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主语范文

主语精选(九篇)

主语

第1篇:主语范文

的是李讷和汤生提出的汉语是主位突出的语言(topic-prominent language)的观点(li&thompson,1976)

。然而李讷与汤生的主位仅是一个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单位。而本文认为:主位不仅是话语

分析单位,而且是一个句法分析单位。本文的主要论点是:一、主位是汉语句子的标句词,它的存在具有心

理现实性;二、汉语“把”字结构中存在着子主位。本文还认为:汉语句子结构中主位位置的突出句法作用

以及子主位的独特存在,是造成汉语句子结构松散,行文造句自由的原因之一。本文对主位与子主位的讨论

是在管约理论(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的框架中进行的。

一、标句词与主位

1.英语中的标句词

标句词comp[①]的确立归功于布雷士南(bresnan,1970),他建议把一切句子,不论是从句还是

主句都分析为s?[②],主句中如无wh词[③],就把标句词comp空着;在句子转换为疑问句时,wh

词称入comp。

2.汉语中的主位

汉语中的wh词和英语的不同,并不全部位于句首,其分布较自由。如下:

(1)谁是小明?

(2)你什么时候去北京?

(3)你去北京干什么?

可见,wh词位于句首不是汉语的特征。然而,汉语中却存在着普遍的主题化(topicalisation)现象,

于是相应产生了句法上的主位。如下:

(4)鸡i,我吃了ti

(5)淮河i,我们一定要修好ti

根据乔姆斯基的论证(chomsky,1977),主题化是一个相当于wh移位的过程。这样,主位便自然地相当

于comp。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有两点:一、主位位于句外,分布不自由;二、主位处于非主目位置(?

-position),即?位置,于是便?约束[④]它的语迹。在管约理论中,wh语迹(wh-trace)亦被称作变

项(variable)。在逻辑学中,变项是相对于常项(constant)而言的,而管约理论中的变项并不完全等于

逻辑学中的变项,它更多的是一种句法意义上的变项。这一变项要满足两项句法要求:一、受?约束;二、

有格标记[⑤](+case)。这两项要求,汉语主题化后留下的语迹亦完全满足。

二、主位突出的观点

李讷与汤生认为“主位突出”是划分汉语语言类型的重要依据,由此汉语与英语等主语突出(subject-

prominent)的语言便区分开来,但李讷与汤生的主位是与述位(comment)相对的,他们认为汉语的基本句

子结构表现为“主位——述位”的关系。但这种意义上的主位并不能深刻说明汉语的句法本质,它只是一个

话语层次上的概念。

持汉语是主位突出的语言的观点的学者们还认为,汉语的述位多由主体和述位组成,故有“汉语套盒”

[⑥]之称(chinese-box style)。如“我今天城里有事”。“我”是全句的主位,而“今天”与“城里

”则又分别被认为是属于不同层次的述位里的主位。这显然是在话语层次上进行的一种话语分析,不足以说

明汉语句子结构的句法本质。从句法上考虑,象“今天”和“城里”之类的副词是说明时间和地点的状语而

不是什么主位。于是,在句子结构上便也不存在所谓的套盒风格。

汉语是主位突出的语言并不表现在“汉语套盒”上,而表现在主位的突出的句法作用以及子主位的独特

存在上。主体的突出的句法作用表现在两点:

1.普遍的主题化运动

汉语句子以主位作为标句词,主位是句子结构中客观存在的一个可以允许一定成分移入的位置。由于这

一原因,主题化运动在汉语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

(1)他对现在的什么事儿都看不惯,什么事儿也不想管,牢骚不停地发,麻烦不沾手,等离休[⑦]

。(申小龙,1991)

象这种句子很难设想会在英语中出现。英语中的主题化只是一种个别现象,如下:

(2)but his character i i despise ti这是因为主位并不是英语中的常设位置,故不是英语的标句

词。comp是英语中的常设位置,它是英语的标句词并触发wh移位。[⑧]如:

(3)whati will poirot eat ti

2.空主位的心理现实性

在汉语中,主位可以取词汇形式,形成非空位主位(non-gap topic);也可以取零形式,形成空主位

(empty topic)。请看下例歧义句:

(4)鸡吃了。

此句有两种解释,其一为“鸡吃了某物”;其二为“某人吃了鸡”。歧义的产生源于结构的差异。取前

一种释义,句(4)的d结构为(5):

(5)[cp oi[ip鸡j,吃了ei]]

取后一种释义,句(4)的d结构为(6):

(6)[cp oi[ip ei吃了鸡j]]

在(5)和(6)中,占据主位的分别是一个空算符(null operator),它们又分别为?约束一个变项

。在(5)中,受空主位?约束的是句子宾语;在(6)中,受空主位?约束的是句子主语。在汉语中,句

子主语或宾语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移入主位,然后删略,形成空主位[⑨]以及受其?约束的加同一下标的

(co-indexe)语迹,即变项。突出的主位正是汉语中大量存在的主语或宾语省略现象的根源。不管这种省

略是出于句法上还是出于语用上或文体上的原因,主位由于它的位置和地位在句子结构中的突出性,使得大

量的主语或宾语省略在句法上成为可能。实际上,在心理上人们总是把省略的成分自动地放在主位上来理解

,使得省略的成分虽无语音形式依然在人们的心理上占据突出位置,从而不影响理解的完整性。由此可见,

空主位的存在完全在于其心理现实性。

至此,我们可以把汉语空主位的形成规则形式化地说明如下:

(7)任何句子中的主语和宾语中的任何一个,且只有一个,可以随意性地(optionally)移入主位;

只有移入主位的成分可以随意删略;移位后留下的语迹总是受主位位置上的算符?约束。

三、子主位假设

前面说过,汉语的主位突出还表现在子主位(sub-topic)的独特存在上。子主位是笔者的一个假设,

姑且称之为子主位假设(sub-topihypothesis)。那么,子主位是如何形成又如何存在的呢?

当句子“鸡吃了”表示“某人吃了鸡”这一层意思时,“鸡”似乎占据主位位置,因为我们还可以用逗

号把“鸡”和其它成分分开:

(1)鸡,吃了。

但从它的d结构看出“鸡”不可能占据主位,因为主位已被空算符占据,形成空主位。其d结构重复如

下:

(2)[cp oi[ip ei吃了鸡j]]

当然,如果“鸡”在其它成分移入主位前率先进入主位,则是可以的。假设句(1)的主语为“我”并

且没有移位,如下:

(3)鸡,我吃了。

但这时“我”则不可能再移入主位,因为主位已被占据;于是“我”亦不可能被删略,因为根据我们的

空主位规则,只有移入主位的成分可删略。那么在与d结构(2)对应的s结构中,“鸡”应该选择哪一个

位置作为落脚点?乔姆斯基在《语障》(chomsky,1986b)一书中对他的x理论作了局部修正,他把s写作i

p,把s?写作cp,这样,ip和cp便都体现为向心结构了(endocentric consturction)。x理论中的

cp的结构如下:

(4)a.c"spec;c

b.c c;ip

其中,c与ip一起形成c?;c?又与标志语(specifier)一起形成最大投射c″或cp。标志语[

spec,cp]位置是疑问词移位的落脚点。如果我们把汉语的主位放在[spec,cp]这一位置,那么cp的中心

词(head)c位置还空着。这时句(2)中的“鸡”在s结构能否移向c?回答是:不能。因为把“鸡”移

入c将违反“双重充盈comp鉴别式”。

(5)双重充盈comp鉴别式[⑩](filtre):

当一个具有语音形式的wh短语占据某一cp的spec时,这一cp的中心词c不能再支配一个具有语音形

式的标句词。然而,从“鸡吃了”这一表层形式来看,“鸡”在s结构确实经历了移位,那么它移取的是一

个什么位置?

1.作为附加过程的子主题化运动

请看下面的一个选自波兰语的例句:

(6)maria zastanawiala sie[kto co maria wondered who what przyniseie]would bring。

玛丽亚想知道谁会带来什么’

句(6)方括号内的间接问句有两个wh词引号。表面看来,句(6)似乎违反了“双重充盈鉴别式”的

规定,但这个句子却是完全正确的,这一情况需要得到解释。波兰语句子(6)之所以正确,在于co在s结

构并没移入c,而是附加(adjoin)到ip上去了。co之彰的kto则按常规移入[spec,cp]。如下:

(附图 [图])

在(7)中,具有语音形式的成分占据了[spec,cp]位置,而c处却空着,故不违反鉴别式*5)的规

定。

在(7)中有两个ip,ip[,1]是基础最大投射(base maximal projection),ip[,2]支

配着基础最大投射ip[,1]和附加的np。np受ip[,2]支配但却不受ip[,1]的支配。关

于支配[①①]乔姆斯定义如下:

(8)仅当a受b的每个成份(segment)支配时,a受b的支配。(chomsky,1986b)

在(7)中,a便是np,b是i的最大投射,即ip[,1]加ip[,2]。np并不受i的最大

投射的每一个成分的支配,因为ip不支配它。但同时np又没脱离i最大投射的支配范围,因为ip[,

2]支配着它。故np并没有被从ip排除出去。对于排除(exclusion)乔姆斯基定义如下:

(9)如果b的成分没有一个支配a,b排除a于b外。(chomsky 1986b)

形象地说,由于附加而设立的位置宛如阳台。一个人在阳台上时,我们既不能说他在屋外又不能说他在

屋内。乔姆斯基规定短语只能附加到最大投射上去,附加的位置只能是?位置。

至此,我们可以确定“鸡”在与d结构(2)对应的s结构中的位置了。这一位置是一个附加位置,一

个?位置,即我们所说的子主位。(2)的s结构如下:

(10)[cp oi[鸡j[ip ti吃了tj]]]

为什么要把这一附加位置称为子主位呢?这是因为在汉语中(i)附加过程相当于主题化过程;(ii)在

表层句子形式(surface form)中可找到子主位存在的明证。

在主题化运动中,主题化了的成分总是从a位置移入?位置,并?约束自己的语迹;同时,留下的语迹

有格标记。而子主位的形成便是一个子主题化过程,以上的条件亦完全满足。和主题化一样,子主题化在汉

语也是一个经常性的运动,于是相应产生了子主位,这是子主位产生的句法依据。由于子主位也是人们注意

力集中的焦点,它的存在也具有心理现实性。对于这一切最好的证明便是汉语所独有的“把”字结构。

2.“把”字位与子主位

前面说在表层句子形式中可找到子主位存在的证明,便是指在汉语中存在着“把”字句这一特殊句式。

在“把”字句中存在着“把”字位。所谓“把”字句,是指用介词“把”将宾语提到动词前面的一种句式。

如:

(11)我[把鸡i]吃了ti

(12)我们一定要[把淮河ti]修好ti

而所谓“把”字位便是指“把”加np在句内所占据的位置。对于“把”字位内的“把”字成分(即“

把”加np)传统上有两种分析方法。其一是以黎锦熙、刘世儒两先生为代表的语义分析方法,他们把“把

”字成份依然看作宾语,即所谓的“宾提动前”(黎锦熙、刘世儒,1957)。但这种分析无法对一些在

语义上不是动词的受事的“把”字成分作出解释。如:

(13)你看看,把他跑得满头大汗。

(14)偏偏把老王病了。

在以上两句中,无所谓“宾动提前”。其二,便是结构分析法。张志公主编的《语法和语法教学》认为

,这种所谓的“把”字提宾句,“用在动词前面的宾语在意义上虽然依旧受动词支配,但是在结构上已经跟

那个介词合成一个介词结构,整个介词结构作动词的状语。”[①②]但是把“把”字成份看作状语也颇费

解,它是什么状语?方式状语?程度状语?它是如何修饰动词的?这一切似乎都说不清楚。另外,有时“把

”字还可以省略,这时“把”字位内的成份是作什么语?如下:

(15)a.他把眼睛看得都发红了。

b.他眼睛看得都发红了。

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途径便是把“把”字位看作一个子主位,把“把”字成分看作子算符。这一子主位

的形成是由于子主题化运动导致的。如果比较一下子主位与主位的信息结构,便会发现它们基本等值。如下

(16)淮河i,我们一定要修好ti

(17)我们一定要把淮河i修好ti

[子主位;已知信息][新信息]

另外,它们在句法上也等值。它们都处于?位置,都分别是?约束自己移位留下的语迹,这个语迹都带

格标记。所不同的是,主句完全位于句外,而子主位都处于一个“阳台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子主位的形成总是导致主语向主位的移取,且只有当主语移入主位后,子主题化过程才

能开始。否则,句子不合语法:

(18)把淮河我们一定要修好

由于以上原因,当句子结构内有子主位时,句子的主语位置一定空着,里面留下主语的语迹。主语移入

主位后,其删略为任意性的,这一情况我们的空主位形成规则已充分说明。下面请看(17)的s结构(1

9):在(19)中主语先移入标志语,即汉语的主位位置,然后宾语移入子主位。其中i[①③]也移了

位,它从中心词位置移入中心词位置,故称之为head to head移位。i的移位是随意性的,这种移位和“双

重充盈comp鉴别式”无关。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子主位假设在句法上完全是成立的,它符合我们对“把”字句的语感。由于

主位在汉语句子结构中的突出存在,汉语行文造句较为自由,移位和省略的自由度较大。而子主位的形成总

是先触发主题化运动,更使得句子结构松散,弹性增大。在“把”字句中,由于子主位的存在,主语移入主

位,由a位置移入?位置,和谓语关系愈见疏远,故省略往往势在必行。这足以说明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大

量运用的许多“把”字句是不带主语的。当主位为空主位时,“把”字在子主位的删略在句法上是随意性的

。如下:

(附图 [图])

(20)a.[cp oi[ip把鸡j[ip ti吃了tj]]]

b.[cp oi[ip鸡j[ip ti吃了tj]]]在“把”字句中,主语移入主位后省略与否往往由语用

或文体因素决定,但其省略的可能性及可行性却是完全由句法决定的。句法的决定性表现在:(i)主位的突

出性;(ii)子主题化触发主题化过程;(iii)空主位具有心理现实性。

现在,我们可以把子主位的形成规则形式化地说明如下:

(21)当且仅当主题化过程完成以后,子主题化方可进行;子主题化形成子主位;子主位?约束移位

后留下的语迹。

四、结束语

本文讨论了汉语中主位的性质及其形成规则;提出了子主位假设。本文的结论是:(i)汉语中的主位具

有句法突出性,它是汉语句子的标句词;(ii)空主位的心理现实性是汉语中主语和宾语省略的原因;(iii

)子主位在汉语中是一个客观存在;(iv)子主题化总是先触发主题化运动。本文认为以上这些因素是导致

汉语和西方语言(如英语)相比,具有“动态”感的句法原因之一。

①comp=complementizer

②s?由comp加s组成,为最大投射。

③指具有wh性质的词。

④?-binding。约束理论(binding theory)指出,np移位后对其语迹进行主目约束(a-binding)

,而wh词移位后对其语迹进行非主目约束。

⑤格理论(case theory)规定语迹须带格标记(case-marked)。

⑥详见charles f hlckett,(1958)a course in modren linguistics。

⑦实际上除第一句有非空位主位外,其它各句在主题化之后都形成了空主位。另外,(1)中还有子主

题化发生,形成了子主位。

⑧在英语中移取x(move-x)具体体现为np移位(np-movement)和移位(wh-movement)在汉语移

取x体现为np移位和主题化运动。

⑨一般认为空主位是在d结构基础生成的(base-generated)(haegeman,1991:42d);笔者认为汉语

的空主位只能在s结构经移位和删略形成,故严格地讲,象[cp oi[ip ei吃了鸡j]]这样的结构已不是d

结构,因为它已经历了一次移位,即主语移取主位。

⑩详见haegeman(1991:348)。

①①支配(dominance)须放在树形图中来理解。

①②详见张志公(1957:232)。

①③i,即infl,汉语意思为“屈折成分”。在(19)中,i不移位,句子亦正确。如:

我们把淮河一定要修好。

参考书目

黎锦熙、刘世儒:(1957)《汉语语法教材》,商务印书馆。

申小龙:(1991)《中国句型文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宋玉柱:(1991)《现代汉语特殊句式》,山西教育出版社。

张志公:(1957)《语法和语法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brresnan,j.(1970)on complementizers:toward a syntactic theory of complement types,foundatio

ns of language,6,297-321.

chomsky,n.(1970)remarks on nominalisation,in jacobs,r.and p.s.rosenbaum (eds),english trans

formational grammar,184-221. chomsky,n.(1977),on wh-movement,in culicover,wasow and akmajia

n,eds.

chomsky,n.(1981)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dordrecht:foris.

chomsky,n.(1982)some concept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theory aof government and binding cam

bridge,mass:mit press.

chomsky,n.(1986a)knowledge of language,its nature,origin,and use,new york:praeger.

chomsky,n.(1986b)barriers,cambridge,mass:mit press.

chomsky,n.(1988)language and problems of knowledge.the managua lectures,cambridge,mass:mit

press.

haegeman,l.(1991)in troduction to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oxford:basil blackwell.

hockett,c.(1958)a course in modern linguistics,london:mackmillan.

第2篇:主语范文

【关键词】主谓谓语句;大主语;小主语

主谓谓语句是基于结构分析而得出的一种现代汉语句式,是由主谓谓语充当谓语的句子,是汉语特有的一种句式,是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

本文将从大主语入手探讨一下主谓谓语句的类型。根据大主语的词性和结构的不同,结合大主语和小主语的语义关系,将主谓谓语句分为以下11 种类型:1.胳膊扭伤了。2.自行车他骑走了。3.一锅饭三个人吃。4.三个人一锅饭吃了。5.东西用不上的放着。6.前面的那个人,他是小明的爸爸。7.苹果两元一斤。8.他办事草率。9.跳舞我不会。10.他什么时候走我不知道。11.赞成我理解。

下面我们依次来分析一下这十一种主谓谓语句。

1类的结构式是:NP1――(NP2――VP),小主语是大主语的一部分,NP1与NP2具有领属语义关系,在语义上可以表示为:领事――(分事――VP)。

这种句式要注意与名词性偏正短语作主语的句子的区分。领属关系的主谓谓语句的动词先与小主语组合,然后再陈述大主语,大小主语之间仅仅是语义上的隶属关系,而不是句法上的偏正结构。从语义上看,NP1与NP2之间的领属关系主要表现为,小主语是大主语生理器官上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与生理或生活相关的一部分。主谓谓语句与名词性偏正短语作主语的句子的另一个区别是,一般主谓句的主语是句子谓语的陈述对象,而主谓谓语句的大主语既是大谓语陈述对象,又往往有明显的话题性质,它是叙述的起点、说话的对象,也是交际中的已知信息,其目的是引出新信息,传递交谈的重点或焦点。这种话题性质的主语,在连续的说话中更居于显要的地位。

2类大主语与小主语有施受关系,大主语是VP的关涉对象,是受事,小主语是VP的发出者,是施事,由此2类在语义上可表示为:受事――(施事――VP)。在这一类中根据大主语词性和结构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大主语由名词充当;大主语由形容词充当;大主语由定中短语充当;大主语由联合短语充当;大主语由量词短语充当。

3类的结构式是:NP1――(NP2――VP);语义上可表示为:受事――(施事――VP)。不论从结构上看还是从语义上看“一锅饭三个人吃”与“一锅饭三个人吃了”都是相同的,但一转换我们就会发现二者并不完全相同。“一锅饭三个人吃了”可以转换为“三个人一锅饭吃了”转换前后的两个句子都是成立的,只不过强调的部分不同而已,谁在先就强调谁,前者强调NP1受事,后者强调NP2施事。“一锅饭三个人吃”却不能转换为“三个人一锅钣吃”,也就是说在“一锅饭三个人吃了”这种句式中将“受事――(施事――VP)”转换为“施事――(受事――VP)”也是成立的,但“一锅饭三个人吃”这种句式中施事与受事却不能转换。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两种句式的VP的构成不同,“一锅饭三个人吃了”的VP是由“V+了”构成的,“了”在此表示动作的结果。可见,如果主谓谓语中的谓语为单个动词,一般不能由“受事――(施事――VP)”转换为“施事――(受事――VP)”。

4类的结构式与3类相同,只是大主语与小主语的关系不同,4类语义上可表示为:“施事――(受事――VP)”。在3类中我们已论述过此类,在此就不再重复。

5类的结构式是:NP1――(NP2――VP)。NP1与NP2是总分关系,在意义上与1类的领属关系有相似之处,但两种句式还是有所不同的。5类可转换为“用不上的东西放着”,而1类不可转换为“胳膊他扭伤了”、“韧性美国队强”,只能说“胳膊,他的扭伤了”、“韧性,美国队的强”。

NP1与NP2除了有领属、施受、总分的关系外,还有NP1跟句内人称代词是复指关系。 7类的结构式是:NP1――(NP2――NP3)。在这种句式中,(NP2――NP3)整个作大主语NP1的谓语,这类主谓谓语句一般都含有数量词,由数量词作主谓谓语中的小谓语,这类小谓语音节一般不会很长。这类主谓谓语句在口语中运用很多,是非常口语化的一种句式

8类的结构式是:NP――(VP1――VP2)。NP为陈述对象,VP1为陈述对象,VP1为事物化名词,VP2为形容词性谓语,表示评断,VP2说明的是VP1而不是NP。这类句子NP后常可停顿,表示一种强调的提示语作用。比如说:“他办事草率”可以说成“他,办事草率”。

以上论述的8类,大主语基本上都是名词性的,我们据此把他们归于一大类。

9类这种主谓谓语句式与前8类不同,它的大主语是动词性的。这种句式的结构式是“VP1――(NP――VP2)。主语VP1为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它指称事物,一般为小主语NP的受事。“跳舞我不会”中的“跳舞”是动词,指称事物,是“不会”的受事,可转换为“我不会跳舞”。“马上回来你记住”中的“马上回来”为状中短语,“上山采药他在行”中的“上山采药”为连谓短语,这两句的语义关系与“跳舞我不会”相同,只是大主语的结构不同。

10类这种句式的大主语为“主谓结构”,是由“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构成的句式。这种句式的结构式为:(NP1――VP)――(NP2――VP2)。

大主语是后段动词VP2的受事,前段主谓短语(NP1――VP1)一般能够独立,(NP1――VP1)中若含有疑问词“谁、多少、什么”,小谓语VP2多是否定形式。如“你为什么迟到别人不知道”、“他是个好人大家都知道”等。以上例句中都可以在NP2前加“这”,并且用逗号隔开,于是“这――(NP2――VP2)”中又是一个主谓谓语句,其结构式是:(NP1――VP1),{这――(NP2――VP2)},如“他什么时候走,这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迟到,这别人不知道”、“他是个好人,这大家都知道”。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充当主谓谓语句的大主语(NP1――VP1),其在句中的功能相当于一个词,为使全句主谓关系更明白,常常在其后用一个词来复指。这正如鲁勉斋所说的:“句子形式的主语在理论上总是,在实际上也常常是指示代词来重复(指称)的。”“(NP1――VP1)――(NP2――VP2)”这一句式可以转换为“NP1――NP2――VP2――VP1”句式,转换后的句式其实就是“名词+主谓短语”句式中表示复指关系的“NP1――(NP2――VP)”句式,其中,VP等于(VP2――VP1)。

第3篇:主语范文

1.0动词加动词的结构形式

首先我们采用马庆株先生《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1985)中的动词分类,考察不同音节的动词加动词之间搭配规律和结构模式。如下:

(1)动宾结构:在动词和动词所有搭配中,形成动宾结构的比率最大。

A“非自主的能愿或属性动词+动词”肯定构成“动宾结构”。例如:

能说。有变化。可以毕业。

B“自主动词+自主动词”能够构成“动宾结构”。例如:

看表演。学习跳舞。帮助调查。

(2)动补结构:例如:

气病了。买上当了。研究透了。

(3)紧缩结构:一般是“动词+‘就’+动词”的形式。例如:

跑就杀。输了就承认。喜欢就买。

(4)复合谓语:一般由并列关系的自主和自主动词构成。而且有“单单”或“双双”相配的音节要求。例如:

又争又抢。调查研究。参观访问。

(5)连谓结构:一般由自主动词和自主动词构成“动词+‘再’+动词”的形式,且两个动词的施事相同。例如:

看了再说。统计完再汇报。调查完再讨论。

(6)主谓结构:这个结构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A“自主动词+非自主的‘可以’”肯定形成“主谓结构”;例如:

看可以。调查可以。休息可以。

B“双音节持续义的自主动词+‘进行、开始’类自主动词”;例如:

调查开始了。工作结束了。

C少数“双音节的非自主变化动词+双音节的自主动词”;例如:

误解产生了。误会结束了。

1.1“主语(动词)+谓语(动词)”

1.1.1“主语(单音节动词)+谓语(动词)”

由单音节动词做主语、动词充当谓语构成的主谓结构只有一种,即“单音节自主动词+双音节非自主动词(只有“可以”)”。例如:

去可以。看可以。听可以。走可以。

等可以。洗可以。审可以。卖可以。

由此来看,可以充当主语的单音节动词一定是自主动词,而不能是非自主动词;做主语的动词不能受定语的修饰;可以重叠,如“看看可以”;一般也不可以加“了/着/过”,例如:

看过可以。走了可以。等着可以。(需要语境)

这就说明主语位置上的单音节自主动词在语义方面陈述性强。它们虽然能进入这种主谓形式,但是它们的指称性弱,不能受定语的修饰。另外,这里可以作谓语的只有“可以”。

1.1.2“主语(双音节动词)+谓语(动词)”

(1)作谓语的动词是“开始、结束、进行、完成”等自主动词。例如:

调查已经开始了。调查结束了。调查正在进行。调查正进行着。

学习已经开始了。学习结束了。学习正在进行。学习正进行着。

作主语的动词不多,都是双音节动词。谓语前可以加上副词和语气词。语义上谓语表示一种状态。作主语的动词指称性强,具备了名词的一些语法功能,而且主语前面可以受定语的修饰。例如:

重要的比赛已经开始了。这份工作已经结束了。我的学习正在进行。

以上的考察和讨论,尤其是主语位置上的动词可以受定语修饰而且不能重叠可以看出,这里充当主语的动词具备了名词的一些语法功能。

经我们考察,能作主语的动词数量不多,有:表演、比赛、报告、辩论、采访、测量、传播、打击、登记、抵抗、调查、锻炼、发展、访问、分裂、分析、服务、改革、改进、改良、干扰、干涉、工作、攻击、观察、管理、广播、核对、化装、回答、汇报、活动、交流、记录、监督、检查、检讨、交换、交流、交涉、教育、进攻、开发、考查、考察、劳动、利用、联合、练习、描述、殴打、排列、配合、培养、赔偿、批发、批判、批评、评论、破坏、迁移、侵略、商议、申请、审查、生产、使用、试验、收获、收买、收拾、思考、饲养、送行、搜查、讨论,挑选、挑战、调整、统一、团结、维修、修改、学习、寻找、研究、演出、延期、移动、印刷、游览、游泳、召集、照顾、征服、整理、证明、指挥、治理、治疗、制造、种植、装饰、准备、阻碍、报复、抱怨、比较、辨别、剥削、补助、捕捉、部署、布置、操纵、抄写、重复、出差、等待、救济、考验、盘问、运输、争论、争吵、误会、爆炸。

可以作主语的动词多是双音节的、具有[+自主+持续]特征的动词,但是也有少数非自主的双音节持续动词,如“爆炸、误会”(如“爆炸开始了”,“误会结束了”)。不可以作主语的动词有两类:一类是双音节的、具有[—自主—持续]特征的动词,另一类是双音节的、具有[+自主—持续]特征的动词。

(2)谓语是双音节非自主动词(只有“可以”)例如:

训练可以。调查可以。利用可以。休息可以。

休息可以。选举可以。修理可以。承认可以。

这里能作谓语的只有“可以”。可以充当主语的动词是双音节自主动词。可是双音节的非自主变化动词与“可以”在语境中也能说,但是离开语境一般不能单独成句。例如:

看见可以,(没看见的话就不要随便指责别人)。

作主语的动词一般不能加“了/着/过”,特殊情况下需要语境,如“承认了可以”。不能受定语修饰。

1.1.3“动词重叠(主语)+(副词)+动词(谓语)”

这里作主语的单音节和双音节动词都可以重叠,但是能作谓语的是非自主动词“可以”。例如:

尝尝可以。看看可以。研究研究可以。讨论讨论可以。

进入这个格式的动词都是自主动词,因为非自主动词本身不能重叠。它们有:

单音节动词:抱、背、比、避、补、擦、查、搀、唱、尝、锄、吹、打、戴、读、管、喊、核、对、烘、浇、教、烤、捆、练、量、晾、骂、磨、碾、念、拍、刨、泡、劈、骑、忍、省、试、数、说、送、算、听、问、捂、想、笑、写、修、煮、坐、做、等、动、躲、跑、睡、躺、跳、站、走、看、画、砍、送。

双音节动词:比较、打扮、打击、打听、登记、调查、锻炼、反映、鼓励、观察、关心、督促、管理、坚持、检查、讲解、交流、教育、接触、开导、考查、考察、练习、批评、提醒、躲避、活动、讨论、商量、劳动、联络、玩儿、学习、修改、整顿、治理、装饰、准备、总结、商议、警告、规定、培养、辨别、表扬、处罚、放松、分析、改革、概括、鼓动、监督、检讨、回忆、介绍、清理、请示、庆祝、审查、实践、试验、梳理、调整、维修、研究、责备、照顾、照料。

1.2“主语(动词)+谓语(形容词)”

首先我们考察“动词和形容词”组合,能构成的结构有三种可能:动补结构、动宾结构、主谓结构。

(1)动补结构:a自主动词:看好了。学好了。改造好了。

b非自主动词:变坏了。炸碎了。

(2)动宾结构:a自主动词:表扬先进。批评后进。承认乱。

b非自主动词:怕黑。嫌脏。怕脏。

(3)主谓结构:a自主动词:看了好。访问过好。统计过好。

b非自主动词:死了好。忘了好。爆炸很危险。

以上三种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同一个搭配可以构成其中的一种结构,也可以构成其中的两种结构,例如:“看+好”,有两种歧义,一种是动补结构“看好了”,形容词是动词的结果或程度。另一种是主谓结构“看(了)好”,形容词是评价。

1.2.1“单音节动词(S)+形容词(谓语)”

这里可以作主语的是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的变化动词,它们都可以加上体助词“了/着/过”。例如:

走了好。看过好。穿着漂亮。

忘了好。病了好。生了好。

作主语的动词不可以受定语修饰,但可以受状语修饰,如“快点走好”。作谓语的形容词都是性质形容词中的少数评价义形容词,例如“好、漂亮、舒服”等。它们是对主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动作结果的评价。

1.2.2“双音节动词(S)+形容词(谓语)”例如:

工作重要。照顾认真。配合默契。学习重要。

爱好广泛。安排妥当。抄写整齐。表现良好(恶劣)。

这种当作主语的动词也不多,都是双音节自主和少数非自主动词。

而且作主语的动词后不能加上时体助词“了、过、着”,也不能重叠。但可以受定语的修饰。例如:

这种安排很妥当。默契的配合很重要。科学的管理很必要。

这个格式中,可以作主语的动词有:

自主动词:爱好、安排、报告、表达、表现、抄写、部署、概括、观察、估计、管理处理、搭配、发挥、反映、配备、影响、体会、运用、配合、损失、争吵、学习、转变、批评、分析、交代、抵抗、表演、发展、解释、判断、设计、讨论、照顾、照料、指挥、准备、应付、应用、阅读、组织、活动、变化、剥削、测量、驳斥、表达、攻击、核对、回答、调动、进攻、理解、刻画、决断、评论、工作、锻炼。

非自主动词:误会误解毕业进化脱落。

可以在这一格式作谓语的形容词大致有以下这些:

重要、认真、默契、广泛、妥当、整齐、良好(恶劣)、周密、全面、仔细、准确、科学、及时、正常、齐全、深远、深刻、巨大、激烈、快、慢、严厉、容易、难。

它们都是评价义的性质形容词。单音节动词作主语时,可以作谓语的形容词数量很少;双音节动词作主语时,可以作谓语的形容词数量很多。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格式中,主谓之间可以加上副词“很、非常、特别、十分”,例如:

争吵很激烈。发挥十分正常。进化很慢。

语义上,谓语都是对前面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一种评价。这种语义关系表现在语法上时,大多数都可以转换进入“V+得+很/非常/十分/特别+A”格式,例如:

安排得很妥当。概括得很全面。照料得十分细致。

这种格式构成的是动补结构。也有少数不能转换进入这种动补格式。例如:

爱好广泛。

作主语的动词重叠以后,有的也可以成句。例如:

商量商量好。看看行。修理修理就行了。

§2“主述宾结构(S+V+O)”

2.1谓语是自主动词

(1)“要、需要”类

谓语是动词“要、需要”等。这里的谓语动词是实义动词,不是能愿动词。例如:

查需要时间。爱需要勇气。修需要帮手。

了解需要一定的时间。参观要好的向导。

表演需要高超的技艺。领导需要很强的组织才干和领导气质。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格式中作主语的动词都是自主动词,不可以是非自主动词,而且,后面不能加“了/着/过”。另外,其宾语只能是名词性词组。

(2)“引起、造成、形成”类

例如:

死亡引起了恐慌。猜疑引起误会。讨论引起重视。

(3)“进行、开始、结束、完成”类

例如:

调查结束两个月了。竞选开始两个小时了。

讨论进行一刻钟了。考察完成一年了。

这里主语都是双音节动词,宾语都是数量短语。

以上三种动词作谓语时,作主语的动词都不能重叠。动词重叠表示“V一下”的意思,本身含有陈述义,所以动词重叠后不能和自主动词搭配构成主谓结构,但可以受到名词定语的修饰。例如:

杂技表演需要高超的技巧。少女的死亡引起了示威游行。总统竞选开始两个小时了。

(4)“给、教(教育义)”类

这种情况下,主语动词多数也是双音节动词。其后的第一宾语多指人,是动作的受益对象;第二宾语多是抽象的事物,如“机会、道理”等。而且,作主语的动词不可以重叠,作谓语的动词可以受副词“还”的修饰,宾语多是双宾语结构。例如:

调查给了我一个机会。工作教了我一个道理。

除了以上四类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谓语是“使、让、叫”类,它们引起的宾语多是兼语结构,且兼语成分经常是人称代词。作主语的动词不可以重叠,双音节动词一般不能加“了/着/过”。谓语前可以加“总、也”。例如:

躺着让我舒服些。读书也让我开阔了眼界。打牌总让我心烦。

2.2谓语是非自主动词

(1)谓语是能愿动词

作谓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是必要动词、可能动词、估价动词和许可动词,愿望动词和“准、许、配”等不能作谓语。

当单个动词作主语,谓语是能愿动词时,宾语可以是动词性词组,也可以是形容词性词组。例如:

损失需要补偿。装修要快。学习要用功。生活要节约。

爱要有勇气。锻炼可以让人身心健康。学习能够使人充实。

这种格式作主语的动词可以是自主或非自主的变化动词。能作主语的动词范围比较广泛。绝对不能作主语的动词是属性动词和能愿动词。作主语的动词可以受定语的修饰,例如:

经济损失需要补偿。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

(2)谓语是“是”

这里构成的句子是动词作主语最常见的一种。在这种格式中,宾语有两种:

名词性词组:表演是我最喜欢的(工作)。开除是我们学校最严厉的处分了。

介宾词组:妥协并不是因为我们懦弱。

作主语的动词如果是双音节的,其后一般不能加“了/过/着”。另外,我们发现,动词作主语、谓语由“是”充当所构成的句子,大多都在一对一的语境关系中出现。而且,在主语位置上动词也可以重叠,例如:

看看是可以的。修理修理是可以用的。锻炼锻炼是有利于健康的。

谓语是“是”,能作主语的动词大都是自主和一部分非自主动词。不能作主语的动词有:

A:等于合于在于位于善于属于乐于

便于急于易于勇于听见看见梦见

碰见瞅见瞧见窥见瞥见撞见遇见

认得取得认得晓得记得懂得觉得

获得博得赢得适得显得舍得使得

值得产生出生丛生诞生发生降生

派生滋生给以加以得以予以超乎

出乎无须乎

B:富有具备具有没有有占有带顶

合是姓代表包含包括

C:能可以会可能愿意

D:上下起进出往

E:自主动词中,后一音节读轻声的口语词:嘀咕

嘟哝哆嗦骨碌咕哝吧嗒吧唧咕嘟

咕唧咕噜扑腾扑棱

F:自主动词中带后缀“巴、腾、哥、喽、咕、达、哧、悠、

拉、合、摸、掇”的派生动词,口语性极强,例如:

试巴掰哧蹦达掂掇搭哥捣咕凑合

抖咂翻腾扒拉转悠

以上六类中,前三类是非自主动词,后三类是自主动词。

(3)谓语是属性动词类(除“是”外)

这里的属性动词指的是除了“是”以外的动词。有以下两类:

(a)谓语动词是“等于、好像、如同、好比、属于”等等,即相等和比较关系义或包含义的动词。例如:

退却等于失败。抄袭好比盗窃。

S+V

(单)自主动词+自主动词(X)

(双)自主动词+自主动词(O)

欺诈属于违法犯罪。

该格式中,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都可以充当主语,而且主语后不能加“了/着/过”,宾语一般都是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动词类可以受副词“就”的修饰,类可以受“也”的修饰。作主语的动词可以受定语的修饰,例如:

学术抄袭好比盗窃。商业欺诈属于违法行为。

(b)谓语动词是“有”时,也可以成句,例如:

笑有治百病的作用。撒谎对你没有好处。

当谓语是属性动词(除“是”外)的时候,宾语一般是“作用、好处”。主语动词不能重叠,也不能受定语修饰。

§3结论

3.1以上我们考察了单个动词作主语的结构形式和特征。考察结果可以证明动词的指称性和陈述性与自主、非自主密切相关。

首先,在所有的搭配中,大部分自主动词都可以作主语,非自主动词中除了变化动词外都不能作主语,所以自主动词比非自主动词的指称性强。其中,双音节的持续义自主动词可以进入所有的格式里充当主语,这是我们证明的指称性最强的一类动词。

其次,在所有主语是动词的搭配中,非自主动词都能作谓语,自主动词中可以作谓语的数量有限;而且,从作主语的范围来看,谓语是非自主动词时可以搭配的作主语的动词范围最大,由此证明非自主动词比自主动词陈述性强。其中,非自主的“可以”在S+V和S+V+O两种句式中都可以充当谓语,它的陈述性最强。

我们着重考察的特征有:能否受定语修饰、作主语的动词能否重叠、能否加时体助词。这些与我们要考察的指称性和陈述性密切相关,其中,可以受定语修饰是指称性的表现,可以重叠和可以加时体助词是陈述性的表现。

3.2在成句两种形式中,我们发现动词和动词搭配的语义规律如下:

S+V+O

(单)自主动词+自主动词(O)

(双)自主动词+自主动词(O)

(单)非自主动词+自主动词(X)

(双)非自主动词+自主动词(O)

(单)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O)

(双)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O)

(单)非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X)

(双)非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X)

在第一种句子形式(S+V)中,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各种搭配成句的可能性强弱关系:

自主+非自主>自主(双)+自主>自主(单)+非自主>非自主+自主>非自主+非自主(*)

其中,非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绝对不能搭配成句。

第二,各类动词指称性的强弱关系:

双音节自主>单音节自主>双音节非自主

双音节的自主动词指称性最强,而单音节的非自主动词一般不具有指称性。

第三,各种搭配中,可以作主语的动词范围的大小关系:

非自主(可以)>自主动词(开始类)

第四,各类动词陈述性的强弱关系:

非自主(可以)>自主动词(开始类)>其它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

因为“可以”能够搭配的作主语的词的范围最大,所以它的陈述性最强;“开始”类次之;其它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一般只能搭配体词主语,所以陈述性比较弱。

在第二种形式(S+V+O)中,我们发现动词和动词搭配的语义规律如下:

(单)非自主动词+自主动词(X)

(双)非自主动词+自主动词(O)

(单)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O)

(双)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O)

(单)非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X)

(双)非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O)

第一,各种搭配成句的可能性强弱关系:

自主动词+动词>非自主动词+动词(单音节非自主动词+动词(*)

其中,单音节非自主动词作主语绝对不能成句。

第二,各类动词指称性的强弱关系:

双音节的自主动词>单音节的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的变化动词

双音节的自主动词指称性最强,而非自主动词的变化动词指称性较弱。

第三,各种搭配中,可以作主语的动词范围的大小关系:

“是”>能愿动词>属性动词>“需要”类/开始类>“给、教”类>“引起”类

其中,非自主动词作谓语时,可以作主语的动词范围差不多,尤其“需要”类和“开始”类的范围无法比较。

第四,各类动词陈述性的强弱关系:

非自主动词>自主动词

综上所述,在主语位置上,自主动词指称性强,非自主动词陈述性强,它们的这种语义差异使自主动词更适合充当主语,而非自主动词反之。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

[2]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熙.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1961,(4).

[4]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熙.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A].第一届世界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6]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1).

[7]熙.语法丛稿[M].上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8]熙.关于向心结构的定义[J].中国语文,1984,(6)

[9]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吕叔湘.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J].中国语文,1954,(9)、(10).

[11]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2]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13]吕叔湘,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开明书店,1951.

[14]胡明扬.词类问题考察[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15]胡裕树,范晓主编.动词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16]胡裕树,范晓主编.动词研究综述[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

[17]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第4篇:主语范文

【关键词】日语主持人;语言能力;培养

一、引言

主持人作为各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在活动中担当话题开始的提起者,过程中的串联者和节奏控制者,结束时的总结者,以及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引导者。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不仅需要有对活动的全体了解,临机应变的能力,还需要有丰富的学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而日语主持人需要站在台前用日语组织各类活动,除了具有上述的各项能力外,还需要有卓越的语言能力。如何在进行主持人应有的技能培养上,再结合日语进行活动的主持,本文将以语言能力为中心进行探讨。

二、主持人语言的重要性

主持人作为活动与观众的中介,语言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主持人需要口齿伶俐,表达清晰,串词要行云流水,承上启下,才能成为整个活动中的引领者。

语言是主持人活动内容形式的重要载体,即使有优美的画面、宏大的音乐也不能完全表达出活动的宗旨与内容。语言则是能够精准、简练地把重要的信息传达给观众,鲜活的主持人形象更是能大大增加人性化带来的亲近感。

(一)主持人的职责与作用

主持人作为活动的重要一环,必须非常了解整个活动的流程,并且要本着主持引导为主,管理应对为辅的原则进行主持工作。

在我校日语系主持人培训基地的培训中,首先要针对该活动内容及流程进行主持稿的撰写,在此过程中必须与活动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以便在活动策划期间对活动内容的更改和突况时及时更改主持稿。

在活动开始前对会场的环境进行观察观众等的位置,以便在活动中主持人能够适时与观众等进行活动和交流。

活动开始后,主持人就担负着控制整个活动流程的中心人物,同时主持人也要兼顾着以下几点的工作。

维持现场秩序:在活动中难免会发生各种突况,在场面失控前,主持人必须要维持现场秩序,让活动做上一个完整的收尾。

活跃现场氛围:作为一个活动的主持人,在活动中用诙谐的语言活跃现场的气氛是很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主持人最重要的职责之一。

紧记活动流程:想要掌握现场话题气氛,首先要对整个活动流程有深入的了解。只有了解整个节目流程和活动的中心,才能在节目中有较好的掌握,在活动中用紧扣主题的语言来抓住观众的心。

在活动结束过后,要针对活动流程和个人应对进行总结和回顾,倾听老师和会场工作人员的建议,不断吸收经验,在下次活动中能够不断作出调整和改善。

(二)主持人语言失范的负面性

主持人是一场完美的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主持人的职责是把所有的节目完美地做到承上启下、一气呵成。主持人语言中一旦暴露出来各种问题,不但对活动、甚至对观众的思想也会产生影响。

首先在语言态度方面,作为一个主持人,如果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架势,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不耐烦以及装腔作势的态度会让观众感到厌恶。作为一位日语主持人,需要清楚了解日本是一个典型的“纵社会”,更是要看清自己的位置,不可逾越。

其次,在言语方面,主持人不能不懂装懂,夸大其词,或者废话连篇,这种言辞的失误也会引起观众的反感,甚至会传达给观众不正确的信息。

另外,主持人要注意自己的语言用词。口头禅、过多的语气助词,也会让主持人形象显得过于轻浮。

因此,在我看来,在每场活动前拟定一份主持稿并熟记流程,有利于主持当中减少语言失范的可能性。

三、日语主持人语言能力要求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需要培养能够感染全场的语言能力并且能够转化为技巧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而作为一名日语主持人,日语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正确运用「tdZ和「尊敬Z,正确区分「内与「外,也是一名日语主持人所考虑的问题。

(一)日语表达的准确规范

主持人需要凭借自己的语言能力、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来促进活动质量的提高,因此需要注意语言的运用是否得当、准确、优美,否则影响活动整体水平。因此在活动中,主持人需要尽量修正自己的语言用词,注重推敲语言细节,语速不要太慢或者太快,在于观众互动的时候,不渲染卖弄。1

而作为一名日语主持人,「尊敬Z与「tdZ的使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敬语是日语的独特现象,是日语区别于世界其他语言的显著特征。因此,日本人在他们的言语生活中经常使用敬语、敬语表达。2

无论是邀请嘉宾发言还是与观众的互动,也要随时保持使用「尊敬Z与对方进行互动。而对于自己则要用「tdZ强调自己的身份,真正做到“观众才是上帝”。

另外「内与「外意识是日本社会的固有特征之一,对敬语使用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公开场合中,强调「内・外集团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日语中,需要根据听者的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等等的因素来选择说话方式与词语。

在我校日语系主持人培训基地的培训中,作为一名日语主持人时需要知道自己是处于哪一方的立场上,在公开场合中,对「内的一方进行介绍和互动时可以不使用敬语来显示“自家人意识”;但在内部活动中,只有自身则属于「内的一方,即使是“自家人”也是变成「外的一方,这时候就必须要对“自己人”使用「尊敬Z。

(二)拥有语言感染力

优美的语言能够感染观众。主持人艺术化的语言所体现出来的美感,成了主持人个人魅力的重要因素。从传播学意义上说,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就是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并以语言为载体的传播信息的艺术。3

优美的语言并不是指用华丽的造词装饰,显得很“高大上”,而是用观众容易接受的亲和力强的语言。作为一名日语主持人,就是用恰当的敬语来维护好主持人和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一听就能喜欢上这名主持人。

真情实感能够感染观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4,语言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在我校日语系主持人培训中,一直强调只有真情实感的表达,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过于无趣和死板的语句只会让观众感到主持人很“冰冷”。主持人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有机地将节目进行串联,运用词语巧妙地串联不仅让活动一气呵成,又能引起观众的兴趣。

精辟的总结能够感染观众。主持人在思考串词的时候,要认真地对每一个节目进行观测与思考,仔细推敲出每一个节目想表达的宗旨和中心,然后融到串词当中,用总结式的语言把节目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给观众启迪,从而强调活动的中心和能够传播观众正确的信息。

(三)具有语言控制及应变能力

语言交流沟通是一个控制与被控制的过程。主持人在活动中要运用语言的魅力挖掘节目深度、吸引观众目光。

良好的语言知识基础是一切发挥的先行条件。主持人需要具有比较强的语言逻辑能力,这样才能使观众得到信服。同时,拥有比较强的语言逻辑能力又能体现出主持人丰富的知识。要做到语言的说服能力以及逻辑性必须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能力。只有掌握了观众的心理活动,才能根据观众的心理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活动所应有的效果。

同时,在现场中常常由于不可控因素过多导致突况的发生,意料之外的观众的提问、天气的突变、嘉宾情绪的变化等等,都需要主持人一一把握,控制现场,保证情况不会出现不可控制、无法调节甚至不可挽回的错误。5因此需要有主持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协调,尽量避免活动中断或者无法进行。

四、日语主持人语言能力的培养

在写作课上,老师都会培养学生思维和表达,思维严密才能构出好的框架,语言表达清晰明了才能行文流畅。而一名优秀的主持人需要有好的思维和语言能力,才能串起一个好的活动流程。

(一)增加知识积累

作为一名主持人,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化品味,才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与见解,从而传达观众信息。

专业知识是语言沟通的基石。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各种环境、各种场合下不胆怯,谈吐自如。而作为一名日语主持人,是需要一定的日语能力,并且要合理运用「尊敬Z与「tdZ。虽说如此,但即使是日本人,也不能完美掌握运用敬语,况且我们只是作为一名学习日语的人,更容易出现差错。

因此首先我们需要正确区分「尊敬Z与「tdZ。「尊敬Z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词语,一般会在词语后面加上「れる、られる或者是「お(ご)になる,还有会把特定的动词改变形式来表示尊敬,例如把「来る变成「いらっしゃる、把「言う变成「おっしゃる等等。

而「tdZ则是运用谦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间接对对方表示尊敬的意思。一般会在词语后面加上「お(ご)する(いたす),还会把特定动词改变形式例如「言う变成「申し上げる等等来表达自谦意思。

「尊敬Z与「tdZ的练习不仅需要书本上知识的积累,还需要在主持人实践机会中不断体会和理解,在我校日语主持人培训中一直强调敬语的作用,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日语主持人必须熟练运用的技能之一。

(二)形成语言风格

目前国内脱口秀节目的盛行,主持人需要和大量的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来传播信息,这样便要求主持人有高水平的临场反应和思维转换能力。日语主持人虽然不需要与大量观众进行面对面交流,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适度和观众交流也是十分有必要。

现在观众更喜爱语言幽默、思维敏捷、风格独特的主持人,因为这样会在无形之中拉近了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作为主持人,要如何形成深受观众喜爱的语言风格呢?

除了要了解目前社会上的新闻热点,丰富自己的阅历,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以此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内容,这样才能让观众能够受到语言所带来的愉悦。同时要培养思维方式的开放性,用一种不拘泥于常规的多角度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把这两者结合,让主持人的言语新颖独特,让观众耳目一新。

作为日语主持人来说的话,不仅要时刻运用书面语,「尊敬Z与「tdZ更是不可缺少,要在这种被大量“规则”束缚的情况下能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则需要实时结合身边热点添加在串词中,从而拉近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并且实时更新自己的语言,不能墨守成规,让观众感到无趣而死板。

(三)培养即兴能力

主持人需要在活动开始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熟记活动流程和主持串稿,这样才能减少在活动进行期间出现问题。然而活动进行时候会出现预想不到的问题,所以需要要求主持人有较强的即兴组织语言的表达能力来应对突况。

思维能力的提升首先建立在一个良好的语言基础上。一个优秀的主持人,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对社会上各种事物有敏锐的观测能力,对客观事物有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在节目中表现中强有力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在活动中表现出随机应变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6

可是这种即兴的能力不是短时间能够培养出来,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主持人实践中不断积累,这样才能在遇到突发问题的时候不会紧张,能够镇定应对。

五、结 语

一个完美的活动需要有主持人从中穿针引线,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一名合格的主持人,需要从专业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进行培养和提高。而日语主持人,在拥有一般主持人应有的技能以外,还需要较强的日语能力。并且作为一名日语主持人作为一个较为新型的领域,更需要的是不断在实践中吸收经验,完善这领域中的不足之处。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度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养具备‘主持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为201512620002)。

作者简介:

陆嘉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日语系2013级本科生。

任升浩,讲师,江苏南京人,法学硕士,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日语系教师。

参考文献:

[1]王XQ.“内・外”意识下的日语敬语使用方法――以“公司内部敬语”为中心.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3).

[2]谭力.舞台主持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三种能力.戏剧之家,2015(2)(上).

[3]蔡蕊伊.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科教导刊,2013(3)(中).

[4]赵丹丹.试论播音主持语言表达技巧的培养.中国传媒科技,2011(12).

[5]仝文慧.探讨播音主持语言控制及应变能力的重要性.一线,2016.

注释:

1.谭力.舞台主持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三种能力.戏剧之家2015(02)(上):116-117.

2.张文捷.从敬语表达看日本人的敬语意识.山东师范大学,2007:6-8.

3.肖沛雄,张天健.主持人语言艺术的传播学思考[J].新闻界,2007(02):8.

4.杨丽君,郝耀宗.语言意识对于培养主持人的重要性.华章,2013(20):325.

第5篇:主语范文

1、老师讲课、我们回去、人民伟大、成果辉煌、目光犀利、内容丰富、风云突变、露珠晶莹、心情愉快。

2、主谓短语是短语的结构分类之一,它由两个成分组成。前一个成分的功能是提出主题,称为主语;后一个成分对主题加以陈述,称为谓语。主语和谓语构成了主谓关系(或主述关系,即“主题—陈述”关系)。

3、语法学术语,指由陈述与被陈述的两部分组成的短语。主谓短语属于动词性短语。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主语范文

区分:

1、谓语: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一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一般由动词担任。

2、主语:表示句子说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一般由名词或者代词担任。

3、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一般由代词和名词担任。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主语范文

这样看来,霍布斯之于人的幽暗本性,有着犀利的洞察。人的本性是如此之邪恶,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约束机制,而任由人在自然状态中烧杀抢掠,的确是不明智的。但问题在于,既然人是如此之邪恶,他怎么可能让渡出自己的权力,来建立一个保障所有人生命的国家呢?对于其中的强者而言,这不是意味着,他们要为此而少掉相当多的利益吗?在这一点上,霍布斯有着相当“辩证”的看法。他在看清人之邪恶本性的同时,也看到人性本身的复杂性和可塑性。也就是说,为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权,人有作恶的能力和意愿,但在另一方面,因为人有着复杂的心智,因此也为他在政治问题上做出明智选择提供了可能。在自然状态下,强者当然能占有更多的资源,但问题在于,没有一个强者能够保证,他将是永远的强者。在相当多种类的动物群落中,“王”的最后下场就是年老之际,被更有力量的后来者撕成碎片。一般的动物,因为心智过于简单,无法认清这可悲的命运,只能遵循着大自然的丛林法则,代代延续。但人不一样,因为他有更为复杂的语言和心智,因此他才有可能看到更远的东西。这种能够超越当下之一时一地的需要,而能看到更久远未来的时间意识,是契约论之所以可能的基本前提。

人是有着复杂心智的语言动物,这一点至关重要。人有语言能力,是说人类大家庭中所有发育健全的成员,都有语言能力,而并非是指某一两个或某一家族的人才有。在一些哲学家或语言学家那里,比如笛卡尔以及后来的乔姆斯基,均认为语言能力是先天的,而并非后天的习得。人先天地具有语言能力,这就意味着,人先天地具有认知世界的能力;只是这种潜能在后天的生活世界中,最终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则依赖于更多复杂的因素。但无论如何,一个发育正常的普通人,尽管资材有别,各有专长和缺陷,却不能否认的是,他一定有照料自己生活的基本常识。而事实上,一个发育健全的动物,也能按照自然界的法则,在可能的范围内独立谋生,更何况人呢。而所谓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生存资源的分配,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任何一个发育健全的成年人都有发言权。至于发言的质量如何,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关于这一点,在后面的论述中,我可能从另外的角度继续提到。

现代社会的基本确立,基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地的明确区分。对于这一划分,尽管学者们仍有争议,但大致说来,作为支配现代社会的基本法则之一,还是比较清楚的。以这种划分为前提,人类语言的功用,也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私人的领地,语言作为基本的生存手段之一,支配着人的日常生活。人们在合作中交谈,在亲密的人面前倾诉,获得物质资源和心灵安慰。这些基本的语言能力,大多数人其实都具备。而在公共领域,人们以语言为手段,就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进行讨论,在有争议的地方,展开激烈的辩论,再自然不过。在传统社会中,相对而言,成年男性有较多参与公共辩论的机会,因此在这种问题上经验较多,逐渐掌握了更多的辩论技巧和手段,显得更有能力一些。但要知道,人们在公共领域展开辩论时所使用的语言,还不就是基于人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语言,即使偶尔在这里那里发明几个专门术语,也不能离日常语言太远。有时候,这些较多参与公共事务的人物,出于炫耀和稳固自身地位的考虑,会有意生造一些专门词汇,借以排斥和打击可能的挑战者。也就是说,并没有任何一个人,天生就掌握了一套辩论的技术,因此而更有资格从事公共事务。当然,人各有资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就政治领域而言,我们并无正当的理由将某些人武断地排除在外。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足够充分的理由,取消别人参与公共事务的资格。而至于别人最终是否会选择参与政治事务,那是另一回事。

正是基于如上论述,现代意义上的多数人统治才得以实现。古典时代的民主制,也是多数人统治,但这里的多数人,是将很大一部分人排除在外的,比如妇女和奴隶。在当时的人看来,一部分具备公民资格的成年男性来参与公共事务,进行公共决策,是相当自然的一件事。而且,因为当时的政治共同体规模都不是很大,人们有可能就有争议的公共事务进行面对面的辩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古典民主制的正当性。但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制,因为民族国家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在技术上很难实行古典时代的广场政治,因此在一些比较重大的公共事务上,人们的辩论只能诉诸于公共媒体,而非面对面的讨论。现代民主制最重要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民主选举上,即人们以选举的方式,来间接参与政治决策,这就是所谓的代议制。现代民主制并不完美,因此其所招来批评,可能有时候比对其的赞美还多。对现代民主制的批评,有来自内部的批评和来自外部的批评。来自内部的批评,人们基于对理想政治的渴求,批评现有民主制的诸多弊端。这种批评有时是非常尖锐的,但总体而言,并不对民主制度本身构成很大的威胁。还有一种批评,来自所谓的外部批评。在今天的世界上,事实上已很少有人敢公然拒绝民主制,在很多情况下,外部批评者们往往是在一边赞美民主的同时,一边偷换民主的概念,为自己的统治寻求合法性。

美国政治哲学家罗纳德·德沃金的《民主是可能的吗?——新型政治辩论的的诸原则》一书,大致在上述所谓内部批评的范围内。基于美国的政治现实,德沃金对现有的代议制民主相当不满意,他认为这里存在一些根本的原则性缺陷。他由此批评说:“民主的多数主义理念是有缺陷的,因为它自身无法解释什么是好的民主。单纯地称量人数,这本身无助于一个政治决策的价值。我们需要一种更深入的而且更复杂的叙事,让它告诉我们在一个政治共同体内部,在多数规则对于该共同体是恰当的之前,什么样的条件必须得到满足和保障。”为克服目前这种多数主义的民主,德沃金建议采取一种伙伴式的民主,他对此论证道: “多数主义的观念声称是纯粹程序性的,并因此独立于政治道德性的其他维度;它允许我们主张,如我所描述的,一个决策是民主的,即使它是非常不公正的。但伙伴式观念没有使民主独立于政治道德性的其他部分;在那种观念之下,我们需要一种平等伙伴关系的理论去决定什么是或不是一种民主的决策,而且我们需要去征询关于正义、平等和自由的理念建构这样的理论。因此根据伙伴式理念,民主是一种实质性的,而非纯粹程序性的理想。”

在这一新型的伙伴式民主架构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在程序性的多数主义之外,采取必要措施,就相关决策是否合乎人们所共享的原则而展开有效论辩,以此来优化民主。在德沃金的设想中,“我所讲的‘论辩’是指那种旧式的意义,其中在非常基本的政治原则中分享一些共同点的人们,进行关于何种具体的政策能够更适于这些共享原则的讨论。”相当清楚,德沃金在这里所要提倡“旧式”论辩,不同于我们前面所提及的那种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而进行的辩论;这里的论辩,因为涉及更基础的原则问题,因此对参与讨论者的素质,就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或者不如说,德沃金关于伙伴式民主的基本设想,是相当精英化的。但是要知道,民主政治的精英化过程,有可能意味着对民主的背叛,而非对民主的优化。关于这一问题,我在下面的分析中还将论及,因此不妨暂时悬置。

第8篇:主语范文

1.0动词加动词的结构形式

首先我们采用马庆株先生《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1985)中的动词分类,考察不同音节的动词加动词之间搭配规律和结构模式。如下:

(1)动宾结构:在动词和动词所有搭配中,形成动宾结构的比率最大。

A“非自主的能愿或属性动词+动词”肯定构成“动宾结构”。例如:

能说。有变化。可以毕业。

B“自主动词+自主动词”能够构成“动宾结构”。例如:

看表演。学习跳舞。帮助调查。

(2)动补结构:例如:

气病了。买上当了。研究透了。

(3)紧缩结构:一般是“动词+‘就’+动词”的形式。例如:

跑就杀。输了就承认。喜欢就买。

(4)复合谓语:一般由并列关系的自主和自主动词构成。而且有“单单”或“双双”相配的音节要求。例如:

又争又抢。调查研究。参观访问。

(5)连谓结构:一般由自主动词和自主动词构成“动词+‘再’+动词”的形式,且两个动词的施事相同。例如:

看了再说。统计完再汇报。调查完再讨论。

(6)主谓结构:这个结构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A“自主动词+非自主的‘可以’”肯定形成“主谓结构”;例如:

看可以。调查可以。休息可以。

B“双音节持续义的自主动词+‘进行、开始’类自主动词”;例如:

调查开始了。工作结束了。

C少数“双音节的非自主变化动词+双音节的自主动词”;例如:

误解产生了。误会结束了。

1.1“主语(动词)+谓语(动词)”

1.1.1“主语(单音节动词)+谓语(动词)”

由单音节动词做主语、动词充当谓语构成的主谓结构只有一种,即“单音节自主动词+双音节非自主动词(只有“可以”)”。例如:

去可以。看可以。听可以。走可以。

等可以。洗可以。审可以。卖可以。

由此来看,可以充当主语的单音节动词一定是自主动词,而不能是非自主动词;做主语的动词不能受定语的修饰;可以重叠,如“看看可以”;一般也不可以加“了/着/过”,例如:

看过可以。走了可以。等着可以。(需要语境)

这就说明主语位置上的单音节自主动词在语义方面陈述性强。它们虽然能进入这种主谓形式,但是它们的指称性弱,不能受定语的修饰。另外,这里可以作谓语的只有“可以”。

1.1.2“主语(双音节动词)+谓语(动词)”

(1)作谓语的动词是“开始、结束、进行、完成”等自主动词。例如:

调查已经开始了。调查结束了。调查正在进行。调查正进行着。

学习已经开始了。学习结束了。学习正在进行。学习正进行着。

作主语的动词不多,都是双音节动词。谓语前可以加上副词和语气词。语义上谓语表示一种状态。作主语的动词指称性强,具备了名词的一些语法功能,而且主语前面可以受定语的修饰。例如:

重要的比赛已经开始了。这份工作已经结束了。我的学习正在进行。

以上的考察和讨论,尤其是主语位置上的动词可以受定语修饰而且不能重叠可以看出,这里充当主语的动词具备了名词的一些语法功能。

经我们考察,能作主语的动词数量不多,有:表演、比赛、报告、辩论、采访、测量、传播、打击、登记、抵抗、调查、锻炼、发展、访问、分裂、分析、服务、改革、改进、改良、干扰、干涉、工作、攻击、观察、管理、广播、核对、化装、回答、汇报、活动、交流、记录、监督、检查、检讨、交换、交流、交涉、教育、进攻、开发、考查、考察、劳动、利用、联合、练习、描述、殴打、排列、配合、培养、赔偿、批发、批判、批评、评论、破坏、迁移、侵略、商议、申请、审查、生产、使用、试验、收获、收买、收拾、思考、饲养、送行、搜查、讨论,挑选、挑战、调整、统一、团结、维修、修改、学习、寻找、研究、演出、延期、移动、印刷、游览、游泳、召集、照顾、征服、整理、证明、指挥、治理、治疗、制造、种植、装饰、准备、阻碍、报复、抱怨、比较、辨别、剥削、补助、捕捉、部署、布置、操纵、抄写、重复、出差、等待、救济、考验、盘问、运输、争论、争吵、误会、爆炸。

可以作主语的动词多是双音节的、具有[+自主+持续]特征的动词,但是也有少数非自主的双音节持续动词,如“爆炸、误会”(如“爆炸开始了”,“误会结束了”)。不可以作主语的动词有两类:一类是双音节的、具有[—自主—持续]特征的动词,另一类是双音节的、具有[+自主—持续]特征的动词。

(2)谓语是双音节非自主动词(只有“可以”)例如:

训练可以。调查可以。利用可以。休息可以。

休息可以。选举可以。修理可以。承认可以。

这里能作谓语的只有“可以”。可以充当主语的动词是双音节自主动词。可是双音节的非自主变化动词与“可以”在语境中也能说,但是离开语境一般不能单独成句。例如:

看见可以,(没看见的话就不要随便指责别人)。

作主语的动词一般不能加“了/着/过”,特殊情况下需要语境,如“承认了可以”。不能受定语修饰。

1.1.3“动词重叠(主语)+(副词)+动词(谓语)”

这里作主语的单音节和双音节动词都可以重叠,但是能作谓语的是非自主动词“可以”。例如:

尝尝可以。看看可以。研究研究可以。讨论讨论可以。

进入这个格式的动词都是自主动词,因为非自主动词本身不能重叠。它们有:

单音节动词:抱、背、比、避、补、擦、查、搀、唱、尝、锄、吹、打、戴、读、管、喊、核、对、烘、浇、教、烤、捆、练、量、晾、骂、磨、碾、念、拍、刨、泡、劈、骑、忍、省、试、数、说、送、算、听、问、捂、想、笑、写、修、煮、坐、做、等、动、躲、跑、睡、躺、跳、站、走、看、画、砍、送。

双音节动词:比较、打扮、打击、打听、登记、调查、锻炼、反映、鼓励、观察、关心、督促、管理、坚持、检查、讲解、交流、教育、接触、开导、考查、考察、练习、批评、提醒、躲避、活动、讨论、商量、劳动、联络、玩儿、学习、修改、整顿、治理、装饰、准备、总结、商议、警告、规定、培养、辨别、表扬、处罚、放松、分析、改革、概括、鼓动、监督、检讨、回忆、介绍、清理、请示、庆祝、审查、实践、试验、梳理、调整、维修、研究、责备、照顾、照料。

1.2“主语(动词)+谓语(形容词)”

首先我们考察“动词和形容词”组合,能构成的结构有三种可能:动补结构、动宾结构、主谓结构。

(1)动补结构:a自主动词:看好了。学好了。改造好了。

b非自主动词:变坏了。炸碎了。

(2)动宾结构:a自主动词:表扬先进。批评后进。承认乱。

b非自主动词:怕黑。嫌脏。怕脏。

(3)主谓结构:a自主动词:看了好。访问过好。统计过好。

b非自主动词:死了好。忘了好。爆炸很危险。

以上三种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同一个搭配可以构成其中的一种结构,也可以构成其中的两种结构,例如:“看+好”,有两种歧义,一种是动补结构“看好了”,形容词是动词的结果或程度。另一种是主谓结构“看(了)好”,形容词是评价。

1.2.1“单音节动词(S)+形容词(谓语)”

这里可以作主语的是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的变化动词,它们都可以加上体助词“了/着/过”。例如:

走了好。看过好。穿着漂亮。

忘了好。病了好。生了好。

作主语的动词不可以受定语修饰,但可以受状语修饰,如“快点走好”。作谓语的形容词都是性质形容词中的少数评价义形容词,例如“好、漂亮、舒服”等。它们是对主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动作结果的评价。

1.2.2“双音节动词(S)+形容词(谓语)”例如:

工作重要。照顾认真。配合默契。学习重要。

爱好广泛。安排妥当。抄写整齐。表现良好(恶劣)。

这种当作主语的动词也不多,都是双音节自主和少数非自主动词。

而且作主语的动词后不能加上时体助词“了、过、着”,也不能重叠。但可以受定语的修饰。例如:

这种安排很妥当。默契的配合很重要。科学的管理很必要。

这个格式中,可以作主语的动词有:

自主动词:爱好、安排、报告、表达、表现、抄写、部署、概括、观察、估计、管理处理、搭配、发挥、反映、配备、影响、体会、运用、配合、损失、争吵、学习、转变、批评、分析、交代、抵抗、表演、发展、解释、判断、设计、讨论、照顾、照料、指挥、准备、应付、应用、阅读、组织、活动、变化、剥削、测量、驳斥、表达、攻击、核对、回答、调动、进攻、理解、刻画、决断、评论、工作、锻炼。

非自主动词:误会误解毕业进化脱落。

可以在这一格式作谓语的形容词大致有以下这些:

重要、认真、默契、广泛、妥当、整齐、良好(恶劣)、周密、全面、仔细、准确、科学、及时、正常、齐全、深远、深刻、巨大、激烈、快、慢、严厉、容易、难。

它们都是评价义的性质形容词。单音节动词作主语时,可以作谓语的形容词数量很少;双音节动词作主语时,可以作谓语的形容词数量很多。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格式中,主谓之间可以加上副词“很、非常、特别、十分”,例如:

争吵很激烈。发挥十分正常。进化很慢。

语义上,谓语都是对前面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一种评价。这种语义关系表现在语法上时,大多数都可以转换进入“V+得+很/非常/十分/特别+A”格式,例如:

安排得很妥当。概括得很全面。照料得十分细致。

这种格式构成的是动补结构。也有少数不能转换进入这种动补格式。例如:

爱好广泛。

作主语的动词重叠以后,有的也可以成句。例如:

商量商量好。看看行。修理修理就行了。

§2“主述宾结构(S+V+O)”

2.1谓语是自主动词

(1)“要、需要”类

谓语是动词“要、需要”等。这里的谓语动词是实义动词,不是能愿动词。例如:

查需要时间。爱需要勇气。修需要帮手。

了解需要一定的时间。参观要好的向导。

表演需要高超的技艺。领导需要很强的组织才干和领导气质。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格式中作主语的动词都是自主动词,不可以是非自主动词,而且,后面不能加“了/着/过”。另外,其宾语只能是名词性词组。

(2)“引起、造成、形成”类

例如:

死亡引起了恐慌。猜疑引起误会。讨论引起重视。

(3)“进行、开始、结束、完成”类

例如:

调查结束两个月了。竞选开始两个小时了。

讨论进行一刻钟了。考察完成一年了。

这里主语都是双音节动词,宾语都是数量短语。

以上三种动词作谓语时,作主语的动词都不能重叠。动词重叠表示“V一下”的意思,本身含有陈述义,所以动词重叠后不能和自主动词搭配构成主谓结构,但可以受到名词定语的修饰。例如:

杂技表演需要高超的技巧。少女的死亡引起了示威游行。总统竞选开始两个小时了。

(4)“给、教(教育义)”类

这种情况下,主语动词多数也是双音节动词。其后的第一宾语多指人,是动作的受益对象;第二宾语多是抽象的事物,如“机会、道理”等。而且,作主语的动词不可以重叠,作谓语的动词可以受副词“还”的修饰,宾语多是双宾语结构。例如:

调查给了我一个机会。工作教了我一个道理。

除了以上四类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谓语是“使、让、叫”类,它们引起的宾语多是兼语结构,且兼语成分经常是人称代词。作主语的动词不可以重叠,双音节动词一般不能加“了/着/过”。谓语前可以加“总、也”。例如:

躺着让我舒服些。读书也让我开阔了眼界。打牌总让我心烦。

单个动词作主语的语义语法考察(2)2.2谓语是非自主动词

(1)谓语是能愿动词

作谓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是必要动词、可能动词、估价动词和许可动词,愿望动词和“准、许、配”等不能作谓语。

当单个动词作主语,谓语是能愿动词时,宾语可以是动词性词组,也可以是形容词性词组。例如:

损失需要补偿。装修要快。学习要用功。生活要节约。

爱要有勇气。锻炼可以让人身心健康。学习能够使人充实。

这种格式作主语的动词可以是自主或非自主的变化动词。能作主语的动词范围比较广泛。绝对不能作主语的动词是属性动词和能愿动词。作主语的动词可以受定语的修饰,例如:

经济损失需要补偿。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

(2)谓语是“是”

这里构成的句子是动词作主语最常见的一种。在这种格式中,宾语有两种:

名词性词组:表演是我最喜欢的(工作)。开除是我们学校最严厉的处分了。

介宾词组:妥协并不是因为我们懦弱。

作主语的动词如果是双音节的,其后一般不能加“了/过/着”。另外,我们发现,动词作主语、谓语由“是”充当所构成的句子,大多都在一对一的语境关系中出现。而且,在主语位置上动词也可以重叠,例如:

看看是可以的。修理修理是可以用的。锻炼锻炼是有利于健康的。

谓语是“是”,能作主语的动词大都是自主和一部分非自主动词。不能作主语的动词有:

A:等于合于在于位于善于属于乐于

便于急于易于勇于听见看见梦见

碰见瞅见瞧见窥见瞥见撞见遇见

认得取得认得晓得记得懂得觉得

获得博得赢得适得显得舍得使得

值得产生出生丛生诞生发生降生

派生滋生给以加以得以予以超乎

出乎无须乎

B:富有具备具有没有有占有带顶

合是姓代表包含包括

C:能可以会可能愿意

D:上下起进出往

E:自主动词中,后一音节读轻声的口语词:嘀咕

嘟哝哆嗦骨碌咕哝吧嗒吧唧咕嘟

咕唧咕噜扑腾扑棱

F:自主动词中带后缀“巴、腾、哥、喽、咕、达、哧、悠、

拉、合、摸、掇”的派生动词,口语性极强,例如:

试巴掰哧蹦达掂掇搭哥捣咕凑合

抖咂翻腾扒拉转悠

以上六类中,前三类是非自主动词,后三类是自主动词。

(3)谓语是属性动词类(除“是”外)

这里的属性动词指的是除了“是”以外的动词。有以下两类:

(a)谓语动词是“等于、好像、如同、好比、属于”等等,即相等和比较关系义或包含义的动词。例如:

退却等于失败。抄袭好比盗窃。

S+V

(单)自主动词+自主动词(X)

(双)自主动词+自主动词(O)

欺诈属于违法犯罪。

该格式中,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都可以充当主语,而且主语后不能加“了/着/过”,宾语一般都是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动词类可以受副词“就”的修饰,类可以受“也”的修饰。作主语的动词可以受定语的修饰,例如:

学术抄袭好比盗窃。商业欺诈属于违法行为。

(b)谓语动词是“有”时,也可以成句,例如:

笑有治百病的作用。撒谎对你没有好处。

当谓语是属性动词(除“是”外)的时候,宾语一般是“作用、好处”。主语动词不能重叠,也不能受定语修饰。

§3结论

3.1以上我们考察了单个动词作主语的结构形式和特征。考察结果可以证明动词的指称性和陈述性与自主、非自主密切相关。

首先,在所有的搭配中,大部分自主动词都可以作主语,非自主动词中除了变化动词外都不能作主语,所以自主动词比非自主动词的指称性强。其中,双音节的持续义自主动词可以进入所有的格式里充当主语,这是我们证明的指称性最强的一类动词。

其次,在所有主语是动词的搭配中,非自主动词都能作谓语,自主动词中可以作谓语的数量有限;而且,从作主语的范围来看,谓语是非自主动词时可以搭配的作主语的动词范围最大,由此证明非自主动词比自主动词陈述性强。其中,非自主的“可以”在S+V和S+V+O两种句式中都可以充当谓语,它的陈述性最强。

我们着重考察的特征有:能否受定语修饰、作主语的动词能否重叠、能否加时体助词。这些与我们要考察的指称性和陈述性密切相关,其中,可以受定语修饰是指称性的表现,可以重叠和可以加时体助词是陈述性的表现。

3.2在成句两种形式中,我们发现动词和动词搭配的语义规律如下:

S+V+O

(单)自主动词+自主动词(O)

(双)自主动词+自主动词(O)

(单)非自主动词+自主动词(X)

(双)非自主动词+自主动词(O)

(单)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O)

(双)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O)

(单)非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X)

(双)非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X)

在第一种句子形式(S+V)中,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各种搭配成句的可能性强弱关系:

自主+非自主>自主(双)+自主>自主(单)+非自主>非自主+自主>非自主+非自主(*)

其中,非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绝对不能搭配成句。

第二,各类动词指称性的强弱关系:

双音节自主>单音节自主>双音节非自主

双音节的自主动词指称性最强,而单音节的非自主动词一般不具有指称性。

第三,各种搭配中,可以作主语的动词范围的大小关系:

非自主(可以)>自主动词(开始类)

第四,各类动词陈述性的强弱关系:

非自主(可以)>自主动词(开始类)>其它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

因为“可以”能够搭配的作主语的词的范围最大,所以它的陈述性最强;“开始”类次之;其它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一般只能搭配体词主语,所以陈述性比较弱。

在第二种形式(S+V+O)中,我们发现动词和动词搭配的语义规律如下:

(单)非自主动词+自主动词(X)

(双)非自主动词+自主动词(O)

(单)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O)

(双)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O)

(单)非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X)

(双)非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O)

第一,各种搭配成句的可能性强弱关系:

自主动词+动词>非自主动词+动词(单音节非自主动词+动词(*)

其中,单音节非自主动词作主语绝对不能成句。

第二,各类动词指称性的强弱关系:

双音节的自主动词>单音节的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的变化动词

双音节的自主动词指称性最强,而非自主动词的变化动词指称性较弱。

第三,各种搭配中,可以作主语的动词范围的大小关系:

“是”>能愿动词>属性动词>“需要”类/开始类>“给、教”类>“引起”类

其中,非自主动词作谓语时,可以作主语的动词范围差不多,尤其“需要”类和“开始”类的范围无法比较。

第四,各类动词陈述性的强弱关系:

非自主动词>自主动词

综上所述,在主语位置上,自主动词指称性强,非自主动词陈述性强,它们的这种语义差异使自主动词更适合充当主语,而非自主动词反之。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

[2]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熙.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1961,(4).

[4]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熙.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A].第一届世界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6]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1).

[7]熙.语法丛稿[M].上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8]熙.关于向心结构的定义[J].中国语文,1984,(6)

[9]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吕叔湘.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J].中国语文,1954,(9)、(10).

[11]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2]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13]吕叔湘,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开明书店,1951.

[14]胡明扬.词类问题考察[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15]胡裕树,范晓主编.动词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16]胡裕树,范晓主编.动词研究综述[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

[17]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第9篇:主语范文

[关键词] 认知构式语法; 动作链; 移情; 汉语单宾语句; 话题句

20世纪后半叶关于汉语主语和宾语问题的讨论归纳起来有两种意见:根据语义的施事、受事或根据句法语序来进行定义和区分。相对而言,当时学界关注较多的是非受事宾语,对非施事主语现象讨论较少[1]9。“非施事”指施事之外的其他题元。近期对这种现象的研究增加了很多[25],但这些研究专注于具体构式句,对此类句的本体和整体的讨论较少。本研究将从认知构式语法角度在汉语构式网络中探讨这类构式,在宏观上考察施事和非施事主语单宾语构式的关联和区别,微观上研讨相关构式的整合方式和次类间的差异,并通过语际对比和历时调查来挖掘这类构式的形成条件,以期对此类构式存在的理据作出解释。

一、 动词本原构式及其上位构式

汉语单宾语句的句法形式为“主语+动词+宾语”。由于这是汉语中最基本的表达式,有此形式的句子各式各样,林林总总。我们认为“单宾语句”只是个句法术语,如果将此句法特征与具体语义和语用特征结合起来考虑,这些具体形义组合就是认知语言学所称的“构式”(construction),并可对这种构式作进一步的细分。构式指称形式和功能匹配的语言实体。有两个及更多组分的构式因其组分可替换而产生类似义,即为有独特形义的能产构式。构式有其整体义,这种整体义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完型。同时,大多数构式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组合性的(compositional),因此构式是可分析的,只是这种与构式有关的语义分析是独特的,不循常规的句法语义规则[6]13[7]253。

动作本身在事件图式上并不凸显,但为重要参与者和整个事件提供过程性凸显点。在句法结构上,动词依存于名词,两者组成表述式。毫无疑问,任何动词都有其基本常规题元配置。此种构式可称为“动词本原论元结构构式”(下简作“动词本原构式”),可定义为“动词与其高频共现并在心智中最易联想到的名词所形成的复合象征单位,它具有特殊的事件图式,有完形效应,并可以对含有新的参与组分的构式句进行范畴化”[8]176。例如,“吃”本原构式与寻常的吃食事件相关联,其形义配置为“主语/食者+吃+宾语/食物”。动词本原构式是动词自己的“大本营”,每个这种构式都是语义具体而独特的,并有自己的凸显模式。

但动词本原构式又可以参与其他构式,这些其他构式可称为“超动词构式”。这两类构式的区别为前类构式是动词的私用构式,其内只有独个相关动词;后类构式是至少两个动词本原构式可参与的公用构式。后类构式比前类构式抽象,因为它们是可容纳不同动词本原构式的框架构式。动词本原构式是作为组分参与超动词构式的。

依据Langacker的定义,基本句(clause)内含如下四大参数:(1)图形—背景组织(figure/ground organization),表现为图形凸显于背景。(2)题元基型组(role archetypes),其中的施事凸显度高于工具、受事及其他题元。(3)移情等级 (empathy hierarchy),显现出概念主体对反映世界的概念实体作如下的偏爱选择:说者>听者>人类>动物>空间物>抽象物。(4)定指性(definiteness),涉及定指凸显度高于泛指的认知倾向[9]306309。上述参数中凸显度高的概念实体组合表现施事主语构式的特点。在非典型概念实体组合中,对参数1到4中相关实体的选择性依次递增,后两个参数与主语的联系最为松散。关于参数3,下面要详细讨论。

可以想象,由于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人类做出的,所以绝大多数单宾语动词本原构式的主语都表述语义上的有灵施事,尽管各种动作的具体作用力有所不同。这是因为语言是人创造的,是基于人体验的产物,且人自认为是万物之灵,生命度最高[1012]。人倾向于把事件或活动认作施事作用于受事,即使相关事件或活动不太符合这种典型模型,人们也往往认为它们可以表述为包含“施事+动作+受事”的有生句。因为人对自己及其行为最为熟悉,而“熟悉度”与“多样性”成正比,所以施事是个超大范畴。其典型特征为有生性、使因性、自主性、支配性、显著性,并且此范畴参照典型范例还涵盖或可以推导出非典型和边缘主体[13]37,208。从绝大多数单宾语动词本原构式中可以归纳出一个上位的超动词构式,可称为“施事主语单宾语超动词构式”,其形义配置为“施事/主语+动词+受事/宾语”,构式义为“施事通过动作作用于受事”。此构式中的施事是动作发动者,因而在认知上凸显;同时主语占据句子首位,是显著的句法位置。Ungerer和Schmid称主语为“句法图形”[14]173。前述形义图形的重合促成概念语义的凸显。在语言使用中,动词本原构式本研究涉及的所有构式都是单宾语构式。为简洁起见,下文在提及构式时通常省略“单宾语”三字。与其上位构式始终交互确认,从而形成构式完形效应。

汉语利用施事主语构式的完形效应还可以在主语位置隐去、移动或替换施事,即汉语中还有一系列非施事主语单宾语超动词构式(简作“非施事主语构式”)。这种题元变更可以用“王子—贫儿效应”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王子与贫儿》描写同日出生的王子爱德华和贫儿汤姆在互换了服装、身份和社会地位后受到社会的不同待遇。徐盛桓用此故事来隐喻名词动用时构式整合的完形效应。参见徐盛桓《名动转用与功能代谢》,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8期,第25页。来解释,即非施事题元这些“贫儿”可以披上施事“王子”的外衣而出现在主语位置并得到彰显,我们定义“彰显”为语用展现。这种效应首先由上述概念凸显和完形效应导致的认知惯性触发,继而由因题元误置而引起的认知关注所增强。这种彰显的动因与移情有关,后文将详述。

Goldberg指出,各种构式通过承继关系相关联,这些关联表征构式的多种特征,而多个构式形成网络。上位构式和下位构式间的承继关系表现为前者统制后者,后者例示前者。由这种承继关系形成的网络使我们在允准例外的同时,可以捕捉构式的概括性特质[6]67。我们据此假设汉语单宾语构式的最上位是泛化的抽象构式,其下有多层多个承继构式。图1显示了处于泛化的抽象构式下的网络局部。动词本原构式(简作“动本构”)是基底构式,它们的上位构式分别是施事和非施事主语构式(图中分别用不同粗度的方框标示,斜线标示构式间的关联)。前构式是基本而独立的,后构式参照前构式而形成。下面详述。

图1汉语单宾语抽象构式下的局部层级网络

二、 相关构式的共时综合考察

非施事主语构式的形义组配为:[非施事题元/主语]+[动词+宾语],构式义为“涉及非施事题元的事体由动宾形义结构详述”。主语通常为名词词组,动宾结构涉及具体行为或状态,是对主语的描述。此类构式明示整合后题元的转换和隐没,与相关施事主语构式形成对照。相关施事和非施事主语构式的类同在于两类构式涉及同一事件,构式的句法形式相同,且动词同一;差异为主语位置彰显的题元不同。在动词本原构式及其施事主语构式中非施事题元是不太凸显的,相对属于背景题元,因此,非施事主语构式也可称为“背景题元构式”。这类构式有多个,我们来讨论其中的工具主语和受事主语构式。首先对相关题元进行定义。“工具”为辅佐动作完成的器具,“受事”为施力动作的直接受影响者,“结果”为施力动作对受事的影响即动作结果。必须指出,本研究对具体主语题元的认定参照了其在相关动词本原构式中的语义功能。此外,具体构式的认定不考虑参与的动词本原构式固有的动态(如使动性、位移性)及构式中可能有的体标记和情态词(如“在/了”,“能/可以”)。

工具主语构式的基本形义配置为:[工具/主语]+[动词+受事/宾语],构式义为工具主语得到动宾结构所含语义的关于其参与某事件的详述。下面语例中箭头右侧的是施事主语构式下位的动词本原构式句,此句表述的事件也可以用箭头左侧的工具主语构式句来表述。

(1)这把刀切过肉王师傅用这把刀切过肉

(2)这把钳子可以安电灯我可以用这把钳子安(装)电灯

(3)这些沙子堵了两个洞口战士们用这些沙子堵了两个洞口

受事主语构式可以细分为至少两小类。第一小类的形义配置为[受事/主语]+[动词+受事修饰/宾语],如例4—5箭头左侧句所示。该动宾结构内的宾语指称与主语指称有修饰关系。主语指称先对受事物体作定性彰显,宾语指称再细述其定量。第二小类的形义配置为[主语/受事]+[动词+宾语/结果]”,如例6—7箭头左侧句所示。该句表述的事件含有一种因果关系,主语指称为动作前物体,宾语指称为该物体受到动作影响后产生的变化,即该主语和宾语指称间存在特殊反身性。箭头右侧的是表述同一事件的动词本原构式句。

(4)白酒喝了三瓶他们喝了三瓶白酒

(5)衬衫买了五件小李买了五件衬衫

(6)萝卜切了丝李四切萝卜成丝

(7)苹果榨了汁老王榨苹果为汁

基于参照点关联(reference point relationship)理论[9,15],可以对非施事主语构式的编码过程进行认知构拟。以例1为例。在概念的事件图式层,概念主体C即编码者在包含多个命题的相关领地D中找到要表述的命题,并认定此命题为内含参照点R的目标T。目标命题中原有的施事/射体Tr(王师傅)没入选,工具(刀)和受事(肉)都是界标lm,分别入选为参照点和与参照点直接关联的概念实体。在下层的工具主语构式句中,参照点编码为主语,其他目标内容编码为动宾组配。目标命题与工具主语构式句的局部和整体在语义和语用上相关联。而表述目标命题的最基本构式是相关的动词本原构式,因此从构式语法来说,编码者是将动词本原构式作为“原材料”改编为工具主语构式句的,或后者整合前者为彰显工具主语的超动词构式句。具体构拟如图2所示。

图2工具主语构式句“这把刀切过肉”编码过程的认知构拟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对解码过程作认知构拟,从而意识到编码者对相关事件的着眼点。如上节所述,这种着眼点是编码者对不同题元的主观选择或移情。编码者在描述某事件或状态时可以选择关注不同的实体。他可以将自己与该事件或状态所涉及的参与实体保持一定的距离,给出客观的描述;也可以让自己与其中一个参与实体更为接近;或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将自己完全等同于事件或状态所涉及的某一参与实体,并从该参与者的视角描述事件或状态[9]306[16]2930。而移情与主观化有关。Langacker指出,主观化是客观性识解实体消失、主观性部分保留下来的过程[17]5。本研究对象的主观化表现为施事不在主语位置,而代之以非施事题元。因此,从移情视角切入可以窥探编码者在句子或句群中由于不同的主观关注所引发的题元替换和句法变更。邱贤、刘正光在讨论受事主语构式时指出,在充分遵从和利用人类认知规律的同时,编码者可以对句子进行特殊处理,以表达其对世界的主观判断和评价并影响他人行为,从而实现语言的人际功能和主体间性[5]。我们认为这也是对移情我们注意到“移情”概念有点泛化了。本研究关注的移情应该是概念上固化的认知定势,与具体语言使用中例如涉及指示语的灵活语用站位所表现的移情是不同的,因此后者被称为“语用移情”。关于后者,参见冉永平《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语用移情与离情》,载《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5期,第331337页。此外,移情也是传统修辞手法之一:将主观情感移到外物,再以后者反衬前者而使物和人浑然一体。及其功能的描述。下面以图3来展示对句子“一桶水洗一辆车”解码过程的构式整合构拟。

图3工具主语构式句“一桶水洗一辆车”的解码过程图示

对此句首先进行的溯因推理(从左向右虚线箭头标示)是一种循果溯因的推理过程。当解码者听到左侧的工具主语构式句时,发现句首位置的题元不是常规的施事题元,为了正确理解该句,解码者需将动词“洗” 还原为其本原构式。动词“洗”本原构式义为“施事用液体或工具去除受事上的不洁物”。“洗”事件通常涉及施事、受事和工具等,其本原构式句为右侧句。工具被整合为主语时,作为默认的施事可以选择隐没。解码者随后通过题元回归重置(从右向左实线箭头标示)进行复核,并获悉动词本原构式句与目前的构式句在句法和题元配置上的差异,体会到编码者对工具题元的主观移情。此外,上述涉及移情的认知焦点转换和语用彰显有更深的语用动因。如果解码者知晓该构式句所出现的社会语境为公益广告宣传,其语用功能就是提倡节约用水。因此,这里的对仗量词具有强调性。需要指出,解码者在现实交际中对语句的解码是即时在线的,不必依照以上步骤依次进行。我们的目的仅在于较细致地构拟解码者的解码过程,完整展现动词本原构式在解码时所起的作用。

上述讨论表明,非施事主语构式是动词本原构式可参与或嵌入的框架构式,有不同的次类。而不同的次类构式彰显不同的题元,对涉及动词本原构式事件的动态性作不同的限制性调整而使其弱化或趋于静态。下面来具体考察这种静态化的调整和计算。

如上所述,典型的动词本原构式事件为施事通过动作影响受事,此事件涉及“动作链”(action chain)。动作链显示一系列力的相互作用,涉及将力从一参与者传递到另一参与者。原则上讲,动作链可以拥有任意长度[9]283[15]355[18]409。基于以上论述,我们提出涉及动作链的两个概念基型(conceptual archetype):力传递距离和指向。通常力具有方向和量值,具体的力可表述为物理学上的矢量(vector)。此术语的定义为“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借用这个术语,我们构拟如下动作链(图4),其中有从左到右排列的正向力传递实体,箭头方向以及其下的数值表示相关区间的矢量。如果动词本原构式涉及不及物事件,其力度就相对较小,因此该事件的矢量计为1。如果力传递反向,则矢量为负(-)必须指出,这里的矢量大小是我们根据常识虚拟的,仅仅旨在表明涉及各构式的矢量是不同的,且有依次递减坡度。另一方面,各个本原动词事件不同,其动态性或矢量也是不同的。。我们这一简要的力传递构拟暂时不考虑除以下四个核心题元外的其他题元,例如,与事、处所、时间。

施事2工具1.5受事1结果

图4动词本原构式事件动作链

下面以“切”为例来作演示。此动词本原构式义为“施事(用工具和特定方式)分割受事”。其中施事是力传递的起点,工具是施事和受事之间的力传递中介,受事是力传递的终点。编码者可选择结果作为力传递的终点,如例8、9所示。例后的括号内容显示该句的矢量。

(8)老王用这把刀切了肉。(正向矢量:2+15=35)

(9)老王用这把刀切了肉丝。(正向矢量:2+15+1=45)

另一方面,动词本原构式参与非施事主语构式时受到整合,后构式对前构式涉及的事件动作链作不同部位的截取。在工具主语构式中,施事被背景化,工具得到彰显,原本动作事件的动态性减弱。在受事主语构式中,施事和工具被背景化,受事得到彰显,而这导致力传递为施事在受事后的从右向左的反向力传递,使该构式事件的矢量大为弱化,其中仅受事到结果之间还是正向力传递。如例10、11所示。

(10)这把刀切了肉。(正向矢量:15)

(11)肉切了肉丝。(反向矢量:-2-15+1=-25)

非施事主语构式还有其他可细分的次类。例如,例12和13中虽然都有受事主语,但宾语分别为与事和处所,而前面例4、5的宾语为修饰受事主语的量词。这些实体都是力传递动作链中的实体,我们暂时不考虑它们在力传递中的作用。例14例示处所主语构式,其中的动词与宾语截取参与“贴”本原构式中的一段,因此其矢量是正向的。例15和16也是处所主语构式句,但与前句稍有差异,参与这些构式句的动词本原构式都是不及物的。例17的参与本原动词构式也是不及物的,可认为是处所主语构式的边缘句。例18为时间主语构式句。原构式中的施事隐没了,构式句的宾语为目的地,不明示力传递,因此矢量为0。

(12) 鲜花要送心上人。(反向矢量:-2-15=-35)

(13) 涂料涂上了墙。(反向矢量:-2-15=-35)

(14) 墙上贴着年画。(正向矢量:15)

(15) 脚上长了泡。(正向矢量:1)

(16) 家里来了一大堆客人。(正向矢量:1)

(17) 玛丽跑了丈夫。(正向矢量:1)

(18) 明天飞香港。(矢量:0)

综上,我们考察了动词本原构式参与超动词构式的整合过程,并用动作链和矢量概念演示了非施事主语构式次类的细微差异。考察显示:(1)同一动词本原构式可以参与不同的超动词构式。(2)不同的超动词构式截取及彰显同一动作链的不同局部,呈不同的矢量。其中工具和受事主语构式的矢量分别最高和最低,其他构式的矢量居中。(3)不及物本原动词构式的介入使非施事主语单宾语构式进一步泛化。此外,一定的动词本原构式参与一定的超动词构式,物以类聚。但限于篇幅,本研究对此未加详述。

对比施事和非施事主语构式,前类构式表征从施事到受事的概括性正向力传递,后类构式则表征具体的局部或反向的力传递。显然前者是基本的,典型的,无标记的;后者是由前者衍生而后起的,非典型的,有标记的,解码时需要付出较多的心理努力。前类构式呈动态性,后类构式趋于静态而语用彰显。沈家煊在讨论题元排列非典型且动作义弱化的构式时指出,这种构式是特殊的,有标记的[13]202,213。这种移情的彰显性首先表现为编码者在施事和非施事主语构式中选择后者,而随后在多个后类构式中最终选定其一这种“挑三拣四”。这一认知选择有多种用途,下述的讯递需求是其主要用途之一。

本研究至此仅聚焦于基本句的主语题元变化。在超句的话语信息传递方面,本研究关注的非施事主语往往与话题有关。话题是说话者在其认为与听话者共享知识和信息时激活并提请注意的部分信息。句子的主语和动词—宾语可分别有话题和述题功能,话题是后面述题部分所谈论的对象[19]。作为讯递重点和为了保持讯递的顺畅,话题在超句话语中具有延续性。如下面从北大CCL语料库和互联网搜索到的例19—21中的划底线主语是承前的话题,例22中的划底线主语是后文的统摄话题。

(19)还有一件事,朋友,能帮我磨一下佩刀吗?这把刀还没有开过口,能行吗?

(20)我刚抄起一把刀要切的时候,他旁边马上提醒道:“错了,这把刀切过肉”。

(21)风水讲厨房不宜放洗衣机,但厨房的阳台放洗衣机好吗?

(22)一袋糖果平均分给小朋友,每人分6颗,正好分完。每人分8颗,有5个小朋友分不到。有几个小朋友?

此外,我们同意沈家煊关于话题是个典型范畴因而是个特征束的论断[13]222,认为汉语中的各种话题有程度差异,如例23中主语的话题性即话题标记性呈由强到弱的排序。本研究的非施事主语话题呈中度标记性,是中度彰显的。关于这些,我们将另文详述。

(23)(至于)这把刀嘛,切过肉 > 这把刀切过肉 > 王师傅用这把刀切肉

三、 语际对比和历时演进解释

本研究虽然探讨的是汉语论题,但通过语际对比可以使研究更深入,解释更有力。因此,下面来作英汉相关对比。从形态和句法角度而言,较之现代汉语,主语优先型的(subjectprominent)英语不支持话题化操作。具体表现为:英语的构词法不支持话题化,而介词参与的逆被动化逆被动化是与被动化相反的句法操作,如英文句子“I fired at this gangster”中,被旁格化的不是施事“I”,而是受事“gangster”,引导介词由“by”变成了“at”。难以使宾语话题化[20]。其次,我们认为尽管英汉语在认知上均存在话题,话题和述题间存在参照点关联,但两者在句法语义的接口方面差异颇大。英语的话题化往往需要话题提擎语来标示,如“as for”,有时需在谓语后面出现类似“it”的复指词,且主语不能省略。但汉语的话题化操作很自由,不必使用提擎语、复指语,并且形成多种多样的句法结构[21]。正因此,汉语中存在以单宾语结构为形的非施事主语构式,形简义丰,固化为框架构式而有能产性;而英语的单宾语抽象构式下几乎没有非施事主语构式Levin展现英语动词可以出现在如下的十类旁格即非施事主语句中:时间、自然力量、工具、抽象致事、动作描述其方所的实体、处所、容器、原材料、金钱总额、来源。参见B.Levin, English Verb Classes and Alternations: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但我们认为很多这种句子与具体动词密切关联,因此都是动词本原构式内的具体引申现象,与本研究对象不处在同一层面。。本研究考察的非施事主语构式几乎都不能合语法地直译为英语,如汉语句“米煮了粥”直译成英语句 “*The rice cooked porridge” 是错误的。我们就汉语“切”本原构式题元参与各类各种单宾语构式而表现出的不同题元配置以例24作不完全展示此句“这块案板切过肉(要洗过才能再用)”中的主语不是动作的主要工具,但也可占据主语位置。。相比较,英语通常只能正确直译此两类构式的最左句 “Master Li cuts the meat” 和 “This carver cuts meat”,其他句都不能正确直译。但即使后句类似于本研究的构式句也有其偶然性,因为此句例示“cut”动词本原构式中的特殊项,而非能产性构式句,与汉语涉及超动词构式不在同一层面。例如,例2不能正确直译为 “*The pliers can fix lamps”。

(24)a.施事主语构式句:李师傅切肉。李师傅切肉丝。李师傅切这把刀。

b.非施事主语构式句:这把刀切肉。这把刀切肉丝。这块肉切肉丝。

从汉语历时演变来看,话题化频发与先秦以来的介词脱落和双音化趋势关系密切。宾语标记“于”的脱落致使动词和宾语紧邻,许多动宾结构因此词汇化,而词汇化表现为动词的动作性减弱、宾语的个体性差、动宾之间的影响度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宾语间的对立。此外,偏正、补充、联合式等双音化动词的动性弱化、语义相对自足,语义关系松散的双音化结构为句子组分的换位提供了条件,语序的多样化为实现话题化提供了条件[20,2223]。但我们认为,上述讨论也许仅涉及寻常的宾语题元可以不受限制地出现在句首,并没有涉及施事主语为什么可以隐没。即文献中实际上仅仅讨论了下列演变过程中的第1到第2阶段,而第2阶段的构式在汉语中是存在的,且使用上很频繁,但却未真正涉及演变的第3阶段。

(25)我修好了电脑电脑我修好了电脑修好了

(26)老王榨了苹果为汁苹果老王榨了汁苹果榨了汁

这种语义和句法互动也许是独特的,但在汉语逻辑中又是合理的。汉语本族人认为,人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人的语言反映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所反映的大多数行为动作均出于人类自身,因而在语言上只要明示动词就当然关联着动作主体而无须明示。正因此,汉语默认如下泛构式概念转喻:“动作代动作及其主体”。这一语言逻辑表明,概念上最根本的在语言上不一定要明示和突显。也即语言上不明示的可能恰恰是最重要的,重要得深入人心而可以不言自明、不言而喻。上述讨论可以总括为如下推断:在汉语的动作主体可以隐没和动词的动性弱化的前提下,寻常的宾语题元可以占据主语位置。继续的演变导致其他非核心题元也可占据主语和宾语位置,最终导致主语和宾语位置的题元多样化。其中非施事主语构式在施事主语构式的完形效应中彰显主语,可认为是前者衍生于后者。

英汉语言的本质特性导致如下不同的语言运作系统: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而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形合和意合这对术语通常指超句层面上衔接词语的使用倾向性[24]334,但我们认为在基本句内也存在这种倾向性。在话题和述题的配置上,汉语受表意需求的驱使选择以概念和语义为重,英语由于句法—语义接口的规约较高而在灵活表意方面受限。因此,与英语不同,汉语是话题优先的语言,话题化现象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和多样性[25]19[26]279。这说明英汉两种语言对主语题元的规约性不同。可以说,汉语句的主语及宾语题元可以在语义上不容易引起误解的前提下自由选用。我们因此赞同如下观点:“(汉语)从语义上也不见施事充当主语的明显倾向,非施事成分充当主语非常普遍,也非常自然”[27]6;从语言类型学来看,汉语是“语用强势语言”[28]140。总之,汉语语用的高效需求促使语义表述方式简化并打破句法限制,从而形成现在的语言格局。

从Langacker主张的基本句包含的四大参数来看[9]306309,汉语借助相关的规约图形—背景组织和题元配置,对规约的移情排列可以按编码者的即时关注视角以及话语连贯和衔接进行重新排序,而英语这样做比较困难。汉语中移情的灵活排序选择不是世界语言的普适特性,对汉语此特性的研究应该会对语言类型学有所贡献。

四、 结语

本研究基于认知构式语法在汉语单宾语构式的局部网络中考察非典型主语题元构式,宏观探讨了施事和非施事主语构式的区别和关联,微观研讨了构式的整合方式及其认知动因,并通过语际对比和历时调查来挖掘这类构式的形成条件。汉语有其特点,可以为满足表意需要而允许对不同题元的移情表述,因此造就了一系列非典型主语题元构式。本研究路径的选择和组合给我们带来如下益处:第一,从语义和句法角度将更多句式纳入统一研究框架并寻求合理解释;第二,将自下而上的归纳法和自上而下的演绎法结合,有助于加深动词本原构式和超动词构式的承继关系研究必须指出,本研究认定的超动词构式与动词本原构式间的互动和整合与形式语法的同一底层结构转换生成两句不同。认知构式语法认为,不同超动词构式有不同语义和语用差异。参见张翼《“王冕死了父亲”的认知构式新探》,载《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1720页。。第三,本研究区分了句法层的主语—宾语和语义层的施事—受事,从而厘清了以往研究对此两者的纠葛。汉语非施事主语单宾语构式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希望本研究为这类通常称为“话题句”的研究提供新的本体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张伯江: 《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Zhang Bojiang, From Agent Patient Relations to Constructional Meaning,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9.]

[2]陈昌来: 《工具主语和工具宾语异议》,《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1期,第6573页。[Chen Changlai,″Rejecting the Conceptions of Subject of Instrument and Object of Instrument,″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 No.1(2001), pp.6573.]

[3]张法科、仇伟: 《处所主语句的认知研究》,《外语教学》2006年第6期,第69页。[Zhang Fake & Qiu Wei,″A 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Sentences with Locative Subjects,″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No.6(2006), pp.69.]

[4]牛保义: 《英汉语工具主语句的象征关系研究》,《外语教学》2008年第1期,第1 7页。[Niu Baoyi,″A Study of the Symbolic Relation of InstrumentSubject Sentenc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No.1(2008), pp.17.]

[5]邱贤、刘正光: 《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研究中的几个根本问题》,《外语学刊》2009年第6期,第3843页。[Qiu Xian & Liu Zhengguang,″The Key Issues in the Research about the Patient Subject Construc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No.6(2009), pp.3843.]

[6]A.E.Goldberg,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7]W.Croft & A.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8]张建理: 《论动词本原构式》,《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174185页。[Zhang Jianli,″On Verbs Basic Constructio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6(2012), pp.174185.]

[9]R.Langacke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Ⅱ: Descriptive Applic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0]G.Lakoff,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11]石毓智: 《语法的形式和理据》,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Shi Yuzhi, Forms and Motivations of Chinese Grammar, Nanchang: Jiangxi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1.]

[12]王珏: 《汉语生命范畴初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Wang Jue, A Preliminary Study on Animacy Category in Mandarin Chinese,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4.]

[13]沈家煊: 《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Shen Jiaxuan, Asymmetry and Markedness, Nanchang: Jiangxi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99.]

[14]F.Ungerer & H.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London: Longman, 1996.

[15]R.Langacker,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16]S.Kuno, Functional Syntax: Anaphora, Discourse and Empath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17]R.Langacker,″Extreme Subjectification: English Tense and Modals,″ in H.Cuyckens, T.Berg & R.Dirven et al.(eds.), Motivation in Language: Studies in Honor of Günter Radden,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3, pp.326.

[18]L.Talmy,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Ⅰ: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0.

[19]屈承熹: 《汉语认知功能语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Qu Chengxi, A Cognitive Functional Grammar of Mandarin Chinese, Harbin: Heilongjia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5.]

[20]刘晓林、王扬: 《略论为什么现代汉语发展成为话题优先型语言》,《语言研究》2012年第1期,第2126页。[Liu Xiaolin & Wang Yang,″A Brief Investigation of the Morphosyntactic Basis of TopicProminence in Chinese,″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No.1(2012), pp.2126.]

[21]刘晓林、曾成明: 《英汉去及物化和语义自足化机制对比及其语序效应》,《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第8期,第1419页。[Liu Xiaolin & Zeng Chengming,″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Detransitivization and Semantic SelfSufficiency Mechanisms and the Related Effects on the Word Order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No.8(2011), pp.1419.]

[22]董秀芳: 《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Dong Xiufang, Lexicalizatio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Disyllabic Words(Revised Edition),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1.]

[23]刘晓林、王文斌: 《动性弱化、语义自足、作格化与语序类型特征效应》,《现代外语》2010年第2期,第133141页。[Liu Xiaolin & Wang Wenbin,″The Weakening of Verbal Quality, Semantic SelfSufficiency, Syntactic Ergativization of Verbs and the Effects of Word Order Variants,″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No.2(2010), pp.133141.]

[24]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年。[Pan Wenguo, Essentials of Chinese English Contrastive Studies, Beijing: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5]C.Li & S.Thompson,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26]徐烈炯、刘丹青: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Xu Liejiong & Liu Danqing, Topic: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Shanghai: Shanghai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98.]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