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一地理教材分析范文

初一地理教材分析精选(九篇)

初一地理教材分析

第1篇:初一地理教材分析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多元化;策略研究

将多元化融入教学、融入教学课堂,是对社会现实状况的投射,是初中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古语有云:学以致用。只有真正地将现实生活与所学相联系,才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而多元化教学正契合这一点。教学多元化,既是多元文化数学的体现,也是教育方式多元化的体现。以下是对多元化教学理念重要性的分析,以及针对这一理念的重要性对如何进行教材落实的研究。

一、“多元化”理念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与意义

1.拓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

数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缺乏文学作品的诗情画意,也没有画家眼中的色彩斑斓。但是,它是培养和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数学本身已具备拓展学生思维的条件,而将“多元化”教学理念纳入初中数学,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多元化”教学理念,透过多元文化以及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促使学生在课堂中不仅仅学到的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的知识,还有数学知识本身蕴藏的文化内涵。促使学生能够学到由一般到整体、整体到一般的知识范畴。

2.丰富并加强教师自身的知识与技能

将多元化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意味着除去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以外,教师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分析出数学知识内容所蕴藏的多元文化,以及透过知识本身寻求与之搭配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无疑,这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为了使数学教学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要求,不得不将多元化理念融入教学中,教师也必须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收集与数学相关的知识,从而在这一过程中丰富自身的知识,加强自身的技能。

3.促进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

随着世界文化、经济的相互激荡,世界文化经济的相互交流也更加频繁,多元化则凸显出来,文化、经济的多元化促使教育改革也朝着文化多元的方向转变,将多元化理念融入教学,则是将现实社会与教育相联系,以多元促多元,以此来促进教育事业与时俱进。

二、如何将“多元化”融入教材与教学

1.将数学史知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针对国际数学研究的热点HPM,其最终目的则是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以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想要将“多元化”融入教材与教学,首先是针对数学文化本身而言,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中,在现行的数学教材中也有部分数学史知识,如,教材中对《九章算数》这本古籍的基本介绍,以及通过它来导入新课。古人将繁琐的计算精炼成固定的解法,这其中的艰辛是学习数学时应该了解的,数学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促进多元化理念融入教材与教学的重要方式,将数学史知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比如,将代数与数的知识同《九章算数》中的知识相结合,既能学得文化,又能学得算数知识。有效地贯彻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标准。

2.综合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在不同课程的教学中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同一课程中不同的知识范畴,有与之相符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针对不同的教学知识点选择教学方法,自然而然就实现了“教学的多元化”,针对教材中的四大模块:代数与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及综合与实践,综合多种教学方式与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描述法、实验法等多种方法。从教学方式上体现初中数学教学的多元化。

3.加强对教材的分析与研究

数学教材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事物。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教案的撰写,都离不开对教材本身的分析与研究。数学教学的多元化离不开对教材的分析与研究,只有加强教材的分析与研究,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并将多元化理念融入教材教学中。首先,从教材中分析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其次,分析重难点,如何讲、如何吸引学生注意运用合适的方法教学,从而在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初中阶段是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阶段,初中数学的学习也属于一个重要的阶段。其次,社会生活不断变化,社会发展也日新月异,在今后的人才需求中更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最后,教育应该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多元化在数学教育中也变得十分重要,将“多元化”教学融入初中数学,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一地理教材分析范文

1.1初中地理“副科”观念的影响

虽然新课改要求进行素质教育,但是芮城县初中教育仍然是向考试看齐.初中中考时不考地理,所以地理在初中长期被视为“副科”,每到考试前地理课就被语数外等主课占用.而且因为地理在初中不受重视,初中地理的师资力量也出现了薄弱现象.芮城县高中地理教师师资不足,受过专业地理教育的教师都进了高中.初中地理课大多是由没有地理专业素养的“主科”教师捎带上,甚至一些乡镇初中都没有安排地理课.那些初一、初二开设地理课的学校,到了初三因为要应付中考也不再开设地理课.总之,初中地理“副科”使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完成,最终造成高一地理教学时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不扎实,成为高一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1.2教师对现行教材要求难以把握

新课改中教材的改版是一个亮点,教材的编写不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更加贴近生活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新课标要求不具体,加上高考方案尚未确定使得教师对于教材的深度、广度、难度难以把握,导致教师仅仅将课改前原有的知识体系搬到课堂,增加了课时所需,导致课时紧张.又由于高一地理上册属于自然地理,它的学科性较强,相对比较枯燥乏味,这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冲击.芮城县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特色之处在于设置了大量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指导教师进行活动安排,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可是这却成为教师处理教材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活动需要安排充足的时间才能达到“活动”效果,占用大量的时间,这使得教学任务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出现课时紧张的问题.

2.3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

初中地理是“副科”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高中的“重理轻文”思想也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因为现在高考仍然是3+X的考试模式,高中学生到了高二就要进行文理分科.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公民的技术要求较高,理化生的学习成为关键,所以很多大专学校和大学更多的设置了理科类专业.芮城县除芮城中学外,博立中学、陌南中学,风陵渡中学都在高一下学期就已经分科,而且文理科班级设置不均衡.如博立中学高一共九个班,只设置了两个文科班,这样在高一上半学期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会选择理科,所以对地理学习不积极,到了高一下半学期分科后,已经选择理科的绝大数学生根本就不学地理了.

2多种途径提高芮城县高一地理教学质量

2.1努力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在回顾初中知识的过程中并不能把初中所学的知识再重新给学生讲解呈现,然后再学习新知识,因为这会使得课时紧张.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情境,立足于高中的方法,归纳、分析、总结出对应的初中知识.

如在讲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时,全球气候分布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所以在高中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各种气候特点.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初中气候分布的知识已经淡忘或初中没有基础,需要进行复习.

在处理这一节时,教师不必先组织学生学习初中学习过的全球气候分布,然后分析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影响下形成的各种气候特点.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影响产生了哪些气候及其特点,然后根据全球各地区受到哪些风带和气压带的影响,就可以得出该地是哪种气候类型.这样处理既对学生初中知识进行了巩固复习,又让学生学会了用高中知识归纳、分析、总结,另外还可以节省时间.

2.2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虽然课本讲解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很枯燥,但是只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科的趣味性特点:以“奇”引趣,以“新”增趣,以“智”激趣,以“美”诱趣,来设计教学很容易使课堂妙趣横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导入中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疑问,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理需要,从而会萌发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因为需要是产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之一.

如在“气压带和风带”的学习时,导入设置马纬度的故事,然后提出为什么30°N附近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在听课时就会认真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从中寻找答案.总之,教师应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2.3加强新课标研究,优化教材处理

新课改下课程标准仅仅只是课程教学的标准,教材是课程教学中具体的材料和一个途径,教师要组织课堂教学必须要熟悉课程标准,在透彻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校情、生源再重新设计一套教学流程.地理教师要做好课程设计首先应该改变以前“教教材”的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新思想,合理选择使用教材.此外在教学的广度、深度方面避免过分专业化的处理.对于新教材提供的充足的可供讲授的内容和学生自学、课外阅读和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资料与方案,教师应该恰当的选择教学内容并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加选择的全部讲授,必然导致课时紧张.

此外,教师应该恰当处理“活动”内容,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因为人教版教材的特色就是内容大多以“活动”的形式出现.对一些教学价值不大且学生操作起来较难的内容,我们可以大胆的舍弃.如“在茫茫的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活动,地理教育价值相对较小,学生难以操作,应该舍弃.否则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没有一定的教学效益.

第3篇:初一地理教材分析范文

一、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宗旨是推进中学素质教育。所以,高考坚持能力立意,着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分析、应用等综合能力。能力蕴含在知识中,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我们不应将知识与能力对立起来。此外,对基础知识的界定也很重要。可见,处理好能力与知识的教学关系是高考复习教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必须认清、处理好。

1.地理基础性知识包括:①资料性知识(数据等)。 ②常识性知识(如黄赤交角值、三大粮食品种等)。 ③原理性知识(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产业活动区位选择规律等)。 ④工具性知识(地图等)。

就当前的高考来说,对于资料性知识主要要求考生学会提取、分析、应用资料说明问题、评价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常识性知识则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准确再现,而这些知识又往往是构成原理性、工具性知识的基本单元,弄懂弄通这些知识有利于促进常识性知识的掌握。

事实上,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应是相辅相成的。 讲授知识的立足点不是知识本身,而应立足于能力的培养。教材的知识点是能力培养的素材或载体,教学中要注意多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原理间的关系,搞清其形成过程,认清原理结论的意义。

如降水量分布规律复习教学有两种教学思路:①教书上现成的结论本身,或讲清书上所举事例即止。②分析降水成因影响降水的一般因素(水汽来源、冷暖气团交汇等)影响因素的关系(下垫面、距海远近水汽来源;地形、锋带移动冷暖交汇)某地降水多少的成因降水分布一般规律成因。显然,第二种教学思路更好。

2.地理基本能力包括:图表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地图、原理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图、统计图表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这些图表的功能,掌握判读原理,学会将图表所载知识信息转换成文字并表达,能根据图表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导出一定的结论或观念,证明一定的道理,学会依据一定的资料阐述观点。

思维能力方面,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系统结构,概括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时间变化及过程,归纳事实形成的背景、条件,总结意义,推测发展与变化,形成观念和学科思想萌芽。在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地理学科的知识构成特点,按专题进行讨论式的讲解,要充分利用问题教学法、个案分析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分析意识、联系实际的意识,在这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处理好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关系

新高考方案下来以后,常有教师问:初中教材还复习吗?初中教材复习什么内容?复习的深度和广度如何掌控?

2008年以前的传统高考,初中内容几乎很少涉及,多数是以背景知识出现或作为高中原理的解释对象出现的。近年来,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了,但初中教材中那些以描述性为主的大量内容没有列入考试说明中。因此,我的处理方法是:通读初中教材一遍温习工具类的知识,注重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的密切结合,对初中教材中那些与高考关系不大的知识舍去不讲,而对其中的区域概论内容则作为重点复习。

三、处理好时政热点教学与学科主干知识教学的关系

地理学科的高考作为政府行为,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通过联系现实中的热点问题,体现地理学科的应用性。因此,在高三年级的地理教学中,必须处理好时政热点教学与学科主干知识教学的关系。热点教学的基础是学科教学,热点教学的立足点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迁移知识,利用所学的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4篇:初一地理教材分析范文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方法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发展概述

中国的教育界的研究者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并没有一个十分统一的概念,其对于综合性学习的定位仍然有模糊的空间。而在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当中,针对实际情况,相关的教学研究及实践人员则是提出了三个不同的发展理念。

第一,在课程当中实践综合性学习。一部分教学研究者认为,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抽离其它学科的一门独立课程,因为其对于不同的学科知识跨度比较大,因此,不能够列入到某一个学科的分支学科,所以部分地区也出现了综合性学习的教材。第二,学习的方式。有教育研究者指出,当前的综合性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出现逐步的应用,慢慢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模式,当中初中学生要逐渐形成一种纵向分析以及横向分析的多维度的分析能力。第三,课程与学习方式的相互结合。课程和学习方式相互结合,实际上是对于语文学科与其它课程之间联系的强化,使得语文更进一步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二、当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所存在的问题

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在二十一世纪提出来的,到现在这个教学理念方式已经实践了十余年,从其发展的状况来看,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还是在一部分地区获得长足的发展,而从另一些方面看,初中语文综合性的学习还是存在一定的发展困境,其所存在的问题仍然是亟待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予以解决的。

(一)教师所存在的问题:不重视、无法推动综合性学习

教师实际上是整个学校课程教育当中的重要主体,其对于综合性学习的态度,对于整个综合性教育在语文学科当中的结合和发展都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不过当前很多初中的语文教师都认为实际上初中的语文课程不需要开展综合性学习,因为综合性学习的概念比较模糊,而且和日常的升学考试培训过程当中,并不能够很好体现出这一门学习的直接影响,所以一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实际上是放弃了综合性学习在日常的初中语文课程里的实践。

虽然新出台的教材当中已经包含了很多丰富的综合性学习的课题和思路,但是毕竟这些综合性学习的课题一部分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很多地区的升学压力基本上都比较大,而且其教学的进度较为紧张,根本没有充裕的时间开展综合性学习,最多也就是在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生涯当中,开展一个到两个的综合性探究的课题活动,更有的甚至也只是把综合性学习作为应付上级调查的一项表面性的工作。

从本质上看,教师之所以不重视或者无法推动综合性学习,根本上不是仅仅由教师的教学态度所决定,而是因为当前中国初中教学乃至于整个中学的教学过程,基本上还是围绕着升学考试开展的,很多教学的质量的高低,仍然以升学率作为主要的考量标准,教师没有办法放手去开展综合性的学习和教育。

(二)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压力大、参与程度不足

学生是整个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体,综合性学习要在语文学科当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就需要依靠学生的学习实践去拓展。不过很多初中学生仍然不把综合性学习列入到初中语文的日常学习过程当中。归其原因,除去上一点所分析的初中语文教师的问题之外,学生自身所面对的升学压力也比较大,初中学生虽然其所具备的综合学习能力已经较强,但是并不是从初中语文教材当中去训练或者学习到的。从当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所设置的综合性学习板块内容上看,与时代结合程度也并不是很高,有部分课题放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的教材也是出现过的。中国的语文教材一般都是要经历几年的时间再慢慢改版,而且往往调整的幅度不是很大,虽然这也是经过教育研究人员的多番思考讨论,但是综合性学习对于时代的要求更高,这就表明了综合性学习,甚至是语文的综合性学习都不能够依赖于改版存在,而是要根据每一个时代的发展步伐,让学生提起兴趣。就这一点而言,初中学生对于初中语文当中的综合性学习兴味索然,也就可以理解了,这也是学生错失拥有综合性探究分析能力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症结所在。

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发展对策

(一)对综合性学习和地区升学考试训练相结合

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是结合了中国进入了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趋势所产生的一种学习方式。新时期的初中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一定的应试能力,更需要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

实际上,初中语文的解题、答题的模式以及训练,其本质上也是在提升初中学生的综合学习分析能力。其关键就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信息的搜集能力。教师在进行阅读题目的课程教学时候,可以让学生自行探究归纳总结出相关信息,提升学生面对文字材料时候的关键信息提取能力,而一旦学生还较难以自行归纳总结相关的解题规律,教师可以示范性地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归结能力。

(二)综合性学习教材的时代性更新

语文的综合性探究学习实际上是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状况,对有关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授课的学校不应该囿于语文课本的具体案例而自缚手脚,更应该根据当前的时展状况,适当地调整自身的校本教材,推出具备时代气息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材,让学生能够提升参与到综合性学习过程当中。综合性学习和升学考试并不是互相排斥,这两者都可以结合在一起,通过学校自行编订的教材进行结合,进一步地提升其时代气息和实用性。因此,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就成为了一种信息时代重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通过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初中学生可以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探究当中,并且逐渐形成自行搜集并且处理相关的信息,对新的知识进行获取,对问题予以分析以及解决的合作性的交流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新平.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凸现“语文味”[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1).

第5篇:初一地理教材分析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教学;图像教学;主体地位;读图识图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图像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一种重要的地理语言、一种比较独特的地理信息的表现方式,也是学生可以利用的有效学习工具。图像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的特点和优点,几乎所有的地理内容都可以用图像来表达。教师如果利用好了图像,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学生可以准确地理解把握较为抽象的内容,进而可以得到直观、形象的印象,加深印象的同时学到了地理知识。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图像教学,努力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调动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教学的类型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图像的种类非常多,因此图像教学也分为不同的类型,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几种图像教学类型:

(一)地图教学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地图是最为常见的插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必要工具。教师在地图教学时,首先要了解读图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读图;其次要引导学生定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地理事物的经纬度、地形位置和海陆位置等;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关系,加深学生的认识理解;最后教师要要求学生记忆大纲中规定的内容。

(二)示意图教学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示意图大部分是成因示意图主要阐述地理事物或者地理现象的形成,经常和统计图一起出现。教师在示意图教学时,要让学生确定好地理事物的位置,然后分析各种要素,揭示地理现象的发展过程,最终归纳出结论规律。

(三)景观图教学

景观图通常主要包括摄影图和描绘图两种类型,描绘图注重突出重点,摄影图注重真实性,景观图相比较而言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由于地理环境的广阔性和复杂性,学生很难直接想象到一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这时候利用好教材中的景观图,通过景观图教学,会增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直观性,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

(四)统计图教学

统计图主要是指用数字资料来形象直观的反应地理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统计图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揭示地理现象的发展规律,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教学的步骤

通过实际的地理教学实践,可以总结出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教学的步骤:

(一)利用图像导入新课

导入课程通常是课堂教学的开始,也是关键环节,利用图像来导入新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课堂充满魅力和趣味性。导入新课程时,教师应该选取感染力和艺术感都比较强的图片,借助图像,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增强学生的地理审美能力。选好图像后,教师还要设计好符合图像的引言,进而开始进行新课的教授。

(二)利用图像设置问题

课堂中设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利用图像设置疑问,能够让学生通过图像思考问题,从而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获取理论知识,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利用图像设置问题时,教师要设置出有价值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教师还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寻找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分析地理图像

分析图像在图像教学中是比较重要的环节,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提取图像中包含的地理信息,从而获取理性知识。分析图像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图像分析的基本方法。

(四)比较地理图像

对地理图像进行比较,主要比较图像的内涵和形态,从而使学生分析出图像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做到对图像更加深刻、全面和透彻的理解、把握。

三、图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进行初中地理的图像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到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断完善地理教学的图像

在图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通过绘图、读图和描图的方法,利用好各种图像。课堂上要不断补充完善各种图像,可以增强学生对图像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二)建立专门绘制图像的作业本

图像教学要求教师应该把握利用好图像,学生应该熟练使用图像。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建立专门的绘制图像的作业本,把重要的图像统统绘制在本子上。绘制图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图像的认识理解,进而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三)让学生利用黑板绘制图像

利用作业本绘制图像可以加强学生认识理解地理知识,到黑板上绘制图像则能够帮助学生端正地理知识学习的态度。地理教材中文字叙述一般比较难,教师要积极诱导和启发学生不断思考和想象,把文字内容转化为图像,并且让学生动手绘制出来,这样培养了学生的画图能力,帮助学生能够快速的记忆。

(四)培养学生用图看图的好习惯

在图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读图、用图,让学生能够从图像中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和特征等。教学内容融入到图像中,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图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图像,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有步骤有规律的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读图识图过程中,提高地理知识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靳春雷.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反思[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21)

[2]徐炜栋.识图有法 教学有效――浅析初中地理识图能力的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2012(30)

[3]刘娜娜.把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教学置于重要位置的几点具体方法[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1(24)

[4]郭保成.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26)

[5]陈丽琼.探析地理图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2(10)

第6篇:初一地理教材分析范文

高一新生在开学后渴望学习新知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化学却要复习初三内容较长时间。部分新生认为复习课枯燥乏味,“新瓶装陈醋”,提不起精神;一些教师也不认真对待,不复习初三内容就赶进度或者草草复习就开始新课学习。还有教师不了解初中教材的变化,还使用初三旧教材来复习,这些做法都对过渡复习的科学规律性认识不够。过渡复习的必要性有以下两点:

(1)教材内容的需要。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而高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还定量分析,记装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同时,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另外初中教材文字活泼,有较多插图,还有贴近生活的一些选学内容,具有较好的可读性,教材内容的表达易于理解;相比较而高中教材显得平白、呆板、难懂些。

(2)学生学习的行为特点的需要。初中阶段很大程度是记忆,背记的东西多,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初中阶段主要还是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具有独立性,主动接受方式获取知识,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初中到高中,要实现记忆向理解、依赖、被动向独立主动的转变。

认识到过渡复习的必要性后,就要扎实抓好过渡复习,消除知识过渡中的“台阶”和“障碍”。要保证顺利过渡,可努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认真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

这是做好顺利过渡的准备阶段。“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教材”。由于中学一般“高中循环制”,教师从高一教到高三,不教初三。初三新教材(九年义务教本)从1995年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有些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变化,仍然使用初三旧教材来进行复习,甚至用被删去的知识点来考查学生,用旧书上的习题来测验学生,人为给学生增加“不适应感”。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高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二、抓住重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复习

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模糊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还要使学生认清初中知识既是高中化学的基石,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如在《宁夏高中毕业会考纲要》化学分册中初中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计算要求中就有15个知识点,《高考考试说明》也有多处明确要求,近几年在高考中频繁出现关于溶液溶解度和溶液的深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考题。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启发式为中心培养能力的需要。在复习中既可以采用列表、知识结构图、归纳对比等复结方式,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层层诱导、实验启发等先进教改手段。

三、及时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延伸

既要针对初中知识重点突出地复习,还要对忽视和薄弱问题及时弥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有以下两个方面急需弥补:

(1)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高中讲到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复习中注意弥补。

(2)有些选学内容。设立初中选学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既要提高整体素质,还要兼顾少数优秀学生的升学。有些初中教师认为不是“双基”,既不讲解也不指导阅读。有些初中教师很好处理了素质教育和高中升学的关系,采用分层教学法,就是针对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讲授深浅不同的内容。还要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如讲解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将在高中进一步扩大,原概念就显得片面和狭隘,这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四、保证专题质量,“分散”贯穿始终

第7篇:初一地理教材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一物理 教学反思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学生较顺利地完成高一物理学习任务。

1.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而在高中,有些规律要经过推理得出,处理问题要较多地应用推理和判断。因此,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一学生难以适应。另外,在初中阶段只能通过直观教学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能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比较习惯于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由生活常识和不全面的物理知识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干扰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对物理本质的认识,造成学习上的思维障碍。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课堂上规律概念含义讲述少,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记忆公式,考试就没问题。养成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练什么,学生紧跟教师转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会读书思考,只能死记硬背。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学生因为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每次上物理课,都觉得听不大明白。由于每堂课容量很大,知识很多,而学生又没预习,因此上课时,学生只是光记笔记,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及时地理解老师讲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2.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第8篇:初一地理教材分析范文

根据同志的重要指示,各科教学都要渗透“两史一情”教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通过联系史地知识进行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从学科比较研究的角度看,思想政治课同历史、地理课在教学目的上有相同或相近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历史教学大纲》写道:“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初中历史教学要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发展规律、国情、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党的基本路线、革命传统、道德情操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地理教学大纲》写道:“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包含着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生态环境的全球观念,以及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的正确思想。”地理学科“以地理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求新的精神”。《历史教学大纲》、《地理教学大纲》同《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在内容上确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只是知识载体和传授角度不同。历史课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有机地进行上述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地理课是在学生“获得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包括乡土地理)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做到“地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者的统一”,“思想教育要寓于地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紧密联系实际,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其他有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是直接系统地传授还是有机结合本学科知识渗透,是思想政治课同历史、地理课的区别所在。

(二)

我们研究思想政治课同史地知识的联系的目的,就是要把握它们究竟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找出二者的契合点,并以此为契机,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使之接受所要传授的马列主义常识及其指导下的其他社会科学知识。通览《思想政治》教材,引用史地知识有下列情况:

一是引史(地)以推出结论性的。通过引述历史事实或地理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自然引出或推出不可辩驳的、令人信服的道理。例如:为讲清初一《思想政治》第二课第一节中的“社会主义使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教材概括叙述了中国近代史上仁人志士们的探索史实,说明要改变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靠农民革命、改良维新、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行不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人民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

二是说明政治知识内涵性的。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真挚感情。这种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集中表现为:对祖国河山、文化、历史、优良传统以及人民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为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等。初一《思想政治》第一、二课的大部分内容,就是在对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作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出发,按上述线索编排的。为讲授爱国主义,教材自然要叙及祖国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包括疆域土地、山川河流、矿藏物产;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心理素质;祖国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等等。

三是证明观点性的。例如:初三《思想政治》第三课“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一框中涉及到“国际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时刻不忘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观点,为使学生懂得“这个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本性并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帝国主义从来没有放弃武装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教材重温美国纠集15个仆从国侵略朝鲜及我国抗美援朝的历史,作为佐证。初一《思想政治》在讲“公民要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时,也是这样引述史实证明观点的。

四是展开分析性的。初三《思想政治》第四课“坚持马列主义、思想”一框,指出对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加以继承。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古代文史资料并展开分析,教导学生“决不能把浩如烟海的古代思想文化,不作具体分析地一概视为封建毒素”。

五是树立典范进行教育性的。在初三《思想政治》第八课“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一框中,为了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教材列举了历史人物、的典型事例,用以启示后人。初、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凡涉及培养美德、发扬高尚精神的,几乎都有历史典范人物的事例,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人生观和思想方法起到了导向作用。

(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本学科所要传授的知识同史地知识之间的关系该作何处理呢?

以史(地)导理用史地知识引导学生推导出政治道理。例如:给初一学生讲“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除了讲郑成功的事例外,还可适量补充诸如明代戚继光抗倭、清末中日甲午海战中邓世昌、丁汝昌的壮举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抗日,从而推导出“中华民族历来有维护祖国和独立的传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又如:给高三学生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应抓住教材所例举的1840年~1949年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较详细地分析三个典型的历史运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戊戍变法改良运动、辛亥革命运动,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三座大山。

借史(地)鉴理借用史地知识证明政治观点、原理。比如:给初三学生讲“我国宪法总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就要剖析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对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做的三件大事,证明一个道理——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能打倒三大敌人,建立独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学生树立这样的观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再比如:给高二学生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借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材料。他们或者对中国国情、世界形势的估计不符合实际,放弃领导权,导致革命失败,或者根本就不了解中国的实际,不懂得中国革命的规律,一切从本本出发,导致革命受挫。“左”、右倾机会主义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相脱节。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明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借史鉴理,能增强理论教学的信度。

循史(地)揭理通过史地知识揭示政治道理。初二社会发展常识是借史地知识(侧重于史)来揭示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在教学中,我们应揭示各社会形态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的特殊规律;透过史实,分析各社会形态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主要指阶级关系及阶级斗争),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归纳或演绎出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

析史(地)拨理引导学生对史地知识加以分析,点拨出史地知识所蕴涵的道理。例如:讲初一“祖国养育了世代儿女”这一内容,就应按爱国主义的内涵,用教材所引材料点明“幅员”、“领土”、“地理环境”是说发扬爱国主义包括热爱祖国壮丽的河山;“辉煌的古代科技文化”、“丰富古籍”是指爱国主义包括热爱祖国的文化、历史……这样,学生就明白了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

第9篇:初一地理教材分析范文

一 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1.初、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与教材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

高中物理教学则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

2.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

而在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

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4.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能力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1)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如: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之多,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2)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3)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二 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高中物理教师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高中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阶差”,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和深广度。

3.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使学生在掌握物理规律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注意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含义。

4.重视学生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的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

5.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1)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理清其中的道理,从而更好地掌握它。

(2)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对学习感到越困难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曝光一样,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现在的学生,很少对教材进行津津有味的阅读,当然可能与教材的内容和编写陈旧有关,内容不丰富,画面不直观。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还应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当然,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电脑动画再现物理情境。

(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课堂提问和分析论述题,培养学生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解答物理问题、认识物理现象的习惯,要求学生“讲理”而不是仅凭直觉。通过课堂上教师对例题的分析和学生分析、讨论、解答物理题,使学生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养成先分析再解题的习惯。严格做题规范,从中体会物理的思维方法,养成物理的思维习惯。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