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草房子好词范文

草房子好词精选(九篇)

草房子好词

第1篇:草房子好词范文

好词:

摩挲 挥霍 流火 迷离 恍惚 韧性 纯净 古朴 鼓舞

火辣辣 轰隆隆 红艳艳 绿晶晶 汗淋淋 水淋淋 齐刷刷

结结实实 昏昏欲睡 大模大样 乌溜溜 金泽闪闪 莫名其妙

如痴如狂 龇牙咧嘴 秋风乍起 朝夕相伴 忽明忽暗 绘声绘色

自作多情 隐隐约约 无恶不作 波光粼粼 如梦如幻

好句好段:

1、白雀还是那个样子,只是好像清瘦了一些。她一出现在桑桑的视野里,桑桑就觉得天地间忽然地亮了许多。白雀走着,依然还是那样轻盈的步伐。她用双手轻轻抓着被放到了胸前的那根又黑又长的辫子,一方头巾被村巷里的风吹得飞扬了起来。

2、当时,那纯洁的白色将孩子们全都镇住了。加上秃鹤一副自信的样子,孩子们别无心思,只是一味默默地注视着。但在仅仅过了两天之后,他们就不再愿意恭敬地看秃鹤了,心里老有将那顶帽子摘下来看一看和摘下那顶帽子再看一看秃鹤的脑袋的欲望。几天看不见秃鹤的脑袋,他们还有点不习惯,觉得那是他们日子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点。

3、冬天过去,细马已基本上能听得懂油麻地人“难听的”话了。但,细马依然没有去学校上学。一是因为,邱二妈并未提出让他再去读书,二是细马觉得,自己拉了一个学期的课,跟是不可能再跟上了,除非留级,而细马不愿意这样丢人。细马还是放他的羊。虽然细马心里并不喜欢放羊。

4、没过多少天,谏树苗就怯生生地探出头来,在还带着凉意的风中,欢欢喜喜地摇摆。这个形象使秦大奶奶想起了当年也是在这个季节里也是同样欢欢喜喜摇摆着的麦苗。她就很想用她的拐棍去鞭打这些长在她地上的辣树苗—她觉得那些树苗在挤眉弄眼地嘲弄她。

5、那是一九六一年八月的一个上午,秋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间最高一幢的房顶。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学第一次一下就全都扑进了他的眼底。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这个男孩桑桑,忽然地觉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声地呜咽起来。

6、那天下大雨,秃鹤没打雨伞就上学来了。天虽下雨,但天色并不暗,因此,在银色的雨幕里,秃鹤的头,就分外的亮。同打一把红油纸伞的纸月与香椿,就闪在了道旁,让秃鹤走过去。秃鹤感觉到了,这两个女孩的眼睛在那把红油纸伞下正注视着他的头,他从她们身边走了过去。当他转过身来看她们时,他所见到的情景是两个女孩正用手捂住嘴,遮掩着笑。秃鹤低着头往学校走去,但他没有走进教室,而是走到了河边那片竹林里。

7、男孩们等得无聊了,有几个就走上了河这边剩下的那一段桥,在大家担忧与恐惧的目光里,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直走到尽头。几个女孩就惊叫一声,不敢再看,把眼睛闭上了。其中一个男孩,还故意向后仰着,然后做出一个正向水里跌倒又企图不让自己跌倒的样子,惊得大家都站了起来。其实,他们离尽头还有一大步远呢。

8、贫穷的油麻地在新鲜的阳光下,生发着各种各样的心思。其中最大的一个心思就是办学,让孩子们读书。而在选择校址时,从上到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将目光投到了这个四面环水的宝地。于是,人们一面派人到海滩上割茅草,一面派人去让秦大奶奶搬家。然而,当十几船堆得高高的茅草已经令人欢欣鼓舞地停泊在油麻地的大河边上时,秦大奶奶却就是不肯离开这片土地。

9、秦大奶奶的那幢小草房,在西北角上龟缩着,仿佛是被挤到这儿的,并且,仿佛还正在被挤着,再坚持不住,就会被挤到河里。这幢小草房,是油麻地小学最矮小的草房,样子很寒伧。它简直是个赘瘤,是个污点,破坏了油麻地小学的和谐与那番好格调。

10、桑乔却一开始就对秦大奶奶感到不快。那天,他视察他的校园,来到这片艾地,见到那个低矮的小屋,从心底里觉得别扭。加上听了老师们所说的那些关于秦大奶奶的支离破碎的话,就觉得油麻地小学居然让一个与油麻地小学毫无关系的老太婆住在校园里,简直是毫无道理、不成体统。他看着那个小屋,越看越觉得这屋子留在校园里,实在是不伦不类。他穿过艾地走到了小屋跟前。那时,秦大奶奶正坐在门口晒太阳。

11、桑桑把信揣到怀里。桑桑走出树林时,忽然觉得自己是电影里的地下工作者了。他有一种神秘感、神圣感,还外加一种让他战战兢兢的紧张感。他上路时,还探头探脑,四下张望了一下。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周围根本无人,即便有人,谁会去注意他呢?

12、桑桑的母亲知道桑桑有了下落,心里的火顿时又起来了。对阿恕的母亲说,让桑桑回来睡觉。但当她将桑桑从阿恕的床上叫醒,让他与她一起走出阿恕家,仅仅才两块地远之后,就用手死死揪住了桑桑的耳朵,直揪得桑桑呲牙咧嘴地乱叫。

13、桑桑看到,白雀走到岸边时,眼睛朝刚才发出笛音的那棵谏树下看了一眼。当她看到了谏树下已空无人影时,她向对岸到处张望了一下。而当她终于还是没有看到人影时,不免露出怅然若失的样子。

14、桑桑在校园里随便走走,就走到了小屋前。这时,桑桑被一股浓烈的苦艾味包围了。他的眼前是一片艾。艾前后左右地包围了小屋。当风吹过时,艾叶哗啦哗啦地翻卷着。艾叶的正面与反面的颜色是两样的,正面是一般的绿色,而反面是淡绿色,加上茸茸的细毛,几乎呈灰白色。因此,当艾叶翻卷时,就像不同颜色的碎片混杂在一起,闪闪烁烁。艾虽然长不很高,但杆都长得像毛笔的笔杆一样,不知是因为人工的原因,还是艾的习性,艾与艾之间,总是适当地保持着距离,既不过于稠密,却又不过于疏远。

15、台上的演出继续进行。台下的人暂时先不去想白雀,勉勉强强地看着,倒有了一阵好秩序。演员们也就情绪高涨。那个男演员,亮开喉咙大声吼,吼得人心一阵激动。本是风吹得树叶响,但人却以为是那个男演员的声音震得树叶“沙沙”响。桑桑把胡琴拉得摇头晃脑,揉弦揉走了音。只有蒋一轮,还是心不在焉,笛子吹得结结巴巴,大失往日的风采。人也没有从前一吹笛子就一副得意忘形的样子,显得有点僵硬。

16、同桌等秃鹤快要追上时,将帽子一甩,就见那帽子象只展翅的白鸽飞在了空中,未等秃鹤抢住,早有一个同学爬上课桌先抓住了,秃鹤又去追那个同学,等秃鹤快要追上了,那个同学如法炮制,又一次将那顶白帽甩到了空中。然后是秃鹤四处追赶,白帽就在空中不停地飞翔。这只“白鸽”就成了一只被许多人撵着、失去落脚之地而不得不停一下就立即飞上天空的“白鸽”。

17、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地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由于秃成这样,孩子们就会常常出神地去看,并会在心里生出要用手指头醮了一点唾沫去轻轻摩挲它一下的欲望。

18、晚上,桑桑在花园里循声捉蟋蟀,就听见荷塘边的草地上有笛子声,隔水看,白雀正在笛子声里做动作。今晚的月亮不耀眼,一副迷离恍惚的神气。桑桑看不清蒋一轮与白雀,但又分明看得清他们的影子。蒋一轮倚在柳树上,用的是让桑桑最着迷的姿势:两腿微微交叉着。白雀的动作在这样的月光笼罩下,显得格外的柔和。桑桑坐在塘边,呆呆地看着,捉住的几只蟋蟀从盒子里趁机逃跑了。

19、微风翻卷着荷叶,又把清香吹得四处飘散。几支尚未绽开的荷花立在月色下像几支硕大的毛笔,黑黑地竖着。桑桑能够感觉到:它们正在一点一点地开放。

20、五月,是收获麦子的季节。像往年一样,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都得抽出一些时间来帮油麻地地方上割麦子或帮着拣麦穗。这一季节,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季节,他们可以到田野上去,借着拣麦穗的机会,在地里说话、争论一个问题,或者干脆趁老师不注意时在地上抱住一团打一架,直滚到地头的深墒里,然后再神秘地探出头来看动静。女孩们就会一边拣麦穗,一边将地边、田埂上一株蓝色的矢车菊或其它什么颜色的小花摘下来,插到小辫上。

第2篇:草房子好词范文

草房子的好词:

摩挲 挥霍 流火 迷离 恍惚 韧性 纯净 古朴 鼓舞 火辣辣 轰隆隆 红艳艳 绿晶晶 汗淋淋 水淋淋 齐刷刷 结结实实 昏昏欲睡 大模大样 乌溜溜 金泽闪闪 莫名其妙 如痴如狂 龇牙咧嘴 秋风乍起 朝夕相伴 忽明忽暗 绘声绘色 自作多情 隐隐约约 无恶不作 波光粼粼 如梦如幻

草房子的好句:

1、白雀还是那个样子,只是好像清瘦了一些。她一出现在桑桑的视野里,桑桑就觉得天地间忽然地亮了许多。白雀走着,依然还是那样轻盈的步伐。她用双手轻轻抓着被放到了胸前的那根又黑又长的辫子,一方头巾被村巷里的风吹得飞扬了起来。

2、当时,那纯洁的白色将孩子们全都镇住了。加上秃鹤一副自信的样子,孩子们别无心思,只是一味默默地注视着。但在仅仅过了两天之后,他们就不再愿意恭敬地看秃鹤了,心里老有将那顶帽子摘下来看一看和摘下那顶帽子再看一看秃鹤的脑袋的欲望。几天看不见秃鹤的脑袋,他们还有点不习惯,觉得那是他们日子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点。

3、当桑乔背着桑桑踏过松软的稻草走进校园里,桑桑看到了站在梧桐树下的纸月:她的头发已被雨水打湿,其中几丝被雨水贴在了额头上,瘦圆的下巴上,正滴着亮晶晶的雨珠、

4、温幼菊会唱歌,声音柔和而又悠远,既含着一份伤感,又含着一份让人心灵颤抖的骨气与韧性、这是一只红泥小炉,样子很小巧、此时,炭正烧得很旺,从药罐下的空隙看去,可以看到一粒粒炭球,像一枚枚蛋黄一样鲜艳,炉壁似乎被烧得快要溶化成金黄色的流动的泥糊了、

5、窗外就是河、桑桑坐在窗口,一边继续吃烀藕,一边朝窗外望着、岸边有根电线杆,电线杆上有盏灯、桑桑看到了灯光下的雨丝,斜斜地落到了河里,并看到了被灯光照着的那一小片水面上,让雨水打出来的一个个半明半暗的小水泡泡、他好像在吃藕,但吃了半天,那段藕还是那段藕、

6、桑桑在校园里随便走走,就走到了小屋前。这时,桑桑被一股浓烈的苦艾味包围了。他的眼前是一片艾。艾前后左右地包围了小屋。当风吹过时,艾叶哗啦哗啦地翻卷着。艾叶的正面与反面的颜色是两样的,正面是一般的绿色,而反面是淡绿色,加上茸茸的细毛,几乎呈灰白色。因此,当艾叶翻卷时,就像不同颜色的碎片混杂在一起,闪闪烁烁。艾虽然长不很高,但杆都长得像毛笔的笔杆一样,不知是因为人工的原因,还是艾的习性,艾与艾之间,总是适当地保持着距离,既不过于稠密,却又不过于疏远。

7、秦大奶奶的那幢小草房,在西北角上龟缩着,仿佛是被挤到这儿的,并且,仿佛还正在被挤着,再坚持不住,就会被挤到河里。这幢小草房,是油麻地小学最矮小的草房,样子很寒伧。它简直是个赘瘤,是个污点,破坏了油麻地小学的和谐与那番好格调。

8、桑桑的母亲知道桑桑有了下落,心里的火顿时又起来了。对阿恕的母亲说,让桑桑回来睡觉。但当她将桑桑从阿恕的床上叫醒,让他与她一起走出阿恕家,仅仅才两块地远之后,就用手死死揪住了桑桑的耳朵,直揪得桑桑呲牙咧嘴地乱叫。

9、没有一丝风,一株株桑树,好像是静止的、

10、没过多少天,谏树苗就怯生生地探出头来,在还带着凉意的风中,欢欢喜喜地摇摆。这个形象使秦大奶奶想起了当年也是在这个季节里也是同样欢欢喜喜摇摆着的麦苗。她就很想用她的拐棍去鞭打这些长在她地上的辣树苗-她觉得那些树苗在挤眉弄眼地嘲弄她。

11、冬天过去,细马已基本上能听得懂油麻地人"难听的"话了。但,细马依然没有去学校上学。一是因为,邱二妈并未提出让他再去读书,二是细马觉得,自己拉了一个学期的课,跟是不可能再跟上了,除非留级,而细马不愿意这样丢人。细马还是放他的羊。虽然细马心里并不喜欢放羊。

12、微风翻卷着荷叶,又把清香吹得四处飘散。几支尚未绽开的荷花立在月色下像几支硕大的毛笔,黑黑地竖着。桑桑能够感觉到:它们正在一点一点地开放。

13、白鸽在天上盘旋着,当时正是一番最好的秋天的阳光,鸽群从天空滑过时,满空中泛着迷人的白光、这些小家伙,居然在见了陌生人之后,产生了表演的欲望,在空中潇洒而优美地展翅、滑翔或做集体性的俯冲、拔高与穿梭。

14、晚上,桑桑在花园里循声捉蟋蟀,就听见荷塘边的草地上有笛子声,隔水看,白雀正在笛子声里做动作。今晚的月亮不耀眼,一副迷离恍惚的神气。桑桑看不清蒋一轮与白雀,但又分明看得清他们的影子。蒋一轮倚在柳树上,用的是让桑桑最着迷的姿势:两腿微微交叉着。白雀的动作在这样的月光笼罩下,显得格外的柔和。桑桑坐在塘边,呆呆地看着,捉住的几只蟋蟀从盒子里趁机逃跑了。

15、他朝天空望去,天空干净得如水洗刷过一般、月亮像是静止的,又像是飘动的……月光下,桑桑远远地看到了蒋一轮和白雀、蒋一轮倚在一棵树上,用的还是那个最优美的姿势、白雀却是坐在那儿、白雀并没有看着蒋一轮,用双手托着下巴,微微仰着头,朝天空望着、月亮照得芦花的顶端银泽闪闪,仿佛把蒋一轮与白雀温柔地围在了一个梦幻的世界里、

16、贫穷的油麻地在新鲜的阳光下,生发着各种各样的心思。其中最大的一个心思就是办学,让孩子们读书。而在选择校址时,从上到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将目光投到了这个四面环水的宝地。于是,人们一面派人到海滩上割茅草,一面派人去让秦大奶奶搬家。然而,当十几船堆得高高的茅草已经令人欢欣鼓舞地停泊在油麻地的大河边上时,秦大奶奶却就是不肯离开这片土地。

17、五月,是收获麦子的季节。像往年一样,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都得抽出一些时间来帮油麻地地方上割麦子或帮着拣麦穗。这一季节,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季节,他们可以到田野上去,借着拣麦穗的机会,在地里说话、争论一个问题,或者干脆趁老师不注意时在地上抱住一团打一架,直滚到地头的深墒里,然后再神秘地探出头来看动静。女孩们就会一边拣麦穗,一边将地边、田埂上一株蓝色的矢车菊或其它什么颜色的小花摘下来,插到小辫上。

18、细马似乎很喜欢这儿的天地。那么大,那么宽广的大平原。到处是庄稼和草木,到处是飞鸟与野兔什么的。有那么多条大大小小的河,有那么多大大小小的船。他喜欢看鱼鹰捕鱼,喜欢听远处的牛哞哞长叫,喜欢看几个猎人带了几只长腿细身的猎狗,在麦地或棉花地里追捕兔子,喜欢听芦苇丛里一种水鸟有一声无一声的很哀怨的鸣叫,喜欢看风车在野风里发狂似地旋转……他就在这片田野上,带着他的羊,或干脆将它们暂时先放下不管,到处走。一切都是有趣的。他乐意去做许多事情:追逐一条狗,在小水塘里去捉几条鱼,发现了一个黄鼠狼的洞,就用竹片往洞的深处挖……

19、桑桑把信揣到怀里。桑桑走出树林时,忽然觉得自己是电影里的地下工作者了。他有一种神秘感、神圣感,还外加一种让他战战兢兢的紧张感。他上路时,还探头探脑,四下张望了一下。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周围根本无人,即便有人,谁会去注意他呢?

20、桑桑看到,白雀走到岸边时,眼睛朝刚才发出笛音的那棵谏树下看了一眼。当她看到了谏树下已空无人影时,她向对岸到处张望了一下。而当她终于还是没有看到人影时,不免露出怅然若失的样子。

21、那天下大雨,秃鹤没打雨伞就上学来了。天虽下雨,但天色并不暗,因此,在银色的雨幕里,秃鹤的头,就分外的亮。同打一把红油纸伞的纸月与香椿,就闪在了道旁,让秃鹤走过去。秃鹤感觉到了,这两个女孩的眼睛在那把红油纸伞下正注视着他的头,他从她们身边走了过去。当他转过身来看她们时,他所见到的情景是两个女孩正用手捂住嘴,遮掩着笑。秃鹤低着头往学校走去,但他没有走进教室,而是走到了河边那片竹林里。

22、桑乔却一开始就对秦大奶奶感到不快。那天,他视察他的校园,来到这片艾地,见到那个低矮的小屋,从心底里觉得别扭。加上听了老师们所说的那些关于秦大奶奶的支离破碎的话,就觉得油麻地小学居然让一个与油麻地小学毫无关系的老太婆住在校园里,简直是毫无道理、不成体统。他看着那个小屋,越看越觉得这屋子留在校园里,实在是不伦不类。他穿过艾地走到了小屋跟前。那时,秦大奶奶正坐在门口晒太阳。

23、男孩们等得无聊了,有几个就走上了河这边剩下的那一段桥,在大家担忧与恐惧的目光里,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直走到尽头。几个女孩就惊叫一声,不敢再看,把眼睛闭上了。其中一个男孩,还故意向后仰着,然后做出一个正向水里跌倒又企图不让自己跌倒的样子,惊得大家都站了起来。其实,他们离尽头还有一大步远呢。

24、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地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由于秃成这样,孩子们就会常常出神地去看,并会在心里生出要用手指头醮了一点唾沫去轻轻摩挲它一下的欲望。

25、台上的演出继续进行。台下的人暂时先不去想白雀,勉勉强强地看着,倒有了一阵好秩序。演员们也就情绪高涨。那个男演员,亮开喉咙大声吼,吼得人心一阵激动。本是风吹得树叶响,但人却以为是那个男演员的声音震得树叶"沙沙"响。桑桑把胡琴拉得摇头晃脑,揉弦揉走了音。只有蒋一轮,还是心不在焉,笛子吹得结结巴巴,大失往日的风采。人也没有从前一吹笛子就一副得意忘形的样子,显得有点僵硬。

26、那是一九六一年八月的一个上午,秋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间最高一幢的房顶。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学第一次一下就全都扑进了他的眼底。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这个男孩桑桑,忽然地觉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声地呜咽起来。

27、最后,它们首尾相衔,仿佛组成了一只巨大的白色花环,围绕着桑桑忽高忽低地旋转着、桑桑的耳边,是好听的鸽羽划过空气发出的声响、他的眼前不住地闪现着金属一样的白光、一九六二年八月的这个上午,油麻地的许多大人和小孩,都看到了空中那只巨大的旋转着的白色花环…

28、同桌等秃鹤快要追上时,将帽子一甩,就见那帽子象只展翅的白鸽飞在了空中,未等秃鹤抢住,早有一个同学爬上课桌先抓住了,秃鹤又去追那个同学,等秃鹤快要追上了,那个同学如法炮制,又一次将那顶白帽甩到了空中。然后是秃鹤四处追赶,白帽就在空中不停地飞翔。这只"白鸽"就成了一只被许多人撵着、失去落脚之地而不得不停一下就立即飞上天空的"白鸽".

第3篇:草房子好词范文

1、火辣辣 轰隆隆 红艳艳 绿晶晶 汗淋淋 水淋淋 齐刷刷

2、秦大奶奶的那幢小草房,在西北角上龟缩着,仿佛是被挤到这儿的,并且,仿佛还正在被挤着,再坚持不住,就会被挤到河里。这幢小草房,是油麻地小学最矮小的草房,样子很寒伧。它简直是个赘瘤,是个污点,破坏了油麻地小学的和谐与那番好格调。

3、桑桑看到,白雀走到岸边时,眼睛朝刚才发出笛音的那棵谏树下看了一眼。当她看到了谏树下已空无人影时,她向对岸到处张望了一下。而当她终于还是没有看到人影时,不免露出怅然若失的样子。

4、冬天过去,细马已基本上能听得懂油麻地人”难听的“话了。但,细马依然没有去学校上学。一是因为,邱二妈并未提出让他再去读书,二是细马觉得,自己拉了一个学期的课,跟是不可能再跟上了,除非留级,而细马不愿意这样丢人。细马还是放他的羊。虽然细马心里并不喜欢放羊。

5、桑桑在校园里随便走走,就走到了小屋前。这时,桑桑被一股浓烈的苦艾味包围了。他的眼前是一片艾。艾前后左右地包围了小屋。当风吹过时,艾叶哗啦哗啦地翻卷着。艾叶的正面与反面的颜色是两样的,正面是一般的绿色,而反面是淡绿色,加上茸茸的细毛,几乎呈灰白色。因此,当艾叶翻卷时,就像不同颜色的碎片混杂在一起,闪闪烁烁。艾虽然长不很高,但杆都长得像毛笔的笔杆一样,不知是因为人工的原因,还是艾的习性,艾与艾之间,总是适当地保持着距离,既不过于稠密,却又不过于疏远。

6、雨沙沙沙打在竹叶上,然后从缝隙中滴落到他的秃头上。他用手摸了摸头,一脸沮丧地朝河上望着。水面上,两三只羽毛丰满的鸭子,正在雨中游着,一副很快乐的样子。

7、桑乔却一开始就对秦大奶奶感到不快。那天,他视察他的校园,来到这片艾地,见到那个低矮的小屋,从心底里觉得别扭。加上听了老师们所说的那些关于秦大奶奶的支离破碎的话,就觉得油麻地小学居然让一个与油麻地小学毫无关系的老太婆住在校园里,简直是毫无道理、不成体统。他看着那个小屋,越看越觉得这屋子留在校园里,实在是不伦不类。他穿过艾地走到了小屋跟前。那时,秦大奶奶正坐在门口晒太阳。

8、如痴如狂 龇牙咧嘴 秋风乍起 朝夕相伴 忽明忽暗 绘声绘色

9、贫穷的油麻地在新鲜的阳光下,生发着各种各样的心思。其中最大的一个心思就是办学,让孩子们读书。而在选择校址时,从上到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将目光投到了这个四面环水的宝地。于是,人们一面派人到海滩上割茅草,一面派人去让秦大奶奶搬家。然而,当十几船堆得高高的茅草已经令人欢欣鼓舞地停泊在油麻地的大河边上时,秦大奶奶却就是不肯离开这片土地。

10、同桌等秃鹤快要追上时,将帽子一甩,就见那帽子象只展翅的白鸽飞在了空中,未等秃鹤抢住,早有一个同学爬上课桌先抓住了,秃鹤又去追那个同学,等秃鹤快要追上了,那个同学如法炮制,又一次将那顶白帽甩到了空中。然后是秃鹤四处追赶,白帽就在空中不停地飞翔。这只”白鸽“就成了一只被许多人撵着、失去落脚之地而不得不停一下就立即飞上天空的”白鸽“。

11、五月,是收获麦子的季节。像往年一样,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都得抽出一些时间来帮油麻地地方上割麦子或帮着拣麦穗。这一季节,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季节,他们可以到田野上去,借着拣麦穗的机会,()在地里说话、争论一个问题,或者干脆趁老师不注意时在地上抱住一团打一架,直滚到地头的深墒里,然后再神秘地探出头来看动静。女孩们就会一边拣麦穗,一边将地边、田埂上一株蓝色的矢车菊或其它什么颜色的小花摘下来,插到小辫上。

12、摩挲 挥霍 流火 迷离 恍惚 韧性 纯净 古朴 鼓舞

13、结结实实 昏昏欲睡 大模大样 乌溜溜 金泽闪闪 莫名其妙

14、细马似乎很喜欢这儿的天地。那么大,那么宽广的大平原。到处是庄稼和草木,到处是飞鸟与野兔什么的。有那么多条大大小小的河,有那么多大大小小的船。他喜欢看鱼鹰捕鱼,喜欢听远处的牛哞哞长叫,喜欢看几个猎人带了几只长腿细身的猎狗,在麦地或棉花地里追捕兔子,喜欢听芦苇丛里一种水鸟有一声无一声的很哀怨的鸣叫,喜欢看风车在野风里发狂似地旋转……他就在这片田野上,带着他的羊,或干脆将它们暂时先放下不管,到处走。一切都是有趣的。他乐意去做许多事情:追逐一条狗,在小水塘里去捉几条鱼,发现了一个黄鼠狼的洞,就用竹片往洞的深处挖……

17、那天下大雨,秃鹤没打雨伞就上学来了。天虽下雨,但天色并不暗,因此,在银色的雨幕里,秃鹤的头,就分外的亮。同打一把红油纸伞的纸月与香椿,就闪在了道旁,让秃鹤走过去。秃鹤感觉到了,这两个女孩的眼睛在那把红油纸伞下正注视着他的头,他从她们身边走了过去。当他转过身来看她们时,他所见到的情景是两个女孩正用手捂住嘴,遮掩着笑。秃鹤低着头往学校走去,但他没有走进教室,而是走到了河边那片竹林里。

18、晚上,桑桑在花园里循声捉蟋蟀,就听见荷塘边的草地上有笛子声,隔水看,白雀正在笛子声里做动作。今晚的月亮不耀眼,一副迷离恍惚的神气。桑桑看不清蒋一轮与白雀,但又分明看得清他们的影子。蒋一轮倚在柳树上,用的是让桑桑最着迷的姿势:两腿微微交叉着。白雀的动作在这样的月光笼罩下,显得格外的柔和。桑桑坐在塘边,呆呆地看着,捉住的几只蟋蟀从盒子里趁机逃跑了。

19、当时,那纯洁的白色将孩子们全都镇住了。加上秃鹤一副自信的样子,孩子们别无心思,只是一味默默地注视着。但在仅仅过了两天之后,他们就不再愿意恭敬地看秃鹤了,心里老有将那顶帽子摘下来看一看和摘下那顶帽子再看一看秃鹤的脑袋的欲望。几天看不见秃鹤的脑袋,他们还有点不习惯,觉得那是他们日子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点。

20、那是一九六一年八月的一个上午,秋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间最高一幢的房顶。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学第一次一下就全都扑进了他的眼底。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这个男孩桑桑,忽然地觉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声地呜咽起来。

21、自作多情 隐隐约约 无恶不作 波光粼粼 如梦如幻

22、男孩们等得无聊了,有几个就走上了河这边剩下的那一段桥,在大家担忧与恐惧的目光里,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直走到尽头。几个女孩就惊叫一声,不敢再看,把眼睛闭上了。其中一个男孩,还故意向后仰着,然后做出一个正向水里跌倒又企图不让自己跌倒的样子,惊得大家都站了起来。其实,他们离尽头还有一大步远呢。

23、微风翻卷着荷叶,又把清香吹得四处飘散。几支尚未绽开的荷花立在月色下像几支硕大的毛笔,黑黑地竖着。桑桑能够感觉到:它们正在一点一点地开放。

24、桑桑的母亲知道桑桑有了下落,心里的火顿时又起来了。对阿恕的母亲说,让桑桑回来睡觉。但当她将桑桑从阿恕的床上叫醒,让他与她一起走出阿恕家,仅仅才两块地远之后,就用手死死揪住了桑桑的耳朵,直揪得桑桑呲牙咧嘴地乱叫。

25、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地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由于秃成这样,孩子们就会常常出神地去看,并会在心里生出要用手指头醮了一点唾沫去轻轻摩挲它一下的欲望。

26、没过多少天,谏树苗就怯生生地探出头来,在还带着凉意的风中,欢欢喜喜地摇摆。这个形象使秦大奶奶想起了当年也是在这个季节里也是同样欢欢喜喜摇摆着的麦苗。她就很想用她的拐棍去鞭打这些长在她地上的辣树苗—她觉得那些树苗在挤眉弄眼地嘲弄她。

27、白雀还是那个样子,只是好像清瘦了一些。她一出现在桑桑的视野里,桑桑就觉得天地间忽然地亮了许多。白雀走着,依然还是那样轻盈的步伐。她用双手轻轻抓着被放到了胸前的那根又黑又长的辫子,一方头巾被村巷里的风吹得飞扬了起来。

第4篇:草房子好词范文

关键词:《草房子》 水 意象

曹文轩曾说:“我的空间里到处流淌着水,《草房子》以及我的其他作品皆因水而生。”①的确,曹文轩成长小说代表作《草房子》中就充溢着水意象,而且作品中的水意象独具特色,雨水、河水、泪水,水的形态变化演绎着生命兴衰,见证着悲欢离合。可以说水意象对于《草房子》的价值绝不仅仅是文字意义上的,它滋养着《草房子》,使其具有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一.雨水――成长的伴奏

在《草房子》中,水用它最原始的形态――“雨水”陪伴着饱受成长煎熬的孩子们。在那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的雨声里,少年们的自我意识、责任意识开始觉醒。

《草房子》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雨天,在上学的路上,没有打伞的秃鹤遇到了纸月和香椿,当他意识到自己那在雨幕中分外明亮的秃头引发了两个女孩的盈盈笑意时,突然不自在起来。曾经因为大家喜欢摸他的秃头而觉得自己的秃头很珍贵的陆鹤,开始在意起了自己的形象,并因此而陷入成长的烦恼与苦闷之中,甚至还产生了辍学的念头。后来秃鹤想尽各种办法,如用生姜抹头等方法来掩饰自己的“缺陷”。虽然这些方法在孩子们的嘲笑声中均以失败而告终,但正是在雨水的伴奏下,秃鹤的自我意识才终于觉醒了。

雨水的疏急与小说情节的起伏相配合,使人物形象在环境的衬托下更为丰满,也诗化了小说的意境。秃鹤在雨天的成长是缓慢的,而杜小康则是在疾风骤雨中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责任。杜小康家境殷实,与同龄孩子相比,他应该是幸福的,但不幸的是,他小小年纪便遭受了家庭经济破产的沉重打击。他不得不同父亲到他乡放鸭,在那几个月里,身处困境的杜小康在暴风雨中迅速成长起来。彼时的雨水,在杜小康眼中是恐怖的,它几乎能吞噬一切。“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鸭子、孤独、忧伤、生病、寒冷、饥饿……这一切,既困扰、折磨着杜小康,但也教养启示着杜小康”②。不错,正是暴风雨中的这些磨难转化成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后来,杜小康神情自若地在学校门口摆了个小摊,自觉承担起一份家庭的责任。

其实,不止是杜小康,《草房子》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在雨水的伴奏中领悟着成长的真谛。因为成长不仅是生理上的变化,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变化。“成长中的孩子开始关心自己的形象在同伴、特别是在异性眼中的印象……成长就是那种类似于麦苗得雨露而拔节时的变化。此时,一个人所面临的问题是特有的:烦恼、害臊、多疑、苦闷……他们的生命在接受一种生理与心理的煎熬。”③

二.泪水――情感的蓄积

在《草房子》中,也有大量有关“泪水”的意象见著于作者笔端。“泪水”作为水意象中最为特殊的一种存在,不仅弥漫着一种娓娓道来的温馨,还流淌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在这淡淡的忧伤中,裹挟着最浓重的情感。

泪水中蕴藏着秃鹤无法言说的情感体会。陆鹤因为自己的秃头被人嘲笑时,他没有哭;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破坏了学校的会操表演从而使自己陷入更加孤立无援的境地时,他也没有哭;而当他“临危请命”重新为学校赢回荣誉时,他却抑制不住地哭了,许多孩子也哭了,哭声里,他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赢得了师生的尊重。

泪水里还闪烁着桑桑劫后余生的喜悦。在生机勃勃的春天里,桑桑却生病了,他瘦成了骨架一般,并且,在懵懵懂懂中感觉自己将要离开人世。幸好,纸月的默默关注以及温老师的无词歌曲给了他莫大的鼓励,他才有了面对死亡的勇气。而且,更为可贵的是,桑桑从此变得善良了,小说中写道:“桑桑对谁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显得更加善良。他每做一件事,哪怕是帮助别人从地上捡起一块橡皮。心里都为自己感动。”④他是那么平静地等待着死亡的到来,他从来没有想过把自己最后的日子浸泡在泪水中。可是,就在桑桑临近中考之前,病完全好了的时候,他却放声大哭起来。在求医过程中所积压下的痛苦、担忧、害怕、感动等情感,终于随着泪水滚落开来,“桑桑虽然没有死,但桑桑觉得他已经死过一回了。”在这些泪水里积蓄着桑桑对生命意义的领悟。

总之,泪水中那些孤独与理解并存、冷漠与温情同在、希望与失望交织的情感经历,无一不令人感动。

三.河水――生命的润泽

河水在《草房子》中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意象,那静静流淌的河水与油麻地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它温润着油麻地人的性情,滋养着他们的生命。

“在小说的创作中,具体的物象不仅要表现小说的情感与理智,而且必须同某种人生形态的动态过程建立起一种联系,并从总体上浓缩、强化这种人生形态的思情意蕴,或隐或显地表达出小说家对这种人生形态的感情状态,才能构成意象。”⑤在《草房子》中,河水这一意象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那流淌在家门前的河水,不仅完整地串联起小说的情感脉络,而且还承载着抒发作者生命体验的任务。

在《草房子》中,河道纵横交错的油麻地里上演着一幅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平淡的生活下隐藏着最深刻的生命体验。在这里人们的衣食住行、悲欢离合等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水。红菱船的表演离不开水;蒋一轮和白雀的爱情因水而生,也因水而终,他们所有甜蜜、痛苦的回忆都发生在水上;一辈子挚爱着土地的秦大奶奶也最终在水中实现了她的人生价值;邱二爷的房子消失在洪水中,又被细马用可以翻成一船浪花的羊群支撑起来……

可以说《草房子》是一个在河水中衍生出的故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记忆中水乡的影子。曹文轩曾说:“我是在吱吱呀呀的橹声中,在老式水车的泼剌泼剌的水声中长大的。我的灵魂永远不会干枯,因为当我一睁开眼来时,一眼瞧见的就是一大片水。在我脑海里所寄存着的故事,其中大半与水有关。水对我的价值绝非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它参与了我之性格,我之脾气,我之人生观,我之美学情调的构造。”⑥或许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水意象对于《草房子》的意义。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作为生命,在我理解,原本是水的构成。水养育着我的灵魂也养育着我的文字。”⑦

综上所述,在《草房子》中,水意象无处不在,雨水、泪水、河水,这些水意象蕴含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使作品富含诗情画意,韵味隽永,具有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注 释:

①曹文轩,十年回首:《草房子》创作札记[N],中华读书报,2007-9-19(15)

②曹文轩,《草房子》,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第252页

④曹文轩,草房子[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第276页

③梅子涵等著,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年,第151页

⑤魏家骏,论小说意象[J],重庆:西南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第114页

⑥曹文轩,《水边的文字屋》,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年第21页

第5篇:草房子好词范文

诗无达诂,这是董仲舒说过的话,古诗词亦画、亦情、亦理,简洁、短小,诗句的言外之意,要靠读者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许多时候,是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的,会因时因人而有歧异,这是“诗无达诂”的明显特征。文无定法,指写文章没有固定不变的规程,可以不拘一格。对有的文章,可以说是不仅无定法,甚至无定意——没有固定的意义,可以有多种解读。

一、韵文解词、诗词相融

最近,笔者在教《清平乐·村居》时,发现学生在说诗词意思时,有读手头资料的,有看图说意的,有望词生意的,也以诗解词的。教学片断如下。

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破阵子”是词牌名,词牌名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境。猜一猜,《清平乐·村居》谁是词牌,谁是题目?

师:你是如何理解“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

生1:木制的墙壁,草盖的房顶,又矮又小,和老奶奶的坐高差不多。(这是看图解的)

生2: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点明了环境和地点。(这是查资料,读资料的)

生3:茅草房子又矮又小,溪边长满青青草。(这是以诗解词的)

师:你们喜欢哪种解释?(有的说,喜欢第一种,一看图真的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是离了图,就容易忘记了;有的说,喜欢资料上的,因为资料上的解释权威而又全面;大多数学生喜欢以诗解词的,因为很好记忆,又很有韵味,和原词的风格还有点像呢,像这样学下去,大家也能做诗了。)

师:既然你们这么向往做诗填词,请你们试着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解一解余下的部分好吗?

生4:大儿在溪东锄草,二儿子的鸡笼还没编好。

生5:小儿子天真可爱,躺在溪头,剥着莲蓬,想把馋虫赶跑。

师:学了这个《村居》,你还想到了哪个《村居》

生6:我想到了放风筝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在这个案例中,诗词相融,学生所译虽然不是很成熟,但已经向诗迈出了一大步。教师也有意识地渗透着诗词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让学生能够进入情境。

二、以诗解诗,和谐统一

以诗解诗,不仅是说将古诗用现代诗来翻译,更主要的是说要用意思或意境差不多的诗来解释眼前所学的诗。如《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凡事及时做,明日不待我。”可用《今日歌》:“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如何了!”来对解,两首诗不同说法,却说出了同一个道理,两相呼应,珠联璧合,异曲同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诗来解诗,对学生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像上述案例中的学生一样,来些童谣式的韵文。小学生毕竟还是小孩子,我们不要人为地拔苗助长,要顺其自然,要让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脱离原作的字面自由安排,以原作为依归,力求实现对原诗内容与形式的传达,尽其可能再现原诗的音韵之美,同时又不要被节律束缚住手脚,使学生能以其特有的、充满灵性的诗歌韵文向人们传递诗歌的美妙。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可以用《黄鹤楼》中的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来解。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以用“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来解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说明天地愈宽,行人更孤单无助,相互更是相见无期,留下的只是无边的寂寞与孤独。

三、入情入境,创作小诗

中国人的骨子里就有写诗的天赋。我在教学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时,结合《宿新市徐公店》《游园不值》《春雨》《春晓》等写春天的诗,让学生写春天。有一个学生以《春韵》为题写道:“轻轻的/冬去了/悄悄的/春来了/往日屋檐垂下的一条条冰凌/已变成满墙的爬山虎/往日美丽的窗花儿/已变为漫天飘洒的柳絮/往日芬芳扑鼻的腊梅/已变为金黄的迎春花/往日冰封万里的湖面/如今已有蝌蚪窜出一个又一个涟漪……凛冽的寒风/一步步渐渐地收敛/当最后一缕寒气已经到了凋零的时候/轻盈的归燕/笑着/闹着/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我们久违的春!/我们眷恋的春!/我们喜爱的春!/我们亲爱的春!”

小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创作的诗歌经常出乎意料,且形象而有味道。教师引导学生写诗要善于开启学生想象思维的大门,告诉学生诗歌的几个要素:诗歌要分行,但分行的不一定是诗;诗歌与文章不同,它需要想象。诗歌要讲究形象,要用形象来说话。

第6篇:草房子好词范文

沙朗人的住房,是经过住泥缸,滚地笼(滚箍楼),茅草芦菲笆房,土基墙茅草房,半砖墙、砖墙草房,瓦房、楼房、钢筋混凝土房子这一历时几百年的变迁过来的。

最早来到沙朗求活命的沙朗人,是江北坍方逃命而来的无路可走的难灾民,叫“穷奔荒滩”,来时一无所有,叫“潮没精光”。来后,挖野菜、摸鱼捉虾、打野鸡、野鸭、野兔充饥,一面拚命挑泥筑一个小围圩,让自己可以在当年大汛高潮时能逃过一劫,一面就地挖浅坑,就地烧制“泥缸”做住房,就地采芦苇、茅草做一个顶,挡雨露霜雪,这是以防万一大水来时,可以浮溷在水上,可以逃生的办法。所以江南脚朗人叫沙朗人为“溷缸浮尸”。

收到一熟粮饭后,也要藏在泥缸里,生了细佬,养了鸡、鸭、猪、羊,也要藏在泥缸里以防老鼠、猪獾、黄鼠狼作残。泥缸,这是最早踏上沙朗的难灾民为求生存的住房。

当将生活的周边清理好,口粮也基本有着落,与外界也有联系后,就开始建造滚地笼做住房。沙朗人将滚地笼亲切的叫成“滚箍楼”,足见我沙朗先辈的精神世界是多么丰富而浪漫,就是在过如此艰辛生活的时候,还是幢景着美好的末来,相互鼓励着要永远向前看!

最早的滚地笼材料全是荒沙岛上就地取来的材料,在高沙头上垒高的条状地基上,选择粗长的芦苇,十数根捆扎成半园弧拱型,二脚理入泥里,上面先铺上一层芦菲,固定在拱架上,再抹糊草拌泥,再铺上茅草,低矮狭长,大人要弯腰进出。就地取材,编芦菲笆做门,用芦苇、柳条、荆条做一些生活用品,烧制盆、罐、碗,烧制行香灶烧吃食。

沙朗人最早与外界交流应是冬、春荒到江南脚朗讨饭,或拿鱼干、虾干、兔等肉干去换生活必需品,换盐、种子、铁锅和铁制农具自然是最优先考虑,其次才是御寒的衣服棉被了。笔者年轻时在海岛上施工,条件很困难,曾和师父们搭建过这种简易滚地笼,放施工工具和材料。

当时沙朗人与外界联系的船,主要是江南脚朗在老夹里捕渔的渔民船。江南脚朗的渔民也将船带进了沙朗,沙朗开始有船,有渔民,他们生活在水上,也在陆上造“滚箍楼”住。

最早到沙朗有组织的围垦沙田,是官家,有记载的是清朝嘉庆年间,由官家统一围垦好后,再租给种田人种,每户限租二十亩,当时围垦的江防大堤是朝庭出的钱,堤岸叫“皇岸”。当时沙朗最大的改进,是官家带了船上沙朗,设与江南脚朗摆渡的官渡船,也有了运输船,沙朗开始有人开店,一开始他们也住“滚地笼”(滚箍楼),主要是换沙朗人的粮饭、鱼干、虾干、兔子等肉干谋利。

在清朝道光年间开始,朝庭将官垦制改成承买垦田制,有钱的户头买了滩照,自己组织围垦,自己做地主,再租给农民种。当时,因为即便是官吏,还是有钱人、地主,到沙朗后,没有生活条件,还是先得住滚地笼(滚箍楼),来组织围垦的人就运来竹子、竹种,沙朗人开始种竹,用竹、竹篦来造滚地笼,沙朗人的滚地笼开始有了大改进。

围垦前,先选一块高沙头垒成条状地基,用细竹或毛竹片弯成园弧,插入地下成拱型,上面再间隔顺排细竹或毛竹片,上面铺上芦菲,用篦丝收紧加固,将整理好的茅草或稻草,梢向下从两边地脚向上铺,铺上一排用竹片上下夹住,用篦丝收紧加固,一排复一排,合拢在弧顶,做一孤状型盖,复在上后再用篦丝收紧加固。因为竹拱可以搞得较高,又用竹篦紧固,大的滚地笼(滚箍楼)人好站直。开始用竹子做门,做简单家俱。这时木制家俱也进了沙朗。

有了正规的圩塘、埭、农田水利,有了竹子,一般围垦好三年,生活得到改善的沙朗人就考虑建芦菲笆茅草房了。芦菲笆茅草房与滚地笼最大的区别,是有用芦头笆做墙的长方型房子,有竹子做的梁、桁,搁在墙上,没有柱棵,屋顶为两分坡有尖顶的。用竹篾紧固,房顶先铺芦菲,屋顶的做法如滚地笼一样,上面也是铺稻草或茅草。人可以直立在房子里生活,芦头笆做的墙上可以开方型的窗、门,用芦头笆或用竹子做大门做窗门,门为单扇,窗为上翻撑窗。这芦菲笆茅草屋,还是因材料的强度关系,房子只能造得既矮又窄,也因条件关系,还是只能烧行香灶。有众牲圈房、茅坑房。这种芦头笆茅草(稻草)房,直到1949年解放,在沙朗东头常阴沙新涨滩的新圩塘里,还是农民的主要住房。

沙朗人在生活得到相对安定后,就开始制土基,踏绒的泥里掺入稻草,用一可脱卸的木盒子做土基坯,一般半尺厚、一尺宽,一尺半长(老尺,下同),空垒起来日晒风干后堆放藏起来。一般是在围垦好沙田靠十年后,这时自己所种的树、竹子都已成材,可以派用场,这种土基墙外抹上草拌泥的房子,正梁就用上了树材,边梁、桁条一般还是用竹子,起码有一根树材拄棵,一般人家要造三到五间,全从中间门进屋,左右有门洞进两边房子,屋顶二分坡,还是用芦菲打底,屋项用稻草(因垦荒,茅草已采大不到),这种屋叫“漫屋”。所用稻草要精心整理,清去老短叶、草屑,叫“搜”稻草。

铺屋顶时,稻草梢向下,一层一排复一层一排,每层每排全用竹片夹住,再用篦丝紧固在桁条上。屋项盖好后,用麻绳成网状将屋面网罩住,最后将山脊和屋沿露出的稻草梢包起来,用竹片夹住,紧固在粱和桁条上,将网屋的绳头紧扎在竹片上,网绳烂,翻屋项。开窗洞,制木窗格,有上翻、单开、双开木扳窗门,考究的人家,窗格上镶上大鱼的鳞片。一般人家,前、后开单扇木门。

造房子的紧固材料已用上了铁钉,因用材关系,房子造得较高、较宽厂,房间的功能,也有了分工,有堆房、客堂、卧室。最大的改变,是在有了后门的客堂间里置上一只有烟囱的二眼灶,有一只汤罐,设有灶界,放灶界菩萨。一般情况下也用土基墙造众性圈房、茅坑房,有了柴房。这种土基墙稻草顶房叫“漫屋”的房子,一直到1949年解放,还是沙朗普通佃农的基本住房。

清朝咸丰七年,老夹坝成后,老夹两边和沙朗西头老沙,淤涨加快,围垦业加快,特别是一批湘军退役下级军官,来沙朗围垦,有一定资金,开始有人开窑烧砖头。沙朗农民开始有人造半砖墙的茅草屋顶的房子,外墙是五寸或十寸空堆墙,上半段是土基,正、边三根梁,都用上了树材或木头,有三根拄棵,柱棵上有横向牵杠的两分坡桁架,桁架上搁梁,下有石基础,桁条(椽子)是树材或木桁条,用竹廉子打底,铺上稻草屋项,房子的进深(宽度)加了倍,房子也加高了。这种房子叫“三路头漫屋”。

造“三路头漫屋”时,就对造房子有了更进一步的考究,砖墙面为清水白灰勾缝墙,房间隔断为土基墙。窗子的规格没有大改变,客堂间灶头就有了三眼灶,二只汤罐,最大的改进,是前大门改成双扇木门,进左右房间加了门。造房的紧固材料用的铁钉比例大了,而且石灰成了重要建房材料,杉木、福建松,成了要紧建房材料。住这种半砖墙“三路头漫屋”房的人家,有众牲圈房、茅坑房、柴房外,有条件的在场头上另建几间房,安排厨房、蚕房等,客堂间成了会客、休息、娱乐的地方。

解放前,造半砖墙的“三路头漫屋”,成了普通佃民的毕生追求。所以造“三路头漫屋”与造其它“土基漫屋”最大不同,就是要请阴阳先生来看风水,选宅基,主要决定房屋的朝向和位置,辅助房子与主屋的安排,出门和上河塌用水的小径安排等。阴阳先生一定下来,就由掌作泥水匠将房子的轮廓用石灰线打出来。墙基要挖夯沟夯实,动土前,要上土地庙拜祭冥告,在宅基四围洒米粒,挂符,放炮仗,叫斋宅神,迎请石敢挡。一般半砖墙的“三路头漫屋”都要用石块筑墙基,叫“排基”。

造“三路头漫屋”上正梁时,一是要请算命先生选“吉时”,上梁时要搞“抛粮”喜庆仪式,所抛馒头、团圆、粽子、糕,是女主娘家送的,还要抛喜钱,邻居们都可以来抢“抛粮”、“喜钱”,要放炮仗、鞭炮,木匠掌作师父还要说唱一些吉利词话,并要先钉一根竹钉,叫“有根有基”,也叫“万年钉”。正梁上贴上一条“太上老君急急如令”的红纸符,副梁上贴“福禄寿”。

造房子前,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定宅基,动土前上土地庙拜祭冥告、斋宅神,和上大梁时要选吉日,要搞“抛粮”的喜庆仪式,这也是沙朗人造“拍屋”、“瓦房”必做的仪式。这是一种乡土文化。

全砖墙或半砖墙的五木梁、五木柱棵、木桁架、木桁条(椽子),屋顶用薄木扳打底,铺上小麦秸做房顶的叫“五路头拍屋”,造这种房子费工、费钱,一般佃农是无力建造的,是自耕农们的毕生追求。这是小麦秸将根铡去,杆铡成斜口型,叫“铡麦秸”,铺屋顶时,根向下,一根麦秸压一根麦茄,有一定厚度,用一木拍拍成斜状,所以叫“拍屋”。再间隔用竹片夹住,用篦紧固在桁条上,屋脊堆筑很高,两头翘起,翘起的两头叫“迎风”“杀风”,远看似二条黄龙卧于屋脊,所以又叫“堆脊屋”“龙背屋”。这种“五路头拍屋”,五到八年才要翻屋顶。

这种“五路头拍屋(堆脊屋)”房子,木桁架有二层横向牵杠,房子又加宽了一半以上,加高到六尺以上,用石基础。房子的最大的改进在采光上,左右二到四间房,全用上玻璃双开关窗子。在卧室的小麦茄屋顶上,用上一点小瓦,镶嵌上块死天窗玻璃。客厅双开大门加宽,用上了有环有环碗的木材大门。砖墙全是十寸厚空堆墙,内外清水白灰勾缝,客厅大门两边是十五寸墙,有墙洞好放东西,房间的隔断用五寸砖墙,墙面清水白灰勾缝。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水泥进了沙朗,砖墙内外改用三夹鲜粉面加白石灰纸筋膏抹面,再刷白石灰水。铁钉、木材、石灰、砖是四大主材。

一般造得起这种半砖、全砖墙“五路头拍屋(堆脊屋)”房子的人家,客堂间的布置就有讲究,必有八仙桌、靠背椅子、茶几,除众牲圈房、茅坑房、柴房外,必会造几间则关厢房,可能是土基墙草房。安排厨房、蚕房,必有磨房、织布机房等,而且差不多会养牛。解放前,这种砖墙或半砖墙的“五路头拍屋”的房子,也为沙朗开店的小商人们所追求的,当时在沙朗各小镇上,这种规格房子也要占一半左右。

解放初、土改前,上面所述的四种房子,仍然铺满沙朗大地,当时,偶有几幢青瓦砖墙房,嵌在一片黄色的草屋顶中间,这是地主老财、发财人的房子,很是扎眼。

第7篇:草房子好词范文

“长草族”是怎样诞生的?

“长草族”的壮大,是与电子书和iPhone等电子产品的爆发式出现同步的。捧红“长草”的则是一批90后的电子产品爱好者。除了“长草族”外,他们有着自己的专属名词:“奇客”(英语“geek”的音译)。他们和逛街时留恋橱窗的女性一样,对电子产品总是在“长草”(心痒痒)――“拔草”(购买)――升级――“长草”――“拔草”的循环中难以自拔。

“早就对iPhone‘长草’了,不知道何时才能‘拔草’?觉得‘村子’里的‘JS’太吓人了!”一位“90后”网友的网络留言,堪称“长草族”中的经典话语。翻译过来,就是对iPhone“心痒痒”很久,但是“电子市场”里的“奸商”让人无法完全信任。

拔草很光荣

在各大网站和各种论坛上,“长草族”已铺天盖地蔓延开来。“在网上看到一款包包,长草中……”“最近对手工布艺很长草,拔草不断。”“最近长草一条水晶项链,我忍啊忍,可是好像一点火就要燎原啊。”“我下了班去逛街,看到好多喜欢的衣服,心里都快长出一公园儿的草了。”“对一款相机疯狂长草,努力工作,拿到年终奖金,争取早日拔草。”不管是迷恋于名牌服饰,还是数码产品,“长草族”们对于内心的物质欲望丝毫不做掩饰,还大方地“晒”出来,把“长草”一词演绎得趣味盎然。

对此,有网友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拔草,是件让自己感到莫大的光荣和满足的事情。

“长草族”的N种态度

“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年轻人,我们敢于大声说出自己的欲望,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去拔草,也让我们感到莫大的光荣和满足。”

“哪家的院子不长草。”

生活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草迷宫”。

“此草不拔,势必不快;此草不拔,何来新芽?”

“结婚、买房、买车,要除的草太多了。”

第8篇:草房子好词范文

我5岁便离开了我所谓的家乡??东北。在我屈指可数的记忆里,那只是个贫穷落后的地方。然而难得的是在记忆的长河里,我还能搜罗处一些关于“它”的美好回忆……

家,东北的家,破旧的土房,铺草的房顶,宽敞的院子,还有一个不大的菜园,这便是我的家,我的家乡。

在破旧的土房里,有我的回忆,温欣又美好的回忆……在太阳刚刚露头的时候,院子里的大公鸡便开始了它的高歌。那可能还在我三四岁的时候呢吧!一定很可爱!我翻起身,爷爷穿着蓝外套,把炉子烧得劈啪响,爷爷当时真的很英俊……不知道是爷爷抽的烟,还是从炉子里冒出的,整个屋子朦胧一片,我站起身,哭着叫着:“奶,奶!尿尿!尿尿!”雾里确实来了个人,应该是某个大哥哥吧,我不记得了……

铺草的房顶,那是我去过最高的地方……也许是房子漏了吧!叔叔把着梯子,三下两下,便上了房。他好高大,好威猛……房顶对我充满了诱惑,终于有一天,我费尽力气,不只怎么竟也爬上了梯子,也许那时有5岁吧,正是充满好奇的年龄!就在我准备将胜利的脚步走完时,我被一把抱了下来。“这小子,够淘!”呵呵,孩童,我还对事物充满了好奇。

宽敞的院子,那是我嬉戏的地方。但似乎这里对我来说充满了危险??那只健壮的大公鸡。似乎这家子里他就能欺负我,不管我怎么躲避他的视线,在我迈出大门的第一步以后,回过头来,他便总要站在我的后面,一副很凶猛的样子,接下来,便是我又哭又嚎的奔跑……而奶奶,这时候总要助我一臂之力的,只见几棵包米瓤子,嗖嗖地飞过来,总是正中红心,他便要吓得跑回窝里去,如今我再也见不到那只公鸡了,连鸡都很少见……

菜园,这是爷爷一家收入的惟一来缘。那里有条大黄狗,有鸡进去他便咬,但他不欺负我,对我很好,可后来不知道怎么不见了,我也没有关于他更多的记忆。一到灌水的时候,便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冰凉刺骨的地下水源源地被送到地面上来,在地里回旋着滋润每一方土地,在这里我知道了李子是长在树上的,西瓜是在地上爬的……

家乡里,除了爷爷的房子,我还记得那铺在地上的毯子和成片的小树林,依然那么亲切,那么怀念……

是的,家乡有很多草,人们都养着牛,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放牛的时候,各家的牛都赶到草地上,一群一群的,现在是看不到了。记得我小时候懒,走累了便要不干的,一屁股坐在草地上,现在想起来,那草还真扎人,那天还真蓝……

家乡那里到处都是小树林,据说是为了防风沙,每家都要种的。树是那样高,那样茂盛。下着雨,走在树林里是感觉不到的,非要等雨停后,树上的叶子承受不住了,才会掉下来的……下完雨,没多久,我便要陪奶奶去林里采蘑菇,现在有的地里雨后也有蘑菇,但远没有故乡的大,故乡的好吃……

第9篇:草房子好词范文

赶集的日子是按农历定的,在每旬里挑3天,叫“逢集”。

赶集的日子很热闹。太阳出来时,路上的尘土就飞起来了。庄稼人早上事情多,鸡鸭鹅,猪牛羊,都要喂,锅碗瓢盆要收拾,瓜果蔬菜要采摘,忙完这些,一抬头,哟,太阳都爬到窗台上了,赶紧上集去。因此,一上路,就要甩开膀子,迈开双腿,自行车、摩托车你追我赶,赶集嘛,不赶不行!不卖东西的轻巧,车子一上路,一阵风似的,没影儿了;卖东西的,车上负重,跑不快,就急出了汗,尘土飞过,汗水变黑了,腾出手擦一把,眯着两眼,顶着尘土往前赶。那些没有车辆或者带东西多的人,头天晚就打听好了谁开拖拉机赶集,几时出发。拖拉机一上路,动静就大了,“突突突”吼着,路旁的树叶震得直动。一车上都是人,那些活泼的小伙子喜欢站在车厢前,扶着挡板,让风把头发吹起;后门上,往往扒着三两个穿开裆裤的小男孩,圆溜溜的屁股蛋子跟着车身起伏。

赶集的人中,最清闲的是那些女孩子。她们还没到当家的年龄,家里卖什么买什么不用她们多操心,她们赶集多是为自己的事情,比如理发,买衣服,买化妆品之类,这些事情都要到店里去,去早去晚一个样。她们一般在村里赶集的人大部分走了后才准备动身。

赶集不比进城,进城的人总会注意整理一下衣着,进了城还得注意说话走路的样子。乡下人更喜欢赶集,集上的人都和自己一样的身分,一样的口音,差不多的穿着,不怕人笑话,不要看人脸色,来去自由。可是这话用在女孩子身上就错了,她们要打扮。她们出发之前,是要在家磨一会儿的,挑最合身的衣服,头发要梳好,不能有一丝乱,粉要擦得匀匀净净,在镜子里照到自己满意了,得意了,这还不算,还不放心,还要请同行的小姐妹给个说法,人家说好了自己才有底气。临走了,还要把自行车擦得透亮,车轮上缠着一根草要拿掉,车胎上的泥也要剔掉!

什么都光鲜了,什么都不担心了,她们就成了一群闹哄哄的蜜蜂,飞向了集市。

她们喜欢成群结队。来回的路上,她们不怕小伙子们叫喊,买东西时有人帮腔还价,有人参考,还可以互相夸奖。一个人赶集,多没意思!所以,她们事先总要去约要好的姐妹,往往是只有一个人两个人要买东西,结果去了五六个。赶集对她们就是玩,她们去叫小姐妹陪自己赶集,不说买什么,就说“赶集玩,去啵”。

刚从学校下来时,单萍也常陪村里的女孩赶集玩。母亲说,小萍,你老去做什么,你又不买东西,别去。单萍没有零钱买东西,连头发都是母亲剪的。单萍家穷,父亲是驼背,做不了什么大事,只能放牛,弟妹读书和日常开销全靠母亲和她种田维持着。单萍对母亲说,人家来叫,不去不好。

女孩子们在一起,什么话都好说,买东西时钱不够了,就互相借。她们看中的东西,总要叫单萍也买,主动借钱给她,单萍不要,她想,借了人家的还迟了就难看了。姐妹们不忍心她空手回去,看到价钱小的东西就会争着给她买一样,像皮筋,塑料发卡之类的。单萍记着姐妹们的好,总想等自己有钱了,也买东西送给她们,可是她总是没有钱。

时间长了,姐妹再来叫她,她就不去了。

不赶集了,她心里难受。每次赶集回来,她都会把见闻写到日记本里,不赶集了,她的日记本就空了。

初一下学期辍学时,童老师对她说,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文化才能改变命运,你文章写得好,不要放弃,回去后要多看书,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童老师是南京人,先在这里当知青,后来又留下来教书了。童老师教她语文,很喜欢她,说她有灵气,作文写得好。童老师送过她几本书,她自己很少买。她没有书看,就只能观察生活了。她想,自己只有“观察”,才对得起老师。

赶集的日子再来时,她又去了,只是去得很早,到了集市,她尽量躲着理发店,也不去卖衣服的店里,她不想碰见那些女孩子。

她喜欢去地摊上,看那些外地商贩卖的新奇的玩意。有一种叫香粉纸的东西,装在印着红玫瑰的薄膜袋里,白得像槐花,听小姐妹新月说拍在脸上,皮肤会变白变香呢。还有镀锌的铁丝夹子,一排排夹在细铁丝上,像一只只白蝴蝶。那些水红绸子的头花,每一个花瓣都那么逼真,和家门前的月季简直是一个样。挂在木框上的墨镜,有茶色的,有黑色的,总是看不到对面,很是神秘。卖眼镜的小伙子,眼上戴着一副,手里拿着一副,还在衬衣的领口上挂了一副。眼上戴的那副是栗色的,镜片很大,怪怪的。村里的小伙子亚明就是戴的这种镜子,右边镜片的上角贴着带字母的圆纸片,亚明舍不得揭下来。村里人很看不惯,叫它“蛤蟆镜”。亚明的父亲还为这个事情打过他,打的时候,亚明就把镜子取下来,死死护着,宁愿多挨几棍,也不交出来。单萍不讨厌亚明,她觉得亚明很好的。亚明每天都去卖冰棒,早上晚上都听得见他自行车上的白色冰棒箱咣当咣当响着。有一天,晚上亚明把她叫出去,送给她一件白色的连衣裙。她没敢要,说我不敢穿。亚明说,现在正流行呢,靠集市上的女孩都爱穿这个,再戴一顶麦草帽要多好看有多好看。她摇摇头跑了。不要说村里的小姐妹还没有人穿裙子,就是母亲知道了是亚明送的,也要骂死她。以后,再看见亚明,她就躲开了,好在亚明老是戴着蛤蟆镜,她看不见他的眼睛。在集市上,她经常看到穿着白连衣裙戴着麦草帽的女孩,她觉得好看极了,她就会想着亚明藏在蛤蟆镜后的那双眼睛。

她哪里都要去看一看的,粮行、家具行、牲口行。粮行里总是散发着磨面坊的味道,那些人也像从磨面坊出来一样,身上沾着灰尘和面屑,他们喜欢把手在粮食和麦肤、稻壳里插来插去,这个口袋里抓一把看看,丢了,又去另一个口袋里抓一把。

家具行里是明亮又干净的。这些家具都是乡村的木匠运来的,当天卖不完还拉回去。家具的油漆都是木匠自己涂的。有些木匠很巧,把油漆拉出了木纹或水纹,让人觉得打家具的木头又活了,真不知他们是怎么做的。

最乱的就是牲口行了,还没到就听见猪叫声和羊叫声。单萍常常看到这样的景象,一群小猪正围着母猪,快活地拱着泥土,突然间一只小猪被提起后腿,尖利的叫声响起,母猪猛地转过身,仰起头,吼叫着,向捉小猪的人扑去,那人后退着,主人的木棒不停挥动着,驱赶着它,这时,它的身后又响起了另一个孩子的尖叫,它又扑向了另一个人,孩子们在它的身下、腿间叫喊着打转……男主人蘸着唾沫数着钱,女主人在一旁擦着泪。单萍的心里也一阵阵痛,她马上走开了。可是,下回又忍不住去看一下,一看还是少不了难过一回,好像自己就是想去感觉那种疼痛的。

集市上的角角落落走了一遍,不知不觉就到中午了,人就稀少了,村里那些小姐妹也该回去了,单萍才打算回家。

回家之前,她总会想到童老师,犹豫着去不去看她。

可是,除了“观察”,还能和老师说什么呢?犹豫一会儿,她还是回家了。到了家里,母亲少不了又责怪两句,也没什么事,老赶集,看你,一身灰尘。

这一天,又是赶集的日子,单萍到了集上,没有去闲逛,她去了童老师那里。童老师说,你好久没来了,恐怕有一年多了吧?单萍低下头,我要出去打工了,下午就走。童老师愣了一下,哦……也好。单萍说,老师,我不会成为有文化的人了。童老师笑笑,说,走,去集市上,我买一样东西送给你。她想说不,童老师已经拉起了她的手。

集上正是热闹的时候,人很多。童老师拉着她,在人群里挤着。

童老师把她带到了服装店,挑了一件洁白的连衣裙给她。

她去了试衣间,穿上裙子,对着镜子照着,她看到了自己眼里的泪水。

从试衣间出来,童老师偏着头看了她一会儿,又提提她的肩,拉拉她的袖子,问她,喜欢吗?她说,喜欢。脸红红的。

出了店,童老师拉着她在店门口站着。童老师说,我刚来你们这里时,也是个小姑娘呢,比你现在大不了多少,也喜欢赶集,没想到一来就回不去了。

她紧紧挨着童老师。

童老师又说,我在这里扎了根,你们这里人却一个个往外跑了。

她抬起头,望着老师的脸,老师的目光掠过密密匝匝的人头,朝远处看着。

她说,老师,要不,我不去打工了?童老师轻轻拍着她,去吧,出去走一走,回来时,来找我玩。

她说,嗯。泪水再次落下来。

那天下午,单萍从集市上乘上了去外省的客车。她穿着连衣裙,行李中有几册记录着赶集故事的笔记本。

打夯

平原上人家最看重的是房子。

看重房子是因为盖房子太难。平原上没有好木材,没有石头,没有水泥,没有石灰。石头、石灰、水泥这几样都在外地,北边要到徐州才有,南边要到盱眙,离这里都有几百里。这些材料,用船运到这里,价格就贵得吓死人,一般人家用不起。多少年代下来,平原上人家都是泥墙草顶。过去的财主家,算是讲究的了,也不过在墙的四角用砖砌,叫“四角硬”,靠檐口的地方苫几排瓦,叫“瓦檐嘴”。落后的年代,苏北平原上的房子,一眼望去,都是灰的,像外地那些古村镇里的白墙青瓦的民居实在少见。

以前盖房子虽说是泥墙草顶,可是基础要好,一定要夯实了。这个地方属于里下河地区。为什么叫“里下河”呢?因为流经这里的运河之西筑有大堤,大堤内侧的这一段运河被称为“里运河”,而东部沿海平原上有一范公堤,范公堤东侧有一条串场河,与里运河大体上平行,被称之为“下河”,介于“里运河”与“下河”之间的地区,就叫“里下河”。里下河地区四周高、中间低,地形如锅,水网稠密,土质细软,经不住压力,房子基础容易下沉,不打夯不行。一个大磨盘,四周被石匠“洗”出八个鼻眼,穿上绳子,几个男人抬起来、砸下去,这就叫“打夯”。磨盘只用在建小屋时打夯,建大屋子一般都用千把斤重的石磙子,四根长木棍把磙子夹起来,一根木棒两人抬,一个打夯队伍就要16个人。人多,抬得高,砸下去才结实。打夯要整齐划一,就要指挥,不然就会七零八落,乱了阵脚。这就有了打夯号子,负责喊号子的人称为“号头”。

秋谷就是喊号子的的号头。

喊号子的人要嗓门亮,气魄大,秋谷的名声是很响的,方圆几十里没人不知道他。打夯号子的开头有一段引子,夯工站稳脚步后,秋谷就开始唱引头号子:

“嘿吆嘿吆……”

众人和:“嘿呀嘿吆嘿嘿子哩……”

连续三遍唱和,一遍比一遍高。三遍过后,打夯开始,秋谷开始大段地喊号子的主词:

小小花园(嗨嗨!)朝南开哎(嗨嗨!)

百草排芽,(嗨嗨!)春天来哎,(嗨嗨!)

万紫千红,(嗨嗨!)齐芬芳哎,(嗨嗨!)

……

蜜蜂被打,(嗨嗨!)一只翅哎,(嗨嗨!)

花瓣被打,(嗨嗨!)落尘埃哎,(嗨嗨!)

花蜂要得,(嗨嗨!)重相会哎,(嗨嗨!)

蜜蜂长翅,(嗨嗨!)花再开哎。(嗨嗨!)

这一段号子词叫《万紫千红》。秋谷一边喊,一边根据号子的节奏打着手势,带着石磙夯打的路线。一声声号子里,打夯的拼足了劲,屋主的心跟着激动,一激动就要犒劳打夯的人,尽最大能力让大家吃好喝好。那年头有吃有喝就是最大的事,吃好喝好就自足了,从不谈什么工钱。基础夯好了,屋主总会悄悄给喊号子的一些好处,几包烟,一袋糖之类的。

春来看上秋谷,就是因为喜欢他喊的打夯号子。本来,春来是被媒人介绍给另一个人的,这人叫正垒,正垒也是喊号子的。那一年秋天,春来家旁边有两家同时盖房子,一家打夯的号头是正垒,一家打夯的号头是秋谷。正垒的号子喊得轻飘飘的,风一刮就走了,打夯的人就使不上劲。再看秋谷,一声喊出来,震得人耳朵嗡嗡响,天上地下到处回荡,打夯的人把石磙子抬过了人头,一砸就是一个坑。正垒喊一会儿就要歇一下,秋谷一直喊,一首号子喊完了又接上下一首,好像有意和正垒较劲。两家的房子基础夯好了,春来的心也被秋谷的号子声牵走了。家里人是不同意春来跟秋谷的,因为秋谷家条件不如正垒家。春来说,秋谷比正垒有出息,非要和秋谷处。以后,秋谷去哪里喊号子,春来都要跟去听。秋谷喊的打夯号子,像《十面埋伏》《十二月花信》《十二月数花》一大段一大段的唱词,春来都记得。没有旁人的时候,春来还会唱给秋谷听。

春来嫁给秋谷的时候,秋谷家只有两间小草房,屋檐还没有人高,进来出去都要低着头。春来说,秋谷,我不嫌弃,但是你以后要给我盖好房子。秋谷说,你放心,到时候,我自己喊号子给你听。春来说,就是,一个喊号子的自己家再没有好房子就不像话了。她想秋谷有本事,自己也不傻,两双手的劲往一处使,盖几间像样的房子是迟早的事。

春来和秋谷婚后连着生了两个男孩,加上那时还在大集体,想盖房子也拿不出钱,直到农村分了田,收种归了自己管,有空挣钱了,才有了希望。

那年春天,秋谷跟着村里人去上海打工,麦收时就带回了三百多块钱。春来就着灯光数了几遍,说,这钱够买一万多块砖头呢。秋谷说,麦收过后,我再去弄他几百。春来就伏在了秋谷的怀里,秋谷的怀里也是一个暖烘烘的大房子呢。

秋收时,秋谷又带回了几百块钱。春来把自己卖猪的钱也拿出来了,说,秋谷,这些钱够三间房子一半的瓦了。秋谷说,像这样下去,要不了两年,房子就可以动工了。秋谷说完,轻轻哼起了打夯号子。春来还是嫌他声音大了,说,这么大声,房子还没盖呢,不怕人家笑话,到时你再大声喊,叫一村子人都听见。秋谷说,好,到时候我要好好亮亮嗓子。秋谷不哼号子了,春来却又小声哼起来,逗得秋谷直笑。

秋收过后,秋谷又出去打工了。春来没想到,秋谷这一走,就再没回来。秋谷得了脑溢血,把命丢在了外地。秋谷的房子就是一个骨灰盒了。一路上,春来捧着骨灰盒,不停哭,泪流干了,就轻轻唱着打夯号子。

那些年,平原上的乡村变化飞快,处处是盖新房子的人家,祖祖辈辈居住的草屋换成了青砖红瓦或者青瓦红砖的大瓦房。春来家还是两间小草房子。两个孩子要读书,田里又没什么收入,拿什么盖房子呢。春来去河坡上挖了泥,一车一车推回家,用水泡透了,搅成糊状,打了好多土坏。春来想就是用土坯也要盖几间像样的房子。打土坯是很苦的,糊状的泥要用两手扒到木模子里,指甲都磨平了,歇下来时,十个指头钻心的疼。一场土坯晒得半干了,就码成十字架晾着,再打下一场。春来打了几千块土坯,正准备在原来的两间草房子上再接一间,哪知道老天作怪,一连下了几天雨,地让水泡软了,尽管坯架下垫了砖头,还是倒了。春来跌在地上,看着散落在雨水中的几千块坯,又看看两间草屋,就起来,拿了铁锹,把土坯归拢,泡成了泥土。天晴后,春来又开始打坯了。打够了坯,她又去河坡上割茅草,一把把理顺了,晒得白里透黄。然后,砍了几棵树,当作屋梁。忙了几个月,她才在原来的房子上接了一间。因为只盖了一间,又是土坯墙,就没有很多人打夯,只请了两三个男人,用小石磨好歹砸了砸基础。没有喊号子的打夯是冷清的,春来老是觉得有一个人影子在眼前来回晃,却又抓不住他。

又过了一些年,平原上的乡村出现了楼房,春来的村子里有人家把瓦房扒了,翻成了楼房,原来是草房子的人家有钱了,直接盖成了楼房。瓦房少了,草房子快消失了。春来的小草房夹在那些楼间,真像一团烂草。

人家没有好房子会遭人讥笑,春来家没有好房子没有人看不起,她的两个孩子都争气,先后考上了市里的重点中学。村里人都说,秋谷家女人能干着呢,瞧她那两个孩子!春来听到这话,总是笑笑,说,他们读书有出息当然好,读不出去,回家挣钱盖房子娶媳妇一样过日子。

春来的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又都找到了好工作,一前一后在城里安家了。

春来老了。

老了的春来还住在小草房子里。孩子叫她去城里,她不去,村里人劝她去城里,她也不去。

平时,春来会侍弄一些蔬菜,换一些零花钱。她看到郊区的垃圾场上总是不断有人往那里拖旧房子上的废料,有砖头有瓦有破门窗,她就用三轮车一趟趟往家拖,整整齐齐地码了一堆又一堆。

有一天,下雨,春来的三轮车陷在泥里了,怎么也拖不动了。这时,上来一个人,帮他推了出来。那人说,大妹子,你真是能吃苦。春来这才想起他是喊夯号子的正垒,春来就觉得脸上发热发红。正垒也老了,满脸是皱纹。他让春来骑上三轮,自己在后面推。她问正垒过得怎样,正垒说一个女儿出嫁了,一个儿子也快结婚了,房子去年盖好了。正垒说,自己替人家喊了一辈子夯号子,到老了才轮到给自己家喊。春来说,比我那死鬼强,再也不能为自家喊号子了。春来说完这话,眼圈红了。正垒说,听说你两个儿子都有出息,未必要你盖房子呢,你少操房子的心。春来说,再有出息,也要盖房子。正垒叹了一口气,说,大妹子,你说得对,你的心思我懂。正垒一直帮她推到家。她去做饭,正垒说他还有事,急着要走。正垒说,大妹子,哪天你盖房子了,我来帮你喊夯号子,现在年轻人没有做这个的了。春来说,好哩,到时请你。正垒笑笑,大妹子,你就放心了。

过年的时候,两个儿子带着两个媳妇回来,春来问,你们手里有余钱么?

大儿子说,有,有几万呢。

二儿子说,我也有几万呢。

春来说,我想你们帮我把房子盖上,我要住楼房。

大儿子说,妈,我们买了房子呀,你就跟我们去吧。

二儿子说,妈,你跟我们去,早就叫你去的呀。

春来说,我哪里也不去,我就在家,我还要住楼房。

大儿说,妈,我们都说养你老了,再把钱投资在家里的房子上不划算呀。

二儿子说,妈,你去城里,我们保证对你好,我们也不比村里人差,不盖楼也没有人笑话你。

春来说,我问你们,你们在城里,名气再大,谁晓得你们是秋谷的儿子?只有到村里,人家才会说你们是秋谷的儿子啊。

两个儿子就都低下了头。

春来看着她拖回的那些断砖碎瓦说,村里人要都像你们一样走了,村子就空了,哪个还记得秋谷呢?你爸死了二十多年了,有我们在,他就还活在人的心上,要是没有我们在,他就真死了呀。

两个儿子听了,眼睛都湿湿的。大儿子说,妈,我出钱,盖楼。二儿子看了哥哥一眼,说,妈,我们听你的。

没多久,春来家的草房子就推倒了。

春来去找正垒,正垒病了,躺在床上。正垒说,大妹子,对不起了,想为你喊一嗓子的,喊不成了。正垒说完,闭上了眼睛。春来说,你这一病,我还真找不着人了。正垒说,就是我能喊,也难找着人工打夯的呀,现在都是机器打夯,你别急,去找打夯机吧。春来说,这我也晓得的,就是想人工打夯热闹。正垒说,只要你盖房子,用什么打夯,都有人听见,大妹子,别想那么多了。春来看看正垒又黄又瘦的脸,把头扭到一边,说,有人听见就好,我去找打夯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