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精选(九篇)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1篇: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贯彻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暨市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传达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和省委关于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座谈会精神,学习借鉴浙江省新昌县发展县域经济工作经验,安排部署发展市域经济及市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全体领导;市委工作部门、市政府工作部门、市委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其所属副科级以上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市人大办、市政协办、市法院、市检察院及群团组织主要负责人;部门管理机构、常设办事机构、归口管理事业单位、挂靠单位、对外挂牌单位以及经济合作组织主要负责人及其所属副科级以上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系统垂直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各镇、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党委书记、镇长(主任);规模以上企业厂长或经理;《三峡日报》、《三峡晚报》驻沱江记者站负责人。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有三项:一是市委书记王松华同志传达俞正声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二是市委副书记陈敏仁同志传达邓道坤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三是市长黄金龙同志介绍浙江省新昌县发展县域经济的作法和经验,并就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快发展市域经济讲重要意见。

下面,请市委书记王松华同志传达俞正声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家欢迎!

………………………………………………………

刚才,王书记传达了俞正声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俞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实现中部崛起是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崇高使命和重大责任,加速推进工业化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关键所在;提出推进工业化必须做到五个结合;强调要坚持不懈地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改进干部作风、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俞书记的讲话对于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保持和扩大我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紧密结合市情实际,学习贯彻好俞书记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俞书记的讲话精神上来。

下面,请市委副书记陈敏仁同志传达邓道坤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家欢迎!

………………………………………………………

刚才,陈书记传达了邓道坤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邓道坤同志在讲话中提出要奋战“三个二位数”,明确目标快发展;指出要抓住培育市场主体这个根本求发展;强调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打牢基础保发展。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狠抓贯彻落实。

下面,请市委副书记、市长黄金龙同志介绍浙江省新昌县发展县域经济的作法和经验,并就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快发展市域经济讲重要意见。大家欢迎!

………………………………………………………

刚才,金龙同志结合他自己在浙江省新昌县挂职锻炼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介绍了新昌县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和先进经验,并就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及中央和省委关于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座谈会精神,学习借鉴新昌经验加快发展市域经济、大力加强市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作了动员和部署。新昌县的地域面积和人口数量与沱江差不多,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大大高于沱江,财政收入相当于我们的3倍,其县域经济发展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工业块状经济快速成长和发展,主要经验在于他们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开放搞活、加快体制创新、加速科技进步、营造亲商环境,这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强化中心意识、作为意识,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黄市长的讲话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力抓经济、谋发展上来,把满腔的热情落实到行动中去,鼓足干劲,真抓实干,干出业绩。同时,要认真贯彻中央、省委、三峡市委关于加强县市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指示精神,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 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加快市域经济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下面,我就这次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落实问题,再强调两点:

一是要迅速行动,抓紧组织对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和落实。认真学习贯彻全市贯彻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暨市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动员会议精神,是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贯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各级党组织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把握重点,认真学习,特别是要全面深刻地领会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省委、省政府有关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研究透彻,结合实际,快速反应,抓紧落实到位。要真正把中央、省委重大部署和市委各项决策落到实处,加快我市改革和发展步伐,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我们要按照中央、省委要求和市委部署,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全面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这次会议精神来指导具体实践、推动各项工作。

二是要鼓足干劲,在加快发展上下硬功夫。要把加快发展作为我们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落脚点,振奋精神,迎难而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围绕中心,把握全局,紧密联系自身工作实际,抓住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认真研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明确奋斗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具体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抓住“工业立市”这个“牛鼻子”,结合自身实际,把推进工业化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农业抓工业,围绕加工工业抓农业调整,用工业理念、工业方式抓农业产业化,培育龙头,形成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群;扎堆发展,打造农副产品加工密集园区;建好基地,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把工业搞上去。搞工业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项目,我们要进一步强化“项目强市”的思想,继续锲而不舍地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手段,拓宽招商引资思路,构建招商引资载体,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以开放的观念、开阔的思路、开明的政策和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资金发展市域经济。

第2篇: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壮大县域经济正逢其时

自2003年出台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来,陕西县域经济呈现出发展步伐加快、总量持续增长、质量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县域经济步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在前不久召开的陕西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以加快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步伐为主要任务,以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发展特色经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全面提升劳务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步伐,推动发达县率先发展、中等县加快发展、欠发达县跨越发展。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力争县域经济总量增加到全省GDP的60%以上,全面开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袁纯清省长强调,农业产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2009年陕西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按照“稳粮、优果、兴牧、扩菜”和“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安排专项资金启动农民增收系列工程,力争农产品效益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的根本出路,陕西规划实施百千万中小企业发展工程,安排专项资金建设100个县域工业园区,吸引企业入园发展农产品加工、特色优势资源、劳动密集型和大工业配套产业。鼓励加快催生孵化适合县域发展的中小企业。而且从2009年起建立县域工业发展指标体系,对各县工业发展情况进行考核。

另外,陕西还将继续搞好关中百镇建设,并按照同样的政策支持陕南、陕北各发展50个重点镇。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投资80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8万公里,其中通村油(水泥)路1.5万公里。

事实上,陕西推动县域经济的决心不仅仅停留在这些具体的措施上,袁纯清省长还进一步明确表示,要通过优化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基层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继续推进“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增加省财政的激励性转移支付。将土地出让金省级分成部分划归市县。对地方财政收入在3亿元以下的县区,将省级分成的工业企业增值税、所得税新增部分予以返还。支持扶贫开发重点县加快发展,对摘掉贫困帽子的县,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形式保障其既得利益。

陕西省委党校经济研究所所长范增国表示,县域经济的核心是百姓经济,涉及工业大项目、农产品加工、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等方方面面。因此,可以说,县域经济是各地乃至整个陕西实现经济转型的法宝之一。

而记者也了解到,目前陕西各市县域工业园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与此同时,工业园区产业集聚、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也开始初步显现。

三大区域县域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

陕西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近年来形成了由北至南依次递减的格局,十强县中陕北占据七席,关中有三县(市)入围,陕南没有一县入围。陕南的县域经济发展成为制约陕西建设“西部强省”的短板和瓶颈。因此,将三大区域的经济差距控制在―个适度的范围,充分发挥各区域优势,寻求一条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成为陕西历届政府努力的主要目标。

对此,陕西省政府研究室、陕西省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仁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一五”以来,按照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思路,大力推动城市群的建设,加快西咸一体化进程,谋划以关中城市群为主体、以陕南陕北区域中心城市为两翼、辐射周边区域的发展格局,县域经济逐步呈现出三大区域各展优势、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而在智力资源密集、工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完备的关中县域工业优势开始日渐凸现出来。与此同时,陕北则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为目标,发展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产业,特别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烯烃工业化试验成功和工业示范项目的奠基,使得陕北县域经济进入了跨越发展的新时期,在强大产业支撑下,陕北迅速成为三大区域中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较为落后的陕南地区也形成了以绿色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的县域经济板块。

对此,陕西省常务副省长赵正永表示,陕西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已经很清楚,三大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也都在逐步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陕北过去是依靠卖资源,但现在神木、府谷、靖边等资源大县正在实施三个转化战略:即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在选择项目上把产业发展与保护资源和环境等综合起来考虑。

“关中区域的定位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建设技术高地和产业高地。”赵正永副省长说,依托关中科技和人才优势,重点定位在高科技,以此带动县域工业化进程。

“而关中地带县域经济是陕西发展最为平衡的区域,可谓中坚力量,县域各项经济指标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些指标在整个西部地区都是比较好的。现在又提出关中要‘率先崛起’,应该说在陕西、在西北地区,这一带县域经济是最有可能率先崛起的地方。”赵正永副省长说。

“陕南因为地处长江水系,一方面在水资源上做文章,加之陕南的气候、环境,以及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最适合发展中草药产业基地。”赵正永副省长说,陕南还要抓紧开发水电、生态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畜、茶、蚕、果等绿色产业。

而赵正永副省长也坦承,陕西县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思想观念方面的。“我们的思想观念虽然在逐步解放,但是与东部相比还是有差距。”

举全省之力 突破陕南县域经济瓶颈

陕南是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县域GDP远远落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与关中和陕北的差距越拉越大。陕南县域经济突破发展不仅关乎我省三大区域的协调发展,而且关乎西部经济强省的建设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没有陕南县域经济的突破发展,就不能早日建成西部经济强省;没有陕南的小康,陕西就不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著名经济学家、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分析说,陕南―没有关中那样部级的工业基础,二投有陕北那样部级的资源条件,三受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制约,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才能真正实现突破发展。陕南人民为南水北调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陕西有理由争取国家在政策支持、财政转移、水价返还、生态补偿等方面给陕南以更多的支持和补偿。他建议,在保护好中线水源地的前提下,陕南只能发展绿色产业,争取将陕南建成全国第―个部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可以借鉴杨凌示范区的经验,采取部省共建、京(津)陕共建方式,加强国家和地方、用水地与水源地之间的互动合作。

也有专家建议将陕南纳入大关中经济区,有利于加快加强关中与陕南优势的互补合作,有利于争取更多的国家建设项目落户陕南,接受关中地区的辐射,让关中率先发展带动陕南突破发展。根据地理区位,建立西安、渭南、宝鸡与商洛、安康、汉中之间的对口支援关系,让关中城市带动陕南城市更快地发展。中远期目标是将商洛市建成关中的东南门户和陕豫鄂毗邻区的中心城市,把安康市建成关中的南部门户和陕鄂川渝毗邻区的中心城市,把汉中市建成关中的西南门户和陕川甘毗邻区的中心城市。

专家建议,陕西应统筹全省力量,加大对陕南突破发展的支持力度。建议组建权威、高效的专门办事机构“省政府陕南突破发展办公室”,建立陕南突破发展基金,制定陕南突破发展专项规划,加强对陕南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建立关中与陕南的对口合作关系,对陕南发展实行倾斜政策,鼓励企业和创业人才到陕南发展。

陕西县域经济 有理由走在西部前列

虽然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省长袁纯清对陕西县域经济的未来发展显得乐观自信。他表示,目前陕西县域经济的现状是开放程度低,生产结构比较落后,经济欠发达,且受到一定的地域限制,因而受经济危机影响比较小,而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下,陕西则显得更有优势。袁纯清表示,陕有的资源优势、发展潜质和工作基础,就是2009年实现13%增长目标的保证。

此前陕西省副省长景俊海亦表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目前正在加速向内需型转化。发展内需型经济有助于化解出口与消费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问题,这也正是陕西县域经济实现突破发展的好时机。

“中国经济可谓30年河东,30年河西”,景俊海副省长笑言,改革开放30年是东部沿海唱主角,城市经济唱主角,而随着以满足内需为主导的经济模式逐步确立,西部开发的进一步推进,可以肯定,未来30年西部必将在中国经济中领衔,而县域经济亦将成为发展的主旋律。

景俊海副省长表示,陕西的县域经济在极强的资源矿产、科技人才、创新实力、地理区位等诸多优势合力效应的推动下,必将获得跨越式大发展,只要把握好机遇,未来30年,陕西必将从中国的地理中心逐步变为中国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

而对陕西经济的未来同样乐观的张宝通研究员也向记者表示,陕西东西向有亚欧大陆桥横贯,有贯穿我国南北的交通干线,区位优势致使西部大开发的突破口必然在陕西,陕西县域经济有理由走在西部的前列,尤其是资源丰富的陕北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关中地区,必将在西部率先实现小康。

第3篇: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一、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对经济运行环境的需求

虽然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绝对数和在GDP中的比重都在不断增长,但从发展趋势分析上看,民营经济发展速度逐渐下降且发展方式遭遇瓶颈,急需转型升级。

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是转变增长“类型”,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变为“低投人、低消耗、低污染和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这一转型过程企业涉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信息化与产业的融合、兼并重组等大量的经济活动。为破解遭遇的瓶颈,很多民营企业都在自发探索转型升级的路径,有的通过强化技术创新,不断研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来占领新的细分市场;有的围绕产业链延伸,着力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有的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对相应的经济运行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涵盖了市场准人、要素供应、行业管理、产业布局、社会服务、税收等多方面制度、机制的完善和提升。在调研中不少民营企业也提出,希望地方政府结合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环境。反映较普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规划,包括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二是产业政策,包括招商引资政策、产业扶持政策、人才引进奖励政策等等。三是行政管理和审批,包括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应用、行业管理、标准管理、税收制度等。

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及时开启和布局相应的行政审批、产业布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的建立和持续优化等一系列改革进程。这些改革涉及到大量利益格局的调整、管理思路的转换和创新,牵动着县域数万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一个地区能否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采取何种方式来协调各方、达成共识?如何保证改革具有充分的针对性与合理性?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决定改革的成效。我们认为,构建多方参与、广泛多层的协商民主制度,将是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和有力保证。

二、构建广泛多层的协商民主制度,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一)总体思路。

紧扣民营经济发展亟需破解的瓶颈,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着力构建广泛多层的协商民主制度,通过商量出办法、出共识、出感情、出团结,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助推郫县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二)协商层次。

探索构建多个层次且各层次协商内容各有侧重的协商层次体系。一是政治协商会议协商,主要针对 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疑难问题进行民主协商。二是工商联(总商会)协商,组织总商会会员围绕促进县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进行研讨,收集意见建议,就解决问题进行协调、呼吁。三是行业协会协商,重点就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和行业自律水平提升专题讨论。四是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协商,依托已经建立的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制度,会同相关县领导和县级部门(镇),组织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收集意见建议,研讨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根源,提出解决办法、建议。五是建立县级部门和镇级协商会议,主要针对县级部门和镇职责范围内与民营经济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交换意见。六是民营企业内部协商,主要针对企业发展、员工管理和工资福利等进行协商,发动职工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促进劳资和谐,增强企业凝聚力。

(三)主要措施。

1.强化重要政策制定前的协商。一是依托县政治协商会议’就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政策、措施与包括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民营经济领域专家在内的各阶层人士进行广泛协商,寻求最大公约数。二是农业、工业、服务业主管部门牵头起草各产业项目人驻投资强度、建设强度、税收贡献等准人控制指标和产业布烏、产业扶持政策时召开协商会议,邀请一定数量且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征求意见,吸纳合理意见修改后再提交县委、县政府审定。三是国土、规划部门和各镇在制定与较大数量和规模民营企业相关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道路规划时,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征求规划区域内民营企业的意见。四是能源保障部门制定水、电、气管道设施建设规划和方案,召集相关专家和部门进行论证时,邀请区域范围内的民营企业代表参加;能源使用高峰期采取应急措施时,与受影响较大的重点企业事先沟通、交换意见。

2.深化调査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建议。一是依托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制度,围绕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的建立和持续优化等,组织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深入研究,提出意见建议。二是依托工商联和各产业协会,就促进民营企业从资本、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型,选择一些具体领域、行业,在深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专题讨论,形成提案建议。三是行业标准主管部门会同行业协会,挖掘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标准、行业标准,组织专家和行业企业进行调查、论证、完善,推动企业标准、行业标准上升为地方标准、国家标准或更高层面的行业标准。

3.完善行政审批、行政处罚实施协商制度。一是相关职能部门在制定与民营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行政审批、行政处罚具体实施办法(材料报送、工作流程、尺度把握等)时,采取适当方式与民营企业进行沟通,交换意见。二是在行政审批、行政处罚具体事项的处理中,多沟通、多商量,对不合法或难以实现的要求多解释,减少分歧和误会。三是以协商促行政审批效率提升,对反映较多的问题,由职能部门召开专题协商会议,听取相关企业意见,共同商议提高效率的办法,亦可向参会企业解释推进缓慢的原因,争取理解。

4.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工作领域的协商。一是制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政策时,组织专家论证期间,邀请部分民营企业代表参加,深人听取意见,充分发挥政策在撬动企业科技创新投人方面的作用。二是依托总商会和各产业商会、行业协会组织的座谈会、沙龙等活动,选择一些细分产业(行业),就整合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进行协商,提升细分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能力0三是在县级部门组织的企业家培训会、座谈会等活动中,邀请专家和具有成功案例的企业家参加,交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第4篇: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因子分析县域经济浙江省

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一个核心主题。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省区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理环境与区域差异十分显著,因而研究省区内部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仅对深入认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十分必要,而且对各省区政府乃至中央政府调控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浙江省历年来国内生产总值稳居全国第四,仅次于广东、山东以及江苏,省内强劲的县域经济实力是浙江省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通过对县域经济实力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回顾,对浙江省58个县(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浙江县域经济发展几点建议,以起抛砖引玉作用。

一、县域经济实力研究回顾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构造地带经济、经济区、省区、城市(城市群、大都市区、一般城市)等区域经济的基础(彭宝玉,2007)。总体来看,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差明显变小,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则出现扩大的趋势,沿海发达区内存在十分不发达县域(李小建等,2001)。而中国东西、中、西部地区之间总的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来源于三者之间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并且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比地区之间总的经济不平衡扩散更快,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因(郑炎成等,2004)。因此,深入研究各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的原因和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特定省份而言,张小军等(2005)指出浙江省县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在于,交通条件、经济基础、经济结构、全球化程度、科技支持能力等这五个方面。部分学者对一些省份的县域经济实力进行了评价,并对其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与解释。黄飞飞等(2009)通过建立江苏省县域经济实力的指标,运用因子分析与空间自相关技术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实力进行了评价与解析,指出经济实力在江苏省之间存在弱的负相关,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空间集聚不明显,全省经济格局从南到北呈现“三峰两谷”的空间格局;苏南地区随着距上海距离的增加,经济实力空间集中度逐渐递减。其他学者如周慧秋(2000)、刘伟东(2009)、彭宝玉(2007)等也分别对黑龙江、辽宁省、河南省的县域经济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宝贵的结论。

总体上,学术界对县域经济实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国以及特定省市的研究,主要采用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内容主要是通过分析县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寻找影响县域经济的因素以及提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同时,关于浙江省县域经济实力分析的文献较少,因此以浙江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浙江县域经济实力分析与评价

鉴于市辖区产业结构、经济密度等与县或县级市相比有很大不同,本文所指的县域经济是指以县或县级市为地域单元的经济体。目前,浙江省共辖35个县,22个县级市以及1个自治县,县域经济个体数共58个。2009年该58个县市GDP总值占全省GDP总值的52.0%,总人口的68.4%,从业人数的60.7%,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1.评价指标的选取

多指标评价涵盖的信息会比较广,所以本文拟采用多指标来评价县域经济实力。县域经济实力主要体现在按人均指标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反映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阶段或经济结构以及反映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等方面。本文对相关学者采用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数据的完整性、可行性等原则,指标体系如下:反映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二产比重、三产比重、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地方财政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反映县域经济活力的指标有,全社会固定资产、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GDP增长率;反映县域经济潜力的指标有,教育事业费、专利申请授权量、境内公路通车里程。

2.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是,用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绘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被描述的变量一般都是实际观测的随机变量,而哪些因子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研究指标体系的内在结构关系,把多指标转化成少数几个相互独立而且包含原有指标大部分信息的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其优点是它确定的权数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到的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得到的综合指标之间彼此独立,减少信息的交叉,使得分析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通过分析,14个指标之间的KMo=0.83,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主因子选择原则,选择的特征根分别是8.623、2.184和1.040,累计方差贡献度达84.6%,包含了绝大部分信息(表2-1),因此,这里提取前3个因子分别作为第一因子、第二因子和第三因子。

表2-2中,公因子反映的变量特征如下:

公因子1的贡献率为61.59%,其在GDP、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教育事业费均在0.95以上,反映出上述因子对县域经济实力的影响情况。公因子2的贡献率为15.60%,其在二产产值比重载荷比较高为0.96,反映出工业对经济实力的影响。公因子3的贡献率为7.43%,其在境内公里通车里程上的载荷为0.80体现了基础设施对经济实力的影响。根据公因子的贡献率,得出综合因子得分公式,计算出各个县(市)的综合因子得分。公式如下:

根据F的高低,将其分成三部分,(-∞,0]、(0,0.5)、[0.5,+∞)。图形如下:

3.综合实力评价

从总体上来看,综合得分F大于0的县(市),共25个地区,占全省53.1%,即浙江省近一半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大于0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因于第一因子得分比较高。综合得分小于0的县(市),共33个地区,综合得分小于0的很大一部分要归因于第一因子得分比较低,即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从分类的具体情况看,综合得分大于0的县(市)中,位于杭州的有4个县(市),位于宁波的有2个县(市),位于温州的有2个县(市),位于嘉兴的有5个县(市),位于绍兴的有4个县(市),位于湖州的有2个县(市),位于金华的有3个县(市),位于台州的有3个县(市),衢州与丽水均未有综合实力大于0的县市。其中,全省排名前四的县市为:慈溪市、绍兴县、诸暨市以及余姚市。以从图一可直观了解到,浙江县域经济实力强劲的县市主要分布在浙东北地区,尤其以杭州湾周边地区的县市。浙江县域经济呈现出从浙西南到浙东北的梯度差异,与浙江地势相似。丽水-金华-绍兴-宁波沿线为典型梯度带。其中丽水与衢州地区为全省经济低洼地区,各县(市)综合经济实力均小于0。杭州湾地区以及部分沿海地区县(市),如慈溪市为浙江县域经济领跑者。目前,浙江经济实力强劲地区主要位于浙东北,中部地区正形成崛起之势,西南低洼地区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提升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继续发挥浙东北地区县域经济辐射力

浙江是中国第一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拥有强劲的经济实力。浙东北地区与上海、江苏相邻,地理位置优越,腹地经济活跃。杭州湾周边地区以及温台沿海部分地区大部分县域地区综合实力大于0,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作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核心,继续发挥并提升这些地区的经济实力,扩大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度值得深思。由于经济发达的县市在开发过程中较早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三方面的压力。优化开发这些地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城市功能,有条件的县(市)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县(市)的竞争层次,积极优化开发这些县(市),对今后浙江省整体的经济腾飞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地区产业集群有着紧密的联系,浙江省是典型的块状经济省份,经济发达县域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也是今后在产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难点之一。浙东北地区应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的派头兵,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2.积极引导低洼地区经济发展

经济差异的扩大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浙江省丽水、衢州等地的经济滞后,成为制约浙江省经济飞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浙江省经济差异的重要来源。通过重点扶持低洼地区,提升该地区产业层次,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使其形成发达县(市)所具有的产业集群形态,从而加快实现经济低洼经济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最终降低省内县(市)之间的经济差异,促进全省经济上一个新台阶。丽水市、衢州市以及温州市应当积极抓住海西经济区的开发机遇,主动融入海西建设中。例如温州南部的苍南县与福建地区语言互通、气候较为相似,抓住海西建设中与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优势,引进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等,从而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3.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浙江省正稳步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并向工业化后期转变。政府应切实改善海、陆、空交通运输和解决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工业化“先行官”问题,破除工业化的“瓶颈”,为浙江省工业化的发展及城市化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积极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制定有效的政策,如对低洼经济地区的优惠政策扶持等,从而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在衢州、丽水等地融入海西建设的过程中,就农业方面浙江省应尽早出台地区对台优惠政策,对台商创业中遇到的诸如投资基础设施方面给予适当补贴,从而推动外资(港澳台)进驻低洼地区,最终推动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421

[2] 胡良民 苗长虹 乔家君: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时空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3):268-274

[3] 彭宝玉,覃成林,阎艳: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分析[J].经济地理,2007,27(3):409-412

[4] 李小建 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58(2):136-144

[5] 郑炎成 鲁德银: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地区差异的解释力分析[J].财经研究,2004,30(7):121-129

[6] 张小军 李植斌: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8(12):21-23

[7] 黄飞飞 张小林 余华 崔开俊:基于空间自相关的江苏省县域经济实力空间差异研究[J].人文地理,2009,24(2):84-89.

[8] 周慧秋 李友华 等: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0,(2):49-51

[9] 刘伟东: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8):125-129

[10] 彭宝玉 覃成林:河南县域经济实力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45-50

[11]黄源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147-153

第5篇: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县域;投融资平台;政府融资;河北省

1992年上海组建投资开发总公司,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之后为突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资金短缺问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各地政府对投融资体制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配合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解决巨大配套资金缺口问题,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出现了迅猛增长。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各级政府现在共有各类投融资平台三千八百多家,有大概70%的地方平台是集中在区县,但专门针对县域投融资平台的研究很少。本文在实地调研资料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几个方面分析总结了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的特点与问题,并阐述了作者对于其发展改革上的观点看法。

一、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的现状

(一)数量平均每县一个

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数量平均为每个县一个。个别少数较落后县尚未设立投融资平台公司,一部分发展较好的县拥有两个不同职能的投融资平台公司,多为一主一辅,或一个成熟一个起步。

(二)质量呈现两个极端

综合各公司的资产运作情况、可持续发展情况、部门分配工作效率等多方面,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公司质量呈现两个极端。

一部分县域的平台公司处于起步阶段,表现在:一是只做过一两个项目甚至有些没有接手过任何项目;二是资产回报率低、还款艰难甚至尚未还款;三是人员任职情况多为兼职,公司董事等一把手为县政府指派的官员兼职,甚至有些公司全部人员均为财政部门兼职人员,执行工作层次不明确,执行工作的范围比较狭隘(公司只负责融资运作中的财务方面),管理人员不专业。

但相对地,一部分县域的平台公司已经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并且尚未遇到瓶颈与阻碍,表现在:一是接手项目众多,且均有序进行;二是资产负债率为50%左右或以下;三是任职人员多为专职,除一把手外各部门的任职人员均为聘任制,已经分化为项目部,融资部,工程部等明细部门,已经具备自主经营的国有公司的雏形。

二、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从全国范围看,当前政府投融资平台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债务负担过重,后续融资困难;二是平台公司多,职能交叉,运作混乱。但考察河北省县域各县的投融资平台,却没有发现这两方面的问题,而是呈现了不同于省级或市级的独特的县级特点。

(一)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各县投融资平台公司不隶属财政局或者城建局部门,都是独立的行政机构直接隶属于县政府,有人也将其称作“小财政”。一方面由于项目都是综合项目,多个部门一起运作,政府做协调;另一方面虽然公司是独立法人,但融资不是独立行为,受制于政府各相关部门。这两个特殊性令公司的监管机制出现很多漏洞,公司监事会基本上不起作用,政府审计部门对其监管很松懈,公司只有各项目资金运作报表没有年终报表等。

(二)滞后的探索与转型

由于起步晚,实践少,发展慢等原因,河北省各县投融资平台公司运行状况普遍落后于其他各省级市级成熟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

而从2009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暴露出的弊端与潜在风险受到普遍关注,到2010年初国务院发表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清查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并对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清理规范。这一事件从某些意义上说,给本就不成熟仍在探索中的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带来了更大压力和打击。但是有利有弊,一方面打击了一些发展还不成熟的平台公司;另一方面也磨炼了一些发展较好的平台公司,使其探索出一条自己融资自力更生的路,加快了这二者的形态分化。

后者的转型方向主要体现在这三方面:一是以前以政府的信誉作为担保,2010年1月担保函失效以后纷纷转为土地抵押、实物抵押,或者寻觅新的担保物;二是很多融资平台公司迫于政府完全断奶的压力,准备改为实体化运作,谋划营利性项目,且逐渐向BOT、BT方式转换,部分项目也有公司完全自己运作的情况;三是融资模式的转变,探索出了一条完全由依靠公司自己的信誉进行融资的道路。

(三)效率低,贡献大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据不完全统计,至少基础设施投资的40%是由地方投融资平成的。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通过各级金融机构的合作,为市政工程、水利工程、环境治理、文化设施、教育及卫生配套工程等服务,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县域经济的主要拉动者。笔者通过实地走访,看到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带给当地经济与产业的巨大拉动,对于其前景表示乐观。一些受访者表示,这种融资模式克服了直接走财政申请慢、审批慢、延时长、资金少、效率低等弊端,将整个政策下发到获得项目资金的时间大大缩短了1-3倍。

三、对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改革完善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的体会,笔者针对以下几方面给与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改革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统一机制,明确责权

目前河北省县域融资平台的运行机制还较为简单,形态较为单一,均直接隶属政府,资金运用均经过财政部门,抵押方式均为土地抵押与实物抵押,资金来源均来自银行贷款等。但是随着经营授权范围的扩大,项目的综合性的加强,项目运行涉及到的相关合作部门与监管部门也越来越多,产生一些因手续繁杂,审批复杂而产生的一些运行阻碍与监管断层。

建议各政府通过制定完善针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相关法令法规,将资金调用、资产运作、,资源配置、项目选择、土地分配等公司运行链条上的细节进行统一规划,明确投融资平台与政府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到责任、权力、分工、监管均划分明确。

(二)妥善处理地方政府融资负债遗留问题

很多原有的投融资平台拖欠银行贷款的问题都随着政府对其采取的各种改革措施搁置了。有的平台公司的实际运行机制被阻止,不再进行各种基建项目,只留下一些形式上的负责人,资金没有流动与运作也就没有回报与盈亏,一开始欠下的债务也就因还款期限过长而暂时压制了。这些表面稳定的现状只是假象,只会为未来埋下隐患。

建议各县政府对于平台公司规范重组的基础上,应该明确投融资平台是集融资、建设、经营、管理为一体的经济实体,其产生的相关债务应追究到具体责任,尽快将遗留问题妥善解决。

(三)加速脱离政府部门的依附,加速实体化

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公司的人员构成成分很复杂,有很多其他政府部门的人员兼职的情况。有的是和财政局一起办公,任职人员也由财政局人员兼职;有的是独立办公,但是任职人员一半为专职聘任,一半是其他政府人员兼职;还有的平台公司是临时从其他各政府部门抽调了相关人员临时组建的。这种情况导致很多公司任职人员是非专业对口的,业务操作不熟练,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分配与发挥。

建议各县政府:一是在系统内部建立合理的竞争与激励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建立市场化的人才模式,根据实际需求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性人才,不断提高公司专业实力与创新能力;三是应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健全公司内部管理机制。争取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转化,真正做到“政府指导,市场调整,服务人民”。

(四)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市场化运作

河北省县域相对于市级省级地域拥有大量闲置的土地资源,某些地区还拥有湿地,风能,矿产等优秀资源。建议政府通过整合资源,垄断土地,将土地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或者向投资商作为合同抵押物,实现土地资源最大化;通过加大自然资源宣传力度,吸引开发商合作,综合发展新能源产业,旅游产业,生物资源产业等多种产业模式,实现资源的自我滚动、自我增值、自我发展。做到以地生财,以材建城。

综合以上分析与调研体会,建议各县政府:加大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建设,改革,给与政策上的倾斜;严肃规范当地平台公司的运作情况,既不能对其太过纵容任其过度依赖政府财政,也不能对其太过无视任其无所事事成为形势与摆设;深入调研依照现有的少数比较成熟的投融资平台公司,并将其成功模式嫁接,按照当地经济情况进行改良运用。

四、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的前景展望

当前比较流行的对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担忧是,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过量借贷和向基础设施投资,很可能是一个定时炸弹,造成中央财政的巨大的无底洞,迟早会导致巨额的银行坏债和财政负担,其实质上就是对巨额投资不放心。但是这些担心不能直接移植到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上。河北省县域经济十分保守的特点导致正在萌芽期的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还没有遇到十分严重的债务问题,担保融资规模尚未过大,债务负担率也不是很高,还款压力依然较小。另外河北省县域在整体上仍然是一个资本稀缺的地区,资本利用率很低的地区。宏观的看,在河北省县域经济当前的发展阶段,投资在整体上的过度可能性很小。也许有些投资短期看可能是过剩的,但大部分这样的投资只是在时间上超前了,只是投资回报被推迟了而已。

相信经过改革完善后的河北省县域投融资平台,一定能加快河北省县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县域产业经济链条,拉动县域经济增长,带给河北省县域经济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王道军,赵边沁.上海秘笈――上海投融资平台20年运营脉络图[J].上海国资,2010(7).

2、陈里忠.红河州投融资平台建设的思考[J].阵地与熔炉,2009(3).

3、郭凯.一沙一世界[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1.

4、常友玲,仲旭,郑改玲.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0(5).

第6篇: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县域 交通 经济 融资 分析

现阶段尽管各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发展路径不同,各县市在发展交通经济,以交通经济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却存在广泛的共识。“要想富,先修路”成为覆盖中国城乡最普遍的口号之一。但各县市在发展县域交通经济时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本文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有益的思考。

一、我国县域交通经济投资融资现状

交通经济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众所周知的,目前我国县域交通经济的发展速度、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跃进,其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投资、农民筹资、银行贷款,以及民间社会团体投资等,以政府投资为主,其他筹资渠道为辅。

国家财政投资主要包括:国债资金,中央补助。除此之外,“农民筹资、以工代资”也是县域交通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这种筹资方式是农民参与建设的重要形式,为我国的城乡公路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在城乡公路建设中银行贷款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收益往往不高,效益低下,因此导致城乡公路建设项目的偿债能力差,进而银行不愿意为其发放贷款,导致城乡公路建设融资的成本较高。民间捐款也在公路建设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农民收入有限,捐款数额一般为小额的捐款,因此这种筹资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仅仅依靠这种方式是不能保证的。

上述的融资方式在县域交通建设融资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形式来看仅仅依靠这些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的深化,创新融资的模式,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城乡的公路建设。

二、我国县域交通经济融资途径

虽然目前我国县域交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城乡公路建设和养护方面所需的资金仍然相当缺乏,在融资方面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融资渠道狭窄。结合我国目前的公路建设现状,对于拓宽资金的融资渠道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发行城乡公路建设债券

借鉴国外的公路建设及其我国的铁路,公路建设经验,发行规模较大的行业建设债券是行之有效的基础建设融资手段,具体的有两种发行公路建设债券的方式:1.发放政府债券,利用国债筹资是城乡建设筹资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由于我国积极财政政策越来越淡化,利用发放国债投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美国地方公路建设中主要资金来源是发放地方债券,将地方税收及其他经常性收入作为还债资金来源,但是发放地方政府债券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建立城乡公路建设专项基金

在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实施公路建设专项基金是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目前我国也设有以政府资金为主要来源的公路建设专项基金,但是政府的财政状况对其影响很大,对于城乡的公路建设更难保证。因此,我们要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公路建设基金,以税收的形式予以保证,充分发挥公路建设基金应有的作用。

(三)灵活的招商引资

公路交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区域的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路交通的建设。如果地区具有地域特色,可以充分的引进内资和外资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剂。如:积极吸引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县域交通经济建设,比如BOT。地方政府在吸引民间资本时,应鼓励社会大量的民营资本投资经济效益相对较好的项目建设,这样一来,可将政府的投入资金置换出来,集中用于效益相对较差、融资较困难的项目的建设,使国家的公设总体目标得以实现。凭借着良好的区域特色,亦可吸引外来资金,鼓励外来资金参与本区域的公路建设。但是在以区域特色引进资金是也要把握好一个“度”,权衡利弊,不能以牺牲本区域的资源为代价,否则得不偿失,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市场化运作

城乡公路虽然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但是在融资的过程中也不能拒绝市场化的方式来直接或者间接的筹集资金。如果政府加入一些条件就可以使城乡公路建设这种非经营性的项目转变为经营性的项目,使其通过市场经济的方式进行融资。城乡公路建设可以极大的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由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促使本地区的投资硬环境改善,加快了本地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步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这样又可以拿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城乡的公路交通建设中,使二者进入一个较理想的良性循环中。

(五)积极推进省直管县改革

积极推进省直管县改革,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财政自,同时加大中央财政对县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千方百计的保证县域交通经济发展的财政基础。县域交通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兼具地方性与全国性的双从属性。因为,县域交通在便利了当地人民的同时,县域交通也是全国交通体系的一环,县域交通的畅通也有利于全国交通。从这一双重属性出发,中央财政应继续加大对县域交通经济的支持力度,从政策、制度各方面保证县域交通经济的财政基础。

三、结语

城乡公路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命脉,破解县域交通经济融资困境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但需要强调的是,在为县域交通经济建设进行融资时,地方政府应时刻注意防范融资风险。如果因为交通建设而负债过多,同样也会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卓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第7篇: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也是市委、市政府的殷切希望和要求。近年来,我县通过大力实施赶超发展和项目带动战略,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保持了昂扬向上的良好势头。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总量小、基础弱、底子薄这个我县的基本县情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009年底,我县生产总值15.96亿元,同比增长15.5%,增幅列全市第1,全省14位,但绝对值在全省、全市均列倒数第2位。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我们还需要付出加倍努力。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全省、全市先后召开如此规格高、规模大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会议,这是继海西经济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设立、鹰瑞高速公路通车之后,我县加快赶超发展的又一个重大机遇。希望全县上下充分认识,高度重视。下面,我就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特别是江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讲几点意见。

一、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以大投入大发展加速做大经济总量

就实际而言,加快发展主要靠投入。小投入小发展,大投入大发展,没有投入难以发展。这也是近年来我县的发展实践证明了的。2008年,我们GDP增长13.9%,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62%;2009年,GDP增长15.5%,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78%。所以做大经济总量,加快发展,必须千方百计加大投入。一要积极引进外资加大投入。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资加大投入,这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最重的手段。很多专家预测,这次金融危机过后,将进一步加大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力度,沿海地区大致有1万亿元的产能向内地转移,以获得更明显的低成本优势,在经济回升中赢得主动权。我们要抓住这些机遇,以持续升温的态势,以更大力度抓招商,着力引进一批项目。二要抓好争资金跑项目加大投入。前段时间,县财政、扶贫部门通过积极向上级联系沟通,成功争取到了省里支持白莲发展的1200万元扶贫“连片开发”项目。这批项目全省只安排了4个,而且这次我们是把省里已经定给了其他县的项目争取了过来。这个项目能够争取成功,一是财政、扶贫部门在争资金跑项目上做到了思想统一、联手协作,二是体现了争资金跑项目工作需要一种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当前,我县电力、旅游、交通、水利、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公共设施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县发改委、财政局、教育局、交通局、扶贫和移民局、开发办、水利局、科技局等项目部门要充分利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海西经济区建设的两大国家战略机遇,紧紧抓住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享受西部开发政策延伸县的政策优势,认真研究和把握国家投资的重点和取向,努力发现项目,积极争取项目,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发展条件。三要努力撬动民资加大投入。要认真学习和借鉴浙江经济发展模式,大兴创业之风,以民间创业带动经济发展。要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培育小老板工程,撬动民资加大投入。相关部门要积极为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开放绿色通道,为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切实帮助创业者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要继续加大小额贷款力度,降低门槛,扩大小额贷款规模,解决企业资金难题。

二、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要以大项目大产业推进园区经济大发展

可以说,缺乏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产业和项目仍然是制约我县园区经济和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以大项目、大产业实现大发展。一是要着力促进产业集聚。江书记在刚才的讲话中也重点谈了产业聚集的问题。这应当迅速成为我们招商引资工作中的一种共识和招商引资工作的指挥棒。一个县、一个园区的产业特色越明显,发展就越健康。目前,园区食品加工、塑胶、金属加工、医药化工等企业已具有一定规模。要围绕现有规模优势,更加注重以商招商和推介活动招商,以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三角为重点地区,突出招商选资引项目,努力引进一批相关上下游企业及配套项目,不断拉长产业链,打造出我县园区的特色产业。二是要着力做优园区承接平台。在前不久召开的招商引资“春季攻势”暨“两区”项目建设调度会议上,我详细分析了园区当前的发展态势,并就新园区的规划选址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目前,我们通过与省国土厅的沟通联系,抓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的机遇,在南昌大学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争取到了5.4平方公里的工业有条件发展区,可满足园区近10年的发展需要。下一步,要请专业部门对新园区进行整体规划,并严格按规划实施。在做好新园区工作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现有园区基础设施。加快园区服务中心、创业孵化基地以及路网、电网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要充分利用好园区现有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江书记也说了,对工业和招商引资来讲,最宝贵的资源就是土地。当前,仍然要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重大项目用地的有利时机,破解土地瓶颈问题。三是要大力扶持骨干企业健康发展。在抓好招商引资的同时,要重视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工作,尤其是对一些重点骨干企业,如青湖钢厂、鑫瑞动物药业、成启食品、华能铜业、众发铜业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大力予以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和产业链的形成。

三、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要以新理念新规划推进城镇大繁荣

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人口聚集的过程,就是产业不断壮大,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加快城镇化,就是要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一要发展产业,聚集人口。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撑。要通过大力发展工业以及商贸流通、旅游、饮食等产业,大力推进“作坊式”经济、“草根经济”,广泛解决人口基本就业问题,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二要做大城镇,吸纳人口。要加快推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新规划要有前瞻性、科学性、体现人文精神。在规划目标上,要确保到203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5万人以上。规划思想上,重点要围绕“一河”打造两岸,老区在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完善提升,新区要按照山水园林宜居为目标高标准高起点进行规划建设。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同时,要配套做好给排水、环卫、消防、绿化等专项规划。各乡(镇)也要加快完成规划体系编制审批,并严格抓好落实。三要完善基础设施,吸引人口。坚持每年推出一批城市重点项目,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通过良好的环境来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把人口吸引到城市来。在项目谋划方面,一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二要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求;三要着眼于城市品位提升。要通过市场化的手段经营城市,积极采取信贷融资、BOT、BT、土地捆绑、招商引资等模式,有效破解资金难题。

四、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要以抓科技抓特色推进农业产业化迈上新台阶

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就是将现有农业从传统的种植模式中逐渐解放出来,步入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优质化、高效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轨道。一要大力发展白莲产业。要加快《关于进一步加快白莲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中的各项工作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的落实,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莲花科技博览园为基础,大力引“智”借“智”,不断创新品种,改进技术,提升效益,确保白莲面积发展到8万亩以上,成为全国优质白莲生产基地。二要大力发展烤烟产业。抓好两件事:一要加快抓好大烤房建设;二要集中精力抓好商品化育苗工作,既提高烟叶质量,又降低烟农劳动强度,使产业健康发展,达到稳产提质的目标。三要稳妥发展茶薪菇产业。茶薪菇是我县近年来的新兴产业。但这个产业的发展可说是有喜有忧,喜的是可以为农民增加收入,忧的是造成了大量森林资源的破坏。要杜绝破坏森林资源,坚决打击砍伐木材生产木屑作原料和使用木柴烘烤行为。县农业、科技等部门要积极探索推广使用棉籽壳等替代木屑作原料,采用燃煤锅炉等替代木柴灭菌和烘烤的新技术、新方法,走出一条既不破坏森林资源又能富民的路子。四要大力推广水生蔬菜产业。要充分利用我县白莲科研所与武汉蔬菜所合作承担水生蔬菜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的机遇,加强与国内大专院校的科研合作,引进水生蔬菜新品种、新技术,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种植效益。五要大力推进农机化。推进农机化,既可很大程度上降低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成本,提升效益。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落实好农机补贴政策,引导农民应用机械化耕作。今年我县在旴江镇下湖村建设中稻工厂化育秧示范点200亩,目前效果良好。有条件的乡镇可以借鉴,引导和鼓励农民自主进行工厂化育苗。

五、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要以好生态好环境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抚河源头,更应该注重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全省、全市生态发展,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作出应有贡献。一要抓好“一大四小”工程。完善管护机制,加强现有林地的保护和新栽树木的管理,保护好“一大四小”工程成果。二要抓好农村清洁工程。每年在实施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的同时,要认真抓好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不断巩固农村清洁工程成果。三要抓好生态保护工程。进一步抓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防止水土流失。今后,国家支持造林绿化的项目重点布局要放在日于江河上游。包括油茶、南丰蜜桔等山上种植业开发都要注重规划布局,注重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在整体布局上,应以日于江河下游乡镇布局为主,尽量避开旴江河流域两岸、水库周边,坡度较大的山地。要加强封山育林,严厉打击乱砍乱伐现象,有力保护森林资源。四要抓好节能减排工程。进一步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着力发展园区循环经济,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六、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要以新作风新面貌不断创优发展环境

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已明确提出,将按照“能减则减,能放则放”的原则,在不违背国家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将凡是能够下放到县(区)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县(区),凡是县(区)能做的事情全部交给县(区)做。各相关部门要抓住这个机遇,主动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衔接,积极争取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同时认真做好自身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自身应有贡献。一要树立大局意识。省、市作出下放权限的决策,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各部门,特别是政府工作部门,要站在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局上,自觉舍弃部门利益、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认真执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履行各自职责,多服务不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设路标不设路障。二要提高服务水平。要继续抓好行政审批简洁、高效化,提高服务水平。要重点围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产业、重大企业、城镇建设等方面多思考,多想办法,主动协调,精心服务,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环境。三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对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加强考核引导。

第8篇: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转型 县域低碳经济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研究单元,城乡联动的汇合点,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过度带,兼具综合性与区域性的特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实现城乡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面对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挑战,在迎来新发展际遇的同时,要面临更多约束力的因素,如生态环境、技术进步、社会发展、主体功能区划分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等,这些约束性因素将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和转型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质”的内涵和外延才是关键。

1 社会转型发展背景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我们现在往往把转型当作加强社会管理、加强民生工作、民生改善等。事实上概念是不一样的,转型是一个战略问题。从社会学的研究上来看,人类社会就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转型就是社会变迁当中的“惊险一跳”,就是从原有的发展轨道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

2 我国县域低碳经济发展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2003年3月,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五个统筹”,其中,统筹城乡发展指的就是县域经济;2004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壮大县域经济”;2004年3月,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指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区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之后的历次会议都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要求并切得了提速发展。

3 县域经济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迅速,但在新的形势下低碳经济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1)教育落后,人才稀缺影响了县域低碳经济的后续发展能力

县级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整体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条件制约的必然结果。教育经费投人不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反过来又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

(2)经济结构不合理使县域低碳经济陷入了困境

乡镇企业,因低层次过度竞争带来的小而散、小而低和产品结构趋同现象,而且中小企业可享受的国家优惠政策和直接支持很少,在竞争中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县域不合理的低碳经济结构导致了其在体制转轨和买方市场条件下陷入了困境。

(3)管理体制改革长期滞后制约着县域低碳经济的发展

审批制度改革尚未完成,审批权与事权的关系没有理顺。县级审批权限过小,审批效率低下。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职能转变在县级尽管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仍滞后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政府与社会、市场、企业的关系上,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4 我国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索

(1)科学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规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对县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是战略失误,可能会南辕北辙,做着错误的事。战略正确不一定全盘赢,但战略错误必将导致满盘输。因此,歙县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应根据歙县的经济发展需求、基础条件和科技水平,紧密结合本地的主体功能定位,因地制宜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2)加大财政政策向低碳经济倾斜力度。发展清洁能源、改造传统落后产能都需要充足的财政资金安排。县级应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进一步向节能减排领域倾斜,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充分运用财政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发展低碳项目,发展环保经济,对企业技术改造进行补贴,鼓励开发新能源,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开发出适合大规模生产和使用的经济型新能源。

(3)大力宣传倡导低碳经济理念。要以党政干部为重点,强化宣传和教育,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观念,树立碳源、碳汇、碳交易、碳排放、碳捕捉、碳封存、碳生产力、低碳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生产、低碳路径等观念,并将这些观念贯穿到各级各部门的决策层面,形成全局需要又切合局部实际的正确思路。要通过广泛宣传,使低碳经济发展观念为广大群众所了解、所认同、所接受,从而将之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做到节油、节电、节水、节气、节材,促进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普及和低碳城镇的形成与发展。

(4)积极推进低碳技术开发与升级。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县域资源生产效率。一方面依托现有最佳实用技术,推动县域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新兴产业的建立、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的发展,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另一方面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领域寻求技术突破,以更大限度提高资源生产率。从长远来看,发展县域低碳经济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必须加大技术性、知识性投资和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投进和技术人才的储备。

参考文献

[1] 张慧,罗萍.低碳经济下广东省构建绿色贸易体系的发展思路[J].特区经济,2012(02).

第9篇: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省直管县”本质上是一个地方政府辖区的最优规模确定问题,也是一个地方财政体制的集权与分权的问题。毫无疑问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分税分级财政体制的重要制度创新与保障;也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缓解县级财政困难的重大创新举措;更将为行政上的“省直管县”改革创造条件、铺平道路。从长远看来,将对推进我国行政运行成本的降低和行政效率的提高,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正面影响。

试点情况: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

财政“省管县”工作的进展概况

随着“省直管县”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四川省也于2007年7月启动了首批27个县(市)进行“扩权强县”试点,2009年又新增32个县,并赋予了扩权试点县(市)与地级市相同的部分经济管理权限,包括计划直接上报、财政审计直接管理、税收管理权部分调整、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报批、资质直接认证、部分价格管理权限下放、统计直接监测等八个领域的56项经济管理权限。其中,自贡、泸州、德阳、遂宁、内江、南充、广安、资阳、巴中9个地级市所辖县已全部纳入了试点范围。(见表)

扩权强县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四川省是人口大省,辖县众多,且全省181个县(市、区)的基本情况差异很大:其中有7个平原县,12个山区县,40个丘陵县。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县22个,50~100万之间的县56个,50万以下的县67个。2009年59个扩权试点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47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59.5亿元,比上年增长30.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增加值2584.5亿元,比上年增长18.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59.4亿元,比上年增长81.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4.1亿元,比上年增长24.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2011年,59个扩权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55元,比2010年增长17.2%,增速较2010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以来,各试点地区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为改革工作机制及财政“省直管县”体制基本形成、各项放权政策基本落实、扩权试点县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提高、行政运行效率亦有所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等等。不仅有效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政策建议:结合实际 采取措施

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强县相比,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相对落后,且各县在地理条件、经济基础、人口资源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更加的复杂。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及行政资源的配置仍在“省-市-县”的框架下运行,基于对这一现状的考虑,提出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建议一:合理划分省以下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

首先,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是建立完善的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前提。具体应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遵循适度分权、受益和职能优势的原则,建议以法律形式明确省、市、直管县(市)的各自专有职权以及应由两级以上政府共同承担的职权,尽力消除政府职能中的“越位”和“缺位”现象。

其次,依据事权划分的结果,确定财政的支出责任,保持财权和事权相一致。具体可按照以下原则进行:与省、市、县(市)专有事权对应的支出责任应由省、市、县(市)各自承担;区域性事务的处理应按照区域覆盖的范围和任务的性质和特点,由中央、省、设区市、县(市)根据权责和能力的大小分别负担。

建议二:协调省与市、省与县、市与县之间的利益关系

“省直管县”不是要将直管县(市)与设区市割裂起来、对立起来,相反,依然要发挥设区市的辐射作用,带动直管县(市)共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一是在处理省与市的关系上,即要求省级财政对发展滞后的设区市给予财力支持,促进其发展,又要求设区市处理好发展本级经济与协助省级做好省直管县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二是在处理省与县的关系上,省级应时常关心县(市)的工作进展,加强与县(市)的直接对话,及时了解县(市)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县(市)也要积极向省级汇报,主动反映工作中的障碍与困难,或者新想法、新思路。三是在处理市与县的关系上,县(市)在行政上仍然是由市级领导,市级仍然要加强对县(市)的协调和监督,同时,市级也需要转变思想,加强与县(市)的合作意识,从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角度出发促进地区间协作与共同发展。

建议三:完善“省直管县”下的转移支付制度

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地方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大体均等。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应放在:

逐步建立以均等化为目标的转移支付制度。从转移支付的整体组合模式选择来看,建立一个以公式化为基础、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的转移支付体系,有利于区域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当前需要做的工作是清理支出项目,简化支出形式。建立严格的项目准入机制,减少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建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不符合准入标准的专项转移支付要逐步进行调整、压缩和清理。

致力于建立科学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首先,在转移支付资金的测算分配上应更加科学合理,选取一些不易受人为控制、反映各地收入能力和支出需要的客观性因素,如人口数量、人均GDP、城市化程度等来确定转移支付额。其次,应公开转移支付制度资金测算分配事宜,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公开支付额度,增加透明度,减少地方政府之间经常性、非正常的博弈。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