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遥感技术及应用范文

遥感技术及应用精选(九篇)

遥感技术及应用

第1篇:遥感技术及应用范文

[关键词]无人机 特点 应用

[中图分类号] P23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130-2

0引言

伴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获取遥感数据的新型手段,无人机遥感技术向着光谱信息成像化,雷达成像多极化,光学探测多向化,地学分析智能化,环境研究动态化以及资源研究定量化的方向发展,大大提高了遥感技术的实时性和运行性,使其向多尺度、多频率、全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标发展[1]。随着人们对地理环境的不断理解和对测绘需求的增长使得无人机与测绘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无人机遥感技术体现了无人机与测绘的紧密结合同时也提供了更高效的测绘方式[2]。

1无人机遥感系统的组成

无人机遥感系统由空中控制系统、地面控制系统和数据后处理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利用无人机遥感系统采集数据时,其工作流程为:根据遥感任务的要求对待拍摄地区进行航迹规划,在地面控制子系统中将规划好航线并载入到遥感空中控制子系统。无人机地面控制子系统按照规划的航线控制无人机的飞行,遥感空中控制子系统则按照预设的航线和拍摄方式控制遥感传感器进行拍摄;遥感传感器子系统将拍摄的数据进行存储,无人机平台则利用无线传输通道将飞行数据传输到地面的控制子系统;地面工作人员可以在地面监测无人机的飞行航线,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接收的数据更改本次飞行的计划,比如可以马上进行部分地区的补拍;拍摄结束后可以自动切入手控飞行,等待降落[3]。

2无人机遥感技术的优缺点

2.1无人机遥感技术的优点

2.1.1机动、灵活、快速

机动灵活,快速出击的响应能力是应急遥感工作的生命线。缺失了快速响应的能力,应急将无从谈起。无人机能够通过地面运输快速到达指定目标区域[2]。起降场地要求低(100-150m平整马路、平地甚至草地),不需要机场跑道,能够在15-30分钟内完成组装、调试、起飞。对于起飞场地无法寻找到,或者事故常发地点,可以通过车载、导弹或者地面方式从田间地头、空地、山坡、沙滩等多种地域直接发射,通过滑行和伞降的方式进行回收[4]。

2.1.2操作简单、安全性能好

无人机技术的不断成熟,其操作也越来越智能化、自动化。可以通过事先设制飞行路线,并在飞行中进行校对和调整以达到对目标的精确测量。无人机通过配备故障自动诊断及显示功能,如果发生故障,飞机会自动返航到起点上空等待排出故障[2]。

2.1.3体积小、经济

无人机因为轻小,运输、保存非常方便。无人机飞行费用低,可做超低空视距飞行,对操作员的培养比较周期相对较短。系统的保养和维修简便,同时不用租赁起飞和停放场地。飞行审批手续简单,无人机属于遥控飞行器,基本不用审批。

2.1.4数据处理速度快

无人机遥感技术数据处理速度快,及时性强。例如国内苏州武大影像信息工程研究院打造的数字摄影测量处理平台数字摄影测量网格(DPGrid),让无人机在处理数据的速度与效率上达到目前数字摄影测量处理速度的8倍以上。特别是大量的数据处理,传统模式一个月才能处理好的数据,借助该软件系统,几个小时内就可以解决。

2.1.5获取影像分辨率高

无人机遥感的最大优点是遥感影像分辨率高、成像效果清晰。无人机搭载的高精度数码成像设备,具备面积覆盖、垂直或倾斜成像的技术能力。无人机在200米左右的空中可以准确拍摄到地面上5厘米大小物体,而一般卫星航拍只能分辨地面50厘米的大小的物体,获取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极高,适于大比例尺遥感应用的需求。

2.1.6数据精确度高

无人机遥感影像数据处理后,可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平面和三维场景影像,鼠标点到哪里就能显示出坐标、高度等数据信息,相比传统技术,精确度很高。

无人机遥感技术除了以上的优势外,还具有航摄效率高;可即时重拍;飞行时间基本是有效拍摄时间;工作现场集中,便于统筹安排。同时无人机遥感航空摄影可以抵达许多载人飞行器无法到达的空域、高度或危险地区[6]。基于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的高机动性、低成本和小型化、专用化特点,可广泛用于航空遥感、国土监察、城市规划、水利建设、林业管理、资源勘探、灾害勘查、环境监测、地图更新、以及农业、电力、交通、军事等领域。

2.2无人机遥感技术的缺点

2.2.1飞行不够平稳

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高空飞行易受风力的影响,飞行姿态不及有人驾驶飞机平稳,常出现飞行航线漂移,飞行轨迹呈曲线的情况[5]。这就使得拍摄的影像航向重叠度和旁向重叠度不规则,影像间的重叠度相差加大[7]。

2.2.2影像数据倾角大

与传统航空影像相比,无人机遥感影像数据倾角大而无规律,给连接点的提取和布设带来困难。并且无人机应用于外业勘察时,难于建立野外实测地面控制点。这些特点给无人机影像的几何校正处理带来了困难,进而影响到图像镶嵌和信息的有效提取[5]。

2.2.3对GPS的依赖性

许多无人机系统都比有人驾驶飞机更依赖于GPS系统。例如,某些无人机必须依靠GPS的定位才能起飞。另一些无人机的编程则要靠GPS来实现自动返回。如果说GPS很容易受到动能和电子干扰时,那么同样无人机也会面临相应的干扰,从而无法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2.2.4对通信系统的依赖性

无人机都要依靠卫星通信系统来实施指挥与控制以及将传感器搜集到的数据发回地面进行处理。与GPS一样,通信卫星也容易受到各种干扰,包括动能和噪音干扰。而这些干扰能大大降低无人机、地面控制站和信息处理中心之间的卫星通信数据率。总之,无人机比有人驾驶飞机更依赖于通信资源,尤其是使用多传感器来执行情报、监视和侦察任务的无人机。

3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应用

近几年,新疆第一测绘院与中科院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展开无人机遥感系统项目的合作,实施了昌吉、克州、阿勒泰、伊犁、阿克苏等地部分区域的1:1万地形图测绘任务,完成航测外业测图626幅,航测内业测图415幅,测绘覆盖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先后完成了塔城市城市规划地形图测绘工程、甘肃嘉峪关至新疆乌鲁木齐西站GPS控制测量工程、南疆二线电力测量工程、克拉玛依油田建设测绘工程等一批测绘项目。制作完成了各种比例尺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地面模型、数字地表模型、三维点云等,结束了测量人员翻山越岭、耗时极长的原始地质测绘、工程测量工作[7]。

同时新疆第二测绘院于2012年初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完成奎屯市部分区域无人机影像图的生产制作,成图面积达23平方千米,影像分辨率为0.10米,采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PixelGrid软件制作。此次奎屯市部分区域无人机正射影像图的顺利完成,加之前期已经完成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5团场无人机影像图、鄯善无人机影像图的反复试验生产,标志着新疆在无人机低空航摄及后续影像加工处理方面的技术已趋于成熟,将来可以在无人机应急保障、快速获取影像图方面提供新的测绘服务[8]。

4结语

无人机遥感系统是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的有益补充[9],具有高分辨率图像和高精度定位数据获取能力,是当今重要的遥感数据来源。随着国家援疆工作的大规模展开,新疆迫切需要加快基础建设,特别是地图测绘、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城市化改造、应急、反恐防暴、防灾救灾、环境监测、矿产资源与开发、土地利用与调查等领域急需现势性强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及正摄影像图数据成果,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建设提供快捷方便的高分辨率影像测绘保障服务[10]。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进行的航空摄影测量,将从关键技术上保证精度满足大比例尺成图要求,从而推进新疆当地地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of

UAV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LI He-qing1,LIU Jun-yan2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Urumqi830006,China)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ademy,Urumqi830091,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AV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Remote sensing aerial data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UAV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re briefly described。

KeyWords: UAV,Characteristic,Application

参考文献

[1]朱京海,梁婷,徐光,刘家斌,问鼎.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应用进展[J].环境保护科学,2013,39(4):97-100.

[2]范承啸,韩俊,熊志军,赵毅.无人机遥感技术现状与应用[J].测绘科学,2009,34(5):214-215.

[3]洪宇,龚建华,胡社荣,黄明祥.无人机遥感影像获取及后续处理探讨[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8,23(4):462-466.

[4]韩杰,王争.无人机遥感国土资源快速监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测绘通报,2008(2):4-6.

[5]吴荣华,周茂春,申依薇.无人机遥感数据处理探讨[J].江西测绘,2012,92(2):53-54.

[6]王青山.简述无人机在遥感技术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33(3):100-104. [7].谷国涛,吴良才.无人机遥感技术数据特点及其应用[J].科技向导,2011(35):57-58.

[7]齐彬.新疆首次引入无人机用于国土监测防灾减灾[N].中国新闻,2010-3-12.

[8]朱建辉.新疆二院用无人机技术提升应急保障能力[N].中国测绘报,2012-2-7(3).

第2篇:遥感技术及应用范文

[关键字]遥感技术 成矿条件 遥感分析

[中图分类号] P23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146-1

0前言

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探是矿山开采的基础工作,在日常的矿山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对地形图及地质图进行测绘。伴随着测绘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矿产勘探的过程中利用遥感技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及价值。矿床类型不同,其成矿的地质条件也就不同,也就在遥感图像上有着不同的信息特征,因此利用遥感技术寻找矿床的技术及程序也就不同。

1不同岩区成矿条件遥感研究

1.1岩浆岩区矿床

岩浆岩区矿产是指在空间分布上和成因上和火山活动、岩浆侵入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矿床,特别是内生金属矿产。这种矿产在遥感图像上一般会和环形及线性构造相关,构造、围岩和岩浆岩等条件直接决定着矿产的产出部位,控制矿产或者导矿构造大多数是深层次断裂带,而矿床的赋存部位一般是深断裂的裂缝及派生断裂中,或者是深部断裂和其他断裂的接触处,一般会伴生环形构造和与矿化相关的围岩蚀变、矿化异常等。利用遥感技术在勘探这种矿产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作用:第一,对控制矿产或者导矿的构造进行识别;第二,对矿床的赋存部位进行判断;第三,对火山构造及岩体的位置进行判别,确定其分布情况和规模;第四,掌握围岩的情况,确定是不是可以成矿;第五,探明围岩的变化情况。

1.2变质岩区矿床

利用常规的地质办法对变质岩区实施岩层划分、预测矿产是非常困难的。利用遥控技术可以深入的研究变质岩区矿产的基础地质条件,深入的认识每一种控矿因素,为寻找矿产提供重要信息。在旧的变质岩区,可以利用遥感影像确定旧的侵入体、古火山机构和火山岩,一般会以环形构造的形式显示出来,如果其出现在深部大断裂附近,同时还可以确定其是侵入岩体和火山构造的反映,是非常重要的标志,是矿产产出的有利地段。解释遥感图像上一些特定的色调及影纹,利用合理的图像处理办法,例如比值等,一般会突出很多和成矿相关的信息,对寻找矿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变质岩区的构造活动很复杂,必须着重分析变质岩区里的叠加构造影像,根据变质构造原理,研究矿层的分布特征及规律,进而指导找矿。

1.3沉积岩区矿床

这种矿产主要是由地层、岩性所控制的,但是因为在卫星照片上很难显示含矿岩系,所以,一般会利用航空遥感等研究手段来寻找矿产,利用航天资料了解研究区的地质条件等。在高分辨率航空照片上可以显示这种类型的矿床,可以直接显示矿层,例如石膏、石灰岩及煤层等,岩层自身也是一种矿体。但是沉积岩里局部富集的矿产、岩层并不是矿体[2]。利用遥感图像一般只可以识别岩层,但是是否是矿体还需要地质工作来确定。含矿层的地质产状及层位在航空照片上一般可以确定,特别是有基岩出露的地区,更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全面的调查矿床的分布,追踪金属矿区,圈定出其位置,最终对新矿区进行确定。

1.4表壳矿床

这种类型的矿床主要是指近代的砂矿及风化壳矿床,地貌是控制这类矿床的直接因素,组成这种矿床的物质主要是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矿物及元素,例如铝、锰及金等一些矿床。现在风化壳里的残余矿床,一般处于比较稳定的古夷平面地形上,有些情况下还出现在洼地、破碎带及岩溶洼地里。产出砂矿最有利的地貌是海滨区及丘陵的河谷区,圈定砂矿床有利地段主要依据地貌及地质构造的准确解释。不管是受风化而残积矿床,还是砂矿的富集都是受表生风化作用所控制的。富含矿产的地质体的搬运、堆积及风化规律和矿产的赋存位置都和地貌的发育相适应,且和具体的地貌位置一致。我们只要掌握了其成矿规律,就可以根据遥感图像上的地貌特征确定矿产的分布规律和位置。例如,砂金矿,形成这种矿产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要有充足的原生金矿,还要有相应的地质构造、地貌及层系。对河流的地貌进行合理的解释是很有必要的,一般情况下,水流速度变缓的部位,都是砂金矿富集的地方,例如主流和支流交汇处、心滩等。

2遥感资料综合分析用于找矿

2.1线性构造及与成矿的关系

很多研究证明,很多遥感图像线性构造显示的是由于构造应力而形成的软软带、应力集中带及岩石形变带,其一般是容矿或者导矿的地方,还有可能是一些沉积盆地的边界主控因素,例如油气藏的圈闭等。在综合分析图像线性构造的基础上,掌握研究区的区域成矿特征,最终确定找矿方向。

2.1.1影像线性构造级别和矿产的关系

线性构造的级别不同和成矿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一般情况下,大型及巨型断裂带一般会控制着矿区及成矿区的位置。具有工业前景的矿区主要分布在和主干断裂平行或者斜交的次级断裂及节理带里。除了线性构造的级别,还必须注重构造活动的期次及时期对矿产形成作用的影响。这些成矿之前的线性构造会成为容矿及导矿的地区,而以后活动的线性构造很有可能会破坏已经形成的矿床。

2.1.2构造部位对成矿的影响

岩浆一般会沿着大型剪切带进入到剪切应力场的拉张区,这种类型的岩浆活动一般会有矿化作用。利用遥感图像进行解释和分析,对于寻找拐点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3线性构造成矿条件分析

解释和分析遥感图像,绘出遥感图像线性构造图,并和现在的地质资料实施对比和分析,对线性构造和矿产之间在空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找矿方向。

2.2环形构造影像及与成矿的关系

自从航空遥感图像里发现影像环形构造以来,因为其和矿产之间密切的关系,逐步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根据调查及统计发现,我们国家钨、镍、铁、钼等一些主要的金属矿产,有90%分别和2100个大小不一致的环有关。和矿产形成有关的影像环形构造一般和岩浆的成因相关,成因不同找矿的意义不同。和垂直构造活动相关的负向环形体,是由于地壳局部的沉降而形成的构造盆地及圆形洼陷,在地球物理场上较大型的构造都会有反映,例如重力低等。这种类型的环形体一般和沉积矿产及石油的赋存有关,我们国家很多油田分布在巨形或者大型负环形体的内缘。和火山作用相关的环形体一般是规模小且成群出现的,矿产一般赋存在环体的体内和边缘。

参考文献

第3篇:遥感技术及应用范文

地质勘察工作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某一特定地域的地形地貌、地下水分布情况、地层构造等因素进行勘探和调查,为后续其他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地质工作能否顺利的开展直接决定了后续各项建设工作的质量高低。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工作,相关技术人员必须及时的将最新最先进的技术引进到地质工作当中来,保证地质工作的效率和数据测量的准确性。本文将具体的对水工环和遥感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进行详细分析。

一、水工环概念介绍及水工环地质勘察技术

(一)概念简述

通常意义上我们提到的水工环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这一名词是多个学科各项技术的综合,从具体的定义上来讲水工环主要是指某一特定地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资质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水工环地质勘察也主要是对于这三项因素进行统一的勘探和调查,并为后续的建设开发工作提供详细的信息。

(二)发展情况简述

从应用范围上来看:由于一些疾病的分布是与地域有关的,对于水文环境的勘探能够有效的分析这一类疾病的分布状况;地质勘察工作属于一种前期调查工作,在针对某一地域进行经济建设或建筑开发之间都要进行地质勘察工作;因为我国各地城市化的速度都在不断加快,在城市面积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及时的开展地质勘察工作十分有必要,通过水工环地质勘察能为城市设计提供初步的信息和数据,避免了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因为信息的缺失导致问题的产生,甚至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发生混乱;社会的发展越迅速,能源的消耗也就越快,对于需求大量能源的当代社会来说,水工环地质勘察能有效的确定各项资源的分布情况,提升对于各类珍惜资源的开发效率和利用率。

虽然这一技术在地质工作中有很高的利用率,但针对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分析来看,这一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缺陷有待解决。首先,从管理方面来说,因为全国各地的地形地貌都有所不同,在工作人员工作的过程中对于数据的记录和测量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造成各地之间的数据不能有效的集成。其次,从经济方面来说,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已经初具规模,但在地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依然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于这些问题,在应用过程中我们应采取合适的方法展开工作,确保地质勘察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保障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水工环地质勘察技术应用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GPS这一名词已经不再陌生,这一技术被大量的应用于各类导航软件之中,同样的,在地质勘察工作中这一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GPS的全称为全球定位系统,这一技术主要通过卫星系统来进行定位工作。相比于传统的手动勘察方式来说,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但提高了整个勘察工作的准确性,也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投入,有效的降低了成本。

GPR即为探地雷达,在地质工作中主要用于地面下各种介质的探测。这种技术主要通过电磁波来进行信息的传输。首先将电磁波传入地下,然后将这些电磁波的反射输入到计算机中,通过一定的处理方法得到具体的勘探图像。这种近距离的信息传输能够很好的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但也因为这一特点以及GPR设备的特性,这种技术的应用距离相对较短,如果勘探距离过长时就很有可能出现信息丢失或传输错误的现象。

RTK主要通过对基准站以及用户接收机的载波相位求差值来进行实地的勘察和测量。由于这一技术不受地形地貌和距离的限制并且能实时的在工作现场进行具体数据观测,所以这一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与其他测量技术相比,这一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得到的数值更为精确,为工作人员的进一步处理提供了便利。因为这些特性,这项技术也在其他行业的数据测量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

TEM是一种成像设备,通常也被称为透射电镜。这种设备的放大倍数通常为万倍到百万倍之间,这样的放大倍数基本上用于天文观测。随着不断的改进和优化,这一设备也被逐渐的应用到了地质工作中。当遇到地面情况比较复杂需要进行悬空作业同时对数据精确度的要求又比较高时,应用这一设备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三、遥感技术的应用

地下水的勘察是整个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各地区地形地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各地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和水质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时能否精确的知悉地下水的各项参数是决定后期开发建设效率的关键性因素。通过对MSS影像的处理能很好的达到精确勘察的目的。MSS影像在经过处理后能够清晰的显示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断该地区地下水的主要特征。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有多个地区出现了水土流失的现象,为了及时的对这种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及时的采取一定的补救手段,对水土流失情况的勘察工作也就非常重要。适当地在勘察过程中应用遥感技术能够更好的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在确保了准确性的前提下,相关部门才能及时的根据水土流失情况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相对于对某一特定区域进行勘察的方式来说,遥感技术因为其自身的特性能够在进行大范围勘测时展现出一定的优势。同时,遥感技术对于地面及地下情况的监测过程是动态的,能够更全面地监测整个勘探范围内的数据变化。当需要对整体情况进行全面监测时,地质工作相关人员通常会采用这种技术。

结语

地质勘探工作通常是进行经济开发、城市建设的前期工作,这一工作的有效进行是保?C后续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对于水工环地质勘探来说,这一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主要通过具体的GPS、GPR、RTK、TEM等技术来体现,其中,GPS技术主要应用于具体位置的测量和确定,GPR技术主要用于勘探地下各类介质的分布,RTK技术则主要用于远距离的数据测量,TEM则支持悬空作业。

第4篇:遥感技术及应用范文

【关键词】遥感技术;土地利用;调查

引言

土地资源利用时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用地量逐渐增加的现阶段中,土地利用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变化过于频繁,这给我国如何实现对土地利用的科学化管理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往往能够改变传统土地利用调查中存在的众多弊端,实现对国土资源的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其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对土地利用信息的采集,因而在现阶段的土地利用调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的简介

遥感技术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传感器,然后利用传感器在与研究对象不接触的前提下获得该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信息,之后再利用相关的技术对所获得信息进行处理及加工,从而形成有助于人们研究和分析的数据信息。遥感技术在人们工作生活中的推广和应用有力的推动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认知和了解,相对于传统的测量方式而言,遥感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遥感技术在测量时所覆盖的范围更为宽广。第二,遥感技术可以通过收集大范围的瞬间静态图像实现对该区域的动态监测,更进一步的提高信息收集及处理的精确度。第三,遥感技术可以在多种环境下进行信息的采集及观测,甚至是在一些比较偏僻以及恶劣的环境之中也可以准确的工作。第四,遥感技术对信息的观测超出了人类肉眼所能达到的范围,特别是遥感技术中使用的电磁波波段能够从X光到微波,大大超出了可见光所能达到的范围。第五,遥感技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获得更为精确以及有效的数据信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发射了用来收集不同信息的遥感卫星,通过监测调查实现了对土地利用、农作物生产、森林火灾以及环境污染等多个领域的动态监测。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利用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遥感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研究深度不足

在我国现阶段中,虽然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重要意义,相关部门也应该致力于加强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但是经过详细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遥感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并没有对其应用的内容、范围、层次等进行详细的划分,缺少对遥感技术涉及内容的分析与研究,在对国内外遥感技术的研究上也缺乏力度。我们都知道,遥感技术在应用时涉及到多个领域的技术,任何一个环节以及技术出现失误都会使整个调查收集结果产生极大的误差,所以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从各个环节与技术方面加强对遥感技术的质量控制。然而,遥感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很难对所有的问题进行控制和解决,从而也就难以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所以这就要求参与土地利用调查的各级部门在利用遥感技术的过程中要加强相互之间的配合与沟通,明确遥感技术应用时的目标所在,从各个细节部分加强对遥感技术的控制和管理,进一步提高对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应用时的质量控制。

(二)各级政府部门对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应用时的重视程度不足

各级政府部门对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应用时的重视程度不足容易造成管理人员信息意识淡薄的现象,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由于对其重视程度不足会导致对土地信息调查工作的投入不足,土地利用调查所涉及到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全,信息化网络建设的不足会导致土地利用调查信息在采集、分析以及处理时存在众多的阻碍。除此之外,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调查时所形成的信息系统由于标准不统一以及不规范还会造成参与该工作的各个部门之间缺乏信任与沟通,信息资源以及人力物力等难以做到技术的共享,各个工作人员之间缺乏相互之间的信任,对进一步提高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应用的水平以及信息系统的完善性和规范性造成严重的阻碍。

(三)从事土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人才不足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应用较为缓慢的影响因素还包括从事土地利用信息的人才不足以及对专业人才的培训力度不够。在我国现阶段中,为更进一步的加强对土地资源的控制和管理,我国相关部门对耕地以及建设用地等的利用及变化情况进行了及时的动态监测,对当地部门对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执行状况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掌控,其中还包括对土地资源变更时发生的数据变化等信息,这些信息数据的存在能够为国家队土地资源进行决策和管理提供详细的理论依据,实现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对上述理论数据的精确化收集与分析,在收集、处理以及分析等多个环节中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训,通过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等多方面的培训加强工作人员对遥感技术的掌握,从而保证工作人员能够更好的应用于土地利用调查工作之中,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动态化管理。

结语

总而言之,遥感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众多的优点决定了其将会逐渐在我国各个行业得到推广和应用,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对土地资源信息的收集、收集与分析,形成的理论数据对实现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遥感技术的研究和分析,进一步深化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更好的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动态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志海.浅谈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调查[J].新疆有色金属,2010,S1:66-67+69.

[2]孙静,赵伟,赵鲁全.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技术方法介绍[J].山东国土资源,2005,04:38-41.

[3]黄福奎.论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土地科学,1998,03:22-26.

第5篇:遥感技术及应用范文

关键词:遥感技术;国土资源管理;土地资源调查;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 P237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遥感(RemoteSensing)也就是遥远感知,指的是在高空与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来充分的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与处理,来提取其中有用的信息,最终实现研究地物性质、位置、变化、空间形状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科学。遥感信息具有信息丰富、动态性以及周期性,且其获取的效率是比较高的,可以直接的以数字方式记录传送等特点。遥感技术以精确、动态、快速、综合以及宏观的优势为国土资源管理与调查提供了先进的探测与研究的手段,国土资源遥感调查的成果将会成为经济建设的决策以及规划来提供有效地依据,从而为国土的综合开发、整治规划以及地区的经济发展来提供关键的系列基础资料,并可以充分的保障资料的全面性、现实性以及科学、合理性。

2、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的应用

2.1、土地资源调查监测中遥感技术的具体应用

作为一种获得信息的有效方式,遥感技术的信息量丰富、信息获取周期短,并具有多光谱的特性,所以,它在我国的土地资源调查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MSS卫星遥感数据采集技术便开始应用于全国土地概查工作当中;80年代后期,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应用航空遥感技术开展了全国绝大多数地区1:1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90年代初,全国县级土地详查工作也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下展开,进入新世纪以来,大量新设备、新技术,诸如QuickBird,IKONOS,SPOT-5等高分辨率、多时段卫星数据开始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的调查监测当中,在全面展开利用动态遥感进行土地监测工作的前提下,逐步建立了全国的土地遥感监测体系。

所以,近些年来,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已经开始朝着规模化与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级政府也逐渐的开始顺应形势,

颁布了《SPOT2.5m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技术规定》、《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规程》以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等等的标准规程,2005年,国土资源部承担了国家“863”课题“规模化高效土地资源遥感业务运行系统”建设,进而开展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数据处理、土地利用信息自动提取等等各种遥感高端技术的研究;2007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利用了大量的技术路线以及技术方法,使得遥感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

2.2、在地质环境调查与地质灾害监测中遥感技术的应用

现代遥感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环境监测、地质灾害监测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道路。在地质灾害,诸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的调查研究中,遥感技术的优势和作用被充分发挥,在1976年唐山地震的救灾工作的时候,我们利用机载遥感资料进行震后相应的救灾工作,而且利用高科技的1:1万航片制定了相应的震害图,在唐山地震的营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效提升救灾工作效率,能够节省时间和资金的耗费,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了灾害地区的受灾状况。

2.3、在矿产资源调查、开发利用监测中遥感技术的应用

高光谱遥感通常是利用搭载于航空或航天平台上的成像光谱仪监测各类地物的光谱特性,取得相应的图谱合一的信息。所以,它被充分地利用到矿产资源调查、开发和利用的各类监测活动,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发展空间。

随着AIS-1的出现,遥感技术在地质方面的应用由多光谱的定性描述向高光谱定量物质组成鉴别进行技术跨越,至此,我国高光谱矿物填图技术逐步开始应用到地表岩石、矿物的具体识别与填图当中。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土资源部利用遥感技术对多个矿产资源进行了开发和监测,基本查明了进行监测的区域各类矿种能够进行开采的具置、废弃物分布状况等,并方便进行各类执法活动,经过多年的实践,各类与矿产资源开发有关的遥感技术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为矿产资源开发活动能够长期有效地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遥感技术应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3.1、数据资源不够丰富

高分辨率、多时相的遥感信息资源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当中显得尤为的重要,虽然它已经在各个方面均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因其资金与科技等等问题的限制,高水平、高质量的遥感数据的卫星源却是非常的少。在国内虽然有“遥感三号”以及“遥感四号”等等均可以有效地用于国土资源的管理工作,但是这些卫星的分辨率具有成像周期长、相对比较低等的缺点,所以就不能够充分的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各类需求。因此,我国通常都是从国外来购买相应的遥感资料以及遥感数据,高质量遥感数据资源是相当的珍贵,我国自主获取高水平、高质量的遥感影像数据源的各种手段均有待提升与提高,才可以获得更好的遥感资料。

3.2、遥感技术实力薄弱,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信息自动化水平不高

现今,遥感技术可以对中分辨率遥感数据来进行一个非常成熟的科学研究。而目前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务必要在充分满足管理以及生产需要的大前提之下来进行,但是目前基于纹理的分类和信息的提取技术依旧满足不了其的各项要求,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信息自动化水平较低。

4、遥感技术在未来的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发展状况

作为一项新的技术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类数据库资源的有效利用,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向更深层次和更广泛的空间发展。

4.1、地质环境调查与地质灾害监测方面遥感技术的利用前景

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环境调查与地质灾害监测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针对目标区域的特点,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目标区域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进行监测,而且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逐步从定性化向定量化发展,并可逐步应用于地震前期的监测,今后,利用遥感技术研究地质灾害,一般需要在使用卫星系统的基础下,以航空、地面等多种监测为主要的手段,进行全天候、多时相的连续观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作用。

4.2、资源开发和管理方面遥感技术的利用前景

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光谱信息层次丰富、波段窄、分辨率高等优势,能够做到反复演示某些指示矿物的丰度,将使遥感技术能够更好地利用在各种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和监测方面,成为地质及矿产资源找矿、监测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手段。

4.3、土地利用调查与监测方面遥感技术的利用前景

一般来说,国土资源部每年对全国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相应的监测工作。但近些年来,随着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许多省市进行监测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随着管理工作的需要和科技的发展,遥感技术的各类特征和优势,十分有利于相应工作的开展,所以,一些地级市为了更好地进行国土管理工作,也开始进行相应的监测工作,其趋势是省级监测的时间间隔将会越来越短,地级市进行监测的次数越来越多。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帮助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各级政府基本实现了遥感监测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产业化经营和应用。但由于种种限制,在天气状况不好的情况下,常用的遥感影像数据技术对于数据和资料的获取有着很大的缺陷性和局限性,不能准确地获取国土利用问题的各类资料,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遥感技术需要避免恶劣天气所带来的种种影响,使其具有全天候穿透能力等优势,这样将会在未来的土地利用和调查中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和价值。

总之,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方面和领域通过利用遥感技术中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对土地变更、土地执法以及土地利用情况等等问题来进行一个深入的调查,在国土资源管理问题方面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遥感技术的深入运用,遥感技术已经可以应用到土地资源调查评价领域之中,并且还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王瑾.浅谈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应用和发展[J].吉林农业,2011,09:61+69.

[2]王文卿.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J].测绘通报,2009,06:38-40.

第6篇:遥感技术及应用范文

卫星遥感技术集中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通信和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走过了多年艰苦探索与攀登的道路。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已经起步并正在走向成熟和辉煌。

众所周知,近十年来全球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表明,卫星遥感技术是一项应用广泛的高科技,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现在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这项技术,无论在政策、资金,还是在人力、物力上都给予卫星遥感以特别的重视和倾斜,寄希望于卫星遥感技术能够给国家经济建设的飞跃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和可靠的战略决策依据。这种希望给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面对这种形势,我国卫星遥感技术如何发展,如何使卫星遥感技术真正成为实用化、产业化的技术,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好先行,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而且必须做出正确回答的问题,同样它也是当前业界人士关注的热门焦点。

卫星遥感技术应用

1、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现状

首先,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成功发射了十六颗返回式卫星,为资源、环境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空间图像数据,在我国国防建设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自行研制和发射了包括太阳和地球同步轨道在内的六颗气象卫星。气象卫星数据已在气象研究、天气形势分析和天气预报中广为使用,实现了业务化运行。1999年10月我国第一颗以陆地资源和环境为主要观测目标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发射成功,结束了我国没有较高空间分辨率传输型资源卫星的历史,已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方面实际应用,逐步发挥效益。我国还发射了第一颗海洋卫星,为我国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研究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数据。

其次,除了上述已发射的遥感卫星外,我国还先后建立了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部级遥感应用机构。同时,国务院各部委及省市地方纷纷建立了一百六十多个省市级遥感应用机构。这些遥感应用机构广泛的开展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地质找矿、海洋预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遥感业务,并且与全球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和定位导航卫星相配合,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服务。这也为迎接21世纪空间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非常关键,必须要重点指出的是两大系统的建立完成。一是部级基本资源与环境遥感动态信息服务体系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第一个资源环境领域的大型空间信息系统,也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一个空间信息系统的成功建立;二是部级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的建立,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具有部级遥感信息服务体系的国家之一。我国遥感监测的主要内容为以下三方面;

(1) 对全国土地资源进行概查和详查;

(2) 对全国农作物的长势及其产量监测和估产;

(3) 对全国森林覆盖率的统计调查。

2、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前景

国际上卫星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在未来十五年内把人类带入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由各种高、中、低轨道相结合,大、中、小卫星相协同,高、中、低分辨率相弥补而组成的全球对地观测系统,能够准确有效、快速及时地提供多种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对地观测数据。

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地球资源和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用户对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了高光谱分辨率遥感的发展。高分辨率的空间信息能够较好的满足诸多用户的需求,它们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商业化前景。

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对空间遥感信息以及空间地理信息的需求将日益增长。为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得以持续稳固发展,空间遥感信息技术和应用必须相适应的发展。我们可以从我国对遥感信息和技术的应用需求来看卫星遥感应用前景,这主要表现在社会公益需求方面和遥感图片的商业应用需求两个方面:

(1)社会公益需求。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土地利用、城市化及荒漠化监测;

②农作物、森林等可再生资源的监测和评估;

③灾害监测和环境监测。

此外,对道路、建筑工程的设计、选址等方面也有着广阔的前景。这方面的需求主要靠政府扶持。

(2)商业应用需求。

遥感技术的应用是极其广泛的,凡是涉及地球科学的各门类的学科和技术种类,遥感技术都能为它们提供信息。这种广泛性必然会使对遥感数据的需求用户范围变广,因此除了社会公益型用户外,还存在部分商业应用型用户。虽然这些商业应用型用户由于遥感卫星正处于产业化初期,市场尚未形成规模的原因,目前数量较少,但随着将来技术的进步,商业化的发展,这部分的用户肯定会逐渐增多,最终成为用户群体中的主要成员。

高空间分辨率图像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紧密结合,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地籍管理、工程评估等方面将有广阔的市场,预计每年会有14%左右的增长率;近年来,由于卫星数据的增加和小型廉价的工作站、图像处理系统、软件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空间信息服务公司大大增加,由此形成的增值收益是卫星图像销售收益的六倍。由此可见,卫星遥感的商业化是卫星遥感应用产业化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卫星遥感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1、卫星遥感技术蕴藏巨大的产业化前景

遥感技术应用的基础是遥感信息的获取。地面物体在遥感图像上形成各种信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复杂过程是由人类生活的真实地表空间的复杂性、千变万化性和成像过程的复杂性共同决定的。具体地说,人类生存的地表空间是复杂的,是宏观有序、微观混乱的地理综合体,成像获取的遥感图像的光谱值是混合光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信息论角度来讲,遥感成像过程是信息从多到少的映射,是个确定过程,是把一个千变万化、形形的地球表面高度概括、总结、选择、压缩的过程。正是这个过程,使得遥感影像中包含的信息具有宏观性、多样性、综合性、周期性、量化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遥感影像中包含着人类生产活动各个研究和应用领域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信息,各个研究和应用部门均可以从不同的遥感影像中提取和挖掘出所需的信息,为本部门的发展和应用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这也就是遥感信息具有跨部门、跨学科的特点。遥感信息的上述特点决定了遥感技术从起源就蕴藏着巨大的产业化前景。

2、卫星遥感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需要加速产业化

卫星遥感信息的获取技术得到了惊人的发展,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空间分辨率由千米级、百米级,到米级、分米级,光谱分辨率由几百个纳米、几十个纳米,到几个纳米。多空间尺度、多光谱尺度以及多时间尺度的海量卫星遥感数据的获取技术已经形成,但卫星遥感信息的应用则相对发展滞后,出现了卫星遥感获取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信息应用滞后的矛盾。这个矛盾使得人们在欣喜地获得大量可用数据的同时,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然对知识万分饥渴,深感信息的短缺。这主要是因为卫星遥感影像信息的应用过程远比获取过程要复杂得多。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应用过程是信息从少到多的映射 ,是个不确定过程,无法从数学上直接求得确定解。从信息论来说,是因为遥感成像过程在保留了总体信息的同时,压缩了细节信息,同时还附加有噪音,减少了信息量,从而使遥感影像上所包含的信息量不足以表达人们所希望求解的诸多地理对象的内在的不确定度。这种不确定性程度因对象不同而不同。可以把遥感信息应用过程看成是一个信息传递系统,一个将遥感数据转换为可用信息的过程。而遥感数据到信息的转换,是由业务用户的信息需求所驱动的,选择什么样的模型以及最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完全因应用部门而异。由于支持“数据到信息”过程的基础知识很少和短缺,限制了遥感数据直接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影响了遥感数据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因此,要加强卫星遥感技术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行业和领域的渗透、辐射,与各行业、领域的传统方法相结合,而不是排斥和完全代替,以提升传统行业、发展新兴行业,加速卫星遥感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卫星遥感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历程

1、实用化是产业化的前提

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其他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也有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遥感技术在电磁波谱中仅反映地物从可见光到微波段电磁波谱的辐射特性,而不反映地物的其它波谱段特性。因此,它不能代替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法,但它可与其集成,发挥信息互补效应。

(2)卫星遥感信息主要反映是近地表的现象、区域和运动状态等。这一局限性与人类在地球科学和其他科学研究中不断向地下深处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使得遥感技术在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应用程度可能会因应用领域的深入而受到影响。

(3)卫星遥感信息获取过程的确定性与信息应用反演时的不确定性产生了明显的矛盾。该矛盾使卫星遥感技术在各行业、领域深入应用的效果受各种因素影响大,效果好坏不定。

之所以强调这些局限性是因为只有正确地认识到卫星遥感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才能扬其所长,补其所短,使它更加实用化。

显然,卫星遥感数据的深入应用仅靠遥感技术和遥感知识是完全不够的。实现遥感数据良好和深入的应用需要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一是遥感信息和相关的处理技术;二是应用领域的专业信息和相关技术及知识;三是借鉴其他领域先进的信息技术。只有这三方面知识和技术的共同支持,应用部门才能更加准确地提取和理解赋存于卫星遥感数据中的专门信息,有效地服务于生产和研究。这三个方面的信息和技术可归纳为两个结合,即遥感技术与各应用领域的专业技术相结合,遥感技术与其他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这两方面的结合方式和结合的紧密程度与应用部门或个人感兴趣的目标地物赋存的地理空间及复杂性有密切关系。正是由于这种赋存地理空间的差异和对象属性、运动状态的复杂性差异,不同部门在进行遥感信息应用时,采用上述两个结合的程度也不同,遥感信息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也有差异。无论对哪个应用部门、哪个学科或个人,不断深入地应用遥感信息来有效地解决问题,上述这两个结合都是必要的。换句话说,发挥快速发展的遥感技术的强大优势,结合各行业和领域的传统有效的方法技术,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交叉技术,从多学科、广视角来解决各行业和领域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卫星遥感技术的实用化,从而有利于推动卫星遥感技术的产业化。

2、商业化是产业化的催化剂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实用化商业化产业化是产业化的必由之路。没有实用化,就谈不上商业化,没有商业化就形成不了产业,没有产业化的推动,任何一项高新技术,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就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所谓商业化就是要将卫星遥感技术作为商品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进行竞争,形成卫星遥感技术的规范化、规模化市场。要想促进卫星遥感技术的商业化,那就必须要转变观念,树立竞争意识,进行技术创新,研制开发新一代高水平的遥感卫星,提供高质量、具有优势的产品。同时,采用成熟技术,商业现货产品和发射小型卫星的办法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需求,提供不同档次级别的图像产品和增益产品,培养个体用户,大力发展个人图像服务。改变传统作业方式,实行商业运作,加强数字提供商与信息增值服务商之间的合作,逐步增大纯商业化系统的比例。采取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正确方针和有力措施,进行综合经营,实行薄利多销。遥感卫星产业包括卫星制造业、发射服务业、地面应用服务业和地面设备制造业等。地面应用服务业包括代销或经销其他公司或非商业化的民用遥感产品等。

3、产业化的主要模式以及发展趋势

(1)卫星遥感技术产业化的主要模式。

①混合模式;

②政府政策促进商业遥感卫星产业化的模式。

(2)卫星遥感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①跨国公司合并,形成规模开发能力;

②既竞争又合作,军民商遥感卫星同时出击;

③开发通用卫星平台;

④1米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市场成为焦点;

⑤以创新技术优势开拓市场;

⑥国家和私营公司采用高新技术合作开发;

⑦以卫星品牌和标准产品占领市场。

我国卫星遥感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1、我国卫星遥感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1000多家3S(GPS,RS,GIS)单位的十多万名从业人员构成了我国遥感市场的主体,他们直接或间接从事卫星遥感技术的软硬件研制、应用和开发工作。资料显示,遥感已成为我国地理空间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并成为有关行业的主导技术,如在城市土地动态监测、违章用地处罚、水土流失调查、生态环境评价、大型工程选线选址等方面。

(1)卫星遥感的产业链

①卫星遥感基础设施的制造与发射,持续稳定的数据源是遥感产业发展的基础。

②卫星数据加工以及增值服务,是遥感应用的前提;离开了不同种类、不同级别的数据加工,遥感的产品将非常单一,应用的范围将缩小。

③地理信息产业为主的信息应用,是遥感产业扩展与延伸的主要方面和新的增长点。

④工程建设应用始终是遥感应用的重点之一。

⑤政府的公益事业、政府的政策导向是遥感生命力所在。

(2)卫星遥感市场的特点

①多极化的市场已经出现,发展势头强劲,并且不断加快,但公益服务仍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从经济总量对比得出的结果,但需求是多渠道的;多极化市场的出现将逐步改变政府的主导地位。

②产业链和市场细分逐渐形成。遥感需求层次已形成,不同分辨率的数据为不同用户服务,同时遥感需求的网络正在逐步有序化。

③产业规模扩大,遥感数据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需求不断增强。

④遥感软件产业发展平缓,起伏不大。

⑤市场准入制和竞争机制正在建立。

2、我国卫星遥感技术产业发展途径

每个国家遥感卫星的发展战略各不相同,没有哪个国家的遥感卫星发展道路和战略是最好的,适用于一切国家的。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如美国、法国、印度等都已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我国也很有必要根据自身的应用需求、经济实力和技术基础等条件,并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制定遥感卫星发展战略。总结和分析其它国家遥感卫星发展战略及其特点,有助于我们把握好方向、正确定位和制定合理的遥感卫星发展计划。纵观美国及其它国家遥感卫星发展所走过的历程,广大专家、学者整理归纳出以下四点适合我国卫星遥感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效实现途径。

(1)商业化。

商业化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我国财力有限,采用商业运作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卫星资源。如果遥感卫星产品能够打开国内市场、打入国际市场,并在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遥感卫星将能自负盈亏,政府不必投资,便可使其处于一个良好的循环状态,如果政府少量投资,将使其更有竞争力。由于遥感卫星数据本身的社会性和公益性,以及市场的特殊性,要在短期内实现商业化是很困难的,不可急于求成,要充分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避免它们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在商业化的过程中政府的扶持和调控是必不可少的。

(2)国际合作。

卫星是一项投资巨大的产业,可以通过国际合作来共同承担风险和投资成本。走国际合作的道路,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发展,一可减轻国内经济负担,二可分散风险。国际合作这种运作模式也是当前的一个发展方向。

(3)重视应用。

发展遥感卫星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应强调系统的应用效益,切实改变重技术、轻应用的倾向,技术发展要与应用效益挂钩。我国资源一号卫星,应用还很有潜力可挖,应加大宣传力度,综合管理遥感卫星数据的应用,以发展推动应用,以应用促进发展。

(4)军民合用。

第7篇:遥感技术及应用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遥感概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22-03

遥感作为重要的对地观测技术,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中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方法和手段[1]。目前,遥感与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构成的“3S”技术,为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现代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遥感具有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特点,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提高学生遥感实践及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3]。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遥感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遥感概论”课程实用性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也越来越强[4]。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13版培养方案指出,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掌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模拟等现代地理研究方法和技能,同时将“遥感概论”课程作为地理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学习遥感的目的在于掌握遥感基本原理、掌握遥感图像处理及应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专业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如ENVI、ERDAS等)进行遥感图像处理和专题遥感应用研究,通过遥感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借助遥感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5]。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中遥感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遥感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手段进行改革,为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与思路。

一、“遥感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经过几年的“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地理科学专业“遥感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理论课教材陈旧

目前国内遥感类教材大多较为陈旧、更新较慢,滞后于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无法与日益更新的遥感技术发展相一致,与社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相距甚远[6]。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遥感导论”(梅安新等),该教材于2001年出版,之后再无进行修订再版。然而,近年来无论是从多光谱到高光谱,还是从高空间分辨率到高时间分辨率,国内外遥感技术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我国遥感技术及应用近年来蓬勃发展,其中以 “十二五”期间实现“百箭百星”计划,年均发射卫星20次左右,以及到2020年左右建成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遥感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而该教材的内容很大部分已不能适用于当前遥感技术的发展,如国外的SPOT 5、QuickBird、Worldview等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国产资源系列、环境系列、高分系列遥感卫星等均未涉及。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由于教务处无法订到该教材,通过征求各方意见,选用武汉大学出版社孙家m主编的国家精品课程教材《遥感原理与应用》,该教材于2013年6月出版第3版,相比其他教材,其内容上有所更新,加入了遥感新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但是教材过于注重遥感理论知识,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来说,理论内容过深,部分内容甚至晦涩难懂,这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无法适用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实验教学课时少,缺乏合适的实验素材

现代遥感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应用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重要补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决定遥感课程教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步骤[7]。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遥感实验教材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7月出版的刘慧平等编著的《遥感实习教程》,该实验教材同样存在着知识滞后于遥感技术及遥感数据处理的方法问题。为弥补实验课教材的不合理,笔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结合科学出版社邓书斌的《ENVI遥感图像处理方法》辅以教学,而由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如SPOT、QuickBird等无法免费获取,无法实现教学过程的数据本地化,学生实验过程中往往出现对所实验地区不熟悉,缺乏研究兴趣,对于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有所欠缺。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09、2011版培养方案中并未单独开设遥感实验课程,2013版培养方案对课程做了一定的调整,加设了遥感概论实验课,将原来54课时的理论课改为38课时的理论课时、16课时的实验课课时。针对课时量的调整,“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也亟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教学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英语水平差,学习主动性不高

由于目前遥感数据及专业软件大多是国外产品,涉及较多计算机及遥感专业英语词汇,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学生由于底子薄,英语水平差等,初次接触英文软件及遥感数据,部分学生内心有对学习英文软件的抵触情绪。而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遥感理论知识准备不足,英文词汇量不够,在实验过程中,只记实验操作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不能够完全理解实验过程与实验目的。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影响到他们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了解发现,对于“遥感概论”理论课程,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可以做到认真听课,但做笔记的同学并不多,课后不能及时复习;而针对实验课的练习,也只是课上跟着教师一起做,学生本人并不深入思考,课后不再进行练习,导致掌握不牢固。无法达到学以致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考核机制不科学,与实践相脱节

“遥感概论”课程考核在2009、2011版教学大纲中,考核方式主要是闭卷考试,学生成绩最终由平时成绩(平时作业、提问、考勤等)×10%+期中测试×20%+期末闭卷考试×70%组成。由于考试形式的限制,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无法真正体现学生实践及应用能力,部分学生只是临近期末考试前突击背诵,应付考试,导致考完即忘,无法深入理解及应用的情况。

二、“遥感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

伴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发展,遥感技术在高光谱、高空间分辨率,以及高时效性等各个方面得以长足发展。由于遥感知识和技术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在进行“遥感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传统遥感知识的讲授,在使学生了解遥感基本理论与原理的基础上,又要注意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材中没有涉及新知识、新内容,弥补因教材更新较慢而遥感技术发展较快的矛盾与缺陷[8]。

通过网络、新闻、文献资料等各种途径,及时搜集遥感领域新知识、新进展,以及遥感研究的热点问题等,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及时融入相关知识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等,拓展学生视野[9]。特别是注重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及时融入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情况,在学生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底子薄、英文水平差等特点,在教师课堂讲授过程中,通过适度加入遥感专业英文词汇的方式,实现提高学生专业英文水平的目的。针对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生专业背景,在遥感实践课程设计时,注意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设计如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基于遥感的地质灾害信息识别与提取、基于遥感的土壤制图分析等专题遥感应用内容,使学生学以致用,了解整个专业各课程间的彼此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对专业的再认识,同时加强相关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和衔接[10]。

(二)创新教学方法

在遥感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充分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光、影、字等相结合,学生能够多方位获取知识。对比分析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缺点,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本课程教师的课堂讲授方式较为灵活化,主要体现在关键知识或知识体系的框架上,通过板书形式在黑板展示,学生能够掌握学习重点,不至于因过多关注教师演示文稿文件,或演示动画或影片,而忽视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易于内容表现,易于实践操作演示等方面的优点,制作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课件,对于需要现场演示的实验或展示的数据,进行多媒体展示。还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及时将遥感技术发展相关新闻报道及相关应用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立体化教学的视听感受。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11]。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团队协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缺少必要的互动环节。学生如果听不懂将会挫败自身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遥感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课堂讲授方式的多样性,改变了总是教师一个人讲的局面,适度组织学生组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轮番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互相查找不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12]。

“3S科技兴趣学习小组”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生组织,于2013年11月成立,其成员涵盖了地理科学专业各年级学生,甚至包括部分已经考入研究生在读的和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通过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在读研究生分享学习经验,在职学生讲解实际工作中所需专业知识,专业教师引导,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相关科技学术活动,以“全国GIS技能大赛”为载体,各类科技活动为主线,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及科研项目的申报,提升自身能力,开阔自身视野,同时达到影响其他学生,提高整体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改革课程考核机制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2013版地理科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针对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要求,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组成,足以体现学校给予教师对学生更加灵活性的考核方式。本次教学改革将平时成绩分为课堂笔记、课后读书笔记、参与相关科技活动项目、作业、考勤、期中测试等,期末考核试卷出题过程中,注重基础理论知识考核的同时,更加注重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性,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全国GIS技能大赛”为主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参加大赛,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围绕“全国GIS技能大赛”,积极引导学生申报学校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活动项目,以及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课外科技活动项目,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通过具体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进一步促进自身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遥感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遥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有提高。自2012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遥感组比赛,获得三等奖一次、优胜奖两次,共有20人获得“MapGIS工程师证书”;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科研意识,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各类各级课外科技活动,自2012年至今,遥感方向共获得立项项目有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省级“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5项,校级“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3项。

围绕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提高学生遥感专业技术应用,结合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教学改革,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增加了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认同感,对整个专业的学习形成良好互动效果。遥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同类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遥感能力的培养,以及地理科学专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和思路。

参考文献:

[1]奥勇.《遥感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探究[J].测绘科学,

2007,(5).

[2]潘竟虎,赵军.高师遥感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J].理工

高教研究,2008,(1).

[3]芦少春.试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遥感课程教学[J].黑龙

江高教研究,2012,(10).

[4]芦少春,孟庆燕.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遥感课程建设

与改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5]郑文武.高师地理专业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

[6]姚高伟,姜蕊.高师遥感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考

试周刊,2011,(50).

[7]林卉,张连蓬,梁亮等.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

养方案探索与实践研究[J].测绘通报,2015,(12).

[8]李刚,万幼川.遥感应用模型实习创新型实验教学示范

[J].测绘科学,2015,(2).

[9]李刚,万幼川.基于CDIO模式的“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

设计”创新型实验教学示范[J].测绘通报,2015,(1).

[10]那音太.“遥感图像处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

[11]杜福光,刘晓春,高超.地方院校遥感课程教学模式改

革探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8).

[12]黄妙芬,李九奇,邢旭峰等.基于特色化理念的人才培

第8篇:遥感技术及应用范文

关键词 遥感技术;成矿条件;遥感分析

中图分类号 P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61-0112-01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对自然资源和能源需求量的增加。近几年来,地质资源勘查工作进展较大,一方面是理论的丰富,一方面是实践的发展。在实际的地质勘查工作中,人们不断地利用新的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这其中,遥感技术的贡献最大。在分析勘察地的地形地质条件方面以及其他成矿条件上,遥感技术能够根据探测器感知到的图像,给勘查工作提供可行性的分析资料;而在实际的找矿、开矿过程中,遥感技术又可以提供实际的地貌资料,以便开展工作。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得地矿勘查工作将理论和实践密切相结合,提高了工作绩效。

1 遥感研究在不同岩区的成矿条件及矿床类型中的技术利用

随着地质学中成矿理论的发展,人们对成矿区的地质条件有了很大的了解,更加便于人们根据当地的地质、地貌条件,判断是否值得开展地矿勘查工作。同时,各种地形区的成矿条件是不同的,因此矿床的类型也不同,自然通过遥感技术所显示出来的地质图像也不相同。这样一来,使用遥感技术便能够根据图像显示的内容,极快的分析矿床的类型,了解实际的地矿情况。根据现代成矿理论,主要的矿床类型有以下四种。

1.1 岩浆岩区矿床的遥感技术利用

这种类型的矿床主要是由于岩浆以及火山活动侵入矿区造成的,一般会出现在火山附近的矿区,尤其是内生金属矿区。由于受火山活动以及岩浆入侵的影响,在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感知时,所呈现的图像上地矿的具置往往会比较复杂。但是,可以根据周围火山或者岩石的结构特点,分析地矿的地点和分布特点。这种矿床一般距地面会比较深,且多处在地质断层处,常处于火山附近,或地质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

在这种地形区找矿时,遥感技术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根据遥感感知的地形结构图,分析地区的成矿条件。

2)根据周围的地质和岩石条件及特点,分析寻矿工作的可行性。

3)根据岩石和火山的特点,判断周围成矿的分布特点。

4)通过地质断层的特点,确定地矿的具体方位。

1.2 变质岩区矿床的遥感技术利用

变质岩区的地形地质特点比较复杂,利用常规的方法寻矿难度更大。遥感技术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利用遥感技术对岩区的地质基础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寻找各种成矿因素,及时发现遗漏的分析要点,能够为寻矿工作提供有力的证据。在这一地质中,遥感技术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对遥感图像上展示出来的特定影纹结构和色调的详细分析和图像处理,能够发现一些与成矿有关的信息,进而指导寻矿工作。同时,还可以对岩区的地质图像进行叠加等技术处理,从岩区的复杂构造和活动中寻找含矿的迹象以及成矿的分布规律。

1.3 沉积岩区矿床的遥感技术利用

沉积岩区矿床的形成主要受某些岩性地层的影响,在一般的遥感图片上难以显示,通常需要利用航空遥感技术,获取必要的研究资料,才能了解区域构造,分析成矿的条件。

1.4 表壳矿床的遥感技术利用

表壳矿床的形成主要受当地地貌的影响,根据特点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即:近代风化壳矿床和砂矿。矿床区一般的矿物质大多是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矿元素,如金、锰、铝等矿床。这两类矿床的主要存在地点不同,砂矿一般存在于低山丘陵的河谷区以及海滨区,而近现代的风化壳矿床主要存在于地形地质相对稳定和平缓的高平台地区,有时在凹地、破碎带或岩溶洼地中也会形成此类矿床。这两类矿床的发现都依赖于利用遥感图像对地质地貌的正确分析。

2 找矿工作中对遥感技术的利用

利用遥感所获取的地质资料和图像,对地区的成矿条件以及矿床的特点综合分析、合理预测,能够推进寻矿工作的发展。尤其是现代计算机的数据分析和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矿产勘查中对遥感技术的利用已经十分重要,并且应用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对遥感资料的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研究遥感影像上线、环构造与区域;通过多波段,多种方矿产分布及成矿的关系,认识成矿规律并圈定找矿远景地段。主要的利用技术有以下几方面。

线性构造及与成矿的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绝大多数遥感影像线性构造反映的是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岩石形变带、软弱带或应力集中带,它们往往成为导矿与容矿的场所,还可能是某些成矿沉积盆地边界的控制因素,如对油气藏的圈闭等。通过对影像线性构造的综合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区域成矿规律,从而进一步明确找矿方向。

1)通过分析图像的线性构造,分析成矿的可能性。地质地貌所形成的线性构造,影响对成矿有着不同的影响。一般而言,矿产通常会出现于地质地貌发生大变化的地区,如巨型断裂带往往会有矿田或成矿带。但是,有工业远景的矿床却分布在与这些主干断裂斜交或平行的次级断裂和节理带中。

2)通过感知地形构造,分析矿区特点。通过遥感图像分析,我们发现岩浆区的矿床大多存在于岩浆沿着大型剪切带侵入到扩容拐点区内(剪切应力场的拉张区),利用遥感图像以及相关的技术处理,我们可以将目光锁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在这些拐点附近重点勘查,减少不必要的工作。

3)根据图像的线性构造,分析地区的成矿条件。通过对遥感影像以及遥感影像线性构造图的分析处理,结合相关的成矿理论,能够有效的提出成矿存在与否的假设,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正确的方向。

总之,一个地方的地质构造条件决定此地所形成的矿产资源品种的不同,这样在勘察矿产资源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既要结合以往经验,又要根据实际情况去研究。从基础出发,首要阐述的就是基本成因类型矿床的遥感特征,包括了岩浆、变质、沉积、表生这四种。最后细致的分析总结,根据在勘探过程中建立的遥感资料,综合解析,寻求勘探矿石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1]广东矿产资源勘查取得重大突破[J].矿业装备,2012,3.

第9篇:遥感技术及应用范文

关键词:遥感技术;地震预测工作;应用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板块交界处,大陆板块的缓慢运动,使我国的地震发生频率相对较高。所以,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地震预报、监测以及震后救灾工作就显得非常有必要。遥感技术的特点是高效率信息收集、获取信息量较大、方式多样与间隔时间较短等,可以保证全方面24h的动态监测,所以其用于地震预测、地震灾害现场调查与震后损失核算等是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该文主要对遥感技术用于地震预测工作进行简要描述。

1遥感技术与地震

遥感技术(RS)指的是通过使用一定的方式能够远距离获取“物体”的各种信息。使用遥感器远距离获取目标对象的各种数据,再采用特定方式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得到目标对象的相关情况。遥感技术是根据电磁波和地球表面物质之间的特定关系建立的,目的在于探测、分析、研究地球现有的资源和地理面貌,是对地球表面的空间与时间的特征以及规律变化进行观察研究的新型技术。遥感技术的优点是概括性强、综合性优异、宏观调控力强、具有直观可视性等,由此能够最大限度地预防人为性的干扰,在合理分配有限资源的同时,使震区各项数据能够快速有效地传输。通过将遥感技术和传统地震探测技术进行对比,能够发现遥感技术要更先进、更科学以及更加具有时效性,其使用于地震的预测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震的实质是地球内部的某种结构产生突然性的破裂引发震波,在某个范围中引发地震的现象。地震现象伴随的是灾难与危险,具有突然性、危害严重性以及影响较大等特征,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危险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所处的位置是亚欧大陆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频繁,因此地震发生的数量也相对较多。世界范围内死亡人数前十的地震中,有一半发生在我国。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地震预测、地震灾害调查和损失评估等震前震后各种处理工作,提高了地震预测的准确性,能有效控制和减少震后各种问题的发生。目前,遥感技术在灾后重建工作的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强震区之中,利用遥感技术还可以评估灾后重建工作的进展,为管理人员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利用遥感技术,还可以获取震区的地理资料,为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科技保障。

2遥感技术应用于地震

传统的地震预测、地震情况调查、灾情了解等信息收集方式只能采用实地勘测等方法。虽然能够得到精确性和可信度很高的数据信息,但其附带着巨大的人力和成本的投入。那么使用遥感技术能够优化传统实地勘测方式的缺陷,伴随而来的是更加先进、更加科学的地震各个阶段的处理工作,其在地震领域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遥感技术主要以航天遥感影像分辨率为基础,伴随高分辨率影像技术的发展,推动着遥感技术在地震各个阶段的广泛使用。

3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地震的预测工作是一个国际性的研究课题,主要是由于地震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且受到目前科学技术的限制,无法形成及时有效、准确的地震预测工作。现在将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到地震预测的研究正在处于发展阶段,伴随而来的是很多难关需要攻克,现在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是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地震震前监测,其中心是对震区的热异常情况进行探测分析。地震发生前的地表温度异常在国际的历史上有很多记载,我国历史文献中也有很多资料记录了地震时地表温度异常的情况。在强烈地震发生时,震中位置周围一定范围内将会出现温度升高的情况,同时这种温度升高包括空气温度、地表温度以及地表下浅层温度等。传统地震预测技术对震前温度变化的研究主要是对全国台网监测的气温、浅层土地温度与中、深层水温等数据的分析,同时对震中位置附近区域的地表与指定深度的地下温度情况变化的分析研究。然而其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监测局部位置的温度异常,无法形成范围性温度变化趋势的数据。热红外遥感技术的特点是覆盖性、24h动态信息监测、信息多样性等,因此能够对震区热异常信息影像形成连续性监测。

4遥感技术在地震灾害评估中的应用

地震灾情的获取与评估是降低灾害影响的有效途径,但是传统人工勘探途径不仅费用高,且工作效率低。实际上,早在1906年,美国科学界就利用风筝记录了地震灾后影响,从此,遥感技术开始应用在地震灾害的调查与分析中,自此之后,遥感技术开始普遍应用在地震灾害信息的预测中,获取了突出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利用遥感技术来获取震害信息,可以及时收集到道路、桥梁、建筑物等设施的信息,为地震后的灾害评估提供资料支持。作为一种新兴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遥感技术正日益发展成为一种先进的手段,并应用于各个不同的科学领域当中。对地震科学而言,快速、高效及准确地获取信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遥感的特性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不同光谱段和不同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应用于地震研究的各个研究方向。开展多源地震空间数据的综合研究,并建立多源遥感数据地震应用模型是今后空间技术应用于地震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震害损失快速评估未来的发展应主要定位于结合高精度遥感数据和遥感震害模型的3S技术(RS、GIS及GPS)的应用,通过震害信息自动识别技术和目标物的精确定位技术真正实现震害快速得出结论。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