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强电基础知识培训范文

强电基础知识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强电基础知识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强电基础知识培训

第1篇:强电基础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 数字电路 理论 实践教学 教学考核

《数字电子技术》是应用电子、计算机及电子信息等专业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不但具有抽象、较难理解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如果只注重理论、忽视实践,就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所学知识也不能充分理解和应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缺一不可。针对如何改革教学,做到理论、实践两不误,同时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问题,本文进行了阐述。

一、理论教学要根据高职教育及高职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把握理论上的度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教学基本原则要求:“基本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如何正确把握培养目标,根据培养需要从广而博的知识中选择、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是理论教学探索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学内容要围绕技术应用能力与理论素质培养这条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改革过去只注重理论知识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忽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的弊端,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数字电子技术》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训练学生数字应用电路制作与调试的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基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知识的应用,忽略繁锁的集成电路内部分析和数学推导;着重外部逻辑功能的描述、分析和应用;强调外特性和主要参数。如在逻辑门电路一章中,把实际工作中运用较多的CT74S系列门作为典型电路进行分析,主要介绍CT74LS系列,对TTL集成门电路各系列的主要电气参数进行比较,使学生对各系列TTL集成门电路的特性都有一定了解;在时序逻辑电路一章中,在介绍基本电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直接介绍中规模集成计数器、移位寄存器功能表和使用,而不必讨论它们的内部逻辑电路等等。这不但突出了中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同时也为增加技能训练时间提供了保障。

二、技能教学要突出职教培养目标,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熟练操作和设计创新能力

数字电子技术的实践目标是在巩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的综合能力。实践内容可以分为基本技能实践教学、和综合技能训练实践教学两大类。

1.基本技能实践教学

基本技能实践教学分两个层次:一是理论验证性实验的教学,目的在于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包含实验仪器的识读与使用、基本门电路和集成电路的测试。如门电路逻辑功能及测试、集成计数器及寄存器功能验证等。这一层次的实践教学最好跟随理论教学进度,在课堂教学后及时进行实训,让学生边学边练。通过训练,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常用电子仪器,能进行一些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实践。使学生掌握数字电子产品制作的基本要点,并具备数字电子元件应用基本技能,为下一层次的技能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基本数字电路的研究与设计。这方面的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技能,是理论向实践转变的重要环节,如时序电路设计及研究等。应用电子类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具备基本电路设计能力之外,还应具有数字电子产品辅助开发能力、数字电子产品使用与维护能力等;要掌握数字电子电路的构建、性能分析与故障排除技能。该层次实践教学包括两大类,一是整周实践教学;二是与专业基础课程同步进行的实践教学。通过一系列专业技能模块的训练,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为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综合技能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综合技能训练实践教学

综合技能训练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应用基本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技能训练安排在专业课结束之后,集中一段时间(三周或四周)进行,以培养技术人员应有的能力为主要任务,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在动手与动脑的协作中完成知识技能的结合。训练内容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读识绘制电路图的能力;查阅技术资料的能力;选用器件和电路、分析估算电路的能力;搭接调试电路的能力;分析排除故障的能力;制作电路产品,解决工艺问题的能力等。综合实训教师只需给出训练课题和技术指标,其他具体工作如查资料、定方案、选择电路、仪表、制作电路板、组织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等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综合实训课题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实验基础,综合性不要太强、太复杂,要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为标准。通过综合技能模块的训练,可以训练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以及综合应用知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考核重在实践技能考核,把握高职培养目标导向

考核内容与方式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更是培养目标的一种导向。教学考核既要考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及相关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又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可将考核内容分为三部分进行:一是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及听课表现,占总成绩20%;二是理论测试,占总成绩30%;三是综合技能测试,占总成绩50%。综合技能测试内容包含四个方面:(1)数字电子元器件识别与质量鉴别,主要考查学生对数字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及质量鉴别能力,权重系数0.2;(2)验证性实验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对常规电子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能力,权重系数0.2;(3)故障分析与排查,主要考查学生对某种固定数字电子电器常见故障的分析、判断及检修能力,权重系数0.3;(4)综合电路设计,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数字电子技术的能力,权重系数0.3。

实践表明,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教学探索,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并有效促进了课堂理论教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丽华.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教科版),2004,(6):37-38.

第2篇:强电基础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 实验实践 创新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17-01

现代光电信息工程在科研、国防、工业、农业等各方面越来越突出其重要性,光电信息工程所研究的领域,如光学显示、光信息记录与存储、光通信等已成为现代高科技及产业的重要支柱。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教育部着力实施的针对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向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光电信息工程专业作为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业,南京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本着“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信息科技及其他相关领域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立了“加强理论基础,注重实验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面向社会需求”的实验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思路,改革实验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 面向培养目标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立

“卓越工程师”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光电器件原理及制作工艺,在此基础上具有创新意识。根据培养的要求,光电工程学院经过实践,提出了三层次即建立基础型(演示、验证性实验)、强化型(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型(研究设计性实验)的多层次结构,实验内容围绕三模块即光电检测技术实验模块、光信息传输实验模块和光信息处理实验模块。

实施方案为相关验证性实验紧跟理论课程开设;强化型实验依托光电检测技术实验室、光信息传输实验室、光信息处理实验室开设,分模块独立设课,如光电传感实验,光纤信息与光纤通信实验等,学生可根据专业和兴趣需求选择模块中的项目组合成实验相应的强化型实验课程;开放性实验依托创新平台和辅助设计室以项目、毕业设计等形式开设。整合实验内容设计根据社会发展和专业需求,进一步丰富综合应用类实验项目,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比例。实现课内外教学互动、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极大地鼓励学生余力或感兴趣的同学想点子想方法解决实验中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

具体的实施方法为重视基础实验,加强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着重加强光路调整,光学元器件认识等基础性实验技能的训练,规定组合,计划性强,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综合实验,加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在知识点联系与理解,鼓励学生勤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实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运用综合实验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本技术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性实验自由选择组队,强调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项目管理意识,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丰富开放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内容

在北京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掌握光电信息工程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必要的生产实践及试验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素质、创业精神、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光电信息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

针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南京邮电大学专门设立了开放性实验项目的立项,丰富了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内容。每个学期由学院组织申报,经学校主管部门批准后立项实施,项目费用由学校主管部门划拨,课题出处可以是科研项目,社会需求,竞赛需求等,直接面向光电工程学院本科学生。

开放性项目强调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可以自由组合立项,注重研究过程中的自主性,协作性,探索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要求学生教师的引导下经历前期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完成中期实验步骤的实施、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工作,最终完成后期按研究论文形式撰写实验报告等工作,突出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综合素质

我院开展开放性实验项目每学期有十数项之多,例如,液晶的性能测试与液晶盒的制作,THz吸收器的设计与仿真,1×8光分路器芯片的研究与设计,基于SPCE061A凌阳单片机的环境测量系统设计,基于LabVIEW与凌阳SPCE061A实现串口数据采集,可变液体透镜的制备与性能测试,电控毛细表面张力的实验研究,光纤熔接高压电源装置的设计,太阳能电池组的设计制作等等。项目内容丰富,涉及科学研究多个方向,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选择。

具体的实施方法为学校立项后公示开放实验项目,学院由专人负责统计学生所报的课题,并通知相当教师联系学生,项目实施时间为一学期,不限具体时刻,由教师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项目完成后学校在规定时间内组织专家组验收,通过后给学生自主个性化学分。

3 认知实习、专业实训和企业实训相衔接实习实训体系

光电工程学院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结合社会对光电类专业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需求,建立了认知实习、专业实训和企业实训相衔接的实习实训体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加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体实施过程为:第一层次组织低年级学生进行认识实习,内容包括去相关实验室和厂家参观,目的是增强专业认知;第二层次为二、三年级学生开设实训类选修课程,在本中心实训实验室内进行实物认识及基本操作技能培训,如光缆剥缆,光纤熔接,切割,光纤端面处理等实训;第三层次派遣学生去企业和学校共建实验室进行产品开发型实验研究,派遣学生去相关光电企业共建实验室实践,实践时间为暑期、专业实习期间;第四层次派遣学生去企业进行学习与相关课题的毕业设计,学生可以零距离接触相关企业的生产线,实际参与生产线上的生产过程。

这一系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实践体系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专业基本操作技能,了解专业相关市场行情,了解光电类产品需求,并通过实训实践理解专业产品的设计思路与注意事项,深得同学们的好评,每年实训实践学生报名名额爆满,取得了非常好的实践效果。

4 结语

在卓越工程师的实验实践教学实施中,树立创新教育新理念,培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探索、创新意识及创业精神,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是学校的重要职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知识的传递与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加强创新意识,使本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第3篇:强电基础知识培训范文

Abstract: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quality specialty. For improving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he quality specialty team of Shenyang Aeronautical Vocational College does a lot of work, including establishing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designing teaching plan of quality specialty, building double-teaching troop, 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basing on education, integrating work with learning, innovating and developing, servicing for the community, modifies and writes teaching plan and curriculum standard, establishes school running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builds theory-practice integrated training base, in accordance with requirement of talent training. And the work achieves remarkable results.

关键词: 精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岗位分析;知识结构;教学质量

Key words: quality specialty construction;talent training;job analysis;knowledge structure;teaching quality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2-0253-03

0 引言

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精品专业从2011年开始建设,秉承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团队全体成员深入企业生产现场,结合学院“育人为本、工学结合、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按照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完成了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修改及编写,建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建立了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取得了显著效果。

1 精品专业建设的意义

专业建设是一个专业的调研、设置、开发、实施以及监控和评价的全过程,专业建设直接关系到学院的办学特色。专业建设应满足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采取系统实施、多元合作、科研引领、产业适应、动态发展、精品目标的原则。精品专业建设是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对具有一定基础、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与企业直接对接的重点专业进行的建设。建设后的专业,对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确定都应具有前瞻性,要与现代化企业紧密衔接。

2 精品专业建设目标

用二年的时间,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功能完备、设施先进、机制体制健全、教学质量优良、满足辽宁地区产业集群对高技能电子人才需求的培养要求,在省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精品专业。并打造出一个年龄结构合理、技术过硬、能适应现代化教学需求的专业团队。

2.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根据现在企业用人需求,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合作,共同探索当前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资源,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化,使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到企业后能够直接上岗,节省企业对接收的毕业生需要再培训的时间和成本。

2.2 强化实践育人,推动实训设备现代化建设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引进一些新型的实训设备,建立模拟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真实环境,使学生在校内实训就能够尽可能的接触到企业真实生产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在企业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毕业前能够在企业中工作一段时间,了解并认识企业,积累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为其毕业后顺利就业,快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真正实现校企的零对接。

2.3 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课程教学模式,实施学做一体培养;开展学生技能竞赛,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传送到课堂,实现校企联合教学,节约成本,增强效果。

2.4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制度,有计划、有针对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促使专业教师了解企业,积累企业工作经历,为企业员工进行理论培训。同时,邀请来自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到作兼职教师,到校承担部分专业课以及实训课、实习课的教学任务。加强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学校知识密集优势,使本专业能够成为本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技术服务实体。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3 精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以及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前提,也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文件编制的基本依据,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精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浓缩了专业建设的精华,具有榜样的作用。因此,精品专业的建设,需要一套完整的教学文件、一支优秀的专兼职教学团队、一个品牌专业的带头人、一个高效运转和务实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好的企业合作伙伴、丰富的科研课题及成果、先进齐全的实训设备及环境、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满意的教学质量。针对《电子技术应用》精品专业的建设目标,课题组深入走访国有、民营企业中相关的行业部门、生产现场,深入了解企业在生产、维护、运营等方面的工作情况,掌握企业对员工所学知识的需求以及对用工的需求信息,获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3.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定位要准确,一方面使学生具备就业岗位(群)的技术能力与职业素质,另一方面使学生具备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须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更加准确地定义培养目标,团队成员经过与相关企业的负责人进行沟通,召开企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座谈会,了解企业的需求,同时召开往届毕业生座谈会,了解他们在企业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体会,设计问卷调查表,由企业相关人员进行认真填写,加强双方之间的相互了解,架起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了解、联合办学、互利共赢的桥梁,最终确定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面向电子及相关行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电子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先进的工业电子设备和相关仪器,具备熟练的操作、调试、维修等实践技能,能够从事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验和维修等技术工作;电子产品与电子元器件的采购、销售、服务和管理工作,以及电子产品开发和系统工程安装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3.2 岗位分析 根据辽宁地区及周边电子行业企业及其他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结合前期所做的市场调研,经过汇总得出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如下:①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从事电子产品生产线的工艺技术指导、生产一线的管理及产品检验工作;生产线仪器设备的安装、操作、维护、维修和计量工作。②电器销售维修企业:从事电器产品推销、安装、调试、维护等售后服务工作。③部分素质高的毕业生能够参与企业电子产品的开发、研制工作。④电子行业以外企业电器设备的运行与维护工作。

3.3 知识结构 具有本专业必备的文化素质,具有本专业所需的电路理论、仪器仪表测量、单片机控制、可编程控制器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管理、家电原理与维修、电子设备原理与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

3.4 能力结构 针对本专业的岗位目标定位,职业能力应包括:①相关能力: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行为规范;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择业和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能力;具有阅读和翻译有关英文资料的能力;有一定外语阅读、会话能力。②专业能力:元器件识别与测试、电子装配、焊接与调试、常用电子仪器仪表测量使用能力;安排生产流程,制定工艺文件,指导电子产品批量生产及质量管理的能力;对电子设备电路图的识图分析能力;常用电子产品的设计、改造能力;熟练地运用电路辅助设计软件的能力;对常用音像、通讯、制冷、制热设备的配置、安装、调试、故障检测和维修能力;大型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及维护能力;电气控制与运行能力;PLC应用能力等。

4 教学方案设计

4.1 课程体系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采用的课程体系是通过对企业岗位的分析、筛选,确立出主体岗位群,再通过对主体岗位群的分析找出专业能力及要求,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式建立适合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一至两门精品课程。

4.2 课程结构 采用了“逐级提升”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首先,通过底层专业基础模块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基本能力;然后,通过中层各专业模块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最后,通过高层各专业模块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岗位能力。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的课程结构,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3 专业知识 瞄准主体岗位群的专业核心能力,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以,专业知识的传授内容要瞄准专业核心能力,要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支撑作用。以往的专业教育,强调学生具有知识面宽且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十分薄弱,没有自己的特色,路子越走越窄,这段历史的教训应引起我们深思。

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构成专业核心能力的两个要素,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每一项技能需要相应的知识点来支撑,而知识只有“活化”在技能中,才能用得上,记得牢,并在不断的应用中得以深化。所以,专业理论知识要瞄准专业核心技能,必须找准支撑专业技能的知识点。这一点,在培养目标分析中体现的比较充分。特别是在电子产品工艺技术与生产、质量管理,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等技能目标与知识目标的分析中,体现得更加明显。这样就彻底摆脱了“学科体系”思维定势的羁绊,为采用比较先进的课程模式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本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引入能力梯次递进理念,如图2所示。

4.4 专业基础与技能 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之一。专业基础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支点,只有支点达到必要的数量,并且扎实牢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要实现扎实的专业基础,主要把握三点:一是扎实的元件识别与检测基础;二是扎实的基础操作技能;三是扎实的工艺准备基础。以上三点在培养目标分析中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且对关键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最基础、最简单知识技能开始,通过反复讲解、训练,达到扎实牢固的目的。

5 教学质量监控

贯彻“坚持科学管理,强化技能培养,持续质量改进,追求顾客满意”的质量方针,引入ISO9001-2008质量标准,全面建立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务管理、教师工作规范、顾客满意度测量等一系列内容保证专业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涵.工学结合概念及其历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7):5-8.

[2]雷正光.高职课程及其体系和目标研究[J].职教论坛,2005,(18):4-10.

第4篇:强电基础知识培训范文

一、倡导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从社会、现实生活和自然中自主地确定并选择专门的研究课题来研究,并且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教学方式。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1.对学生电工实验技能的训练要加倍重视。要求学生从点滴的规范操作做起,根据自己的学习进行情况和电工实验的基本特点,进行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要求学生操作达到准确化、熟练化、规范化。

2.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的实习课题和教学计划规定的器材,并尝试分析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之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效地进行生产实习,最后展开讨论,做出总结。另外,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探求真理的精神。

三、强化技能训练专业模块教学

专业模块教学重视学生学习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心理基础的培养,同时也可以强化实训教学和专业技能。电子电工技能训练通过标准化、规范化训练,采用模块法教学,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整体素质可以得到全面提高。总之,专业模块教学便于学生加深对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点的理解,这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生产需要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电路模块中,安装实习具有放大环节的串联型稳压电源电路,提前把介绍组成电路的低压部分的原理、作用、结构等有关材料发给学生,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较深刻的印象,实验时知道学生用示波器在实验台上观察整流、放大电路、稳压、滤波各个分电路输出波形情况。

四、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要求学生课前熟悉理论内容,了解操作步骤,实验时教师给学生做边演示边解说的示范操作,对关键环节反复强调说明,步骤分明、分解操作和整体操作有机结合。实验前的准备可采用师生共同参与准备,包括拓宽学生知识面,实验的预试,之后学生分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评价、指导。让学生通过回答教师在实验操作中选择性的提问,来强化记忆,理论联系实际操作,提高自信心。例如,在电工技能试验中,用无交流电流挡级MF30型的万用表去测量某一电路中的交流电流的方法是什么?此类问题情境会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兴趣集中到专业知识上来。

五、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

(1)重点培养识图与读图能力。各种电气设备虽然工作过程不同,但却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由简单的基本控制环节组成。所以,通过培训使学生们具备掌握各种连接关系、图形的含义和电气符号,根据电气原理图分析常见故障的检修方法及电气设备的工作过程。

(2)注重培养电工基本操作工艺能力。电工基本操作工艺是通过培训电器维修工作人员的基本功,使学生具备日常照明电路检修与安装的能力、掌握正确使用常用电工工具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使用电工三表(钳形电流表、兆欧表、万用表)的能力。通过培训使学生具备了解“三表”的简要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熟练运用“三表”检测各种电气参数,掌握“三表”的常见故障维修。

六、采用现代化先进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既能允许教师通过编程主动地控制计算机,又把来自各种电子媒介的信息进行集成,改善传统教学中的说教场面,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容易接受。尤其在电工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演示文稿、多媒体制作课件,把深奥的、难讲的理论做成图画的形式讲给学生,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降低教学成本、熟练操作技能、理解理论概念,充分调动学员的思考、听觉和视觉,增强培训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七、趣味化教学法

(1)趣味化教学法。趣味化教法就是在学习电子类专业课程时,暂时免去系统的课堂理论教学,而提前进行趣味性实验教学,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趣味化,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的,先开展实验,在激发、培养了好奇心、兴趣后,最后将理论知识的传授渗透在一系列的兴趣性动手操作中进行,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必要的理论教学。

(2)趣味化教学法的实践效果。趣味化教法改善专业学习气氛,改变学生学习生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趣味化教法”消除了以往初学者对电子技术的那种高不可攀的感觉,使初学者容易入门。趣味教学法让学生爱上了电子,形成了你追我赶的专业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实了,学生能够自行学习了,“趣味化教法”模式深受学生喜欢。

第5篇:强电基础知识培训范文

自三集五大改革以来,市县一体化培训提上日程,如何在培训对象迅速扩大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作用,为市县一体化培训提供有效平台,是本次研究的重点。

功能定位准确清晰

实训基地的布局优先考虑公司急需的专业,优先考虑急需的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以及比较集中、能够形成资源共享的专业。实训基地的定位、功能、服务面向等以充分利用实训资源为准绳。

主站设置

公司在东港建设了实训基地,初步具备了安全、配电、计量、营销4个实训室。以上实训室主要用于配电项目操作培训、营业用电专业培训、安全技能培训等,并设置了一个室外配电实训场地。

分站设置

根据培训侧重点的不同,公司另设置了6个实训分站,6个分站与现场实训紧密相关,主要设置在工作现场或工作车间,分别是继电保护、配电线路、供电服务、变电运行、调度模拟仿真系统。

外延实训基地

日照技校具备基本完善的社会取证培训设施。在充分利用日照技校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公司委派专业人才担任教师,保证培训水平和实训效果。培训对象主要是公司系统员工、农电工及外部人员进网作业培训、特种作业培训。培训功能定位为满足社会监管机构取证要求,同时加强员工在特定领域的培训。

管理流程精准化

东港实训基地以及外延实训基地由公司培训中心负责管理,6个分基地以各专业单位管理为主。在实训基地主站执行《日照供电公司实训基地管理规范》,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实训设备管理、安全操作管理等各个方面。

教学管理

明确了计划管理、教学检查、成绩考核与评定等相关制度。计划包括年度培训计划、材料工器具消耗购买计划等。在计划执行过程中,以确保计划落实为原则,控制变量,减少干扰,并实施计划执行反馈制度,对计划执行节点定点记录,反馈调整,确保了执行率不低于98%。在实训教学活动中,经常进行教学检查用以保证和不断提高实训教学质量,教学检查涵盖教案(课件)检查、听课、评教多方面,应对于教案(课件)水平、授课能力等制定具体的评分细则。对学员参考要求、考试流程、成绩分析、补考、成绩登记、培训证件发放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实训设备管理

明确了设备的使用、维修与保养等相关制度。设备、仪器、仪表、工器具贯穿实训教学过程,为了提高使用率,做好设备、仪器的维护及保养工作,以“定人定责”为手段,在相关业务单位中选择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师傅作为设备的“监护人”,定期为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必要时由其根据电网设备发展现状,提出更新换代申请,对落后设备进行更替,即监护人不仅负有设备保养的职责,更将作为一种技能传承的监控者。对于工具库的管理,实行进出库登记制度,对于各项物品的使用、验收、保管、登记责任制,对于设备的破损、更换一切都做到事出有因、师出有名。对于材料的消耗、补充特别强调避免浪费,以够用为原则,结合培训实际,指定限额,确保材料的使用在可控范围内。

安全操作管理

以生产现场环境操作要求为参照,结合实训基地培训现场,制定了操作安全操作规范、操作注意事项。操作规范兼顾了实训基地的特殊环境与现场操作环境的实际要求,做到了培训与实际不脱节,培训为生产安全护航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学员们在生产环境中形成的一些习惯性不规范行为、不安全操作动作,在培训过程中不仅得到了纠正,而且进行了巩固完善,实训现场的操作规范不仅保证了培训学员培训期间的安全,最重要的是作为事故事先预防措施,保证了学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确保了设备的稳定。

分站管理

其他6个基地分站,根据培训需求,以及主管单位的能力分别制定了各自的基地管理规范,规范也是以服务现场培训为准绳,主要作为生产现场的实验田,及时满足生产需求,增加了培训的灵活性。各基地的规范由各个单位监管执行,基地分站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与主管单位对实训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对于设备完善、管理有序、使用效率高的单位,培训中心给予宣传和关注;对于管理松散、设备闲置率高的单位,根据需求给予撤销或者重点支持。

教师队伍精选化

实训基地的教师管理是实训基地管理的核心。对于教师的来源、组成比例、薪酬及考核办法等有着明确的规定。为满足日常实训、培训需求,实训基地设有实操教师和理论教师。实训教师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示范、讲解、指导具体的操作过程,传授学生一定的基本专业知识。由于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形式上的不同,使得对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即实训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较强的操作能力等;而理论教师应该具备广博而扎实的理论知识、较高的文化基础,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因此,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要对于教师队伍的组成、比例分配做好规划。

坚持“精心挑选、综合培养、实时考核”三原则选聘建立实训教师队伍。将各领域熟悉企业内情、专业素质过硬的同志选择进入了预备队伍,对教学水平高的人员打造进入名师讲堂,对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控制能力差的人员锻炼成优秀教师,同时对有教学热情,但技术、教学水平有提升空间的人员作为后备人员,形成“精品、优秀、后备”阶梯型的队伍动态格局。为确保实训教学质量,教师以聘用企业内部的专家为主,必要时也聘请了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根据课程要求调整教师评选标准,“以技能论英雄”,依据实操培训“小而精”的特点对老师能力不要求“大而全”,只要一种技能做到了规范、极致,就可以纳入教师队伍,评选标准的改变筛选出更多的教师人才,进而培养出了一批小(新)技术带头人,也将简单、有效的培训自然延伸到生产现场和小课堂,彻底解决了工学矛盾,提高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每项课程均制定了与之配套的考核细则,在3-5天的培训项目结束后,立即进行考核。考核根据评分表上详细的质量要求和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打分为百分制,扣减分超过20分的需要重新进行学习。单项考核由教学老师自行组织,在综合考核中由专家团队对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全面考核。

培训教学体系化

在实训教学中,突出实训教学的特殊性,任何操作项目都可进行动作分解,最终做为“小操作”的组合体存在。在教学过程中,将“小操作”的准确化、熟练化训练作为操作项目培训的手段,并由此发展出了小模块教学体系。

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很多通用性的“小模块”,这为打破专业工种理论界限,实现知识共享提供了依据,也为更容易地将理论教学融于实训教学内容之中,实现了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公司实训项目的模块化教学是按照基础、综合、提升三个层面逐层提炼,最终形成了金字塔式课程体系。

以专业为标尺,组建基础培训模块

公司在各个生产领域比如输电线路运行、检修,变电运行、变电检修、电气试验、继电保护、用电检查、抄表核算收费、电网调度、电力通信等都进行了操作项目的分解和提炼。在提炼过程中,就以因式分解的模式,在分解式的最下端就成为了小模块教学的对象。以配电运行专业为例,见图1所示。

图中,课程内容涵盖配电运行专业的所有操作项目,每一项操作自成一个教学模块,模块内容包括:作业内容、危险点分析与控制措施、作业前准备(工器具和材料准备、作业条件)、操作步骤及质量标准(基本规定、工作流程、操作步骤和质量标准)、注意事项等,同时建立与之配套的考核细则。整个项目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演示将规范、标准的正确操作进行了完整的展示,员工通过考核,确认已经掌握了该项操作。学员的学习方式为听课、练习,相对是被动吸收的过程。基础培训模块是整个训练的入门教育,是技能训练最关键的第一步。

调整教学方式,组建综合训练模块

综合训练是对员工基本操作掌握熟练程度的全方面考核和训练。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是“纠错”,保证原理被透彻理解、消化吸收。该项训练就是设置小错误,由学员自行寻找并改正。一般根据正确的操作步骤指示,按部就班地操作,只要认真、细致,基本能够得到正确的结果,但是要在表象基本正确的成品里寻找错误并纠正,则需要对该项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缘由进行深刻的思考,并且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的仪器仪表才能够解决。

二是“连续模拟”,保证项目模块的综合运用。基础模块作为一个单项操作独立存在,在实际工作中是一系列项目的连续操作组合。在员工掌握了基本模块操作要领的基础上,将以积木拼搭的方式进行各个模块的衔接操作顺序,设置不同的工作任务,差异的工作环境,要求员工以安全合理的工作流程、正确的操作步骤完成工作任务。

培训方式以课堂模拟练习为主,员工始终保持摸索和实验的学习态度。以上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员工实际操作专业技能,避免了员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生硬学习效果,员工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也使员工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生产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群体协作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社会意识、经济意识、大工程管理意识,培养了员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加认知维度,组建拓展训练模块

拓展训练是巩固员工所学的技能知识,扩大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外延,加大培训信息量,从而拓宽员工的知识视野。拓展训练模块是对基础训练模块和综合训练模块的必要补充,是对激发员工创新力的有效方式。针对新老员工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

(1)带问题学习的老员工。在员工熟练掌握了基本技能之后,将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拿到讲台上以头脑风暴法进行解决。员工将自己的方案设想在课堂上公开讲解,专家人才参与讨论,将国际上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做法融入到讨论中。在相互碰撞中激发员工不断创新的热情和愿望,让员工明白创新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用心参与,创新很简单。

(2)培训涉及领域宽泛的新员工。新员工入职培训接受了生产、营销等多个领域的基本训练,课堂上设置涉及两个领域的问题,引导新员工进行灵活合理的搭配,鼓励其突破专业局限,跨领域深层次思考问题,感受工作中创造带来的满足和自豪。

第6篇:强电基础知识培训范文

电工技术作为一门高职高专工科类专业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型职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与社会对职业技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潜心研究,对电工技术这门课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顺应时展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二、电工技术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目前高职教材存在整体知识面较窄,相关的新知识内容太少,实用性的例题不多,注重的大多是对公式的推导和计算,不能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不能满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一些教师的知识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对这个行业如今所使用的新技术知之甚少,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和社会要求脱节。

(二)教学方法落后,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较多而学时较少,教学模式仍是黑板加粉笔、教师主宰课堂的模式,教学互动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没能将相关的知识和专业要求紧密结合,使得学生被动学习,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甚至厌烦学习本门课程。而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比较单一,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指定内容,没有创新。

(三)考核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考核仅注重理论知识的测试而缺乏对实践和动手能力的考核,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不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掌握好电工技术课程所必须具备的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导致其在进入高校后学习本课程时非常吃力,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再者,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差,有些甚至不愿意动手,结果该掌握的东西没有掌握。

三、改革途径与成绩

结合实际情况,针对目前学院存在的困难:实训设备少,实验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实训设备数量不足,学生训练次数少,实验仪器落后,开展培训的专职教师较少,参加培训的教师业务水平仍需要不断提高等等,拟定解决的途径有:

(一)进一步增加培训所需的工具与设备,扩大培训的场地

同时拟校外参观,与周边学校联合实施教学,解决校办实训场所设备条件或加工工艺满足不了生产实训教学需要的矛盾。我院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为电子电力工程系添置了大量的新型仪器设备,实际总价值达到200万余元。其中包括引进通用电工实训考核装置、引进触电急救模拟人、引进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引进数码投影机并提供一系列配套电脑二十多台,使可用电脑总数达到100余台等等,这些都为电工培训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使电工培训提供实际的操作平台。

(二)积极开展对高职院校、兄弟院校的考察学习,建立对口支援与合作关系,使有利于我们对该项目的研究与探索

我院积极与广西区内包括南宁地区、柳州地区、百色地区等高职院校积极进行交流互访,在进一步增进友谊的同时,也对高职方面所遇到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深入地探索,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展望广西高职的机遇与发展,努力争取为社会、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三)积极开展电工电子产品的制作竞赛

开展面向广大市民的家用电器维修活动,开辟第二课堂,弥补实训教学不足,改变学生单一的课堂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对电工技术的浓厚兴趣与热情。一方面可减轻教师的负担,促进学校科研向深层次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对巩固学生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有良好的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活动的机会,为将来走向社会、独立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从2009年至今,我系派出大量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广西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经过激烈地对抗,我系的学生不负重望取得一次次优异成绩。如2009年11月,我系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11年秋11月,我系学生获得广西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

(四)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培训体系

针对以往培训工作缺乏完整系统性、培训管理幅度力度较弱、培训科目及受训人员层次的问题,今年我系调整了培训的管理方案,进一步加大对员工培训工作的管理力,责成培训教师建立完善且综合的备案登记制,在总结以往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优化培训管理流程,完善教育培训制度,鼓励教师参加业务培训,此外,鼓励受训的人员对培训效果与系部领导及时进行直接反馈,从而促进全体培训教师业务素质的共同提高,极大改善了培训的质量。

(五)积极开展教师培训进修

建立了由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的高素质的培训教师。目前,参加培训的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均达到12人次以上,培训的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均为讲师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的中、高以上层次与高职称,保障了培训的顺利进行以及培训质量的提高。

(六)以实训室为基地,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包括电工上岗证培训及电工职业资格证培训,提高我系毕业生的素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缓解或解决学院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强学院在高职院校中的竞争地位,扩大学院的办学规模。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按照培训教材大纲要求,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和配套的教学方法,每位参加培训工作的教师均备有较为详细的培训教案,从而保障了培训的质量;对每位培训的学生均严格要求,杜绝缺课现象,保障学员学习的时间;采取多种多样的培训方法与手段,保障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总结

经过一年多电工技术课程的改革,我系组织了多期电工上岗证培训,培训对象均为我院的在校大专学生共有150人,培训一次通过率均在90﹪以上。目前,150名学生已取得电工上岗证,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一门实实在在的技术,学生在学完电工技术课程之后参加等级鉴定并获得相应的电工证,为今后工作拓宽路子,也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培训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授课能力得到加强,形成了一支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队伍。通过培训,我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摸索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方法做出有益的尝试,为培养学生学习电工技术技能能力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路子,在新形势下为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教学发挥了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鲍洁.新世纪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

第7篇:强电基础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构想

一、应用技术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的总体原则

1.高等性。应用本科教育是高职教育中的较高层次,自然“高等性”应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因此,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口径方面应该比高职专科更宽一些,专业基础理论则应该更厚一些,使学生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

2.职业性。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自然“职业性”应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求学生取得代表其职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使其毕业时能够胜任较高技术要求的岗位。

3.区域性。区域性是应用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区域经济的结构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具有区域性这一地方特色。从区域经济的结构性来讲,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开发方向等存在差异性。这就决定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才”岗位结构应是不一样的。从目前应用本科的试点来看,应用本科教育应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大量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第一线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地方企业的科技含量,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4.社会性。社会性是应用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普通本科教育也在讲要实现与社会之间的双向参与,那么应用本科教育则更需要开放办学,面向社会,依靠社会,被社会所接纳,为社会服务,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走向市场,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相应地,应用本科人才作为一种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它应具有以下几个特性和素质:

第一,人才层次的高级性。应用本科教育属于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应用本科人才‘应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技术技能的操作水平区别于高职专科教育。无论这种技术技能岗位多么具体、工作层次多么基层,它仍然属于高等教育培养的范畴,这就是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第二,知识、能力的职业性。应用本科教育是一种高职教育,它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的教育:管理教育,以提高职业技术技能水平为日的;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设置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其中,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要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应用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体现了它隶属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

第三,人才的技术性、技能性。应用本科人才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能够将研究人员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应用到具体技术技能操作的实际中去,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们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第四,人才的创新意识。应用本科人才是一种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应用不只是继承性应用,而且是创造性应用,不只是对现有知识、技术、方法的应用,而且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二、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我校在本学科的建设有十二年的专科基础,本学科的本科建设是在工业外贸专科专业的基础上本着强化基础、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人文教育的原则设置课程,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成以坚实的贸易理论为基础、以机电产品贸易研究为特色、以人文教育见长的特色学科。这一特色以我校的行业背景为依托,既与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定位相适应,也与我校以电气和机械工程学科为主流学科的建设相适应,更与经济工程系人文教育见长的传统一致。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懂得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熟悉机电工业技术基础知识,能在机电产品制造和经营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从事涉外经济贸易与管理和实际业务操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特点

根据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的总体原则和专业培养目标,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在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如下具有行业背景的特色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较系统地了解机电行业产品与贸易的知识、理论、政策和法规,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为行业服务。这些课程有:机械制图、机电产品概论、机电产品市场营销、机电产品贸易、机电产品贸易法规等。

“机械制图”课程设置要求:“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机械制图》课程介绍机械识图、绘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与机械制图相关的国家标准。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接受机械制图的基本训练,从而掌握绘制和阅读机械图纸的基础知识,具有绘制和阅读机械零件图、装配图的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机械制图》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机电产品概论”课程设置要求:“机电产品概论”是为培养具有机电产品知识基础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而设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设立该课程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该课程主要介绍常用机电产品的性能、用途、型号、典型机电产品的技术特点以及主要厂商简介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常用机电产品的功能,掌握机电产品专业知识。

“机电产品市场营销”课程设置要求:“机电产品市场营销”是在学生具有机电产品知识的基础上,介绍常用机电产品的用户需求特点、产品结构分析、机电产品的生产与需求状况、市场需求预测、市场营销特点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典型机电产品的市场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机电产品进行市场分析与预测的能力。

“机电产品贸易”课程要求:“机电产品贸易”课程是我们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设立的一门专业方向课。主要介绍机电产品贸易现状、主要贸易国的地理环境、生产力布局,机电产品贸易国别的规则,中国机电产品贸易的规则与流程,机电产品贸易国别的比较分析以及机电产品贸易的政策法规等。

四、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主要抓手

根据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安排,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本科人才,我们认为应重点抓好课程建设和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关键环节。

1.课程建设和改革。应用本科教育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上应当体现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的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而不是简单地在原来三年制专科的基础上增加几门课程。同高职专科相比,应用本科的专业口径应该更宽一些,但比普通本科教育要求要低。在课程上应该体现“两个加强”:一是加强理论课程的学习。高职专科的基础理论学习是“必需、够用”为度,应用本科的专业理论基础则应该比较厚实。二是加强实践环节。应用本科学生对动手能力的要求更高,因而应用本科应当充分利用四年的时间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培养应用本科人才的关键。基于应用本科人才的特点,教师不但要求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等的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的再现、传授给学生。因此,要结合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特点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现场考察,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以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同时广泛吸引企事业单位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教师比例,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3.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应用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因此要突出技能培训这一重点,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根据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依靠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个层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让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顶岗实习。同时也进行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王娟涓,朱宇.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课程之比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3):18-21.

[2]卡罗莱纳大学的穆尔商学院[EB/OL].mooreschool.sc.edu.

[3]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EB/OL].wharton.upenn.edu.

[4]马里兰大学的史密斯商学院[EBL/OL].rhsmith.umd.edu.

第8篇:强电基础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卓越计划 光电信息 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c)-0204-01

光电信息技术是由光学、光电子、微电子等技术结合而成的多学科综合技术,广泛应用于国防、科研、工业、农业的各行各业,随着光电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光信息的辐射、传输、探测以及光电信息的转换、存储、处理与显示等众多的研究领域已成为现代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支柱。“卓越计划”是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光电信息工程专业作为首批入选专业,为了贯彻卓越工程师“面向工程、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培养方针,对相关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验实践教学理念与体系改革

根据学校“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信息科技及其他相关领域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光电信息工程卓越工程师本科实验分为三层次,即基础型(演示、验证性实验)、强化型(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型(研究设计性实验)的多层次结构,实验内容涵盖物理光学,激光原理,光电检测技术,光通信原理与基础,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光电传感技术等课程,实践实训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光电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的基础工程技术,并具备一定的专业市场洞察力与创新意识。因此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必须强化专业方向特色与优势,密切配合专业社会需求,整合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分模块分层次,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爱好选取设计性内容。首先,大量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将原分散在各理论课程中的全部光电信息类实验进行优化整合,独立设课,以扩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加强学生对相关多门理论课程的联系与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例如学院现执行的《光学与光电子基础实验》教学内容原涵盖三门理论课内实验,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优化组合,形成含光源特性、光电探测、激光原理和激光调制等一套完整含原理和应用的实验教学课程。其次,依托光电检测技术实验室、光信息传输实验室、光信息处理实验室,开设了光纤通信光发送机、光传输和光接收机系列实验,光电传感设计性实验等实验模块,供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密切结合社会对光电类学生专业需求。再次,丰富创新性实验课题研究方向和内容,学生自由选择组队搭挡,强调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项目管理意识,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建立了认知实习、专业实训和企业实训相衔接的三位一体的实习实训体系,开设工程应用,管理类实验实践课程,专门训练学生对工程类仪器仪表操作,光纤切割,熔接,端面处理,连接器的制作等,安排学生去相关厂家实训,使用学生具备光电信息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及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初步技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加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验实践教学方法

在北京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掌握光电信息工程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必要的生产实践及试验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素质、创业精神、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光电信息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卓越计划”中进行实验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独特的教学方法。(1)着重培养学生“卓越工程师”意识。为了加强卓越工程师意识的培养,设立专人管理并完善网络信息,内容包括即时更新专业最新技术,即时通报专业最新研究方向,通报光电信息相关企业用人需求,相关企业的生产方向等,从学生入校初期就要求学生规定时间浏览,相关信息的潜移默化可以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培养起对专业的热爱和对卓越工程师的向往,明确努力方向。(2)利用网络实现实验实训立体化教学。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同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与仿真软件,实现多媒体实验教学,建设立体化实验教学平台,制作课程网站等立体化教材,实现配合学生多层次多角度任意时间的学习。(3)实习环节中增加市场调研内容。作为21世纪的主导技术产业,光电信息技术正以迅猛的速度不断发展与更新,学生学校网上查阅相关行业动态和市场信息之外,还应具用独立搜索信息情报的能力,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实习环节进行国内外产品市场网络信息的检索以及深入企业进行考察与研究,要求学生撰写调查研究报告,此环节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市场洞察力。(4)强化实验实训效果,将教师从实验实训中的角色从“指导者”变为“参与者”。一般在实验实践课程中,教师基于实验教学人数,教学效果考虑一般以传授为主,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对于卓越工程师教学可根据实验实训条件独立设置一门课程,课题内容上应更侧重于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工程实践能力,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由学生自我管理,自由组合,教师仅以团员身份加入组合,实训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的自主性,协作性,探索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在实训中遇见实际问题也应婉转暗示或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5)改革实验实训考核方法,在实训中教师不能仅以学生的完成情况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而因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出现问题发现的速度,解决问题的手段等做出综合评定,从而鼓励学生在实训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最终达到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第9篇:强电基础知识培训范文

(一)要把提高学生的物流职业技能放在重要位置

传统教育模式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完成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的完整为重要的任务。在开放教育模式下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自己开放式教育的特色,理论知识“够用”为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开展提高学生技能的活动,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结合开放教育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课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构成,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灵活的教学方式,将课程理论以案例分析和基地实习的方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体会。开放教育体系,教学活动主动与各方联系,学校企业进行互动式产学工学合作。

(三)要加快课程体系的改革

坚持职业能力为主线,目标是能力的培养,以此来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出发点,可采用“平台+模块”的构建方式,即必修课由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主干必修课平台构成,构建以应用为主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知识技术的应用突出。

二、开放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番禺广播电视大学为例

2006年开始,番禺广播电视大学开设课物流管理专业,应市场的需求,招生情况良好,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设施的建设为专业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特别是在教学资源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投入的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经过几年的发展,根据专业的发展,番禺电大在物流专业建设和改革方面也做出不少有益的探索,其中有请物流方面的专家开专题讲座及与本地知名的物流企业广州市宏峰物流公司商量合作事宜等。

(一)番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式教育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实践

开放式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需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2009年番禺广播电视大学与宏峰物流公司达成了初步的协议,在互利互惠的前提下,开展了以下合作的项目:企业方面

1.针对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立短期的培训项目

(1)宏峰物流公司面临的车辆调度管理问题,进行排车管理培训。

(2)运输司机进行运输SOP(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教育,提高服务水平及意识。

(3)进行ISO相关背景知识培训,帮助企业员工更深入的了解企业文化以及详细的业务操作流程(包括:客户投诉问题,日常文件控制问题,仓库操作流程问题等)。以月为单位,定期进入企业举办研讨会,了解企业当前面临难题,共同分析每个月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针对企业员工缺乏的专业知识,可以通过研讨会及时发现,为以后的培训方案制订打下基础。

(4)商务礼仪培训。

2.针对中层管理人员,建立中长期合作项目。番禺电大将为宏峰物流公司提供一个人才培养的平台,有需要的员工可以到番禺电大物流管理专业进行长期的学习,获取相应的学历证明。这些主要是针对中层的仓储、船务和销售管理人员,由于他们在长期的工作中已经拥有相当的实际操作能力,需要的是理论的补充,比如管理人员执行力的提高,物流新理念的教育,物流形势的认识能力等等。

(1)仓库管理人员:仓库操作流程构建能力的培训;货物知识培训;消防知识培训;叉车使用方法;货物包装基本常识。

(2)物流管理人员:制订货物操作流程能力的培训;成本控制培训;报关知识的培训;仓库管理的培训;团队构建的培训。

(3)销售人员:风险意识的培训;成本核算培训;地理知识培训;国际贸易知识的培训,谈判技巧培训。

3.建立专项培训。比如信息操作系统的培训,公司自动化系统操作培训和办公系统的培训等(Excel软件的培训)。

4.跟学生签订校外实习协议,联系校外实践基地。宏峰物流公司作为合作企业,接收学校一定数量物流专业的学生学习,实习结束后待学生毕业可以择优录取,从而补充企业的物流人才。学校方面

1.改善实训条件,加大设备投资。在现有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物流实训系统,比如购进用友or金蝶公司开发的ERP软件系统,在学校现有的教学硬件设备上,加强安装并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从而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培训能力和质量。

2.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培训领域,缺乏师资和经验。为此,必须加强教师实践的培训,例如利用寒假暑假,安排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业进行学习,理论指导实践。

3.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确定专门项目负责人,既是校企合作的协调员,也是专业建设的责任人。建立激励机制,对工作成效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工作不利的及时调整,以确保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力顺利实施。

4.学校跟企业保持联系。由宏峰物流公司根据需要,从公司里选出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或技术人才到学校开设专题讲座,并任教学生的专业课程,让理论跟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学校方面也尽力邀请其他企业的专家开专题报告会议,互相指导,相互学习。

5.加强校企交流。为了促进教学和学用结合,校企通过各种方式比如联谊活动,联办问题比赛。技术交流和校企互访的形式,在活动过程中提高人才质量培养。

(二)番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物流专业开展“双师型”人才培养

1.为落实中央电大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北京博奥中才教育科技公司共同签署的《中央电大技能人才职业导向式培养培训项目研究与合作意向书》和《关于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开展“以职业人教育为核心的职业导向式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改革”项目工作的通知》(电校教〔2009〕9号)精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共同制定了项目实施细则。按照此细则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属于双证改造专业,按照中央电大教务处的要求我们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案进行了改造,2010秋季开始实施。

2.在双师改造专业中,物流专业的核心课程有五门。职业技能实训课程设在综合实践环节,五门双证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训(一)成绩达到60分者,可获得四级职业资格证书(物流员级);三门核心双证课程成绩达到85分、另外两门双证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训(一)(二)达到60分者,可获得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助理物流师级)。

3.在这样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番禺广播电视大学严格执行,狠抓五门核心课程的授课,使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能拿到职业技能证书,使其在工作岗位上更具竞争力。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