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雪白的大嫂范文

雪白的大嫂精选(九篇)

第1篇:雪白的大嫂范文

“那,也一定是不存在的了?”祥林嫂紧皱的皮肤突然舒活开了似的,眼睛也有了神采,“毕竟,是那识字的人也不承认的啊。”

祥林嫂拖着破旧的裤脚一步步地走着,步子也慢慢快了起来,她有些吃力地蹬着竹竿,眼睛却是不看路的,像一个盲婆子,或许是这鲁镇的路她已经很熟悉了。天色阴霾下来,破布似的天幕下飘下一些冰花,落在祥林嫂一样花白的头发上,像是想给她那干燥邋遢的头发滋润一下。

可是一片冰花落在祥林嫂的脸上,伴着一股刺骨的风刮过,祥林嫂身上那几块破布随着风猛烈地撕扯着她的身子,她突然像被人敲了一棒,蓦地停了下来,干裂的嘴唇微微颤抖——在她无神的瞳孔里,映照着的是她曾在这洗菜淘米,又是在这被劫走嫁给第二任丈夫的河塘!祥林嫂才有些慰藉的眼神霎时暗淡了,甚至笼上一抹惊慌。

“老六……阿毛……”祥林嫂丢了竹竿,慢慢弯下她僵硬的双腿,“可是魂灵要是不存在的话,谁去照顾你们啊!”

祥林嫂把手探进河水里,刺骨的寒冷的确换来了她痛苦的样子,仿佛过往的一切又重新涌现在眼前,祥林嫂眼里有了深不见底的痛苦。偌大的滚烫的泪珠从她眼里滚下来,滋流过似乎很久没有受过眼泪的脸颊……“祥林……”祥林嫂呢喃着,把身子靠在石阶上,仰面朝天,是死灰色的天,还有不绝的灰色的雪花,依稀中,祥林嫂看见茫茫的天空演变成了阿毛的漂亮的脸,那温暖的声音萦绕耳畔。

“阿毛,喜欢这鞋子不?”

“喜欢!”

“好,等娘把另一只鞋也做好,就给你穿!”

“不行啊娘,我等了你很久了,你也没给我做好。娘,不要再离开我好不好?”

第2篇:雪白的大嫂范文

在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个美丽的小姑娘,叫:“玲儿”。由于长得美,家里又养着白鹅“村民们称她叫:"白鹅女””。每天到河边放鹅,虽然家里贫穷,但天天过得很幸福。可好景不长,在冬季的时候,玲儿的父母在雪山上采药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把他们淹没了,再也见不到了。玲儿哭得死去活来,现在,只有她的白鹅是她唯一最亲的人了。可她那可恶的嫂子一点也不同情她,不但占了玲儿家的家产,还把玲儿赶出了家门,一日只给她吃一块冷饼子。

后来,嫂子也生了个小女孩,虽然也很漂亮,但眼晴却使瞎的,村民们都说她:“瞎闺女”,说玲儿比她好看多了,眼睛像个水晶葡萄。嫂子火冒三丈,想起玲儿,狠不得用刀子把她眼珠子挖出来。

有一天,嫂子在玲儿放鹅不注意时,把一团沙子揉进了她的眼晴,再也看不见了,嫂子见她已经失明了,便扬长而去。

玲儿悲痛欲绝、心如刀绞,眼晴哭得像桃子。忽然,她想起了村里人说过河对岸的森林里有一大串水晶葡萄,那些失明的人吃了后会重见光明,于是,她决定明天一早就去找水晶葡萄。

(未完待续)!!

第3篇:雪白的大嫂范文

一、自杀之推断——叙述的暗示分析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这是冲茶短工对“我”疑问祥林嫂死亡方式的回答。穷,固然是导致死亡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她死的最直接的原因。那么真实的死亡情况是怎样的呢?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按照文章的交代,是前一天下午还遇到祥林嫂,她还在外面走,说明身体还不至于衰弱到晚上或者明天就死去的地步。再说天气尽管是下雪,但是从“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做乞丐至少五年了,几年的冬天都过来了,不至于恰好在当年的祝福日就冻死了吧?而第二天她就死了,说明她的死决非正常死亡。

祥林嫂与“我”一见面,就郑重其事地询问人死后的情状,显然她早已有了死亡的念头。在河边遇见她,说明她在河边流浪,可能是想投河自杀。可能不止一次有这个想法了,也不只是在今年的祝福日来到河边的。“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外貌的描写说明她是万念惧灰,对人世间是彻底的绝望。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作为乞丐的她,在平时应该是可以讨到饭的,但在这个别人家都忙着祝福的时节里,鲁镇的人们可能都不欢迎一个死了两个丈夫一个儿子的再嫁寡妇上门来讨饭。这令她越发感到人世间的冷漠,贫穷寂寞的她愈感到冰雪的寒冷。这个时候,在生之痛苦死之迷惘的选择之际,比之灵魂的痛苦问题,单单的乞食而活是无所谓的了。

从人们对她的死亡的反应来看,不仅是冷漠,还有愤恨。鲁四老爷且走而且高声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对比他的房里“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这样咒骂的话是真的义愤填膺了。如果是一般的自然冻饿而死,他的反应不会那么强烈。

再从文中祥林嫂死亡前后“我”内心的心理活动来看,与祥林嫂对话结束后,“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预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预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听到四叔骂后,“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从短工那里证实她的死亡后,“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我”的内疚、惶恐和不安表明了祥林嫂死亡的非正常和意外性。除非外界的他杀(这个可能基本排除),她的死亡就是主动选择的行为。

二、魂灵的质疑与生死的彷徨

深受封建毒害的祥林嫂经历了几次重大的人生打击后,在生命的最后悟出对鬼神观念的“疑惑”来:“‘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可以看出祥林嫂的问题绝不是偶然提出的,应是慎重思虑多时了。

那么看看她所问的问题,她是希望有鬼神呢,还是希望无?“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因为是一直相信鬼神,所以顺从,但是受其折磨,产生矛盾,所以疑惑,那忽然发光的眼睛,是希望得到我的否定的回答。看出她是希望没有鬼神的。

“我”的回答都是先肯定后否定,尤其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也许有罢,——我想”,这个比较肯定的回答给了下面问题一个前提,那就基本是肯定回答了。“那么,也就有地狱了?”表明她相信有魂灵也有地狱了,尽管饱受人间的苦楚和欺凌,但浓厚的封建意识使她早知道,别人看来和自己也认定的罪孽是逃脱不了死后下地狱的命运的,尽管是恐惧的,也必须无奈地接受残酷命运。她断定自己是有罪之人,死后只能下地狱。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可以看出前面的问题是这个问题的基础,前面的肯定回答自然会推出这个结论。前面问题的答案是恐怖的,但是看来是无可怀疑的了,但是恐惧之余还是有温情,就是与死去家人的见面,这是希望肯定的。能在阴间见到日夜絮叨思念的孩子,所以她倒是希望有地狱。尽管死后还有下地狱被阎王爷锯为两半的恐惧。想起贺家坳那个家,那个能干的丈夫,那个可爱的儿子,就是在阴间一家人见面,比起这个阴冷的世间,比起在冰天雪地的流浪,还是要温暖啊。在与柳妈谈话时,她笑了,表明她心里一直在回忆这份再嫁生活短暂的温暖的幸福。

她在鲁镇的生存环境中是怎样的呢?“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做母亲的思念儿子的心态,本来想唤起别人的同情,但是得到的是别人的嘲笑和对她存在的厌恶。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她背负着沉重的魂灵的十字架,死亡的恐惧,生存的无聊惨淡,挣扎在苦难的深渊,处在生死彷徨的浮沉边缘,她以“死”进行了最后的抗争。她要用自己下地狱的代价,决心去阴间与亲人会面团圆,再寻真挚的亲情。

第4篇:雪白的大嫂范文

10年前,我陪台湾大伯圆西湖梦,时仅半日,抓紧时间在“香格里拉”用快餐,又与西湖鱼无缘。

今年我去浙西采风至西湖为终点。游完西湖在楼外楼餐馆就餐。友人盛情,点了西湖醋鱼和宋嫂鱼羹两道鱼肴和东坡肉、干炸响铃、南肉春笋等西湖名菜,才与西湖鱼结缘。虽然我来自千湖之省,但西湖鱼的特殊制作方法和历史故事传说却使人回味无穷!

楼外楼是中华老字号,其名取自南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其右为西冷桥,左为平湖秋月,面对西子,风光明媚。楼座粉墙朱栋,倘洁明快。楼下左右两开间为能容纳100人的大餐厅,楼上有雅座。名人字画挂墙上,吴侬软语绕耳旁。尚未进餐,已先为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韵致所陶醉。友人老邹介绍孤山下的“楼外楼”与刚游过灵隐寺旁的“天外天”同属供应正宗西湖菜的名馆。但楼外楼在湖边,放置活鱼方便,同时首创西湖醋鱼。无论是名气还是环境,吃鱼便更胜一筹了。就着冷碟,喝着啤酒,在鱼肴未上之前,东道主指着窗外湖边的大养鱼箱说:西湖醋鱼以500g以上,1kg以下的鲩鱼为宜,太大太小鱼味皆不佳。活鱼放在箱中养上10天,除去泥土腥味,方可备用。过去用大鱼篓系在柳树下放养,如今用量更大,改为放在大鱼箱了。由此,可见西湖醋鱼的畅销。

不一会儿香喷喷的西湖醋鱼端了上来,鲜红的火腿丝、雪白的笋丝、金黄的蛋丝、碧绿的小葱丝铺在糖醋蜜汁的尺许长的鲩鱼之上,尚未下箸,其色香味便醉人三分。老邹又说,此鱼不用油炸红烧,而在煮沸的白汤中一氽便成,这就是为什么要用养上10天的活鱼的缘故。其火候则由烹饪师按鱼的大小掌握。我用筷子拨开调料,刚碰到雪白的鱼肉,感觉比豆腐还嫩,吃到嘴里,来不及细品便落口消了。白嫩热鲜,保持鱼的真味便是西湖醋鱼的口感与特点了。怪不得康熙皇帝游西湖时前来品尝,住在附近俞楼的俞樾、俞平伯祖孙两位文曲星时隔40余年先后都来吃过西湖醋鱼,并饶有兴致地写于日记中。曲园老人光绪18年(1892年)三月初八记云:“吴清卿河帅,彭岱霖观察同来,留之小饮,买楼外楼醋溜鱼佐酒。”1931年秋,曲园老人的曾孙俞平伯先生来湖上吃醋鱼,在“癸酉年南归日记”10月1日记云:“午前偕麟伯散步湖边,以舟至葛荫山庄,至楼外楼吃醋鱼,莼菜,其结果又麟伯作东”。祖、孙携友游湖食鱼的文坛趣事,为西湖醋鱼的历史传承又增添了几分文人情趣。

第5篇:雪白的大嫂范文

可实际上呢……沙漠里的水,味道是不坏,甚至还算非常甘爽,没有一点咸味或异味,但其透明度……若在以往,这样的水我看一眼都会吓晕。

去年是雪灾之年,而今年则出奇地大旱。只在11月末有一场像样的雪,接下来一直到12月底还没啥动静。好容易某个深夜里纷纷扬扬下了一阵,瞬间大地上就白了。可第二天早上满怀希望出门一看,仍然是个黑糊糊的沙窝子――总是雪后紧接着又起风。我真嫉妒东面的牧人,雪一定都被吹到他们那里去了。

好在大风过后,沙丘的洼陷处及草根处多少会积留一些残雪,但很薄,顶多一两厘米。这样的雪,我收集半个小时化开后的水还不够洗一双袜子。又由于是风吹来的,一路上和沙土、枯草以及粪渣紧密团结在一起……化开后混浊不堪,锅里有一寸多厚的沙子(难怪背着那么沉!)、不忍细数的羊粪蛋、甚至还会出现马粪团这样的庞然大物……就算完全沉淀了,水的颜色也黄红可疑――未必比我的袜子干净。

然而再想,袜子毕竟是臭的,这水尝起来啥味也没有,肯定比袜子强多了。喝吧!

并非我们采雪时不细心,如果像修表一样小心翼翼地收集,倒是能弄得纯粹一些。可那样的话,一个礼拜也装不满一袋子。

我用一只浅盘子把被风吹得紧致结实的积雪一小块一小块地齐根铲起倒进编织袋里。加玛用一只水勺像舀水一样舀着装。嫂子直接用扫把呼呼啦啦扫成一大堆再装……加玛的速度是我的两倍,嫂子的速度是我的十倍。

居麻从来不干采雪这样的事,因此非常挑剔。每天放羊回家,一进地窝子先凑到大锡锅前瞟一眼。若是看到水里羊粪蛋很少,马粪团一个也没,就欣慰地说:“这锅水肯定是李娟拿回来的。”――答对!

这样的雪装了三天之后,我决定这个冬天再不洗澡了!

一个礼拜之后,又决定再也不换洗衣服了……

用来背雪的袋子曾装过50斤的混合饲料,这样的袋子装满雪再顿瓷实了,足有30来斤。重倒也罢了,还那么远。并且距离一天比一天远!近一些的沙丘上的雪早就被找完了。扛一袋雪回家,途中足足得休息五六次,到家已经给压得头晕眼花。而一天最少得背两趟才能勉强维持全家人一天的用水量。

家里有四口人,水的主要用途是烧茶。除我之外,大家都特能喝茶。一天最少布六道茶,一次最少得消灭掉满满一暖瓶。剩下的水用来做饭。一天只有一顿饭,就是夜里的那顿正餐,吃些面条汤、拉面什么的(其他时间都喝茶泡干馕)。再剩下的水用来洗碗(往往一碗水洗一撂碗)。最后的则用来洗脸洗手――用手壶浇着洗,这种方式倒非常省水,四个人用的水加起也不到小半盆。

洗碗水虽不多,但也省下来给狗泡几块干馕,或给怀孕的母牛当营养餐。

刚搬来时,居麻修补炉基和破损漏风的屋顶、门框时和泥巴的水,则是攒的洗手水。

12月中旬,加玛要走了,回乌河之畔照顾生病的奶奶。她是整洁自尊的姑娘,不愿意蓬头垢面地走出荒野,一定要洗头发。为此,那天傍晚嫂子一挤完牛奶就出去找雪,在夜色里背回一大袋。不但让姑娘洗了头,还洗了好几件衣服。

尽管自己嚷嚷着再不洗头了,但看着加玛洗,还是很眼红。搬家时吹了几天风。到地方又干了两三天羊圈的活,头发脏得已经硬邦邦的了。不说别人看着难看,自己都难受。于是在加玛洗完头的第二天,我下狠心一口气背了三趟雪……但到用时,却只舍得用小半盆……就算是自己背来的雪,也不好意思多用。

洗头时,我放弃自己的习惯,完全效法加玛,连清带洗只用了小半盆水。洗完后,洗发液当然是原封不动地糊在头顶上,从头发梢流下的水蛰得人眼睛生痛。很无奈。

加玛认为头发实在太脏了,非得用强效洗涤剂不可。于是第一遍用洗衣粉……第二遍才用洗发液。洗发液是她的姐姐乔里潘送的,她用得非常珍惜。

我呢,洗衣粉就算了吧……

总之,那半盆水洗得那个黑啊……作为女性我很羞愧。但还是安慰地想:总比不洗好吧?虽然残留了大量刺激剂品,但晃晃脑袋,起码轻了二两。

加玛又用洗过头发的水顺带洗了衣服。我没洗,怕把衣服洗脏。

居麻郑重地告诉我,他跟嫂子一直等到四月才洗澡。我听了默默无语。后来才知道是玩笑话。怎么可能一直不洗呢?痒都痒死了。

我强忍住洗澡的念头也是因为痒的原因,想想看:抹了一身的泡沫却只有一碗水给你浇……这种澡洗了肯定更痒。于是身上发痒时就挠着对付,挠不到的地方就靠在柱子上蹭。居麻快笑死我了,说李娟跟牛一样。

还好,我发现,痒到了一定程度后,再往下也就慢慢不痒了。

水脏也罢,少也罢,无论如何,我们这边好歹还有点水,北面30多公里处的牧场连更糟的水还都没有呢!

12月中旬居麻在轮休的一天里去帮北面的亲戚挖地窝子。骑马两小时的路程,真够远的。可再远不也在同一片大地上吗,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居麻说,那里基本上就没有雪!

原来那边地势过于平坦舒展,起风时,少有可阻拦雪的起伏处。那边的牧人只好雇汽车从更北面的乌伦古河里砍下冰块运来。那样的冰,一袋子50来斤,却得掏20块钱……人勉勉强强还能生活,那么牲畜呢?牲畜们实在太可怜了,只能啃食草根处拦截的一星半点的残雪(人工没法收集)。每吃下一点点雪,得吞进大量的沙土。

居麻说这样的旱情是以往年份里较少见的。

我们雇车搬家过来时,也从乌河里砍了七八袋冰块来。在非常冷或非常忙碌的日子里,就不出去背雪了,直接化冰块。尽管我和嫂子(那时加玛已经走了)每天努力找雪,大家也非常节省,但最后的冰也即将用完。已经12月底了,还是没下雪。

居麻放羊非常辛苦,好几次放羊回家,爬到沙窝子北面的沙丘上就再也走不动了似的。下马来,一屁股坐到沙堆上平摊开两条腿,又捶又打,一定冻僵了。我无从安慰,只能说:“没事,再有一天就该休息了,该轮到新什别克放羊了。”他叹道:“休息啥?坐在家里也不好,没事干,就知道喝茶,水也不多……”听着心酸。

一天早上,居麻骑马到牧场西面巡查了一圈,回来后告诉我们,那边沙梁处的雪厚一些,让我和嫂子忙完当天的家务活后,去那里多装几袋子。等他轮休时赶骆驼过去驮回来。

于是那天中午,我和嫂子挟着六只巨大的编织袋出发了。我们穿过一大片平坦的荒野,渐渐进入那片沙丘地带,大约走了两三公里。果然,沙丘迎风处有许多完整、硬瓷的雪地,最厚处有五公分!我乐坏了,这得装多少雪啊!真想分给北面的邻居几袋子!

我们顶着呼呼啦啦的寒风,埋头苦干了两个多钟头,所有袋子装得满当当、硬邦邦。又用细铁丝拧紧袋口,将它们堆簇在一起。离开时我

频频回首,它们像很害怕似的紧紧靠在一起,荒野中那么突兀……夜里,会不会有野生动物好奇地靠近,拱它,踢翻它?

两天后的一大早,居麻夫妻俩就赶着骆驼去拉雪。我觉得很神奇,那么远,茫茫荒野,到处似曾相识。没有路,没有地标,嫂子怎么找到那几袋雪的?

这次驮的雪让我们用了足足三四天。虽然小有丰收,但也太费事费时了。不到最迫切的时候,是不会用这个法子的。

因为期待雪,我开始观察云。每当暖和的日子里,有怪云出现在天空,便跑去请教居麻:“是不是要下雪的意思?”他抬头膘一眼,总是懒得理我。

既然不是下雪的预兆,那些云为什么长得那么怪?有时候是一大团占据了整整半个天空的放射云,放射源在北方。壮观极了。有时候像一大锅元宵从北方涌出来,一团一团圆滚滚的。而傍晚时分,云总是会突然聚积在晴朗无物的天空,并且声势越来越浩大。到最后汇聚成几条并行的巨大河流,从东往西流。尽头是落日。

那些堆积如山的浩荡朝霞,有月晕的混沌夜空,阴沉沉的清晨……雪不知藏在哪里慢条斯理地酝酿着,还在左思右想……足足有一个月没下雪了!只在一些阴霾天里飘一点点轻薄的六角形雪片,有时会在深夜里就着星空漫不经心地洒一阵。就那么点雪,稍稍吹点风就没了,真是小气。

直到一个阴沉的清晨,不甚均匀的云层蒙住了整面天空。我爬到东北面沙丘上,看到从北到南的地平线滚着一溜漫长的金光,看不到太阳。我回去兴奋地说:“肯定要下雪了-!”

这回居麻终于也肯定了!但又说:不会下太大的。

果然,晚上10点时开始飘起了浓密的雪粒子。

果然,很快停了,还是没能铺起来。

第二天居麻放羊回来告诉我们,西面10公里处下的是大雪,都盖住脚脖子了!

我问:“啊,不会这样就完了吧?晚上还会再下吧?”

他大笑:“不会了,雪都走了。”

我以为他是说雪转移了,大惊,连忙问:“走到哪儿去了?!”

却答:“到乌鲁木齐去了,看病去了。”原来瞎逗呢。不过看得出他心情愉快。

这总算是个很好的开始。天空终于打开了一道口子。此后天气一直暖和而阴霾,雪的意味浓重。终于,十二月底,在过寒流之前,连着下了三场雪!积了有十公分厚!

天一放晴我就兴冲冲去扛雪,半个小时内扛了三袋子回家。

居麻说:“啧!李娟高兴得很嘛!”

我能不高兴吗?眼下到处都是雪,离家几步路就可以装了,不用走一公里甚至几公里的路了。而且雪这么多,这么干净,化开的水从来没这么清透愉快过。而且新雪蓬松柔软,装满满一大袋子,玩儿一样就扛回家了,多么轻松!之前这么一大袋的话,回到家两眼都发黑了。

而且雪停后的晴空,明朗灿烂得无从形容,似乎天上真的全都空了,真的把雪全都交给了大地。从此天空不再沉重了,不再那么辛苦了。

就这样,在最冷的日子到来之前,我们告别了旱情。再回想一番,这一个月其实也不算特别难挨,因为老是想到我们北面的邻居……

而且对我来说,最大的受益是从一开始背半袋雪都给压得要死不活,到后来的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正扛着一整袋雪走得大步流星……这样的进步才叫“不知不觉”!

想到从此肯定再也用不上最后那几块冰了,我就把它们全化开洗了全家人的衣服。我们三个人也各自关起门大洗一通。嫂子还洗了所有的餐布和毛巾,第二天洗了全部的被套和枕套,第三天洗了全部的外套和毛衣。――多么阔绰!

顺便说一下,嫂子自制的羊油肥皂也非常阔绰――有脸盆那么大!圆圆厚厚一大饼。用时,就整个儿搬进盆里,用衣物在上面反复地擦。她也不嫌麻烦,也没想过分割成小块后再使用。

终于有雪了,然而这雪一时竟下个没完。白天还好,只有零星碎雪在阳光下时有时无地飘一阵子,到了夜里,天窗上的塑料布每隔一段时间就簌簌作响。一听就是较实沉的雪粒子。

第6篇:雪白的大嫂范文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杀鸡,宰鹅,买猪肉……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分析:这是《祝福》开头典型的环境描写。作者用沉郁悲愤的笔触画出了贫富对立的图景:神明只赐福给富人,而祥林嫂们得到的不是无限的幸福,而是痛苦和死亡。这一环境描写与后面的两次环境描写相呼应,鲜明而典型。它之所以典型,在于它“极俭省”地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把鲁镇年底的天空、地上、家中浓缩成一个“祝福”的特定景象――富人在祝福中享福,祥林嫂在乞讨中死去。这一特写不仅无情地控诉了鲁四老爷等人仗着反动“四权”而吃人的罪行,而且集中地揭示了祥林嫂悲剧形成的客观原因,增强了这一悲剧形象的真实感。

【名师支招】

环境描写,即直接描写故事发生或人物活动的场所、时间、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高尔基说:“不可忘记,除风景画之外,还有风俗画。”《祝福》中成功的典型环境描写给我们如下启示。

第一,环境描写要着眼于自己熟悉的事物。让读者即使没有见到被描写的事物,但通过描写的文字,犹如身临其境。就像鲁迅先生在上述片段中所描写的“晚云”“爆竹”及火药味、年前的“杀鸡”“宰鹅”“买猪肉”和满天的雪花等,这些物和事读者读来熟悉,亲切,逼真。

第二,环境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写什么,怎样写,应从表现中心、刻画人物出发。鲁迅先生在展开这一环境描写时,所选事物紧紧围绕“祝福”这一主线,用很多笔墨正面突出富人准备“福礼”和新年祝福的“气象”,实则是给主人公祥林嫂的出场作铺垫。这样二者对比,突出了反封建、反礼教的主题,凸显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第三,环境描写要突出特点。我们要想写得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就必须认真观察。如鲁迅先生借“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幽微的火药香”,一方面象征吃人的封建礼教势力的强大,另一方面暗指富人祝福时的热火朝天: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仅一句话就把“祝福”者的忙碌欢喜和他们的身份描写得既含蓄又清楚。“天色愈阴暗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这一描写既有时间的推移,又有雪花和爆竹交相辉映所构成的特殊的“祝福”景象。可谓一箭双雕!

第四,环境描写还要讲究方法。上述片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有梅花那么大”“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还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把空中、地上、屋里屋外立体地呈现出来,从而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多姿多彩的鲁镇年底“祝福”的典型环境。

【小试身手】

听人说,广场增设了夜市,我怀着好奇心,径直走去。大老远就看见那里灯火辉煌,人头攒动。再加上一声一声清脆悦耳的爆竹声响,我的好奇心更重了,于是三步并作两步直奔夜市而去。

第7篇:雪白的大嫂范文

歪歪斜斜记录着四季的变化。

洁白的云覆盖着大地,

孩子们听着悄悄话。

报春的鸟在枝头叽叽喳喳,

吵醒了做梦的娃娃。

牵牛花开了,

像在吹无数小喇叭。

喇叭声声迎来了初夏,

夏天的笔画出一张张贺卡。

画上小朋友的笑脸,

画一个奖杯给秋嫂嫂留下。

秋嫂嫂来了,

树叶片片飘落,像满地落霞;

第8篇:雪白的大嫂范文

关键词:《林中之死》 《祝福》 人物塑造 比较分析方法

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林中之死》和鲁迅的小说《祝福》分别发表于1933年与1924年,两部作品不论是从情节安排、人物命运抑或人物典型的塑造方面,均有一定的相似性。前人曾多有对这两个文本进行过比较分析,综合国内外此类文献,总体上集中于对二者的情节安排、人物命运及死因和文本召唤结构的对比,并分析其相似性与不同点,从而探究其深刻的主题。

两部小说均是人物形象塑造的经典文本,曾在各自国内产生过轰动,因此,细读文本,深度地分析二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技巧,进行类比与对比,探究其对于文本表现主题的意义并且归纳总结出文学理论,不但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并思考文本主题的深刻含义,更能够有利于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的进步。

本文则将从这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形象塑造手法与技巧角度进行比较探究,以填补学界这方面的空白。

一.人际关系冷漠的生活环境

无论是《林中之死》抑或是《祝福》中的女主人公,她们在各自的生活圈中都是一种纯粹的符号化存在。《林中之死》女主人公依托缀以丈夫杰克・格赖姆斯的姓的称呼为人们所知,但谁也不知道她的本名,甚至她死去,人们都冷漠到无意去探寻她的真名。相似的,生活在鲁镇的祥林嫂,也是以丈夫的姓作为自己的代号――“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格赖姆斯太太与祥林嫂在其生活环境中名字的缺失,体现了两个不同女主人公符号化的生存状况。

女主人公都是生活圈中的失语者。格赖姆斯太太在文本中很少有自己的语言,周围的人们也不愿意同她说话。“She had got the habit of silence anyway―that was fixed.”“She knew no one.No one ever talked to her in town.”而祥林嫂在文本的语言也很少,出现最多的两段言语一段为周围人腻烦,另一段则为周围人们带有性意味地谈论着。最后祥林嫂干脆“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直是一个木偶人”沉默不语了。无论曾经是否有过言语,两位主人公都是以沉默言的形象作为常态,即使曾经存在的语言也不是常态的,而更是作为一种人物形象的反衬。

文本中的聚焦者(Focalizer)对女主人公评价的言论都带有一种淡漠的色彩。《林中之死》的聚焦者之一“哥哥”在讲述格赖姆斯太太死亡事件时的态度让文本中的叙述者(Narrator)感到不满。而《祝福》的叙述者兼聚焦者“我”,也体现着作为知识分子的软弱与冷漠――“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二.前后对比的外貌描写

《林中之死》中多次出现对格赖姆斯太太的外貌描写,其总体特点是对比与渐变并存,但更注重前后的对比。女主人公生前与死后的外貌对比描写是文本中十分精彩的部分。描写主人公生前外貌时,作者使用了“old”“stooped”“sick-looking”“struggle”等形容词,而女主人公死后被人发现的尸体却“that made it look so white and lovely,so like marble”“girlish-looking figure”。前后的对比既凸显了生活的重压对女主人公的摧残,也虔诚地表达了一种对默默无闻善良劳动的伟大女性的赞扬,同时也给文本带来一种神秘的美感,形成文本召唤。

《祝福》中作者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则在对比的同时具有渐变性,并且形成许多渐变的对比小组。文本中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人们的面前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厄运二次来袭后,祥林嫂已经“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此外几组对比也是类似的,这种外貌渐变性的对比描写一方面构成一种文本召唤,使得读者不由自主地为祥林嫂的命运担忧,厄运之后是另一个厄运,直至最后祥林嫂变成了文章开头的那个有点神经质的苍老女人,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三.爱与性的缺失

孤儿的身世是女主人公一生悲苦的源头,她们似乎生来就注定要遭受厄运,造成一种爱的缺失,愈缺失愈渴望,愈渴望愈缺失。在格赖姆斯太太的人生中,爱一直是缺席的。她没有父母之爱,没有丈夫之爱,更没有子女之爱,最终精神麻木。而祥林嫂也是缺乏关爱的,父母早逝,没有印象;两任丈夫也早逝了,还给她带来“克夫”的“晦气”;儿子曾经给过她此生最美的爱,她也毫不保留地付出爱,然而命运却残酷地把儿子也带走了,这样的打击使得祥林嫂生命中的爱缺失到了极点,周围人的冷漠嘲讽,成为最后一根稻草。在这一点上二者是有程度不同的区别的。后者程度更深,而前者强调一种苦难的时代因袭。

性的侵犯或者缺失给了女主人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格赖姆斯太太少女时代曾经遭到农场主的性骚扰,最先造成了她心理上的阴影与对性的恐惧。与杰克的不幸爱情和婚姻加深了这种阴影和恐惧。而祥林嫂的第一次婚姻中,丈夫比她小十岁,第二次的婚姻是被强迫的,她曾经进行过激烈地反抗导致自己受伤,可见祥林嫂的也是缺失或者有阴影的。对于阴间的想象和恐惧,除了担心自己被分尸,另一因素极有可能在于性。性与爱的缺失或者恐惧塑造了女主人公情感方面的形象。

四.灵魂的解脱与心灵独白

两位女主人公分别在文本中出现自己的内心独白,更加反衬出她们内心的孤苦无依。格赖姆斯的独白看似不经意地写出,但正是这种不经意反而更加显出她生活的孤苦,内心的空虚,生活唯一的寄托好像就只有自己用生命喂养的那些畜生。而祥林嫂大段的内心独白是以反复的形式出现在文本中,体现了她内心渴望得到周围人的同情与安慰,但是随着周围人反应的逐渐冷淡,这种渴望消耗殆尽。

从某种角度来说,文本中女主人公的灵魂都得到了解脱。在皎洁月光洒落下林中洁白的雪地上,格赖姆斯太太如少女一般静静地死去。作者写道:“White fragments of clouds were drifting across the sky.They went rasing across the little open space among the trees.”云朵漂浮在少女尸体的上空,月光如光柱一帮照耀下来,象征着格赖姆斯太太灵魂的飞升和解脱。祥林嫂在大雪冬夜中的逝去同样也是一种解脱,终于摆脱了这充斥着无尽苦难与疼痛的人间。

参考文献

1、黄文晓,《“林”中之死与“人”中之死》,《右江名族师专学报》,1998年第11卷第3期

2、杨道文,《与女主人公死因之比较》,《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

3、张荣凡,《与文本召唤结构对比研究》,《中州学刊》,2006年9月

4、《鲁迅小说全编》之《祝福》,语文出版社

5、卢彩尧,《解读独具匠心的几个细节安排》,《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1年第5期

6、《小说鉴赏》双语修订第3版,李峰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第9篇:雪白的大嫂范文

关于《荷花淀》读后感范文精选   《荷花淀》是最能代表孙犁小说风格的优秀短篇小说。孙犁是一位以写冀中农村人民抗日斗争而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冀中平原的泥土气息,在艺术上,独有一种清新、真挚、自然而又明丽的风格,其作品素有“诗体小说”的称誉。

  《荷花淀》讲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

  在作品中,作者写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

  水生嫂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白洋淀的妇女不仅是勤劳、能干、识大体的,也是多情的、乐观的、坚强的水生嫂等妇女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作者通过塑造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歌颂了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革命斗志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关于《荷花淀》读后感范文精选

  我合上这本薄薄的小书——《孙犁传》, 腕上的表已指向凌晨一点零五分,窗外有风呼一呼地在巷中奔跑,掀一开窗帘一角,风里裹一着雪花,今冬的第一场雪羞答答地夹在风里飘。这样的`夜晚读孙犁,心里有雪一般的晶莹。

  记得十二年前的冬天,雪已经下了尺把厚,还在下。我从学校回家取衣物,走过一段乱葬岗,远远地看见村子里星星点点的灯光了,不知是怕,还是累,后背湿一漉一漉的。跨进家门,家中只有年迈的奶奶在,父母在荡里还没回来。帮奶奶喂好一窝小猪,我就站在河码头上等。风在吹,雪在下,头上的雪掸了好几次,终于听到河里传来拖水篙的嚓嚓声,伴着河口冰块破裂的咔咔声,一船的芦苇没过了父母的头顶,只看到船尾不时冒上来的两支篙顶。为了供读两个中专生,父母承包了几十亩的水荡,从此,冰里走雪里行成了家常便饭。

  在《荷花淀》里,那一幅月夜编席图让我十二年前的记忆复苏,思绪翩飞:“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绕着柔一滑修长的苇眉子。

  不久在她的身一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这让我想起尝遍世间辛苦的双亲,想起沉静内敛的故乡,想起我的芦苇荡!我在孙犁作品里寻找心灵回响。

  就在《荷花淀》使孙犁一举成名的时候,他谦虚地将原因归结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了那里的大风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并不是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一直站在时代的前列,一手拿一槍一,一手拿笔,谈笑间描摹时代的风云变幻。

  孙犁文章的动人,不仅在于有坚实的生活基础,还在于作者的平易和坦诚,《丈夫》、《蒿儿梁》、《麦收》、《邢兰》,还有作者自己最喜欢的《光荣》,无不如此。人品的高下往往关系着文品的高下。孙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十年动乱中,生性*内向的作家以沉默作抗争的武器:面对稿纸,半天写不出检查,造反派把马蹄表放他眼前逼他也无济于事;抄手站立不答外调人员的问题,以致手被抓破。十年狂风,没有撼动一位作家的良心。

  文革后,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文坛日益活跃,孙犁也重新焕发光彩。有人提出以孙犁为代表的文学派别为“荷花淀派”,对此孙犁婉拒,他主张文人宜散不宜聚。至于有关方面组织召开“孙犁作品座谈会”,又遭他劝阻。孙犁说,他是个只留心耕耘的深浅、粗细,而不对收获大小长吁短叹的人。

  这样的言行,不仅是豁达,更需要睿智。循着他的思想轨迹,体会他哲人般的话语,我浮躁的心迎进一丝清凉。曾经在理想与现实间摇摆不定,我终于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里,看到了成功的方向。只有在读书作文时,我的内心才是平和怡悦的。这一年书没读几本,文章呢,也是越写越少,辜负了关心我的师长和朋友。夜读孙犁,徜徉在荷花淀里的感觉真好,老人从容地告诉我,生活该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定准了方向,坚定不移地走过去,人生就会如春草夏荷,生机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