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级科研课题申报范文

市级科研课题申报精选(九篇)

市级科研课题申报

第1篇:市级科研课题申报范文

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按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决定自2011年1月19日起组织2011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现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印发给你们,并将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促进教育科研向更高质量迈进,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教育科学事业,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二、申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要着眼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国“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要点,以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建设中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同时注重推动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的创新,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增强科学预见性,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平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基础研究要力求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深刻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关注学理问题的研究,促进学科建设,形成精品力作;应用研究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解决教育政策和实践问题;开发研究要注重社会效益和使用价值。

三、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当于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申报青年课题者(包括课题组成员)年龄不得超过39岁(1972年3月31日之后出生)。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须由两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国家重大(重点)课题实行招标制度,申请人要求具备主持省部级相关教育科研课题的经历和良好信誉。申请人必须从事实际研究工作并真正承担和负责组织项目的实施;《课题申请•评审书》中所涉及的课题组参加者或推荐人须征得本人同意和亲笔签名方为有效,否则视为违规申报。

四、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承担单位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雄厚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实力;设有科研管理的职能部门;能够提供开展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并承诺信誉保证;在以往的课题过程管理中认真负责,信用良好。凡课题按时完成率高且优秀率高的单位增额申报,按时完成率不高且合格率不高的单位限额申报,按时完成率低于60%且不合格率偏高以及管理不到位的单位不得申报。

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涉及13个学科,课题申请人根据《课题指南》所列示的研究领域进行选题论证。招标课题申请人填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重点)课题投标申请•评审书》(2011年版),届时等候通知到京参加现场答辩,不参加答辩视为放弃;其他课题申请人通过网络申报,填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录入系统》(2011年版,以下简称网络版)。申请人根据所报课题的性质依照《课题申请•评审书》(网络版)列出的学科分类代码填写相应学科,跨学科课题应根据主要研究内容按照“尽量靠近”原则,选定为主的学科进行申报。中小学和幼儿园系列课题申报基础教育学科,单列单评。

六、本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设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和青年专项课题,均有不同额度的经费资助。申请人要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参考资助标准,提出拟申请的资助额度,并按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进行合理的经费预算。本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资助标准为20-25万元、一般课题资助标准为12-15万元,青年基金课题资助标准为10-12万元;教育部重点课题平均为3万元、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平均为2万元。申报招标课题和一般课题互不交叉,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和教育部级课题互不贯通,申请人只能从中选一。实际资助经费额度参照同级别课题经费资助标准,以最终评审结果为准。

七、《课题指南》中列示的招标课题名称即为研究题目,申请人不得自行命题、随意扩大和缩小研究范围,否则不予受理。一般课题申请人可参照《课题指南》所提出的研究领域,自拟课题名称,鼓励反映国家需要和国际趋势的前瞻性、创新性课题,不支持以编译著作、编写教材、编写丛书、编写工具书为直接目的课题研究。申请人要在《课题申请•评审书》封面上标明所申报课题属于《课题指南》所列示的研究领域或自选课题。在涉及西部教育问题研究时,优先考虑西部地区的课题申请人。

八、本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将实行限额申报,限额指标另行下达到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直属高校和部内司局、直属单位,坚持标准,保障底线,鼓励先进。各地要参考教育科研生产力布局情况及历年申报情况,以及立项率、优秀率、不合格率、违规率等因素,科学合理分配指标,努力提高申报质量和层次。

九、本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要求在1-3年完成,最迟在5年内完成。决策性研究应在1年内完成,其他类型研究课题适当延长。研究期限自课题批准立项之日起计算,课题延期或调整人员须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课题研究成果须符合学术规范,体现创新,有所建树,着力形成代表作。不同课题研究成果数量、形式和质量分别要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最终成果要求出版专著,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上发表系列学术论文,并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育部课题成果形式可选择著作或论文;所有课题最终研究成果均包括研究报告。不同课题成果具体要求参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结题细则》等。

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国家财政支持的社会公益项目,资助在公共部门服务的教育科学工作者。为减少重复,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负责人同年度只能申报一个课题。在研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负责人不得再申报新课题。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负责人同年度不能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其他项目或其他国家科研项目,其课题组成员不能作为负责人以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课题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其他项目或其他国家科研项目。得到政府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其他部委办以及省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的课题负责人不得再次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不支持已有两个以上其他来源的在研项目的研究者再次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上述各类课题的结题均以结题证书注明的时间为准,并须提供结题证书复印件。

十一、申请人应如实填写申请材料,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凡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中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后,取消个人3年申报资格,如获准立项一律按撤项处理和通报批评,并追究申请人所在单位的管理责任。

十二、从2011年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申报课题全部实行同行专家网络初评和专家会议集中复评。初评采用活页匿名方式,活页论证字数不超过4000字,复评重点考察前期相关研究基础和研究能力。

十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信用管理制度。课题承担单位要履行承诺,保证信誉。获准立项的课题负责人在课题执行期间要遵守各项规定,履行约定义务,按期完成研究任务。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实行结题鉴定制度,鉴定等级予以公示。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为不合格或有不良信誉记录者,课题负责人3年内不得申请新课题。除涉及政治、国际关系、宗教、种族、民族、性别等敏感问题外,计划发表出版的成果必须以课题资助名义先发表出版后鉴定,违反规定视为自行终止相关资助协议。成果鉴定为优秀或社会影响良好的课题负责人,在申报新课题时享受优先政策。

十四、本年度招标课题通过课题投标、资格审查、会议评标的程序进行;其他课题通过课题申报、资格审查、网络初评、学科组会议复评的程序进行。课题评审坚持公平公正,凡申报课题的学科规划组专家须回避课题评审工作。课题评审坚持质量第一,宁缺毋滥。专家评审结果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后公示,无异议后下达课题通知并拨付课题经费。

十五、课题申报单位、各省(区、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相应的教育科研主管机构)、教育部各司局、部直属高等学校和部级教育科研机构要加强对本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的宣传、组织、管理和指导,既要积极鼓励,又要严格把关,应依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和本通知的要求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认真审核申请人的资质和信誉、前期研究基础、课题组研究实力和支撑条件,签署明确意见,保证申请人所填写内容的真实性,确保课题申报工作的质量,并认真履行课题立项后的日常管理,帮助课题负责人按期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

十六、课题申报实行三级申报制度,申请人按照所在单位隶属关系,经所在单位审查盖章后,由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统一分别报送省(区、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相应的科研主管机构)、教育部各司局办公室、部直属高等学校科研处(社科处)和部级教育科研机构科研管理部门,再由上述机构统一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级科研管理部门不得收取任何申报评审费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不直接受理个人和基层单位申报。

十七、课题申报所需的各种材料(包括《2011年度课题指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投标申请•评审书》)均可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网址:onsgep.moe.省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单列学科栏目(网址:npopss-cn.省略)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网址:省略ier.省略)下载。申请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招标课题的申请人可通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录入系统进行填报,通过各自的管理系统按程序报送所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直属高校科研处(社科处)。省(区、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相应的科研主管机构)、教育部各司局办公室、部直属高等学校科研处(社科处)和部级教育科研机构科研管理部门将汇总后的电子版审核后通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管理系统上传至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报送纸质材料《课题申请•评审书》一式6份(原件1份,复印件5份)。课题申请书要求统一用计算机填写、A3纸双面印制、中缝装订,经所在单位审查盖章后,逐级报送相关科研管理部门,要确保电子申报数据和纸质申报数据的一致性,基本信息不得遗漏。

十八、本年度课题受理申报时间从2011年1月19日起至3月31日止。各省(区、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相应的科研主管机构)、教育部各司局办公室、部直属高等学校科研处(社科处)和部级教育科研机构科研管理部门务必认真负责,做好本系统课题申报数据录入、打印报表和申请书汇总报送等工作,确保数据录入准确和报送材料完整,列出本系统课题申请书清单和各学科分类申报数量汇总统计表。于2011年3月31日前将审查合格的《课题申请•评审书》汇总后统一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逾期不予受理。办公室咨询电话:010―62003305,62003307;邮政编码:100088;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十九、本通知及所附《课题指南》将同时在教育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专门网站上,并在《中国教育报》等教育媒体申报公告,请有关部门及时将有关信息传达至各所属有关单位,供教育科学工作者选题申报时参考。国防军事教育课题申报评审工作由全军军事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另行组织。

教育科学作为教育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改革发展和先进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组织实施《课题指南》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充分利用专业力量、发挥专家咨询作用问计、问政的体现,努力实现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具体体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要给予充分重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基层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课题申报工作的组织和指导,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努力提高申报质量,签署明确意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要认真对待,积极申报,以高质量的研究工作繁荣发展教育科学事业,为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供有力支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全国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指南

教育部办公厅

二零一一年一月十八日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指南

选题说明:课题指南旨在引领和团结广大教育科学工作者,围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大局,研究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回应国家需要和群众关切的教育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问题。重视以创新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加强基于证据的决策研究,强化以标准和模式 为主导的实践研究,体现教育科学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提高选题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意、经验、理论、制度、模式、标准,促进研究 成果转化,使教育研究为人所信、所思、所悟、所用。

……

(十)教育技术与传播研究

教育信息技术开发转化研究;电子教科书研究;师生信息素养研究;数字化资源共享及其权益保护机制研究;教育信息化使用效益研究;数字化校园网研究;学生数字化学习研究;农村智能学校研究;网络新技术对教学方式的影响研究;网络交互教学成效研究等。

第2篇:市级科研课题申报范文

第一条为适应我省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规范和完善我省“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管理,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可持续发展,依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和《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管理办法(修订)》,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我省“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以全省基础教育系统管理者、研究者、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为主体;倡导竞争,择优立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我省“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各类课题。

第二章组织

第四条河北省电化教育馆设立“河北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工作领导小组”(简称“省课题领导小组”)。其下设“河北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省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事务,办事地点设在河北省电化教育馆研究科。

“省课题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并相关课题研究规划、课题指南和课题管理办法;审核各级各类课题,遴选重要课题向中央电教馆推荐;决策学术交流活动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事业的健康发展。“省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是组织课题规划实施;管理省内各级各类相关课题;组织学术交流、推广科研成果等。

第五条河北省电化教育馆设立“河北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学术委员会”,主要职责是,提供学术咨询、指导课题实施。其成员由“省课题领导小组”聘请。

第六条各市电化教育馆可以参照本办法设立相应部门,与“省课题领导小组”、“河北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学术委员会”建立相关业务联系。

第三章课题类别和选题

第七条根据河北省电化教育馆的《河北省“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指南》,设立“重点课题”。列入重点课题的,“省课题领导小组”向中央电教馆推荐立项。重要工作课题和重要项目课题可根据需要,经“省课题领导小组”审定,单独立项。

第八条“十一五”期间,每2年组织一次申报、审核和推荐(具体时间另行通知)。重点工作课题或重要项目课题经“省课题领导小组”与中央电教馆相关部门磋商后,随时组织申报推荐评审。

第九条“十一五”期间,我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选题原则:为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服务,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以应用研究为主,关注基础研究,鼓励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支持成果开发与实证性推广性研究。提倡创新,避免低水平重复。

第四章申报和立项评审

第十条“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面向我省各级各类从事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管理机构、专业结构、社团、企业,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河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示范)学校及其它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和教育工作者个人(以下均称为“申请人”)。

(一)申报课题的单位需具有法人资格。

(二)申报课题的课题负责人需符合下列各项条件:

1.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有小学高级、中学高级或相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若不具备该职称,可由两名高级职称专家书面推荐。

3.申请人原则上同时只能申报并承担一个课题任务。正在承担省级以上正式立项课题且未结题者,暂不能申报新的课题。

4.为鼓励创新、避免重复劳动及知识产权纠纷,各单位申报其它系统的课题时,不得与本课题研究内容雷同。

第十一条申请人应根据《河北省电化教育馆全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以下简称“申请书”)的具体要求,认真如实填写。申请人需出具能够证明该课题研究所需经费的保障材料。

申请人是单位的,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意见。申请人是个人的,由所在单位参照本办法第十条进行审核,签署意见并承诺提供研究条件和承担课题管理职能及信誉保证。

《申请书》可从河北省电教馆主页*下载。

第十二条自申报公告之日起开始受理课题申报,受理期限一般为三个月。各市级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受理并审核合格的申请书(包括文稿和电子稿)以邮寄或E-mail等方式,集中报送河北省电教馆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迟于受理截止日期(以邮戳为准)寄出的申请书,将不能列入该年度的立项评审。

第十三条“省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课题,收取课题评审咨询服务费,由河北省电化教育馆统一开具收据。未交课题评审咨询服务费的,一般不列入立项评审。各申报单位均预交课题评审咨询服务费,与《申请书》同时送到“省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十四条申请立项课题由“省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由五名以上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根据“省课题领导小组”制订的评审指标对课题活页论证部分进行匿名评审。评审组织方式可以是会议方式,也可以是通讯方式。原则上需有三人以上同意。

第十五条“省课题领导小组”对课题的立项行使最终审批权。“省课题领导小组”将通过立项的“重点课题”抄报“中央电教馆”重点推荐。

第五章课题管理

第十六条我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监测”相结合,“重点指导与一般管理”相结合,“集中立项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办法。“省课题领导小组”协助中央电教馆管理中央电教馆立项课题,重点管理与指导省馆立项课题。委托市级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所属范围内的课题实施日常管理。

第十七条各类立项课题要按照本办法做好课题自我管理。

课题负责人接到立项通知书后,应尽快确定详实的课题实施方案,在三个月内组织开题。并及时将实施方案和开题情况,报送“市级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级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后集中报送“省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

课题负责人应主动接受所在单位管理并积极争取所在单位的支持。同意本单位人员申报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要采取措施加强对课题研究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在时间、人力、经费、出版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鼓励承担课题的单位或课题主要负责人所在单位,对其所属人员承担或参加研究工作的成果作为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课题承担单位或课题主要负责人所属单位对各类立项课题的支持情况和实效,作为该课题结题评审与评优的指标之一。

第十八条为便于掌握课题进展情况和开展课题交流,逐步构建信息化管理与交流互动平台*,实现课题申报、评审、立项、评估、结题等工作的网络化管理体系。鼓励课题组建立课题研究网络博客(Blog)。

第十九条课题重要活动和重要阶段成果应及时报“省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12月前,课题组应提交年度研究报告,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报送“市级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

各市级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各立项课题年度研究报告,于次年1月底以前,向“省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所管理的立项课题总体情况评估、进展以及变更、调整情况的综合报告。

第二十条根据各课题的实施周期和进展情况,“省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中期评估、检查和指导工作。

第二十一条各类课题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须由课题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单位同意,经市级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报“省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

1.变更课题负责人;

2.改变课题名称及研究方向;

3.改变成果形式;

4.对研究内容作重大调整;

5.变更课题管理单位;

6.课题完成时间延期半年以上或多次延期;

7.因故中止或撤销课题。

对未经审核同意进行上述变更的立项课题,将不予结题。

第二十二条各类课题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按撤销课题处理:

1.研究成果有严重政治问题;

2.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

3.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低劣;

4.与批准的立项课题设计严重不符;

5.获准延期,但到期仍不能完成。

第六章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

第二十三条“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的研究周期为半年—3年。所有课题在研究工作完成后,均应及时申请成果鉴定和验收。

课题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填写结题申请书从河北省电教馆主页*下载,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后,向“省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结题验收申请,迎接相关部门组织的成果鉴定或结题验收。

鉴定或验收所需经费由课题承担单位或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承担。

第二十四条成果鉴定或结题验收,采取专家评议方式,包括会议评议和通讯评议。

鉴定或验收组专家成员一般为5—7人。鉴定或验收组专家由“省课题领导小组”确定。

课题组成员(包括课题顾问)不能担任该课题鉴定或验收专家组成员。

课题所在单位和其上级主管部门参与鉴定或验收的专家不超过2人。

第二十五条课题组需要为鉴定或验收专家组的每位专家准备并提供研究成果主件、相关附件及课题结题申请书复印件。上述材料应在鉴定或验收会议之前一个月提交给鉴定组专家审读。采取通讯结题方式的,课题组应在规定时间内将上述材料寄交鉴定验收组的各位专家。

鉴定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应负责将完整的成果文本和电子稿(含研究成果主件、必要的附件及课题结题申请·评审书)各一套及成果鉴定书一并送交“省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所有材料齐备有效的,颁发结题证书。

第七章成果的评奖、宣传和推广

第二十六条“省课题领导小组”、“市课题领导小组”、各课题组和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课题研究成果的出版、宣传、推广和转化工作,充分发挥课题研究成果的作用和效益。

“省课题领导小组”和市级课题领导小组,通过课题研究成果报告会、专题培训或学术研讨、经验交流等途径,研究成果信息,促进成果的应用推广。

第3篇:市级科研课题申报范文

开展教科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的有效途径,参与教育科研应该成为教师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在2001年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教师中“科研强师、科研助学”的意识较为淡薄,学校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的弊端也不断显现。教师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无关说”(教科研与己无关“)、对立说”(教科研费时费力)“、狭义说”(教科研就是写文章)“、主次说”(教科研可有可无)“、神秘说”(教科研工作一般教师做不了)等观念的误区,存在着对教科研的排斥、畏惧、应付心理。部分开展教科研的教师存在选题不当、忽视科研过程、科研方法经验化等问题,致使教科研活动处在低水平、低效能的运行状态。学校在教科研的管理中,没有成立相应的机构,科研经费投入非常有限,考核教师业绩时很少关注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面对这一窘境,我们认为,首先要使教师正确处理教科研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关系,使之认识到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科研是水乳相融、相辅相承的;其次,要让学校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推进区域课程改革,提高学校办学品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是学校和教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发动工作。

1.召开教科研工作会议。明确教科研工作考核的指标,引导各校确立各自教科研活动的主要内容。由教育局局长、教研室主任分别进行动员讲话和专题讲座,阐述教科研的意义与主要研究方法,提出具体要求。

2.教研员巡回讲座,提供专业支持。2001年以来,县教研室教研员围绕“抓住机遇,开展教育科研;迎接挑战,走进课程改革”的主题,分片逐校开展了60多场次的讲座,并撰写了《增强科研意识,推进教科研工作》等指导性文章在省、市、县级刊物上发表,帮助教师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3.各校购置一套《教科研工作指导全书》,加强学习。学校利用教研组活动和教师业务学习时间,普及教科研选题、实施、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并为各教研组征订了相关的教科研刊物,还重新修订教科研管理制度,以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4.宣传骨干教师的成长事迹,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引导教师认识到在教科研上有所建树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教学上能取得显著成绩的骨干教师,从而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二、构建科研工作网络,加强科研保障机制

教育科研机构是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建立健全教育科研组织,形成管理网络是加强科研工作的保障。我县教科研组织网络缺损和保障机制不完善的弊端制约着教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只依靠学校教导处或教研组进行科研管理,研究活动常常会因同学校其他事务冲击而搁浅。同时,各校之间缺乏及时的信息沟通,研究内容容易重复,研究成果得不到及时推广。为此,我们突出抓好这样几项工作:

1.健全组织机构。平罗县成立了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教研室,指派专人分管教科研工作,并要求各校成立以主管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相应机构,指导、协调本校的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平罗县“十五”教育科研规划》和课题研究指南,并印发了《平罗县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条列》《、教科研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暂行办法》等配套文件,以加强对课题的管理与指导。同时,建立健全了学习、例会、活动、汇报制度,并逐步形成科研工作的责任制。主要措施包括:一是不定期举办各校教科室主任和教科研骨干参加的培训班,为各校培训科研骨干;二是规定各校集中学习时间,并做到时间、主题、地点、主持人、笔记五落实;三是抓好假期学习,要求教师利用假期至少精读一本教育专著;四是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全县教科研工作会议,每月召开一次学校教科室工作例会;五是每个课题组每学期必须开展研讨活动不少于二次,每月必须向学校教科室汇报工作一次。通过完善教科研规章制度,逐步做到教科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2.加强学校教科室的建设。学校教科室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直接管理机构,是实现学校教科研目标的保证。2002年,我们规定教学班达到24个以上的学校必须成立教科室,配备主任和兼职教研员,划拨相应的经费开展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要为其配备电脑、打印设备,购买专业书籍。城关各学校(园)率先成立了学校教科室,制定了工作制度和科研长远规划,明确了任务职责,建立各类课题研究档案,为教科研的保障机制建设做了有益的探索。目前,已逐步形成了“县教研室-学校教科室-课题组”的三级科研网络,农村各校的教科室建设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使得科研网络将进一步完善。

3.加强县级学科中心教研组建设。我县80%以上学校地处乡村,规模较小,给教科研活动的组织带来了许多困难。为了能及时沟通各校教研的动态信息,我们积极组建以学校教研组长为核心成员的县级学科中心教研组,进行两月一次的例会,引导学校之间取长补短,缩小差距,共同发展。

4.以“大教研”活动为载体,组织片区间的学校进行相互交流、评比活动。为了搭建相互学习、成果展示、资源共享的科研平台,我们把教科研与“大教研”活动有机结合,要求“大教研”活动的主题要紧密联系本片区的教科研课题,力求反映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和成果,共同协商解决,相互借鉴促进。

三、规范课题申报论证,全面展开课题研究

教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有赖于一支具有一定科研水平,勤奋扎实、求真进取的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教师在师范学校(院)教育中缺乏科研知识的系统培训,给实际研究带来了许多困难。为了最大限度的消除科研知识缺陷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确立“了边培训、边研究、边推广”“和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以课题的立项申报和课题论证为突破口,以过程化管理为核心,开始“了培训中研究,研究中普及”的积极探索。

1.教研员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科研素质。“打铁还须自身硬”,我们放下架子,从最基本的教科研的知识,到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从头学起。如课题的选定、相关表格的填写、研究经历的过程、各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研究论文的格式与撰写等,让每一位教研员接受系统的学习。在此基础上,了解广大教师的需求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分别拟定选题,下发讲座菜单,进行针对性培训。

2.组织各级课题申报活动,积极争取课题立项。课题申报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学运用科研知识的过程。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首先对各校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有申报意向的骨干教师进行了课题申报的集中培训,指导他们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分别向上级教科研部门申报课题。2003年,我们组织各校参加了教育部与宁夏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的申报活动。先后收到申报课题50多项,经过认真筛选,有17项选题的现实性和申报文本相对规范,召集课题组成员进行面对面的个别化培训,在反复修改之后上报。此次申报取得巨大成功,有1项课题被批准为教育部规划课题,有9项课题被确立为自治区级重点课题或规划课题,结束了我县无省部级教科研课题的历史。为了促进各级课题的合理分布,使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我们又组织教师参加了2005年石嘴山市、平罗县规划课题申报活动。经过宣传发动,征集到课题115项。我们对课题申报人进行了集体讲解、个别交流相结合的培训,提出重新选题、修改文案、课题整合等指导性意见,要求对不够科学、合理的课题进行了不断修改,直到能够立项为止。2005年1月,召开了课题立项通报会,对92项课题下达了立项通知书,并为承担部级研究课题的九所学校颁发了“实验学校”牌匾。此外,我们还分别组织教师参加中国教育学会课题、全区百所回民中小学建设项目等课题申报活动,均取得成功。

3.抓好立项课题的开题论证和方案修改完善工作。对立项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规范性进行论证,是把握研究方向,明确研究目标,落实研究任务的有效途径。在课题论证中,我们采取一级带一级、每题必审的办法,即首轮做好省部级立项课题的开题论证工作,进行示范引领,在此基础上,开展第二轮市县级课题开题论证活动,帮助完善研究方案。各校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方案进行了反复认真的修改,邀请专家予以论证。在开题论证过程中,不仅课题组成员参与研讨,非课题组的教师也积极到会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科研知识的普及化。

第4篇:市级科研课题申报范文

1立题管理

先提出科研设计和实施报告,凡课题申请者根据查新检索和文献综述情况。通过学术委员会及相关专家论证同意后填写《科研项目计划设计书》申报时附指定情报部门出具的查新证明,有动物实验的课题还须附医学实验管理部门出具的实验动物和实验场所合格证明,杜绝申请程序上的一切不规范行为。

2计划管理

即立入院内科研计划实施专项管理,一旦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同意立项。以保证工作顺利进行,课题负责人全面负责计划的实施、经费使用、定期汇报课题执行情况,总结验收等工作,研究的各个阶段,课题负责人要做好实验研究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经常进行检查、评估、分析。每年10月底前,由课题负责人填写《科研课题进展情况检查表》报报卫生局。凡课题计划实施中需要更改研究内容、更换课题负责人、中止计划实施、延长年限的由课题负责人提交书面报告,经医院和市卫生局审查签署意见,报送课题下达部门审批。课题研究结束3个月内,课题负责人撰写总结报告,内容包括课题完成、未完成或超出研究内容情况;研究结果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对课题深入研究的设想;经费决算情况。并附发表或未发表的全部研究论文。报送市卫生局,作为再次申请课题和申请成果鉴定的依据之一。

3经费和成果管理

专款专用,课题经费按项目独立建帐。专项核算,分管领导审批后课题负责人有权在规定范围内支配经费的使用。科技成果管理包括成果申报、鉴定、评审、登记、归档、上报、奖励、推大应用、技术市场等内容的一套完整管理制度,按规定善始善终,做好各项工作。

市卫生局优秀新技术项目的申报参照执行。

二、人才培养

1外出专科和专题进修

更好地为病员服务,为不断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根据市卫生局的要求,医院应派医技人员总数(护理除外)8%上级医院进行专科或专题进修,外出进修计划由各科主任提出初步方案,科教科整理后报办公会讨论,通过后作为年度计划予以落实,通医有指标和在医院的科教科可帮助联系,其他医院原则上由进修本人联系,接到进修通知交相关科室主任,外出进修前到科教科签合同、备案,通知人事科,不足6月的可不签合同,但科教科必须备案。

2远程教育和院内外专家讲座

医务人员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远种教育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能确保医务人员获取i类学分,为使这一宝贵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将采用下列三种方法播放:1医技楼多功能厅播放;2较专科系列内容将光盘交相关科室在电脑上组织学习;3凡本院人员可用u盘将有关内容考回家看,做好登记工作,凡不参加远程教育的人员,将不考虑派出进修及短期学习。发放试卷,完成考试,办理好i类学分证书,安排组织和落实邀请的院外专家来院的学术讲座和院内安排的讲座。

3住院医师继续教育

对住院医院师继续教育对象进行轮转,按照省卫生厅住院医师继续教育大纲的要求。科室有特殊情况,由所在科室科主任提出书面报告,并说明暂缓原因,何时补轮转,经分管院长批准后,方可暂缓轮转,但要在适当的时间补上,否则作未轮转处理,及时组织住院医师继续教育对象参加省卫生厅组织的考试,做好考核工作和合格审批申报工作。

4职学历教育

鼓励医务人员,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尤其是护理人员,参加成人业余学历教育,按医院有关文件精神对脱产研究生学历教育的对象签置有关合同,并报人事科备案。非脱产研究生的学习按医院规定办理.

5按医院的规定。做好审批、登记工作,科主任外出须经院长、分管院长同意方可外出,科室一般人员先须科主任批准同意,科教科审批后报分管院长批示,凡本市医学会的学术活动,不影响工作,尽量让相关人员与会。

6按照大学医学院校的实纲编制实习生轮转表。审核进修生进修申请表,按规定通知财务科对进修实习生收费,定期召开进修实习生会议,定期检查进修实习生宿舍安全、卫生情况,经常检查进修实习生的工作、实习情况,定期组织进修实习生的文体活动,按学校要求,对实习生进行出科的考试考核,签署进修实习鉴定意见等。

7定期组织医院“三基”训练考试。会同医务科、其他各科室做好其他考务工作。

8注重医学重点人才的培训。应为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事业心,40岁以下具有本科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业务骨干。

三、专科建设

但在管理上要规范,院在专科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迹象。科室应有制度计划,医院应与科室签定合同,并在考核中体现,要以形成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

第5篇:市级科研课题申报范文

关键词:广东;教育科学规划;研究特点;问题;展望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2010年),是广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服务于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又要适当超前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在省教育厅、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全省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对“十一五”规划中已立项的项目进行了分析,对过去五年以来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的特点、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以及对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教育科学事业的展望。

一、研究特点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省共有1081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立项规模与数量较“十五”规划有较大增长。课题申报情况分布在基础教育研究426项、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232项,高等教育研究226项,思想政治与德育教育研究55项,教育技术学研究46项,体卫文化研究50项;申报单位分布在本科高职院校659项,中小学312项,省市教科研类单位110项。纵观这五年来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的实施情况,我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的研究特点主要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

(一)选题的规模扩大,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拓展。

从2006年—2010年的立项情况来看,各市县和学校的研究呈现出研究多向性发展的趋势,研究领域由微观向宏观发展,由过去只注重教育内部问题的研究向同时关注与教育密切相关的外部问题的研究发展,涵盖各级各类教育,大大拓展了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如表1)。基础教育领域方面,主要围绕基础教育改革中急需研究和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如教学教法、课程开发、家校合作、品德教育、中学教师发展以及留守孩子的教育等方面。本科高职教育领域集中在学生创业能力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农民工继续教育研究、建设和谐校园、产学研实现途径研究、实验教学研究等方面。此外,教育技术、农村教育、体卫教育、协同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也不同程度地进入科研工作者的视野。

(二)研究内容不断创新,研究方法逐渐科学化。

随着教育科研的不断发展,课题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宽广,同时,研究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教育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协同发展理论、教育经济学理论、教育社会学、教育行为组织学等这些新的理论的引入和运用,对提高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理论水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外,对课题的研究也不再局限在理论性研究上,众多的课题引入了比较性研究、构建模型研究、实验研究、应用性研究、互动式研究等方式,逐渐摆脱了纯理论性研究,延伸至实践性研究上,重视其研究的实效性与价值性,大大增强了科研成果的信度与效度。

(三)研究的方向越来越注重现实问题的应用性。

五年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一直致力于为加强广东省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研究,把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问题;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教育信息化与国际化问题;高校科技发展问题列入研究范围内。重点研究教育结构问题,改善和完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并且强调课题研究的实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些课题,一方面加强对教育宏观决策有直接影响的实证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增强教育科研为宏观决策服务的功能,重视把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案,直接作用于教育改革与实践;另一方面则是重视开展对教育教学改革实际过程中的指导性研究。围绕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方面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

二、取得的经验

(一)必须创新科研管理方式,提高科研信息服务水平。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申报、评审工作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大工程,如果单靠纸面上的操作,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评审工作实现信息化大大减少了项目管理过程中资源浪费的现象,提升了工作的效率。近年来,我省建立广东省社科规划办网、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申报系统、广东省教育科研管理系统、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处数字科研服务平台,同时还链接广东省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广东省各地市教育局以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等国家科研机构。各科研单位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申报人员可以从平台上获取项目申报信息,接着确定申报项目,上报项目申报书。随之而来的印刷、用纸等办公费用以及传递过程中的大量邮资、路费相应缩减,信息传递与交流的周期更加快捷。

(二)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行分类指导,统筹管理。

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面向地方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幼儿园和其他各地市教育科研机构。不同层次的学校与科研机构,不同学科的课题,以及课题承担人的学历背景、工作性质和自身的条件存在差异性,因此,在进行课题管理时不能用相同的标准去衡量。在“十一五”规划中,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教研单位非常重视科学研究,积极申报。如图1所示,其中中小学申报项目达312项,占总项目的28.86%,高职院校项目数达659项,占总项目数的60.96%,省以及各地级市教研单位110项,占总项目数10.18%。在研究的内容中,高校以及教科研机构的课题重点在于推动学科建设、教学模式、教学实践问题方面的研究;而中小学、幼儿园的研究普遍围绕着课堂教学、学生的行为习惯、家校合作教育等能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研究,一般具有探索性、普及性、应用性和经验性。因此,在评审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课题实施分类指导,要考虑到课题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课题评审、成果评价和项目指导上,要统筹管理,注意普通性与特殊性。

(三)必须以专业性为基础,建设素质精,业务强的科研队伍。

建设科研能力较强,业务素质较高的一批科研队伍,是做好科学研究的重要保障,此外,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既是科研追求的最高目标,又是科研素质的最高境界。五年来,我省十分注重科研队伍的建设。项目管理专家库每年定期更新,目前,全省各级各类项目评审专家库里共有4092名专家登记在册,其中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有600余多专家,分布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等14个学科中。

三、在发展中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

(一)科研兴教, 科研强校的战略意识仍然薄弱。

当前,教育科学研究在学校的地位尚未确立,把科研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尚未达成共识。许多学校由于经费问题或科研队伍的问题而没有把科研摆在很好的位置。在边远地区或者地方性院校,课题立项很少,成果不多,既阻碍了学校教育科研本身的发展,也影响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入推进,对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十分不利。据对“十一五”期间我省各高校承担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的情况分析,明显可以看出各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高校方面,华南农业、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校课题立项总数排在前列;职业院校方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立项数量稍多。一些高职院校的立项项目很少,有的还是空白,应该引起这些学校校长的重视。

(二)课题管理需进一步加强。

课题的管理直接涉及到科研事业的发展,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重立项、轻管理;重结果、轻过程;重评奖、轻转化的问题依然存在。譬如,一些课题申报人和单位只顾追求课题立项数量,忽视课题的质量,课题一旦立项就束之高阁,缺乏必要的跟踪管理和检查督促措施;课题不能按时开题,开题后也没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中期检查敷衍了事,阶段性成果就凑数侥幸过关,以此导致很多课题迟迟结不了项;结题时非常匆促,草草了事上交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课题的质量和效益。另外,在解决课题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上,各级单位还没有很好地重视,相关的渠道较为狭窄,这大大影响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同时也打击了项目主持人的积极性。这种成果转化边缘化的问题应该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

(三)课题经费来源单一,科研资源短缺。

广东正在建设教育强省,在教育方面,投入的资源也逐年增长,但经费用途还相当紧张。“十五”和“十一五”规划十年期间,广东共投入200万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这与我省教育的规模及发展的速度,特别是建设教育强省的要求仍有所欠缺。截止2011年,我省高等教育专任教师85751人,高中阶段教育(包含中等职业教育、技工学校、普通高中)203383人,普通初中专任教师268008人,小学专任教师432451人,各级各类教师共计989593人。这样一支数量庞大的教师队伍,如果按人头分摊计算,2000-2010年期间,全省教师人年均科研经费仅为2.02元。如果将这笔经费全部投入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149所高校每所占有年均科研经费仅为13422.8元。由于受经费限制,“十一五”期间,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科研单位所申报的均为自筹经费项目,严重制约了科研事业的发展。

(四)科研水平呈现出严重的地区不平衡。

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尽管在组织申报过程中,在政策与经费支持上已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但由于经费、科研水平、资源等各方面的因素,粤北、粤西地区的申报积极性或者项目的质量仍然不容乐观。经统计,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中,各地区的申报情况如下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对项目申报的积极性是远远高于粤北、粤西、粤西地区。珠三角地区中广州、深圳、佛山(含顺德)、中山是排在前列的,其中广州的项目申报数占整个“十一五”规划项目的1/2,这与广州地区高校数量多,科研机构与研究资源相对集中的因素不无关系。粤北的韶关、粤西的茂名、湛江以及粤东的潮汕地区相对较好,这与当地拥有本科院校以及职业院校的因素有关。从表中也可以看出,如清远、河源、云浮、梅州、阳江等地的科研项目相对较少,与珠三角以及其他地区呈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

四、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深化对教育科学研究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教育科研的地位。

教育科研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强大动力。广东要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打造我省南方教育高地的目标,实际上是要增强教育的竞争实力,这种实力应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增加教育投入,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其次是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发展机制,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教育管理。前一种为硬实力,后一种为软实力,这两者是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二)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提升科研业务素质。

从目前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群体来看,高校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师和各地市教研室专职教育科学研究人员是主要力量。从教育科学研究队伍结构看,研究人员地区分布、学历、职称层次参差不齐,学科带头人少。因经费问题,科研资源相对不平衡,省市各地区缺少组织培训、指导,导致学科队伍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性。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增加培训预算,积极引导,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教育理论培训,特别是项目书的写作与申报,项目的管理与结题等方面,重视发现和培养年轻的教育科研优秀人才;其次,依照有关规章制度,运用中期检查手段,加强科研的过程管理、及时发现和总结好的科研成果,通过通报表扬、奖励性追加科研经费予以正面积极鼓励。同时对因研究进展缓慢、阶段性成果低劣的课题及时加以中止和撤项,停拨或缓拨资助经费,从制度上防止科研劣品产生。

(三)继续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增加对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学科研是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属于政府公益性科研项目,当前,广东省正致力创建教育强省,建设南方教育高地,在教师待遇、教学资源以及教育科研等方面已加大支持力度。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要正视教育科研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大对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在保证正常的人头经费和事业经费的前提下,设立教育科研专项经费来支持和扶植教育科学研究。此外,应拓宽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以课题所在单位给予相应配套支持、课题主持人争取企业筹措为辅,努力为开展教育科研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规范教育科学课题的管理,为研究成果的转化提供平台。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覆盖了各级各类教育,涉及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政策研究、教育实践研究等领域。对广东省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增强为宏观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服务的意识。省市各级单位应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加强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首先,应加强与国家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联系,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指导;其次,加强与广东各高校科研部门联系,有效利用高校科研资源;第三,密切联系课题承担者,跟踪服务,强化过程监督;最后,积极在广东科研信息网,及时相关信息,在网上公布立项课题和结项的研究成果,共享研究资源。通过以上措施,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管理,抓住特色,推出精品。

(作者单位:莫玉音,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评估室;黄黎露,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处)

第6篇:市级科研课题申报范文

一、科研引航,创建学校特色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的指导思想,“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班级管理为基础”,全面推行“352”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创建“着力素质、注重发展、彰显个性”的育人特色。同时,学校实施德育“三自”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教育国际化,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现代人才。

二、加强领导,完善科研管理机制

建立组织机制。学校成立由陈国光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教研处主任、教导处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统筹、规划、管理工作;同时成立各学科科研分小组

,具体落实学校各项科研任务,确保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建立健全课题研究的管理机制。课题申报与立项的制度化。定期对教师的课题进行申报,填写申报书,并由学校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材料,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审批。

课题研究过程规范化。这包括开题、中期检测和结题三个阶段,每年一个阶段都由学校领导小组进行监督,确保课题研究按时按质完成。

研究成果鉴定科学化。学校领导小组将课题研究及其结题送请省、市专家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鉴定,使之具有权威性。

此外,学校通过多方筹措,落实教育科研专项经费,做好科研经费的划拨、分配工作,为课题研究提供经费保障。

建立健全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学校对课题研究中表现突出的教研组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比和表彰,与评先评优、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联系起来,调动全校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三、立足校本研修,提升教师素质

近年来,为了调动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增强这项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辅导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初步形成了“1153”校本研修模式,基本内涵是:坚持一种理念,坚持一个原则,实施五大策略,完善三种机制。该管理模式调动了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的主动性,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这大大地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利于小班化教学和“352”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

四、科研工作全面铺开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352”教学模式已从规范化走向精细化轨道,学案制教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在研究过程中,学校调整了学案制教学与小班化教育的关系,形成了以“一体两翼”为特色的普通高中小班化教育模式。2011年,学校把“高中小班化教育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申报广东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获得立项批复。目前,学校的科研工作围绕着省级重点课题全面展开,形成了“金字塔”式的课题研究体系,顶层是《高中小班化教育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第二层是行政领导负责的八个子课题,第三层是各教研组或负责的25个区级课题,第四层是任课教师负责的56个课题。

五、科研兴校,硕果累累

一是学生综合素质大幅提高。

科技创新大赛屡创佳绩。在科技创新教育上,学校把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营造有益于青少年求知探究的良好环境,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提取得良好效果。2005—2011年,学校连续七届参加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一等奖6项,省二等奖12项。近年来,学生科技作品获得省、市级二等奖以上达71项,学校多次获得省、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这表明我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走在了佛山市的前列。

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在政教处指导下,学校组建了各种学生社团达31个。学校还制定了《高明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团建设管理方案》,强化学生社团管理,进行奖励评比活动。学生合唱团获广东省首届中小学生合唱比赛一等奖,魔数社王子琛的课题《空间填充凸多面体的探索》获第27届广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集邮协会获佛山市优秀集邮基层协会,清泉文学社被评为佛山市中学生文学社评选一等奖。另外,佛山日报用《合上书本,去上“第八节”课》专版报道了我校学生社团活动情况。

学科竞赛捷报频传。近五年我校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492人次,其中部级奖励115人次,省级奖励367人次。

二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大批名师涌现。目前学校有广东省特级教师1人,广东省百千万名师1人,有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5人,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市级名师16人,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区级名班主任16人。

教师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近五年,学校共有198篇论文获得市级以上奖励,其中省级奖励133篇,52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形成良好的科研共同体。在学校进行“352”学案教学改革和小班化教育改革以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高,学校科研氛围浓,各备课组编写了校本教材《高明一中大学案》52个模块,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心桥》上、下册,以及《教育安全读本》一册。学校有三个科组被评为佛山市先进科组或示范教研组。

三是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高考成绩连创新高。尖子生培养形成了“1233”模式,创造了六年考出三名广东省高考总分状元和二名广东省高考单科状元的神话,每年都有一批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名校;临界生培养形成了“导师制下的问题驱动”模式,使一些临界二本录取线的学生大幅度提高了成绩,高三升学率一路飙升,学校连续多年获佛山市高考成绩优胜奖,得到社会好评。

非实验班的同学在实行两个“改革”后,成绩大幅提高。以2012届毕业生为例,他们的入学成绩在整个佛山市排名第11位,高一期末就进入第7位,高二升入第6位,高三高考时升入第5位。

四是形成“一体两翼”的办学特色,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在教育科研引领下,学校成功进行了"352"学案教学改和小班化教育改革,特别是小班化教育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成为佛山市乃至全省率先实行小班化教育的部级示范性高中。经过几年的探索,学校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办学特色,“一体”是以小班化教育为主体,“两翼”是小班化教育环境下的有效课堂模式和德育“三自”管理模式。这种办学特色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同行的肯定,其辐射作用不断扩大,引起了媒体的关注。部级教育刊物《教育》以《陈国光与他的“352”教学模式》为题对我校课改进行了专版报道;广东电视台对我校的小班化教育也进行了报道;2012年《广东教育》第9、10期,分别对我校两个改革进行专题报道,第9期以《“352”有效教学模式》为题用七个版面进行报道,第10期以《小班化教育:高明一中的“高明之选”》为题进行报道,包括了进行小班化探索的背景、过程、成效、经验、存在问题等等。

总之,在教育改革浪潮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学校面对机遇和挑战,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立足校本研修,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健全教育科研的管理机制和奖励机制,全面铺开各项科研工作,以此为契机,狠抓课程改革,向课堂要效益,积极探索高中小班化教学,努力尝试德育工作自主化管理,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办学特色,走在了佛山市的前列。

第7篇:市级科研课题申报范文

一、关于精品课题建设的基本认识

所谓精品课题,是指通过精心选题、精细设计,被省市级教科研部门立项后,能够精当操作、精彩呈现和精致管理,在实践中有所创新并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成果的课题。精品课题的建设和推进,可以全面提高教育科研的内涵与质量,引导教科研工作走向规范、专业与卓越;可以全面形成教育科研的优势、特色与品牌;可以全面加强教育科研的规划与管理,促进精品成果的产生。

《宿迁市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建设标准》的一线指标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精心选题,选题要突出问题性、简洁性、适应性;精细设计,核心概念界定科学合理,论证富有逻辑性,思路、过程、方法具体合理;精当操作,操作的过程要突出计划性、完善性、规范性;精彩呈现,成果要注意多样性、规律性、创新性;精致管理,主要强调成员的稳定性、活动的经常性和资料的完整性。

二、学校推进精品课题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学校在推进精品课题建设方面,有明确的工作思路,即“以发展为目标,以创新为核心,以提高为重点,以服务为导向,以实践为根本”。

1.培养做精品课题的意识

(1)实践导向,精心选题。精品课题建设要从精心选题开始,选题要以教育教学实践为导向,努力寻找与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的结合点,在教学层面进行实践与研究,自觉抵制片面追求选题的“高大上”。学校目前的三十多个课题,均集中在课程与教学改革、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大多数直接指向课堂教学中的目标导向、设计体系、学习方式、课程开发、师生关系、质量管理等要素的研究。

2013年,学校共有三十余位教师申报了课题。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质量,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学校委托市教科所专家对课题申报书逐一量化打分,从课题选题、目标界定、方法选择等方面给予了客观中肯的指导性评价。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学校召开专题会议,通报评审结果,让每一位申报课题的教师都明确优点与不足。根据得分,结合实际,学校择优逐级推荐上报。对于得分特别低的课题,待其修改完善后在下个年度重新申报。这种实实在在的做法,培养了教师精心选题的意识,优化了学校的课题申报工作,得到了市教科所领导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2)优化整合,注重过程。学校开展课题研究,要突出“优化整合”的思想,让课题研究与新课程的实施整合,与教师的专业培训整合,与学校的特色发展、制度管理整合。在课题立项之后,学校定期组织课题组开展集中培训和分组学习,要求教师心怀精品意识,注重过程性研究实践和阶段性研究成果的积累。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做到“学习―反思―实践―再学习―再反思―再实践”。鼓励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课题,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改进日常工作,让课题研究成为教师工作、学校运行的常态,积极促进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才、学校的发展。

2.提升做精品课题的能力

为了提升教师做精品课题的能力,学校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1)组织教师外出参加专题培训。学校鼓励并支持教师外出培训,但强调在选派人员方面要遵循“三优先”:优先选派具有省市级学科荣誉称号的教师,优先选派教科研成绩突出的教师,优先选派承担课题研究的主持人、核心成员。

(2)邀请教科研专家零距离讲学。近年来,学校先后邀请了多名专家到校开设教科研专题讲座。专家们高屋建瓴地指出一线教师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深入浅出地帮助教师分析和解决问题,对教师做精品课题,起到了开拓视野、激活思维、提升能力的作用。

(3)承办大型教科研活动。学校积极承办省市级大型教科研活动,如:2011年,承办江苏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和江苏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培训活动;2012年,承办江苏省苏派新生代教师优质课观摩活动;2013年,承办江苏省小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2014年,承办江苏省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和江苏省“送教助学”名师大讲坛,等等。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学校承办的省市区级教科研活动达百余次。

(4)读书与写作。学校近年来扎实推进教师读书工程,每年都为青年教师购买市教育局推荐的教师必读书目;每个学期开展一次教师读书沙龙活动,组织一次教师阅读考核;要求每位教师每个学期完成一本读书笔记。此外,要求教师每课一则教后记,每学期6篇教学随笔。而且学校每年组织十余次的省市级教学论文参评活动。

3.推广精品课题的研究成果

学校借助校园网、展板、校报等媒介,营造氛围,及时宣传,扩大课题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与辐射面。通过与校本教科研、省市级教学竞赛、教学论文评比等活动相结合,着力培养课题组强烈的成果物化意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呈现和推广精品课题建设的成果,有效提升课题研究的专业影响力。

三、学校精品课题建设的推进效果

目前,学校各项课题都能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活动开展扎实,成果整理务实,参与研究的教师有强烈的成果发表及转化意识。

比如,学校的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成功是一种习惯’主题阅读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以及宿迁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课内拓展阅读的实践研究”均已结题,与之相应,有多篇与课题关键词关联度较高的论文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

第8篇:市级科研课题申报范文

一、依托课题研究,引领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

1.区域龙头课题引领发展方向

西湖区教育行政领导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科研先导的理念,围绕区域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设计区域龙头课题并亲自组织课题研究。2011年以来,西湖区教育局领导牵头的课题就包括“内驱外引:区域提升教师专业水准的策略研究”“构建孩子想象的现代学校的实践研究”“促进区域优质均衡发展的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运作机制研究”等。这三项课题的成果均荣获浙江省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并出版了2部专著。这些课题不仅提升了教育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教育改革的有效性,同时也在区内发挥了良好的示范表率作用。

2.组织开展系列专题研讨活动

立足区域实际,在调研中提炼研讨主题,共同解决学校发展难题。以钱局长主持的省重点课题“传承・共融・创新: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和黄志元副局长主持的省规划课题“促进区域高位均衡的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运作机制研究”为载体,分别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讨活动,如,“一校一品:学校特色建设经验交流”“合作组有效学习的策略与评价”“特色课程建设”“美丽学校建设研讨”等,这些研讨活动都有效地推动了课题研究,有利于西湖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3.围绕主题深入开展专题调研

为提高科研工作的实效性,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研究开发中心每年都会组织一次专题调研活动,并撰写出调研报告。2013年,_展了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调研;2014年,开展了西湖区中小学课改实验学校的现状调研;2015年,组织开展西湖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现状调研。实践证明,开展专题调研活动,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情况,提出更多符合实际的建议,更好地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同时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

4.积极培育学校核心课题

要求校长在每一个五年计划时间段内,除了要自己承担1个课题研究外,还要推广1个课题成果,开发1个新课题。所研究的课题要有引领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广的课题要有适切性、方向性和可操作性;开发的课题要有前瞻性、创造性和校本性。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特色建设项目、省市级课题研究或独立承担子课题研究任务。

二、创新科研实践,开展富有区域特色的教科研活动

1.组织开展学术节活动

西湖区教育系统学术节围绕“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共同发展”的宗旨已成功举办了两届,目前第三届学术节也已进入尾声。每一届学术节都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高层次的理论引领、精彩的课堂展示、名师论坛、优秀成果推介活动等。学术节由开幕式和主题活动两大部分组成。开幕式上,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和北京市翠微小学许培军校长分别作了关于课程改革的主题报告。主题活动,包括“课程改革研讨活动”“课改课堂节展示活动”“创建新优质学校研讨活动”“优秀科研成果推介活动”等。

2.开展教育科研大讲堂活动

近两年,西湖区分别在翠苑中学、竞舟小学、求是教育集团等学校组织了十余次科研大讲堂活动。科研大讲堂活动形式多样,有课堂展示、圆桌论坛、观点报告、专家讲座等。科研大讲堂在规范学校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促进区域教科研均衡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3.组建同类课题研究群

对正在研究的课题进行了梳理和统计,把研究领域相近的课题整合成课题群,如,课程建设、美丽学校、智慧教育等课题研究群。依托课题群,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联动式”“联盟式”“主题式”等多种形式的课题指导活动。

三、优化科研管理,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1.研制“科学公正”的评审制度

近两年,我区逐步完善了科研成果(论文)评审机制。成立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审委员会,同时,根据评审工作的需要设立若干个评审专项组;按学科类别,分别建立初评委与复评委专家信息库;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论文(成果)立项课题的评审标准;成果(论文)评审工作“背靠背”,同一类别初评、复评和同一组杜绝同校专家,防止个人学术权力蔓延;区教师进修学校与中国知网签订了合作协议,对我区第28届教育教学论文拟获奖名单(一、二等奖)进行了,有效遏制了学术不端行为,净化了学术风气。

2.开展“条块结合”课题申报

“条”上集合广大教师的智慧,各中心、各部门、各学科,根据自己的工作进度,提供课题研究申报目录;“块”上我们以区域重点课题为基础,延伸出了众多的子课题,同时列出各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供教师研究。通过召开课题申报会议和网上报名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努力提高立项课题的方案质量。

3.进行“线上线下”成果推介

一是分学科分类整理获奖科研成果的电子稿,并及时上传至网络FTP上,方便全区中小学教师学习,实现区域优质资源共享;二是区域层面综合推广、分学科、分类推广;三是组织形式多样的优秀成果推介活动,各学科整合、校内外结合、共同体融合、地区间联合等。

4.创建“量性结合”的科研评价

创建并完善了《西湖区教育科研考核评价指标》。西湖区教育科研评价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分自评、复评、终评三个阶段,确保评价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我们既评价科研业绩,立项率、参与率、结题率、获奖率;又评价科研态度、科研过程,分别从领导对教育科研的重视程度、科研机构的健全程度、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科研成果的推广情况等四个维度进行评价。

四、加强科研指导,提升区域教育科研服务质量与水平

1.加强各级课题申报立项指导

一是制定课题申报目录。根据前期调研结果,结合我区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研究开发中心分门别类的制定课题申报目录。二是跟踪指导省市规划课题的申报。通过召开课题申报会议和网上报名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区级立项初选的基础上,与课题负责人沟通,按照申报要求,从技术层面对各级课题申报方案进行逐一审核,严格把关,保证课题方案的质量。

2.加强课题过程化指导

一是开展立项课题负责人培训。以“培训研究人员、规范研究过程、交流研究经验、提高研究质量”为目的,通过教科专家引领、“本土”专家观点报告、优秀成果推介、分段研讨交流等方式,提升课题负责人的科研能力。二是深入基层学校,指导课题研究。定期到基层学校对各级立项课题进行中期检查,加强课题的过程化指导。三是实施课题记载手册管理制度。申请结题的立项课题,记载手册必须接受教育研究开发中心的检查,通过后方可结题。四是开展“点面结合”中期交流活动。积极组织开展省市规划课题与区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中期监测。

3.重视对课题成果提炼的指导

一是依托课题群,有针对性地开展“联动式”“联盟式”“主题式”等多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成果指导工作。二是实行定人、定时、定向的帮扶原则,对相关课题成果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尤其是对部分未在区获奖的课题成果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可以是网上交流,也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有时还要深入到一些薄弱学校进行专项指导。三是定期开展省、市规划课题结题成果集中交流活动,邀请省市级科研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过程指导。

4.强化对科研室主任的业务指导

我们非常重视科研主任会议,不仅有工作上的布置,业务上的指导,还会针对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穿插一些专题性的小讲座。如,10月份举行专题论文评比;9月初的科研室主任会议上穿插讲“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3月进行科研成果评比和课题立项,会上穿插讲“课题申报与报告撰写”等。

第9篇:市级科研课题申报范文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8〕64号)总体部署,按照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现将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见附件)予以公布。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组织申报总体要求

   1. 科技基础资源调查是指面向科学目标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的对自然本底数据和材料的获取、对已有数据和材料的整理与编研等科技基础性工作,具有基础性、公益性、系统性等特征;主要目标是产出权威系统的科学数据、调查报告、科技资料、图集图件等基础性成果,并实现开放共享,以推进基础学科发展、支撑科技创新活动、支撑国家宏观决策等;重点支持内容聚焦于典型、重点和特色主题,查漏补缺,区别于行业业务工作。

   2.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工作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课题。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项目申报单位推荐本单位1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项目负责人须作为课题负责人之一。

   3. 每个指南支持方向原则上立项支持1个项目。项目执行期一般为3~5年,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执行年限。本批项目拟安排专项经费总额约1.2亿元。在项目申报阶段,申报单位和申请人只提供项目申报书和初步预算需求总额,不编制经费预算。经专家评审基本确定立项后,由申报单位编制预算申报书。根据项目评审和预算评估情况,正式立项并签订任务书。

   4. 按照发挥资源配置最大效益的原则,申报单位应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和相关条件,鼓励资源调查区域所在和邻近地区优势单位承担或联合承担相关任务。

   5. 为更好地向科技界提供公共服务,项目组织时应注意加强与国家主体科技计划以及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等的衔接,具有详细明确的数据、资料汇交和共享计划,项目完成后所有数据要按照有关要求实行开放共享。

   6. 项目申报书应按格式要求填写完整,并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service.most.gov.cn)提交。项目申报单位应与所有参与单位签署联合申报协议,并明确协议签署时间。项目申报单位、课题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申报单位及所有参与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

   7. 所有申报项目须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并推荐后统一报送,不受理个人申报。同一申报项目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各推荐部门应加强对所推荐项目的申报材料、申报单位及其合作方资质和科研能力的审核把关,按时将推荐项目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提交。

   二、申报资质要求

   1. 项目申报单位必须是中国大陆境内注册的中央级科研院所或部属高等学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政府机关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项目。

项目申报单位、项目参与单位以及项目团队成员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2. 项目(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不超过60周岁(1961年1月1日以后出生),每年用于项目的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项目(课题)负责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开拓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本项目的研究和管理。

   3. 项目(课题)负责人限申报1个项目(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牵头申报本专项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含课题负责人)也不得参与申报项目(课题)。

   项目(课题)负责人、项目骨干的申报项目(课题)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研项目(课题)总数不得超过2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因申报本专项项目(课题)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和项目骨干退出项目研发团队后,在原项目执行期内原则上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本专项项目。

计划任务书执行期(包括延期后的执行期)到2021年6月30日之前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

   4. 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证明,并随纸质项目申报书一并报送。

   5. 以下人员或单位不能参与申报项目(课题):(1)参与本年度指南评议及指南编制的专家;(2)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及港澳特别行政区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3)在承担(或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或被记入“黑名单”的单位或个人。

   6. 申报项目受理后,原则上不能更改申报单位和负责人。

   申报单位在正式提交项目申报书前可利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查询相关参与人员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情况,避免重复申报。

   三、形式审查和评审流程

   1. 本专项委托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开展项目过程管理。

   2. 项目申报截止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按照本通知要求开展形式审查和评审工作。

   四、具体申报方式

   1. 网上填报。请各申报单位按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上填报,网上填报的申报书将作为后续形式审查、项目评审立项的依据。

   申报单位网上填报申报书的受理时间:2021年5月10日8:00至2021年6月21日17:00

   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咨询电话:010-58882999(中继线)

   技术咨询邮箱:program@istic.ac.cn

   2. 材料报送。请各推荐部门于2021年6月24日17:00前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推荐项目,并将加盖推荐部门公章的推荐函及推荐项目清单(纸质,一式2份)以及加盖申报单位公章的申报书(纸质,一式6份),寄送至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材料寄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蜂窝中路3号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邮编:100862)。申报书、推荐项目清单须通过系统直接生成打印。

   3. 受理单位和咨询。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负责受理申报和咨询。

   联系人:许东惠、王祎 (形式审查负责人)

   电  话:010-5888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