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

第1篇: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号:0439-8114(2017)06-1056-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6.016

Abstract: The basic principle of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 system of crop diseases & pests were summarized. The background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ain diseases & insect pests of rice in Hubei province, the main green technology system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ice pest & disease, and th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of rice varieties were introduced.

Key words: rice; diseases & insect pests;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绿色、节能、环保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也是中国“十二五”规划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种植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加上外来病虫害的不断入侵,致使农作物病虫害现已成为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提出要按照“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加快构建新型植物保护体系。湖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要实现上述目标,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势在必行[1]。

1 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基本原理

1.1 绿色防控策略

以作物区域生态系统为基础,1~2种重大病虫害发生和流行规律为主线,在最大限度满足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的前提下,根据现有的相关科技成果,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制定“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其方法和步骤如下:①明确作物主要病虫害种类;②探索重大病虫害发生和流行规律;③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病虫为害过程;④开展绿色防控技术试验;⑤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操作规程”[2]。

1.2 主要绿色防控措施

①尽力降低初侵染源数量(控制源头)。主要措施有清洁田园、种子消毒、避开或转移寄主、控制迁飞源等。②正确选栽抗(耐)病虫良种(增加自身抵抗力)。③大力推广健身栽培技术(借助外力增强自身抵抗力)。包括培育健康种苗,推广配方施肥,实施科学管理,如修剪、管水等,科学推广害虫诱杀技术,如灯光诱杀、性诱剂诱杀、高感品种诱杀等。④合理实施生态调控技术。包括释放天敌、轮作、间作套种等。⑤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包括坚持统防统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单剂品种,准确把握最佳防治时期和施药时间,正确配制药液,注意施药质量[3]。

1.3 制定“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操作规程”

①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②明确政府职责;③落实资金来源;④组建专家技术小组;⑤科学布局绿色防控网络;⑥加强科普宣传,坚持统防统治[4]。

2 湖北省水稻主要病虫害现状与背景

2.1 主要病虫种类及其为害症状

近年来湖北省发生的主要虫害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蓟马、稻秆潜蝇等;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加上恶劣气候环境频发以及外来病虫害的不断入侵,新的危害如低温冷害、高温热害、水稻细菌性病害和病毒病均有上升的趋势[5,6]。为了达到有效防控上述病虫害的目的,准确识别这些重要病虫种类及其为害症状至关重要。

2.2 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

虫害世代重叠现象严重,代次不明显;迁飞性害虫发生规律难控;病害发生的时空差异明显。

2.3 病虫害暴发的主要原因

①抗性基因丢失。以高产、优质为主要目标的品种选育,致使品种资源的抗性基因在人为的品种选育过程中逐步丢失,从而导致现行推广品种的自身抗性不断降低或丧失。②农药和化肥使用方法不合理。以农药和化肥为主的高产种植模式破坏了稻田生态平衡,使天敌的种群和数量不断减少,有害生物的数量不断增加。③种植制度的多样性和恶劣气候环境频发。复种指数的不断提高为有害生物的快速繁殖和种群的复杂性提供了食物链和变异机会。恶劣的气候环境对品种的适应性要求不断提高[7]。

2.4 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众所周知,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工业和城镇污染;二是农业和农村污染。其中,工业和城镇污染源属于集中性污染源,可集中处理,且处理技术国内外具有通用性,因此主要依靠法规和政策解决问题。只要资金到位,污染问题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解决。如工厂和城镇的“三废”处理等;而农业和农村污染源属于开放性污染源,无法集中处理,且处理技术因不同生态地区种植结构和病虫等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和危害规律不同,而具有显著特异性,因此主要依赖科技解决问题。即使资金到位,短时间内也不能解决问题,需要长期可持续的科技支撑[8],如农药和肥料污染问题。

湖北省水稻复种面积近200万hm2,按平均每公顷使用农药15 kg和化肥375 kg计,每年就有3万t农药和75万t化肥施入稻田。农药按50%、肥料按20%流失率计算,有1.5万t农药和15.0万t肥料随着雨水渗入土壤,流入江河。年复一年的累积,不仅土壤和水被污染,而且直接造成农产品和食品的有害物质超标,严重制约了绿色产业发展。由此可见,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已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3 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3.1 绿色防控策略

根据不同稻区稻田生态特点,树立全程田间科学管理意识。以推广高产、优质、抗性良种为基础,科学实施绿色保健栽培技术为前提,适时有效地组织农药统防统治为保障,达到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3.2 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

主要病害绿色防控措施:搞好病稻草处理;选用抗(耐)病品种;搞好种子消毒;培育无病壮苗;科学肥水管理;合理施用农药。主要虫害绿色防控措施:消灭虫源;选用抗(耐)虫品种;诱杀;培育无病壮苗;科学肥水管理;合理施用农药。

3.3 简明技术规程

1)正确选栽抗病良种。目前湖北省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新品种很多,各农户应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和耐病品种。若田块处于常年重病区,就必须选栽高产抗病品种;若处于轻病区或无病区,可以选栽优质高产耐病品种。在选栽感病品种时,要特别注意稻瘟病的防治。

2)搞好种子消毒,最好选用包衣种。种子消毒采用浸种灵、强氯精等,按说明操作。

3)清洁田园。水稻收获后及时处理稻草,犁耙沤田。结合春季整地,打捞浮渣,并集中处理,降低病虫基数。

4)培育无病虫壮秧。秧苗三叶期和移栽前2~3 d喷施氧化乐果和Bt制剂等预防二化螟、稻蓟R和稻秆蝇等。旱育秧还要使用敌克松进行床土消毒。

5)推广配方施肥,实施科学管水。推广配方施肥,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增施锌肥、钾肥、硅肥、钙肥和有机肥,巧施穗肥,避免重施、偏施和迟施氮肥;做到前期浅水分蘖,够苗及时露晒田,中期回水抽穗,后期干湿交替。整地时,先施生石灰450~750 kg/hm2,腐熟农家肥15 000~22 500 kg/hm2;耙田时每公顷施复合肥(N∶P∶K=1∶1∶1)150~225 kg,锌肥和硼肥各30 kg;返青后,每公顷追施尿素75~120 kg+钾肥45~75 kg+除草剂(如野老p维农p草克净等);拔节后,每公顷追施尿素45 kg+钾肥75 kg+井冈霉素30包。做到前期浅水分蘖,够苗及时露晒田,中期回水抽穗,后期干湿交替。

6)灯光诱杀成虫。每3.3 hm2地安装一盏频振灯,从5月开始,9月底结束。坚持每天19:00至次日6:00开灯诱蛾,杀灭螟虫、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成虫。

7)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一要坚持统防统治;二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品种,最好选用单剂,少用复配剂。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三要准确把握最佳防治时期和施药时间;四要正确配制药液,注意施药质量。严格按产品说明书要求施用,药剂先要用少量水溶解后再混匀,喷药要均匀,不留死角。每公顷机动喷雾用水量为225~300 kg,手动喷雾用水量为750~900 kg。湖北省5月中旬后,病虫害开始普遍发生。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一代螟虫发生,主要为害早稻和中稻秧苗;6月上旬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主要为害早稻和中稻分蘖,6月中下旬二代稻飞虱发生,主要为害早稻和中稻分蘖,6月中下旬稻蓟马发生,主要为害晚稻秧苗;7月二代螟虫、三代稻纵卷叶螟、三代稻飞虱发生,主要为害中稻;8月三代螟虫、8月中下旬四代稻纵卷叶螟发生,主要为害中稻和晚稻;8月下旬至9月上旬四代稻飞虱发生,主要为害中稻和晚稻;9月中旬四代螟虫发生,9月底至10月上旬五代稻飞虱发生,主要为害晚稻[9]。

4 水稻品种抗逆性鉴定技术

4.1 大田鉴定

在区试田间调查的基础上,对发病严重的品种调查穗发病率。

4.2 专业鉴定

目前全国开展水稻品种抗逆性专业鉴定技术研究的对象有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稻飞虱、叶蝉、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耐冷性、耐热性、耐旱性、耐盐碱性等16余种。其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稻飞虱等鉴定技术在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中得到了应用。湖北省在抗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和耐冷性、耐热性等鉴定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方面位居全国前列,并在国家和湖北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以及抗病品种选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体如下:

1)建立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体系的关键技术。第一,明确自然诱发鉴定的含义;第二,确立主鉴机构,组建自然诱发病圃网络;第三,规范标准病圃田间设计技术;第四,加强病圃小环境监控基础设施建设;第五,统一调查时期和分级标准;第六,科学选择抗性评价指标;第七,合理利用抗性评价结果。

2)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体系的应用。第一,建立和完善了抗源筛选与评价体系;第二,建立了抗病育种中间材料的选择与评价体系;第三,规范新品种抗性鉴定与评价工作;第四,规范主栽品种抗性监测工作。

总之,通过上述系统工作,将从源头全程监控湖北省水稻品种的抗瘟性,达到提高抗病育种水平、完善品种合理布局、保护病区水稻生产安全、促进非病区优质品种推广的目的。从而保障湖北省粮食安全,为粮食的绿色化生产创出一条全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其志,杨盛棣.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的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01,40(3):36-37.

[2] 张开朗,谷爱娣,游树立,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建湖县的应用实践与效益评价[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5):17-21.

[3] 吴 萍,陈继华,孙梅莫.低容量喷雾防治水稻病虫害的研究[J].中国农机化,1994(6):16,25.

[4] 祁锦学.巧用化学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J].湖北农业科学,1984, 23(2):23,33.

[5] 池占海.水稻病虫害综防效果[J].福建稻麦科技,1998,16(1):35-36.

[6] 徐 翔,尹 勇,罗林明.四川省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与不施药防治对比试验[J].植物医生,2005,18(3):31-32.

[7] 朴永范,梁帝允.粮农组织国家间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项目咨询委员会会议[J].世界农业,1994(9):54-55.

第2篇: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 白色污染残膜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X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249-01

一、“白色污染”的危害

1. 塑料制品的危害

随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生活正向便利化、卫生化发展。为了顺应这种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筷子、水杯等开始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这些使用方便、价格便宜的材料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这些包装材料在使用后的随便丢弃,造成了"白色污染";危害环境。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白色污染",他们由人类制造,最终回归大自然时却不易被自然吸收,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2. 地膜的危害

地膜即 地面覆盖薄膜,用于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防止病虫害,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现在我国农业残膜每年达到8万吨以上,由于地膜在自然环境中难以分解,这些残膜给农业带来了极大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残膜阻隔水分向下渗透,造成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能够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2)地膜的主要材质是聚乙烯薄膜,其中的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难以分解,滞留土壤中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最终降低土壤肥力水平;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则隔肥,影响肥效。(3)大块的残膜阻止作物根系串通,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致使产量下降。(4)地面露出的农膜与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误吃农膜后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使牛羊死亡。(5)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家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生活环境。

二、解决白色污染的途径―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

解决废弃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唯一的办法就是推广应用可降解地膜。可降解地膜是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对地膜侵蚀或者是利用太阳光氧化的作用而达到的降解效果的地膜材料,包括光降解膜、生物降解膜和双降解膜三种类型。由于光解膜和生物解膜都存在降解不完全的问题,光―生物双降解地膜的发展及推广在未来可持续农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已陆续研制出银黑地膜、液体地膜、多功能地膜等多种可降解地膜,逐步应用在农业生产中。

三、治理“白色污染“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白色污染日趋严重,对农田、农村环境及农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面对如此形势,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是十分迫切的。但是可降解地膜的应用需要很长时间,要快速缓解“白色污染问题”还需要实施其他措施。

1. 残膜回收

残膜回收技术的应用是目前解决白色污染的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1 人工捡拾方式回收残膜

目前农田残膜回收仍以人工捡拾为主,农民多在春季雪水消融,春播之前进行人工捡拾。这种方式成本高,劳动量大,残膜捡拾不干净,且埋在地下部分无法收回,回收效果很差。

1.2 机械方式回收

机械残膜回收机可以克服人工捡拾方式的不足,成本低,效率高,回收率高。国内残膜回收机械按照回收时间分为苗期揭膜机械、秋后回收机械、耕层内清捡机械和播前回收机械四种。代表机型有:IMS―5型密排弹齿回收机、SMJ―2型地膜回收集条机、CSM―130B型齿链式悬挂收膜机。双降解地膜由于成本高或其他原因不能马上大规模推广,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采用机械化清除残膜是比较现实的。同时考虑到机械使用效率,降低成本,应大力发展耕整地机械与残膜回收机械联合作业的机具模式。

2. 地膜的再利用与再循环

地膜再利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最大化重复使用地膜,减少地膜的投入量。残膜再循环是指使用后的地膜重新加工变成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就是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地膜的再利用率,减少其使用量,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尤其是要最大化回收,减少地膜残留,并实现循环利用。

3. 残膜回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残膜回收处于推广阶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好,但经济效益不理想,因为增加了成本,多数农民不愿意使用。

3.2 由于价格偏高,机械使用效率不高,农机的机械投入没能产生预期效益;

3.3 薄地膜的使用增加了收膜机收膜难度,难以发挥最大的回收效率。

以上问题还需要我们在治理以农业残膜为主的“白色污染”中,继续研究,着力解决。

综上所述,北方农业中出现的“白色污染”是可以解决的,不过因技术,资金等问题,解决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科学家的努力加上国家经济的发达,一定有能力把白色污染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1]李秋洪,论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技术[J].农业环境与发展

[2]段玉田,小麦地膜覆盖增产效益与经济效益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1987(9):20-23

[3]武宗信解红娥,残留地膜对土壤污染及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

[4]王笳周柏玲,易降解淀粉膜在旱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评价[J].山西农业科学

[5]马兴元,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综合利用技术[J].环境保护1999.3

[6]马洪祥等,白色污染应实行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J].中国环境管理1998.6

第3篇: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

一、农药污染对农业环境造成的影响

1、专业知识缺乏,违规施药,导致农业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在多年的调查中发现,由于有许多农药经销商及农民对农药法律、法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因此,某些农民喷施农药仍采用,别人打药我打药的方式,不自己地里有没有此病虫,别人打几次,自己也打几次;或防治一种病虫或几种病虫只使用一种药剂;有的农民不按说明书要求喷药,错误地认为,随便增加用药量、或施药次数增多,防效就会提高。还有的农民配制农药凭借经验,把药剂倒入瓶盖中,再倒入喷雾器内,不摇匀就直接喷雾,导致防治效果不佳。个别农民喷完药后,随意将农药瓶、农药塑料袋丢弃在路边、田间地头,对农业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防治病虫不适时,导致农药残留污染农田

大多数农民对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知识缺乏,因而不能掌握病虫害防治适期,如:在防病前,错误认为发病前用药、是对农药的一种浪费,往往农田病害发展到了盛发期,才喷施农药,即使喷了好多农药,病害也没防住,反而错过了防病最佳时期。再如:防治虫害也一样,错过了害虫幼虫低龄防治阶段,后期防治达不到好的效果,导致事倍功半。相反地在农田喷施了大量农药,造成农药残留,污染了农田,污染了果实,通过食物链,人们食入这些果实,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摧残。

3、施药机械质量差、导致大量农药污染环境

调查发现农村有80%以上农户,还在使用16型手动背负式喷雾器,此种喷雾器,型号老,喷头单一,大雾滴喷雾,雾化性差,易造成大量农药流失。还有部分农户,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购买廉价的劣质器械,再加上缺乏器械的使用、维修及保养知识,常常是只用不修,这样很容易导致施药过程中出现“跑、冒、滴、漏” 现象,落后器械的使用不仅造成田间大量农药流失,而且还会造成人体中毒现象发生。

二、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建议

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

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科学使用农药的新知识,印制各种类型的农药宣传材料、小册子以及挂图,将其资料都发放到农民手中,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通过宣传,进一步加快全市植保社会化服务工作上一个新台阶的步伐。

2、整合项目资源,多渠道增加投入

实施绿色植保防控是一项公益性措施,需要各级政府给予资金扶持,同时,还需要各级农业植保部门积极主动争取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充分整合项目资源,多渠道增加投入。积极争取将绿色植保防控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源污染治理、农业生态补偿等政策扶持的范围之内,千万百计创造条件,争取资金,全面推进绿色植保防控快速发展。

3、大力提倡使用沼液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残留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沼液中含有多种氨基酸、赤霉素、生长素、糖类、核酸以及抗生素等。它被誉为是一种广谱性的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其杀虫原理为:沼液中所含的乙酸、丁酸、丙酸、乳酸菌、芽胞杆菌、维生素B、植物激素中的赤霉素、吲哚乙酸,以及较高含量的氨、铵盐和一些抗生素等成分是沼液抗病防虫的主要因素。据赵静等人,于2007年,在河北省临城县蓝天生态园, 对园内韭菜地进行了沼液灌根防治韭蛆的试验, 试验表明,在韭菜生长期间,在没有施用任何农药和化肥情况下,每一周使用沼液灌根韭菜田。发现韭菜生长叶宽色绿, 长势健壮, 没有发生韭蛆危害,产量、品质双提高。同时,沼液还对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赤霉病、枯萎病、炭疸病等几十种农作物经常发生的病害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因此,大力提倡使用沼液防治病虫害,对减少农药残留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十分必要。

4、加大病虫测报力度,指导农民适时喷药防治病虫害

要认真搞好测报工作, 提高测报准确率,充分运用植保信息平台,将病虫测报信息到农户手中,真正起到预测预报的作用,指导农民科学用药,有效防治病虫害,减农药污染环境。

5、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加强技术培训

由于我国现行的体制是农民一家一户的经营,种植规模小,施药人员多,农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对农民的培训形式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首先采取先集中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农药经营人员,利用其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广大农民群众普及植保新技术;其次还可以让科技人员深入到村、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手把手培训,确保安全用药技术到位。培训内容应包括: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23种高毒农药品种,在蔬菜、果树上禁止和限制使用的19种农药名称;以及防治病虫害采取的生物、物理、农业等多种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先进的喷药器械,逐步引导农民科学选购农药和施药工具,按正确的方法来施药,选择合适的时间施药,交替轮换用药,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做到用药量适宜,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采收,施药要注意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以确保农药使用安全不再污染环境。

6、建立专业化机防队伍,大力推广植保实用新技术

在种植规模较大的区域内,要有序组建专业化机防队伍,开展统防统治示范工作,扩大统防统治规模,可起到有效提升病虫防控率、农药使用率及节省劳动力的作用。同时要加大对植保实用技术、新型药械的推广力度,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 减少环境污染,提升无公害农产品品质。

7、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污染环境

第4篇: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投入品;物理;生物;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

化肥、农药的使用给农业带来增产作用的同时,负面作用越发凸显,长期施用导致地力受损,有效营养元素失衡,土壤板结、酸化,保水保肥能力下降,造成土壤、水资源污染等,也可能带来农产品的残毒,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培肥地力、绿色植保、生态循环、检验监测等措施,减少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用量,应用替代品,使农业走上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培肥地力

1.1 平衡施肥技术

平衡施肥技术主要是指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合理、高效率利用,尤其是氮肥的科学使用,来调整土壤碳源的供应量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加大有机肥的使用量,尤其是加大生物有机肥的使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通气条件和酸碱度。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根据不同土壤状况和不同产业需肥特点,在关键时期使用适宜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玉米推广应用减量施肥和一次性施肥技术模式,以脲甲醛复混肥、缓控释BB等配方肥为主,根据土壤肥力状况采用一次性基肥和种肥+基肥施肥方式;水稻采用控量简化施肥技术模式,以缓控释肥料与常规肥料配合做基肥一次施用技术为基础,在水稻生育期内根据作物长势及时调控氮、钾肥施用,减少追肥次数。苹果成龄树采用二次计量施肥,按每100公斤果施寒富苹果专用肥6.5公斤+生物有机肥10公斤。

1.2 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既能使农作物秸秆得以利用,提高生产效益,又可避免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研究表明,秸秆直接还田比施用等量的堆肥效果更好。玉米可采用秸秆还田,水稻采用高留茬20~30厘米还田方式。按每亩产500公斤玉米秸秆算,仅秸秆还田一项,可相当于每亩增施55公斤有机质,15公斤碳铵(相当于5公斤尿素),3公斤过磷酸钙,7.5公斤硫酸钾。秸秆还田简单易行,省力省工,但在还田时,应加施化学氮肥,调整碳/氮比例,避免微生物与作物争氮。

1.3 间套绿肥

栽培绿肥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中的一种,通过减少耕作,增加地表覆盖,实现土壤的少动土、少,达到适度松紧、适度湿润、适度粗糙的土壤状态和保存土壤中的碳含量、减少农业机械和化肥使用的目的。玉米可在空行处种植苜蓿草或草木犀等绿肥作物;果园可采用生草的方式。

1.4 合理轮作、间作

合理轮作、间作能够均衡的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危害及田间杂草危害。玉米可采用粮豆轮作培肥;菜田可采用轮作倒茬;早期果园可间作大豆、中药材等。

2 绿色植保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优先选用农业、物理和生态调控等措施,减少农药的施用,杜绝单纯依赖化学农药和滥用农药的现象,以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如玉米可采用玉米螟绿色防控,应用赤眼蜂、白僵菌封垛、安放杀虫灯等措施防治病虫害。农业措施,搞好果园清洁,及时清除病虫枝、枯枝落叶,早春刮除树干翘皮;合理负载,增强树势,提高果树自身抗病虫能力;早春实施树盘覆盖,防止病虫原菌和害虫上树浸染;物理措施,初冬深翻果园,刨树盘,树干涂白等,消灭大量越冬病虫源;根据病虫的生物学特性,采取糖醋液、频振式幼虫灯和黑光灯等方法诱杀;生物措施,可通过果园生草、间作、招引天敌等方式,改善果园生态环境,利用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或干扰成虫等;化学农药防治,使用生物源农药(多氧菌素、阿维菌素、灭幼脲3号等)、矿物源农药(石硫合剂等)和低毒、低残留农药。

3 生态循环

生态循环就是最大限度的再生利用、深度利用农业废弃物,通过改良土壤、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以更小的资源消耗、耕地的环境污染生产出高产优质的农产品,使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永续利用,实现农村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如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沼气―还田、畜―沼―菜、果―畜―沼―果、果―草―牧―沼、稻泥鳅共养、稻蟹共养等循环模式。

第5篇: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 生态 农业 农村 污染 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61-02

一、西盟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西盟县生态农业的发展进入新阶段,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西盟县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严峻,面临着人口不断增长、自然资源稀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等多种挑战。

面对粮食增产的压力,农民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化肥农药。化肥的使用增加了粮食的产量,农药的使用减少了农作物的损失,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效应,从而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易流失,降落到陆地土壤上的农药随着降水和灌溉水流入地表水域,或随下渗水进入含水层,污染地下水,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

畜牧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畜禽粪便,畜禽粪便是一种良好的有机肥,但西盟畜禽粪便未完全资源化利用,统计数据显示,利用率不足50%。粪便随着雨水冲刷通过沟、渠和地下水渗透进入河流,另外,少数养殖户将猪圈建在家前屋后的池塘边,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出,也造成了水体的污染。

大量使用农用薄膜,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各种工业化用品进入农村,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增多,农民居住分散,生活垃圾,如饮料瓶,塑料袋,农药瓶等随处乱扔,缺乏统一的处理收集地点,导致田间地头到处是生活垃圾。农民直接在田间地头焚烧桔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或者弃在田边、沟边或道路两侧,而不懂得充分利用,使秸秆还田。这些问题都在给西盟的生态农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给西盟生态农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西盟县生态农业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

1.农药的大量施用

由于长期、大量施用化学农药,农村水环境受到了较大影响。有资料显示,农药用量水平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密切相关。经统计,西盟县年农药施用量约181余吨,高达1kg/亩,是发达国家的2-3倍,农药的施用减少了农作物产量的损失,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效应。据统计,喷施的农药是粉剂时,仅有10%左右药剂附着在植物体上,是液体时,仅有20%左右附着在植物体上,1%-4%接触到目标害虫,40%-60%降落在地面,5%-30%的药剂漂游于空中。空气中的农药又可通过降水返回陆地,降落到陆地土壤上的农药随着降水和灌溉水流入地表水域,污染地下水,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

2.化肥的大量施用

化肥的大量施用和不合理施用,土壤的良好结构被破坏,造成地下水污染。主要是在施用氮肥和磷肥、钾肥上,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易流失。经统计,西盟县年施用的化肥总量约2094余吨,同时,化肥利用率偏低,平均仅为30%-35%,大量乱用、滥用化肥使土壤、水体受到广泛污染,农民在施用化肥的过程当中往往以追求产量为主,20%-30%的耕地存在氮素过量的现象,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威胁,同时化肥过量形成恶性循环,破坏土壤的化学成分,影响土壤肥力的持续保持,造成土壤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而忽视了给农业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危害。

3.畜禽粪便未完全资源化利用

随着农村禽畜养殖业的发展,一些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不断涌现,各养殖场和养殖户对粪便资源利用率不足50%,剩余部分粪便随着雨水冲刷通过沟、渠和地下水渗透进入河流,少数养殖户将猪圈建在家前屋后的池塘边,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出,也造成了水体的污染。

4.农用薄膜使用量增加

由于农用地膜的使用,有效的控制了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减少了水分和营养物的流失,促进了农作物的高产和稳产,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益。但与此同时,地膜的一次性使用,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残膜留在土壤里。塑料地膜在自然界中很难降解。这些地膜碎片可在土壤中形成阻隔层,使土壤中的水、肥等流动受阻,造成土壤结构板结,严重危害生态环境,造成白色污染。经统计,西盟县年农膜使用量约63余吨,实际回收率为0,大部分薄膜散落田间地头,还有部分残留在土壤中。

5.桔杆焚烧现象突出

随着农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即农村电能和机械化耕种的发展,致使农作物桔杆大部分弃之不用,经统计,西盟县桔杆利用率不足40%,大部分桔杆都是一烧了之,或抛弃于田边、沟边或道路两侧,浪费了大量有机肥资源和能源,焚烧即污染了大气,又污染了水体,给病虫滋生危害提供场所。另外,桔杆在燃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对空气也会造成污染。

6.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增多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随之产生的生活污水及垃圾也逐年增多。目前,西盟县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缺乏污水处理系统,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放进入水体和土壤,其中经土壤渗出进入水环境的污水约为10%,加重对环境的污染。村民生活产生的固体垃圾未进行集中处理,不仅易堵塞河流,又严重污染水体,威胁农村居民身体健康。

三、西盟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即通过普及科学知识,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意识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治理的重要意义,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对农药使用者加强教育和培训,做到安全、合理用药,全面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全面启动生态农业建设,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有机及无公害农产品的比重,充分重视防护林、水源林的建设,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力度。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措施有:

1.1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提高化肥的有效利用。

测土配方施肥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其施肥原则是:生长期较长的作物,土壤稳肥性较差时,应采用施足基肥(底肥)和分期追肥相结合的方法,而追肥的时期和次数应根据作物生育期要求和土壤供肥特点而定。对生育期短的作物,则应采用重施基肥(底肥)并辅以早期追肥的方法,施肥方式须在摸清作物营养特性及当地土壤、气候和栽培技术等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施肥方式。

1.2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生物防控。

绿色防控,是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基础上,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其内涵就是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病虫绿色防控的主要技术措施:

1.2.1农业

防治技术。在栽培过程中选用优质、高产品种;加强种子消毒,实施集中育苗,培育无病壮苗;实行轮作、倒茬、清洁园田以压低病原菌及虫口数量,减少初侵染源;在大棚蔬菜上可实施高温闷棚来降低病原基数;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降低棚内湿度,降低病害的发生;使用优良叶面肥增强植株抗病性。

1.2.2性诱剂防治技术。通过诱芯释放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引诱雄蛾至诱捕器,杀死雄蛾,达到防治虫害效果,主要是针对叶菜类小菜蛾的发生进行防治,防治效果好。

1.2.3捕虫板诱杀技术。利用特殊胶质制成的黄(蓝)色胶粘害虫诱捕板诱杀烟粉虱、蚜虫、斑潜蝇、蓟马等害虫。在虫害发生早期、虫量发生少时使用效果好,目前,我县已在蔬菜、菜叶等作物上推广应用,效果明显。

1.2.4杀虫灯诱杀技术。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利用害虫的趋光、趋波、趋色等特性诱杀害虫,主要诱杀小菜蛾、斜纹夜蛾、小地老虎、金龟子等9种害虫。在害虫发生的高峰期,一晚单灯诱杀害虫达0.5公斤,杀虫效果明显,现我县已引进杀虫灯7盏,主要安装在蔬菜基地。

1.2.5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应用微生物源新农药、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化学农药,防治蔬菜主要病虫害。如用Bt乳剂、阿维菌素防治小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等鳞翅目害虫;应用天然除虫菊素防治菜蚜、小菜蛾等蔬菜害虫。

1.2.6科学用药技术。加强技术培训,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优化农药的轮换、交替使用、混合使用和安全使用技术,加强农药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普及农药规范使用知识,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通过合理使用农药,最大限度降低农药使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2.推进农村沼气建设

推进农村沼气池的建设,加大改圈、改厕的力度。通过沼气发酵。对建在河流、池塘边的猪圈等要坚决制止粪便直接排入水源。

3.大力推广可降解地膜

黑色生物可降解地膜既利用了地膜保湿功能、除草功能,同时地表温度比白色普通地膜覆盖降低2-3℃,避免了烧苗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保湿增温作用。经在玉米上实验,生物可降解膜在玉米成熟时降解率为70-80%,剩余部分在第二季作物种植过程中逐渐降解被土壤吸收利用。

4.大力推广秸杆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技术是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通过秸秆还田,可以补充土壤养肥,培肥地力,避免浪费和污染,实施免耕覆盖沃土技术、堆沤发酵或过腹还田等方式处理农作物秸秆。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协调土壤中氮、磷、钾比例失调的矛盾,促进农业稳产、高产、高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秸秆还田一般分为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秸秆直接还田三种方式。堆沤还田是将作物秸秆制成堆肥、沤肥等,作物秸秆发酵后施入土壤。过腹还田是用秸秆饲喂牛、马等牲畜后,以畜粪尿施入土壤;采取直接还田的方式比较简单,方便、快捷。还田数量较多,采用直接还田的方式比较普遍。直接还田又分翻压还田和覆盖还田两种。翻压还田是在作物收获后,将作物秸秆在下茬作物播种或移栽前翻入土中。覆盖还田是将作物秸秆或残茬,直接铺盖于土壤表面进行还田。

5.农田废弃物收集处理

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基础建设加快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进程,提出资源循环利用的方案。将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投入品包装袋(瓶)和地膜、塑料、育秧盒等废弃物集中分类收集、处理。

6.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促进农业生态持续发展

农村清洁工程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为目标,以实施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主线,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为重点。加快改水、改厨、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转变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树立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清洁生产理念,推广生态施肥和病虫草害生态控制技术及生产、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三、结语

要发展生态农业,首先要控制农业面源的污染,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开发利用农作物秸杆及生物可降解膜,保护农村水资源,把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生态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

1棉田立体交叉污染网络棉田立体交叉污染网络是指棉花在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化肥、农药、地膜所形成的固体、液体、气体残留物在形成污染过程中相互交叉,覆盖了从大气到植株、地表径流、土壤、地下水源、农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贯穿从空间到时间的整个生产网络。

1.1土壤污染化肥、农药、地膜残留作为棉田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但它们污染方式与污染机理各不相同。首先,化肥直接施用到土壤中,其残留对土壤危害也最大。例如,化肥残留容易造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即土壤酸化、板结、重金属元素超标、透气性降低;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土壤微生物种群及有益微生物含量降低;最终导致土壤生产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降低[11-13]。农药残留污染主要通过田间施肥,作物残体、灌溉、降雨淋洗以及大气沉降进入土壤。农药残留在土壤中时间的长短与农药自身的理化性质、施药时间、施药方式有关。如常用的有机磷农药在环境中易分解,残留时间较短,而有机氯、有机汞等高残留农药性质稳定,不易分解[14]。残留农药对农田土壤的影响主要有:(1)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土壤酸化,养分含量降低、土壤孔隙度降低,容易板结等。(2)土壤生物种群数量与质量下降,如土壤微生物种群、动物种群数量及生存能力等明显降低。(3)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农药中存在的重金属离子被土壤中的有机胶体和无机胶体吸附、固定而长期存在土壤中。另外,除草剂的长期使用也会对土壤造成污染[15-17]。残膜对棉田土壤的影响有:(1)土壤理化性质下降,如土壤团粒结构破坏,降低水分疏导能力,土壤孔隙度下降,保水保肥能力下降;(2)土壤微生物活动受到影响,减少有益微生物种群数量;(3)作物根系发育受抑制;(4)薄膜添加剂,如邻苯甲酸-2异丁酯等,可从地膜挥发至空气中抑制叶绿素的合成;铅、镉等重金属会在土壤中富集,造成污染[18-20]。另外残膜还可能形成“视觉污染”和导致牛羊等误食而引起死亡[21]。

1.2大气污染棉田中农药喷洒时的扩散、残留农药的挥发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化肥对大气的污染是由于易挥发化肥及施用方式不合理的气态损失所造成。另外,进入土壤的部分氮素经反硝化作用生成氧化亚氮从土壤中逸散,破坏臭氧层,加剧全球温室效应[22]。残膜及秸秆焚烧时所产生的烟雾也会对大气产生二次污染。

1.3水系污染水系污染包括对地表径流与地下水的污染,其主要污染来源为化肥和农药。例如,氮肥过量使用导致硝酸盐积累,通过下渗作用进入地下水系,从而导致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污染[23]。近10年来,我国农药年使用量稳定在23万t左右(有效成分),各种制剂年使用量稳定在162万t[24];但农药利用率约为30%左右,70%随灌溉或降雨进入地表径流,再进入地下水。残膜主要是通过灌溉和降雨进入地表径流形成污染。1.4农产品污染原棉污染来源主要包括重金属和杀虫剂,但目前对此类报道相对较少。根据德国不来梅棉花交易所2008/2009年度对来自于15个国家的原棉污染进行检测均未发现污染[25]。

2棉田立体交叉污染网络的治理方法棉田立体交叉网络形成过程复杂,既有单因素污染又有多因素重复污染,而且在污染形成过程中相互渗透、重复交叉。因此在治理过程中既要针对单因素污染源设计相应的治理方案,又要考虑到其他污染因素的影响,必须采用单项治理技术有机组合、综合治理的策略。同时还需建立区域性棉田污染指标体系和预测预警机制,实施生态补偿政策。

2.1棉田立体交叉污染网络治理技术

2.1.1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我国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开始于20世纪末期,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综合国内外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及联合修复技术[26]。微生物与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由于其绿色环保特征,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微生物修复是通过筛选农药高效降解菌及石油烃降解菌对农药或石油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积累、过滤功能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农药、石油等的含量来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27-28]。目前我国在植物修复技术上主要是利用苜蓿、黑麦草等植物来修复农药和化肥污染的土壤[29]。

2.1.2培育高质量棉田土壤。土壤质量是指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及土壤健康质量三个方面的综合量度体系,即土壤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能力、保护环境质量及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30-31]。提高土壤质量可以有效提高作物根系的微生态环境;减少病原物侵害,提高植物根系对水肥的利用效率;增强植物的整体抗逆性能。目前,提高土壤质量的方法主要有,秸秆还田、合理轮作、施用有机肥及施用有益微生物等[32]。

2.1.3培育抗逆、高产及资源高效利用新型品种。通过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出高产、优质、水分和养分高效利用、复合抗病性强、抗虫性好的新型棉花新品种,减少农田病虫害发生,提高水肥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从而达到减少农田用药及水肥用量的目的。

2.1.4农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目前,农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主要内容包括:(1)选育和应用抗病虫性较强的新品种;(2)调整农田生态环境和种植结构,减轻病虫害对农田的压力;(3)科学用药和保护利用天敌;(4)建立区域性的棉田生态型IPM(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技术管理体系[33-36]。

2.1.5水肥一体化优化技术。水分一体化优化技术是指设计作物全生育期的水肥需求、在特定生育时期根据土壤水分与养分含量状况,配置适宜比例的养分,与灌溉水配兑成肥液,借助压力系统,通过可控管道系统,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生长区域,满足作物的生长发育需求[37-38]。目前我国在棉花、果树、设施园艺、苗木花卉等开展了水肥一体化(水肥耦合)技术推广应用,特别是新疆地区膜下滴灌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研究表明,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0%~60%,肥料利用效率提高30%~50%[39-40]。

2.1.6塑料地膜覆盖替代性产品及残膜回收技术。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对于地膜所形成白色污染的理想途径:首先,使用可降解地膜及研究新型的覆盖材料[41],其类型主要包括生物降解地膜、化学降解地膜、光降解地膜以及液态地膜等[35]。其次,提高地膜质量,改进农艺技术、研制高效残膜回收机械,提高残膜回收率。再次,通过其他农艺措施,减少或杜绝地膜应用,如育苗移栽技术(裸苗移栽、营养钵育苗)结合秸秆覆盖技术等[42]。

2.2建立区域棉田污染综合监测与预警机制建立区域性的棉田污染综合指标体系或单项指标体系,对棉花生产环境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进行检测和分析,确定区域主要污染物来源,污染物分担率及污染物累计指数[43],据此建立区域棉田污染综合监测与预警机制,并制定适宜的污染防控措施。目前国内外对此类报道主要是关于面源污染中模型估算方法[42],常见的农业面源污染模型有ANSWERS、CREAMS、WEPP、AG-NPS等模型,但不同的模型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棉区目前主要划分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及西北内陆棉区,可以根据不同棉区的生态特征与种植特点,建立棉田污染综合指标体系或单项指标体系,对棉花生产全程进行污染监测。

第7篇: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 土壤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途径;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62-01

土壤是农产品生产的基本要素,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对申请者、生产环境都有严格要求,特别是土壤环境。人们所获取农产品的数量与品质由土壤质量直接决定[1]。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大量城市发展的废弃物向农业环境转移,加之农业生产中滥施化肥和农药,畜禽排泄物中兽用药物残留等的增加,有害物质不断渗入土壤,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扬尘也会随着降水进入土壤中[2]。土壤本身有一定的自净功能,但如果污染物累计数量过高,超出其承载能力,土壤结构会遭受破坏,其中的微生物群落也会遭到破坏,失去净化污染物的能力,从而导致这些污染物由农作物的根系吸收进入农产品内,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3]。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逐步提高,土壤环境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 土壤环境污染现状

目前,国内土壤环境污染的总体形势较为严峻,2007年,我国土壤环境污染严重的耕地在2 000万hm2以上,占耕地面积的比例超过1/5[4]。受到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污水灌溉耕地、有机污染物污染农田分别为近700万hm2、近13万hm2、超过220万hm2、3 600万hm2,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达16%~20%。每年因土壤环境污染造成的减产在1 000万t以上,形成的各种经济损失为200亿元[5]左右。

2 土壤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

2.1 不合理使用有机肥

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养殖业快速发展。据报道,我国每年畜禽粪便排泄量超过20万亿t,达到了工业废弃物的3倍,若未经无害化处理即投入使用,其中的大量残留重金属、抗生素和有毒有害微生物将引起土壤环境污染,某些地方畜禽废弃物污染甚至成为土壤主要的污染源。

2.2 过量使用化肥

我国耕地占全球耕地的比例在10%以下,但氮肥使用量却占全世界的33.3%[6]。长期大量使用氮、磷等速效化学肥料,会导致土壤板结、地力减退,在不断推升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在发生地面径流或土壤风蚀时,未被土壤吸附固定的多余的养分物质会转移至其他地方,土壤环境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

2.3 农药污染

农药是不可或缺的农业生产资料,在稳定产量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据统计,全国每年使用的农药量近60万t,农药平均施用量为13.9 kg/hm2,是发达国家的2倍[7]。与此同时,滥用农药致使农药在水土中残留,土壤中As、Hg等重金属元素大量富集。

2.4 污水、污泥的使用

据统计,我国农田污水灌溉面积在330万hm2以上。若生活和工业污水未经妥善处理进行灌溉,其中多种有害物质(重金属、有机物和病原菌等)会导致土壤中的重金属富集。此外,长期灌溉养殖污水存在重金属积累的潜在风险[8]。污泥的重金属含量较高(Zn、Cd、Hg等),随着其在农田培肥中的广泛应用,必然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增加[1-6]。

2.5 污染大气的干湿沉降

油漆工业、冶金工业、化石燃料的使用等产生的金属氧化物粉尘、废气、交通扬尘及尾气等进人大气后沉降进入土壤[2],其中的致酸污染物随雨水进入土壤会致其酸化,造成土壤环境污染。

3 土壤环境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过量使用农药会造成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降低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性[2-3],严重降低了出口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目前制约我国农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重金属经农作物根系吸收并在体内积累,某些酶的活性会受到抑制,蛋白质合成受到影响,细胞膜系统遭到破坏,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降低,从而使植物生长发育受到影响[2]。同时,由于重金属的影响,农作物体内的营养成分都有相应的变化,从而影响农产品的品质[8]。

研究表明,氮肥过量施用会导致植物体内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积累;过量使用磷肥,会导致Cd、Pb等重金属严重超标,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严重时甚至绝收。饲料作物过量使用化肥,会导致硝酸盐过多,妨碍牲畜体内氧气输送,使牲畜患病,甚至死亡[9]。

4 防治对策

4.1 加强土壤环境整治力度

坚持 “防重于治”的基本方针,从污染源头上杜绝污染。严禁污染物直接进入农田,控制灌溉污水、污泥施用量;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对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等作有效技术处理后方可用作肥料,防止其二次污染环境[10]。

4.2 强化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和宣传教育

为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和生产技术素质,应强化对农户和农民的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指导,进行长期的环保意识宣传[2]。

4.3 建立健全污染防控制度体系

环保部门要对农田土壤环境进行监测,密切关注污染物排放及处理方式,严防疏漏。发现污染必须及时报告当地政府,采取强制措施消除污染。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各个环节(从农业生产投入品到食品加工、储运等)的法律法规及配套制度[1-2]。

4.4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和科研投入力度

大力推广科学施肥,合理使用化肥、有机肥(经过充分腐熟发酵处理达到无害化要求)、农药,充分利用天敌生物,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5 参考文献

[1] 梁尧,李刚,仇建飞,等.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3):9-13.

[2] 卢信,罗佳,高岩,等.土壤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7):288-293.

[3] 张有彬.土壤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农技服务,2015,32(2):92-93.

[4] 王晓蓉,郭红岩,林仁漳,等 .污染土壤修复中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2):277-280.

[5] 徐明岗,李菊酶,张青.从土壤环境改善和新型肥料研发看食品安全[J].腐植酸,2005(4):11-26.

[6] 朱兆良,孙波,杨林章,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政策和措施[J].科技导报,2005,23(4):47-51.

[7] 王律先.2011年全国农药生产运行回顾及2012年展望[J].农药市场信息,2012(5):4-7.

[8] 章明奎,刘丽君,黄超.养殖污水灌溉对蔬菜地土壤质量和蔬菜品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1,25(1):87-91.

第8篇: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

1、环境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涵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农村环境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已成为威胁群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事关“三农”工作大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客观需要[1]。

2、遂川县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遂川县人才市场状况遂川县位于江西省西南部,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共有29个乡镇,2个国营林场,总面积3144平方公里,总人口50.8万,其中农业人口占90%,耕地面积39.4万亩,人均耕地不足八分,是一个人多耕地少、山地面积大的县[2]。

遂川县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致力加强城乡统筹,三农工作得到新发展。不断夯实农业基础。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抓好农业本文由收集整理生产,粮食总产达到25.22万吨,增长7.8%,实现“九连增”;实现农业总产值20.41亿元,增长8%。扎实推进了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万亩中低产田改造、1.24万亩高标准农田、县城防洪堤、南澳陂灌县改造等建设,解决了5万农村居民和1.1万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启动了全国第四批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完成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3]。

2.1近几年所做的工作

近年来,遂川县委、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村生态环境恢复和改善,各涉农街、镇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尤其是2008年底遂川县通过了吉安市环保局组织的生态县建设预验收以后,针对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县委、县政府专门召开整改会议,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09年下大力气全面开展了农村“四绿工程”和农民居住县的环境清整,经过努力,全县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加快各镇工业集中县建设,促进企业污水集中治理。加大对农村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积极推动对化工、造纸、电镀企业的污水治理设施改造,强化对各类重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农村重污染企业的整治初显成效。

(2)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近2年全县共建设农村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站6座;垃圾转运站1座,各镇都配备了专人进行居住小县的环境卫生工作,由县农委组织,定期对居住中心县进行环境卫生检查。

(3)局部地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于田镇经过几年的综合治理,砂子岭工业园区现有11家企业均按要求进行了综合治理,县政府投巨资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通过污水管网铺设、深槽河改造、污水坑填埋等措施,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4)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农业、节水农业技术,鼓励发展设施农业;完善0.133万hm2金桔无害化生产基地,抓好4个现代畜牧示范园县和2个优势水产品示范基地的建设;鼓励发展茶叶、板鸭等农产品深加工。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5)积极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创建。通过多层次推进绿色系列创建,探索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2007年年初,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创建工作部署及国家生态县建设的实际要求,启动了于田镇、汤湖镇、左安镇、泉江镇、碧洲镇、草林镇、衙前镇、禾源镇、汤湖镇、珠田乡、巾石乡等23个镇、143个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工作。

2.2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全县农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1)水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一些河道淤积严重,上游客水水质严重超标,原有水系遭到一定程度的破环,河道自净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2)部分农村居住小县环境卫生管理较差,镇、村环卫配套设施配套率、完好率不高,收集不及时,转运不规范,垃圾随意堆放在村头、道边、河边的现象仍广泛存在,塑料袋、农膜等白色污染现象仍时有发生,尤其是秋冬季节仍比较严重。

(3)农村工业污染设施的治理水平参差不齐,企业对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不到位,受利益驱动的影响,部分企业污染处理设施不能保证稳定正常运转。

(4)畜禽养殖污染亟需重视。县内畜禽养殖以非专业分散养殖为主,畜禽粪便大多未处理直接回用;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污染的处理率也非常低,大多采用堆积发酵处理后回用,尚未实现大规模有机肥生产,许多中等规模的养殖场未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

3、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难点

与城市、工业环境问题相比,农村环境问题呈现“面广、点多、污染来源复杂”的特点,问题的主要原因:

3.1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农村面源污染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农民自觉进行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责任感不强,广大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行为还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积弊根深蒂固。

3.2法制缺位。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现行的环保法规主要是针对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业现代化进程,导致环境立法缺位,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可操作性差,缺少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法律根本依据。

3.3资金不足。一是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二是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因此,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3.4技术薄弱。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治理技术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由于农村环境污染物面广量大、污染物收集难、治理成本高、防治技术有特殊的要求,有别于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治理技术,需要研发适合农村污染实际和农村可接受成本的治污工艺和技术。

3.5职责不明。目前,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相关职能和治理资金分散于环保、农业、畜牧、林业、国土、水利、建设等多个职能部门中,各个部门针对农村环保的工作职责不明确,不利于农村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

3.6监管滞后。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法律法规滞后、不配套,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农村环境管理体系相对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监管力量难以覆盖广大农村地县;农村环境监管的合力不够,与日益繁重的农村环保工作任务不相适应。

4、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建议

4.1摸清底数,制定对策。组织开展农村污染源普查,摸清全县农村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农村生活污染、农膜污染和施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等底数,有针对性地制定农村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对策。

4.2以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的建设为抓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把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一批具有较好社会基础、较强经济实力、生态环境良好的镇、村率先达到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要求,推动农村环保工作至下而上全面开展,对已建成的镇、村要加大复查力度,从而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4.3实现农村环境管理监督的标准化、网络化。首先,选择较大的建制镇建立环保所,推动农村环境管理工作;其次,抓好考核。把重点镇(街)、村的环保工作直接纳入县级考核范畴,建立健全环保工作考核验收的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增强重点镇(街)、村抓环保工作的主动性;第三,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工作责任。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环保牵头、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4]。

4.4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控制面源污染。规模化养殖场必须建立必要的污染治理措施,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原则,综合利用和处置畜禽排放的污染物,并在土地承载能力范围内进行还田。

4.5要在清洁村庄、集中整治生活环境上下功夫。第一,要妥善处置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要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禁止随意倾倒垃圾、随意堆肥和简易填埋处理垃圾;第二,需要强调指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疗废弃物必须单独收集,交给有资质的单位安全处置,防止医疗废弃物污染;第三,引导农村居民改变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的传统陋习,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生物或土地深埋等多种处理方式,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

4.6多渠道增加对农村环境整治的投入。农村环境保护是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要起主导作用。一是在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较强的领域,政府担负主要责任,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建设、水利、交通、绿化、治污等任务应落实到各相关部门组织实施;二是各级财政要按照新增财力着重支持“三农”的要求,千方百计增加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投入;三是要加强资金配套,努力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用好中央关于农村环保的“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政策,排污费应有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四是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第9篇: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有机农业生产;场地选择;土壤培肥;病虫草害;防治

有机农业是目前农业生产中的热门话题,因其生产出的有机农产品无污染、口味好、食用安全,现已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识和接受。有条件的农户及农场应大力开发有机农业,既可获取高的效益,又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贡献。现就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浅述如下。

1场地选择

有机农业的场地选择尤为重要,有机田块是有机农业生产的基础,选择并建立一个良好的生产场地是保证有机食品生产的关键。一个有机农业生产场地必须符合如下要求:①周围没有明显的和潜在的污染源;②有清洁的灌溉水源;③土壤的背景状况良好,没有严重的化肥、农药、重金属污染的历史;④地块离交通要道有一定的距离,离泥巴路要以没有明显的尘土污染为界;⑤与常规生产要有明显的隔离带;⑥新垦地,一要得到国家的许可,二要考虑其可垦性的好坏。

另外,有机农业生产体系要求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化通常需要2~3a的时间,其后播种的作物收获后,才能称之为有机农产品。根据上述要求,所以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场地一般都比较集中,中间不能有插花田块,这样便于管理,减少费用。

2土壤培肥

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培肥的理论有根本性的区别,常规农业认为以,大量的化肥来维持高产量;而有机农业认为,土壤是有生命的,施肥肯定是培育土壤,土壤肥了,会繁殖大量的微生物,再通过微生物供给作物营养。有机农业土壤培肥措施主要为以水控肥、增施有机肥、合理轮作、精耕细作、种植绿肥等。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常用的肥料有农家肥、堆沤肥、矿物肥料、绿肥和生物菌肥等。根据不同作物所需肥料的要求不同,进行合理的配比,适时适量施用,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以种植有机蔬菜――越冬青花菜为例,施肥方法如下:育苗,使用配方基质;穴盘育苗,配方为腐熟的秸秆有机肥过筛与沙土过筛7∶3配比。苗期看苗追肥,一般在2片真叶后及移栽前3~4d喷施稀水粪或沼液各1次。移栽大田一般要重施基肥,移植前1周,撒施秸秆堆肥45 t/hm2,条施生物菌肥3 750kg/hm2,缺硼的田块底施矿物硼肥7.5 kg/hm2,或结球期喷施,用量可适当减少。移栽活棵后1个月,追施稀粪水或沼液1次,用量30t/hm2,叶龄12叶及17叶时各浇施稀粪水1次,用量也为30t/hm2;花球膨大期看苗喷施1次200倍的卢博士叶面肥。依照以上的施肥方法,青花菜都可获得15t/hm2左右的产量。

3病虫草害的防治

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或者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的农业生产体系,要求在最大的范围内尽可能依靠作物轮作、抗虫品种和综合应用其他各种非化学手段控制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