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协业务管理范文

外协业务管理精选(九篇)

外协业务管理

第1篇:外协业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 协同教学 教学框架 复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19

1 引言

协同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已有数十年,无论是协同教学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各类机构都在积极寻求创新有效的模式,应对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各阶段适合的具体方法。到目前为止,国内许多学者和高校教师对协同教学的研究,有的从协同教学方法、协同模式、协同教学环境等方向形成综述,有的从重点学科或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研究中探索协同教学的运用,当然,也有一小部分针对单个专业详细建立协同教学模式或框架,讨论专业内的协同教学内容、团队、方法等。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仍在发展变革中的专业,其协同教学模式还处于模糊探索中,鉴于电子商务领域的跨学科特性和该类企业岗位工作的协同性,构建其适合企业团队协作需求的课程协同体系,是培养面向社会服务应用型人才重要方法之一。

2 电子商务专业协同教学的目标导向

社会各类机构开展工作都是通过不同岗位上的人员协同作业方式达到其目标的,各行业广泛应用的电子商务运作也依靠掌握不同技能的专业人才分工合作得以实施。随着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成熟和国内高等教育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系统化,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大体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以计算机信息工程为主,着重培养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需求的技术开发人员;一是以管理工程为主,培养电子商务基础服务和企业运营需求的管理人员。笔者所在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所属学科及师资研究方向,现阶段“以管理为基础,兼具信息和经济学科,电子商务规划设计与管理技能为核心”的培养框架属于后者,主要向社会输送以服务企业电子商务的管理人员和技能型人才,包括从事企业电子商务前后台管理、电子商务各类解决方案咨询规划和实施、电子商务网站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等。因此,本专业适合以管理课程体系为主线,以信息、经济、艺术设计等方向的专业为辅线,构建协同教学体系。

3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和职业技能结构

3.1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以及实验实践等环节。通识课程为管理学科大类课程,主要涉及基本素质的培养,包括人文、体能、数学、外语、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践环节以电子商务和管理能力为核心的培养体系, 除管理、经济、计算机学科核心专业基础课各2-3门外,其余主要为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独立实验实践。整个体系以电子商务基本技术、商务管理、法规常识、信息技术和系统规划知识为主体。

3.2 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技能构成

企业需求的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岗位以网站后台运营管理、项目策划与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网络营销等为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中除通识课程外,其它各类课程群都部分涉及了职业技能训练的对应内容,包括中外文语言和商务表达及沟通、企业信息化管理、电子商务运营及管理、电子商务站点规划和管理、电子商务方案设计等能力。

3.3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的对应关系

将上述课程培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与职业能力对应分析,可汇总成表1所示关系。表中各职业能力是通过不同课程群的教学实现。可以看出,电子商务领域是典型的跨学科应用研究类别,电子商务专业的能力培养过程设计到多专业、跨学科的数十门课程和实验实践环节,而职业能力通常是在企业协同工作中个人综合或小组合作体现的。

表1 电子专业职业能力与专业课程的关系

[[职业能力\&对应的课程群\&基本素质与能力\&通识课程:政治、法律、人文\&通识课程:体育\&通识课程:高等数学\&通识课程:大学英语

电子商务专业课:专业英语\&通识课程:计算机信息基础及语言\&管理学科理论基础

及应用能力\&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2-3门\&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1-2门\&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2门\&电子商务规划设计

与管理能力\&电子商务专业: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践

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1-2门\&专业综合信息

技术能力\&电子商务专业:专业课、实验实践

计算机科学专业:专业课、实验实践\&商务交流及策划能力\&市场营销专业:专业拓展课\&]]

4 电子商务专业内外课程协同教学的框架

依据协同教学涉及课程所属学科或专业和课程所对应的职业技能关系,电子商务专业协同教学框架可分为三个类别:第一,仅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和仅面向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课及实验实践环节,该类课程所授知识和技能训练仅限于电子商务行业内的职业需求,这些课程的协同工作可列为专业内协同框架;第二,涉及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国际贸易、艺术设计、计算机等专业的跨学科(或仅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拓展课及实习实践环节,该类课程教学目标面向职业需求口径较宽,开展此类协同教学可列为跨学科/跨专业协同框架;第三,周期性开展的大学生实践、竞赛、课题项目、社会服务等活动与课程的协同,此类协同需要根据活动所开展的时间跨度、内容选择性与相应课程关联,其框架较难固定,视实际情况拟选。

4.1 电子商务专业内课程协同教学的框架

专业内协同的课程关系与电子商务企业的各类岗位协同作业关系紧密联系。学生毕业后就职到电子商务企业的后台管理、网络营销、网站编辑、商品管理等工作岗位,这些都是上下游衔接或平行开展的业务,且都在专业内课程的职业培养目标体系中。因此可根据岗位关联构建专业内协同教学框架,如表2所示。框架中的课程都由电子商务专业主讲教师担任授课,主要授课对象除专业基础课外,只针对本专业学生开设。

表2 电子商务专业内协同教学框架

[[序号\&协同课程\&涉及的课程协同培养技能\&协同关系\&1\&电子商务企业运营管理\&电子商务企业产品、信息、订单等管理流程,企业电子商务运营策略\&内容协同,平行课程

5门课程都是电子商务专业课,因为课时关系,通常分布在第4-7学期,但各课程培养分支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全过程必须的组成单元,因此在内容上各课程可进行部分学时的共同授课。\&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类别、结构和集成

电子商务安全认证技术的运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系统构成(TPL、自营)

配送中心的类型、功能以及作业流程

配送路线的选择及优化

配送合理化分析技能 \&客户关系管理\&CRM主要方法、系统及应用操作技能\&经济法与电子商务法\&电子商务法律的基础常识\&2\&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分析、设计

方案选择评价方法\&前后任务协同

3门课程依次开展,在前一课程任务完成的基础上\&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规划\&网络应用设计实践*\&企业内部网络规划和配置、网站开发管理\&3\&网络营销\&网络营销主要方法、网络营销策略\&前后任务协同

设计电子商务网站包括完成的网络营销方案中的部分内容,例如在线主题调研模块。\&网络营销课*\&网络营销方案设计及其运作和评测\&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网站规划、设计、维护\&电子商务网站设计课*\&设计电子商务网站\&]]

注:表3中带*号的课程为独立实践环节

4.2 电子商务专业与其它专业间课程协同教学的框架

跨学科或跨专业间协同教学可帮助各专业学生定位掌握的专业技能对应的就业岗位在社会分工合作中的角色,学生本科学习的同时能了解今后企业协同工作的基本轮廓。该类协同是通过整合电子商务专业与其它专业课程或知识单元的课程作业、实践、课设等,建立协同关系,开展协同教学,促进不同专业技能间的融合掌握。表3给出了针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专业外协同教学框架。与专业内协同不同的是,跨专业协同的课程关系是多对多的,一门课程可设计到若干协同关系中,但协同的技能和目标有所区别。

表3 电子商务专业内协同教学框架

[[序号\&协同课程\&涉及的课程协同培养技能\&所属专业\&协同关系\&1\&网络技术基础\&网络类别、构成、组网,基础配置\&计算机科学\&内容协同

前一课程的知识讲授为后一课程实践作理论基础。\&网络应用设计实践*\&企业内部网络规划和配置\&电子商务\&2\&多媒体技术\&音频、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文件的处理和设计技能\&计算机科学\&任务协同

网站设计需要的多媒体文件由前一课程中\&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网站设计\&电子商务\&3\&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规划\&电子商务\&内容协同,任务协同

后3门课程是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规划需要用的技能\&市场调查课*\&设计及开展市场调查项目\&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财务预算和效益预估\&财务管理\&营销战略规划\&企业电子商务运营战略应用\&市场营销\&4\&市场调查课*\&网络营销方案设计及其运作评测\&市场营销\&内容协同,任务协同

电子商务网站以数据库应用设计实践的DB为后台数据库。市场调查项目设计成表单页,并统计和存储数据。

MIS系统结合网站设计。\&电子商务网站设计\&设计电子商务网站\&电子商务\&数据库应用设计实践*\&数据库系统设计技能\&计算机科学\&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规划\&工商管理\&]

]

上述协同教学的框架并没有涉及所有专业内和专业外开展的课程,只是根据课程可协同的关系有选择性纳入到框架中,例如,专业基础课(如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未纳入到框架中。

此外,若将协同教学的工作扩展到培养计划以外的实践或研究环节,还可将各专业课程与暑期实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以提高协同教学的实效。

5 总结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协同教学模式是在行业领域的企业用人需求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提出,随着行业发展,岗位技能越来越细化,协同教学模式也应适时调整。同时,在协同教学开展的框架下,还可丰富协同学习的模式,提升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培养其未来在企业协同工作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钱丹洁,张伟平.国内协同教学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12,(5):3-6.

[2]吕萍,慕芬芳.基于项目的多课程协同教学理念和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71-175.

[3]向征.经管类专业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2012,(4):68-69.

[4]解蕙.论电子商务专业培养中专业指导和就业定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163-165.

第2篇:外协业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汽车产业;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实现方法

汽车产业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是指协调两个以上(包含两个)的不同汽车企业,以Internet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业务协同、数据流协同等目标,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能力。汽车企业如何针对行业的特点开展跨企业协同信息化建设,实现方法的研究是关键所在。本文从汽车产业实际入手提出了汽车产业跨企业协同信息化的五种实现方法即项目咨询、制定应用标准、第三方平台的建设、批量生产以及平台租用模式。这五种方法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一、项目咨询是汽车产业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项目咨询是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跨企业协同思想的导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项目咨询可以帮助企业完成对流程的固话和业务的优化,诊断出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制定科学的企业战略以及信息化战略实施方案,使得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取得一致,进而实现跨企业协同的整体的目标。

项目咨询的范围可以包括:战略咨询、营销咨询、人力资源咨询、企业文化咨询、财务咨询、IT咨询以及组织流程设计咨询。而项目咨询在企业信息化的实施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项目咨询在汽车产业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中的作用

汽车产业跨企业协同信息化的实施比传统的ERP项目更复杂,更需要咨询工作的介入,通过项目咨询可以实现:

1、协同管理理念的导入

协同管理理念的导入,首先要让汽车企业高层从战略层面上认识到协同管理信息化竞争能力的重要性与可实施性;让一般管理者建立协同管理对渠道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让外部合作伙伴建立“协同共赢”的观念。

2、协同管理流程的优化

协同管理流程的优化可以诊断并分析目标企业内部、外部流程,根据系统固化的最佳业务时间各处企业最佳的应用流程,并明确告诉企业为了实现这样最佳的应用流程应该进行何种调整,协同管理流程优化的目的是要保证企业及其合作伙伴只要按照这个协同固话的流程来做,就能实现协同信息化管理竞争力的提升。

3、制定业务标准

提供跨企业的业务标准来规范系统的运行并向业务参与者普及业务标准的重要性,监督业务标砖的运行,并应用专业的分析手段和方法不断优化业务标准,提升系统应用的效率。

4、协同管理竞争力的评估

协同管理竞争力的评估,通过这样一个项目提供客户可感知的价值,所谓可感知的价值一定是可以通过量化的指标体现出来的。另外协同管理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对定量指标的持续监控,能够非常容易地找到瓶颈资源并定义相应的改进措施。

5、IT咨询

IT咨询是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用户的外部技术经济环境进行分析,对共用信息服务提供商、运营商的政策与技术改进进行监控,为平台用户提供性价比最高的IT适配建议。

(二)汽车产业跨企业协同管理项目咨询的内容

1、咨询对象

咨询对象可以包括:整车制造企业的决策层及管理层、汽车配套企业的决策层及管理层、所有的操作用户、项目执行的团队。

2、咨询的内容

咨询的内容包括:面向决策层的协同信息管理竞争战略咨询;面向管理者、项目执行团队、操作者的流程咨询;面向项目执行团队与管理层的IT环境咨询;面向决策层、项目执行团队的竞争力绩效评估、面向所有人员的业务标准咨询。

3、咨询的手段

项目咨询的手段可以采取现场培训、商务文件、知识管理产品或者采取直接将部分咨询成果固化在平台上,也可以利用项目的一些交付文档开展咨询活动。

二、制定应用标准是汽车产业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的先决条件

信息标准化是指为使信息化获得最佳秩序,对信息化过程中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即对信息的收集、储存、加工、传递、利用、管理等信息活动及信息技术制定、及实施各种信息标准,达到各种所需要的统一局面,以获得最佳效益。标准的制定与应用,是协同信息化的本质要求。[1]

目前,汽车产业的信息化还没有全部上升到智能化阶段,汽车企业在什么时候处理订单以及采集数据的格式等等都需要标准化的统一规范。

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协同技术的平台标准主要包括:系统文件格式标准、汽车企业间信息流标准以及汽车企业之间的业务过程标准等三个方面。

文件格式标准的制定主要是开发的平台在使用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以人为本的需求,人机界面交互要符合操作人员的工作习惯,而且实时性和交互性要强;信息流标准的制定主要是应该考虑实体代码的编码标准的统一、数据格式属性的标准统一以及技术环境的统一等等;企业业务过程标准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内以及企业间的操作流程、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岗位评估标准、跨企业协同评估指标等等。这里业务过程标准的制定是标准化的重点。

在企业业务标准体系上,为达到整体协同,企业要详细分析自己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工作程序、信息流向、决策机制,还要分析其他企业的相关模式和流程。在此制定共同的业务标准体系。企业实施自身的标准化基础工作,特别是企业采用信息系统之后的标准化基础工作,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业务流程标准和流程操作标准,譬如业务流程操作标准,在具体业务标准一体化过程中,业务标准的操作进行岗位化,分配到具体的角色,每个岗位的操作标准具体化,以达到权责明确,有章可循,严格按照业务标准执行事务。这样才能做到协同信息化管理软件能够真正实现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职能,使软件在企业中的顺利实施成为可能,使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够真正体现管理者的意图,为管理者提供高质量的进行决策的依据,成为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高质量的系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

三、第三方平台的建设是汽车产业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的核心

在汽车产业跨企业协同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为更佳实现信息的传递、流通等,采用统一的标准和共用化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将是实现协同的最佳方式。[2]在面对开放式的信息环境下,由于开发信息系统涉及到多个不同的汽车企业,这些不同的汽车企业分部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要求能够以经济、高效的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沟通,而Internet技术以其特有的优势,已经成为目前信息沟通的主要方式。所以信息系统应用的主流趋势是以Internet访问为基本应用方式,也是最佳实现方式。通过共用基于Internet的协同管理平台,达到协同的同步进行。

汽车企业协同管理的实施必须以响应的协同管理软件为基本实现工具,但安装、运行在跨企业协同上的某一个企业内部,它并不是跨企业协同上某一个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而是供众多不同产权主体共同应用的一个开放平台。还要科学设计整个跨企业协同管理平台的技术架构。跨企业协同管理平台作为一个跨企业的服务平台,不仅需要功能强大、适当的跨企业协同管理软件,还必须借助可靠的硬件系统、网络服务、数据管理、安全保障等一整套的配置。这就要求平台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具有分布性、开放集成性、企业间良好协调管理、业务功能管理无缝连接等性能。同时平台为实现协同作用应以“提升渠道能力”为核心,以需求作为驱动,使销售、采购、生产、物流等环节达到协作和同步,具备包括时间预警、图形化报告、渠道事件管理、渠道绩效评估、合作伙伴绩效分析等各项分析功能;并给予软件功能的增值服务、客户支持服务体系,涵盖外部渠道协同的各方面服务功能。[3]

四、批量成产是汽车产业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执行的手段

规模经济的效益曲线规律在软件产业中也适用。所谓“平台”,其主导设计思想其实就是“以客户为中心”,追求的是快速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个性化和平台适用的普遍性并不矛盾,平台基本服务时普遍适用的,平台的业务流程是基于工作流技术构造的,平台的业务系统是模块化是可重组的,这些技术使得平台能够满足多数汽车企业基本的协同信息化需求;而平台服务商的持续开发能力,使得个性化定制功能是完全可行的。

跨企业协同的管理方式在各个汽车企业中具有共性的业务流程,平台的核心功能和基本模块具有随意拼装的特点,原型平台的构建适用于产业内的各类企业,其提供了一个跨企业协同管理的基本范式和共用标准。

平台原型一方面提供了跨企业协同管理平台的基本形态,一方面又为跨企业协同管理平台实施提供了公用标准。在进行快企业协同管理平台项目实施时,只需要在平台原型的基础上,针对渠道优化需要,对功能和软件应用记性定制化的开发。这样,如同制造企业对客户最终需求的“批量生产”,跨企业协同管理平台的实施也实现了“批量生产”。[4]

“批量生产”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批量”使供应链管理平台能够容纳大量企业,形成低成本的规模效应和搞信息增值力的网络效应。其次,在基本功能模块固定的基础上,“定制化”为各个不同的企业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优化,从而满足它们不同管理方式的个性化需要。

五、平台租用模式是汽车产业实现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的主要途径

利用第三方管理平台(也称平台租用模式),也就是整车制造企业与他汽车配套企业共同利用第三方投资建设的平台实现相应管理功能,整车制造企业及相关汽车配套企业不再投资、运营和管理其实现管理所需要的平台,而是与第三方平台服务商达成协议,通过Internet直接利用第三方为其提供的管理软件功能,并享受第三方平台服务商提供的各种服务。

跨企业协同管理平台的外包租用模式如图2所示:

总的来说,汽车产业跨企业协同信息化所采用的外包租用的第三方平台模式由三个方面要求:

1、业务数据的要求:跨企业协同管理涉及不同法人主体的业务,数据敏感性和安全性

使得可信的第三方平台方式能得到产业链上最大多数企业的认可。

2、避免IT投资风险:IT投资的黑洞特性,使得企业IT投资风险巨大,收益也不可计

量,而外包租用使得企业避免投资风险,成本支出可计量。

第3篇:外协业务管理范文

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要相应经过初始阶段、功能阶段、集成阶段和协同阶段,协同阶段是电子商务的高级阶段。协同电子商务(CollaborativeE-commence)被誉为下一代的电子商务系统,主要是基于B2B的模式发展而来的,其基本思想最早是由GartnerGroup在1999年提出的。它以Internet等为特征的新兴技术为实现手段,通过集成的商务平台为企业及其合作伙伴提供了商务活动集成、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等功能。它能够实现信息协同、企业内部外部协同,将企业的上下游关系厂商和客户集合起来,共同打造一条高效的价值链。

协同电子商务与电子商务的区别在于电子商务是传统商务的电子化,其商务行为的内涵并没有改变,如买、卖、拍卖竞标、商业信息的交换等。而协同电子商务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商务行为的本质,比如通过Internet技术所建立的网上市场,可以通过网络交换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如某个产品的制造技术,但其采用的方式则是以协作互动为基础的商业流程。

协同电子商务的应用,将实际而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利用协同电子商务可使企业轻易透过互联网,进行企业内外部及合作伙伴供应的信息管理机制,进而达成协同知识管理、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及信息整合共享的概念。协同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会在整个供应链甚至在全球网络供应链上全面拓展,并将造就高度灵活、快速反映的虚拟企业,亦将在全球范围内对原材料的生产和开采、加工、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分销、运输、配送、零售、市场及服务等商务模型和商务运作带来变革。

2协同电子商务的模式

商务模式(businessmodel)又称经营模式,运作模式,业务模式。实际上不止如此,商务模式实际上不只限于商业方面,而且包括企业运作,可以说是商企模式。商企模式实际上是个大系统,应当包括概念模式,逻辑模式,物理模式,也应包括外模式和内模式,还应当包括层次上的战略经营模式、管理运作模式、业务执行模式等。协同电子商务概念把企业的内外功能整合起来,它包括四方面的整合:商业模式,流程模式,应用模式,应用架构。

一个E企业根据市场和顾客需求,应建立起它的战略概念模式,根据它的概念模式建立它的商务模式,根据它的商务模式建立它的电子流程模式。商务模式是直接针对商务的,考虑针对什么顾客,生产什么产品,创建什么品牌等;电子流程模式说明用什么样的系统实现商务模式的想法,它说明生产,配送和顾客之间的关系。电子应用模式实际上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程序系统,也是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它说明如何实现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如何构建电子市场等。电子应用架构实际上是IT架构,如何用硬软件架构支持应用系统工作。

2.1协同电子商务的战略概念模式

市场竞争的剧烈、客户需求的变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什么战略才能为企业创建长期的、持续的竞争优势呢?E企业要想更有竞争优势,就必须建立其协同电子商务的战略概念模式。而这个模式的建立必须从战略供应链管理的视角,结合电子商务的功能和策略,从战略、商务、技术以及基础设施四个层面入手。

首先,协同商务建设要纳入到企业经营战略的层面去考虑。比如,与哪些企业建立协同商务就属于战略性的合作伙伴选择问题。此外,建立协同商务可能会影响一个企业的议价能力、供应链地位以及收益、成本和风险,对这些影响的分析属于战略层面的思考。

其次,建立协同商务必须以商务为基础。协同商务的实现要以供应链商务流程的整合、优化及一体化为前提;协同商务直接关系着商务模式的创新、重整或再造;协同商务的建立涉及整个供应链的商务利益、责任和风险的重构,包括正常运转状态下各企业的责任、义务和利益的重新规制以及针对突发事项的应对机制;协同商务的推进过程本身就涉及到许多供应链企业间的商务合作。

此外,建立协同商务还需要有各个方面的技术保障,包括信息管理技术、流程管理技术、生产管理技术、物流管理技术以及其他一些技术。最后,建立协同商务还需要完备的基础设施。除了信息与通讯设施之外,还要有能够满足协同商务效率与效益要求的物流设施。

E企业有了清晰的协同战略概念模式,就会对其发展有指导,从而建立其商务模式、流程模式等。

2.2协同电子商务的商务模式

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可以分为政府(Government/G)、企业(Business/B)、消费者(Consumer/C)三种角色,相应的协同电子商务应用九种类型:企业—企业、企业—消费者、企业—政府等,事实上理想的协同商务就是能协同消费者—企业—政府之间的活动,用信息系统来管理达到最优的状态,但这需要多方的协调和配合,是比较难实现的。目前典型的协同电子商务应用主要是B2B。

B2B协同电子商务就是利用供应链技术,整合企业上下游的产业,利用Internet,将产业上游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物流运输商及产品服务商以及往来银行等结合为一个面向最终顾客的完整电子商务供应链,目的是为了降低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B2B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模式:(1)面向制造业或面向商业的垂直B2B。垂直B2B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即上游和下游。生产商或商业零售商可以与上游的供应商之间的形成供货关系。生产商与下游的经销商可以形成销货关系。(2)面向中间交易市场的B2B。这种交易模式是水平B2B,它是将各个行业中相近的交易过程集中到一个场所,为采购方和供应方提供了一个交易的机会。在协同电子商务环境下,资源是一个网状结构。企业要实现完全协同商务,还需要同政府协同,包括工商、税收、商检、社保等。现有的企业主要是实现了内部协同与供应链管理,由于外部协同涉及因素太多,所以要实现B2B完全的协同商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3协同电子商务的电子流程模式

协同电子商务的电子流程模式,主要是为厂商、供应商与相关者服务的,可以说也就是协同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从电子商务协同管理系统的运行角度看,其核心就是使上下游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协调一致。

2.3.1协同商务流。协同商务主要是针对商务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改善,使商务价值链上的商务活动达到协调一致。这需要对价值链进行深入分析,必须消除一切不增值的活动,建立起高效、快速、灵活的业务流程。为此,可以借用业务流程再造技术方法,分别对企业成员组织内部的业务流程和成员之间的网络流程进行重组。同时在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建立协同管理的工作流系统,通过工作流管理系统可以合理调整人员和资源。

2.3.2协同物流。协同物流商是物流活动的执行者和管理者,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将物流活动在整个供应链上的传递作为一个整体,使物流在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无阻碍传递。这就需要包括生产计划、原材料采购、运输管理、仓库管理和需求管理等在内的各个环节的匹配,从整体上优化供应链来降低物流成本。

要实现协同物流,首先,应实行积极的管理,延伸供应链,通过整合市场资源为客户服务。其次,开发核心竞争力,为客户设计新的物流解决方案,建立新的市场竞争共同体,保证当客户完成网上购物,客户定单的配送信息能迅速通过物流配送系统,自动转到业务部门或专业企业,业务人员接到定单后能立即为客户提供服务。

2.3.3协同信息流。协同商流和协同物流的实现都需要信息流协同的支持。①采购方与供应方之间的信息协同。采购方与供应方共享信息,采购方将其库存情况和所需产品的要求等信息传递给供应方,使供应方对其上游企业有很好的可视性,提高交货的准确度和速度;供应方也将有关自己产品的信息与采购方分享,加强双方的信赖。②信息流管理平台的建立。信息协同的根本在于信息在整个价值链上,通过信息平台,实现整个系统内的无阻碍传递,实现协同信息流管理。

2.3.4协同资金流。支付是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涉及到客户、供应商、服务商和银行,这就需要解决好各个方面的资金的转移,包括付账、转账等。协同资金流管理的目的是协同物流、协同商流、协同信息流基础上,以最小的资金占压,实现最大的利润。同时,还要保证资金的安全。

2.4协同电子商务应用模式

在应用的模式上,有别于一般传统的B2B电子商务将重心放在“买”和“卖”的基本交易上,协同式电子商务的重点是放在如何透过电子化的交易平台与个人化的单一接口强化企业与商业伙伴及客户的关系,因此在应用的模式上,协同式电子商务较偏重于电子供应链与全球运筹管理的应用与实践,而协同式电子商务又会比传统的电子供应链与全球运筹管理系统更加强在商业活动的往来与互动方面。

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涉及整个供应链上各方业务之间的协作,需要建立外部协同商务平台;而从企业内部来看,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不同的业务指标和目标之间的协同,以及各种资源约束的协同,要求建立内部协同商务平台。除此之外,如果我们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处于市场环境中的系统的话,它就必须要有与外界沟通的途径,即所谓的企业信息门户。

外部协同商务平台是以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供应商、分销商与其他合作伙伴)与最终客户之间商务协作为核心的,因此,它主要包括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两部分。而依据企业内部运作管理业务的不同,内部协同商务平台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协同管理、财务协同管理和工作流管理三部分。再把内部平台、外部平台与企业信息门户整合,搭建出一个企业的协同商务综合平台。通过该平台,企业可以实现内外各种资源的整合,提高整个价值链上企业的效益,从而达到一种多赢的效果。

协同电子商务平台集成前端和企业后端系统,从企业内部出发,利用集成化、价值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管理,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集成,以电子商务跨越企业边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管理,充分挖掘企业大环境中每一个经济元素的潜在价值以实现盈利。

2.5协同电子商务的应用架构

协同式电子商务架构可以通过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来实现。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它应该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传统的Web(HTML/HTTP)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人与信息系统的交互和沟通问题,极大地促进了B2C模式的发展。WEB服务(XML/SOAP/WSDL)技术则是要有效地解决信息系统之间的交互和沟通问题,促进B2B/EAI的发展。SOA(面向服务的体系)则是采用面向服务的商业建模技术和WEB服务技术,实现系统之间的松散耦合,实现系统之间的整合与协同。WEB服务和SOA的本质思路在于使得信息系统个体在能够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协同工作。

采用SOA技术最终将使各个企业之间、各个关联的经济实体之间实现高效实时的联接,使得整个产业链实现自动化的协同商务,将会有力地提高商业企业的应变能力,转变现有的商业运作模式,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SOA技术将促进信息系统在商业企业贸易活动中的全面渗入和发展,对于简单的贸易活动,将会由信息系统自动化实现;对于复杂的贸易活动,信息系统将会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足够的决策信息并可以高效的执行决策。SOA技术的应用将会全面提高商务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实时化水平。

协同式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建构技术,在应用架构上将软件的三大元素——接口,数据与商业流程完全拆开,以往最难处理的数据与商业流程,现在只要透过后台的管理机制就可以用“设定”的方式导入完成,而接口部分,只要用一般的网页设计软件就可以制作,因此任何企业想要的B2B电子商务功能都可以在这个系统平台上轻易完成。

第4篇:外协业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办公室主任;煤电集团;协调工作;协调艺术;

中图分类号:C9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办公室主任是煤电集团的一个重要岗位,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办公室主任不仅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工作范围进行了相应的扩大以及缩小。[1]其中,办公室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协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协调工作安排得当,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办公室业务的发展。所谓的协调,主要是指管理者在利用相应的方法以及措施中,对企业各个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使其相互配合,从而促进办公室业务的顺利发展。企业办公室主任在党政领导之间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工作角度而言,办公室主任无论参加政府还是管理,都应该积极掌握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及方法,从而掌握好协调工作中所存在的艺术性,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办公室主任顺利完成各项工作。

一、企业办公室主任协调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统筹安排对外工作。统筹安排对外工作是企业办公室主任协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而言之,统筹安排对外工作也被称为计划协调,主要是指办公室主任对党务工作以及对外工作进行计划的制定以及执行的制定。[2]办公室主任在统筹安排对外工作中,企业办公室主任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与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业务部门对拟定的计划进行协调,提出每个员的见解,从而将意见进行统一,实现统筹安排对外计划的准确性以及稳定性。但是,由于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以及人员等诸多要素的影响,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不同步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办公室主任要积极联系其它部门,对问题进行解决,从根本上促进对外工作的发展。

(二)对日常事务进行管理。企业办公室主任在进行工作时,对日常事务进行管理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办公室主任在对领导的日常事务进行管理中,可以保证领导工作的准确性,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整个企业的发展与创新。就目前而言,企业领导由于考虑事物的角度不同,与办公室主任交流的程度不够,从而导致在诸多事项安排中存在矛盾。面对这种情况,就要求办公室主任要对领导的生活习惯以及工作习惯进行了解,对领导的行程安排进行安排,不仅如此,在对日常事务进行管理中还要保证整个工作的全面性、针对性、原则性以及灵活性。除此之外,办公室主任对文件进行整理以及管理中,要从根本上避免出现混乱现象,只有如此,才能保障日常事务的顺利进展。

(三)对车队进行管理。办公室主任在对工作进行协调时,工作协调时极其重要的,其中,对车队进行管理便是工作协调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办公室成员而言,不仅要遵守规章支队,对合作机构进行合理设置,并且要配合办公室主任进行车队管理,从而保证办公室管理系统在整体有效中得以发挥。办公室主任要对车队进行统一管理与安排,保证每一辆车辆的顺利使用,除此之外,办公室主任要对车辆进行定时维修与清洁,从未保证每一辆车辆在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工作的巡查以及调研。

(四)进行对外接待的安排与管理。随着我国煤电企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企业会获取经验而对此进行调查与调研,这个时候,办公室主任最为主要的任务便是对外来企业以及领导进行接待安排,对其进行关系的协调与处理,从而使人际关系协调成为办公室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3]由于每一个外来企业以及领导在认识、个性、经历以及年龄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所处地位的不同,因此,办公室主任在对外来企业与领导进行接待之前,要对其进行详细的了解,对每一个人员进行深度挖掘,从而保证对外接待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企业办公室主任协调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内容具有多样性。企业办公室主任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企业办公室主任不仅具备具有内部的协调工作,并且还具有外部的协调工作;不仅可以横向发展,并且还可以纵向发展;不仅对工作进行协调处理,并且对人际关系进行处理。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管理体制在不断深入中不断发展,这个时候,企业办公室主任无论是在信息还是组织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形式具备多样化。在企业之中,由于协调对象的不同,协调的范围便得到缩小。但是,随着我国企业协调水平的不断发展,企业办公室主任在进行协调时,所利用的沟通手段不断增多,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相应的技巧能力。[4]这种情况就使得企业办公室主任能够将企业的协调以及非协调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工作更加制度化以及规范化。

三、企业办公室主任在工作中所体现的协调艺术

(一)积极处理务实以及务实的关系。从本质上而言,企业办公室的工作便是务实的工作,只有对每一件事情进行协调处理,才能保证办公室业务的顺利开展。如果办公室主任不具备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那么,即便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无法进行处理。与此同时,如果只务实,不务虚,也无法从根本上促进企业业务的发展,因此,要对务实与务虚进行有机结合,对每一件事情进行深度考虑,才能从根本上掌握事物发生的根本原因,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企业办公室主任要对工作进行全面分析,在把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此进行矛盾的解决。[5]与此同时,企业办公室主任在对日常事务进行处理时,要对其讲究原则,并且要根据每个时期的特点对工作进行协调处理,在保证食物具备原则性以及灵活性的基础上,改善各方的关系,积极制定合适的计划,从而圆满完成整个协调工作。

参考文献:

[1]袁德慧.浅谈企业办公室主任的协调工作与协调艺术[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40-41

[2]陈定勇.企业办公室工作协调艺术[J].企业技术开发,2013,14:55+63

[3]张根生.办公室主任如何做好综合协调工作[J].秘书之友,2012,12:32-33

第5篇:外协业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协同电子商务;协同信息中心;感知与响应

1、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企业市场竞争形态已经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跨国集团与跨国集团之间的竞争,发展演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这种急剧变化的情况下,现有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信息系统分散性、异构性大,供应链节点企业不能畅通交互

目前,供应链的各节点处于分散、自治地位,系统异构性极为突出。各单位使用的系统拥有不同的硬件平台和实现技术,甚至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不同企业的系统进行交互的障碍较多。另外,由于开发时间的不同,系统对于相同功能的实现技术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新旧程度差异,这也为系统功能模块以及不同单位系统间的交互设置了屏障。

1.2传统供应链的同盟关系灵活性差,企业不能降低运营风险

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具有层次多样、功能庞杂、内外关联性强、功能要求差异大、信息化程度要求高等特点。在该系统中,传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在直接连接企业的基础上,减少了节点企业的数量,降低了成本,但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这种关系缺乏动态性,而且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一定时间的考察积累。所以随着信息的增长,在这种传统关系下运作的信息系统必然会使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成本增加,各节点企业因与其他节点的密切联系而承担巨大的运营风险,甚至面临被“淘汰出局”的情况。

2、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

2.1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概念

协同电子商务(CollaborativeE-Commerce)是一种崭新的商务模式,其集成和协作的思想与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协同电子商务是在数据实时传输过程中,帮助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采购部门协调一致,用一项业务带动另一项业务的集成模式,也是企业跟供应商、企业跟消费者、企业跟合作伙伴、企业跟员工、企业跟第三方物流企业、企业跟第四方物流企业之间协调工作的业务模式。

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是在协同电子商务理论的指导之下,利用以Internet等为特征的新兴技术为依托,在满足核心企业本身的活动能力的基础上,将供应链内原来没有联系或联系不紧密的各企业及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合作伙伴进行信息系统的横向一体化整合,组成为具有特定功能、紧密联系的新系统,建立快速感知与响应需求的柔性供应链,并实现彼此间的信息共享、工作协同、商务协作和即时生产供应的协同化的网络信息系统。

2.2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意义

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是一种在协同电子商务理论的指导下,为了适应信息化变革、实现供应链管理集成化、信息化的手段。

从协同电子商务角度来看,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协同电子商务系统中外部协同的发展,是在供应链的基础上实现企业外部协同与内部协同的统一。这意味着,一方面要将核心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不同业务指标和目标之间的协同以及各种资源约束的协同;另一方面,要将整个供应链协同、整合,统一计划和数据模式,形成动态联盟和协同。同时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将合作伙伴纳入集成的、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实行信息的高效共享和业务的一系列链接。

从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角度来看,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供应链集成化管理的一种手段。协同思想下的供应链管理跨越了供应链上多个环节或功能来协调计划的机制,它改变了旧有的客户管理、采购、定价及衡量内部运作的模式,再造了供应链的整个业务流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集成传统商业活动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同时帮助企业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把自己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业务外包出去。供应链中所有成员在统一计划的运作下,进行产品的协同开发、物料的协同采购、生产、分销和交付;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形成以定单为中心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促成供应链向动态的、虚拟的方向发展,加强了用户“Pull”机制,各个合作伙伴的竞争优势整合,协同工作,及时地、同步地对相关事宜做出反应,共同创造和获取最大的商业价值以及提供获利能力,从而最终实现供应链集成化管理和协同供应链网络管理的目的。

3、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3.1系统建设思想及要求

当今市场环境及企业发展趋势要求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备可重构性、异构性和敏捷性特点,使系统在遵循共有标准的硬件资源基础上,通过调整系统的结构、功能使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能够实现信息交互、共享,从而具有快速适应需求变化的能力。针对现有供应链信息技术应用情况以及协同面临的问题,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既可以是改造后的已有的高级信息系统,也可是从无到有的新系统。其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1.1应用感知与响应的管理模式

建立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战略思想,将各节点企业及消费者整合为一个整体,应用感知与响应的管理模式,实现柔性运作。商业虚拟网络组织的多功能化体现了组织结构的柔性,而通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以及因特网实现信息共享、快速感知、需求跟踪、调整适应和决策修订则体现了信息技术的柔性。在制定相应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及信任制度的基础上,跨组织协调外部关系,全方面信任战略伙伴,通过建立协同信息中心实现不同柔性层次协调适应的供应链网络,一方面,使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能够实现自同步适应,通过集成化的业务、信息处理共同创造最优的联合价值;另一方面,不再追求供应链的最佳优化,而是实现具有高度灵活和柔性,并能够随时应对可能的变化的供应链。国外商业供应链管理成功经验表明,固定的供应链组织结构将被跨组织联盟结构所取代,这种结构将具有模块化、可动态重组能力。

3.1.2从不同维度分析、提取并响应需求

在应用感知与响应管理模式的供应链中,需求不再主要依赖预测,转而依赖对需求变化的感知和响应能力,所以感知和响应的方式及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协同层次上来讲,可分为需求协同和供应协同。增加需求信息在供应链和上下游成员之间的透明度,可以提高需求在供应链中的能见度和计划性,消除“牛鞭效应”。其核心是集成预报,减少存货和消除无价值的附加劳动。明确供应信息,提高了已购产品的在运透明度,便于供需双方掌握产品动态信息。

从协同范围上来讲,可分为横向和纵向协同。横向协同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内部协同,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决策层、计划调度层和生成控制层的协同以及预算、采购、生产、销售、考勤、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的协同,从而有效地降低内部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并为企业与外部的协同做好基础;其二是外部协同,即企业与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以及供应链外部社会部门的协同,将内部的Intranet与外部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企业联系起来,在Internet上实现网上的需求和库存信息共享、同步计划制定、业务流程协同、签约、交易和结算等活动,以实现降低外部成本、以需定产、实时控制等目的。

供应链的纵向协同是对供应链及各个企业的各业务环节的双向协同,实现产品从设计、开发、采购、生产、储存、经销、使用、维护保养直到回收再用处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3.2系统框架结构

协同的信息管理模式与以往的信息平台不同,它建立了一个协同信息中心,它可以是独立于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之外的新的功能节点,即运作中心,也可以整合到大型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其根本目的是让数据在受权范围内区分权限、无障碍地流通,并在高层汇总融合,促进了公平竞争,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构架。

3.3系统运行控制机制

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理念下的协同信息中心,按协同的思路,在互联网条件下,站在合作伙伴企业虚拟供应链的高度,把企业供应链集成的思想和业务模式固化在软件当中,对价值链的整体进行管理,把核心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合作伙伴及社会其它相关部门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企业实现国际化、社会化管理。它整合了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使供应链上成员针对生产安排、预测补充采取联合设计和执行计划,利用共享的信息进行具体生产运营措施,用互动的方法来实现企业与合作伙伴的管理和协同商务。

协同信息中心作为中立方,对进入协同信息中心的企业信息进行相关的审查及认证。对申请成为供应商的用户,进行生产能力、供货能力等与供应商能力相适应的审查。对申请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公司,进行物流运输能力等方面的审查。

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可以在协同信息中心提供的相关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及第四方物流企业。他们之间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CML11.0)进行数据的交换,不需要经过协同信息中心。当供应链的使命完成时,企业可以暂停、中断、终止这种关系,重新构造新的供应链,这增加了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开放性。

公共对象请求结构(CORBA)的应用,跨越了同系统之间的差异性,无障碍地穿越供应链中各成员独立的防火墙。它解决了系统平台、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数据库、网络通讯协议和应用程序版本的兼容性问题,最终实现对多种数据源和数据库、应用程序进行无缝连接。在这种结构下,供应链中的信息、技术及产品数据得到集成,使“用户”的需求贯穿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在协同信息中心中,除了满足供应链成员的业务数据共享需求外,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其决策信息需求。数据仓库的建立,汇总了即时业务数据及外部数据。在此基础上,MOLAP根据供应链中成员的不同需求,以及相应的制度约束,生成具有差异性、个性化的决策支持信息。通过协同信息中心的数据展现服务器,不同的供应链成员就可以获取所需信息。新晨

协同信息中心针对客户及供应链中各成员各自的标准制定动态指标,如客户的等候时间、需求满足率、产品可用性、抵达目的地速度、完成重新部署所需时间、企业的库存时间、退货处理情况、客户满意率,等等。对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及第四方物流企业利用不同指标进行评价,并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评估体系,为企业寻找合作伙伴提供一个公正客观的依据。同时,CORBA提供的一些安全服务的API参数,一方面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另一方面,通过量化手段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供应链中的供应商负责综合集成各客户企业的需求信息,并将产品进行协调分配;供应商的客户负责将实时的需求信息发送到协同信息中心,并根据协同信息中心的反馈信息调整需求及采购方案。另外,不同企业将对于服务及产品的反馈信息发送到协同信息中心,为评价供应商提供依据。在这种协同及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下,各企业都是该系统的重要成员,它们实时“输入、输出”信息的功能极为关键。

第6篇:外协业务管理范文

 

1协同电子商务概述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提高商务活动效率,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等优势。随后数十年,电子商务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逐步受到各类企业的亲睐,但现有电子商务的缺陷也日益明显,如信息孤岛效应。协同电子商务是在传统电子商务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1999年,GartnerGroup正式提出了协同电子商务的概念。协同电子商务模式可以为用户提供集成的商务平台,该平台具备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的功能,加强了各个模块之间的关联性,实现了供应链上下游的资源整合。

 

协同电子商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ERP、OA、CRM、SCM、电子支付系统、网上门户以及物流配送系统等,各个模块的数据均封装在同一数据库,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整合。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大范围的信息挖掘服务,且简化了信息数据库与应用平台之间的信息切换,现有的协同电子商务框架都是基于WEB技术开发,具备B/S结构,属于典型的B2B企业合作模式。协同电子商务包括了企业内部协同、企业-供应链协同以及企业-社会协同等3个层次,协同电子商务模式具备协同交互性、实时动态性、系统整体性、系统开放性及模块集成性等5个特性。协同电子商务的系统框架。

 

协同电子商务的主要用户包括功能用户、企业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等。功能用户是系统功能的主要使用者,同时也是管理最复杂的用户,用户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功能用户;企业管理员是系统的主要管理者,主要任务是维持协同电子商务系统信息准确性,同时具有管理功能用户与系统用户的权限;系统管理员更趋向于技术管理,主要任务是维持系统正常运转,从技术层次维护保养系统。用户管理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同时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保证企业可以灵活处理业务。

 

产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协同电子商务系统的产品管理模块可以分为前台服务与后台服务。前台服务主要为了保证系统的人机交互性,为用户提供产品概述、查询、咨询等服务,同时可以为注册的功能用户提供产品添加、删除等服务。后台服务是对产品信息的管理,供应商可以实时修改产品信息与价格,了解产品订购情况。产品服务为企业提供了生产、销售的市场信息,保证企业产品符合市场需求。

 

商务管理模块涵盖了企业所有商务活动,包括订单管理、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经销商管理、产品管理以及交易管理等,商务管理模块以供应链为基础,根据供应链流向进行规划,为用户提供了链式服务。供应商管理为企业提供了管理供应商信息的功能,客户管理方便企业实时掌控企业动态,经销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保持市场优势,订单管理主要为企业提供网上交易,交易管理为用户提供商务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等服务。

 

企业名录主要为用户提供企业信息管理服务,企业信息管理是包括了企业用户基本信息查询、高级检索方式查询企业、提供检索查询企业等。招投标是企业发展与扩张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采购方案,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投资扩张,提升企业整体实力。招投标也是企业协作的重要方式,招投标模块主要为用户提供招标管理、投标管理、评估管理及中标管理等服务。

 

2我国协同电子商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服务模式落后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依旧习惯于传统交易模式,用户对网络商品缺乏信任感,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缺乏配套的服务模式。协同电子商务系统与供应链具有密切的联系,协同电子商务的发展建立在实际供应链之上,产品供应链的服务内容包括信息供应服务、产品供应服务以及产品售后服务。协同电子商务模式可以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产品信息服务,但很多企业的产品信息不完善,导致用户无法了解产品的全部信息。除此之外,部分企业存在虚假营销,严重损害了用户权益。产品供应服务是对协同电子商务的实践,需要合理调配人力、物资等资源,很多企业不擅长动态信息跟踪,导致产品营销被动,降低了用户体验。售后服务是提高企业信誉的主要途径,但很多企业忽视了协同电子商务的售后服务,导致企业信誉度下降。

 

2.2制度尚未健全

 

协同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制度,程序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是协同电子商务的基本要求,但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忽视了标准化制度的建立。企业并未依托协同电子商务系统进行企业管理,而是将协同电子商务系统看作简单的信息工具,只能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操作。协同电子商务的配套制度包括管理制度、安全机制、评估机制等,管理制度包括信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很多企业仍然沿用经验主义管理模式,安全机制是企业与用户权益的有效保障,目前很多企业为了缩减经营成本,并未建立配套的安全机制。

 

2.3网络设施薄弱

 

协同电子商务是计算机技术与商务活动的完美结合,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是协同电子商务的主要硬件基础。我国早期的电子商务以国家公共网络为基础,主要用于外贸活动,这些早期的电子商务活动为我国协同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我国现有的网络设施依然比较薄弱,难以支撑协同电子商体系的发展,协同电子商务要求网络响应速度较快,因此网络硬件设施十分重要。除此之外,我国很多网络设施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很多网络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协同电子商务系统的关键模块仍由国外厂商提供,国内厂商只能完成系统组装,高性能的网络设施依旧处于垄断状态,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与协同电子商务的要求相距甚远。

 

2.4管理人才匮乏

 

人才是任何产业发展的基础,协同电子商务的人才资源比较匮乏,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协同电子商务涉及了多个学科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管理人员既要懂得关于协同电子商务的基础技术,又要了解企业商务模式;另一方面是人才培养断层,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很多学校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协同电子商务属于比较前沿的行业,人才培养的速度远远满足不了行业需求。人才需求与人才供应的矛盾是造成协同电子商务管理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

 

3我国协同电子商务发展建议与对策研究

 

3.1提高观念认识

 

认识观念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协同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管理理念。理念认识不仅仅体现在企业,也体现在社会公众,造成协同电子商务推广困难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对协同电子商务的优势认识不足;二是传统运营模式还未完全淘汰。因此,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就是转变观念,提高对协同电子商务的认识。除此之外,电子商务存在先人为主的现象,我国必须把握协同电子商务的发展先机,推动协同电子商务发展。

 

3.2健全法律体系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健全的法律保障,现有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是建立在传统法律模式之上,这种机械化的移植方式导致了较多缺陷,很多法规并不合适协同电子商务的发展。协同电子商务的发展基础是合同法律框架,因此,应加快协同电子商务合同法律体系建设,保证跨境交易统一性,同时必须出台地区、国家、国际均认可的法律原则。我国协同电子商务体系只有积极参加国际对话,才能为我国本土协同电子商务的发展臝取先机。

 

3.3完善信息建设

 

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信息技术是协同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目前,80%的西方发达国家已完成从电子商务模式到协同电子商务模式的改革。这些国家将大量资金集中在协同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其中的大部分资金用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已建立了完善的光缆体系,日本等国家也已实现了光缆体系的全覆盖。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较快,但仍然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为了有效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应打破我国现有的建设模式,将基础设施建设投放到市场,实现市场化运作。

 

3.4加快人才培养

 

我国协同电子商务的人才缺口很大,而专业人才培养是解决人才缺口的重要途径。协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一是高校应针对企业的需求设立协同电子商务专业,在原有电子商务的基础上进行细化,保证培养的人才满足企业需求;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优势,企业为在校生提供实习机会,帮助学校培养专业人才;三是社会与政府机构,应加大协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投人,为高素质人才就业提供平台,保证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3.5加强国际合作

 

协同电子商务打破了时空限制,加快了全球经济发展。全球协同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多国际问题,包括关税、商业标准、知识产权等,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国家之间的合作才能解决。1997年,第一届国际电子商务会议在波恩召开,同年,30多个国家参与制定了统一的电子商务标准。这些国际合作提高了协同电子商务的兼容性。因此,我国应加强协同电子商务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参与国家标准制定。

 

4结语

第7篇:外协业务管理范文

国务院办公厅

【代码】101

一、主要职责

国务院办公厅是协助领导同志处理国务院日常工作的机构。

国务院办公厅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国务院会议的准备工作,协助国务院领导同志组织会议决定事项的实施。

(二)协助国务院领导同志组织起草或审核以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名义的公文。

(三)研究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请示国务院的问题,提出审核意见,报国务院领导同志审批。

(四)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对国务院部门间出现的争议问题提出处理意见,报国务院领导同志决定。

(五)督促检查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对国务院公文、会议决定事项及国务院领导同志有关指示的执行落实情况并跟踪调研,及时向国务院领导同志报告。

(六)协助国务院领导同志组织处理需由国务院直接处理的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

(七)处理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报告来信来访中提出重要建议和反映的重要问题,办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交办的有关事项。

(八)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组织专题调查研究,及时反映情况,提出建议。

(九)负责国务院值班工作,及时向国务院领导同志报告重要情况,协助处理各部门和各地区向国务院反映的重要问题。

(十)做好行政事务工作,为国务院领导同志服务。

(十一)办理国务院领导同志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根据以上职责,国务院办公厅设6个职能司局。

(一)秘书一局

办理文电收发运转、国徽印鉴管理、国务院全体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和总理办公会议等会议会务及国务院领导同志内事活动、国务院值班、信息、档案和数据管理、办公厅保密、公文核稿、文印、督查、机要通信和办公自动化、《国务院公报》编辑等方面的工作。

(二)秘书二局

办理发展计划、经贸、工业(含国防工业)、财税、劳动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建设、交通、铁道、民航、信息产业、水利、农业、林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金融证券、审计、海关、环保、统计、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药品监督管理、旅游、供销、体改、气象等经济方面的文电、会务和督查工作。

(三)秘书三局

办理教育、科技、外事、政法、法制、监察、民政、人事、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地震、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知识产权、机构编制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文电、会务、督查及联合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军队等方面的工作。

(四)中办国办局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确定的工作范围,处理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向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提供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的重要信息,办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交办的有关事项;指导部门和地方的业务工作;处理跨部门、跨地区的疑难问题。

(五)人事司

负责国务院办公厅的人事管理和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办理工作人员的出国手续;负责国务院领导同志办公室的人事工作;负责挂靠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

(六)行政司

负责在中南海北区办公的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服务事务以及机关后勤管理工作。

(七)机关党委。

负责国务院办公厅及其挂靠单位和国务院外事办公室的党群工作。

外交部

【代码】102

内设机构及其职能

(一)办公厅

协助部领导处理日常事务;协调部内业务工作,沟通各方面的情况;综合办理文电运转、信息处理等工作。

(二)政策研究司

研究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中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研究规划外交政策,研究世界和地区经济金融形势和经济外交工作;协调部内各单位和驻外使领馆的调研工作;起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部领导的有关外交工作的重要文稿;研究和指导编写中国外交史。

(三)亚洲司

掌握、研究亚洲地区和国家的情况和形势;负责与这一地区、国家外交往来及相关涉外事务的具体事宜;协调同这一地区、国家双边往来的具体政策;指导我驻本地区使领馆的外交业务工作。

(四)西亚北非司

掌握、研究西亚北非地区和国家的情况和形势;负责与这一地区、国家外交往来及相关涉外事务的具体事宜;协调同这一地区、国家双边往来的具体政策;指导我驻本地区使领馆的外交业务工作。

(五)非洲司

掌握、研究撒哈拉以南地区和国家的情况和形势;负责与这一地区、国家外交往来及相关涉外事务的具体事宜;协调同这一地区、国家双边往来的具体政策;指导我驻本地区使领馆的外交业务工作。

(六)欧亚司

掌握、研究欧亚地区和国家的情况及形势;负责与这一地区、国家外交往来及相关涉外事务的具体事宜;协调同这一地区国家双边往来的具体政策;指导我驻本地区使领馆的外交业务工作。

(七)欧洲司

掌握、研究欧洲地区和国家的情况和形势;负责与这一地区、国家外交往来及相关涉外事务的具体事宜;协调同这一地区国家双边往来的具体政策;指导我驻本地区使领馆的外交业务工作。

(八)北美大洋洲司

掌握、研究北美、大洋洲地区和国家的情况和形势;负责与这一地区、国家外交往来及相关涉外事务的具体事宜;协调同这一地区国家双边往来的具体政策;指导我驻本地区使领馆的外交业务工作。

(九)拉丁美洲司

掌握、研究拉美地区和国家的情况和形势;负责与这一地区、国家外交往来及相关涉外事务的具体事宜;协调同这一地区国家双边往来的具体政策;指导我驻本地区使领馆的外交业务工作。

(十)国际司

调研多边外交领域的形势和发展趋势;负责处理联合国及其它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有关问题。

(十一)军控司

负责军控、裁军、核不扩散和出口控制以及全球和地区安全等问题,执行上述领域的方针、政策和处理上述领域的外交事务。

(十二)条约法律司

研究和处理外交工作中的条约、法律方面的问题;办理各种涉及条约、法律以及领土、边界、地图等涉外案件;负责办理或参加有关条约、法律的国际会议和双边谈判;协助有关部门审核国内制定的涉外法规。

(十三)新闻司

负责就中国外交政策和中国对外关系、国际问题新闻和阐述立场;对外国常驻记者和临时来华外国记者采访给予协助;协调外交部公众外交工作;负责外交部网站建设等。

(十四)礼宾司

主管国家对外礼仪事项;负责研究和处理外国驻华外交机构在华的礼遇、外交特权和豁免问题;指导我驻外使领馆和地方外办办理涉外工作中的礼宾问题。

(十五)领事司

主管同外国谈判签订领事条约、设领协议和其他有关领事方面的协议等;指导地方外办管理外国在华领馆有关事务;指导我驻外领事机构的领事侨务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处理重大涉外案件;颁发护照和签证;办理公证、认证及通过外交途径送达法律文书等。

(十六)港澳台司

在外交方面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港澳台问题的方针政策;协调处理有关港澳台问题的涉外事务。

(十七)翻译室

负责重要外交文件、文书的英、法文笔译与外交部安排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其他重要外事活动的英、法文口译;承担外交部组织的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培训英、法文高级译员。

(十八)外事管理司

办理各地区和各部门报送国务院的有关外事问题的请示、报告;拟定和修订外事工作的法规;对外事管理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建议。

(十九)涉外安全事务司

执行我外交涉及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方针政策;主管有关调研工作;协调和处理相关涉外事务。

(二十)干部司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对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负责公务员制度和外交队伍的建设;主管机构设置和干部的编制、计划录用、审查、调配、培训、职称、考核、任免、晋升、奖惩、工资、福利、离退休等工作。

(二十一)离退休干部局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离退休干部政策;负责离退休干部的日常管理。

(二十二)行政司

规划、管理外交部后勤工作;归口管理部机关和部属单位基建计划;管理部机关物资、设备及部内、驻外使领馆房地产;承办外国驻华使领馆房地产的审核和谈判等。

(二十三)财务司

贯彻执行国家的财政政策和法规;经管和核算外事、行政、事业、教育经费和预算外资金,管理部属国有资产;归口管理、指导我驻外机构和部属单位的财会业务等。

(二十四)档案馆

外交部档案馆属部门档案馆,是永久保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档案的基地。其主要职能是:负责收集并永久管理外交部及其直属单位形成的档案,对部内、部属各单位和我驻外使领馆、团、处、驻港公署的档案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负责为部内各单位和驻外机构采选、配发与外交工作有关的种类书籍、报刊和工具书,并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档案馆具有对本部门档案业务的行政管理职能。

(二十五)机关党委

负责外交部机关和部属单位党组织的建设及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围绕外交中心任务开展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理论培训,指导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开展工作。

(二十六)监察局

检查各行政职能部门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决定、命令中的问题;受理对各行政职能部门、国家公务员和外交部各行政职能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控告、检举;调查处理各行政职能部门,国家公务员和各行政职能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受理国家公务员和各行政职能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不服主管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决定的申诉,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由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依照行政法规由监察机关履行的其他职责。

(二十七)国外工作局

指导驻外使领馆的政治理论学习和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指导驻外使领馆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十八)服务局

外交部机关及驻外机构服务局是外交部机关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1994年1月24日。除局机关外,下设有业务处、交通处、综合服务处、楼宇管理处、驻外机构供应处、驻外机构物资供应处、华风宾馆等单位。主要担负为外交部机关工作服务、为我驻外使领馆服务的任务。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代码】104

一、主要职责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是综合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

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调控部门。

(一)拟订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发展和优化重大经济结构的目标和政策;提出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二)研究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发展情况,进行宏观经济的预测、预警;研究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问题,提出宏观调控政策建议,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负责日常经济运行的调节,组织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有关重大问题。

(三)负责汇总和分析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情况,参与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拟订并组织实施产业政策和价格政策;综合分析财政、金融、产业、价格政策的执行效果,监督检查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的执行;制定和调整少数由国家管理的重要商品价格和重要收费标准;负责全口径外债的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和监测工作,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四)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协调有关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改革开放促进发展的建议,指导和推进总体经济体制改革。

(五)提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规划重大项目和生产力布局;安排国家财政性建设资金,指导和监督国外贷款建设资金的使用,指导和监督政策性贷款的使用方向;引导民间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向;研究提出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的战略、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政策;安排国家拨款的建设项目和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外资项目、境外资源开发类和大额用汇投资项目;组织和管理重大项目稽察特派员工作。

(六)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提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并协调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衔接农村专项规划和政策;指导工业发展,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制定工业行业规划,指导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拟订;拟订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能源发展规划;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实施技术进步和产业现代化的宏观指导;指导引进的重大技术和重大成套装备的消化创新工作。

(七)研究分析区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情况,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规划,提出城镇化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措施;负责地区经济协作的统筹协调,指导地区经济协作工作。

(八)研究分析国内外市场状况,负责重要商品的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编制重要农产品、工业品和原材料进出口总量计划,监督计划执行情况,并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对进出口总量计划进行调整;管理粮食、棉花、食糖、石油和药品等重要物资和商品的国家储备;提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和规划。

(九)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以及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衔接平衡;提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政策,协调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拟订资源节约综合利用规划,参与编制生态建设规划,提出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政策,协调生态建设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环保产业工作。

(十一)研究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状况,提出优化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建议,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研究提出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宏观指导,协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十二)研究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协调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重大问题。

(十三)拟订和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有关行政法规和规章,参与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起草和实施。

(十四)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五)根据国务院规定,管理国家粮食局、国家烟草专卖局。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主要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26个职能机构(司、局):

(一)办公厅

负责会议组织、文电运转、档案管理、保密、秘书事务和政务信息等委机关日常政务以及委机关财务、资产管理、安全保卫等行政事务;负责机关电子政务的组织实施和工作。

(二)政策研究室

负责重要文件起草和信息工作;组织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和国际经济的重大问题。

(三)发展规划司

研究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生产力布局的建议;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政策;提出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措施;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组织编制和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区域规划。

(四)国民经济综合司

分析研究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行宏观经济的预测、预警,提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对策建议;组织研究并提出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包括年度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和重要商品平衡的目标和政策;提出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调控目标,以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拟订并协调国家重要物资储备计划。

(五)经济运行局(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监测分析工交行业经济运行态势,组织解决工交行业经济运行的有关重大问题,研究提出工交行业经济运行方面的政策建议;组织重要物资的紧急调度和交通运输协调工作;提出动用国家物资储备的建议;管理国家药品储备;承担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

(六)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

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协调有关专项改革方案;提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议。

(七)固定资产投资司

监测分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研究提出固定资产投资的总规模、结构和资金来源,提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调控政策;提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建议;安排国家拨款的建设项目和重大建设项目。

(八)产业政策司

研究分析产业发展的情况,组织拟订综合性产业政策,组织和协调专项产业政策的制定,监督产业政策落实情况;提出国家鼓励、限制和淘汰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指导目录;研究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协调服务业发展;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政策建议。

(九)国外资金利用司

研究国际资本的动态,监测分析我国利用外资的状况,提出利用外资战略,研究协调有关重大政策;负责全口径外债的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和监测工作;提出利用外资规划,提出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规划和限额以上备选项目;商有关部门拟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安排限额以上外商投资重大项目;提出对境外投资的战略、总量、结构、用汇的规划和政策;安排在境外的资源开发类和大额用汇投资项目。

(十)地区经济司(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

组织拟订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协调国土整治、开发、利用和保护政策,参与编制水资源平衡与节约规划、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规划;协调地区经济发展,指导地区经济协作,协调经济特区和开放地区的重大问题;编制“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开发计划和以工代赈计划;承担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的日常工作。

(十一)农村经济司

研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大问题;提出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议;衔接平衡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的发展规划和政策。

(十二)能源局(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

研究国内外能源开发利用情况,提出能源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拟订能源发展规划,提出相关体制改革的建议;实施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能源的管理;管理国家石油储备;提出能源节约和发展新能源的政策措施。

(十三)交通运输司

研究交通运输发展的状况,提出交通运输发展战略、规划和体制改革建议;拟订促进交通运输技术进步的政策,对交通运输现代化实施宏观指导。

(十四)工业司

分析工业发展情况,研究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拟订主要工业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提出相关体制改革建议,对工业现代化实施宏观指导;指导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拟订;指导引进的重大技术和重大成套装备的消化创新工作;承担国家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组织协调工作;承办稀土行业发展的有关工作;负责盐业行政管理工作。

(十五)高技术产业司

研究高技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动向,提出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的战略、规划、政策、重点领域和相关建设项目;提出支持重点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组织可促进和带动国民经济素质提高的重大产业化示范工程和重大成套装备的研制开发;组织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学研联合,推动国民经济新产业的形成。

(十六)中小企业司

研究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促进多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研究提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具体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扶持;指导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对外合作,健全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协调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十七)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

研究解决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政策;编制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规划,参与编制环境保护规划;组织协调环保产业有关工作,依法组织协调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组织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十八)社会发展司

提出社会发展战略,拟订和协调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协调人口、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广播影视、旅游、政法、民政等发展政策;协调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

(十九)经济贸易司

监测分析国内外市场状况,负责重要商品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编制重要农产品、工业品和原材料进出口总量计划,监督计划执行情况并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对进出口总量计划进行调整;管理国家粮食、棉花等储备,指导监督国家订货、储备、轮换和投放;提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协调流通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二十)财政金融司

研究分析全社会资金平衡;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的问题,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并提出建议;提出直接融资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参与确定有价证券的发行总规模、结构和投向;研究提出企业债券的发行总量和资金投向。

(二十一)价格司

监测预测价格总水平变动,提出价格总水平的调控目标、调控政策和价格改革建议;起草商品价格和收费方面的法律、法规;拟订重要商品价格和收费政策并组织实施;提出价格管理的范围、原则和办法;拟订和调整中央政府管理的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组织重要农产品成本调查。

(二十二)价格监督检查司

指导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组织实施价格检查,依法处理商品价格和收费的违法行为和违法案件;承担中央各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和中央企业的价格违法案件的审理工作;起草价格监督检查的行政法规、规章,按规定受理价格处罚的复议案件和申诉案件。

(二十三)就业和收入分配司

研究就业、居民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情况,提出就业规划,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组织拟订和论证相关体制改革方案,协调解决相关的重大问题。

(二十四)法规司组织起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负责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负责相关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

(二十五)外事司

负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及机构合作的有关事宜;协助有关司推进重大涉外项目,开展国际经济调研;负责委机关日常外事工作。

(二十六)人事司

按管理权限,负责委机关及委属单位的干部管理和人事工作。

(二十七)机关党委。负责委机关、委管国家局和委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教育部

【代码】106

一、主要职责

教育部是主管教育事业和语言文字工作的国务院组成部门。

教育部的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拟定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起草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草案。

(二)研究提出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和全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拟定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以及教育发展的重点、结构、速度,指导并协调实施工作。

(三)统筹管理本部门教育经费;参与拟定筹措教育经费、教育拨款、教育基建投资的方针、政策;监测全国教育经费的筹措和使用情况;按有关规定管理国外对我国的教育援助、教育贷款。

(四)研究提出中等和初等教育各类学校的设置标准、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基本文件;组织审定中等和初等学校的统编教材;指导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督导与评估。

(五)统筹管理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继续教育等工作。研究提出高等学校设置标准,审核高等学校的设置、更名、撤销与调整;制定学科专业目录、教学基本文件,指导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高等教育评估工作;负责"211工程"的实施和协调工作。

(六)统筹和指导少数民族教育工作,协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援助。

(七)规划并指导高等学校的党建工作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品德教育工作、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工作及国防教育工作。

(八)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制定各级各类教师资格标准并指导实施;研究提出各级各类学校的编制标准;统筹规划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工作。

(九)统筹管理各类高等学历教育的招生考试工作;制定各类高等学校招生计划;负责各类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籍管理工作;归口管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拟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

(十)规划并指导高等学校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宏观指导高等学校的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与推广、科研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等工作;协调并指导高等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防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工作;指导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的发展建设。

(十一)统筹管理并协调、指导教育系统的外事工作,拟定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规划并协调、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指导我驻外教育机构的工作。负责协调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的教育交流。

(十二)负责教育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和。

(十三)拟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编制语言文字工作中长期规划;制定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指导推广普通话和普通话测试工作。

(十四)统筹规划学位工作,起草有关学位工作的法规;负责实施国家的学位制度;负责国际间学位对等、学位互认等工作;承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有关具体工作。

(十五)负责协调“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各委员单位及其他部门、机构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负责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亚太地区办事处、驻京办事处的联系与交流;负责与我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设代表团的联络并指导其工作。

(十六)承办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交办事项。

(十七)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

综合协调部机关重要政务、事务,负责文件运转和管理;负责部长办公会、部级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的组织安排并督办;负责新闻宣传以及文秘、档案、保密、、保卫等工作。

(二)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

负责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的研究并就重大问题进行政策调研;规划并起草综合性教育法律、法规草案。

(三)发展规划司

制定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负责全国教育基本信息统计、分析;负责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的调整;拟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研究提出各类高等学校设置标准,审核高等学校的设置、撤销和更名;负责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的有关工作;管理直属高等学校和直属单位的基建投资。

(四)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

指导直属高校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指导、协调直属高校管理体制调整、改革工作;负责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建直属高校的有关工作;组织实施高校领导干部培训工作;就直属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题调研,沟通、反映有关情况和问题;配合有关司局核定中、长期发展规模;配合有关司局,做好直属高校重点建设的有关工作;负责直属高校领导班子建设调研、年度考核、特邀联络员等工作;汇总、分析直属高校年度事业发展基本数据和有关信息;负责两院院士候选人的部门遴选工作;承担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秘书处的日常工作,负责咨询委员会全体会议组织筹备工作。

(五)人事司

负责直属高等学校、部机关与直属单位、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等干部人事、机构编制工作,规划并指导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协调并指导直属高等学校内部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

(六)财务司

参与拟定教育经费筹措和管理的方针、政策;统计并监测全国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和执行情况;编制直属高等学校和直属单位经费的预算和决算;负责直属高等学校和直属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并监督资本运营;负责有关工商税务、财务检查、内部审计等方面的协调工作。

(七)基础教育司

宏观指导基础教育工作和重点推动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制定基础教育的基本教学文件及评估标准,指导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审定统编教材,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指导中小学电化教育、图书和教学仪器设备配备工作;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幼儿教育工作、残疾少年儿童的特殊教育工作。指导社会力量举办基础教育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的工作。

(八)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统筹管理普通及成人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化技术教育,编制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目录和教学指导文件;制定教学评估标准并指导实施工作;指导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指导社会力量举办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工作以及职业证书考试。

(九)高等教育司

统筹管理各类高等教育,规划并指导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制定学科专业设置目录、教学指导文件、指导性教材建设规划、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基本配备标准;指导社会力量举办高等学校的工作。

(十)民族教育司

指导并协调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工作;统筹规划并指导少数民“双语”教学和教材建设;负责协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援助。

(十一)师范教育司

指导普通师范教育和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培养目标、规格及师范教育基本专业目录,指导师范教育教学改革和师资培训工作。

(十二)教育督导团办公室

承办教育督导团的日常工作,组织国家督学对各地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的督导评估和检查验收,宏观指导各地的督导工作。

(十三)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规划高等学校杜会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建设工作并指导实施;负责高等学校党建、学生与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稳定工作;规划并指导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负责直属高等学校和直属单位出版物的监督管理。

(十四)高校学生司

负责各类高等学校的招生及全国统一考试工作;负责各类高等教育学历和学籍管理工作;负责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计划井组织实施,组织实施少量国家急需、应予保证的高校毕业生指令性分配计划。

(十五)科学技术司

拟定高等学校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划;组织高等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并指导实施;协调并指导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学研”结合等工作;负责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指导下和本部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无线电管理工作;协调教育系统有关版权和专利等方面的工作。

(十六)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体育卫生/艺术国防)

宏观指导学校体育、卫生健康和艺术教育工作,制定有关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协调大中学学校及学生参加国际体育竞赛和艺术教育等交流活动;规划并指导有关的专业教材建设、专业师资培训;指导并协调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工作。

(十七)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

拟定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中长期规划;监督检查语言文字的应用情况;指导语言文字改革;组织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指导推广普通话工作以及普通话师资培训工作。

(十八)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研究并审定语言文字标准和规范,制定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标准;指导地方文字规范化建设;负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指导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研究与应用。

(十九)国际合作与交流司

负责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统筹管理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工作;按有关规定管理教育援外和外援项目;规划并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指导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的业务工作。开展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的教育交流工作。

(二十)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组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统筹规范并归口管理全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负责“211工程”的实施和协调工作。

机关党委。负责部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科学技术部

【代码】107

一、基本职能

(一)组织编制全国民用科学技术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二)研究提出科技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推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制和科技创新机制;指导部门、地方科技体制改革。

(三)研究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的措施;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负责归口管理的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和科技外事经费等有关费用的预、决算。

(四)研究制订加强基础性研究、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负责重大基础性研究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科技创新工程和社会发展科技计划的制定与组织实施。

(五)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应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工作;指导科技成果转化;管理部级高新技术重点新产品工作;负责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成果推广计划等科技开发计划指南的制定并指导实施;管理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促进高新技术出口及相关政策的制定。

(六)参与编制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等科技基地的建设规划;编制和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地的计划。

(七)研究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科技人才成长良好环境的相关政策。

(八)研究制订我国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方针、政策;负责双边和多边政府及有关国际组织之间的科技合作计划;指导驻外科技机构的工作;负责驻外使领馆科技干部的选派与管理;管理外国政府、国际科技组织有关对华科技援助和我国对外科技援助的工作;负责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台湾地区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

(九)研究提出制订科技法律、法规的建议;归口管理全国科技成果、科技奖励、科技保密、技术市场、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制定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规划,实行政策引导,推动科普工作发展;促进科技咨询、招标、评估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推动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

(十)负责科技信息、科技统计和科技期刊管理工作;审核科研机构的组建和调整。

(十一)指导协调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科技管理工作。

(十二)代管科技日报社。

(十三)承担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交办的有关工作。

(十四)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和职能

(一)办公厅

承办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交办的有关工作;负责有关重要文件起草、调研工作;负责会议组织、文电处理、秘书事务、文书档案管理和、保密等政务工作;负责科技宣传和新闻工作。围绕部中心工作,开展软科学研究。

(二)人事司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部机关及直属单位的干部队伍建设和有关人事、机构编制工作;负责驻外科技干部的选派与管理等工作。

(三)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

研究全国科技工作、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组织研究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指导、推动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工作;研究起草有关科技法律、法规,研究提出加强有关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合同仲裁、科技咨询等工作的政策措施;研究科技人员有关政策,推动科技管理干部培训及科普工作;对科研机构的组建和调整进行审核。

(四)发展计划司

研究科技发展战略,组织编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国家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科技开发计划指南和国家工程中心等科技基地组建计划;提出国家各项科技计划的协调、综合平衡和经费配置的建议。研究提出科技成果登记、评价、鉴定、奖励、保密、技术市场、技术出口等政策、条例和管理办法;参与编制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规划;管理部级高新技术重点新产品工作;负责科技统计工作。

(五)条件财务司

研究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措施,负责开辟科技经费渠道、筹措科技资金;负责编制归口管理的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和科技外事经费等有关费用的预、决算;推动科技经费的财务改革和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工作,对经费的使用管理进行监督;研究科研条件保障方面的方针、政策和规划;负责科技期刊管理工作;编制和管理机关基建计划;监管直属单位的国有资产。

(六)国际合作司

研究国际科技合作的方针、政策及有关规章、制度;组织实施政府双边和多边及有关国际组织之间的科技合作计划、官方科技合作协议等外事工作,审核与协调重要民间科技合作交流项目;组织实施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有关对华科技援助和我国对外科技援助;指导驻外科技机构工作,联系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驻华科技机构,联系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有关科技工作。

(七)基础研究司

研究国家基础研究的发展战略、方针和政策;组织提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实施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组织推荐和实施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及重点基础研究基地建设;规划并指导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推动基础研究机构的科技体制改革工作;承办基础研究的有关工作。

(八)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

研究工业领域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的方针政策;组织提出工业领域高新技术发展规划和计划;组织实施信息、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组织实施工业领域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和科技创新工程;承担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宏观管理工作;推动工业领域的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

(九)农村与社会发展司

研究科技促进农村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组织实施生物、海洋领域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组织实施农村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和社会发展计划;指导农村重大科技产业的示范;指导涉及人口、资源、环境、医药卫生、科技扶贫、科技兴市(县)和可持续发展综合试验区等科技工作;推动相关领域的科技体制改革工作。

(十)直属机关党委

(十一)监察局

(十二)离退休干部局

1.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并根据离退休干部统一管理,待遇分开的原则,具体拟定本部门的实施办法。

2.组织离退休干部阅读、学习文件和参加政治活动。负责离退休干部的医疗保健、生活福利、休养和用车等服务的安排。有组织有领导地发挥离退休干部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3.会同有关部门办理离退休干部的丧葬和善后处理事宜。

4.负责对直属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并转发和传达有关文件。

5.承担部门交办的其他有关离退休干部工作的事宜。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代码】108

一、主要职责

(一)研究拟定国防科技工业和民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国防科技工业及行业管理规章;

(二)组织研究和实施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组织军工企事业单位实施战略性重组;组织国防科技工业的结构、布局、能力调整、企业集团发展和企业改革工作;

(三)研究制定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规划、结构布局、总体目标;组织编制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民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

(四)组织管理国防科技工业质量、安全、计量、标准、统计、档案、重大科研及其推广;

(五)拟定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工业的产业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实施行业管理;指导军工电子的行业管理;负责国家核电建设、同位素生产和民用爆破器材生产流通的行政管理;

(六)负责组织管理国防科技工业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代表中国政府参加有关国际组织及其有关活动;负责军工企事业单位的军品出口管理。

二、内设机构

办公厅、政策法规司、体制改革司、综合计划司、财务司、科技质量司、系统工程司、民品发展司、民爆器材监督管理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际合作司、人事教育司、机关党委、离退休干部局、纪检组监察局等。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代码】109

一、工作职能

国家民委承担着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努力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科技等事业的发展,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任务。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国家民委有如下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当好党中央、国务院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参谋助手。

(二)研究并提出有关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拟定国家有关民族事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健全民族法律体系。

(三)组织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等重大课题的调查研究,开展民族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并监督贯彻执行。组织对有关国家民族政策、民族问题的研究。

(四)监督实施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监督办理少数民族权益保障事宜,组织指导民族自治地方逢10周年庆祝活动。

(五)研究拟定协调民族关系的原则方法,促进各民族间的平等团结、互助合作,协调处理民族关系中的重大事宜,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组织和承办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

(六)组织对我国少数民族人权状况、妇女儿童状况和散杂居少数民族情况的调查研究,配合有关部门拟定向联合国发出的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人权公约报告等事宜。

(七)分析民族地区经济运行情况、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提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政策和措施。组织调查研究牧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配合承办民族地区扶贫事宜。组织协调民族地区科技发展、对口支援经济技术协作和民族贸易、民族特需用品生产。

(八)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指导下,研究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卫生、体育、新闻出版等方面的特殊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承办相应事务。

(九)管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指导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翻译、出版和民族古籍的收集、整理、出版工作。

(十)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总体规划指导下,研究民族教育改革发展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民族教育中的特殊困难,配合教育主管部门承办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援助和国家民族教育扶持的有关事宜。

(十一)对政府系统民族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加强同民族自治地方的联系,组织接待少数民族学习、参观、考察等事宜。

(十二)联系少数民族干部,协助有关部门作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教育和使用等工作。负责委机关和直属单位人事、机构编制管理及党群工作。

(十三)组织协调民族工作领域有关对外交流与合作,协助开展少数民族对外宣传和办理涉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台湾地区等有关事宜,办理居住境外的少数民族同胞有关回国探亲、旅游、定居等事宜。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

协助委领导处理日常工作;负责机关政务、事务的综合协调和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组织委内重要文件起草;负责委机关文秘、信息、档案、、保密、保卫、财务、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工作;组织和承办民族自治地方逢十周年庆祝活动;组织接待少数民族重要学习、参观、考察团组;为直属单位提供有关服务。

(二)政策法规司

研究提出有关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拟定国家民族事务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逐步健全民族法律体系;指导与促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制定并监督执行保障少数民族各项权利和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有关政策和措施,承办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事宜;组织调研我国少数民族人权状况,参加涉及我国少数民族人权的国际活动,配合拟定向联合国发出的有关情况报告;组织研究散杂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妇女儿童保护等问题并提出有关特殊政策措施,办理民族乡的有关事宜;组织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的调查研究,整理、编撰民族工作方面的重要文献,联系民族研究学术团体。

(三)经济发展司

组织分析民族地区经济运行情况,配合制定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辑《中国民族统计年鉴》;研究提出涉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金融、税收、经贸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措施,牵头指导和协调民族贸易、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及国家对这方面实行的优惠政策的组织实施,协助推进民族地区的科技发展和对口支援及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改革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调查研究,提出特殊政策措施,配合国家扶贫管理部门承担民族地区扶贫有关事宜,负责委机关的定点扶贫工作。

(四)文化宣传司

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指导下,研究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体育、卫生和语言文字、新闻出版的特殊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配合制定少数民族文化、体育、卫生等有关发展政策和规划,主办重大民族文化活动,承办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协助民族医药的挖掘整理和民族文物的保护工作;管理全国民族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指导民族语文翻译、出版、广播、影视等工作;开展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合作与交流;按规定权限管理委属文化艺术团体和新闻出版、古籍整理单位并提供有关服务。

(五)教育科技司

在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下,研究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参与研究与制定民族教育的有关政策法规和规划,提出民族教育发展的特殊意见和建议;配合教育主管部门承担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援助和国家对民族教育扶持的有关事宜;协助推进民族地区的科技发展;参与研究和制订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的有关政策、法规和规划;配合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展科学普及和科技推广工作;协调和指导国家民委系统科技工作。按规定权限管理委属民族院校。

(六)国际司

组织协调民族工作领域有关对外学术和人才交流、经济技术合作,监督审核、协调处理涉及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等有关重大涉外事宜;指导协调委属单位的对外联络,承担“中国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协会”的工作任务;组织协调民间形式的对外交流活动;了解掌握我国少数民族同胞在境外的有关情况;负责委机关的涉外事务。

(七)规划财务司

拟定并监督检查委属事业经费、专项拨款、国有资产、专用物资、基建投资的管理办法;拟定财务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管理委属单位的有关财务工作。

(八)人事司(机关党委)

联系少数民族干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教育、选拔推荐工作;按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委机关和直属单位的人事管理及机构编制事宜;承办机关党委的日常工作。

(九)机关党委

负责委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办事机构设在人事司。

(十)中央纪委监察部驻国家民委纪检组监察局

驻国家民委纪检组主要职责为:按照《中国共产程》和《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在中央纪委、监察部和国家民委党组的领导下,监督检查国家民委及所属单位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情况;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执行国务院决策情况;对委党组及其成员和其他领导干部实行监督;协助委党组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指导委属单位各级纪委开展对党员的党风廉政教育;监督、检查国家民委制订本系统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措施;检查和处理党的组织和党员违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重要或复杂的案件;决定或取消对这些案件中的党员的处分;受理党员的控告和申诉;完成中纪委、监察部和国家民委党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派驻监察局的职责为:按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在中纪委、监察部和国家民委党组的领导下,监督检查行政监察对象(委机关司局领导班子及其以下公务员、下属单位中由国家民委党组任命的司局级行政领导班子及成员)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政策方面的情况;指导委属单位监察机构依法开展行政监察工作;受理对监察对象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控告、检举;调查处理监察对象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受理监察对象不服主管单位给予行政处分决定的申诉,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由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述;法律、法规规定由监察机关履行的其他职责;完成中纪委、监察部和国家民委党组、行政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派驻国家民委纪检组、监察局合署办公,内设综合室、案件检查室两个工作机构。人员编制为七名。

(十一)离退休干部局

(十二)民族问题研究中心(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

(十三)信息中心

(十四)机关服务中心(局)

(十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

公安部

【代码】110

一、主要职责

中国公安机关的职责是: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防范、打击恐怖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管理交通、消防、危险物品;管理户口、居民身份证、国籍、入境事务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居留、旅行的有关事务;维护国(边)境地区的治安秩序;警卫国家规定的特定人员、守卫重要场所和设施;管理集会、游行和示威活动;监督管理公共信息网络的安全监察工作;指导和监督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重点建设工程的治安保卫工作,指导治安保卫委员会等群众性治安保卫组织的治安防范工作。

二、内设机构

公安部设有办公厅、警务督察、人事训练、宣传、经济犯罪侦查、治安管理、边防管理、刑事侦查、出入境管理、消防、警卫、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监所管理、交通管理、法制、外事、装备财务、禁毒、科技、反恐怖、信息通信等局级机构,分别承担有关业务工作。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国家林业局的公安局和海关总署缉私局列入公安部序列,接受主管部门和公安部双重领导。

民政部

【代码】113

一、主要职责

(一)拟定民政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规章和法律、法规,研究提出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指导民政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二)负责全国性社团、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社团、在内地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台湾同胞社团、外国人在华社团、国际性社团在华机构的登记和年度检查;研究提出会费标准和财务管理办法;监督社团活动,查处社团组织的违法行为和未经登记而以社团名义开展活动的非法组织;指导、监督地方社团的登记管理工作。

(三)负责中央单位所属和挂靠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和年度检查;研究提出有关财务、收费管理办法;查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违法行为和未经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指导、监督地方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四)组织、指导拥军优属活动;研究提出各类优抚对象优待、抚恤、补助标准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伤亡抚恤标准;拟定革命烈士、因公伤亡人员褒扬办法;审核报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承担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五)拟定退伍义务兵、转业志愿兵、复员干部、移交地方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和军队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安置计划及实施方案,研究提出有关生活待遇标准;拟定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管理办法和军供站设置规划;指导军地两用人才保护单位。

(六)组织、协调救灾工作;组织核查灾情,统一灾情,管理、分配中央救灾款物并监督使用;组织、指导救灾捐赠;承担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日常工作,拟定并组织实施减灾规划,开展国际减灾合作。

(七)建立和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组织和指导扶贫济困等社会互助活动,审批全国性社会福利募捐义演;指导地方社会救济工作。

(八)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基层政权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指导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推动村务公开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指导城市居民委员会建设,制定社区工作及社区服务管理办法和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社区建设。

(九)拟定国内及涉外婚姻管理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定婚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指导婚姻管理工作;倡导婚姻习俗改革。

(十)拟定行政区划总体规划;负责县以上行政区域的设立、撤销、调整、更名和界线变更及政府驻地迁移的审核报批;负责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排列顺序及简称的审核报批。

(十一)承办县以上行政区划名称、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国际公有领域、天体地理实体和边境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核报批;拟定少数民族语地名和国外地名的汉字译写规则;规范全国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负责国内外标准地名图书资料的审定。

(十二)组织、协调、指导省县级行政区域界线的勘定和管理;负责省际边界争议的调查和调处。

(十三)承担老年人、孤儿、五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体权益保护的行政管理工作,指导残疾人的权益保障工作,拟定有关方针、政策、法规、规章;拟定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划和各类福利设施标准;研究提出社会福利企业认定标准和扶持保护政策;研究提出福利(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发展规划、发行额度和管理办法,管理本级福利资金。

(十四)拟定殡葬工作方针政策,推行殡葬改革。

(十五)拟定儿童收养管理的方针、政策;指导国内及涉外收养工作。

(十六)拟定和监督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方针、政策;指导全国救助管理站的工作。

(十七)参加与民政有关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活动;管理民政工作领域的政府、民间组织和国际经援机构的多边、双边国际交流与合作;负责在华国际难民的安置和遣返事宜。

(十八)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

协助部领导协调和处理政务工作和机关日常工作,承办部重要会议的组织服务工作;组织草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和综合性文件,组织协调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和调研活动及民政系统先进单位表彰活动;组织草拟民政工作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负责部机关督查督办工作;负责部新闻宣传、出版发行、期刊管理和政务信息工作;负责部机关公文运转、机要保密、档案管理、和办公自动化工作。

下设:法制办公室、综合处、秘书处、新闻办公室、办公室

(二)民间组织管理局

拟定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的方针、政策、规章并监督实施。负责全国性社团、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社团、在内地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和台湾同胞社团、外国人在华社团、国际性社团在华机构的登记和年度检查;研究提出会费标准和财务管理办法;监督社团活动,查处社团组织的违法行为和未经登记而以社团名义开展活动的非法组织;指导和监督地方社团的登记管理工作。研究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规划,拟定管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政策措施;负责中央单位所属和挂靠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和年度检查;研究提出有关财务、收费管理办法;查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违法行为和未经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指导和监督地方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下设:办公室、社团登记处、社团管理处、民办非企业处

(三)优抚安置局

拟定拥军优属、优待抚恤和退伍义务兵、转业志愿兵、复员干部、移交政府管理的军队离退休干部和军队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安置的方针、政策、规章并监督实施。组织、指导拥军优属活动,支援军队和国防建设;研究提出各类优抚对象优待、抚恤、补助标准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伤亡抚恤标准;拟定革命烈士、因公伤亡人员褒扬办法,负责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的审核报批。研究提出军队离退休干部和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生活待遇标准,拟定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管理办法;拟定军地两用人才培训、使用规划和政策;拟定军供站设置规划,指导地方军供工作。承担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导小组的有关日常工作。

下设:综合处、优抚处、军休干部安置处、退役士兵安置处、双拥办秘书处、双拥办政研处

(四)救灾救济司(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拟定救灾工作和社会救济的方针、政策、规章并监督实施;组织、协调救灾工作;统一灾情,管理、分配中央救灾款物并监督检查使用情况;组织核查灾情、慰问灾民;组织和指导救灾捐赠;承担国内外对中央政府捐赠款物的接收和分配工作。建立和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拟定相关配套政策,组织和指导扶贫济困等社会互助活动,拟定保障五保户和特困户等特殊困难群体社会救济的方针、政策、规章并指导实施,指导各地社会救济工作。承担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

下设:综合处(减灾办秘书处)、救灾处、社会救济处

(五)最低生活保障司

拟定和监督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及相关的生活救助方针、政策和规章;管理、分配中央财政最低生活保障投入资金并监督检查使用情况,建立资金发放核查制度;拟定和组织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化管理服务规划和信息管理系统规划、规范及标准。

下设:综合(信息)处、农村处、城市处

(六)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

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基层政权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拟定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社区建设的方针、政策、规章并指导实施。指导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社区组织干部的培训和表彰工作;指导村(居)民委员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推动村(居)民自治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拟定婚姻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婚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倡导婚姻习俗改革。

下设:婚姻管理处(综合处)、农村工作处、城市工作处

(七)区划地名司

拟定行政区划、地名管理的方针、政策、规章并监督实施;提出行政区划总体方案和体制改革建议;负责县以上行政区域的设立、撤销、调整、更名和界线变更及政府驻地迁移的审核报批;负责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排列顺序及简称的审核报批。承办县以上行政区划名称、重要自然地理实体、国际公有领域和天体地理实体的地名命名、更名以及边境地名的审核报批;拟定我国少数民族语地名和国外地名的汉字译写规则;规范全国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负责国内外标准地名资料的编辑和审定;参加联合国和国际地名组织地名标准化建设活动。组织、协调和指导省、县级行政区域界线的勘定和管理;负责省际边界争议的调查和调处。

下设:区划管理处、边界管理处、地名管理(综合)处

(八)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

拟定保障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体社会福利救济的方针、政策、规章并指导实施;拟定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划和各类福利机构标准及管理规范,拟定政府对福利单位的资助办法;研究提出社会福利企业认定标准和扶持保护政策;负责本级社会福利资金资助项目评审的日常工作。拟定殡葬工作方针政策,推行殡葬改革。拟定和监督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方针、政策。拟定收养政策,指导国内及涉外收养工作。

下设:综合处、社会福利处、社会事务处、救助站管理处

(九)财务和机关事务司

拟定民政事业费管理办法和民政财务规章制度,监督民政事业费使用,负责部机关及直属单位民政事业经费、机关行政经费的预决算和日常管理;管理部机关及直属单位的国有资产和基建工作。负责民政统计工作。负责部机关事务、后勤保障工作的管理与协调。

下设:综合处、财务处、基建房管物资处

(十)外事司

参加与民政有关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活动;研究处理与民政业务有关的国际公约和建议书;管理民政工作领域的政府、民间和国际机构的双边、多边国际交流与合作和涉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和台湾事务。负责在华国际难民的安置和遣返事宜。

下设:一处、二处

(十一)人事教育司

第8篇:外协业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一、现代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活动。广义的表外业务既包括传统的收费性质的结算、等金融活动,又包括具有风险性、可直接创利的各种新型金融活动。狭义的表外业务仅指后者。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不仅在传统型业务上有体现,新型的具有风险性、可直接创利的金融活动更日趋活跃,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一大特征。

(一)传统型表外业务创新

传统型表外业务创新主要是传统型结算工具及结算支付系统的创新等。

1.结算支付工具创新

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发行的、用以代替支票来完成支付与清算的手段,是支票系统的创新,标志着传统的以支票为中心的支付与清算的飞跃。信用卡属商业银行吸纳创新。现代电子通讯技术的支持和信用卡国际组织的推动,使银行信用卡发展日新月异,主要有以下几种。(1)借记卡。持卡人须在卡内存有货币,然后持卡人可以通过银行设置的自动出纳机(ATM)进行自动转账,支付现金,也可以在设有POS终端的商户进行购物记账支付等。(2)贷记卡。持卡人不必在卡内存有现金,便可以持卡到发行银行的特约商户处,进行购物消费,特约商户凭签单向发卡银行收取货款,银行负责资金清算。发卡行一般每月向持卡人发一份收账通知单,持卡人见单后,进行付款。付款越早,所付利息越少。(3)存储信用卡。用于各种复杂交易,纳入计算机系统进行各种费用支付和清算。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法国发明的IC卡,上面装有一个微电子芯片,能够记载大量持卡人的信息,因而具有许多功能,而且不易伪造。(4)支票。支票是由出票人签发,要求商业银行向收款人支付款项的票据。支票的付款人是商业银行。支票的出票人还可以设定自己作为收票人。而今所施行的旅行支票和支票银行保付业务,分别是以个人作为收款人和出票人而开展支票结算业务的。

2.结算支付系统创新

结算支付系统创新主要是将现代的电子通讯技术应用于银行的结算支付管理中,其突出表现有以下内容。(1)票据交换所自动交换转账系统。同普通的交换所性质一样,同是办理银行间的资金清算机构,但自动交换所处理的已不是纸质的凭证,而是电子化货币,各会员银行通过同交换所微机联网,可以微机自动进行清算处理。(2)自动出纳机(ATM)。自动出纳机是银行为客户提供的既能满足存取款,又能进行支付的电子汇划支付系统。它已成为银行现代化的标志,可以24小时为客户提供服务,既提高了银行的服务功能,又节省了人力。(3)环球银行同业金融电讯协会系统。它是属于在参加的各商业银行所在地设有地区处理站口的、国际间的资金调拨清算创新。此系统具有格式化、规范化、效率高、费用低等特点,有自动储存信息、自动加押核押、以密码处理电文、自动将文件分类等功能。会员银行每发出的一份电讯,都会得到系统收到与否的证实。在未收妥的证实中,均可收到未收妥的原因,对提高国际银行间业务处理交换水平,推动国际银行业务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电子通讯技术一经应用于商业银行的支付清算业务中,即可使银行的支付清算发展日新月异,创新不断。由于现代电子通讯技术的安全、快速、方便,因而各商业银行都积极应用,以提高自身服务功能和效率,增强竞争力。

(二)新型表外业务创新

新型表外业务创新有以下突出的品种。

1.票据发行便利

票据发行便利是指商业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签订的一份协议,在协议期间内,由商业银行以包销借款人连续发行的短期票据方式向借款人提供资金。借款人发行的短期票据通常为3个月或6个月,也有1年的。如果借款人不能在市场上顺利出售这些票据,则要由银行购进未销售部分,或者向借款人提供等额的贷款。为了节省票据发行费用,一些在市场上信誉高的借款人发行的短期票据,一般不再让银行进行包销,市场上便出现了不需包销的票据发行。

票据发行便利的产生,对筹资者、投资者、包销银行来讲,都各取所利,普遍受到欢迎。对于筹资者来讲,可以通过循环发行短期票据,获取中长期资金,因可支付短期利率,无须支付中长期利率便可降低筹资成本,从而增强了借款人筹资的主动权。在协议有效期间内还可以按协议随时发行短期票据,筹资的灵活性大大提高,从而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浪费;对于投资者来讲,通过购买短期票据,可以减少票据到期违约的不确定性风险。同时,短期票据的流动性强,需要资金时还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进行出售。对于包销银行来讲,一般都选好客户,客户所发行的短期票据都可以在市场上顺利出售,而无需自身垫付资金,这样在不动用自身资金的情况下,便可以获得收入。这种便利票据的发行在市场上较为流行,大有取代银团贷款之势。

2.远期利率协议

远期利率协议是一种远期合约,是指合约买卖双方商定将来一定时间内的协议利率,并规定以何种利率为参照利率。待将来清算日,按规定期限和金额,由一方或另一方支付协议利率和参照利率利息差额的贴现金额。到期时如果市场参照利率高于协议利率,则合同的卖方向买方支付利息差额的贴现额;如果市场参照利率低于协议利率,则合同的买方向卖方支付利息差额的贴现额。远期利率协议一般用于固定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资金借贷成本,从而确保收益,所以在市场利率不稳定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会积极参与。

由于远期利率协议交易在场外进行,因而比场内的期货交易灵活,既可节省成本费用,又可保护商业秘密。远期利率协议产生后,便得以广泛流行,交易品种也演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3.金融互换

金融互换是一种双方商定在一定时间后彼此交换支付的金融交易给交易双方带来如下好处:一是可减少资金成本,消除或降低汇率风险;二是可增加资金取得的途径和资金运用受益;三是可调整财务结构,使资产和负债达到最佳配合,增加财务处理的弹性,对从事互换的商业银行来说,还可获得手续费收入。由于互换可以给交易参与者带来利益,因而互换市场的成长非常迅速。互换的形式主要有货币互换、利率互换和货币利率交叉互换。

金融互换可以防范汇率与利率风险,商业银行既可以互换经纪人身份,也可以互换自营商的身份参与市场交易,为客户服务,获取收益。

4.国债托管业务

国债是指一个国家的财政部门代表政府发行的国家公债,包括具有实物券面的有纸国债和没有实物券面的记账式国债。而所谓国债托管,是指国债投资人基于对国债托管机构的信任,将其所拥有的国债委托托管人进行债权管理、实物券保管与权益监护的行为。商业银行开办国债托管业务,不仅可以方便客户,而且有利于争取国债资金最大限度地在体内循环,同时还可以收取国债托管服务费用。

5.项目融资抵押行业务

项目融资抵押行业务,是指在项目融资业务中,商业银行接受项目贷款银行的委托,按照协议的规定,承担“抵押费”的角色和功能,对贷款银行在项目融资中设置的一系列抵押系统进行各种监管和账户操作的业务,是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一种中间服务业务。

在项目融资抵押行业务中,委托方(贷款人)、抵押方(借款人)和方应签订《抵押协议》。抵押行根据《抵押协议》管理抵押资产,行使抵押权,履行义务,防范金融风险。

6.理财业务

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利用自身所处的经济枢纽地位、先进的科技设备和营销理念,为社会公众提供咨询、委托、保管组合最佳投资方案,存款结构方案和设计远期目标方案、帮助客户实现最佳投资回报率的综合性业务。

商业银行提供理财业务的优势在于:首先,商业银行可利用其较为前卫的营销理念为客户提供前瞻性非常强的咨询和选择综合目标方案设计服务;其次,商业银行可利用其先进的科技设备,为客户提供全面而适宜的组合存款方案和综合投资方案设计,为客户提供最佳投资渠道选择和融资渠道选择,帮助客户实现理想的投资回报;最后,商业银行可利用其自身所处的经济枢纽地位,帮助客户参与新加入理念的宣传、交流工作,使客户在接受新加入理念的同时,将其现有的资产发挥最大效益。

7.代编审工程概算与预算

工程概算,通常是指初步设计概算,所以又称设计概算。工程概算是根据初步设计图纸和概算指标(或定额)、费用定额、价格资料等基础性资料编制而成的技术经济文件。当委托人(建设单位或主管部门)与银行咨询业务部门协商,委托银行代编、审工程概算时,银行应根据工程的专业情况、复杂程度,确定是否有能力承担代编、审该项工程概算业务。在确定有能力承担该项业务后,与委托方就有关具体问题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委托协议书。委托协议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委托人与受托人的名称及委托业务内容;(2)委托人应提供的图纸及相关资料;(3)代编、审工程概算的具体要求及完成时间;(4)代编、审收费标准及付款办法;(5)违约责任。

工程预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可作为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进行工程结算的依据,银行拨付工程价款的依据,施工单位编制计划、统计和计算完成投资的依据,加强企业经营核算和“两算”对比的依据。

商业银行开展代编、代审工程预算业务,一般是接受建设单位、主管部门或者财政部门委托,并与委托方协商,就代编审工程预算的内容、要求、双方的权利义务、收费及付款办法、违约责任等问题签订委托协议书,作为开展工作的基本依据。

二、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

1.表外业务的具体管理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金融监管部门可以要求商业银行在报送的报表中增加表外项目。二是将商业银行对外担保纳入外债管理,对于融资性对外担保必须报经外汇管理局批准,其他非融资性担保也必须事后向外汇局登记备案,对外授权应当确立在分行一级办理。三是要求商业银行禁止开立无贸易背景的信用证和承兑汇票,限制远期信用证开证规模,并且规定商业银行总行和分行单笔开立远期信用证的最高权限,视不同期限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四是要求9个月以上的远期信用证必须由开证申请人事前向外汇管理局备案,由开证银行事后向外汇管理局登记;360天以上的远期信用证须报经外汇管理局批准。五是规定商业银行在受理开证时必须要求申请人交纳不少于开证金额20%的保证金,免保部分必须落实相关措施,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信用证和银行承兑业务的管理制度。

2.实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报审和备案制度

由于表外业务的信用扩张功能会影响金融监管部门货币政策的效果,商业银行在推出新的表外业务工具之前,由金融监管部门对其市场功能进行评估,且须界定表外业务的范围,为此,新的表外业务工具必须事先报经金融监管部门审查和备案。

3.制定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信息报告统一标准

掌握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经营的各种信息是金融监管部门实施表外业务监管的基础。由于表外业务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金融监管部门无法从各商业银行提供的资产负债表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又由于商业银行的其他会计报表或统一报表在反映表外业务的口径和方式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制定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时,报告的口径、报告的内容和报表的格式等均须作出统一规定,并制定出统一标准。

4.统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准则

由于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核算不一致,使得金融监管部门获取的表外业务数据不准确,揭示的问题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的偏差,不利于做出正确的监管对策。统一表外业务会计准则就是要明确表外业务会计核算的对象、范围、成本、收益的计算标准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等等。

5.通过完善监管制度把表外业务纳入资本充足控制

金融监管部门应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并从金融安全出发,针对不同的表外业务工具制定不同的限制性要求,从而把表外业务监管纳入制度化轨道。这些限制性要求应具有可操作性和相对稳定性,以便于商业银行执行。把表外业务纳人资本充足控制是限制表外业务信用过度扩张的有效手段。《巴塞尔协议》解决了表外业务转化为表内业务的技术难题,为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与表内业务实施统一的监管手段创造了条件。笔者主张,对国内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资本要求分两步走,第一步先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的风险系数,将表外业务转化为等量的表内风险资产,按对表内风险资产的要求标准计提风险准备金;第二步要求对表外业务按照转化后的表内风险资产总量配置支持资本,满足《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三、商业银行自觉规范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

正因为现行财务报表在信息内容的设置上存在对表外业务披露的缺陷,因此,强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和规范银行表外业务信息的披露,对于规范银行表外业务的经营和防范金融风险都有重要的作用。表外业务信息的披露可以扩充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容量,增强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对表外业务信息的规范披露和对重要的表外项目进行详细解释和说明,能够促使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各种信息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可理解性。

为了规范银行表外业务信息的披露,提高表外业务信息的质量,其信息披露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披露的表外业务信息必须是表内业务信息无法披露的信息,凡是能够或应该在表内业务信息披露的内容均应该采用表内业务信息披露的方法,而不能代之以表外业务信息披露。(2)表外业务信息的披露应该是对表内业务信息的进一步揭示和补充,而不能用来更正表内业务的信息。(3)表外业务信息的披露必须是与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并且是真实揭示所反映的经济事项。(4)表外业务信息的披露必须是重要的,能够足以改变或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它所带来的效用必须符合成本效益原则。(5)必须加强对表外业务信息的审计或检查,对于有法规、制度规定必须强制披露的表外业务信息,应当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而银行自主披露的表外业务信息,应当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适当的检查并及时披露。

参考文献:

第9篇:外协业务管理范文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软件是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引发的企业经营环境的革命性变化也必将冲击着传统财务及其相应的软件系统,并导致发生相应的变化。电子商务的普及,很多企业将成为全球网络供应链中的一个结点,企业的众多业务网上交易、网上结算,因此财务计价、财务控制、结算方式等也将随之变革,特别是财务支付方式将由现有的纸质现象、支票、汇票等结算方式转变为电子现金、电子支票、电子信用卡等网上结算方式。

互联网使企业的经营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企业可以随时随地将信息掌握在手中,财务信息将得到快速便捷的反映,从而实现财务信息的动态实时处理。

电子商务的发展,创新了以下几项财务管理模式。

1.网络财务模式

网络财务模式是将财务管理建立在网络计算技术基础上,使之成为具有智能化、可视化的决策支持系统。它是一种集中式管理模式。外地分支机构的财务可只作报账处理,通过网络把信息集中到总部,由总部集中处理,有效监控分支机构的财务收支情况。网络财务通过新型的管理软件,可以不分时间、不分地域、不间断地在线即时化管理,对分支机构进行远程处理,实现对异地分支机构的各种财务数据、资金动向的监控,完成经济业务活动,使物理距离变为鼠标距离。网络财务同时又是一种全方式的网络管理。企业不仅与内部业务集成,还可以与供应商、银行、税务、海关、运转等相关系统有效联结。

在网络财务模式下,财务工作方式和工作介质也将改变。工作方式由离线方式变为在线方式、在线报告、在线审核、在线信息分布等;工作介质由货币形式向电子货币形式转化,数据情况由磁盘数据变为各页面数据,由纸张单据变成电子单据等。因此,与传统的财务模式相比,它的优越性体现在:

①降低管理费用。由于网络财务实行无纸交易,可以大幅度节省文件的纸张、印刷复印、存储及邮寄等费用。

②提高财务决策水平。电子商务下具有多种灵活的信息获取渠道,即时的信息反馈为企业财务决策提供了全面、及时、准确、安全可靠的财务信息资料,为提高财务决策的水平奠定了基础。

③提高工作效率。由于采取了网络技术,实现网上采购、网上服务、网上报税,大幅减少资料传转及处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2.国际财务管理模式

国际财务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及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其目的就是满足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问题颇受人关注。国际财务软件强调与国际会计的接轨,既要符合国际会计准则,支持多国语言,同时强调全面实现网络化管理,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远程账务处理,移动办公更是软件所应具有的普通功能之一。

国际财务强调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在提供对外报告等财务会计的功能外,更多的应该强调内部管理会计功能,更好地发挥财务在提高经营管理和规避运营风险方面的作用。

网络财务软件是基于网络计算技术,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为目标,能够提供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财会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网络财务与传统财务一个最根本的区别是强调基于Web平台的应用方案,此时,会计人员的工作方式将是3Wwww.化,软件的运行也将Web化。显然,这是互联网环境下对财务软件的革命性变化。它将实现与财务相关的几乎所有网上操作,软件功能大大提高。

3.协同化财务管理模式

协同化财务管理是指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的协同处理。协同化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所追求的一个目标。电子商务的开展和广泛运用使得协同化财务管理成为可能。具体来说,协同化财务管理包括企业内部业务的协同、企业与供应链的协同及企业与社会部门的协同三个方面。企业内部业务协同指对企业全程业务的协同,包括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服务、网上考勤等;企业与供应链的协同如网上询价、网上催账等;企业与社会部门的协同如网上银行、网上保险、网上报税、网上报关等。在这些协同化财务管理系统中,一旦业务活动的产生伴随有财务信息,就必须将这些信息及时地处理,并将处理的结果及时反馈给业务系统,保证财务业务的协同处理并生成各种管理信息。这种协同化财务管理方式能够消除财务与业务活动运作上的时间差,从根本上改变财务与业务互不对称的滞后现状,使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和业务运作协调同步,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4.外部财务管理模式

在电子商务开展以前,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关注整合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即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本企业内部的所有财务资源。如何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财务资源,使之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这是传统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而在网络经济中的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经营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客户、供应商和行业经济、区域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的变化。企业在网上的财务活动日益增多,例如网上定购、网上销售、网上结算、网上理财、网上证券投资及网上外汇买卖等,这些网上财务活动的开展拓宽了财务管理的空间。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财务管理人员将更多地关注整合企业外部财务资源,从而实现财务决策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