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毕业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毕业旅游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毕业旅游市场分析

第1篇:毕业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贫困山区;旅游开发;swot分析;可持续战略

1 优势分析(strenth)

1.1 有一批高品位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独占性强,比较优势明显。自然资源方面:以织金洞、九洞天、韭菜坪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以百里杜鹃为代表的植物观赏旅游资源;草海、东风湖等为代表的湖泊生态旅游资源等。人文资源方面:以奢香博物馆、大屯土司庄园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迹类旅游资源;以川滇黔革命委员会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彝族、苗族等民族文化风情。此外,还有神秘的夜郎文化,神奇的石门坎,以及舒适的气候资源等。其中,世界级的占4.9%,部级的占7.4%,省地级的占30.9%,市县级的占56.8%。这些都是具有较强垄断性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

1.2 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毕节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全区共有古文化遗址5处,古墓33处,古建筑、历史纪念建筑66处,彝汉文石刻181处,革命遗址、遗迹34处,文物葬品98件。 尤具特色的大方城北“奢香墓葬”、 黔西沙窝区的“观音洞旧石器时代遗址”、 毕节青场镇“新石器时代遗址”、龙场镇的“大屯土司庄园遗址”、威宁中水镇的汉墓群、赫章可乐汉墓遗址;省级历史名城大方、织金。这些无不体现毕节地区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1.3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毕节地区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在全区2.6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汉、彝、苗、回、仡佬、白族等30多个民族共670多万人口。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如具有浓郁气息的民族节日如彝家的“茶花节”、“火把节”,苗家的“跳花坡”及获过国际大奖的苗族舞蹈“滚山珠”,“贵州省苗族歌舞之乡”化屋基,彝族的“摄泰吉”民族戏曲乐器、古籍文化等。各民族塑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和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节庆活动、民间歌舞、饮食文化、医药文化、民族工艺等,在国内外均有极大的吸引力,构成民族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

1.4 毕节试验区的政治优势

毕节是一个革命老区,贵州省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在毕节建立。中央红军长征经过金沙县;红二方面军在这里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在4个县的95个乡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有5000多名各族青年参加了红军。此外,毕节还是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并经国务院于1988年6月批准建立的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试验区。毕节试验区的创办和发展,凝聚了中共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相关部委的力量。作为国家推动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场”,毕节试验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一个典范,也是多党合作的政治试验田。这些都是发展以红色旅游为代表的政治旅游所具有的明显政治优势。

1.5 保存度好,后发势大

毕节旅游业虽然起步晚,但是具有资源开发的后发优势。虽然旅游资源开发晚,发展步伐慢,但资源保存度好,开发潜力大,特别是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溶洞奇观,对沿海、港台及海外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之可以充分学习和借鉴旅游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做到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开发、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经营,少走弯路,减少成本,可望后来居上。

2 劣势分析(weakness)

2.1 交通等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旅游开发成本较高

可进入性差,对外交通不畅。仅有一条高等级公路(贵毕路)与贵阳相连,其余对外道路等级较低,路面铺装简陋。内昆铁路都经过毕节,但只在威宁有一个站点。与相邻的省份(四川和云南)的联系较弱。还没有机场。内部交通严重滞后。贵毕线仅连接了毕节、大方和黔西,其它县级市镇之间仅靠简易铺装的道路相连,交通极不方便。乡镇一级的道路情况更差,还没做到完全通油路。各景区景点之间缺乏有效的旅游线路连接,现有的几条旅游交通干线不能提供快捷、方便、安全、舒适的旅游交通服务。支持旅游发展的社会经济力量薄弱,交通、通讯、服务等基础设施条件差。

2.2 经济发展落后,旅游投入不够

欠发达、欠开发的毕节是经济基础薄弱、财政较困难的贫困山区。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基础薄弱,尚有59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未很好解决。地县乡三级政府财政收入有限,难以抽出大量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无法进行有效的广告宣传、新项目的开发及景区的建设和景区服务的完善,又由于区位偏、远离沿海发达地区,体制不顺,也难以吸引外部资金。

2.3 目前开发档次较低,缺乏专业的旅游经营管理人才

旅游资源开发面不够广、档次不高、产品少,以致毕节旅游市场规模较小,在贵州省所占的比重也较小。来毕节旅游的人,主要是以观光为主,消费较低,由于没有休闲度假产品,休闲度假市场基本没有形成。

在全国旅游人才缺乏的情况下,毕节人力资源缺口更大,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经验不足, 尤其缺乏专业的旅游经营管理人才。

2.4 旅游资源密度相对较小,景点分布比较分散

贫困山区面积广大,虽然旅游资源在类型、特色和知名度、垄断性方面具有独特性,但景点分布比较分散,旅游资源密度较小,知名旅游地之间距离较远。如主要的景区,织金洞、九洞天、草海、百里杜鹃、总溪河分属不同的县,这给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生产和经营带来很大的困难。

2.5 客源市场结构不合理,省外游客和入境游较少

客源市场以区内省内客源为主,省外游客少。游客主要限于毕节地区和贵阳市,六盘水市,以及少量成渝昆地区的游客。省外辐射力度基本到达成渝昆地区,影响力小, 比如: 成都、重庆、昆明三大城市的前十佳旅行社没有一家旅行社有推出关于毕节旅游的产品;贵阳市内的旅行社也只有部分非主流旅行社推出“织金洞一日游”、“百里杜鹃奢香墓一日游”的产品。国际旅游者很少,主要依靠黄果树瀑布分流少量游客来此观光。

3 机遇分析(opportunity)

3.1 政府对发展旅游的高度重视

随着贵州旅游的整体性崛起,毕节地区行署更加高度重视旅游发展。毕节将以其综合旅游资源的突出优势,着力发展休闲旅游,最终形成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旅游,从而提升贵州的整体旅游水平,成为未来“多彩贵州”的集中展示区,成为贵州旅游新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毕节试验区建设的深化、统筹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内在统一

毕节试验区具备了发展旅游产业的天时、地利和人和条件,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必须把旅游也作为一个关乎毕节试验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来抓,树立旅游业的龙头地位,依托大旅游产业发展的思维,将毕节旅游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和社会事业统筹考虑,不断深化和发展试验区的新内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可望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实现“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区域发展的示范。

3.3 交通大通道的打通

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实施高速公路网规划、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等的有利时机,加强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交通运输枢纽及站场建设,努力完善试验区交通运输体系。

现在毕节交通新规划有高速公路:夏蓉高速公路和杭瑞高速公路。规划的两条铁路(威吉铁路和隆百铁路)将极大地改善毕节地区的铁路交通状况,使得6个县市中有5个通火车,形成毕节至珠海的东南铁路出海通道;西北方向经四川的泸州延伸到成都,连通隆黄、南下百色,形成隆百铁路新干线。还有在毕节市将修建一个支线机场。

3.4 国际、国内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机遇

世界旅游组织预言,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强国,世界第四客源产出国,出境旅游将达1亿人次,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2%左右,未来的中国旅游市场潜力十分巨大。随着国内旅游业发展重心向西部地区转移,贵州旅游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新亮点,迎来了历史最佳时期,“中国旅游,九五看云南,十五看四川,十一五看贵州。”国家旅游局将贵州作为新时期旅游发展的重点建设区,贵州旅游产品开始成为新的消费热区,贵州旅游开发也吸引着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新的巨大发展变化正在快速形成。

4 挑战分析(threats)

4.1 贵州及周边资源丰富、景点众多,同类旅游产品的竞争激烈

全国新的一轮旅游开发热潮业已形成。而贵州及周边资源丰富、景点众多,同类旅游产品的旅游资源竞争更激烈。毕节旅游资源面临周边区域如下竞争。清凉:贵阳是避暑之都;六盘水是凉都;生态:贵阳是森林之城;宜宾蜀南竹海;泸州生态旅游兴市;民俗风情:黔东南苗侗民俗风情;黔西南和黔南布依族苗族风情;红色旅游:遵义会议的知名度;溶洞:安顺龙宫是喀斯特溶洞的典型代表,现已是国家5a级景区;草海:品牌流失;昭通——黑颈鹤的故乡;杜鹃花:川藏路被誉为杜鹃花之路。这种竞争在客观上直接给毕节贫困山区发展旅游业增加了一定困难。

4.2 后发优势的发挥需要持续的强大的开发力度

正如后发优势理论强调的,对后发地区而言,后发优势对其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使其实现对先发地区的追赶和超越只是一种潜在的假说,这种假说成为现实的可能,需要以后发地区内在的发展因素构成的社会能力为基础。对于毕节地区来说,要真正发挥后发优势的作用,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物质资本、规模经济、政府推动外,正如库兹涅茨指出的那样:重要的问题在于是否具备消化和掌握现代技术的“社会能力”。这种社会能力主要包括各种人才资源、技术开发能力、社会间接资本的积累,以及相关的不同质量的政治、商业、工业、市场和财经等制度。

参考文献

第2篇:毕业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需求不断增强,旅游业的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旅游,产生了一批在线旅游企业(OTA),如携程、去哪儿、途牛、同程、驴妈妈等,资本市场对于在线旅游企业的投资热情高涨,足以反映出在线旅游企业作为服务类电商在中国的巨大发展潜力。在线旅游企业的异军突起对传统旅行社的冲击不小,传统旅行社也积极寻求互联网时代下的竞争优势。总之,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然而企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相比之下,为旅游企业输送专业人才的高等旅游院校对旅游人才市场供需变化反应迟钝,使原本就滞后于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更加跟不上旅游市场发展的步伐。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他们在旅游人才市场竞争力很低,甚至不如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生,基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旅游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突出,本文试图从旅游企业需求的角度去探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二、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分析

本文探讨的旅游企业主要是指传统旅行社以及在线旅游企业,通过对传统旅行社和在线旅游企业近几年的招聘信息检索出他们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类别和要求。检索后发现,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初中级岗位主要是旅游销售顾问、导游、领队、和计调。目前旅游人才市场上,需求量最大的就是旅游销售顾问,招聘要求比较集中在熟悉旅游线路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上;导游需求更多集中在外语导游,尤其是有小语种优势的导游;随着我国出境游的高速增长,领队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同时,在私人汽车保有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我国自驾游市场增长迅速,招聘户外自驾领队的旅游企业也逐渐增多。随着人们出游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大众团队游、半自助游、自助游、定制游等对计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出的旅游产品需要更加贴合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从旅游企业的招聘信息里不难发现,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整体上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在增加,同时,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如何通过在校四年的学习培养自己在旅游人才市场的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呢?

三、从旅游企业需求的角度定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从旅游企业需求的角度厘清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内涵

1、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1990年,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在企业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核心竞争力”概念,被理论界公认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价值珍贵性、异质性、不可模仿、难以替代等的标准时,它们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2、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内涵

笔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学生在旅游人才市场的持续竞争优势,他们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符合价值珍贵性、异质性、不可模仿、难以替代等标准。换言之,所谓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指经过四年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旅游企业需要的,而其他竞争者所不具备的,且竞争者在短时间内不可速成,必须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才能获得。旅游企业的岗位很多,不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有较大差别,因此探求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从旅游企业的不同岗位需求出发,寻求与岗位匹配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二)从旅游企业的需求角度分析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由上文的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分析可知,旅游企业需求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初中级岗位主要是旅游销售顾问、导游、领队和计调。针对不同的岗位寻求与岗位匹配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1、旅游销售顾问

通过百度搜索旅游销售顾问招聘,对近期的招聘信息进行分析发现,旅游销售顾问的知识储备要求主要是熟悉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能力要求主要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对全国、全世界的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做到心中有数,如数家珍,包括对旅游资源形成的成因也一清二楚,这样的知识储备量是一个较长的积累过程,不可速成。因此,它可以构成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旅游销售顾问对于旅游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将旅游产品销售出去,完成交易,而成功的销售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任何企业的销售岗位都要求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这不是旅游企业销售顾问特有的要求。单就良好的沟通能力而言,市场营销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可以替代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因此,良好的沟通能力不能单独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核心竞争力,它必须与熟悉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应聘旅游销售顾问的核心竞争力。

2、导游

在我国从事导游工作必须具备导游证,持证上岗。考取导游证需要旅游专业知识的积累,不能一蹴而就,这就构成了竞争壁垒。因此,导游证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应聘导游岗位的核心竞争力要素。但经过调查发现,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考取导游证的比例大大低于中职和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原因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对从事导游工作的意愿比较低,而且没有认识到导游岗位的重要性,它是旅游企业的基础岗位,很多旅游企业的中高级岗位必须有导游岗位工作的经验积累才能胜任,如领队,旅游产品设计师(计调)等。涉外导游是导游的一种,它除了要求考取导游证之外,还必须至少精通一门外语。精通一门外语,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具备的能力,但精通一门外语不能单独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可以被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替代,它必须与导游证一起构成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应聘涉外导游岗位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3、领队和计调

领队岗位与导游岗位一样,都需要持证上岗。领队证需要在导游岗位上工作两年后才能报名考取。因此,领队岗位不是旅游管理专业刚毕业的学生可以申请的岗位,在申请领队岗位之前必须先具备应聘导游岗位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领队是带领游客出境旅游,这就要求领队至少精通一门外语。计调的核心工作是旅游产品的设计,这是需要创意的工作,除了需要具备旅游销售顾问、导游、领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外,还需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才能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因此,计调岗位属于旅游企业的中级岗位,旅游企业的计调人员基本都是从旅游销售顾问、导游、领队等一线基础岗位成长起来的。那么计调岗位也不是旅游管理专业刚毕业的学生可以申请的岗位。现实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时更多地想申请领队或计调岗位,但他们达不到这些岗位的任职要求,又不愿从基础岗位如旅游销售顾问、导游慢慢积累成长,结果就是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一毕业就被迫转到其他行业就业。

四、结语

第3篇:毕业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行业调研;课岗证对接;课程体系;旅游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96-04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基石,能否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该专业学生能否很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首先,课程应从岗位需求而来。以“旅游英语”专业为例。该专业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应该对接毕业生将来在旅游相关的工作岗位上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要求,并且为毕业生在这些岗位上就业提供相应的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构建成“课岗证对接”的课程体系。而构建“课岗证对接”的课程体系必须以行业深度调研为前提,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专业建设与相关产业发展对接,为学生的就业、择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行业深度调研的必要性

(一)行业深度调研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其职业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可见,高职教育要紧紧围绕“职业性”、“地方性”、“应用性”原则,必须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建设服务,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开展行业深度调研,满足社会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行业深度调研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需要

构建课程体系首先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培养目标过于宽范,如培养中英文导游、旅行社管理人员、景区管理人员、会展服务人员、酒店员工、外资企业文员、翻译人员等。虽然宽口径便于就业,但课程体系过于庞杂,教学无法深入,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过于狭窄,仅针对目前市场的某一热门岗位需要,将来市场需求一有变动,学生就难以适应,也缺乏岗位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因此,要对专业进行合理定位,必须对社会背景、行业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开展行业深度调研。组织力量深入企业一线,广泛开展调研,不仅要对人才需求做出科学的预测,而且要与用人单位共同探寻人才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然后才能在调研的基础上构建课程体系。

对涉外旅游行业深度调研

(一)调研背景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并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届时入境游客将达1.37亿,出境人数将超出1亿。而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和“园林城市”著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随着苏州近年来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的力度,入境旅游稳步发展。2012年,苏州接待入境游客人次达到321.87万,同比增长8%。与此同时,出境旅游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2年,苏州市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旅游总人数为24.36万人次,同比增长49.4%。而这座美丽都市在日益成为长三角“旅游集市”的同时,也暴露出人才资源短缺的压力,尤其是“旅游+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笔者所在的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正是在产业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新建“旅游英语”专业,本着培养好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原则,积极开展了行业深度调研。

(二)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苏州地区各旅行社从业人员。调研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

问卷主要设计三大内容:(1)企业对旅游英语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查高职旅游英语毕业生将来主要对口的岗位有哪些,针对“培养什么人”的问题;(2)调查从事主要对口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养要求,针对“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3)调查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及合作方式,针对“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三)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5份。

市场需求分析 问卷相关问题:“您认为大专学历的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有市场需求吗?”,回答“A.需求强烈”占14%,回答“B有一定需求”占84%,回答“C基本不需要”占1%;“您单位欢迎‘旅游英语’专业的大专毕业生就业吗?”,回答“A很欢迎”占30%,“B欢迎,但需求量不大”占70%,“C不需要”占0%。可见,旅游英语专业大专毕业生普遍受到市场的欢迎。但由于旅行社一般连锁经营,内部部门独立核算,所以单个旅行社规模普遍较小,不可能一次需求较多的毕业生。

高职旅游英语毕业生对口的主要岗位 从问卷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毕业生将来在旅行社就业的主要部门为:海外部、国际部、出境中心、入境中心,皆为旅行社重要涉外部门。主要岗位依次为:导游(70%)、计调(64%)、海外领队(32%)、部门经理(28%)、外联(20%)、翻译(12%)、前台(6%)。由此,旅游英语专业在旅行社的主要对口岗位为导游和计调,而海外领队、部门经理的岗位要求较高,需要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把它定位为拓展岗位。

主要岗位对员工的要求 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旅行社涉外部门主要岗位要求员工掌握以下知识,按照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导游基础知识(72%)、英语知识(71%)、景点知识(70%)、计调知识(67%)、营销知识(64%)、外事礼仪知识(56%)、旅游政策法规知识(52%)、园林知识(50%)、旅游心理学知识(48%)、目的地概况知识(45%)。专业能力方面按重要性排序为:能较好地运用英语听说技能进行导游服务(84%);能分析和处理涉外旅游服务工作中发生的实际问题,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特殊问题的处理能力(82%);能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开展出入境旅游咨询、计调等旅行社工作(78%);能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71%);能读懂和书写常用英文旅游函电,能进行与旅游业务有关的英汉互译及笔译旅游函电(70%)。企业对员工综合素养要求的调查结果见表1。

校企合作调查 被调查企业普遍愿意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在课程教学方面,可以开展的合作形式有:提供课程相关的资料、案例(60%),开设讲座(42%),担任指导教师(18%),进行授课(16%),合编教材(8%),其他形式(6%)。在实训、实习方面,合作形式有:为二年级学生提供短期的实践机会,如旅行社内部实践,周末、黄金周、假期跟团,带学生春游、秋游团等(70%);为三年级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62%);为一年级学生开设讲座,使其初步认识相关岗位(22%)。在愿意接受三年级学生顶岗实习的被调查者中,30%表示很欢迎,表示欢迎但人数不能接纳很多的占70%。可见,企业是欢迎学生前去实习的,但由于旅行社规模有限,一家旅行社不可能接纳较多学生。

这些调查数据为我们构建旅游英语专业“课岗证对接”的课程体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课岗证对接”的课程体系

(一)概念界定

“课”指课程,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建设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程建设上;“岗”指岗位,指培养的毕业生所从事的主要岗位(群);“证”指证书,除了毕业证书,这里更指职业资格证书。“课岗证对接”指对学生将来从事的主要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明确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必须的职业能力及所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学习领域教学目标分析,最后整合成课程,从而构建课程、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对接,专业建设与相关产业发展对接。

(二)基于行业调研的“课岗证对接”课程体系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反馈,我们按照首岗(英语导游、计调)和拓展岗(海外领队、旅行社部门经理)分别进行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及职业资格证书分析,接着从工作领域需求转化为学习领域目标,分析达到这些工作需求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养学习目标,最后分析出完成这些学习目标所对接的课程。各岗位具体分析如表2所示。

(三)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以上分析,结合课程体系逻辑关系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如表3所示。

课程基本由三大板块构成:专业类课程、语言类课程、文化素养类课程。根据调研分析,旅游业涉外部门对员工的知识要求中,要求有良好的英语知识(71%)仅次于要求有良好的导游基础知识(72%);能力要求中,能较好地运用英语听说技能进行导游服务(84%),为第一要求。可见,打好英语基础知识,强化英语能力,是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加强的技能。因此,每学期都根据不同的目标安排英语课程,重在应用性,突出听说。专业类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安排在较靠后的学期。此外,一些课程安排必须兼顾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时间。江苏省旅游局每年11月份组织导游资格证书考试,近年来通过率不到30%。因此,第一批考试安排在第三学期,考前集中安排实训时间(4周实训,2周考前强化训练),未通过的在第五学期安排第二批考试,并开设苏州园林(双语)加以辅助。其他学期分别安排一些考证项目:语言类技能证书即英语等级证书第一学期考A级,第四学期考四级;计算机应用证书安排在第二学期考试。力求做到每学期学生都有一定的考证目标,使学生有一定的考证学习压力,但学习负担又不过大。文化素养类课程主要由导游口才与沟通、涉外文化礼仪构成。旨在加强导游服务工作中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和沟通技能,提升职业技术技巧;使学生熟知外事礼仪,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和人文科学素养,具有良好的礼仪风貌和审美能力,能适应旅游行业的特殊要求。

具体课程设计开发,探索与“课岗证对接”理念相呼应的项目课程,倡导以"工作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模拟情境下的工作任务来学习相关知识,实践相关技能,学与做融为一体。项目课程开发建在行业深度调研基础上,在学校老师、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研讨的基础上,进行岗位分析,明确具体课程对接岗位,如:旅游英语课程对接英文导游岗位,然后分析英文导游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工作流程,明确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据此来确定旅游英语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创设工作情境、设计项目任务、制订与完成项目配套的考核方案。专业课程实行"双师制",即聘请企业优秀技术骨干担任"企业教师",直接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与校内老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同时实行校内教师跟课听课制度,互相探讨,协助企业兼职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结语

将课程体系建立在行业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在调研过程中与行业专家一起,分析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岗位,从岗位工作领域出发,明确完成主要工作任务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和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据此来确定学习领域的知识、能力、素养目标,从而整合成具体课程,构建成“课岗证对接”的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直接服务于行业经济建设,满足社会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6-7.

第4篇:毕业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课程改革;专业特色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实现,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产业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同时被誉为“朝阳产业”和“无烟工业”。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旅游业也得到了较为突出的发展。对于这样一个快速发展且具有广阔前景的产业,市场对于旅游从业人才的需求也是十分迫切的。跟繁荣发展的旅游业相比,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相对比较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这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旅游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整体就业情况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和当前社会对旅游产业的人才的需求,积极进行深化改革,2006年在外语系增设了旅游英语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在稳步提高,到目前为止该专业已有两届毕业生,共计人数为67人。本次的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的就业情况的调查对象是06级和07级的毕业生,调查问卷采取不记名的形式,保证了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就业状况

从调查数据来看,67名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情况良好:有17名毕业生从事旅游相关的工作,占总人数的25.4%,继续深造进修的学生人数为2名,占总人数的3%,其余均转行做教育培训、金融商贸以及业务等工作,共计占总调查人数的71.6%;薪酬方面,无论是实习期间还是目前岗位,毕业生的工资待遇普遍集中在1500-2000元/月,此外,85%以上的毕业生对目前工作岗位表示不满意,并且有44.8%的有跳槽的经历,其中包括14.9%的毕业生对目前岗位不满意,有跳槽的打算。

(二)调查情况分析

1.就业质量及满意度

在整个调查的人数当中有55名同学认为就业质量一般,占总人数的82%;仅有10人表示就业质量较好,占总人数的15%;仅有3%的同学表示就业质量较差。大部分毕业生面对现实,结合社会实际,踏踏实实工作。仍有部分毕业生心态仍然没有摆正,对自己还没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对工作的期望值不切实际。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的就业岗位并不是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其中教育培训占据的比例较大约占44.7%,其余的金融贸易及其他相关行业所占29.9%,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不到三成,仅有25.4%,并且这个比例在随着毕业年份的延长还会继续下降,最终停留在这个行业的人员的比例会更低。

2.工资待遇

整体而言,该图表体现的毕业生收入水平相对较好。其中大部分毕业生的收入在1500-2000的范围内,占总人数的67.16%,低于1000或者高于2500的人数分别为2名,分别占总人数的3%。目前毕业生的收入与当前社会上大专层次毕业生的平均收入现状基本吻合。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期望不再理想化,他们也开始结合实际,面对现实。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渐渐被毕业生所接受。在工作岗位中学到东西,积累实践经验是他们第一位考虑的问题。

3.跳槽率

44.8%的毕业生选择了“曾经跳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毕业生就业的不稳定性也说明了旅游行业人才流失比例较大。当毕业生遭遇工作辛苦、不顺心,薪水不高,对职位、领导或同事不满意时,很会意气用事,自命不凡,潇洒离职,很少考虑后果。不可否认,当今社会早已是打破铁饭碗的年代,跳槽不是大事,跳槽是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途径。但也应看到,毕业生的跳槽行为往往是他们不够成熟的表现,有些毕业生连自己能做什么都不清楚,没有什么工作经验积累不说,连后路都没有给自己留好,这样的离职无疑是不负责任,不诚信的。

从以上的基本情况的调查不难看出,如此紧缺人才的旅游行业中,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在毕业之后选择旅游相关行业作为职业的比例还不足三成,为什么毕业生不选择在此行业立足和发展,这就形成了令人困惑的矛盾现状。

二、影响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因素

目前,旅游行业缺乏旅游的专业人才,但是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又难以就业,即便就业之后也形成了高流失率,这种尴尬的局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高职院校教育本身的问题还是旅游行业的问题?根据当前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教育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笔者将从院校的教育问题入手分析。

(一)高职高职旅游教育定位不准确

在中国现行的旅游教育结构较为完整,从旅游专业的博士、硕士、学士到高职高专旅游的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在这五个层次的划分来看层次分明,体系完整,但实际上各个层次特点不突出,各层次之间的连结也并不完善,尤其体现在高职高专旅游专业。高职高专既不同于本科教育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层次上既不能等同于本科的理论研究型教育,但又要和中等职业教育相区别,这就造成了高职高专培养教育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的方向、结构、内容较为混乱,缺乏特点,令教师感到困惑,学习者也感到迷茫。

(二)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师资力量滞后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人物,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引导者,教师的素质和观念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以下是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旅游英语教师基本情况的一览表。

从以上调查表中不难看出,我院旅游专业师资队伍主要是由英语专业和旅游专业出身的教师组成,其中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的比例达到83%。大部分旅游英语教师为中青年教师,其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为33%,教学经验相对不是很丰富,而且大部分教师的学历为本科,研究生以上学历还不足50%。初级、中级职称占大多数,高达83%,高级职称仅为17%。另外旅游英语教师的实践能力很弱,实践经验不足,只有17%的教师有旅游行业相关的工作经验或者挂职锻炼。

在调查中,不难发现目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学历的层次偏低。英语专业的教师比重较高,虽然英语专业的教师有比较扎实的英语知识但是相对缺乏旅游专业的相关知识,这与旅游英语的专业性强的特点不相符合;而对于旅游专业出身的年轻教师尽管具备了较好的专业知识,但是英语水平却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教师的学历是大学本科,并且初、中级职称的教师也占大多数。教师的实践能力不是很强,实践的经验不足,大部分教师没有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或者挂职锻炼,因此“双师型”教师匮乏。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的总体规划。它把所达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进度和实现方式等在总体规划中全部体现出来,为建立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服务。旅游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良好的交际能力以及组织能力,能胜任国际旅行团队的领队、导游翻译、旅行社管理以及其它旅游行业相关工作的高等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独立分析、妥善处理导游及旅行社相关业务的工作。

可从实际的毕业生的调查表中不难发现,学生在毕业之后在应用英语的频率方面实际并不高。笔者针对本专业的开设的相关课程对毕业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发放60份回收50份。

在对毕业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的毕业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30%的毕业生认为在校学习的旅游英语专业课程对工作有一定的实用价值;56%的毕业生认为在校学习的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过多地传授理论知识,重点不够突出,知识不够全面。在关于旅游英语课程是否满足工作中的需要时,只有8%的毕业生认为能够满足,48%的毕业生认为能够部分满足工作需要,将近半数的人认为完全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因此有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希望能加重专业实践。从这些数据可以表明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课程对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导致社会上严重缺少应用型旅游从业人才,需要对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和完善。

三、改变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建议

(一)准确定位,创建特色专业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为旅游专业的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旅游教育要顺应时展的要求,牢固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理念,明确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构建的指导原则,针对市场需求并结合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模式,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据我院的学科背景、所处的旅游业区位资源、所拥有的师资状况和就业市场、以及未来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等特征,确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

(二)提高师资水平,更新教师知识结构

针对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结构上来看,应采取英语教师专业化,专业教师英语化。对于英语专业出身的旅游英语教师,一定要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旅游相关专业和岗位培训,鼓励教师考取导游证,定期的进行挂职锻炼。英语教师在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后再进行旅游英语教学会更加的专业化,授课也会更加的准确和生动,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英语交际能力的旅游人才。对于旅游专业毕业的教师则需要培养他们的英语能力。专业出身的教师大多都是研究生毕业,英语基础很不错,多参加各种英语专业的相关课程的培训能够促进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之后,具备了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能力之后也能很好的进行教学。

(三)优化课程设置,重组课程结构

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坚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专业能力为主体,优化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重组课程结构。实现相关专业基础英语课程和相关专业旅游课程的平衡,把证书课程如“导游业务”、“旅游政策法规”、“旅游基础知识”纳入到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之中。增设适当比例的与培养学生

职业后续发展能力相关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课程。加大实践教学课程课时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旅游专业见习实习,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素质。

四、结语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有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旅游人才职业能力的竞争。本文通过对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06、07级的毕业生进行详细的调查回访以及分析,希望通过对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的准确定位、优化课程设置以及对师资的进一步提高等方法来尝试解决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就业率低,流失率高的问题,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贺雪娟,高职高专英语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设计,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石民辉.中等职业学校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中的问题和建议[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第5篇:毕业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大学生;就业

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达到212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人),今年则增至630万人。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①,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校毕业生则是所有就业群体中就业的难点。本文主要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入手,分析其主要原因,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旅游业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旅游教育是培养旅游人才的活动,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旅行社和旅游酒店,从事旅游交通的很少,在这里以旅游酒店为例来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以满足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从事本行业的不到30%,这一现象已经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1]。在我国的旅游行业队伍中,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员占90%;服务人才流失严重。在其他行业正常的流失率一般在5%~10%左右,而旅游企业员工的流失率竟高达20%以上[2]。

(二)旅游企业用人需求状况问卷调查

通过向旅游企业、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同时发放问卷调查,当面访谈等方式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调研。调查问卷内容设计分为两大部分,即:旅游企业招聘、聘用人才倾向;被聘用的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状况等的反映。本次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并有计划地发放,回收率为95%,有效率为93%。

调查问卷资料经过整理和统计,得出如下结果:用人旅游企业聘用我校毕业生主要分配在企业的中层、基层管理或技术岗位,比较注重毕业生的道德品质、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执行能力等,有实习经验者是聘用单位比较注重的,他们认为能力比专业更重要,当前的毕业生眼高手低;对于我们学校的毕业生而言,基本操作能力较好,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精神,但缺少创新精神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三)当前旅游酒店人才需求问题分析

目前旅游酒店服务的现状不容乐观,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上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具体表现为:

1.基层人员数量庞大,素质低下

服务性很强的行业,基层工作虽然是一些体力上的劳动,需要基层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直接面对顾客,能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要善于和客户沟通,能快速准确地处理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现阶段酒店的基层工作从业者主要是技校毕业生或者社会待业人员,数量虽然庞大但质量不高,素质偏低,很难保证企业的服务质量,导致客源减少,效益降低。

2.中高层管理人员紧缺,专业水平低

中高层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管理经验,具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和独到的见识见解。这种能力是需要大量时间,处事经验和丰富的社会阅历积累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后只有一少部分从事酒店管理工作,而且大部分因为种种原因而短期改行。旅游企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在几年后因为薪水待遇等因素“跳槽”,作为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的酒店,往往直接从别的酒店“挖”来人才,导致酒店中高层管理人员紧缺的问题没有从本质上解决,并且近几年来越来越严重。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

1990年到2000年期间,旅游院校净增980所,其中旅游高等院校净增197所;旅游在校学生净增27.89万人,其中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净增6.53万人。直到2004年底,我国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开设旅游院系或专业的高等院校,全国共计574所,旅游专业在校生274701人。伴随旅游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等本科院校“招生容易,就业难”。分析其主要原因时,旅游专业的实践性环节薄弱是其病灶。事实上,国际上主要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教学中大量引入实践的做法在我国还未形成,这也正说明目前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存在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的问题[3]。

三、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完善

(一)调整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

一要根据科学的预测未来旅游产业结构及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整合、删减过多过细或重复建设的旅游专业课程。二要根据自己不同的学科,资源等背景,设置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都有较大特色的课程体系。三要以实用性和现代化为原则,加强素质拓展课程建设,形成富于弹性和活力的现代化课程体系,鼓励学生据己所长在专业方向有进一步精深发展。

(二)教师学科结构、专业水平多元化

首先,要通过有计划的国内进修,到旅游企业兼职、挂职或是带队实习等手段,加强双师型教育队伍建设。其次,可以通过聘请相关旅游企业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为兼职教师,聘请旅游行政部门的官员、专家,国内外著名企业的ceo来做讲座,同时增强校企之间的联系。

(三)重视实践教学、实习培训

首先,建设校内专业仿真模拟实训室,建立标准化实训基地,让学生增强实际操作技能。其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根据实习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选择好实习基地;一方面要完善原有的较为成熟的实习基地管理方案,深入调查和研究实习基地学生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专业实习的成效。再者,与企业合作,创建属于自己的星级酒店,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之路。

(四)提供学生择业信息的交流与跟踪

对于毕业班的学生,进行择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加强就业冲刺、自我推销的心理培训。首先,学校应集中宣传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客观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主动走出校门,寻找锻炼机会,亲自感受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时修正就业目标,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其次,对于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与用人单位进行信息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了解到毕业生的工作待遇,福利,发展前景和工作环境等,还可以从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中,了解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以及在未来几年中这些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对毕业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孙晓凤,王文君。基于大学生高流失率的酒店人才机制思考 [j]。商业经济 ,2008,(3)

[2] 赵丽萍。浅谈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j]。市场论坛,2006,(4)

[3] 蔡靖方。旅游高等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新思路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2)

[4] 毛玲,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3)

[5] 武利亚。浅谈旅行社人力资源现状及改进思路[j]。旅游纵览,2007,(7)

[6] 林益丽。导游人员贪利原因分析[j]。内江科技,2008,(2)

第6篇:毕业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 旅游专业 高职教育 就业

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定位

旅游业在我国属于服务业中的龙头产业,目前主要通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短期培训等方式进行就业人员培养。目前我国高职旅游专业分类主要细分为旅游管理、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与服务、烹饪工艺与营养等专业。在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中,该类学生的就业方向一般定位为国内外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相关企业,在里面担任着旅行社导游、外联计调、酒店餐饮、客房服务员等基层服务操作、管理人员岗位的工作。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在进入到旅游企业工作中,一般是先进行基层服务岗位操作工作,通过阶段考核后,将进入到企业基层管理岗位。

二、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介绍

近年来,世界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那时,中国旅游产业的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将引发对旅游人才的极大需求。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980万,平均每年新增50万,缺口至少200万,旅游专业有广阔的用人空间,各个方向的就业前景良好。近几年来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状况也一直不错,从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上公布数据看到,国内有名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都达到了100%。学生毕业后部分去了酒店、旅行社等企业,也有部分去了与专业有关的国家机关或转到其他行业就业。

从市场需求层面来看,高职生在旅游企业中的就业情况如何?旅游饭店、旅行社等用人单位的有关负责人认为,旅游业是操作性很强的一个行业,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远比对知识的要求更高。因此企业,特别是旅行社业,更愿意使用那些对旅游业务熟悉、肯吃苦的高职生,相对来说,企业认为他们比本科生工作更踏实。

三、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在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和旅游企业负责人的调查中,发现目前旅游专业高职生就业存在着几方面的问题:

1、定位缺乏理性思考

高职生在职业生涯定位上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高不成低不就。部分旅游专业高职生就业前关起门来,盲目设计自己的未来,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总认为自己有文凭和专业知识,学业上有一技之长,不愁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忽视了社会的需求性与现实性。这些学生获得了工作岗位后,并不十分珍惜,在岗位上不是脚踏实地地工作,而是左顾右盼,这山望着那山高,时时刻刻寻找“跳槽”的机会。

2、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就业

旅游业从业人才缺口大,只要毕业生愿意,工作都是有的。只是最近几年的招生情况并不是很理想,即使是学习了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仍有相当部分转行,这和人们的传统观念有关系。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认为,服务是侍候人的工作,从事服务工作的职业是低人一等的。这种旧意识、旧观念至今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很大。同时,“旅游是碗青春饭,过了三十就完蛋”,社会上的这种观点也影响了大学生选择旅游行业就业。

据统计,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两年后,继续干旅游的大专生只有80%,本科只有50%,研究生就更少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观念。本科生、大专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不甘心从基层做起,服务意识不是很强,从而导致旅游人才的流失。这比中国目前旅游业、饭店业等行业不太规范等原因具有更大影响力。

3、专业就业面不广

目前从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来看,较多是限于酒店和旅行社两个部门。而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旅游竞争的加剧,紧缺人才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一是旅游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常规人才,如高层管理者、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市场营销、旅游娱乐管理、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物业管理等人才;二是随着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一些新的专业人才,如从事旅游电子商务、分时度假旅游网络管理、会展旅游、旅游资本运营等人才;三是在未来社会竞争中需要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

4、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不突出

目前在旅游企业工作的大量毕业生刚开始工作时,操作能力是达不到企业要求的。调查分析原因显示,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上没有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设的课程中很多都脱离实际情况,使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只是片面地学习了部分的专业知识,掌握了少量的操作技能,到了工作岗位上,这些知识与能力远远达不到企业现实需要。

四、问题应对方法

1、做好就业指导,改变传统观念

高职院校在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以及进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把专业思想教育、敬业爱岗教育列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工作。随着高等教育“精英教育”时代的终结和“大众化”时代的悄悄来临,大学生一直是社会“稀缺资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种变化,意味着很多大学生“白领梦”的破碎,等待他们的未来更可能是成为 “蓝领”、“高级蓝领”。事实上,这也是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路,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因此,旅游专业高职生要有准确的职业定位,是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的“灰领”,不要和本科生相比。切忌急功近利、眼高手低的浮躁心态,做好自主择业和独立创业的心理准备,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为从事普通工作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2、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操作技能

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将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技术理论课与实验、实训和实践融为一体,切实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达到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的。在旅游专业学生的教学中,实验和实训应以校内基地为主,建设起与课程相配套、互为补充的实验、实训基地,并为学生考取社会认可的技能等级证书提供条件。

旅游专业的高职生,更应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旅游设施,开展资源研究、酒店服务、义务导游等活动。目前一般旅游旺季对人才的需求会相对大一些,对于那些有意在旅游行业发展的学生来说,提前涉足这一领域很有意义,大学生利用假期在旅行社、酒店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对今后找工作非常有帮助。

3、制定实用性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确保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视野,能适应旅游业各类工作,并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应变能力的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在专业设置上,要树立市场导向的办学理念,根据人才需求变化设置多个专业方向,以满足不同人才市场的需求。在教学计划及培养方案上,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及时了解旅游行业的基本情况,分析旅游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确定旅游职业综合能力。旅游教育有自身的行业特点和目标,是基础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要着力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入不同级别的国内乃至国际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鼓励学生获取跨行业的职业技能证书,以适应学生择业谋职的需要。

4、全方位素质教育

旅游作为应用型、实践性较强的行业,在人才培养中开展素质教育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转变教育观念,实施创新教育及素质教育。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要与实践工作、旅游发展和社会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大力提倡实行多样化的创新教育实践模式,采取包括制定创新的培养方案和计划,开展课堂创新教学、形式多样的课外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适应旅游业大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旅游专业要突破原有的教育模式,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打基础,树立形象、改革创新,充分利用好各类旅游教育资源,形成整体旅游教育合力,培养出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开桃. 高职院校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2] 刘爱服. 论我国旅游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教育. 社会科学家,2004;(6)

第7篇:毕业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区域;教学体系;创新

由于受到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差异以及就业学生的家庭环境及个体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1]。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倾向于东部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区域内大城市及学校所在地集中[2]。研究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区域的规律性特征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而言意义重大。

一.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政策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毕业生偏好于经济发达区域是因为这些地区在城市环境、薪酬福利待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等方面明显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另外,我国现阶段不同区域或城市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政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因素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就业区域时重点考虑的因素。

(二)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就业的酒店业、旅行社业、旅游景区、会展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3],在东部经济发达区域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较高。因此,在旅游行业或相关服务行业就业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区域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旅游业发达的城市。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就业区域的重要因素。家人的就业观念、父母亲或亲戚的现就业城市、家庭现有负担等家庭环境因素将影响学生选择去沿海还是内地、省会还是回家乡就业。现在的大学生以独身子女居多,其父母更希望他们在大学毕业后能在自己身边或离家较近的城市工作,因此,不愿回家乡工作的学生会选择离家较近的经济发达城市就业。

(四)个人因素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择业动机、自身性格等也是其选择就业区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4]。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将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地位等视为择业的主要标准。同时对事业的追求是当代大学生流向大城市的主要动力之一[5],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了能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学到先进的管理理念,往往会在毕业后将大城市作为首选就业区域。

二.就业区域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培养优秀的“旅游企业地”专业人才

进入新世纪以后,旅游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在逐步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对此,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内涵重新进行了界定,并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进行了分类,其中重要的一类便是“旅游企业地经营管理人才”[6]。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应以学生就业区域为导向,创新教学体系,培养优秀的“旅游企业地”经营管理人才。

(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就业能力

现阶段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与就业区域之间存在“就业鸿沟”,已有课程体系中关于就业区域的课程较少,学生对就业区域经济发展、生活习惯、文化氛围、方言等知识的欠缺将严重限制甚至阻碍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将增强学生在就业区域的综合就业能力,同时,也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区域旅游业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了解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状况的优秀专业人才。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优秀专业人才将促进区域内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业以及会展、娱乐、地产、节庆等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他们是区域经济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人才力量。因此,充分利用旅游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以就业区域为导向培养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将极大地服务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区域调查

为了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区域特征,我们于2012年8月至10月对衡阳师范学院2011和2012届旅游管理专业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要求学生以时间为序填写其从大学毕业至今所选择过的就业城市。我们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学生分发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26份,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区域呈现以下特征:

(一)主要就业区域为珠三角与长株潭衡经济发达地区

学生就业区域主要为珠三角地区(占34.7%)与长株潭衡地区(占28.5%),两个区域合计比率高达63.2%。排在第三的就业区域是长三角地区(占17.3%),而到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等区域就业学生所占的比率很低。以上结果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的就业区域主要为距所在学校较近的全国或区域经济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受经济发达地区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所吸引。

(二)就业城市集中在距离较近的经济发达城市

学生就业排名前五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占24.2%)、长沙(占20.1%)、衡阳(占18.6%)、广州(占16.1%)、东莞(占12.8%)。以上结果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城市主要集中在距离所在学校较近的沿海较近发达城市、学校所在地和学校所在省的省会。同时,由于学生对学校所在地相对较熟,或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因此部分学生愿意在学校所在地实习。

(三)就业区域呈现动态化趋势

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学生近几年来就业区域的变化,结果表明学生就业区域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1)从内地向珠三角地区转移;2)从长三角向珠三角地区转移;3)从衡阳向长沙转移;4)从沿海向内地转移。以上分析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区域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交通条件改善、个人年龄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下而呈现规律性的流动特征。

四.就业区域导向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创新策略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区域具有集中化特征,高校应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区域的研究,了解其就业区域分布特征与规律,并进行相应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以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可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就业教育等四个方面对教学体系进行创新。

(一)课程体系的创新

首先,可在专业必修课模块中增加旨在研究区域性经济发展的理论课程,如在专业必修课模块中可以增加《区域经济学》、《区域旅游规划》等课程,让学生掌握区域经济与开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其次,可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增加一批与与就业区域联系紧密的应用性课程,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课程:第一,就业区域经济方面的课程,如《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简介》、《长株潭城市群简介》等。第二,就业区域旅游方面的课程,如《广东旅游地理》、《湖湘文化》等。第三,就业区域文化方面的课程,如《粤语》、《湘方言》等课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已以后将要选择的就业区域而选修相应的课程。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时应在教学中融入就业区域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学生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就业区域概况。如教师在讲授《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分析”时可向学生详细介绍广州、深圳等城市中酒店行业岗位设置的特征、独具特色的岗位与名称;在讲授“员工培训”时可引入珠三角地区知名酒店企业培训案例,并结合该区域酒店人力资源的特点对案例进行分析;讲授“薪酬福利”时可介绍珠江三角洲地区及各城市酒店业的平均薪酬水平及其制定依据,并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或城市进行对比。

(三)实践教学的创新

实践教学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与就业区域紧密联系将提高学生对就业区域的适应能力。在野外实习考察中可选择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城市、景点及旅游企业作为考察的地点,通过参观、访谈、调查等形式让学生最直接地与就业区域的旅游业从业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及居民接触,增加其对就业区域的感性认识。在酒店管理实习教学中应联系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城市的高星级酒店作为实习基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以后的意向就业区域选择实习酒店。在实习过程中强化学生对于体现就业区域特点的酒店管理模式、目标市场特点等内容的学习与实践。在实习结束后通过实习汇报展现不同区域实习学生的风采与不同就业区域的特点。

(四)就业教育课程的创新

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方面,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学生理性就业,指导学生全面了解就业区域的就业形势、薪酬水平、福利待遇等信息,并通过邀请往届毕业生回校讲座、就业区域企业针对性的招聘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就业区域的了解。另一方面,应建立集中就业区域或城市的校友会,以便应届毕业生在求职时和意向就业城市的往届毕业生联系,了解相关城市、行业及岗位等信息。

参考文献:

[1]王世斌.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不均衡的形成因素探讨.职教论坛,2007,(21):15-17.

[2]庆承松,葛万锋,孙祥.我国大学生就业区域的不均衡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6):1-6.

[3]孙祥,武国剑,南国君,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探析——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5):123-125.

[4]吴克明.职业搜寻理论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J].教育科学,2004,20(4):41-47.

[5]张海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集中度研究[J].科技创业,2007(8):18-19.

第8篇:毕业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摘 要:高等教育的重要人物之一就是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起步较晚,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方案,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文章主要分析了基于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基于行业需求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

关键词 :行业需求;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42-03

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旅游管理已经成为了紧俏的热门专业之一,是当下专业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但是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起步较晚,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方案,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全面改革旅游管理专业,要从课程体系的建设、校本教材模块的增减、教学手段的创新等角度出发,充实学生的理论知识,扎实学生的实践技能、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更能满足旅游行业的需求.

1 基于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1.1 行业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功能

高等教育所承担的关键职责就是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文章所讨论的基于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就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在于适应行业需求,从而打造全新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理论涉及到众多领域的知识,但唯一不变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学生就业,并由此展开了一系列多样性、系统性、专业性的人才教育与培养.高校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应增强其利于自身发展的社会需求的人才创新意识[1].因此,就需要找寻到社会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校培养对人才的要求之间的平衡位置.行业需求是大学生的就业之本,是社会对于某一职位的需求程度以及素质要求的具体展现,而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高质量、高效率、高薪酬的就业.因此,高校在实施给予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把握方向,根据具体职业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才能够保证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

1.2 有利于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从当今社会的行业发展和需求的角度出发,高校培养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人才最主要的工作场地是旅游企业公司,为广大游客所服务.相应的,给旅游专业的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应该全面掌握综合基础理论知识、专业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我这里所说的综合能力概括而言就是“一个导向,两种能力”[2].其中,一个导向中的想到就是行业需求,使人才能够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找到服务岗位和对象.旅游专业的培养应该充分考虑到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依托本校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给予专业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两种能力分别指的是理论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得旅游毕业生不仅仅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还能够有充分的实践能力投身旅游管理、旅游策划、旅游服务等岗位.我国的旅游行业的竞争逐渐白热化,尤其是面临着国外旅游企业的挑战和冲击,正是急需广大优秀的、高学历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加入.

1.3 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高校高职旅游类专业目录,一级专业中包含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二级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不仅仅是工商管理专业的范畴,而是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来寻求发展道路的.旅游管理带有十分强烈的行业色彩,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行业需求为出发点.旅游专业需要培养的是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还能够有充分的实践能力投身旅游管理、旅游策划、旅游服务等岗位的毕业生[3].相关专业学生除了要具备经济学、管理学等基础课程的知识,同时在实践技能和职业道德上也要有一定的建树,具有坚韧不催的意志品质.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时候不仅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磨练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各高校要以社会对于该行业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结合本校旅游管理学科的特点,确定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进一步拟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2 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无法满足职业能力培养

据有关调查分析,高校中60%以上的教师都认为当前的旅游管理课程设置并不能够达到从行业需求角度培养学生的目标.造成这一现象很关键的因素,在于学校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的设定.针对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与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并没有较大的区别,强调的都是知识本位,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也就是文化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4].在这一课程体系中,更多的关注的是知识之间的衔接和整合,但是在课程设计中并没有明确职业能力培养这一目标,仅仅是为学生构建系统的理论知识,强调的是文化知识的培养,并没有针对岗位需求进行定向培养,学生就业后容易随着技术革新、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被很快淘汰.

2.2 高职生与低学历者相比无明显优势

通常人们都会认为,高等院校旅游高职学生比中专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主要是因为高等院校毕业的高职生有较为充足的理论知识,以此作为能力的保障,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中专的学生有更长的实习时间,较强的动手能力,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有较强的能力.旅游行业作为服务性行业,最为关注的是员工是否有充分的从业经验,大部分旅游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对学历和专业没有太多的限制,他们最为关注的还是工作经验[5].高校高职毕业生在从业经验上与中专生相比处于劣势,并且往往高不成低不就,稳定性不高.因此,虽然高校高职生有较为扎实的理论水平,但是中专生更加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往往会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

2.3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旅游行业专业强度

旅游行业内部还能够细分为许多子行业,他们有着各具特色的经营、管理环境.对于工商管理类别的专业来说,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是能够适应的,但是对于旅游管理这一类有较强专业性的专业来说,就不太实用了.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工商管理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大大超过了旅游专业类的课程,导致宣兵夺主的现象产生;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人们对于旅游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课本内容知识更新速度较慢,以至于许多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什么都学了,却什么都不懂”[6].

2.4 实践教育的力度还需增强

随着1998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政策,高校大学生的数量急剧上升,但与此同时,大部分高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却没能够与之相匹配,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学校设施上的要求,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设施与场地根本没有规模和数量,校方也没有在日常课程中安排足够的实践教学环节.仅仅以某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创新能力训练”课程为例,由于学校的实践教育的设施和场地的限制,仅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能够选上这门课.此外,有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对于之后的工作求职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因而将过多的精力投入老人游戏与玩耍中,渐渐放弃了学业,没有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对于考试应付了事,最终只会导致就业竞争力的降低.

3 基于行业需求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

3.1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为实现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就要进行充分的市场需求和岗位实训情况的调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形成岗位带,旅游企业要在分析学生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人才.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课程模块设计,明确课程理念和观念,将能力培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3.1.1 市场调研的分析

首先,纵观以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进入了导游岗位,还有部分学生进入旅行社从事外联和调度工作.其次,通过对各类型的旅行社的调查,以及与其人力总监的交流,我们发现,通常来说,旅行社给应届生设置的岗位主要有导游、计调、外联三种.导游是接待旅客的最直接的人员,需要承担旅行过程中内部的各项具体工作,可以说是旅行社的门面;计调作为旅行社运行的核心部门,不仅负责对内,还要负责对外的全部工作,计调部的工作效率反映了整个旅行社的工作状态,因此,计调员要格外谨慎的设计和安排旅行社的发团调配;外联部主要负责的是旅行社各项产品的外界宣传工作,实质上肩负了公司产品广告宣传与市场管理与开拓的任务,它的工作也就是企业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实践表明,根据毕业生的性格特点以及能力的差异,旅行社会为其从中选择最合适的岗位.实践证明,若在这三个岗位都有实习经验的毕业生,往往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同时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1.2 职业能力的考核

在考核职业能力方面,德国使用的是“双元制”等先进的外职教学模式,能够全面考察就业人员个人特质、知识储备、实践技能等方面,遵循旅游局制定的相关考核标准,同时考虑到毕业生的身体素质、知识结构和动手能力,导游、计调、外联这三个岗位有着各自强调的能力要求.比如说,导游可能对于重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有着更高高的要求,计调对重视计划和协调能力有着个更高的要求;外联对于推广和宣传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工作内容主要由岗位性质与对象所决定,比如说,导游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与人沟通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外语功底;计调员除了要负责计划、调配工作,还要完成办公系统的升级与维护;外联人员除了要对外宣传和推广旅行产品,还要承担对外交涉的责任.

3.1.3 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比中外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在中国更为实用,其中不仅强调了通用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还充分体现了岗位需求对于知识与技能的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在建设课程体系的时候要以能力为核心,尤其是要关注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为了提高实践教育的教学效果,需要在实践教学中添加各种新型的实训项目和环节.

3.2 以岗位实训为中心职业能力的训练

导游属于专业职业之一,并且其工作过程中的服务性质较强,是一份需要脑力、体力共同运行的工作.导游在接受工作之后,就要独自带领旅游团队进行指定景点的游览与参观.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接受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工作量,还要坚持户外行走达十几公里.不仅如此,若在工作过程中游客、行程安排出现任何问题,导游都要独立解决问题.由于导游工作时面对的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并不是固定的机器,所以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这时便要求导游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在处理不同的时间时都能有较好的应对办法,妥善处理各项事物.所以,正是导游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导游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处事应变能力.针对这一点,学校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根据行业需求确定专业教学导向,努力培养专业学生独自应对并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应该严格遵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基本原则进行整改,根据旅游行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发展特点特色,结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体目标,突出“学中做”的教学宗旨,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能力与素质,以此来适应当下社会旅游也发展迅速的行业特点.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比教学更加重要,系统的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能力,而频繁的实践是为了巩固学生能力,提升自我整体反思思考度的过程.所以,在系统教学中,我们也应该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模式,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演示、录像教学等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由于当下是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现代化教学技术也应该广泛应用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从多媒体技术角度出发,使多媒体技术成为现代教学质量提升的坚强后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体性开拓了道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面性拓宽了境界,以此来取得更好的培养效果.

3.3 以科学合理为目标的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的存在意义在于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监督.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包括以下几方面:导向机制、目标机制、师资力量优化及各项保障机制.良好的培养方式还应包括反馈机制与社会参与机制等.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过程中,必须建立内部机制、外部机制共同考量综合机制.

3.3.1 优化学校外部的评价体系

学校外部的评价体系,简单来说就是社会中各行各业的评价.在评价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的质量的时候不能仅仅参考学生的课程成绩,或是只由学校、教师来做决定,而是需要社会实际用人单位的参与.学校外部的评价体系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整体评估而言有重大意义,因为学校外部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并非学生在校内的课程成绩,也就是说,学校外部评价可以很客观地反应学生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3.3.2 建立学校内部评价体系

学校内部的评价结果的主要参考依据教学质量.也就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符合学校规定的培养计划,通过制定逻辑思维测评、形象思维测评、创造思维测评等多项指标,建立健全综合性的评价体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行,学校尤为注重创新性学生的培养.

基于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功能,有利于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课程设置无法满足职业能力培养,高职生与低学历者相比无明显优势,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旅游行业专业强,实践教育的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我们要通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以岗位实训为中心职业能力的训练,以科学合理为目标的质量评价体系等途径,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萌.本科层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旅游学刊,2013(8):8-9.

〔2〕阉如良,郑宇飞.本科院校旅游专业办学模式对比分析与发展对策[J].旅游论坛,2014(2):80-83.

〔3〕雷金瑞.旅游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3(5).

〔4〕谢苏.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人才培养的有关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80-82.

第9篇:毕业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大学生;就业

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达到212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人),今年则增至630万人。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①,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校毕业生则是所有就业群体中就业的难点。本文主要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入手,分析其主要原因,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旅游业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旅游教育是培养旅游人才的活动,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旅行社和旅游酒店,从事旅游交通的很少,在这里以旅游酒店为例来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以满足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从事本行业的不到30%,这一现象已经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1]。在我国的旅游行业队伍中,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员占90%;服务人才流失严重。在其他行业正常的流失率一般在5%~10%左右,而旅游企业员工的流失率竟高达20%以上[2]。

(二)旅游企业用人需求状况问卷调查

通过向旅游企业、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同时发放问卷调查,当面访谈等方式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调研。调查问卷内容设计分为两大部分,即:旅游企业招聘、聘用人才倾向;被聘用的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状况等的反映。本次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并有计划地发放,回收率为95%,有效率为93%。

调查问卷资料经过整理和统计,得出如下结果:用人旅游企业聘用我校毕业生主要分配在企业的中层、基层管理或技术岗位,比较注重毕业生的道德品质、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执行能力等,有实习经验者是聘用单位比较注重的,他们认为能力比专业更重要,当前的毕业生眼高手低;对于我们学校的毕业生而言,基本操作能力较好,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精神,但缺少创新精神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三)当前旅游酒店人才需求问题分析

目前旅游酒店服务的现状不容乐观,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上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具体表现为:

1.基层人员数量庞大,素质低下

服务性很强的行业,基层工作虽然是一些体力上的劳动,需要基层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直接面对顾客,能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要善于和客户沟通,能快速准确地处理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现阶段酒店的基层工作从业者主要是技校毕业生或者社会待业人员,数量虽然庞大但质量不高,素质偏低,很难保证企业的服务质量,导致客源减少,效益降低。

2.中高层管理人员紧缺,专业水平低

中高层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管理经验,具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和独到的见识见解。这种能力是需要大量时间,处事经验和丰富的社会阅历积累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后只有一少部分从事酒店管理工作,而且大部分因为种种原因而短期改行。旅游企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在几年后因为薪水待遇等因素“跳槽”,作为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的酒店,往往直接从别的酒店“挖”来人才,导致酒店中高层管理人员紧缺的问题没有从本质上解决,并且近几年来越来越严重。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

1990年到2000年期间,旅游院校净增980所,其中旅游高等院校净增197所;旅游在校学生净增27.89万人,其中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净增6.53万人。直到2004年底,我国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开设旅游院系或专业的高等院校,全国共计574所,旅游专业在校生274701人。伴随旅游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等本科院校“招生容易,就业难”。分析其主要原因时,旅游专业的实践性环节薄弱是其病灶。事实上,国际上主要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教学中大量引入实践的做法在我国还未形成,这也正说明目前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存在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的问题[3]。

三、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