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业项目的思考范文

创业项目的思考精选(九篇)

创业项目的思考

第1篇:创业项目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劳动力生产水平的提高,过去建筑企业那种粗放经营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建筑工程项目必须进行科学管理,集约经营,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一、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施工项目的管理创新能够满足现代企业的建设需要

建筑施工类企业在招投标的制度下已被成功推向市场,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市场观念、竞争意识与经营意识都在不断加强。然而,与之相配套的企业管理体制还是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我国的建筑市场存在体制不够规范,机制不够健全、不够灵活等问题。施工项目管理创新是现代企业建设的需要。事实上,建筑施工企业应将建立现代的管理制度作为目标,其出发点就在于不断创新与完善项目管理。另一方面,施工的项目管理是否能够全面而顺利的实施,其关键也在于企业与项目间的关系问题。项目和企业之间存在责任不明确,关系不清晰,激励不够多,约束不够严,以及不确定的因素比较多等问题,对项目管理正常的施工过程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故而,需要通过创新时我国的项目管理进一步满足并适应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在建设方面的需求。

2.管理创新是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要求

在建筑市场,众多强势建筑企业的发展表明,思想比资本更重要,先进的经营思想是企业壮大的先决条件。一般来说,施工企业在工程的投标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如过度竞争,彼此压价以及低价中标等现象。业主地位的特殊性以及合同上一些不合理要求、不平等条款的存在使得业主能够摆脱责任,将承包商置于相对被动的位置。同时,设计与监理方难以很好地履行职责。国有建筑的施工企业同个人企业和集体企业间存在一些不正当竞争的现象,影响到了公正、公平、公开的实现。此外,建筑市场地区与行业间存在一定壁垒,严重阻碍并影响建筑市场长期稳定的发展。建筑市场可以说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之一,随着其不断完善与走向国际化进程的加深,自然会对项目管理提出不断创新的要求,以期能够进一步适应市场发展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二、建筑企业项目管理创新的具体内容

1.项目管理理念创新

项目管理理念创新要求项目管理者在矛盾中妥善处理好项目多重目标的关系。施工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确保与业主的合同条款中的承诺得以实现,就必须加强企业项目管理,确定合理的效益、工期、质量目标。明确和处理好“三大目标”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企业项目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在确定每个目标时都要考虑其他目标的影响,进行各方面的分析比较,做到目标最优化。对于设定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工程达到优质水平,让用户、社会满意,为企业在竞争中奠定坚实基础。

(1)客户第一的理念。客户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利润来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充分竞争的建筑行业内,企业更不能脱离市场、客户的需求而生存。以客为尊,把客户放在第一位,瞄准客户的需求快速出击,给予满足,从而赢得客户、赢得客户的后继订单。这就要求我们在企业内部建立以客户为核心的系统架构,设法聆听客户心声,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尽量满足客户需求,企业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2)全员参与项目管理的理念。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但在传统思维习惯中大多数人仍认为项目管理主要是项目经理或是项目团队的事情,其实项目管理是企业中所有人的事情。项目部门加企业职能部门这种组织结构解决了企业中、基层人员对项目的重视和参与,但其实企业高层领导对项目管理的重视才是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一旦失败,项目经理固然会被惩罚,但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客户、供应商一般会向企业追缴损失,将企业的法人代表告上法庭,因此企业在项目决策和实施过程中的诸多风险最终会落在企业高层、法人代表的头上而非项目经理,要规避这些风险,高层经理必须重视项目管理、做好项目管理。

(3)集约化管理的理念。由于无序竞争加剧,当前建筑行业已进入微利竞争的时代,传统的粗放化经营最终将使企业无利可图,直至逐步走向死亡。时代的发展和严峻的市场形势都逼迫建筑企业必须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要将集约化管理的理念贯彻到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使集约化管理成为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要求,真正将集约化能力打造成企业总承包项目管理的核心能力。

2.项目管理机制创新

(1)实现组织机构创新。企业项目管理机制创新,首先要明确企业项目管理的性质,将项目部建成一次性的企业项目管理经济组织,实现组织机构创新,真正使项目管理走上科学化轨道。

(2)实现制度建设创新。一是企业管理者和职能部门对项目的管理和控制要规范化、制度化,要尽可能统一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二是不断优化企业的基本职能结构,科学界定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强化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技术开发、市场营销以及服务职能,弱化直接指挥控制和行政命令。三是对项目管理成效的考核要科学化、理性化,必须明确企业本部是投资责任中心、利润中心,而项目是成本中心,要通过项目责任成本的管理与考核,实现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3)推动项目生产要素运作方式的创新。按照市场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施工管理体制和组织方式的改革,对构成项目生产要素的各种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以内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代替过去的行政指令,推动企业全要素市场化,努力实现建筑施工组织结构和承包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为不断开拓市场创造条件。

3.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创新

建筑企业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创新涵盖了很多具体内容,实施信息化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1)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要使广大建筑企业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上级要搞、资质要搞,也不是赶时髦、撑门面,而是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企业自身的需要;是企业适应广地域、多领域经营的需要;是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规避风险,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是规范管理、强化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职责的需要。

(2)企业信息化建设要结合企业实际。企业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实际出发,要根据自身的管理基础、管理模式、管理深度来研究和制定信息化建设方案。

(3)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强调有效性和实用性。在信息化建设的调研准备阶段,要梳理和明晰企业自身的管理需求。系统实施应用的每一项结果,都必须覆盖并大于企业管理原有的要求和功能,并要适当体现增值。系统要适应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角度和使用环境,设计简便易行的操作界面,“以人为本”给使用者提供方便。

(4)项目管理创新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企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来固化企业创新、先进的管理流程和运作模式,并且也是企业创新、先进的管理流程和运作模式的催化剂。企业要狠抓经营思想的转变和更新,改变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项目管理方式和流程,为企业成功实施信息化创造条件。

(5)加强培训,做好基础性工作。企业在建设信息化的同时,要针对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应用人员,定期开展信息化培训,要下大力气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应用知识的、有战斗力的信息化队伍。企业只有具备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和高品质的、符合企业实际的信息系统,这才是真正的企业信息化。

三、结束语

总之,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创新,必须通过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法创新来实现。而项目管理的创新,则构成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和不竭动力,也是建筑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耿晓军.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创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1)

第2篇:创业项目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Polya解题法;创新思维

作者简介:魏仕华(1970-),男,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中学高级教师。(江苏 泰州 225300)秦新雨(1980-),男,河南南阳人,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中学,中学一级教师。(河南 南阳 47313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35-02

一、Polya解题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著名的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G.Polya,1887-1985)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数学教育中,专门研究了解题的思维过程,根据研究所得写成了《怎样解题》(how to solve it)一书,书中阐述的核心是“怎样解题表”即Polya解题法。解题表把解题分成四步骤,即理解题目、拟定方案、执行方案、解题回顾,每个步骤又有若干问题组成。[1]表1是解题表的简介:[2]

这样使得学生在解题中理解题目、学习拟定方案、执行方案、回顾总结,能够独立思考、创造地解决问题。应用Polya解题表加快学生学习新知识,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极大挑战,国家正在实行产业升级转型,要把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使高校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经济时代的要求,是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3,4]本文将Polya解题法与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进行“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创新性教学实践,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二、项目化教学的反思

目前许多高职和本专科院校,项目化教学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宠儿”。项目教学的突出特点是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相融合,以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虽然项目教学法有很多优点,但是通过自身实践和对许多学校进行调查发现,也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项目化教学打破了原有塑料模具知识体系,知识点散乱,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不能很好地协调好相关课程,使得知识不能够有效地前后衔接,给项目的实施带来很多问题。从认知规律上讲,“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公差与技术测量”、“模具制造技术”、“模具制造工艺”和“模具CAD\CAM”等属于前期课程,理应在“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开设之前讲授。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仍然没有任何变化,这样就使得项目化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实施项目教学往往是以一套模具设计为一个项目进行教学,在完成一个项目时,学生要自学和查找的知识过多,占用了过多的课外时间,经常是学生为了完成一个项目要二十天甚至一两个月天天熬夜,这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间一长学生疲于应付,反而会产生发厌学情绪。

第二,项目化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对硬件设施要求高不利于普及。项目化教学往往以小组方式进行学习和教学,这样对学校的硬件设施要求就比较高,阻碍了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由于缺乏项目设计经验和从众心理,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学生往往直接照搬或者修改参考资料上的类似方案,整个项目的实施没有多少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可言。小组分工一旦确定就不变动,造成了画图的只会画图、结构设计的只会设计结构、做工艺的只会做工艺,只能因袭前人不能主动创新,显然这与企业一专多能的创新型复合人才的需求相违背。

第三,项目化教学不注重课程绪论和塑料模具标准化的讲解而且考核方式片面。课程绪论和模具标准化的讲解非常重要,前者能够建立起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兴趣,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后者是塑料模具行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而且对学生进行项目化设计具有极大的帮助。很多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学校对于这两方面都只是一带而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给项目的实施带来了不便和困难。此外直接抛弃传统的期末考试,以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项目的完成情况只能反映某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无法反应整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因此这种以点带面的考核方式并不科学。

三、Polya解题法与模具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融合

将应用于数学解题的Polya解题法引入到“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上来,并与项目化教学相融合,能有效解决项目化教学存在的问题,系统改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属于工程应用学科,需要创新思维支撑,有助于提高学生模具设计和制订模具加工工艺的能力。为使Polya解题法适用于本课程教学,对Polya解题法做了相应的调整变为Polya项目流程表,如表2所示:

Polya项目流程表与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融合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要“时尚化”,重视绪论和模具标准化的讲解

事实上,项目化教学都是为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而进行的,因此可利用Polya项目流程表进行教学,过程为:首先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接着教师在深化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最后对所有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得出新的知识点,并留下相关问题作为作业,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例如教学内容 “时尚化”(指应跟踪本专业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和科技成果等,将它们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在介绍塑料模具的概念时,通过视频演示神州九号飞船对接,然后提问宇航员所带的头盔是怎样制造的?用什么材料制造的?用什么方法、用什么设备制造?提示学生,它的制造与模具有关吗?有什么关系?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利用Polya解题法通过思考得出答案,然后再加以引申,模具可以制造教室里的什么东西?水笔?管道?发卡?水杯?黑板?椅子?等学生回答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出塑料模具的概念,并留下作业,电脑上什么部件可以用塑料模具来制造?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样课程绪论和模具标准化要用此方式重点讲解。因为前者讲解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与重视程度,只有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行业的一份子,才会在学习过程中有动力和目标,才会自发地学好这门课,学生互相带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后者是模具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顺利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必然要求。

2.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课程教学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是实现,实施Polya解题法与项目化教学的融合就要通过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现。针对学习小组进行改变:首先改变分组方法,每一个项目都由计算机随机组合各个小组的成员,改变过去队员不变一做到底的情况。其次,明确任务分工并记录,保证每个项目、每个学生负责的任务均不能重复。再次改变小组之间互不来往的情况,实行小组互相交流互相发问解答,并做好记录。针对本课程要设计三套不同模具,而且要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鼓励学生成立第二课堂。利用已经进行的或进行中的项目,结合知识体系,选取类似的塑件,对学生发问让学生根据Polya项目表法独立进行模具分析、设计,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此外积极采用UG、Moldfolw等软件和相关动画进行模具结构和运动原理的讲解和演示,并引导学生使用这些软件对自己设计的模具进行检验和修改。在一个项目完成后,要求对同一套模具,提出两种甚至更多的设计方案,对于经过验证、总结的科学、合理的模具设计,要求学生用同一套模具设计经轻微改变后生产不同的产品。这样的反复训练,让学生互相启发,激发他们的联想思维、发散思维、灵感思维,进而提高了塑料模具设计的水平。

3.改变课程考核方式,突出举一反三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改变之前单纯实行项目化教学的考核方法即按照实训项目、分组项目和单人项目各占10%、70%和20%进行考核;加入创新能力考核和综合理论考核。这样实行新的考核方法为实训项目10%,分组项目35%,单人项目10%,创新能力考核30%,综合理论考核15%。创新考核和综合理论考核在学期结束时进行,创新考核主要参照项目教学法所设计的塑件,选取方法大致相同,仅有稍微区别的塑件作为考题。例如项目一为“无把的PET材质水杯,产量30万件的注塑模具设计”,那么就选取“有把的PET材质水杯,产量45万件,设计符合要求的注射模具”作为创新考核的题目。考核方式的调整突出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这种调整,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从而为他们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人员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Polya解题法在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中的教学实践总结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在教学中通过对项目和题目的解决来培养学生学习、应用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它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能否创造性地、更好地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成长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新行为。

塑料模具设计的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可以将Polya解题法融入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教程中。通过对本专业学生近一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将项目化教学法与Polya解题法相结合,能有效克服项目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新知识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欧慧谋,黄红梅,欧贻丽.用波利亚解题表在解题中学解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10):138-140.

[2]涂荣豹.数学解题的有意义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12,(4).

[3]黄春曼,江帆,孙骅.基于TKIZ理论的塑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探索[J].科技信息,2009,(20):7.

第3篇:创业项目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党建思政;项目管理;对策

新时期、新形势给国有企业的党建思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了顺应这一时代的发展,用项目管理来推动党建工作有利于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动力和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从而使党建工作更加科学化和有效化。党建思政工作事关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因而只有积极开展党建思政工作。以下对企业党建工作实施项目化管理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党建思政工作项目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有效落实党建思政工作责任制。为增强国有企业基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心,在进行基层党建工作时,可以在管理过程中进行项目试点,责任明确,目标细化,量化考核等一系列立项的方式来推动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党建风气,为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扫清道路。

(二)有效处理基层党建思政工作难题。为推进企业基层党建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在进行基层党建思政工作时,可能会遇到部分问题,比如:如何发挥党组织带头作用,如何树立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怎样创造有特色的党组织等。一个企业全局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基层的稳定,实施项目化管理有利于落实基层的党建思政工作,这样就能更有效的团结广大的基层力量,促进党建工作的发展。一个企业全局的发展也取决于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先锋带头作用,实施项目化管理有利于发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组织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三)有效激发党建思政工作活力。实施项目管理是党建思政工作的一种创新,一个民族的兴旺、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为使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企业应利用项目化管理的理念来进行基层党建工作,为日常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激发党建思政工作的活力,促进党员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二、党建思政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原则

(一)把党建工作分项目管理,进行效益核算。为完成党建思政工作,实现工作效益的最大化。在进行党建思政工作项目化管理时,要将整体细化为一个个小项目,注意控制成本和核算效益,即注意支出与收入的平衡。宣贯党中央的相关政治方针,增强员工的思想价值观,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二)把支部当企业来管,着力建设“先锋支部”。实施党建思政工作项目化管理,将企业的管理办法引入到党组织的管理工作中去。使项目细化,任务分配到各党支部,尽可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促使各党支部在最合理的时间内完成上级下发的各项任务,使对各支部的管理达到集约、标准、精细;使项目层次化,将责任落实到党员群众个人、班组群体,将压力层层传递,实时监督、适时指导,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发挥群众的主动性。从而建立战斗力持久有效的先锋党支部。

(三)党建思政项目管理应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党建思政项目管理具体分为政策研究、人才发展、文化建设、社会形象这四个方面,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作为企业,在经营中可以通过建立企业品牌、提高企业社会影响力、提高客户满意程度、提高员工工作幸福指数等一系列因素来提高企业自身的品牌效应。同时在工作中要注意及时传达党的方针政策,根据党的方针来创造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再者,在企业建设中,要注意党政人才的培养,做好党组织工作,把优秀的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的骨干力量,把生产经营的人才培养成优秀的党政人才,将党建和生产、党建和“企业品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确保党建思政工作的项目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完善性。

三、党建思政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对策

(一)抓好项目“课题”,强化党政特色。加强党建思政项目化管理,首先要做好党建思政工作“课题”项目。首先,在进行党建工作课题时,结合党政思政工作实际,重视热点、重点、难点,通过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各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进行创新策划、课题研究。其次,可以将党建“创新项目”面向党组织、基层群众进行招标,基层党组织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出申请项目。在申报党政项目的过程中要坚持明确进度、明确时间限制、明确责任人、明确质量标准、明确预定目标“五个明确”,然后再上报党组织审批、选择,使每个项目都具有鲜明的党建特色。

(二)强化党建思政监督,落实责任制。在基层党组织创新项目落实后,应该对项目进行细分、责任确定工作。按照使用人员确定、目标确定、事项确定、责任确定的方针进行工作细分,已达到项目责任化、工作项目化、责任具体化,将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按照“谁立项、谁负责”的原则展开工作。同时,还要积极展开党员与领导干部的互动,对项目实行监督、管理,及时进行党建思政工作的纠偏。

(三)强化党建思政工作考核考评。在每年年底,党组织负责人都会对党建项目管理工作进行年度考核、考评,要求相关负责人员对其完成情况进行讲述、对工作效果进行展示。并通过项目工作效率、群众满意度、项目实际完成情况对年度党建思政工作进行考评、表彰;而对那些效率低、没有完成逾期目标的项目负责人则会被追究相关责任。

(四)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向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努力,以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用先进的文化令党建思政工作始终保持先进性。企业党组织应合理将党政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中,在构建企业形象、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等层面发挥正面引导作用,构筑富于特色的企业文化,真实反映企业风格、能被企业全员认同并自觉遵守,进而形成一种特定的企业价值观念与群体规范,树立强有力的企业凝聚力并促进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四、结语

党建思政工作项目化管理是加强党建思政工作的强有力手段,是国有企业发展、时代要求的产物。明确党建思政工作的责任机制、强化考核方式,是对党建思政工作进行项目化管理的有效措施,为更好的促进企业党建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注入强劲的动力,成为企业发展道路中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马少辉.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科学实践途径探析[J].华章,2011(24):27.

第4篇:创业项目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实践与指导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233

实用主义哲学家与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讲过,如果我们还向当年我们被教授的那样去教学的话,那么我们就掠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创新不仅仅需要教育理念的革新,更需要跟社会实体相结合。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应运而生,它是国家“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一五”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拓展和延伸。国家教育部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上升至国家层面,体现了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未来高校发展的方向,其意义毋庸置疑。本文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项目为例,结合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指导学生项目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提出几点思考。

1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现状

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国创计划项目”)欠缺高水平的师资加入项目管理和实践指导。从校级项目孵化,到省级、部级项目的成长过程,都离不开指导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悉心指导。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自20世纪90年代确立至今,发展不足二十年。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作为新兴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如雨后春笋,在全国迅猛地发展,导致师生比不协调,教学资源配置存在缺失。对国创计划项目的实施不够重视,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由于教学与科研任务繁重,无法全程予以项目督导与方法指引,导致一些具备良好价值意义的选题申报后无法按期结题或被迫半途终结。

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失败的案例大都由于对项目理解存在误区:第一,项目选题对社会现实关注度不够。广播电视编导属于艺术类专业,学生大都思维活跃,部分学生一味追求艺术的“表现与虚构”,而忽略了艺术对生活的“再现与重构”特性,导致项目选题欠缺学科知识体系的广度与深度,与社会实际和生活生产脱节。第二,项目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不注重实施过程的递进式发展。国创计划项目一般要求在1~2年的期限内完成,所以参与项目的学生必须投入持久的、连续的精力,由各阶段成果孵化的基础上,产生最终成果。仅靠短时间撰写、发表一两篇论文作为结题成果,难以体现国家层面对创新人才的培育精神。第三,项目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欠缺交叉学科及多领域知识的综合运用。

2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建议

国创计划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符合上述类型的选题来源大致有以下四种:①作品创作等影视制作项目;②有关教师科研课题中的子项目;③影像工作室或媒体实验室等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④其他有研究与实践价值的项目。目前,获得国创计划项目立项的选题大都集中在前三种。第四种选题由于范围较为宽泛,反而易被人忽略。原因有三:第一,跨学科及校企联合、科研与产业结合的思路尚未打开。有的学生一味追求个人诉求,对媒体产业的宏观趋势及企业的发展认识不足,找不到创新点。在申报的案例中,只重视个人表达而轻市场需求,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目前申报选题中失败的关键原由。第二,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学生大都思维活跃,热情高,但执行力不够持久稳定,项目选题过于自由易导致实践训练环节对过程的监督与管理难以把控。第三,指导与管理项目的教师水平有待提高。面对具有较强研究价值的选题,有时因为难度太大,加之申报团队实力不济而被迫放弃。在项目的管理督导过程中,存在重申报轻实施的现象,对过程不够重视。

针对广编专业学生参与国创计划项目的现状,本文建议:首先,选题应紧密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训练目标。其次,坚持以项目为载体,以实验为目的,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能力。把创新训练及学科和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环节相结合。鼓励师生科研合作,项目组成员学科交叉和年级交叉,学科交叉的项目优先予以考虑。营造出以项目带教学、以项目教学促进科学研究的良好氛围。再次,完善激励机制,切实保障参与国创计划项目的师生在工作绩效、教学评比、就业推选等评优评选中有所体现或奖励。最后,提高指导教师的综合质素,倡导从事单一教学工作的教师向拥有综合学术能力的复合型教育者角色转变。国创计划项目需要指导教师具备宽广的学术视野,丰富的知识积累,善于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常被称为“双师型”的教师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较为匮乏,而广大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他们是日后形成指导团队的中坚力量,急需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师资队伍建设。因此,学校可以组织其他学科的国创计划项目优秀指导教师,进行辅导培训及经验分享。

3师生总结与展望

以下是国创计划项目《成都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消失与拯救》的总结:

付佳:这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一次让我得到锻炼得到成长的经历。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更要懂得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参与项目是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但对于我来说更是一次学习成长的机会,回想这一路走来的过程,我真的感触很深,我的指导老师以及小组每一个成员都在项目中给予我很多的帮助,这个团队同舟共济,在项目中一直并肩前行,这种为同一目标共同奋斗的团结氛围特别让人有归宿感。一年多以来,我从我们优秀的组员身上及项目本身学到了很多经验收获了很多知识,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最值得珍藏的。

宋吉晨:①创新能力。未来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是需要我们去开创的,所以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用创新思维去思考现实生活问题,我想这也就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初衷吧。②沟通能力。每人的观点与思考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沟通与交流来实现大家在知识与观点上的分享。③团队合作能力。我们组从项目立项之初成员之间的不太了解到现在发展成为很好的队友很好的朋友,这也见证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这次全国性创新性实践项目给我带来了很多,有能力上的提高,有思维上的创新,有情谊上的收获……真的非常谢谢给予我们支持的各方,谢谢老师的指导,谢谢组员的支持。

薛晨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是大家共同奋斗付出的功劳,这与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和队友们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通过这次大学生创新项目,不仅从专业知识方面让我收获颇多,而且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让我成熟许多,在对项目的统筹管理方面也略有心得。我从大学生创新项目中学习到了一种坚持不懈的团队合作精神,纵然有时候很苦,有时候很累,有时候很气馁甚至有时想过放弃,同时我也因为实验操作失误受过伤,但是我们坚信自己可以完成,坚决不能辜负了老师对我们的期望,一直坚持到了最后,并没有半途而废。

指导老师:该项目关注传统的消逝,提出对文化变迁的思考,这是当下青年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具体体现。项目最终以学生纪录片和文字报告的形式呈现,有相当的难度,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与实验价值。纪录片是时空的艺术,文字是理性的沉淀。时空之美与理性的思索必定会带给人非同寻常的体验。团队三位成员均为优秀学生代表,除了校级活动,还担任学院及班级的诸多事务。项目历时一年多的时间,他们虚心求教,克服了重重困难,通过大量文献参阅及实地摄录调研,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相关知识,紧密围绕课堂内外的学习,实现了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之间的最大化结合,最终较好地完成了项目。

在指导国创计划项目中体会最深的就是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一次次的问题反馈与解决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从最初的误解、磨合,到最终畅所欲言,彼此信赖,如同学生们的体会,收益颇丰,创新训练的目的也得以实现。国创计划项目作为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起到了很好的延伸、补充、辅助作用。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学本科生,通过国创计划项目的锻炼,可以提高自己艺术专业之外的综合知识水平,也可以提升自己理论联系实践的动手实操能力。经过国创计划项目锻炼的学生无论继续深造还是进入社会工作,其适应能力与创新思维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与此同时,作为高校的教师,如何整合自身教学与研究资源,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借力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政策,倚靠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指导的过程,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国创计划已搭建起学生参与科研、教师提升教学学术能力的有效平台,相信通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最终一定会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师成长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鲁宇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王琼,盛德策,陈雪梅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

第5篇:创业项目的思考范文

【摘要】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拟从培养体系定位、培养体系构建途径及培养体系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创新实践的能力,进行创新改革研究,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体系构建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及教育部教高[2007]1、2号均指出,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各高校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提出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1,2]。健全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体系对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指导教师,作者结合切身体会,拟从培养体系定位、培养体系构建途径及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创新实践的能力,进行创新改革研究,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体系。

1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体系定位

基于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特点,确立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围绕学生动手能力、实验综合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等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广大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初步训练,使学生学会利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专业问题。

2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1重视组织,有序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工作

成立了由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实验室主任、双师型教师组成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导委员会,并且聘请相关行业技术专家作顾问。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梳理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反馈专业相关行业创新技术需求,交流多学科交叉性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育方法,宏观规划及引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题大方向,形成书面材料,下发到学院每一名教师手中,充分做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前期的教师宏观指导工作。该委员会协同学生团委成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工作组来宣传、发动、组织申报和评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狠抓选题、立项环节,向学校推荐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候选项目,组织专家定期检查院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对项目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和项目指导教师的交流,向学校推荐优秀学生及指导教师,提出有关政策和建议。

2.2构建模块化、系列化、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

2.2.1分解职业能力,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加大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是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至关重要。对专业人才市场进行了充分调研和论证,分解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根据岗位技能需求,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分解到各个模块和项目中,有效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专业对口岗位职业相关技能实践,扩大了实践教学内涵,改变以课程需要为导向,学校为中心的传统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辅以生产实际需要为导向,以行业为中心来分布实践教学时间,可使学生能充分接触专业实践,更好明确专业学习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确保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2.2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我院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三结合。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突出“加强基础实践,整合专业实践,拓展综合生产实践”的改革思路,对实践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和整合,删除局限性、孤立性和单一性,并且与其他专业课程实践项目有重复的实践内容,这样实践项目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无疑是无益的,并且可能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系统综合分析思维的发展。根据专业培养需要,将一些孤立性的实践项目整合,通过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2.2.3以学生为本,构建能力开发型实践教学模式。

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在课程实践教学中从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步骤地实施、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及按研究论文形式撰写实验报告等方面,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为学生创造科学研究的情境与途径,注重启发式教学方式,教学设计采用环环相扣式,突出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生顺着教师问题的启发,讨论解决办法,开展一系列的实验项目,每一实验项目的顺利完成,直接关系到下一个实验项目的顺利开展,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实验项目解决了教师在实践教学前设置的问题,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完整、系统,教给学生一种连续的科学思维方法,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综合素质。

2.3围绕创新,搭建科技竞赛平台

定期举办实践教学公开课,倡导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能够有机会直接接触学科前沿,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从而破除对科学前沿研究工作的神秘感,熟悉科学研究的氛围,增强自信心,获得创新的勇气和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定期召开校企联谊会,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实践教育平台,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更多机会了解和接触专业相关行业发展近况和需求,提供大学生创新性试验项目选育的温床。组织项目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参加教师学术团体组织的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研究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还要定期组织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师生研讨会,提供组织项目指导教师之间、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营造创新氛围。

3构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的保障体系

3.1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体系

教师自身有创造性,是使学生有创造性的第一原理[3]。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确保大学生创新性试验培养体系的针对性、操作性、有效性,必须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体系。这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大学生创新性试验项目培养体系建立的根本要素之一。应从师资培养、轮岗制、与生产单位联合等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生产动手和创新能力。为此,一方面鼓励专职教师进修学习及参与各种类型的生产实践课题项目的研究,努力使其成为“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另一方面引进“双师型”教师,或外聘具有实践经验的业界行家作为学院的兼职教授,充实师资队伍力量,这些教师不但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过硬的实践技能,授课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创新型思维和创新性思想的培育创造条件。

3.2高标准建立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平台的正确搭建直接关乎学生能否更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关键。应对现有实践教学资源的规模、功能及结构进行系统研究,依托现有学院、学科及专业在学术上、人力资源和设备条件上的优势基础,参照职业技能培养模块对实验教学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按功能分区建设和管理,减少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资源,挖掘更多的实验功能。同时利用各种渠道筹备资金,逐年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放力度,这样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确保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真正能够掌握适应社会需求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根据专业特点,探索不同的“产学合作”形式。加大实验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力度,实现实验设备和课程资源的高效利用。定期统计各实验中心对外开放数据,对开放力度较高的实验室予以经费调配倾斜。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实现实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提升实验教学管理水平,使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3.3教材建设

改变过去单纯由授课教师编写实践教材的做法,由专业相关行业高级技术专家、相关产业技术人员及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共同参与,参照职业技能模块,对本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实践能力进行归类和分解,按职业技能模块提出要求和目标,来编写各专业的实践教材。

3.4建立激励和评价机制

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始终把教学放在学院工作的第一位。在教职员工定岗定编工作中,把教学业绩作为考核教工业绩的首要条件,严格执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在综合业绩考核指标中教学业绩打分权重至少为45%。调整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适当提高实验、实习课程工作量核算标准,将指导实践教学的工作量及质量作为职称评聘、评选先进等方面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核算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津贴工作量,并将其作为岗位评聘的一个打分指标,这些举措调动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和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积极性,激发师生参与实践教学改革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积极性。

第6篇:创业项目的思考范文

自2011年辽宁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来,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优秀创新、创业作品的出现,实践了跨界的发展。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对专业课程、教师、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引起视觉传达专业对于跨界的反思,从而指导教学的改革,达到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

创新创业训练;视觉传达;设计;跨界

2011年辽宁省启动了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随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管理办法》和《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通过实施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文简称大创),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学生针对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自由组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或创业相关文件的撰写,实践项目的运行等工作,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跨界”所谓的交叉、跨越。学科之间的跨界是一种打破原有专业的壁垒,多学科,多领域的学科教育,符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对于高校跨界学科的应用,具有积极地实践意义,促进了高校教学的改革。以视觉传达专业为例,体验式教学、项目化教学都具有专业局限性,在跨界发展的今天,应该强调项目的体系性与实践性。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增强学生跨界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视觉传达专业跨界教育

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视觉传达已从过去的纸质、平面、静态发展转向三维、影像、声音、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新型设计,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对于高校视觉传达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学科技能的培养也被重视。视觉传达专业课程的设置,以本专业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对于边缘学科也有所涉及。比如在品牌的设计中,针对不同媒介的广告宣传,加入了市场营销、数字影像等内容,甚至对于不同的广告内容可以加入脚本创作与设计、影视剪辑、FLASH动画等相关内容。视觉传达设计还需要在音乐、文学、传统文化等领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构建学生创新知识结构,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视觉传达专业的跨界实践

视觉传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涉及专业方向的宽泛,为学生积极地创新、创业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设计到策划,从静态到动态,从无声到有声趋势的发展,为学生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创造性。大创项目中,凭借着兴趣与热情,各专业的学生合作组建团队,投身到这项事业中,例如校级大创项目:新万象网页设计工作室,由视觉传达专业学生为主,有动画专业、播音专业学生参与其中。在制作相关网页项目中,页面的动画部分由动画专业学生承担,动画的旁白由播音专业学生录制,整个网页的设计由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完成。部级大创项目:婚庆动画私人订制项目中,视觉传达专业学生与传媒专业学生协同合作,动画形象的设定,故事情节的表现、音效的合成等是由两个专业学生共同完成。这样的分工合作,一方面发挥了“术业有专攻”的特长,同时又培养了大家的通力合作精神。对于每个专业参与的学生都是很好的一次锻炼和学习经历。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视觉传达专业的跨界发展途径

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于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个项目的提出是学生兴趣与专业碰撞出的火花,有的项目完全出于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与专业不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所以在大创项目中对于教师的创新能力也是一种挑战。大创项目要求学生以一年级、二年级为主,这样的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缺乏理解与较强的专业知识,所以项目的指导教师要求不仅自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同时还有富于实践经验,具有很好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项目中发挥更好的积极指导作用。对于跨专业的项目的指导,可以由一或两名老师担当,对于每位老师专业技能是一种考试,同时也面临老师之间的合作与互补。这就需要老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实践的顺利进行。古人云“不善合作,一败涂地,齐心协力,共享成功。”不论在指导教师之间还是在参与项目的学生之间,团队的力量都是不容忽视的。

2.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首先在大创项目的选题上,学生应该发挥主动性,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选择小组人员共同感兴趣的项目,而不是为了附和指导教师或者仅仅为了项目的通过率而选择冷门、生僻的项目,这样的项目制作在过程中只会增加学生的无谓劳动,耗时耗力而无果。其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应明确自己的位置,作为项目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始终是辅助位置,不论实验或制作的成败,都是学生团队合作的结果,教师只是适当时候提出参考意见。

3.实践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传统视觉传达专业的“体验式”“企业项目式”教学方法,对于专业知识的侧重缺乏宽泛性与灵活性,在大创项目中,学生的跨界思维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针对这一实践问题,在人才的培养上可以用创新性项目作为实践内容,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辅导。这样自由而灵活的项目,拓宽了小组内部学员以及小组与其他小组之间的知识结构,这样无论是在纵向还是在横向上对于学生都是很好的提升。

4.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体系、制度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根据大创项目的展开与实施,进行相关课程的改革,以项目组建相关的工作室,对涉及的课程进行交叉式的讲解,对于涉及的本专业教师或者其他专业教师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甚至考虑组建跨专业的工作室。对于教师是个很好的整合,对于学生也完成了交叉式跨界学科的学习,专业知识得到很好的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加强。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一个契机,视觉传达专业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实现了跨界的发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又印证了这一发展思路。对于视觉传达专业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地意义。实践出真知,在实践过后的反思,对于视觉专业的方向发展指出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同时符合国家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建斌,马科,胡仙妹,杨雪鹏,大学生创新项目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促进作用.《轻工科技》.2016.12

[2]刘长宏.李晓辉.李刚.岳庆荣.任永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5

[3]许海.跨界视觉语境下高职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艺术科技》,2016,29(9)

第7篇:创业项目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高职;体验式;综合素质训练;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徐畅(1967-)、女,安徽合肥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黄天民(1953-)男,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庞杰(1975-),女,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苏省教改立项课题“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体系的探索与构建”(编号:3-34)以及第一期(2010年)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自筹项目“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编号:ZCG11)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46-02

一、课程构想与定位

高职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与其职业发展相匹配的基本素质、职场素质、创新和创业素质等方面。综合素质训练课程不是单纯的一门课,而是由一个系列模块化项目构成的综合性课程群。

综合素质训练课程应该拥有一个开放的系统,一种全新的多维交互的课程教育理念。即集融入类课程(素质训练融入思想政治课、语文课、体育课、专业课)、素质训练类课程、活动体验类训练为一体的综合多元训练课程体系。由人文素质、职场素质、创新素质、创业素质四大模块构成一个综合性课程群。这个体系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模式,形成理论教学、情境训练、实践活动、实境体验的训练型课程体系。整个体系为学生必修,体系内由必修、选修、活动三部分构成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模式,并遵循体验-感悟-成长的路径。

整个课程体现职业化目标、人性化管理、情境式体验、多样化载体、过程性评估、社会化发展、项目化运作、基地式孵化、自主化学习的特点。

从世界职业教育理念的发展看,国际教育领域的职业教育本位观经历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素质本位”的变化[1]。高职教育“素质本位”观强调高职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其综合素质的水平影响未来的发展状况。因此综合素质训练课程的定位既要体现基础性也要反应发展性,既可以独立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的体系,也承担各专业课程的基础素质教育,在整个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属于基础和发展性的教育内容。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探索基于开放环境下的养成教育新思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实现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格身心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将知识认知转化为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激情,帮助学生将创业追求转化为创业能力。

(二)具体目标:一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包括责任、参与、合作、发展、科学精神五个方面;二是能力目标。强调探究与创新、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人际交往、组织与管理、终身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一)人文素质修炼,主要分为历史与哲学修养、文学修养、演讲与口才、艺术修养四部分内容,涵盖文学艺术、伦理学、美学等在内的人文科学知识的内容。

(二)职场素质训练,包括三类,即学业与职业生涯发展、就业指导;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等六大职业核心能力;以及礼仪训练、团队训练、心理训练和素质拓展等。其中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职业素质测评、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及法规、就业准备、择业技巧及就业程序等。

(三)创新能力训练,包括特长生训练、大学生科技研究项目训练、科技竞赛活动以及创新思维活动等。学生以参与项目进行学习和完成训练。

(四)创业能力训练,包括创业计划制定、创业项目选择、创业活动尝试与体验、创业项目运作等内容。

以上内容也成为四个模块,各模块内容整体框架结构相对稳定,但具体内容非静态而呈动态变化的状况。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内容之间无明确关联性,充分体现个性化设置的思想。但各模块之间又存在隐性的相互影响,基本素质为职场素质奠定基础,职场素质又为创新与创业素质的培养探索途径和铺设道路。

四、实施路径与形式

(一)通过融入课程,实行双轨素质训练

1.与人文教育相并驾,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把人文、两课和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活动有机结合,采用双轨方式进行培养,实现知识掌握与素质训练双轨并举。如在体育课别设立户外素质拓展项目进行团队精神训练;在思政教学中,结合授课内容安排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职业道德、爱国情怀、责任素养的训练。

2.与专业教学相匹配,设立多种活动平台,加强学生技能与特长教育,实现专业课程与素质训练的结合,深化双轨训练。通过匹配专业教学,延伸专业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竞赛、各类讲座等,以改善科技教育环境,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如通过专业技能训练、科技立项、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等,来激发部分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生存能力。

(二)设立独立课程,顺应职场素质需要

设立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礼仪与团队训练、心理训练等独立课程训练职场素质。建立课程情境和任务,整个课程包含导入、主题情境体验、解决问题、反省、总结五个环节。课程为体验式,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关系互动。师生之间,教师的作用更多为指导和启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并在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探询、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感受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并对有关问题进行反馈。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获得启发,总结经验,自我感悟并提高。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相互的协作与承诺、人际的互动与冲突、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以及自我的发展与成长。

(三)借助各类活动,进行情境体验训练

运用知识竞赛、主题征文、系列讲座、演讲比赛等方式培养历史与哲学修养;文学修养则是讲座、征文、文学艺术赏析等方法进行;艺术修养的训练方法是参加各种艺术活动与比赛以及大型综艺晚会。允许其通过参与各类活动来体验情境,并获得通过本课程的资格。

(四)结合项目运作,践行创新创业

项目包括大学生特长生工作室、大学生科技研究、创新思维论坛、创业实践等项目。学生通过参与项目进行自主学习,并自主解决问题,感受创新与体验创业。教师负责对项目的申报、立项、运作、资金管理、项目推广、项目结束以及参赛等过程进行指导。学生以完成项目任务并顺利通过评审获得学分。虽然综合素质训练课程体现个性化选择,但学生活动的选择必须体现人文、职场、创新与创业四个方面。

五、课程实施的基础与条件

(一)学生学习基础

人文素质、价值观锤炼、艺术修养、礼仪与团队训练、心理训练模块的内容对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要求是遵守学校以及社会基本规范,身心健康、具备基本学习和实践能力。

专业技能要求专业基础知识牢固,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研究或开发兴趣。具有良好的人际和谐与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创新与创业模块内容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或创业意愿,有一定的规划和市场意识,并具备一定的抗挫折能力。在创业方面,学生需要有创业项目的认识和市场了解能力,与专业相关的创业项目需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

(二)教师和教学团队要求

1.整体要求。课程教师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娴熟的专业能力,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很强的活动组织、协调和现场应变能力。并不断学习以完善自我教学与研究能力,加强自我修养。

2.各模块教师要求与团队组合。(1)人文素质。由基础社科部以及各院(系)分团委负责教师共同承担,基础社科部教师负责本班级人文素质修养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组织。教师不仅要具备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还需要有组织人文素质活动开展以及研究和探索体验式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2)价值观锤炼。价值关锤炼模块内容嵌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中进行。教师不仅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也要开展价值观锤炼模块的相关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体现时代感和现实感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融入体验、交流、观摩等方式;(3)艺术修养。教师团队由各院(系)团委和学生工作者负责。教师具有组织、管理、指导学生开展艺术修养活动的能力;(4)礼仪、团队、心理、拓展训练。由学院组建教师团队。教师需具备组织学生、激励学生、临场应变的课堂管理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总结提炼归纳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拓展训练的教师还需要具有一定安全防范知识的能力,并持有拓展培训师资格证书;(5)创新模块。教师由各院(系)专业教师组成,人员不固定,主要根据项目进行确定。项目指导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有组织和激励学生、管理学生项目团队能力。创新论坛项目指导教师需要具有组织、协调、沟通和积极思维的能力。创新思维大赛指导教师还需要具备规划、设计、组织和管理能力;(6)创业模块。创业指导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以及具有一定的市场认识和了解能力,了解企业运做的法律法规,能够预测一定的市场风险和市场应变能力。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帮助学生应对可能的风险。

(三)课程教学资源要求

1.人文素质。主要由教师根据主题要求设计相关活动,人文类、社科类、哲理类书籍和视频资料均可以作为训练参考资料。教学硬件方面需要有多媒体设备,教室桌椅需要可以移动。艺术修养部分不设教材,以活动设计和开展为实现形式。在训练活动的硬件方面需要相关的器材和活动场地,同时还需要相应的服装、道具、参考资料、影象资料等。

2.价值观锤炼。主要由教师根据思政课教材内容和时事要求进行活动设计,时政要闻、思政教材、道德楷模事迹及社会事件等资料均可作为教学参考资料。教学硬件方面需要有多媒体设备,教室桌椅需要可以移动。同时要建立一些如博物馆、纪念馆,法制教育基地等作为学生价值观锤炼的实训基地。

3.礼仪、团队、心理、拓展训练。使用校本教材并参考《大学生团队训练教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等相关教材内容。建立专门礼仪团队训练厅、专题心理拓展厅、户外素质拓展训练场地。以及教学资源库,包括书籍、视频资料。建立大学生素质教育网络。内设心理测评软件系统,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项目管理平台等。建立教学器材资源库。如礼仪训练相关设备、团队训练活动相关器材、心理训练活动相关设备等。

4.创新与创业模块。专业技能以项目为单位进行,没有教材只有项目要求和任务,学生需要管理自己的科技项目或创业项目,并完成相关记录的填写。学院需提供项目活动场地,以及有关项目器材。对科技立项项目以及校内批准创业项目提供专门的大学生科技项目园和创业园,并配备专有办公设备和地点。

六、学分与课时设置

由学院确立综合素质训练学分认定办法,设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教学学分+综合素质训练分两种,形成教学学分与素质训练学分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学学分来激发学生参与素质训练的热情,由素质训练分来记录学生素质训练的成长历程。综合素质训练共占6个学分。人文素质1学分、职场素质4学分、创新创业素质1学分。完成时效为在校的三年内。采用素质训练分换算学分的方式,人文素质模块和创新创业素质模块可以分别用10个素质分换取1学分(不重复计算)的方式来完成素质训练的要求。学生每参加一项人文素质训练活动可以获得5个素质训练分,参加一项创新创业活动可以获得10个素质训练分。

课时的设置灵活多样。必修和选修课采用固定学时制,需要在规定时间完成并获得相应学分,活动部分无固定学时要求,以完成活动项目为主。训练课程分散在大一与大二的四个学期。

七、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程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考核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基本行为规范、团队合作能力、健康心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采用过程性(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重点在过程性考核。过程考核与评价依据团体与个人、主观与客观两个维度,并结合成员自评、同学互评以及老师评价、训练业绩、成果、荣誉等相关记录来展开。评价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监控评价反馈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嵌入课程模块内容与所嵌入的课程考核方式相同。

整个课程群体系遵循整体优化原则,“优化能力结构,注重能力培养,构建由课堂教学、校内实验、校内各项活动开展,社会实践等环节组成的能力结构体系。”[2]从组织方式上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拓宽了课堂空间。形式丰富、层次递进,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从内容上看,弥补传统课程偏重知识和技术的缺陷,针对时代特点和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在道德情操、人文修养、处世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提供训练机会,突出其职场素质的培养。从方法上看,它改变传统教育过分地对学生灌输知识,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活动等方式去学习、体验、感悟,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整个课程形成系统化设计,基地化建设;目标化管理,信息化支撑;模块化训练,个性化选择;交互化作业,多元化导向,全面化发展的综合素质训练体系。

参考文献

第8篇:创业项目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双创” 市场营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4;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232-02

“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总理于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倡导提出,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应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及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从而将高等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国家战略层面。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学生重要培养项目之一,对于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市场要求,缓解就业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维护社会稳定和增加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深入剖析当前教育教学弊端基础上,提出改变僵化教育模式,适应“双创”要求的教育新思路,以期为高等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模式僵化

理论教学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培养的基础,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政策为依据,紧密联系社会现实需求。然而,多数课程理论学时占90%以上,课堂教学片面强调老师的主导性和支配性,师生互动仅以少量案例讨论、问题回答或课后作业等辅助方式完成,从而无法实现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客观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理论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其课堂信息量虽有较大提升,但同时存在重点不突出、难以展现内容全貌等问题,加之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多数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游戏、电影等娱乐活动上,上课“低头族”随处可见,尽管一些高校采用无线网络信号关闭、上课集中上交手机等方式,但学生到课率和听课率均未得到显著提升。理论知识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中所需的扎实基本知识、开阔视野和灵活思维的培养,教育界和社会对于理论课教学模式的质疑声也不断增大,理论教学模式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实践教学模式我

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强调应用能力的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将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分析、解决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但这一过程并未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当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理论教学加上机操作模式。即在课堂教学后引入在线案例分析、软件模拟对抗(如MarkSimos)为主的实践教学,但多数存在教学案例数据陈旧、质量较低、无法涵盖课程目标和教学主题等问题,加之部分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对文科实验室建设不够重视,软硬件建设和人员配备投入等严重不足,导致课堂实践固化为理论教学的一部分,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个性化、新颖性要求相去甚远。第二,集中实践教学模式。即在大二和大三期中或期末抽出两到三周时间,通过专家讲座、实地问卷调查、企业参观、企业实习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但实际操作出现了专家讲座理论性太强,学生兴趣不高、学生以问卷星等网络调查代替实地调查、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等问题,特别是高校在校企合作谈判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合作方式、合作内容通常由企业确定,且不少企业对于“临时工”性质的短期学生实习仅安排产品推销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致使实践教学质量较低,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非常有限。第三,“3.5+0.5”实践教学模式。即大学前三年半理论教学,毕业前半年校外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的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弊端在于:多数学生在最后半年忙于找工作、签协议、撰写毕业论文或考研复试调剂等工作,教学实践环节对其更像一种负担,无法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此外,大部分市场营销专任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从一所高校走向另一所高校”的经历决定了其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对创新创业缺乏切身体会,仅采用“拿来主义”、“照抄照搬”的教学模式,创新创业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课程考试方式单一

课程考试是督促学生自觉学习、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考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考试课采用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方式。平时成绩考核依据包括出勤率、回答问题、期中考试等,通常占比为10%到3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或上机操作,通常占比为70%到90%。该考核方式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但多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察,学生通过考前突击即可轻松通过,无法达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另一种是考查课采用的自命题目撰写学术论文方式。该方法若能正确运用,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会有很大帮助,但多数学生选择考查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修学分,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万方、知网甚至百度文库等原文下载后复制粘贴交差,同样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帮助不大。

(四)“双创”项目扶持乏力

“双创”项目是学生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多数高校对“双创”项目扶持乏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缺乏对于创新创业项目的政策支持。创新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老师给予全程辅导,而对于如何计算指导老师工作量、学生实习学分确定等往往没有明确说明,致使学校各方和项目负责人缺乏有效的行动依据。其次,缺乏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经费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经费多通过层层遴选由省教育厅等机构拨款,学校配套部分往往极其有限,导致不少项目因缺乏资金支持而胎死腹中或中途终止。再次,缺乏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场地支持。不少学校缺少创业园区或创业基地,甚至无法为“双创”项目提供稳定的活动场所,学生创新创业基本处于孤军奋战状态,其创业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二、“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丰富理论教学方法

首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传统理论教学基础上,增加诸如《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创业基础与技巧》、《网店运作事务》、《市场推广策划》等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课程,配套组织《成功与挫折》课外讲座、成功创业人员报告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新创业的科学内涵,打消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主观偏见或畏难心理。改变以往固定理论课时教学模式为“理论加创新思维”和“理论加创业训练”教学模式,将课堂理论和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其次,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除常规案例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外,教师可在每章内容或某个重要知识点讲解完后,将现实中发生的社会关注度较大、影响范围较广的相关案例引入课堂,由学生采用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头脑风暴等方式对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可能的影响及对策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所谓立体化是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以校内已有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平台,调动学校和社会各方积极因素,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在大一至大四各阶段均设立与专业能力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各环节相互衔接、有机结合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具体来说,在大一基础课学习过程中设立基础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文献检索能力培养、专业知识认知、企业管理模拟、商务礼仪实训等内容;大二专业课初识过程设立专业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市场调查实训、营销模拟实训、商务谈判实训、推销技巧实训等内容;大三专业能力提升过程设立综合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营销策划、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内容;大四专业能力整合过程设立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该环节主要包括企业实习、创新创业能力模拟、毕业设计等环节。其次,加强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力度。要充分认识实验室在创新创业教学中的基础作用,实现对实验室人力、物理和财力投入的常态化、制度化,确保对案例库、教学软硬件等进行及时更新,保证实验室的完备性和先进性;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导师进校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实现企业、老师和学生三方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同时利用学校在科研、人才方面的优势,定期为企业提供员工技能培训、产品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策划等服务,还可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合作力度,对于参加市场营销竞赛中获奖的优秀作品,由学校出面推荐给孵化基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再次,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提高待遇等方式吸引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加入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国内外进修、高水平竞赛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提升教师队伍的整w素质和水平。

(三)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充分认识“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改革传统考试模式和考核方法。考试课程可将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照五五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闭卷考试应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重要考核目标,适当缩减选择和名词解释等客观题比例,增加案例分析和论述等主观题比例,回答内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鼓励学生探索思考、求异求新。平时成绩除出勤率等考察依据外,还应增加实验模拟或课外实践环节成绩。以《市场调查与预测》为例,可在课程某一章或几章讲完之后,由学生按学号自由组合,分为若干个工作小组,每组3~5人,任课老师结合市场营销领域的热点问题,设置若干个研究主题并提出具体要求,各小组根据研究兴趣自主选题,小组内部人员明确分工,资料收集人员、数据处理人员、文章撰写人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最后每个小组上交一份研究论文,并制作出PPT对本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等进行汇报,各小组之间依据对方调研过程及心得相互打分。考察课程则可完全按照课外实践环节给予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最终成绩。相对于概念的死记硬背,该考核方式不仅能培养小组成员间的彼此协作和创新能力,还可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培养其创造力和多向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加强项目扶持力度

首先,尽快完善创新创业项目相关政策。打破课堂教学限制,在学生完成相应理论课程学分的情况下,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改革学校教师考评制度,将教师参与指导创新创业项目数量或成功率作为年终工作量计算和职称评审的考核指标之一,提高教师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其次,由学校单独设立或与企业联合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获批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对运营良好的创新创业团队寻找社会对接平台,提高项目的市场转化率和社会贡献。再次,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稳定的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定期组织经验丰富“双师型”老师对创新创业项目给予一对一辅导,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三、结束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推陈出新,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小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市场营销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观察,2015,4(25)

[2] 赵政华,王乐,徐海江.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6)

[3] 姜锦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在线,2015(12)

[4] 刘春山,陈思羽,杨海,等.以就业为导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6(7)

[5] 李立春,丁波.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J].经济师,2012(7)

[6] 张艳.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4)

[7] 王玉霞.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6(2)

[8] 袁媛,何叶荣.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高教学刊,2016(2)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第9篇:创业项目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双创”;市场营销;教学改革

“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总理于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倡导提出,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应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及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从而将高等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国家战略层面。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学生重要培养项目之一,对于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市场要求,缓解就业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维护社会稳定和增加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深入剖析当前教育教学弊端基础上,提出改变僵化教育模式,适应“双创”要求的教育新思路,以期为高等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模式僵化

理论教学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培养的基础,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政策为依据,紧密联系社会现实需求。然而,多数课程理论学时占90%以上,课堂教学片面强调老师的主导性和支配性,师生互动仅以少量案例讨论、问题回答或课后作业等辅助方式完成,从而无法实现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客观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理论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其课堂信息量虽有较大提升,但同时存在重点不突出、难以展现内容全貌等问题,加之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多数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游戏、电影等娱乐活动上,上课“低头族”随处可见,尽管一些高校采用无线网络信号关闭、上课集中上交手机等方式,但学生到课率和听课率均未得到显著提升。理论知识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中所需的扎实基本知识、开阔视野和灵活思维的培养,教育界和社会对于理论课教学模式的质疑声也不断增大,理论教学模式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强调应用能力的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将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分析、解决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但这一过程并未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当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理论教学加上机操作模式。即在课堂教学后引入在线案例分析、软件模拟对抗(如MarkSimos)为主的实践教学,但多数存在教学案例数据陈旧、质量较低、无法涵盖课程目标和教学主题等问题,加之部分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对文科实验室建设不够重视,软硬件建设和人员配备投入等严重不足,导致课堂实践固化为理论教学的一部分,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个性化、新颖性要求相去甚远。第二,集中实践教学模式。即在大二和大三期中或期末抽出两到三周时间,通过专家讲座、实地问卷调查、企业参观、企业实习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但实际操作出现了专家讲座理论性太强,学生兴趣不高、学生以问卷星等网络调查代替实地调查、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等问题,特别是高校在校企合作谈判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合作方式、合作内容通常由企业确定,且不少企业对于“临时工”性质的短期学生实习仅安排产品推销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致使实践教学质量较低,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非常有限。第三,“3.5+0.5”实践教学模式。即大学前三年半理论教学,毕业前半年校外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的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弊端在于:多数学生在最后半年忙于找工作、签协议、撰写毕业论文或考研复试调剂等工作,教学实践环节对其更像一种负担,无法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此外,大部分市场营销专任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从一所高校走向另一所高校”的经历决定了其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对创新创业缺乏切身体会,仅采用“拿来主义”、“照抄照搬”的教学模式,创新创业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课程考试方式单一

课程考试是督促学生自觉学习、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考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考试课采用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方式。平时成绩考核依据包括出勤率、回答问题、期中考试等,通常占比为10%到3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或上机操作,通常占比为70%到90%。该考核方式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但多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察,学生通过考前突击即可轻松通过,无法达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另一种是考查课采用的自命题目撰写学术论文方式。该方法若能正确运用,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会有很大帮助,但多数学生选择考查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修学分,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万方、知网甚至百度文库等原文下载后复制粘贴交差,同样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帮助不大。

(四)“双创”项目扶持乏力

“双创”项目是学生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多数高校对“双创”项目扶持乏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缺乏对于创新创业项目的政策支持。创新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老师给予全程辅导,而对于如何计算指导老师工作量、学生实习学分确定等往往没有明确说明,致使学校各方和项目负责人缺乏有效的行动依据。其次,缺乏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经费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经费多通过层层遴选由省教育厅等机构拨款,学校配套部分往往极其有限,导致不少项目因缺乏资金支持而胎死腹中或中途终止。再次,缺乏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场地支持。不少学校缺少创业园区或创业基地,甚至无法为“双创”项目提供稳定的活动场所,学生创新创业基本处于孤军奋战状态,其创业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二、“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丰富理论教学方法

首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传统理论教学基础上,增加诸如《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创业基础与技巧》、《网店运作事务》、《市场推广策划》等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课程,配套组织《成功与挫折》课外讲座、成功创业人员报告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新创业的科学内涵,打消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主观偏见或畏难心理。改变以往固定理论课时教学模式为“理论加创新思维”和“理论加创业训练”教学模式,将课堂理论和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其次,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除常规案例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外,教师可在每章内容或某个重要知识点讲解完后,将现实中发生的社会关注度较大、影响范围较广的相关案例引入课堂,由学生采用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头脑风暴等方式对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可能的影响及对策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所谓立体化是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以校内已有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平台,调动学校和社会各方积极因素,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在大一至大四各阶段均设立与专业能力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各环节相互衔接、有机结合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具体来说,在大一基础课学习过程中设立基础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文献检索能力培养、专业知识认知、企业管理模拟、商务礼仪实训等内容;大二专业课初识过程设立专业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市场调查实训、营销模拟实训、商务谈判实训、推销技巧实训等内容;大三专业能力提升过程设立综合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营销策划、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内容;大四专业能力整合过程设立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该环节主要包括企业实习、创新创业能力模拟、毕业设计等环节。其次,加强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力度。要充分认识实验室在创新创业教学中的基础作用,实现对实验室人力、物理和财力投入的常态化、制度化,确保对案例库、教学软硬件等进行及时更新,保证实验室的完备性和先进性;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导师进校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实现企业、老师和学生三方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同时利用学校在科研、人才方面的优势,定期为企业提供员工技能培训、产品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策划等服务,还可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合作力度,对于参加市场营销竞赛中获奖的优秀作品,由学校出面推荐给孵化基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再次,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提高待遇等方式吸引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加入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国内外进修、高水平竞赛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三)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充分认识“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改革传统考试模式和考核方法。考试课程可将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照五五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闭卷考试应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重要考核目标,适当缩减选择和名词解释等客观题比例,增加案例分析和论述等主观题比例,回答内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鼓励学生探索思考、求异求新。平时成绩除出勤率等考察依据外,还应增加实验模拟或课外实践环节成绩。以《市场调查与预测》为例,可在课程某一章或几章讲完之后,由学生按学号自由组合,分为若干个工作小组,每组3~5人,任课老师结合市场营销领域的热点问题,设置若干个研究主题并提出具体要求,各小组根据研究兴趣自主选题,小组内部人员明确分工,资料收集人员、数据处理人员、文章撰写人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最后每个小组上交一份研究论文,并制作出PPT对本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等进行汇报,各小组之间依据对方调研过程及心得相互打分。考察课程则可完全按照课外实践环节给予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最终成绩。相对于概念的死记硬背,该考核方式不仅能培养小组成员间的彼此协作和创新能力,还可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培养其创造力和多向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加强项目扶持力度

首先,尽快完善创新创业项目相关政策。打破课堂教学限制,在学生完成相应理论课程学分的情况下,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改革学校教师考评制度,将教师参与指导创新创业项目数量或成功率作为年终工作量计算和职称评审的考核指标之一,提高教师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其次,由学校单独设立或与企业联合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获批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对运营良好的创新创业团队寻找社会对接平台,提高项目的市场转化率和社会贡献。再次,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稳定的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定期组织经验丰富“双师型”老师对创新创业项目给予一对一辅导,提高项目的成功率。三、结束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推陈出新,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昱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 学 院

参考文献:

[1]周小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市场营销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观察,2015,4(25)

[2]赵政华,王乐,徐海江.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6)

[3]姜锦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在线,2015(12)

[4]刘春山,陈思羽,杨海,等.以就业为导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6(7)

[5]李立春,丁波.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J].经济师,2012(7)

[6]张艳.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