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范文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精选(九篇)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

第1篇:两化融合调研方案范文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各种移动通讯设备、移动数据接收设备正悄无声息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未来世界将是一个网络世界,可以预见网络视频点播、移动可视电话等业务,将成为未来宽带业务的主要内容。PON网络规划的成本主要是有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人力成本,另一方面是资源成本。其中人力成本主要是有光纤放置成本,也就是在光纤管道建设过程中,开挖管道或者说光纤架空明线而出现的成本。但随着部署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设备的不断升级,无源网络设备大大提高了光纤部署安装的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对安装公认技术技能的要求;资源成本的组成部分包括OLT、ONU、光分路器等等,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管道成本所占比重较大,且标准较为统一,所以这几项内容作为一般性考虑因素。PON与WiMAX融合接入网的规划要比两者其中任何一个单独网络规划难度系数更高,究其原因是需要对两种不同接入网技术进行关联性研究,而且要保证两种规划方式维持在资源成本最高限额以内。当前PON网络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就两点,一是研究设备安装的具体位置,ONU和光分路器的安装位置,这些位置的确定需要涉及到K均值算法等;二是研究光纤连接路径,就是要对光纤路径的复用进行充分考虑,并研究在约束条件下的光纤部署规划。本文针对已有的PON网络规划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同时对PON与WiMAX融合接入网络规划也予以了系统分析。

1 宽带接入网的关键技术分析

1.1 融合接入网方案

当前WiMAX和EPON融合方案是把EPON作为WiMAX网络中BS与骨干网之间的Backhaul网络方案,同时在该融合方案研发的基础之上,提出MAC协议OLT集中处理PHY层拉远至ONU方案。

1)EPON作为WiMAX网络中BS与骨干网之间的Backhaul网络方案。WiMAX与PON网络的连接是通过ONU所提供的以太网口实现的,而且在经PON网络接入WiMAX接入服务网络网关。这种网络方案是把EPON用来作为WiMAX基站的接入传输方式,并根据目前主要的商用WiMAX与EPON设备进行具体网络实施,进而全面降低网络运营商在基站和宽带接入上投入过多成本。Backhaul网络方案的出现为WiMAX和EPON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方式,该网络方案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OLT与BS之间的沟通问题,两者直接无法实现数据上的有效调度,所以无法实现两系统带宽的充分利用和QoS的最优化。

2)基于副载波调制的RoF方案。RoF方案的核心内容就是将基站的MAC层处理和物理层的基带信号处理全部融合在OLT处,并通过射频副载波调制技术实现EPON数据和WiMAX多个BS射频信号的光纤快速传输。我们在ONU处设置WiMAX天线设备,是为了将光解调解为射频信号,然后直接传输至天线处,这样就可以实现多种BS信号的WiMAX天线传播。之所以RoF方案现在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主要是因为这种网络系统中远端设备ONU较为简单,但这种方案同样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单独的ONU所占中的射频信号较为固定,每次发送均需要一个波长传输WiMAX射频信号,这样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系统运行成本,而且降低带宽利用率,无法对WDM PON和WiMAX融合后带宽进行全面有效调度。随着传输距离的不断增长和PON网络分支比的增加,光纤色散效应和非线性效应越发严重,直接影响着射频信号质量的急剧下降,极大制约着传输距离和应用场景的

完善。

3)MAC协议OLT集中处理PHY层拉远至ONU方案。现在OLT方案融合了WiMAX网络MAC层处理技术,WiMAX数据在EPON网络中的传输时按照MAC PDU为单位进行传输的,而且OLT需要根据MAC PDU连接服务流QoS参数要求进行可靠合理设计,并完全按照ONU上行EPON业务带宽和WiMAX连接带宽两方面的要求,因此OLT可以根据EPON网络和WiMAX网络要求进行系统融合带宽分配,这种方式将极大提高带宽分配率。多点接入到边缘节点集中式管理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无线频率资源,同时还能够将频谱利用率和系统容量的提高加以实现。

1.2 网络规划

EPON和WiMAX融合接入网的网络规划设计一定要全面考虑无线网络规划小区覆盖面及相应的覆盖率,此外还要对周边载噪比和信道分配等WiMAX网络规划进行细节分析。在完成了规划设计之后,我们就可以对ONU和光分路器的安装位置和PON个数进行研究。用户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网络部署方案成本就能够实现最佳化,这对于融入接入网的部署与改革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2 PON网络规划研究

2.1 MHMP算法

该算法目前在学术界中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结论,而且对算法的具体内容进行分别设计。其一,OBD级数。对于多级分光的PON网络,其中一个OBD级数指的是此OBD中距离OLT最近的ONU层级数,换句话说根据距离ONU的远近将OBD分为,一级、二级等;其二,PON组。在PON网络中,任何一个OLT PON 所配置的ONU和OBD共同组成统一的PON组,进而不断对整个系统结构进行优化。

2.2 MFR算法

遗传算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人工智能算法,该算法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发展在实际应用中积累了大量经验,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各个领域。遗传算法最根本的思想就是达尔文进化论,通过自然条件的选择,优胜劣汰。该算法能够适用于很多系统中,具有极其强大的适应生存能力,在较大规模网络光纤选路优化问题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通过该算法将系统参数进行优化,在实际的工业控制中确保其稳定性。所以,当前很多学科在运用算法进行一系列问题研究时,首先考虑使用的算法就是遗传算法。将遗传算法应用到实际的数学模型中,便可以获得该数学模型所对应的更为优化的各种参数。

3 基于启发式算法的PON和WiMAX融合网络规划

OLT的结构形式有很多种,我们这里主要研究的是融合型OLT。同时它又包含了两种ONU方式,其中一种是固定接入式ONU,另外一种是基站式ONU。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传输形式和传输基础不同。融合型ONU最重要用途就是提供商务接入点SAP,用于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连接。这里所使用的连接方式为PMP点对多点,这样能够方便一个用户向多个用户的同一时间发送数据。动态宽带分配就是用户接入核心网的关键技术。融合网络方法有2种网络规划方式和特性,一种是带有限 制条件的带宽接入式,能够实现PON网络连接;另一种是无线网络接入方式,能够实现WiMAX网络连接。现在宽带接入网络规划和网络管理研究领域中的重点研究方向就是这两种融合方式的结合,以使得网络规划特点能够实现技术或结构互补,尽量完善系统总体效果,实现网络规划应用最佳形式。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分析可以得到,启发式算法是实现融合网络规划设计的最佳方式之一。启发式算法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够从一定范围内选择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其不足之处是所选择的最佳解决方案并能绝对保证验证的准确性。通常情况下,启发式算法主要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帮助获得较好的解决方案。但PON和WiMAX这两种网络规划结合过程,需要我们重点研究有线和无线的连接方法,进而将两组资源实现共享,保证成本在最佳控制范围以内。WiMAX小区划分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要根据用户需求估算出用户带宽,并计算出最小信道容量。之后再根据计算得出的最小信道容量值、信道容量与小区面积的比例,设计最佳小区半径。融合性ONU初始设计位置就是一个小区的中心,实际上并不是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或者都适合设计基站,只有ONU初始设计文职确定之后,我们才可以进行现场勘查,然后得到适合安装融合性ONU位置的信息。用户在选取基站位置时,要对潜在基站位置进行总结归纳,选取离ONU距离最近的初始位置作为基站位置,之后逐步验证调整后的小区划分,不符合覆盖要求的,可以进一步增加小区来验证调整尽可能的充分覆盖。

4 结束语

目前,宽带已经成为国内各大移动运营商的主营业务之一。而且在未来可预知的时间内,宽带技术必然成为各个运营商的主要竞争环节,这对于我国宽带接入网规划与网络管理关键技术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既关系着我国国防建设,同时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从一些基本理论出发,简要的对这两点进行了分析,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将继续立足于我国国情进行该领域的深入研究,以期能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蒋恒.对宽带接入网的网络规划与网络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2):287-288.

[2]林晓东.宽带接入网的网络规划与网络管理关键技术研究[J].成功(教育),2012(02):288.

[3]张信忠.EPON宽带接入网方案设计与实践[D].北京邮电大学,2012.

第2篇:两化融合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业化人才培养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以“两化融合”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为此,全社会各行各业急需大量的信息化人才。开展基于“两化融合”下企业管理信息化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对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迫切需要,积极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管理信息人才不仅要掌握系统思想,了解业务流程,而且更需要具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施与评价以及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便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it产业、信息网站、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胜任信息资源管理以及信息系统研发、运行管理和实施效益测评等方面的工作。但是,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还相对落后。

(1)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培养的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重学术而轻应用现象,高级和顶级管理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和学习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不仅是单一的学术型人才,而是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2)人才培养体系不完整,培训机构重表面,轻本质;重近况,轻发展。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高校信息技术、信息素质的培养侧重于理论,软件公司与应用企业对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培养侧重于操作。

(3)人才培养质量低,适应“两化融合”的人才少。目前大专院校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着学生信息化知识综合与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差、研发能力不足、创新创业能力低、培养方案相对落后、培养过程及途径与实务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和方式手段与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

2 基于“两化融合”的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

“两化融合”是时展的必然,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

(1)培养方案构思。基于“两化融合”下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方案的构建是以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足鼎立、四个层次和五个能力的多视角立体形的“鼎”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两个抓手,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三个立足点,以应用操作型初级人才、信息系统研发型中级人才、信息化创业型高级和理论与方法创新开拓型顶级人才为培养人才的四个层次,打造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系统研发能力、在两化融合中发现问题能力、国际沟通与交流语言能力和面向现代社会变化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学生的信息修养和素质。

(2)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训体系。校企合作联合把“软件工厂”搬进校园,培养“管理软件开发工程师”、“咨询顾问”、“实施顾问”等多种复合型高级人才。通过实验、实训、实习平台建设(如图1所示),不仅可以全面认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培养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与信息管理的实际业务处理能力,而且可以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3)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两化融合”以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为典范,实现生产过程装备和生产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集中优化控制。因此,在“两化融合”下的企业信息化人才是分层次多学科组合的一个团队,在推进方案实施过程中,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核心,兼顾经济管理类专业为辅助应用,开展企业信息人才培养,如图1所示。将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erp原理与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串联成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主线,透析课程体系中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机理,寻找出课程体系内部、课程体系之间对专业知识培养的影响因素和影响形式,进行影响的测度和可控性研究。

(4)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式。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把高校的教育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的研究向前延伸到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适时地增加信息化基础知识;向后延伸到社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以校办“软件工厂”为基础,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模拟仿真实验。以企业认知、管理信息化实训和软件开发实训为主线,引导、辅导和促使学生向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发展。

3 “鼎”型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及效果

执行“鼎”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两化融合”为前提,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为导向,以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系统地整合教育资源和教学改革实践成果,由点、线、面形成多维度立体型全方位推进,不断打造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图1企业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环境示意图

(1)企业认知培养。企业认知可以通过“企业组织沙盘、企业经营沙盘、营销管理沙盘……”等沙盘模型为依托,让学生感性认知企业运作的基本规律,了解企业的组织设置、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让学生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感知如何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为成果工作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企业经营团队成员之间的技能互补、分工协作与有效沟通;让学生了解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了解企业信息化的基本需求,从而增加对企业调研、用户需求调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2)企业管理信息化实训。以“erp系统软件”为依托,使学生全面体验“erp管理系统”的功能,掌握其功能特点及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使用erp的技能;然后训练学生深入理解erp各个功能模块的业务流程以及各项业务之间的关系;最后在使学生具有利用erp软件系统管理企业业务活动的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潜在的二次开发需求,有重点地培养学生对erp系统的逻辑分析思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实训。在对企业管理活动认知和erp系统运作操作实训的基础上,以erp系统的某些模块的业务流程为案例,按校内软件工厂的方式,全面训练信息系统研发。掌握表单设计开发、报表设计开发、工作流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备erp二次开发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维护能力,通过信息系统软件的实用化和商品化培训,激发学生创业的热情,提高学生创业的可能性。

(4)信息化人才培养效果。我们以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为主线,持续开展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首先以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题构建动态、完整的课程体系。数据库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江苏省精品课程。其次教材建设与培养模式相结合,根据培养方案的需求,重新组建教材,编著完成了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核心课程的教材7部。其中获江苏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给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保障。然后整合不同层次、不类别的学生资源,为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发挥团队协作协同作战的优良传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组成课题小组,参与科研训练。信息管理06届学生徐占东同学主持的大学生创业比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和部级金奖。

经过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经济管理类等专业近二十年培养实践,以及对企业管理信息中心cio职位调查,软件开发公司、信息技术咨询公司、信息化工程建设监理等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 结论

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涉及众多科学技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培养质量伴随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必须与时俱进。两化融合给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目标定位和教材体系的提出了全新的观点、方式与方法。我们还需要通过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方案同,探索新的途径,构建完整的信息化建设队伍人才培养体系,为制定经济管理类专业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提供一定指导性、启发性,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江苏大学重点教学改革项目 jgsz200701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2007-2009

参考文献

[1]刘秋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72-74.

[2]陈维军,李杰.企业信息化调查及其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影响.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34-36.

[3]周镭,高等院校企业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92-94.

[4]刘秋生等.经济管理类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3(6):71-74.

第3篇:两化融合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公司金融 课程建设 教学方式 工科院校

一、引言

金融学的研究起源于货币,金融学一开始就是对货币与金融及其漫长演进史的研究。金融学作为一门比较独立的学科存在则是从1939年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有两件:一是美国金融学会(The 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于1939年成立;二是《金融学刊》(The Journal of Finance)于1946年出版。从学科领域拓展来看,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四个方面基本命题:有效市场理论、收益与风险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和公司金融理论。从发展的模式看,西方国家金融学演进主要经历了两种模式。第一,经济学院模式。货币金融学成为经济学理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为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和中央银行学,依托经济学院培养具有宏观金融经济分析与研究能力的金融人才。第二,商学院模式。公司金融学成为管理学理论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主干课程为公司金融学、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依托商学院培养具有微观金融分析与实践能力的金融人才。对于我国,则经历了30年的“大财政、小金融”格局,只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金融学才真正获得新生,但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金融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般的做法是:在开设主要课程《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公司金融学》等微观金融课程,这实际上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学发展模式。

二、工科院校金融学定位与重点建设公司金融学的意义

偏理工科类的多科性院校,尽管开设金融学专业较综合性院校和财经类院校要晚一些,经验和积累要少一些,但是这类院校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具有现代金融学数理基础――理工学科方面的优势。长期以来,这类院校在数学、物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学科上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稳定的教师队伍,集聚了相对良好的教学资源,非常有利于培养对数理技术要求较高的微观金融人才。二是具有历史积淀少、转型便捷多的优势。相对于以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为主要课程教研见长的综合财经院校、工科院校历史积淀不多、教师等教学资源较易重新组合、重新优化,能够很快转型而定位到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三是金融产业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公司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提出了对理工与金融等复合性人才的巨大需求,从而为理工科背景的院校拓展金融学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把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定位于商学院模式更适合大多数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即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有效沟通能力,做到文理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因此,具体到课程开设和学科发展上,应该给予公司金融学等课程以核心课程的地位。就目前而言,工科院校将课程建设的重点放在微观金融领域和公司金融学,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第一,就改革可行性而言,西方的两种模式中,相比较而言,经济学院模式对宏观经济金融教学体系、教学资源的依赖性要强一些,理工院校一般不具备这些先天优势资源。而对于商学院模式,无疑更适合理工院校,办学成本较低,资源整合和优化更为便利,创设或转型更加可行。

第二,就服务国家建设而言,在世界和中国的经济、金融实践发生巨大变革的大背景和趋势下,我国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建设显得严重滞后。21世纪的金融、经济实践,已不再局限于以银行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形成的围绕货币银行学进行课程教学、以银行为中心来展开研究的格局,也已不能适应这一变革和发展了。“宏观金融”和“间接金融”正在与“微观金融”和“直接金融”相融合并向以后者为重点的方向演进。

第三,就金融学课程创新而言,有利于纠正两种不良创新行为或避免两种“误解”。其一是认为改革传统金融学课程,就是将宏观金融微观化,将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和中央银行学等加入微观金融的内容,在教学上增加个案研究或案例分析。实际上,以货币银行学为核心的金融学研究领域、方法和人才培养,与以公司金融学为核心的金融学差异很大,不可以简单处理为“微观化”,否则只能是“形式上”的创新。其二是将公司金融与会计学、财务学混同起来,认为加大会计学、财务学等课程的份量就是微观金融课程改革。尽管公司金融学与会计学、财务学都需要使用会计工具、分析财务报表等来从事教学与研究,但是两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出发点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将公司金融学纳入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可以少走弯路,有助于金融学进行“实质性”创新与发展。

三、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课程教学界定与内容拓展

公司金融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融资理财为主的传统理财阶段;第二阶段,以融资、投资和并购为主的综合理财阶段;第三阶段,以MM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期权定价理论等现代金融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金融理论与方法进行风险管理为主的理财阶段。一般认为,公司金融学讲授的是微观金融的基础性课程,其基础概念和原理是围绕“3C”展开:Capital Budgeting(资本预算),是企业为了增加企业价值,进行比较和选择长期资本投资项目的过程;Capital Structure(资本结构),是企业除短期负债以外的全部永久性和长期性资本占用项目的构成以及构成项目的比例关系,目的是企业通过安排企业资本中的负债和权益的比重,从而使股东权益价值最大化;Corporate Governance(公司治理),研究的是公司兼并收购行为产生的公司控制权转移问题和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这三个部分构成金融学专业公司金融学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教学内容。

在完成上述阶段教学的基础上,相应地拓展以下教学内容。

1、公司金融学研究领域的拓展。首先,需要进一步讲授公司融资、投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延伸到企业重组与并购领域,如结合当前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分析其对公司并购产生的影响。也可以延伸开设新的相关课程,如企业并购理论与实务、公司并购案例分析等。其次,根据工科院校的具体学时设计情况,进入到第三阶段,讲授风险管理理财的相关内容,如结合上个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讲授投资、融资、重组、并购中的各种风险,进而结合当前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讲授其对金融业、经济实体的影响等,也可以另外开设风险管理或金融风险管理与实务课程,完善公司金融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公司金融学研究方法的拓展。为了在公司金融学的教学中反映该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需要突出两个方面的研究方法:(1)行为公司金融学主要从两个视角来展开研究:一是在假定公司管理人理性的条件下研究其对非理性市场的反应;二是在假定公司管理人非理性、存在心理偏差时研究非标准偏好与判断误差对公司投资、融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2)法和公司金融学是法和经济学的延伸与发展,其所侧重的是公司的金融行为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企业金融,而是经济活动中的合法主体法人“公司”的金融行为,认为公司理论是公司金融学的基础。

四、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教材教法改革与创新

现阶段可以归为公司金融学的教材繁多,教材名称也各不相同。1998年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华东师范大学陈琦伟主编的《公司金融》,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公司金融学教科书,是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需要并按国家“九五”教材规划要求组织编写的。随后陆续出版的教材多达上百种,如《公司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原理》、《财务管理应用》、《公司理财原理与实务》等。但是,由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师主编的公司金融教材非常的少,因此,组织编写适合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需要的公司金融学教材十分必要,围绕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也势在必行。目前主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1、加强教材建设。教材的内容体系主要体现在“增减三性”上。(1)减少宏观性,增强微观性,加强微观经济金融行为的课程内容,加强适应各种经济金融主体人才需要的培养力度。(2)减少理论性,增强应用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教材能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需要信息的归集。(3)减少封闭性,增强开放性,注重公司金融学科前言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吸纳和掌握,教材要动态反映理论与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2、引导教师培养。教师队伍的培养需要积极引导。一方面,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与实力雄厚的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拓一种“开放式”培养公司金融学科师资人才。另一方面,立足自身,积极转型,整合内部教师资源,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形成一批具有从事财会业务和金融业务资格、高级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职称的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和高级技师。

3、创新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具有绿色环保、直观形象、信息集聚特点的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以此为基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一是加大案例教学份量,精选案例和典型时事,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采用联合授课方法,聘请业界专业人士,分担部分教学与实践任务,将学校教学平台延伸到社会。三是增加模拟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中嫁接“中转站”,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创新考试考核方法,可以考虑课程考试、课程设计、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和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

4、改革实践环节。现阶段,尽管各高校增加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但份量偏低。财经院校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4级金融本科的培养方案显示,包括军训、实习、学年论文、课外活动在内的实践环节学分为26学分,占全部总学分162学分的16%。工科院校如吉林大学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比重仅为12.6%。因此,需要花大力气来改革实践环节。一是大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要兼顾金融与非金融领域――应放在资本运作频繁且投资、融资业务较多的经济实体企业方面。二是积极鼓励课外上机实验,学生应充分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来实验室从事收集信息、研判市场、模拟投资、熟悉操作,乃至拓展视野、教学互动、发现问题和研究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科研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研究的创造性。

(注:本文系湖北工业大学教研课题“凸现工科院校优势的应用型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亦春、林海:金融学范畴界定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2] 孙伟: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2).

第4篇:两化融合调研方案范文

一、立足海西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积极支持海西经济发展

认真执行、传导国家货币政策是基层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两年来,我们根据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立足海西经济金融运行实际,制定出台了多项切合海西经济金融发展的信贷措施,并与海西州政府经济主管部门沟通协调,组织辖区金融机构大力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调控政策的融资项目,推动了海西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一是金融业运行态势良好。“十一五”规划开局的两年时间里,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州金融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全州金融运行健康平稳,金融机构盈利水平有所提高,现金投放同比增加。截止2007年末,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28788万元,较上年增加214422万元;各项贷款余额737370万元,较上年增加131821万元;实现盈利25082万元,较同期增加12515万元;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885万元,较同期增加1068万元。现金净投放130109万元;累计发放各类贷款412104万元。贷款投放主要集中在能源建设、资源开发、循环经济等经济增长热点行业和项目。

二是货币政策效果显现。近两年,我们研究制定并报州政府批准印发了“海西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意见”、“海西州金融环境建设评价办法”。目前,州政府及辖区市、县政府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支持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局面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我们针对海西州工农业发展特点,制定下发了2006年和2007年度“海西州货币信贷工作指导意见”、“金融支持现代农牧业发展指导意见”、“关于做好农业春耕生产资金供应工作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金融支持弱势行业、弱势群体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工作意见,积极引导辖区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把握投放重点,履行社会责任,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是积极搭建银企融资平台,加强了银、政、企的沟通和协调工作。我们通过组织召开金融工作汇报会、银政企座谈会、金融机构联席会、季度和年度经济金融运行分析会,进一步加强了银、政、企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调,促进了各方信息的相互交流,提高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2006年至今,我们主动与州、县两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州内各金融机构进行协调,在东部农牧区“三县一市”精心筛选优势企业和项目,在德令哈市成功举办了海西东部县域金融服务融资项目洽谈会,实现签约项目14个,签约资金2.49亿元;在格尔木市成功举办了“海西西部银行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暨格尔木市中小企业融资项目洽谈会,实现签约项目18个,签约资金7.81亿元,促成场外协议资金40亿元。上述两个融资洽谈会的成功举办,得到了海西州中小企业的一致好评和州政府的高度赞扬。

四是加大了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和引导力度,指导农村信用社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利率定价机制。2006年至今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2.43亿元,确保了全州农牧业生产资金需求。我们根据海西农村牧区资金需求现状及农牧民负担情况,研究制定了符合海西农牧区实际的“利率定价管理办法”和“利率定价实施细则”,形成了兼有政策性、灵活性和风险覆盖性的浮动利率定价机制。2007年,全州农牧区小额信贷利率浮动水平下降了40%,减轻了农牧民融资负担,让农牧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利率改革的成果。

五是继续加大金融生态环境建设。2007年,我们组织开展了全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评优工作,制定了《海西州“文明诚信客户”评比管理办法》,成立了海西州“文明诚信客户”评选领导小组,推动了诚信建设,引起了州政府的高度重视。

六是继续推行金融服务试点工作。在县域金融服务试点县乌兰、天峻二县制定了“信用乡镇建设规划”,并指导农村信用社制定了《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评比管理办法》,对信用村、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服务优质的信贷扶持政策。2007年6月15日全省首家信用镇在县域金融服务试点县乌兰县茶卡镇挂牌,标志着海西信用环境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县域金融服务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加强年”活动,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

在2006年确定的“金融服务提升年”基础上,我们把2007年确定为“金融服务加强年”,并研究出台了《人行海西中支金融服务承诺制》、《人行海西中支金融服务问责制》、《人行海西中支金融服务责任制》和《人行海西中支依法行政责任制》等四项制度,围绕经济金融发展中的瓶颈、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贴近海西实际的调查研究和协调工作,加强了与金融机构和政府经济部门的联系与沟通,使金融服务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一是省内首家由农村信用社的国家金库天峻县支库成立。国库资金结算不畅问题是制约天峻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引起省、州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人民银行海西州中支为做好金融服务工作,在海西州委州政府、天峻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与县政府、农村信用社共同完成了天峻县国库的可行性论证。经西宁中支批准,2007年4月10日,在天峻县隆重举行了国家金库天峻县支库挂牌暨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开辟了省内农信社国库业务的先河,解决了天峻县多年来远距离、跨地区办理国库业务的现状,为保证各项税款的及时入库、财政资金的正常使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受到了地方党政和有关部门的高度赞扬。

二是在省内首次推出了《海西州普惠金融建设实施方案》。2007年,我们针对海西州弱势群体(主要指下岗职工、贫困大学生、农牧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现状,深入开展对辖内弱势群体的调查研究,出台了《海西州普惠金融建设实施方案》,经州政府批准印发全州各地区执行。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金融支持弱势行业、弱势群体的指导意见》,全州金融机构相继开办了小额农户贷款、扶贫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等信贷品种,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为促进社会和谐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金融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在省内率先组建反假工作联络站。针对海西农村牧区反假货币工作薄弱的现状,研究制定了《海西州农牧区反假人民币工作站制度》,建立了20个以基层政府为主导、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为核心、农村金融机构为平台的反假货币工作站。经培训考核,在各乡镇农牧区聘用了154名反假联络员,实现了 “乡镇有组织、村村有人管、宣传经常化”的反假货币工作体系,此做法得到了上级单位领导和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普遍赞誉和欢迎。

四是解决了现金供应不畅的问题。针对天峻、乌兰两县没有发行库,现金调运困难,供应不畅这一现实问题,我们主动协调两县信用社与海西银鹰运钞公司鉴定了现金押运协议,实现了两地信用社可直接到海西中支发行库提取现金,既减少了现金供应环节,节约了调运成本,又降低了运钞风险。

五是发放省内首批生源地助学贷款。2007年9月,在人行海西中支的大力推动下,我辖乌兰支行积极与县政府、财政和教育局联系,协调解决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财政贴息及手续费等资金来源问题,引导乌兰县农村信用联社率先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26笔,金额7.8万元,让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到了国家助学贷款的扶助政策。

六是深入开展特色研究,一批重点调研成果引起上级行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搞好调研当好参谋,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央行职能的转换,为上级领导和各级政府当好参谋,提供参考依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立足县域经济金融运行状况,联合地方党政部门、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监管机构和金融企业组织力量深入开展大调研,并注意加强对调研成果的综合运用,使其转化为上级服务决策、指导工作的有效信息。相继完成了《金融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金融支持柴达木资源开发探析》、《盐湖卤水下降对盐湖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影响》、《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地理交通状况合理规划发行库布局》、《对构建基层央行内部“大监督”体系的调查与思考》等调研文章,引起了州政府和上级行的高度重视,州政府领导还对个别重点课题作了重要批示。

三、切实强化内部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提升

强化内部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做好人民银行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近两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在全辖组织开展了“内控制度学习月”活动。通过学习、讲座、案例分析和座谈交流,有效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工作责任心和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有效地杜绝了事故案件的发生。二是树立“平安海西人行是金,和谐海西人行是福”的思想理念,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平安建设工作融入到了各项管理工作之中,全面落实了“无四类案件、无安全责任事故”的工作目标,得到了州市综治办的高度好评,并在州政法委组织的考核中成绩优异。三是制定了《海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演练预案》,组织开展了消防、电力中断等应急演练工作。通过组织演练,提高了我中支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第5篇:两化融合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学历教育;任职教育;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107-02

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公安现役院校实行计划分配体制,毕业学员的职业指向性和岗位任职方向明确,公安现役院校人才培养必须瞄准岗位任职,以岗位任职需求为牵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探索出一条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融合发展之路,才能更好地满足公安现役部队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新期待。当前,在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同校实施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我们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融合发展现状1.地方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现状

2014年,教育部提出全国85%的本科院校要转型为职业技术类院校,这为地方高校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样化,地方院校在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借助原有学历教育的优质资源,依托教育部、院校自身、当地政府或社会企业出台相关政策,在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在措施层面,通过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共享,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学分互认机制,与政府开展联合育人,与企业建立双向交流机制等途径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2.军队院校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融合现状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从本质上说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是我军为了区别于地方“职业技术教育”而提出的。从本质上讲,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教育类型,也是教育的两个不同阶段,实现两类教育之间的过渡和衔接是近年来军队院校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军队院校教育向部队靠拢、向实战靠拢的重要举措。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后,军队院校教育开始回归其军事职业教育属性,将任职教育置于院校教育的中心位置。2011年召开的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着眼加快战斗力转变生成模式,部署了军队院校和训练机构调整改革任务,进一步调整、改组和细化了学历教育院校和任职教育院校的数量、规模和类型,开拓了军队院校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边界明确、分工科学、教学内容合理的新局面。但目前,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两类教育的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各自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等方面,谈两类教育在院校调整后融合发展的理论成果还较少。

二、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认识不足

当前,针对军队院校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自教育属性方面,尽管也有研究者在探究两种教育类型的关系问题,但大多集中在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的过渡和衔接上,研究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融合的成果还较少。这从侧面反映出,在实现了生长干部学历院校和任职教育院校的划分以及院校教育与训练机构的调整、优化组合后,对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融合发展的理论认识还不足,如何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促进两类教育“分离”后的深度融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观念落后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推进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融合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的转变。但思想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实践中,一切制约深化改革的阻力的根本还是思想观念守旧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对两类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缺乏主动作为和创新发展的改革动力,存在“不愿融合”的问题。二是对任职教育特点规律把握不够,在理解贯彻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掌握运用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能力不足,存在“不会融合”的问题。三是囿于传统教学模式,怕冒风险,怕担责任,怕出问题,怕丢面子,存在“不敢融合”的问题。

3.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不到位

推进两类教育融合发展,必须首先抓好人才培养体系设计环节。当前,普遍存在对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关注不够、研究不透、举措不多的问题。一是设计不够全面。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多一些,考虑“怎么学”的问题比较少;对教的方面设计多,对学的方面设计不够。二是设计不够系统。不能自觉将两类教育融合过程中涉及的教学诸要素统筹考虑,局部点的设计多,整体面的设计不够,导致转变不平衡、不到位、不匹配。三是设计不够深入。有的只做表面文章,实质内容没有转变;有的只提出设想轮廓,没有进行深入分析论证;有的设计大而化之,缺少对实施细节和保障条件的具体考虑。

三、两类教育融合背景下公安现役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1.加强理论研究,做好顶层设计

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在教学规律方面有很多是共通的,是需要共同遵守和把握的,但任职教育又具有其鲜明的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与学历教育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必须加强两类教育融合方法的理论研究,准确把握新定位、探索新规律、适应新形势。此外,还要加强顶层设计,一方面,要做好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宏观衔接、要素融合和资源配置中的顶层设计,充分利用各种优质教育资源,避免重复浪费;另一方面,要把培养岗位指向明确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公安现役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进一步调整学历教育重心,突出任职教育元素,构建以部队实战需求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2.实施全方位培养,建立多维立体人才培养模式

采用主体人才培养方案与辅助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体人才培养方案由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规格要求以及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技能选修计划等构成;辅助人才培养方案由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研创新素质、军事体能与专业技能和军人作风与部队管理能力等部分构成。通过脉络清晰、有机衔接的能力、素质生成体系,从多个维度对学员进行全方位培养;在统一规划的主体方案之外,将大量随机、零散、相对独立的第二课堂活动转化为规定性、系统性的教学资源,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技能选修、课外活动、日常训练和管理等多个平台对学员实施立体化培养。

3.立足岗位,构建适应岗位任职需求的新型课程体系

一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设课模式,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规格为标准,按照“能力本位”设置课程,通过映射对应关系构建课程体系,形成各类课群。在每个课群中确定核心课程,按学位课模式管理,通过“能力本位”的设课理念增强岗位适应能力。二是需求牵引,构建适应特殊工作岗位任职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与地方高校毕业生相比,公安现役院校毕业学员对心理知识的需求更加迫切,为此,在面向所有专业开设心理学类课程的基础上,用好心理咨询中心,开设专门网站,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既满足学员心理健康成长需求,也适应未来工作需求。三是一专多能,构建适应岗位轮换需求的警种通修课程体系。目前全国公安现役部队普遍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岗位的不确定性要求公安现役院校必须拓宽专业口径。同时边防、消防部队实行岗位资格考试制度,学员毕业前必须取得相应岗位的资格证书。根据部队实际需要,通过设置警种通修课程,按警种实施大类培养,提高学员的专业适应能力和岗位转换能力。

4.适应个性化发展需求,构建更加开放的选修、选训体系

一是强化自主学习,构建适应个性发展需要的选修课程体系,扩大学员自主学习、自我选择、自我发展的空间,培养学员的兴趣、特长,保证学员个性化发展,加大选修课比重,打通选修课知识模块限制,扩大学员的选课自由度。二是增加实践技能选修科目,构建适应个性化能力生成的选训课程体系,学员选报后采取教师适当指导、学员自主练习的方式进行修课,满足学员个性发展及任职需求,拓展学员能力生成渠道。三是信息主导,构建适应现代化学习需求的在线学习平台,建设虚实结合的模拟仿真训练平台,用足用好模拟演练中心、综合实战模拟指挥中心等实战化模拟训练设施,引进模拟仿真实验系统,建成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实现院校教学与部队训练同步、同质。加强精品课程库、战例案例库、多媒体课件库等特色鲜明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优质慕课课程,自主建设专业特色鲜明的自有慕课课程,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学员的学习创新能力。

5.突出实战,构建教、学、练、战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系统规划,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加强实践教学,保证学员专业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生成。确保学员在校期间能力素质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兼顾学员第一任职和后期发展能力需求,系统构建满足“基本技能―军人职业能力―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四个能力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二是“基专”结合,推进新学员强化训练改革,实现军事基础科目与专业基础科目有机结合,组建专业基本技能教学示范班,高年级学员全程参与到新学员强化训练各个环节,有效提升训练班长的队伍管理和组织指挥能力。三是面向实战,创新专业综合演练教学模式,将战斗力标准贯穿始终,构建靠拢部队、贴近实战、聚焦科技的专业综合演练实战练兵新模式。四是积极推进实习模式改革,根据部队需求和人才能力生成规律,组织学员到部队参加执勤、执法、训练等工作,提高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结束语

文章从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角度,探讨了公安现役院校实现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两类教育的深度融合,在理论研究、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6篇:两化融合调研方案范文

关 键 词:金融监管指数; 金融监管有效性;衡量

中图分类号:F8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1-0019-05

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国内金融机构众多,金融市场规模很大,相应地,美国也建立了较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 美国的金融监管堪称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监管体系,其监管机构众多,监管法律纷繁复杂。1999年通过的《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宣告美国实行混业经营, 但美国的金融监管组织架构却没有太大的调整, 美国进入了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时期。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美国最终于2009年通过了《多德弗兰克法案》,根据该法案除了出台一些限制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条例之外,还设立了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 增加了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美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面。那么,2000年以来,美国的金融监管有效性如何? 金融监管质量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本文通过总结既有理论提出了一种衡量金融监管有效性的新方法――金融监管指数分析方法,并基于这种方法对美国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进行总体的衡量和判断。

一、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之一来自于目前世界各国正在进行的金融监管改革。针对2008年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正在或即将进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但现有理论对金融监管体制的比较多采用定性的分析框架, 其基本思路是通过不同监管体制之间的优缺点比较来做出评价。 但定性比较很难做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且很难对金融监管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价,而且缺乏前瞻性, 使得各国金融监管往往滞后于金融业的发展,从而使金融监管改革呈现“危机导向型”的特征。 本文想通过构建金融监管指数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定量研究, 进而为金融监管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另外,本文还希望通过金融监管指数的构建动态监测各国的金融监管质量, 并希望在金融监管水平大幅下降的时候提出预警, 进而使得金融监管改革更具有前瞻性。

研究背景之二来自于对美国金融监管改革进行评价的需要。2000年至2007年,美国金融监管方面没有做出很大调整,进而引致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2009年美国通过了《多德弗兰克法案》,该法案是否起到了大家所期待的效果, 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定量评价方法。

鉴于以上两点, 本文依据各国金融监管的目标构建了金融监管指数分析框架, 并利用这一分析框架对2000~2008年美国的金融监管有效性进行衡量与评价。

二、 金融监管有效性及其衡量问题的理论综述

所谓有效,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以此,我们可以将金融监管的有效定义为:“能实现预期的金融监管目的”。关于金融监管有效性及其衡量主要包括两个问题: 第一是金融监管是否有效;第二是金融监管有效性如何衡量。

关于监管是否有效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监管有效说和监管失灵论。监管有效说以金融监管的公共利益理论为代表, 监管失灵论以监管俘获说为代表。

金融监管的公共利益理论(Stigler,1971;Becker和Stigler,1974)建立在政府拥有充分信息、为社会整体福利服务以及具有完全信用三个假设基础上,认为金融业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决定其脆弱性,且由于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不完全竞争和搭便车行为等, 私人不可能去监管那些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只有通过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才能够克服市场失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改善金融机构的治理水平,从而提高金融运行的效率,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金融监管公共利益理论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积极鼓励政府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实现对金融的直接控制,另一方面通过增强政府金融监管的权力, 发挥政府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可以弥补市场失灵所带来的问题。

监管俘获说(Becker,1983;Tullock,1967;陆磊,2000)认为监管与公共利益无关,监管机构不过是被监管者俘获的猎物或俘虏而已。 这派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政府作为一个拥有自己独立利益的特殊市场主体,它并不能最大化社会的福利。一方面,政府的金融监管政策往往会被少数既得利益集团所左右,因为利益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有积极性采取各种手段影响政府的金融监管政策,这样,金融监管机构最后常常被俘获。另一方面,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过多管制行为进一步增加了市场中寻租的机会,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竞争秩序,这就不利于金融的长期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竞争和开放机制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 防止既得利益集团对金融发展的抑制。

虽然在理论上存在着监管有效说和监管失灵论,但从实践上来看,目前各国对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基本达成了共识, 且各国基本都建立起了金融监管机构。根据统计 [1] ,世界共有192个国家建立了金融监管机构。

既然金融监管是必要的, 那么金融监管的效果如何呢?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金融监管有效性的衡量问题。目前理论界较为常用的衡量金融监管有效性的模型主要有两个: 金融监管成本-收益模型和成本有效性分析模型。

金融监管成本-收益模型(秦宛顺、靳云汇、刘明志,1999)的主要思想是:金融监管都存在着一个有效边界的问题, 如果金融监管位于有效边界上或附近的一个区域内, 那么它就可以产生正的综合效应;如果金融监管超过了有效边界或区域,或者离边界很远, 那么它就很有可能会产生负的综合效应。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能够有效分析金融监管效率,界定金融监管有效边界的量化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法是目前理论界研究这一问题运用得最多的方法。 金融监管的成本-收益分析其结果实际上就是一个金融监管的效率问题, 即用最低成本实现监管收益的最大化。但它存在的较大问题是:在现实中要计算监管的收益和由于没有实施监管而造成的损失是徒劳的, 因为这种收益和损失是假想中的,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难以量化。同时,各国的金融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无法全部由监管的成本和收益来反映。 成本收益分析只是在理论上论证了如何寻找优化本国的金融监管, 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执行性。

鉴于成本-收益模型的缺陷性, 成本有效性分析模型(刘宇飞,1999)随即替代产生了。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在无法确定监管项目的具体收益大小时,可以用目标的完成程度取而代之,并计算出该收益与付出的成本之间的比例。 如果能够同样有效地完成目标,成本较小的方案要优于成本较高的方案。因此, 可以用有效程度与成本之比的最大化替代原有的成本-收益分析下收益与成本的最大化目标。在这种分析方法下, 虽然金融监管的收益仍难以量化,但由于其运用目标完成的程度(即监管的有效程度)替代了金融监管的收益,因此较为巧妙地避免了金融监管收益难以确定的难点, 从而在总体上能运用其来判断金融监管是否有效。但它存在的问题是:一个国家金融监管目标往往是多重的, 目标的完成程度的测度较为困难, 目前还没有较为成熟的量化分析方法。

鉴于以上两种方法的固有缺陷, 本文在成本有效性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金融监管有效性衡量的新方法:金融监管指数分析方法。

三、金融监管指数分析框架的构造及建立

从监管目标来看, 世界三大监管组织都制定了各自领域的监管规则,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银行监管过程较为强调安全性和公平性;证券监管强调安全性、效率性和稳定性;保险监管强调安全性和公平性。 之所以银行监管和保险监管不加入效率性指标, 主要因为效率性和安全性存在矛盾,特别对于银行业来说,由于存在系统性风险的传染主要载体, 所以各国一般较为避讳提金融效率问题。但由于发展经济是各国的首要目标,而一个有效率的金融体系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因素,所以,总结起来,金融监管的目标总体应该包含三个:稳定性、效率性和公平性(蒂米奇・威塔斯,2000)。 安全性是指金融监管要确保金融系统的安全,避免金融风险的集聚、扩散和蔓延;效率性是指金融监管要确保金融系统的效率, 促进金融系统的发展; 公平性是指金融监管过程中要强调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确保公平对待金融消费者。这三个目标主要针对金融市场不完备性的三个方面,如表2所示。

虽然金融监管主要有三个目标,但本文认为,公平性目标从属于安全性目标和效率性目标,因为公平性目标涵盖于安全性和效率性目标之内,假如一国金融业未实现公平性,则从长期来看,该国金融业的安全性和效率性都会受到损害。

根据金融监管的安全性和效率性这两个目标, 我们构建了一套金融监管的指标体系,具体如表3所示。

一般来说, 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将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 所以本文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引入了代表宏观经济稳定的三个指标,即通货膨胀率、CPI、银行不良资产比率来代表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性。而金融业效率主要包括银行的效率和股票市场的效率,所以,本文引入了4个金融效率指标:银行存贷比、银行一般管理成本、银行收入成本比和股票市场交易额占GDP比重,由此来代表金融业效率。

由于安全性目标和效率性目标存在替代关系,且这两方面的因素受各个经济或金融指标的影响,而这些指标由于单位和性质的不同, 无法直接进行横向比较, 所以我们需要将这些不同质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挑选出对金融监管指数影响最大的几个主要因素, 并确定这些因素在金融监管指数中所占的权重, 计算出金融监管指数。 最后通过比较金融监管指数的变化来进行金融监管有效性的衡量。

四、 美国金融监管指数的建立及金融监管有效性的衡量

为了计算金融监管指数, 必须对其所包含指标的基本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我们选取了美国2000~2008年的金融业安全性和效率性指标相关数据(见表4),各数据计算方法及来源如表5所示。

由于主成分分析需要各指标之间同向, 所以给通货膨胀率、CPI、银行不良资产率、银行一般管理成本、收入成本比加上负号,并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如表6所示。

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方差解释程度表和成分矩阵,如表7、表8所示。

根据前一部分对金融监管指数各影响因素的分析,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通过方差解释程度表(表7)我们可以看到,前2个因子对于总方差解释程度达到87.401%, 根据累计方差大于75%的原则, 故选取前2个因子代替所有7个因子进行估计。以前两个因子反映金融监管的总体情况,用Y1、Y2表示,每个主成分变量都是7个标准化变量的线性组合,其表达式为:

Y1=(-0.689)×Z’1+0.662×Z’2+0.989×Z’3+0.564×Z’4+0.916×Z’5+0.915×Z’6+(-0.874)×Z’7

Y2=0.419×Z’1+0.732×Z’2+(-0.039)×Z’3+(-0.766)×Z’4+0.065×Z’5+0.377×Z’6+0.149×Z’7

然后将标准化的原始数据矩阵与贡献程度向量相乘得到各主成分得分, 最后将各主成分得分按照其方差贡献率加权平均得到综合得分(即金融监管指数),如表9所示。

则美国2000~2009年金融监管指数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如图1所示,2000~2009年, 美国的金融监管指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2000~2006年,美国金融监管指数呈现区间震荡格局,2006年以后,美国金融监管指数呈现大幅下降趋势。2001~2002年,美国的金融监管指数较低, 主要是受到2001年网络股泡沫破灭,加之后来的安然公司财务造假、世界通信公司财务欺诈、施乐公司财务虚报案件,极大地打击了美国投资者的信心, 影响了美国的金融监管质量。2002年美国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并强化了美国证监会的监管职能,使得美国的金融监管指数有所提高。2007年,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的金融监管指数不断下滑,说明美国的金融监管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其金融业的发展要求,于是2009年美国通过了《多德弗兰克法案》,希望能够加强和改善美国的金融监管,但从目前的数据来看,还没有见到明显的效果。

综合本文得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 结合当前的形势和美国金融监管的现状, 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 美国应该密切关注其金融监管指数的变化,在金融监管指数出现拐点并呈现下降趋势时, 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加强其金融监管力度,确保金融业的稳定,防范金融危机。2001~2002年,美国金融监管指数呈现下降趋势,美国立即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致使美国的金融监管指数止跌回稳, 并逐步呈现上升趋势。 但2005年,美国金融监管指数出现拐点,并逐步呈现下降趋势的时候,并未引起美国政府足够的重视,且并未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其金融监管, 最终导致了2007年的次贷危机。虽然美国于2009年通过了《多德弗兰克法案》,希望加强并改善其金融监管,但为时已晚。

2. 金融监管要与金融业发展相适应, 在金融业经营体制发生变化的时候, 金融监管也要做出相应调整,否则将会制约金融业的长远发展。美国于1999年11月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确立了混业经营制度,但在同期,美国的金融监管并未做出相应调整,致使金融监管与金融业发展不匹配,致使过去十年来,美国的金融监管指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金融监管质量不断下降,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

3. 在金融监管发展的过程中, 要注重金融安全性和效率性的平衡,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尽量做到协调、均衡。2000年以来,美国金融业实现了混业经营,而其金融监管主要强调效率优先的原则,而忽视了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 这导致了美国金融企业的高杠杆性经营,并最终引起了次贷危机。

参考文献:

[1]Robert Pringle,2010. How countries supervise their banks,insurers and securities markets 2010[M]. Central banking publications.

[2]蒂米奇・威塔斯. 金融规管――变化中的游戏规则[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秦宛顺,靳云汇,刘明志. 金融监管的收益成本分析[J].金融研究,1999(10).

[4]叶永刚,张培. 中国金融监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金融研究,2009(4).

[5]江春,许立成. 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理论框架与实证检验[J].金融研究,2005(4).

[6]陆磊. 信息结构、利益集团与公共政策:当前金融监管制度选择中的理论问题[J]. 经济研究,2000(12) .

[7]刘宇飞. 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8]Becker,G. and G. Stigler,1974. Lawenforcement,malfeasance,and the compensation of enforcers[J].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3(Mar):1-18.

[9]Becker,G.,1983. A theory of competition among pressure groups for political Influenc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98:371-400.

第7篇:两化融合调研方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双证融通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高职院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由此所引发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和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广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选择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重要突破口。“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教学进行融通,使教学与生产、学校与企业、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双证融通,产学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者素质决定着生产、服务、管理的工作质量,产品质量竞争的关键就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实践证明,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能力的瓶颈。根据企业的调研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目前企业严重缺乏的是复合型技能人才、知识型技能人才和技术型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应该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以及经过严格训练的专业技能,这些人才的培养只靠注重学历教育的学科体系是培养不出来的。因此,建立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本身的特性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体现,也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的可靠保证。积极稳妥推行双证融通,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长期坚持的方向。双证融通的实施,就是要以职业资格标准作为行业或职业能力需求的风向标,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以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以职业证书、学历证书为纽带,对高职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的改革与整合,实现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双证融通的实施,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原有的教学内容和结构,改革传统的评价方法,帮助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这个目标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职责,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体现,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完善的一种选择和要求。

二、“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策略

“双证融通”是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相互沟通与衔接,是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一种融合、沟通和互认,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高职院校而言,实施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融通”,即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涵盖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要经过重新组织;二是“融通”的过程,即学校要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诸多方面入手,精心实施双证融通的过程。以下是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些策略:

1.做好职业能力分析,精心制订涵盖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资格标准是由行业专家依据职业分析所得出的从事某一职业活动或完成工作任务时的能力要求,能够完成某一等级全部技能要求中提出的工作任务,就具备了这一等级的职业能力。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高职学历证书的融通,就要使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涵盖职业资格证书中的这些能力要求。因此,紧扣职业标准中职业功能、工作内容(工作单元)、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也就成为我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与重新建构课程体系的基本策略。

2.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与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深入细致地考虑职业资格证书的内涵要求,坚持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主线重组课程体系,以职业资格证书的应知应会为主线构建教学计划,在理论教学的相应课程中落实应知内容,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落实相应的应会内容。从顶层设计,进行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和劳动力市场调研,在岗位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地方发展需要确定专业人才需求,将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形成课程体系新框架。这样一个新的课程体系是依据职业资格要求的应知应会来建构,所以双证课程与职业资格标准之间的融通方法有四种:(1)最简单的是在课程体系外,增加单独考证课程。(2)在课程体系中嵌入认证课程。(3)将认证课程内容分散融入课程。(4)将认证课程与原有课程整合,成为新课程。

3.根据职业资格标准开发双证课程。在开发双证课程过程中,均参照相应的标准,按照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进行梳理,落实到相应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的专业教学内容,努力使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在教学内涵上存在涵盖关系,或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标准之间形成对应关系,使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形成符合职业标准的“双证”课程。为保证“双证”课程开发的有效性,通过“产学合作”,吸收企业一线专家参与课程开发与培养方案的制订,按职业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将职业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整合为课程内容,从而保证了课程分析的准确性与课程结构组建的科学性,保证课程开发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和较高的技术含量,保证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及其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4.构筑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改革目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双证融通制度下重组的课程体系得以实施的重要一环。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学科化的问题,双证融通的实现必须以构筑起以能力为中心的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模块的教学模式为依托。

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知识“灌输”模式,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统一性,把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整合起来,做到理论—实践双交叉,“双证”教学一体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开展基于项目(工作任务)的学习、基于真实(或“仿真”)情境的学习、基于同伴互助合作的学习,以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职业活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在教学的时空安排上,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注重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校内学习与企业学习相结合,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网络学习与教室学习相结合、课程学习与竞技学习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安排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使“一教双证”更富成效。

三、“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管理与运行

“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获得成功,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关键。它保障、监督、调控、优化培养过程中各有关要素的活动、行为及相互间作用,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制度、培养保障制度等相关的管理方式,是培养目标实现的保证。在执行学院常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具体地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做好“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质量监控,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确保改革的成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完善学院产学合作工作机构,从学院到系部、企业,有专人负责校企合作事宜,形成网络化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形成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实训基地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提高校企合作水平与产学研合作层次,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各试点专业以产学合作形式,定期进行与试点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研究与职业能力分析,开展对已有职业标准的剖析,实施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监控。为了取得明显的改革成效与示范效应,将实验专业的试点班级列为“教学特区”,为试点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改革及课程开发、教学安排、资源配置、教学工作量计算等方面提供一系列对内、对外的优惠措施,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系(部)在各门课程的教改实施前,预先制订好详细的实施方案与教学设计,及早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教学过程、师资与教学资源等各项安排,并报教务处以便协调管理。

2.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各系,按“分层化、分类型、分级别、模块化、学分制”这一方略进行“双证课程”开发。针对不同专业的人才质量标准要求,探索针对不同层次职业能力定位的课程,进行分级别、模块化、学分制的课程方案设计与具体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以此促进系部、专业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实施各系部之间教学改革的合作,实现各系部优质课程的开放性,也有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并为“订单培养”提供优化整合的解决方案。

3.学院的高教所整合全院研究机制,使高等教育研究工作“校本化”。把“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作为学院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研究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为改革工程的实施提供咨询。教学部门积极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细节实施与管理措施,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运行“铺路搭桥”。督导部门积极研究教学改革的质量评价、质量监控的方法,促进改革工程的质量提升。各系积极研究试点专业的质量标准,并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专业自身特点,研究与落实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方法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提升。

第8篇:两化融合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订单式培养模式;运作步骤;能力结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T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5-0107-03

随着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和国外金融机构的大量进入,金融人才需求将长期存在,为此,我国政府致力于推进金融人才战略,加强金融人才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然而,我国高等院校金融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研究生毕业生数量增加对本科生就业形成挤压,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相背离,使金融行业对金融本科生的实用性产生质疑,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部分高校金融本科就业形势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订单式”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本质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1]。就金融本科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而言,可以理解为以金融机构为载体,以真实金融业务环境、真实金融业务流程为背景实行全真化教学,通过聘请金融机构业务骨干参与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指导等途径与金融行业深度融合,面向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一线岗位培养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订单式”培养的关键是实现人才规格的“适销对路”,其核心和最终目的是达到理想就业,这是衡量“订单式”培养的基本标准。对学校而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就是根据按需生产,促进就业。

二、金融本科“订单式”培养的必要性

“订单式”培养一般应用于职业教育以及制造业领域,对于普通高等院校金融本科专业以及金融服务业应用尚处于探索之中。

(一) 拓展金融行业就业空间

金融行业吸收毕业生就业能力较强。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在我国,作为三产支柱之一的金融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的深度与广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为行业发扩张留下巨大空间,将成为吸收毕业生的重要领域。从目前看,金融行业人才需求两极化明显,对人才的需求分为高端和低端两块,两类人才都较缺乏。“订单式”培养模式定位于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将为金融行业提供基础人力资源,拓展就业空间。

(二)缓解校企之间就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众多高等院校金融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采用“三段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模式,过多强化理论教学,缺少实用金融技能的培养,学校不了解金融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忽视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出来的理论型人才与企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脱节,学生受过了高等教育却无法适应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性岗位,供需之间结构性矛盾突出。“订单式”培养模式要求金融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注重企业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街接,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吻合,促进了学校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深化,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结合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到用人单位直接上岗工作,实际上是在人才市场与高等院校之间启动了“人才直通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校企之间就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三)推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动态的,然而很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变革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人才培养采用传统的“3+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过多强调理论教学,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相对偏低,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必须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做到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需要,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实际经验上看“3+1”模式存在两个重要缺陷:一是第四学年对于实践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学生却利用这段时间四处找工作而使企业实习流于形式;二是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结合不够紧密,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不如后实习模式。金融专业采用“订单式”培养可以实施“2+1+1”模式,即两年在校基础理论教育、一年在校专业课程学习、一年在金融企业实践培养。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意向解决,因此,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金融实践能力的提高上;另一方面,学生利用第四学年深入的金融企业具体岗位锻炼,可以获得真正的实践操作能力,节约用人单位的培养成本和时间。

(四)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

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外部性,这种特性决定了政府教育资源的分配应优先配置初等教育。目前,我国政府财力有限,高等院校办学经费不足现象比较普遍,而市场规则决定了普通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就业为本”,为此许多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进行了大量的教育投入――引进人才,进行实训中心与实践基地建设。但苦于经费不足,一方面形成大量“高校债务”,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达到社会需求标准。“订单式”培养模式能够充分利用金融行业与高等院校各自在人才、实践等方面资源的优势,通过双方之间的优势资源整合,提高教育效率,减轻高校对财政投入的依赖。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2]。

(五)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学校、金融企业、学生三者的有效之举

“订单式”培养模式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实施形式,突破了学校依赖企业接纳学生,企业依赖学校补充人力资源的简单供求关系,体现了校企平等合作的互利关系。企业的发展有赖于学校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学校的发展有赖于企业人才源源不断的需求,校企双方真正把对方的发展当做自己的发展,把对方的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共同利益,使得校企双方更全面、更深入的合作有了基础,使校企的相互持续发展有了可靠的保证,这才是它的根本意义所在[3]。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三赢”,是一种产学合作的高层次形式。

三、金融本科专业 “订单式”培养模式运作步骤

金融学专业根据金融企业人才需求,与金融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与金融企业人力资源和业务部门在教学、师资、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教学,共同对毕业生进行跟踪,其运作步骤见图1。

(一)行业岗位调研论证

市场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处处存在。学校在确立“订单式”培养项目时需要了解金融行业合作意愿的市场容量和具有合作愿望的金融机构本身情况、需求特点与发展潜力。对这两个方面情况的调查论证不充分是导致“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一系列问题的最初根源。因此,学校必须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建立意愿合作的企业信息库,尽量收集更多的合作信息。需要通过走访、写调研报告、组织行业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及合作意向,了解招聘员工数量、人才类型。同时,对于初步确定了的合作企业需要做详细深入的调查了解与可行性论证。

(二)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学校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按照企业意图,共同培养适合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的人才,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要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4]。根据 “三个协调”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对接,节约用人单位的培养成本和时间,使学校成为企业储备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人才基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该重点突出“能力结构”设计,突出综合实践能力和执业能力的培养。见图2。

(三)签订“订单”协议

“订单”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也是区别于其他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学校可以与所确定的金融机构直接签订协议,也可以双方通过人才中介机构签订三方人才培养协议,在协议内容上必须明确人才供需双方的职责、人才培养计划和录用标准。聘请除合作企业和学校以外的行业专家和教育专家共同对方案进行论证,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最后由学校、合作企业在考虑这些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

(四)利用校企双方教育资源,共同培养人才

根据“订单”的约定,实施“2+1+1”模式,一二年级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三年级根据学生毕业以后从事的岗位进行真实环境,真实情景的全真化教学,四年级要求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为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符合“订单”及职业岗位的要求,保证企业用人的质量,企业应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即不仅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而且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全过程。

(五)金融机构按订单要求录用学生

“录用就业”作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成为区别于其他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重要特征。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对象的确定,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充分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这既是为满足合作企业的要求,也是为尊重学生及其家长的利益,从而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共赢”。在“订单式”教育完成后,用人单位对学生进行面试、笔试测评综合素质,符合毕业要求、达到金融机构录取标准的学生由用人单位录用为正式员工,从事“订单”所规定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跟踪与反馈机制,定期了解学生实习和工作情况,完善“供货”后的跟进服务,进一步改进“订单式”培养模式。

四、结束语

普通高等院校金融本科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建立,对于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提高教育质量有重大意义,但在实践中由于金融业人力资源供给相对充分,使得金融机构倾向于高端人才,对本科订单模式积极性不高,加之国家与行业引导相对较弱,使得模式的推行阻力较大,因此,还需要国家、行业与高校的共同关注与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新林.金融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初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

[2] 曾庆学.构建适合会计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J].商场现代化,2006,(2) .

第9篇:两化融合调研方案范文

VMware公司未来5年内将向中国市场投资10亿美元。当VMware公司首席执行官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在一年一度的VMware vForum中国大会上宣布这一消息时,全场的气氛达到了一个高潮。

每年都会在美国VMworld大会之后举办的VMware vForum中国大会,就像是VMworld的一个翻版,演讲主题、产品、技术交流如出一辙,只是规模缩减了一些。在参加本次VMware vForum中国大会之前,记者头脑中还保留着这样的老印象。但是从帕特・基辛格宣布未来5年将在中国投资10亿美元那一时刻开始,VMware一系列针对中国本地的研发、销售和服务,以及合作伙伴的新政都让人感到兴奋不已。VMware vForum中国大会终于有了浓浓的中国味儿。

亚洲研究院是桥梁

IDC的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云计算市场之一。2013至2017年,全球云计算市场的增速为17%,而中国市场为26%。IDC预测,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将从2014年的16.59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30.5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

在许多跨国企业的眼中,中国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性市场,VMware当然也不例外,更何况VMware中国业务呈飞跃式增长,这也促使VMware的全球策略逐渐向亚太和中国市场倾斜。短短几年时间内,VMware中国的团队从最初的几名员工开始迅速扩张到数百人。VMware不仅在中国销售其软件,而且也在中国本地进行开发。VMware越来越多核心的、战略性的产品都是在中国本地开发,或者都有中国研发团队做出的贡献。中国开发、中国销售对VMware而言早已不再是口号,而是真真正正落在了实处。

帕特・基辛格向记者表示:“我们投入的这10亿美元将主要用于加强在中国本地的产品研发,同时壮大我们的合作伙伴队伍,拓展市场覆盖面。”

VMware加强在中国本地研发的另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成立VMware亚洲研究院。VMware亚洲研究院的宗旨是通过联合开发解决方案,实现多样化的技术创新,同时加强与中国学术界、开发者、开源社区和合作伙伴的合作,逐步提升VMware技术生态系统的影响力。帕特・基辛格进一步解释说:“VMware亚洲研究院在统率我们整个亚洲地区生态系统工作的同时,还将进一步深化我们同中国本地开发人员的关系,特别是在开源技术、OpenStack方面的合作。VMware亚洲研究院是一个向亚洲市场展示我们创新能力的新窗口。”

作为VMware亚洲研究院的负责人,VMware公司全球副总裁、亚洲研究院总经理李映博士向记者表示:“过去10年,我们更多地是把世界优秀的技术引入到中国来,然后在中国使用和推广,本土用户的需求相对而言处于次要地位。但是,最近几年,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中国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尤其是在混合云、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等方面,而过去那种引进来再消化吸收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中国市场的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先进技术的开发必须与中国本地客户和市场的需求相结合,开发针对中国市场的功能,然后再把它推广到全球。”

VMware亚洲研究院的任务就是面向中国市场提供技术合作、技术开发、新产品开发等服务。在这个过程中,VMware亚洲研究院起到了桥梁的作用:第一座桥,把研发和销售团队连接起来;第二座桥,把VMware中国技术团队与公司总部的技术团队连接起来;第三座桥,把VMware和客户紧密联系起来。

李映解释说,VMware亚洲研究院与中国研发中心的职能是有差异的:第一,两者的工作侧重点不同,研发中心做的是面向全球的研发,而亚洲研究院只是针对中国本土市场的需求进行研发;第二,两者的工作模式与合作方式也不相同,研发中心更多采用的是传统的内部研发模式,而VMware亚洲研究院的产品开发团队则是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归纳出产品的性能需求,然后进行内部研发,最后再通过销售团队推广到市场上;第三,VMware亚洲研究院从一开始就采用完全开放的模式,从市场需求的收集到与中国本地大学、开源社区的合作,开放与合作都是第一位的。

“VMware亚洲研究院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团队。对我们来说,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把销售团队的资源与研发团队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为整个公司的中国战略服务。这也是体现VMware亚洲研究院桥梁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李映强调说。

Linux VDI醉翁之意不在酒

虽然VMware亚洲研究院是10月29日才正式宣布成立的,但其首个项目已经启动,这就是一款基于Linux的VDI(虚拟桌面架构)解决方案,它可以满足中国开源技术市场的独特需求。

VMware亚太暨日本区终端用户计算产品营销总监涂奕乐进一步介绍说,VMware亚洲研究院启动的首个项目是根据中国Linux联盟提出的最新要求,在中国开发的Linux虚拟桌面。随着使用Linux桌面的中国企业用户日益增多,关注企业合规性的IT管理员必须优先考虑如何对虚拟桌面实施更加安全的管理。VMware亚洲研究院希望为中国用户提供虚拟桌面的更多选择。

从VMware产品战略的角度分析,从服务器虚拟化领域向桌面虚拟化领域拓展是VMware的必然选择。在过去两三年中,VMware加大了终端计算的研发和市场推广力度,在中国也与一些本地知名的终端硬件设备制造商展开合作,比如升腾,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Linux VDI的推出被认为是VMware终端用户计算战略的自然延伸,其目的是为企业员工提供更为安全的虚拟工作空间,提高其工作效率。

除了提供Linux桌面集中管理的功能以外,VMware Linux VDI解决方案还支持用户在办公区域之外通过移动设备安全地访问Linux桌面。

“开源技术在中国的普及速度非常快,而开源技术的推广需要众多厂商的通力合作。如何抓住开源技术的重点,如何将开源技术为我所用,与VMware现有的产品相结合,这也是VMware亚洲研究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李映表示,“开发Linux VDI也是一种尝试。我们要通过这种方式与开源组织、社区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将来更深入的合作搭建一个平台。”

VMware并不满足于做出Linux VDI这样一个新产品。VMware醉翁之意不在酒。涂奕乐告诉记者,一方面,中国用户对Linux的要求比较高,所以VMware会比较细致地打磨Linux VDI这样一款产品;另一方面,VMware希望借助Linux VDI打造整个生态系统,不仅仅支持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国外厂商的Linux解决方案,而且要支持国产的操作系统,甚至将来有可能把客户的关键应用也迁移到国产操作系统平台之上。

Linux VDI项目的成功推出为VMware亚洲研究院打响了头炮。李映表示:“VMware亚洲研究院未来会加强与客户的交流,并与VMware自己的销售团队、研发团队合作,共同找出未来三五年内可以促进VMware在中国发展的最关键的3~5个技术方向,然后有选择地进行深入研究和产品化。其实,我们的工作有点像投资机构,也是要先找出趋势,然后按照这一趋势找出适合投资的几个技术方向,再去整合销售资源、研发资源,最终让技术趋势变成现实。”

联想与VMware的合作由来已久。早在2008年,双方就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双方又共建了“联想威睿技术联合实验室”。借助联合实验室这一平台,双方在服务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云计算数据中心、基础架构管理与运维、数据容灾等技术领域进行了深入合作。

在本次VMware vForum大会上,作为VMware的深度战略合作伙伴,联想了ThinkCloud-Livc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是自2013年双方共建联合实验室以来推出的首款桌面虚拟化产品,也是联想今年在云计算领域的核心产品之一。

联想ThinkCloud-Livc是一款基于VMware Horizon桌面虚拟化技术定制开发的国产桌面虚拟化端到端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对Windows桌面、应用和数据的统一存储、统一计算和统一管理。

超融合方案进展良好

“在软件定义数据中心演进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基础架构――超融合基础架构,它是一个单一的集成解决方案,能够让客户快速地构建和部署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我们推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称为EVO:RAIL。我们与OEM合作伙伴一起来推广这一解决方案。采用EVO:RAIL,用户可以在15分钟内让应用上线。”帕特・基辛格介绍说。

今年在美国举行的VMworld大会上,VMware正式了超融合解决方案EVO:RAIL,同时公布了首批EVO:RAIL的硬件合作伙伴,其中浪潮是唯一一家来自中国的厂商。VMware公司高级研发副总裁范承工告诉记者,目前VMware EVO:RAIL的进展情况良好,不仅有了8个合作伙伴,而且有了第一笔订单。

在本次VMware vForum中国大会上,浪潮正式了基于EVO:RAIL的云海数据中心一体机。云海数据中心一体机EVO:RAIL已被纳入到浪潮的云计算整体解决方案中。浪潮云海数据中心一体机EVO:RAIL主要面向对空间和成本要求极高,并且希望快速搭建小型数据中心的中小规模的政府、卫生、教育和企业等用户。该解决方案采用了高效VR设计,大幅降低了总体拥有成本,而经过精密设计的无线缆方案具有出色的散热效果。此外,本土化是浪潮云海数据中心一体机EVO:RAIL的另一大优势,其全中文的人机交互界面更符合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本地供货和服务可以实现快速的客户响应。

浪潮云和大数据事业部总经理王峰表示,云海数据中心一体机EVO:RAIL将进一步提升浪潮在软件定义数据中心领域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确立它在中国云计算市场的领先地位。目前,在云数据中心基础架构领域,浪潮已经形成从云海OS云数据中心操作系统到EVO:RAIL一体机,再到Smartrack整机柜式数据中心模块化产品的完整产品组合和解决方案。

VMware在宣布首批EVO:RAIL硬件合作伙伴名单时就曾表示,接下来会有更多合作伙伴加入到EVO:RAIL的阵营中来。果不其然,在2014 VMware vForum中国大会举办期间,HDS 消息称,已与VMware签署了最新合作协议,VMware超融合方案EVO:RAIL将加入HDS UCP虚拟化产品家族中,双方将基于超融合基础架构整合计算、网络与存储资源,面向企业级用户提供化繁为简、易于部署和一站式的虚拟化云平台解决方案。与此同时,惠普也宣布推出其超融合方案,虽然该方案不是直接支持EVO:RAIL,但也是与VMware的虚拟化软件和管理软件紧密集成。

VMware EVO:RAIL在最新的超融合架构之上集计算、网络与存储于一体,可为用户提供高效的应用部署方式。VMware与HDS两家的解决方案整合在一起,将为客户完整地交付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全部价值。整合了VMware EVO:RAIL的HDS UCP虚拟化家族能够帮助用户在适当的服务级别(SLA)高效部署适当的应用。

在数据中心内部,VMware与HDS双方的共同客户可以无缝地跨平台、跨层级部署现有的和全新的应用,并通过HDS UCP Director实现统一管理。所有系统都可在VMware vCenter内部实现自发的监测与管理,从而大幅简化软件定义基础架构服务的交付过程,同时降低运营费用,有效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盈利能力。

现在,业界对超融合解决方案的讨论越来越热烈。人们经常会拿较早推出的Nutanix的超融合解决方案与VMware EVO:RAIL进行对比。范承工介绍说:“VMware vSphere与Nutanix超融合解决方案是合作关系,而VMware EVO::RAIL和Nutanix超融合解决方案是直接竞争关系。Nutanix超融合解决方案推出已有两三年时间,而VMware EVO:RAIL才刚刚,所以Nutanix在市场上暂时处于领先位置。不过,VMware EVO:RAIL的架构更优秀。我相信,用不了两年时间,VMware EVO:RAIL一定会成为超融合市场的领先者。”

VMware EVO:RAIL是针对中小型企业的可以快速部署的超融合解决方案,其配置相对固定,而且可扩展性受到一定限制,这一点也受到了有些厂商的质疑。不过,在VMware的规划中,面向大型企业的VMware EVO:RACK超融合解决方案即将问世,其扩展能力将更加强大。

中国特色的混合云

软件定义数据中心、混合云、企业移动是VMware当前的三大战略重点。在超融合解决方案、桌面虚拟化方面,VMware已经与中国本地的合作伙伴开始了紧密的合作。其实,在混合云方面,VMware下手更早,今年7月便与中国电信在中国落地了天翼混合云服务。“从11月开始,天翼混合云服务将开始试用,明年1月将交付基础架构即服务。”VMware公司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宋家瑜介绍说,“接下来,我们将与中国的一些主要合作伙伴一起开发混合云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