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五年级读后感范文

五年级读后感精选(九篇)

五年级读后感

第1篇:五年级读后感范文

读《西游记》有感《西游记》是古代浪漫的主义长篇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的杰作。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想象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叙述了唐僧与徒弟四人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一路上降妖除魔,历经八十一难,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过程。这部作品通过无数的战争的幻想情节,写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反抗精神。

师徒四人最忠厚的是沙僧,他忠厚老实,一心想取到真经,令我感叹不已。

猪八戒,大家都知道,他好色好吃好玩,一心贪婪,做不成事。他遇到困难时,只想着退缩。

孙悟空最大的特点是勇敢,他不怕困难,打走妖魔鬼怪。如果师父被抓了,他一定会想办法救出师父。他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唐僧就是啰嗦可是是个善良闵诚的苦行僧,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但有昏庸顽固,是非不分。意志坚强,慈悲善良。在取经的过程中坚定,从不懈怠动摇,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屈服,凭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终成正果《西游记》让我领悟到办成任何一件大事,都绝非易事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经历了众多的险难,并非全是玄虚离奇的就拿我们的学习来说吧,我们经历的每一天又何尝没有困难呢?我们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到高中毕业考大学又何尝仅仅是九九八十一难呢?战胜困难的过程,就孕育了成功唐僧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是他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才得以成功这又让我懂得了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的道理。

《西游记》这一本书给人印象真的是太深刻了。我都看了几十次了。

《西游记》读书心得猴王出世这一回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奋发学习本领的经历。昭示了孙悟空桀骜不驯的性格与朴素的正义感。可以说为日后孙悟空降妖除魔埋下了伏笔。

一部古老的神话故事,但却引起了儿童的喜爱,那就是《西游记》。小时候,我只是看动画片与图画书。但现在,我不仅看与读,而且还学会了思考。

《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大家都十分了解。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啦!因为他总是聪明过人、助人为乐、能分辨好人与坏人,来守护唐僧和弟兄们。他就像我们现在的人民警察一样,火眼金睛,抓坏人救好人,时刻保卫着我们。或许由于唐僧遇到麻烦的事情就不动脑筋,盲目地接受别人的帮助的缘故吧,有时才会不听孙悟空的好心劝告,掉入妖怪的手中。这足够说明了遇到麻烦的事情要动脑筋,如果不动脑筋,听了别人不好的意见,反而会更糟糕。不过我还认为唐僧过于善良,哪怕对待坏人也十分好,因为他只看表面,不了解人的本质。

我也很喜欢猪八戒。我觉得他是个性格单纯但很可爱的人。他不会想出一些好方法,但却有正义感。只要他想做的事,他就一定会去做。他会奋不顾身地保护师傅的安全,而不考虑自己的安危。看上去他有些笨不动脑筋,但是人们觉得他笨的可爱。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不怕敌人的胆量。不过有些事在做之前要仔细考虑,分清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要凭自己的实力去做。

总之,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哪怕是他们的短处也必须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如果有的话,要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西游记》学习心得泱泱大国五千载,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家喻户晓。而四大名著中,最使我刻骨铭心的便是《西游记》。

《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他所写的人物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但是我记忆犹新的便是《西游记》中聪明伶俐的孙悟空。

孙悟空乃东胜神洲敖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经观音菩萨点化,成为唐僧的徒弟,与唐僧一同去西天取经。一路上,他降妖除怪,立了不少大功。这是我喜欢他的原因之一。孙悟空对师父可谓是忠心耿耿。如果找到了什么好吃的食物,他第一个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师父。一路上,他保护师父,斩妖除魔。为了救师父,他不惜冒犯天条。他凭借着自己聪明的才智,与妖怪勾心斗角,最终成为妖怪们惧怕的对手。孙悟空充满凛然正气。一次,他来到了一个国度,那个国家迟迟不下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艰辛。为此,他与猪八戒来到天宫,搅得天宫里一片混乱。最终,玉帝勉强答应给那个地方下雨。从此,那个国家的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第2篇:五年级读后感范文

狼图腾没有通过人们长期形成的偏见来看待狼,而是描绘了一个独有魅力,一个虽聪明但不狡猾,一个神奇让人惊叹的草原精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暑假《狼图腾》五年级读后感600字五篇,欢迎参阅。

《狼图腾》五年级读后感600字一读过了《狼图腾》,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草原狼把我从平静的生活一下子带到了西部草原的深广与另类的生活感受,让我觉得我的血液在扩张、在膨胀、在向往……

在环环相扣的“狼故事”的紧张氛围中,蒙古狼卓越的智慧、机警的作战、坚强的意志、忘我的忠义、浓厚的亲情历历在目,还有以毕利格老人为代表的蒙古草原的游牧文化也是文明悠长。

主人公陈阵养的小狼活灵活现,把狼性的热爱生命与顽强的忍耐力更刻画的栩栩如生:在对待食物上,小狼对喜爱的食物居然可以先观察再偷袭;对烈日的暴晒,小狼能想出用挖洞的方法隐藏身体;对脱离家园的迁移小狼可以一次次宁死不屈的和牛马车抗争也不妥协。对着野性十足的小狼,我却油然而生敬意与怜爱之情。

难忘《狼图腾》中狼的自由强悍的进取精神,也更难忘狼为了胜利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牺牲精神,在狼性中,我感悟到了人性生存的精神意义。

草原上,草原狼是最团结的群体。这种团结是在千百年实地作战的经验中得出的生存之道。因为在强者生存的大草原上,孤军奋战只能是自取灭亡。蒙古狼争夺食物的战场就是死亡的前线,群狼有组织、有纪律、有忍耐、有章法、有配合,在头狼的指挥下,从容作战,不抢功,也不贪利,个个凶猛强悍,杀气腾腾,这种气势就压倒了弱者。

“在雷电和黑暗的掩护下,狼群以飞箭的速度直插马群中央,随即中心开花,然后急转掉头,又冲向四周的马群,把马群冲的七零八落,冲成了最有利于狼群各个击破的一盘散沙。”

“暂时后撤的狼群行动有条不紊,它门不急于去吞食已经倒毙的猎物而是趁马倌和儿马子重新整队的时候,分头追杀东南方的散兵游勇。”

从书中的描写中可以看出,狼的集体作战攻势锐不可挡,对战果也是力求最大,也决不盲目贪多恋战,不乱阵脚。狼群在头狼的统一指挥下,进则同进、退则同退、协同作战、无往不利。

为了集体的胜利,狼的牺牲精神更让人钦佩有嘉。当发现猎人时,为了保护大批的狼群,会有两只狼做诱饵把猎人引开,以牺牲自己来保全集体;还有丧子的母狼,可以用自杀式的攻击方式重重的悬挂在马的侧腹做最后的殊死的拚杀。这种不计较个人利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度集体主义精神真是可敬可佩。

人类社会,我们也是生活在集体的大家庭中,为了集体的荣誉,我们是不是也要学习狼的团队精神呢?我们也要以集体利益为重,放弃自己的小利益。

在工作中对自己的职责尽心尽力,不逞英雄主义,不好大喜功,不脱离集体。在行动上,要中心明确,一切行动听指挥,发挥团队作战的最大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困难面前无坚不破。

《狼图腾》五年级读后感600字二自古以来,狼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不高,从描写狼的成语、诗句中就可以看出,如“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狼嚎鬼叫”等等。可以说,中国成语词典上记载了许多相关批评狼的成语,而赞美的却少得可怜。

在童话里,狼的形象再一次被贬低,狼竟成了邪恶的象征,妄图吃了“小红帽”。即使你从没看见过,仅凭这些,就让我们已经不寒而栗了。

但是,当我最近看了一本叫《狼图腾》的书后,我对狼的形象给予了重新的认识。起码在这本书里,狼已不在是残忍的、粗暴的……而人类却扮演了狼的角色。在皎洁的月光下,在内蒙广袤的大草原上,曾生活着狼,它们在这儿自由地奔驰、与人类斗智斗勇。然而,一群见识短的人竟然闯进这个属于狼的世界,进行了一次残酷的杀戮,多么惨无人道!多么淋漓尽致!

这就是《狼图腾》中讲述的故事。在这本书中,主人公陈阵与几名知青,去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看到了草原人民与狼的搏斗,看到了狼的兴衰起伏,由开始的害怕狼,到最后与游牧民族同化,近乎到了崇拜狼的地步。这几十个紧张离奇的与狼相关的故事,将我吸引到了一个狼的世界,似乎真的与这些狼共同生存在一起。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狼是智慧的、顽强的。它们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以团队的名义,与人类进行抗争。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群中的友爱与亲请无不震撼着我的心灵。

狼在捕食时表现的确极为残忍,但狼只在饥饿时才捕食,只有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去攻击牲畜和人,这比饱暖思欲,物欲横流,贪得无厌的人不知高尚多少倍。狼天性怕光、怕火、怕人,却惟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

这种精神不正是强悍进取的精神吗?我也深深地被这种 “令人不得不崇拜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和强悍智慧的精神征服力量”所折服。

学会像狼一样,强悍智慧,勇于进取,我想这是我读了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温良淳厚的思想已深深地扎进我们心中,忍让、谦和成了中华民族的主流。经历了几千年此文化的熏陶,我们的民族一度陷入了颓靡,无知与愚昧在过去一直充斥着我们的内心,中华民族这条巨龙也因此卧睡千年,毫无进步。

我们崇尚的汉文化虽一直延绵至今,但此中却无数次受到草原民族的攻击甚至是侵占。而他们正是在与狼的抗争中,不断强健起来。

狼的智慧与精神和中国民族的懦弱与落后,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过去的中国是落后的,这是由于如羊般的农耕精神促使的,这正是华夏民族中性格的缺憾和弱性。或许我们应该在狼的身上找到闪光点,如勇于开拓进取、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狼固有其弱点,但我们应看到狼性的本质。

也许《狼图腾》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在于这些,但是狼的智慧与拼搏却是我们最该学习的。

《狼图腾》五年级读后感600字三小时候我们受的教育,认为狼是凶狠的动物,在所有的教科书漫画书里都把狼描述成不可同情的敌人,只有羊羔、兔子等弱小的动物才是善良的象征。长大后慢慢体会和思考,才发觉这样的比喻可笑之极——这世界只有弱肉强食,才能维持正常的生态平衡,没有对错之分,更没有敌我之分。虽然更正了思维,为狼正了名声,也理解我们之所以受那样的教育只是特定时代的政治偏见而已。可自从看了电影《狼图腾》后,忽然开始觉得人是可恶的!

忘不了电影里的那些狼,望着人们肆意抢劫它们辛辛苦苦攒下的来年过冬的食物,它们自知不是人的对手,只能站在高高的岩石上,用哀怨的眼神看着这一切而无能为力!这双眼睛,虽然也是绿色的,可丝毫没有凶狠的内容,忽然觉得它们在人类的面前是那么弱小和无助!它们自身也要生存,也要养家糊口,不到万不得已它们是不会侵犯人的!直到生存受到威胁时,才拼死一搏。本来,人与动物可以和睦相处,但总有失去平衡的时候,到那时候,吃亏的总是那些到处流浪的狼……

动物应该是最本真的,按照自身的求生本能而行。躲避比自己强大的,“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如果说它们也有狡猾的时候,那也是生存所迫,每种动物都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领,才能得以生存。而人呢!才是最狡猾的动物。他们为了一己之利,一时之快,肆意践踏自然界的规则,打破自然界的平衡。既然人有思想,为什么不顾及“众生”,把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纳入“我”的范畴,做一个地球上合格的“主人”?

人是有思想,可没有信仰,没有悲悯之心,不把动物看做一条生命。人是杂食动物,什么都可以吃。我国有的地方吃动物的方法很残忍——把猴子活生生的挖开脑袋生吃它的脑浆;有把蜥蜴生吞的,也有把动物放在水里温火慢慢加热的,把鱼“凌迟处死”的……总之,五花八门,怎么痛快怎么来。这样的人,还配做人吗?说他连禽兽不如那也是对禽兽的不尊!

《狼图腾》反映的是几十年前的事情。相信人们在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渐渐觉醒的今天,不会再那么粗野蛮横地对待与我们在地球上共同生存的所有生物,而是学会与它们平等相处,尊重每一个生命。因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狼图腾》五年级读后感600字四今年暑假,我怀着深深的感动读了《狼图腾》一书,我被狼的智慧和精神震撼了,而我对狼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以前我认为狼只不过是喜欢群居的野兽,凭借着数量的优势能捕捉一些小动物,苟且存活在这个世界上而已。在我心目中狼的地位是很尴尬的,凶猛赶不上狮虎,速度比不了猎豹,同为食肉类哺乳类动物,它只能去欺负狐狸。它的存在也只是为了衬托虎豹们的勇猛,就象在电影中,它永远只能做配角一样。然而,读了《狼图腾》时,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我越来越明白我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无知,甚至有点愚昧。

狼是智慧的

这一点在草原狼捕杀猎物的时候体现的淋漓尽致,它们的每一次进攻都堪称经典。它们不打无准备之仗,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组织严密,很有章法。好像在实践孙子兵法,“多算胜,少算不胜”。在狼与人的争斗中,这种智慧也随处可见。为了不使狼群暴露,独处而被人发现的狼,往往逃向与狼群相反的方向。牺牲自己,保全群体。这绝不是一般的聪明,而是大智慧。

狼是勇敢的

狼从来都不畏惧死亡。它们为了冲垮马群,不惜牺牲老弱的狼去撕扯壮马的肚皮,与马同归于尽。与群狗的争斗中狼也是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即便是战斗到最后一刻也毫不畏惧。在那片草原上它们是实实在在的王者,谁与争风?

狼是团结的

它们很少各自为战,所有的行动都是在狼王的统一调度下进行。只要狼王一声令下,群狼便会排山倒海,勇不可挡。即使是它们被牧民和猎狗围困,四面楚歌,它们依然镇定自若,阵形不乱。

在草原上,人类成了名副其实的学生,人从狼那里学来了智慧,团结和勇敢。于是有了成吉思汗,于是有了横扫欧洲的蒙古骑兵……

今天,我们不能不为《狼图腾》中狼的精神而感动,不能不去学习狼的智慧和精神。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有时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有时做事只想自己,没有集体观念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去克服改进的。我希望大家也能消除对狼的偏见,学习狼的精神,做事有头脑,不屈不挠,勇敢顽强,团结协作,让《狼图腾》的精神盛宴像烈火一样在我们的胸中燃烧,永不停息!

《狼图腾》五年级读后感600字五读这本书,是源于好友的不断推荐,她说这是本好书,值得一看,于是我就借了一本,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看完了。虽说读得不是很精细,但是有几个精彩的环节还是留在了我的脑海中,也引起了我对人生的一点点思考。

《狼图腾》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狼丰富多彩的杀敌方法。

开篇就是一个草原狼围捕黄羊的大战役,波澜壮阔,纵横捭阖,动静结合,一气呵成。真正的作战时间不过十几分钟,但作战前狼群耐心的伏击、精妙的设围、细致的观察,营造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紧张而又亢奋的氛围;而作战时的迅雷不及掩耳、放掉还有战斗力的黄羊而击其余部分的智慧,颇有些卑鄙却极其实用的狼抓黄羊的绝招,又让我们拍案叫绝,赞叹不已。

这动静之间,却将草原狼卓越的智慧、耐性、组织性和纪律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狼做的事情之所以会十拿九稳,是因为他们做每件事情前都会先想好策略。这一点是值得我们人类学习的。

狼的智慧也是非常惊人的,几乎可与人媲美。狼的本领、狼的智慧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们也是在几千年艰苦的草原生活中磨炼出来的。变幻莫测的草原气候、恶劣的草原环境、各种动物的逃生本能还有来自人的巨大威胁,使得狼始终生活在险境之中,随时都处在被饿死、冻死、打死的境遇中,狼的各种策略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的。

人不是狼,但我们却可以从狼身上借鉴很多东西。学习草原狼不能拘泥于具体的战术,而是要锻炼自己勤于思考、善于应用策略的能力。主动的去观察和学习,积极的思考,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时采用不同的方式,在实战中磨炼自己,这就是狼的智慧源泉。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只要你有丝毫的放松,就可能会被社会淘汰,这很像狼群生活的大草原,公平而又残忍。所以我们也得有狼的危机意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给自己加压,正如张瑞敏所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往往不利的形势更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正是这个道理。

这个世界始终是弱肉强食的世界,即便厮杀的工具不再是尖牙利齿,不再是刀剑枪戟,但是本质是不会变的。有能力的人就能用他的能力用他的新的厮杀利器来赢取最大的利益。

难道不是么,考试升级如斯杀,商场勾斗如斯杀,官场暗涌也是如斯杀,向往人道主义乐土的人士也不妨扣心自问一下,自己是不是这种厮杀格斗后的胜利者?是不是能给失败者真正的怜悯和体恤呢。

自古就有自然的成败法则,狼坚持不懈地贯彻这一法则,我们应当敬佩,甚至以狼为师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诠释“适者生存,弱者淘汰”的自然法则。

第3篇:五年级读后感范文

近段时间我看了一本名叫《疯羊血顶儿》的书。书中讲的是一头小盘羊刚出生它的妈妈就被一只黑母狼咬死了。当时,一股血喷到了它的头顶,从此,它就有了”血顶儿“这个名字。因为它一出生就看见了妈妈被狼吃掉的情景,所以它就变成了一头”疯羊“。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疯羊血顶儿读后感,请您阅读。

疯羊血顶儿读后感1一双羊眼,闪着寒光,喷着怒火;两只羊角,笔直挺拔,如刀似剑;三只小狼崽,死在它的手下;一只大恶狼,被它追得四处逃窜。它是盘羊群中的疯子,还是动物世界的英雄?

《疯羊血顶儿》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血顶儿在刚刚出生20多分钟的时候,碰上了一场灭顶之灾,使它几乎丧命。可它顽强地活了下来。后来,它长大了,踏上了为母亲报仇的道路。它为了给自己的母亲“猴戏”报仇,宁可自己时时刻刻遭到同类的唾弃和鄙视,宁可被同类称为疯子,它也顽强地把自己那稚嫩的角嵌进电击石里,迫使自己正在生长过程中的角变直,以伺机为母亲报仇。在这复仇之路上,它历经了数不尽的酸甜苦辣,最后她的伙伴们抛弃了它,使它孤注一掷,最后被母狼残忍地杀死。

如果血顶儿不想为母羊猴戏报仇,他就不会遭到同类的唾弃和鄙视;如果血顶儿不想为母羊猴戏报仇,他就不会去同羊的天敌——狼,决一死战。它不是盘羊群中的疯子,而是动物界的英雄,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再想想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被人们误以为是“疯子”的人呢?答案是有的。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年幼时的爱迪生好奇心很强,不管什么事情,他都要问个明白。虽然这些问题很常见,但是很不容易回答。

比如,姐姐摔破了茶杯,他会问:“茶杯掉到地上,为什么就破了呢?有摔不坏的茶杯吗?”哥哥捉到了一只蜻蜓,他就会问:“蜻蜓的眼睛为什么是长在头顶上而不是长在肚子上呢?”……

因为爱迪生时常会问一些很古怪的问题,所以,人们望着他不大相称的身体时便会说:“这个孩子一定不太正常。他的脑袋特别大,是疯子的征兆。”

然而,爱迪生对大人们的说法并不在意。对他来说,这个世界真是充满了数不清的奇异事物。他执着追求,后来这位被称为“疯子”的孩子成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疯子”,有时只是一个表面的词语,在它的深处或许还有更深远的用意。这就是本书给我的启示。

疯羊血顶儿读后感2我在暑假买了一本关于野生动物的书——《疯羊血顶儿》。它是由著名的“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所写的。我带着好奇打开了这本书,急迫地想知道这里面说了什么。由于血顶儿降临到世界上第一眼目睹的就是母亲“猴戏”遇害的血腥场面。因此,它的性格古怪,连行为也古怪——作为衡量奥古斯盘群羊中的一只公羊是否出色,主要就是看头上那对角是是否盘得圆润,盘得花哨。可以说在奥古斯盘羊群里,无论是头羊还是草羊,不分高低贵贱,不分公母老少,都把自己头上那对巨大的盘成圆形的角视为荣幸和骄傲。谁也没想过要去改变形状。可血顶儿却把自己本应该盘成花结的羊角打磨成禾杈状。它所做的一切都是要为母亲报仇。历经种种磨难,血顶儿报着自我牺牲的态度跳进了有毒的荆棘丛中,只为了把黑母狼消灭。明明胜利就在眼前了,但是由于其余羊群的背信弃义,血顶儿最后居然被黑母狼咬死!

看完之后,我不禁感到遗憾,同时又感到愤怒,要我说,疯羊血顶儿一点也不疯,他是一头真正有思想有感情的好羊,是一头让人值得尊敬的羊。但因为羊与狼,永远都是弱与强的关系,狼可以轻而易举把羊杀了,而羊呢?羊生下来似乎是被狼主宰的。书中的最后一句话说得好:“生活有它自己的滑行轨道,这是任何羊都变不了的。”生活没有细细的框条,它只有硕大的轨道,你当然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却不能改变生活。还有食物链,羊在狼的下端,自然而然地成为它的食物,我们人不也吃鸡吃鸭吗?正如《武林外传》中所说到:“人本身就是食物链中的一环。”因此我们更应该遵循生活的规律,不是吗?再说那只倒霉的血顶儿,它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它根本无法改变所有羊的命运,即使最后它杀了狼,胜利了,又能怎样呢?不是所有的羊都能像它那样的。弱肉强食,本来就是天理呀!尽管血顶儿不甘示弱,但羊种群体是弱势的,因此必须得遵守生活法则,才能让种族繁衍下去。

小说终归是小说,结局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过《疯羊血顶儿》虽说是动物小说,但从这些动物身上折射出很多人性,值得反思!

疯羊血顶儿读后感3《疯羊血顶儿》主要讲的是一只叫“血顶儿”的盘羊刚出生就目睹了母亲为救它而被一只狼杀死的血腥场面,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一反盘羊的角盘得弯越多越美的天性,把自己的还未长成的角塞进被闪电劈开的石缝里生长,在石头上磨砺,它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给惨死的妈妈复仇,它的做法遭到了几乎整个羊群的讥笑。嘲讽,大家都认为它的想法不可思议,大家都认为它疯了,狼吃羊是天经地义的事,被吃掉是自己倒霉,那里还有羊找狼报仇的道理,简直是疯了。可“血顶儿”不管大家怎么说,一直坚持不懈把角磨的尖尖的锋利,在和母狼几次交锋后,终于,在最后一次把母狼逼到绝崖,而“血顶儿”也累的睡了过去,可羊群却在它睡觉时抛弃了独特的“血顶儿”无声地走了,以致“血顶儿”被母狼咬死。

这个故事引人深思,“血顶儿”为了给母亲报仇,它的精神值得赞扬,如果它能改变羊群的观念,得到羊群的支持,结果肯定不是这样。而凭一只羊的能力,想要强行改变大自然弱肉强食的规律,那是要付出血的代价。

疯羊血顶儿读后感4暑假,我读了《疯羊血顶儿》这本书,感慨万千,深受启发,被雪顶儿那为母报仇的孝心而感动不已。

人们 都说:“百善孝为先,而现在广大民众都只是会稀里糊涂的说,却不照口头行事,大家也只是知道,世上有孝这个字,却不知孝有何用!

这个故事使我想起了自己以前,在家里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时候发脾气了也在老人身上泄气那是多么的荒唐啊!我想现在有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吧,但要想想是谁给了我们生命,又是谁把我们抚养长大的,难道大家就忍心对把我们养育长大的家人大吵大闹吗?大家就可能不如一只盘羊,它为报仇改变了狼吃羊的历史,它为报仇把象征着美的盘羊花结给磨平了,为了报仇他不顾可能被狼吃掉的危险与狼大战,为了给母羊报仇,他不顾被赶群体的危险,去杀掉了狼的孩子。

世上有很多这样的事,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小时候因失去父亲,把家里的生活负担全压给了母亲,他从小开始干苦活,让母亲多休息,帮母亲减少生活负担,长大后,知道了一些事情,就努力学习,准备考上官位,帮母亲减少生活压力,现在这样有孝心的人已经很少了,请大家做个有孝心的人吧。

疯羊血顶儿读后感5《疯羊血顶儿》是一本励志精神的小说,讲了血顶儿这只盘羊为他自己的母亲报仇的事。

这本书讲了血顶儿的母亲猴戏在生下血顶儿之后,为了保护血顶儿,被黑母狼给吃了,血落到了血顶儿的头上,所以起名为血顶儿。

血顶儿为了给自己的母亲报仇,把自己的角从开始发育开始,就把角插在点击石里,慢慢地,慢慢地,血顶儿的角不像其它盘那样盘起来,而长成了直的,还十分尖锐。一次,盘羊群去觅食,血顶儿把黑母狼斗败,因为黑母狼怀上了小狼。第二次,盘羊群刚好又遇到了三只黑母狼的小狼,血顶儿立马冲上去踩死了一只,又用羊角刺死了两只羊群立马向血顶儿欢呼,黑母狼发现了,每次都躲着血

顶儿,去把羊群赶尽杀绝。最后,羊群走了,血顶儿被背叛了,于是也被黑母狼咬死了。

血顶儿为了给母亲报仇,也不怕别人把它看成疯羊。不管别人怎么看你,只要你自己觉得好就行,《疯羊血顶儿》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精神。

疯羊血顶儿读后感6这本书的主角是一只名叫“血顶儿”的公盘羊。因为它出生的时候,母亲猴戏正好被黑母狼咬死。这让血顶儿终生难忘。它想为母亲报仇。它来到了奥古斯盘羊群,拼命的撞一块大岩石,想把头上的羊角撞直。每次其它盘羊吃完草时都是美美地躺一会,可它却在那里练习跑。其它盘羊都以为它疯了,连头羊也是这种感觉。有一次,它踩了死三只小狼穗。正好黑母狼看见了,便想吃掉它。大家都知道,是狼吃羊。

可是,血顶儿却想和黑母狼打,谁知,它把黑母狼打得屁滚尿流。于是,其它盘羊也想拥有血顶儿那样的羊角。便学血顶儿那样,把羊角往大岩石上撞。到了羊的恋爱时期,奥古斯盘羊却一下子死了8只力气大的公盘羊!头羊决定离开血顶儿。金蔷薇喜欢血顶儿,就没有走。黑母狼却一直跟踪奥古斯盘羊群。一下午,奥古斯盘羊群的只数一下子从60减到了30,少了整整一半!没办法,只好再回去。

后来黑母狼把血顶儿打死了。金蔷薇跳悬崖了。

哎,母爱多么伟大!

疯羊血顶儿读后感7血顶儿是奥古斯盘羊群里的一只年轻的公羊。

为什么叫“血顶儿”。那还得从它出生时说起。血顶儿刚生下来的时候,一头黑母狼就出现了,危急时刻,血顶儿的妈妈挡在了血顶儿的前面,被狼吃掉了。就在狼撕开母羊脖子血管的那一刻,一团浓浓的血喷到了小羊的额头上,血顶儿的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

为什么叫疯羊。那是因为血顶儿生下来就与别的羊不一样。它生下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妈妈为了救它而被黑母狼吃掉。所以它的脑海里充满了对狼的仇恨,它不怕狼,它每次见到狼都会追着狼拼命。别的盘羊都把羊角盘成圆形,可血顶儿却把羊角磨得像两把箭一样顶在头上。它就是用这两把“箭”把黑母狼的三只幼仔给活活地戳死了。所以在别的盘羊眼里,血顶儿就是个疯子,在黑母狼眼里,血顶儿更是杀子仇人。

血顶儿疯狂的行为,换来母狼更加疯狂地报复。母狼把羊群的小羊咬死了一大半。于是血顶儿决定与母狼决一死战。可就在羊狼决战的关键时刻,羊群抛弃了血顶儿,结果黑母狼把血顶儿咬死了。

第4篇:五年级读后感范文

什么是生命?一生无所事事,碌碌无为虚度的年华是生命,不懈努力,使自己的人生大放异彩也是生命。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我们应该选择前者,平庸无为,还是选择后者,惊世核俗呢?

你瞧,身残志坚的盲姑娘安静,因为不自暴自弃,乐观面对生活,创造了种种不可思议的奇迹;还有琳达一家人,都已经或是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让自己的死更有意义;就连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静听自己的心跳这三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让我们明白:生命固然短暂,但是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就能让生命的价值扩大到无限......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珍爱生命,用实际行动来让生命更加有意义。例如,在学校认真听课,积极发言,做作业不能粗枝大叶,认真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在社会中,我们要积极传播安全意识,还要多多帮助有困难的人。而在家里,我们要孝敬长辈,帮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让大人操心。

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碌碌无为的人。生命是短暂的,请热爱生命,让生命大放光彩吧!

第5篇:五年级读后感范文

在语文课堂中感知方法,感悟生命

语文课程标准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迁移文言文”作为总目标之一。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课堂中诵读经典,领悟方法,感悟生命的价值,成为我们两所学校语文数学的探索点。

低年级的老师利用表情阅读、动作阅读和表演等形式,结合简单的儿童诗和古诗让学生进行阅读,在简单的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悟作品的魅力。中年级的老师主要教给学生发音的方法,结合课文童话故事、古诗和小的散文对学生进行训练。在训练中让学生感悟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提升生命质量。高年级老师主要让学生在抑扬顿挫上下功夫,学会把握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自然展现。不必刻意追求,只要顺着诗句的自然语音状态来读,顺着诗句的自然节奏来读,学生自然会感受、感悟到生命。

在国学课堂中领悟内涵,润泽生命

2010年9月,学校与育灵童研究院合作,将国学纳入到课程之中。学校使用育灵童研究院编著的国学教材,教师与研究院的老师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改。一年级主要诵读《弟子规》《三字经》;二年级主要诵读《千字文》《笠翁对韵》(选);三年级主要诵读《论语》(选上)《论语》(选下);四年级主要诵读《大学》(选)《中庸》(选);五年级主要诵读《老子》(选)《庄子》(选);六年级上主要诵读《史记》(选)《资治通鉴》(选)和《历代散文选》。学校的老师们在国学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汉字演变让学生感悟文字的美,利用经典小故事让学生理解国学的内涵,将国学和生活实际结合,内化国学的内容,最后通过诵读领悟内涵,在诵读中润泽生命。

例如,刘郁老师在上二年级的《笠翁对韵》一课时,先让学生听《嫦娥奔月》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自读《五歌》中的内容,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借助形象的课件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生字、词,再读通课文。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将着力点放在了诵读上。先让学生听著名播音员诵读的《五歌》,然后学生在不断评价中开始探索性的诵读、加动作诵读、和老师对读、表演诵读,学生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越读越有兴致。最后,孩子们说:“老师,太有意思啦!我们也说几个对儿吧。”老师和同学在诵读和创编中,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诵读活动中强化体验,丰盈生命

第6篇:五年级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切入点;问题情境;自主探究

深读教学是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细读教学,是引导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教学环节。经过初读,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粗浅的理解,但是学生提不出深刻的问题,洞悉不到深入探究的方向。进入精读环节,教师若能针对学生的疑问来教,必然能激起浓厚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引发学生质疑意识与策略成为教学高效率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特点和年段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确定课文研读的主线,选准恰当的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在亲力亲为的阅读实践中,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用有效的引导促成深读教学的高质量,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力。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单项讲问,学生被动应答和过度情节分析的阅读教学模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好一个切入点,设计一条引领学生奔向学习目标的最短程。切入点的选择要紧扣文本和文本研读的主线,抓住学生探究文本的思维支点,从学生对文本的关注点――文本的重点、难点、矛盾点、朦胧点和学生学习文本的兴奋点展开阅读。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根据清晰的教学目标直指研读的重点。直指表达,问在语言形式的奥妙处;直指心灵,问在文本主旨的核心处;直面疑难,问在学生的困惑处。问域要大,解答距要长。问题情境要有可操作性,要指明学生探究的方向、途径。

一、检复铺垫,抓住特点切入

经过初读,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粗浅的理解,但是提不出深刻的问题,洞悉不到深入探究的方向。教师引发质疑的策略与意识成为关键。教师要在激疑起思中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学习需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如: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语文出版社S版 下同)

检复铺垫

1.指读课文,理解“壮士”含义,说说狼牙山五壮士都是谁?

2.说出课文记叙,完成填空:接受任务顶峰杀敌

3激疑,创设阅读情境:文中“五位战士”“五位壮士”,为什么前后称呼不同?仔细研读课文,注意五位壮士言行,划出令你感动的词句。

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画出使自己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在交流中引导学生体会五壮士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领悟表达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顶峰歼敌”和“英勇跳崖”。

二、紧扣标题,抓住题眼切入

题目对于课文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文章的眼睛,抓住了文章的眼睛,也就抓住了学习课文的关键。很多问题都有中心词,抓住问题的中心词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直奔中心展开研读。如四年级上册《倔强的小红军》

1.指读课题,出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从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什么?

2.抓住题眼,创设问题情境:“倔强”是什么意思?课文哪些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现小红军的“倔强”?小红军为什么这样倔强?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仔细品读课文,了解小红军的品质,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随机点拨:领悟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在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再如六年级上册《奇异的琥珀》:

指读课题,理解“奇异”。创设阅读情境:为什么说这块琥珀是“奇异”的?学生在理解琥珀的奇异后,继续追问:人们是怎样推测出发生在一百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的?这样以切入点的移动,形成学生研读的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语言。

三、抓住结尾,从重点词切入

有些课文的结尾或是交代事情的结果,或是总结全文,或是抒发作者的情感。抓住文章结尾的语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逆向探究,既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又加深对文章特点的把握。

如四年级下《桂林山水》: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一)仔细研读这段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

(二)引导学生体会引用在文章中的作用。

(三)创设阅读情境:“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这样的水”又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美。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借助课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景。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把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写具体、写形象的方法。

又如五年级下《孔明借箭》:

结尾“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抓住“神机妙算”创设阅读情境:孔明是怎样神机妙算的?都在哪些方面体现出的?

再如,四年级上《一只贝》:“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抓住“可怜”、“可敬”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四、抓住过渡,分层切入

课文中的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这样的语句,创设阅读情境,将原文划分两个板块,引导学生探究,目标明确,层次分明。

如五年级下《猫》:教师检复铺垫后,出示句子“满月的小猫更可爱”。理解句子后,比较:满月的小猫真可爱。体会“更”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抓住“更”创设阅读情境,作者抓住“猫”和“满月的小猫”怎样的特点,描写“可爱”和更可爱的?

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分成两个研读的板块,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在合作交流中,教师随机诱导、点拨,理解重点词在文中表达的效果,同时,学习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的方法。

再如三年上《锡林郭勒大草原》“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分析句子,创设问题情境:文中哪部分描写草原的美丽,哪部分描写草原“欢腾的世界”?划出文中重点词句跟同学交流。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学习语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探究文本,从而达到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目的。阅读探究的过程是欣赏和接受的过程,也是思考和感悟的过程。在深读教学时,教学起点要高一点,跳一跳摘果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到学习挑战的乐趣,同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师要把握好指导、点拨的时机、尺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学生已经关注到的重点词句,要适时总结;学生已经关注,但感悟比较浅的,要创设情境加以点拨;对于学生没有关注的,教师应适度讲解。深读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教学时受各种文体和文本内容的限制,需要灵活变通。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深读教学不变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从设计教到设计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7篇:五年级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体裁 生字 词句 朗读 说话写话

“部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课文单元的第2课《我多想去看看》,和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单元的第11课《我多想去看看》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部编本”教材中,和《我多想去看看》一起组成单元的还有《吃水不忘挖井人》《一个接一个》《四个太阳》,这个单元的主题基本可以用“愿望”一词统领与概括。其中《一个接一个》是新选课文,其他两篇是从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中沿用而来的,但所处的单元都发生了变化。

下面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两个版本的课文作一些分析。

一、体裁

人教版教材的《我多想去看看》是诗歌,全诗只有一节,其实就是三句话。对一年级学生而言,文本编排成诗歌的形式未尝不可,但内容单薄,总给人言犹未尽、缺胳膊少腿的感觉。

“部编本”教材的《我多想去看看》是散文。课文增加了一个自然段,弥补了内容和结构上的缺憾:对于新疆天山里的孩子来说,在妈妈的引导下,多么想到北京去看看雄伟的天安门、壮观的升旗仪式;对于大城市北京的孩子来说,在爸爸的引导下,多么想到新疆去看看美丽的天山、洁白的雪莲。如此行文,不仅达成了前后照应、互为呼应的文本结构,而且暗含了“祖国山河美,民族大团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生字

人教版教材的《我多想去看看》要求会认“想、告、诉、路、能、走、北、京、城、安、广、升、旗”13个生字,“部编本”教材的《我多想去看看》要求会认“想、告、诉、路、京、安、门、广、非、常、壮、观”12个生字。可以看出,有7个生字是相同的,其中“能”字因为课文修改后不出现了,所以无法编入。“北、升、旗”3个字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城”字相对较难,作推后安排处理。“部编本”教材新增“门”字,是因为一年级上册中已经要求学生会写“们”字(《青蛙写诗》),所以要求会认、会写“门”字显得更加有必要。新增的“非、常、壮、观”4个生字,与其说是认识4个新字,不如说认识2个新词,因为“非常”“壮观”在生活中经常能够遇到。在生活中认识这2个词语,能够大大降低识字的难度。

人教版教材要求会写“广、升、足、走”4个生字,“部编本”教材要求会写“会、走、北、京、门、广”6个生字。人教版教材主要按照“识写异步”的原则安排写字内容,而且每课写字的数量偏少,一年级上册每课安排3~4个,一年级下册每课安排6个。本课要求会写的“足”字,在之前的“识字(一)”的第四课《操场上》中已要求学生“会认”,到本课才要求“会写”,体现了“先识后写”的编排原则,而其他3个生字都是首次出现。“部编本”教材沿用“识写异步”的原则,在写字数量上有所增加,一年级上册每课安排3~5个,一年级下册一般每课安排7个(只有个别课文安排6个,《我多想去看看》就是其中之一)。“京、门、广”3个字在本课中既要求“会认”,也要求“会写”,属于“识写同步”;“会、北、走”3个字学生在一年级上册中已经“会认”,本课进行了“复现”,所以要求“会写”显得水到渠成。

三、词句

人教版教材《我会读》栏目安排的内容是:“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我们爱北京。我们爱五星红旗。”这四句话虽然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但与课文的联系不甚紧密,对此,“部编本”教材在一年级上册识字单元专门安排了第10课《升国旗》(中国 国旗 五星红旗 / 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国歌声中,徐徐升起;/迎风飘扬,多么美丽。/向着国旗,我们立正;/望着国旗,我们敬礼)予以解决。

“部编本”教材安排了课后练习“读一读,记一记”,目的是通过朗读“弯弯的小路、宽宽的公路、美丽的天山、洁白的雪莲、雄伟的天安门、壮观的升旗仪式”,使学生积累短语“××的××”,感悟前面词语对后面事物的修饰作用,这对丰富学生的语感和语言图式是大有裨益的。

四、朗读

人教版教材要求“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部编本”教材要求“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的读目标有“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通过朗读课文,提升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祖国河山美,民族大团结”的感悟,是非常恰如其分的。

但人教版教材要求“背诵课文”,则显得意义不大,这是因为这篇课文既不是经典作家的“定篇”,也没有典型的句式、段式,从语言积累的角度讲,价值不大。“部编本”教材提出“注意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教学目标非常明确、集中,落实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的要求。针对“我对妈妈(爸爸)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这个句子的朗读,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节奏也可以富有变化。通过教师的朗读指导,学生不仅能“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而且能够激感,从而感悟语句中蕴含着的爱国之情。

五、说话写话

人教版教材安排了《我会读》栏目,但没有提出写话方面的要求。“部编本”教材新增了课后练习“以‘我多想……’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再和同学交流”。“和同学交流”属于“说话”,这没问题,综观一年级上册、下册中的课文,这样的要求随处可见,但提出“写下……”这样的要求,却独此一家。虽然《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但该题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超越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觉得,“写话”起步于二年级下学期比较合适,要求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写话”可算是拔苗助长了。所以,笔者建议将本题要求改成:以“我多想……”开头,想一想自己有什么愿望,再和同学交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第8篇:五年级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数感 直觉思维 复述 积累

写这篇文章,源于我两年前教过的一个叫黄宗元的小男孩。这是一个非常可爱乖巧的孩子,家长也非常重视他的学习,并为此在他身上投入了不少精力和财力。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上了一学期实在跟不上就又倒回到学前班读了一年。第二年再次上一年级时分到了我班上。这孩子对数学没有一点感觉,直到上二年级时对10以内加减法他都一定要掰手指头,在学了乘法口诀后要他计算4×5时他一定要一一得一一直背到四五二十,在计算5×7时,又要从一一得一背到五七三十五才能算出得数来,接下来计算20÷5时,他还是得从一一得一开始背到四五二十。考试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经过观察和认真分析,我终于从根本上找到了原因,这个孩子数感几乎为零。要帮助他的学习还得从培养他的数感入手。于是我就以我个人任教多年来对低段数学总结出来的关于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对他做个性化的施教。以下就是我个人对黄宗元个案教学后的一些反思及我平时在教学中是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的一点不成熟的做法。

一、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

1.复述题意,引导说明学习内容。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变换的平移时,其中有一题分别画出S向下平移4格、向左平移7格后得到的图形。在解答这题时很多学生的理解是将S在向下平移4格后的基础上再向上平移7格后的图形,画的是一个图形。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讲解时我是先让齐读题目,然后点同学问了三个问题:从题目上你读懂了什么,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同时你想提醒同学以后做这种题目时应注意什么。

2.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说清解题思路。例如:在教学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时,其中有一题是∠和∠是不是一样大,学生回答不一,有的说一样大,有的说后面这个角更大,这时我适时提出,那你们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吧,然后把讨论结果给全班同学做汇报。经过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得出结果是,两个角一样大,因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3.课堂总结,引导学生说出学习心得。例如,在学习《找规律》后总结时,我说:“这节课我们一起发现了数学中一些有趣的现象,你有些什么感想与收获呢?”学生你一句我一句,零零碎碎说完后,我又问,谁能把刚才同学们说的归纳一下,完整地说一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意识。

二、整体观察,把握联系,打破常规,抓住本质

数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跳跃性、猜测性、模糊性等非逻辑思维的特征。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解题思路,又不能为常规解法所困。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比多少》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动物王国的小兔要盖新房子了,小动物们很热心,纷纷赶来帮它盖房子,希望把它的房子盖得既坚固又漂亮。(出示情境图)瞧,它们干得多起劲呀!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比一比,你能知道什么?”创设这样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学生的泥塑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同时学生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三、引导试探,进行验证

要学会一种语言,第一步就是听。只有身临其境,置身于语言环境中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学生不仅能专心听老师讲话,而且还要认真地听课堂上每一个同学的发言,要听后作出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再次,我们还给学生指导一些发言的技巧,例如评议表达的节奏、速度、语气变化等。在学生形成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时,进一步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如:在了解到黄宗元的学习情况后,我发现他读一些最本的题目或是算式都很吃力费劲,为此我利用早读时间叫学生读1号本,一是为了复习前面学过的旧知,二是为了让学生多读,读出感觉,读出数感,特别是低段学生数学就要多读。而且叫他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指到来读,要大声读。

在多年的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感觉到: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数感培养,是一件繁重的工程。但我想只要我们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把培养学生数感看成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认真地去完成,那么学生的数感一定更敏感,反映更快。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习。提高听说能力,学生的数感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林建详 编《CAI的理论与实践――迎接21世纪的挑战》.全国CBE学会第六次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第9篇:五年级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疑惑;课本;词语

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

我在教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时候非常重视孩子的积累和课外阅读,课后的自主批注文章是我必须训练的内容,孩子们非常积极、认真地批注,作为老师的我感到非常欣慰。其中有个孩子特别喜欢读书,善于思考,在读到《略谈学生读书》时,他非常肯定地说:“老师,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该这样修改:先说各级住校学生读各科的课本。各级学生入学,目的是去受教育,读课本是受教育的一种手段。第三段的内容应该放在这。即‘读课本切忌只听老师讲而自己少动脑筋,只顾死记硬背……实际上可能五十分也不值’提至‘受教育还有其他手段 ……也可以说是读不用文字编写的课本’之前。”

段落是由若干个句子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的,是文章的组成部分。一段话往往由几句话组成。这篇《略谈学生读书》第二段就是先写了读课本是受教育的一种手段,那么后面的内容就应该围绕课本的读法,以及它的意义所在。因此第三段的内容就应该放在第二段第二句话的后面,这样结构才不会凌乱,最后再谈谈受教育的其他手段。

我认真查找资料并反复进行朗读比较,结果发现真的是这样,我当时非常惊讶,给他点赞的同时也在思考:看来关于段落的组织孩子学得有收获,但是作为老师的我为什么没有发现呢?此文的作者是叶圣陶先生,选作教材略有改动。毕竟是我和学生的陋见,不知是否如此。

在西师版小学语文新课标的第三学段(5―6年级)中,这样写道:关于阅读,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在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有这样一课《我和乌丽娜》,要求五年级孩子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在中间有这样一段:“大妈的庭院里种满了花木,几只母鸡带着一窝小鸡,在花木下安详地觅食。”要求五年级孩子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孩子就提出来:“老师,‘安详’是从容不迫、稳重的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语呢?”是呀,这样一个环境优美的庭院里,为什么要用“安详”呢?我课后认真地查阅资料发现:

安详:近义词为安乐、安宁、安定、安适、安闲。有两种释义,一是从容自如、稳重、态度安详、举止安详;二是平静自然。

第一,稳重,从容。汉蔡邕 《荐边文礼书》:“口辩辞长,而节之以礼度。安详审固,守持内定。”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罗[斯国》:“安详前进,导彼五人。”《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近因小女出阁,预置媵婢月香。见其颜色端丽,举止安详,心窃异之。” 吴玉章 《辛亥革命》十四:“只剩下那个箱子,由一个日本人看守着。 陈策装做很安详的样子,径直走到他的跟前,和颜悦色地同他交涉。”

第二,宁静,平静。浩然 《艳阳天》第二七章:“夏夜的野外,安详又清爽。”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二八章:“哭过以后,她舒了一股抑压着的闷气,心情似乎舒畅得多了,现在安详地坐着。” 碧野 《雪路云程・前峡与后峡》:“这美丽宁静的景色,使我们的心情变得非常畅朗、安详。”

从以上的解释上看,我也觉得这个词语可以换成“安闲”或者“安适”。词语教学中要让孩子触摸、感受词语,掌握词语,这里的掌握更侧重于让词语依附于学生的心理结构,“言为心声”,在文中,每一个词语都是作者心灵的演绎。言语的学习与心灵的丰富是同步的,如果词语教学能做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词语本身的存在,那么词语教学同时也成了人文教育的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词语本身的存在,除了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之外,在阅读教学中要去充分掂量词语的味道、色彩、质地、芳香,说到底我们在词语教学中要进行语感教学,而不是纯粹的词语知识的教学。只有让学生“感”到了,运用才能水到渠成。

孩子们的发现让我非常惊喜,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惑,然后在解决疑惑中不断进步,不断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