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大熊猫的所有资料范文

关于大熊猫的所有资料精选(九篇)

关于大熊猫的所有资料

第1篇:关于大熊猫的所有资料范文

人类已经向别的地球上迁移。这时,我却收到了一个紧急通知,叫我立刻赶往成都,去抢救地球上最后一只熊猫(它已经得了重病)。我匆匆赶往成都,在路上,我想,动物园里不是还有许多大熊猫,怎么会是最后一只呢?

到了成都,我发现这里汇集了世界上著名的医学家,他们解答了我提出了所有问题。原来,动物园里的都是一些由高科技纳米合成技术合成的机器熊猫,这只唯一的真正大熊猫得的是“外条件不适症”。也就是说,它是由于自身生活环境遭破坏,而终究不能适应人类为其创造的人工环境而生病的,。这“外条件不适症”不光发生在动物身上,许多人也有这种症状。对人,医学界已发明了一种被称为“STI”的药物,但医学家不能确定这种药物对熊猫是否有效。因此他们把我找来了。

那只熊猫已经好几个星期不吃不喝了,现在单凭医生给它注射高能营养针来维持生命。医学家们都认为,长此下去决不是办法,叫我马上要拿定主意。

我只好马上打电话给国际卫生组织和世界遗传工程大学。不久之后,另两名遗传学家赶到成都,关于“STI”的所有资料也传真到了我的临时办公室。

我们三人认真地阅读了关于“STI”的全部资料。这时,又传来一个很坏的消息:熊猫病情恶化,这样下去,活不了几天了。我们马上做出决定,立即给熊猫服用“STI”……

三天之后,熊猫的病情大有好转,我们大家都十分高兴,医学家们也纷纷向我们表示祝贺。

几天之后,我正准备收拾东西回家。我又收到了一个通知,说是地球上人类的迁移工作已基本结束,让我和其他科学家共同护送熊猫飞往月球,原因是月球虽然离地球较近,但怕熊猫受不了长途旅行,同时也怕熊猫中途发生意外才需要我们护送。

谁知,就在飞往月球的途中,熊猫病情突然恶化。由于失重,“STI“不能很好地发挥疗效。

第2篇:关于大熊猫的所有资料范文

但直至今天,这块地的开工日依旧没有时间表。记者获得的最新消息是,这个有望成为国内第一条、国际第二条液晶面板10代线的项目,正有可能面临夭折命运。

中电熊猫10代线液晶面板工厂,是中电熊猫与长城电脑控股的冠捷科技旗下子公司Top Victory合资建设的,总投资额计划高达350亿元。

南京平板显示行业协会副会长薛文进近日向记者透露,中电熊猫目前仍在与夏普洽谈10代线技术合作事宜,但变数众多,如果10代线上马不成,最终结果很可能是“降级”,改为上马一条8.5代线。

作为全球10代线的技术垄断者,夏普曾经为中电熊猫建设6代线提供了全套的技术支持,但在10代线问题上,自鸿海集团入局后,夏普的态度就一直含糊不清。

这或许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在业界看来,中电熊猫涉足产业环境并不成熟的10代线,本身就是一次,即使成功上马,也有可能付出巨大代价。

鸿海搅局

中电熊猫10代线最早对外正式公开是在2012年4月底。消息一出,业界哗然,除了350亿元大手笔投资,如果计划实施,全球第二条液晶面板10代线的身份,足以让国内面板行业在国际上“扬眉吐气”。

振奋之余,业界开始质疑中电熊猫上马10代线的技术储备。为此,中电熊猫高层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放出消息称,在此次合作中,夏普也是参与者,虽然不出资金,但会负责10代线的技术支持。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一消息随后却遭到夏普方面的否认。在2012年6月夏普中国公司举办的一次业务说明会上,夏普常务执行董事、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菅野信行明确表示:“夏普官方从未证实相关的消息,到目前为止,夏普与南京10代线无任何技术与资金上的合作。”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电熊猫实际控制方)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夏普当时的表态令中电熊猫措手不及。因为在2012年4月,中电熊猫确实与夏普达成默契,双方还签署了一份技术方面的书面协议,只不过不是正式合同。

这位知情人士分析,夏普的态度陡然生变,与鸿海集团入局不无关系。

2012年3月,为解财务巨额亏损的燃眉之急,夏普宣布与鸿海集团结成战略联盟,鸿海出资8.09亿美元,通过4家关联公司持有夏普近10%股份。虽然双方的谈判还在胶着状态,但如果交易完成,鸿海将一举成为夏普最大股东。与此同时,鸿海还另外投资约8亿美元获得了夏普日本10代线46.5%的股份,拥有了这条10代线一半的产能和面板产品产出所有权。

“中电熊猫如果上马10代线,对鸿海将造成一定的冲击,在夏普内部拥有话语权后,鸿海方面自然不愿意用自己的资源培养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知情人士分析道。

此外,与中电熊猫共同出资的冠捷科技目前是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显示器厂商以及第三大液晶电脑制造商,与鸿海在这两大领域更是直接的竞争对手。鸿海向竞争对手提供技术支持的可能性同样渺茫。

2012年11月9日,参加十的中电集团董事长芮晓武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对外证实,“和日本夏普公司关于10代线的合作已经得到了发改委的批准,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确实延缓了合作的进行。”

8代线“复活”?

事实上,就夏普单方面而言,350亿大蛋糕并非让其不心动,之前在与中电熊猫的合作中,夏普已经尝到过甜头。

2009年9月,夏普就曾与中电熊猫和南京市政府达成合作协议,夏普向中电熊猫在南京转移第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同时,双方拟成立合资公司在南京建设第8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在当时,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南京方面的基本思路是,以6代线为基础,再导入夏普量产的全套8代线技术和全球唯一的10代线技术,进而推动南京面板产业走上新的高度。夏普则以转让技术和设备的方式,获得一笔超过125亿人民币的不菲收入——对其紧张的现金流无疑是一笔很好的补充。

但中电熊猫和夏普的合作始终缺乏一些运气。据工信部人士介绍,正是从2009年年底开始,北京、南京、广州、昆山、深圳、合肥等地的液晶面板项目扎堆上马,为了合理规划面板产业布局,防止产能过剩,相关部委将液晶面板项目由原来的备案制改为审批制,中电熊猫和夏普之前商定的借6代线获得8代线审批的路径也暂时被堵塞,8代线项目最终未能在第一轮的遴选中获批。

“8代线项目遇阻后,中电熊猫想直接跳过8代线,直接上马最新的10代线,这样做获得国家部委审批会更容易,在与京东方、华星光电等对手的8.5代线竞争时优势也更明显。但没想到在这个时间点却等来了鸿海的入局。”上述中电集团人士表示。

薛文进告诉记者,如果10代线开建的变数太多,中电熊猫或许会重启8代线,上马8.5代线项目。此一时彼一时,现在已没有当初8代线遴选时的惨烈竞争,8.5代线的审批会容易很多。

放手一搏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即使中电熊猫放弃10代线,选择其他高世代线,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夏普的10代线于2007年11月开建,夏普公司的公开资料显示,该10代线2009年投产,主要生产60英寸以及65英寸等大尺寸液晶面板。

有意思的是,此后5年来,作为面板主力供给市场的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众多企业对8.5代线的投资方兴未艾,对于10代线态度却极为谨慎。三星、LGD等企业虽然在2009年对外宣称要涉足10代线,但除口头表达意愿之外,也就再没有其他任何动作,以致于全球的10代线至今只有夏普一条。

“这意味着,夏普垄断了全球的10代线技术,”奥维咨询平板显示研究副总经理李秋纬表示,如果国内厂商上马10代线,就需要向夏普支付高额的技术转让成本,亏损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此外,尽管夏普的10代线技术已经是当前顶级的高世代面板线,但其成熟度不如8.5代线,良品率仅为60%左右。”李秋纬说。

除此之外,对于中电熊猫而言,另外一个风险,则是当前面板供应和电视消费市场的现状,与10代线并不契合。

最新的彩电消费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市场上主流的电视机尺寸是32至43英寸,总占比超过60%,而60英寸及以上产品(10代线最经济切割尺寸)占比仅为1%左右。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3-5年内,居民消费的主力电视尺寸仍会集中在40-50英寸,10代线的主要产品仍然不会是主流。

“中电熊猫上马10代线更像是一次对未来的。”李秋纬说。

第3篇:关于大熊猫的所有资料范文

大熊猫,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属熊科,现存的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等周边山区。2004年全世界野生大熊猫数量约为1590只。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深受全球大众的喜爱,2012年11月,最古老的大熊猫化石在西班牙出土,表明大熊猫的祖先或源自欧洲。

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思即为“像猫一样的熊”,记者们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所以,有很多科学价值,因而被誉为“动物活化石”,中国把它誉为“国宝”。如今大熊猫分布范围已十分狭窄,仅限于中国的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凉山局部地区。大熊猫栖息地的巨大变化近代才发生。近几百年中国人口激增和占用土地,很多栖息地消失了。

目前,我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活化石。大熊猫的存亡,早已为世人所关注。今后为保护和繁殖大熊猫,还需要继续寻找别的居住区,给熊猫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以使其物种延续。

第4篇:关于大熊猫的所有资料范文

140年后的今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柯高浩、柯文夫妇又来到了这里,为这“最不可思议的动物”带回了弥足珍贵的“出生证”……

神秘之旅一条隐藏秘密的小道

2009年2月26日上午11点,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柯高浩、柯文夫妇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文件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走下飞机时,这份有关国宝大熊猫最珍贵的“出生证”终于回家了。正是这份“出生证”帮助大熊猫敲开了国际大门,从19世纪发现大熊猫到现在的100多年间,西方的“熊猫热”一直持续不退,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一切,都源于140年前皮埃尔・阿尔芒・戴维在邓池沟天主教堂发现了大熊猫。

“我们要把大熊猫的‘出生证’放回那里,让世人知道大熊猫是从那里走向世界的。”成都不是他们的目的地,他们的目标是隐藏在大山深处的邓池沟天主教堂。两个多小时后,柯高浩、柯文夫妇在法国驻成都领事馆领事助理孙雅俊、中国科学院专家何芬奇、四川省旅游局巡视员孙前等人的陪同下出现在距离成都200多公里的宝兴县城。

“140年前的今天,戴维也走到了宝兴,但他走了八天时间。”何芬奇正在和胞兄一起翻译《戴维神父传》,对于戴维发现大熊猫的故事,他如数家珍。

“2月22日,向穆坪出发。多云的天空偶尔有几缕阳光透过云层。我们早上8点出发,向西走了26英里后……” 1869年2月22日,戴维从成都出发,沿着四川盆地的边缘到了邛崃,经西河的马湖、油榨等场镇后,到了芦山县的三汇场(现名大川镇), 在当地人的帮助下,他翻越了海拔3000多米的大翁顶,来到了宝兴县盐井乡,随后到了邓池沟教堂,整整走了八天时间。

邓池沟天主教堂又名灵宝神学院,是法国远东教会1839年派人到四川秘密建造的教堂。早在1802年,法国巴黎远东教会的周耶神父就开始在这里传教。1829年,周耶病逝并被安葬在这里,这里就成了川西天主教区的大本营。1839年,第二任神父德耶在这里广招信徒、弟子,这里便成了灵宝神学院(又称穆坪修院,骆书雅任川北代牧区主教时,又将穆坪修院迁至彭州白鹿领报修院)。戴维是邓池沟天主教堂的第四任神父。

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和轮回。2005年,又一个叫戴维的人(戴维・谢泊尔)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来实地考察、评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申报世界遗产项目。一年后,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此时的邓池沟天主教堂也已成为四川雅安市对外开放的宗教场所和旅游景点。

站在教堂所处的山腰向北望去,依稀可以看到气势磅礴的夹金山。教堂的背后有一条时隐时现的小路,这里地势险要,是古时川人或马帮进藏和往返成都的必经之路。

戴维走的正是这条小路。

这条今日已荒芜的小路,在西方人眼里成了一条东方的神秘之路, 戴维发现大熊猫的夹金山大熊猫栖息地便成了“上帝遗忘的后花园”。

是猫是熊冰川“活化石”横空出世

1826年,戴维出生在法国比利牛斯山区。在35岁的时候,他认识了一个生命中的贵人――法国科学院的汉学家儒莲。儒莲不仅向他介绍了古老而神秘、富于刺激的东方国度――中国,还为他引见了一些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家。此后,戴维便向往着到中国传教。1862年2月,36岁的戴维被批准到中国传教。从此,他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临行前,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米勒・爱德华兹交给戴维一项任务:帮助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到中国采集动植物标本。中国地域广阔而复杂,自然物种多种多样,驯化历史悠久而辉煌,被西方博物学家称为标本收集的“福地”、生物考察的“天堂”。从16世纪起,西方的生物收集者只要来中国,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无数的奇花异草、不尽的珍禽异兽,使西方探险家、搜集者、引种者每每满载而归,为博物学、生物学、分类学的完善和丰富增添了无法忽略的业绩,弥补了不可或缺的记录。

戴维神父是一名学识渊博、具有狂热献身精神的法国人,与其说他是一个虔诚的神职人员,不如说他是一名执著的博物学家。他始终认为,应该寓神学于科学之中,科考也是对上帝的贡献和莫大荣誉。于是,他抱着“探索真理就是认知上帝”的神圣信条来到了中国。

同年,戴维得到清朝政府同意,前往内蒙古考察旅游。在此期间,他收集了不少标本,利用回国休假的机会,把所有标本带回巴黎。凭借散布在中国各地的传教点,戴维的足迹从内蒙阿拉善到北京南海子,从四川宝兴到福建挂墩,其中最为可圈可点的当属在京南皇家猎苑目睹“四不像”(即麋鹿),在西南丛林遇见大鲵、珙桐、金丝猴、绿尾虹雉……特别是在川藏山地与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的不期而遇。戴维在中国西南腹地的考察,揭示了中国作为世界木本植物分布中心、多种农业作物发源中心,特别是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的结论,强调了中国生物区系的古老性和丰富性。

1865年,戴维被派往北京传教。在北京周边地区,戴维发现了不少欧洲少见的动植物,于是,他在传教之余采集、整理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动植物标本,并寄回巴黎,爱德华兹教授对此十分满意。不久,法国生物通讯协会吸收戴维为协会会员。这年夏天,戴维前往北京南部考察,在皇家猎苑里,他意外地发现了一种从没见过的物种――“四不像”(即麋鹿),于是将其制成标本带回巴黎。经法国动物学家证实,麋鹿确为世界罕见,博物馆为此发表了戴维的科研论文。

1868年11月,戴维经汉口、沙市、宜昌,进入四川,12月到达重庆。在重庆,在法国外方会传教士范若瑟家中,戴维得到一个令他喜出望外的消息:穆坪有个法国传教点,那里的生物物种极其丰富。一过完元旦,戴维就迫不及待地溯岷江而上,经壁山、隆昌、资中、简阳至成都,在成都的华西坝天主堂稍事休息后,在成都西北的彭县做了短期的标本采集。1869年2月,他起程前往穆坪这个令他成就丰功伟业的地方。

1869年3月11日,戴维记下了他生平第一次见到大熊猫皮的情景:“在我返回教堂的途中,这条山谷中的主要土地占有者、一个姓李的人邀请我们到他家去用茶点。在他家里,我见到一张展开的“黑白熊”皮。这张皮非常奇特,猎人告诉我,我很快就会见到这种动物。我听说猎人们明天就出发到野外去猎杀这种食肉动物,它可能成为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物种……”1869年5月4日,“我的猎手们在穆坪东部地区(今宝兴县东河一带)守候了两个星期,为我带来了一只‘黑白熊’和六只仰鼻猴,这只‘黑白熊’特别可爱。”当地的猎手们第一次为戴维捉到了活体“黑白熊”。戴维很有可能就是在这里为这种“最不可思议的动物”称体重、量身材、检查健康状况的。这憨态可掬、滑稽可笑的动物使戴维惊喜得不停地“感谢上帝”。新的发现令戴维极度兴奋,他将这一消息告诉了爱德华兹教授,并附上描述“黑白熊”的书面报告。戴维本想将这只活体“黑白熊”送回巴黎,没想到“黑白熊”经不起运送途中的颠簸和气候变化,不幸死于半途,戴维只好将毛皮标本送到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戴维关于“黑白熊”的描述报告当年就在博物馆《新闻公报》上发表了。报告是这样叙述的:“‘黑白熊’,据我的猎人讲,其体形大,耳短,尾很短,毛较短,四足下有很多毛。颜色为白色,耳朵、眼圈、尾尖和四肢呈黑褐色,前肢黑白部分向肩胛延伸,在背脊上汇合成带状……我刚获得一只幼体,并见过成体的皮,毛色均相同,颜色分布也一致。我从未见过这种动物,这会不会是一个新物种呢……在过去的20天里,我雇佣了20名猎人来猎捕这种奇特的熊的成体。”

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将这张熊猫皮展出后,无人能识。根据兽皮,人们看到它有一张圆圆的大白脸,眼睛四周有两圈深深的黑斑,像是戴着一副墨镜。于是,有人断定世界上根本没有这种动物,皮是假的;也有人说它是一种奇异的熊。爱德华兹教授经过对“黑白熊”毛皮和骨骼的仔细研究,发现戴维在物种的判定上出现了错误,“黑白熊”不是戴维所认定的熊属类,而是与小熊猫相似的另一种熊猫。爱德华兹教授在1870年发表的论文中这样写道:“就其外貌而言,大熊猫的确与熊很相似,但其骨骼特征和牙系统与后者的区别十分明显,而与小熊猫和浣熊相近。这一定是一种新属,我将它命名为‘大熊猫’。”

继发现大熊猫之后,戴维还采到了冰川时代的“植物活化石”珙桐和“昆虫活化石”大卫两栖甲的标本。

戴维离开邓池沟教堂时,他的行囊中是大批动植物标本。当地的传教士帮助他将一箱箱标本走水路经重庆运到上海,再运回巴黎。遗憾的是,这期间正赶上英法战争,一些标本在邮寄途中丢失了。据戴维自己统计,他一共采集了3000号标本,而实际运抵巴黎的却不足2000号。

大熊猫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西方学者的猜测得到了证实:在遥远的东方,果然存在着冰川时代的“动物活化石”!戴维,这个来自19世纪中叶的法国传教士,从此让世界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中国西南这片森林密布的崇山峻岭。

辗转索求一纸“出生证”终于回家

1872年,戴维在中国病倒了。两年后他退休回国,身体才慢慢恢复过来。从此,戴维再也没有来过中国。

1877年,戴维的两卷著作《中国之鸟类》公开出版,书中记载了他发现的772种鸟类,其中有60种前人从没发现、报道过;书中还有200个种类的哺乳动物,经鉴定,其中新的种类有63个。1884~1888年,戴维的又一著作《戴维植物志》公开出版,书中记载有他搜集到的世界罕见的植物品种。他的这两本书,成为后代学者到夹金山科学考察的“探秘宝典”。

2001年11月,在戴维诞辰百年之际,他的故乡――法国埃斯布莱特市亲友团在市长戴海杜的率领下来到宝兴县邓池沟追思先贤。他们的到来,引起了时任副市长孙前的关注,一位法国市长为什么要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到四川宝兴邓池沟?一个法国人,跟中国的大熊猫有什么关系呢?

2002年11月,孙前带队赴法国访问戴维故乡,并在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见到了宝兴大熊猫标本及相关资料,这正是当年戴维神父从宝兴带回的那只大熊猫标本。孙前详细了解了戴维在中国的神秘之旅,遂萌发了一个念头:雅安是大熊猫的故乡,更是世界大熊猫文化的策源地,如果能把当年戴维发现大熊猫的报告和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兹的鉴定报告这两份文件送到大熊猫首发地的话,将赋予世界自然保护地核心区的夹金山更加厚重的文化符号。

于是,孙前一有机会就辗转游说,四处央求,法国大使馆、法国驻成都领事馆、在法国工作的中国人、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然而他的努力却没有一点回音。

后来,孙前卸任雅安市副市长,调任四川省旅游局巡视员,但他求索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2008年,孙前求索大熊猫“出生证”的故事感动了中国科学院鸟类研究所专家何芬奇。何芬奇找到了他的朋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柯高浩、柯文博士夫妇。经过他们的努力,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答应将那两份文件送给邓池沟教堂。在戴维发现大熊猫140周年之际,柯氏夫妇从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取得了那两份文件,并接受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委托,专程从法国飞到中国,代表博物馆把大熊猫的“出生证”送到四川省宝兴县邓池沟。

2009年2月27~28日,这批珍贵资料的捐赠仪式分别在宝兴县邓池沟天主教堂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举行。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将戴维神父所寄大熊猫标本致学术界的报告和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兹的鉴定报告复制件捐赠给了宝兴邓池沟天主教堂。

第5篇:关于大熊猫的所有资料范文

市场地位市场赶超者

失败关键1.标王当早了――在巨头林立的手机行业,弱小的熊猫在2002年底还是国产手机中的小品牌,而它却以1.0889亿元的天价豪赌央视2003年广告“标王”,有标王之名而无标王之实。

2.换将换迟了――2003年初,熊猫手机15天连换5位老总,此时换将显然太迟。不仅因为当了标王成为明星放大了负面效应,且赶在两节之前,影响了销售队伍的稳定,也错过了销售旺季。

3.费用花高了――一开始,熊猫手机就意欲成为国际品牌、定位高端市场,因此在广告、研发和终端建设都投下了血本,但其收益并未能相应增长。在资本市场看来,“费用太高”正是熊猫手机的一根软肋。

市场结局南京熊猫2003年中报显示,在2003年上半年其手机销售总额为13.06亿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九,在国产手机中排名第五,但仅占2%的市场份额,在手机市场上仍然滞留在第三阵营中。2003年年底,信息产业部统计表明,熊猫手机市场占有率退居第十一位。

案例背景南京熊猫在手机领域是起步早,进步慢。1990年,南京熊猫就开始做手机,但直到2001年,熊猫生产的手机总共不过330万部,其中自有品牌只有50万部,且市场表现不佳。2002年底熊猫手机以1.0889亿元的天价夺得了央视2003年广告“标王”,随后,又耗资上千万元请来巨星梁朝伟担纲广告代言人,加上在地方台的广告投入,全年广告预算高达2亿元。而搏得“标王”之后的熊猫手机曾在15天内连换5位老总,并着手进行渠道建设和中高端手机市场形象的塑造。但2003年中报显示,南京熊猫2003年上半年移动通信产品收入13.06亿元,销量为150万台;每部手机平均售价约871元,毛利率仅9.54%;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九,市场份额为2%。同期,波导为600多万台,TCL为500万台。从中报可以看出,熊猫手机在成为“标王”之后,整体营销费用抬高,而市场份额仍然很小、平均售价和毛利率低,其在营销上的投入与收益不成比例,而其所极力打造的市场形象也并没有收效。

熊猫“标王”营销败笔解析:

在手机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熊猫手机的市场营销节奏调整的不好,该快的不快,该慢的不慢。在营销渠道和营销队伍的整合上,慢了一拍,而在“众矢之的”的标王上却盲目砸钱。只图了虚名,内功没有跟上。因而营销投入虽大,但其收益却极为有限。

败笔一:“标王”当早了

2003年,有36家厂商一同逐鹿中国手机市场,以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索尼爱立信、三星、LG、NEC、松下、三洋等为代表,几乎所有的欧美日韩强势品牌都登陆中国市场;同时,波导、TCL、康佳等国内巨头更是摩拳擦掌,手机市场硝烟阵阵,市场竞争高度白热化。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熊猫手机频频出手,先有1.0889亿元的央视2003年天价“标王”,后有耗巨资请的红影星梁朝伟出任广告代言人,全年广告预算更是高达2亿元,开始了一场标王豪赌。但产能不高的熊猫手机虽夺得了广告冠军,但在市场份额和销售额上却只能算是手机市场的小弟弟,充当着一支没有多少影响力的后备军。“夺标”之后的熊猫手机的市场表现除了一“名”惊人外,连风光一时都谈不上。在巨头林立的手机市场,弱小的熊猫手机在实力尚不够强大的情况下就越过了排在前边的一长串巨头而一步登天,先拿“标王”,后做市场。但现在的中国手机市场是一个相对成熟、理性的消费市场,消费者考虑最多的厂商技术实力、生产规模、产品设计等硬指标,由于存在着明显的市场领先者,仅凭一个标王的牌子是唬不住人的。

败笔二:换将换迟了

在手机市场上,包括TCL、波导、康佳等巨头在内,国内手机厂商的软肋就是技术。于是,国内手机厂商纷纷在技术以外寻找突破,把重点放在了营销渠道的建设上。

熊猫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夺标之后就开始对营销队伍进行调整,首先拿高层开刀,15天撤换了5个老总。但熊猫整合营销渠道的时机没有选好,一是当时刚刚夺标不久,倍受外界关注,熊猫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媒体放大,但熊猫此时没有给予外界充满信心的表现,而是忙着换将,使得外界对其人事变动猜测不一,动摇了市场信心,对其刚刚提升起来的知名度没有增益反有损害。二是当时正处于元旦、春节购物高峰期前,高层的人事变动影响了销售队伍,也影响了产品销售。在销售旺季来临之前,这么做显然得不偿失。如果熊猫在夺标之前进行换将和渠道整合,配合随后的夺标行动,其市场的正面意义或许要好得多。而熊猫却在年初才着手行动,自然是晚了点。

败笔三:费用花高了

在研发、制造和销售都不领先的情况下,急于求大求高的熊猫手机却把目标锁定了中高端机型,在这个前提下,熊猫手机不得不采取高举高打的策略,在广告、研发、终端建设等诸多环节都进行了大笔的投入。除了全年数亿元大额广告投入外,仅2003年上半年,熊猫手机新开发的8款手机光在研发上就投入了2亿元;在渠道建设上,熊猫也下了血本,2003下半年其计划在销售终端建设方面的投入就高达6000万~7000万元。熊猫的一系列做法引来了资本市场隐忧,业内人士指出熊猫的“费用太高”。

第6篇:关于大熊猫的所有资料范文

[关键词]资本主义;动物资本;垃圾动物;动物保护;纪录片;生态批评

一、前言

王久良的电影《垃圾围城》(2013年)一开场就让观众陷入一种道德震惊:在北京周边不为观众所知的一个个垃圾堆旁,羊群吃着垃圾,它们的“牧羊人”也在一旁帮着它们戳开塑料袋以及泡沫塑料箱。这些羊群饥不择食地咀嚼着它们能找到的一切东西,包括生菜残梗,鸡蛋壳等残余物。更让人震惊的是它们咀嚼塑料袋的场景。羊群狂吃垃圾的骇人场面,重新唤起克里斯・乔登(Chris Jordan)在太平洋中途岛拍摄的信天翁体内的塑料残骸。这些促使我们必须认真检视简・本内特(Jane Bennett)关于“模糊的者”的论述,因为消费者很多无心的行为,如丢弃像塑料袋一样无足轻重的东西,可能对动物以及我们自己脆弱的生态系统都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更凸@出当前人类纪中人类对动物的道德责任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动物都被卷入以市场为导向的意识形态以及当今失控的现代化浪潮中。这一事实反驳了约翰・伯格(John Berger)的动物在现代社会中销声匿迹的宣言,而证实了兰波(Arthur Rimbaud)的“动物在未来的人类社会中将无所不在”①的预言。

在资本主义体系(不管是体制化的、半体制化的、非体制化还是非法的,如生物医药行业,大型跨国肉类养殖与屠宰场,非法动物买卖和贸易等)下,动物被视为有价值的资本或者无用的废物。动物与垃圾渊源甚早。15世纪初西方的“垃圾”(garbage)一词已经揭示出动物与垃圾这一概念的渊源: 英文里的garbage指的是食物动物不被人类食用而被丢弃的部分,如内脏。由此,我们可以延伸出一个与动物直接相关联的“垃圾”论述,即我称之为“动物垃圾”或“垃圾动物”来将垃圾论述与动物论述联结起来。此“垃圾动物”论述与尼可・舒肯(Nicole Shukin)的“动物资本”论述有一个对话的空间,或者作为一个互补①。所以,本文先以尼可・舒肯的“动物资本”这一概念来帮助理解资本主义与动物是如何层层交集在一起的,并申论资本主义、动物与电影工业三者之间的纠缠关系。由于资本主义和电影工业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多半牵涉到广泛的动物回收利用(无法再利用的即为“动物垃圾”),“救赎”这一概念自然而然地适用于思考纪录片(尤其是数字电影)在救赎电影此媒体中扮演的角色。这里的“救赎”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指的是如何将动物从资本主义循环中解放出来,还原其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而不是将其视为物化的动物资本或动物垃圾;第二层是指纪录片和数字媒体如何为电影工业提供一个更宽广、不局限在影片内容和主题中来思考“动物救赎”的可能性。

我由舒肯的“动物资本”转向“垃圾动物”来探讨动物保护纪录片里的动物保护行动与影视修辞策略。在通过纪录片追溯“动物资本”和“垃圾动物”在当代社会的情形时,我尤其关注动物保护主义者们所运用的“希望”(hope)话语和策略。动物保护纪录片中常常充斥着的忧郁基调,无意中扼杀了拯救和改变现状的可能性话语。因此,我们有必要呼吁使用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叙事策略②,并且电影媒体或可视化技术在建构“希望”话语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罗布・尼克松(Rob Nixon)呼吁用创造性的策略来展示慢暴力,那么我们下一步要考虑的是:在揭露残暴的资本主义技术与体制对动物无形或隐藏的结构暴力与慢暴力后,电影制作者如何让观众不陷入沮丧、抑郁、“同情疲劳”甚至无感的情绪氛围中,而是让观众心生温暖、希望、对种族间的关爱以及对未来万物平等乌托邦实现的乐观。

电影的救赎力量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里所使用的救赎概念并非资本主义式的救赎,如以环保、可持续的再生能力为名义的提炼与加工工业,将多余无用的动物部分继续转化为可利用的的材料。恰恰相反,我认为,电影尤其是行动式的纪录片,是一个有力的调查和观察工具,具有解放动物的能力。纪录片的涉入可以让电影打破生物资本主义(bio-capitalism)吞噬动物血肉的恶性循环。“动物保护行动主义模式”的纪录片不仅能够揭示动物苦难和不公的原因,也可以展示所有生物――不论其有无生命――都享有的尊严、活力和情感。

二、理论探讨:错综纠缠的动物资本、垃圾和电影媒体工业以及希望/救赎论述

电影能让我们看到在其到来之前,我们没有预见到,甚至也许无法预见到的东西……通过电影来努力体验这个世界,我们确实将世界从休眠状态和虚拟的不存在状态中救赎出来……电影可以被视为一种尤其是用来促进对物质现实的复原的媒介。③

作为一种涉入的媒体工具,电影有着不容忽视的行动力,因为它具有改变观众观影感受和行动的作用。库纳・沃赫拉(Kunal Vohra)的《塑料奶牛》(印度,2012)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塑料奶牛》是一部时长37分钟,关于塑料污染及其对在印度被尊为圣物的奶牛具有毁灭性影响的纪录片。电影缓慢地叙述开来,直至高潮动手术部分:一头中等大小、独角奶牛的瘤胃被剖开,展示出它体内隐藏的慢暴力证据――53公斤混杂在一起的未被消化的东西,其中有塑料袋、气球、皮革制品。所有这些物质都会导致动物们缓慢而痛苦地死去。看完这部电影后,观众再也不愿以这种方式来观看印度的奶牛(延伸开来,应该是所有吞噬垃圾的动物)。通过这部影片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这一问题的规模之大:每一头奶牛都在吃塑料垃圾,并且每头奶牛瘤胃内携带的垃圾量可能相当于一名成年女性的体重。不管是中途岛被塑料填满的信天翁尸体、北京的垃圾羊、山东荣成天鹅湖的垃圾天鹅,还是印度的塑料奶牛以及其他吞噬垃圾的动物,它们都只是动物肉体深陷于失控的垃圾海洋中的部分例子。

如上述指出,英文里的“垃圾”(garbage)一词与动物息息相关(原来指的是被丢弃的动物内脏),在资本主义系统中可以指涉动物的负剩余价值,这种价值不再有任何用处,回收到系统内进行再利用也可能是有害的,所以需要被清除①。这些动物垃圾就是德里达(Jacques Derrid)所说的“法律之外的存在”,或是保罗・谢泼德(Paul Shepard)所说的“边缘动物”。它们也是波兰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d Baumen)所说的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人类垃圾”或“无用的人类”的动物版本。鲍曼写道:“这些人是‘多余的’,不能或没人希望他们被认出来,被允许生存下去。”②“垃圾动物”这一概念也揭示了一个正浮出水面的全球现象,向我们讲述了当代动物是如何在全球市场中既陷入全球资本主义圈子,又陷入一个废弃的体系以及废弃的基础设施中。更深入来看,垃圾动物现象揭示了一个与现在的经济体系息息相关的更大、更本质的问题。在现在的经济体系中,正如卡里・沃尔夫(Cary Wolfe)、尼可・舒肯、罗西・布拉伊多蒂(Rosi Braidotti)等人的作品所揭示的一样,动物的肉体通过不同的控制形式,已经与其他物质混杂在一起了。这反过来又呼应了罗西・布拉伊多蒂的观点,即“当代的资本主义是‘生物政治化’的,因为它意图控制所有的生物”③。

布拉伊多蒂的观点与舒肯的“动物资本”相呼应。舒肯的“动物资本”讲的是,在动物(被用来充当原材料)进入一个封闭式的物质交换圈(“生产―消费―循环”)后,动物在此圈内永无止尽地被“回收”为资本,重新进行生产④。为了警告人们关于回收动物逻辑的危险性,舒肯写道:“起初围绕动物提炼与加工工业而发展起来的回收逻辑,可能是以一种提倡物质使用效率和废物回收的生态伦理观来完善过度生产与过度的商品消费,但是这种伦理观却暗中巩固了资本主义体系的可持续性。”⑤(也就是她所称之的“资本主义式的救赎”)舒肯引用马丁・奥康纳(Martin O’Conner)的话补充道,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条件的复制不仅是对利益与积累的威胁,也对社会和自然环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本身的可行性构成了威胁”①。尽管舒肯认为,“动物提炼与加工工业的经济和文化逻辑无非超越动物为滋生资本的生产力这样的逻辑”②,然而她仍然提供了抵抗的希望。她所说的“抵抗的希望”求助于自然的施动能力(agency),与简・本内特在物质生态批评中提出的具有干扰性的“活力物质”③这一观点相似。在物质生态批评中,本内特将“敌对的生命”(如疯牛病)看作是奥康纳所说的在一个密闭圈内爆发的“自然的抵抗”的例子。将“抵抗的希望”这一观点进行这样的理论化,能进一步阐明家畜的再生能力,或者是动物的能力。

电影(尤其是纪录片)可被看作是一种抵抗或逃逸形式,因为它具有挑战主流消费意识,探索或者处理不同的偏离消费至上的意识形态路线。它也具有终结“生产―消费―回收”循环圈的潜能,进而解放动物。除还原消费者不愿面对的真相之外,摄影机的镜头帮助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消费―回收”的循环圈。若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是一种救赎环境或物质现实的媒介,如他写道:“电影可以被视作一种复原的媒介,尤其是在促进复原物质现实面向。”那么在本文中,我将他的现实复原与救赎概念延伸到动物的现实、复原与救赎,进而探讨此电影、纪录片媒介如何为解放动物行动带来希望,实践一个众生平等的乌托邦。

然而,作为一个救赎的媒体,我们首先必须承认,电影曾一度是资本家屠杀动物的帮凶。唯物主义电影研究学者们指出了早期电影、动物和资本主义三者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可以说,电影媒体或工业就是一种动物肉骨化、为资本主义服务的工具。动物生理知识、解剖技术、电影视觉科技与资本主义生产管理的建立紧紧联结在一起。例如,舒肯就曾提到讲求效率的科学管理资本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 W. Talor,1856―1915)如何“拍z了劳工在劳动时的身体移动,并且将其放大产生一系列短暂的静止片段,这使得隐藏在每一个微小动作中的无效动作清晰可见”④。“这其实就是去除无用的或是没有必要的操作,重新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微型流线形的劳动生产模式”⑤。此处提到的移除动物内脏、保留有用的部分跟电影剪辑有异曲同工之妙。世界各地的血汗工厂也是来源于这种泰勒主义,其目的是通过移除“无用的或是没有必要的操作,重新建立一个系统化的微型流线形工厂”⑥,以此来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减少以及去除多余的操作,与移除动物身体上没用的部分是如出一辙的。换句话来说,泰勒的这种实验在欧洲的早期烹饪中就可以找到先例(正如“垃圾”这个词的词源学历史所暗示的那样)。舒肯总结道,垃圾(作为一种负剩余价值)“是时间―移动技术(time-motion technology)以及欧美资本合理化规则的产物,而不是一种早已存在的可永久使用的价值”。因此,“时间―移动”技术是资本家剥削人类劳动、而后又剥削动物躯体的同谋者(比如屠宰场的发展以及爱迪生用电刑杀死一头大象)。

除此“时间―移动”技术外,电影的物质性还依赖动物的身体。电影胶片的材料是明胶,一种通过煮熟动物(通常是牛或猪)的皮、骨头、软骨或是兽皮而获得的蛋白质。所以,在陈述电影如何救赎动物时,我们得先理解早期资本家如何运用电影媒体来学习模仿动物生理构造,进而更有效率地奴役屠杀动物。我们同时也必须理解传统胶片物质与动物的渊源。在这样的视角下,把电影当成一种救赎动物的媒体(如动物行动纪录片企图借由行动来揭发资本主义社会对动物的不为人知的暴力与屠杀),亦带有某种神圣的自我救赎意味。除了动物行动纪录片之外,当代的数字电影(相较于赛璐珞胶片电影而言)提供了另一种“自我救赎”的思考途径。由于数字电影并不需要动物成分,所以数字电影的出现一反传统赛璐珞胶片电影在生物资本主义政治里扮演的剥削动物的共犯角色,而不仅仅只是简单地充当一种揭示工具或呈现工具。

在本文接下来的部分,我将列举不同的动物群体――包括宠物和野生动物,并将其作为动物资本或是被回收的垃圾动物的例子,以此来探讨这些动物群体的生命、完整性和尊严是如何通过动物保护主义以及纪录片的干预得到救赎的。

三、动物保护纪录片及其救赎与希望案例分析

(一)宠物狗/宠物猫消费以及纪录片中的抗议:动物尊严

随着经济增长不断创造出更多拥有高水平可用收入的资产阶级精英,宠物产业成为中国欣欣向荣的最新产业之一。据欧睿国际的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宠物市场,拥有2700万只宠物狗以及1100万只宠物猫①。然而在不断繁荣的宠物文化中,日益增长的动物数量可能促使人们以节日庆祝传统和当地风俗习惯的名义将吃狗肉这一行为商业化。在中国,吃狗肉这一风俗可以追溯到汉朝,随后又历经几番衰落与兴盛,最近吃狗肉又成为一种节日(据新浪新闻)。例如,在2009年开始的一年一度为期10天的玉林狗肉节期间,大约有一万到一万五千只狗被吃,并且这其中大多数的狗是偷来的家养狗/宠物狗,或是从小区以及山村走失的流浪狗,而不是像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是来自于专门养狗的农场,因为事实上,养狗供人们消费并不是一件高收益的工作(据亚洲动物基金会的调查)。故事片《卡拉是条狗》(2000年)反映了现代北京社会中人与动物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涉及盗狗、城市中的狗肉黑市以及狗很容易受到伤害这一系列问题。

被盗的流浪动物和宠物是宠物产业以及宠物文化的副产品,并且也是供应猫和狗的市场以及餐馆最便宜的货源。这让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回收圈中的一个例子:流浪动物(即资本家所说的“负剩余价值动物”,也就是走失、被抛弃、野生的动物,正是偏离了城市中的资本主义生物政治轨道的那些动物)和宠物(它们在后工业或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有可能成为家庭中的成员)作为动物资本被回收到资本主义肉食市场经济中,变成菜肴或是火腿,它们的皮毛经过加工也被用来交易。在这个封闭的资本主义经济圈中,动物的每一部分都得到充分的利用,任何的浪费行为都被小心地避免了。

众所周知的玉林狗肉节让吃狗臭名昭著,与之相比,中国人吃猫在国内外还未被熟知。在中国,盗猫以及非法贩卖猫已有20余年的历史,并且这条贸易网传播到了15个省份,涵盖了吃猫产业的方方面面,包括盗猫、输送、销售以及消费。也就是说,与吃猫有关的各个环节已经形成一条紧密联系的产业链。在一次采访中,艾未未谈到了这条猫交易链,他说道:

我们希望将猫的非法贸易的方方面面都拍摄出来,比如猫为什么需要被保护,如何保护它们,盗猫者是一群什么样的人,猫是如何被虐待的,猫交易中的链生产(即运输路线)是什么样的,人们又是如何处理猫皮的,吃猫肉的餐馆长什么样子,贩卖猫的人对吃猫的态度如何,还有动物保护法所面临的各种困难等方面。①

纪录片《三花》正好揭示了国内的这种贩猫产业链。郭克在收到一位动物权益保护者的电话后,开始调查这种地下生产链以及动物权益保护者的活动。在电话中,这位动物权益保护者请求郭克陪同他们一起去解救一群面临伏击危险的大猩猩,以及在一个高速公路收费站被劫持的两卡车被困在小笼子里的400只猫。这些猫正被运往广东,随后会被卖给那里出售猫肉的餐馆。在《三花》这部电影中,郭克展示了他这次经历的多个方面,好让观众对贩猫产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其中包括猫保护者与警察之间的矛盾,他们与善良、热心、致力于保护猫的“猫阿姨们”之间的谈话,餐馆工作人员以及消费者对杀猫、煮猫和吃猫的态度与看法。

《三花》与《卡拉是条狗》有很多不同之处。这部未经删节的纪录片围绕吃猫这一行为的伦理、残忍与安全,提出了许多重大的政治与文化问题。同时,它也让人思考如何更好地展示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现象。为了平衡杀猫以及虐待猫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导演并没有过分刻画那些暴力场面,因为他要拯救的不仅仅是动物的生命,还有它们作为万物生灵的尊严。电影的后面部分讲吃猫以及猫交易链中猫受到的耻辱和人们对它们的残忍行为,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影片的开头(关于艾未未工作室的一只名为“三花”的猫)突出了救赎这一主题,即动物的个体性、美丽以及尊严。“三花”在影片中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影片中猫的名字;二是指一种毛有三种不同颜色的猫;三是指动物皮毛交易中一种毛的名称。电影开片描述猫在户外活动的场景,并且通过一系列慢动作以及特写镜头让观众领略到动物的尊严、优雅以及美丽。赋予动物尊严,善于发现它们的美丽和优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体现了我们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所拥有的尊严、美丽以及优雅。m迪・马拉默德(Randy Malamud)指出:“为了保护人类自己的尊严,让人类成为生存在地球上的好公民,我们需要重视所有和人类平等拥有整体性、重要性以及精神的动物们的尊严。”②

和《卡拉是条狗》一样,《三花》揭露的也只是地下猫狗贸易以及猫狗偷窃现象中的冰山一角,并提出动物权/生存,吃猫/狗行为的正当性和跨国动物伦理等一系列问题。《三花》这部电影拯救动物的方式之一就是:在它们经历了非人道的折磨之后,重新赋予它们尊严,并且呼吁人们尊重所有生物。此类跨物种关怀、动物尊严和尊重主题,正是目前处于经济繁荣鼎盛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需要正视与培养的。

(二)中国熊的跨国纪录片:打破动物贸易生产链的希望所在

受到传统中医里普遍存在的图腾信仰的影响,人们获取熊体内的胆汁以及熊掌等身体部位已经有2000余年的历史了③。东亚国家,比如中国、越南、韩国、老挝等,一直以来都在捕杀或是养熊,包括棕熊以及亚洲黑熊(又称月亮熊),以此来获取它们体内的胆汁。作为一种动物资本,熊身上的胆囊、爪子以及他们的幼崽都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据说胆汁能治疗“绦虫、儿童营养不良、宿醉、感冒甚至是癌症”④。由于过度繁殖熊,熊胆汁如今甚至可以在中国生产的润喉片、洗发水、牙膏、酒以及茶叶中找到。

为了从活着的熊体内提取胆汁而将熊从小养到大,这一做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朝鲜。中国政府也采取这一措施来防止人们为了获取熊胆而捕杀野生熊。然而这个合法的、制度化的措施并没有阻止人们捕杀野生熊来获取熊胆,反而导致熊胆的商业需求以及器官贸易的激增。熊胆需求的增长同时也与中医药的全球化有关,很多这样的中药药材现在在世界各地的亚洲药店里都能买到。从这一方面来看,人们对熊的消费与吃猫、吃狗是不同的,因为人们对熊的消费以及与此相关的保护行为都是跨国的。在一次采访中,导演们透露熊养殖是一个暴利行业,并且有非常成熟的生产链。一些养殖场会养母熊,专门用来配种和生育幼崽,幼崽长到三四岁的时候,养殖人员就会从它们体内提取胆汁。熊身上的任何一部分都会被充分利用起来,以熊胆汁为原料做成的各种产品也会被输送到海外,尤其是越南。在过去的4年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更让人担忧的问题,那就是熊养殖场假借合法的名义,从事非法的器官贸易,而且他们交易的不仅仅只是熊的胆汁,还有毛皮、熊掌以及体内的脂肪。熊肉的价格是每公斤60元,而一只熊掌的价格就超过1万元人民币,熊身上其他的部分,如脂肪和骨头,则被当作了食物①。

英国的谢罗便臣(Jill Robinson)女士是投身于熊保护事业最突出的一员,她是亚洲动物基金会的创始人兼行政总监。这个组织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将熊从熊养殖场中解救出来,根除养熊取胆的做法,提高中国以及越南的动物的生存环境。在2000年,谢罗便臣女士和中国政府达成协议,为从熊胆汁交易产业中解救出来的熊建立一个保护区。这是中国政府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签署的第一个相关的协议。《月亮熊:通往自由的旅程》这部电影的部分片段就讲述了罗宾逊如何参与中国的救熊事业的感人故事,并且这一经历对她的人生意义重大。在电影中,她提到自己与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母熊的亲密接触,这一经历促使她作出了改变人生的决定。

因为不仅只有在中国才拍摄有关熊的纪录片,所以此类纪录片颠覆了电影与国家紧密相联的观念。在本文中,我认为有关熊养殖产业以及中国和越南保护熊的行为纪录片是一种更为复杂的跨国纪录片。它们促使我们从世界范围内考虑动物或环境问题,并且将虐待动物现象看作是一种全球问题,而不是一种地方性的、只需要当地的保护主义者或是电影制作者来努力解决的问题。

目前已有几部关于熊养殖以及动物保护主义者拯救动物的纪录片,大多由亚洲动物基金会拍摄或资助拍摄,其中有《月亮熊》(2012)、《月亮熊:通往自由的旅程》(2014)、《耻辱的笼子》(澳大利亚,2012)以及《地球上的月亮熊》(意大利,2016),除这些纪录片之外,社交媒体上还有不计其数的相关视频。《月亮熊》被认为是美国纪录片《血色海湾》的中国版本,由三名中国记者执导,揭露了中国的养熊取胆产业以及器官贸易。这些熊胸前有一片呈月牙形的毛,因而被称为“月亮熊”或“白凤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月亮熊列为易危物种,并且根据《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它们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耻辱的笼子》直接讲述了从山东一个熊养殖场解救出来的10只熊的故事。该片的导演是澳大利亚的马丁・基尼斯(Martin Guinness),拍摄组的相关人员跟随解救人员一路来到山东的一个熊养殖场,将10只熊解救出来,然后运送到四川成都的保护基地。《地球上的月亮熊》是由两位独立的意大利电影制片人与亚洲动物基金会共同执导的一个志愿项目。这部短影片讲述了位于越南首都河内之外的塔姆陶熊保护区(或越南熊救援中心),以及熊被解救后恢复正常生活的过程。

不像大多数动物保护主义者或宣扬动物保护的纪录片,制作拯救熊的视频的动物保护主义者们所采取的策略并不是借助动物受折磨的可怕场景,将它们的死亡以及痛苦扩大为人们对工业生产链上的动物的盲目崇拜的一部分,以此来动员人们采取行动①。乔纳森・伯特(Jonathan Burt)谴责这种利用动物苦难的行为,正如在剪辑过程中,剪辑者趋向于选择很血腥、可怕的场面,借此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获得政治P注。他认为,这种行为与商业电影所采用的策略并无两样:“借助虐待场面是将二者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方面:这将各种虐待行为的复杂性简化为其对动物躯体的影响,使电影呈现出将多种让人震惊的画面混合在一起的蒙太奇效果。”②伯特赞同简・贾尔斯(Jane Giles)的观点,即动物被折磨、杀害的场景“成为了饥渴的虐待狂们的一个替代品”③。伯特还提出了屠宰场的美学以及距离观点。他写道:“寥寥无几的电影会真正探索这些启发人的虐待场面与文化中的其他方面之间的联系,相反,大多数的电影更倾向于强调它们之间的距离。”④伯特认为,用一种隐晦的、有距离感的眼光来看待虐待动物的行为,不仅不能为观众提供完整的背景,而且还趋向于美化暴力。我赞同他的这一观点。事实上,我认为这种分离感或距离感可能是由人们本能地避免探索二者之间的联系,以此来保护自己免受创伤的这一心理机制造成的。毕竟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很容易对其他动物的痛苦产生同情。

我认为,亚洲动物基金会执导的这一系列关于拯救熊的纪录片所采取的有效策略之一,就是从对暴力的极力渲染(也就是屠杀场面)转变为对更让人振奋的场景的描绘(如拯救、治疗动物、动物康复以及动物们的健康和快乐等场景)。这类“重建叙事”有修复的功能,能让人类更接近其虐待过的动物,从残忍中,也就是科拉・戴蒙德(Cora Diamond)所说的“人类在展现自己力量时的残酷和无情”⑤中唤出人道。

伯特说出了重要的一点,即电影应当探索电影中人类对动物的虐待与文化中的其他方面之间的联系。将暴力场景放在一个合适的文化背景下,可以避免他称之为“屠宰场美学”⑥这样一种虐待狂消费心理。值得一提的还有那些不那么容易引起轰动的场景,如《塑料奶牛》中的尸体解剖以及《耻辱的笼子》中的急救手术,这两个场景都不在伯特对动物福利或是权利类电影以及自然电影的批评范围之内,因为它们不同于传统的渲染虐待动物场面的电影(使用蒙太奇手法将所有有关虐待动物的最让人毛骨悚然的场面浓缩在一起)。与善待动物组织录制的视频不同,这些虐待动物的场景并没有让人震惊到立即产生道德上的愤怒之情。它们也没有使用形式上的技巧(如慢动作、特写、定时拍摄、调整摄像机角度等)将某些片段从原来的情境中删除,以降低电影的真实性。例如,在尸体解剖或是急救手术这两个场景中,兽医将“犯罪证据”(塑料袋,《塑料奶牛》中牛体内的皮革,《耻辱的笼子》中的金属物品)展现到摄像机前,作为人类残忍的证词。《月亮熊》是一部很重要的纪录片,因为它给那些受熊胆汁产业宣传的误导而认为养熊取胆行为是人道的人,展示了这个产业内部的真正面目。

《耻辱的笼子》这部电影借助框架中有框架,或是观众中有观众这一策略建立起一种暴力与忧虑共存的情境。例如,在去成都的熊救援中心的路上,突然有一只熊病得很厉害,需要立即做手术。于是救援队在一个小镇停留下来,获得当地一家医院的帮助。医生就在卡车内给那只熊做手术,当地居民围在旁边好奇地观望着。导演吉尔・罗宾逊在影片中提供了详细的解释,让村民以及摄像镜头与手术的进度保持一致,并且还阐述了胆汁消费行为的残酷后果,这使得电影中村民们看到的东西和我们作为这部纪录片的观众在电影框架之外所看和学到的东西并无两样。

从这一点来看,记录人们为拯救动物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过程的这类纪录片,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希望的途径。并且,将希望概念化的一种方法就是揭露被隐藏的罪行。本文讨论的多部纪录片在揭露动物工业的残酷方面至关重要,无论是有关动物偷盗、动物贸易链,还是养熊取胆产业。《月亮熊:通往自由的旅程》这部影片甚至让观众燃起了彻底关闭中国的熊养殖场的希望,他们认为这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因为电影中有很多熊被成功解救出来的例子。事实上,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见证了人们,甚至是中医以及熊养殖者,对养熊这一行为的态度转变。

(三)历史的讽刺以及深时生物(deep time)救赎:洪淳修的《删海经》

到目前为止,本文大部分的讨论都集中在动物资本――捕获动物的躯体,用他们的内脏以及体液来获取利益――的救赎以及电影在动物保护主义者们拯救动物行动中的作用两个方面。在接下来的这部分内容中,我将借助动物资本的最后一个例子――鲎――来讨论另一种救赎方式。

在西方国家,自从20个世纪70年代以来,鲎就成为了一种“有名的”物种,因为科学家在它们的蓝色血液中(血蓝蛋白携带铜元素,遇氧使血液变成蓝色)发现了一种强有力的保护剂,该物质能检测到微小的细菌①。作为一种“动物资本”以及生物医疗行业所使用的“原始抗生素”,鲎的血液被大规模提取,并且已经发展成一个获利数百万美元的产业。就这样,鲎陷入了一个无止尽的循环圈中。它们首先被从海中捕捞上来,随后被带回实验室提取出体内1/3的血液,最后重新被扔回到海洋中去。捕捞鲎以获取其体内的血液这一活动,使鲎的数量不断减少,因此也危害到了沿海的生态系统②。

鲎在金门的生存情况有所不同。中华鲎,也称为三脊柱鲎,是亚洲特有的一种鲎,它们曾经大量生存在台湾海峡沿岸地区,但是由于过度捕捞、土地开垦以及水污染,目前它们的数量极为稀少,在台湾海峡的东部已经绝迹,只有少数还生活在金门的泥滩中③。在金门,保护中华鲎不仅仅是一项生物工程,更是一个社会经济以及政治问题④。

洪淳修的《删海经》是一部关于金门后丰水头港的建设的纪录片。由于政治决策上的失误,金门中华鲎的保护以及渔民们的日常生活深受其与中国大陆不断变化的政治关系的影响⑤。该片主要讲述后丰港渔民的生活,尤其是洪氏家族。据说洪氏家族是明朝大将郑成功的手下洪许帆的后代。这部纪录片的中文名称《删海经》,让人立即想起中国经典名著《山海经》。导演巧妙地将“山”换成了“删”,这一双关语暗示了这部纪录片主要讲述“删海经”(即沿海居住地、渔业社区以及鱼的种类)的故事,与后丰港即将被建设成一个商业港口,给当地的渔民以及沿海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影响,形成强烈对比。

结合金门近来的军事情形,不难看出历史与中华鲎开了一个玩笑。在成为野生动物天堂的朝鲜非军事区里,中华鲎在军事法律的保护下繁衍了38年(1949―1987)。在近四十年无人干涉的状态下,它们的数量越来越多。然而,由于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恢复通信,如2001年生效的“小三通”政策,该政策促进了大陆与金门之间的直接往来,此时的台湾当局开始将鲎以及当地的渔村看作是金门经济发展(即将水头港建设成一个商业港口)的阻碍。对此,台湾导演林正盛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华鲎这种古老物种比恐龙还活得久,但是它们却活不过不到20年的小三通,这无非是莫大的讽刺。

毫无疑问,《删海经》是一部关于“浅层生态学”或者说人文生态学的纪录片,主要关注金门渔业社区的生存状况以及跨海峡经济发展下沿海的生态状况。在这部影片中,中华鲎只被看作是一种经济动物或动物资本(作为食物以及吸引游客),这与它们的同类在西方的命运并无两样(作为生物医疗药物)。然而,除了浅层保护论述之外,此纪录片也同时提出了简・本内特的“活力物质”的视角,而此视角正是该纪录片的救赎之处。该纪录片的“希望”话语并不希冀于动物保护叙述,此点在对《月亮熊》这部影片的讨论中有涉及。相反,它希冀于将动物作为一种深时生物(deep-time creature)及其视觉再现。不可否认,古老的鲎带给我们丰富的文本和“物质想象”①。导演将鲎作为一种“物种与文化结合的叙事者”“物质想象的文本载体”或是“故事化的物质”(storied matter)。所谓“故事化的物质”,指的是由意义、性质以及生成的过程共同构成的一个网状物,而人类和非人类在此连结同构而成的物质生成中产生无法磨灭的指涉力量②。关于中华鲎在金门人以及台湾人生活中的重要性的描述,可以作为这种故事化的物质的深度描述的一个例子。

很久以前,鲎就已经成为金门人以及台湾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让鲎更加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比如,一些地方是以鲎来命名的,像鲎山或是鲎村,并且鲎的壳也被做成一种舀水的器皿。这个器皿就叫作鲎,而且即使人们不再用鲎的壳来做它时,它也仍然被叫作鲎。过去,人们将鲎的壳挂在门顶或是墙上来避邪,也有人将它们涂成老虎,脸则是中国京剧演员的脸。所以鲎与金门人以及台湾人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陈等)。从上述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很久以前中华鲎就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并且与其产生了“可以看作是‘故事’的意义与话语的一系列组合”③。然而,中A鲎作为一种深时的、有四亿五千万年历史的活化石,它有自己的生活记录,就像普通的石头或其他物质一样。并且,它也具有人类世界之外的不同且丰富的文本性,有着超越人类历史之外的故事以及运行轨迹。

深受鲎及其历史与人类历史差异的吸引,导演在影片的几个片段中向观众展示了该动物的深时性。例如,在一个沙滩场景中,导演洪淳修在一台正在报道台湾地区前领导人参加后丰港开幕仪式的旧电视机上放了一只鲎。在这个片段里,这只古老的活化石在电视机屏幕上缓慢地爬行着,与屏幕里面的政治家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就好像两个来自不同的地质年代的物体在进行对话。通过动物形象,导演拍摄的这个片段授予了鲎一种动能,而不仅仅是将它表现为一种被政治家操纵的动物资本。为了将鲎当作一种活生生的生物进行拍摄,洪淳修采用了一种与鲎一致的拍摄形式,模仿它们的视野(将摄像机贴近地面,采用全景镜头)和速度。这种以鲎为中心的视觉技术与以人为中心的视角是对立的,并且前者的叙事与视觉/空间之间的距离创造了一种双视角,为观众思考“纪录片的希望”腾出了一点空间。

在西方的生物医学圈中,将动物看作是经济上有价值的物种,是主要的话语以及认知模式,而《删海经》这部纪录片提供了另外一种叙事模式,揭露了负剩余价值的问题。该影片有力地论证了鲎既被卷入到深度时间中,也被卷入到经常被称为“人类纪”的当今时代中。它们的命运与历史形势、历史的转变以及它们的物质合作能力紧密相联。

四、结论

如果说生态电影就是“有生态意识的电影”――描写“以生态而不是以人为中心的视角下人类与外界环境、地球、自然以及动物的关系”①,那么,在现代的中国,在亚洲其他国家以及非洲国家里,这种以生态而不是人类为中心的视角应当强调环境以及动物正义伦理,从美学层面上对抗人类中心主义以及资本主义的行为和观点。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提出的问题是:动物倡导模式的纪录片如何来对抗人类中心主义意识形态,电影或纪录片的动能何在?

在一次采访中,喜剧演员乔恩・斯图尔特(John Stewart)谈到了艺术的功能(即其嘲讽功能)。他说,真正带来实质性改变的是保护主义者们的行动,而不是艺术家。艺术家所能做到的就是用艺术的形式加以推波助澜。虽然斯图尔特的这个观点确实适用于提倡保护动物的这类纪录片中,但我深信这些影片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助力。我曾对一些非动物保护主义学者关于提倡保护动物的这类纪录片过于说教、无聊、厌世/傲慢的评论持保留态度,但是我在写本篇文章期间所看的这些纪录片清除了这种疑虑。这些纪录片让人感动的地方不仅仅是它们给我们的启示:揭露人类对动物的残忍以引起观众道德上的愤慨;我同时也为影片中不断强调改变写实社会的可能性所感动。我第一次在观众以及批判性动物研究学者的双重身份下,觉得纪录片给一个动物解放、动物乌托邦社会带来了希望:在动物保护主义者们坚持不懈的参与下,和养熊取胆同样残忍的动物产业在不久后的中国是有可能被彻底消灭的。

第7篇:关于大熊猫的所有资料范文

一条隐藏秘密的小道

2009年2月26日上午11点,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柯高浩、柯文夫妇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文件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走下飞机时,这份有关国宝大熊猫最珍贵的“出生证”终于“回家”了。正是这份“出生证”帮助大熊猫敲开了国际大门,从19世纪发现大熊猫到现在的100多年间,西方的“熊猫热”一直高烧不退,一个物种让世界持续“发烧”百年,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一切,都是源于140年前皮埃尔・阿尔芒・戴维在邓池沟天主教堂发现并命名了大熊猫。

“我们要把大熊猫‘出生证’放回那里,让世人知道大熊猫是从那里走向世界的。”成都不是他们的目的地,他们的目标隐藏在大山深处的邓池沟天主教堂。柯高浩、柯文夫妇在法国驻成都领事馆领事助理孙雅俊、中国科学院专家何芬奇、四川省旅游局巡视员孙前等人的陪同下,两个多小时后,他们的身影已出现在距离成都200多公里的宝兴县城。

“140年前的今天,戴维也走到了宝兴,但他走了8天时间。”何芬奇正在和胞兄一起翻译《戴维神甫传》,对于戴维发现大熊猫的故事,他如数家珍――

“2月22日,向穆平出发。多云的天空偶尔有几缕阳光透过云层。我们早上8点出发,在向西走了26英里后……”1869年2月22日,戴维从成都出发,他沿着四川盆地的边缘到了邛崃,经西河的马湖、油榨等场镇后,到了芦山县的三汇场(现名大川镇),在当地人的帮助下,他翻越了海拔3000多米的大瓮顶,来到了宝兴县盐井乡,随后到了邓池沟教堂,整整走了8天时间。

邓池沟天主教堂,又名叫“灵宝神学院”,是法国远东教会1839年派人到四川秘密建造的教堂。早在1802年,法国巴黎远东教会的周耶神甫就开始在这里传教,1929年周耶病逝并安葬在这里,这里就成了川西天主教区的大本营。1839年,第二任神甫德耶在这里广招信徒弟子,这里便成了灵宝神学院(又称穆坪修院)。

再后来,戴维接替了第三任神甫的职位,成了邓池沟天主教堂的第四任神甫。

是猫是熊,一块

“冰川活化石”横空出世

据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杨健吾的研究,明崇祯十三年(1640),天主教葡萄牙耶稣会教士利类思,在北京经汤若望和东阁大学士、四川绵竹人刘宇亮的帮助,“首先入川,传扬福音”。清代,入川的传教士增多。

1862年2月,也就是清同治元年,36岁的戴维得到中国传教的许可,启程前往遥远的东方,从此和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戴维是一名学识渊博、具有献身精神的法国人,与其说他是一个虔诚的神职人员,不如说他是一名执著的博物学家。在西方“自然神学”昌盛的19世纪,博物学家和传教士都认为,自然是上帝“包罗万象的公开手稿”,研究自然,是与上帝的书面信息《圣经》相符的。故而通过研究自然去领承天启,便大受年轻牧师的喜爱,毕竟,投身田野工作比研习枯燥教义要有趣得多,戴维便是其中的一位。

1868年11月,戴维经汉口、沙市、宜昌、进入四川,12月到达重庆。在重庆法国传教士范若瑟家中,他得到一个令人喜出望外的消息:穆坪有个法国传教点且生物物种极其丰富。一过完元旦,戴维就迫不及待地溯岷江而上,经壁山、隆昌、资中、简阳至成都。在成都西北的彭县做了短期的标本采集后,他于次年2月出发,前往穆坪。

戴维的起居室和工作室各10多平方米,有一门直接相通。起居室里陈列着戴维当年使用的一张古香古色的雕花木床,一张如学生上课用的中式书桌,一把典型的太师椅。书桌上,一本翻开的《圣经》端端正正地摆放着,仿佛还散发着戴维虔诚心胸的余温,一盏油灯立在书侧,它熄灭后的轻烟似乎还在屋内袅绕……整个起居室除此再无其他家什和装饰物,真是简单之极。

1869年3月11日,戴维记下了他生平第一次见到大熊猫皮的情景:“在我返回教堂的途中,这条山谷中的主要土地占有者、一个姓李的人邀请我们到他家去用茶点。在他家里,我见到一张展开的,那种著名的黑白熊皮。这张皮非常奇特,我的猎人告诉我,我很快就会见到这种动物。我听说猎人们明天就出发到野外去猎杀这种食肉动物,它可能成为科学史上一个有趣的新种。”

3月23日,戴维终于等到了,猎户给他带来一只死去的黑白熊。戴维欣喜若狂,他确信,这是熊类的一个新种,而且只有中国才有。他将这种动物命名为“黑白熊”,并将动物标本和描述报告寄给远在巴黎的米勒・爱德华兹。这是熊猫实物第一次介绍到西方,其轰动可想而知。

同年5月4日,“我的猎手们在穆坪东部地区(今宝兴县东河一带)守候了两个星期,为我带来了一只黑白熊和6只仰鼻猴,这只黑白熊特别可爱。”当地的猎手们第一次为戴维捉到活体“黑白熊”,戴维就是在这里为他称为“最不可思议的动物”称体重、量身材、检查健康状况。这憨态可掬、滑稽可爱的动物,使戴维惊喜得不停地“感谢上帝”。当他仔细端详这只“竹熊”毛茸茸、黑白相间的外貌后,给它取名“黑白熊”。新的发现令戴维极度兴奋,他将这消息告诉爱德华兹教授,并附上描述黑白熊的书面报告。戴维本想将这只活体“黑白熊”送回巴黎,没想到“黑白熊”经不起运送途中的颠簸和气候变化,不幸死于半途,戴维只好将毛皮标本送到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描述报告当年就在博物馆《新闻公报》上发表,报告是这样叙述的:“‘黑白熊’。据我的猎人讲,其体形大,耳短,尾很短,毛较短,四足下有很多毛。颜色为白色,耳朵、眼圈、尾尖和四肢呈黑褐色,前肢黑白部分向肩胛延伸,在背脊上汇合成带状……我刚获得一只幼体,并见过成体的皮,毛色均相同,颜色分布也一致。我从未见过这种动物。这可不可能是科学上的一个新种呢?……在过去的20天里,我雇佣了20名猎人来猎捕这种奇特的熊的成体。”

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将这张熊猫皮展出后,谁也不认识。人们从兽皮看到它有一张圆圆的大白脸,眼睛四周有两圈深深的黑斑,像是戴着一副墨镜。爱德华兹教授经过对“黑白熊”毛皮和骨骼的仔细研究,发现戴维在物种的判定上出现错误,“黑白熊”不是戴维所认定的熊属类,而是与小熊猫相似的另一种熊猫。爱德华兹教授在1870年发表的论文中这样写道:“就其外貌而言,大熊猫的确与熊很相似,但其骨骼特征和牙系统与后者的区别十分明显,而与小熊猫和浣熊相近。这一定是一种新属,我已经将它命名为‘大熊猫’。”

解放后,邓池沟天主教堂成为宝兴县石棉矿矿部所在地,因而得以完整保存。

2005年10月1日,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到雅安考察评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首席专家、IUCN自然保护地委员会主席谢泊尔・戴维专程到邓池沟天主教堂,在阿尔芒・戴维像前,谢泊尔・戴维虔诚肃立,嘴唇颤动,久久无语。两个戴维是在通过冥冥时空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最后,谢泊尔・戴维终于开口:“100多年前,你在这里发现了大熊猫;100多年后,我到这里保护大熊猫,我们两个戴维在夹金山的百年之约,做的都是同一件事,发现和保护大熊猫……”言毕,他对阿尔芒・戴维的遗像三鞠躬。

大熊猫的惊人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西方学者的猜测得到了证实:在遥远的东方,果然存在着冰川时代的“动物活化石”!

辗转索求,

一纸“出生证”终于回家

1872年,戴维在中国病倒,两年后他退休回国,身体才慢慢恢复过来。从此,戴维再没有来过中国。

1877年,戴维两卷著作《中国之鸟类》公开出版,书中记载他发现的772种鸟类,其中有60种前人从没发现报道过;书中还有200个种类的哺乳动物经他鉴定,其中新的种类有63个。1884――1888年,戴维又一著作《戴维植物志》公开出版,书中记载有他搜集的世界罕见的植物品种。他的这两本书,成为后代学者到夹金山科学考察的“探秘宝典”。

2001年11月,在戴维逝世百年之际,他的故乡――法国埃斯布莱特市亲友团在市长戴海杜的率领下,来到宝兴县邓池沟追思先贤。他们的到来,引起了时任副市长孙前的关注,一位法国市长为什么要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到四川宝兴邓池沟熊猫老家?一个法国人,跟中国的大熊猫有什么关系呢?

2002年11月,孙前带队赴法国访问戴维故乡,并在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见到了陈列的宝兴大熊猫模式标本及相关资料。大熊猫模式标本,正是当年戴维从宝兴带回的那只大熊猫标本。孙前详细了解到了戴维在中国的神秘之旅后,他萌发一个念头:雅安是大熊猫的故乡,更是世界大熊猫文化的发源地,如果能把当年戴维发现大熊猫的报告和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兹的鉴定报告这两份文件送到大熊猫首发地的话,作为世界自然保护地核心区的夹金山,将被赋予更加厚重的文化符号。

于是,孙前一有机会就辗转游说,四处索求,法国大使馆、法国驻成都领事馆、在法国工作的中国人、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然而他的努力,却没有一点回音。

之后,孙前卸任雅安市副市长,调任四川省旅游局巡视员,但他求索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2008年,孙前的求索大熊猫“出生证”的故事感动了中国科学院鸟类研究所专家何芬奇。

“老孙,你就别瞎撞了,我想办法帮你求回来!”最终,何芬奇找到了他的朋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柯高浩、柯文博士夫妇。经过他们的努力,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他们赶在了戴维发现大熊猫140周年之际,从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取得了两份文件的复印件,并接受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委托,专程从法国飞到中国,代表博物馆把大熊猫的“出生证”送到四川省宝兴县邓池沟。

第8篇:关于大熊猫的所有资料范文

在目前被采访的投资者中,多数人对科技股持怀疑态度。“什么科技股,高回报率啊,说到底就是上市公司给中小投资者画的一张大饼。”华西证券北京营业部大户室里的一位股民,面对记者的采访言词犀利。而上海万国测评的活动部经理吕沈强的话则更为直接:“科技股还有公信力吗?”

6年之前,科技股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上几乎是“一枝独秀”――在2001年的大半的时间里,除了股价可以用“飙升”二字形容,更多的则是给国内的投资者上了一堂科技知识的普及课。而随着眼花缭乱的科技项目一一被揭开面纱之后,科技股的股价在6年的时间里几乎一泻千里,几无回天之力。

时至今日,科技股在2006年上半年的“牛市”行情中仍旧是一蹶不振,看不到明显走强的迹象。而在高科技概念与现实之间,饱受6年套牢之苦的投资者们开始回归理性与平和。

科技股蓝海迷津

2005年至今,对于中国企业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蓝海战略”。无数企业对其顶礼膜拜,几乎奉为新的“企业圣经”。

“蓝海战略”认为,要赢得明天,企业不能靠与对手竞争,而是要开创“蓝海”,即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以步入新的高速增长之路。这种被称为“价值创新”的战略行动能够为企业和消费者都带来价值的飞跃:使企业彻底甩脱竞争对手,并将新的需求挖掘并释放出来。

但在中国的高科技领域,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上市公司几乎是凤毛麟角。多年的经营习惯使国内的高科技企业无不把绝大多数精力投入到如何利用价格手段去打击竞争对手上,无论在电器、PC业,还是手机等大家耳熟能详的高科技企业里,几乎都在延续同样的没落道路,其间真正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海”的企业微乎其微。

格力电器(000651)显然是空调行业的得意者之一。2005年格力电器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31.92%,而企业内部上下开展的“自主创新”活动,共完成创新项目1612项,其中产品开发类670项,技术类143项。另外在打造“格力”品牌方面,已将“格力”牌产品成功打入英国、法国、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菲律宾、沙特、印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主品牌出口占公司出口总量的比例接近1/3。

来看看格力周围的竞争对手:2006年澳柯玛空调停产,格兰仕空调因为业绩不佳两度换帅。与此同时,2006年上半年,格力销售收入达到123.36亿元,同比增长33%,实现净利润3.1亿元,同比增长15%,尤其是内销收入增长19%。而取得这样的业绩的背景是2006年上半年空调行业销量的零增长。

在公布了2006年上半年的业绩后,G格力(000651)在8月8日公布了关于扩产与定向增发的董事会决议。该决议表示,格力将投资新增360万台压缩机产能、新增300万台/套空调产能。

至于为何要在空调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下扩产,格力证券事务代表叶永青表示,主要是由于今年外销增长非常大,出口销售收入超过39亿,同比增长约77%,而外销生产线经常需要挤占国内生产线。

但无论怎么说,格力的做法都称不上什么“蓝海战略”,而就是这样一家国内传统的家电厂商却成为2006年中国科技50强的新状元。寻找自己的“蓝海”,求新的同时,关键还要守住自己的家业。最近3年家电业在运用多元化战略寻求突破点的同时,又有多少上市公司考虑过如何守好自己的家业呢?

狂飙易,守业难?

“基业长青”几乎是每一个企业的理想目标,但国内多数的企业都无法回避企业成长曲线里的下滑阶段,尤其是在高科技的新上市企业中,“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微利或亏损”的现象几乎就是无法突破的怪圈。

在50强名单中,2005年手机厂商几乎全部跌出榜单,而在今年的榜单中依旧看不到他们的身影。显然这和中国手机市场的成熟度有关。之前的手机厂商几乎就是在市场需求拉动的环境中生存,而这样的企业必然要受到行业走势的影响。一旦行业整体陷入低谷,就会有一批在竞争中的处于劣势的企业被淘汰出局。

曾经是2005年科技股排名第34的大唐电信,今年则以每股收益1.5857元的业绩无缘2006年科技股50强。而曾经在榜单上排名靠前的中兴通讯在榜单上的名次也出现了一定的滑坡。

从《互联网周刊》开始做科技股50强的评选活动开始,4年来的科技亮点相继从家电业、通讯业和消费类电子行业次第滑过,但罕有连续在50强榜单中居前10位的科技上市公司出现(目前仅有中国联通一家)。

“通则不痛”,这句普通的广告语,对中国科技股而言则显得意味深长。变革意味着机会,也预示着风险。熊猫移动曾经是南京熊猫重要的主营业务之一,但熊猫移动事发之后,南京熊猫不得不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2005年初,南京熊猫被迫割舍了熊猫移动的股权。时过一年,公司2005年报显示,股权投资收益仍然是公司业绩的主要支柱之一,业务主体是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有限公司和北京索爱普天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南京熊猫董事长李安建表示,退出手机业务后,公司现阶段正集中精力致力于把现有业务做强做大。南京熊猫的主营业务是卫星通信产品、移动通信产品、机电仪产品和电子信息产品以及电子制造业务等。

进入科技股50强,南京熊猫是第一次。而究其原因,关键之处在于其甩掉了自有手机业务这个“鸡肋”。但转变也有风险,如果南京熊猫所投资的两家公司一旦出现业绩下滑,南京熊猫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牵连。对于能否在科技股50强中站稳脚跟,目前无法断言。

高科技的中国结

《互联网周刊》“科技股50强”的评选活动已经是第4个年头,4年中,始终有一个指导思想贯穿其中,那就是:我们要更精确地体现中国高科技的靓丽风采。但对于什么是最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至今在上市公司的基本资料中也没有一个有绝对说服力的指标。

中国的高科技企业队伍正在壮大,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也正步入正轨,像中兴通讯、深圳华为等一批具有典型科技特征的企业正为世界所认知。中国的科技力量需要声音,也需要更多的呵护和扶持。

第9篇:关于大熊猫的所有资料范文

时下,各种略显怪异的宠物屡现报端,成为追求新奇的时尚一族的新宠。从著名的龙猫、到很多名人喜欢养的蜥蜴,再到各种名称的仓鼠、蛇、蜘蛛,真是不怕没人买,就怕不够怪。难怪有人到宠物店咨询能不能买到企鹅,因为买家听日本的朋友说有人在家里饲养企鹅,没准这也会成为下一轮的新商机呢。

龙猫 最时髦的宠物

说起时下最热门的宠物――龙猫,真是让纯种的阿猫阿狗们都望尘莫及。《龙猫》是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这部温馨的动画片使龙猫这个可爱的小动物家喻户晓,借这部电影的热潮,龙猫这种宠物迅速在港台和大陆走红,成了时下最时髦的宠物之一。

据龙猫的经营者介绍,虽然名字相同,但不同颜色的龙猫价格差异比较大。如标准灰的龙猫最便宜,一只是750元左右,而像杏色、白色等需要特别培育的龙猫,则要卖到2500-3500元,有的颜色的龙猫就更贵了,最贵可以买到1万多元。

尽管龙猫的活体本身价格不菲,但时尚的潮流总会吸引大批追随者,舍得一掷千金买这只小鼠的大有人在。上海最大的龙猫批发商李刚说,自己与海外供货商的协议一签就是1年,每月有400只龙猫的进货,而除了个别时候受天气影响外,一个月400只龙猫基本上都能卖出去,有时还会供不应求。

目前,买龙猫的基本以白领为主,因为养龙猫需要具备一定的消费水平。而在这些顾客中,女性又占了很大的比重。购买龙猫当宠物的理由也各不相同,有的是钟情于漫画,希望将其延伸至现实生活中;有的是为了时尚跟风,比如办公室某某买了一只龙猫,特别可爱,于是就动心了;还有很多人是因为龙猫是非常好养的一种宠物,不具攻击性,干净,容易照料,没有寄生虫等等。

1996年,李刚从东北老家来到上海打工,由于他租的房子就在宠物市场旁边,他便学着邻居们做起了宠物生意,专门卖一些小宠物,寄居蟹、宠物龟、小松鼠,什么新鲜卖什么,那段时期,他的柜台在整个市场中最为火爆。

但在宠物市场上,不可避免的就是经销商间的相互模仿,往往一家经营的品种不到一个月,同行们就跟了上来,竞争激烈时,双方只能打价格战,两败俱伤。后来李刚从香港一个供货商那里知道了龙猫这种商品,引进后很快风靡了市场。

现在,李刚收入的70%不是靠销售龙猫,而是出售龙猫用品赚到的。因为龙猫的平均寿命一般在10到15年,而饲养一只龙猫的用品看上去比养一只猫还要多。比如龙猫的食品―浓缩干粮,约20元/斤;紫花苜蓿干草,为龙猫调节肠胃,30元/斤;沙浴粉,龙猫不能用水洗澡,就需要用沙浴粉保持龙猫的皮毛光泽,15元/斤。此外,还有方木屋、木草架、磨牙木等各种用具。

李刚的打算是这样的,顾客把龙猫买回去后还要有长达十几年的宠物消费,单是龙猫用品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另外龙猫属仓鼠类,繁殖容易,顾客往往把自己繁殖的鼠送给朋友,于是李刚瞄上了宠物用品消费的巨大潜力,这让他多少改变了以前的经营思路,为此,他计划进一步扩大宠物鼠的繁殖量,等达到一定数量后,就将这些宠物鼠免费送给消费者,而依靠出售宠物用品赚钱。

投资提示:注意时尚动向

可以预料,随着几年后龙猫热的逐渐散去,龙猫的身价将会大跌。作为鼠类的一种,其繁殖能力必然惊人。而目前龙猫的高价诱惑必然促使投资者加大其繁殖量,最终将市场做滥。这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京叭犬类似。一些最早的生意人走出国门,发现在国外已有相当成熟的宠物饲养业,而国内却很少有人养宠物,便决定在中国开展生意,就引入了北京犬、西施犬、马尔济斯犬等纯种的小型犬品种。当时的贩卖者没有多少专门知识,拿到相貌相似的小狗,也不管是什么品种,先配了下小狗再说。于是北京犬、西施犬、马尔济斯犬都联了姻,生下了现在的京叭犬。由于当时宠物狗稀少,价钱越炒越高。著名影星刘晓庆就花天价买了一只。

但是无序“生产”使京叭犬的数量急剧增多,而市场的需求却不能同步增长,京叭犬身价像坐滑梯一样,步步走低。直到变成现在的普通宠物。现在走在大街上都有可能碰见捧着小京叭的狗贩。价钱也便宜,100多元就可以买一只。

任何一种时尚产品都是与跟风和炒作有关,一旦热潮退去,当初的追随者自然避之唯恐不及。除非是真心喜欢这种宠物,否则再投入大量金钱购买宠物用品就显得不太现实。目前国内的龙猫、蜥蜴等中端时尚宠物都面临这一问题,投资者在介入时应控制投资量,并注意快进快出,以免在潮流末尾被套。

吉祥宠物 好噱头是成功的一半

投资时尚类的另类宠物,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给商品起个好名字,找个好噱头。有了吉祥如意和响亮悦耳的名字,时尚宠物在市场上就至少赢了一半。

在福建和广东,一些玩家流行饲养一种“龙鱼”,这种热带观赏鱼原产于南美洲,被人们视为逢凶化吉之鱼。银龙鱼和金龙鱼有着相似的体形和外貌,名字虽然只差一个字,但身价却截然不同:如果动辄五六千甚至上万元的金龙鱼堪称鱼中“贵族”的话,那么身价在几百元的银龙鱼只能算一个家境殷实的“小康之家”。

同样金贵的还有红龙鱼,身长不足20厘米的红龙鱼可以卖到9000多元。观赏鱼品种繁多,光是龙鱼就有金龙、银龙、红龙三大类20多种,其中鱼鳞泛着紫红色光泽的“蓝底过背金龙”是极品,市场行情每条卖价在1.3万元以上。

养金龙鱼相当于养一只名犬。因为金龙鱼的口粮和别的鱼不太一样,它吃蜈蚣、蟋蟀,还吃特制的饲料,一条鱼每天的伙食费在十几元左右,抵得上普通人一天最基本的伙食标准了。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愿意供养这样的贵族鱼,龙鱼类是最受公司老总们喜爱的,他们将它们称作“风水鱼”,期望能带来好的运势和财气,年年有余。

与金龙鱼代表财运类似,金钱龟则被人们当作是福禄寿的象征,被喻为“镇宅”之宝,现在更是地位、财富的象征。金钱龟外形美丽,三线、米字形加上金黄色和桔红色为主色调,组合成靓丽的迷人色彩,十分招人喜爱。广东茂名市的沙琅镇经过18年的发展,目前已有300多家养殖户,龟鳖饲养年产值达4200多万元。

目前沙琅龟鳖业养殖户饲养的龟种以三线闭壳金钱龟、黄喉水龟(石金钱龟)、黄喉拟水龟(青头龟)为主,其市场价格十多年来不断攀升,其中金钱龟苗市场价钱在1999年每只卖5000元,到2002年升至6000元,2003年又升高到7000元至7500元之间,今年已升到15000元左右。

有投资者这样计算投入产出比:如果第一年花1.7万元买进一只四两重的金钱龟,一年下来可长到八两多,按最新行情价一年可纯赚3000-4000元。

养金钱龟非常容易赚大钱,但投资门槛也非常高。原因是,一,现在金钱龟价格相当昂贵。以一只野生种龟为例:一只2斤重的母龟开价是10万元,同重的公龟要价是18万元。该镇上一位大户家里有金钱龟种龟100只,平均资金投入就达1000万元。二是种龟数量稀少,其繁殖力相当差,20只母龟中若每只一年产两只龟仔就属高产;三,一只金钱母龟从孵化到成龟并且能产卵需要13-15年的时间,投资回报期较长,存在风险也大。

难怪有业内人士称,金钱龟比金子还贵。而正是由于投资养龟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优势,在金钱龟养殖领域造就了大量的身家过千万元的“金龟大户”、“养龟大王”。

投资提示:水能生财

按照传统的风水理论,水能生财,湖能聚财。很多做生意的人都喜欢在厅堂里或者办公地点置办水族设备。虽然这种做法未必真有效果,但在我国特别是南方很多地区,做生意讲风水似乎是不可违背的。既然如此,投资宠物领域时,不妨在水族宠物中下下功夫,选择一些有“好彩头”的水族品种,面向财大气粗的公司销售,收入要比单纯经营另类宠物充足很多。

不仅如此,水族消费还牵涉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因为宠物鱼跟所有宠物一样,有点娇贵,也爱漂亮,偶尔会闹脾气还会生病,于是就有一个巨型的产业链建立起来,专为这些鱼儿服务。在比较大的水族店里,为美化鱼缸而设计的悬浮磁力刷、净化水质的药水、为鱼儿疗伤杀菌治病的鱼药、有助于鱼儿增进食欲和体色鲜艳的美容饲料一应俱全。各商家为鱼儿想得如此周到贴心,一点也不输给猫猫狗狗们。

如果养的是海水鱼,还得定期为海水买单。有的水族店还为客户提供天然海水或人工调制的海水,售价在2元/公斤左右。中等体积的鱼缸换一次水就是30公斤左右,这就得用60元买海水了。水草的价格也分高中低档,高档的水榕、波浪草在30-60元/棵,低档的金钱每棵只要两三元。

这个产业链范围很广,可以赚钱的领域也很多。山东省东明县的杨雪林在村里种植水草60多亩,单靠种植水草就让他成了富甲一方的能人。

杨雪林原来在一家化工厂跑业务,一次出差看到一个客户办公室的鱼缸里养的水草非常漂亮,当他得知一棵小小的水草贵的就要几元钱甚至几十元钱时,他认定种水草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商机。2000年春天,杨雪林在老家建起了第一个大棚,从北京一家公园引进了比较容易繁殖的低档水草。

当时水草行业刚刚起步,杨雪林跑遍书市也没买到相关的书籍,关于种水草的技术大都是他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 5分钱一棵购进的水草,经过繁殖后能卖到一角到两角一棵,而且出售很容易,一亩地一年就能收入好几万元。到2004年上半年,杨雪林的水草已经卖到了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月平均纯收入超过了15万元。今年5月,杨雪林又引进了观赏鱼,和水草进行搭配饲养,但观赏鱼暂时还只能算他的副业,他对国内的水草市场还是一直看好。他认为水草这个新兴产业,再干个10年8年的都不会达到饱和。

卖水草都能卖成百万富翁,那么投资鱼食、鱼药以及这个产业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估计都有大钱可赚。因为这是一个尚未受到关注的市场,而在这个市场中,利润肯定是最厚的。

小宠物 不起眼的大市场

比起上面提到的名狗、名猫、名鱼、名龟而言,陈书红卖的兔子就有些不起眼了。而且她投资的不是那些名贵的安哥拉兔或者英国长耳兔,而是城市里过街天桥上常见的放在小笼子里的幼兔,不过她的兔子有个可爱的名字――熊猫兔。

2002年,陈书红的丈夫因煤气中毒死亡。家庭的重担一下压在了她的肩上。为了尽快挣到钱,陈书红跟大姐一起收大兔子到离村子5里地的河北兔子市场上卖。陈书红很快发现对面卖的小兔价格居然比大兔贵。一窝7只的小兔可以卖到28元,而自己养了四五个月的大兔只能卖24元。

经过打听,陈书红才知道,原来这些小兔是卖到城里当作宠物的。急于找出路养家的陈书红不肯放弃这点机会。她和大姐在集市上收了20多只小兔,决定上北京市里找销路。

开始她们就在路边上卖,结果遭到了城管的处罚。后来两人想到了花鸟市场。在花鸟市场上,陈书红的兔子不足为奇。生意好的时候一天也只能卖出十来只。时间一长,陈书红发现在花鸟市场上卖兔子,跟农村的集市上不同,自己的产品好还不够,名字也得响亮。

因为,这种小兔黑白分明的毛色,陈书红给它们起了个名字叫“熊猫兔”。自从这个名字在花鸟市场叫开后,熊猫兔的销量果然比以前多了起来。价格由过去的10元一只涨到了近20元。

随后,陈书红决定拓展批发生意,并很快发展了一批为自己养殖熊猫兔的农户。现在,陈书红的店里不仅有熊猫兔,还有各种鸟,金丝熊、仓鼠,也有现在宠物市场上比较流行的龙猫。她用多样性的产品确立了自己在批发行当里的地位。现在,她已经是北京花鸟市场里最大的宠物兔批发商了。

投资提示:种类齐全

宠物市场从来就不是高端商品独霸天下。相反,由于纯种宠物价格昂贵、受众面窄,更多投资者乐于选择投资金额较小、资金回收快的中低端宠物项目。虽然这类宠物的利润不像高端市场那样丰厚,但风险也非常小,适合投资额不大的中小创业者。这类宠物如蝈蝈、大众鸟类、价格低廉的热带淡水鱼、普通仓鼠等。虽然每只的利润只有十几元甚至几元,但主要靠走量取胜。

另外投资中低端宠物的重要一点,就是产品的种类要丰富,仅靠单一产品很难在市场上立足。陈书红在这方面的经验是摸索出来的。她开始批发熊猫兔时,每天的批发量有1000多只。但这时她又卖起了早已过时的金丝熊。人们都说,生意人不作赔本的买卖。可陈书红的金丝熊以每只3元的价格进,也以每只3元的价格卖,如果不能马上出手,还要搭饲料钱。为什么?

原来,从零售商的角度看,选择批发商就是要买产品方便。如果他在陈书红那里买了熊猫兔,又要到另一家买金丝熊,不但可能拿不到最低的折扣,还要浪费很多时间。而从陈书红的角度看,如果老顾客因为买金丝熊顺便买了别人的熊猫兔,对自己绝对是个大损失,那她不如用低价的金丝熊做“诱饵”,吸引顾客一起买她的熊猫兔。这虽然牺牲了一部分利益,但得到的是更大的市场。

不要以为蟋蟀、蝈蝈是宠物市场上最小的,还有一些不被人注意的产品暗藏商机。

江苏省泰兴市的柯萍就是一个虫老板。她投资的是让人有些倒胃口的黄粉虫。喜欢逛花鸟市场的人都见过这种拱着身子蠕动的黄色肉虫,俗称“面包虫”。人们买它回去大多是为了喂鸟、喂鱼。就是这种不起眼的小虫子,被一个40多岁的农家妇女养殖成功并出口国外,还由此孵化出一个科技示范园。

柯萍当时只听说卖这种虫子很赚钱,但到底怎么个养法,自己也不知道,别人也说不清楚。于是柯萍瞒着丈夫,偷偷批发50公斤虫子“养着试试看”。半年下来,就繁殖出了25吨的惊人数量。

没多久,便有人闻讯找上门,说要帮柯萍把虫子变成罐头,做出口生意。以前只晓得可以喂鸟的虫子,原来用途大得很,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黄粉虫的蛋白质含量高达70%,在国外,它是一种高档宠物食品,可用来养鸟、乌龟、观赏鱼、蛇,还可替代鱼粉做成水产饲料,烘干后还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2004年下半年以来,她接到的外贸订单不断,其中一份韩国订单就达20吨。不经意间,柯萍就成了江苏做黄粉虫外贸的第一人。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