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重门读后感范文

三重门读后感精选(九篇)

第1篇:三重门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五读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151-01

一、初读:学习字词,读通读顺

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开始学习时,出示初读学习目标:先让学生试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先勾画出来,读完课文后,利用字典弄清生字的音、形、义,利用词典搞清词的意思,有些还要弄清它的近反义词,一词多义、用法等,然后把课文读通读顺。

例如,教学《西门豹治邺》一文,句中“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他们每闹一次都要收几百元钱”。“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三个句子都有“闹”字,怎么理解?先让学生在字典中查出“闹”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弄清“闹”字在各句子中的意思,即一词多义。

二、深读:初知大意,理清层次

再读课文时,再次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分几层意思表达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形成整体印象。

教学《西门豹治邺》,在学生学会字词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分几层意思表达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学生充分自读,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引导,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发现这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便调查其中的原因。弄清事情真相之后,运用极其巧妙的方法,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教育了官绅和百姓,破除了迷信。最后,率领百姓开凿渠道,浇灌庄稼,从此这里每年的收成都很好。理清整篇文章的思路层次:来到邺地,发现问题、查明原因、惩治恶人、破除迷信、开凿渠道、县治清明、年年丰收。

三、精读:质疑解疑,深入理解

精读时,教师再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质疑,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最有价值的、最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排选出来,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交流、汇报。如果对同一个问题存在较大分歧时,可通过合作、讨论,探究解决。然后教师对学生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再设疑、解疑,这样,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更能以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读书、品文中去,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能力。

学习《西门豹治邺》起因部分时,预设质疑:西门豹来到邺地后,发现了什么问题?邺地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发现问题后,他是怎样调查的?西门豹与老大爷的对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西门豹调查的四个问题,弄明白西门豹提出四个问题的目的。从老大爷的回答中弄清事情的真相,了解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真正原因,深入思考、解疑。学习破除迷信部分时,预设质疑: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抓住重点词句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明白,如果直接处置了他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老百姓不会心服口服,还是会相信迷信,那样的话治标不治本。

四、品读:品词析句,丰富语言

品读时,教者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进行品评赏析,在品尝过程中,用“增、删、调、换”的方法,感悟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贴切、传神,用“比较、改写、推敲”的方法加深体验,感悟语言表达的方法规律,提高阅读质量,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西门豹治邺》破除迷信部分时,让学生找一找,画出西门豹在破除迷信过程中语言动作的句子。画出来之后,反复朗读,体会这些语言和动作的弦外之音和深刻含义,如:“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假话真说,表面是说姑娘不漂亮,实际上有两个用意:一是为了救这个无辜的姑娘,二是以惩治巫婆为借口。“麻烦巫婆跟河伯说一声”,直说曲说,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惩治巫婆,“等了一会儿”表面是等,其实是做出个样子给众人看,让众人相信,连西门豹也相信有河伯。从表面上看,似乎西门豹非常相信,其实西门豹是在将计就计,在为惩治官绅头子做准备。“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重话轻说,表面上是说催一催,实际上是要惩治另一个主犯――官绅头子。“站了很久,”再次让人相信,西门豹是很有诚意的,好象是真在那儿等,其实为后面教育官绅和百姓做准备。“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缓话急说,一语双关,教育了官绅和百姓。

通过品评赏昕,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炼句的贴切和表情达意的准确。

五、悟读:体会感情,升华主题

悟读,再次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品读赏析语言的基础上读文本,体悟感情和表达主题思想的升华。

第2篇:三重门读后感范文

记叙文写作活动中应要求学生懂得写记叙文要写的重点内容是感觉器官感知到的具体内容,是具象的,文本要再现的是故事的“现场”,而非经过作者过滤后的抽象结论。否则写出来的记叙文往往内容空泛、干巴巴的,所发的感慨也是无病。

如下面一段文字如“阳光辣花花的刺的睁不开眼,小狗吐出长舌头趴在地上喘息,人们身上的汗水不断地流”是视觉器官感知到的实象,是作者在文本中要呈现的内容;而“太阳很烈,天气很热”是读者读上述文字应抽象出来的结论。

要体现或增强这种画面感,我们就不能满足于作一般性的介绍和交代,应当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方面收集事实,选取生动、鲜活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诉诸文字。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着力对主要人物的描摹

记叙文中主要人物是文章想要表现的主要对象,首先当然要用全力写好他。我们不仅要写出人物做什么,更主要的是,要抓住主要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进行细致描写来表现人物怎样去做的。这样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才会给读者留下清晰的印象。如《儒林外史》中最闪光的一节――严监生临死前的一段描写,脍炙人口,千古绝唱。

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根灯蕊,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他的妻子赵氏挑掉了一根,才一命呜呼。

这个细节充分调动了我们的视觉,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严监生性格的基本特征――吝啬。这样的细节对表达主题和人物形象起到重大的作用。

再如学生习作《妈妈》:

不知什么声音把我从梦中惊醒,我睁开眼睛一看,厨房里的灯已经亮了,不时传来锅碗的轻响。我伸手拿过桌上的闹钟,借着从厨房里映过来的亮光看了看,还不到五点。今天是星期天,妈妈还和往常一样,起的这样早。

我翻过身,细听着厨房里的声响。“哗――”这是妈妈在轻轻的舀水;“赤――扑!“这是妈妈在开煤气炉;”卡啦卡啦“,这是妈妈再拿碗筷。在静静的清晨,这声音是那样的清晰,又是那样的熟悉。

这段文字,其实就是表现了妈妈的勤劳,但如果只是说“妈妈很勤劳,每天起得很早……”这就是叙述,不是描写,文字显然缺少现场感。但经过作者充分了他的听觉之后,我们读了,头脑中自然都会浮现出妈妈一大早忙碌的场景,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妈妈的勤劳,这比直接发出“妈妈任劳任怨,辛勤劳动”的赞叹,要强得多。

二、重视对次要人物的刻画

写人的记叙文,在叙述一件事或一次活动的时候,往往需要出现一到两个次要人物。当然,描写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其中的主要人物,但是要写好一个典型人物,肯定要写到其他一些次要人物。而写好次要人物,是为了使主要人物的形象更突出,更鲜明。因此,我们要重视对次要人物的刻画。

如学生习作片段《玻璃碎了》

(1)玻璃窗被砸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走了过来,说:“谁弄坏的?”李旭说:“没看见。”高芳说:“是董小天踢的。”李旭不承认。老师说:“还有谁看见了?”李星星说:“没看见。”

这段语言描写读起来显然觉得单调乏味,因为只是叙述了玻璃窗被砸坏后,班主任作了一番调查。

学生修改之后:

(2)玻璃窗被砸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走了过来,瞪着眼:“谁弄坏的?”捣乱鬼李旭斜着眼,冷笑道:“鬼才知道,又没有人叫我们一定要看好玻璃窗?”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个鬼脸:“哈……,开了口,好凉快哟!”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她大声说道:“是李旭,他和张小勇在玩,拿扫把大闹天宫,张小勇推了李旭一把,李旭一火,抡起扫把朝他使劲地打去,结果张小勇一躲闪,李旭就打到了玻璃,碎了。”董小天一跺脚:“大白天别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高芳理直气壮:“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的。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耍嘴。”老师望了望四周,说:“还有谁看见了?”“我……没看见。”李星星使劲地咽了一下口水,神情恍惚。

这段文字在充分调动了视觉感官后,加添了人物相应的神态、动作描写之后,再读,我们仿佛就是这个班级的某个学生,亲历了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听到了他们各自的争执声。了解到的不只是这么一件事,印象更深刻的可能是那几个个性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特别是正义凛然的高芳,胆小怕事的李星星,在这两个次要人物的衬托下,调皮顽劣、死不认账的无赖李旭更是跃然纸上。

再如学生习作《平和的敲门声》

第一次:于是轻手轻脚地通过门镜看了看对方:戴着个安全帽,脖子上挂一条脏毛巾,上身穿了件破了洞的汗衫。看他一副憨厚老实的样子,小刘还是谨慎的开了们,问道:“你找谁?”

第二次:小刘中止自己的思绪,不耐烦的走到门前,一看门镜,竟然又是刚刚敲过门的那个人,他开了门不等对方开口就说道:“大哥,我不是说了嘛,漏点水真的不影响我的生活的,大不了我自己买桶防水漆来刷好了,不用麻烦您了!”

第三次:小刘怒气冲冲地直接开门就喊:“你到底想干什么呀?!再这样我可要叫保安了!

三次敲门,三个片断的现场描写。前两次片断,从敲门到被拒绝,实际时间不到1分钟,后一次片断,从敲门到刷墙完毕,也不足1分钟。在这三个不到1分钟的时间内,作者充分调动了他的视觉、听觉,通过刻画“我”三次开门的语言、动作、肖像,成功地烘托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农民工形象,具体地演绎了“善良”的话题。

三、注重对自然环境的描写

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指的是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摹。对于高中生而言,更多地用到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较少涉及。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当中,所以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写好自然环境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及渲染气氛,突出文章主旨。

如鲁迅《故乡》中开篇的环境描写: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段景物描写是渐近故乡时“我”在船上所见,活画的是一幅死寂的故乡冬景图。作者充分调动了自己的视觉、听觉、感觉等,用阴晦、冷风、呜呜、萧索、荒村等这些词语极力渲染了故乡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反映出了当时统治下社会的黑暗与人民困苦的生活,也为下文写闰土脸上那凄凉的神情而做铺垫。

再如学生习作《管住你的心》中的两处景物描写:

第一处:原来皎洁的月光,被乌云挡住,好像一场大雨即将到来。

第二处:月光冲破乌云的封锁,照亮了回家的路。

第3篇:三重门读后感范文

【满分作文展示一】

大学之道

浙江一考生

道者,已知也定理也法典也规则也,踽踽十二年,终于前方闪光处见到出口,一门在前,跨越方能新生;道者,未知也长路也苦行也探索也,五光十色滚滚红尘待我闯荡,路在脚下,唯有行走方能成我大学。

古语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前尘茫茫所积所累便是已有的知识储备,书卷中古圣先贤或雄辩或低婉的哲思乃是我心中不灭灯火,明斯明德,引导我一路行进的航标,恰如夜空星辰闪耀,让夜行的水手心中点起归乡的灯塔。

孔夫子教我知其不可而为,楚霸王教我虽千万人吾往,西塞罗教我法治,陈丹青教我正直,浩浩乎如江海凝成我来时之路的,是那些青史中留下片羽之光的思想,便是它们,一路导我走来,一路导我至这门前。

门前之路,我一路采芳携英无畏走过,门后,乃是我所思慕大学之道,我要跨越,没有什么拦得住我。

古语曰,大学之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果说我之前所走的路乃是于至善,如果说我之前所走的路乃是通往这门,那么此后我将求索的,将是真正的大学。大学,不只是梦想中的学府,更是社会,是人间,是门后全新的天地,是以学习、探索、创造这通行证的一次新的远征。止于至善,不是被门阻拦的信念,而恰是走向世界时心怀的原则,从过去到未来,从象牙塔到漏檐下,无数人在这路上前行,无数人在这大学中受教。

中山弃医从政,在门后他感知民生疾苦;三毛流浪撒哈拉,在门后生活教她爱与感动;顾亭林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门后的路未必平坦,但鲜花满径的通道并不能真正通往人生的大学。真正的大学之道,理当是门后曲折的天地,而这天地,我渴望有机会探索!

大学之道,大道之行,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浅,有的深,但每个人都在此留下自我的印迹。我怀着已知的智慧和前人教我的道理一路走来,也渴望有机会在那大学之道上留下自己的足迹。未知的前程,是我梦想中的大学,门后的世界,是我梦想的大学之道。这大学已超越世俗所谓的学府,乃是高尔基《我的大学》中那样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我的已知,是一路走到门前的资本,而门后的世界,我正在渴望。那门,我梦想着跨越,且正在跨越,我此时的每个字都将筑成我的大学。高考这扇门联结着我的前十二年孤独之旅,也应能开启我此后人生大学之道,我渴望着上路,那儿该有我的脚印。

【技巧赏析】

作者将门、路、大学、人生熔为一炉,尽情演绎,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文章一开始运用排比手法,阐述什么是真正的“道”,以及“门”与“路”的关系,然后笔锋一转,切入对“大学之道”的探讨,并进行全新的“诠释”:“大学,不只是梦想中的学府,更是社会,是人间。”这样,就充分挖掘了“大学”的内涵。作者以孔夫子、楚霸王、西塞罗、陈丹青等人为例,论证引领者的作用;又以孙中山、三毛、顾亭林等人为例,强调探索现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表达自己的坚定信念,从而把主旨推向高潮。全篇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自如,叙议结合,文采斐然,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供稿/浙江 王学华)

【满分作文展示二】

尊重中华传统文化

安徽一考生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评价的是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这句话也可用来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百看不厌、内涵丰富的作品,它能令不同人在不同时期得到不一样的收获与思考。因此,我们要尊重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焕发更大的活力,让文学芬芳更源远流长!

阅读中华传统文化,敬重之情油然而生。曹雪芹感慨家族之没落,看见盛世隐藏的社会危机,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在病榻上写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尽管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没能完成此书,可仅凭前八十回,它已经成为古典小说之巅峰。书中一人一名、一亭一石皆饱含深意,如十二金钗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暗示着“原应叹息”之意和她们人生的悲剧,玄妙之极!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因为我感受到了她的辛酸苦楚。

阅读中华传统文化,敬重之情油然而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太白全集》中散发着浓浓诗意的句子,常常将我带回那段醉卧清风的往事。遥想当年,你月下独酌,接着几分醉意,笔下流淌出多少流传千古的诗篇。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因为我感受到了她的浪漫飘逸。

阅读中华传统文化,敬重之情油然而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你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不计个人的得失,针砭时弊,积极进取。站在岳阳楼上,我似乎可以感受到当你面对浩瀚的洞庭湖时,欲以“古仁人之心”与友人滕子京共勉的高洁志趣。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因为我感受到了她的广阔胸怀。

阅读中华传统文化,敬重之情油然而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面对眼前破旧不堪的茅草屋,你不以己悲却心系与自己有着相同境遇的“寒士”们。是啊,只要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你又怎会计较个人的得失?何等的奉献精神!何等的爱国情怀!反观当下,又有多少高官因贪污受贿纷纷落马?有多少人因一些蝇头小利争执不休?以仁为己任,任重而道远的志士们皆以你为榜样;违犯国家纪律,贪图小恩小惠者皆在你面前无地自容。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因为我感受到了她的无私为国。

阅读中华传统文化,敬重之情油然而生。《论语》中不仅记叙了学习工作的方法,更多的是讲述仁、义、道、德等待人接物的良好品质。经典文学犹如药也,善读可以治愚。读《史记》可以以史为鉴,读《道德经》可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因为我感受到了她的开阔胸襟。

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瑰丽的文化遗产,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尊重先祖历史。阅读中华传统文化,敬重之情油然而生。

【技巧赏析】

考生紧扣材料内涵,结合具体事例展开文章内容。所选《红楼梦》《李太白全集》《论语》等三个事例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喻户晓的典型事例,作者在阐释内容的时候注意突出“尊重传统文化”这一点,并多次引用诗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供稿/安徽 鲍亚明)

第4篇:三重门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经典;阅读;写作;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经久不衰的、流芳百世的作品,后人尊敬它称之为经典。经典书籍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传承文学经典,语文的经典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诵读经典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诵读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通过阅读经典、鉴赏经典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背后的思想和精神内涵,获得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的共同提升。所以说,经典阅读是语文学科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的模块,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教师除了答题技巧上的点拨外,不能够忽视的就是学生课外经典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除了语文选修教材中所规定的一些篇目外,语文教师也要自主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或者是更贴近于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自主地选择经典作品或文章,双向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众所周知,读书是一种习惯,更是长时间的工夫,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教师自身要不断阅读,给学生树立好榜样。朱熹在这方面的见解就很独到。他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其义皆若发于我之心。熟读精思,融会贯通,就成了后来读书的正确标准。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学会摘选有益于自我提升的经典文章,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阅读经典应有所区别,像《千字文》《百家姓》《增广贤文》这样的蒙学读物适合低学段的学生阅读,通过阅读认识世界、增强语感。唐诗宋词可以增强学生对古代文言句式的语感,《读者》《青年文摘》《意林》之类的杂志教会学生平和地、乐观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像《基督山伯爵》《简・爱》《傲慢与偏见》这类的外国名著可以增长见识。

二、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

作文一直是在中、高考中分数比重占的很大的部分,但是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无论是语文老师还是学生,对习作方面通常感到很棘手。很多教师认为作文部分的提升是一个慢功夫,所以也忽视了日常的习作与批改。而且好的文章更需要作者有足够的人生体验与经历,一个缺乏经历,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意义的人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现如今学生被局限在学校、家、补课班这样的三点一线的小生活圈子内,很难有过多的体验与经历,写出的作文存在“假大空”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在平时可以经常积累、阅读经典,头脑里记住了大量的词汇、精彩的段落或者美文,长期收到浸润和感染,融会贯通将这些变成自己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东西,那么,在写作上,自然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或内容空洞了。所以说阅读文学经典与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是一个为写作积累、沉淀,只有大量在头脑中储备学识,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思路喷涌而出。正如杜甫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第5篇:三重门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课外阅读

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语文能力的重要时期。阅读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主渠道,特别是那些好的文学作品不但蕴涵了丰富的人文思想,而且有助于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并形成学习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进行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文化品位,积累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学生乐读名著,爱读名著,读有所获,我觉得教师的指导是至关紧要的。

一、循循善诱,瀚海拾贝

1.随文推荐,以点带面

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样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新课标》建议初中学生阅读的《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长篇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同时,可进行引导点拨,导向课外。如阅读《空城计》时,在感受了诸葛亮的机智谋略之后,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等典故,激起学生对三国人物的好奇,从而激起学生认识三国人物的欲望,阅读三国故事的兴趣,探索三国历史的信心。

2.渲染氛围,营造环境

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如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前,组织学生观看精彩的影片片段,设计一次有关三国的语文活动,出一期有关三国的板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受三国,体验三国,在三国的氛围里,不由得唤醒学生对三国世界的向往,鼓舞他们阅读文本的信心。

3.个别指导,以一激众

同伴交往是初中生各种交往活动中最频繁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本身就是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同伴的知识背景,人文素养,阅读能力对初中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的时候,采取个别指导,逐个突破的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强化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1.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阅读方法

这里简介几种:①作记号:将阅读材料中关键的或特别优美的词、句、段进行圈点勾划以加深印象。②摘录:阅读时摘抄优美的词、句、段于笔记本上,经常翻阅,从中学到作者遣词造句和描写事物的方法,对自己作文大有益处。③写体会:有些文章读后特别令人感动,这时候可以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又练了笔,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④撰写提纲:有些文章篇幅较长,语言文字相对平淡,但结构独具匠心,大家在理解其内容后整理出提纲来,从中可学到作者谋篇布局的办法,供日后参考。⑤精读与浏览:对阅读材料,我们要有选择地阅读,特别是阅读长篇大作时,不必逐字逐句去推敲,去斟酌,只需快速浏览,把握整体;读到精彩处,则放慢速度精研细读,认真领会。

2.在阅读中培养兴趣,在兴趣中促进阅读

指导者的首要任务便是把学生领进语文课外阅读的大门,让学生产生一种“试试看”的激情。“大门”内的文化世界是否对学生继续产生吸引力,这就要靠我们具体的指导方法了。指导者的牵引必须着眼于能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只有对课外阅读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活动的开展才能显得丰富多彩,富有意义。由于课外阅读不受时间、空间、阅读内容的限制,因此一段时间后,学生们各自的阅读情况不尽相一致,教师极有必要组织学生在班上召开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相互介绍读物,谈阅读体会,学生兴趣倍增,使得整个群体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共同进步。全班学生在教师及时指导下,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读书兴趣。

3.指导学生有目标有内容有序列展开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对于初中阶段(尤其在起始阶段)的学生来说,因为他们初入课外阅读之门,指导者应让他们有物有序有目标地展开阅读。语文课文阅读的目标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必须与学生的文化层次、思想水平相适应。对于课外阅读序列的设置亦然,事实上,待学生完全在语文课外阅读大门内入情入趣后,指导者无须再用序列去套他们,用目标去制约他们。运用读法、体会内容、积累经验,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三、采取多种手段,深化阅读效果

1.积极开展语文活动

很多长篇名著内容复杂,意义深刻,学生较难把握。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展现作品的动人魅力。如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组织“三国英雄评选”(演讲赛)、“三国成语猜猜猜”(分组赛)、“三国人物展”(绘画展)、“悲壮三国”(故事会)、“三国有感”(作文赛)等活动。从各方面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交流学生阅读的心得体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铸就学生的思想深度。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有目的读完三国,更能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去感受作品,理解作品,领会作品的意蕴。

2.读写结合,以读导写,以写促读

第6篇:三重门读后感范文

在执教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苏珊的帽子》一课时,我深有体会。这篇课文叙述了苏珊因为做化疗,失去了一头美丽的金发,班上老师得知后,以研究帽子为名,安排全班同学戴着帽子来上学,从而避免尴尬,使苏珊在互相尊重的环境中愉快的生活。当讲到第四自然段时,由于没有亲身体验,连续两位学生没能读好,我没有着急,而是巧妙地用语言来点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苏珊的内心,再来读书,效果非常好。

教学片断(三年级《苏珊的帽子》):

师:星期一,苏珊回学校的日子终于来到了,读读第4自然段,看看苏珊是怎么做的?

生(齐读):她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有进去,她担心,她犹豫,因为她戴了一顶帽子。

师:孩子们,老师请你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假如你就是苏珊,刚刚与病魔进行了三个月的抗争,别的孩子都不戴帽子上学,只有你戴着一顶帽子站在教室门口,此时,你在担心什么?犹豫什么?

生1:我在担心同学们会不会觉得我很怪,我在犹豫进不进去呢?

师:请你带着你的担心,读这句话。(舒缓、悲伤的音乐响起来)

生2:我担心同学们会不会拿我的帽子开玩笑?

师:请你带着你的担心再读。

师:别的孩子都健健康康,拥有一头浓密的头发,而你却身材瘦小,还顶着一颗光秃秃脑袋,此时就站在教室门口,你在担心着什么?

生3:我的头发都掉光了,同学们肯定会嘲笑我,我该不该进去呢?

师:请你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句话。

生4:同学们会不会笑我丑,不和我玩了呢?

师:请你带着你的担心,再读。

师:孩子们,教室的这扇门里,就是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你是多么想回到他们中间啊,而门外的你,又是多么不想让他们看到你现在的容貌啊!

“她站在……”

(师与学生一起动情地读)

师:当她犹豫再三推开教室门时,她看到了什么?(音乐戛然而止)

生1:同学们都戴着五花八门的帽子。

生2:同学们的帽子颜色各种各样,形状也有很多种。

生3:和同学们的帽子比起来,苏珊的帽子显得普普通通。

师:当看到这一顶顶五花八门的帽子时,苏珊所有的担心一下子消失了,此时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1:她很高兴。

课件显示:一下子,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妨碍她与伙伴们自如地见面了。她轻松地笑了,笑得那么甜,笑得那么美。

师:请你高兴地读读这段话。

生2:她很快乐。

师:请你快乐地读读。

生3:她很轻松。

师:请你轻松读一读。

……

这样的教学,不仅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践,更是灵性的涌动、情感的流淌、个性的张扬,富有浓厚的情趣和韵味。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也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的千差万别,再加上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着他们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去拨动每个孩子的心弦,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地感受体悟,与言语对象发生共鸣,才能不断提高语感能力,才能准确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案例中,我没有急于给学生框定“悲伤”“痛苦”“担心”地感情范畴,而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自己就是苏珊,此时就站在教室门口心里都在想些什么?这样一问,引导学生进入苏珊的心灵深处,果然,学生读懂了苏珊的内心世界。也为后面指导学生学习下一自然段做了铺垫。整个过程学生的情感与苏珊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学生带着这种情感体验去读书,能读不好吗?

第7篇:三重门读后感范文

一、公共图书馆流通部人际关系的内容分析

(一)管理者与馆员

部门管理主任是公共图书馆中层管理人员,本身也属馆员,担负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部门管理者既要服从大局,将上级决策和整体目标落实到本部门的各个工作环节中,又要代表馆员并将他们的合理要求上传给馆领导。即部门管理者与所属馆员之间构成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互相监督的关系。

(二)馆员与馆员

公共图书馆大量的馆员都集中在流通部提供一线服务工作,其基本性质、技术水平、精神面貌都直接影响着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他们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所以,馆员在公共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学习、活动、交往中,应互助互尊、密切配合,团结共事,共创佳绩。即馆员与馆员之间构成了相互帮扶、相互监督的关系。

(三)馆员与读者

读者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馆藏资源的开发利用者,是公共图书馆真正的“主人”。馆员是围绕着读者开展一切服务工作的,馆员通过细致周到的服务,激发起读者的阅读要求和求知欲望,以此作为出发点,使公共图书馆和读者的活力产生共鸣,形成互动。即馆员与读者之间构成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的关系。

二、构筑和谐人际关系的举措

(一)用感召力构建部门管理者与馆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1.重视引导和激励。长期以来,流通部工作一直定位在“借惜还还”“看门守摊”的层面,容易给人造成不受重视的感觉,加上流通部开放时间长,工作较辛苦,晋升机会不多,使流通部馆员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因此,部门管理者应积极引导馆员从思想上认识流通部门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方法激励馆员,使他们调整心态,对所从事的岗位产生成就感和光荣感,从而激发工作热情。

2.以身作则,实行科学管理。部门管理者的一言一行对馆员都有示范作用,其要求馆员做到的首先自己应该做到,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同时,还要实行科学管理。管理者要能够经常深入基层.充分了解馆员的工作情况.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建立岗位合理流动机制,使他们在各自喜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从而产生一种深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体现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二)沟通和构建馆员与馆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1.宽容和谦让待人,学会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员也在近几年急剧增多。由于观点、趣味的不同,感情、个性的冲突,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因此,要求馆员要理性地对待馆员之间的差异,宽容对待他人的差错和过失。谦让他人,学会理解。

2.以关心和友善为人、学会沟通。流通部的工作大多是在馆员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中完成的,因此,馆员之间学会沟通,减少误解。在工作和生活中适度关心他人,与人为善地对待他人的倾诉,不火上浇抽、不落井下石,不在背后议论他人。

3.以尊重和欣赏他人,学会认同。馆员在平凡的工作中最需要的是工作上的理解、人格上的尊重。因其成长背景、个性特征、知识水平等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馆员在肯定自身优点的同时,要发现和认同他人的长处,抛弃挑剔和苛刻。要多采取一些反向思维、换位思考的方法去原谅他人的过失,要学会主动肯定他人,主动赞许他人。

(三)用亲和力构建棺员与读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1.贯彻读者为本的服务思想。图书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中,以读者为本是其内容之一,其要求馆员首先要在观念上确立读者的主体地位,贯彻“读者第一”的服务宗旨。图书馆有的工作人员,认知有偏差,往往将自己看作是图书馆的主人,没有把“读者需求放在第一位”,实际上图书馆是属于读者的,没有读者就谈不上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认真研究读者其阅读需求内容和阅读需求方式,从而及时调整服务项目和服务手段,使图书馆资源最大可能地被合理利用。再者,要尽可能地为读者提供方便,让读者切实体会到主人翁的地位。

2.树立和锡可亲的服务形象。流通部的一线工作最能反映出整个图书馆的服务形象,因此,馆员要注意自我态度,对读者要表情和善、语言亲和、体态文明,保持宽容大度的作风,不与读者计较.要充分尊重读者的人格。

3.提供平等交流的服务平台。馆员与读者是一个互动的有机体,图书馆应尽力实现馆员与读者间、读者与读者间的平等交流,并提供平等的交流服务平台,从而使馆员和读者都能实现自我价值。图书馆可通过不定期,诸如读者座谈会、读者沙龙等形式来让读者与馆员进行直接沟通交流,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读者的需求。

第8篇:三重门读后感范文

一、明确说明文的教学要求

让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说明文教学的总要求,这句话对说明文的教学提出了两点具体要求:一是能抓住文章的要点;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说明文大都是按要说明的对象来组织材料的,抓住了要点,就抓住了文章的纲,也就能大体把文章读懂了。至于“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是了解“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等方法,并能初步学习运用。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阅读教学要“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等要求,小学说明文教学的任务应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知识;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读写训练,运用语言。因此,要把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小学说明文教学的目标。

二、运用课文载体,学习表达和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学习和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说明文教学是语文课,属语文阅读教学范畴,有别于科学、社会等学科。因此,教学说明文要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其语言特点,在读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读写中学习运用语言,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一)在读中感悟语言

1.重视初读。说明文虽然篇幅短小,仍需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读书。首先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熟。其次要让学生整体地读课文,大体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抓住课文的要点。如教学《天安门广场》(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可先通过自读、互读、抽读等形式,把课文读通、读熟。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从整体上知道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最后让学生带着“课文从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这一问题再读课文,抓住课文要点,找到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2.突出品读。说明文教学不仅仅是理解文中所阐述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具体、生动地说明事物的。因此,要重点指导学生对文中的一些句、段进行品读。

(1)感悟说明文用词准确,注重语言逻辑关系的特色。如,《太阳》(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课中,作者为了说明太阳“远、大、热”的特点,用了以下句子:

①“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②(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③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④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教学中可通过把①②④括号里的词语换成“很”或“很多”,把③括号里的词语删去,让学生仔细阅读、比较,发现:如果没有了括号里的词语,就不能让读者对太阳“远、大、热”的特点有一个具体、清楚的认识。

又如,《月球之谜》(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句子:“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让学生读一读这句话,想想把“估计”删去或换成“确定”行吗?通过思考交流,得知“估计”是科学家根据这块岩石所作的推测,是大约的一个时间,如果删去或换成“确定”,给人的感觉就是46亿年是个肯定的答案。在这里,学生通过对词语的比较,从中体会到“估计”这个不能明确表示肯定的词语,看似含糊,但如果从句子中删去,就会与实际不符,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另外,《太阳》一文中引用“后羿射日”这个神话故事,是为了引出“太阳离地球很远”这个知识。为了使“虚”、“实”衔接自然,作者用了“其实”一词来转折,从传说转向事实,用“其实”后面三句话具体说明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可让学生整体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用词的恰当。

再从《太阳》全文来看,课文是从太阳的特点和它与地球的关系两个方面来写的。正因为太阳有“远”、“大”、“热”的特点,才能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才能使太阳与地球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才能“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一因果关系体现了作者语言的逻辑性。可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深入体会,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加深感悟。

(2)感受说明文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说明文虽然是常识性课文,但它的语言仍有很强的表现力。如《天安门广场》一课中的句子:①“无数盆鲜花组成一个个大花坛,把广场装点得犹如五彩缤纷的大花园。”②“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第①个句子通过比喻的手法,把天安门广场比作五彩缤纷的大花园,第②句运用对偶的写法,“鲜花与彩灯”对“礼花与歌声”,“辉映”对“齐飞”。把天安门广场五彩缤纷、灯火辉煌和热闹沸腾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语言不仅生动形象,还具有节奏感。可让学生反复朗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加深理解。

(二)在读中学习表达

教学说明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理解文本内容,获得知识,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操陶冶。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悟得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因此,教学中要注重从领悟表达方法的角度,引导学生赏析语言文字,了解作者具体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把意思说明白。

1.认识说明文的整体结构和段落结构。说明文一般是按照作者的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篇章结构的,纲举目张,条理清晰。如《太阳》一文的结构就是按照先介绍太阳的特点,再介绍太阳和地球的关系这个顺序安排的。《恐龙》(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则是按照恐龙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这一顺序安排的。《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则是按金字塔的地理位置和用途、金字塔的宏伟规模和建造过程、金字塔的历史意义来安排篇章结构的。可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按照“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句式说一说,以此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说明文一般用一个或几个自然段来说明一个要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品读相关段落,把握段落结构的特点。如,《太阳》一课的作者为了讲清楚太阳与地球关系密切,分别从太阳与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太阳与气象的关系以及太阳与防治疾病的关系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要重点指导学生分析以下句、段的结构。

①第4自然段讲太阳与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讲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的:“如果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

讲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从吃的、穿的、烧的三个方面举例说明的。

②第5、6自然段讲太阳与气象的关系,是通过云、雨、雪、风的形成来说明的。

③第7自然段讲了太阳与防治疾病的关系。

④第8自然段从正反两方面概括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其中第1句:“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这是从正面说。第2句:“如果没有太阳……自然也不会有人。”这是从反面说。

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基础上,又把上面所有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可让学生充分阅读以上句子,进行讨论交流,感悟“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并让学生认识“如果……就……”这种句式。

再如,《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第4自然段,则是用“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作为过渡句,对课文的第2自然段做了总结,引出对金字塔建造方法的描述。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这句话,认识利用过渡句构段的方式。

2.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说明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习“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但这些方法不是由教师抽象地告诉学生的,而是通过对具体课文的品析,让他们有所感悟。如,《航天飞机》(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课中,智慧老人向飞机介绍航天飞机的句子:“①你能飞两万米高,他却能飞几十万米高。②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你要飞行四个多小时,他只需要飞行七分钟。”《太阳》一文中的句子“③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让学生把①②句中画线的部分分别换成“飞得比你高”、“几分钟”,把③句中括号里的词删去读一读,进行比较,这样就能让学生具体感悟到说明文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和打比方的方法,能增强说服力。

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说一说或写一写,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习得的说明方法,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学习了《太阳》一课后,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当解说员,向参观者介绍太阳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学习了《恐龙》一课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不仅复习巩固了课文知识,还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除了让学生在说中加深体会外,还应设置小练笔,让学生在写中学习运用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如,《太阳》这篇课文是学习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典型例子。在学生学习了太阳的特点后,可以设计一个写《雨》、《桥》或某一事物的小练笔,让他们将在阅读中学到的说明方法迁移到“写”中。学习了《天安门广场》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第2、3自然段,按空间方位写一写《我的校园》;学习了《水上飞机》(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后,让学生按照外形、作用的顺序,写一写自己的文具盒;学习了《鲸》(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后,让学生按照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的顺序,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或植物。

作者单位

第9篇:三重门读后感范文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光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那么,课堂上怎样教学生去“读”书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能够感受到的阅读的乐趣,是促进学生持续阅读的不竭动力,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不少学生因年龄小,玩心重,自制能力差,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即使有时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不得不坐下来,但眼在书本上心不在焉。因此,只有兴趣,学生才会有学语文的热情,有了热情才会有学语文的渴望,这种渴望才会在我们上语文课时变成一股强大的动力,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在语文课下课铃声响后,让学生发出“语文课多么有意思啊!”“这节课时间怎么这么短”的慨叹。激发学生兴趣需要教师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读,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坚定学生的自信心。整个课堂应是听不到指责声和感受不到压抑感,即使学生读得不好,也应予以积极反馈。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作者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言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主动读,而且在读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重视阅读兴趣的价值,还在于“书本交往愉悦所引起的精神振奋状态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借助于这种力量能拖起沉重的知识。在这种状态下智力劳动的巨大源泉似乎被打开了,强大的能量喷涌而出”。一旦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觉得阅读是沉重的负担。

二、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读有所得,低年级学生独立阅读存在不少困难,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会识字识词,学会理解词句,学会边读边想,进而学会读懂浅显的文章。教师的讲解、指导要说概念,多引导学生实践,在读书实践中不着痕迹地进行指导,使学生一步步掌握读书的方法、程序,在读书需求得到满足后感受自己的进步,感受阅读的乐趣。如《绿色的金鱼》一课中:老师说的“世界上有绿色的金鱼吗?”要读出询问、亲切的语气,不要读成责问的语气,表现老师对“我”画的绿色金鱼感到好奇和惊喜。“我喜欢绿色的金鱼,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一句,要面带微笑,读出喜爱、自信和坚定的语气,“以后会有的”读重,“会”字重读,拖长。课文最后一句读时语调上扬,读出“我”得到一颗“红五星”时那高兴、激动的心情。“红五星”重读。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时,一方面,“完整的故事会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另一方面,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得以拓展,好奇心得到满足,想象力也得以释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的让学生读,而且要多读。如果学生没有充分地读,而且是老师一味地讲授、分析,然后让学生记住阅读结论,久而久之,学生便会觉得阅读索然无味。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围绕阅读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阅读中。此外,还要鼓励学生互相交流阅读体验。如《虎门销烟》一课中,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理解“1839年6月的一天,广州城‘沸腾’的原因,6月3日那天,成群结对的百姓从四面八方涌向虎门滩的心情;销烟池的大小和结构;销毁鸦片时烟雾弥漫的壮观场面;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心动魄的销烟场面后的表现;虎门销烟的重大意义”等内容。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使他们认识到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受到了一次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教育和熏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会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主地进行阅读。如在引导朗读《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以微笑的表情读出了对圆明园绝妙景色的欣喜。“金碧辉煌”重读出殿堂的光彩华丽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轻读出亭台楼阁的小巧奇妙,景色怡人。“热闹街市”高声快读出“买卖街”的欢快。“田园风光”低语缓读出流连山乡村野地的舒畅。最后,教师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读。至此,学生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圆明园景色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三、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