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范文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精选(九篇)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

第1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 高校 经济责任 审计档案 作用 管理制度

从根本上说,任何一种审计都是经济责任审计,也就是说,广义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一切审计。而狭义的经济责任审计,则是特指我国在近些年来出现的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的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者离任审计。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逐步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成为健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此过程中,建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提高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作用与功能的认识,并建立和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的作用

首先,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不同于常规审计。

常规审计的主要作用是维护财经法纪,改善高校的日常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其出发点是被审计单位和国家的经济秩序。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作用则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一般来说,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包括学校党政领导、学校各职能部门(财务、基本建设、后勤、教务、学生、人事部门)机关处室行政负责人、二级部门或单位(分院、系、所、馆、部)负责人、校办企业领导人等经济责任人和这些部门或单位的经济活动及其反映的经济责任。

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定期的经济责任审计,为高校每一位党政领导干部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不仅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和工作实绩,及时、准确地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资金流向和基本情况,而且可以作为领导干部调任、选拔、调整、聘任、免职的重要参考依据,有利于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也便于上级领导随时掌握高校领导干部的执政信息,分析其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并对照检查其内控制度和执行财经纪律情况,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动态管理。

其次,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是解决事后审计向事前和事中审计转移的有效方式,有利于缓解高校党政领导干部因换届造成的审计时段长、时间紧、任务重的矛盾,是提高高校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内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大多是在领导干部换届换岗的时候进行的,往往都是先离任,后审计。组织部门在考核任用干部时,难以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依据,造成用人与审计脱节。即使以后该干部被查出了问题,也往往因为人已经离任而不了了之。这种审计评价结果使用的滞后现象,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职能。

此外,由于高校经济责任人任职期一般比较长,如果进行全面审计,涉及的审计范围时间跨度很长,审计工作量很大,且其任职期间的国家经济政策、财务管理制度、上级考核要求及单位内部管理机制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对财务状况进行可比性调整分析,这也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和工作量。因此,高校在进行常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效益审计等审计项目时,应将涉及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与个人廉洁自律的资料存入其个人的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以备经济责任审计时利用,从而减少重复审计,节约审计资源,也可较好地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

最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是高校审计工作发展的原始记录,是研究高校审计工作的真实史料。

总结高校审计工作的历史经验,探索高校审计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都离不开真实的档案史料。因此,建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既可为现实工作提供信息,又可为后人提供借鉴,从而推动高校审计工作的发展。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的管理制度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和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国家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印发的《关于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扩大到地厅级的意见》(审经责发〔2004〕65号)精神,国家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教财〔2000〕21号)、《教育部关于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交接工作的通知》(教财〔2007〕2号),对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07年7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高校审计部门和档案部门应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和规定,结合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的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和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的立卷、归档制度,统一立卷归档的范围标准和要求,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保存的主要内容有:被审计单位的机构设置、业务范围、职责分工等相关资料;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基本情况、任职时间、离任时间及原因;被审计领导干部主持或参与进行的高校重大经济决策的相关材料及会议记录;被审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被审计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化情况;被审计单位领导办公会议及党组会议的记录;审计部门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民主测评与调查情况;审计组作出的对被审计单位或单位领导干部的处理、处罚决定,等等。

各高校还应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档案数据资料库。关于数据的搜集,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完成:充分利用年度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的结果;通过审计调查来搜集;开展任期内的定期审计;借用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结果,等等。

其次,建立和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的移交保管和借阅的相关制度,严格规定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保管和借阅的程序和方法,防止档案的毁坏、遗失和泄密。

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不仅反映了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活动,而且记录了被审计人员执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情况,有的涉及被审计对象的部分保密材料,有的还记录了被审计人员违反财经政策与犯罪的事实和证据。因此,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保密性强,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分门别类确定密级、排序、装订成册,做好档案的分类、编目、登记和保管工作,并编制移交目录,经保管人、部门领导审核签字后,送有关领导审批移交学校档案部门保管。

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由于保管期限已到需销毁的,应由审计处编制销毁清册,经校长审批后,由审计处、纪委、档案管理部门按销毁清册共同清点核实,进行销毁。

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不得借出。如有特殊需要,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在审计部门或档案部门查阅或复制,并办理登记手续。严禁在档案上涂画、拆封和抽换。高校内部人员查阅有关经济责任审计档案,需经分管领导同意,档案管理人员详细登记查阅档案时间、名称及归还时间,并由查阅人员签字。外部人员前来查阅、复印或借阅的审计档案需经分管校领导签字审批后,方可办理有关查阅手续。

最后,建立和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负责人和审计档案员的责任制度,保证有领导直接分管审计档案的管理工作。

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高校没有设专职的内审档案管理人员,很多重要的审计工作资料没有统一归档保存,只是审计部门留存。可想而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变动,势必会造成许多重要的经济责任审计档案资料的散失。有的高校虽有专门的审计档案人员,但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业务不熟悉,对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的分类归档范围和标准不清楚,工作随意性较大,很多应该归档的资料没有及时收集起来。因此,高校应制定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员责任制度,明确档案员的职责和权限,促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总而言之,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应进一步理清思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努力探索和把握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工作的内在规律和特点,通过建立和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制度,不断促进和加强高校管理和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闻莲英,宁秋娅.对高校党政领导干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黄也放,沈国强.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评价[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陈同广.浅析高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及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

第2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B

与其它审计方式相比,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过程更为繁杂,也更加重视审计结果,因为该审计方式下的结果决定着我国领导干部的廉洁性和效率,所以在进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必须谨遵审计的制度,使审计的过程更加规范,从而确保审计的科学性、严谨性以及审计结果的真实性,促进领导干部能够在任期内积极主动的为地区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然而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说,部分地区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加上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的实施和推广受到阻碍。

一、我国审计现状

(一)方案过于形式

审计人员为了使自身能够在现场的审计工作更具指导性,往往会提前制定出审计实施方案,不仅能够为现场的审计实施提供基础,也是制作审计记录和项目复核的重要依据。然而在实际的审计中,审计方案并没有达到国家所要求的审计准则,尤其是方案制定过于程序化和形式化,在设计方案的时候并没有依据实际情况和调查清楚行业特征、情况等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其实现有的审计出现上述种种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审计前的调查不够充分,只能在原有的审计方案之上进行修改,而这样的审计方案有审计内容和目标却并没有审计的具体方法和要求。而随着项目的不断发展,规模和所需金额都在不断的扩大,经济关系、管理和财务环境等方面也变得更加复杂,不够具体的审计方案、实践性不强和单纯依靠个人经验工作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审计方案并没有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

(二)证据不够充分

足够充分且有效的审计证据决定着审计的最终结果,因此审计人员在进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的整合相关证据,并分析其中的内容最终得出审计结果。审计证据的获取必须依据实际情况来设计,不能够主观的臆测和判断。如果证据和审计的关系不够紧密或者是取证没有遵守相应的法规政策,那么依据所获得的审计证据而得出的审计结论也必然是错误的,在这过程中所造成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也是巨大的。在进行审计证据取证的过程中,主要会出现筛选不准,即部分证据并没有经过筛选就进行复印取证,甚至证据内容可能和审计内容并没有关联性;证件不齐,即在进行取证时并没有依据执法程序进行,也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签字;甚至还存在着代签,以及没有遵守客观性原则等问题。

(三)记录不够完整

审计人员在进行工作底稿编制时应当遵循真实、完整和及时的原则,并通过分析记录下来的实施审计过程最终取得结论。需要注意的是在确定审计方案的各个事项的过程中应当编制相应的工作底稿。总而言之,审计记录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即项目实施力度不足,使得审计工作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即使国家出台了相关的《国家审计准则》,但是依旧存在着未执行的情况;审计过程记录不规范或根本没有,让其他人并不能通过审计工作底稿看出审计人员进行了哪些内容;没有审计结果,部分审计工作底稿并没有围绕审计的内容和目标来获得结果,因此仅仅是一堆财务数据。

(四)报告不够严谨

审计机关通常会依据相关的规范并依据审计通知书,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状况是否真实、合法以及有效相关的书面意见文书,即审计报告。因为审计报告不仅能够表现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还能够表现出审计机关的业务和管理能力,我国在审计报告方面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然而目前我国的审计报告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对于审查目标的描述不清,尤其是一些涉嫌违规的问题常常只是浅显的进行描述;审计依据的引用不规范,某县违规问题明明已经失效,依旧被审计人员引用到了报告中,甚至还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审计评价不完善,并没有依据相关的审计底稿进行,内容超出了财政收支的范围,甚至还会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

(五)潜在风险较大

目前,我国还实行着典型的双重领导行政的审计体制,因此审计机关在进行审计业务的时候不仅要受上级部门的限制,还受到了同级政府的领导,因此对于政府的依赖性较为严重,无法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监督作用,加上行政干预和经费限制等问题,也使得审计监督的质量受到了较大限制。正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实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如为了保护自身而利用权利向财政人员施压;财务人员对于审计结果的不自信而编制出不真实的材料,让领导只看到良好的一面。诸多原因都使得审计才能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也严重影响了审计的质量。

二、优化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审计人员的素质教育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任务,是党和国家所赋予审计机关与审计人员能够参与干部监督的重要权利,而权利的使用又代表着责任的重大,因此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审计人员必须坚定对中国共产主义的信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只有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作为自身的目标并坚定不移的维护党的威信,才能够正确科学地履行审计的监督功能,从而培养出具有公正性、客观性和风险性的审计团队,让团队中的每一位审计人员都具备应有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敬业精神。

(二)健全审计制度的约束功能

规章制度是审计质量的主要依据,审计结果的质量取决于制度的完善性,只有健全审计制度的约束性,才能够有效提高审计的质量。而要健全审计制度的约束性就必须做好几个方面,其一必须谨慎而周密地考虑到审计制度的全面性,防止出现漏洞,审计内容应当包含审计的全部重要环节和过程,因为审计的各个环节相互影响,因此一个环节的问题往往会造成审计过程的失败;其二必须适用于考核,因为制度只是规定了相关的行动和执行方式与标准,审计工作的质量最终还需要看审计人员的执行情况和结果,所以必须不断改善考核和评价制度,提高不合格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其三必须坚决执行制定出的审计制度和规章,坚决追究违反规章的部门或个人,相关规章内容必须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让每个人的行为都得到约束和管理。

(三)控制审计方案的质量问题

在编制审计方案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和落实各环节的责任,如审计部门的分管领导承担着明确审计目标是否恰当的责任,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则承担着明确审计范围的责任,审计组的组长则承担着确定审计内容的步骤和方法是否具备可操作性的职责,而审计组的每个人有着完成审计调查并进行相关记录的责任。如果编制的审计方案不恰当,甚至有重大违规问题并没有被检查出来时,相关人员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加强审计结果的监督管理

无论是什么审计,其目的都是为了利用审计的结果。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也是如此,本质就是将审计的结果运用于考核任用干部中去,将审计结果纳入管理使用干部决策方面,是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将审计和使用相结合融入经济审计的制度中去,不仅是一种对于党的事业的负责,也是对审计领导干部自身的一种负责。因此检查和监督审计结果的利用状况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组织部门在选拔和任用干部时,都需要依据审计的结论来判断不同政绩的人是否能够担任自身的职位,对于违纪的人还需要给予一定的惩戒。在进行检查和监督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从而确保监督和检查的结果能够落实到实处。

(五)建立干部谈话的诫勉制度

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存在违纪违规却无法给予纪律处分的领导干部,因此可以采取与本人进行谈话并诫勉通知书的方式,指明当事人的问题并让他进行改正,还可以让组织部门依据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对涉事人员进行提拔或降职、免职、平调等调整。对于发现问题的审计目标,审计人员必须依法依规出具审计意见报告,并定期回放,确保审计结果和改进措施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经济责任审计组还可以对改进不足的审计目标采取亲自跟踪监督、全面通报批评、媒体曝光等措施,让责任目标能够清晰的指导审计领导干部认识自身的错误,从而加快改进问题的速度。

三、结论

领导干部任期济责任审计是我国近几年新推出的一种审计方式,因发展时间较短,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和法规还不够健全,审计方案也不够完善,因此当审计工作结束后,领导干部任期的责任和工作业绩并不能够获得合理的评价,从而使审计的风险增大而质量大大降低。因此只有严格把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才能够有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参 考 文 献]

[1]刘文浩.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园地,2013(7):70-71

[2]杨秀芝.如何建立经济责任审计长效机制简[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44

[3]王秋菊.经济责任审计实务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9):173-174

第3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范文

审计方案是落实经济责任审计目标、指导审计作业的重要依据,完善的审计方案是顺利完成审计项目的根本保证。本文主要围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方案如何编制提出几点建议,包括重视审前调查、充分收集并应用相关信息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编制、总结分析不断优化审计方案等内容,以期对今后的审计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编制

审计方案是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文件,是由审计人员在综合考虑审计风险、管理需要及审计资源的基础上,在审计项目实施前编制的“说明开展业务时所应遵循步骤的文件”。一个优秀的审计方案可以有效保证审计项目顺利展开,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防范审计风险,进而实现审计目标。因此,在审计项目具体实施前,审计方案的编制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家审计署、上级审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对开展领导干部离任或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最为常见的审计项目类型之一,已经成为各级审计部门经常组织开展的重要工作。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正确评价任期内管理业绩,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和全面履职。因此,笔者从基层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出发,围绕如何更完善地编制经济责任审计方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重视审前调查

审计组可以采取邮件或电话沟通、抽取历史文档等多种方式收集被审计单位信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地开展现场审计调查,通过与被审单位面对面的交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背景、现状、原责任人任期内管理情况等信息。对一些具备条件的单位,可以利用统一部署的信息化业务系统平台,远程提取专业信息系统内的经营、财务等专业数据,开展深入分析。只有广泛收集信息,掌握较为充分的资料,才能有的放矢,编制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来指导审计项目的实施,也可为下一步现场审计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2充分借鉴原有或同类型审计方案

按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单位部门正职领导干部、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法定代表人等领导干部离任时均应依法接受审计监督,因此,可借鉴的同类型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及审计方案也较多,但在具体的审计方案编制过程中不能简单的复制、套用。在借鉴同类型的成熟审计方案的基础上,仔细分析对比,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实际和业务特点,加以必要的修正和完善。尤其应注意收集并充分利用该被审计单位前几次的经济责任审计方案、审计报告,以及近期类似的审计项目方案,结合该被审单位的管理模式、业务特点,对比分析异同点来完善审计方案。同时,应根据本次审计的审计任务,核对该被审计单位业务范围是否存在变更和调整,关注专业业务流程的变化、法律法规、行业管理规定的修订、内外部管理环境的变化对具体业务管理产生的影响,及时修订、补充审计方案中的审计重点和查证方法。

3确定审计目标、重点范围、重点时段

编制审计方案时,应紧密结合上级要求和被审计单位、审计资源的实际情况,确保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根据审计计划和审计通知要求,及时掌握原领导干部任期时段、职责分工的具体情况,总结整理已有资料,识别出被审计单位的管理运营目标和现状,确认潜在风险,并按风险的高低程度排列,确定主要风险,明确具体审计目标。经济责任审计在全面反映该领导干部履职业绩的同时,应围绕审计目标明确一个较明晰的重点查证范围,对任期较长的领导干部应再划定一个重点关注时段,必要时可以追溯审计其他年度和延伸审计其他相关单位。审计过程中抽取的业务样本应保持一致,以使审计组内各专业组之间的查证信息更为顺畅,并相互印证,提高审计效率,实现审计目标。

4充分应用审计进点会议获取的信息资源

汇总分析经济责任审计进点会议获取的原领导干部述职报告、履职情况审计调查问卷等相关信息,迅速组织提炼关键信息点,在现场审计开始阶段对审计方案中的重点范围、重要指标数据进行核定,同时,补充需要现场审查的具体查证事项。

5实时调整审计方案

在现场审计阶段,应根据审计进展情况实时调整审计方案。无论审计实施方案开始制定得如何科学,都可能存在无法满足具体审计工作需要的情况,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审计方案。在审计过程中,应建立审计组内部沟通机制,确保成员之间可以及时交流审计发现和工作进展。审计组组长或主审在有效掌握审计进度的同时,关注审计中发现的新关注点,对一些隐藏较深的问题,甚至是舞弊、违法问题,应及时调整审计方案,增加人力、物力以保证问题落实查证。

6不断优化审计方案

第4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范文

一、审计制度适用的范围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企业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理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敦煌市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适应的范围是:全市各乡镇、市委市政府各部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的副科级以上主要领导及分管财务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法人代表,在任期届满或调任、转任、免职、辞职、退休、解聘,机构裁撤合并以及组织上认为其他原因需要审计的,都要进行审计。

二、审计的内容

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是: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决算;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专项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债权债务;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办公物品清理移交以及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三、审计的程序

1、凡需要进行离任审计的,根据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需要,由市委组织部门按照市委的意见向审计机关提出对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通知;

2、审计机关根据审计对象、要求,制订实施方案,组成审计组,按照《审计法》有关规定依法进行审计;

3、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后,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认为需要依法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意见,同时对领导干部本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价,向市委市政府提交具有法律效力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意见书或审计结果报告,并抄送组织、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

四、审计的方法

对领导干部的审计采取“五查五看”的方法,即:查审计对象任期内财政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规,看有无违反财经纪律问题;查任期内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看有无弄虚作假的问题;查任期内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看有无流失、损失、浪费等问题;查任期内债权债务是否真实、合法,看有无虚假、漏报问题;查任期内配发的办公用品是否符合规定,看有无转移隐匿问题。对每个审计项目的抽查,随机抽查面不低于50%,抽查资金发生额不低于80%。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反映,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随时核实调查取证。

五、审计结果的运用

审计结果是干部使用和监督的重要依据,审计部门把审计结果分别报送市委、市政府、纪检委、组织部门后,审计部门按正常审计项目建立审计档案,纪检委将审计结果作为备案材料归入干部廉政档案,组织部门将审计结果归入干部实绩档案,写入考察材料。在审计结果的处理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审计结果作出客观公正的分析,正确评价和认定干部的经济责任。对违反财经纪律制度的,除按审计法有关规定对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罚外,对负有领导责任的领导进行批评教育;对问题较多但够不上党纪政纪处分的,对负有领导责任的领导予以口头诫勉或书面诫勉;对因工作失误造成严重损失或有经济问题,但够不上党纪政纪处分的,视其情节予以降级降职、责令其引咎辞职;对违纪政纪的,由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六、审计纪律与监督

1、审计部门依法实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其所在部门单位不得拒绝、阻碍;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干涉;审计中需要调查取证的,有关部门、单位领导人应予以积极配合。

第5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特点;审计成果运用

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为各子公司或二级单位行政负责人,审计的形式主要有离任审计,即主要负责人因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调任、转任、晋升、辞职、退休,或者被免职、辞退和开除等原因离开所任职岗位接受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或超过一定年限继续担任该单位领导职务即在任中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通常统称为任期责任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受托审计,是审计部门接受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的委托开展工作,对各子公司或二级单位行政负责人在任职期间的经营管理责任履行情况和各项经营管理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性、综合性的审计,然后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对其业绩进行鉴证和评价,它不仅是对被审计对象的考核、任用、晋升、离任及衡量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在保证企业规范运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防范与化解经营风险、从源头治理腐败等方面发挥着较大的保障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特点

1、为组织部门选拔干部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审计报告是审计结果的载体,审计报告的质量直接影响审计成果的运用效果。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内容,要完整地体现被审计对象任期经营业绩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能够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它不同于一般的审计项目,审计对象主要涉及到被审计对象个人。审计人员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资产经营情况,对被审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由于被审计对象为所在单位的行政负责人,审计评价将作为人事部门使用干部的参考依据,关系到被审计对象的前途命运的问题。对少数被审计对象而言,可能存在着以权谋私,违规违纪的问题,如果审计结论中没有反映出来,不仅会给国家、企业造成损失,而且将会形成潜在的审计风险。因此应对被审计对象在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主要管理措施、完成各项任务指标、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经营效益、业务营销、职工队伍建设和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审核。在现场审计中,可通过调阅有关资料,如被审单位年度行政工作报告、内部控制制度、重要事项会议记录、员工工资发放表及结余情况、公司对被审计单位的年度绩效考核结果、奖惩文件资料等,结合审查财务会计资料及个人的述职报告,从总体上有重点地获取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对象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2、审计内容是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经济责任审计要对离任者或任职者负责,查清其任期内各项绩效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各项经济活动是否真实,任期内担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领导责任履行情况,各年度盈亏及其累计盈亏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任期内有无失职、渎职、侵占国有资产、违反廉政规定和其他违纪违规行为,要给离任者或任职者一个明确结论。同时,还要对接任者负责,帮助接任者弄清家底,核实盈亏,给接任者一本明白账,让接任者放心。审计中要突出重点,认真筛选反映被审计对象负有经济责任的事实、性质及严重程度等问题,一般性问题不作为重点予以反映。报告所反映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以数据和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夸大和缩小问题。

3、反映被审计对象在单位管理中是否存在内控薄弱点。审计人员进入被审计单位后,首先要了解其业务流程,分析其业务操作是否符合控制要求,并从原料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业务控制流程,审查是否存在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的问题;通过观察材料仓库进出货物,审查是否存在登记不及时、手续不完备、职责分工不明的问题;通过费用报销审查是否存在违规违纪报销问题;通过抽取一定数量的应收账、现金账、银行账等账表进行分析性复核,审查内部会计业务管理上是否存在重大漏洞。通过核对大额资金支出去向、用途及原材料购进、入库情况,对往来账目进行清理,对重大疑点进行外调,可以发现被审计对象在在单位管理中是否存在内控薄弱点,从而取得涉嫌经济犯罪的线索。

4、审计评价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结合生产经济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来评价。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最关键的部分,是有关部门考核被审计对象工作业绩的主要依据。审计评价是否公正、恰当,直接影响审计项目的质量。所以审计评价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评价时应做到权力与责任相结合,成绩与问题相结合。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主要以数据来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工作,定量分析评价的多、定性分析评价的少。对子公司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通常是对任期单位绩效指标如经营利润、应收账款、不良资产占比等指标与任期初的数字加以对比,视其是否增长以及增长的幅度来说明被审计对象工作业绩和不足。通过对指标数字的分析,结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市场经营环境,分清主、客观因素,对被审计对象作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

二、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在企业的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审计成果的正确处理和运用。审计部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后,应当对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依法作出处理。对领导干部本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价,向组织人事部门提交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同时抄送纪检监察部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突破了以往审计报告只是揭示单位经济活动事项的局限性,不仅对事而且对人,并且重点是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和经济责任,为干部管理部门提供了既量化又直观的可靠可信的依据,丰富了干部考察材料的内容,便于全面客观地了解掌握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具体来讲,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考察干部重要材料,避免或减少了组织在用人上的失察和失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被审计者对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公司经营方针、内部管理规定、制度贯彻得如何,经济决策能力如何,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如何,经营实绩和廉洁自律情况如何。(1)审计结果来源于大量的 客观经济活动事实。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手段是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报表、查阅债权债务资料,盘点检查实物资产,结合年度行政报告、重要会议纪要以及与职工代表座谈等综合分析,相互应证客观经营情况。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重点是对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真实性揭示,这种揭示有大量的、客观可靠的经济活动事实为依据。基于上述来源,经济责任审计提供的结果是具体客观、说服力强的经济责任数据、经济责任结论和经济责任评价,是干部管理部门正确、科学地考察干部,任用干部所不可缺少的。(2)审计结果来源于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综合分析,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反映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书面载体。通过对审计对象任期内遵纪守法,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主要绩效考核指标的完成、对外投资决策及管理能力等情况多方面进行检查核实,然后综合、分析,能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作出公正、具体、说服力强的评价。通过客观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予以褒扬,对违法乱纪的领导干部予以揭露、曝光和惩处。

组织部门对于准备提拔任用的领导干部在考察过程中,把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作为领导干部考察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干部考察方式的缺陷。把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于干部的调整任免,是对领导干部实施有效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2、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领导干部反腐倡廉的第一手材料。

近年来,违法违纪案件特别是经济领域的案件总体呈上升趋势。涉及经济领域的案件,情况复杂、隐蔽性强,发现和揭露的难度大,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能够主动发现案件线索,为纪检监察部门和司法机关拓宽办案渠道,促进办案工作的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制度,把审计监督机制引入到对领导干部的管理之中,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增强领导干部自我约束意识,从制度上开辟了一条反腐倡廉的有效途径。一是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廉政建设的责任追究制度,把审计发现的重大经济损失作为责任追究的内容之一,对通过审计查实,确属领导干部负有责任的,要坚决依据责任追究的规定处理。二是经济责任审计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提供依据。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可以发现一些苗头性的问题,能够把一些消极腐败现象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发展成为违法违纪案件,可以总结出在哪些环节上、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样的问题上领导干部容易犯错误,防患于未然,可以发现在体制、机制、政策、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3、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评价材料。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通过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评价,引导和规范领导干部的行政行为和经营行为。用大量具体的审计事实来为大胆改革、业绩突出的领导干部辩明是非,撑腰说话。对那些弄虚作假,投机经营,钻改革空子的领导干部,同样用具体客观的审计事实予以揭露,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廉政规定建议进行处理。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对于正确使用干部具有重要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为领导干部任免提供了依据,成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和关口。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制度,在对领导干部教育、任用、监督和奖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6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范文

一、影响审计结果利用率的主要表现(一)审计的实效性不强。主要在一些地方,大多开展的领导干部离任后的审计,一些领导已在新部门任职,审计部门按照纪委、组织部门的要求进行例行审计。由于一部分领导干部已升迁或者平调,不仅领导干部本人不重视,而且被审计单位处于消极应付状态,尤其是对已升迁的领导干部,被审计单位的人员不愿意提供真实情况,文过饰非,并粉饰其成绩。对于平调和已退休的领导干部,被审计单位配合不主动、不积极,审计工作处于被动的局面。

(二)审计质量不高。地方党委、政府希望通过审计后能提供利用价值较高的审计信息。但由于部分经济责任审计、没有从传统的审计方式分离出来,主要表现在审计的基本情况不清,或者单纯的罗列数据,具体体现在“三多三少”,即审计出来的问题以反映单位的问题多,而涉及个人的问题较少,责任不清;审计评价反映经济活动的决策、监管、执行的情况较少,而反映工作成绩的较多;审计情况定性的反映多,而定量的较少。因而使各级党政部门无法利用或利用的较少。

(三)信息渠道不畅。审计信息不畅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审计部门自身没有开通审计渠道,实行“封闭”审计。二是只审计调查了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情况,而没有向纪检、司法、财政等综合部门审计调查有关情况,同时也没有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公示,放弃了一些可能掌握的审计信息源,从而使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没有浮出水面,审计出来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三是审计调查和座谈的方法落后,审计调查座谈面窄、选择的时机不当,询问的方式、指标设计不科学等。同时,由于审计和审计调查不深入,审查不全面,对履职者不感弘扬和肯定,对腐败者不敢揭露,审计评价观点莫棱两可,态度暧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审计职能的发挥。

(四)与其他部门配合不够。目前在经济责任审计查证中,主要是由审计部门独立完成。由于审计职能的限制,使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仅靠审计手段难以查证。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外调的难度加大。在县域经济国有企业基本退出后,而目前主要的是民运经济和个体经济,审计外调中一些单位和个人以不属于审计监督对象为由拒绝,或不提供真实情况。二是对已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就事论事,对一些审计调查事项需要纪检、司法部门及时介入的没有抓住有利时机,使一些案件线索放弃。同时,对一些案件线索没有及时移交,争取各部门的支持配合的力度不够,使审计出来的问题平平,导致审计结果难以利用。

二、原因分析(一)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等同,观念陈旧。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最大特点是实行人格化的审计,其主要目的是要弄清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职情况,因此,它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区别在于问题产生的根源和领导干部应负的责任。而在审计中对问题只注重表面现象,责任不清、原因不明,对已发现的问题没有进行深挖细查。特别是没有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审计工作,审计评价随意拔高或将没有审计的事项进行评价,主观臆断。

(二)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适应。一是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适应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主要表现具有较强的财务专业知识,而缺乏工程预决算审计知识,对工程项目必须借助工程专业审计人员的力量才能完成,否则对工程项目绩效难于评价;二是一些审计人员政治素质不高,审计中以审谋私或权权交易,导致审计的重大问题不能揭示和反映。

(三)审计评价标准不易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建立规范的审计评价标准,实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特别是对收入、支出的合理、合法性必须通过定量指标来说明,有关部门才能利用。如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中对人均经费支出,办公经费、车辆费用、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由于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不能考核其支出的合法、效益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利用效果。

三、提高审计结果利用率的途径(一)强化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科学安排经济责任审计计划。以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为主的方式,由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或组织部门将每一年度需审计的对象年初将计划一次性下达到审计部门,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又有利用审计关口的前移。在具体方式上⑴实行“先审计、再任免”方式。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定程序,是充分利用审计成果的有效原则和手段,它能非常准确地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为组织人事部门任免干部提供准确的依据。⑵实行“先离任,后审计、再任命”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力和威慑力,提高其权威性;⑶建立健全经常性审计机制,将监督关口前移,实行任中审计、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对纳入经济责任范围的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内定期审计,对任期期间履职情况进行全面审计,重点单位实现年度定期审计,并建立健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资料库,确保领导干部有计划的纳入审计监督范围。

(二)拓展审计内容,全面开通审计信息渠道。一是必须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规定纳入审计范围。《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手册》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共归纳了禁止和不准违的行为50种,这就为领导干部是否为官清廉提供了审计评价依据;二是全面开通审计信息渠道。要通过审前新闻、政府、被审计单位审计公示、开通电子信箱、采用联合座谈制、个别座谈、外部延伸制、审计结果公示等方式保证审计信息畅通。三是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审计组在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时,将审计的情况在被审计单位公告,进一步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根据其对审计报告进行修改补充;将形成正式的审计结果报告在被审计单位内部,或者对社会公众公告,在对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者产生巨大压力的同时,也会对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要求。有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者及时迅速进行整改,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职公示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透明度。

转贴于

(三)加大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完善联合审计制度。一是实行直接联合审计方式。对领导干部群众意见反映大的,有明显反映领导干部有以权谋私或收受回扣的被审计者,可实行审计、纪检或司法部门联合审计的方式,通过联合审计,从根本上解决审计执法手段不足的矛盾。二是实行审计部门先行审计,对审计出的有嫌疑的案件线索应及时与有关部门通气,提请司法、纪检等部门提前介入;三是建立案件互移制。即纪检、司法部门对涉及到领导干部有举报线索或需审计部门鉴定的事项应及时移交到审计部门,逐步建立起双向联合审计制。三是建立审计报告的规范文本,来促进审计结果利用率的提高。对审计报告发出后,应征求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组织、纪检等部门的意见,通过反馈的意见来不断完善审计报告,确定优秀审计报告,并以优秀审计报告模式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四)建立审计评价体系,促进审计评价的科学化。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这就要求审计评价具有规范性和指标的统一性。一是应按行业制订不同的经济责任评价标准,可利用财政绩效评价标准的有关指标进行考核。依据2005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和考虑企业发展后劲及生态环境效益的需要,考核其10个经济指标,资本保值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资产负债率、研发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指标等,从而实行定量与定性指标的结合。二是在一个地方,审计部门应明确经济责任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如对乡镇和部门经济责任审计中统一评价的主要内容,考核的主要经济指标等,确保评价内容的一致性,提高利用率。

第7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范文

一、影响审计结果利用率的主要表现(一)审计的实效性不强。主要在一些地方,大多开展的领导干部离任后的审计,一些领导已在新部门任职,审计部门按照纪委、组织部门的要求进行例行审计。由于一部分领导干部已升迁或者平调,不仅领导干部本人不重视,而且被审计单位处于消极应付状态,尤其是对已升迁的领导干部,被审计单位的人员不愿意提供真实情况,文过饰非,并粉饰其成绩。对于平调和已退休的领导干部,被审计单位配合不主动、不积极,审计工作处于被动的局面。

(二)审计质量不高。地方党委、政府希望通过审计后能提供利用价值较高的审计信息。但由于部分经济责任审计、没有从传统的审计方式分离出来,主要表现在审计的基本情况不清,或者单纯的罗列数据,具体体现在“三多三少”,即审计出来的问题以反映单位的问题多,而涉及个人的问题较少,责任不清;审计评价反映经济活动的决策、监管、执行的情况较少,而反映工作成绩的较多;审计情况定性的反映多,而定量的较少。因而使各级党政部门无法利用或利用的较少。

(三)信息渠道不畅。审计信息不畅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审计部门自身没有开通审计渠道,实行“封闭”审计。二是只审计调查了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情况,而没有向纪检、司法、财政等综合部门审计调查有关情况,同时也没有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公示,放弃了一些可能掌握的审计信息源,从而使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没有浮出水面,审计出来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三是审计调查和座谈的方法落后,审计调查座谈面窄、选择的时机不当,询问的方式、指标设计不科学等。同时,由于审计和审计调查不深入,审查不全面,对履职者不感弘扬和肯定,对腐败者不敢揭露,审计评价观点莫棱两可,态度暧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审计职能的发挥。

(四)与其他部门配合不够。目前在经济责任审计查证中,主要是由审计部门独立完成。由于审计职能的限制,使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仅靠审计手段难以查证。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外调的难度加大。在县域经济国有企业基本退出后,而目前主要的是民运经济和个体经济,审计外调中一些单位和个人以不属于审计监督对象为由拒绝,或不提供真实情况。二是对已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就事论事,对一些审计调查事项需要纪检、司法部门及时介入的没有抓住有利时机,使一些案件线索放弃。同时,对一些案件线索没有及时移交,争取各部门的支持配合的力度不够,使审计出来的问题平平,导致审计结果难以利用。

二、原因分析(一)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等同,观念陈旧。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最大特点是实行人格化的审计,其主要目的是要弄清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职情况,因此,它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区别在于问题产生的根源和领导干部应负的责任。而在审计中对问题只注重表面现象,责任不清、原因不明,对已发现的问题没有进行深挖细查。特别是没有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审计工作,审计评价随意拔高或将没有审计的事项进行评价,主观臆断。

(二)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适应。一是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适应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主要表现具有较强的财务专业知识,而缺乏工程预决算审计知识,对工程项目必须借助工程专业审计人员的力量才能完成,否则对工程项目绩效难于评价;二是一些审计人员政治素质不高,审计中以审谋私或权权交易,导致审计的重大问题不能揭示和反映。

(三)审计评价标准不易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建立规范的审计评价标准,实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特别是对收入、支出的合理、合法性必须通过定量指标来说明,有关部门才能利用。如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中对人均经费支出,办公经费、车辆费用、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由于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不能考核其支出的合法、效益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利用效果。

三、提高审计结果利用率的途径(一)强化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科学安排经济责任审计计划。以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为主的方式,由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或组织部门将每一年度需审计的对象年初将计划一次性下达到审计部门,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又有利用审计关口的前移。在具体方式上⑴实行“先审计、再任免”方式。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定程序,是充分利用审计成果的有效原则和手段,它能非常准确地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为组织人事部门任免干部提供准确的依据。⑵实行“先离任,后审计、再任命”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力和威慑力,提高其权威性;⑶建立健全经常性审计机制,将监督关口前移,实行任中审计、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对纳入经济责任范围的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内定期审计,对任期期间履职情况进行全面审计,重点单位实现年度定期审计,并建立健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资料库,确保领导干部有计划的纳入审计监督范围。

(二)拓展审计内容,全面开通审计信息渠道。一是必须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规定纳入审计范围。《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手册》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共归纳了禁止和不准违的行为50种,这就为领导干部是否为官清廉提供了审计评价依据;二是全面开通审计信息渠道。要通过审前新闻、政府、被审计单位审计公示、开通电子信箱、采用联合座谈制、个别座谈、外部延伸制、审计结果公示等方式保证审计信息畅通。三是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审计组在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时,将审计的情况在被审计单位公告,进一步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根据其对审计报告进行修改补充;将形成正式的审计结果报告在被审计单位内部,或者对社会公众公告,在对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者产生巨大压力的同时,也会对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要求。有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者及时迅速进行整改,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职公示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透明度。

(三)加大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完善联合审计制度。一是实行直接联合审计方式。对领导干部群众意见反映大的,有明显反映领导干部有以权谋私或收受回扣的被审计者,可实行审计、纪检或司法部门联合审计的方式,通过联合审计,从根本上解决审计执法手段不足的矛盾。二是实行审计部门先行审计,对审计出的有嫌疑的案件线索应及时与有关部门通气,提请司法、纪检等部门提前介入;三是建立案件互移制。即纪检、司法部门对涉及到领导干部有举报线索或需审计部门鉴定的事项应及时移交到审计部门,逐步建立起双向联合审计制。三是建立审计报告的规范文本,来促进审计结果利用率的提高。对审计报告发出后,应征求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组织、纪检等部门的意见,通过反馈的意见来不断完善审计报告,确定优秀审计报告,并以优秀审计报告模式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四)建立审计评价体系,促进审计评价的科学化。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这就要求审计评价具有规范性和指标的统一性。一是应按行业制订不同的经济责任评价标准,可利用财政绩效评价标准的有关指标进行考核。依据2005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和考虑企业发展后劲及生态环境效益的需要,考核其10个经济指标,资本保值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资产负债率、研发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指标等,从而实行定量与定性指标的结合。二是在一个地方,审计部门应明确经济责任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如对乡镇和部门经济责任审计中统一评价的主要内容,考核的主要经济指标等,确保评价内容的一致性,提高利用率。

第8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范文

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务院赋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是通过对出资人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借以评价其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履行经济职责和廉洁勤政状况,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任用企业负责人提供重要依据,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手段。为适应出资人国有资产监管的工作需要,加强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监督,客观评价其任职期间的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国务院国资委先后出台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7号)和《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国资发评价[2006]6号)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一、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概述

(一)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是由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直接安排或委托专门机构(或组织)和专业人员,对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根据一定的标准和依据,遵循既定的程序,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审查分析,依法进行的经济评价活动。笔者认为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独立的经济评价活动;2.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企业负责人所从事、参与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反映这些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资料;3.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依法评价有关经济责任人在其任职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可见,经济责任评价意见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审计评价既是具体审计项目质量的集中体现,又是对审计工作质量的检阅。

(二)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

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涉及两个责任主体,即第一责任主体和第二责任主体。第一责任主体将一部分财产权利委托、或分割给第二责任主体,第二责任主体在拥有这部分财产权利之后,对第一责任主体承担一种责任,并且要报告这种责任的履行情况。由于第一责任主体和第二责任主体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内部人控制”,因此,第一责任主体就存在着信息风险和控制风险。为了减少这种风险,第一责任主体必须借助于一种可靠的机制来鉴证信息,这种机制就是审计。因此,笔者认为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是经济责任鉴证。

(三)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类型

1.单项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是以某种单一经济责任为对象而进行的审计。现存的各种审计类型大多属于这种审计。例如,以财产安全责任为对象而进行的财务收支审计、以最大善意使用财产责任为对象而进行的管理审计(我国称之为效益审计)、以遵纪守法责任为对象而进行的合规性审计。所以,单项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特征在于审计对象的单项性,即以单项经济责任作为其鉴证的对象。

2.多项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即以两项或多项经济责任为对象而进行的审计。例如,可以将财产安全责任和最大善意使用财产责任结合起来进行审计,通过一次审计就对这两种经济责任作出鉴证。显然,还可以对各种经济责任作出组合,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多项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

3.综合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以所有的经济责任为对象而进行的审计,通过一次审计,同时对财产安全责任、最大善意使用责任、合法使用财产责任以及社会责任等同时作出鉴证。其根本特征是审计对象的综合性,即以主要的经济责任作为其鉴证的对象。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推行的出资人任期或任中的经济责任审计,属于综合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

(四)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突出特点

1.受托性。受托性是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区别于其它审计类型最明显的特点,必须是在得到上级部门或者单位提出委托审计的书面指令和申请后,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才安排的一项审计工作。

2.专一性。相对于其它审计来说其特点表现为:(1)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仅就授权或提请要求指明的范围内进行,这个范围一是指审计的时间范围,是被审计人的任职期间;二是指审计的内容范围,仅局限于被审计人在管理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而非对其德、勤、能、绩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价。(2)审计内容本身的专一性。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应按照有关规定对指定的内容进行审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需要。(3)审计对象的专一性,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对象是指履行经济管理职责的企业负责人,不针对其他人。

3.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事中或事后审计。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行为是由其性质决定的,对经济责任人履行职责的情况无法也不可能进行事前审计。

4.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最重要的是审计评价。审计评价是各级国有资产机构表明的对企业负责人履行职责情况的最终意见,是组织人事部门提供考核、使用和奖罚干部的重要依据。

(五)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和其它审计的区别

1.审计的目的不同。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负责人在管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业绩和对存在的问题应负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为干部的考核、使用和奖惩提供依据,旨在加强干部管理;其它审计的主要目的则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的审查,促使被审计单位维护国家的财经法纪,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审计的目标不同。其它审计主要有以下四个审计目标:(l)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方面有无违反国家财经法纪的行为。(2)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账务处理是否合法合规。(3)通过对各种财务指标的分析,正确评价其经济活动的效益性。(4)指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对单位违纪违规行为按规定作出处理处罚的决定。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有以下六个目标:(1)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性。(2)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财务收支核算的合规性。(3)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质量的变动状况。(4)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对企业有关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负有的经济责任。(5)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6)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经营绩效的变动情况。

3.审计结果的报告形式不同。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结束后,由授权和聘请的审计机构或组织向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提交审计报告,一般不出具审计意见书和作出审计决定;其它审计的审计报告则由审计组向派出机构或单位提交。当派出机构对审计报告无异议时,可根据审计报告向被审计单位提交审计意见书,作出审计处理处罚决定。

4.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和其它审计在审计方法上各有侧重。如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审计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审查上,把内控制度评审仅作为实质性测试的突破口;而对于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对内控制度的评审和效益性分析是整个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因为内控制度健全与否涉及到经营管理者的决策,涉及到其经营管理的能力。而效益最终体现了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是衡量其经营业绩大小的重要指标。

二、当前全面推行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要明确评价对象和规范下达项目审计计划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和中办、国办的《两个暂行规定》及国务院国资委7号令的要求,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对象也只能是企业负责人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及其任职期间的经营管理业绩、相关经济责任和廉洁自律等问题。政府干部管理部门要及时提出企业负责人任免计划,充分发挥六部门联席会议的作用,尤其注意组织部门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管人的权限划分、审计机关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经济责任审计管辖划分,规范下达项目审计计划。

(二)要划清责任界限

划清领导企业负责人任期内与非任期内经济责任的界限,不能将前任领导取得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当成是现任领导的成绩或问题。划清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界限,由集体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集体负责;由领导个人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领导个人负责。划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界限,有的问题是由一般工作人员造成的,领导只负主管责任;有的问题是领导直接经手或亲自指挥的,领导应负直接责任。

(三)积极稳妥,量力而为

在查清企业负责人所在单位会计资料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的基础上,就企业负责人经济职责的履行情况和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价,为组织部门考核使用干部在财政、财务管理和廉洁自律方面提供参考依据,即是所谓的“有所为”;所谓的有所不为,即审计不能包揽一切,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能代替组织部门对企业负责人应负经济责任在内的全面考核。同时,还应做到“三个不评价”,即审计评价时对非审计事项不得进行评价;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不得评价;对审计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不得评价。

(四)完善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协调配合机制

目前实行的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性质上属于协调机构,组织方式相对比较松散,还难以适应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点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需进一步完善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尽快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运转高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委托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央两办两个暂行规定精神和国务院国资委7号令要求,并根据企业负责人管理、监督工作的需要和政府的意见,于年末将下一年度的审计委托计划提供给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和审计机关,以便增强委托审计的计划性,减少直至杜绝临时委托、突击委托、多头委托的现象。同时,还要做到在企业负责人任期届满或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退、退休等事项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避免出现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应根据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点,着力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研究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内容并在委托书中明确提出工作要求,以增强委托审计的针对性。同时还要针对经济责任界定难的问题,结合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改革,研究确定企业负责人履行经济责任的主要评价指标体系,增强操作性和规范性。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要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将比较成熟的做法予以制度化,提出在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面的立法建议,列入地方立法计划,不断完善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规范体系。

(五)探索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方式

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一方面要主动适应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殊要求,突出“经济责任”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坚持依法审计,严格按照国务院国资委规定的工作标准和实施细则进行审计,确保审计质量。在审计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审计资源,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将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与企业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结合起来,做到资源共享,成果互用;将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成果;将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结合起来,监督关口前移。在审计工作中还要大力推广现代审计方法和先进审计技术,通过审计方式、审计技术的改进,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六)强化风险意识,控制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无处不在,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风险,在审计工作中应关注识别风险,预防风险和降低风险。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审计内容的广泛性、经济舞弊行为的隐蔽性、审计时间的有限性和审计成本的制约性会导致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的工作不够深入,不能获取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从而形成审计风险。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复杂,但从总体上划分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有审计手段的局限性,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审计项目多、任务重,查证事实欠深欠细,审计文书表达不规范,引用法规欠准确,经济责任的界定难度较大和经济责任评价失真等等;外部因素主要有先任命后审计,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存在、不健全或不能有效实施,管理行为处于无控制状态,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不良的审计环境等等。为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种审计准则及规范,全面审计,突出重点,要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该到位的必须审到位。

三、关于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管理及运用问题

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指审计工作结束后,向政府组织人事部门及有关单位提出的审计工作报告是对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经济责任的具体表述和综合评价。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和完善审计结果的管理和运用,是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挥作用的关键一环。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的成果,在干部监督、管理方面应用的充分性、合理性决定了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生命力。应坚持“审用结合,先审后用,不审不用”的原则,把审计结果与反腐败斗争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与企业负责人选拔工作挂钩,并作为识别、评价、考核企业负责人的重要依据。

(一)严格审计结果的管理

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管理是指审计结果报告形成后的报送、存档、宣传及保密等一系列工作的总和。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同于―般审计项目的审计结果,它不仅与企业负责人个人的政治前途紧密相关,而且与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等工作协调紧密相关,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影响多方面的关系,影响整个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效果,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1.严格控制审计结果抄送面。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应向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提交或直接向本级人民政府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同时抄送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有关部门。这是一个总体要求。但具体到某―个项目,抄送范围不能―概而定,应根据审计结果的具体情况及干部管理权限来确定。笔者认为,如审计结果不涉及对审计对象进行党纪、政纪处分的就不必抄送纪检监察部门;如属组织部门管理的干部,也就没有必要抄送人事部门,属人事部门管理的干部也没有必要抄送组织部门。严格控制审计结果的抄送面,是为了防止审计结果被随意处置,造成审计结果被无意识地扩散,以致引起不必要的纠纷。2.重要的审计结果要作为密件管理。如审计结果涉及到企业负责人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后,还需移交纪检监察、司法部门进一步立案侦案的,应按结果内容划分密级,按密件的要求进行传送管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防止泄密后给案件的查处工作带来难度;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涉案人员对审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3.建立专门的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存档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存档不仅仅是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一家的事,凡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已提到的干部管理和监督部门都必须建立相应的存档规范。具体来说,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应设立专门的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库。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组应及时将审计取证资料、审计结果、报告、审计结果利用情况一并归集形成审计案卷,移送机要档案保管。组织人事部门应指定专人将审计结果及时归入干部个人档案,纪检监察部门应将审计结果及时归入干部廉政档案。

(二)用好审计结果

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运用。为切实防止“就审计论审计,审计结果运用不落实”的问题出现,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1.建立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规范。因为审计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审计结果的多样化,很难对审计结果的运用制定一个统一的模式。因此,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可结合实际,对各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不同审计结果的运用方式、运用要求、运用考核办法、运用反馈方式等作出明确、统一的规定。各部门自觉按规范处理审计结果,保证审计结果的运用落到实处。

2.区别对待,用好结果。对审计结果的运用要讲究方法,区别对待,慎重确定使用方式。对肯定性的审计结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适当给予宣传,组织人事部门应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或提拔重用。对问题性的审计结果,按问题性质区别对待。对只涉及一般性问题的,由组织人事部门出面找企业负责人谈话教育,打招呼,防止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对问题较多但够不上党纪政纪处分的,先由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按照财经法规规定责令对企业负责人所在单位进行自纠和处理处罚,然后由组织人事部门对企业负责人谈话诫勉,诫勉期限为一年,对诫勉对象每年跟踪审计一次,经两次审计仍没有改进的由组织人事部门对被审计人宣布就地免职,并且规定在五年内不得担任相同性质、相同等级的职务。对因工作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确有经济责任问题的,应由组织部门对企业负责人职务进行降免。对严重违法违纪的,应由纪检机关和司法机关立案查处,该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该给予刑事处分的给予刑事处分,充分发挥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作用。

第9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案范文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良好环境

乡镇是地方一级政府,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层次高、敏感性强、磨擦力大,对此我们有着清醒的认识。局班子形成了统一认识:要以宣传铺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审计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健康的开展。我们利用一切宣传机遇广泛宣传开展任期审计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有关审计事项,争取各界理解支持,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1、抓住各种机会多请示,勤汇报,争取领导有效支持,增强审计后盾。首先,印发《两办暂行规定》小册子,直接呈送五套班了,供领导参阅,并向领导具体解释重要条款规定,增强领导干部对任期审计的理性认识。二是定期汇报和信息反馈。利用半年、全年工作总结,同级预算执行审计结果报告和工作报告,阶段任期经济审计情况等综合性材料,定期向领导反馈汇报任期审计开展情况,使五套班子了解和掌握审计动态。三是采取见缝插针,迂回战术向领导汇报。我们利用领导交办事项审计情况反馈或重大审计事项审计情况汇报等机会,见缝插针汇报任期审计发现问题、案件线索,或遇到困难,以引起领导重视。

2、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广泛宣传,争取社会各界支持。一是借助舆论与媒介作用,通过《霞浦报》分期全文刊登《两个暂行规定》,同时利用政府政务公开栏,分期分批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对象等内容进行公开,向社会广泛宣传。二是以县委办名义转发霞浦县组织、纪检、监察、审计等五家关于做好科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审计通知,下发到全县科级行政事业单位和副科级企业单位,使审计对象和部门单位进一步明确审计内容与要求。三是举办了科级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审计法规知识讲座。四是利用召开领导干部审计进点述职报告会机会,向审计对象及班子成员,财务等机关人员,专题宣讲开展任期责任审计的目的意义,审计程序、审计内容、审计要求、法律责任等,进一步加深被审单位对有关任期审计工作了解,提高了认识。得到广大审计对象的支持和配合,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赢得了良好的审计环境。

二、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审计任务。

乡镇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政策性强、要求高、任务集中、时间紧、任期跨度长、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关联度高等特点,针对审计资源相对不足难以应对的矛盾,我们采取三结合一统一措施,调动一切力量,整合各种审计资源,形成合力,保质保量完成审计任务。

1、手工操作与计算机辅助审计相结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缓解审计时间压力。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为审计工作提供辅助支持。将历次乡镇有关审计信息等资料输入电脑建立领导干部任期档案,为审计人员做好审前准备工作和资料利用打下基础,从而减少审计时间。

2、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审计相结合。缓解任期审计工作量,进而保证适时完成任务。领导干部任期一般一届三年,长的二届。为了缓解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时间要求紧的矛盾,我们把经济责任审计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调查等常规审计相结合。一是充分利用以往的审计成果,直接从电脑审计文件库中调出已发出的审计决定或审计意见,摘录所需材料,生成工作底稿,减少了所需审计的年份,从而节约了有限的人力资源和审计时间资源,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充分利用年度常规审计计划实施期中审计,减少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效。我们在每年自定的审计项目计划任务时,将所辖审计对象情况按年龄、岗位、任职情况等干部静态管理信息划分成:即将退职、同一岗位任期较长、政绩突出三种类型,实行动态管理审计,在年度审计计划中有目的预先安排常规审计项目,优先组织实施,一旦接受组织部门的任期经济审计委托通知,即可在短期内迅速完成任务。保证了任期审计工作忙而不乱,有序开展,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得到组织部门高度赞扬。

3、离任审计与届中审计相结合。审计方式以任中审计为重点,在2007年试行开展乡镇领导干部任中基础上,2008年有计划地全面推行。全县14个乡镇街道已完成了7个,为2009年乡镇换届审计打下良好基础。

4、统一调配审计力量。为化解审计力量不足矛盾,我局实行全局一盘棋,统一计划,统一部署,统一调配,形成整体合力。一是班子成员分工负责,深入一线协调各方关系,为审计人员排忧解难,保证审计人员有足够宽裕审计时间。二是突破行业与股室职能分工,统一调配审计干部,能够上一线干部都要到一线,确保一线审计力量,全局在职19名干部,保证有5个审计组在任期审计工作现场审计。

三、严格把关,防患审计风险

较常规审计而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更具挑战性和风险性,为防患审计风险,我们着重从审计源头上控制风险,把好“三关”。

1、把好审计程序关,堵住简化程序造成的违法运作。在乡镇经济责任审计中,由于时间紧工作量大,最容易被审计组所忽视,采取简单做法替代。如:审计通知书,边制发边进点审计,没有达到规定时限介入审计;征求审计结果报告意见通知,按工作需要要求对方回函,而不是按审计程序规定时限等,造成违规操作。要求每个审计组要严格遵守法定程序,依法审计。遇有特殊情况,在符合程序规定前提下与被审计对象和部门单位具体协商取得被审对象支持配合,赢得审计时空。

2、把好制定审计方案和实施审计关。审计方案是落实和实现审计目标的集中体现,直接影响到审计效率和审计成果。是审计人员组织实施审计“纲”,把好审计方案制定关和实施审计关,是规避审计质量风险核心环节,我们按照“审计准则”要求,实施分级管理,即分管领导、审计组长、审计员三级质量负责制,严格把关,做到四查四看:一查是否进行必要的审前调查,看制定的审计方案内容是否符合“准则”要求;二查方案审计重点是否突出,看审计时间与人员分工是否符合局总体安排或审计目标要求;三查是否依照审计方案或依法调整的方案组织实施,看是否依法收集和编制审计取证记录;四查审计工作底稿是否符合审计准则要求,看审计目标是否全面实现。

3、把好经济责任认定和综合评价关。经济责任界定和评价是领导任期经济责任的核心内容,是县委组织部门和被审计领导干部最关注、最敏感的事项,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之一。我们始终坚持合法性、全面性、客观性和历史性原则。谨慎恰当评价,防范风险,取得组织部门和被审计领导干部认同。

(1)坚持合法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公正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一是以事实为基础、法规为准绳,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量化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如会计人员素质低、技术差错或人为因素,前者则披露不界定责任;同时考虑背景分清是否属于改革发展中的问题、法律法规滞后性问题,作出客观、实事求是恰当界定。如接待费,依据财政部文件规定标准为单位公务费支出2%,对基层政府来说,公务接待量大与每年可支配的接待费总额矛盾大,实际支出虽然突破法规规定,只要审计组在审计过程未发现有虚假支出,其审计风险率较低的情况下,不予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充分体现客观性原则,做到宽严相济。二是合理区分书记与镇长责任。由于乡镇工作的特殊性,书记、镇长的经济责任界限模糊难取证、难区分,我们坚持三个原则: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出现问题的书记负直接责任;为完成上级考核任务(指标)出现问题的书记负直接责任;财政、财务收支过程出现问题的镇长负直接责任。

(2)以合法、全面、客观、历史为原则,做好任期经济责任综合评价。一是紧密围绕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载体列示的经济运行指标,审什么、评什么,特别注意有的指标虽然是经济指标,但依靠审计手段无法核实或由于有效审计时间限制,没有核实的经济指标不予评价,如工农业总产值、人均国民收入、农民人均收入等,不能照搬述职报告或被审单位工作总结,否则,就会引发审计评价质量风险。二是把握合法性原则,认真考核领导干部任期内取得的各项经济指标,是否依法取得,有无寅吃卯粮,以牺牲环境、土地资源为代价等,如财政收入、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发展规模产生的经济效益等,要以合法性为前提,认真把关谨慎评价。三是把握全面,客观、历史原则。在对领导干部任期内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评价中不但要从定量上考虑——即“操作规程”例举的违纪违规资金比率,还要从历史角度、客观的原则,在违纪违规的构成上作定性考量,这对保工资保运转“吃饭财政”县、乡一级政府党政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尤其重要,为了“吃饭”,历任以来靠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维持过日子,在违纪资金总额中占有一定比例,并已作了责任认定,收支合法性评价应从定性上对所挪用挤占专项资金性质作进一步考量,看是属于救灾怃恤、防洪抗旱、疫病防治等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应急救助资金还是乡村统筹资金等一般性专项资金,若属一般专项资金,则按所占比例在考察中适度予以放宽或剔除,客观、历史地作出评价。

几年审计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要搞好乡镇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得益于县委、政府领导重视支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审计干部的顽强奋战。

一、加强领导是关键

一是县委加强了乡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除成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建立了以县委组织部、纪检、监察、人事、审计五个部门组成的“经济责任联席会议制度”外,主要领导经常过问审计工作,为审计排忧解难。如2007年在某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按规定审计对象必须参加由联席会议主持召开的审计对象述职报告会,向所在单位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审计组及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派出的联络员作个人述职报告。该审计对象既不向联席会议办公室请假,也不参加述职会,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依照各自职责直接将情况反馈给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县委高度重视,指定县委组织部长亲自约谈审计对象,并给予口头告诫,在第二次补开的述职报告会上,该对象在作个人述职前作了自我批评,表示道歉。并要求参会的单位财政会计、政府会计具体负责认真按照审计组及联席会议要求,及时完整提供审计资料,支持审计工作。促使该项目后期审计工作进展顺利,按时完成任务。为了缓解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矛盾,县委支持审计机关建议,实施了任中审计。二是审计机关要加强领导,确保领导力量到位、协调沟通到位、指导监督到位。做到科学安排、统筹规划、精心组织、严格把关。

二、发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整体作用是保证。

我们注意发挥组织、纪检、监察、人事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整体作用,变审计一家独轮转动为多轮共同驱动。一是共同组织主持召开被审计对象个人述职报告会,听取领导干部任期履职情况报告,各部门从自身职责角度强调对审计组审计工作和被审计部门单位及领导者如何支持审计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增强审计工作的感召力。二是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几年来,组织、纪检、监察、人事部门都能够按照联席会议组织办法确定的职责,各司其职,做到分工不分家,密切协作,共同搞好这项工作。审前阶段,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监督部门及时向审计组通报沟通各自掌握干部管理和监督中收集的信息,以便为审计组实施审计参考或核实取证,审计过程中发现违纪线索或遇到阻力,纪检、组织部门及时介入。如前所述某审计对象不支持审计工作拒绝参加述职报告会,阻力得到及时排除。某审计对象不但书面向审计组承诺审计资料真实完整性,同时述职报告会中向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多次口头承诺任期内没有小金库。之后审计组接到职工举报,审计组证实举报内容,该单位涉嫌转移收入,要求提供收入去向资料,但该领导拒不协作,并提供假证,干扰审计工作,纪检、监察部门立即介入,对相关人员采取组织措施迅速查清了该单位转移收入设立小金库金额达到50多万元,该审计对象因严重违纪且提供假证而受到党政纪处分。

三、强化队伍建设是基础。

作为新时期党和政府使用管理和监督干部的重要手段之一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标志这项工作含金量高、任务重、审计工作艰巨性和复杂性,要完成上级党委政府重托,没有一支政治、业务素质双过硬的审计队伍,是难以胜任的。我们切实做到:坚持审计业务培训,提高审计干部实战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坚持审计业务考核,不断总结经验、扬长避短。

我县的乡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上级要求还存在明显不足,存在三个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审计方案编制上没有走出审前调查的误区。审计调查是乡镇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基础环节,由于时间紧和审计组认识上的偏差,没有认真开展审前调查或调查目标重点不明确,致使审前调查流于形式,不能为编制审计方案服务,造成审计方案的审计内容不突出,与财务审计没有质的区别。二是在审计内容上没有走出财务收支的误区。没有围绕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要求去收集审计证据,界定领导干部责任,而是以财务审计为重点,从财务审计发现问题来界定经济责任,造成审计内容偏离经济责任审计内涵,书记与镇长审计报告内容雷同。三是在审计评价上没有走出“述职报告”的误区。部分审计评价没有严格执行“审什么、评什么”,简单采用领导干部述职报告,造成评价扩大范围或评价没有审计证据支持。

下阶段开展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设想

根据几年的审计实践,要在强化薄弱环节上下功夫,突破难点,不断提升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水平。

1、要进一步提高审计干部业务水平,为开展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打下坚实基础。工作重点放在增强干部综合分析能力、归纳判断能力、写作能力上,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