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航天航空技术专业范文

航天航空技术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航天航空技术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航天航空技术专业

第1篇:航天航空技术专业范文

罗阳:用生命托举歼-15

【颁奖词】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

【事迹】罗阳,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2012年11月25日,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罗阳,在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猝死,不幸殉职。

第2篇:航天航空技术专业范文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在满足完全竞争和不变规模经济的“二维假定”市场条件下,各国专业化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随后展开自由贸易,可以使参与专业分工与自由贸易国家的整体福利达到最大化。根据这一理论,任何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国家不但会降低世界福利总水平,而且会使本国得不偿失,奉行自由贸易政策是各国的最优选择。但传统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下,不受任何外力干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资源分配的唯一力量。这种理想化的市场结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特别是在汽车、半导体、电子工业、航空产业等高技术产业中,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由几家进入较早、已形成巨大成本优势的企业垄断市场,影响市场价格,进而攫取超额垄断利润。这种典型的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违背了传统理论的假设前提,为了解释在不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存在的前提下,国际贸易发生的动因问题,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等人提出了新贸易理论,从而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研究开发以及企业间的对立等外部经济问题。新贸易理论证明了在存在不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的市场结构中自由贸易的非最优性及政府干预的合理性,并促成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形成。战略性贸易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研究与开发补贴、进口关税以及保护国内市场等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产业成长,培育和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谋取规模经济收益,并借机夺取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战略性贸易理论的发展,为国家战略性干预贸易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国家干预来培育对于本国具有战略性意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来达到提高本国总体福利水平的目的。

二、民用航空产业的风险收益特征

1.从民用航空产业的风险角度分析

飞机制造业涉及产业链长、集成度高、相关技术的不稳定性与整合后飞机性能的不确定性导致巨大的研发成本。民用航空工业集中了各领域与工业部门众多的技术方法,涉及广泛的科技领域,如材料学、动力学、电子学等,其产品具有高度的系统复杂性,任何一个涉及领域技术的创新都有可能带来飞机性能的改善。这种相关技术的不定时的变化给民用航空业造成了技术的不稳定性,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来协调、整合这些复杂的组成部分。据估计,波音开发747机型时,其成本高达12亿美元,这笔庞大的开发费用大部分用来整合相关技术,使产品达到技术领先与经济性的协调统一,而非单项技术的开发。这对于任何一个生产者来说,前期巨大的资金投入是重要的风险来源。然而,任何飞机在试飞之前都无法预测其各个独立复杂系统之间的配合与协调程度,一旦在试飞或者使用中出现在图纸上无法演示与估计到的致命缺陷时,生产者就将要承担巨大的经济损失与名誉风险。因此,这种技术的不确定性反映了高性能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往往被视为航空产业风险最主要的来源。此外,除研发投入外,生产厂商还要巨额的资金添置设备(如风洞、试验台、机床等)以及维护庞大售后服务网络。飞机制造业前期对大量研发资金(30~60亿美金)的需求、长期流动资金的赤字运作(5~6年)以及成本回收期的滞后(10~14年)都造成行业本身巨大的风险。民机制造业是一个进入壁垒高的寡头垄断性行业,后进入者处于先天的竞争劣势地位。民机从诞生之日起面对的就是全球的市场而非区域市场,以弥补其市场容量小的不足。如今民机产业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格局,即使后进企业能够开发出一种优秀的产品,但飞机这样的产品需要长时间的安全飞行纪录以获得客户的信任、厂商需要提供多型号的广泛产品线以及维护一个庞大的售后支持系统,后进者很难在短时间内同时实现上述目标以和先入者抗衡。民机制造业的这些特点构成了对后进入者的巨大的风险与挑战,虽然几十年来不断有国家尝试制造飞机,但现实是自1960年以来新进入者只有巴西的Embraer在民机领域生存到了现在,反观许多老牌的飞机制造商或被兼并、或退出、或破产,最终退出了民机制造领域。

2.从民用航空产业的收益角度分析

民机产业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首先,航空工业具有明显的技术外溢效应与关联效应。军事部门是民用航空工业技术革新的重要动力来源,军用与商用飞机技术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军事部门不但侧重飞机的性能,而且有能力承担巨大的研发费用,这就决定了在技术上与军用飞机一脉相承的商用飞机不仅占据技术上的领先地位,而且大大降低了研发费用与生产成本。同理,航空工业也将自身领先的技术与工艺往往从航空工业外溢至其他相关的上、下游行业。目前,我国在高速列车、飞艇、航模、汽车、压缩机、燃气轮机、纺织机械、复合材料制品等方面已经广泛应用航空工业领域的先进技术,从而大大降低了这些部门的生产成本。此外,航空企业的选址能促进所在地的城市一体化建设。如山西闫良与贵州安顺,都是由于被选择成为航空建设基地而获得社会经济的跨越性发展。规模经济及学习效应。虽然航空工业在建立之初需要投入庞大的建设资金与研发费用,但随着市场份额的扩大与生产规模的提高,会呈现出空前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也正是由于看到了航空工业市场后期潜在的利润回报,英、德、法等欧洲政府才持续25年为空客注入扶持资金,企图与美国争夺民用航空市场这个大蛋糕。1990年克莱珀的一段话深刻的体现出了学习效应对航空产业的影响:“学习效应最基本的部分出现在飞机装配中。它需要技术和对成千上万个动作进行计时。这种经验在劳动大军中一致现象是飞机生产显示出学习效应的弹性为0.2,也就是说产量每增加一倍,生产成本降低20%。”因此,航空企业一旦在某一种新机型上取得成功,便会以此为基础,不断的改进机身的长短、机翼的大小、发动机的双发和四发等,根据市场地位及技术机遇等派生出一系列机型。如此以来,这种在一种产品中实现的学习效应不仅大大降低了同系列产品的边际成本,还能够为固定使用系列产品的客户节约人员培训、维修等方面的开支,同时也起到了提高客户转换成本的作用,无形中为潜在竞争者树立起了进入壁垒。

三、民航产业的战略性地位

综合航空工业的风险与收益特征,政府之所以愿意为存在极大技术不确定与不稳定性的民用航空工业提供政府补贴、承担巨大的财政开支风险,正是由于这一产业具有军事与经济上的双重战略意义。

1.在军事意义上的战略地位

民用飞机与军用飞机都同样存在产品生命周期问题,但二者的周期并不同步,这就是两个产业产生互补联系的提前条件。军用飞机侧重飞机性能的优越性与技术的先进性的协调,而民用飞机侧重的是成本与可靠性的统一。由于存在外部性,军事领域的先进技术会转移至民用飞机领域,而获得了先进技术支持的民用航空业也会凭借其竞争优势将取得的垄断利润补贴军事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军费削减和变化对军用航空能力产生的影响。这种技术与生产能力的普及大大降低了军事研发的成本,解除了军用部门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专注于技术的领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种民用与军用航空工业的互补已经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所有民用飞机的生产商都是重要的军事合同供应商。1989年,当时世界三大民航业巨头波音、空客、麦道公司军用飞机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达到23.4%、46.1%与55.5%。可以说,这种互补性正是飞机技术能够取得不断革新的动力所在。综上,民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对增强一国航空武器实力、巩固国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从国家安全角度来看,民用航空工业是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的战略产业。

2.在经济意义上的战略地位

首先,民用航空产业作为典型的高技术产业,具有规模经济与学习效应,在经济中能够创造出“超额租金”,换句话说,在民航业生产所得的回报要远远高于在其他部门所得,这个观点与此前所作的论证是一致的。其次,民航产业还通过创造大量贸易盈余与高薪就业机会,直接拉动GDP的增长。由于民航产业附加值高、与航空制造业、航空运输业、航空服务业等多种行业联系既深入又广泛,使其人才需求的结构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不仅是典型的资本密集行业,同时也因为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成为劳动密集型行业。据一般的国际运营经验表明,民航产业初始投资额与10年后与相关产业的总计产值比例可以高达1:80,并可以为相关产业创造出12倍于民航产业本身就业人数的就业机会。2000年美国航空航天工业及其相关产业共提供了1120万就业机会。2003年欧盟航天航空直接从业人数为41万,而由航天航空工业带来的欧洲就业人数高达120万。民航产业在为国家带来税收收入的同时,还通过国际贸易成为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2001年,航空航天相关产业贡献了585亿美元的出口额,是美国所有“制造业之冠”;2005年,美国航空航天业出口额654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370亿美元,是美国各产业部门中顺差最大的;2005年美国出口民用飞机销售收入220亿美元,贸易顺差达到91亿美元;2004年,欧盟航空航天业营业收入达到750亿欧元,其中59%来自出口。

第3篇:航天航空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 航空管制装备 人才 建设 措施

引言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各国连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我国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加强与世界其它国家的联系。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了加强国防实力,国家和政府加强对高校教育的投资比重,尤其是对航空管制方面。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因此航空管制装备人才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专家指出航空管制装备人才是装备人才队伍建设中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保证航空管制装备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1]。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航空管制装备人才队伍建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从本质上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一、航空管制装备人才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航空管制装备人才质量良莠不齐

在实际的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现下我国的航空管制装备人才质量参差不齐。简单的归以下几点。

首先,很多机构和地区出现了“装备等人才”的不合理现象,很多新的、科学的装备难以真正的为刚到学校进行学习的航空管制人才服务;其次,某些基层部队的航空管制设备出现了“新老交替”的情况,大部分刚刚走进校园的学生对原有的老装备了解不够深刻,对其中的机理掌握的不够熟练;最后,极少数的高校和基层出现了装备“服役期”现象,很多旧的航空管制装备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无法适应新的科学技术水平,因此经常会出现设备故障的情况,这将严重影响飞行安全。

综上所述,以上的不合理情况导致航空管制装备人才无法解决飞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故障,也会导致诸多不良后果。

1.2航空管制装备人才培养方式不够合理

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航空管制装备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是以大学教育为主,有的是地方直招,有的是在普通高校进行扩招。虽然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该方式已经无法适应以信息化为载体的高技术局部战争装备保障。现在,根据国际发展形势来看,局部战争越来越显示出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航空管制装备人才不仅仅需要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极高的综合能力。显然我国当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与现实严重脱节。

二、强化航空管制装备人才建设的措施

2.1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科学统筹

在进行航空管制装备人才建设的过程中,首先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所谓的“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坚持从高校学生的生理、心理等多个角度出发,根据其发展的特点和自身规律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其次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特点,并且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明确要培养出怎样的航空管制装备人才。最后要实事求是,根据已经制定出的科学人才培养计划,深入落实到真正的人才培养实践中,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聘请专业素质过硬,综合能力够强的专家和老师进行实际授课。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提高我国的航空管制装备人才的质量和水平。

2.2丰富人才培养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了强化国防实力,各国之间的科学技术水平都在不断地发展。现下主要是信息化作战为基本形态。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提高装备人才的实际竞争力,就必须确定合乎规范的日常训练工作。首先,要丰富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培养模式,最大程度的发挥创新教学的优点。其次,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一方面注重人才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强化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强对航空管制装备人才的投资力度。最后,要实施一定的奖励机制,对于那些表现优良的综合素质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航空管制装备人才的建设十分重要,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的了重重阻碍。我们需要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可行的解决措施。国家和政府一定要重视对该建设队伍的投资力度。在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我们相信在多方面的努力下我国的航空管制装备人才队伍一定会越来越强。

参 考 文 献

第4篇:航天航空技术专业范文

他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授,也是一位硕果累累的学者,在生命的长河里,他的每一个侧面,都值得我们尊敬。他就是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教授宋耀祖。

峥嵘岁月,风云流荡。自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以来,他始终拼搏在热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科研前沿阵地,着重对工程技术的研究,已累计发表学术论文约180篇,与忠合编“热物理激光测试技术”等书籍。这些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为解决工程科技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宽广的理论基础。

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863项目,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等资助的科研项目以及云南省、日本大金公司等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特别是在工业过程的节能与余热利用领域,以他为技术负责人的学术团队在国内外首次发明了一种热法磷酸生产的新技术,发明专利技术已获8个奖项,其中重要的奖项有“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十一届中国专利优秀奖”。“云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第四届发明创业奖”、“第二届全国杰出专利工程技术奖”等。该发明技术现已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在航天器的热控制技术领域,他被总装备部任命为“载人航天工程(921工程)”出舱航天服专家组成员,为确保“神七”出舱航天服内生命保障系统的正常工作做出了贡献。荣获总装备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彰的“为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荣誉证书。

岁月荏苒,当年风华正茂的栋梁之才虽已不复往日的英姿飒爽,但他沧桑的脸庞上却写满了智慧与亲切,他乐于将自己的科研经验与后辈分享,他说在他长期的工程技术研究中,最大的体会是,取得工程技术研究成功的三要素是:基础、实践、团队。其一,“基础”乃是指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往往通过自学去掌握是十分困难的),借助于这些基础知识能通过自学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有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与专门的技能;其二,“实践”是取得工程技术研究成功的必经之路。亲临工程现场,参加实验与试验,向一切有实践经验的人请教等都是实践的重要环节。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确定研究目标,明确技术难点,寻求与探索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技术途径;其三,“团队”乃是指,在明确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基础上,组织与带领好一支学术团队,在团队内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要发挥每一个团队成员的聪明才智,又要给每一位团队成员创造各自的发展空间。

从踌躇满志的懵懂学子,到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从学识渊博的科研专家,到声望显赫的著名学者,一步步走来,“科研”二字是催促他前进的动力,“勤奋”二字是对他过往岁月最好的注解。近年来,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宋耀祖已从教学科研一线退了下来,他的角色在转变,不变的是,他仍在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利用退休后的时间,他还从事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的研究,先后为教师、学生讲授党课10多次,荣获清华大学“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征文一等奖,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专家学者科学与人文论坛”大会上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第5篇:航天航空技术专业范文

同学眼中的他:

“痴”得近乎于“呆”

1962年6月,张柏楠出生在齐齐哈尔的一个普通干部家庭。张柏楠养成的读书爱好也得益于家庭的熏陶。在化工局从事化工研究的父亲和在冶金局从事会计工作的母亲为了三个孩子多读书,从他们并不多的收入中节约下一部分,专门用来购置各类书籍,家里的藏书数量达到了几百本。

上小学时,张柏楠偶然在父亲书柜中翻阅出一本《航空知识》,于是着迷了,爱不释手,浩瀚无垠的苍穹无疑令他憧憬。

“小时候看见飞机在天上飞,我就感到很神奇,越是神奇就越觉得飞机设计师们太伟大了!”在老师眼里,他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学生,可在同学眼里他却“痴”得近乎于“呆”。全国恢复高考后,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将所有的专业选项都青一色与航天航空有关,立志非此专业不学。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跨进了国防科技大学的门槛。本科毕业时,为了尽快从事渴望已久的卫星设计工作,他不顾学校的一再挽留,选择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攻读复合材料力学专业研究生课程。

1987年张柏楠研究生毕业以后,来到总体设计部六室,从事返回式卫星总装设计工作,不久又站到了航天飞船设计的第一线。

师长眼中的他:

“像我,比我懂得多”

1998年,神舟一号甫一研发,才36岁的他就担任了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这一重要职务,主要负责结构验证。当飞船研制遇到重大难题时,攻关小组的组长往往都是张柏楠。

神舟四号返回时被发现舱内一氧化碳浓度超标,张柏楠作为技术工作的主管副总设计师受命带队攻关成功。

神舟五号发射前,他提出并主持制定飞船系统载人放飞准则。神舟五号成功后,张柏楠从“中国飞船之父”戚发轫的手中接过帅印,担任载人飞船系统的总设计师、未来空间站设计总管的重任。戚发轫在评价他时,只微笑着说了一句话――“像我,比我懂得多。”

神舟六号要实现两人多天飞行,为了保证飞行万无一失,张柏楠带领有关技术人员做了上万次的相关试验,从改进密封性能、在轨检漏、舱门清洁等多方面摸索出一套规律,加了密封锁、双重密封圈、快速检漏仪等8道“安全i”,还对航天员进行了专项培训,以保证航天员顺利、可靠地关闭舱门。

神五突破载人飞天、神六实现两人多天,神七突破出舱活动、神八实现无人对接、神九突破载人交会对接……每艘飞船型号的更新,都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实现巨大跨越。张柏楠说:“小步快跑,这就是神舟系列飞船发展模式。”突破和跨越的背后,带来的是更加严峻的挑战。

张柏楠像战略家一样,组织实施好每一个步骤。他常说:飞船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载人系统有8万多个点、几十万条软件,恰似一个环状链条,哪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哪一环都至关重要。

30多年前,国际空间站筹备期,美国以防止航天技术扩散为由拒绝了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的意愿。从那时起,中国航天人开启了独立建设空间站的历史。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再到如今载人航天单机产品全部国产化,张柏楠说,神舟飞船已经具备了走向世界的能力。

张柏楠说,对事业的热爱也给了他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我所要做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把工作做扎实。通过大量的分析试验,换来每一步的完美。”

自己眼中的航天:

像坐飞机一样坐飞船

张柏楠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一向谦虚的张柏楠说到此事用不无“张扬”的口吻说道:“在同代人中,我算读书多的。”如今,他办公室的书橱里除了飞船方面的书籍外,还有《史记》等这些史学书籍。当有人向他推荐英国人写的《联盟号飞船》一书时,张柏楠很感兴趣,这本书对研究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以及对中国载人航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他立即组织人员利用业余时间翻译。当此书出版后,他十分欣慰。

其实,张柏楠就是一个科幻迷。“作为科幻作品,主要的作用有两个:一是给人提供梦想,让人找到自己;另外它给你描述了一个未来的世界让大家选择。”《星际穿越》等电影,他如数家珍,他坚定地认为,科学幻想与科技发展水平,包括载人航天有很多联系。

成功的背后有一个美满和谐的家庭支撑。妻子是一名中学物理教师,每学年的天体运动课都是她的公开演示课。为帮妻子备好课,张柏楠可没少给她提供资料。甚至连学生物理考试成绩有问题时,他都能帮着分析,还提出些好的建议。对于事业和家庭,张柏楠有他独到的见解。他从不把工作上的事带回家,忙了就晚回来会儿,干不完的活就在单位干。他说,单位里不谈家事,家里不谈工作,这才能达到一种和谐的美。张柏楠说,他感谢妻子对自己事业的支持。从结缘飞船,他总是早出晚归,有时去基地一待就是两三个月,家里的事顾不上也没时间顾,担子都让妻子一人挑去了。

第6篇:航天航空技术专业范文

航空无线电干扰主要是无线电在通信的过程中,受到干扰源的干扰,从而影响到无线电的正常运行。其干扰类型主要有七大类别:同航道的信号干扰、阻挡性的干扰、互调类型的干扰、外界形成的干扰、相邻航道的信号干扰、其他的信号发射干扰或者其他各类型设备发出的干扰。其中的互调干扰会对通话设施有所影响,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无线电仪器的电流是恒定的,但是在受到互调干扰时,会在内部瞬间产生强大的电流,损坏无线电仪器,造成通话失灵,导致飞行员无法与管制取得沟通,失去了指挥。此时就需要飞行员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的业务知识,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处理。

二、无线电干扰源的基本特征

随着我国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中,在电子设备应用的过程中,如果在技术和管理上存在漏洞,就会形成不同形式的干扰源,对航空无线电的信号质量和性能造成干扰。这些干扰源的分布范围广、类型比较复杂、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干扰持续时间长并且排查难度较大,所以为航空无线电干扰的防护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下面主要阐述了无线电干扰源的基本特征:1)广电业务中的干扰。广电业务中的发射的频段与航空业务是相邻的,所以在信号发射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杂散的信号辐射到航空无线电信号中,对航空无线电产生互调式的干扰,从而影响到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等现象。2)便携式电子设备造成的干扰。在飞机飞行的过程中,如果机内人员携带便携式电子设备,并且没有关闭,其电子设备所发出的信号会对飞机的无线电通信造成干扰,从而影响到通话的正常接收,导致飞机无法在正常轨道内飞行,对飞机的飞行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3)地面设备使用不当引起的干扰。对机降落的环境有严格的规定,要确保没有对无线电造成干扰的信号辐射。如果在飞机降落的附近存在规律性的噪声,比如电子设备的地线连接不良,其所发出的噪声就会影响到空中和地面之间的信号传输质量,这主要是因为地面电子设备使用不当造成的,所以要严格控制和检查。4)电力传输产生的电磁干扰。在高压电力传输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信号干扰,如果在飞机降落场的附近环境中因为电力传产生电磁干扰,就会对航空无线电造成干扰。所以为了降低高压电力产生的电磁干扰,要对机场周围以及导航台附近的区域进行严格的管控,尤其是限制区域内,要加强电磁干扰的管理。

三、应对航空无线电干扰的防护措施

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航空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非常重要,其不仅关系到航空飞行的安全,而且关系到我国航空领域的长久发展。所以为了保障航空飞行的安全性,应该加强对航空无线电的保护措施,降低无线电的干扰,提高无线电通信质量,确保航空飞行的正常运行。

1、加强无线电的监管措施。(1)提高航空台站的频率管理,提高监测广播电台的力度。管理无线电的部门在提高广播台站的管理上要做到合理且合法,严格控制广播发射机在检测方面的工作情况,严格控制电台的频率、频偏、杂散等技术方面的指标,确保广播发射机能够按照规定的参数运行。(2)定期的监测航线中的电磁环境。移动的监测站、固定的监测网的合理利用,可以扫描并监测出航线下的飞机在航空中的频率,可以预防危及飞机在飞行中安全的干扰源隐患的出现。(3)采取必要的行政方法。主要是指对于那些违反无线电法规的不良行为要依法处理,报道和宣传一些典型的干扰案例,从而赢得政府对航空事业的支持和群众的参与,打造出良好的航空无线电的管理环境。

2、建立保护航空专用频率,健全长效机制。这需要定期的和广电部门沟通与联系,全面了解到各设台单位的各种不同需求,掌握好各台站和动态。

3、加强无线电技术方面的设施力度。最近几年,我国的无线电监测设施得到了有效的进展,然而,我国土地幅员广阔,监测无线电网络的覆盖范围还不够,对于航空电台站的干扰源查找在技术方面还存在不少缺陷。如果我国也能够建立起机载监测系统,监测网络的能力就会有极大的提高,而无线电的监测事业也将会取得可观的进展。

四、结束语

第7篇:航天航空技术专业范文

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硕士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为完善我国学位制度,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而设置的。从1991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1997年,我国正式开展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工作。2009年起,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这是对以往硕士生培养过于偏重学术、脱离市场、知行脱节等弊端的一种完善,也是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截至2010年,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人数约为10万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生在校生人数要实现1:1。然而,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生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人数的迅速扩大,其教育培养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1.1 社会认可度不高,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存在一定误解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从开始招生至今只有短短4年时间,属于“新生事物”,所以无论是生源还是用人单位方面,对其认识还不够全面,存在一些偏差。很多人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与过去传统的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生混为一谈,甚至认为相对于学术型硕士生而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条件低、培养目标要求不高、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与学术型差别不大、学位证书不被社会广泛认可,就业前景不乐观。加之,很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由其它专业调剂而来,认为专业型不如学术型。因此,导致很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对自己的身份都不认可。同时,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优先考虑学术型,对专业学位存在一定歧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还尴尬遭受着“不如学术硕士硬”、“山寨硕士生”、“培养无特色”、“就业前景担忧”等质疑。

1.2 教育管理特色不突出,缺乏有效培养过程监控和质量保障体系

目前,很多高校尚未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体制。不同学科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及学位要求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但是高校在对硕士生及导师的管理、质量评价及考核评估上大都采取一样的教育管理制度,缺乏特色性和科学性,也严重影响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生的培养质量。例如,在培养方面,学术型硕士生偏重理论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更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具体到培养方案、选题报告、中期考核等培养过程各个环节,很多培养单位还没有制定完善的、特点突出的、有别于学术型的具体方案和有效的监控措施。例如,课程设置上除了少数几门学位课不同之外,并无其它差异,缺乏新意,导师也不清楚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否需要增加额外的要求,应该如何区别对待。专业实践也由于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实践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少有获得真正落实。此外,全日制专业学位在论文类型、评价标准与机制等学位论文规范方面,均未能突出专业学位特色。

2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过程监控与质量保障的探索与实践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现有“航天工程”和“航空工程”两个专业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起,招收“航天工程”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生。2010年开始,招收“航天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2014年,“航空工程”领域也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生。目前,已累计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近130人,累计毕业近70人。毕业生中近40%的学生就业于相关领域的研究机构,另有近40%就业于国内大中型企业,其余20%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教育工作。经过近几年迅速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不论从招生规模还是在校生人数等都趋于稳定,这就对如何提高教育水平、提升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多渠道提高生源质量,严格导师资格认证量

鉴于全日制专业学位发展时间短,认可度还不够广泛,为了提高生源质量,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采取多渠道招生的办法。首先,从我院“力学”本硕连读生、“工程结构分析”及“飞行器设计”专业中,选拔一定数量成绩较优异的本科生经推荐、免试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其次,在统考生中,报考专业学位的考生在笔试、面试方面区别于学术型考生,内容都更侧重工程应用方面,面试考官也选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教师担任;另外,报考学术型的考生如果愿意转报专业学位,将给予优先录取。最后,对于招生剩余名额,会从报考机械、能动、电气、电信、材料等相关专业的考生中预录,将同时愿意转为专业学位的学术型考生与报考专业学位考生一同笔试、面试,按顺选拔综合成绩高的考生进行录取。这样,一方面保证了较高的生源质量,也能达到不同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采取自愿报考的形式,从一开始就稳固了考生的心理认可度。

同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指导教师的招生资格进行严格把关。由于专业学位对应的学科只有一级没有二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目录上并没有标明特定的导师,而是在每年招生前期,会对导师就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意愿进行摸底,并对那些愿意招收的导师在总招生数量方面给予一定支持,同时对导师的招生资格进行严格把关,除了常规的要求之外,对其工程背景、主持横向课题以及到款情况提出具体要求,为之后的专业实践做好铺垫。

2.2 准确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硕士生教育有所不同,要突出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的实践应用特色。进一步而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生源特点和培养模式既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生,也不同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其培养定位应有别于上述两者,有其自身特色。总体来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应在课程教学的同时兼顾学科与行业的特点,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具体到航空、航天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航空航天工程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航空航天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能够在航空航天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研究机构或大型企业承担专业技术及管理工 作。

2.3 培养过程监控措施及其实施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制为2~3年。在第四学期可申请转博,通过学院考核并获得专业学位后第五学期转入博士阶段学习攻读博士学位,这样,为那些愿意并适合继续深造的硕士生提供了机会,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专业学位在硕士生中的认可度。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等环节,均实行学分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并辅助以校外研究单位或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导师合作指导。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分工明确:校内导师负责硕士生在校学习与科研等,并负责在校外研究单位或企业聘请高级职称及以上的全职人员作合作导师,与合作导师一起落实并管理硕士生专业实践并指导学位论文。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在校期间,须修满内容包括课程学习、学术活动、中期考核、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的学分。除全校公共课之外,学院专门设置了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作为学位课或选修课供硕士生选择。此外,为拓宽硕士生知识面,要求在答辩前听够规定的学科前沿性讲座。

大部分课程学习集中在第一学期完成,第二学期开始,硕士生陆续进入专业实践阶段,专业实践应与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考虑到每位硕士生专业实践的情况有所差别,所以,专业实践一般应在校外实践单位完成,可以连续完成,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分段完成。对于以导师主持的横向课题为专业实践内容的硕士生,部分专业实践内容可在校内进行,但须保证有多次赴实践单位进行调研与研开的经历。校内导师与合作导师要定期检查专业实践情况,处理专业实践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第三学期结束前,学院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进行中期考核,除课程学习、成果发表之外,重点考察专业实践情况,对于考核未通过者,将作为重点跟踪对象转入下一次考核。专业实践结束后,硕士生提交由校内导师、合作导师、实践单位共同签署意见的书面实践报告,并以PPT的形式向学院汇报并接受考核,未通过者将重新进行专业实践,并取消其校内指导教师下一年度招生资格。

奖助金评定方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生享受同等待遇,单列指标,分开评定。依据课程学习成绩、科研成果等进行排名,末位学生将转为自筹生。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建议导师提供相应的助研岗位津贴,并协助其申请助学贷款,或者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此外,为鼓励硕士生重视专业实践,对于专业实践审查中成果突出或解决了重大工程问题的学生及其导师会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

2.4 学位规范多样化,评价机制特色化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技能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是可否被授予学位的关键。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特殊性,对其学位论文的要求及评价机制都不能完全照搬学术型硕士生的办法。

我们的做法是:学位论文可由校内导师与经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要把完成学位论文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位论文可以是调研报告、软件研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等形式,论文字数要求3万左右。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在通过中期考核后,才可申请学位。在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预答辩后,方可进入论文评阅及正式答辩。送审时,论文评阅人共2名,其中1名必须是校外研究机构或企业具有高级职称人员。答辩委员会由3至5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一位应是相关专业领域的校外研究机构或企业的专家,也可以是硕士生的校外教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按要求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各环节要求且成绩合格,通过正式学位论文答辩后,由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专业学位。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和不断完善,几年以来,我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逐步进入正轨,规范化和特色化愈来愈明显。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对专业学位的认可度有了较大提升,不再认为自己是“二等公民”。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达100%,去向包括研究院所、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等。然而,在实际管理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中期考核、奖助金评定等指标体系中除专业实践外与学术型硕士生的差异不大,部分学生专业实践内容与学位论文结合不够紧密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与工作中不断改进。

3 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质量的思考与对策

3.1 转变管理理念,调整管理模式

在“世界竞争力报告”的排名中,中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和质量排名靠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亟需进一步改革。改革表现之一,就是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由此应运而生。如何转变管理理念、调整管理模式,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树立为真正教育品牌的关键所在。

首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特点决定了学生不能只坐在书斋中,要真正走到社会实践中去。基于这个特点,学校应积极调整过去“关门搞学术”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在教学设备、实验仪器、社会实践资源等方面下功夫,实现教学、科研、实践的良性互动。其次,完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该是内部评价和使用者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质量的评价,除了在招生、培养、专业实践、学位答辩等环节中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外,还要引入外部评价机制,根据综合评价结果逐步调整管理理念与模式,这也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能否真正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的关键所在。最后,加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管理人员的培养,建立一支爱岗敬业、责任心强、素质高的管理队伍。

3.2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实践与就业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 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社会特定职业需求的高端专业人才,因此,要特别注重专业实践对其职业素养与技能的提高。具体说来,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学院和导师的作用,加大实践基地建设的力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授课教师和导师,应本着“实践第一”的原则合理匹配,更多吸纳一些具有企业一线科研、管理、经营经验的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加入授课、指导教师队伍。应以横向课题为主,要求指导教师将所指导的专业型研究生纳入课题组,参与完成一些任务。另一方面,加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投入,用于包括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导师培训、课程建设、硬件设施配置、与实践单位交流合作、校外导师聘任、就业指导等方面。充分调动社会、行业和有关用人单位的积极性,积极争取各方面资源,拓宽专业学位硕士就业渠道。

3.3 借鉴国外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有益经验

西方很多国家在专业学位教育上起步较早,发展迅速。以美国为例,它是当今世界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专业学位早期主要向德国学习,到1970年后,“本土化”趋势开始加强。经过近90年的发展,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有力推动了美国经济快速增长,逐步形成结构日益合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美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为我国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明确区分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定位。专业学位的培养应面向社会,培养目标坚持职业性方向,课程设置体现应用性,教学过程体现实践性,不同学科或领域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也应各具特色。其次,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扩展专业学位学科或领域,满足社会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多元化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需求的增长,未来我国研究生教育重心应逐步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移到以培养专业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在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规模的同时,适时设立新的专业学位类型,进而不断扩展专业学位学科或领域范围。最后,加强校企合作,贯彻实施“双导师”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美国斯坦福大学早在20世纪50年代率先开创了大学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形式。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大学基础学科的教学、科研优势,又能发挥企业设备先进、经费充足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恒,胡体琴.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探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5):88.

[2] 姜金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对策.中国轻工教育,2011.2:37-38,47.

[3] 高静.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对比研究.科技广场,2013.4:189-191.

[4] 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

[5] 王钰,康妮,刘慧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5.

[6] 陈皓明.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发展观 全面推进工程硕士教育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1:16.

[7] 刘华奇,刘浩然,周益兰.关于工程硕士招生与办学思路的分析与思考.教学研究,2010.11:24.

第8篇:航天航空技术专业范文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航空技术和航天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遥感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最近几年来被运用到各个行业当中,并且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遥感技术在全国地质灾害分布图以及防治图的编制工作中发挥着很强大的作用,同时在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行监测方面也有特别大的帮助。本文介绍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和其发展趋势。

1 传统影像在地质灾害调查中遇到的难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在地质灾害调查项目中逐渐引入了遥感技术。传统的影像在地质灾害调查中存在着以下的不足:

1)光谱分辨率低,不能很好地满足解译的需求,对岩石的性质的分辨能力十分的有限。在地质勘探的过程当中,除了某些个别的情况之外,传统的影像很难直接用于直接找矿石。

2)空间分辨率低,在一般的情况下不容易直接被利用进行地质勘探工作,而是需要根据该地区在几万年来地质演变的过程当中和地质构造演变的分布进行调查工作,而传统的影像不能满足地质构造细致化解体的需求。

3)时间方面的分辨率较低,不能够满足信息化的地质分析的需求。传统的影像制作周期较长,分辨率比现在遥感技术影像低很多,在地质灾害调查程度上,很难与现在的地质情况相对接,会阻碍地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最终阻碍我国地质勘探方面的进步。

2 遥感调查的工作及其方法

在我国2014年开始实施的《滑坡及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中,调查的具体方法大致可以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来进行:对调查区资料的收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调查、人工地面检查、地球物理的探测、山地方面的工程、钻探、进行简单测试与进行试验活动。因此,利用遥感技术进行调查,在灾害的调查防治中处于导向的地位,最后将调查的结果以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作为点底图,通过进行多方面数据的融合,然后进行分析,可以提高野外调查工作的速度和准确率。利用遥感进行调查的方法和作用如下:

1)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根据人工调查的对象,我们可以利用高分辨率的航空遥感影像,将以往受过灾的地点进行收集,使用正确的坐标将其标注,最后投射到遥感影像当中,对后面进行调查和野外的部署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

2)对地质灾害进行解释:遥感解释作为遥感地质灾害调查中的最重要的手段,高分辨率的航空遥感养生可以作为解释工作的一个很好的平台。遥感地质灾害解释的工作主要包括确定受灾的分布特征、解释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以及其位移特征、发展趋势,最后再对其危害程度和范围进行评估和评价,最终通过野外工作人员的验证后制作成为解释卡。

3)对项目的统筹兼顾。遥感调查在地质灾害中的运用,与传统的钻探等专业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现代信息技术中既可以形成单独的报告内容,同时也可以贯穿其中所有项目的工作。虽然遥感技术所得到的只是图像,但是经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工和处理,再结合其他信息,可以制作出很多的效果图。无论是传统地面调查还是其他的调查都可以将遥感影像作为前期的分析资料。由此可见,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在实际的生活中的作用是十分强大的。

3 对标志和结果进行解释和翻译

1)崩塌。崩塌形成的地方的下方为崩塌堆积物,主要发生崩塌的部位可以看到很明显的断壁,这种情况在高分辨率的遥感图像上,特别容易被识别。崩塌形成的特征主要包括:形成的地带多在河谷或者断崖的两侧,崩塌之后形成的物质会在坡角形成堆积物,一般会呈现为锥状。崩塌以后的地区一般不长植被,会形成坡度较陡的条形,容易被遥感所感知。

2)滑坡。在一般的情况下,遥感图像上对滑坡体的识别最主要的是包括对滑坡体特定的地貌及其平面形态和水系特征等方面的特征。在遥感图像中,有时候会受到人工活动的影响,在其形态上和地貌的部位特别容易和人工所形成的梯田相混淆,给最后的制图阶段造成一定的困难。

3)矿山。在开矿较多的地区(如山西大同和江西的上饶地区),与矿山开发的活动相关的解译内容主要包括地上的露天开采、地下的钻探开采、矿山建筑、中转的场地等等。在我们新技术的遥感影像上面显示,地面上的物体界限非常分明、色彩很鲜艳,与此同时,纹理比较粗糙,比较难识别,纹理也有很不规则的斑块或者条纹,再一个特征就是亮度与其他地质地貌有很大的不同,在遥感影像中显示的特征很明显。

4 结论及建议

近些年来,我国把遥感这项新的技术应用在了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研究当中,对于地质灾害这方面总结并且探索出了合理的调查与分析方法,遥感技术成为地质灾害防范与治理中一种新的表现方式,也即将成为地质灾害防治中主要的研究方向。通过对地质灾害发生地点的调查项目作为其研究和分析的基础,通过新兴的遥感调查进行分析和总结后,可以分析出遥感技术对整个受灾和救灾项目中的作用进行相关论述。

?C上所述,如果对江西上饶地区地质灾害进行监测的话,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知道其规模一般是数百到数千立方米,植被的分布非常茂盛,并且分布不均,所以我们采用高分辨率为主、多光谱的形式为辅助,多种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作为上饶地区的遥感地质灾害调查的主要方法。

第9篇:航天航空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复杂系统;产品;消费类;工业设计

一、复杂系统产品的产生

随着科学技术和创新理念的飞速发展和提升,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对使用的产品的要求也随之变高,产品形式将越来越趋向于复杂化、系统化、智能化,复杂系统产品成为时展的必然产物,其中与用户联系最紧密的消费类复杂系统产品更是成为研究者和设计师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复杂系统产品的定义就是该产品由一个以上的实体原件或子系统所组成,这些实体间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且同时具备整体性与复杂性的特质,如中央空调系统产品——具有内机、外机、遥控器、线控器和集控器,它们是同属于一个中央空调系统产品的实体和子系统,具有高度关联性与整体性,互相作用和控制,但又相互独立存在。而与之相对的简单系统产品则是有且只有一个实体原件或子系统的产品,如台灯——单一独立的产品,由自身的控制键来控制,没有其他的实体与子系统与之互联作用。复杂系统产品最早产生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即我们常说的“科技革命”,信息控制技术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与水平。飞机和火箭等航天航空类复杂系统产品,核武器和坦克等军工类复杂系统产品均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随着人们的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的提升,对使用的产品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求产品有更多的功能、更好的性能、更优越的用户体验等等;要求相关的系统更加全面、更加稳定、更加高效等等。产品的功能、系统的结构与人的交互变得越来越复杂,再加上无线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等技术愈发成熟,所以使复杂系统产品不再只存在于航天航空、军工、工业生产等领域,它逐渐开始渗透到人们消费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消费类复杂系统产品在未来产品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同时也越来越重要。

二、复杂系统产品的概念解析

“复杂系统产品”中“系统”的定义是由一组实体和这些实体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集合,其功能要大于这些实体各自的功能之和。关于系统的定义有两个重点需要注意:首先是系统是由相互作用或相互联系的实体所组成。根据这个重点我们可以确定两点:1.如果物品是一个连贯的整体,那它就不是系统。比如一块砖,因为它不包含实体指示单独存在的,它就不能构成系统,但是一面墙却可以构成一个系统,因为它包含不止一个实体(许多砖块和砂浆)以及关系(负载,粘合以及几何关系);2.存在不止一个实体但这些实体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的话也无法构成系统,例如天安门的墙和美国的一对父子是不构成系统的。而与系统密切联系的另外两个概念是架构和系统思维,架构的概念是对系统中的实体和实体之间的抽象关系用文字、流程图、思维导图等简洁直观的表达出来。而系统思维的概念就是把某个现象或某个问题明确视为一个系统来进行分析,系统思维与其他思维并列,例如批判思维(评估或质疑某个说法的有效性)、分析思维(根据一套规律或原则进行分析)、创新思维(从0到1或组合现有的创造新产品或想法)等。其次是实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时候,会出现一种功能,这种功能大于或者不同于这些实体各自所具备的那些功能。根据这个重点我们可以知道系统之间因为发生相互作用时产生了新的功能,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涌现,我们通过构建系统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涌现物或者创新功能(系统所做的事情就是它的整体动作和输出),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系统也会出现我们不可预料和不合人意的涌现物。所以“复杂系统”的概念就是由许多(不止一个)高度相关、高度互联但又各自独立的、互相作用的子系统或实体原件所组成的系统。“复杂系统产品”中的“产品”种类繁多范围广泛,根据种类大致分为工业用复杂系统产品、高技术高成本复杂系统产品、军工类复杂系统产品和消费类复杂系统产品。其中工业用复杂系统产品多为集成电路和机床等;高技术高成本复杂系统产品研发复杂技术要求高如航天航空产品;而一般军工类复杂系统产品多为高度机密;这些复杂系统产品一般只有专门技术人员、保密人员和研发相关人员才能使用操作,人们在日程生活中很少也很难去接触使用。而消费类复杂系统产品主要是只与用户接触最多并且与用户的生活紧密相关的产品。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类产品将会越来越“复杂”、涉及到的领域将会越来越多,所以消费类复杂系统产品将成为工业设计师和研究者在职业生涯中主要设计研究的产品类型,它的创新优化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

三、消费类复杂系统产品的特征解析及其分类

(一)消费类复杂系统产品的特征

消费类复杂系统产品是具有很多互相关联、互相连接或者互相混杂的实体关系的系统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各组件相互高度关联又具有独立性,组件往往自身就具有用户定义和高成本的特性,需要注意的是,与一般简单产品不同,复杂系统产品是由不止一个的子系统和实体所组成的,它们相互关联却又具有独立性。我将从外观、界面交互、生产技术和研发流程三个方面来阐述其特征。产品的外观作为产品功能信息的主要载体往往决定能否第一时间吸引用户注意,所以对外观造型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其具备以下四点特征:1.统一性和整体性。由于消费类复杂系统产品具有不止一个主体的特性,所以在外观设计上最大的要求是不同实体要有设计共性,要保证统一性和整体性;2.安全性。由于我将复杂系统产品的范围定为位与人密切相关的消费类产品,而该类产品渗透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其设计首先应该保证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人身伤害,这就需要考虑功能、造型、材料等方面的问题;3.通用性。产品外观造型的设计和材料工艺的选择都需要与产品的使用功能和操作方式相结合,结合人机工程学设计原理,通过外观、形状、颜色、文字和材质尽可能准确的向使用者传达产品使用操作方式,让使用者更快速、方便且准确的使用,给使用者带了愉悦的使用体验;4.美学法则。为了可以平衡复杂系统产品的复杂性,需要在外观设计上尽可能的简单化,要尽量避免复杂的设计元素和杂乱的设计色彩给用户造成不必要的视觉困扰,无特殊情况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造型线条和形状,通过最简单的外观造型传达产品使用功能信息,保证使用操作的简便性;我们需要研究产品外观与人的审美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满足人的个体与社会的需求而获取普遍认同感。人机界面作为用户与产品之间的衔接者起到了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复杂系统产品而言内部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使用操作的复杂性和困难度,而交互设计的运用则可以提高用户使用复杂系统产品时的用户体验。而对于消费类复杂系统产品来说的话交互设计界面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其控制端的可能不止一个,可分为主控制端与分控制端,这些控制端的界面交互设计需要有一定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且要与外观设计搭配和谐,但是不同的控制端的界面交互设计又需要有各自的特征要素。消费类复杂系统产品在技术方面的特性体现在两方面:1.技术的多样性。复杂系统产品将它范围定在消费类电子产品,所以与其相关的技术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当今的信息技术的包含范围是全方位的,包括传感技术、网络技术、无线的传输技术(如:红外线、蓝牙、Wi-Fi、射频、ZigBee、电力载波等)、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可存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等。比如传感技术实现了延长人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功能,通信技术实现了延长人的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功能,存储技术实现了延长人的记忆器官存储信息的功能,人工智能技术延长了实现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与决策的功能。2.集成性。复杂系统产品一般为制造业大批量生产或者特定用户以单件/小批量进行定制生产,复杂系统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往往融合在一起。由于复杂系统产品的系统集成化程度高,由许许多多的模块和零部件组成,其开发成功能够推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其它普通大规模制造产品的发展,而这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消费类复杂系统产品的优化和创新并不遵循厄特巴克所描述的一般产品的研发流程,要注意的有两点:1.用户的高度介入。不同于简单的设计开发流程,复杂系统产品的研发创新过程需要多项、反复的设计和测试以及用户的高度介入,从开始规划到验证试产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做到从用户出发,由用户检验,使用户愉悦。2.多专业合作:由于复杂系统产品不止一个的子系统和实体以及其本身系统的复杂性,这就决定了其研发的复杂困难度。所以复杂系统产品的设计研发过程中需要有多专业的融合(如:信息技术学、人类心理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人机工程学、艺术设计等)和多技术的交叉(如:人工智能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无线的传输技术等)。

(二)消费类复杂系统产品的分类

根据对消费类复杂系统产品的研究分析,我将其分为了智能家居、新能源交通、医疗保健及安防防盗四类产品。

1.智能家居类产品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以中央空调控制器为代表的智能控制终端会与笔记本电脑一样迅速普及并运用在越来越多的产品上,如:家用中央空调、信息家电、照明系统等一体化家电。

2.新能源交通类产品

随着电池存储技术的革新,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电动交通工具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交通工具领域正在迅速转向新能源方向,以更好的追求数据化、智能化、舒适性、节能性,如:汽车、公交、游艇、无人机等。

3.医疗保健类产品

科技的进步和医疗设备的发展,使得在家中进行检测及治疗成为可能,人们在家里就可以使用疾病预防与检查的专用设备产品,并可以与医院医生实时沟通,如:家用检测系统、远程就诊系统等。

4.安防防盗类产品

安全和防盗始终是人们首要关注问题,以家庭智能安防系统为代表的安防防盗产品很好地承担了安全防盗的功能,使人们能够更加安全放心的生活,与此相似的产品如:数字可视对讲系统、安保系统、智能监控系统等。

四、消费类复杂系统产品的发展趋势

消费类复杂系统产品在消费类产品中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而消费类产品在国家经济比重中占主要位置,所以消费类复杂系统产品创新优化作为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简洁统一的外观

为了平衡消费类复杂系统产品的“复杂性”以及顺应当今社会“简约设计”的趋势,消费类复杂系统产品在外观上是简洁且统一的设计趋势。

(二)交互的深度介入

交互设计必将是消费类复杂系统产品创新优化的重要而有力的工具,受数字信息化大环境的影响,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深度介入了智能产品的研发,改变了消费者的使用方式和习惯,消费类复杂系统产品与交互设计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发展趋势。

(三)技术的复合

复杂系统产品对于技术的依赖不言而喻,各种不同的技术要求、繁多的功能设置、复杂的操作流程都依赖于技术的高度复合化,基于技术与设计相协同的研究将在复杂系统产品的研发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专业的交叉

由于消费类复杂系统产品的“复杂性”,其设计研究需要越来越多专业的合作,用户研究、心理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人机工程学、艺术设计等多专业的交叉研究可以提升消费类复杂系统产品的更易性,带来更加完美的用户体验。

五、结语消

费类复杂系统产品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不再只停留在它的基础功能和使用价值上,而是开始要求尽可能多的功能和开始越来越注重其附加价值——创新、情感、美学、个性化等等,“功能创新”和“人性化”的需求会越来越高。从长远看,消费类复杂系统产品将是未来研究者和设计师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面对其特有的“复杂性”需要深入研究才能最大化的满足人们对功能与情感的双需求。本文关于消费类复杂系统产品的浅析,是基于复杂系统产品的产生和定义,重点解析消费类复杂系统产品的特征与分类,并梳理出其未来发展趋势,希望可以抛砖引玉,为未来的复杂系统产品设计研究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逢金玉.“智慧城市”——中国特大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2):74-78.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爱德华•克劳利,布鲁斯•卡梅隆,丹尼尔•塞尔瓦.系统架构:复杂系统的产品设计与开发[M].爱飞翔,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11.

[4]陈虹,刘艳萍.工业设计的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J].商,2013(20):10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