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乌青范文

乌青精选(九篇)

第1篇:乌青范文

《沈氏农书》共分四部分:“逐月事宜”、“运田地法”、“蚕务(六畜附)”及“家常日用。”而以“运田地法”一节中的内容最为丰富,共21条,“运田地法”中提到的干田(即烤田)技术,如“必要田干缝裂”,“则根派深远,结实成秀”等,是非常精辟的阐释。至于看苗施肥技术,所谓“下接力须在处暑后苗做胎时,在苗色正黄之时,如苗色不黄,断不可下接力”等等,则是建国初期著名水稻劳模陈永康归纳的晚稻施肥“三黄三黑”经验的前身,证明传统的施肥经验在民间一直流传不断,并有所发展提高。植物生理学者进一步用炭氮比的变化证明黄黑经验的科学内涵,非常可贵。因而现在凡讲水稻施肥的传统经验时必引《沈氏农书》的记述,定为300年前的宝贵经验。由于《沈氏农书》的文字叙述语气系用第一人称,所讲内容又是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篇幅不多,又未标注引用前人文献,因而后人都认为此书是作者自身的实践心得和当时实地情况的记录。如陈恒力在重印该书的序言中说:“我对这书的印象是:(一)这是明末清初地主阶级经营农业的记录;(二)根据这书可以看出明末清初江浙间桐乡一带的农业生产水平……”[2] 新近出版的增订本《补农书校释》在为烤田、施肥技术部分作“校者按”时,也都使用“沈氏认为”、“沈氏指出”、“沈氏已掌握了相当高明的施肥技术”等字样。[3]

笔者在翻检光绪《乌程县志》(今浙江湖洲西北)时,偶然发现该县志物产部分“稻”下引录了明李乐的《乌青志》大段文字,非常面熟,旋即想起它和《沈氏农书》“运田地法”十分相似,因取“运田地法”的文字加以对照,乃知“运田地法”中有关水稻干田、施肥、育秧等部分系抄录了《乌青志》中的整段文字,但中间稍作稍作更动,加以一些具体的说明和补充,使之更为透彻。现将二者的相应段落分别抄录对照如下(文中句下加点者表明对《乌青志》中同样字句的更动,但意义未变;括弧内字句系沈氏添加者):

《乌青志》

(一)“种田之法忌过早,本处土薄,太早则虫易生。若其年有水,则必芒种前后可插莳也。如遇旱暵,即不妨迟至夏至,但须倒平田底,完办生活,以备雨下。无雨,则车水种,一日戽水,次日削平田底,三日插秧,使土中热气散尽,乃无虫蛀之患。”

(二)“而尤以垫底为急务,填底多,虽遇大水,而苗参长,浮面不至渰没。遇旱岁,种迟易于发生。插种,行贵稀,大约相隔六、七寸;段贵密;容荡足矣。平底时,有草必去之务尽,而后平底。”

(三)“插时先有宿草,草得肥而骤兴,拔之甚不易为力。又防水旱不时,车戽不暇,必预雇月工,多唤短工或伴工。今日拔草毕,次日即可施横锄,必将土翻身,使草无处着脚,小暑至立秋,计日不过三旬有奇,或荡或耘,必以田干裂缝为佳,干则根派深远,苗干老苍,如此而秀而实,水旱不能为灾矣。”

(四)“干在立秋前数日无害,若立秋后才裂缝,即车水以护之。盖以处暑正值苗之做胎,此时不可缺水。下接力都在处暑后做胎及苗色正黄之时,倘苗茂密,度其力短,俟抽穗之后,每亩下饼三斗,以接其力。亦有未黄先下者,每致有好苗而无好稻。

(五)“秧田最忌稗子,必将面泥*[左丕右刂]去扫净去之,然后垦倒,临时罱泥铺面,而后以所浸谷下之。布种密密,不令稍疏,否则,草从间生。年若亢旸,不得早将秧壅兴,恐插莳迟,而秧稿败也……”

(六)“场功既竣,插菜、豆、麦讫,勤者治田塍,不唯便于担泥壅稻,以一切损苗之虫,生子每窟于其内。故岁于农隙,刬削草根,另添新土,诚杀虫护苗之良法也。农事于四月酿土窖粪,以次修筑圩岸,增高界墐,以捍水患,随理秧田。秧田最忌稗子……”

《沈氏农书》[4]

(一)“种田之法不在乎早,本处土薄,早种每患生虫。若其年有水种田,则芒种前后插莳为上。若旱年(车水种田),便到夏至也无妨。只要倒平田底,停当生活,以候雨到。雨不到,则车种。须要一日车水,次日削平田底,第三日插秧,使土中热气散尽,后则无虫蛀之患矣。(凡种田,总不出‘粪多力勤’四字)。”

(二)“而垫底尤为紧要,(垫底)多则虽遇大水,而苗肯参长浮面,不至淹没。遇旱年,虽种迟,易于发作。(其)播种(之法,行欲稀,须间七寸;段欲密,容荡足矣。平底之时,有草须去尽(如削不能尽,必拔去)而后平底。(盖插下须二十日方可下田拔草。)”

(三)“倘插时先有宿草,得肥骤兴(秧未见活而草已满)拔甚费力,(此俗所谓“亩三工”。若插时拔 草先净,则未生而苗已长,不消二十日便可拔草,草少工省,此俗所谓“工三亩”只此两语,岂不较然。)况又有水旱不时,车戽不暇,须预唤月工,多唤短工(搀先做起,头番做得干净,后番次工省力),今日拔草,明日即要横锄(所谓头番不要早,二番不要迟。)当使尝无处着脚(两锄俱要将土翻个转身,不徒移动场屋)。计小暑后到立秋不过三十余日,(锄、荡、耘四番生活,均匀排定,总之不可免,落得上前为愈也)。立秋边或荡干,或耘干,必要田干裂缝方好(古人云:‘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唯此一)干则根派深远,苗干苍老,结秀成实,水旱不能为患矣。”

(四)“干在立秋前,便多干几日不妨,干在立秋后,才裂缝便要车水,盖处暑正做胎,此时不可缺水(古云:‘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吓’)。下接力须在处暑后苗做胎时,在苗色正黄之时(如苗色不黄,断不可下接力,到底不黄,到底不可下也)。若苗茂密,度其力短,俟抽穗之后 ,每亩下饼三斗,自足接其力,切不可未黄先下,致好苗而无好稻。”

(五)“秧田最忌稗子,先将面泥*[左丕右刂]去寸许,扫净去之,然后垦倒,临时罱泥铺面,而后撒种(旧规:每秧一亩,壅饼一片,细舂与种同撒,即以灰盖之,取其根松易拔。今人密密布种,曰:恐草从间生耳,果能刮尽面泥,草种已绝,不妨少疏,欲其粗壮。若秧色太嫩,不妨搁干,使其苍老,所谓‘秧好半年田’谓其本壮易发生耳)。若亢旱之年,又不可早将秧壅兴,恐插莳迟,而秧稿败也。(凡人家种田十亩,须下秧十三亩,以防不足,且备租田……)”。

(六)“修筑圩岸,增高界*[左土,右競]。预防水患,(各自车戽,此御灾捍患之至计,岁奉功令,无容怠缓)。至于脚塍,亦要年年做一番,不唯便于挑泥、挑壅、挑稻。一切损苗之虫,生子每在脚塍地滩之内,冬间铲削草根,另添新土,亦杀虫护苗之一法。”

对照上述(一)至(四)文句,我们可以看出沈氏对《乌青志》所作的更动有两方面,一是将《乌青志》中文言的字句口语化,如将“完办生活,以备雨下”改为“停当生活,以候雨到”,将“计日不过三旬有奇”改为“不过三十余日”,将“拔之甚不易为力”改为“拔甚费力”,因而读起来就较为顺口好懂。二是沈氏添加的字句、农谚,以补《乌青志》叙述的不足,使内容更为清楚,上下文更为衔接。这些都显然表明《沈氏农书》的撰写曾以《乌青志》为蓝本,加以充实。

在上引(四)《乌青志》中:“有好苗而无好稻”句后,紧接着便是一大段当地的水稻名称,计共20余个(包括同品种异名),《沈氏农书》不收录品种名称,故这一段未加摘引。品种之后讲秧田,沈氏又摘引上述第(五)段文字。

在(五)两段对照文字中,沈氏并不照抄《乌青志》的观点,而是根据他自己的经验,反对历来的布种密密,借以抑制杂草的做法,主张只要面泥除净利,可以稍微稀播,并指出稀播能培育壮秧的好处。同时,沈氏很注意用数字表达,也是他有实际经营能力的反映。凡此种种,都较《乌青志》有所发展。从这两本书的继承沿袭关系中可以看出传统农业逐渐积累发展的足迹,其意义超出二书以外,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以上五段对照文字中,(一)至(四)属《沈氏农书》“运田地法”第二条,(五)属第十六条,为对照清楚计,分为五段。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运田地法”中的第十九条,也是《乌青志》中的文字,在《乌青志》中是放在品种之后,秧田之前,“运田地法”将其移到第十九条中去,二者的异同如(六)所引。

在(六)段中,沈氏将《乌青志》的字句颠倒摘引,文字更动也很多,但意义并没有改变。

《乌程县志》“物产”部分有关水稻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抄自《乌青文献》和《乌青志》二书,前者是清初张炎贞所著,张氏也是乌程人,成书于康熙廿七年(1688)。《乌程县志》摘引的《乌青文献》主要讲品种,其内容完全抄自黄省曾《稻品》,并略有删节。摘引《乌青志》则以稻田整地、施肥、秧田技术为主,也提到当时当地的水稻品种名称(但李乐的收集并不完备)。值得注意的是在二十来个品种中只有一个金城品种和《稻品》相同,其余如赶冬春、雁来枯、江西籼、野鸡斑、赤须稻、黄龙稻、黄粳稻、黄芒稻、蒲子糯、光头糯等,都是《稻品》中没有的。《稻品》和《乌青年》的成书年代先后在嘉靖隆庆年间,相距正近,可见《乌青志》所记的品种实较《乌青文献》转抄《稻品》的更能正确代表桐乡当地的品种情况,也说明同是苏南浙北,水稻农家品种的差异还是不少的。而光绪《乌程县志》只知抄录前人文献,不知补充光绪年间的乌程水稻品种,是很脱离实际的,这也是地方志编纂上的通病。

乾隆廿五年(1760年)由董世宁所撰的《乌青镇志》保存了历代乌青修志的序跋,从中可以知道乌青修志的经过。

最早的《乌青镇志》系宋处士沈平(字东皋)所撰,宋本《乌青镇志》基本上已具备后世镇志的分门大类。只是宋志较为简略,到明陈观(字桂月)再“增其未备”。陈观在嘉靖三年(1524年)校正《乌青镇志》的序中介绍:“余自髫年间闻此志,而未获睹,晚年归田记诸故志,始得睹焉。乃知志之所载,皆两镇事迹之沿革,民风土俗之繁华,缙绅冠盖之显要,用识一时之盛也。”他又指出:“旧志非定本,抄录多差误,且繁乱失次,……乃于暇日校正之,仍增入国朝人物、土产、事迹,及前所载之碑文暨两镇士夫一时之题咏,类成一帙,用志今日之盛。”从这段记述看来,宋本的《乌青镇志》似无土产一项,则记录水稻技术有可能始自陈观。

距陈观70余年,到万历廿九年(1601年)又由李乐编成《乌青志》付刻。李乐字彦和,[5] ,号临川,乌程人,居归安之乌镇。李乐是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曾任江西新淦(今新干)知县,福建佥事,江西广西参议,“所至洁己爱民”,“居乡留心民瘼”,《乌青志》是他晚年告病还乡后所编定。李乐重修《乌青志》非他一人所作,系邀约较他年轻的唐振山、颜莲池、沈梅田三人先行整理收集有关材料,“删繁增缺,费时六月”最后由李乐校定,付之剞刻。据唐守礼(即唐振山)在《乌青志》成书的跋语中认为重修的《乌青志》“视东皋、桂月两翁所著,不啻备矣”(东皋即沈平,桂月即陈观。)可见李乐的《乌青志》是一部比较严谨的集体著作,所说超过以前二志当系事实。

距李乐80余年,到清康熙廿七年(1688年)又有张炎贞的《乌青文献》问世,据董世宁对《乌青文献》的评价认为“或以避嫌而失实,或以求备而姑存,其义例亦未能覈确”,是中肯的评语。对此,笔者也有同感,如笔者发现《乌青文献》中有关水稻栽培技术的,都是照抄李乐《乌青志》,又不注明,如果读者未见到《乌青志》,便会误认为都是张炎贞所撰述。又,《乌青文献》迟于《沈氏农书》,也有引用《沈氏农书》一些字句,以夹注形式表明引自沈氏,但是又把《沈氏农书》中的个别句子列入《乌青文献》本文内,显见体例不严谨。光绪《乌程县志》在摘引《乌青文献》时把属于《乌青志》的文字放回到《乌青志》条目下,是很重要的澄清。

由于陈观校正的《乌青志》已增入土产部分,有可能李乐《乌青志》的水稻技术部分并非完全新增,而系对陈志的补充,这也意味着《沈氏农书》的部分内容可能早于它百余年已有记述。不过这只是一种推测,有待于看到陈志原文才能肯定。

《沈氏农书》成书于崇祯末年,湖洲和桐乡又相距很近,两地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类似,沈氏有机会看到早于他约半个世纪的《乌青志》,加以摘引是很容易理解的。至于李乐,从他编撰《乌青志》的过程看,显然不同于沈氏本人之从事农业经营,因而李乐所记述的可能是即是当地农民行之有素的经验,而沈氏所添加的都是他自己的实际经营心得,起了注释和补充《乌青志》的作用。所以关于《农氏农书》中水稻技术的精华内容,不宜局限于300多年前的沈氏,也非近四百年前的李乐以及400多年前的陈观。总之,并非某个人的独创,而应是这一带农民传统经验的长期积累的产物。

注释

[1] 详见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沈氏农书》然藜阁校印原序,及陈恒力、王达参校《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又,本文初稿承王达同志校阅订正。

[2] 陈恒力校点《沈氏农书》,中华书局1956年版。

[3] 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

第2篇:乌青范文

如果将自己的企业看做一片山水构造,那么您就可以运用一些中国传统的风水文化了

风生水起,乍一听好似来到了梁山水泊,见着阮小五与阮小七穿游在芦荡淡霾之中,预示着将要发生什么武林怪变。

其实,这只是一位朋友打来的电话内容,希望采用“风生水起”这四个非常缥缈、神秘却带着几丝浪漫的字眼,命名我这篇介绍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短文。这使我不由得记起,大约在两年之前,中国最大的一家古籍出版社,曾向我约过一次书稿,——位资深的编辑提出了这样一种说法,他认为可以将“风生”与“水起”作为两位精通中国风水的故人,由他们之间的对话展开全书的叙述。

这真是个妙想!不过我却觉得,过于文学化的东西往往追求的是形式美,也因此错解甚至扭曲了文化中原本的理数。

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原本属于神秘文化,所以有人将它一股脑地批为封建巫术。但是,自1974年出版的《美国城市规划百科全书》对中国传统风水做出了科学的借鉴之后,人们开始接受,并用比较宏观的“环境地理学”、或者比较微观的“住宅伦理学”这类充满科学感的新词汇,重新解释中国传统风水了。而今,以人为本的思想如同春风般吹遍祖国大地,我们何尝不乘风而御呢?因此我觉得,“人居环境学”这个名称可以将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理性境界拓展得更为宽泛。WwW.133229.coM

经世致用往往都基于对历史的回顾,因此,发生学成为一件有用的工具,它不仅可以阐述某一文化系统的起源或目的,而且能够描述其中的原理。

作为一门实用性的学问,中国传统风水最早起源于汉代。当时,道教的炼丹家青乌子接受名师鼓祖的指点后,意识到人类对自己生命原来充满着希望、对死亡充满着恐惧,就自己而言。即使在华阴山中静修仙道、精服金液,也只能活到短短的四百多岁。所以,他开始思考一个现代人称之为“宗教”的问题,即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因为他对人世间还有眷念,希望来生依然做人,并且能投胎于更好的人家。

为此,他学会了“看风水”,其实就是选择能够给自己后代以及自己来生带来好运的墓地。他还写了一本中国最早的风水专著,也就是后入托名郭璞的《葬经》,后人还直接将风水术称之为“青乌术”。有趣的是,因为上古时代往往选用细米供养那些专事人间生死之事的巫师,“米”与“青”的结合就成为了一个“精”字,况且,神鸟“精卫”可以飞得很高,这就使得上古人类对其产生敬仰,风水师们“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又何尝不是在向往精卫那样能够在高空中俯视整个大地全貌呢?所以,有人干脆将青乌术称为了青鸟术。

实际上呢,青乌子这个人是一位子虚先生。“乌”就是人间乌有,“子”就是作为历史老人的那个“子”,比如孔子、老子、荀子等等。至于那个“青”字,它表示风水术的基本原理中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这就是:青是树木的颜色,木头能够生出火来。

那么,由“青”(木)生出的“火”又表示什么呢?

在这里,“火”字可以表示物质的两种特性,——种是颜色,比如“丹”色,也就是红色、血的颜色。这是源于古人的“生殖崇拜”。再看,“青”字上面一部分恰是一个古体的“生”字,“青”字下面是一个古体的“丹”字。它暗示人类的生殖过程——母亲的分娩,也就是生命的诞生。所以,古人离开人世的时候都希望能够睡在木头钉成的棺材里,为的是借着木头能够生出的火,让自己已经离开人世间的躯体在阴间不觉得阴冷,让自己的性命尽快地投胎回到人间。这实际上充分反映了古人“重生”的基本生活理念。如今,人故去,寓以生火的棺材直接变成了火化。

“火”字所表示物质的第二种特性“风”。风就是“气”这种物质的流动性。“气”恰恰是人类必须的生存条件。《易经》说:“风以散之。挠万物者,莫疾于风。”宋代名人邵雍直接称“火为风”。大理学家程颐也说:“风自火出,火炽则风生,”

细细想来,人死去之后都能够留给活着的人一些怀念.这些怀念的本质是什么呢?古人将这些东西称之为灵魂,今人称之为精神。古人认为,风就是一种流动着的灵魂。只是,它一直流动着,所以缥缈无形。相比之下,“人活一口气”的这个“气”,是因为它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律和路径在人体之内运行,所以,聚气不散,人才能够“活着”。

这种思路形成了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中两大基本理论的基石,即“藏风聚气理论”和“得水生气理论”。古人郭璞在《古本藏经·内篇》中是这样解释的:

“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平地中而为生气;生气行平地中发而生平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占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其中,“噫”就是“大地的呼吸”,这是“气”的源泉。所以,“风聚水生”显然要比“风生水起”更加切义,这样才能准确表达人类因为“有气”方才在世间存在的道理。

有人听到这里,也许已经产生了反感。因为这些毕竟曾被冠以唯心或迷信,也就是非科学。即使我们承认这些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人们也会追问:这些尽是为故人着墨,没咱们活者什么事情。我认为并非如此,前面提及的西方建筑规划学派也认为并非这样。记得中国人喜欢说“山重水复疑无路”,为的是下一句做个铺垫。

其实,风的聚敞、行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程及其转向无不由山的形式所影响或决定,在某种意义上说,山对于人类的意义往往通过风的各种作用表现出来,所以,说白了、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就是一种特殊的山水文化。这样一来,换上一个新的角度看,即将风水文化视为山水文化,不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吗,那么。它究竟又特殊在哪里呢?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天人合一”,所以,古人坚信人与山水和谐统一才是生活的最佳境界。当然,就形式而言,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中的风水理论偏重于用形法理论讨论阴宅的问题,但是,如前面解字所述,古人“事死如事生”这种传统行为的实质却是在追求一种“生”的精神,所以,发展到后来,古人对阳宅基地的选择也渐渐按照青乌子“择地”的方法来进行了。

实际上,阴宅和阳宅的最大相通点在于,它们都是以“求生”作为自己的惟一目的。它们之间的审美区别也仅有下面两点:一是,阴宅表达了人们

转贴于

将自己的下一代或所谓来世的生活寄托于一种无法证实的、缥缈的理想状态,而阳宅则直接为现世人生服务。另一点就是阳宅基地往往看大势,其“穴场”开阔、地势平坦,可容纳千百家:相比之下,阴宅基地相对狭小、玲珑。

那么,面对中国传统风水文化,我们将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呢?问题就在于您如何去理解这个“宅”的含义,尤其是“阳宅”的含义了。

成书于隋唐五代的《黄帝宅经》对“宅”的定义显然是现实的、为生者的。上面写道:“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凡人所居,无不在宅,谁只大小不等,阴阳不殊,纵然客居一室之中,亦有善恶,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家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门族衰微。”所以,我们为何不静下心来认真地想一想:究竟哪些才是我们真正的宅子,是某一个高楼里的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吗?还是我们身边的亲人所围成的那一层层的圈子,还是除了我们睡觉的时间之外,占去我们一大半时间的工厂呢?

第3篇:乌青范文

1、生物去除法,到鱼店中买一只青苔鼠放入容器中即可,青苔鼠嘴上有一个强大的吸盘,可以把身体吸附在容器内壁专门食用青苔,对于乌龟来说这样的高频率有力的吸附对其背甲有好处;

2、物理去除法,用软毛的刷子,可以是软毛的牙刷,刷背的时候自上向下顺着方向刷,注意避免来回反复刷,也可以在清洗的水里加入少许盐,效果更佳;

3、乌龟背上长青苔意味着饲养乌龟的水质较差,所以防止青苔生长也要注意给乌龟勤换水和加水,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或者在容器中放个生态过滤器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乌青范文

关键词:乌龙茶;做青;茶叶酶;影响

茶叶“酶”是生物细胞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其种类很多,与制茶有关的主要有多酚氧化酶、水解酶类和氧化还原酶。酶具有双重性,能促进多酚类的氧化,使茶叶中多酚类变成茶黄素与茶红素。我国六大类茶:白、黄、黑、绿、红、乌龙茶就是对茶叶酶的活性技术上处理不同,形成了不同种类的茶类。

1 白、黄、黑、绿、红五大茶类对酶的处理

1.1 绿茶杀青是其制作的主要工序,是决定绿茶品质的关键

杀青就是利用高温破坏鲜叶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以保证绿茶的“清汤绿叶”的品质特征。其原理:鲜叶中能促使多酚类氧化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酶是一种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它不耐高温,在85℃时,酶就会钝化失活。

1.2 白茶萎凋是其制作的主要工序

温度控制在常温下,20~25℃左右,在酶的作用下渐渐失水,在失水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与此同时外形与内质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正常萎凋中,形态变化规律:贴筛波卷显毫翘尾定形。色泽变化规律:鲜绿暗绿黄绿绯红灰绿。最后形成“白装素裹”,白茶品质风格。

1.3 红茶属全发酵茶,发酵是红茶初制最关键的工序 其目的就是增强酶的活性,促进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缩合形成红茶特有色泽和滋味,同时在最佳温湿度(24~28℃,相对湿度95%以上)条件下,促进叶子充分发酵,减少青涩味,发生浓郁的香气。如果温度过高发酵过快,多酚类化合物氧化缩合成不溶性产物较多,叶底乌暗,香低味淡。反之温度过低,酶的活性弱,发酵慢,时间长。品质差。

1.4 黄茶焖黄是制作黄茶的主要工序

其过程是利用高温杀青破坏酶的活性,其后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作用是由于湿热的作用引起,并产生一些有色物质。实质是黄烷醇类物质产生少量的非酶性制动氧化。制作机理为非酶性制动氧化。

1.5 黑茶关键工序是渥堆,类似于黄茶的制作

其过程也是利用高温杀青破坏酶的活性,而后多酚类物质氧化作用也是湿热的作用下,并产生一些有色物质,实质也是黄烷醇类物质迟缓氧化,非酶性制动氧化,程度黑茶比黄茶更深。

2 乌龙茶制作工艺

乌龙茶制作工艺汲取了白茶、红、绿茶之精华。传统加工工艺为:晒青凉青做青杀青初揉炒熟复揉水焙(毛火)搧簸凉索毛拣足火纯火毛茶,共10余到工序。其中“做青”是乌龙茶制作工艺主要工序。

2.1 做青的作用

做青工艺(摇青、做手)是乌龙茶制作过程中,形成其特有风格和品质的及其重要的环节。它带有继续自然萎凋的性质,以茶多酚缓慢而符合要求的酶促氧化为主导的“发酵”,伴以逐步破坏叶缘细胞的轻揉作用,给酶促氧化过程提供必要的条件,而形成乌龙茶“绿叶红镶边”的独特过程(红茶的甜醇,绿茶的清香)。

2.2 做青方法

目前做青方法有:水筛摇青、综合做青机摇青。做青过程,就是要为茶多酚氧化创造某些必要条件,又要控制酶的活性抑制茶多酚氧化的进程和速度,能较长时间保持细胞的活性,利于大分子物质的充分水解和转化。做青全过程,所需时间一般以10~12小时为宜过短不利于品质,过长不利于工效。

第5篇:乌青范文

【关键词】青年运动员价值观 乌托邦精神 根本精神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256-02

一、青年运动员价值观

(一)青年运动员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青年运动员的价值观同世界观、人生观一样,都是关于社会、人生的基本理论观点。在内容上互有交叉,但是它们的研究角度又不同。青年运动员世界观,是青年运动员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根本看法,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切观点的总和。其人生观,是青年运动员对人的生活和生存活动的基本观点。它主要解决人活着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以及人生的最终日标是什么等问题。从这个角度看,青年运动员价值观是把青年运动员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的评价和选择方式加以具体化,深入到现实生活的各个侧面,深刻反映了青年运动员对世界、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以及对客观事物目的的评价。

(二)从当前来看,由于考察角度和研究应用侧重点不同,不同的学科对青年运动员年龄界限的规定也各不相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从生理学的角度,把青年运动员看作是生殖能力的成熟阶段,把生理发育和性特征作为年龄划分的标准,青年运动员的年龄界限定为14―22岁。

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青年运动员的年龄界限与心理成熟过程一致,始于自我意识的萌芽,而以自我意识的形成为终结,将14―25岁界定为青年运动员。

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青年运动员是从依赖成人的童年到能进行独立的负责的成人活动的过渡、人生与青年期告别是以“参加劳动、经济自立、建立家庭”等对社会的最终适应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稳定作为划分标难,年龄下限与生理学、心理学的划分一致,上限则有所扩大,达到35岁,甚至40岁。

从教育学的角度.认为青年期是从接受中等教育开始,到就业、结婚、独立生活为止的这段时期,据此,青年运动员的下限年龄在12―14岁之间,上限则在22―25岁之间。

从文化的角度,认为青年运动员的过渡性集中在代与代间传递知识、习俗和价值的传习仪式或其他形式的社会沟通和学习上,以青年运动员成为“共享同样文化群体中的一个具有功能的成员”为标志,这就使青年期的上限更显广阔,难以界定。

第6篇:乌青范文

关键词:乌兰51级地震;CAP方法;sPn震相

中图分类号:P3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66(2017)01-0088-06

0引言

柴达木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陆-陆碰撞有着密切关系(Tapponnier,Molnar,1976;Clark,Royden,2000;尹安,2001;宋春晖,2006),盆地周边受到阿尔金断裂、大柴旦―宗务隆山断裂、鄂拉山断裂、昆中断裂等大型断裂所围限(张培震等,2003;吕宝凤等,2011)。由于板块运动的影响,盆地基底刚性程度不一,内部及边缘构造众多、应力场多变(吕宝凤等,2011),近期发生多次MS≥60强震,如1962年北霍布逊湖附近68级地震、1977年1月19日霍布逊湖63级地震、2003年德令哈66级地震、2008年大柴旦63级地震、2009年大柴旦64级地震等,显示出盆地及周边具有较强的地震活动性。

2014年10月2日青海乌兰(364°N,978°E)发生51级地震,该地震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震中周围50 km内历史上无强震记录。根据地震应急人员的现场考察,该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不明显,无法从宏观现象判断地震的性质。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是地震的重要参数,对于研究发震构造、震源破裂等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近场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采用滑动时窗相关法识别sPn震相,进一步确定了乌兰地震的震源深度。

1研究方法及结果

11资料选取

本文所用资料来源于青海“十五”数字地震台网(图1),地震震中周边的台站比较稀疏,不过对震中形成了较好的包围,适合利用CAP方法及sPn深度震相计算该地震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等参数。

12震源机制解反演

目前反演震源机制的常用方法有P波初动法和波形反演法,P波初动法是震源机制解反演的传统方法,该方法物理基础清晰、结果可靠,不过需要用大量的P波初动符号,而且要求台站在震中周边均匀分布,因此在地震监测能力较弱的地区受到一定限制。随着数字地震学的发展,地震学家发展了CAP方法来反演震源机制(Zhao,Helmberger,1994;Zhu,Helmberger,1996),利用宽频带近震记录的体波和面波波形记录联合反演矩张量解,分别拟合体波和面波,具有所需台站少、反演结果对速度模型和地壳结构横向变化的依赖性相对较小等优点,并且可给出震源机制反演过程中根据波形拟合得到的最佳震源深度

地震研究40卷第1期李国佑等:2014年10月2日青海乌兰51级地震震源机制、震源深度的确定(郑勇等,2009;黄建平等,2009)。该方法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曾反演了2008年汶川地震余震、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会理61级地震、2010年玉树70地震、2010年河南太康46级地震、2013年中哈交界61级地震等中强震的震源机制解(龙锋等,2010;吕坚等,2011;韩立波等,2012;高朝军等,2013),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考虑到该区地壳结构研究尚不详细,震源机制解反演过程中采用Crust 10模型,该模型在全球尺度上提供了1°×1°分辨率的地壳速度结构,分辨精度与结果比较可靠。

操作过程中,去除观测数据中的仪器响应,旋转得到径向、切向和垂向的地动位移。为了消除速度结构横向变化的影响,对Pnl波和面波波形分别通过005~02 Hz和005~01 Hz的4阶Butterworth带通滤波器压制噪音。通过频率-波数法(F-K)计算格林函数,进而得到理论地震图,对理论波形采用与观测波形相同的分解、滤波规则。震源参数采用全空间中格点搜索,对不同的波段数据分别做互相关,得到不同深度上的震源机制和误差,再根据误差的大小确定震源深度,当满足具有最小误差值时对应的断层面解即为最佳震源机制解。

利用上述方法,得到最佳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果如图2(采用下半球投影)所示。图2a为乌兰51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波形拟合图,灰色虚线表示理论地震图,黑线表示实际观测地震,其下的数字分别表示理论地震图相对观测地震图的相对移动时间和二者的相关系数,波形左侧的文字分别为震中距、台站名、方位角(°)。由图可见,波形拟合互相关系数多数在90%以上,这表明波形Pnl和Snl部分都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图2b为反演误差随深度的变化以及不同震源深度下搜索的机制解所对应的误差,由图可以看出当深度为16 km时误差最小,此深度以及对应的震源机制解即为所求的解。其中,节面I走向279°、倾角48°、滑动角81°;节面Ⅱ走向112°、倾角43°、滑动角100°,矩震级MW505,最佳矩心深度15 km,表现为逆冲性质。对比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CEA-IGP)给出的本次MS51主震震源机制解参数(表1),本文获得结果与其比较接近,说明本文反演结果是比较可靠的。

结果来源节面Ⅰ节面ⅡP轴T轴B轴走向滑动倾角走向滑动倾角方位倾角方位倾角方位倾角CEA-IGP287°80°47°121°101°44°24°2°126°83°294°7°本文279°81°48°112°100°43°15°3°127°83°285°7°

13采用sPn震相确定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是震源信息中最不易测准的参数,地震台站记录越少,震源深度的误差往往越大。研究表明,可以利用深度震相来提高震源深度的测定精度(Langston,1987,1994;Saikia,2000;韦生吉等,2009;崇加军等,2010;罗艳等,2010;韩立波等,2012)。谢祖军等(2012)利用近震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1年1月19日安徽安庆ML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然后结合P、sP、pP和sPmP等深度震相对震源深度进行了精确确定。深度震相sPn是测定近距离(Δ

由图2b可知,震源机制解节面参数在深度范围13~17 km之间偏差较小,为进一步确认震源深度结果的可靠性,利用深度震相sPn与参考震相Pn对深度进行进一步分析。深度震相sPn出现在Pn与Pg震相之间,主要出现在300~800 km震中距范内,其形成的原因为壳内地震原生S波的SV成分在地表震中附近反射转换为P波,转换后的P波入射到莫霍面时,当入射角为临界角时,可形成sPn波,其振幅和周期均大于Pn波,若初动清晰,sPn波与Pn波反向。sPn与Pn波到时差仅随震源深度增加而增加,并不随震中距变化,可根据这个特征测定震源深度。我们在震中距为300~400 km的部分台站观察到了清晰的sPn波(图3),部分台站因为其它震相淹没或干扰等原因未能准确识别。

为了提高sPn-Pn到时差测定的准确性,本文利用滑动时窗相关法提取sPn震相,挑选7个台站初动一致向上、清晰可辨的垂直向记录,根据Pn/sPn的优势频率,经过低通滤波,然后以01 s为步长,利用滑动时窗相关法计算两条波形文件的相关系数,对所有波形文件做两两相关,将相关系数相加,最后获取两个相关系数最高的点的时间差,即我们所需要的sPn和Pn震相到时差。根据sPn和Pn震相到时差,以及相应的区域速度结构,代入到震源深度计算公式中,测定出该事件的震源深度。

经过上述处理,7个台站Pn波初对应的相关系数为099(图4)。在Pn初至后约53 s,可明显追踪到一周期较大、初至向下的震相,对应的相关系数为090根据sPn波特征及与Pn 震相之间相同的走时差,表明此震相即为sPn震相,与手动标注相近,但更为稳定可靠。

对于一维多层地壳速度模型,sPn与Pn之间的走时差(洪星等,2006)可表示为

其中,h为震源深度,Hn为第n层地壳的厚度,VPM为莫霍界面的P波速度,震源位于第i层内,VPn和VSn分别是第n层的P波和S波速度。

利用sPn与Pn走时差确定震源深度,其误差主要源自sPn-Pn走时差的测定误差和震源附近一维速度模型的误差,本文的地壳模型主要源自Crust 10及王有学和钱辉(2000)研究成果。利用Crust 10模型下,计算的震源深度为1473 km;利用王有学和钱辉(2000)的研究成果,计算的震源深度为1483 km,两者差别仅为01 km,且与CAP反演结果相一致,进一步验证了CAP方法在深度约束上的可靠性。

2结论

采用CAP方法反演得到了2014年10月2日乌兰5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I走向279°、倾角48°、滑动角81°;节面Ⅱ走向112°、倾角43°、滑动角100°,最佳矩心深度为15 km,为逆冲型地震。利用滑动时窗相关法提取sPn深度震相,通过一维多层地壳速度模型计算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与CAP反演结果相差小于05 km。

本次地震发生在强震记录较少的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该区是东昆仑、祁连山与柴达木盆地基底、共和盆地基底共同作用的构造体系复合部位,主要由南边的柴达木南缘断裂和北边的柴达木北缘断裂以及它们之间的一系列逆冲推覆构造所组成。研究显示乌兰地震震源机制解两个节面倾角参数均为45°左右的,是一个倾角较高的逆冲型地震,该地震余震不丰富,仅有10次左右ML1~2小震,是个典型的孤立型地震。目前缺乏对震中区附近活动构造的详细研究,周边较大的断裂有柴达木盆地南缘断裂,其东端距该地震震中约35 km,两者的具体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关图件用GMT绘制,审稿专家给予了不少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崇加军,倪四道,曾祥方2010sPL,一个近距离确定震源深度的震相[J].地球物理学报,53(11):2620-2630

邓起东,张培震,冉勇康,等2002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基本特征[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32(12):1020-1030

高朝军,夏爱国,张琳琳20132013年1月29日中哈交界MS61地震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断层研究[J].内陆地震,27(4):303-310

韩立波,蒋长胜,包丰20122010年河南太康MS46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的精确确定[J].地球物理学报,55(9):2973-2981

洪星,叶雯燕,邵荣平,等2006台湾海峡南部一次50级地震的sPn震相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7(3):26-31

黄建平,倪四道,傅容珊,等2009综合近震及远震波形反演2006文安地震(MW51)的震源机制解[J].地球物理学报,52(1):120-130

龙锋,张永久,闻学泽,等2010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会理61级地震序列ML≥40事件的震源机制解[J].地球物理学报,53(12):2852-2860

吕宝凤,张越青,杨书逸2011柴达木盆地构造体系特征及其成盆动力学意义[J].地质论评,57(2):167-174

吕坚,郑勇,马玉虎,等2011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47、 MS71、MS63地震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6(5):1600-1606

罗艳,倪四道,曾祥方,等2010汶川地震余震区东北端一个余震序列的地震学研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40(6):677-687

任克新,邹立晔,刘瑞丰,等2004用sPn 计算内蒙地震的震源深度[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5(3):24-31

宋春晖2006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沉积演化与高原构造隆升过程[D].兰州:兰州大学

王有学,钱辉2000青海东部地壳速度结构特征研究[J].地学前缘,7(4):568-579

韦生吉,倪四道,崇加军,等20092003年8月16日赤峰地震:一个可能发生在下地壳的地震?[J].地球物理学报,52(1):111-119

谢祖军,郑勇,倪四道,等20122011年1月19日安庆ML48地 震的震源机制解和深度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55(5):1624-1634

尹安2001喜R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显生宙亚洲大陆生长[J].地球学报,22(3):193-255

张培震,邓起东,张国民2003中国大陆的强震运动与活动地块[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33(增刊1):12-20

张瑞青,吴庆举,李永华,等2008汶川中强余震震源深度的确定及其意义[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38(10):1234-1241

郑勇,马宏生,吕坚,等2009汶川地震强余震(MS≥56)的震源机制解及其与发震构造的关系[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39(4):413-426

CLARK M K,ROYDEN L H2000Topographic ooze:Building the eastern margin of Tibet bylower crustal flow[J].Geology,28(8):703-706

LANGSTON C A1987Depth of faulting during the 1968 Meckering,Australia,earthquake sequence determined from waveform analysis of local seismograms[J].JGR,92(B11):11511-11561

LANGSTON C A1994An integrated study of crustal structure and regionalwave propagation for southeastern Missouri[J].BSSA,84(1):105-118

SAIKIA C K2000A method for path calibration using regional and teleseismic broadband seismograms:Application to the 21 May 1997 Jabalpur,India earthquake(MW58)[J].Current Science Bangalore,79(9):1301-1315

TAPPONNIER P,MOLNAR P1976Slip-line field theory and large-scale continental tectonicsNature 264(5584):319-324

第7篇:乌青范文

历史沿革乌镇历史悠久,据乌镇近郊的谭家湾古文化遗址考证表明,大约在7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该地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史称乌戍。

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即今市河)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其后,乌镇或属浙江的湖州、嘉兴管辖,或属江苏的苏州治理。

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后梁,隶属不变,为吴越国地。后晋天福五年(940年),置秀州,青墩遂属嘉兴县隶秀州。

第8篇:乌青范文

2012年4月,在报名参加中国(贵州)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乌干达项目后,经过共青团贵州省委、贵州省志愿者协会的笔试、面试、专业测试、政审等选拔程序后,我十分荣幸的成功入选,并担任了中国(贵州)援乌干达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长。自从2012年10月抵达乌干达,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两个月的时间,在这两个多月里,我们从陌生到熟悉,从适应到了解,全体队员的生活情况都十分良好,身体健康,工作也积极,各项志愿服务的对接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并开始上岗服务。现在,我们已经慢慢地开始融入了这座城市,慢慢地习惯了志愿服务的生活。

不辱使命,牢记希望与嘱托

2012年10月10日,在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援乌干达服务队送行仪式上,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部长郭美荐向援乌干达志愿者提出三点希望:希望志愿者们认清使命,以高度的责任感完成好各项工作;敢于担当,在服务非洲人民的过程中锻炼成长;团结协作,齐心协力确保完成志愿服务任务。

10月12日,在援乌中国青年志愿者欢迎仪式上,中国驻乌干达大使赵亚力殷切希望青年志愿者们牢记使命,努力工作,全面展现中国青年的良好形象,为中乌友谊架起新的桥梁。

10月12日,乌干达教育体育部国务部长巴卡布林迪表示,派遣青年志愿者是中乌合作的新成果,开展两国年轻一代的交流交往必将进一步发展两国的政经合作,巩固加强传统友谊。

11月24日,中国驻乌干达大使馆经商处参赞邹小明、欧阳道冰亲切接见全体队员,对中国(贵州)援乌干达志愿者服务队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赏,希望志愿者们努力工作,与乌干达民众打成一片,增强民间交往,增强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和提升中国人民的形象。

12月11日,乌妇女、劳动与社会事务部官员伊桑加女士表示:感谢并支持中国政府派遣志愿者来乌进行汉语教学,志愿者项目是乌中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日益增长的文化交流活动极大地增进了人民间的了解。

我们全体队员时刻牢记着各级领导的殷切希望和嘱托,甘于奉献,不怕吃苦,有决心、有信心全力做好各项志愿服务工作。

传播中国文化,普及汉语教学

随着中乌两国经贸交流的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乌干达人渴望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汉语。经过岗位调整,我被分配到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市郊的一所中学Luanzi college进行汉语教学工作,Luanzi college是乌干达最早开始推广汉语课程的学校之一,我为自己得以参与到这项意义深远的工作而自豪,因此下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为此,我与我的同伴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和教学的讨论,从教材的选定、课程的安排、教学的计划到如何提高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如何纠正不同语种的发音技巧、怎样让学生快速背诵的经验,我们都精心准备、认真研究,一点都不马虎。

在学校,每周一至周五每天都有汉语教学课程,并且大部分都是7:20的早课,所以我们每天6:30就得出门,驱车半小时后7:00到校,我和我的同伴成为了队伍中上班时间最早的志愿者,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学生晨读,背诵汉语拼音,为了让课堂更加的丰富、生动,我们每周还会安排视频教学课,带上自己的电脑,播放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包饺子、剪纸、用筷子等视频,展现中国的文化和现代化,让非洲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我们的国家,他们对中国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向往。现在,学生们都能独立地朗读汉语拼音,能简单地用中文进行交流和对话,在下来的聊天中还常常问起中国,看着他们一天天的进步,我们心里也非常欣慰。12月11日,新华网还以《中国志愿者在乌干达中文教学受欢迎》为题报道了志愿者在Lu-anzi college中文教学的情况。

展现中国形象,扩大中国影响

中国(贵州)援乌干达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全体队员来到乌干达后,都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文明行为。在坎帕拉生活的两个多月中,我们在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在街道、商场、超市、菜场、公寓、学校、企业、银行,每到一处我们都自豪地介绍自己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每到一处都时刻注意着自己的言行和举止,因为我们深知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光辉形象不容侵犯,必须要践行好,发扬好。

12月6日,在参加中国银行与乌干达dfcu银行在坎帕拉举行的合作仪式上,我们志愿者表演的《中国功夫》和弹奏的《中国古琴》,让在场的观众津津乐道、赞不绝口,中国武术和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现在在我们居住的小区,我们时常还会帮助周围的人,所以都很受邻居和周围人的欢迎,经常还有邻居和朋友送来当地水果以表示感激和友好。

促进民间交往,增进中非友谊

第9篇:乌青范文

“让青少年成为网络星空最亮的星”,这是中国青年网总裁、总编辑郝向宏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寄语。今年,他已是第三次参加乌镇峰会。本届大会设置了跟青年相关的版块,以“互联网时代青年的机遇与责任”为主题的青年论坛引发各界关注。作为国内最大的青年主流网站,如何抓住难得历史机遇,让网络更好助力青年成长?作为网站“掌门人”,又有什么新的目标和愿景?

小桥流水、桨声舟影、粉墙黛瓦,11月18日下午,在乌镇西栅景区临河一隅,郝向宏接受了《网络传播》专访。在畅谈互联网前景、网站发展时他掷地有声、信心满满,被问及第三次来到乌镇的感受时他遥想当年、憧憬未来。

“大会主题更加贴近网络发展的规律”

《网络传播》: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您最关注什么?对大会主题有什么评价?

郝向宏:世界互联网大会已经开了三届,大会的主题一年比一年贴近网络发展的规律,更加贴近整个网络空间的现实。这个贴近也与中国整体上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央比较契合。本届大会提出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跟国家战略一脉相承。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主题放到网络上,现实空间的共同体和虚拟空间的共同体一起相契合,才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所以,我觉得这届的主题定得非常好。

网络涉及各个方面,如网络传播如何发挥正能量、网络技术如何提供支撑、网络经济如何把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的活力带给全球70亿人,在这些方面要加大力度。同时,网络也是一个容易受到侵害的领域,安全事件频发。中国不久前通过了网络安全法,在全球范围内首屈一指地用法律的形式来规范网络空间的建设,这也为建设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网络传播》:本届大会对新闻网站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何指引?

郝向宏:新闻网站特别是中央新闻网站,担负着传播正能量、释放正能量的责任,其实它也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在网络空间构成当中,网络技术、网络安全、网络经济、网络治理……多方面的繁荣,为新闻网站开展网络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内容。

本届论坛展示的15项全球领先科技成果,为中央新闻网站提供了两方面的借鉴:一是网络媒体近水楼台先得月,要积极运用最新科技成果,抢占网络发展的先行港口;二是要把这些新成果、新模式传播出去,让更多人按互联网发展规律奔跑,把更多的实惠、优惠呈现给全球网民,这也是新闻网站的重要任务。

“网络最宝贵的财富就是青年人才”

《网络传播》:本届大会上,主办了互联网青年论坛。您如何看待青年人与互联网的关系?

郝向宏:在青年和互联网的互动当中,我们发现了四个80%的规律:80%的网民是青少年;影响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构成的信息80%来自网络;青年创业项目80%是基于网络;庞大的网络运营团队当中80%也是青年。

青年和网络有着天然的联系,正像一些专家所说,开拓未来网络发展的新空间,更应该靠95后00后这些年轻人。针对网络和青年之间的互动不断加深的特点,共青团组织也做了几项工作,一是要以正能量引领青年;二是要让青年人更多地享受网络带给他们的智慧和创意的激发;三是要依法阻止一些不良信息在网上传播。中国的网络空间将来一定会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追梦、筑梦和圆梦的空间。

《网络传播》:以上的启发,在中国青年网的内容、产品打造上,有哪些具体体现?

郝向宏:《“乌镇IOT传奇”:互联网传播如何绘乌镇?》等几篇文章,就是中国青年网为本次大会专门策划的。文中我们解读了乌镇与互联网结合的种种经济的新形态,还把“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包括15项科技成果的都汇集在一起,让大家更好地体会到乌镇不仅是一个古老的文化的镇,跟互联网相结合以后,乌镇更能够成为整个网络技术、网络经济的发轫之地,让其更多的外溢效应来汇集全国和全球的人们。

中国青年网作为中央网络媒体,一是要很好地坚持传播正能量;二是优先采用最新技术,做强技术平台,让正能量在更好的平台上发挥最好的作用;三是热浪奔涌的互联网经济,给中央网站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稳固的实力基础。网络最宝贵的财富就是青年人才,我们在网络传播、网络技术、网络经济、网络安全等方面,都要大力招揽青年人才,通过人才来繁荣中央媒体。

“网络时代乌镇就像钨金般闪亮”

《网络传播》:您连续参加了三届乌镇峰会,今年感受到了哪些变化?大会又给您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郝向宏:说到变化,首先是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网络可以连接的点越来越多;第二是乌镇当地和周边的居民对互联网应用及峰会的热情越来越高,和与会嘉宾融为一体;第三是乌镇峰会对互联网发展当中有节点性、里程碑意义的贡献越来越多,如15项领先科技成果的,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相当大的启示意义。

“用网络教育来颠覆传统教育,用网络教育重塑传统教育”,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的讲话让我印象深刻。教育的天然对象就是青少年,如果说通过网络让全球各个角落各个地方的青少年都能在一种无差别和身临其境的环境下享受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我觉得是很有可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会因此而加快速度。

《网络传播》:您怎么看待一个具有1300年历史的江南古镇与网络时代的融合?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