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绵延的意思范文

绵延的意思精选(九篇)

第1篇:绵延的意思范文

【关键词】柏格森;时间;绵延;直觉;自由

19世纪末,生命哲学悄然兴起,哲学家们开始探讨“change”与“becoming”(即变化和生成)的问题。它们所涉及的对象是活生生的生命及其创造性的过程,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时间问题成为现代西方哲学所要关注的问题。为了消解前人对于时间问题的争论,为了说明时间对于生命生成与创造的重要意义,柏格森开始构筑起自己的时间学说。

一、对传统时间观的批判

柏格森认为,科学领域中可以被钟表度量的均匀分离的时间,并非真实的时间,而是空间化的时间,哲学区别于实证科学的根本表现在于研究的对象是真正的时间。据此,他首先批判了哲学史上的几种时间观。

首先,柏格森反对亚里士多德将时间看做是“运动的数”。他认为真实的时间应该是永恒持续的流动,是运动本身。亚里士多德的“测度时间”,不过是依赖于空间而存在的时间,反映的只是各自独立的点或瞬间在空间中的依次排列。其次,柏格森对奥古斯丁的时间观也进行了批判。奥古斯丁以“上帝创造”与“思想伸展”作为其时间观的核心思想。他指出时间不过是思想的伸展,因而只单纯的与心灵相关,故他主张用心灵来测度时间。尽管柏格森同奥古斯丁一样,将时间与人的心灵相联系,但在“上帝创造时间”这一问题上,他却坚决主张真实的时间是可以独立自存的。再次,他批判了牛顿时间同质、可逆的“绝对时间观”,认为真实的时间是异质的、不可逆的持续涌进的流。康德将时间视为一切内部现象和外部现象的“先天的直观形式”的观点,同样受到了柏格森的批判。他认为康德的这种时间观是将空间概念擅自引入纯意识领域而制造出的东西,是将真正绵延与其象征混淆,将自我象征与自我自身混淆。

二、绵延――真实的时间

在完成对传统时间观批判的基础上,柏格森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以上众多时间观的一个共性错误在于混淆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即把时间空间化。因而,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中,他首先对“空间”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

对于这一概念的重新分析最先开始于对数目及数目计算的界说。他指出数目可以较为准确地定义为“一与多的综合”,而数目之所以可以被数,甚至被计算,一是因为人们把所数的每一个绵延瞬间放在空间的一个点上,使抽象单位在混入空间因素后构成一个总和;二是因为人的想象将众多性的数目当作单一性整体来看待,即数目的观念完全来自于心灵对空间的直觉。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直观的、空间性的感受一经形成,便会自然地作用于人的意识,使得原本陆续出现、相互渗透的意识彼此分割,变为独立的、彼此外在的瞬间意识,这些点依次排列,便形成了时间。但这种时间已经丧失了流逝易变的本质后,它至多只是空间化的时间,“纯绵延一定是另外一种什么东西。”

至此,柏格森提出了区别于传统时间的“纯粹的时间”,即真实的时间,他把它称之为“绵延”。他形象地说:“在这些峻削的晶体和冻结的表面下面,有一股连续不断的流,它不能与我们任何时候见到的流相比较。这是一种状态的连续,其中每一状态都预示未来包含既往。”

首先,绵延不同于空间化的时间是纯一的媒介,而是一种意识状态的纯粹流变。“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忘记了不可分割的动作同可分割的动作所经过的空间是不能等同的;能被分开或合拢的只是空间,而非运动。对此,柏格森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一种是流星所经过的空间,它对你显得像一条发亮的线;一种是对于运动或对于可动性的感觉,而它是绝对不可分割的。”这里,前一种因素强调处于空间的位置;后一种因素是处在空间中物体的运动,是一种绵延,感觉,因而不占有空间。这种绵延不息不能被固定,因而决定了在绵延的各个瞬间人们会经历不同的意识状态。

其次,绵延不同于空间化的时间可被固化在一个点上来用以计量物体的广度,而是不可停滞、不可测量。科学的成功突出表现在对未来的预测,但柏格森明确指出,这种预测不会发生在时间之中。他并不否认“空间化时间”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却强调真实的时间是意识状态的永恒流动,它是自由且富于创造力的。这里,他将真实的时间视为心理生活的真正质料,生命的真正本质,最真实而不可测的实在。

再次,绵延不同于空间化的时间使对象在其中并置排列、同时发生,而是将它们视为一种相互渗透的陆续出现。真实的时间作为是一条意识之流,使得意识本身成为一种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整体。在这条永恒变化的意识之流中,意识状态的每个陆续出现的瞬间较之前者都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的意识瞬间。作为不断变动的整体链条上的环节必然会改变整体的性质,而意识整体的变化又会带动链条上其他环节,即其他意识瞬间的变化。由此,整体和部分都被绵延所渗透和改变,后一种状态较之于前一状态更加丰富,是前一状态所不可替代的。故真实的时间不可逆,它像水流一样一去不返,恢复原状的假设在意识状态的领域没有任何意义

三、直觉――把握真实时间的根本方式

在讨论完真实时间的含义之后,柏格森又对如何把握真实的时间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为了便于生活而强行分开的两种意识状态,所产生的问题必须要借助主体,在摆脱固化的象征而追求天然的直觉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解决,即直觉才是把握真实时间的根本方式。

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绵延地思”,或者说是“在绵延中思”。这里的“直觉”不同于谢林等哲学家认为的“超理智、可达到永恒的直觉”,它只是一种发现纯粹绵延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把绵延诉诸于一种模糊的感受或不可言说的东西,而是凭借主体自身当下对于绵延的体悟来描述绵延的本质。柏格森所认为的“直觉”应该是一种“直接的意识状态”,而对自身意识状态的直觉只能依靠自己完成。只有通过对自身意识状态的反省,才有可能把握住那个不可分割的、连续的、真实的自我,进而才有可能把握真实的时间。我们可以用概念和分析的方法,通过抽象和概括来获得社会生活中的实用经验;而当我们决心关注自我心灵的时候,只有排斥科学的量化和分析的直觉才能让把握整个世界。

四、自由――真实时间下的生活方式

对于数目式众多性和性质式众多性的辨别是辨别意识生活的两个方面的基础和前提,二者分别对应表层自我和基本自我。其中,寄生在基本自我之中的表层自我总是不断侵犯基本自我,于是,两种自我观引起了两种不同的自由观,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是不承认人有自由或主张人的自由只是选择的自由(自由选择);一种是不受制于因果律和联想律,而是以真实的时间为前提的真正自由,即行动自由。柏格森所倡导的哲学视阈下的生活方式,正是享有这种建立在本能之上被直觉所引起的行动自由行动。他认为,以往人们的生活方式总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只是借助被空间折射过的语言来通过象征观察实体。只有当面临重大紧要关头之时,人们深层的意识状态才会成为一种动力式的事实而帮助人们向以往可能遵循的“动机”发起挑战,并完全遵照自我情感的微细变化毅然做出决定,而这样是最合乎本意的。据此,他力图倡导一种寻求并保有基本自我,恢复生命原本动力学式的情感状态以获得行动自由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还极力明确行为只是个人人格特征的外在表现,属于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意识状态才是决定个人行为选择之所以独特的自由方式。因而,只有让意识状态不断冲破空间思维的限制,防止把本是动力式进展的过程性动作视为空间的静力学式的摇摆的个体,则不断的变化创造必然使得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活力地持续演进下去。

柏格森的哲学,是以生命冲动为基石,时间为本质,直觉为方法的生命哲学体系。他重新界定了真实的时间――时间就是绵延,是独立的、不可重复的、相互渗透的陆续出现。它作为生命的本质,使得生命充满创造的冲动,也使得一种真正的自由得以可能,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成为可能。而真实的时间作为他整个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不仅成为柏格森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为法国存在主义铺平了道路,而且为现象学进入法国准备了充分条件,深刻地影响了怀特海、萨特、梅洛-庞蒂、德勒兹等一大批哲学家,是20世纪法国哲学思想最主要的本土源头之一。

参考文献

[1] 柏格森著.吴士栋译.时间与自由意志[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0.

[2] 柏格森著.刘放桐译.形而上学导言[M].北京:商务出版社,1963.

[3] 柏格森著.吴士栋译.时间与自由意志[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0.

[4] 亚里士多德著.张竹明译.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 奥古斯丁著.周士良译.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

第2篇:绵延的意思范文

从《诗经》“关关雎鸠”开始,水就在文学史卷上肆恣一泻千里的流淌传承下来。从诗经中的水色河光、从楚辞的湖波江浪汹涌奔腾绵延至先秦,再流经汉魏,直至盛唐……所到之处都是波光潋滟浪花飞扬。

水是清新浪漫和诗意的精灵,也难怪千百年来无数多情多才的文人雅客喜欢伫足停留在水边,面水而感,诗情翻滚,吟咏无数关于水的华章绝句。或咏叹时光易逝的无奈,或抒发凝聚在心头的恩怨情仇,或寄寓自己绵绵的情思,或表达对友人离去的无限怅惘。而水也因诸多的情思的渲染和浸渍,显得千娇百媚,楚楚动人。

咏惜时之情

时间是个永恒的话题,有关人生短促和生命无常的哲学命题。自从两千年前的孔子在江边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喟叹之后,水引发人的对时光的思索对生命的把握就日益深刻起来。人们喜欢将逝去的时间比喻成东去的流水,将时光飞逝的无奈,人生无常的慨叹浸透到水中,所以在匆匆流水落花飘零的雅韵中荡漾和弥漫的是古人惜时或失落的情怀。

乐府诗《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像江河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果任其蹉跎,最终后悔也来不及。在百川流逝的浪花里诗人看到的是时光的飞逝和不可折回,惜时之情油然而生,这种启迪人心的智慧是那样清晰明朗照彻古今,水也在茫茫乾坤中流逝更急。

清钱泳《明月歌》也写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也是将东流水比喻为时光的流逝,在滚滚东流水里承载的是诗人的悠

悠惜时之情。

所以,在诗人的心中,水是飘着一头秀发的女郎,衣袂翩翩,从遥远的古代飞逝在亘古的时空中,在她飘逸的身影和迷离的眼神中,诗人捕捉的是对生命和时间的无限遐思,是对生命意义的积极探索和追寻。

叹忧愁之意

俗语有云“大吐苦水”,水有苦之韵味,也因水的剪切不断绵延不绝,所以也常用水比喻人们连绵不断、挥之不去的愁情。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是李白对人生坎坷失意而发出的慨叹,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愁苦的呐喊。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用水喻愁的千古绝唱。春江潮水,波涛起伏,连绵不尽,悠悠东流,流淌不尽的也是李煜这位亡国之君不尽的物是人非的愁思。

所以,水也像是有着千古情愁的美人,有时眉头紧锁,有时泪光闪烁,摇曳在文学史卷上。

吟相思之情

“柔情似水”,“好风如水”,曹雪芹也在笔下写道“女儿是水做的骨头”,因此水也常常与儿女情长、缠绵情思相联系起来。

水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秋水伊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有位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在芦苇苍青茂盛、白露凝结的清晨,诗人伫立河边,凝望对岸,翘首期盼意中人的出现,沿波寻之,意中人好象被水包围,可望而不可及,悠悠碧波中洋溢着诗人对心上人的思念。

水是相思无限、泪零如雨的织女。“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水是长江边翘首期待的深情女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夜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这位千古美人站立在水边,也给水带来了光彩。

水是婉约的才女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处相思,两地闲愁”水的悠长绵延流淌的是

才女的凄婉。

因此,水是爱情的化身,有着甜蜜而忧伤的爱情,也有柔情蜜意、风情万种的神韵。

发离别之思

古人常在津口与渡口道别,因此常望水惜别,以柔情之水映衬悠悠离别之情,其中以李白为最。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君谁短长?”“挑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都是以水映衬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

第3篇:绵延的意思范文

一、为什么用“思想”表达心理学的基本事实?

用什么来称呼所有的意识状态?詹姆斯选择“思想”这个词。他说:“我们有某种思想,这是这个世界中颠扑不破的事实,所有人都毫不迟疑地相信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思想,并把作为内部活动或激动的心理状态与它所认识的所有对象区别开。”③也就是说,在詹姆斯看来,心理学在起点上有权利假设的只有思想本身这个事实,必须要首先对它加以探讨和分析。为什么用思想这个词来“不加分别地表示各种形式的意识”④,詹姆斯是颇费考虑的。他在《原理》第七章用了一大段的篇幅专门讨论这个“名称问题”。他说:“我们应当有一个通名来称呼所有的意识状态自身,而不包括它们的个别性质和认知功能。”⑤詹姆斯所要寻找的词是用来意指意识的一切形式的,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的,它的出现频率会非常高,因此,它必须简洁明了,不能拖沓臃肿,这样才能使用起来方便,理解起来清楚。而且,由于这个词要表示意识的每一种形式,它就要表现出意识的不同状态和时态,因此,它最好是中性的,并有同源动词。在詹姆斯看来,“心灵的状态”(mentalstate)、“意识的状态”(stateofconsciousness)、“意识的样态”(consciousmodification)在含义上尚可满足要求,但都显得累赘,并且没有同源动词。“主观状态”(subjectivecondition)也是如此。“灵魂的情状”(affectionofthesoul)、“自我的样态”(modificationoftheego)这些表述与“意识的状态”一样显得累赘,此外,它们还有另外一个缺点,即它们潜在地断言了未加解释的东西(灵魂观念,自我理论)。“感觉”(feeling)具有同源动词“感觉”(tofeel),它们两者都是主动的和中性的;它的派生词像“feelingly”、“felt”、“feltness”等等,使它使用起来极其方便;而且它更着重于内在的心理活动,显示着一种主动性。但另一方面,它除了具有这个一般的含义之外,还具有一些特有的含义,用以表示像愉快和痛苦之类的情感,有时还是与思想(thought)相对的感觉(sensation)的同义词;而詹姆斯想要的是一个能够不加分别地涵盖感觉(sensation)和思想(thought)的名称。况且,在信奉柏拉图主义的思想家心中,“感觉”(feel-ing)含有一些贬意。由于哲学中相互理解的最大障碍之一是褒赞地或贬损地使用语词,所以,如果可能的话应当尽量优先选取无偏见的词。赫胥黎曾提出用心理系统(psychosis)一词,它的优点在于与神经系统(neurosis)[赫胥黎用这个词与神经活动(nerve-process)相应]相关,更技术化,而且没有偏颇的含意。但是它没有同源动词或其它的语法形式。“观念”(idea)是一个较好的、模糊的、中立的词,并被洛克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加以应用;但是尽管有洛克的权威,它却未在语言中通俗化到涵盖全部感觉(sensa-tions)的地步,而且它也没有同源动词。因此,詹姆斯感到上述名称都有重大缺陷。思想(thought),在英语里,无论在日常活中还是在哲学中,都是一个含义丰富的常用词。在现代英文中,“thought”具有“思想”、“思考”、“考虑”等含义。它既表示逻辑性思维,也表示对人的关心和情感;既指理性的“推理”、“推理能力”,又指非理性的“想象”和“想象能力”;既指显性的意识活动,也指意识的边际状态或潜意识状态,如刚要入睡前所体验的或由药物所引发的状态;既指思想、思考的活动或过程,也可指思想、思考活动的结果;既可表示“意向”、“意图”、“打算”、“期望”这些未来的向度,又可表示现在的和正在进行的思想状态和活动,还可以表示对过去的回忆和记忆。它本身内在地就具有时间性。“thought”本身既是名词,又是动词“think”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它有同源动词形式“tothink”、“thinking”。通过与同源动词形式的相互配合,它既可以表示过去的和已完成的状态,又可以很方便地表示正在进行的和将来的动作和状态;既可以表示主动的行动,又可以表示被动的行为。此外它还具有“注意”这个表示选择活动的含义。特别地,它不像“感觉”(feeling)那样在哲学上含有贬义。还有,就是它所具有的“认知”的含义,能使人当下地想到认知(与对象而不是心理状态自身的关系)的无所不在,我们立刻就能看到认知是心理生活的本质。“思想”一词的这些含义,后来都在詹姆斯对思想流的阐释中表现出来。这样看来,“思想”确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词。不过,“思想”概念也并非完全合乎詹姆斯的要求。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思想”一词的意思可能不一样,在一些哲学著作中,它往往具有特定的含义。而且,无论是在日常用法中还是在哲学中,思想都与感觉(sensation)不同。例如,“关于牙疼的思想”这个说法能使人想到实际呈现的疼痛本身吗?几乎不可能。如果能使“思想”涵盖感觉(sensations),它无疑是最佳的用词,但是英语中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詹姆斯说:“如果我们想涵盖整个意识状态范围,似乎不得不退而求助于某一对词,像休谟的‘印象与观念’、汉密尔顿的‘呈现与表象’、或者通常的‘感觉(feeling)与思想’。”①也就是说,我们难以找到一个现成的完全合乎需要的词,因为这是一个语境中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做出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选择,只有根据适当的语境,有时使用这一个,有时使用上面提到过的同义词中的另一个。詹姆斯自己的选择是使用思想(thought)或感觉(feeling),在一种比通常更宽泛的意义上交替使用这两个词。也就是说,在《原理》中“感觉”(feeling)或“思想”(thought)在一般意义上使用时,与意识状态同义。直到后期,詹姆斯仍经常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两个词。②那么怎样使用思想这个词呢?詹姆斯说:“在英语里,如果我们能够像说‘下雨了’(itrains)或‘刮风了’(itblows)一样,说‘思想了’(itthinks),那么我们就会以最简单的而且附带假定最少的方式把这个事实表述出来。但是,由于我们不能这样说,我们只好简单地说思想进行着(thoughtgoeson)。”③因此,他把心理学的“第一个事实”表述为“有某种思想进行着”④。由以上可以看出,在詹姆斯这里,思想一词的含义与日常用法中的情况已经不同,詹姆斯在使用它的时候赋予了它更丰富、更广泛的含义。思想不仅指辨别、比较、联想、概念、推理,而且指感觉和知觉;不仅指时间知觉、记忆等内知觉,而且指感觉、事物知觉、空间知觉等外知觉;不仅指情感、意愿,而且指本能。就此而言,“思想”把人所能经验和体验的一切都涵盖起来。另一方面,思想一词丰富的内涵和多种的用法,它自身包含着的语言游戏的可能性,又为詹姆斯意识流学说的构建和表述提供了充分的可能。

二、思想的根本特征:时间性

詹姆斯说:“我们的思想是时间中的认知的现象事件。”⑤时间性是思想的根本特性。詹姆斯之所以用思想一词来意指意识状态自身,表示意识的一切形式,固然与它包含的丰富语义和用法有着密切关系,但更为重要的是,詹姆斯揭示出的思想内含的时间性典型地代表了一切意识现象的本质结构。马赫(Mach)曾经说过,时间感觉“伴随着任何其他感觉,而不能全然与之分离”①。詹姆斯同意这种观点,他进一步认为我们所有的具体的心灵状态都是在时间中生成出来的,这种生成不是拆卸开以后的重新组装,而是原初的构成。认识到这一点是理解詹姆斯的思想流学说乃至他的整个哲学的一个关键。他正是运用思想的时间性最终否定了心理学中的原子主义,将他的心理学和哲学与传统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区别开来。首先,詹姆斯的时间与康德的时间不同。康德认为时间是理性的先天直观形式。詹姆斯说:“康德关于客观时间的直观概念是一个无限必然的统一体,”②但是,“如果没有感觉内容(sen-siblecontent),我们便不能直观绵延,就像我们不能直观广延一样。”③因此,詹姆斯认为:宇宙空间与宇宙时间决不像康德所说的那样是“直观”的,而是像科学所显示的任何事物一样,分明是人为的构造。绝大多数人并不用这些观念,他们生活在各自的时间和空间中,这些时间和空间互相贯穿,模糊杂乱。④其次,詹姆斯的时间与经验主义者的时间也不同。经验主义者如詹姆斯•穆勒认为,时间是一个个转瞬即逝的孤立点,彼此毫无牵连:除了关于当前时刻的知识,我们不可能再有任何知识。一旦我们的一个感觉停止了,它也就永远消逝了;我们似乎将是我们从未所是……即使我们的观念被连接成链,如果它们不是在想象中,我们仍然没有能力获得关于它们的知识。根据这个看法,一个观念接着另一个观念。这就是一切。我们意识中先后相继的每一个状态,一旦停止了,就永远消失了。每一个这样的暂时状态就是我们的整个存在。⑤詹姆斯指出,就穆勒认为时间源于个人的感觉来说,他并没有错。但我们的实际感觉并不像他说的那样,像一个荧光,只照亮它当下所在的一点,其它的所有地方都处在完全的黑暗中。过去和未来并不是被现在这一刀切开的两个毫无牵连的对立面,而是与现在连在一起的。⑥我们关于意识流的另外部分的知识,无论是过去的还是将来的,近前的还是遥远的,总是与我们关于现在的事物的知识融合在一起的。⑦穆勒所描绘的只存在于当下瞬间的简单感觉只是一个抽象,我们所有的具体的心灵状态都是具有一定复杂性的关于对象的表象。这种复杂性部分地在于刚刚过去的对象的回音,部分地在于那些马上要到来的预示。对象是渐渐地从我们的意识中退去的。如果现在的思想是ABCDE,下一个思想将是BCDEF,紧接其后的思想就是CDEFG,已过去的思想的拖延以连续的方式逐渐离去,将来的思想的先兆弥补了这个损失。“那些旧对象的拖延,那些新对象的先兆,是记忆和预期的发端,是时间的回顾意义和展望意义。它们赋予意识以连续性。没有这种连续性,意识便不能被称之为流。”⑧没有这种连续性,我们甚至不能知觉到“现在”。詹姆斯的时间是一种连续的过渡,过渡发生在边缘中。边缘性是詹姆斯时间观的根本特点之一。我们的感觉从根本上就是有边缘的,传统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所完全忽视的也正是这种边缘。后面我们会看到,艾耶尔对詹姆斯时间观的误解也源于未看到这种边缘。“边缘”(fringe)是詹姆斯心理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原理》的各部分,但是詹姆斯并未给它一个确切的界说,也未对其含义进行非常明晰的解释。他常用光环(halo)、地平域(horizon)、光晕(suffusion)、心理泛音(psychicovertone)、弥漫(suffusion)等词表达同样的意思。这个概念在詹姆斯著作中的内涵正像它本身的特征所暗示的那样,朦胧、模糊,弥漫在它的各种变体中,我们只有在文本的语境里,在这个概念的边缘域中去领悟它的蕴涵和妙用。从生理上说,边缘表示微弱的脑作用对思想的影响,它们使我们的思想感觉到关系和对象。有人认为,在詹姆斯那里,“边缘”是指一种心理质料,它把本来分开的感觉(sensations)粘附在一起。应该说,这个说法从功能上理解了边缘的一部分意义,但是这种理解太机械和生硬,它对感觉的理解实际上与传统的经验主义没有多少区别,即都把感觉看成是彼此分离的。但是詹姆斯并不是这个意思。在他那里,边缘是认知对象的一部分———实体的性质和事物在关系的边缘里出现于心中。我们思想流的某些部分———过渡部分———不认识事物,只认识关系;但是过渡部分和实体部分一起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流,其中并没有……那种分立的“感觉”(sensations)。①那些回音和预示,那些拖延和先兆并不是现在的思想或感觉的辅助部分或伴随现象,而是现在的思想或感觉必需的部分,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离开了这些拖延和先兆,就不会有现在的思想或感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这种内在的时间结构称为原初的构成。詹姆斯的时间观念曾受到霍奇森(Hodgson)的影响。霍奇森认为:我们通常粗略地把时间进程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但严格说来,不存在现在:它是由不可分的点或瞬间划分的过去与将来组成的。那个瞬间或时间点即是严格意义上的现在。我们通常比较含糊地所说的现在是一个时间过程的经验部分。②詹姆斯接着他的话说,如果把只限于当下一点的现在称作“严格意义上的”现在,那么这样的现在完全是一个观念抽象,“反思使我们得出结论:它必定存在,但是它的确实存在,永不可能是一个我们当下经验的事实”③,因为“它在我们能够触到它之前已经逃走了,融化在我们的把握之中,它在生成的那一刻就已经消逝了……只有进入到活生生的、运动着的更大段的时间结构中,严格意义上的现在才可能被理解”④。我们当下经验的唯一事实是绵延,詹姆斯借用心理学家克莱(E.R.Clay)的术语称之为“似是而非的现在”(thespeciouspresent)。克莱认为,时间的对象是作为现在的存在被给予的,但是事实上的时间部分并不同于过去和未来的共同边界———通常哲学用现在一词所指称的东西。事实上的现在是过去的一个部分———一个最近的过去,它被错认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时间而给予我们。他把事实上的现在称为“似是而非的现在”,而把作为过去而被给予的过去叫做明显的过去。⑤从生理上,我们能清楚地直观到的最大绵延几乎不超过十二秒(我们能模糊地直观到的最大绵延可能只有一分钟左右),詹姆斯说“这么长的绵延相当稳定地映绘在流逝着的意识之中”,如此稳定地知觉到的绵延就几乎相当于“似是而非的”存在。它的内容处在不断的流动之中,出现在它的前端的事件很快地消隐在它的后端,每一个事件经过时都变换它的时间参数,从“还没有”或“还不很有”到“刚逝去”或“已逝去”。然而,“似是而非的存在,被直观的绵延,就像瀑布上的彩虹保持着恒定,它自己的性质不因这流所经过的事件而改变”⑥。每一个这样的事件,当它悄然逝去时,仍保持着再现的能力;当它再现的时候,乃与它原来具有的绵延和相邻者一起再现。但是,一个事件从似是而非的存在的末端一旦完全消失之后,它的再现与它在似是而非的存在中被直接知觉为当下经过的事情,是两个不同的心灵事实。不过,“所有被认知的时间之原初范本和原型是似是而非的存在,我们当下连续地感觉到的短的绵延”⑦。我们不断地意识到这样一个绵延,即似是而非的现在。这个绵延与被知觉到的内容具有一个较早的部分和一个较后的部分,这“就是原初的时间直观”①。比这更长的时间是通过添加而构想成的,比这更短的时间是通过分隔而构想出的,它们是这个边界模糊的单位的部分,我们习惯上以象征性的方式来思想它们。德里达曾反驳胡塞尔,说直观与时间是矛盾的。因为直观是当下静止的,而时间总是一个过程,总有一个差异或区别。德里达将直观理解为当下的一点———一个孤立的点,并以此将直观与时间构成对立起来,把它们看得不相容。②而在詹姆斯这里直观恰恰需要时间的构成才可能。

三、艾耶尔对詹姆斯时间观的误解

第4篇:绵延的意思范文

绵绵瓜瓞,绵绵:延续不断的样子;瓞:小瓜。如同一根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一样,引用为祝颂子孙昌盛。

出处:《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奉为圭臬,奉:信奉;圭:测日影器;臬:射箭的靶子;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

第5篇:绵延的意思范文

——题记

雨,顺着屋檐,顺着树干,顺着枝条,顺着新叶,顺着发梢,滴落在了我的脸上。

下雨了。

我记得那年的雨天,雨丝密如帘。落地如碎珠一般噼啪作响。天很晦暗,云很低近,天很阴凉。地上一滩滩的水迹倒映出雨雾中别样的风景。

雨中撑伞独行,脚下溅开无数雨滴,沉醉在此,独品心事。低吟,心情的佳酿有谁饮。

却未发现,身后一双灼热的眼。

真正注意到他,是因为他有足以在众人中脱颖而出的艺术才华。所谓艺术才华,是因为他的绘画技术很高,是特长生。当时我并不关注美术,因为太费时间,太耗耐心,我实在无余力。可他的素描确实是好,不需多时便可完成,而且似乎从不影响他专注学习。

旁人说,很有天赋。学校的版画,专题都是由他设计,没有学过油画却能画得栩栩如生。挥笔着色间都透着一股英气。那时只是喜欢站在他身旁,见证一幅好画的诞生。深觉佩服,最初的感受。

当我意识到开始喜欢他时,是发现他周身散发的气质令人倾倒。若是碰到他的眼神,便会如受惊的兔子一般缩回来;若是与他擦肩而过,便会兴奋好久不得平息。我从小就不是一个博爱的人,喜欢他,便对周围所有的男生丧失了兴趣。

细心温和的他,我喜欢;谈笑自如的他,我喜欢;耐心入神的他,我喜欢。

第6篇:绵延的意思范文

亲爱的,你想吗?我要吻你。真的想,想要把你拥入我的怀里。多想和你厮守,给我一次爱的快慰。

好畅快,我的心爱,你总是给我温柔,绵绵不断的暖流像电击一样导向我的的身体潜在我的心里,再钻进我的灵魂。是你把我宠的上瘾,为了你的柔情,为了你的心,我爱的不知疲倦。

多想每天都和你不停的缠绵,那样我们就可以永远的在一起,彼此欢娱,不会分离。

多想每天不停的和你缠绵,那样你身体里就会只有我给你的温度和信息,那样我们彼此的液体就会汇合在一起,不同的血液,只有相同的温度,没有任何缝隙。

你爱我吗?或者说你爱和我缠缠绵绵的吗?有人说,有爱才会有那样。

即使你的肉体早已离开了,可你爱我的魂还在我的怀里,它欺骗不了我。

是的,你我的情像血那样早已被交融到了一起,凝结一体,分解不开。

你是爱我的,心里清楚,因为和我在一起时候你的身体告诉我,那里有激动,也有激情有深深的爱。

你爱我了,我也在爱你,可像有隔世的分离,没有了身体的接触好像爱魂的逃离。没了身体的接触,好像爱的不实在爱的心灵的空虚。

老喜欢和你缠缠绵绵,是不是变得色性?你的离去,带走了我的心,即使你的精神停留在这里,但它不会在我心里死去。我该感谢你,你给了软弱的我做缠缠绵绵的一次次机会和勇气,我可以大胆的爱了,只要有你的爱什么都不怕。只要有你的身体,只要有你的灵魂的守候,不管你走到哪里,我都会更加的欢乐,即使你没睡在我的身旁,我还是会在另一个人旁边想你,是的,想你,还是想你……。

亲爱的,你想吗?我要吻你。真的想,想要把你拥入我的怀里。多想和你厮守,给我一次爱的快慰。

为了能够让我们更多的缠缠绵绵,为了我们更长的延续,为了我们更深的爱情。我会给你想要得到的一切的,我爱你!你相信吗?我会珍惜缠绵的每一刻,那样难得的珍贵的时刻。我会把那刻当成一生最幸福最愉悦的享受。我会憋足一生的精力,酝酿一世的温柔,让你体会到我对你的爱,让你忘怀让你畅快和愉悦。

我还是盼望与你缠缠绵绵,不要学会忘记,忘记并没有什么意义。

来吧,我要你亲爱的,来一次畅快的缠缠绵绵,让爱渗透在那里,让久盼的思念融入哪里,让闷冻的江咆哮的开裂,让春雨滋润大地,让杏花洒满你我的心上。

难忘的缠缠绵绵,那样的幸福,幸福的你我。

亲爱的,我想要缠缠绵绵,想那样的缠缠绵绵……

亲爱的,你想吗?我要吻你。真的想,想要把你拥入我的怀里。多想和你厮守,给我一次爱的快慰。

好畅快,我的心爱,你总是给我温柔,绵绵不断的暖流像电击一样导向我的的身体潜在我的心里,再钻进我的灵魂。是你把我宠的上瘾,为了你的柔情,为了你的心,我爱的不知疲倦。

多想每天都和你不停的缠绵,那样我们就可以永远的在一起,彼此欢娱,不会分离。

多想每天不停的和你缠绵,那样你身体里就会只有我给你的温度和信息,那样我们彼此的液体就会汇合在一起,不同的血液,只有相同的温度,没有任何缝隙。

你爱我吗?或者说你爱和我缠缠绵绵的吗?有人说,有爱才会有那样。

即使你的肉体早已离开了,可你爱我的魂还在我的怀里,它欺骗不了我。

是的,你我的情像血那样早已被交融到了一起,凝结一体,分解不开。

你是爱我的,心里清楚,因为和我在一起时候你的身体告诉我,那里有激动,也有激情有深深的爱。

你爱我了,我也在爱你,可像有隔世的分离,没有了身体的接触好像爱魂的逃离。没了身体的接触,好像爱的不实在爱的心灵的空虚。

老喜欢和你缠缠绵绵,是不是变得色性?你的离去,带走了我的心,即使你的精神停留在这里,但它不会在我心里死去。我该感谢你,你给了软弱的我做缠缠绵绵的一次次机会和勇气,我可以大胆的爱了,只要有你的爱什么都不怕。只要有你的身体,只要有你的灵魂的守候,不管你走到哪里,我都会更加的欢乐,即使你没睡在我的身旁,我还是会在另一个人旁边想你,是的,想你,还是想你……。

亲爱的,你想吗?我要吻你。真的想,想要把你拥入我的怀里。多想和你厮守,给我一次爱的快慰。

为了能够让我们更多的缠缠绵绵,为了我们更长的延续,为了我们更深的爱情。我会给你想要得到的一切的,我爱你!你相信吗?我会珍惜缠绵的每一刻,那样难得的珍贵的时刻。我会把那刻当成一生最幸福最愉悦的享受。我会憋足一生的精力,酝酿一世的温柔,让你体会到我对你的爱,让你忘怀让你畅快和愉悦。

我还是盼望与你缠缠绵绵,不要学会忘记,忘记并没有什么意义。

来吧,我要你亲爱的,来一次畅快的缠缠绵绵,让爱渗透在那里,让久盼的思念融入哪里,让闷冻的江咆哮的开裂,让春雨滋润大地,让杏花洒满你我的心上。

第7篇:绵延的意思范文

——题记

不知道什么时候,天空已飘起了小雨,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千丝万缕从天而降!淋湿了这座寂寞的城市,也淋湿了一颗年轻的心。

一直以来都喜欢这样的小雨,不张扬不疯狂,轻轻的洒在我的脸上,轻轻的随风飞。站在雨里,张开双臂,让疲倦的身体在温柔的小雨里舒展起舞;让纯净的雨水洗去这灵魂上的污垢。脱下这一层虚伪的华丽外衣,让这一刻的忧伤无穷无尽的蔓延,让这一刻的思念前所未有的凝聚。所有的压抑,都在此刻尽情的释放。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此时挥发的淋漓尽致。那些逝去的回忆现在都显得苍白而无力;那些尘封的思念现在都那么的遥不可及……

那黑暗的没有边际的天空,纷纷扬扬的飘落着一种惆怅,滑过脸颊的冰凉,随风而散。悠悠的晚风吹不散隐藏在夜空里的寂寞,三月的小雨化不开那滴落在指尖的温柔;也许我只能这么忧伤,像潺潺的河流,像风一样漂泊。

随手翻开了过去,那曾愈合的伤口终究抵不过回忆的撕扯,在岁月的长河里逆流而上痛苦不堪。一个声音穿过耳膜,在空旷的夜里大声的呼喊,何时不再这么莫名的伤感。那风雨中孤立的路灯,任凭风吹雨打,依旧默默无闻的发出柔和的光芒;是宿命的叮咛扰乱,还是恋上了黑夜幽静之中的惆怅。那光亮之中清晰可见的晶亮雨丝肆意飞舞,模糊了我的双眼。这场雨下不停,就像我的泪,它一点一滴淹没我。黑夜漫漫长,绵绵细雨至。一个人走,一个人想,一个人失落。

何处传来一曲悲伤的旋律,千回百转回荡在深邃的夜空,让人柔肠寸断。纷飞的雨丝像是纠结了千年的泪水,在残存的温柔背后,肆意的滑落。那曾经梦里深处的身影若隐若现,却遥不可及。望眼欲穿后的低首,却是无尽的凄凉。

台倒影明月,谁知吾爱心中寒,爱恨两茫茫。灯火点点,人声杳杳,歌不尽一世情缘。今夜无月,却独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愫蔓延散开。这绵绵的细雨像是沁人心脾的佳酿,也像是流年的回眸;在孤独的夜晚纷扰我心,无法自拔。原来下雨也是一种心情,它落在冰冷的心间荡起了一片涟漪,触动了一颗许久都不曾激动的心。人总是会在一种别样的情景中,才会感慨万千。就像此刻,原本平静的心在今夜的小雨里变得不再平静!因独爱这滴滴小雨,所以心也就不羁放纵!

第8篇:绵延的意思范文

关键词:海绵工程;活化传统;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地域文化;城市景观

通过分析海绵工程建设的路径、城市历史的传统特点与城市文化环境的个性,提出城市景观建设中应着重体现文化生态化、自然生态原则,建立生态环境基础上自然可亲的城市景观。通过文化精神“物化”形态表现对传统文化的空间继承,即景观空间内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融合。海绵工程建设与“活化”传统交融共生,连结城市文脉的连续性和“原真性”,使文化贯串城市景观的每个角落[1]。

一、城市海绵工程体系

(一)海绵城市思潮的出现

城市生态问题是一重大课题,水生态问题的涌现成为城市发展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1]。回望我国传统城市建设系统在应对洪涝灾害、水安全、雨水再生等问题面前存在不足[2],传统的排水系统无法跟随时代的发展。90年代初见图1,英国首先提出可持续性城市排水系统,随后“低影响开发”的概念在美国马里兰州一座县城提出并开始实施,经时展,2009年深圳市政府引进国际上的雨水综合利用理念,并开展示范区;2014年中国房屋建设出台海绵工程相关建设指南中提出,在当今优化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建设转型的背景下,提出“海绵城市”的理论,指出城市“冷漠的”基础设施的构建需要得到改变,使得“海绵城市”的提出成为城市景观设计一重大的转折点。存、自然净化为特征的环保生态学中的景观观点,是一种“水生态景观格局”[2]。“水生态景观格局”主张主体去顺应自然,布局结构能在一定环境下生存与延续。我国正在应对着多种“水”危机,例如水资源污染、水源欠缺、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栖息地损失等,这些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问题,这些综合性水问题并非是某一部门职能管理下所能解决的问题,需要跨界性的对问题进行周全的解决[3]。“海绵城市”的根基理念是在城市降水时,经由城市绿地系统、排水系统等发挥城市吸纳、蓄渗、释放雨水的作用,缓解城市雨水问题,再利用雨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其主旨就是要维持土地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根基不变,同时与城市管网的对接,城市流域水系的连通,保障城市防洪排涝安全[4];通过雨水在蓄水池的蓄滞,补充地下水,提高城市水资源存储量,缓解城市用水压力见图2,对提高城市除雨洪排涝灾能力与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绵工程建设现状

海绵工程建设是在城市“水问题”的背景下,对城市、人与水的关系进行重新审阅。在人与自然协调相处即“天人合一”的哲学生态价值观下重新建立人与城市系统的新价值观[5]。经大量调研发现,现存大多海绵工程建设仅以简单的排水系统组成,缺少文化与艺术的介入,传统意义上他是通过对绿地系统、道路系统、开放空间等各设计要素的优化,如使用透水铺装见图3、绿色屋顶见图4、下沉式绿地见图5、生态植被滞留带、雨水花园见图6等常用设计改造方法达到对场地雨水系统的优化设计和管理,并实现城市水迁移的自由、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基本目标。景观空间是与这些系统模式仅仅相连,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与文化的融合是海绵工程与景观空间的设计是必须要考虑的,所以应将传统文化元素设计纳入海绵工程景观空间设计整个模式中,从系统性、文化性、地域性、生态性等角度出发促进城市海绵工程与景观设计的优化。

(三)海绵工程建设以城市景观为载体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是一种城市雨洪技术建设,更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关系的回归[5]。“海绵”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概念,它所对应的是景观物质形态的存在,城市景观应具备一定的海绵城市构建。海绵基础的建设依托于城市景观,两者的交融对景观空间设计及城市空间形态有立异性的影响。根据时代的发展,我们发现以景观为载体的海绵设施是一个具有生命的系统,是综合、系统、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不是单向功能的设计,还是可以连接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海绵城市的打造应基于尊重自然规律并且尊敬文化生态系统的理念,在改造和建设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城市原有文化生态系统,区别于城市传统“冷漠的”基础设施,使海绵工程景观建设生于自然融于自然,“自然巧妙宛若天成”,营造新的空间秩序,带给人新的景观感触与感知。

二、城市景观空间活化概念与路径

(一)城市景观空间活化

“活化”本是生物化学反应中的专有名词,当下对“活化”的理解,是借用其原本含义,将城市景观空间赋予文化意义,“激活”城市传统文化,重新组成新的空间场域。并通过一定的外界条件,使客观存在与“人”产生反应,从而完成活化的过程,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景观发生碰撞[6]。“活化”运用历史形态要素,“屏弃尘杂、吐故纳新”,运用城市地域文化、历史传统、民俗文化、肌理纹样与手工艺元素等象征符号的引发联想,将历史形态元素抽象化、意象化运用到景观设计中,达到文化的传承与延续[7]。

(二)空间活化路径

1.城市空间情境与意象重塑并提升空间原生感:城市景观空间情境和空间意象是空间组成的重要内容,城市景观空间情境与意象的再生依托于城市原生文化历史和民俗传统的延续。空间情境与意象又是景观各个功能组合在一起的框架基础,不同的历史文化、性质的城市景观空间情境与意象的表达是不同的,并且是一个长期动态发展的过程。空间原生感是城市意象的历史、生态、文化及社会科学等价值的反应,是精神内涵与物质形态的综合。将传统文化进行“活化”,重新构建景观空间的结构形态与景观物质形态,是为城市空间情境与意象重塑注入新的生命力的前提,是提升城市空间原生感的基础。2.城市时代印记的延续地方感的留存: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印记,城市历史造就城市文脉,城市文明营造城市独特的形象地方感与城市传统文化的内涵。一个城市文化的活化是将城市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的印记植入城市空间之中[7]。城市传统的遗留通过一定的“活化”,将人的情感与物质形态融合在一起,将空间与时间的遗留重塑城市空间形态中是延续城市地方感的手段。城市地方感是城市文脉与城市形象认知的关键,凯文·林奇在其《城市·意象》书中提出通过“发现地方”来强化人们对地方的历史文化特性的空间认知,通过文化归属感、品牌文化、城市安全感、认同感等感知要素寻找城市具有地方感的历史文化。通过城市文化与时代印记的延续打造景观空间,唤醒人们在空间内部强烈的地方感知,加强城市历史文化的归属感。

三、海绵工程景观“活化”空间建构

“活化”空间建构需要主动“破圈”,将城市文化带入景观设计中与海绵工程结合,为文化的再生找到强有力的空间传播形态。城市景观是城市文化形象的表达与价值的传导,是展露城市文脉、历史、文化与情感的表现。现代海绵工程基础设施与城市景观的建设,需要区别于传统灰色城市设施建设,实施“活化传统与生态景观”相结合,在追求自然生态的基础加入文化生态,提升城市文化价值,同时也承担起城市文化精神的重新塑造,成为与城市文化空间、时间、历史连接交流的有效手段。

(一)新旧融合传统精神空间“物化”

图7新旧融合是景观活化空间的重要契机点,“新”指的是现代技术即海绵工程的介入,“旧”指的是城市传统即城市的故事、内容、意义与形式的整合,城市文化是提升城市形象与象征性的主要元素。传统文化融入海绵景观建构中,是联动历史与空间、自然与空间关系的途径。在海绵工程景观的建构基础上,城市文化融入到景观物质空间中,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路径与场景,通过将地方文化精神场域和精神意象物化的方式建立对城市历史的认识。城市传统属于文化生态的范畴,结合景观与海绵工程建设,城市文化的表达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于城市景观空间要深度融合,如图8通过整体概括、元素提取、简化重组等方法将文化精神转化成“物化”景观空间形态,增强城市的地方感。以城市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城市海绵景观建设,是自然、技术与历史在空间上融合、发生、传播的过程,是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衍生,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这也成为城市形成传统文化普及、提高城市文化认知程度的基础,是传统文化活化传承以及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以图图9“渔网”元素景观小品设施为例,在海绵工程建设下,设计者利用本土文化优势,传承城市地域文化,以本土文化为主要景观要素,在原有的传统渔民生活民俗文化基础上使用捕鱼工具渔网元素对景观小品设施进行设计,如图10,将渔网的网格形状元素提取,夸张简化,元素重复叠加,并进行元素重组,通过渔文化意向的元素融合模式再现场地的文化特性,将这种文化植入于城市景观空间设计中,展现了城市精神和历史独特的印记[8]。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过去、现在、未来的联络再现,不同城市历史的精神价值,呈现不同的空间形态。从古至今遗留下的城市传统是可以通过艺术活化的途径再现于城市景观空间中的。现代城市景观空间形态既强调自然生态的建设,又重视文化生态的融入[9],城市自身所具有的传统精神文化需要活化的继承与延续,对城市所留存的大量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活态化地传承,有利于延续城市文化的本质。在海绵工程生态技术的前提下,通过新材料、新形式等进行创意性转化,使其能够以现代的方式延续生命[10]。进行改造和开发的过程中,空间形态结合街巷、广场以及建筑小品等,通过变形、拼接、错位、打破、重构等元素转化方法,如图11,使传统元素空间再现,同时,将精神文化与物质性的景观设施相结合,如通过雕塑、彩绘、壁画、蜡像等艺术形态,以景观场景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强城市景观空间的领域感与层次感,形成变化多样的组合空间,串联出有序的新型景观文化空间。

(二)生态与文化空间秩序格局融合

城市景观本有的空间形态和秩序需要实现生态与文化系统的良性循环,城市肌理与生态特征是城市景观空间形成是重要元素。海绵工程下景观空间秩序需要从生态空间秩序与文化空间秩序两种格局进行提升,生态空间秩序与文化空间秩序也是文化生态下及景观空间秩序活化传统基础与前提。生态空间秩序需要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巧妙地引入空间结构并与景观联系,同时强调自然生态格局,延续城市自然原真性空间形态,利用“海绵”技术实现城市空间生态空间秩序的优化;文化空间秩序是对城市文化的景观活化,需要对整个城市景观空间进行梳理、提炼,融入文化精神的元素结构进行空间上的重组,使之形成新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文化空间秩序,文化空间秩序的提升重新梳理了城市景观空间的形态结构以及秩序,两者融合为城市海绵生态空间原生秩序注入新的空间组织。

四、海绵工程+“活化传统”空间建构——以湿地景观空间融入胶东海洋文化为例

1.提取民俗文化塑造海洋元素空间:提取还海洋文化元素见图12,通过大量的文化调研,将传统的渔村、祭海、民间艺术等海洋文化嫁接现代城市的特征,使湿地景观空间的形态塑造立足于地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寻历史与现代的平衡和相连,将文化生态与自然文化有机结合。如图13结合胶东地域文化符号,利用创新的设计手法,以剪纸文化为灵感来源,提取贝壳珊瑚等海洋生物形态,使用打破、变形、重构、再现等设计方式重新融入新区的景观空间内,构建空间尺度适宜的景观生态板块、生态廊道与生态机制。打造以胶东半岛文化为主题的湿地景观空间形态,使胶东地域文化得以活化传承,空间中运用海洋生物珊瑚贝壳元素融入空间设计中,以贝壳的弧形成含珠之势,把珊瑚贝的形态、造型等元素提取进行重塑,景观艺术装置的镂空折线形态是对剪纸文化进行了简约、抽象的艺术化勾勒,整体造型寓意深刻,将海洋文化元素放大夸张,并使用现代材料将其“物化”融入空间,将海洋与空间串联。2.“活化”空间融合生态海绵工程场地基底:胶东海洋文化主题景观空间一方面映射了城市的发展历史与印记面貌;另一方面又包括了内在的物质文化景观以及非物质文化景观。地域文化的两面性组合形成城市历史,同时也是城市历史积淀的产物。但融入现代城市的地域文化不再仅是单纯的文化含义,还应拥有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内涵,因此我们在景观塑造的时候,我们要合理运用适宜的科学技术去寻找一个具体的整合途径,例如与海绵工程的结合,就是一种新的改动及创新[11]。如图15此景观空间的塑造在基于胶东半岛海洋文化的文化传承中,挖掘原有的空间特色和青岛胶东文化的基础上,营造文化与技术融合的景观,充分利用原场地肌理与特征重塑场地整体关系,打造生态海绵工程基底,如下图剖面图所示,通过渗水、蓄水、排水等生态技术模式建造新型湿地场地基底。

结语

第9篇:绵延的意思范文

关于碎念,王煜这样写道:“世界是片断的集合,是琐碎的象征??片断式的集合方式,呈现某种断裂的表征。斩断画面故事与意义线性时间的流动,在此刻,时间结构不断被拆解,作为时间的碎片存留着,犹如镜头的闪回,无因果、无中心、感知残留,在片断与片断间的裂缝间隙浮现意义。”而作为事件(的水墨),则是:“现实感瞬间被突发事件切断和阻隔,作为常规的例外出现,其恰恰撕开了生活表面,而显现其真实的一面,并赋予艺术的形式。特别是以水墨的表现载体揭示出来,显示了作为古老画种的当生??正是水墨本身的矛盾地被观看与探讨,同时水墨本身又具备历史的证明与今天的缺憾的纠结,恰好能够胜任为其自主性建立的突破口。作为‘事件’的水墨,打碎了线性的现实本身,在间隙中显示自主的独立,重构琐碎的现实,使之成为水墨的自主化,进一步确立艺术的主体性。”

以我看,碎念的意思,除字表义外,应该是指某种无法整体一贯的生命经验,不得不作为一个集合,被纳入主体认知的情态――因为生命体必须指认一个精神的全形结构(如同每个人不可更易的独个身体),来完成自我的存在形象。在这个集合中,主体意识事实上是一种各为其是的乃至于矛盾的、分裂的碎片样态。毫无疑问,这就是现代性语境下的主体意识失败的某种描述。而所谓“事件”,王煜是借用了巴迪欧(Alain Badiou)的概念。如果我的理解没有错,巴迪欧所言的“事件”,是艰难抵达“计数为一”的真理程序――事件是偶然的、凸出的,它本身冲决、威胁真理相关的种种律法和秩序,但真理偏偏又在事件造成的开裂危机中普遍发生出来。我相信,巴迪欧关于事件-真理的主体思想启示,也许给了王煜某种坚定的艺术思路。我甚至认为――或者宁愿这样认为,王煜这一时段的艺术呈现,就是试图借用碎念与事件两个词连接所产生的语义场,以水墨绘画的方式作为表征,来对抗现代主体意识的失败以及水墨的艺术衰落。

这一时段王煜的创作,诸如《纯粹的表征》系列(2013)、《碎念》系列(2013-2014)、《美丽背后》系列(2013-2014)等,从画面主题和叙事上来看,大都是主体经验的迷局――个体存在深度与经验深度的自我寻找和模塑。这足以说明他相当敏感于现代主体意识的失败。就像他碎念的描述,我们今日已经无法确知什么是永恒、什么是须臾,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假。经验之为经验,已经不能给予自身有效的证明与保障了:只能在一念之“片断与片断间的裂缝间隙”中,把握“浮现意义”的契机。但在王煜这里,这一念之机立刻被赋予了巴迪欧所言事件的性质――“片断与片断间的裂缝”就是事件的偶然凸出之象,从而鼓舞了真理程序的启动。对于巴迪欧,事件是一种激进的挑战,是真理完成自身的一次必经。巴迪欧断言:“独特的真理都根源于一次事件??甚至在我们的个人生活里,也必须有一次相遇,必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不可预见或难以控制的事情的发生,必然有仅仅是偶然的突破。”无关评价,这的确是一种两刃相交“劫毁-生生”的激烈思想,王煜却把它借用到了对现代主体意识的“自主”艺术拯救中。必须赋予碎念之信,作为一个楔子,楔入主体意识的碎片废墟,去寻找、发现乃至构造出包孕未来主体的可能。对王煜来说,这个楔子,就是画面上水墨即时发生的“例外”:每个貌似毁坏水墨常规的瞬间――继而,他把这个瞬间作为水墨的事件展现出来。比如,在《美丽背后》之四(2013)的画面上,无论是形象的描绘和水墨呈现,都和一个寻常的“速写”很相似,而有意无意地,他在人物的旁边注上了抢眼的英文名字,注明这个被草率勾画出来的形象,是著名的政治家昂山素季。形象和水墨呈现的双重的潦草,既造成了一个公众人物的被如何认知的事件,也造成了一个水墨的表达事件:一是,提示现代公众人物的形象,是在社会网络诸种作用下的关系存在,不打断这种关系注视,主体意识就是无能的;二是,不具备审美返祖意识的水墨呈现,使水墨之为水墨的当代存在问题益发紧迫起来。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