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秋的古诗范文

秋的古诗精选(九篇)

秋的古诗

第1篇:秋的古诗范文

1、《山居秋暝》

文/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

文/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

文/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文/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

文/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

文/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

文/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

文/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

文/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

文/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苏幕遮》

文/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渔家傲》

文/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秋波媚》

文/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秋月》

文/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5、《秋夜曲》

文/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6、《秋风引》

文/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7、《秋词》

文/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8、《秋雨中赠元九》

文/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19、《初秋》

文/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20、《秋晚江上遣怀》

文/唐·杜牧

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

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第2篇:秋的古诗范文

春夏秋冬的古诗精选(一):

一、关于描述春天的诗句: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树阴里白沙堤。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忆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二、关于描述夏天的诗句:

《首夏》

【唐】白居易

孟夏百物滋,动植一时好。

麋鹿乐深林,虫蛇喜丰草。

翔禽爱密叶,游鳞悦新藻。

天和遗漏处,而我独枯槁。

一身在天末,骨肉皆远道。

旧国无来人,寇戎尘浩浩。

沉忧竟何益,只自劳怀抱。

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

浔阳多美酒,可使杯不燥。

湓鱼贱如泥,烹灸无昏早。

朝饭山下寺,暮醉湖中岛。

何必归故乡,兹焉可终老。

《夏夜叹》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夏时田园杂兴》(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无名杂诗》

【明】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三、关于描述秋天的诗句: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四、关于描述冬天的诗句: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咏梅》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冬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放船闲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

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春夏秋冬的古诗精选(二):

一、关于春的诗句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4、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9、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0、春风双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舟》

1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1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

二、关于夏的诗句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3、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苏轼《浣溪沙》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6、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蝉》

7、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夏时田园杂兴》(其一)

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9、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10、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七日望湖楼醉书》

1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12、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三、关于秋的诗句

1、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7、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四、关于冬的诗句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落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3、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陆畅《惊雪》

4、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7、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8、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杜甫《野望》

9、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观猎》

10、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11、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2、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东方虬《春雪》

春夏秋冬的古诗精选(三):

(一)描述春的诗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二)描述夏的诗句

(二)描述夏的诗句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三)描述秋的诗句

1、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3、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4、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7、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8、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1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四)描述冬的诗句

1、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2、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3、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4、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5、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6、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7、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八日风雨大作》)

8、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第3篇:秋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 古典诗词;“悲秋”;意象;情景交融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2-0073-03

“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曲感伤旋律,它由萧瑟、凄切、衰败的秋景、秋物、秋色、秋声结合人自身境遇而感发,主要抒发的是人对自身悲剧的感慨和一种生命的悲哀。

对“悲秋”的研究,有的学者从文学史时序出发研究“悲秋”的原型、历史接续及影响;有的学者研究“悲秋”的言叙方式;更多的学者则从“情景关系”角度来研究“悲秋”。在这里笔者则试图通过一系列“悲秋”意象来探究“悲秋”的意义。

一、古典诗词的“悲秋”意象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重要的诗学审美范畴,《周易·系词》提出“立象以尽意”原则,所以意象的古义是“表意之象”。[1]意,包括情、志、事、理等方面;象则包括景、物、色、声等方面。二者结合起来构成古典诗学的基本范畴。[2]“悲秋”意象是多种多样的,与秋外在的自然形态和自然之物是分不开的,在诗词中多呈现为意象群。“悲秋”意象, 主要可分为秋景秋色、秋物秋声和秋日天象三大类。

(一)秋景秋色,主要包括秋风落叶、秋雨和霜露等三种意象

1. 秋风落叶

瑟瑟秋风是身感耳闻的悲凉之气;枯槁飘零的落叶是可以目见的,易引起人的感伤情绪,产生生命易逝的悲哀。先秦时代,屈原《湘夫人》中“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已有悲秋因子的存在,秋与人之哀伤有了一定程度的关系,即秋引发、加深和表现了诗人的哀伤。[3]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句,此一声“悲哉”开中国文学史上“悲秋”主题的先河。贾岛《忆江上吴楚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颇富动感,气象雄浑,渭水西风陪衬居者怀念行者的心情,将一段悲愁之情寄于秋风落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曾说这两句诗是“置之盛唐不可复别”。[4]

2.秋雨

秋雨最易扯动人的情思,也最易扣响情感的门环。李商隐作《夜雨寄北》时只身在蜀,家小在河内,巴山秋夜,夜雨潇潇,激发了作者缠绵的相思之情并以诗代书。柳永《八声甘州》首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使整个画面有一种凄清的动态美,物态总是与心灵相遇相契才产生诗意,“暮雨洒江天”告诉我们诗人的心灵是流动的,雨水仿佛在洗涤着清冷的残秋,洒湿了江天,也洒湿了羁旅漂泊者的心灵,雨水洒洗,秋天越发清冷凄凉,客思越发浓烈。

3.露和霜

霜露属冷色调,从视觉上就给人一种清冷之感,身感至心。骆宾王《在狱咏蝉》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亦沉”,以蝉的艰难处境“露重” 以及“风多”喻己之冤屈难伸,感慨仕途的艰难并抒发自己的哀怨之情。柳永《八声甘州》中“渐风霜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几句描写使人满目萧瑟,更觉风霜渐渐凄冷,但气象雄浑,悲壮中蕴含着无限的感慨苍凉,一股思乡之情演绎成了漂泊游子对精神家园的渴求。

(二)秋物秋声,主要包括动物和植物两大类

1. 动物:主要包括(孤)雁南飞哀鸣、秋蝉残鸣和寒鸦悲啼等三种意象

雁南飞是秋天特有的现象,南飞即“还乡”,易引起人的思乡情怀。孤雁南飞哀鸣,更易勾起文人的孤独感伤悲凉之情。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写边地的秋夜中偶尔的雁鸣给人的心理触动。战事频繁,边地交通早已中断,路上已没行人,边塞秋夜笼罩着沉郁死寂的气氛,大雁不仅没有给边地带来一丝生机,反而更增添了几分冷落与悲凉,路断人行是目之所见,戌鼓雁声是耳之所闻,诗人通过对自己所见所闻的描绘,生动具体地展现了一幅边地秋景图。尤其是“一雁”突出地表现了作者一种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漂泊无依的艰涩。[5]蒋捷《虞美人》“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景物描写视听结合,小舟在浓云低垂下空阔的江面上漂泊,西风中传来失群大雁的哀鸣,这孤雁漂泊的愁思长长,谁问谁怜?孤雁的声声悲鸣叫人心碎。

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喧闹的生命十分短暂。秋蝉残鸣既从听觉上给人一种凄切的感触,也预示着生命的脆弱和即将结束。李商隐的《蝉》,以蝉自喻,抒发自己的清高、清贫和不得志,咏叹出了诗人在动荡的晚唐时代,个人遭遇的坎坷不平。[6]柳永《雨霖铃》首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让清秋的寒蝉残鸣声营造了一种离别时浓厚的感伤氛围。

乌鸦又叫寒鸦,这和秋的凄冷有关。鸦凄切的叫声和秋天中人的感伤又相关,寒鸦栖息于树,几声悲啼,易于引起孤独漂泊者的愁思,引发多种感触,故鸦在秋天悲啼也使人感到秋的寒凉。张继《枫桥夜泊》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中“乌啼”是秋声的象征,见其栖巢不稳,打破夜的宁静,引发愁思,正以映衬满怀旅愁的不眠之客,创造了悲愁的情感基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首句“枯藤老树昏鸦”中“昏鸦”为这幅黄昏萧条的孤旅图更添了几声悲啼。枯藤缠附于老树,黄昏时乌鸦归栖于老树之上,草木野鸟都有归宿,正以反衬游子之漂泊无归。

2. 植物:主要包括秋菊和芦、菰、荻、江枫、梧桐(雨)等一些特殊意象

秋菊色彩美丽灿烂,亦可作为“悲秋”意象,当秋菊这种美丽与人物的生命和所处的环境不能与共时,便产生失衡感、落寞感和孤独悲哀。秋菊作为“悲秋”意象,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这在李清照诗词中表现得较为典型,李清照后半生有过较长时间颠沛流离的生活,感伤敏锐的心灵面对秋菊有忧愁,更有孤独冷清。忧愁如《醉花阴》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孤独冷清如《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深秋正在盛开,可是容颜已经憔悴消损,“人比黄花瘦”,又怎有心思去将它采摘?

芦、菰、荻、江枫、梧桐(雨)等是一些特殊的“悲秋”意象。芦、菰、荻等属水生植物,根系脆弱,秋天花白,秋日残败是显而易见的,使人产生生命的脆弱之感。江枫秋天变红,象征秋色,能引发愁思,渗透着生命将逝的意味。秋雨滴打着梧桐枯叶,目见耳闻,容易触动人的心灵,产生感伤之情。张继《枫桥夜泊》中“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经霜,与“渔火”相映而红,如炯炯的眸子,与愁人无言相对,巧妙地烘托了江上孤客的旅愁。韦应物《夕次盱眙县》中“人归山郭暗,雁下芦州白”描写人归雁宿,各安其居,看着白茫茫的芦花催生了怀乡之情,天大地大,何处是家?白居易《琵琶行》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中一组意象“枫叶荻花”瑟瑟作响,营造了一种感伤的送别氛围。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女词人听梧桐细雨,敏感破碎的心灵被滴打着,分不清是听觉还是心灵的感触。《踏莎行》中“隔夜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雨声菰叶交响生悲,借凄清之景抒凄凉之情,诗人从风雨菰叶声中感受得特别深刻。

(三)秋日天象,主要包括秋月和星(牵牛织女星)两种意象

月亮在古典文学中作为一个综合型意象频频出现。秋夜,月亮分外明亮,望月的人会把思乡怀人等种种情感寄予明月,明月发挥着情感传递功能,秋月作为意象,更蕴含着浓郁的“悲秋”气息。王建《十五夜望月》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亮触动着诗人的心,勾起满腹思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渗透着淡淡的悲哀。李煜《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残月一钩,勾起心中千丝万缕的去国怀乡之愁和无限的亡国之恨。

牵牛织女星作为“悲秋”意象,用来表现情侣之间远在天涯的相思之苦,但也别有所寄托。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写织女隔银河以望牵牛,可望而不可即,无限相思。诗中将织女星拟人化,言因终日相思不能织布,泪落如雨。[7]杜牧《秋夕》一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中“牵牛织女星”触动了遭弃宫女的心,哀婉自身不幸,倾慕他人之有幸,心事盘绕全在这举目仰望之中。联系作者人生的穷愁潦倒,何尝不蕴含着政治上不得志的愁闷呢?

综上所述,“悲秋”意象可概括为秋风落叶、秋雨、露霜、(孤)雁南飞哀鸣、秋蝉残鸣、寒鸦悲啼、秋菊、芦菰荻枫、梧桐(雨)、秋月、牵牛织女星等。这些意象往往在文本中不是单一的,而是审美主体适时适地组合而成的意象群,意象间相互映衬生发、对比强化、和谐浸染、视听动静结合,就形成了“意象纷呈,触类多通”。[8]如吕岩《梧桐影》:“明月斜,秋风冷,古人今夜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全词四句,由明月、秋风、梧桐等组成意象群,画面丰富多彩,有利于情感表达的需要,更有利于创造诗词意境。

二、情景交融——“悲秋”情怀与“悲秋”意象的契合点

“悲秋”是一种复杂的情怀,意象即融入了情思的形象。中国文论讲究诗歌的本质是情景交融,提倡感物说和言志说,即外感于物,言动于心。情与物遇,目击道存,精神与物态的契合,有时是“一见钟情”式的拍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因而诗的意象,有时简直就是物象,而抒情也简直就是状物。[9]如欧阳修《秋声赋》中“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秋中有情的感伤,情中有秋的落寞。

诗人之怨愤与愁绪不源自物,而源自人生的穷途失意。诗人抟结秋日景观,正是以其性情,而“悲秋”也。并不是欲悲秋日之草木零落,而是悲其人之穷、愁。哀怨之心甚炽,胸中全是秋意,则已无需值秋日而有悲秋,其发而为诗,则无往而不含秋意。秋本无情无志,更没有感伤,不过是秋外在的自然形态和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使之更契合中国文人的心境罢了,情与景的交融方见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0.

[2]赵永纪.诗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3.

[3][10]陆玉林.传统诗词的文化解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02;106.

[4]贺新辉.全唐诗鉴赏辞典(第九卷)[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1713-1714.

[5]林高俊.边塞诗赏析[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77.

[6]傅德岷.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214-215.

[7]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第三卷)[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105.

第4篇:秋的古诗范文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第5篇:秋的古诗范文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4、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第6篇:秋的古诗范文

抒发一个飘零天涯之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之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古诗天净沙秋思之赏析

天净沙⑴·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⑵,小桥流水人家⑶,古道西风瘦马⑷。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⑸。

词句注释

⑴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又名“塞上秋”。

⑵枯藤:枯萎之枝蔓。昏鸦:黄昏时之乌鸦。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诗人对温馨之家庭之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之道路。西风:寒冷、萧瑟之秋风。瘦马:瘦骨如柴之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之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之旅人。天涯:远离家乡之地方。

白话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之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之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之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之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整体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之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之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之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中国古典诗歌之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之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之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之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之一个重要范畴,它之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之关键。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之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之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之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之触发物。曲上之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一种动人之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之意象来表达作者之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之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之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之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之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之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之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之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之忧伤悲凉之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

与意象之繁复性并存之是意象表意之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之意象之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之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之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之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表达自己惆怅感伤之情怀,选用众多之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之内心情感,情与景之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之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之意象被作者之同一情感之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之图画。

意象之繁复性与单一性之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之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之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之特点,这种有序性之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之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之习惯。

有人称马致远之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之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之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之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之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描写角度,因而增加意象之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之,不超出秋景之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之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之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之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之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之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之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之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之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之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之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之,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之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重新创作。在景物之选择上,他为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之情感,选取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之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之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之情感不合之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之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之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他之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之关系以及它们各自之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之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之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之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之程度,用最少之文字来表达丰富之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之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之悲苦情怀,使个人之情感获得普遍之社会意义。

第7篇:秋的古诗范文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宝鸭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空侯。

2、立秋【作者: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3、立秋【作者:王镃】

西风吹绉碧纱衣,金井梧桐昨夜飞。自汲井花调药罢,却簪秋叶满头归。

4、立秋日作【作者:乾隆】

已识山中早晚凉,今朝况复立秋当。如何午热为孤注,疑是金官让末光。

桐叶庭边想影落,草虫砌下觉声杨。农占晴雨纷如讼,历验原来亦鲜偿。

5、立秋日登乐游园【作者: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6、立秋二绝【作者:范成大】

第8篇:秋的古诗范文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嗾人狂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

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宋•柳永《八声甘州》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宋•柳永《八声甘州》

第9篇:秋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芙蓉 芳草 同心 文选

本文要补充解释的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1]。先录原诗全文如下: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前人关于此诗的注释、讲解甚多,且甚为精彩,如朱光潜先生在《艺文杂谈》[2]中,朱自清先生在《古诗十九首释》[3]中皆作有赏析。徐中舒先生《古诗十九首考》[4]对此诗也略有考证。但前人所释尚非完璧,笔者想补充一下先贤之说,故名曰补释,本文要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采芙蓉?古人常把女人的容貌比喻成芙蓉,且举数例:《诗经·泽陂》:“有蒲与荷。”毛传:“荷,芙蕖。”郑玄笺:“荷以喻所说女之容体也。”《西京杂记》[5]卷二:“文君姣好,……脸际常若芙蓉。”傅玄《美女篇》:“美女一何丽,颜若芙蓉花。”高适《效古赠崔二》[6]:“美人芙蓉姿。”《敦煌变文校注·伍子胥变文》[7]:“水上荷花不如面。”同书《破魔变文》:“阿奴身年十五春,恰似芙蓉出水宾(滨)。”《秋胡变文》:“新妇…乃画翠眉,便指芙蓉,身倬嫁时衣裳,罗扇遮面。”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录辞曰:“漫画眉端柳,虚匀脸上莲。”[8](p329)引《美东邻》曰:“笑对双脸莲开。”[8](p167)《破阵子》:“莲脸柳眉休晕。”[8](p185)《浣溪沙》:“素胸莲脸柳眉低。”王昌龄《西宫愁怨》:“芙蓉不及美人妆。”王昌龄《越女》:“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李德裕《重台芙蓉》:“芙蓉含露时,秀色波中溢。……兰泽多众芳,妍姿不相匹。”朱景玄《望莲台》:“秋台好登望,函萏发清池。半似红颜醉,凌波欲暮时。”苏辙《千叶白莲》:“莲花生淤泥,净色比天女。”杨万里《红白莲》:“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元稹《刘阮妻》:“芙蓉脂肉绿云鬟。”王清惠《满江红》:“晕潮莲脸君王侧。”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山堂肆考》[9]卷200《美人醉》条:“王介甫诗‘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滴臙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著,强抬青镜照粧慵’。”白仁甫《梧桐雨》:“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纤腰。”可见古人把芙蓉与女人相联系。《事物异名录》[10]卷三十一谓莲的异名有天女、凌波女、水宫仙子。《红楼梦》中睛雯被称为芙蓉女儿。《香艳丛书》[11]本《采莲船》有曰:“盖莲出美人。”元代的吴昌龄《端正好·美妓》:“海棠颜色红霞韵,宫额芙蓉印。”以上各证都表明“芙蓉”在古人的意识中能够用来比喻美丽的女人。

更重要的是在古人心中“芙蓉”有“同心”的含义,因此可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如梁武帝《夏歌》:“江南莲花开,红光照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昭明太子有《咏同心莲》诗,莲就是芙蓉。梁代的朱超有《咏同心芙蓉》诗。古乐府有《月节折杨柳歌》:“芙蓉始怀莲,何处觅同心。”隋代的杜公瞻《咏同心芙蓉》诗:“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唐代徐彦伯《采莲曲》:“既见同心侣,复采同心莲。”皮日休《重台莲花》:“可得教他水妃见,两重元是一重心。”《天中记》[12]卷53引《山居草堂记》:“钟陵之同心木芙蓉。”[13]《楚辞·九章·思美人》[14]:“因芙蓉以为媒兮。”芙蓉能作媒只因为芙蓉花有表示同心的寓意。夫妇同房的帐称芙蓉帐,就含同心之意。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帐暖度春宵。”敦煌《索义辩讽诵文》:“永锁芙蓉之帐。”古人关于采莲的诗、曲、赋很多,一般都描写男女调情。采莲实是男女交际的大好时机。女子采同心莲(即芙蓉)送给男子,就有示爱之意。采莲送情人表示男女结同心,故“采芙蓉”与下文的“同心而离居”相照应。据《事物异名录》卷三十一,芙蓉有异名为合欢莲、同心莲。徐中舒《古诗十九首考》更称:“芙夫声同,蓉容声同。芙蓉者,夫之容也。”《朱光潜全集》[15]卷三(p42—p43)谓莲与怜谐音[16],藕与偶谐音,芙蓉与夫容谐音。采“芙蓉”与“兰”者应为女子。张廷兴《谐音民俗》[17](p62)称:“莲子——恋子:乐府诗歌中常用‘莲子’借指所爱恋的人。”姜任修、张玉谷、朱光潜皆主此说,即主张此诗的主角是女子,甚确。朱自清认为此诗主角为男子,非也。

(二)关于“兰泽多芳草”一句,朱自清称:“多芳草的芳草就指兰而言。”此诗的节令,有的学者以为是在夏季。朱光潜先生就说是在盛夏,大约是根据前有“采芙蓉”之句。笔者认为此诗的节令实则应为秋天。因为兰是在秋天里芬芳。《文选》[18]卷二十八陆士衡《短歌行》:“兰以秋芳”,注引《楚辞》曰:“秋兰兮青青”,此见《九歌·少司命》。《离骚》:“纫秋兰以为佩。”王注:“兰,香草也,秋而芳。”洪氏补注引《本草注》:“兰草、泽兰,二物同名。兰草一名水香。”《九歌·少司命》:“秋兰兮麋芜。”《文选》卷三《东京赋》:“芙蓉覆水,秋兰被涯。”注:“秋兰,香草,生水边,秋时盛也。”《文选》卷二十八潘正叔《赠河阳一首》:“流声馥秋兰。”《文选》卷三十一《杂体诗》录曹丕《游宴》诗曰:“秋兰被幽涯。”注引曹植《公讌诗》:“秋兰被长坂。”曹植此诗亦见《文选》卷二十。《文选》卷三十七陆士衡《谢平原内史表》:“使春枯之条,更与秋兰垂芳。”《文选》卷二十九曹子建《朔风诗一首》:“秋兰可喻。”注:“兰以秋馥。”傅玄《秋兰之篇》:“秋兰映玉池。”(映,本又作荫。当以作“映”为确。)《焦氏易林》卷十四《伤败·益》:“秋兰芬馥。”《文心雕龙·物色》:“骚述秋兰,绿叶紫茎。”嵇康《声无哀乐论》:“芳荣济茂,馥如秋兰。”张衡《怨篇》:“猗猗秋兰,植彼中阿。”傅玄《飞尘篇》:“秋兰岂不芬。”皆谓兰芳在秋天。“兰泽多芳草”明是指兰草,而非春天里的兰花。《左传·宣公三年》:“梦天使与己兰。”杜注:“兰,香草。”又曰:“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说文》:“兰,香草也。”《离骚》:“谓幽兰其不可佩。”古人所佩饰者为兰草而不是兰花。其实芙蓉花开也在秋天。可观羊士谔《玩荷》:“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韩偓《荷花》:“浸淫因重露,狂暴是秋风。逸调无人唱,秋塘每夜空。”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录联章曰:“尽喜秋时净洁天,……才人愿得荷花弄。”温庭筠《芙蓉》:“刺茎澹荡碧,花片参差红。吴歌秋水冷,湘庙夜云空。”陈至《赋得芙蓉出水》:“菡萏迎秋吐,夭摇映水滨。”刘兼《木芙蓉》:“是叶葳蕤霜照夜,此花烂熳火烧秋。”黄滔《木芙蓉三首》其三曰:“须到露寒方有态。”李白《古风》:“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明称荷(即芙蓉)为秋花。白居易《木芙蓉下招客饮》:“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开尽木莲开。”柳宗元《芙蓉亭》:“嘉木开芙蓉,……留连秋月宴。”郭恭《秋池一枝莲》:“秋到皆零落,凌波独吐红。”

李白《折荷有赠》:“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古人采莲亦在秋天。徐玄之《采莲》:“越艳荆姝惯采莲,兰桡画楫满长川。秋来江水澄如练,映水红妆如可见。”王勃《采莲曲》:“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戎昱《采莲曲二首》其二曰:“秋风日暮南湖里,争唱菱歌不肯休。”张籍《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凭船歌。”秦少游《采莲》:“若耶溪边天气秋,采莲女儿溪岸头。”陆龟蒙《芙蓉》:“莫引西风动,红衣不耐秋。”芙蓉有异名曰拒霜,故知此诗节令是在秋天。朱光潜先生认为是夏天的观点是不准确的。

(三)“同心而离居”一句,前人注解皆未透彻。吾谓诗人技法高妙,乃取典于《易》。《周易·系辞上》[1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文选》卷二十四陆士衡《赠冯文罢迁斥丘令一首》:“利断金石,气惠秋兰。”注引《周易》此语。前引曹植《朔风诗》:“秋兰可喻。”注:“兰以秋馥,可以喻言。”《楚辞·招魂》:“结撰至思,兰芳假些;人有所极,同心赋些。”可知古人常以同心与兰相配应。《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此叹息兰草变质从俗,故后文便称:“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变质的兰草已不能同心了。古人在夫妇的卧室里烧兰香,称为兰房或兰室,即借兰香喻夫妇同心。《玉台新咏》卷二傅玄《西长安行》:“今我兮闻君,更有兮异心。香亦不可烧,环亦不可沉。香烧日有歇,环沉日有深。”香当是兰草制成的香料。燃香发出兰草的芳香更可象征“同心”,今君既有异心,故香不可烧。《汉语大词典》仅仅释兰室、兰房为妇女的居室,似未尽其意。《敦煌歌辞总编》录《怨春闺》曰:“罗帐虚熏兰麝。” 兰麝为一种可烧的香料。钱起《画鹤篇》:“兰室絪缊香且结。”兰房、兰室是因室内有兰香而得名。这样理解,“兰泽多芳草”就与“同心而离居”先后相呼应,缠绵婉转之情更加深挚。古代文人常以芙蓉与兰草并举,常见于《文选》,盖因二者皆可表同心之意。如傅玄《秋兰篇》:“秋兰映玉池,池水清且芳。芙蓉随风发,中有双鸳鸯。”“鸳鸯”更是象征男女同心的常用意象。

我们附带论及:《楚辞·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宋人苏东坡《蝶恋花》有名句“天涯何处无芳草”。今人借用此典来表示异性知己到处有,但似乎少有人能知道其中理由。笔者以为芳草指秋兰,是同心的象征物。“何处无芳草”可象征何处无同心的知音[20]。

注释:

[1]参见《古诗十九首》,依据《文选》本,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2]朱光潜:《艺文杂谈》,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版;亦见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十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见《名家析名篇》,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4]徐中舒:《古诗十九首考》,见《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5]参见《西京杂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6]本文所引唐诗都出自《全唐诗》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文中不一一注明。

[7]黄征、张涌泉撰:《敦煌变文校注·伍子胥变文》,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8]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9]参见《四库全书》本。

[10]厉荃撰:《事物异名录》,北京: 版社,2000年版。

[18]萧统:《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19]参见《十三经注疏》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