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香水电影影评范文

香水电影影评精选(九篇)

香水电影影评

第1篇:香水电影影评范文

关键词:文学;电影艺术;大众文化

华东饭店里——

二楼:白漆房间,古铜色的雅(鸦)片香味,麻雀牌,《四郎探母》,《长三骂淌白小娼妇》,古龙香水和淫欲味,白衣侍者,娼妓掮客,绑票匪,阴谋和诡计,白俄浪人……

三楼:白漆房间,古铜色的雅(鸦)片香味,麻雀牌,《四郎探母》,《长三骂淌白小娼妇》,古龙香水和淫欲味,白衣侍者,娼妓掮客,绑票匪,阴谋和诡计,白俄浪人……

四楼:白漆房间,古铜色的雅(鸦)片香味,麻雀牌,《四郎探母》,《长三骂淌白小娼妇》,古龙香水和淫欲味,白衣侍者,娼妓掮客,绑票匪,阴谋和诡计,白俄浪人……

电梯把他吐在四楼,刘有德先生哼着四郎探母踏进了一间响着骨牌声的房间{1}

这是新感觉派小说家穆时英1930年代所写镜头感极强的句子。你仿佛也跟着小说人物进入了现代化的电梯间(这在当年还是很稀罕的),然后二楼、三楼地上升。镜头扫过一层层相似的上海富人“腐朽”的消费生活画面,把你带入具体可感(可视,也觉可听可闻)的情境中。这是电影这种现代艺术如何作用于

第2篇:香水电影影评范文

香港电影一直期待着一次别开生面的突围,不是刻意要与东方好莱坞的称号相称,也不是硬性地要树立多少部票房过亿的大片,更不是求数量上的超越。毕竟时代已经不同,年产数百部的港片繁盛期已是历史,况且大数量并不必然与高质量成正比,有时正好相反。与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特点一样,直指人心的优秀影片永远只是少数。近年华语片日益深入的大中华概念,让所谓的香港特色渐行渐远,变得暧昧,不明,甚至成了谁也说不清的东西。因此,香港电影人似乎早憋着劲要证明:当下的香港电影仍然顽强保有着自己的特色。香港电影人有力量守住自己的阵地。4月18日揭晓的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似乎就是一次证明,从最佳影片到各个单项奖,全部是“肥水不流外人田”,“香港制造”十年来首次大获全胜。

作为香港影坛实力派大将,任达华在圈内的演技与口碑俱佳。但阴差阳错,屡屡与金像奖擦肩而过。今年以双料男主角提名挺进,终于修成正果,影帝黄袍加身。有趣的是,今年的任达华走了“5”字运,55岁,已获金像奖5次提名,终于三“5”成功。其好人缘及一年里善恶两角均极为出彩的表现,为他赢得了迟来的影帝桂冠。领奖时,我们看到这个1米80的山东大汉,照例发表了对多年支持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的感谢,特别用了影片中的一句台词“做人总要信”来阐释自己的生活事业观。

新科影后惠英红是金像奖货真价实的老树新花。从勇夺金像奖的第一届影后至今,整整过去了29年,一代人来,一代人去,风水轮流转,太阳照常升起。当年22岁的如花少女,如今成为50岁老戏骨。惠英红说,“我已经演了30多年戏,这是一个很长时间的体验,其中也经历了一个很高点,一个很低点,整个过程真的是很辛苦,此次再拿到这个奖,心情上等同于我第一次拿奖。因为第一次拿奖对我来说完全空白,这次才是第一次的感觉。”

最佳女配角:作为香港新生代女星的代表,叶璇的获奖可谓实至名归。《意外》中的叶璇不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片中细腻精湛的表演也获得了众多影评人好评。有香港资深影评人表示,叶璇在《意外》中的表演是个“意外”惊喜,将人物的复杂心理与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她近乎完美的表演也抢去了主演的不少风头。

最佳男配角:一般说来,人们把谢霆锋划为偶像派,为此无数粉丝迷他,也有无数人对其不屑。可以说,《十月围城》中的车夫阿四改变了他,也根本改变了很多人心中的谢霆锋。其重要的意义是,人们看到小谢其实是会演戏的好演员。依照奥斯卡的演员获奖定律一演员扮丑,自毁形象就会让人刮目相看,甚至问鼎小金人。香港金像奖也是如此,此次小谢在《十月围城》中的下人形象,有些怪异的丑扮相,让其演艺事业跃上了新台阶。

第3篇:香水电影影评范文

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降下帷幕。与过往一样,总会留下一些遗憾,会产生一些争议,会出现一些新内容。

绝对公平是不存在的,何况是由人选出来的多个“最佳”。

《桃姐》获得五项大奖,包括最重要的最佳影片、导演、编剧和男女主角奖,不少人对此愤愤不平:为《夺命金》,为刘青云,为杜琪峰鸣不平;同时,也有不少大陆网民为《让子弹飞》,为姜文叫不公。这些都成为本届金像奖颁奖典礼后议论的焦点。

香港电影金像奖虽然一开始并非是行业奖,有着小圈子味道。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逐渐蜕变成为香港电影工业的行业奖,与美国的奥斯卡金像奖并无大区别。如同奥斯卡一样,颁给外国电影的只有一项——最佳外语电影奖,其余都面对本国同行或本国的影片及影人。如此,奥斯卡其实也是自娱自乐,只因为好莱坞的影响实在太大,因而令她变得十分国际化。香港电影金像奖也只颁给非香港电影一个奖项——最佳两岸电影奖,本届颁给了台湾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香港电影金像奖至少以鼓励本土电影为主,而且其规章制度对此也作出了较大限制:至少是在影片出品公司、从业人员数量等方面作出了规限,一条不符都不合资格。

正如刘德华在获奖感言中所说:“大概大家觉得我对这部片(《桃姐))出钱又出力,为了鼓励我,所以就颁这个奖给我。(大意)”《桃姐》无论在台湾或国际上都广受青睐,特别叶德娴饰演的桃姐在柏林影展上勇夺影后,对香港电影来说,颇觉自豪。因此,以行业内人员为主的投票者,在选择影片时,感情因素起了微妙作用。

《夺命金》无论从制作水准、叙事结构或演员表演,均获一致激赏,同时针对香港社会状况,尤其对面对金融危机、面对金钱时的众生相,无不有深刻反讽意味。更早时,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在评选最佳男主角时,刘青云更是以《夺命金》对《窃听风云2》 “自己打自己”,最后凭《夺命金》胜出。

第4篇:香水电影影评范文

永记我城时光

如何记住一个城市,再用心的人也会在岁月流逝中模糊,最巧妙的手法莫过于用摄影机来铭刻在光影里。香港就是这样,被保存在许多电影之中。怀旧也是一种乡愁,即便始终在一座城池,也会有怅惘的情绪。《老港正传》楼顶上那鱼骨架一般的电视信号天线,让港人和内地观众都回想起频道巨少的时代。黄秋生饰演的左向港,作为左派电影放映员,有着孤独的主人翁精神。老港的理想很执着也很简单,那就是要到北京天安门前去看一看,然后合影留念,这个理想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每当变幻时》则以阿妙的十年时光,来道白菜市场的变迁,港人生活方式在悄然间变幻,再多的人情味都挡不住时代大踏步强行军前进,当然这前进对于生活在此间的人就很难说正面意义有多少。

《文雀》是一构思巧妙的小品,是杜琪峰和任达华献给老香港和街坊的明信片,《文雀》极其写意地描写了传统的小偷技巧,且为香港留下即将被拆迁的天星码头,懂得的心灵自然有所感悟。为了拍摄《十月围城》陈德森一定要还原一百年前的上环、中环、维多利亚码头、皇后大道、史丹利街、高升剧院、中国日报社、摆花街等等一一再现,甚至让某些老人直接找到从父辈中传接下来的记忆,准确地叫出很多店铺的名字和经营的业务。《十月围城》追回历史的荣光,而《金钱帝国》却揭示香港曾经的黑暗。廉政公署成立前后,香港无疑是绝然大不同的。权力与金钱、色情的交易,导致香港的堕落腐化。

第5篇:香水电影影评范文

这当然不是彭浩翔第一次“低

>> 宝洁:营销不是哗众取宠 哗众取宠 Why not! 哗众取宠拼接秀 陈升哗众取宠已成“魔” 哗众取宠的网红 青春不需要哗众取宠 成都“棺材”宾馆开张:哗众取宠等 哗众取宠再难有市场 指数营销切勿哗众取宠 公开课切忌哗众取宠 哗众取宠的艺术注定被淘汰 少一点哗众取宠 应用多媒体辅助大学法语教学并非哗众取宠 文化跨界,是哗众取宠还是变革创新 “寒门子弟不宜当官”是在哗众取宠 商业电影一代宗师吴宇森 我并没有以暴力来哗众取宠 车展是如何走上“低俗”之路的 贩卖 关羽是如何走上神坛的 咸湿作战 如何才能如鱼得水?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哗众取宠走上神坛 咸湿歧视贩卖低俗 哗众取宠走上神坛 咸湿歧视贩卖低俗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叶晓萍")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市场·为何低俗? “低俗”为其赢得太多的名和利

这当然不是彭浩翔第一次“低俗”,从《买凶拍人》以来,他在作品里往往最关注暴力、色情、恶趣味。当然这并不打紧,智商为135的彭浩翔绝顶聪明,他向来精于放大夸张,以戏谑的方式游走甚远,当电影完场亮灯,你站起来继续傻笑,还得夸他真是天才,多么深得你心。 原因1 找到与观众沟通密码:次文化

彭浩翔一直有意挑战主流价值观,但直到两三年前,依然票房平平,拥有粉丝也局限于怪咖小文青世界,一直未能成功讨好大众。《志明与春娇》的出现,港女港男爱情只是布景板,卖点其实是粗口三字经,票房大获成功。几年来彭浩翔写专栏回复读者来信结集《爱的地下教育》,以毒舌风格、恶趣味、“贱”文化教主形象对话粉丝,而“贱”在新语境下实质已是被广泛认同的卖萌。彭浩翔的小文青导演主流化之路,是让次文化找到团员,在分众时代找到受众就是找到金主,可以自立山头,其影响力、权力也水涨船高。所以过去对他显得冷漠的行业组织,今年都大抛橄榄枝。 原因2 绑架“本土”的商业策略

《低俗喜剧》的出现,从头到尾最强调一句口号:支持本土电影,捍卫粤语文化。低俗=本土?世界上任何“本土电影”都显然不止如此狭隘且逻辑混乱,但从商业角度考虑,香港市场并不只是香港观众,越是有争议、内地禁放的电影越能吸引内地观众组团猎奇,譬如《3D肉蒲团》。所以遑论影片优劣,当彭浩翔、杜汶泽高呼愿为香港多拍纯港片时,其实与台湾电影界近两年动辄高呼“支持国片”如出一辙。事实上这也非常奏效,去年以小成本拍了12天的《低俗喜剧》大卖三千万票房,该片还碰上了“天时”,最近两年内地与香港关系因各种事件不断碰撞,“本土”牌打得恰逢其时。 原因3 事先张扬的“低俗”,立于不败的聪明机关

戏谑风格使然,从彭浩翔第一部戏开始,所有批评者面对他都很容易陷入“认真你就输了”的悖论,在香港影评界,有人表示最多会私下批评,香港多年来几乎无人会旗帜鲜明地批评彭浩翔电影,因为明知无用,只会令对方越批越红。《低俗喜剧》更是典型案例,这次自贴“低俗”标签,犹如预先巧设机关,自己站到了一个相对安全的道德低洼地带,等到有人站出来批评,但凡涉及到价值观问题,“低俗”就犹如保护盾牌自动反弹之。在此情况下,电影越被指责“低俗”则越成功,作者品牌也越被打压反而越能激发支持的人气,犹如设置了无限复活功能,逐渐变成“批评你就输了”。 原因4 主流北上之后,香港成“低俗”特区?

香港影人大举北上之后,香港本地市场几乎只剩警匪片或者,尤其后者近年票房不俗,前年有《3D肉蒲团》,去年则有《一路向西》,而后者如今也筹划开拍续集《一路向西2之抬西》,另一部由彭浩翔监制、讲述飞虎队员澳门召妓的《飞虎精英之套票出征》也已经杀青。最近《低俗喜剧》引起的满城热议,影片顺势重新上映,也为同类电影增加声势。而这类电影工业上成本未必太大,在某种程度上又顺应市场趋势,自然成为香港电影的出路之一,但如果以后港片主流如此,你又怎么看? 价值观·如何低俗? 刻意为之,唯恐天下不乱

从彭浩翔这些年的脉络看来,《低俗喜剧》的错位价值观以及粗鄙呈现都是其刻意为之的,他要的也许只是争论和站队,于是特地炮制出接二连三的唯恐天下不乱的作品出来,另一方面,香港与内地矛盾以及近年的网络文化都使得彭浩翔在讨好这部分观众的事情上得心应手。

文_朗天(香港作家、影评人、文化活动策划) 早期电影 聪明导演

彭浩翔的《低俗喜剧》最近因应一宗艺评事件年内二度公映,这在香港可谓极为罕见。评论人因而有了新机会“回顾”作品,顺便谈谈彭导的创作风格。

既云创作风格,仿佛已视彭浩翔为一“作者导演”,可用作者论的方法分析和评论其作品。然而,必须补充,这只是借用的说法,不必太认真。年前在国内撰文论及彭浩翔时,我曾以“聪明导演”称谓之,指出他是典型懂“走精面”的香港仔,机灵多变,紧抓时代脉搏。他的处女作《买凶拍人》,大玩后设观点、后现代反讽,都紧接当时的流行感性;之后的《AV》、《公主复仇记》、《志明与春娇》,更说明只要能引起注意,成就话题,他便毫不犹豫拿来用,不避剥削题材嫌疑。以往是村上春树,社会热门话题(例如网交、港女与戒烟),今天当然可以是香港文化与粗俗本身。 彭氏算计 站队理论

彭浩翔的成功,首先是票房,却不限于票房。他从来都是计算的,但针对的不是大市场。他的作品是对着分众拍的,因为他擅于掌握的时代感性均非男女通杀,老幼咸宜(男性中心,或者更贴切地说,男孩中心,且不吝鄙俗,因而容易被指歧视女性或不登大雅之堂),不过放到全中国的规模,即使是小市场,绝对数量也非常可观。而更重要的是,彭导对应的时代感性本身,也包括立场至上的论说风尚。所谓立场至上,便是只要你站对队,便赞;站错队,便骂。放回电影作品,便是主题“正确”,意识形态符合阵线方向,拍摄达到一定技术水平,便可对号入座,竖起大姆指。而彭浩翔也擅于捕捉立场走向,移船就磡,堆起舆论。最佳的例子莫如《志明与春娇》,上映初期行情不佳,他立即安排到不同的大专院校举行座谈会,往不少喜欢他的观众群里,制造毋须太复杂的支持声音,结果成功鼓励更多观众入场,挽回影片被院商以初映票房数字不佳为由提早抽起的命运。

注重美学和理论的影评人不太喜欢彭浩翔,但循社会学和文化研究路线的,总不难找到理由挺彭。至于介意拿来主义,相信“真小人”胜于“伪君子”的年轻观众,要在彭导作品中找到认同与共鸣,更不在少数。一出《维多利亚壹号》,被一些影评人批评卖弄无谓的暴力色情,但由于它站对了队,举起批判香港地产霸权的旗帜,声言呈现楼价逼疯市民的怪现象,不少观众也便原谅了那种“艺术的夸张”,也不介意情节的牵强(为制造凶宅拖低楼价而大开杀戒)。 鄙俗元素 挑动矛盾

粗口及鄙俗元素出现在彭浩翔作品中,不始于《低俗喜剧》。《出埃及记》里温碧霸突然向任达华投怀送抱,一声:“!”早着先鞭。以往影片制作人会主动在影片避免便用粗口,但《低俗喜剧》先天上便决定了以低俗为招徕,所以一切不文、不堪,反而放大了成为卖点。什么吃野生动物性器官、交、在大学以比喻电影监制工作性质等等,全是“唯恐天下不乱”,还怕你嫌不够粗俗的思维下炮制出来的,有些地方甚至显得太刻意(如詹瑞文在片场大谈自渎一段),有些地方则明显累赘过火(如片末杜汶泽在催眠状态下用下体狂撞长椅)。

《低俗喜剧》声言只为香港观众而拍,立场鲜明,固然完全切中了近年因自由行过热、双非孕妇、奶粉危机等而急剧升温的“内地与港矛盾”时机,挑动已绷得紧紧的本土神经线。而香港电影人北上拍片之后,不止一次被内地传媒批评品位拙劣低级;《低俗喜剧》正是反其道而行之,奉行逆思考,偏向虎山行,以期“刀仔锯大树”。 内地观众 随时讨好

大抵彭浩翔从未想过放弃内地市场,开罪内地人。较早前萧氏父子《3D肉蒲团》成功启示正好是,以香港“本土性”为包装,不单不会画地为牢,反而配合内地与香港自由行,吸引大批内地观众组团来港观影。《低俗喜剧》走钢丝,正是以这种夸大了的粗鄙“港味”吸引各方观众,最好来一记曲线的内地与香港(起码粤港)通吃。因此,片中的内地金主暴龙哥,其实并不是丑化了的歹角。他懂得欣赏曾一度“威震”康城 的另类电影《官人我要》,且重情义(虽然“错置”了驴子身上),属于“真小人”一类。他的丑而不丑,从选角上起用喜剧形象一向讨好的郑中基,可思过半。

其实彭浩翔非但不歧视内地人,反而在描述港人北上“食”的作品《春娇与志明》里有过分讨好内地观众之嫌。 他人观点 张书玮(《香港电影》高级编辑) 彭浩翔是“贱”,没有价值观 《低俗喜剧》只是一部栋笃笑电影,但也是一次(话题)爆发,当时内地、香港矛盾并未白热化,只是已经发生,彭浩翔很好地利用了这一话题。其实曾志伟、张坚庭的电影也用过这话题,但没那么无赖,他们的价值取向是向上的,包括王晶也是这样,而彭浩翔是“贱”,没有价值观。 彭浩翔的作品向来故意踩界,这次却只是在借故讨好观众,他的电影会美化很多东西,或者放大描写角色,包括歧视女性,在《大丈夫》、《出埃及记》里的女性都是反面形象。后期他越来越多,也以此作为卖点显示自己的用心,像《维多利亚壹号》。 王晶(著名导演) 港片的核心价值不只低俗 我觉得每个人看完这部片都能发表意见。可是我觉得不需要把它放大到,好像两地的同胞都好像有意见有冲突。那(批评)基本上就是个人的一种看法,也许就是一些觉得自己很有文化的人,看法比较偏激。我觉得基本上香港人跟内地同胞相处得都非常好。(杜汶泽说“低俗是港产片的核心价值”?)每个电影人心中都有一套价值,杜先生的想法也是对的,可也不是只有这一种想法,港片的核心价值也不只这个。港片比较狂放,比较自由,这就是港片的一种风范。可是至于港片核心价值是什么?我觉得不在港片,而在创作人本身。 翁子光(新晋导演,影评人) 担心他会因此失控 如果这件事令他成为“风头趸”,得到大众更多关注,在商业宣传、个人声名上固然得到好处,但这在其作者生涯上,毕竟不是凭借个人努力得来的,这两年我有看到他努力地不断调整自己,但现在这件事横空劈下来,会令他的自我调整程序被打乱。他会否因此失控,发现原来香港文化可以这样玩,透过被攻击、恶评,制造矛盾而建立自我声势?我有这个担心。 如果解构彭浩翔的电影,他有没对内地某些文化有剥削?绝对有的。但他的解释是,他对所有事情都有戏谑的。但戏谑如何变成剥削?我觉得“暴龙哥”的角色,和所谓对于内地人一些比如吃野味、屌驴仔等行为,赋予一种不文明的变态形象,这是借题发挥的,角色太容易被对号入座了。 彭浩翔娱乐至上的精神冲击了文化正统性,但他又未达到昆汀塔伦提诺、三池崇史、园子温那样的厚度,未能开山立派,影评人觉得他两头不到,不知道该怎么看待他,他甚至未能进入讨论议题。但自从《志明与春娇》、《春娇与志明》和《低俗喜剧》,他开始迈向这样一种自觉性、地域性。如何将颠覆、反正统文化变成意识核心,他夹杂的取悦观众的娱乐精神、小聪明,其实是一直障碍着他的。 文化·低俗本源 港产片困顿下的山寨化延续

《从透视港产片的焦虑》一文所引起的争议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则是香港文化对低俗放任自流的态度,一则是这些年香港人与内地人的矛盾,当然,说到底,单《低俗喜剧》电影而言,这只不过是港产片的山寨化延续而已。 文_列孚(香港资深影评人) 香港文化 低俗已被放任自流

香港其实与广州一样,市井文化一直是其中的社会文化重要表现,以粗口为例,港人喜欢用男性生殖器官成“助语词”,广州人则相反。基层市民喜欢讲粗口已成传统。当电影成为人们生活情绪发泄或寄托的时候,平时不会讲粗口而出没于中环或珠江新城的白领们一旦遇到一部居然在大银幕上大爆极其流利的粗口时,因工作或生活压抑也许就会这刹间获得解脱,产生痛,便造就了《低俗喜剧》之类电影市场上的形成。

问题是香港在文化上一直就是一个基本放任的社会。如果说市井文化是这个城市文化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是成立的话,那么香港要迎合这个市场的需要时,一切被视为低俗的现象就会在不同时候呈现不同的形态——充斥市面的种种所谓八卦杂志,无不以抢拍女艺人“走光相”为噱头;某女艺员与某人“车震”后上位就被形容为“一震得天下”,这种渲染即是对女性的消费及鄙视成习已为常;畅销报纸配备的“夜生活指南”之类更肆意以半裸职业女性为卖点;又炮制出“模”一词(嫩模)来专指刚成年甚至未成年入行贩卖肉体的年轻女性;杜汶泽在个人talk show上呼吁观众齐叫“屌高周秀娜!”对女性公然放肆至此,夫复何言!更有甚者,商人们捧出身穿比基尼泳衣周秀娜揽枕销售,对女性进行放肆色情“消闲”。俗文化的确是市井文化一部分,在公众场合如此鄙俗而又成了所谓“核心价值”(杜汶泽言),那么,这种价值观真的具有价值么?将恶俗当有趣还美其名曰“核心价值”,不禁令人回起70年代人们集中在当年佳艺电视大楼抗议该台播出的《哈唠夜归人》教坏青少年、80年代教师协会组织上街抗议影片《烈火青春》中出现的画面,毒害青少年……可是今天比《烈火青春》更甚地炮制色情的《肉蒲团》、《一路向西》都出现了,曾经出现过真正正视社会价值观现象如今不但消失,相反地,《焦虑》一出,却会招致强烈围攻。 内地矛盾 偏见与落差的综合

这显然与贾选凝的身份有关(内地人)。

自从去年初发生尖沙咀某名牌店因为不允许港人自由拍摄引起围哄事件后,紧接着有些港人称内地游客为“蝗虫”,针对内地游客进行辱骂;不久,“双非孕妇”、“奶粉”事件等等所产生种种对内地人的不愉快,少数港人举起昔日港英殖民地旗帜更公然高喊“中国人滚回中国”口号等,这次《焦虑》一文引起争议不过是上述事件的伸延。

其实,这与部分港人的失落感有关。过去香港电影、电视剧中曾将内地人进行了夸大的、刻意的贬损,如今部分内地人富了起来后,港人曾自傲地看不起内地人现在却成相反,这种落差令部分港人难以承受。当然,此中会有更复杂的其他因素在内,例如因为互联网的发达,令港人了解到内地越比过往有高一些能见度时,像“地沟油”、“毒奶粉”等等,港人曾经对内地的偏见尚未获真正改观时,对内地人不和谐的声音也会随之出现,亦即《低俗喜剧》中对内地老板暴富心态等进行放大那样,均通过上述综合因素形成。 俗之类型 本质上是港片山寨化

据不完全统计,香港电影有史以来总产量高达16000多部,超过包括内地台湾电影在内的总和,其中大部分为通俗题材电影,部分影片就不乏低俗成分。港片曾以有午夜场而自许,甚至,映期上先定了午夜场时间然后才开拍(徐克语),而午夜场观众就是“咬蔗帮”(陈嘉上语)!那么午夜场的观众构成便组成了影片市场走向所要求的“俗”。

第6篇:香水电影影评范文

粽子是我国端午节的传统节日食品,一般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咸味粽子选择猪肉、火腿、禽肉制品、海产品等做馅,甜味粽子选择红枣、菠萝、豆沙、板栗等做馅,以竹叶或苇叶包裹。竹叶中含有大量VC、氨基酸、叶绿素、矿物质、黄酮类物质等,具有杀菌、防腐、抗癌等多种功效,苇叶也含有诸多药理成分,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但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纤维质,含过多的脂肪、盐、糖,多吃加重肠胃负担。山药营养丰富,且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可溶性纤维等功能物质,推迟胃内食物的排空,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控制饭后血糖升高,具有健脾、除湿、补气、益肺、固肾、益精等功效,是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黑香米营养价值高,还具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明目活血等疗效。因此,本试验选用黑香米、山药加入粽子,研究制作一种口感佳、营养丰富、有利于人体健康的速冻粽子。

1材料与方法

1.1主要试验材料白糯米、山药、鸡肉、黑香米、香菇、生抽等:郑州丹尼斯超市购买;料酒、姜、棉线等辅料:购于郑州黄河食品城;粽叶:郑州长友粽叶。

1.2主要仪器与设备HJLSY-П型试验速冻机:郑州亨利制冷设备有限公司;BCD-235型电冰箱,新飞公司;LBC-197型电磁炉:东莞市乐邦电子有限公司。

1.3试验方法

1.3.1生产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工艺流程:原材料检验原料预处理制馅、拌米、洗棕叶包制熟制冷却速冻包装冻藏操作要点:①糯米浸泡30min,黑香米浸泡过夜,沥水后加入酱油、食盐、白砂糖等拌米腌30min。②将鸡胸肉切成大约1cm见方的肉块,放入料酒、酱油、食盐和白砂糖、味精拌匀,0—4℃腌制过夜。香菇洗净后切成0.3cm×0.3cm×0.3cm小块,120℃烫漂3—4min,冷却后备用。山药去皮切块(每块7—8g),浸泡在盐水中,制馅前80℃预煮30min。馅料预处理后,将各种料混匀即得粽子馅料。③取洗好的粽叶依次放入米、馅、米包制,重量50g左右。④加水没过粽子,大火煮制。⑤冷却的粽子放入速冻机速冻,中心温度降至-18℃以下,然后-18℃冻藏4周,微波解冻进行感官评价。

1.3.2粽子配方优化试验(1)米配方优化试验:经预试验,确定米配方优化试验设计(表略)(2)馅料配方优化试验:经预试验,设计馅料配方优化试验(表略),其中香菇100g、料酒6g、姜10g、味精0.3g。

1.3.3工艺优化试验由于黑香米组织致密不易熟,因此对黑香米进行预煮优化试验,同时研究蒸煮时间对山药黑香米养生肉粽品质的影响。

1.3.4山药黑米养生肉粽感官评价标准

2结果与分析

2.1米配方试验结果与分析米配方试验结果(表略)最优米配方为A2B3C2D2,即白糯米150g、黑香米150g、食盐4.5g、酱油6g、白砂糖2.25g。各因素对感官评分影响顺序为D>A>B>C,糖盐比例对感官评分影响显著。白糯米与黑香米比例相当时,粽子色泽均一,外观、组织形态、口感最佳,当糖与食盐比例为1∶2时,口味咸甜适中。经验证试验,感官得分95,确定A2B3C2D2为最优米配方。

2.2馅料配方试验结果与分析馅料配方试验结果(表略)最优馅料配比为A2B1C2D3,即山药100g、鸡肉200g、酱油5g、食盐5.5g、白砂糖2.75g。对感官评分影响顺序为D>A>C>B,糖盐比例对感官评分影响显著。当山药与鸡肉1∶2时,馅料口感最佳,既不油腻,又不显得肉味寡淡,糖盐比为1∶2时腌制的鸡肉咸甜最适。

2.3工艺优化试验

2.3.1黑香米预煮优化试验黑香米预煮优化试验结果见图1。由图1可知,黑香米预煮30min时,感官评价最佳。不预煮黑香米有夹生,不易煮熟,口感较硬,组织状态不烂;预煮15min时米粒有硬心;预煮过长则米粒太烂,组织状态较差,口感过黏。故确定预煮30min为最佳黑香米预处理工艺条件。

2.3.2蒸煮优化试验蒸煮时间对于粽子的质量很关键,粽子蒸煮优化试验结果(表略)粽子蒸煮3h时,感官评价最佳。蒸煮时间短时,影响粽子成熟,粽子有夹生米粒,口感较硬,组织状态不烂。煮制时间过长时,米粒烂,口感较好,但粽体易胀裂,严重影响产品外观。故确定煮制3h为最佳山药黑香米肉粽蒸煮时间。

第7篇:香水电影影评范文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文中关于国际电影节的讨论主要指向的是电影节建制中最为权威的欧洲三大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Venice Inte rna―tional Film Festival)、柏林电影节f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l以及戛纳国际电影节f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l。选择这三个电影节,除了其本身的完善建制和权威性以外,还因为它们都在某种程度上见证和推动了华语电影的发展。而在电影节网络的讨论中将结合香立影片的展映状况而特意提及一些以独立制作和纪录影片为主要特色的新兴电影节与学生影展。同时在香立电影的生态图景中,不可忽略的还有香港地方政府的文化机构为独立制作提供的发展空间和相关辅助金,以及本地电影节如香港国际电影节、香港亚洲电影节与香立短片及录影比赛所提供的交流平台和融资通道。

1.香立电影:暧昧想像?

在第49期JUMP CUT杂志上,张美君与中国大陆以及港澳的独立影人关于独立电影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众人在定义“独立电影”时皆认为,要界定一部影片“独立”与否,除了影片是政府体制或者主流工业之外的非商业低成本制作以外,更加应当强调的是影片中所体现的不迎合大众趣味的个人风格和“独立精神”。Johnny Wong除了呼应其他论者的观点,也对所谓“独立电影”的标签表示了怀疑――他认为在电影的领域,“独立”本身就是一个近乎不可能的概念,因而提出以“DO―lT-YOURSELF影片”的概念来代替所谓“独立电影”。他的观点似乎正好与尼寇・赫斯(Nicole Hess)遥相呼应,即在明星或者政府资助的体制下,“独立”对于本土电影人来说与其说是一种创作的现实,不如说是独立电影社群的一种“反公共”(counter public)的文化想像。在论文中赫斯指出,香立电影人“策略性地将自己定位为反公共的,和主流有所区别,且在主流之外”。赫斯认为,独立电影策略性地利用他们的反公共身份探讨他们的想像社群所关注的主题,并且确保影片自身的流通不受阻碍。

虽然由于本文的论题所限,我将不会深入探讨香立电影定义、分期、电影作者以及作品主题的有关话题,然而结合社会文化语境来观察国际电影节与独立制作之间关系的思路却将贯穿本文对香立电影的讨论。首先,我需要将这里讨论的香立电影宽泛地界定为本土电影工业之外的电影制作,虽则不排除录影艺术和媒体装置作品,但依然以胶片或者DV摄制的短片、剧情长片和记录片为主。目前本地的独立作品主要来自1996年成立的非牟利电影团体“影意志”(Ying―E―Chi),以记录社区以及社会运动为主的“录影力量”(成立于1989年)和以录影艺术的收藏和展映为主的“录影太奇”(成立于1985年)。而这些作品的制作资金既来自个人,也有部分得益于各类国际电影基金和投资方。特别的是,这些作品也大多都得到香港地方政府相关辅助金的资助。

沿历史轨迹来看,香立电影发轫于超八以及16厘米电影初现的60年代,此时已有一批活跃的知识份子开始用八毫米摄影机尝试制作和放映“实验电影。在70年代进步惊人,创作景象纷呈。之后虽则经过80年代短暂的衰落,在90年代由于数码摄像机(DV)的技术突破和政府在资金与文化政策方面的有心扶持,香立电影以及录影创作亦重新振作起来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需要强调的是,和大陆独立制作明显不同的是,自90年代以来,香港政府通过香港艺术发展局(ADC)、香港艺术中心媒体中心(FMAC)、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Hong Kong Asia Film Fi―nancing Forum,亦简称HAF)以及电影发展基金(Film Devel―opment Fund)等机构与资助计划扶持媒体艺术一一独立电影作为“媒体艺术”中一个含义模糊的分类,自然成为政府扶持的对象。而前述的民间团体“影意志”1997年开始接受艺术发展局资助,“录影太奇”则自1999年开始得到艺术中心的资助。当大陆独立电影以一种“体制外”的姿态为世人瞩目的时候,香立电影却逐步在政府机构和基金的资助下走向成熟。在香港电影文化语境中,所谓“独立”究竟该如何理解?“独立精神”又何从定位?

何思颖(Sam Ho)在论述90年代以来香立电影发展的文章《香立电影:新时代新艺术》(The Hong Kong Indie:New Time New Art)中指出,真正意义上的“香立电影”诞生于1997年6月,即中英政权交接之前数天在香港艺术中心所进行的张伟雄的《月未老》(After The Crescent)的首映。他说,从这时起,“香立影片(films)开始作为一种电影(cinema)存在,不再是相互隔绝的个人努力所发出的零落声音”。何思颖认为,作为艺术发展局资助的首部剧情长片,影评人张伟雄的《月》“以一种和《香港制造》非常不同的方式展现了独立精神”。他强调,《月》尽管和《香港制造》一样启用了以非职业演员为主的演员阵容,前者却未如后者那般超然于类型电影的陈规之上一~和《香港制造》相比,《月》当中对社会紧迫感的处理未如前者那般令人不安。同时,《月》的美学意旨迥异于以好莱坞电影为参照的香港主流影片,却与戈达尔、费里尼、伯格曼等大师掌舵的欧洲艺术电影灵魂相通。此处何思颖是否对《月》的艺术成就评价过高暂且不论,然而他对于“独立精神”的定义却明显缺乏信心且含混不明――显然,在何的论述中,《月》的“独特”亦只能通过它的“不同”来定义“不同于”陈果的《香港制造》,“不同于”香港主流商业电影,“近似于”欧洲艺术电影。在我看来,《月》成为本土独立电影发展座标的重要原因也许更在于其首映本身的政治

意味:“1997”与其说是标示出一个确切的历史年份,不如说是以一种更加明白无误的方式再次确认了“回归”这一不可逆转的政治历史进程对香港社会文化造成的深远影响。

穿越97的共同经历令独立影人能够从相似的位置出发反思这座都市的流变,往日随机而破碎的自我表达在这个历史的大前提下有了明确的指向与可能,也为之前一直难以定义的“独立精神”提供了一次清晰爆发的途径;它的内核也许基于社会责任感和某种政治诉求,但是在影像叙事中却被扩展为更为宽泛的文化命题,这也许正是因为“香港的政治局势变得如此断裂和局部化,人们似乎不再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只去关注单个的、悬而未决的问题,连告知公众当下状况究竟何如都变得异常艰难起来”――它可以是对某代人成长经历的淡然回眸(如吴家龙的《梦之旅》,的《私缠》,许鞍华和崔允信合拍的《去日苦多》和关锦鹏的《念你如昔》),也许是“自觉不自觉地集体去追求一个香港内部的新视野”(如张伟雄自己的作品《惑星轨迹》这种视野是开放的,既对内地和内地人在香港的状况有所关照(如余力为的《天上人间》和陈果的《榴莲飘飘》),也可以是“国际联系的情意结”(如陈果《细路祥》中的“菲佣篇幅”等等)。独立电影作者如陈果(Fruit Chan)、崔允信(Vincent Chui)、张虹(Tammy Cheung)或者余力为(Yu Lik-Wai)则通过生活化的平民视角和偏向写实主义的叙事风格重新书写了这座国际都会的多变面貌,亦为“独立精神”作出了切合时代脉动的定义。

2.在主流与另类之间

在《遥远的荧幕》(Di sta ntScreens)一文中,黄庆珏(Cindy Hing―Yuk Wong)依据欧洲主要电影节选择和展映香港电影的状况作出这样的时代划分:她将40―60年代划分为“起源与成长期”,“60年代以后”为过渡阶段,80年代则是“走向全球”,而90年代则被视作“黄金年代”。-自上世纪60年代起,人选国际电影节且一直吸引国际影展策划人和影评人目光的“香港电影”多是本土工_业所擅长的主流类型电影。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说在80年代国际电影节多瞩目的是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主将如许鞍华、方育平和徐克等人的作品;那么在90年代,国际顶级电影节则始终对王家卫和关锦鹏的艺术电影青睐有加。而自2000年以来,香港电影产业尽管总体上在低谷中徘徊,却依然偶有曙光乍现。杜琪峰个人风格的类型电影成为电影节的新宠,并连年人选康城影展。然而这些电影一方面令西方对香港电影文化和产业的特出之处高度瞩目,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甚至排除了另类、实验电影被当作“香港电影”代表而人选国际影展的可能。就独立电影创作来说,尽管陆续有香立作品进入三大影展的短片或者论坛单元,但是在竞赛单元中,90年代直至新千年的时代区间内,欧洲三大影展上的香立电影除了“胡同制作”余力为的《天上人间》和《明日天涯》,陈果具有浓厚香港草根精神的“回归三部曲”、杨凡以妖娆而性感主题制胜的作品和今年来迅速在亚洲影坛崛起的彭浩翔以外,似乎难觅香立电影新的发声与作者。

表面上看,似乎香立影片的发展轨迹和香港电影在国际电影节展映的若干历史分期之间无甚深刻关联,然而回顾数十年独立影像运动的兴衰历程,它与主流电影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判然分明的此消彼长,不如说存在一种微妙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在香立制作的早期即60年代,“业余”电影创作的开先河者谭乃孙以及何藩都是当时邵氏影业的职员。后来何藩与人联合拍摄的15分钟短片《离》在英国一个大学影展中得到首奖,于是“实验电影’一词也因此在香港影圈中流行起来”。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黄庆珏在分析香港电影与国际电影节之间互动关系的论文中强调,“香港电影和电影人对这些欧洲主要电影节(和世界其他地区影展)的参与本身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产业行为”,香立电影人和独立作品却未如大陆独立电影那般倚重国际电影节网络推动发行、展映和电影作者的身份确立。除陈果等少数在国际扬名的独立导演之外,本土独立影人的作品在国际影展上的寂寥处境除了其本身的创作水准问题,与西方电影节对“香港电影”的选择和评价标准也同样关联密切。

香港虽贵为亚洲屈指可数的国际大都会,但从电影文化上来说,香港电影总体上依然属于非好莱坞和西欧文化阵营的“南方”。黄庆珏指出,香港电影总是被欧洲一流电影节(无论是柏林电影节,威尼斯影展和戛纳影展还是知名度稍逊的瑞士洛加诺电影节)的组织者、选片人、影评家和观众看作是“多少有些不同且具备新鲜感的”。并且,“这种具选择性的观点的形成是香港电影人和全球影评人共同协力的结果。然而,这与其说仅是观赏大众商业电影后的观后感,不如说这种观点也是试图将特定的电影、美学成就、主题和电影作者看作是香港电影文化的代表”。香立电影无论是在香港本土还是放在国际影坛来看都始终属于“小众文化”和“另类文化”。在这样的预设之下,香港主流商业电影俨然已成为香港“电影文化的代表”,是其电影身份的主要标志。

香立电影(包括录影和短片作品)尽管自60年代以来不乏优秀电影作者和高质素而多样化的作品,它们的影响范围却多有局限。尽管这些独立作品在一些新近崛起的国际短片或者纪录片电影节上受到肯定,这些年轻电影节在影展网路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明显逊于传统的三大电影节或是其他更负盛名的短片与纪录片电影节,所以即便在影展上获奖,影片本身的“评论资本”依然无法得到有效积累。此外,与很多其他地区的情况一样,在香港的社会语境中人们惯常将“独立电影”看作是更加具有艺术倾向和边缘气息的影像创作。崔允信曾经在采访中抱怨过“香港的社会风气是有问题的”,他认为,独立电影要在香港发展,需要的不只是导演拍出佳作那么简单,社会文化的各个环节尤其是新闻媒体应该对独立影片进行严肃报导和影评,来正确引导观众加深对独立电影的认识。

即便是陈果这样以独立电影在国际电影节受人瞩目的导演,他与主流电影工业的密切关系一样耐人寻味。陈果自己在访谈中说,他从主流电影中出来,拍《香港制造》后意识到,“拍得好全世界都会看,拍得不好,什么题材也没意思”。如何思颖所言,陈果在工业内执导的影片虽然票房失败,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香港影业的衰落和陈氏本身对工业内制作的失望和厌倦也正为他制作独立电影打下基i局而如果没有他之前在工业内的历练和觉悟,陈果后来的独立创作也许会呈现另外一番风情。最重要的是,令陈果作为香立电影作者一战成名的《香港制造》“亦是时机成熟的结果”。1997年的《香港制造》不但捧得香港影评人学会大奖和香港电影大奖,这部影片通过参加如洛加诺电影节和南特三大洲电影节走国际电影节网络的展映路线,也成为当年度华语电影中拥有相当

“评论资本”的重要作品。2000年和2001年,陈果的《榴莲飘飘》与《香港有个好莱坞》分别在当年的威尼斯影展提名;2002年,《人民公厕》赢得威尼斯影展圣马可“特别提及”的奖项。

与香港本土的电影工业保守和委婉的方式不同,独立电影以其孑然姿态直面社会在历史拐点处的踯躅与困惑,直面社会文化中种种暗流;也是在这样的时刻,陈果成为这批独立电影导演中的领军人物,并且通过他的香港故事让世界影坛听到香立电影的声音。回顾陈果的电影作者之路,国际电影节网络的力量自然不可小觑。这些电影节对陈果和他的独立作品尤其是“回归三部曲”的欣赏也似乎表明,对在稳定中一直寻求变化的国际影展来说,他们在香港电影工业所擅长的类型电影之外也不断在寻找新鲜的作品和电影语言。对他们而言,陈果恰到好处地捕捉并且令人信服地展现了处在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香港面貌,这即是香港文化的代表。

在《人民公厕》之后,陈果与制作《金鸡》、《如果‘爱》和《春田花花同学会》的电影公司ApplausePictures合作拍摄Ⅸ三更之饺子》,与其说这是陈果即将重返工业内拍片的信号,不如说是在电影流通的全球化语境下,独立制片或者工业内制片已不该被视作两个非此即彼的极端。就香港电影工业本身的情况而言,政府之所以资助独立制作,也是希望独立电影能够在其灵活前卫的尝试中,在电影叙事和风格上都给主流制作一些新的启示和刺激。如陈嘉上导演认为,政府每年资助独立电影,不单是替主流工业训练人才,也希望独立电影人的制作方式和风格,可以反过来影响工业运作。

90年代初以来,香港主流商业电影即开始显示衰落之态,票房低迷,且上乘制作屈指可数。2002年,香港本土票房降至冰点,暑期票房跌落56%,成为历史上最低。03年6月29日,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开始了港人与大陆电影人密切合作的合拍片的时代。

香立电影导演余力为与大陆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合作可以看作是电影全球化语境下大陆与香立电影人合作的一个闪光范例。1 997年,还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念书的贾樟柯将自己1 995年与人合作完成的短片作品《小山回家》提交参加第二届“香立短片录影比赛”并且得到金奖。这部获奖短片在竞赛与影展上所获得的积极评价不但令当时默默无名的贾樟柯身为“电影作者”的才华迅速得到世人注目,同时他也通过短片比赛的平台结识了日后独立制作的长期合作伙伴――香立电影人余力为(后来成为贾樟柯长期合作的摄影师)和当时IFVA的组织者之一、制片人。贾樟柯2006年于威尼斯凭藉其第二部“地上电影”《三峡好人》捧得“金狮”之后,在媒体采访中亦坦言“香港可以说是我电影工作的起跑点”。在与贾樟柯合作之前,余力为与、李杰明在1995年成立“胡同制作”,致力于独立电影的制作,而贾氏的《小武》和余力为的《天上人间》都是在这个公司内完成的。2003年,贾樟柯和余力为、三人的公司“西河星汇”(XSTREAM)正式在香港成立,而贾的首部“地上作品”《世界》则成为这个拥有更广阔国际视野的独立制作公司的第一部剧情长片。余力为的独立电影导演的身份在他成为贾樟柯的摄像以后,或许多少已经被人淡忘。迄今为止,余力为只拍过两部长片: 1999年,他的一部《天上人间》入围戛纳影展竞赛单元,成为王家卫(《春光乍泄》)后进入戛纳竞赛单元的第二位香港导演;而2003年讲述未来城市的《明日天涯》再次以黑马姿态入选戛纳影展,并且之后进入温哥华电影节的龙虎电影单元。

3.电影节网络中的香立电影

在《欧洲电影:直面好莱坞》中,汤玛斯・艾尔撒瑟(Thomas Elsaesser)提出,“如果真要对国际电影节的重要性加以把握,电影节必须被看做是一个网络加以理解(具有枢纽、充满流动性并且彼此之间互通有无),它既有在地理一空间上的延展性(电影节的地点和主办城市),亦是特定时间上的延伸(全球各大电影节的节目设置以一年十二个月为轴将全年日历占尽)”。电影节“网络”所涵盖的范围超越了单个的电影节;电影节之间已不能用简单的竞争关系去定义,在全球图像消费的时代,电影节在策划模式、选片和宣传等方面互相借鉴、模仿和并生的风景似乎更加引人人胜――电影节网络一方面顺应国际资本流动的迷人走向,有效地结合了各种与之相关的电影市场、电影基金和辅助金计划,同时各大影展亦并行不悖地主办由影评人、学者或者工业人士参加的“研讨会”和专门面向青年导演的“大师班”,鼓励、培养和发现新人新作品。

在三大电影节的流通网络之外,国际上也有不少规模和影响力稍逊,但是充满新鲜理念、专门发现和展映独立电影和短片的电影节成为香立电影的展映平台,其中包括韩国的釜山和光州电影节、日本山形纪录片电影节、福冈电影节,德国汉堡电影节,新加坡国际电影节以及马赛纪录片电影节。

同时,香港本地的电影节和短片节一一主要是“独立短片录影比赛”(IFVA)、“香港亚洲电影节”(HKAFF)和“香港国际电影节“(HKIFF)――都在不同侧面推动了本土独立作品的制作、发行和展映。创建于1995年、由市政局与香港艺术中心联合双方力量举办的“香立短片录影比赛”(IndependentFilm and Video Award,简称IFVA)一方面为本地独立电影和录影创作提供了稳定的展映和交流平台,另外一方面它亦不囿于香港的独立电影文化自身的狭窄视野之内,12年以来已由一项主要以本土电影爱好者为主的公众赛事发展为日趋国际化的独立影像交流平台。

与此同时,非政府的民间独立制作团体对香港本地独立电影创作的影响亦不可小觑,如文章开篇提到的“影意志”,虽然这个民间团体由于资源所限并不以资助独立作品专案为主,然而在发行、推介和展映方面,“影意志”却长袖善舞,不但培育出一个本地为主、面向亚洲的相对稳定的独立影人间的互动网路,同时也在香港主流电影和本地独立电影圈之间充当着重要的斡旋角色。早在2003年8月,“影意志”就联手百老汇电影中心(Broadway Cinematique,简称BC)推出以本土独立制作为主的“BC独立电影月”。这次电影展映中,不少颇具才华的香港本土独立影人(如黄精甫、李公乐、张虹和游静)携作品与观众亲密接触。他们与主流华语电影风格和质地迥异的另类视角与BC电影中心鼓励多元的文化理念互为呼应,而其中高扬的独立精神在影展结束后并未凋谢。2004年,BC和“影意志”携手合办主题为“亚洲电影发火”的第一届“香港亚洲电影节”。凭藉着香港在文化资源操作上的天时地利,这届冠名“亚洲”的电影节不仅选片出色,其视野和影片质量令人称羡,组织者更邀请到田壮壮、岩井俊二和多位年轻的亚洲导演参

与论坛并与专业影人以及观众对话。

香港国际电影节(HKIFF)创建于1977年,在90年代的电影节热潮之前就奠定了它在亚太地区的领袖地位;近年来HKIFF于内不得不适应1997以来香港文化政策上的调整,并且期待复兴中的本土电影工业,于外要面对亚洲其他地区、尤其是韩国釜山电影节的强势挑战,对新生代导演尤其是独立电影人增加关注成为电影节刺激和带动年轻观众群体的不二法门,这一点从HKIFF的节目设置上已经可以感受到。

就电影资金而言,由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主办的“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Hong Kong Asian Film Financing Forum,简称HAF)自2000年首度举办以来,也为雄心勃勃的亚洲独立电影人提供了良好的融资机会。作为香港国际电影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HAF的投资论坛充分结合其他电影节网路针对新进导演的基金计划,与荷兰鹿特丹电影节的电影市场(CINEMART)、HUBERT BALS FUND,釜山电影节资助计划(Pusan Promotion Plan)、罗马国际电影节及UniJapan的J―Pitch合作,对作品提案进行筛选,并对最后的入围作品进行资助。

刘德华2000年创办的映艺娱乐公司于2005年启动了一个“亚洲新星导”的高清电影计划,资助内地的宁浩,香港的林子聪、李公乐,台湾的李芸婵,马来西亚的何宇恒和新加坡的唐永健等六位年轻导演用高清拍摄电影。计划中对电影内容和题材并没有特别的规定,在确定了预算和观众群体以后,给导演的自由度也较大。

4.结语

2006年,贾樟柯凭藉《三峡好人》颇具争议地成为威尼斯电影节历史上最年轻的金狮奖得主――对整个“第六代”来说,在历史最久的威尼斯得到首奖似乎也预示着这一代电影人瓜熟蒂落的“成年期”已经来临。近年来,电影局虽然在审查制度和电影管理条例等方面有所调整,大陆独立电影与国家和工业体制三者之间却因为通过影展从“外埠”到“国内”的回归而呈现出异常暧昧复杂的三角关系。于是国际电影节网路对转型之中的第六代电影作者和更加年轻的DV电影人而言,依然是重要的展映以及融资平台,而且这个网络中电影市场的功能也变得日益重要起来。

香立电影之“独立精神”的定位更多是一种区别于本地主流电影工业的“反公共”想像。在香港“高度自治”的政治文化环境中,部分独立电影以社区保育、市区重建、平民权益等社会民主运动和其他中下层平民所关心的社会事件为题材,通过纪录片和社区运动电影节、工作坊的方式表达政治诉求。也有张虹这样别具一格的纪录片导演,以费特力克,怀斯曼(Frederick Wiseman)的“真实电影”(Direct Cinema)为拍摄原则,从不预设价值判断的客观角度来关注香港社会当下如福利、教育和民主等问题。而其他大多数独立制作并不以“政治发声”为前提,即便是陈果,他拍摄回归三部曲也没有将任何政治构想先人为主,反倒是为了将中下层香港居民的生活通过非功夫和喜剧类型电影呈现出来的愿望本身,值得后人解读。

香立电影与本地主流电影工业之间充满了对话性――首先,这种对话性也许需要追溯到香港、大陆两地电影教育的差别。大陆无论是第五代还是第六代电影的主要创作团队――尤其是导演――都与北京电影学院(以及中央戏剧学院)的电影专业教育密不可分,然而由于国有制片厂处于体制改革阶段,自90年代初期,大多数毕业生并不能够顺利在电影工业中施展长技谋生;而在香港,从“新浪潮”的主将到独立电影人如崔允信、张虹,不少电影创作者都零散地各自在国外而非本地艺术院校接受专业的电影教育:同时他们对工业制作亦不陌生,很大程度上这些独立作者的电影技能正是得益于在电视台或者商业片摄制组中参与制作的可贵经验。

第8篇:香水电影影评范文

一转眼金像奖已经跨进了第3

>> 香港电影金像奖 食之嚼蜡 何必再办! 金像奖之童声同戏 细数香港电影的“小年纪” 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揭晓 香港电影金像奖只能支持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守望者.上 问诊香港金像奖 香港电影金像奖:让华语电影文化熠熠闪光 30载香港电影金像奖:它还年轻,却已老去 金像奖偏爱香港电影 坚守本土还是地域偏见? 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综述 一打宗师 香港电影金像奖:那些你未知的真相 Piaget伯爵主题赞助香港电影金像奖特刊拍摄 国内:香港电影金像奖回归本土等8则 第2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揭晓等7则 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揭晓等5则 综述:“香港电影金像奖”20年精彩回放(附图) 许鞍华获得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香港内参 解秘香港电影金像奖、分级制、警察公共关系科 第30届香港电影节金像奖揭晓,谢霆锋称帝刘嘉玲封后 金像奖温暖香港心 香港电影之困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香港电影金像奖 食之嚼蜡 何必再办! 香港电影金像奖 食之嚼蜡 何必再办!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为什么要再爱你,金像奖?!

一转眼金像奖已经跨进了第32年,按理说三十而立现在正步入人生的青壮年时期,但从近来几年尤其是本届的提名看来却有一种苍白无力之感,这不仅是提名作品放在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里整体水准过于平庸,提名的电影人也几乎是八九十年代时已经入行的,廉颇老矣美人迟暮清晰地刻在了金像奖的“脸上”,也让人不得不疑问,为什么还要再爱你,金像奖?!

原本只是《电影双周刊》主办的影评人年度十大华语片之选,因为陈柏生的一句“为什么我们不能搞大呢”而变成了香港电影金像奖,首届时可以说是匆忙上马,即使是颁奖典礼时也大多数都衣着随便,筚路蓝缕但毕竟打开了一个局面。第二届开始增加了最佳新人、最佳摄影等奖,也将金像奖做大,特别是到了八十年代末逐渐交由香港影业协会主办后金像奖变成了影响华人电影业的盛举,影响力也甚至一度超越了六十年代初开始举办的台湾电影金马奖 ,更别提亚太影展。如今却更多是“中年宫女忆当年”。

影片产量少不是导致金像奖提名作品难看的主要原因。从2005年以来香港电影的年产量已经稳定在50-55部之间,但每年还是出现了《黑社会》系列、《神探》、《投名状》、《十月围城》、《桃姐》等质量很高的作品,今年的提名作品里质量算是最高的《寒战》,实际上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又如在今年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中获得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的《车手》,文戏相当的薄弱而靠赛车来支撑。就拿香港经济、文化陷入最低潮的2003年的香港电影跟现在相比,当年提名最佳影片的《大只佬》、《PTU》、《无间道2》、《无间道3》及《忘不了》这五部作品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是佳作,但今年,还有前两年时,每年算是佳作的港片屈指可数。

影人(包括台前与幕后)方面更是可以看出青黄不接,这不仅是提名最佳新人的五名影人有三名来自于内地(表现整体乏善可陈),更是因为折射出缺乏接班人的困境。最佳男主角的五位提名演员在香港影坛都已经有十五年或以上的从影经历,而能不时地贡献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新血液的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人中,阅历最浅的江若琳在过去多年则演出了多部烂片,在《高举・爱》里也只能算是比较好,但距离“最佳”还有着不小的差距,更何况说剪辑师、摄影师等电影人才。

或许现在的金像奖的最大看点已经在于红地毯上的电影人们,但很多时候观众的心态在于关注明星,特别是女星的丰乳肥臀,原本应该是金像奖主角的电影本身,则缺乏关注。而直播颁奖典礼的TVB台,还一度因为获奖者是竞争对手的签约人才而将该片段或者改为广告或者删减播出,这也让人不得不感慨这几年金像奖的变形、窝里斗。 文_阿木 金像奖曾经的辉煌

创办于1982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为香港电影的工业化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曾经有过不少的辉煌。

创办并主办金像奖多年的《电影双周刊》,几乎是与香港电影新浪潮共生、成长,不仅是在杂志上多方位地推介新浪潮作品,又在新浪潮第二波的张婉婷、关锦鹏等新导演出现时多方位地肯定,为香港影业输送了不少电影人才,也为后来香港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后来金像奖在很大的争议声中给予了王家卫的《阿飞正传》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等六项大奖,如今看来无疑是金像奖的眼光与勇气。

演员或者技术人才方面,金像奖也陆续肯定了不少而促进着香港电影的发展变化,如当年袁咏仪在最佳新人奖后又陆续两次赢得影后,又如后来的最佳新人张柏芝。

尽管部分电影工作者不太满意金像奖颁奖典礼逐渐变成一场秀,但金像奖的专业化水准慢慢得到了业界的肯定,尤其是在香港影业协会的成立、主办之后。而1993年时成龙呼吁香港电影业在颁奖礼当天停工,一起出席金像奖――于是,本届金像奖的明星比较踊跃到现场,也为此后的红星闪闪奠定了基础。即使是在2003年的SARS肆虐香港时期,香港电影人们依然踊跃地出席了金像奖颁奖典礼。

不过,刚过而立之年的金像奖更多只是一个SHOW――香港人喜欢举办各种各样的SHOW,明星粉墨登场,观众也只是追求一时的。 一句话吐嘈

你们真的已经把《寒战》当作救命稻草了吗?

――陆剑青梁乐民的最佳导演提名

果然是入选无下限啊!

――《消失的子弹》的最佳编剧提名

金马奖已经成笑话了,何必呢?

――郑中基凭《低俗喜剧》再提名最佳男配角

您还是把奖给张学友得了,求你了。

――《大上海》的最佳原创电影配乐提名

您这到底是在黑我内地人民啊,还是在黑我内地人民?

――《画皮Ⅱ》被提名最佳两岸华语电影

原来我们一直吐槽的东西在你们眼里是最佳啊,受教受教!

――《血滴子》的最佳服装造型设计提名

这,需要编剧吗?

――《低俗喜剧》的最佳编剧提名 最佳电影 《低俗喜剧》

如果香港电影没人了,您就直接说没人了,如果香港电影没电影了,您就直接说没电影了,弄了这部粗制滥造的鸡贼式作品出来凑数到底想怎样?这该算得上是彭浩翔先生有史以来最差劲的电影了,故事情节导演技法通通为零,这在昭示香港电影理应灭亡么? 《寒战》

如果放回十几年前,人们会说《寒战》这样漏洞百出的电影都能被肯定?如果放到十几年后,我真不希望人们会说,哪怕拍个一般的电影呢,哪怕拍部《寒战》呢!所以,亡,是有缘故的。 《消失的子弹》

金像奖金马奖的脑子都进水了么?这样一部全篇抄袭的电影都值得赞颂?《福尔摩斯》、《柯南》、《铁面无私》、《通缉令》、《黄金大镖客》、《牛津杀手》、《深度谜案》……要列下去吗? 《车手》

银河映像的人要笑了,这么一部在银河前20名不入的作品也能享受如此待遇,我《毒战》岂不要直接列入年度最最最佳超级无敌电影了?可是《毒战》在我银河也是十强不入的啊。 《逆战》

看到这个名字我真无语了啊,想当年我可是粉过谢霆锋也粉过周杰伦的啊,但我真心认为这就是一出CS啊,金像奖难道真的以为骂得越多就代表关注越高么? 最佳男主角 梁朝伟

《一代宗师》演得不错……什么?那是今年的?哦,《大魔术师》撒得挺欢……又什么?《听风者》?哎呀,我劝您就别去参加什么颁奖了吧,丢人,万一得了更丢人了。 张家辉

演员呢,要注意保持演员的自我修养,您最近被捧得太高,更应该读读书看看电影什么的,就这《大追捕》,我猜想您大约都不知道东野圭吾叫什么名字吧?看了就该打死也不演! 杜汶泽

杜先生身子弱,咱就不调侃他了,不过即便如此,他现在心里估计也挺乐的,早些年啊,那么讲求演技,讲求来讲求去都只能弄个配角当当,现在好了,傻强长大了,当大哥了,于是这种不用演技的角色都被提名了。 梁家辉

梁先生家辉大约也是莫名其妙一头雾水吧,不过说起《寒战》一片,可能只有他一人是撑得起来的,尽管,这种毫无表现力爆发力的角色属于不用太多技巧的范畴内…… 刘青云

我算明白了,金像奖是专门黑刘青云的,早年那么多经典都得不到赞同,偏偏《我要成名》拿奖了,这次呢,《夺命金》都拿不到影帝,《消失的子弹》却提名了,金像奖,你真的那么恨我们青云哥吗? 最佳女主角 周迅

2012年周迅演过什么电影?哎,真的想不起来了,她似乎还停留在《李米的猜想》那个年代里呢。哦,演了《大魔术师》,演得什么来着?“如果我和你妈同时掉到水里你先救哪一个?”清楚!明白!想起来了!

还是周迅?2012年周迅演过什么电影?哎,真的想不起来了,她似乎还停留在《李米的猜想》那个年代里呢。哦,演了《听风者》,演得什么来着?变装癖?不对不对,明明是时装走秀模特儿嘛,想起来了吧? 郑秀文

提名者里数这位最合适,为什么,因为她唱了首多好的歌啊,“哆来咪”,通过歌声控诉了这个米价日益高涨的社会,堪比《多收了三五斗》,谁说唱歌不能拿影后的?下次我写个字拿个影帝给你们瞧瞧! 杨千

第9篇:香水电影影评范文

此后多年,一提起“荷尔蒙”,我首先想起的,就是录像厅那种气味。

每逢新出品的香港电影遭遇批评,人们感叹香港电影江河日下,我就设想出一个穿越把戏:把如今的香港电影穿越到八九十年代去放映,把八九十年代拍的香港电影穿越到现在放映,结果如何?

事实上,我在大巴上看到《天若有情》、《英雄本色》,不由万分诧异,剧情难道不是漏洞百出的吗?对白也不乏点,怎么当时毫无觉察?

如今我们的眼界更开阔了,资讯更丰富了,而香港电影的价值观和叙事方式的进化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如今国门大开的观影世界。人更热爱得不到的东西,《志明与春娇》、《维多利亚一号》还有3D《肉蒲团》这种纯港味电影反而得到内地观众的认可。

从数量上,当时可以看到的电影很少,尽管当时国产电影的数量非常惊人,但从内容形式上,当时可供选择的电影类型很少,多数是现实主义、主旋律。八十年代末,出现以国产录像片为载体的CULT片狂潮,但这股潮流很快就被压制下去。相对合法的而且数量庞大类型众多的,还是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的水准其实没有变,没有更好或者更坏,是我们变了。香港电影的进化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观众的进化了。

现在的金像奖并非是一个小圈子的自娱自乐。目前的电影市场格局就这么大,这个圈子看起来小,却并不是出于它本意,而是像样的电影也就那么些,因为它的现状限制了它的开阔。也正因为香港电影票房萎缩,电影制作成本高涨,影人资源日益老化,等等原因,催生了导演北上。

香港导演能够北上圈钱,说明还未江郎才尽。导演北上,其实扩大了他们的胸怀、见识和电影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