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边城小镇范文

边城小镇精选(九篇)

边城小镇

第1篇:边城小镇范文

[关键词] 农村与城镇中小学;商店;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R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0(a)-103-02

当前各地食品安全管理和检测力度加大,大的商场、超市的食品销售管理较为规范,加之成年人识别能力强,可有效的杜绝非安全性食品,但由于中小学周边商家受利益驱动,对食品把关不严,一些质次价低的食品易进学生口中。尤其学生对加于非安全的一些添加剂成分的食品却十分喜好,更增加了危害程度。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辖区内的农村和城镇中小学周边200米的商店(包括超市),所售的食品,主要是中小学生喜好的,主要大类有冷饮类、糕点类、酱菜类、肉与肉制品类,以及其他小食品,包括有包装的和散装的。

1.2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时间为2006年3月~2007年11月,检测理化指标为食品中各种调色、调味的添加剂,包括亚硝酸盐、苯甲酸及钠盐、山梨酸、糖精钠、日落黄、苋菜红、胭脂红、姜黄、亮蓝。所检食品均检测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两项微生物指标。检验方法依据GB/T5009-2003,评价按照食品添加剂食用卫生标准采样要求:店内所售的食品,有包装的定性食品采样量为250 g(ml)。在店内所售的食品采样正确填写采样记录单,包括样品名、生产厂家、数量、采样点、采样人和采样时间。微生物监测指标按检验要求送检,如不能按时送检,要求低温保存样品。

2 结果

标率等指标分别见表1~3。在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检测指标中,农村中小学周边商店食品超标率分别为21.7%和15.6%。明显高于城镇的14.2%和11.2%。(χ2=13.435,χ2=5.89 P值均

3讨论

本次农村与城镇中小学周边商店食品安全调研,是选定食品和选定指标的调查,突出对危害少年儿童健康指标的关注。随着各地食品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大,一些质次的食品正从城市转向农村,从成年人流向少年儿童。中小学周边商家的食品安全问题值得关注,中小学生食品安全意识较差,有些商家经营一些不合格食品。从调查看这些食品的色香味较重,时间过长,三无产品较多,包装简单甚至无包装。要加强中小学周边商店、超市的管理,对其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测的同时,要对学校和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

[参考文献]

[1]GB/T4789.2.3-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2]GB/T5009-2003.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一)[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第2篇:边城小镇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道路交通系统;布置;问题

Discussion on Arrangement of Road Traffic System in Small Towns

Zhang Zhe-lian

(Shengzhou town planning management service stationShengzhouZhejiang312400)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our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has not keep up with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villag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lag has exposed a lot of problem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layout of road traffic system in small towns.

【Key words】Small town;Road traffic system;Layout;Problem

小城镇对外交通运输是指小城镇与外部城镇、农村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运输的总称。它是小城镇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构成小城镇的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它把小城镇与各有关地区联系起来,促进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交流,为发展工农业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服务质量创造了条件。下面介绍各种对外交通设施在小城镇中的布置各种对外交通设施在小城镇中的布置。

1. 公路在小城镇中的布置

公路运输是非常重要而又最普遍的一种对外交通运输方式。目前,我国城镇之间、城镇与乡村之间,几乎都有公路联系,可见公路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沟通城乡物资交流、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城镇范围内的公路,有的兼有小城镇道路的某些功能,有的则是小城镇道路的延续。在进行小城镇用地布局时,应结合总体规划,合理选定公路线路的走向及其站场的位置。

1.1公路线路在小城镇中的布置。

1.1.1从我国现有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多数小城镇往往是沿着公路两边远渐形成的。在旧的小城镇中,公路与小城镇道路并不分设,也没有明确功能分工,它们既是小城镇的对外交通性道路,又是小城镇内部的主要道路,逐步形成了某些小城在公路两旁商业服务设施集中、行人密集、车辆往来频繁的混乱现象,使各种车辆、车辆与行人之间产生根大干扰。如图1所示,由于对外交通穿越小城镇,分割居住区,不利于交通安全,也影响居民的生活

安宁。这种布置不能适应小城镇交通现代化的要求,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图1过境交通穿越城镇

1.1.2在进行小城镇规划时,通常是根据公路等级、小城镇性质和规模等因素来确定公路布置方式。常见的公路布置方式有:

(1)将过境交通引至小城镇,以“切线”的布置方式通过小城镇边缘。这种布置方式可将车站设在小城镇边缘的人口处,使过境交通终止于此,不再进入镇区,避免与小城镇无关的过境车辆进入镇区所带来的干扰。

(2)将过境公路迁离小城镇,与小城镇保持一定的距离,公路与小城镇的联系采用引进入镇道路的布置方式。这种布置方式适宜于公路等级较高且经过的小城镇的规模又较小的情况。公路等级越高,经过的小城镇规模越小,则在公路行驶的车辆中,需要进入该小城镇的车流比重也就越小。而过境车流所占比重则越大,所以公路迁离小城镇布置是适宜的。

(3)当小城镇集多条过境公路时,可把各过境公路的汇集点从小城镇内部移到小城镇边缘,采用过境公路绕小城镇边缘组成小城镇外环道路的布置方式。这种布置方式外环道路既能较好地引出过境交通,又能兼作布置于小城镇边缘工业仓库之间的交通性干道,以减轻小城镇内部交通的压力和对居住区的干扰。原过境公路伸入小城镇内部的路段可改作小城镇道路。

1.2公路汽车站在小城镇中的布置。

公路汽车站又称长途汽车站,按其使用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客运站、货运站和客货混合站等几种。长途汽车站场的位置选择对小城镇规划布局有很大的影响。汽车站场的位置要合理,使它既使用方便,又不影响小城镇的生产和生活,且与铁路车站、轮船码头有较好的联系,便于组织联运。

(1)客运站对于小城镇,由于镇区面积不大,客运人数不多,长途汽车客运班次较少,大都设1个客运站,布置在小城镇边缘,主要是为了减少过境车流进入镇区若小城镇铁路交通量不大时,还可将长途汽车站和铁路车站结合布置。

(2)货运站货运站位置的选择与货源和货物性质有关。一般布置在小城镇边缘,且靠近工业区和仓库区,便于货物运输,同时也要考虑与铁路贷场、货运码头的联系,便于组织货物联运。

2. 铁路在小城镇中的布置

2.1铁路对小城镇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大多数小城镇,铁路用地已成为小城镇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了小城镇总体布局的形式。在小城镇规划中,要认真分析并科学预见小城镇与铁路的扩充和发展,尽量避免跨铁路两侧进行发展,以免给小城镇的生产、生活、交通、环境以及今后小城镇建设方面设置障碍。在规划布置时,为了避免铁路切割小城镇,员好铁路从镇区的边缘通过,并将客站与货站都布置在镇区一侧,使货场接近于工业和仓库用地,而客站靠近居住用地的一侧,如图2所示。在布置时应注意客站与货站的两侧要留有适当的发展用地(铁路客运站、货场与镇区主要部分同侧布置见图2)。

图2铁路客运站、货场与镇区主要部分同侧布置

图3铁路货场与镇区主要部分对侧布置,客运站与镇区主要部分同侧布量

2.2这种布置形式比较理想,但由于客货同侧布置对运输量有一定的限制,从而限制了小城镇工业与仓库的发展,限制了小城镇工业与仓库的发展,所以这种布置方式只适宜于工业与仓库规模较小的小城镇。否则,由于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布置了过多的工业,运输量增加,专用线增多,必然影响到铁路正线的通行能力。当小城镇货运量大,而同侧布置又受地形限制时,可采取客货对侧布置的形式,应将铁路运输量大、职工人数少的工厂有组织地安排在货

场一例,而将镇区的主要部分仍布置在客站一例,同时还要选择好跨越铁路的立交道口,尽量减少铁路对镇区交通运输的干扰,如图3所示。

2.3当工业货运量与职工人数都比较多时,也可采取将镇区主要部分设在货场一侧,而将客站设在对侧,如图4所示。这样,大量职工上下班不必跨越铁路,主要货源也在货场同侧,仅占镇区人口比较少的旅客上下火车时跨越铁路。

图4铁路客运站与镇区主要部分对侧布置,货场与镇区主要部分同则布置

2.4总之,由于多种原因当车站必须采取客货对侧布置时,小城镇交通将不可避免地要胯铁路两侧,应保证镇区布置以一侧为主,货场与地方货源、货流同侧,充分发挥铁路运输效率,并在布局时尽量减少跨越铁路的交通量。

沿河两岸建设的小城镇,还应注意两岸的交通联系。桥梁位置、轮渡、车渡等位置,均应与小城镇道路系统相衔接,且与航道规划统筹考虑,既满足航运的效益,又方便小城镇内部交通联系。

参考文献

[1]杨荣南.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儿个问题[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

[2]秦岭.试论我国农村城镇建设的运行机制[J].城乡建设,1997.

[3]阳建强 王海卉. 最佳人居小城镇空间发展与规划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第3篇:边城小镇范文

关键词:文化旅游区;小城镇 ;联动开发

Abstract:From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area to start, through the driving force, space and industry contacts on the aspects of cultural tourism and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small towns of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as a starting point to Guangdong Province Xinxing County Cultural Tourism District Planning Patriarch conducted the empirical research.

Keywords:cultural tourism zone;small towns;joint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75-03

1 引言

从大区域尺度来看,大多数旅游区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需要依托周边大中城市发挥旅游流的集散作用,如九寨沟依托成都作为集散中心、龙虎山依托鹰潭作为集散中心等。从小区域尺度来看,旅游区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旅游区内部对开发建设都有一定的限制,规模化的配套产业将在旅游区周边依托现有小城镇或是新建城镇发展壮大,这些小城镇将逐步印上自身的文化烙印,形成与文化旅游区相关联的特色文化旅游小镇,体现在建筑形态、空间格局或是民俗生活等方面。

目前国内外关于文化旅游区开发模式和小城镇开发模式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有关两者之间联动开发模式的研究较少。本文所研究的小城镇是指伴随文化旅游区逐步发展起来的以配套功能为主的小城镇,本身即作为旅游区核心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不在本次研究范围之内。

2 不同视角下文化旅游区与小城镇联动开发模式特点

2.1驱动力视角下文化旅游区与小城镇联动开发模式

驱动力包括经济驱动力和社会驱动力两部分,其中经济驱动力是指带动旅游区或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社会驱动力是指带动旅游区或小城镇形象与知名度的提升。从驱动力视角来看,文化旅游区与小城镇之间存在以下三种模式。

2.1.1单向弱驱动模式

随着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对配套设施提出了少量的需求,周边小城镇开始小规模的开发建设。该模式下,旅游区的发展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以及知名度的提升会产生少量的影响,而小城镇对文化旅游区产生的反作用力微乎其微。该模式通常发生在文化旅游区的初步发展阶段,如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安徽齐云山旅游区,周边齐云山镇开始发展餐饮、住宿等简单配套产业,但处于较低发展层次,同时齐云山旅游区对周边齐云山镇的经济带动作用较弱,齐云山镇更是没有什么名气,对旅游区的影响微乎其微,产业上仅有较小的联动。

2.1.2双向强弱混合型驱动模式

文化旅游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配套设施提出了规模化需求,周边小城镇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该模式下,旅游区的发展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以及知名度的提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小城镇对旅游区逐步产生经济上的反作用力,但小城镇还未形成自身完善的文化烙印,对旅游区的社会驱动力较弱。该模式通常发生在文化旅游区的高速发展阶段,如世界文化遗产庐山风景区与风景区内的牯岭镇,牯岭镇作为庐山风景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初步形成自身的城镇形象,与旅游区之间呈双向强弱混合型驱动模式,产业上密切联动。

2.1.3双向强驱动模式

文化旅游区发展到成熟稳定阶段,全面带动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与知名度的提升。小城镇不再仅仅体现配套功能,开始形成与文化旅游区相关联的自身文化烙印,成为特色文化旅游小镇,反之对文化旅游区产生较大的影响。两者之间相互支撑、相互带动。如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九寨沟风景旅游区,已步入成熟稳定阶段,对旅游区沟口的漳扎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旅游区作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全镇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反之,漳扎镇的城市形象明确,尤其是沟口配套服务一条街——边边街,更是成为九寨沟旅游区的一大亮点,旅游区与城镇之间联系密切,产业与形象得到了相互的带动。

2.2 空间视角下文化旅游区与小城镇联动开发模式

从空间视角来看,文化旅游区与小城镇之间存在三种模式。

2.2.1初级空间隔离模式

通常发生在旅游区的起步阶段,旅游区对配套设施的要求很低,在旅游区内部零星用地即可解决。同时,一般而言,旅游区发展的初级阶段,周边小城镇居民对于旅游业所带来的效益没有充分认识,反而会认为游客的介入会影响他们的生产与生活,对旅游业的发展持反对态度。因此,旅游区与周边小城镇在空间上没有关联,一般通过围墙的形式进行隔离。

2.2.2空间融合模式

通常发生在旅游区的发展和成熟阶段,旅游区对配套设施提出了规模化发展需求,配套小城镇逐步成为旅游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者在空间上呈相互融合状态,往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建设,互相促进。以云南丽江古城、凤凰古城为代表的一大批旅游小镇,借助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旅游小镇发展,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旅游区与配套设施有机的事例在一起。

2.2.3高级空间隔离模式

这是旅游区发展到成熟阶段所呈现的一种衍生模式。当文化旅游区定位于营造空灵、纯粹、非世俗、与世隔绝的文化氛围时,餐饮、娱乐、购物等世俗的配套产业不再适合于旅游区内部开展。因此,需要将配套小城镇与文化旅游区在空间上进行隔离,隔离的形式一般采取河流、绿地等生态手法。比如是广州南沙万顷沙,这里拥有湿地、碧海、流水、沙田等资源,并且利用自然元素将旅游区与城镇分隔开,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水乡文化旅游度假区,区内只营造原生态水乡文化内容。

2.3 产业视角下文化旅游区与小城镇联动开发模式

从产业视角来看,文化旅游区与小城镇之间存在三种模式。

2.3.1产业非相关模式

文化旅游区的所有产业与小城镇之间几乎没有关联,该模式通常发生在文化旅游区的起步阶段。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文化旅游区都处于摸索阶段,产业配套没有跟进,小城镇的发展与文化旅游区是相对独立的。

2.3.2产业低相关模式

文化旅游区的少量产业与小城镇有一定关联,小城镇为旅游区提供较低档次餐饮、住宿功能,该模式通常发生在文化旅游区初步发展阶段。帽峰山旅游区作为广州东北部的绿肺,自然条件优越,周边的城镇随着旅游区的发展,自发形成了以餐饮、住宿等一系列产业,但由于地处边缘地区,它们之间的联动性较差。

2.3.3产业高相关模式

文化旅游区的大多数产业与小城镇都有密切的联系,小城镇为旅游区提供餐饮、住宿、娱乐、商业、交通等全方位的服务,该模式通常发生在文化旅游区的高速发展阶段与成熟稳定阶段。如杭州灵隐寺旁的安缦法云,保持了杭州原始村落风格和周边自然山体的完整性,以酒店旅游为主的旅游产业,以文化为设计理念,原生态环境为背景,为杭州灵隐寺景区提供相关的配套设施。

3 基于综合视角下的文化旅游区与旅游小镇联动发展规划

通过对大量文化旅游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案例研究,我们认为文化旅游区与旅游小镇联动开发一般而言会采取混合的开发模式,而且伴随着文化旅游区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区与周边小城镇之间呈现出不同发展模式的组合。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是与老子、孔子并称为“东方三圣”的伟大人物,在中国及世界佛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云浮市新兴县是六祖惠能大师出生、成长和圆寂之地,保存了众多六祖生平留下的遗址遗迹,为新兴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坚实基础。笔者在《广东省新兴县六祖文化旅游区规划》(下简称规划)编制过程中,在文化旅游区与旅游小镇联动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阶段六祖文化旅游区的开发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探索一种突显人文特色的全新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国际性影响力的“中国禅都”特色文化旅游区以及一个与珠三角城市网络紧密相连的禅意休闲小镇。

3.1现状判断:无相关驱动+初级空间隔离+产业非相关模式

文化旅游区发展初期,伴随着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对住宿、餐饮等基本配套设施提出了较小需求。即使旅游区周边已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建设,但是由于旅游区处于起步阶段,影响力较小,住宿、餐饮等基本配套设施的建设仅在旅游区内部零星用地解决。因此,该阶段旅游区孤立发展,与周边小城镇无驱动关系;在空间上呈初级空间隔离模式;在产业上呈非相关模式。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虽然六祖文化旅游区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恩寺以及具备高硫化氢含量的温泉资源在广东省内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由于缺乏全盘规划,景区景点各自为政,除了住宿产业之外,并未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住宿产业在旅游区内部解决,旅游区孤立发展,与周边六祖镇几乎没有关联,在空间上由于六祖河的分割,呈现互隔离状态,产业之间几乎无联动关系,呈现典型的“无相关驱动+初级空间隔离+产业非相关”的发展模式,急需通过规划,提升文化旅游区和小城镇的联动发展水平。

3.2启动阶段:单向弱驱动+初步空间融合+产业低相关模式

随着文化旅游区的初步发展,旅游区内的零星建设用地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配套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旅游区内的开发建设又受到一定的限制,需要在旅游区外缘寻找发展机会,对周边城镇提出了少量低档次配套餐饮、住宿功能。城镇居民开始意识到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来的一定的机遇与切实的经济利益。旅游区与小城镇呈单向弱驱动模式;在空间上呈初步的空间融合模式;在产业上呈低相关模式。

规划根据启动阶段的特点,提出在启动阶段纪要鲜明的提出将六祖文化旅游区打造成为集朝拜圣地、文化体验、温泉度假、养身保健、会议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国际性影响力的“中国禅都”,通过对禅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禅文化景点的打造,在旅游区营造出充满禅意的、空灵的、纯粹的、非世俗的、与世隔绝的文化氛围。

为了强化启动阶段文化旅游区与旅游小镇联动发展的效果,营造充满禅意的、纯粹的文化氛围,规划结合未来发展定位,将朝拜观光业、温泉度假业、禅文化研发产业、配套服务业、节庆会展业、特色农业、主题房地产业七大产业作为规划区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其中重点培育禅文化研发、配套服务、节庆会展、特色农业、主题房地产等五大旅游区与六祖镇密切联动的产业,在文化旅游区与旅游小镇的联动发展趋势。

3.3发展阶段:双向强弱混合型驱动+基本空间融合+产业高相关模式

随着文化旅游区的进一步发展,知名度大力提升,旅游区呈现高速发展特征,游客量呈现大幅度增长,带动了住宿、餐饮、商业、娱乐、交通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大力发展,旅游区内用地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对周边小城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旅游区与小城镇呈双向强弱混合型驱动模;在空间上呈基本融合模式;在产业上呈高相关模式。

规划根据现状用地特征,为文化旅游区和小城镇的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划分“西—中—东”为三大区域,并分别赋予“禅—河—城”三大主题,强调禅文化与地域山水资源结合为特色的空间策略,旅游区与六祖镇在空间上呈现出基本空间融合。

“禅”:以禅文化为主题的修禅文化体验区。该区域依托自然山体与历史建筑,利用禅宗文化的氛围打造包括禅学院、私家禅院、特色农禅园、禅意温泉等一系列禅文化主题旅游产品。

“河”:以六祖河为核心的一河二岸景观观光带。本次规划通过六祖河与绿带的手法将文化旅游区与六祖旅游小镇从空间上相隔离,六祖河区域是小城镇与修禅体验的过渡区域,通过滨水步道、湿地观光、亲水休憩等项目,使人们在感受城市体验禅宗的过程中洗涤心灵。

“城”:带有浓郁禅文化烙印的以宜居为目标的禅意休闲小镇。城镇以独特建筑肌理和环境氛围、特有的历史文化遗迹、传承的文化内涵为特点,在对现状历史建筑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发开与资源整合,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包括生活居住、旅游购物、康疗养生、社区服务等功能。

3.4成熟阶段:双向强驱动+完全空间融合或高级空间隔离+产业高相关模式

当文化旅游区发展到一定阶段,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已基本完成,由于景区自身的饱和特征,游客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该阶段,受到文化旅游区的影响,小城镇逐步印上自身的文化烙印,城镇形象已经明确,形成与文化旅游区相关的特色文化的旅游小镇,发展成为旅游区内的又一亮点。旅游小镇与文化旅游区呈双向强驱动模式;视文化旅游区不同发展特征,空间上呈完全融合模式或高级空间隔离模式;产业上呈高相关模式。

规划期末,规划提出六组镇要形成带有浓郁禅文化烙印的以宜居为目标的禅意休闲小镇,发展成为六祖文化旅游区内的又一亮点。休闲小镇与文化旅游区之间相互支撑、相互带动,呈现“双向强驱动模式”。

4 结语

本文从文化旅游区发展的脉络入手,通过驱动力、空间和产业上的联系等方面,对文化旅游区和小城镇之间的联动开发模式进行探讨,从综合视角来看,伴随着文化旅游区起步、初步发展、高速发展和成熟稳定四个发展阶段,旅游区与周边小城镇之间呈现出不同的演变趋势,规划需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从功能布局、产业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以促进文化旅游区与小城镇联动开发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晓冬,翟仁祥. 论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以苏北地区为例[ J].人文地理,2001,(6):89~ 91.

[2] 谢贵安,华国梁. 旅游文化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何勇. 甘孜州发展旅游文化经济的构想[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2):21~ 22.

[4] 余意峰. 湖北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J]. 学习月刊,2006 ,(3):64.

[5] 滕春惠,马晓冬,沈正平. 江苏省旅游资源的文化构成及其开发[J]. 人文地理,2006,(6):74~75.

[6] 陈咏梅. 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90.

第4篇:边城小镇范文

目前,聚集韩国首都首尔地区的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90%左右。过快、过密的城市化同时也导致了韩国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超短时间、超高密度的大城市人口集中带来了诸多“城市问题”,如杀人、抢劫、等刑事犯罪严重;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地价和房价的暴涨和居住环境的恶劣,交通的拥堵,城市开发引起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大城市变得不堪重负;农村空心化、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化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随之出现。这些问题深刻影响着韩国社会。历届韩国政府也都认识到治愈城市化后遗症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各种方案,采取种种措施欲解决这些问题。

持续四十年的小城镇培育事业

韩国政府自1972年开始了“国土培育”事业,包括“国道边培育”、“城镇培育”、“旅游景点培育”等内容。其中“城镇培育”项目在1976年独立发展成为“小城镇培育事业”,原因是持续的人口减少导致生产力的低下,地域经济基础也到了崩溃的边缘。为了把小城镇培育成周边农渔村的中心据点,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福利,实现地域的均衡发展,“小城镇培育事业”得以实施。1978年,韩国行政自治部在此基础上依次实施了小城镇职能化事业(1978―1982年)和地方定住生活圈规划试验事业(1982―2011年)。为了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周边农渔村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行政的中心,1990年开始韩国政府将该项事业更名为“小城镇开发事业”。

到了2001年,以《地方小城镇培育支援法》的颁布为契机,韩国的小城镇开发事业步入了法律化、制度化的轨道,并正式成为政府综合规划的一项内容。《地方小城镇培育支援法》颁布实施后的第二年,韩国政府根据此前发展小城镇的经验与教训制定了“小城镇培育十年促进计划”,主要包括建设地方特色化、发展地方旅游产业、流通手段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截止2010年,194个地方小城镇中有100个小城镇已提交自己的培育方案,“小城镇培育十年促进计划”的实施使韩国的小城镇走向因地制宜的特色发展道路。

他山之石:综合规划是前提,市场机制是必须,立法是保障

透过韩国小城镇发展政策,可以总结出一些对我国当下新型城镇化有借鉴的经验。首先,政府部门能否制定可持续的、综合的规划是科学发展城镇化的前提。上世纪六十年代,面对经济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韩国政府虽然制定了包括限制首都圈发展等相关政策,但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韩国政府只有经济开发计划,并没有长期的、综合性的国土开发计划,与城镇建设相关的各种制度仅仅被看作经济开发计划的辅助手段。与当时高涨的国土开发热情相比,国土规划所需的基础资料极其缺乏,导致无法制定出总体的、综合性的规划。上世纪七十年代后,韩国政府意识到发展小城镇的必要性,采取了前文所述的一些措施,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制度也陆续出台,但大都因为政策的综合性差,没有持续的部门间的合作与协调,而导致小城镇开发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可见,想要真正发挥小城镇的作用,就必需要在当地居民、专家、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制定出基于小城镇现状的内容具体、可行性强的规划。

其次,各级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力度和能否有效利用各种资金建设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条件。在上世纪末30年,韩国政府虽然持续支援小城镇的发展,但是其投资规模有限,很多原先纳入培育计划的小城镇或者因为没能得到资金支持,或者因为支持规模不大最终没能实现根本性的转变。进入本世纪后,为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力度,韩国行政自治部和国库补助资金管理部门改变了过去小城镇建设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包办,不允许民间参与的做法,引进了政、民共同促进机制。由政府部门承担基础设施的建设,民营部门则承担本区特色产业、旅游设施、学校、医院等的投资建设。这一做法,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很有借鉴意义。

最后,各种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是城镇化事业成功的必备保障。韩国尽管与小城镇发展相关的开发事业很多,但过去由于缺乏必要的立法,小城镇发展事业未能获得法律的保障,往往不能按计划进行或不了了之。而在韩国政府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小城镇综合培育计划之后,其发展迅速进入制度化轨道。韩国的经验告诉我们,若没有法律的保障,小城镇发展事业就不会获得成功。

第5篇:边城小镇范文

关键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镇化发展;长治久安

中图分类号: E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069-0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担负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职责。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指出:要把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作为兵团特殊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的有效措施。这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疆发展稳定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的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了更好地发展壮大兵团,更好地发挥兵团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重大战略安排。因此,兵团要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城市和小城镇,以城镇化来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兵团的跨越式发展和新疆的长治久安。

一、兵团城镇化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一)有利于构筑坚强堡垒,维护新疆稳定

总书记视察新疆和兵团时指出,兵团要更好地发挥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大军作用;更好地发挥增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更好地发挥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作用。目前,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和极端宗教势力意欲向新疆境内渗透,新疆地区维护社会稳定的形势十分严峻。总理说:“一座城镇,就是一个现代文明的聚集地,一个维稳戍边的堡垒。”兵团的14个师、175个农牧团场,分散驻扎在两大沙漠边缘和边境线地带的战略要冲上,表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的地域分布格局,兵团的国民经济开始进入工业化的初中级阶段,大量的团场农业人口将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兵团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维稳戍边的需要,规划、发展好城镇体系,使兵团城镇成为集聚人口,辐射带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坚强堡垒。

(二)有利于发展壮大兵团经济,增强维稳实力

兵团的城镇化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为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科技、人才、资金聚集环境,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加快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和农业的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业现代化则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发展所必须的土地、人口等要素。兵团未来的经济,是以城镇化为载体,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三化”协同推进的结果,而目前城镇化是制约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结”,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兵团经济要发展壮大,维稳实力要增强,应先行发展城镇化,继而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最后实现“三化”共同推进。

(三)有利于集聚人口、优化新疆人口结构

兵团是汉族人口的主要聚集区,以大散居、小聚居的形式分布于新疆境内,与地方形成了犬牙交错、相互交融的空间格局。兵团的城镇化不仅改善了团场职工的生活环境,而且拓宽了团场职工的就业途径,增强了团场的吸引力、凝聚力,能够吸引回流因团场生产、生活条件所限而流失的兵团职工。而且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内地外来务工人员在兵团安家落户,发展事业,壮大了兵团职工队伍。因此,兵团的城镇化对聚集人口,促使广大兵团职工稳定边疆、建设边疆,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的使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优化新疆人口结构具有重大意义。

(四)有利于不同民族的聚居与交流,从而实现文化的交流交融

兵团不是一个完整的区域,以点状或块状“插花式”的分布于新疆境内,汉族与少数民族间是邻居与混居的分布。兵团城镇化通过发挥与少数民族村庄相邻的优势,使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这不仅减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为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还减少了因长距离迁移就业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和不适。以经济和社会利益为纽带的民族关系,更能有效克服狭隘的民族偏见和防备心理。现代城镇作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集中地,能够为各民族提供相对丰富的公共产品,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能够为各民族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缩短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五)有利于完善新疆城镇化体系,引导生产要素合理分布

新疆现有城市30个、建制镇229个,北疆地区城市间的平均距离是958公里,近2 700公里才有一个建制镇,东疆近2万公里才有一个建制镇,南疆近1.3万公里才有一个建制镇,这个密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兵团共有175个小城镇,多是农牧团场场部所在地,从名称上都被称做“某某镇”,但这些小城镇都未纳入国家正式的建制镇行列。这些城镇,无论从经济规模、城镇建设等方面已成为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但因其自筹自建,未纳入新疆城镇建制的原因,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缺乏产业支撑等问题。兵团“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师建城市,团场建镇”的城镇化战略,这将进一步完善新疆的城镇体系,加强兵团城镇对地区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

(六)有利于保护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

新疆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地区,绿洲面积6.4万平方公里,占新疆国土面积的4.3%,沙漠面积81.5万平方公里,占新疆国土面积的47.7%,兵团90个农牧团场都有沙漠化土地分布。兵团是以构建新疆稳定的区域格局,以震慑和打击“”和各种敌对势力为目的的空间布局,总体空间特征表现为大分散小集中,“边、散、远”的分布特点明显。目前,一些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团场、连队已不适合居住、生存,在考虑维稳戍边需要的前提前下,适当的将人口集中,有利于土地的节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基础设施的充分利用。

二、兵团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兵团的城镇最早是在师团驻地兴建现代工矿商贸企业,兴办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以满足驻疆部队的后勤供给而自发形成的。目前,兵团拥有自行建设管理的“五市一镇”,其中石河子市属于中等城市,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和北屯属于小城市,石河子北泉镇属于县级镇。石河子市于1976年挂牌成立,由于挂牌时间较早,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产业聚集力较强。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五家渠市于2004年挂牌,北屯市于2011年12月正式挂牌,这四个挂牌较晚的城市普遍存在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备,缺乏城市支柱产业的问题。兵团还与地方共建农七师奎屯天北新区、农五师博乐新区、农九师朝阳新区、十二师乌鲁木齐新区,这些兵地共建城区普遍存在城镇规划衔接不畅和利益分享机制不健全 等问题。兵团还拥有以较大中心团场团部为基础建设的69个农牧团场中心小城镇,106个一般小城镇及1 792个连队居民点,由于这些小城镇未纳入国家城镇编制,没有税收征管权,普遍存在团场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二、三产业经济发展落后的问题。

三、新时期兵团城镇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提出加快兵团城镇化进程,是实现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因此,兵团要充分发挥既融入新疆社会又高度集中统一的组织优势及聚集人口的载体作用,统筹产业布局、人口分布、土地利用空间和城镇格局,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师建城市、团场建镇的目标,促进人口、产业、公共资源向城镇聚集,增强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使城镇成为聚集人口产业、丰富戍边内涵、弘扬军垦文化的重要平台,形成具有兵团特色的城镇体系。

(一)加强“设市建镇”工作力度,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

一是做优做强现有城市。通过进一步加大兵团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业和人口承载力,拓展城市功能,做优做强现有城市。石河子市应定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次中心地位,五家渠市应定位于乌—昌—五半小时城市经济圈中的核心城市,阿拉尔市应定位于南疆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图木舒克市应定位于喀什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支撑点,北屯市应定位北疆地区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出口商品贸易加工区,阿尔泰地区的重要农副产品加工交易基地,机电、水产、建材、百货、农资等交易市场。二培育建立新的城市。选择在战略地位重要、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垦区中心城镇,增设自治区直辖县级市,并纳入国家城市规划体系。三加快团场设镇工作。加快对战略地位重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基础较好的团场的设镇工作,对兵团师市范围内的非建制镇团场由“属地管理”改为 “系统管理”,创建在地方城市中的兵团管理的“飞地镇”。四是建立兵地城镇发展协调机构,建立资源优化整合机制,对兵地共建城区,要与地方政府在城市规划上做好衔接,争取统一规划、自行建设和管理,对共建城区的行政管理、建设、乃至税收分成实施分治管理,实现与所在城市共建、共享、共同发展,成为兵地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

(二)培育和发展城镇支柱产业,增强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针对兵团城镇缺乏二、三产业支撑的现状,应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充分利用新疆和兵团农业资源充足,疆内及周边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地处向西开放前沿这一优势,着力培育和发展城镇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增强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要大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和自身产业基础,加快发展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氯碱化工、矿产开发,培育壮大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培育延伸煤化工产业链,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有经济规模、有市场需求、有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二要加大城市、垦区中心城镇的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形成兵团产业集群,通过一个或几个产业集群的支撑,推进兵团城镇化进程。三是一般城镇要结合团场实际和资源禀赋,找准团场城镇的功能定位,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把基地建设、主导产业的形成与龙头企业的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专业城镇和专业经济带,实现基地建设的区域化、专业化和农产品的标准化,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

(三)树立城镇经营理念,创新城镇投资建设机制

引入经营城镇的理念,建立以国家兵团资金为引导,金融资金支持,各种经济类型组织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和融资方式。一是加快兵团“设市建镇”的城镇化工作步伐,争取更多的国家城镇化建设资金,支持兵团城镇发展、建设与后续维护。二是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选出好的项目向银行推荐,以弥补城镇建设中的资金短缺。三是集中使用支援省市对口援疆资金和项目,用于团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心连队居住区建设。四是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将城镇闲置资产通过引入市场机制进行资本化运作,盘活存量资产。五是尝试项目融资等新的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四)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引导人口向城镇聚集

一是放宽户籍管理标准,降低在兵团城镇落户的难度。凡是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和生活来源的人员以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兵团城镇常住户籍。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按照明晰土地产权、激活流转机制、规范操作秩序的总体思路,吸引产业资本介入农业,鼓励职工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团场农业经营公司,部分农业职工成为农业经营公司的工人,更多的职工则进城务工经商,促使团场农业一线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转移到小城镇的农业职工建立健全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解除农业职工的后顾之忧。四是健全住房保障机制。通过集中建设保障性住房,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五是完善自主创业扶持机制。通过组建创业指导管理专职机构,建立创业补贴激励机制,健全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管理机制,建设职工创业促就业基地,向劳动者提供不断的与不同层次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持续性地提高技能与工作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五)加强和完善兵团城镇管理体制,加强城镇社区管理

一是加强和完善“师市合一”、“场镇合一”的兵团城镇管理体制。即兵团的师(团场)的党委、纪委及其工作机构和行政工作机构,与在这些师(团场)所在地设立的市(镇)的党委、纪委及其工作机构和政府工作机构,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既是由兵团体制决定的,也节省了管理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使设市镇的师及团场取得完备的政权职能,促进师(团场)的经济发展。二是加强城镇社区管理。首先,应明确城镇社区管委会的行政主体或事业法人资格,以便于社区管委会依法处理民族间经济社会领域的纠纷。其次,在城镇社区规划和住房政策的制定上,推行混合居住模式,加强民族间的深度交往。最后,应以社区为阵地,加强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以各类文体活动为载体,弘扬爱国主义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城镇发展方式

对新疆这个脆弱的绿洲生态环境来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一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主要应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在投资政策和项目选择上,应向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向倾斜,对一些发展循环经济必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二是要通过优化城镇产业结构,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力度,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集约式城镇化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凤艳,高岗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 倪超君,赵雪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色城镇化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 白燕.兵团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 [J].中国农垦,2010,(4).

[4] 姜涛,殷晓波.国内城镇化发展模式、经验及对新疆兵团城镇化建设的启示[J].小城镇建设,2011,(4).

[5] 白关峰.兵团城镇化进程中的新疆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研究[J].兵团党校学报,2011,(4).

收稿日期:2012-04-23

第6篇:边城小镇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小城镇建设;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113-02

城镇化是当今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然而,对于城镇化相对滞后的黑龙江省来说,能否结合实际,在加快现代化进程中弥补这一发展“短腿”,将其转化为发展的内生动力,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黑龙江省把加速小城镇化建设作为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统筹城乡发展,集聚城镇化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推出了百镇建设工程,为改善小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小城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实力,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经过多年的探索,小城镇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黑龙江省小城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黑龙江省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分析

黑龙江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部级老工业基地,由于历史原因所致,许多城市因企、因矿、因场的开发建设而衍生的,先生产、后生活的城镇建设逻辑,致使现有的城镇化存在诸多的结构性与功能性的缺陷与障碍。特别是经过体制转轨的阵痛期,因市场需求、资源枯竭、组织发展等问题,许多城镇发展过度依赖原有的经济组织,形同若干个空间孤岛,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2010年黑龙江省城镇的三产结构为44.5:35.8:19.7,仍然属于工业化初期 “一、二、三” 产业结构,见图1。

从以上数据看出,黑龙江省第一次产业比重过高,第二次产业比重较低,第三次产业的发展比较落后。而小城镇建设不是简单的盖楼房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其核心任务是实现从农业经济向工业服务性经济转变,重点是发展第二、三产业,使离开土地进城务工的农民有业可就,实现从乡村生活方式向城镇文明的新跨越。没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就会缺乏物质基础和就业机会,人口就不能聚集和集中,城镇化的繁荣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城镇的扩大不断吸纳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城镇经济通过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同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产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原动力,产业发展的落后,是严重制约小城镇的发展直接原因。

(二)小城镇规模较小的分析

实践表明,小城镇规模过小,往往导致城镇功能不健全,基础设施投资成本高,使用效率低,配套服务能力弱。这势必妨碍小城镇要素聚集效应释放,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最终影响到小城镇的产业升级和产业优势的形成,并降低了小城镇对周边农村辐射带动能力。发展经验证明,小城镇只有当镇区人口达到 1 万人时,才能够发挥经济中心对镇域经济的集聚和扩散作用;3万人时其作用比较明显;当超过 5 万人时,则对周边若干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黑龙江省小城镇总计1 004个,合计非农业人口仅有1 362.25万人,每镇平均人口刚足1万人。利用五普资料中市镇人口第二统计口径数据,通过抽查验证将各镇人口全部上调30%,这大体上可以反映黑龙江省农村城镇规模结构现状。然后进行规模结构划分表明,除57个县域城关镇和县级市市区人口规模较大外,其他小城镇人口大于1万人的只有52个,占城镇总数的14.7%,平均每个县不到1个,而全省小于5 000人城镇却达156个,占城镇总数44.1%。为此,城镇规模过小是人口集聚规模不够,形成了地广人稀的城镇空间结构,使得黑龙江城镇群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功能性缺失,造成了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不足。

(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分析

城镇化发展的活力来自于以基础设施为主体的公共服务水平与质量。然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财政实力呈现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大中型城市,我国地处边缘的小城市、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一个重要原因是1994年国家实行的分税制。分税制大幅度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有利于中央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但也形成了财权上收与事权下移的严重不对称。在中国的现行政治体制下,各层级政府在财政收入的分配上,优先考虑本级财政对应的公共支出。上级财政分享、抽取下级税收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就导致最底层的县、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严重地削弱了农村与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的投入。黑龙江省也不例外。由于小城镇财政困难,造成小城镇给排水、道路、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集中供热、燃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景观风貌缺乏特色等许多问题。此外,黑龙江省长期以来计划体制之下形成了森工、农垦、煤炭、石油等多种体制与政府并存的现象,许多小城镇形成“一城两制”甚至“一城多制”的发展格局,使城镇的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有机统一被人为割裂,影响了小城镇高质量的和谐发展。

(四)小城镇建设特色不突出的分析

黑龙江省小城镇总数为1 000多个,其中有农垦小镇100多个,森工小镇十几个,包括县城关镇、县城以外建制镇、乡政府所在地集镇等。根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发展历史等的不同,小城镇建设应各具特点。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各城镇发展方向上却出现了趋同现象,地区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城镇发展缺乏特色,大量的城镇属于综合型城镇,城镇之间分工不明,缺乏联合协作发展意识。

二、推进黑龙江省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产业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的长效机制

“产城融合、融城兴业、良性互动、持续发展”,是黑龙江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建设适宜小城镇建设的产业体系,促进一产上层次、二产上档次、三产上规模,着力解决城乡分割、工农对立的城乡统筹发展的割裂问题。利用产业园区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加工基地、种养殖农户集群一体化利益链条,促进产城融合的经济支撑,带动专业化城镇体系的快速发育。例如,在萝北、嘉荫、逊克、呼玛、塔河构建黑龙江流域的沿江、边贸、旅游、加工型的外向型、专业化城镇群,打造对俄沿边开放开发战略高地,促进经贸合作战略升级的,促进边境地区城乡的统筹发展。实施跨域合作战略。

(二)把重点城镇打造成为对周边小城镇及农村区域发展带动力强的增长极

小城镇在竞争中的优势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又与其周边小城镇群的发展状况相关。发展实践表明,重点小城镇和一般小城镇之间存在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共衰共荣的互为关系。要继续支撑黑龙江省重点城镇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突出小城镇的特色。扶强扶壮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市周边的重点小城镇和卫星小城镇加快建设步伐,进一步挖掘哈大齐“加快发展、当好龙头”的实力、潜力与活力,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城关镇和中、小城镇为基础,以交通干线为主轴的集聚发展的城镇空间形态,构建起组合有序、优势互补、整体协调、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提高都市圈的整体功能。

(三)加强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实现多渠道融资,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紧缺问题。资金瓶颈是制约黑龙江省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测算,高水平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每平方公里投入至少需要2.5亿元。就黑龙江省目前而言,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也至少需要每平方公里投入1亿元以上,因此,小城镇建设的资金需求与供给矛盾依然相当突出。解决资金供需矛盾,除了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和向上争取资金,主要靠广泛吸引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争取金融支持,多渠道融资来解决资金问题。 其次,要加强公用事业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包括城镇的供排水、供电、管道煤气、绿化、环境保护、防灾等。建立健全供电、供气、供水、防洪、预警机制。

(四)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内生动力

通过政策优惠、体制改革、机制重构、制度建设等措施,为着力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一是高起点定位,激发内在活力。力争利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制度化全覆盖,促进城乡社区一体化发展。二是突破制度瓶颈,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化。借鉴省内外经验,力争在“十二五”规划末期,消灭全省城乡差别化的户籍制度,解决社会身份认同问题,实现就业、居住、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制度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解决小产权房等问题,为小城镇健康发展扫平障碍。解决小产权房的搬迁补偿问题,对被城镇化“土地征用”予以“制度化”的补偿。四是强化“三农”政策补助,特别是支持失地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构建涉农的市场体系建设,为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进城务工、投亲靠友给予帮助,特别是黑龙省在实施产业项目建设活动中,应多吸纳当地失地农民上岗就业。

参考文献:

[1] 胡必亮.城镇化与新农村——浙江项东村个案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第7篇:边城小镇范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村庄整理,规划建设,基础设施

1祁县概况

祁县地处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南端,太岳山北麓,汾河中游东岸。2014年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2.48万人。县域总面积854km2,平面轮廓呈东南至西北长条状。境内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为阶梯形地貌。依据海拔高度从高到低分为中低山基岩区、黄土丘陵台地区和平川区,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46.56%,12.40%,41.04%。1.1镇村情况及空间分类祁县下辖6镇2乡160个行政村,昭馀镇(县城驻地)、东观镇、城赵镇、贾令镇、西六支乡地处平原,古县镇、峪口乡兼有平原、丘陵、山区,来远镇地处山区。县域村庄平均人口为1405人,远高于山西省851人的平均水平。依据祁县行政村与县城、所在乡镇驻地现状建成区空间关系进行分类(见表1)。1.2村庄特征1)村庄人口分布与县域地形、交通间极强的对应关系。县域人口空间分布,山区、丘陵少,平川多。呈现平川乡镇集聚,108国道沿线高度集聚,南部丘陵、山区乡镇人口稀少的特点。县域村庄规模普遍偏大,平川大,山区丘陵小。全县160个行政村,村庄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17个,全部位于平川地区;2000人~3000人的村庄18个;1000人~2000人的村庄50个;500人~1000人的村庄36个;500人以下的村庄39个,其中31个位于丘陵山区。县域人口增长变化,山区丘陵大、平川小。通过“五普”“六普”结果比较分析,昭馀镇人口增加了35%以上,占全县人口的比重上升了近8%,是全县唯一人口规模扩大的乡镇。其余各乡镇人口以及占比下降(见图1),从空间上来看,108国道沿线乡镇人口减少较缓慢,其他乡镇人口减少幅度随着与交通干线距离的增加明显增大,充分体现出108国道在县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集聚力。2)县域村庄空间连片积聚发展趋势明显。3)县域村庄发展导向不明,存在较多制约。

2县域村庄整理构想

2.1县域村庄整理的意义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在县域内打破乡镇行政界线的束缚、对村庄进行以空间界定为导向的分类整理,让每个村庄明确未来发展空间要求与定位,也为县域资源配置、资金投放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编制提供有效依据。2.2县域村庄整理方案1)划定县域城镇空间增长边界,明确城镇村空间关系。按照城乡一体化规划确定的2030年城镇用地空间发展界限,确定县城、乡镇驻地规划建设空间增长边界,纳入增长边界的定为城中村,其规划建设、设施配置须纳入县城统一规划管理。确定34个行政村为城中村或镇中村,其中新纳入8个(见表2)。2)以基础设施向外辐射连片共享为目标,划定可共享城边村。随着城镇用地的拓展,其周边的一些村庄虽处于城镇空间增长边界之外,但距离城镇较近,是城镇核心引力高度辐射区域。对该类村庄应将城镇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向其辐射。该类村庄可独立规划建设,但须在公共服务、市政公用设施方面与就近城镇高度协调。依据村庄与城镇空间增长边界距离关系,划定18个村为城边村或镇边村(见表3)。3)以构建连片村圈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结合祁县村落多处多村高聚集特征,对于高度聚集且远离城镇辐射区域的村庄,积极构建连片村圈,将几个村合并进行连片村庄规划,在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方面连片共建共享、资源优化配置,同时作为服务周边的区域小中心。依据聚集特点,划定13个连片村圈(见表4).4)保护独立行政村传承延续,不人为拆迁撤并。未纳入上述三种类型的村庄,确定为独立行政村。充分考虑村庄文化传承等因素,不拘泥于村庄大小、人口多少、所处区域优劣而进行撤并。这类村庄应进行独立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交通便捷率。对于丘陵山区的村庄应鼓励多元资本投入,在不增加建设用地的前提下,探索乡建模式。该类村庄共计78个(见表5)。2.3祁县村庄整理结果祁县村庄整理结果见表6.

3结语

村庄规划整理是针对祁县县域村庄实际提出的针对性策略,能够有效指导县域内村庄发展,同时能够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最大限度区域共享、避免资源浪费。本文以《祁县总体规划》确定的2030年为时间节点进行了县域村庄整理的探讨,但必须认识到,城镇与村庄空间关系是动态变化的,村庄整理也应动态调整。

参考文献:

[1]郁海文,陈晨,赵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4(2):77-78.

[2]程俊虎.祁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2013—2030)[Z].

第8篇:边城小镇范文

关键词:产业 兵团 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E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049-02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以下认识,首先从兵团城镇化发展的基础评价来看,兵团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地区发展还不平衡、城镇布局、产业结构也不合理,城镇体系不配套、兵地之间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其次通过对兵团团场城镇化建设的产业支撑条件研究发现,兵团各师团城镇化动力机制存在较大差异,产业支撑不明显,龙头企业少,经济基础不夯实,兵团城镇化发展步伐不大。所以,兵团城镇化建设发展,一定要让各师农牧团场大力挖掘经济增长点,找准团场特色,发展团场产业支撑,加快团场城镇化建设步伐,推进兵团城镇化建设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肩负着“推动改革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大军”、“增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和“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的重要作用。兵团的经济发展是新疆的社会稳定乃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按照兵团党委六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继续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快、又好又快,更加突出质量和效益,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进“三化”建设。而兵团的城镇化是兵团调结构、转方式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兵团凝聚力向心力、提高维稳戍边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拉动投资、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结合点。兵团城镇化的发展则离不开团场的经济发展,而团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团场主要的产业支撑,有了各具特色的团场产业支撑,团场建城镇化的基础夯实了,才能推进兵团城镇化的发展。

一、兵团的城镇化发展历程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1.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加快西部城镇化是西部农村摆脱贫困与落后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积极 、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战略的具体体现。总书记在新疆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指出,在新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央治国安邦的一项战略性决策和一个重大举措。这一论述,充分肯定了兵团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为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维护祖国统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是对兵团工作的充分肯定,是对兵团广大职工群众的殷切希望和巨大鼓舞。

2010年,中央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会议首次提出“三化,以“城镇化”为首,带动兵团“向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成立以来,在半个多世纪的进程中,百万军垦战士英勇奋斗、艰苦创业,在天山南北的大漠戈壁上,先后治理了数十条河流,修建了100多座水库,开垦了105.21万公顷农田,形成了中国内陆干旱地区独具一格的机械化、集约化、大规模现代农业体系,农业生产一些领域的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随之兵团相继建起了石河子、阿拉尔、五家渠、图木舒克、铁门关、北屯等新型城市和百余座小城镇。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各个团场多分布于边境沿线和沙漠边缘,175个团场中有58个边境团场小城镇驻守在边境一线,与边防部队共同担负着守边任务,其作用不可替代。兵团建立50余年以来,以“屯垦戍边”为己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兵团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不同等级层次的兵团城镇体系,为今后新疆生产建设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城镇彼此相对独立,跨度较大,城镇间相互影响带动能力弱,缺少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且团场小城镇规模较小,各等级规模比例不协调,城镇体系结构相对不合理,难以形成合理的城镇网络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强。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兵团的管理体制中国唯一、世界仅有,兵团城镇化是基于特殊行政管理体制下的城镇化,因而兵团的城镇化发展也无法简单套用国内外现成的城镇化理论,必须在借鉴国内外基本理论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把维护国家安全和兵团城镇化联系起来,探索并构建适应兵团的城镇化发展理论,加速兵团城镇化发展。兵团城镇化建设符合一般地方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也具有鲜明的兵团特色,通过对兵团城镇化的基础评价,分析出兵团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兵团自身的制约因素,制定出符合兵团城镇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二、兵团城镇化发展的模式选择

兵团人肩负着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他们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在新疆天山南北数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用汗水和智慧建成了数百个设施齐全,规模不一,各具特色,具有勃勃生机的团场小城镇,近些年来,兵团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大,政策保守,观念落后,逐渐拉大了和内地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差距,致使兵团城镇化建设呈现以下特点 :

1.城镇化水平低,经济支持力弱,农产品结构调整缓慢,经济发展不快。

2.城镇数量少,密度稀疏,周边地区难以受到城市文明的影响和辐射。

3.城镇规模小,产业支撑点未发挥龙头作用,难以起到带动周围广大地区的作用。

4.团场职工生活水平不高,经济基础薄弱,导致人口大量外流,特别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外流。

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体制,由于兵团体制的特殊性,决定着兵团城镇化建设模式选择的特殊性,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本的模式选择就是加快推进兵团“三化”建设。兵团党委强调,要以城镇化为载体,新型工业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加快推进兵团“三化”建设。在推进“三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和重大机遇,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只有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及面临的问题,才能够真正实现兵团跨越式发展。

1.因地制宜,各具特色要使兵团城镇化建设有根基、有后劲,必须突出“ 个性”,形成特色鲜明的镇容镇貌,达到一镇一品,一镇一景。重点是要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共同发展。要有“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工作思路,快速推动围绕城市、师部、城镇附近的团场,依托地缘优势合理推进团部小城镇建设及景点建设,引领职工群众致富增收。

2.利用现有条件,按照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土地是关键,合并同类项,积极寻求与大集团、大企业进行合作,采取参股、入股、控股等模式积极探索城镇化发展道路。重点是兵、师放权予以引导监督,相关部门积极给予政策支持,合理有序寻求市场合作伙伴,团场积极参与进行股份合作开发,进行产业聚集,形成辐射面,带动职工群众快速转变观念,推进一二三产业有序发展。

三、强化团场产业支撑兵团团场城镇化建设的产业支撑条件

很长一个时期,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兵团在经济发展中片面强调建立完整的经济体系,结果忽视自身特点,导致经济比例失调,经济效益下降,严重影响进一步发展。因此,兵团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选择、调整、优化其产业结构,就成了兵团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主导产业是师、团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它决定着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速度、性质和规模。产业发展在吸纳就业、集聚人口、提高收入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处于主导地位。只有产业发展了,人有事做、有稳定收入,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才有需求,城镇化才有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及可能。

1.加强团场产业支撑,推进兵团团场城镇化发展进程

党的十召开之后,兵团党委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认真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团场劳动力转移,带动“三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兵团团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产业支撑地。

十报告提出“四化同步”,即城镇化和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要同步发展,要在推动工业化的过程中进行城镇化,将常抓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新型城镇化要特别强调产业支撑,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先导和支撑。发展产业、集聚人气,繁荣市场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下面仅以腹心之师西山农牧场为例简要予以说明。

近年来,十二师西山农牧场在城镇化建设中按照“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能”的要求,找准产业支撑条件,突出特色,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依托不断增强的兵团乌鲁木齐工业园,做好“产业集聚,吸纳人口”文章,以拓展空间,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打造生态、宜居、宜业、特色城镇为目标,提升城镇人气,提高城镇品位。

在贯彻兵团的“三化”建设中,十二师西山农牧场紧紧抓住中央加大对新疆和兵团的支持力度这一大好机遇,同时依托区位优势和绕城高速带来的交通优势,培植壮大了农场“六大公司”,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挖掘企业增效潜能,创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之成为农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力军。通过以房地产为龙头企业,快速推动了现代服务业,加快三产服务业的进程,同时,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网络和设施,拓展服务领域和功能。

十二师西山农牧场依托与乌鲁木齐较近的特殊地理位置,促进旅游业发展,带动假日经济,通过品农家小菜、设施观光农业采摘、浏览古代烽火台、吸引乌市人民休闲纳凉、体验劳动成果、农牧家庭生活,采摘农产品。同时,积极宣传土地农产品认种、认养活动,通过多种形式丰富农家经营形式,提升农业经营水平,逐步打造成乌鲁木齐周边又一集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休闲、采摘、购物为一体的度假地。

2.产业影响城镇化发展的问题

2.1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后劲不足,导致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兵团团场的第一产业主要靠棉、畜牧、果蔬等传统产业支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尚未起步,农产品附加值、税收贡献率低。

2.2工业化发展缓慢,园区建设中,招商引资力度不大,知名品牌及大集团大企业入驻率低。兵团团场的第二产业中工业正在逐步建立完善工业园区,当前,上规模的工业企业少、产业链短、工业增加值低。

2.3现代服务业思想认识不到位,扶持力度不大。兵团团场第三产业中旅游业尚未形成支柱,城镇化建设中对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餐饮住宿、金融保险等行业的扶持不到位,致使服务业发展速度缓慢,比重较低。

“三产”互动,齐推并进,加速推进城镇化发展。要快速推进兵团城镇化发展,关键在于加快发展以团场为主体的产业支撑的发展。工业为特征的第二产业、以现代农业为特征的第一产业、以商贸流通及休闲旅游为特征的第三产业,以“三产”互动、齐推并进促进兵团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发展必须产业先行,打造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产城融合,一手抓产业,一手抓城镇化,将城镇化作为拓展职工群众就业多元增收的重要空间。

3.充分发挥好城镇化进程中产业支撑作用

新型城镇化需要以合理的产业布局作为支持。一是要将产业配套理念融入城镇化设计,让合理的产业布局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支撑,每个城镇在产业布局时应依地狱不同而有所侧重,要结合自己领近区域特点合理布局,避免盲目模仿;二是要做好产业规划,制定产业规划必须突出合理分工,产业规划下布置的城镇化的发展,能够告别“千城同业”和“千城一面”的格局。

为此要培养城镇产业,而产业的选择是关键。必须做好:一要以产业基础明确产业方向,要选择符合当地发展需求,具备相应产业发展基础,又能够带动当地的产业优化升级的产业。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职工群众就业创业。二要以产业特色构建产业体系,发展具有本地特色而又有竞争力的产业,彰显城镇特色。三要以产业优势形成产业集聚,走“昆山之路”模式,形成城镇化发展的产业集群优势,推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3.1强化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城镇产业空心化”实质上是“工业空心化”。工业体系的完善与否,是保障城镇经济能否进入良性循环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在城镇化建设中突出的支撑作用。在选择工业发展的主导方向时要注意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

3.2强化农业发展的基础作用。用现代科技和科学管理武装传统农业,实现其向高效、集约的现代农业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可以通过产业效率的提高,有效释放更多劳动力向城镇、城市转移,形成城镇化的推力,客观上加速城镇化的建设步伐;另一方面,城镇是粮食和农产品的主要市场,现代农业实现生产经营的规模化,能够保证更充足的粮食和农产品供给,筑牢城镇消费的物质基础,为城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3.3强化服务业的拉动作用。服务业是城镇化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的聚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种种变化,都会扩大生活业的需求,这两种需求正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源泉所在。强化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将城镇建设与服务业发展有机结合,能够为城镇居民提供巨大的空间。

综上所述,当前要防止利用城镇化盲目投资,大兴土木,要防止过度投资的城镇化。城镇化会拉动投资,但是团场不能用投资的办法去拉动城镇化的发展。为避免过度投资,首先要根据自身情况真实的城镇化需求进行投资;其次要合理发挥团场的规划,引导作用,改革传统的投融资体质;最后要培育多元的投资主体,重点发挥企业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投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功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镇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2.

第9篇:边城小镇范文

问题之一:城市发展方向雷同化

长期以来,边境城市建设还未能统盘考虑,诸城市之间还未有合理明确的地域分工,边境城镇的直接腹地,由市、县、国营农场、森工局林场等条块分割的体制构成,地方利益的倾向,各自为政的开发方式,使边境城镇各项事业规划和建设发展难以协同并发挥整体效应;由于边境地区开放较晚,开发层次较低,加之多年处于边防前哨为国际重镇,致使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效益差,第三产业及科技文化落后,边境城市实力较弱,一般均为小城镇。改革开放以来各城急功近利,忽视城市性质的深入研究,致使多数城镇发展方向雷同,诸如“口岸城市”、“商贸城市”、“农副产品加工”城市等。

问题之二:城市规划与发展单纯注重经济效益

当前许多边境城镇在规划与开发中单纯追求容积率和聚集效益,不是见缝插绿,而是见缝插针(房),眼前虽然利润可观,但人居环境差,城市交通对策等大城市问题提前在黑河、绥芬河等沿边开放城市(小城市)出现。

问题之三:重开发区轻老城区

尽管出于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改善投资环境等良好的愿望,不少边境城镇纷纷脱离老城区避建边境经济合作区,致使老区规划建设脱节,开发区热问题不少。

问题之四:影响规划的不定性因素太多,规划人员进退维谷

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边境城市规划与发展在项目的性质、规模、发展数量与速度等方面均存在着从多的不定性,作为计划的继续和深化的城市规划的适应性已不复存在,按传统规划模式规划人员难以搞出既令地方领导满意,双能通过专家评审的规划方案。

问题之五:缺乏城市特色

近年来边境城镇的建设一哄而上,在缺乏城市设计与风貌景观总体规划控制的情况下,千楼一面众城一面的现象大有一发展不可收之势,边境城市缺乏特色的局面不利于我国树立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创造陶冶居民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问题之六:技术落后,规划方法陈旧

由于,缺乏设备、资金、人才等因素,致使边境地区规划在理论、方法、技术仍沿用50年代以定性设计为主的状况,已远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急待解决。

问题之七:规划缺乏民众参与

当前边境地区城市规划基本上属于领导与专家规划,以人为主题的规划思想在边境地区刚刚传播,公众参与的意识薄弱,城市规划意识差。

问题之八:忽视对应国家对应城市的研究

知已知彼能战而不殆,但由于多种原因缺乏对对方城市的必要了解,因此不利于与对方城市取长补短的发展有机联系。

问题之九:缺乏对国外边境城市规划的系统研究和引以为戒

国外边境城市的发展模式应为我国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所借鉴,但目前掌握资料少,难以借鉴参考。

问题之十:土地基本无偿使用与土地有偿使用的盲动性。

当前沿边开放地区城市土地基本上所处于无偿使用状态,城市用地分等定级和控详工作普遍尚未全面展开,但土地有偿出让“试点”工作却已纷纷开始,土地的有偿转让已出现很多问题。

二、背景考察

长期以来,我国沿边地区作为边远地区,受国际关系,方针政策等条件因素的影响,远离国家经济建设中心,其经济发展未能与全国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受“打完再建”思想民影响,投资甚省,边远成为沿边地区发展的区位劣势。而且由于交通不便、人才奇缺等使沿边地区大部分成为贫困落后地区,国家每年需提供大量的财政补帖。沿边地区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下。

“十一界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特别是沿边各地区实施“南联北开、东进西出、全方位开放”战略方针的实施和近几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缓和和正常化,使沿边地区成为与我国南方广东等沿海地区开放门户相对应的发展对外贸易、经济交往、国际交流的地域和口岸。使边远这一劣势转化为区位优势。使沿边地区、城市同沿海地区、开放特区一样,成为我国大陆最具开放开发潜力、发展力的区域和城市。

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分析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规划目的计划的深化与继续合理布局项目,主要为生产服务――贯彻规划(贯彻规划原则与国标)与计划相辅相成既为吸引外资、经济发展服务也为创造好的人居环境服务――研究型规划(研究预测疏导综合发展问题)

规划背景影响因素单一性、封闭型复杂性、开放性

把握因素的程度确定性不确定性

对象主体政府与官员除政府官员外,新增房地产商、企业家等

城市建设投资渠首国家投资(目光向上)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还有外商投资(目光上下、内外结合)

土地利用制度主要为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有偿使用

规划核心内容行政手段为主注重综合性的超态规划

规划措施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社会手段并重

沿边地区城市发展的动力由比较单一的戍边、开发边境资源的据点向比较多元化的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边境贸易为导向的多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大通道的建设、跨国旅游业的发展、口岸的全方位开通、沿边开放城市的建设等方向转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沿边地区城市规划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现仅就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由此可见,沿边地区的城市规划工作因沿边地区及城镇的超常规发展而面临着崭新的、前所未有的系列问题,须适时提出新对策。

三、对策思考

对策之一:我国边境长1万多公里,边境城镇建设发展的个性大于区性。地域性即是边境城镇得以存在、发展的个性。

如以黑龙江省边境城镇为例,强调宏观的区域分析,应着眼边境地区开放地区对内与全省、东北经济区、全国,对外与俄罗斯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东北亚地区、亚太地区乃至世介经济地带之间的宏观地域关系,摸清边境城镇的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的特点与优势,如边境口岸城镇所处的经济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条件有陆路、水路之别,陆路中双有铁路、公路之分,其历史基础与现状态势、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运输与口岸环境等基础设施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通过对比等分析论证,才能明确口岸城镇的地域分工,邓其在不同层次地域范围中的地位及应该承担的任务,明确其吸引与辐射的腹地,为合理确定或调整口岸城镇的发展性质、规模及其总体布局提供切实的区域依据,为口岸城镇开发、建设在南联北开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中能够有的放矢,因地因时制定,进而避免与诸多口岸城镇在发展项目上雷同或一哄而上,避免造成盲动的损失。

对策之二:强调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妥善处理好边境城镇发展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为中心,创造市场发育的规划软环境,既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城镇基础设施,双要节约土地少占良田,还要积极控索土地及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的有效途径,从而使边境城镇规划成为边境城镇成长发育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指南书和科学兰图。

其次,要为边境城镇居民和到边城从事经营活动的客商规划创造一个工作、生活、游息都方便、舒适的空间环境,以不断满足边城人民随着边境城镇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确定一个因地制宜的、点、线、条、块、面有机联系的绿化生态系统,从而使边境城镇成为能予防减少和克服环境污染、促进边境城镇和区域经济、技术、生态协同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健康城。

对策之三:强调规划与发展的整体性,重视协同好老区和新区的关系

当前在新的形势下,边境城镇在老区改造和开发区(实质是新区)建设上都存在着新问题,老城区挖潜改造的潜力和步伐与新区拓展应因地制宜按着《城市规划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为准绳,切忌盲动,应以老城区改建为依托,适当开发新区,以整体性为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避免新的条块分割的产生,也减少土良田的占用,提高老城区土地利用率。

对策之四:突出强调弹性,适应多变性

强调弹性规划与设计,处理好影响边境城镇发展的多情景问题,是边境城镇规划适应并服务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边境城镇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变化着的不定情景,如国际环境的变化,再如双边国家价值观不同、将导致对合作与开发认识上的难以统一,开发问题单方难以确定,因此这些变化对规划无疑将产生重大影响。

强调弹性设计,是针对传统规划“只集中预测一种的倾向,缺乏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而提出的,国境城镇规划在人口、用地规模的预测、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规划等方面,应充分贸有余地保持活性,尤其是在用地布局上考虑“相容性”以综合区替代功能区,以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项目难以确定,需要滚动发展,从而既能满足现实建设需要,又有为远期、远景的发展奠定规划软环境,而且能增强边境城镇在国防等方面的应变能力。另外,在边境规划期限与实施程序上,应灵活贯彻《城市规划法》及有关子法,规划不一定绝对按10年、5年、近期考虑,而是按目标体系的展开,因时制宜分期滚动实施。

对策之五:因地制宜,创造边境城市特色与风貌

着眼边境城镇所在的微观地域,处理好边境城镇的规划、发展、建设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文化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条件等的具体关系,因地制宜,挖掘文脉,继承和发扬光大已有优势;进一步创造边境城镇的特色和景观风貌。

对策之六:强调科学性、加强技术进步

加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运用现代城市和区域规划理论和定性与定景相结合的方法,是边境城镇规划科学化、合理化的有效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有了很大进展,科学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手段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在信息储存、统计分析和辅助设计等方面有了新开拓边境城镇规划一方面要适应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科演技榔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丰富我国城市规划科学技术提供实证。为此边境城镇规划,首先要在系统论、信息论、决策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建立边境城镇规划设计、管理、决策的信息反馈系统。

应在实践中控索和总结一套适应边境城镇发展规律的实际操作方法,丰富和完善边境城市规划工作系统,以满足边境城镇规划为市场经济发展超前服务的迫切需要,应及时的反馈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有关因素对边境城镇自身发展的影响等相关信息,及时调整、修改、充实、完善、提高边境城镇规划的预见性和可操作性,以过程规划和跟踪规划为各级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应构造边境城镇规划的方案库,应强调多方案比较和综合平衡,以优中选优的原则适应多情景因素变化和有备无患观点。

对策之七:建立民众参与机制,创造参与环境

多创造民众参与机会并形成制度。强调民众参与强化社会民众的规划参与意识,对制定和实施边境城镇规划至关重要,世界许多城市的调查表明,若市民存在较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则规划实施在组织管理上将十分顺利,反之,则给规划及实施带来麻烦,甚至会拖延或阻碍规划目标的实现。

强调公共参与,发挥共众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体现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普遍性的需要,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提高到“公众主动参与规划,规划必须公众参与”是真正体现“人民城市人民规划、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迫切需要。因此为了适应和促进公众主动参与边境城镇规划的意识,应注重以下四个问题。首先规划决策和规划编制者应进一步扩大边境城镇社会先遣队是层及热心边城发展的海内外人士的公众参与面,采取协商对话等多种途径主动接纳公众的参与;其次,应贯彻《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要求,提高整个社会的规划透明度,形成宽松和谐的规划环境,激发公众的主动参与精神;第三,应普及城市规划科学知训,使公众自学更新观念,树立全局观念,未来观念、深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参与的科学性。

对策之八:强调宏观与微观对接与对等,主动为开放服务

强化对接性,是适应边境城镇所处位置的特殊性要求,适应双方边境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长远需要。

首先应是宏观战略上的对接。沿海特区和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深圳与香港对接,珠海与澳门对接、厦门与台湾对接后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取得惹人瞩目的成绩。因此编制边境城镇规划,应首先考虑我方边境城镇和区域所面对的对方城镇和区域的发展态势和战略,如绥芬河等边境城镇所面对的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确定了建立国际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大海参崴规划”,因此在编制绥芬河市总体规划时,如不考虑与之对接的战略,则难以从地域综合协调的角度谋划绥芬河市的外向型经济建设与发展。

其次是微观建设上的对接。俄罗斯非常重视边境城镇的建设,黑龙江省黑河、抚远、饶河、虎林等市、镇结应的俄罗斯城镇在人口规模、城镇建设水平等方面均高于我方,这是涉及到国家形象的大问题。因此从国格心理角度出发,我方的边境规划建设水准起码与俄方边境城镇相对接、对等,可见加强边境城镇规划的微观对接研究,对提高我省边境城镇的景观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策之九:强调借鉴性,以国外边境城镇规划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为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边境城镇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经历,为我国边境城镇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避免走弯路,应在充分的比较和借鉴中探索一条具有沿边地区特色的城镇规划模式。

例如,美――墨边境地区已形成一个潜在的、爆发性的国际性城市化地区。美――墨边境成对的城市中心或“孪生城市”的增长,被称为“国际化共性现象”,是典型的沿边城市的增长到一定阶段后,边境地域逐渐一体现化且已加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在此过程中边境城镇既发挥着积极作,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以便超燧指导我方边境城镇与对方边境城镇“共生”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为科学预测边境城镇的未来提供研究背景。

对策之十:树立土地经济价值观念,加强控制性规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