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材料作文怎么写范文

材料作文怎么写精选(九篇)

材料作文怎么写

第1篇:材料作文怎么写范文

迅速突破瓶颈、打通思路的关键在于:从自己储备的材料中充分开掘出与作文主旨的性质、情理、关系、条件、程序、因果等完全吻合的“要素”,再进行“同一要素”的搭桥、对接!

我曾用材料《你怎么看自己》辅导学生贯通思路:有一位牧师的女儿,天生的脑性麻痹患者。全身不能正常活动,且无法言语。但她却靠着无比的毅力与信仰的支持,在美国拿到了艺术博士,并到处现身说法,帮助别人。有一次,她应邀到一个地方演“写”(不能开口讲话的她只能以笔代口)。会后,一个学生当众小声发问:“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没有怨恨吗?”这个问题很敏感很尖锐,在场的人士深怕刺伤了她。只见她笑着用粉笔在黑板上写道:①我好可爱;②我的腿很长很美;③爸爸妈妈非常爱我;④上帝这么爱我;⑤我会画画,我会写稿;⑥我有只可爱的猫;⑦还有……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她接着写道: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几秒钟后,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天,许多人因为她的乐观而得到激励。

在研读材料的过程中,我有几处停顿,作解释或者提问题。一是“但她靠着无比的毅力与信仰的支持,在美国拿到了艺术博士(学位)”。我说,读到这里你们一定会以为自己找到了材料的“主旨”,其实不然。研读命题人提供的作文材料一定要有“整则(亦即‘整篇’)”的意识,因为这会儿才是材料的开始,还在“叙述中”,而揭示材料“主旨”的话很可能在后边。不过,考场作文时以“此(即靠无比的毅力与信仰成就自己)”为意并不算“跑偏”,只是“欠精准”也不“新颖”而已。第二处是“一个学生众小声地问:‘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没有怨恨吗?’”。我说如果从这个学生的提问中采撷立意的因素,也是欠妥的。因为这个环节(或曰细节)属于“枝节”,是用来衬托主人公的:如此这般冒失、尖锐、敏感的问题已经不能让她难堪和尴尬,她早已经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诠释了这个问题。第三处是“她接着写道: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我告诉他们这一句才是整个材料主旨的“精髓”,因为它是女主人全部行为的原则和指针,换句话说,它揭示了人物行为的思想基础,而且最有新意,其境界和格调远在前面所述的一般人毫不费力可以抽象出来的所谓“毅力”“信仰”之上。这就是我们常要求的“人人心中有笔下无”,达到了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发展等级”所规定的高度和深度。第四处是末句“那一天,许多人因为她的乐观而得到激励”。我停留了一会儿但“无线电静默”,留给他们一个“空白”,让他们去思考。

接着,我拿来广东省近六年的高考作文题进行“对接”实验。看完作文题后,我抛出一个问题:这六年的高考作文题,能不能用《你怎么看自己》来写?他们没有把握。我紧接着把问题变换成:能不能把这六年的高考作文题置换成《你怎么看自己》?他们似乎有点儿把握。我说那就试试。于是,一番静思默想后得到了如下结果:

考场作文的问题要在考场外即备考阶段加以解决。单就“材料”来说,有两大问题亟需解决。一是努力扩张作文取材的“扇形面”,让更多的材料进入作者的视野,以保证作者可以从尽可能多的材料中遴选出“优”质材料以完成写作任务。这是“十以当一”。二是充分挖掘已掌握的材料中的各类要素,按照“‘材料要素’与‘作文主旨’同一”的原则将这些要素与尽可能多的作文题进行“对口(主旨)衔接”。这是“一以当十”。

大家可以试试,将2004年、2005年的广东省高考作文题拿来“对接”一下。

第2篇:材料作文怎么写范文

作文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又是应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加深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比较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就是要用“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手抒我情。”作文是写作个体的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我想只要不断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使他们想写、愿写、敢写,就能够在写作中获得丰收。当然,要写好作文,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要多看。就是要多观察,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写的材料,这就要求有丰富的生活,有更多的实践。除校内生活外,还应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参观、访问、出游、看电视、劳动等等,都是积累作文材料的原始来源。在活动中,要多看,要看得细,看得全,抓住事物特征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写作文才有内容,才能做到具体生动。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是写好作文的基本条件之一。

第二, 要多读。小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课本,还必须在课外进行大量阅读,阅读书刊杂志。阅读不但能拓展视野,提高认识,陶冶情操,丰富作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写作的技巧。因此在阅读时,学习作者怎样选择材料,怎样用词造句,怎样安排材料,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等等。通过阅读不断积累语言,积累写作方法,积累写作内容,积累范文,作文就能逐步提高。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 要多想。一方面要从“多看”“多读”中多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借鉴的能力。如:在生活或活动中观察时要多想,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有什么意义。这就要求小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细心洞察周边的事物,不但要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样在写人记事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深度。另一方面是作文之前要多想,做到想好再写。作文时,不仅是让人知道所写的事的具体内容,还要让人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意途。这就是要想好文章要选好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怎样安排,怎样用词用语,这些在动笔之前都要想好。

同学们如能在学习中注意以上几个方面,再加上平时常写,写后养成勤修改的习惯,作文水平一定会进步很快的。

第3篇:材料作文怎么写范文

一、要做到“六个善于”

(一)要善于学习思考。要有自己的东西,并在材料写作时得到充分的运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时的积累,求得是一时的爆发。要记住“功夫在诗外”这句话。

(二)要善于察颜观色、追本朔源。要揣摩、推断领导的意图,写讲话稿时,讲领导想讲的话是基本要求,讲领导想讲又讲不出的话是真水平。同时,善于追本朔源,知道领导开这个会议、讲这次话的真正意图,知道了,写一个符合领导口味的材料就不难,否则,无论怎么努力,不一定对得上频道。同时,材料写了以后,不能就一放了之或交到领导手上就算了,要到会议现场体会会议效果,有没有吸引力、震撼力,自我评价材料的优劣和领导满意程度,对一对领导的思路。

(三)要善于搜集、积累、加工材料。能为我所用,平时有积累,用时就能够信手拈来,水到渠成。要有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本领,要见微知著。

(四)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形势。观察分析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形势,特别是对业务和队伍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要有洞察力,做到心中有数,写出来就能够言之有物,不至于干巴巴的没有内容,变成文字的堆砌。

(五)要善于总结反思。对每一个材料都要总结反思,不能写过了就丢到身后,有空时多揣摩揣摩、回味回味。同时,要多学习别人写得好的材料,学习别人运用材料的方法、怎么谋篇布局、如何谴词造句,如何论证的,等等,必要时,要象解剖麻雀一样解剖文章。经典或自己认为写得好的文章,可以反复看,反复研究。

(六)要善于团结协作。“三个臭皮匠顶得一个诸葛亮”。“三人之行必有我师”。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知道得越多,在其他领域就知道得越少。知识最渊博、最丰富的人,也有他的盲点、弱点;一点知识也没有的人,也有他的智慧。所以要善于团结协作。

二、要克服“两种心理”

(一)要克服浮躁心理。不能静不下心来,进不了状态,形不成自己的思路或被别人原有的思路所左右。要静下心来分析我这个材料怎么写,怎样把他写好,写得出彩,得到领导及听众的认可。

第4篇:材料作文怎么写范文

关键词:材料;生活;书籍;表达;抄写;积累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我的具体做法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留心细节,寻找写作原料(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只要学生善于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细节,难道还会愁没有材料可写吗?其实,农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更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写作素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平时自己的农村生活中寻找写作的原料,用心灵去感受生活,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寻找写作的原料,即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并随时记录下来,要让学生知道,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引导阅读,丰富写作语言(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不要相信文章作法之类,已有定评的大作家的作品就告诉读者怎么写。”其实,学生在阅读中不仅是感知了作品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还会在读书中悟出怎么写,而这些又恰恰会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三、自由表达,积累丰富素材(说)

写作教学最关键的一点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不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反感。让他们随心所欲地爱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写自己的东西,允许他们自由地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生活,不武断地限制他们的题材,鼓励学生去扩大自己的语言范围,允许他们自由选择题目,真正地为学生自由表达内心世界提供有利条件和空间,让他们有充分的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厌恶写作中脱胎出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四、坚持抄写,培养写作习惯(写)

第5篇:材料作文怎么写范文

【关键字】语文;文题;作文教育

作文教学一直是各科教学中的难点,"文无定法",作文教学 亦无"定法",一直以来,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比较滞后,不少人以之为,不敢问津。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弊端,严重地桎梏着作文教学的前进。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行文运笔的深广性及灵活性。

一、增强拟题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一个新颖,别致的文题,读者对于整篇文章,从心理上说,一开始就有一种喜欢的情绪。文题拟得好,对—个训练扎实的高中学生来说,文章已成功了大半。

1.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

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作文成功之路》2000年l期例文《一生走不出你浓浓的爱》,作者用饱含真情的语言把一些平淡的材料以铺陈叠加的形式表达出来。文题用了作者直抒胸臆的一句话,把全文琐碎,平淡的材料紧串在一起,使文章形如—个橡皮套袋:材料越多,内容越丰富,套袋就会更圆,母亲为儿一生操劳的形象也就越来越丰满。这句话就起到串连材料,点明主旨的作用。这样,作品也因之而增添了无穷的亮色。

2.材料来拟定文题

想象和联想是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写作,常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这样文章联想不丰,味道不足,干巴而瘦弱。而联想却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从内容上讲,可以加重加厚作品内涵,使主题得以较大幅度的凸现。从修辞角度上说,这种具有类比性材料的反复叠加,对主题就有鲜明的强调作用。此类文题的设置,因为它在形式上隐含了基础材料,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带有较大的模栅性。也正是这种模栅性,使文题本身具有较大信息张力的同时,也为读者了解全文主旨设下悬念。而从读者欣赏作品的角度来说,其思维过程为: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主题。这—过程与作者的创作思维过程恰好相反。-看到文题后,最先关注的是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而涉及基础材料;读者在对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行分析感悟之后,才能叩响文章主题之门。

二、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最直接的素材来源。让学生到劳动中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领悟生活,这样才能得到第一手习作素材,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

例如:学生对锄草劳动并不陌生,却难以将这项活动写具体,往往写成“我们认真地锄”,使劲地拔,“一会儿就锄了一大片”等这样空泛的文章。此时如果老师空讲怎样写具体,学生写起来肯定还是有困难的。为了指导学生写好、写具体,于是在锄草劳动前,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平时自己是怎样锄草的,在锄草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学生说:有一种俗称‘拽倒驴’的草,根扎得很深,有时,一个同学是根本拔不掉的,要几个人合伙拔。我顺势启发:你们用力拔它却拔不出来,好像在跟人们怎么样,这时你们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劳动时再认真体会一下。通过课前点拨并组织学生参与锄草劳动,学生写出了十分真实具体的文章。如有个学生在习作中写道:我用了全身的力气,拔那棵‘拽倒驴’只拽掉了几片叶子,而它的根却纹丝没动,好像在跟我作对,这下可把我给气坏了,心想:我非把你拔下来不可。于是,我叫来小亮和小明,我们三个一齐用力,嘴上喊着:“一、二、三”,那棵“拽倒驴”被我们拔了下来,我由于用力过猛,弄了个四脚朝天,把屁股墩弄得生疼。试想,没有这份深刻的体验,哪有这么“饱满”的语言!

生活处处有文章,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都有快乐和宝藏。”正如海边沙滩的见壳,拾起来串成一串,便是一条美丽的项链。

我们的作文训练不能离开学生见闻的实际,更不能离开学生真切的农村生活。农村学生习作的素材只要立足于农,平时注意引导学生多看、多读,多想,重视材料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写作的材料丰富了,写作的底蕴增厚了,思维拓宽了,语言有了个性,写作水平就在具有农村特色的基础上得以提高。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平时留心生活,留意观察,留神生活中“有价值的”生活素材,那么,孩子的笔下一定会不断流淌出富有现实生活底蕴的美文。

参考文献:

[1]唐柏红.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体会[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

第6篇:材料作文怎么写范文

【关键词】学生;写作取材;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163-01

前苏联心理学家A.科瓦廖夫在《文学创作心理学》中指出:“任何创作过程都包括两个方面,这就是:第一,个体在反映现实的过程中积累生活印象,舍此,任何创作都是不可思议的;第二,对这些印象进行创造性加工和把这项工作的成果用语言表现的形式投射出来。换句话说,创作过程不是别的,而是双重的变换过程,就是:第一,即把外部刺激的能量变换成知觉的显示或现实的形象;第二,把形象变换成作为形象客观化、物质化的体现的文字描写。”从科瓦廖夫提出文学创作的“双重转换”的心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写作首先是事物向认识的第一重转换。而在我们平时写作训练实践中,发现小学生倍感苦恼和困惑的就是“无米之炊”,是从“物”到“意”的这第一重转化上。我对自己任教班级学生曾作过一次调查,问他们觉得作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有60%的学生回答是不知道写什么,可见指导学生获取写作材料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奠基工程,下面谈谈笔者平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获取材料的三条途径:

一、要让学生善于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儿童认识事物的基本途径,也是获取作文材料的主要形式。

小学生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笼统,不精确,缺乏比较精细的分析,有时看不出事物的主要方面和特征,弄不清事物间的联系,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小学生观察力的首先条件是向学生明确地提出现象的目的、任务和具体方法。首先,教师必须明确地给学生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发学生既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又“有的放矢”的观察习惯,掌握有顺序、有重点的观察方法。训练方法就是用“问题”导向目标,即根据作文训练的进程,确定观察的范围、对象,再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重点,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在观察中寻根溯源,边观察边思想,直到逐个弄清这些问题为止。如看图作文,如果笼统地只让学生看图后,然后将图中的意思写出来,学生一般与不好,只有老师一步步引导,一边叫学生观察,一边指点讲解,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时候——在干什么——怎样干的——人物脸部表情怎样——动作神态怎样——各个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等,学生在全面、系统、认真地观察图画的基础上,才能完整地把图画的思想内容表达出来。又如,观察事件时带着这样的“问题”: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人参与?起因是什么?过程怎样?结果和影响如何?人们对这件事有何看法?等等,有了经地精心设计的“问题”导向,在不断的训练中,学生会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观察要领,进行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的观察,从而使作文材料的源泉得以涌流,写起来就言之有物了。

二、要充实学生的生活

小学生写作文,无非是写他们的生活。假如这件事是他们自己做过的,或者看到的、听到的,他们对这样事就会有认识或有感情,那么就可以成为习作的材料。反之,如果要学生写作文,只给他们简单的题目,学生就会感到空洞笼统,没啥可写。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看。儿童的阅历浅,经历的事情是十分有限的。因此,世界对他们来说既是陌生的,又是事于魅力的。教师带领学生去观察世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一一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他们会满腔热情地跟着老师看一看奇妙无比的世界,积极投身到色彩斑谰的社会生活中。有一次,学生参观了学校附近的残疾人福利厂,亲眼目睹了那残疾人如何克服自身的困难认真工作,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生活问题,还为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通过参观中的“看、听、问、想”(参观前加以指导,指导他们观察哪些方面,对工人提哪些问题等)。让他们深深地感到社会主义的政策好,残疾工人的精神高,心中自觉地涌出写作的冲动,回校后就让他们把福利厂的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学生们就认真地写起来。这样,对于他们来说,写作是件乐事,是他们自己想写,有许多话要向别人倾诉,他们怎么还会为没什么可写而感到苦恼呢?

让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我们作文教学指导学生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时间、空间上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作为教师还应善于抓住各种转瞬即逝的写作材料,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如学生常收到亲友的来信,写加信是他们的实际需要。此时,教师可结合这种需要指导学生写加信。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针对对方的来信与回信,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亲友的来信与好回信。这种训练,对象清楚,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学生有话可写。

三、要发挥学生的想象

想象是个体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言语的调节下,对人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从而产生新表象的心理过程。由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增强,生活阅历的丰富,学生头脑中获得了较多的感性材料。这样为激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提供可能,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拓展素材的积累空间,获得更多的写作材料。

由此及彼,展开联想是寻找材料的一种好方法。如写《我的老师》一文,可指导学生由老师的某件事“顺滕摸瓜”联想到其他事情。首先想到(1)有一次,放学之后老师仍在办公室备课批作业。从老师工作负责又想到(2)一名学生生产缺课,老师特地上门给那位学生补课。从他关心学生,又想到(3)一次去野餐,一名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老师自掏腰包给他备好食品和饮料……这样,通过浮想联翩,学生就批到了许多材料。

第7篇:材料作文怎么写范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方法;建造

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文教学毋庸置疑是一个重点,但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要么没有正确认识,要么缺少过程指导,更使其作为一个难点,往往耗时多而收获少。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研究课程目标、学生的写作困难出发,制订有序的教W内容,将每一点落到实处,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以房屋建造的五个主要步骤为例开展作文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步骤,提升写作技能。

第一步是以明确房屋功能为例,引导学生把握作文主题

我告诉学生,写作首先要审好题立好意,把写作意图搞明白,就好比建造房屋首先要明确所要建造房屋的功能,这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这一步没走对,后面花再多功夫也是白搭。

像平时不框定范围的日记、随笔一类的文章,相当于给自己建造房屋,首先在头脑里要对这栋房屋的功能有清晰的定位,确保建造起来的房子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时候就需要去仔细揣摩、认真梳理,把对方的意图搞清楚。材料作文的主题蕴含在材料当中,同样需要仔细审查、分析、研究,切实弄清主题是什么。如果不假思索,囫囵吞枣,动笔就写,写出来的作文往往就会跑题。我把审题作为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专门对学生加以训练。对于学生的自主作文,不限主题,但必须始终围绕一个中心;对于材料作文,则在课堂上列举大量材料,让学生去发掘主题,并当堂说出确立的依据。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一些学生“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问题得到很好解决。

第二步是以绘制施工图纸为例,引导学生列好写作提纲

主题明确后,我要求学生根据主题认真思考准备写作的作文类型和结构,在此基础上列出写作提纲。我对学生讲,确定文体、撰写提纲犹如建造房屋要绘制好施工图纸一样。一张完整的施工图纸,就是要根据房屋的功能对房屋的总体布局、外部形状、内部布置、结构构造、内外装修、材料作法以及设备要求、施工顺序等提出明确的要求。

作文写作也是这样,针对确定的主题,可以采取多种文体,究竟哪种文体最为贴切,需要仔细斟酌。而针对确定的文体,则要思考这种文体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比如写作议论文,从哪些方面去论述最为完整,先论述什么,再论述什么,逻辑是否严谨,层次是否合理,等等;写作记叙文,描写什么,记叙什么,选择怎样的叙述人称,设计怎样的叙述顺序等问题,都要在深思熟虑后通过提纲体现出来。在平常的课堂训练中,我让学生根据一段材料说出主题和文体,并针对性地列出提纲,然后抽几位学生阐述,其余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最后由我点评。通过这种方式,大家对写什么、怎么写等问题基本上做到了心中有数,对作文的框架结构、逻辑顺序等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平常的课外作文,我并不要求学生全部都写出来,有的写出题目、列出提纲即可,并及时讲评,既节省了时间,又训练了思维,学生也不会感到枯燥。

第三步是以挑选建筑材料为例,引导学生选优文章素材

在平常作文中,有的学生的作文因缺乏素材而显得平淡无味,有的学生又因素材太多而不知道哪些该用哪些不该用,甚至觉得某个素材很新颖,不用很可惜,结果用了之后反而冲淡了主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于是我问学生,有些房子哪怕遇到很小的地震就震裂震塌,甚至遇到一阵大风也会垮塌,除了受地质构造、场地条件、房屋结构、建筑形式等因素影响外,还有哪些原因?许多学生在回答时都谈到了建筑材料的问题。我由此引导学生说,建筑材料选择不对,比如使用“干打垒”等土筑墙形式,用泥、砂等作为主要粘结材料,房屋的整体性和抗震性就会很差。写作文也是这个道理,作文的“建筑材料”也就是素材选取不恰当,写出来的文章同样缺乏整体性和“抗震性”。怎么在素材选择上提高作文的整体性和“抗震性”?我要求学生重点把握好4个字:“积累”和“取舍”。注重积累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懂得取舍才能确保“方向不偏、目标不变”。与此同时,针对不同主题的作文,必须善于鉴别、欣赏和选择素材,只选用有利于提高作文整体性和“抗震性”的素材,其他素材哪怕自己觉得再漂亮再舍不得也坚决不用。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和校正,学生作文论证更加充分、主题也更加鲜明了。

第四步是以开始建造过程为例,引导学生用准写作语言

房屋建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按照图纸要求,运用建筑材料施工,使房屋最初设计目的得以实现的过程。作文写作也是这样,要根据写作提纲,恰当运用素材组织语言,最终使主题得以完整体现。房屋建造过程中要注意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决不能偷工减料。而作文写作过程中同样需要认真组织语言,准确把握词语的选取应用、句子间的联系呼应、段落间的递进承接,否则就可能词不达意、逻辑混乱、结构松散,最终体现不出应有的主题。我把这个道理讲给学生听,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从字、词、句、篇等方面仔细斟酌是否准确和必要,表述不准确、不恰当的及时调整,可写可不写的坚决不写,尽力使最终留下的都是“干货”。与此同时,我也告诉学生,就像建造房屋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当初的考虑不全面、设计不合理而进行局部调整一样,动起笔来也不完全原封不动根据提纲来写作,而是一个在提纲基础上再提炼、再深化的过程。写作过程中发现不合适或者不正确的地方,就要停下来,立足主题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应当如何调整。

第五步是以进行装潢美化为例,引导学生注重文章修改

在日常训练中,我以房屋的装潢美化为例子,向学生强调作文修改的重要性,纠正部分学生作文写完就撂到一边不管不顾的不良习惯。我对学生讲,房屋建造好后进行装潢美化,大家都知道是必要的。诚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初写出来的作文,尽管能够表达写作意图,但还不完美、不精致、不生动,必须经过反复的雕琢与思考、推敲与修改。通过房屋装修中墙面装饰、家具摆放、房间配饰、灯具定制处理等细节,引导学生思考作文的谋局布篇是否合理、素材是否围绕中心、主题是否明确、用语是否准确等。在方法上除了利用学生自评、老师讲评等方法之外,还组建作文评改小组,利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和“旁观者清”的特点,学生间相互评判、批改作文。通过群策群力,同学间取长补短,从而获得不同的写作灵感,掌握更多的写作方法。

参考文献:

第8篇:材料作文怎么写范文

(发表于2004年12月23日的《皖北晨刊》)

写作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不出作文来。

写作积累具体有四个方面:

一是材料的积累。材料是写作之源。写作材料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有很多美的事物,学生要学会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捕捉生活热点,在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有意识的捕捉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并随手记下。这样,发现多了,积累也就多了。阅读和听取,则是获取写作材料另一途径。对于生活范围较小,生活经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从这一源头获取材料最为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听取轶闻逸事,可以使他们获得许多无法亲身接触到的材料。可见,学生要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通过留心生活,精于阅读,学生材料积累多了,便不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状况,而是泼洒成文。

二是语言的积累。语言是文章这所房子的砖瓦,中学生要有意识的积累语言,读书看报,碰到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听广播看电视,甚至听别人说话,得到的美妙言语,都要记下来。平时碰到的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等,只要自认为生动美妙的,就积累。这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同时,生活中碰到的生字词,要查字典。经过积累,语言丰富了,写作文时自然左右逢源。

三是情感的积累。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写作者只有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真情、深情、纯情、至情(如对师长的敬爱,对同学的友爱,对弱者的同情,对坏人的憎恶等等)付诸写作对象,文章才能情深意切,字字动心。可见,写好作文,中学生必须有情感的积淀。而事实上,情感积累丰富了,写作时人禀七情就能自然流淌,进入一种情不能已的境界,写出的文章生动感人。

第9篇:材料作文怎么写范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材料问题:要使文章有血有肉,离不开丰富的材料;语言乏味:当前很多学生的作文语言乏味干瘪,缺少文采,整篇文章面目可憎,让人不能卒读。真对这种情况我从报刊杂志上,网络上搜集很多文采斐然的美文,要么印发给学生,要么在上作文课的时候读给学生听,并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并给学生讲解好的开头(凤头)、结尾(豹尾)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经过长期期的努力,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文体混淆:现在高考作文要求往往是文体不限,对此很多学生产生了误解,认为怎么写都可以,只要成文,结果造成很多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既不是记叙文也不是议论文,非驴非马,好像四不像;情感不真:文章所抒发的情感要真实可感,不要抒而不真,文章应该做到“感人先感己”。学生有的文章根本没有什么情感,就是在那里喊一气空口号,因此,学生要用心去亲身体会和感受,这时流露的才可能是你的真情实感,对中学生写作问题类型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情感不真,具体材料请详见:

1、材料问题:要使文章有血有肉,离不开丰富的材料。当前学生作文运用的材料普遍存在着陈旧老套的现象。须知“文章合为时而著”,只有具有时代感、新鲜感的材料,才能让人读来耳目一新,这样的文章也才能具有时代感,也才能为时代服务。为此,我告诉学生多订阅报刊杂志,写作当中要用新材料,一方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一方面选取好的给学生材料学习,这样就利益丰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占有新鲜的、富有时代感的材料大大增加了。

2、语言乏味:当前很多学生的作文语言乏味干瘪,缺少文采,整篇文章面目可憎,让人不能卒读。真对这种情况我从报刊杂志上,网络上搜集很多文采斐然的美文,要么印发给学生,要么在上作文课的时候读给学生听,并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并给学生讲解好的开头(凤头)、结尾(豹尾)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经过长期期的努力,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3、文体混淆:现在高考作文要求往往是文体不限,对此很多学生产生了误解,认为怎么写都可以,只要成文,结果造成很多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既不是记叙文也不是议论文,非驴非马,好像四不像。针对学生缺乏文体意识,我们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写作时要强调各种文体知识,弄清各种文体的差异。

4、情感不真:文章所抒发的情感要真实可感,不要抒而不真,文章应该做到“感人先感己”。学生有的文章根本没有什么情感,就是在那里喊一气空口号,因此,学生要用心去亲身体会和感受,这时流露的才可能是你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