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

校本课程的作用精选(九篇)

校本课程的作用

第1篇: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

由于我校校本课程基础稳定,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多方因素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因此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在缜密的科学教学计划和师资配备管理下,校本课程教育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一年级实验班重点先起步,再由班主任协调充分赢得家长信任和重视,每生备足了标准的乒乓球、球拍、球鞋等用具。每次课前由班主任组织做到用具到位,人员到位,精神饱满,全员参与。班主任做“副教练”亲自组织学生到球馆参加训练。由于日常生活中与学生亲密接触结下的情感,每一名学生乐于参与,因此学习乒乓球上路很快,进步明显。学生们纷纷在“成长记录袋”中记下学习、训练的成长记录。教练每节课的记录表中详细地记录着每生每课的具体表现,包括“执拍”、“脚位”、“发球情况”、“参与意识”等。定期由校领导小组、班主任、主教练一齐制出统计分析表,研究发现学生的校本课程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及时采取对策,真正使校本课程放到三级课程应有的位置上,既不失教育方向,又独具个性,紧密结合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这与班主任在课程活动中的“穿针引线”是分不开的。

2.营造阵地,师生同行,班主任充当学友。

为了充分发挥校本课程作用,调动学生个性兴趣,学校“乒乓球”特色文化阵营全面铺开,由上级投资兴建的乒乓球馆占地700平方米,配有八套标准化球案,地板覆盖,并设有更衣间、更衣柜。馆内宣传栏和奖杯陈列一隅,记录着我校乒乓球发展的闪光足印,也激励着新生们的信心。学生们都以能到乒乓球馆上课为荣、为乐。学校还利用升旗仪式、班队会、才艺展示、文艺演出、办手抄报等契机由班主任宣传乒乓球特色,教育学生关心乒坛盛世,宣传“国球”的魅力。小小的乒乓球把师生联系起来,校本课程成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原动力。育人与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学习之余的课间休息还会看到班主任与学生一起练球、赛球的融洽情景。教师们更新了教育观念,转换了教师角色,更给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活力与信心。校本课程的踏实开展也激活了三级课程的共同发展。

3.尊重个性,完善评价,班主任全面育人。

第2篇: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中职英语;校本英语课程;作用

一、校本课程的沿革、涵义及中职英语教学现状

在我国,课程设置长期实行“大一统”标准,即材、学大纲、学计划。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成为了全球学校教育的里程碑,“校本课程”进入了人们视野。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素质教育号角的吹响,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1996年,国家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提出: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就使得我国的教育体制与欧美教育模式逐渐接轨,校本课程应势而生,同时也使学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和自。由此可见,校本课程开发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校本课程是源于欧美的外来词,在中国素质教育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校本课程”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新课改的重点。校本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实施的所有课程,即国家规定课程、地方规定课程,以及学校自己开发课程。狭义的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身教育教学实际开发的课程。本文探讨的校本英语课程即指学校根据自身的英语教育教学现状,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开发的英语课程。

目前,英语教学已经成为了中职学校教育的瓶颈。传统“大一统”式英语教学与中职学生英语基础差、底子薄,整体水平低等学习现状严重不符,这在很大程度上滋生了中职学生的英语厌学情绪,致使英语课堂教学与教育观念脱节,多数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消极应付、萎靡不振,课堂教学呈现出向教师“一边倒”的局面,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制约了英语教师专业精神的提升和专业能力的发展,使中职英语教育处于“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尴尬境地,引发了一定的师生矛盾和教学困惑。

二、校本英语课程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校本英语课程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精神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校本英语课程赋予了中职英语教师更多的教学自和话语权,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和机会。教师可以通过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改进教学态度、创新教学理念、丰富专业知识、拓展专业技能,真正体味寓教于学、寓教于乐的真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中职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教学难点,有针对性地开发符合学校办学特色、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的英语教材。同时,课程内容的设计要做到语言生动形象、有吸引力和富有启发性。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由于教师根据教学实践亲自参与了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了解并掌握了有关校本英语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些都有助于教师对英语学科的知识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教师运用“新课程”和新课标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消解传统英语课堂的教学困惑,促进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

(二)校本英语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1.校本英语课程有利于消除学生的排斥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校本英语课程冲破了传统英语课程体系“同教材、同大纲、同目标”的“大同”思想,“以校为本”,根据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发课程。在教材编写和内容设计中尽可能照顾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迎合”不同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心态,汲取和满足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诉求,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中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排斥心理。同时,校本英语课程还具有很大的弹性。比如,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的不同学生,由于个人、家庭等具体原因,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和热情大相径庭。有的人可能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而有的人可能特别喜欢英语,很想把英语学好。校本课程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学校除了按照学科计划开设英语课程外(校本英语普通版),还可针对英语基础好和有英语学习兴趣的学生开设一些英语课程,比如英语写作、英语阅读、英语口语等(校本英语提高版),这样既满足了一般学生的英语需要,也照顾了部分学生的个体差异。

2.校本英语课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校本英语课程融入了更多的学生元素,学生代表可参加校本英语课程从内容设置、删改、课程审议到课程选择的全过程,使教学真正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校本英语课程更多是以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为基础的体验式教学,内容丰富、切合实际,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它强化学生自主合作,弱化教师“照本宣科”,轻理论、重实践,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学习体验及习惯的养成。而且,校本英语课程的实践体验式学习完全弱化了英语语法,侧重于内容丰富的语境和问题情境,这样就使得学生更乐于思考和大胆展示,更具团队协作意识。此外,校本英语课程的内容设计素材取之于发生在学校师生身边的真人真事、学生感兴趣之事,以及社会普遍关心和关注的热点事、焦点事,这样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会学习、懂生活、明事理”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人格品质,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总之,校本英语课程以其目标明确、内容丰富、课程灵活的教学特点,冲破了传统英语课程体系“同教材、同大纲、同目标”的“大同”思想,有效地消解了传统中职英语教学的矛盾和困惑,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精神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中职英语学科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明.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程坤.浅析素质教育与中职英语教学改革[J].教改研究,2011(16).

3.王守恒,姚运标.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第3篇: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校本课程;初中;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1 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规划与安排上,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使用的教科书和参考书都是根据教育部统一编排,教师只能是依附于设定好的教材进行教学,向学生去阐述知识点。对于这样传统的观念与思想,在对学生的教育上效果将会越来越不如前,因为教与学似乎成了定性要求,教师与学生甚至是忽略了彼此的潜在要求,这对学习室极其不利的。而校本课程的出现恰恰会弥补这种教育体制不完整的缺陷。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出谋划策甚至是全权主导,是校本课程的形式,它借助这种方式,让优秀教师可以把自己积累多年的丰富经验,撰写进教科书中。针对于本校的教育任务以及学生教学需求,教师可以更加合理的对知识进行梳理、安排、总结,并且校本课程不断的修订、完善,会符合当前时代学生对知识的潜在需求,满足需求,会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不可置否的。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展,实则是根据学生学习知识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了一套适合的辅助工具以及合理的方案,让学生可以最大限度的接受教材中的相关知识。

2 校本课程的规划

校本课程的开展要有具体的规划:首先让学生接受校本课程前,要对其进行客观耐心的说明,帮助学生对校本课程有一定的认识,让他们深刻的意识到这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教材,会对今后对相关课程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就是教师争取做到源于教材,超脱教材。由于教材是本校一些优秀教师进行编排的,因此任课教师对课本的掌握程度不言而喻。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课上老师讲述的不太理解的细节,通过教材查阅,学生可以很清晰的找到知识的盲点。因此,校本课程所需要的教科书,是可以被当做课上教材,课下辅导书的。

3 初中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结合

在初中教学任务中,能很好的作为校本课程的科目,初中信息技术无疑是不二选择。因为其知识具有先进性,与时代的发展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因此,极其适用校本课程的开展。初中信息技术中有“多媒体作品制作”这个模块,针对于这个模块,如何将课本教程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笔者有几点建议:

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多媒体作品制作”这个模块都是受到重视的,因为这一拓展模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同时又能与当下时代的大环境完美的契合。因此,对于教材的编排上,教师会根据对本校目前教学情况的分析,对已有课程进行改善,将能够体现出本校对于信息技术学科上的教学特色且跟当下时代紧密结合的信息撰写在教材中。教师可以考虑在多媒体作品制作模块中有关于摄影、音频、图象等内容处理上加以扩充,可以加入视频剪辑以及后期制作等相关内容,让学生将知识进行完美的结合,通过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以及技能的掌握,可以制作出效果显著的多媒体作品,如微短片、Flash等等。

4 《多媒体作品制作》课程设计

首先是要明确目前学校的教学任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中添加一些更丰富,更趣味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按照知识大体轮廓,分解出每一个知识点与注意事项,继而让学生参考教师编译的教材,进行独立的多媒体作品制作尝试。比如可以给同学们一份已经基本制作完成的视频,将视频的主要合成元素对学生进行说明,让他们对视频进行加工亦或后期制作。对于刚刚接触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学生来讲,先从对作品的修改可能更为直观,更容易接受。在对作品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修改、完善可以很清晰的表达学生内心的想法,并且通过对作品完善的过程,能愈加熟练的对视频进行处理,学生也会清晰的知道如何才能将多媒体作品进行优秀的处理。对于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来讲,制作过程与制作结果通常都是趋于感性的,因此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敢于突破,这样会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作品制作这一模块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趣味的教学,也同时要注意学生对于多媒体作品制作所需工具的需求,因为学生除了对优秀的作品进行勾画,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想法实现出来。而传统的教材上并未对软件进行统一要求,并且对软件的功能介绍并不详尽,内容进行无规律罗列,这无疑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又添加了一些阻碍。因此,教师对于教材的编排上,可以向同学推荐较为初级的又不至于太低级的相关多媒体制作软件,比如绘声绘影。不建议使用Photoshop,因为包含的信息量过于庞大,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讲接受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将绘声绘影中部分适用的关键操作以及制作视频、对图象处理等关键步骤,撰写在教科书上,同时将一些推荐的制作效果进行编排,附在教科书上供其参考。对教材的编排上,可以根据本校的教学目标,去发挥本校教学特色,比如将校徽、校标、亦或是学校组织的小活动等相关资料综合起来,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对多媒体作品进行创作。对学校作品进行创作与改进,这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让学生锻炼了自己的软件掌握能力。

再有就是给予空间让学生在课下多接触多媒体作品,这样会对提升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对于大多数家庭,数码相机等多媒体设备是几近人手一台,但真正让学生能够进行课余操作的机会却为数不多。因此家长也可以放宽政策,自己在课下陪着学生进行一些视频的录制、图象的采集等工作,比如可以录制家庭生活,也可以编排家庭情景剧,然后利用在信息技术上学掌握的技能,对视频进行后期处理,这样就能充分的将多媒体作品加入了生活元素,更能帮助学生对多媒体作品的理解。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有着其深远的影响与意义。本校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编排的教程,向学生传授重要的知识点以及与时代紧密联系的相关事物。由于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因此也就会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针对学生的这些需求所编排的教材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这一学科中,教师要将教学档次进行提升,不可太过幼稚,也不要特别专业,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于多媒体制作的一些自己的想法与操作,因为有一部分同学在完成义务教育后可能面临着工作,去攻读专科亦或是继续升学。所以,教师要将知识与课本教程的设计良好的关联起来,将知识进行有序的梳理,并且组织好撰写工作,同时兼顾到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开展下,真正的学到有用的知识。

参考文献:

第4篇: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操作系统;全局观;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6.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系统软件,它是计算机系统中软硬件资源的管理者,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的接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使得该课程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系统工作原理、了解操作系统的结构与实现技术、初步具备系统软件开发技能,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将来从事各种研发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准备。

操作系统课程是在先修了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等专业课后开设的课程,因此要求学生能在扎实的基本功上开始本课程的学习。但操作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广泛、概念抽象而庞杂、专业集成度高,知识点和原理的讲授显得比较枯燥。而且操作系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策略和算法,在课堂上要讲解这些处理机制所依据的技术条件及其优劣,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把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1]。

另外,操作系统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深厚的程序语言功底、扎实的数据结构基础和一定的硬件基础知识,学生在知识基础不完备、缺乏系统性学习的情况下难免有畏难情绪。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会使大部分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学习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即使布置了上机实践内容,由于运行结果不像其他程序设计语言或应用软件能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会片面地认为这门课就是理论课,只需要记忆术语和解决机制就行了,不需要深刻理解,就算学好了也没有用处。最终这门主干课程变成了最“无用”的课程。

2 以全局观思想为主线展开教学(Teaching with

the overall viewpoint)

操作系统课程的前导专业课有C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数据结构,本课程还与计算机网络、Java程序设计、编译原理、数据库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2,3],因此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大课程观”的思路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和知识相结合。在各章节涉及到相应部件的硬件知识时应融合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知识;在介绍存储管理中程序的编译链接时应结合编译原理课程的知识;在介绍进程同步互斥、死锁等内容时要结合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的相关概念,通过这种联系将多门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地贯通起来,不仅使本课程的教学不再枯燥,也体现本课程的“有用性”,有效地促进了整个专业理论体系的完善。

操作系统课程分为处理器管理子系统、存储器管理子系统、设备管理子系统、文件管理子系统[4],在教学中强调模块化设计思想,以软件工程的观点训练学生将大型软件划分为若干较小的模块,再对各模块进行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使学生提前接受软件工程课程的基本知识。

抓住“大课程观”这根主线后,在展开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纲举目张的学习。“纲”就是操作系统是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管理者,“目”就是处理机、存储器、外设、文件这些具体对象的管理,作为管理者要考虑如何有效地管理使得内部协调推进,还要考虑与外部进程安全而有效地联系。各部件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沿着一条主线系统而不是孤立、盲目地学习。

3 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实践(The practice of

experiential pedagogy)

在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让枯燥的理论焕发出它本质的魅力,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兼顾知识体系的融合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注意授课技巧。

通过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总结出一套体验式教学方法。具体就是,教师在介绍理论之前,首先以生活中的事件为载体,以生动的、形象的、学生愿意参与讨论的案例为背景,吸引学生思考,积极探讨并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然后比较各方案的优缺点,讨论是否还有更优的方案、是否照顾到各类用户的需要。

以调度算法为例,设置医院这种生活化的场景,将病人比喻为进程,当多个进程到达时,作为院方最简单的解决方案是先来先服务。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果是急病或慢性病怎么处理?如果用户只是来开药不需要看医生也要等那么长时间吗?这时候再抛出教材上的短进程优先、多级反馈队列等算法,由于学生首先站在有感知问题的角度看问题,已经有了生活的体验,这时再从具体到抽象,比起一开始就介绍空洞的理论,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由于参与了讨论,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更促进了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在研究完进程调度算法后,任课教师可以继续带动学生展开讨论,正如人们到银行办业务、到火车站买票一样,只要人多必然要排队。同理,系统中只要有多个进程竞争资源就要构造不同的队列,操作系统为了保证其有效性,提出了各种调度算法,在后续章节研究置换算法、磁盘调度算法等问题时还会遇到相似策略,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学习。通过这种点、面相结合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各知识点是相关联的,不能割裂地、孤立地学习,要有全局观。

其实,操作系统中的许多经典算法和原理都和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相类似,或者说这门课程更像是管理学。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与操作系统的原理关联起来,就能够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在该课程其余原理的教学中,可以结合等公共汽车、电视选秀节目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例子进行类比,将已知知识抽象、升华为操作系统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突破教材的局限(Break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the textbooks )

教材的内容总是高度理论化的,而且滞后于当前技术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突破课本,带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在介绍设备管理的磁盘调度问题时,可以拿一块硬盘实物给学生看,讲解机械硬盘的寻道时间和旋转延迟时间是如何产生的。再进行知识拓展,介绍目前正在推广使用的固态硬盘,由于其基于闪存或基于DRAM等存储介质,使得它具有存储速度快、抗摔性能强、低功耗、无噪音等特点,但也带来容量小、寿命短、价格贵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有关硬件知识,研究比较两类硬盘的性能参数,比较两者在调度算法、缓冲技术上可以采用哪些不同的技术,使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目前操作系统发展的动态,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和学习的兴趣。

教材涉及的算法较多,以内存管理为例,介绍了首次适应、最佳适应、最坏适应等分区分配算法,也提到了快速分配算法和伙伴系统,这些算法教材只给出了设计思路,没有详细的代码。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演示或上机实践的环节,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真正了解各算法的优缺点,弥补教材叙述的不足。

另外,还可通过建设动态教学网站,利用网络课件、网络作业、网络资料库等教材外的资源。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电子资源的链接、上传一些电子书,以及当前最新研究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提供学生课后学习的可能性。

5 结论(Conclusion)

操作系统课程的基本原理枯糙而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尝试多种教学策略,将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与生活化的事例进行类比,通过这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讲解延伸到抽象理论的介绍,使学生易于理解。同时注重与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的关联和衔接,既使得本课程的教学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锻炼了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并尝试提出更优的解决方案。这些教学尝试在实际教学的实践中,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继续实践下去。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侯海霞.关于在高校如何有效开展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思考

[J].太原大学学报,2012,13(4):121-123.

[2] 柳文涛,李声,包云.整体法在操作系统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

电脑,2013(11):59-60.

[3] 吴娅婷.基于《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电脑知识

与技术2010,6(3):666-667.

[4] 张尧学,史美林,张高.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M].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第5篇: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校本教材;定瓷;适用性;调查

一、特教学校艺体校本教材现状

(一)特殊教育学校艺体校本课程的面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1307年国家出台了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课程设置方案虽然出台了,教材却还是1995年人教版实验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聋生生活现实和社会发展,不能满足聋生的实际需要。

目前我国已有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成功地开发了艺体校本课程,按校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可以分为:美术类(如:串珠、剪纸、脸谱绘画),音乐类(如:钢琴、架子鼓、萨克斯),职业技能训练类(如:刺绣、缝纫、中国结艺、彩泥),体活动类(如:足球、乒乓球、篮球、游戏)。有些类别的课程虽然包含的具体课程名称不同,但是课程内容往往大同小异。

由上可以看出特教学校校本课程呈现出课程内容广,课程数量多的整体面貌。同时,校本教材的开发促进了特殊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带动了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

(二)《定瓷制作》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保定市是中国五大名瓷定瓷的发源地,制作技艺精湛,造型纹饰明丽,风格古朴高雅,是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定瓷制作》校本教材把陶瓷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完美结合的产物。陶瓷艺术创作是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有意识的设计和制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手指的灵活性,还可以启发大脑的敏感性和创造性,让特教学生从朴实的泥土中感受愉快和惊人的美。

二、特教学校艺体校本教材《定瓷制作》的使用现状

(一)课程使用的基本情况

(1)课程使用班级:聋1---9年级。(2)课时安排:4课时/周。(3)课程性质:艺体选修课程。(4)课程培养目标:把陶瓷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让特教学生从朴实的泥土中感受愉快和惊人的美。加强特教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艺术联想力和创造力。

(二)课程的实践效果

l_问卷调查项目:(1)校本课程对学生实际帮助程度(大、一般、小)。(2)学生对定瓷制作课程的兴趣(大、一般、小)。(3)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业务能力促进作用(大、一般、小)。(4)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好、一般、差)。

调查样本数量:30人。

调查结果:在校本课程的使用中,63%的教师认为该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实际帮助程度大、37%认为一般,87%的學生对该校本课程的兴趣大、13%一般,93%的教师认为该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业务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57%的教师认为该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好、43%认为一般。

结果分析:该校本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由于该教材信息充足,提供了大量陶瓷知识以及相关文化背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认识世界有很大帮助,为特教学生以后的社会工作和生活起到一定铺垫作用。但只有57%的教师认为该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好,说明教材本身、教学方法或评价机制存在问题。

三、对特教学校艺体校本教材《定瓷制f乍》的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经过综合评析,《定瓷制作》在特教艺体教材的适用性上有良好的体现。该教材适应聋生视觉语言特点,编排图文并茂,结构轻松明快,易读、易懂、易操作。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理论中渗透着实用,实用中又不乏高雅的艺术气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促进了学生素质提升,加强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创建了学校特色,。但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还不是很科学规范,教材本身理论深度不够,趣味性不强,对学生吸引力小。

(二)建议

目前特教学校的校本课程是边开发边使用,在校本课程的质量的控制上以学校自我评价为主,在学校评价中又偏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缺乏对校本课程的全面评价,缺乏校外的机构和人员对本校的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这就使校本课程的基本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第6篇: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培智学校 特殊教育 国家一般课程

分类号:G764

我国专门从事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培智学校,最早创办于1984年,最初是沿用普通小学的课程和教材。1987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随后,全国各地几百所培智学校一直都用统一的主要针对轻度智障儿童的《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近年来,由于随班就读安置形式的推广,以往主要在培智学校就读的轻度智障儿童纷纷进入了普通学校。当前的培智学校的学生以中、重度智障儿童和部分自闭症儿童为主。与轻度智障学生相比,这些学生无论是残障程度,还是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都有质的区别。原国家教委针对轻度智力残疾学生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材显然已不适应当前培智学校的教学需要。1994年颁发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只规定从生活适应、活动训练和实用语算三个方面来设置课程。该纲要内容过于简要,课程目标不具体,且无配套的教学用书。因此,上世纪的培智学校统编课程已不能满足当前各培智学校的教学需求。面对无合适现成课程和既定教材可用的局面,近些年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顺应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发展趋势,2007年出台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建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坚持“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原则。该方案强调地方、学校对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参与,在实行国家一般性课程的同时,倡导因地制宜设置包括校本课程在内的选择性课程,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培智学校和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需求。而从实践角度来看,源于培养目标和评价体制的差异,我国的特殊教育课程管理更为灵活。在这种环境下,为了增强课程的适宜性,培智学校纷纷展开了有关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工作。本文所探讨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包括课程选择、修订、改编、整合等,也包括对国家预留课程空间的全新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当时没有明确提出“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可追溯到1994年颁布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的校本化实施,距今已近20年。在一项调查中,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培智学校占所调查学校的77%,还有10%的学校准备开发。由此可见,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培智学校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

1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北京及上海、广东、江苏等沿海地区的培智教育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笔者将以上述地区的一些培智学校为例,管窥当前我国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

北京市海淀培智中心学校的生活适应课程,其目标是培养智障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

上海市宝山区培智学校将“让教育适应每个孩子的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其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有自助技能的人”。该校坚持“教、学、做”合一的课程理念,自主研发了一套以中重度弱智学生为主要对象、以生活适应为目标、以自助技能训练为重点、以学生自助学习为操作策略的自助教育课程体系。

江苏省扬州市培智学校以斯宾塞的“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开展智障儿童生活课程开发与研究。以生活能力训练为核心,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训练内容切合智障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力发展的需要,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即在生活中学习生活,达到学会生活的目的。南京市育智学校提出“社会适应”导向的课程观,认为智障学生除了要学会生活自理以外,还应学习如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将课程的选材方向归纳为五个方面:“购物、交通、交往、体健、休闲文化”。

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是,通过教育,使中重度智障儿童成为“社会人”。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的培智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基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教育建立在了解自我、表达自我及学生整个身心发展的基础上。该校坚持“生活即教育”,采用主题教学的方式,确立了从基本的生存能力到较高的生存质量的宝塔式分类推进的教育总目标。

总之,虽然提法有些不同,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有差异,但“生活化”是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方向。培智学校基本都是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课程理念指导下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的教学。一切为了智障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以发展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为主要诉求,是培智学校广为认可的价值取向,是各培智学校的课程开发所共同追求的总目标。

2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因选取角度和方法的不同,校本课程开发可划分为多种类型:依据开发的范围,可分为全科课程开发(又称完全课程开发)和部分课程开发;依据开发主体的变化,可分教师个人、教师小组、教师全体以及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等四种类型:依据课程开发的程序和主体参与的程度不同,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结合当前培智学校课程开发的具体情况和特色,本研究主要以开发范围为依据,将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分为全科课程开发和部分课程开发。

2.1 全科课程开发

当前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组成。但时至今日,国家层面的一般性课程的开发还没有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培智学校实行全科校本课程开发。也就是指,所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涉及到培智学校的全部课程。这一类型的校本课程一般以《中度弱智儿童训练纲要》的精神为基础,根据《纲要》提出的知识、能力目标,来开发相应的教材。全科课程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以核心课程统领。安华培智学校构建以生活适应为核心课程,以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健康为辅助课程,以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特长训练、实践活动为选择性课程的义务教育阶段校本课程系统。该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总目标是:研究制定从学前康复、九年义务教育到职业高中教育的培智课程体系。

模块课程。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按学习领域将课程划分为:(1)基础性课程(语文、实用算术、美育);(2)功能性课程(感知、康复);(3)技能性课程(自理、社会适应、常识、劳动技能)。这与南京市育智学校以及大连市中山区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类似。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包括社会化课程、体能课、图形操作课、情绪分化课。

一体化课程。北京市宣武培智学校为智力、语言、情绪障碍的学生以及孤独症、多重残疾的学生提供了一体化的校本课程。该课程包括社会技能、沟通、认知、劳动、运动、娱乐休闲等六个教学领域。

上述全科课程在形式上各不相同,但都采用主题教学、活动统领各个领域和各个科目。这说明培智学校都较为重视课程开发的系统性、综合性。然而,培智学校是否都具有进行全科开发的能力?所开发的课程是否与预期的教育目标相契合?怎样凸显校本课程的特色?对这些问题的争议一直存在。

2.2 部分课程开发

这一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基本保留原先的课程内容,仅对某一科或某些学习领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结合地方区域优势和生源特点,通过对课程的改编、整合或重建,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

比较典型的部分课程开发的例子有:苍溪县特殊教育学校,根据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经济发展的趋势,为智障学生开展适合本地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缝纫、编织等加工业实用技能的培养;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侧重于智障学生的艺术休闲课程开发;大连市中山培智学校开发的智障者工艺美术课程;海淀培智学校开发的社区导向职业教育课程;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基于智力障碍学生人际交往潜能现状和初职校现实的问题背景,开发了适合于轻度智力障碍学生的人与社会课程,等等。

3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与问题

3.1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

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实践,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学生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2)校本课程的开发,让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决策的权利得以更好地体现。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3)培智学校课程建设书面成果丰硕。以安华培智学校为例,该校已经编制课程文件8册,并出版了《义务教育课程目标网络手册(试用)》和《义务教育课程评量标准手册(试用)》等成果。此外,该校编写完成了学前、义教、职高三个学段及住宿生活全部教材,共计113册。课程成为培智学校新的课程生长点,丰富了培智学校的课程类型。(4)一些培智学校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课题研究相结合,以课题促课程开发,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比如,宣武培智学校依托“培智学校包班制班级中生活化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等市级课题,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开展综合课程的开发与研究。(5)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课改经验。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理论依据方面为国家课程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同时,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估方式等方面,为国家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值得参考和借鉴的经验。(6)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增强普通学校课程开发自主性的试点,有利于推进融合教育。

3.2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成果的同时,我们更要认识到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

3.2.1 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较差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然而,培智学校的教师工作本身就比较繁重,在工作日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时间有限。相当数量的教师只能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开发校本课程。这种疲于应付的状况,不利于教师认真研究学生和教学,势必也会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其次,由于目前我国培智学校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以及综合素质还不是很高,难以胜任全员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研究发现,仅有36%的培智学校认为本校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技能“好”,63%的培智学校对教师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技能的培训,为数不少的教师是在无课程开发技能和经验的情况下边干边学。一个培智学校的教师曾说,很长一段时间,我并不知道校本课程是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和怎样做。此外,在资源和经费方面,仅有50%的学校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库,仅有57%的学校有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项资金支持。

3.2.2 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

我国的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最早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先于国家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当前,很大一部分培智学校没有充分明确自身的角色地位,不管学校自身条件怎样,都一门心思完全重新开发全科课程,并以此开展学校的全部教学活动。事实上,这已经超出了校本的范畴和职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并不等同于学校零起点的独立全科课程开发。以一个学校的力量,力图完成国家课程的任务,未能将全部的精力放在真正的校本研究上,违背了培智教育课程改革的初衷,也势必会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

从学校内部来说,有个别培智学校甚至在没有课程论证、课程目标和课程大纲的情况下编写校本教材。还有为数不少的培智学校未设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规章制度。组织零散,使得学校内部沟通不畅,教师们各自为战,各年级之间容易出现课程内容重复、课程目标缺乏层次性、遗漏知识点等现象。

当前,有一部分培智学校有自己的课程评估体系,对本校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反思和修订。但这些评估往往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轻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再者,已有的评估往往是学校自评,只有少数培智学校是由校外的机构和人员进行校本课程评估,这势必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总的来说,我国缺乏比较科学的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评价标准作为监督和管理的依据,是造成各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之一。

3.2.3 合作和共享意识淡薄,特色不明显

从已有资料来分析,仅有少部分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突出了自己的特色,主要反映在学前特殊教育、职业高中教育课程及其他类别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课程方面。其他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校本课程的特色整体上不够明显。不但总教育目标基本一致,实施教学的内容、计划、流程也趋于相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培智学校之问关于校本课程的对外交流合作不够,学校之间往往各自为战。这种情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既浪费了成本,又影响了质量。重复性高,水平低、无特色成了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硬伤。在对待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方面,一些培智学校将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作为保密材料,仅用于学校自编“教材”;也有的培智学校重视成果的公开出版,力图大面积推广。然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校际交流与合作相当缺乏,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如果能通过校际交流,将各自校本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其效果和价值将更大。

4 促进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有效性的建议

4.1 增强国家对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引导和管理

课程开发不是随心所欲的拼盘,而应该认真选择,精心组织,严格监管。当前,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缺乏外部评价和监督的状况,使校本课程的基本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教育部门应当建立校本课程的督导机构,定期组织专家对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进行指导和监督,为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质量控制。

而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课程定义将导致对课程的不同理解以及实施方式。培智学校需要在“什么是校本课程”以及“为什么开发校本课程”这一核心问题上展开讨论,形成共识。同时,国家应该主动担负起培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修订的责任。当务之急,就是组织特殊教育和课程开发的专家,做好培智学校国家规定性课程的开发工作,以缓解培智学校各自为战进行全科课程开发的压力。

4.2 加强校内外沟通与合作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沟通与合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学校内教师之间的合作。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以团队形式开展,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学校内的教师之间要加强协作,以提升校本课程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其次,是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了避免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低水平重复,同一个地区的培智学校可以分工协作,各校分别承担一两门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做到术有专攻,时间、精力上有保证,校本课程的特色也会更明显,对提升质量或许会有一定的帮助。

第三,是国内外培智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已有的资料来看,我国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借鉴普通教育的理论和经验,而较少关注国外其他培智教育机构的课程开发理念和模式。事实上,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特殊教育课程开发经验,再结合学校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开发,有利于拓宽思路,打破自身课程开发的瓶颈,彰显校本课程的特色。

第四,是培智学校与特殊教育专家和课程专家的合作。要达到有特色、高质量的目标,校本课程改革必须以更高层次的理论指导为基础,培智学校有必要通过与特殊教育和课程开发领域的专家合作,促进教师们专业知识的更新,提升他们的课程开发能力。

4.3 改善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课程开发将是持续深入的过程,开发的程度越深,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多,对各种支持系统的要求也越高。培智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直接决定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质量。要使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得以持续的、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提升特殊教育的专业素养,学习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智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鼓励教师参加课程开发实践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

此外,如何确保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和积极的态度来研究学生、研究教学,也是需要考虑的。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与教学相结合的持续过程。应该在合理配备师资的前提下,给教师们充裕的科研时间。校本课程开发也不仅仅是培智学校自己的事,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在信息、资源、经费、设备等方面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以调动教师们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信心。

4.4 整合已有课程资源,开发特色课程

第7篇: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课程管理模式的改变,教师将更多地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其获得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促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过程,因此需要从多方面对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予以保障。这些保障既包括相应的政策制度,如赋予教师专业自主权、建立有效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学校管理组织网络,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努力,如转变课程观念,不断学习、研究,以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确保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试行三级课程的政策,“决定”实施已有十余年时间,校本课程成为了课程改革的热点。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开放、民主的课程资源选择、决策过程,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涉及学校教育实践的多个方面。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以往中小学在课程开发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这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如何使用恰当的方式促进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了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本位课程和地方本位课程提出来的。所谓校本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论,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研讨、设计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地说,是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对学校的部分或全部课程进行不同程度、层次的设计和开发。国家对课程设置的规定需要学校创造性地加以实施,发挥学校在课程结构体系上的主体作用,使每所学校的课程设置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规定属于文件课程范畴,学校具体的落实属于实际课程的范畴。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加以整合,以形成校本化的课程结构体系。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决策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旨在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突出本校的课程特色;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不断丰富与完善的过程。

教师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因素,也是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直接受益的群体。“他们活动的范围可能是有限的,但这对于提高学校认同感和学校的整体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1]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其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形成专业理想。教师的专业理想是其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的认识和信念。它对具体的教育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从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又对专业理想的发展、完善产生影响。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有助于形成新的知识观、教学观、课程观。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的挑战,而思考、应对这些新事物的过程有利于个体的专业进步。校本课程重视的不是现成、静态的知识,强调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获取有用的知识,即知识不是静态的结果,而是一种主动的建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传统的只重视学习结果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过程。这个过程是使学生产生疑问和矛盾的过程,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

2.促进教师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校本课程要求教师自己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负责课程的实施和评估。校本课程开发要求中小学教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而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的实践中要学会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一定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技能,具有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和基本的课程编制技术。这就必然引起教师知识结构的重组,以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并掌握课程理论知识。

3.促进教师增长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所指的是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和具体的教育问题,能够灵活应对、顺利解决问题的本领。教师的教育智慧涉及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批判反思知识等,与教师的个性特征联系在一起,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的结晶,而非单纯的教育知识传授和教育技能训练。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其顺利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保证;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教育智慧增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课程开发实践中积极参与、深入钻研、合作互助、大胆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课程开发能力,积累经验,增长教育智慧。

二、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学校制度的保障。

(1)赋予教师专业自主权。“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自主权或教育自由,这是教师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需要外界赋予的一种权利,也是教师政策环境对教师影响较大的部分。”[2]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其自主决策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例如,教学内容的确定权,有的教师可能是从专家开发的课程中进行选择,或改编现有的教学材料;而有的教师可能觉得使用自己开发的教学材料能使他们教得更好,愿意自己准备课程计划和教材。对于教师的选择,学校应予以支持,赋予教师相应的权利。

(2)建立有效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社会支持系统。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若教师能真正、成功地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及社会就应该为教师的参与提供必需的时间、资源和专业支持。一方面,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制度及相匹配的活动机制,如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灵活的教学机制和弹性的评价机制等,力争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与适宜的学校文化,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学校及社会要尽可能地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所需的课程资源,如要有专业理论工作者、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士等校外人力资源的合作与支持。

(3)建立完善的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管理组织网络。“学校组织功能是通过学校各种上下关联、左右相通的组织实现的。”[3]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也需要变革创新学校组织:如成立由校长、主管课程开发的副校长以及科研处、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负责人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出决策,组织人力、物力,协调各方关系;成立由科研处、教务处负责人和各学科教研组长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起草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方案,帮助教师正确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小组,按学科组分别组建、制定本学科的开发方案,编写课程纲要,并按照课程开发方案、课程纲要有效实施校本课程开发。

2.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转变课程观念。中国具有深厚的国家本位课程开发传统。在这样一个国家,引入学校本位课程开发、管理机制,首要条件就是要创造与此相适应的课程意识与课程理念。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是变革人。“教师专业的政策环境变化以后,教师在教学内容确定上有了更大的权利,但同时也失去了对教材、教学参考书和教学统一标准的依靠,将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创造劳动。”[4]在国家课程开发中,教师往往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则成为了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由课程的转至课程的中心,这种角色的转变首先是以教师的课程观念转变为前提的,所以帮助教师树立新型的课程观念是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2)掌握课程基本理论知识。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虽然不同于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研究,但也需要科学的教育理论作指导。”[5]校本课程开发涉及到课程的方方面面,既有宏观的课程规划,也有微观的课程选择、课程改编等,为此,就需要教师掌握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与课程开发技能。教师只有在一定的理论知识支撑下,才能科学地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活动,才能理性地诊断出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与有效措施。

(3)提高课程开发的综合素质。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也可以像课程专家一样开发课程,但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这种理论功底远不止是本学科的,而是多学科、多方面的综合理论素质。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业务理论的水平:①全面把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纲要》的精神和要求,了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系统学习教育理论,从中吸取营养,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②通过协作获得专家支持,提高理论水平。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校科研处、教研组建立与大专院校等的协作关系,共同进行课程开发,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③领会校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把握校本课程学和教的特点,学会编写校本课程纲要及校本课程教案。④掌握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一个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这一过程以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区发展需要为基础,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综合理解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具体步骤包括:

确定方案:包括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课程纲要。

组织和实施:包括选择安排知识、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

评价与改善: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即评价内容与方式、结果处理、改进建议。

通过这样一种理性的课程决策过程,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成立相应的组织,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一个持续性的、不断改进的过程。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教师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是保证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运行的关键。

(4)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在课程内容方面,当前的课程内容表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6]因此,学科组教师对课程的开发可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课程补充。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补充有关学习材料,与教材共同构成系列化课程内容。这些补充材料可以是与学科内容相关的专题性学习材料,可以是设计的一些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感悟和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二是课程改编。主要是教师对已有课程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具体的学校情景和课堂情境。在课程改编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学生的学习经验以及各种配套的学习资源等因素,通过增加、删减、突出重点、变更顺序等方式对各种已有的课程加以改造,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5)具有相应的课程开发技能。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技术性很高的活动,需要教师拥有相应的课程技能。这主要包括:①课程交流与表达技能。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需要合作的工作,教师个人独立进行课程开发,不但在质量方面值得质疑,由于缺乏配合还可能会带来诸如片面性、离散性等问题。所以需要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专家学者之间的相互协作和集思广益,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理解、沟通。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课程交流与表达技能。②课程开发的技能。一般是指在了解学生知识经验背景基础上诊断学生需要的技能;根据学生需要明确课程目标的技能;根据目标选择和规划课程内容的技能;根据学生学习风格和自己的潜能选择课程实施策略的技能;对学生、课程和教师自我进行持续、有效评价的技能以及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各方面修正、完善的技能。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技能。丰富的课程资源能够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谐发展提供各种可能的平台。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技能,就会自主地去识别、捕捉、积累、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资源,从而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多种发展机会、条件和途径。④维持课程体系平衡性的技能。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只站在某一课程的基础上,国家、地方、学校各种课程的和谐统一是学生适应新课程、提高学习能力的前提,教师只有站在整个课程体系的高度,才能对所参与开发的课程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整体规划课程结构,才能使所参与开发的课程有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安排。

(6)发挥团队的作用。一个学科组内由于彼此任教的科目相同,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较容易形成相近的理念。因此,既要发挥教师各自的特长,又要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合作有助于教师发展意愿的激发和强化。”[7] 校长有责任让教师明白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的角色,应鼓励所有教师参与力所能及的课程开发研究,让他们从一个课程的实施者变成一个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在集体开发研究过程中养成课程开发的意识,发展课程开发的能力,培养合作参与精神。

(7)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不仅要做到人人有课题,人人参与教改研究,而且要让每个课题都努力通过校本课程建设,使教师具有成果意识。校本教研成果多以书面形式反映,“校本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除了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之外,还包括案例撰写以及反思记录。”[8] 学校应鼓励教师总结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从而使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91.

[2]孟宪乐.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策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24.

[3]李继秀.教师发展与学校组织变革创新[J].教育研究,2008(3):81.

[4]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60.

[5]赵春娟.对中小学教师“研究热”的冷思考[J].教育探索,2008(4):89.

[6]刘志军,杨会萍.冲突与融合:课程文化在教育变革中破茧成蝶[J].中国教育学刊,2008(4):40.

第8篇: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管理;评价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校本课程研发与管理被提到了学校课程开设与管理的重要位置。校本课程研发与管理的评价标准是否科学合理,与校情是否相适应,既关系到学校新课程结构的规范运行,也关系到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的提高。为此,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如下试行评价办法,愿与各位同仁共同商榷。

一、校本课程研发量及工作量的管理评价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与管理评价应纳入学校教学管理与评价的正规渠道。我校校本课程研发的管理评价制度规定:校本课程工作量统计及报酬发放办法,由学校“校本课程业务指导小组”对校本课程研发的内容多少、可行性等统一研究审议,提交“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决议后执行。如,在研发量上,一般形成单独的管理方式,分学科按校本课程教学主题为基本单位进行统计,按内容多少和审议的质量等次核算,按统一标准发放奖励性补贴;在工作量上,校本课程教学实施依据课时量计入总工作量,并纳入年度考核。同时,对校本课程管理人员和教学检查人员发放适当的校本课程工作补贴,并酌情计入工作量(相当于每周1课时的工作量)。如此评价,既符合校情,又调动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研发教学与管理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二、校本课程教学过程的管理评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调对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与结果共同评价,评价的方式应多元化。对校本课程教学实施的评价也应该遵循这种科学的评价方式。为此,我们经过讨论达成一致:采用学生自评(20%)、教师自评(30%)、教务处和教科室等领导管理层考核评(50%)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求过程的总评分值。应主要涉及:(1)学生选择的人数多少;(2)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3)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4)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5)教师采用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情况等方面。将评价的过程成绩与终端结果一并作为考核与奖励的依据。该评价方法在实施阶段得到了师生的认可,也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三、校本课程学生学业的管理评价

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规定,校本课程可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设若干个模块供学生选择,学生至少获得6学分。我们的校本课程学习也规定为6学分,必修5分,选修1分。学生学分认定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必选修量记录40%+必选修过程作业质量记录20%+学习态度评价10%+终结性测试30%。其中,必选修过程作业质量记录和学习态度评价两项由学生自评和科任教师评共同考核,各占30%和70%;必选修量记录和终结性测试两项由教师考核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折算成应得学分,计入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档案。这种过程结果并重、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方法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情感目标等方面的达成。

四、校本课程终端成果的管理评价

新课程评价改革,不仅需要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也需要促进课程不断的科学发展。我们研发校本课程形成的所有材料,包括文字、音频、实验操作和活动过程图片等都是校本课程的研发成果,需要积累,需要提高,需要发展。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纸质和一定的电子文库,或者与之对应的活动过程视频记录。按学科―模块―教学单元―教学主题的隶属关系,形成有序的统一成果,并由校本课程研发管理评价的“业务指导小组”初评为精品成果、合格成果和基本合格成果三个等级,提请校本课程研发管理评价的“领导小组”审核终评。终评后,将精品成果、合格成果予以奖励并编号入成果库,继续循环使用。对基本合格成果返回原研发小组或个人,督促学校校本课程“业务指导小组”,学科教研组继续指导修订完善,以备下学年选用。

收集到校本课程成果库中的所有作品为研发者个人、小组和学校共有,是一个具有多项专题而又长久保存和循环使用的文库。如此形成了由学生参与评价、全体教师共同承担、不断研修和提升的科学管理与评价体系,有利于校本课程研发教学与管理的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旦智塔.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90问[M].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

[2]王斌娟.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国农业教育,2008(03).

[3]梁国新,何冬梅.如何让农村学校校本教研返璞归真[J].教育科学论坛,2010(01).

[4]周斐.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第9篇: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校本课程;研发

校本课程的研发主要立足于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采用不同层级的课程管理以满足我国不同地区学生的知识文化需求,对于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研发也成为教育界人士探讨的热门话题。主要立足课程管理体制的相关理论要求,分析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研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1.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而言,主要由学校自主研发,它是立足于学校,依据当地以及本校老师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所开设的课程类型。而校本课程研发主要强调的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2.体育校本课程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体育校本课程主要是指体育老师以及学校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结合本校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开设具有多样性的体育课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在相关法规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具有个性化体育课程的操作过程。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发展与提升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了学校在学科内容上的弱势地位,为学生和老师参与体育课程设计提供了合适的机会,所以,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实现具有个性化的办学特色要求。由于学校是体育课程开设的主要场所,所以体育课程的设计必须立足于学校的具体教学资源。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深度挖掘学校的独特性,促进建立具有特色的办学传统。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占据主导地位,体育课程的开发不仅仅对老师的专业性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具有个性化的选课空间,能够充分凸显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体育课程的差异化设计奠定基础。

2.“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保障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明确要求调整课程改革体系,建立新的基础教学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课程管理指南》更是明确提出学校需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并且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环节提出要求,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制度保障。

在小学体育课程的长期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学以明确的身体活动特征、运动项目为开展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老师组织教学工作,但是过分强调体育课程对于身体机能的正向影响,淡化该课程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比如对团队精神的凝结,对完善人格、磨炼意志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使学生和老师陷入体育教学等于运动的狭窄教学理念。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广,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性越发明显,倘若固守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将不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广。所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按照体育功能组织教学结构的操作理念,在最大限度内发挥体育课程教学对于激发学生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的效果。所以,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对于促进学生成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弊端的必然操作

长期以来,地方以及学校没有参与课程设置的权利与义务,这种课程设计具有诸多弊端。比如,课程设计周期长,难以灵活处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轨,难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狭窄的专家团队和决策渠道难以全方位满足社会发展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所以,面对课程管理体制的弊端,需要采用校本课程研发来弥补。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研发适应新课程教学体制改革的时代要求,立足于学校教学的具体条件以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特征,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与此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弥补教学弊端具有重要的作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对校本课程的研发提出明确要求,对该项目的开发具有推动作用。总而言之,开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够实现更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