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黄豆芽观察日记范文

黄豆芽观察日记精选(九篇)

黄豆芽观察日记

第1篇:黄豆芽观察日记范文

今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任务:让我们在家泡黄豆,观察黄豆的变化,并写下观察日记。

晚上,我从袋子里抓出一把黄豆。黄豆的颜色黄黄的,个头小小的,身体圆溜溜的。捏一捏,还挺硬。再仔细一看,发现黄豆的身子中间有一个黑黑的小印子,表面还有一层透明的薄膜。我把黄豆放进杯子里,黄豆像一群调皮的小孩儿,“嗒嗒嗒嗒”欢笑着争先恐后地蹦进了杯子里。我在杯子里装了水,让黄豆浸泡在水里。黄豆像一个个淘气的孩子,不停地吐着泡泡。妈妈说这是黄豆在喝水。真不知道黄豆宝宝们在水里玩一夜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我好期待!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阴

今天一大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看我的黄豆宝宝。我惊讶地发现原来一个个瘦小的黄豆都变成了小胖墩。捞起来一捏,软软的,表面的膜轻而易举就剥了下来。妈妈告诉我,这时候黄豆不但需要水分还需要呼吸空气,所以不能再泡在水里了。我按照妈妈的指点,把黄豆捞了出来,摊开在干净的湿毛巾上,再用一块拧干了水的湿毛巾盖好。我想,睡在这么温暖湿润的床上,黄豆宝宝们应该很快就会发芽了吧!

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晴

已经连续给黄豆浇了三天水,黄豆发芽了吗?怀着忐忑的心情,我揭开了湿毛巾。呀,豆芽出来了!又白又嫩的芽儿从黄豆的上方、两豆瓣中间钻了出来,黄豆也饱胀得要裂开似的。黄豆的芽儿形态各异,有的长长的,弯弯曲曲的,像大象的鼻子;有的很短,紧紧地盘在黄豆上;有的才露出一点点,还包在透明的薄膜里。看着这些芽儿,我不禁有了一个疑问:这些小小的芽儿是怎么长成豆苗的呢?我赶紧去上网查资料。原来,豆芽越长越长,芽尖往下直钻进土里,慢慢地长成豆苗的根,而与黄豆相连的那一端则向上生长钻出土面,最后长出叶子和茎。

老师布置的这项作业,看似简单,但只要认真去做,就能学到不少知识呢!

点评:

第2篇:黄豆芽观察日记范文

2012年6月4日星期一多云

我找来一把黄豆,黄豆是黄色的但颜色比较暗,摸上去滑滑的、硬硬的,我把它们放在装有水的杯子里。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阴

早上我迫不及待地起床,看看黄豆有什么变化。黄豆变大了,体积比以前大了两倍,就像喝了一肚子的水,圆鼓鼓的,颜色也变亮了。我把杯子里面的水倒掉换了新鲜水。

2012年6月6日星期三晴

今天放学回家后,我发现黄豆体积和颜色没有大的变化,但黄豆的皮变得像老人头上的皱纹,摸索上去很粗糙,黄豆也变软了,轻轻一捏就粉碎。妈妈给我块湿布盖在杯子上面,就像盖了一床被子。妈妈说这样温度高,黄豆发芽快。

2012年6月7日星期四晴

我给黄豆换水的时候,看见它们肚脐上面好像有一个小豆芽一样的东西。

2012年6月8日星期五晴

黄豆肚脐上果然长出了一个小豆芽,有的小豆芽像一个小秤钩,似乎能挂衣服;有的卷起来,像“龙卷风”;有的翘起来一点,像一只只小蝌蚪在找妈妈;还有的在黄豆身体里,好像“娃娃”不愿意离开妈妈一样,真是太有趣了。

第3篇:黄豆芽观察日记范文

大豆有黄色、绿色和黑色之分,在众多的食品中,它极不显眼,总是静静地躲在超市的某一角落。然而,由大豆演变而来的丰富多样的食品却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如豆腐、豆浆、豆制品、豆芽菜等。父母在给孩子“推荐”这些食品时都会说,这里面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特别有营养,并鼓励孩子多吃一些。此时,家长如能问一问孩子“你知道它们是由什么制成的吗?”相信这一个“问号”一定会激发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后便可以演绎出一个个简便易行、生动有趣的科学活动。

活动一:买大豆(黄豆)

带孩子去超市,让他们亲自参与购买大豆的过程。引导他们通过看、闻、摸、捏等操作仔细观察大豆的颜色、形状、光滑度、硬度,比较其大小,启发孩子大胆地想象大豆的用途,并在可行的范围内创造条件,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家长不要受传统观念的局限,应接纳孩子的所有观点,切忌嘲笑孩子天真、幼稚的想法,这是培养孩子创造性的大好时机。在孩子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家长和孩子一起炒大豆并品尝一下,以验证大豆可食的用途。

活动二:会变的大豆

亲子讨论“大豆会不会变”这一话题,进而采取实验的方法来证明。将一些大豆放在水中浸泡,观察其变化,待大豆胀大后,与干大豆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剥一剥大豆的种皮,让孩子观察其结构。

将泡过的大豆分成3组。把第一组大豆放入水中,加花椒、盐煮熟,供孩子品尝。把第二组大豆放入豆浆机中,加工成豆浆,让孩子亲眼目睹大豆变豆浆的过程。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会感受到大豆的变化,也会为豆浆机的神奇“功能”而感到震惊,从而体验到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或许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活动会使他们萌生出发明新的科技产品的幻想。

用第三组大豆做种子发芽实验,将大豆留在容器中,放适量水继续泡。引导孩子猜测“大豆会有什么变化”,进而观察其发芽情况。待大豆真的发芽后,家长可带孩子到菜市场去买些豆芽菜,加工后让孩子品尝。

活动三:种植大豆

将发芽的大豆移植到花盆里进行栽培,观察它的变化,并学习浇水、施肥等管理方法。一定要为孩子准备一个记录本,请他们把大豆长出茎、叶、开花、结果的过程画在本上,自制一本《大豆生长记》的图书,以便日后作为回忆的依据。

要求孩子把过程画下来,可使孩子仔细观察;而有画作为记录,将为孩子的前后观察作比较提供可靠的资料。在种植期间让孩子及时采集一些大豆的叶、花、果实和种子制成标本,也可拍些照片作为珍藏。通过种植活动,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大豆的由来,远比成人的讲述来得生动,更能引发孩子的兴趣,符合孩子认识事物的特点。同时,更具价值的收获是孩子能体会到果实的来之不易,从而萌发了对劳动果实的珍惜,对生命的珍爱。这种积极的情感态度是科学素质的重要内涵。

活动四:寻找大豆制品。

第4篇:黄豆芽观察日记范文

首先,我准备了一个透明的玻璃杯,接满了自来水在里面放了大约6颗的红豆。仔细地观察着。

一天后,我发现豆子褪去了原来的深红色变成了深粉的了,可自来水却被染上了花黄色。慢慢的红豆变大了,长出了一个脆弱的豆芽,尖尖的可爱极了!

几天后,我发现豆芽越来越来长,越来越大了,还长出了两片嫩绿的细叶小小的,如果不注意看就根本看不见它。我好奇的拿出一粒,用手一搓,外面的豆皮便很轻易的就掉下来。

又到了新的一天,我便观察起我泡的红豆来,发现豆子的顶部长出了一点嫩绿的东西。再仔细看,这才是豆子的芽啊!那么以前像芽似的东西又能是什么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还专门在百度上调查了一下,原来那是豆子的茎。豆子的茎已经开叉了,也就是说,豆子的芽弯成两条了。

第5篇:黄豆芽观察日记范文

种子,是藏在孩子身边的一个大秘密。红红的苹果、大大的南瓜、酸酸甜甜的橘子,孩子都吃过,不过他可不一定知道这里面有种子哦。究竟种子在哪里,它们长什么样子,会怎么发芽呢?我们一起和种子来做个游戏,不就知道了?

小贴士:需要家长收集一些形状、大小不一,颜色多种多样的种子。比如农作物(绿豆、黄豆、玉米),食品(炒熟的花生、瓜子、青豆),还有藏着种子的水果(苹果、橘子、梨、草莓)。种子的种类越丰富,游戏玩起来就越有趣。还需要用于装种子的纸盘、碗。

1.种子种子捉迷藏

玩法:

1. 先把水果摆在桌子上,家长和孩子一起摸一摸、闻一闻。问问孩子“猜猜苹果里面有什么”,“如果我们把它打开,会发现什么”。家长把苹果切开,让里面的种子露出来。引导孩子观察,苹果的种子是什么颜色,还有摸起来怎么样。

2. 请孩子自己来发现一个水果的种子,比如梨的、橘子的,鼓励孩子想办法把水果打开,可以用嘴巴咬开,用手剥开,或者用塑料水果刀切开,如果有困难,家长可以帮忙。

3. 告诉孩子种子的特点:有些种子藏在果实里面,比如苹果、橘子的种子是藏在果核里;有一些却长在果实表面,比如草莓表面那些小颗粒里就有草莓的种子。

4. 在和孩子一起发现种子的过程中,告诉孩子:我们吃的绿豆、黄豆、玉米粒也都是种子,家里有好多好多,不过都藏起来了,你能找到吗?

小贴士:让孩子在厨房储藏食物的柜子、冰箱里翻来翻去,听起来似乎不是一个好主意,所以在孩子找之前,不妨先把一些种子摆在较显眼的地方或低矮的橱柜里,只要找到2~3种就可以了。

2.种子种子分分类

玩法:

1. 将刚才找到的种子都收集起来,放在桌子上。家长也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种子展示给孩子看,然后混到一起。

2. 和孩子一起比较一下这些种子,比如大小不同,颜色不一样(红、白、绿、黄等),形状不同(圆圆的、扁扁的)、手感不同(粗糙的、光滑的)。引导孩子发现并学会用语言描述种子多种多样的形态。

3. 和孩子一起约定一个分类的标准,给种子分分类,比如按大小、品种或颜色等分。动手把混在一起的种子按照类别分出来。把分好类的种子放在不同的瓶子里,然后摇着玩。

3.种子种子细细看

材料:熟的玉米棒一根、生的新鲜的玉米粒

玩法:

1. 将煮熟并晾凉的玉米棒上的玉米粒剥下来,一共剥20粒。

2. 和孩子一起观察玉米粒,把熟的和生的放在一起比较,鼓励孩子动手摸一摸,捏一捏,看看有什么不同。

3. 家长拿起一颗熟的玉米粒,撕开外面一层薄薄的皮,用手指轻轻剥下小小的胚,剩下的就是个头大大的胚乳。用最简单语言向孩子介绍种子的这些器官:硬硬的、小小的部分孕育着新的小生命,大大的、可以挤出汁水的部分是种子储存养料的能源库,薄薄的外衣是种子的防护服。让孩子自己动手“解剖”一个玉米粒,仔细观察。

4. 和孩子一起给玉米粒画两张图片,一张是“解剖前的”,一张是“解剖后的”。看看孩子观察玉米粒之后都收集到了什么信息。

小贴士:

“解剖”玉米粒可是比较精细的动作,如果一次没有成功,没关系,多练习几次。

给玉米粒画画,不是看着别人画好的“照葫芦画瓢”,而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后去画。

4.种子种子快长大

材料:绿豆、厨房专用纱布两块、小盆子

玩法:

1. 将豆子在水中浸泡一晚,告诉孩子要选择最健康的种子,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的豆子不合格,让孩子把沉在水里的豆子捞起来。

2. 问问孩子,浸泡后的豆子有什么变化,是变小,变大还是和以前一样,摸起来有什么感觉,有没有变软。

3. 将两块抹布充分浸湿,一块铺在盆底。让孩子把豆子平铺在抹布上,将另一块浸湿的抹布铺在豆子上面,给豆宝宝盖好被子。

4. 将盆放在阴暗的地方,早晚各向盆中洒一次水,这个任务就交给孩子啦。

5. 连续7天和孩子一起观察豆子发芽生长的情况,并用图画记录豆宝宝的生长情况。每次观察时问问孩子,它看起来怎么样,和昨天有什么区别,启发孩子描述他所观察到的。家长帮孩子记录下他所观察到的。

6. 孩子和家长合作做一本“豆宝宝生长日记”, 告诉孩子这是他亲手创作的一个关于豆宝宝的故事。

小贴士:

绿豆种子发芽的过程中,盆内水量不宜过多,早晚各淋一次水,保证两块抹布湿润即可。温暖、黑暗的环境更有利于绿豆种子的萌发。

知识链接

什么是种子?

植物开花后会结出果实,果实就像是植物妈妈的肚子,里面孕育着新的生命――种子宝宝。种子宝宝在适宜的环境中会生根、发芽、慢慢长大,一棵新的植物就这样长大了。

第6篇:黄豆芽观察日记范文

3月23日

今天,我从袋子里拿出一些小黄豆,把它撒在盘子里,并放了一些清水,还为它们盖上小被子。我把盘子放在温暖的地方,让这些小黄豆们在里面舒舒服服、安安静静的睡觉。

3月25日

晚上放学刚一回到家里,我就跑到我的小黄豆那里。我迫不及待地掀开小被子,就看到盘子里水没有了,再看这些小黄豆,有的变得透明,有的脱下了外套,它们都变得胖了。我高兴极了,又放了一些水,希望它们长得更壮。

3月27日

今天,小黄豆们已经完全脱下了黄外套,它们个个都变得白白胖胖的,像一个个小胖婴儿。看着这些小胖子,我既兴奋又期待,想知道它们还能长成什么样。

3月29日

第7篇:黄豆芽观察日记范文

(一)2009年10月9日晚

今天老师叫我们回家泡豆子,什么豆都行,什么水也都可以。于是我回家后,经过妈妈的允许在冰箱里拿了十几颗红豆,然后我把它们分别装在两个纸杯里,一个纸杯装的是自来水,另一个杯子装的一半是自来水一半是凉开水,我把它们分别放在阳台上和客厅的茶几上。做完作业后我就走过去看,两个杯子里的红豆头顶上都起了一个很小的包包,不过用自来水泡的杯子里的红豆涨得更大一些,所以这些红豆头上的包包就看得一清二楚了。我想这些包包应该是红豆长嫩芽的地方了吧!

(二)2009年10月10日晚

今天下午放学后,我立刻把泡的小红豆拿来看有没有发芽,哎!我一看两个杯子里的红豆都没有发芽,只是比昨天放进去的时候涨大了很多,我想红豆是不是死了呢?我用鼻子闻了闻,从水杯里传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味,我还发现自来水杯子里的香味更香。我又仔细地看了看,发现白开水和自来水混和杯子里的水的颜色比光是自来水杯子里的颜色红,红得像葡萄酒一样,而且白开水和自来水混和的水比自来水杯子里的水要清亮一些。水杯里的水今天都明显比昨天少了很多,看看杯子壁上的水痕就知道了,看来红豆吸了很多水,难怪会长成“小胖子”。

(三)2009年10月11日晚

今天我的两个杯子里的小红豆居然又活了起来,它们的中间裂开了,雪白的肉肉都露出来了,可还是没发芽,我快急死了!这时妈妈对我说:“露露,你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要仔细,要有耐心,可不能半途而废呀!再等等!”听了妈妈的话,我又开始仔细地观察了。今天自来水那个杯子里的水变成黄色的了,而另一个杯子里的水却变成黑的了,是因为太红了所以变成黑的了,因为还能看到一点黑里透红的颜色,所以我觉得它还是红色的!

(四)2009年10月12日 晚

我一放学就飞奔回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正迫不急待地等着看我的小豆芽呢!一进家门,我直奔我的小红豆,呀!我的混合水杯子里的小红豆已经有四个发芽了,有的弯弯的,有的直直的,还有的都长得打结了。我兴奋地跑到厨房告诉了妈妈,妈妈说:“现在小豆芽长出来了,你要更加细心地培育它们了!”我高兴地说:“我知道了,妈妈!”我的小豆芽才长了3毫米,我是多么希望它能马上长得更高,而且能长满豆荚呀。可是这只是我的愿望,妈妈说小豆芽只有在肥沃的土里才能茁壮成长,才能开花结果。我继续观察我的小红豆,我发现长芽的小红豆身上的皮都快要脱掉了,好像小朋友脱下旧衣穿上了新装似的。我轻轻地对小豆芽说:“小豆芽,快快长呀,快快长!”

第8篇:黄豆芽观察日记范文

当前许多课堂仍然存在着包办探究明确道理、叙述实验灌输结论、活动杂乱低效无果等问题,这些做法,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知识固然学了不少,但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桎梏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其实,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学生作为科学课程学习的主体,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

一、拓展教材资源

课程标准提出“用教材教”的理念,能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融合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与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一是时间上的拓展。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应引领学生课后进行研究,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制作,通过向课外拓展,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

二是空间上的拓展。学生在课堂上受到空间的限制,许多活动不能很好地展开,这就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和大自然中去进行更多的研究活动。

三是内容上的拓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长、教材的内容,安排他们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或者写小论文等活动。这样不仅巩固了科学知识和技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案例一:《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活动方案

“种子发芽实验”主要是探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教材主要环节:通过猜想提出问题——设计对比实验——进行实验——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种植绿豆芽。显然,依靠课堂40分钟是不可能完成此探究活动的,而且种子发芽的过程是阶段性的,变量的控制要求很严格,实验的数据必须准确。为此,我们设计了专题性的探究活动《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

1.分析学情

学生对植物生长的条件有所了解,但对种子发芽的知识了解不多,对发芽条件的认识更是模糊。通过课前了解发现,学生通常认为阳光、温度、土壤、水、空气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认为光照越好,绿豆越容易发芽,芽长得越长,以为种子发的芽就是植物的茎、叶,不清楚根的形成与芽的关系。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做简单对比实验的基础,了解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

2.预期目标

全程经历绿豆发芽过程,即通过土壤栽培,探究绿豆从下种、发芽、长叶、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提出问题,合理进行猜想,根据问题猜想,找到实验条件,选择控制变量,设计实验,制定实验计划,按照计划实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认识到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意义。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验探究,整理分析数据,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社会责任感,并真实地感受到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实验人员

实验学生40人,辅导教师1人,市场被调查者1~2人,专家1人。

4.方案详情

(1)活动内容。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空气,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温度,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

难点: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空气,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探究。

重点: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探究。

创新点: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探究。

(2)可利用的各类科技教育资源除学生家庭外,还包括菜市场、农业大学等。

(3)活动过程。

活动一:种子发芽实验

如下种子发芽条件的实验,每个实验两组同做。

①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②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温度;③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空气;④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⑤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

教师要善于抓住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引导学生做延伸研究,如观察时从培养皿的底部可以看到根的状态(如图1所示),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机会,观察根的结构,认知根能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了解根的向地性,为根的研究做好知识储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实验材料深入探究,如选取对比实验时,同一个装置中的绿豆芽分开培养,一个放在阳光下,一个罩盒放在暗处,进行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对比实验。又如,选取另一个装置中的豆苗,分开培养,做豆苗的向光性实验。

活动二:观察豆苗的生长过程

经历黄豆和绿豆种子在土壤中种下、发芽、成长(长叶、长高)、开花、结果的过程,按时做好科学观察记录,探究分析植物生长过程、发芽率、向光性等。

豆苗的生长过程需一个半月的时间,可以让学生经历种植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锻炼坚强的意志,习得科学方法。

活动三:调查访问

教师带领同学们到菜市场调查卖豆芽的商家,请教科学专家,上网查阅资料,并写出科学小论文。

二、挖掘环境资源

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创设独特浓郁的科学氛围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理念。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把校园营造成一座科技育人的乐园,让他们置身其中,每天能感受到浓浓的科技气息,从小就受到科技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的。

案例二:动态星空

“四季星空”的观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以往采用的方法多是利用投影、活动星图,但投影出示的是竖直的平面,活动星图可视性很小,无法实现指导时共同观察,存在空间方位上的差异,教师利用这两种手段难以有效指导。

我设计了4米见方的活动星图置于屋顶天花板上(如图2所示),通过技术手段(电路驱动、led发光管、地面遥控等)调控,实现了观察、交流、指导同步进行。鲜活的动态模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夜间观星的热情。有了校内动态星空做引领、校外活动星图做帮手,教师再引领家长带领学生夜间观星画图,学习效果非常好,很容易地化解了“星空教学”的难点。

案例三:安装科技橱窗

学生小制作能将知识与探究紧密结合,是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不仅丰富了学习资源,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小制作参与者毕竟是少数,如何以点带面成为一种辐射呢?

我们将三楼走廊设计成科技长廊,在楼道墙壁上安装多个活动橱窗,设计了可动手操作的实验装置,如串联并联电路、音调的高低、哈哈镜等(如图3所示),还留出了几个空闲的橱窗,作为学生制作展示平台,小杆秤、水钟、摆、小开关等学生作品成了大家争相参观的内容。作品时有更新,激励了大家创作的欲望。橱窗使学生动手动脑趋于主动,观察思考渐成习惯。

案例四:奇异的彩虹

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留心身边科学,让探究成为一种习惯尤为重要。

201 1年10月14日下午4点多,学生急匆匆地叫我到操场去看奇异的彩虹。只见在天空的右上方出现了一抹“彩虹”,可是没有下雨呀,更奇的是弧度和彩虹相反,我赶紧用手机拍下了照片(如图4所示)。面对学生叽叽喳喳的追问,我留下了查阅资料的作业,并请他们明天交流。

第二天,我们专门上了一节汇报课,先是学生反馈,我用提前做好的课件相机补充。有学生查得这种现象是环天顶弧,它是一种由太阳光折射形成的天文奇观。阳光以一定的角度照射在距离地面约为6096米至7620米处,日光与云层中的细小冰晶扁平面相接触时,光线在每个晶体内发生弯曲,并折射出七色光谱。因为冰晶呈扁平状是六角形,它们反转了光线,形成一种倒挂曲线。我通过课件图像引导学生把它和彩虹进行比较,更加清楚了两种自然现象。

有的同学还查到了双道彩虹,知道了比较明显的那一道彩虹称之为虹,而外面那一道暗一点的彩虹称为霓,在水滴内经过一次反射的光线,便形成人们常见的彩虹(主虹)。若光线在水滴内进行了两次反射,便会产生第二道彩虹(霓)。

有没有三道彩虹呢?学生提出疑问。我上网查阅资料呈现给学生,看着他们高涨的热情我也很兴奋。顺着网页的提示,我们发现了更多的趣闻,并把知识做了梳理(如图5所示)。

学生的探究由身边的科学现象展开,获得了相关知识,圆满地解释了神秘的自然现象,增长了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三、创设实践平台

当前,学校开展科学教学面临师资、场地、器材、经费等困难,充分利用社区科技教育资源优势,依靠社会力量服务教学,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科研机构、科技馆、气象局、水利局等单位,是中小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阵地。科学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走出去参观、访问,争取器材设备或资金的赞助。

案例五:参观气象台,开阔视野

3.23是世界气象日。每年气象开放日我们都带领部分学生到气象局参观。学生在气象台天气预报室,近距离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感受卫星云图、天气雷达、数值预报等高科技的魅力。在《天气预报》演播室,学生观看科普片《小小气象站》,并在摄像机前过了一把主持瘾,再现了主持人播报天气的真实情景。气象局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和专家的互动答疑,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更激发了他们的科学志趣。

气象局还赠送了《小学生防雷手册》《气象谚语手册》《气象知识手册》以及气象科普光盘等,为服务学生探究天气搭建了知识平台。经学校与气象局协商,对方同意援建学校小气象站的需求。

四、开发校本课程

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为了提高活动的高效性,我们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开发了校本课程《亲历科学》,促进活动的有效实施。

《亲历科学》有明确的目标:深化科技特色文化,提升学校科技文化品味,充分体现科技示范学校的办学特色,创建创新型校园;引领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程,促进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亲历科学》系列教材包括《仰望星空》《小小气象站》《种植管理》《趣味实验》四册。具体安排如下表:

校本课程成为推动学生成长的平台,激励学生创新发展(图6为学生观测“猎户座和北斗七星”的记录)。

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有限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更广阔天地;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教师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教师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

第9篇:黄豆芽观察日记范文

“废旧材料大变脸”

老师、家长和孩子们这几天纷纷从家中带来了许多种子:玉米、绿豆、黄豆、赤豆、蚕豆、黑豆、花生、丝瓜籽、芝麻……在大家积极配合下,师幼自然共同投入到班级种植园地的环境创设中。根据植物生长的需要,我们利用班级向阳的走廊,设立了种子种植区。“种子播种在哪里?”成了师幼共同探讨的话题。传统的泥制花盆,是我们以前主选的对象,但对于幼儿来说也不乏其缺点:沉重、易破损,不方便孩子们拿取变换放置位置,且收集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就引导幼儿利用身边一些随手可得的废旧材料,动手制作耐用、易管理、好使用的种植盆。家中喝完的饮料罐、幼儿园食堂废弃的豆腐盒、精品水果外面包裹的小网兜成了我们的收集对象。在班级的区域角游戏中,孩子们利用这些收集的材料进行了巧手装饰:雪碧饮料瓶变成了弯弯的小船、卷边的吊篮形态各异活灵活现,特别适宜种植一些水生植物;豆腐盒两个套叠,上面一只底部戳上小洞,豆腐盒四周孩子们精心设计装饰,变成了一只只整齐美观的种植小盆,特别适于种植泥土种子;水果网兜也在师幼的共同设计制作中,变成了一只只环境装饰效果极佳的墙面立体布置,美丽的网兜花瓶中间还点缀着吸管作成的小花。

吸管、网兜、豆腐盒、饮料瓶,这些身边随手可得的废旧材料,在师幼积极互动中大变脸,成为一件件创意无限、鲜活美观的作品,将班级种植区的环境装扮得格外亮丽,为“芽芽下圃”增添了一份温馨、一份绿色、一份和谐。

“总不发芽的黑豆”

孩子们收集到各种各样的豆类种子,在豆腐盒作成的花盆里安了家。取土、播种

浇水、记录,处处都留下了孩子们欣喜忙碌的身影,我们种了黑豆、云豆、蚕豆、绿豆、黄豆、赤豆、玉米、花生共8种植物,孩子们自主设计了种植记录表和种子名称牌。春天是播种的最佳时机,万物复苏,生命力的勃发随处可见。经过两周的时间,“芽芽小圃”的种子们在大家的精心照顾下,芽儿萌发破土而出显露出无限的生机。最先萌出的是云豆,接着在孩子们的期盼中黄豆、绿豆、赤豆也象竞赛似的相继出芽,孩子们种植的兴趣剧增,积极地记录着种子生长的变化,交流分享着各自的发现。

“黑豆怎么总是不发芽?”在种植的种子中,就是黑豆没有一点起色,孩子们焦急起来,就此引发了师幼共同的探讨,积极寻求其中的原由,是种子的问题、是泥土的问题、是环境的问题还是浇水的问题?在讨论中孩子们提议重新更换种子、挑选好的黑豆种子来种,并明确浇水的量要少。接着一段时间内大家对黑豆的新一轮播种格外关注,每次孩子们都会互相督促“不能多浇水”,有的幼儿还常常搬到户外给它晒太阳,讲讲悄悄话呢!,很快又是三周过去了,周围的植物不仅都发了芽,有的还长出了绿叶串出了藤,而黑豆还是“按兵不动”没有丝毫变化,甚至在平平的泥土上长出了白色的霉点。”黑豆是不是冬眠了!”孩子们想象着猜测着,有的还回家询问家长寻找原由,老师也上网寻找相关资料,想弄个明白。原来黑豆对种植的条件要求很高温度在15―20摄氏度,喜阴、泥土的酸碱度要求极高

虽然不发芽的黑豆让孩子们有几许无奈几许遗憾,但其情感的倾注、精心的照顾、积累的经验却是那么真切、那么丰实。

“蚂蚁搬豆”

“这么多的蚂蚁呀!”“花生芽芽不见了!”芽芽小圃又有新情况。这是“五一”小长假后的第一天,芽芽小圃中植物的变化日新月异,孩子们的兴趣一直未减。今天孩子们又象往常一样投入到种植区的活动之中。灵灵和岑岑在班级户外种植盆里有了新发现,惊异地叫出了声来。老师和小伙伴们都不约而同地上前探个究竟:原来是一只用废旧的泡沫大蛋糕盒,一半种植了芝麻,一半种植了花生。前几天芝麻和花生都已经萌出了一半小芽,芝麻的萌出绿芽细嫩顶端包裹着还未来得及脱离的黑芝麻壳,花生芽则头尖体小很强劲的样子。但今天花生芽都一下子不见了踪影,在种植盆里到处都是蚂蚁们忙碌的身影,而一旁细嫩的芝麻芽儿仍然挺立,多数都脱掉了黑壳又往上串了一节。孩子们有的为花生芽惋惜,有的干脆观察起蚂蚁来了。只见蚂蚁密密麻麻,有的在钻洞,有的在泥面上快速爬行,细看蚂蚁们正三五成群扛着一小坨白色的东西前行着。孩子们发现蚂蚁已经将原来萌出花生芽分解成了一丁点一丁点,正齐心协力地搬运花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