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

校本培训主要涵盖了以下三层内容:一是为了学校的培训。学校常出现的问题是培训的起点,培训的归宿是解决这些问题。二是在学校中的培训。把教师集中到本校之外的某个培训机构接受针对性教育,让教师不必脱离工作岗位,转化角色,让他们重新成为学生进入学习的感觉,就在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针对实际问题,接受全面培训。三是基于学校的培训。在校本培训中,学校是培训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他们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温暖体验具有更为深切的体会。由学校自身根据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需求来决定培训的计划和内容,从而进行全程的监控和考核。

因此,校本培训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场所的改变,而是教师业务学习和提高的机制的转变,在于改变教师的业务提高方式上的突破。这样的培训有其明显的特点:

1、针对性与实践性、速效性

校本培训与学校校情紧密相联,与教师的工作相伴同行,培训的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填补了培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2、实践性与全员性、终身性

校本培训是以适应教学需要为基础,以提高实际教学能力为目标,特别是要立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研究教学大纲、教材,编制教学计划,对教学内容全面准确的理解、透彻的分析,将培训和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达到培训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教师的教与学统一,并对各年龄段、各职级、各专业等不同层面的教师,使教师确立终身学习理念。

3、直观性与动态性、渐进性

校本培训以业务学习、教研活动为框架,以“公开课”、“观摩课”、“试验课”等为主要形式,以及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交流等为主要内容,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在一校之内,教师之间相互了解,熟悉各自的教学水平、教学风格,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在具体活动中便于交流,从而实现教师间的有效互动。培训内容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步,永不会完结,永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具有动态性、渐进性的特点。

二、理论依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资源包括教育的物质资源和教育的人力资源。教育的人力资源是教育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资源,而教育人力资源的主体是指教师,教师是教育生产力中最为活跃、最具活力的因素。

Garavaglia1995认为“培训者与发展者需要采取整体策略来促进培训转化从而促进提高工作绩效”。Hatcher和Schrive引用Ellis的定义,认为培训转化指的是“人们完成某一任务的绩效对完成另一任务的影响”。这是通过培训转化的有效实施,设定有效的转化设计模式,指导性设计因素并提供信息、帮助受训者操练技能、评估绩效的方法。因而在实施校本培训过程中,在培训内容、培训手段和形式上要树立分类指导、按需施教的思想,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学科教师的不同需要;树立学用结合的思想,以提高培训质量效果,在培训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突出实效,提高校本培训的针对性。确立以校本培训作为继续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模式,要以学校为主要阵地,以教师为主体,通过与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科研的有机结合培训教师,促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校本培训的构建,关键在于建立全员参与培训的机制,通过培训活动,引导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主动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并要注意体现以下几条原则:

体现成人教育原则。因为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对象是在生理、心理与社会等层面上均为发展成熟的人。他们“对自我价值认可,有自我感念,能自我发展。有较为复杂的生活阅历,以原有知识为学习的背景,具有批判反思的显著特点。有较强的学习愿望。往往以解决工作中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主,即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现实目的性”②,同时,又具有晶体智力逐渐增强,流体智力逐渐衰退的特性,这就要求培训方式针对受训人的特性开展。

体现知识迁移原则。“学习迁移是指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或形成的态度对在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的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③迁移是架设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桥梁,当然也是创新思维乃至灵感产生的重要因素。知识的迁移、组合、融合的程度越高,创造性也就越强。“教育的核心是迁移”,也只有知识的有效迁移才能实现培训的有效转化。不仅实现“邻附迁移”(以发展技能或以培训为基础的迁移),而且实现更高层次的“远处迁移”(以认知和知识为基础的迁移)。使培训内容真正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观念和能力,转变为灵活多变、解决问题的教学行为和技能。

体现培训转化原则BroadandNewstrom1992。在培训之前,除培训者系统设计教学指导内容,受训者也需要充分参与预先设计的活动,使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及普遍意义。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须给予受训者反馈信息,双方共同探讨、学习、研究,最终合力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受训者学习积极性,发挥主体性。并且,受训者实践操作越多,对培训内容的认知理解程度就越高,培训转化就越有效。众所周知,教学工作是一种源于实践的工作,依据这一原则,教师在培训中通过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从理论的层面寻找实践工作新的生长点,在实践的层面寻求理论的滋润和支撑,这样才能实现培训转化的有效达成。

反观时下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内容脱离实际,基本由教师单向制订教学计划:形式单一,尤以讲授为主,忽视实践性知识的获得。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应遵循培训转化原则,即需要考虑到受训者需求以及培训计划的起始测评、系统设计因素、具体培训内容、培训后保障系统和转化绩效测量。

三、培训目标

校本培训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的发展。

总体目标:培养教师职业精神、终身学习精神,适应外部变化能力,积累本学科和跨学科教育经验,能提供比别人更好的服务与教学,最终造就一支高素质、强能力、能自主发展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具体目标:从教师实际水平出发,不同对象不同要求;鼓励高级教师总结、提升实践经验;培养中年教师的教学创新精神和创新教学能力;提高新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实践能力和教育艺术水平。

当然,校本培训必须彻底摈弃“学历教育”模式,积极探索施行新的培训模式。如课题研究模式、师徒结对模式、反思教学模式和行动研究模式,等等。

四、校本培训策略

策略一:加大学习力度,灌输“终身学习”观念,从整体上提高认识,增强教师自觉参加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策略二:把反思教学作为贯穿校本培训始终的基础性策略,形成反思教学培训机制。

反思性教学,即“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④简言之,就是教师对教学经验的现实思考。主要做法有:(1)课后备课。课后,教师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同时使有益的经验及时得到提炼和升华,增强教学效果。(2)写教学后记(反思日记)。教师在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经历、经验总结,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缺点,另外,教师也可在上课和作业布置过程中主动征求了解学生意见,并详细记录教育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问题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办法等。以此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策略。

策略三:建立“外引-内用”的立体式网络化校本培训体系。

校本培训要以校为本,但并不排斥根据自身情况聘请校外优秀教师、专家学者来传经送宝。同样的道理,学校可以适量选派少数教师外出学习取经,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立体式培训体系,可以开拓眼界,使校本培训向纵身发展。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名师结对、名家讲授指导的办法,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形成校本培训新模式,并充分发挥名师的核心、表率、带头和辐射作用,概言之,就是建立新教师与老教师结对,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办法。主要做法:(1)师徒结对。学校可以引进优秀教师通过“1+1”结对办法与青年教师结对,让他们指导青年教师成长。(2)示范教学。新教师听老教师的示范课,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经验,良好的师德风范和特有的教学风格。(3)临堂诊断。老教师听新教师的课,发现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分析“病因”,开出“处方”,以达到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目的。(4)日常指导。青年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余,应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如定期向老教师作教育教学工作书面汇报,交流教学计划、教案,改进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水平。

策略四:校际之间的观摩与交流,加强横向联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校与校之间合作,发展“青蓝工程”,不同学校的教师也可以相互结成师徒,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校定期召开一定规模的研讨会,通过与会教师相互交流经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对教师的发展大有裨益。

策略五:坚持采取课题牵动策略。(1)把学校承担的市、区重点科研课题加以分解,与校级课题整合,形成可供各教研组和教师选择的专题性较强的主课题,落实到教研组,落实到教师,形成各级课题联动的良好格局。(2)激励教师撰写论文,使教师善于总结经验,善于捕捉教学灵感。分析课堂教学问题,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炼自己的思想。如在学校内外开展教学经验交流、论文评比活动,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答辩等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积极性。总之,努力使课题研究牢牢根植于教学实践,抓住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做到“研以致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成效。建立课题成果向教学行为转化的有效机制,实现科研成果的普及。

五、保障体系

“一个有效的体系包括监督者和上司、培训者与受训者Garavglia1995”。校本培训的有效实施,必须以真实可靠的保障体系为支撑,否则,只会流于形式。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建立有效的保障体系:

思想保障。校长作为校本培训的“第一负责人”,要首先充分意识到开展校本培训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进而提升全校教师对培训工作的思想认识,把开展校本培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务必抓实抓紧抓好。

组织保障。建立健全的校本培训的领导实施机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继续教育领导小组,以教务处为依托,设立校本培训办公室,具体负责校本培训的教学工作,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各项培训内容。

第5篇:校本培训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一、当前新教师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目的趋于功利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第一条即明确指出岗前培训的目的是:为确保新补充到高等学校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很显然,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更好地适应新的岗位,才是培训的根本目的。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参加岗前培训就是为了取得合格证,为了申请高校教师资格”这样的做法越来越广泛地被新教师认同,培训目的的功利化色彩日渐浓烈,新教师对培训目的的认识日渐扭曲。这种功利性的趋势掩蔽了岗前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目标,使培训日益偏离方向,导致培训效果较差,不能对新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应有的助推作用。

(二)培训时间集中固定

目前高校岗前培训一般安排在新学年的第一学期,大多利用周末时间进行集中培训,通识培训部分110学时以上。由于各高校每年的进人计划缩减,许多新教师刚进校就承担较为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培训时缺勤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培训的质量与效果。另一方面,关于教学理论、教学技能和方法等专业性、实践性强的内容,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和融会贯通,短期集中培训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三)培训内容固化单一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中明确规定:岗前培训内容包括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等四个方面。全国统一的规定使培训组织者有据可依,确保了必学内容的落实,但也容易形成误解:培训内容有这四门即可,不必拓展。以通识培训替代全部培训,造成了培训内容固化单一。在实际组织培训过程中,因理论知识量大、时间有限、人数偏多等因素,集中培训一般只安排通识课的四门规定课程,授课教师也只能围绕书本理论对重点进行讲解,无法联系实际进行延伸和拓展,因此集中讲授内容明显缺乏实践性。加之岗前培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校本培训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了岗位培训内容体系严重缺乏实践性、技能性、校本化,对新教师岗位适应和专业成长帮助有限。

(四)培训形式单调枯燥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新教师的学历层次越来越高,硕士博士毕业生成为接受岗前培训的主体。笔者通过与部分高校新教师进行交流访谈,了解到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思维敏捷,理解力强,善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具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他们希望接受对实际应用指向性更强的培训,即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教学,怎样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目前通行的以教材为中心,以集中讲授为主要形式的培训方式,缺少与实际的联系,不能满足学员的实际需求。教学活动本应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双边活动,但在现行的岗前培训中,教师采用讲授、传递的形式把教育理论和职业要求告诉学员,以期学员能够“遵照执行”,与学员缺少互动交流,不能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五)考核评价流于形式

多年来,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的考核内容只对四门规定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学习作业一般以培训出勤情况作为参照,而基本没有涉及教学实践。出于可操作性的考虑,几乎都是采取闭卷考试,题型也是传统的填空、判断、选择、问答等形式。由于考试以课本内容为主,且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结合度不大,学员只须在考前对重点内容进行突击记忆,就基本能够应付考试,轻松取得合格证。这样的考核评价既不能对教与学的状况进行有效评估,也不能对培训组织工作和参培训学员专业成长起正确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还导致了学员轻视培训的心理,认为无须认真听讲,无须深入理解,只要想办法记住重点,保证考试合格即可,甚至容易发生考试作弊现象,背离了培训的初衷。

(六)校本培训严重缺失

当前的岗前培训往往着眼于省级高校师培中心统一安排的通识培训,由各集中培训点或高校按照规定完成四门课程的培训。校本培训模块缺少科学的培训方案和周密的组织管理,一般停留在校领导与新教师见面,介绍学校情况,相关职能部门介绍有关政策及时进行,比较程式化,侧重于学校管理,忽视了新教师自身发展需求。对教师树立职业理想,迅速适应高校教师角色,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在新环境找到归属感等方面意义不大,缺乏实效性。

二、新教师岗前培训优化策略

(一)端正思想认识,摒除培训目的功利化

应引导新教师端正思想认识,明确作为一名合格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质,使其认识自身存在的差距。只有消除“参加岗前培训就是为了取得合格证”这样的功利思想,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努力使自己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让岗前培训成为自己的主动需求,才能在岗前培训中有所学、有所感、有所得,才能使岗前培训回归其应有的教育性目标,促进新教师角色转换和可持续发展。

(二)利用网络技术,增强学习时空灵活性

网络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教育和学习方式,使得岗前培训网络化成为可能。培训组织部门可以建立培训专题网站,利用QQ、微信等社交平台,开设“学习资源”“小组研修空间”等栏目,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学习研修任务,组织线上线下研讨、实践、互动,开展教学研讨、微课竞赛等学习活动。不仅增强了培训时空的灵活性,还丰富了学习内容,促进学员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容易被年轻教师接受。

(三)注重实用拓展,提高学习内容实践性

一是增加实践性知识的讲授。培训组织部门可通过事先调研,了解学员需求,在规定的四门理论课程基础上对培训内容进行拓展。可结合实际增加校史校情教育、角色转换与自我调适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堂管理、师德教育专题等内容。旨在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为新教师更快更好地适应新岗位提供更为全面的理论支持。二是增加教学实践技能训练。目前新教师大多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师范专业教育,相对科研能力,他们的教学能力亟须提高。因此,在岗前培训中应增设课堂观摩、教学技能训练、课件制作、微课教学等实训环节,给学员更多亲身体验实践的机会,通过教师有的放矢的指导,可有效弥补新教师在教学技能上的不足。

(四)突破传统模式,力求培训形式多样性

教育理论、职业道德、教育法规等知识性内容可采用集中授课的形式,但授课中应多采取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通过例举具有代表性的生动案例,把学员拉近到现场,使其深刻体验教学现场的鲜活与复杂。让学员从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中得到启发,拓宽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处理问题的思路,促进教学能力提高。新教师对实际课堂教学缺少切身感受,因此,在教学技能、课件制作、微课教学等实践性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课堂观摩、小组合作、沙龙讨论、微格教学、专家点评、自我反思等形式,通过体验、交流、互动,产生思想碰撞,在现实可感的环境中实践所学理论,提高教学技能。

(五)发挥导向作用,提高考核体系科学性

考核是对培训效果的一种检验,培训组织者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培训存在的问题,并在今后加以调整改进,提高培训效能;新教师对考核情况反思,可以查找自身差距,明确努力目标和方向。改进岗前培训现行考核评价体系,增强其科学性,可从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两方面着手。从考核内容看,应将教学实践能力纳入考核体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既能考查新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又能考查他们对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技能等实践能力提升状况的考核机制。考核形式可根据考核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通识”部分由于涉及到教师资格证书必修内容,以理论为主,结合平时学习和作业情况,可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校本”部分以实践性技能性为主,可由学校成立专门的考核评价小组,采用公开课展示、课件评比、提交职业生涯规划书等形式,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对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实践性模块进行合理评价。“通识”“校本”两方面结合,理论实践各有侧重,科学设置权重,着力构建一种科学合理,对岗前培训工作和新教师成长具有积极引导、促进推动作用的考核体系。

(六)关注学员需求,重视校本培训实效性

第6篇:校本培训内容范文

[关键词]校本培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训中培养教师,激发参训的动力。要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培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创造性,体会专业成长的快乐。在校本培训中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塑造教坛新秀,让教师在主持培训、接受培训的同时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以此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第三,应完善评价制度,提高培训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训活动的考察类似于考勤,只要参加就行,参加后只要上交规定的“作业”即可,不管培训是否取得了实效,教师是否有收获。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使校本培训失去了吸引力。应让教师参与到校本培训的计划、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培训活动的主人,并实施参与式管理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以充分培养教师校本培训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2.

[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71.

[4]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5]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5):8.

[8][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鸣.校本教研实施方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文件、经验材料汇编[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3-257.

第7篇:校本培训内容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在一定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是针对中小学校长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根据国家、社会对校长的岗位要求及专业标准,帮助校长更好地履行校长职责而设计的课程系统。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培训教材、课程模式、课程策略、课程评价等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本文就此提出一个初步设想。 

 

一、融合多种价值取向的校长培训课程观念 

 

课程观作为一种理念、价值取向,是课程体系定位的根本指导思想。从课程发展的历史来看,离不开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这三个课程的基点,而对这三者关系的不同处理则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这三种课程价值观便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和设计。 

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的课程观是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主张以满足社会(主要是以国家、民族、社区发展)的需要作为课程价值的基本取向,围绕社会问题进行课程设计。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设计,着眼于使学习者掌握社会生活所必要的知识、技术、技能,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学校应帮助学习者了解社会现实,帮助学习者适应社会并找到改善社会的途径。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与我国曾经长期将教育定位于上层建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密切相关,认为校长是为了使学校满足社会需要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校长培训课程的重点内容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法规、国家教育发展形势等相关知识。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把教育建立在知识的本质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并根据知识本身的状况和逻辑来组织课程。这种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知识技能等学问传递给学习者。这种应用最普遍的课程理论,按照学科门类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各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对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影响最大,他们多为教育学科和管理学科专家,主张通过系统的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教学,帮助校长全面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提高学校管理的理论水平,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观是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为学习者提供有助于个性发展和成长的经验,强调将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使课程适应学习者。课程的目的在于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培养。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是市场机制下的一种“消费者导向”的课程思想,主张校长培训课程应建立在校长选择的基础上,校长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课程设计要打破传统课程模式的束缚,把校长需要的教学内容纳入课程。“菜单式”培训课程模式就是按需施训的体现。 

三种课程观念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并由此形成了三种基本的课程设计思路。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设计者往往根据一种或两种理论基础作为课程的来源,以形成课程组织内部较高的一致性。然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课程价值取向越来越体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趋势。因此,在进行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设计时要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吸收各种不同课程观念的优点和长处,根据具体的环境、目标、对象等,统筹兼顾并加以整合。 

 

二、确定多层次的校长培训课程目标 

 

课程是教育和培训活动的核心与关键,校长培训课程目标是校长培训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它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基础,也是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由于校长培训本身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使得校长培训的课程目标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培训的目的划分,中小学校长培训主要分为:以保证校长基本任职技能为目的的任职资格培训;以提高校长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的提高培训;以贯彻某种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专题培训;以培养高级教育管理专家为目的的高级研修培训等。 

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是“按照中小学校长岗位规范要求,对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进行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任职资格培训,实现从“教

师到校长”的角色转换,取得校长任职资格,成为一名合格校长。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建立学校管理的基本规范,形成校长的基本素质。 

校长提高培训是“面向在职校长进行的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管理能力、研究和交流办学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提高培训实现从“合格校长到成熟校长”的转化,成为一名优秀校长。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规划与促进学校发展及校长职业生涯。 

校长高级研修培训是“对富有办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校长进行的旨在培养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培训实现从“区域性骨干校长向专家型校长”的转化,立志成为一名教育家。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创建学校品牌和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 

专题培训是指各种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教育形势动态,科技、教育发展趋势及成果,国家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有关的以贯彻某种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适应性、普及型、拓展性培训。 

校长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校长有着不同的专业发展问题和需求,培训课程设置应体现出不同阶段校长的培训需求,引导校长朝着专业成熟持续发展,并能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组织模块化的校长培训课程内容 

 

模块化课程就是将校长培训中的若干不同学科知识内容按基本理论层、法规政策层、操作技能层等三个层面和核心课程类、必修课程类、选修课程类等三个类别,进行不同的整合,构成一个个模块课程,由校长在培训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实际需要进行自主选择和重新组合。 

根据校长专业发展内涵,可考虑设置提高校长基本素质的基础性课程,提高校长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本体性课程,促进师生和学校发展的发展型课程,开阔校长视野、拓展校长思维的拓展性课程五类学科领域课程。每一类学科领域课程下面又包括多门具体课程。每一个课程模块都是以某个特定的主题为中心来组织,模块中的所有课程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置,这就能保证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模块的设计主要是为解决问题服务,每一模块具体又由理论性、实务性、研究性和特色性内容组成,以形成综合优势,多角度、多方位帮助解决问题。理论性内容着眼于校长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的教育、管理等方面知识的获取。实务性内容是为了达成提升校长管理能力的课程。研究性内容是基于基础教育深刻变革所引发的教育思想、管理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等宏观、微观上的新情况、新问题而设定的内容。特色性内容是根据校长个人兴趣和关注点进行选择的个性化课程。

四、选择多样化的校长培训课程实施方式 

 

课程实施方式就是课程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具体实施,即教学方式。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形式比较单一,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发展的方向已经逐渐明朗,那就是课程的小型化、专题化、系列化,以及向综合式、菜单式、自由选择式方向发展。 

在工商企业界,现代培训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尤其是经理人培训,有很多方法是值得校长培训学习和借鉴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应大胆引进工商企业培训的一些课程形式,努力使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跟上现代培训课程发展的步伐。目前,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实施方式主要有系统讲授、专题讲授、小组研讨、课题研究、社会实践、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自学读书、案例分析、总结反思、问题探究、经验共享、代岗见习实习等。所有的方式都不同程度地有利于某方面课程目标的实现,各有其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式相互渗透,灵活运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的中小学校长有非常强烈的学习提高的愿望,但现实中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时间紧张,难以脱产到培训机构接受现场课堂教学。加之集中现场课堂教学会耗费校长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使教学成本非常高。随着网络的逐步普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大量的网络课件和网络课程来实施网络教学,为中小学校长提供在线接受培训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搭建网络平台,利用网络管理校长的学习,举办主题式“网上论坛”,为校长提供学习资料、案例、学习参考书目等,校长通过电子邮件提交论文或作业,教师在网上批改论文和作业,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这就为中小学校长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五、实施专业化的校长培训课程管理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管理是校长培训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条件,作为培训者如何科学、民主地组织实施课程,直接影响到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课程的态度。所以校长培训课程管理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应由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培训管理者负责培训的课程计划、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实施方案等,从而保证培训课程质量的提高。 

不断探索科学的校长培训课程制度,是保证校长培训课程实效性的重要条件。培训机构应开出更多的开出模块,建立起必修与选修的课程系列,并将选修课以菜单的形式提供给参加培训的校长,供他们自由、自主选择,以充分满足校长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参加培训的校长自身也是重要的培训课程资源,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实践经验。可以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时间、师资、设备等支持,由自己组织论坛、沙龙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引导他们自主建构课程。 

 

六、探索有效的校长培训课程评估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评估的基本出发点是对课程目标与实施效果进行评判,用来确定校长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掌握了培训内容,在什么程度上达到了课程目标,判断课程在促进校长发展方面所蕴涵的价值。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培训评估工具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柯克帕特里克教授于1959年提出的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型。该模型从四个层次对培训j课程效果进行评估: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反应评估是指受训校长对培训的总体感受和印象,即对培训课程的满意程度。学习评估指的是学习效果,即对培训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行为评估是观察校长的行为变化,判断培训对实际工作行为产生的影响。结果评估就是校长的绩效变化,即培训后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贡献。 

第8篇:校本培训内容范文

关键词:校本培训 教师素质 有效策略

多年来,我们着眼于不断出现的关乎学生成长、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各项问题,树立起问题即课题的理念,有效地开展校本研究活动。在教育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校本培训工作是关系到队伍建设和学校未来的一项重要工程。为此,我校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策略并进行了实施。

一、为促进教师内涵的提升,确定全面、系统的培训内容

我们认真分析了“构成教师发展的基本素质”,即: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形象,多元的知识结构,多向的教育交往,完善的能力结构,健康的心理素质等。我们围绕促进教师成长的诸多要素,确定了以“教师专业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研究项目为培训内容,并规定这些内容必须内化为教师的素质。由于培训内容全面且系统,因此每项内容都对教师的成长起到作用。我们采取分段(每三年一个周期循回培训一次)、分层次(全体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班主任、科任教师等对应安排培训内容)、有重点(对每项培训内容,每学期都要有专题培训部分)地安排培训内容,努力摒弃过去教师终身“磨道式”的发展现象,积极形成“螺旋式”的有效的发展通道,促进了教师内涵提升。

二、为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制定了科学多样的培训方法

我们遵循教育专家邓研教授开展的从“外铄”到“内生”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轨迹理论,不断强化培训内容,开展了教育观念、理论业务知识、技能等多项专题培训,从而带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我们积极倡导教师在本岗位上的自塑、自练,让他们的潜能能够得到最大开发,以积淀育人智慧,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在研究中我们实施的是以训带学,以学促教,训、学、教一体化的模式。每一次培训前,我们都要先进行调研、分析,切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最需”,确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增强培训工作的链条效应意识,从问题入手到解决问题结束。特别要强调,每次培训后,必须要布置一些能让教师回味、思考的问题,从而让他们形成反思,有所收获。我们的培训方法多种多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中专题培训

学校根据教师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确立专题,开展专家、领导讲座式的校本培训。其主要内容有:师德培训、教育教学研究培训、教育科研知识的培训,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培训、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训等。

(二)主题培训

每学期或每学年,每个教研组需确定一个或几个教研主题,围绕主题以学科课堂为载体,来进行主题教学研讨,从而确保校本教研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中对每个主题的研讨都要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将问题转化成研究主题,总体形成“问题与设想――设计与实施――效果与讨论――反思与总结四个过程。

(三)结队培训

发挥新老教师的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达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帮互学、各得其所的效果。学校应把新老结合作为一项常规管理活动来加以落实,并且每学期都要有明确目标,最好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学校还通过采用同年组结队、名师带教结队等方式,促进了各层面教师的共同提高。

(四)自主式培训

班杜拉(bandurou)教师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越强,自信心越强,教学活动中越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并持之以恒。它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自主式培训,就是要让教师产生自我效能感。新课程所需的是学者型、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而这样高水平的教师的培养,不是光靠学校的直接培训就能做到的,更多要靠的是教师“自主式”的学习,不断钻研历练自己、质疑自己、挑战自己,进而逐渐获得专业化的提高。在培训中我们应引导教师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多进行理解反思,构建个性化的发展方向与途径。

(五)课题式培训

课题式培训,旨在通过对科研课题的研究,来突破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关键性问题,使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在紧密结合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以促进教师在教学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三、为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成立了规范高效的培训管理机构

(一)健全组织,明确职责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师训副校长为副组长,以各科室主任为组员的领导小组。组长的职责是把握校本培训的方向,拟定目标计划,提供人、财、物、时、信息等方面的条件。副组长的职责是落实教师校本培训的实验方案,组织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并扩大管理参与面,进行校本培训效果的测评等。

(二)建立一个融培养、培训、管理于一体的校本培训运行机制

第9篇:校本培训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校干部培训机制创新

[作者简介]黄开勇(1972-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高等教育管理。(广西南宁530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西高校党建立项研究重点项目“高校党政干部培训长效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DJA02)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050-02

干部培训工作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在推进高校科学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党政干部的表率作用、骨干作用和引领作用。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培训工作机制的创新,建设思想素质好、政治觉悟高、工作业务精、管理能力强的高校党政干部队伍,既是高校各级党组织保持先进性、增强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又是高校推进事业科学发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现实需要。

一、总结高校党政干部培训工作的实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始终重视高校党政干部培训工作。1980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干部教育工作的意见》,标志着高校党政干部培训工作逐步向正规化、制度化发展。随后,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九五”期间加强高等学校干部培训工作的意见》《全国教育干部培训“十五”规划》《全国教育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规划(2013―2017年)》等一系列文件,积极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培训工作,使高校党政干部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

1.围绕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科学确定培训目标。教育部明确提出:高校党政干部培训工作要为加强高等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服务,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干部队伍和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工作目标。回顾高校党政干部培训工作历程,我们可以发现,高校党政干部培训工作始终围绕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需要来确定培训目标。

2.坚持分级管理分类培训原则,积极完善培训体系。教育部明确规定: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负责培训校级领导干部;各省高校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负责分批轮训高校党政干部。我们逐步建立了分级管理、分类培训的工作格局,形成了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和教育部各区干部培训中心为龙头、各省高校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为主体、各高校党校为重要补充的高校干部培训体系。

3.增强培训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丰富培训内容。教育部在印发的一系列文件中明确提出:要精选培训内容,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从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岗位干部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干部培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要求,不断丰富培训内容,逐步形成了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教育管理、科技文化为基本模块的高校党政干部培训内容。

4.根据时展和高校干部特点,灵活选择培训形式。教育部明确提出: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分类分层培训干部,不断改革干部培训模式、内容、方法,拓展培训类型,改革培训模式。我们重视干部培训形式创新,逐步形成了校级领导培训班与中层干部培训班、在岗轮训班与岗前培训班、理论培训班与业务培训班、境内培训班与境外培训班等相结合的培训形式。

5.着眼规范培训和提升培训质量,注重健全培训制度。教育部明确提出:建立计划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结合、组织按计划调训与干部自主参训相结合的充满活力的干部培训运行机制,推进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规范培训工作、提升培训质量为工作目标,积极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培训工作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健全了高校党政干部培训的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

二、剖析高校党政干部培训工作的存在问题

当前高校党政干部培训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干部培训管理工作不到位,干部培训工作动力不强劲,存在重视培训数量轻视培训质量、重视培训经历轻视培训成效现象;二是干部培训保障不到位,培训经费短缺,培训设施陈旧,实习基地紧缺,师资力量不强;三是干部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不强,没有完全适应高校深化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四是干部培训形式不灵活,培训渠道不宽畅,培训方式的多样性、互动性不强,未能满足高校干部的层次化、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培训机制不健全、部门职责不明确、培训管理不全面、培训运行不顺畅,直接造成培训工作监管不到位、培训保障措施不到位、培训计划落实不到位。二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领导认为推进改革发展是硬任务、干部培训工作是软任务,在职干部岗位工作任务繁重,选派干部参加培训影响工作开展,总是尽量少派干部参加培训、少办干部培训班。实践证明,强化高校干部培训是提升高校干部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推进高校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必须以创新干部培训工作机制为抓手,深入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培训工作的创新。

三、探讨高校党政干部培训工作创新的路径

深入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培训工作的创新,需要从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的综合角度,以管理机制、保障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考评机制为重点,深入探讨高校党政干部培训工作机制创新的问题,着力建设思想素质好、政治觉悟高、工作业务精、管理能力强的高校党政干部队伍。

1.创新干部培训工作管理机制。管理机制决定培训工作的成败。一是按照组织体系健全、层级结构合理、工作运转高效的要求,健全高校干部培训工作管理机构,形成教育部宏观管理、教育厅中观管理、高校微观管理的纵向管理体系,形成培训计划制订、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质量监控的横向管理体系,坚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高校干部培训管理工作。二是按照分工明确、任务具体的要求,细化高校干部培训机构的工作职责,由教育部负责制定全国高校干部培训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督导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开展高校校级干部培训,督导教育部各区干部培训中心、各省教育厅开展高校处级干部培训;由各省教育厅负责制定、实施本省高校干部培训规划和政策措施,选派相关干部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部各区干部培训中心、省委党校培训,督导本省高校干部培训中心开展高校处级干部培训,督导主管高校开展处级、科级干部培训;高校负责开展本校处级、科级干部培训。三是按照科学管用的要求,完善高校干部培训工作管理制度,建成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员管理、经费管理、设施管理等各项工作制度,强化培训计划制订、培训内容选择、培训师资遴选、培训工作考评等各方面的监督管理,推进高校干部培训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2.创新干部培训工作保障机制。一是以增强系统性、具体性、操作性为基本目标,积极完善高校干部培训工作政策,为高校干部培训工作提供坚强的培训政策保障。二是以政府划拨专款为主、高校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干部负担适当培训费用为基本原则,积极完善高校干部培训经费筹措机制,为高校干部培训工作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保障。三是以专职兼职结合、专业结构合理、教学业务精湛为基本目标,强化高校干部培训教师队伍建设,为高校干部培训工作提供坚强的培训师资保障。四是以高素质、懂教育、善管理为基本目标,强化高校干部培训管理队伍建设,为高校干部培训工作提供坚强的管理队伍保障。五是以培训场所保证、培训设备先进、教学资料充足为基本目标,强化高校干部培训设施建设,为高校干部培训工作提供坚实的培训设施保障。六是以典型突出、特色鲜明、类型齐全为基本目标,以结对共建、合作办班为基本形式,强化高校干部培训实习基地建设,为高校干部培训工作提供坚实的培训实习基地。

3.创新干部培训工作运行机制。运行机制关系培训工作效果。一是增强培训内容的系统性、针对性。要从培训需求调查分析入手,根据培训需求来选择培训内容,不仅要从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坚持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教育管理、科技文化为基本培训内容,而且要从不同职级、不同岗位干部的需求出发,突出岗位技能培训、战略思维训练,着力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二是增强培训形式的灵活性、创新性。根据时展要求和高校工作特点,积极创新干部培训形式,采取校级领导进修班与中层干部培训班、在岗轮训班与岗前培训班、集中培训班与分段培训班、脱产培训班与函授培训班、组织调训班与自主选学班、自办培训班与合办培训班、境内培训班与境外培训班等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三是增强培训方法的综合性、适用性。依据教育技术进步和干部在职学习特点,综合运用专题讲座、网络教学、影视教学、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研讨交流、参观考察、课题研究、素质拓展等培训方法,注重开展专题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教学,增强干部培训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四是增强师资遴选的专业性、竞争性。坚持遴选标准突出专业性、遴选形式体现竞争性,择优选聘精通专业知识、熟悉高校情况、教学经验丰富的领导专家担任培训教师。五是增强学员考核的全面性、科学性。按照考核内容全面、考核标准具体、考核方法灵活的基本要求,以学习表现、理论政策、业务知识、岗位技能为基本内容,全面开展学员考核工作,激发干部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4.创新干部培训工作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关系培训工作动力。以激励方向明确、激励强度合适、激励方式多样、激励效果明显为基本要求,创新高校干部培训工作激励机制,强化培训工作的行为导向,树立培训工作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为高校干部培训工作提供动力支持。一是及时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精神激励;二是适当发给奖金奖品,给予物质激励;三是大力宣传先进事迹,营造创先争优的氛围;四是实行干部参训情况与干部业绩考核、选拔任用挂钩的制度,形成明确的用人导向;五是对干部参加组织培训给予经费支持和适当的补贴,增强干部参加培训的内在动力。

5.创新干部培训工作考评机制。考评机制关系培训工作质量。以考评内容全面、考评标准具体、考评方法灵活、考评结果客观为基本要求,着力创新高校干部培训工作考评机制。一是坚持要素齐全、指标具体、权重合理、导向明确的原则,以培训管理、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方法、培训师资、培训设施、培训经费、培训效果为基本内容,科学构建培训工作考评体系;二是遵循精心组织、严格标准、规范程序、注重实效的原则,综合运用专家考评、师生测评、单位自评等考评方式,组织开展培训工作考评活动;三是将考评结果作为表彰先进、业绩考核、使用干部的依据,坚持以考评活动来推动干部培训工作的改革创新、以考评结果来激发干部培训工作的内在活力。

[参考文献]

[1]程天权.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基本经验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1).

[2]李华,杨国梁.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