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建设范文

景观建设精选(九篇)

景观建设

第1篇:景观建设范文

景观;建筑设计

景观建筑设计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出现在西方等发达国家,有几百年的历史,最早的如英国在1863年就有了景观建筑设计的理念,而在我国,建筑建筑设计的兴盛,只有在改革开放后的短短的一段历史,而在现在将其提上议事日程并引起重视的,是源自遍地开花的广场、市政道路、城市公园的建设以及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迎合消费者的口味、提高其楼盘品味而推崇的景观建筑设计。

可是现在,人们对于景观和景观建筑设计有许多误解,以为就是修一些宽阔的、有绿化的道路,或者在城市广场上立个雕塑、设个喷泉、搞一片绿化等等。产生这些的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真正理解景观建筑设计的概念,忽视了它同时也是一门科学。首先,如果我们要认识它,就需要科学的分析土地、认识土地,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进行规划、设计、保护和恢复,如此,才能设计出真正意义上的景观建筑。然而,我们现在来单独定义"景观"和“景观建筑设计”是很困难的,因为它与规划,园林,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而我们常常接触到的"景观建筑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这里的环境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并应该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从规划及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关注人的使用,即与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具体的景观建筑设计,它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因此,这里景观建筑设计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它们两者的有效统一体。因此,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他的工作是以景观设计为主体,他所要解决的是一切有关户外空间设计中的问题,比如户外空间中建筑与建筑、建筑与植物、建筑与人、人与植物等关系问题,它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我们同周围的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生活生命的地球和谐共处,并且在其过程中要考虑历史和文化的继承性。而这明显的不同于建筑师设计时仅仅考虑建筑单体的设计。

我们在理解景观建筑设计时还应该区分好它和园林规划及设计概念的区别,如果我们将景观设计同“园林规划及设计”、或者“造园”混为一谈,这种理解会过于狭隘,景观不仅仅是大广场上的花园或开发出来的风景旅游区(当然也包括产生的园林及园林建筑等),景观是不同尺度的大的综合体,包括的建筑、道路系统、生态系统等,其实质是土地的概念。确实,"景观建筑设计"最早是从设计漂亮的园林和花园衍生而来的,但这个专业发展至今,早已跳出传统"园林设计"的小圈子,而逐步延伸到设计大众的公园、绿地系统、城市,现在甚至已发展到区域景观设计、沿高速公路沿江地带的景观设计、国土及地球景观设计。因此景观建筑设计

本质上应是在不同尺度的土地上,建立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比较园林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的外延和内涵都要大的多,这也是这二者的主要区别。

前面提到了景观建筑设计的一些主要内容,但是为了我们更好的理解它,还是要进行一些较为详细的介绍。景观建筑设计包括那些内容,这根据我们研究它的出发点不同而有很大不同。大面积的河域治理,城镇总体规划大多是从地理,生态角度出发;中等规模的主题公园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常常从规划和园林的角度出发;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广场,小区绿地,甚至住宅庭院等又是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但无疑这些项目都涉及景观因素,而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对景观因素的考虑的景观建筑设计,通常分为硬景观和软景观。据我理解硬景观是指人工设施,通常包括铺装,雕塑,凉棚,座椅,灯光,果皮箱等等;软景观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观,如喷泉,水池,抗压草皮,修剪过的树木等等。国外将景观建筑设计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分类,这也为将来这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评价景观建筑设计的标准。一般认为,景观评价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从规划设计角度来看,评价景观设计的好坏,不单单在于环境好看与否,更重要的的是其是否解决了功能,氛围等问题,是否形成了适宜的场所感,使用上是否方便舒适,与周围环境是否和谐,融洽等等。而从总的大局来看,要看设计解决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的效果。

[1]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第2篇:景观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市化景观建设学习借鉴 生态多样化

Abstract: the century,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landscape appeared in various defects, the urban ecological function is lost, so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landscape should adhere to the "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foreign things serve" principle, essence and discard the dross, combined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to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respect for nature,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reat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rich human nature views of the city.

Keywords: urbanizatio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to learn from ecological diversity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景观由众多因素综合而成,最基本的因素是人与自然。综合性地继承和发展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理念,是城市建设的首要特征。在目前中国新一轮的城市改建浪潮中,需要明确城市景观设计必须以生态系统平衡为基础,以避免景观建设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危机。

1. 景观及景观功能的含义

1.景观

在地理学中,景观的基本定义是“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和某个限定性区域的双重含义”。故前苏联的景观学学者认为地理学是关于“景观”的科学。

生态学的“景观”有两种类型:一是直觉的,认为“景观”是基于人类尺度

上的一个具体的区域,即具有数千米尺度的生态系统综合体,包括森林、田野、村落等可视要素;一是抽象的,代表任意尺度上的空间异质性,即“景观”是一个对任何生态系统进行空间研究的生态学标尺。

1.2景观功能

景观功能是指景观系统满足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物质和非物质需求的能力,可分为景观现实功能和景观潜在功能。景观现实功能指的是景观在当前状态下(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所拥有的可供开发使用的功能;景观的潜在功能是指景观出于自然条件(如气候、地理、水源供应等)而具有的发展潜力。

2.景观功能的分类

城市景观功能分为美学功能也称视觉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

2.1景观的美学功能

景观的美学功能是景观与人类的精神文化系统相互作用时的功能表现,主

要包括自然景观的美学功能和文化景观的美学功能两个方面。景观的美学功能是从人们对景观信息的探索和知觉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们得到的景观信息量越多,其所得到的美感就越强烈,景观所表现的美学价值也就越高。

2.2城市景观的生态功能

城市景观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保持景观的稳定性;

吐氧纳碳、滞尘吸污、净化空气,改善局部微环境;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①水土保持及径流污染控制功能

一个区域降水后,雨水一部分被植物截留,一部分渗入土壤,另一部分水量汇成地表径流沿不同的途径汇入水体。 城市面源具有范围广、不确定性大及成分复杂等特点,因此在国外的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视景观对雨水的收集利用和处理作用。

② 生态系统完整性及多样性保护功能

在城市这样一个非自然的生态系统中,城市景观对于维持一个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进化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城市景观中的绿地植物作为城市中的自然生产力主体,以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和土地资源的营养、承载力为条件,以转化和固定太阳能为动力,通过植物、动物、真菌和细菌食物链( 网) ,实现城市自然物流、能流的循环,为城市注入供氧、调温调湿、滞尘吸污、杀菌、减噪、固土保水、净化水体、补充地下水、降解废弃物、治理病虫害等生态环境功能。城市景观也为乡土植物保留了生存环境,合理的景观设计应尽可能保留乡土物种,维持当地生态系统多样性。

③大气净化及局部微环境调节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功能较弱,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绿地系统是城市空气平衡的调节器,可以增加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减少城市污染物的含量。城市景观中的绿色植物具有吐氧纳碳,抗枯节湿,吸尘杀菌等功能,因而它能改善大气质量,供给人们清新的空气。

2.3城市景观的社会经济功能

包括景观的生产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科学研究功能、历史记录功能等等。景观的生产功能亦即景观的物质生产能力。 在城市这样一个以人工景观为主的系统中,景观的物质生产能力主要由绿地景观中的植物生物量来表征。

3.国外城市景观建设对我国的影响――日本城市景观建设

3.1日本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举措

⑴.制定《景观法》

日本行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法律先行,这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景观建设活动也不例外。制定该法的目的是“确保在城市农山鱼村等地建设良好景观,实现观光立国战略目标,改善居民生活居住环境,建设美丽国土”。《景观法》是进行景观建设活动的法律依据,对促进日本城市景观开发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⑵.制定《建设美丽国土政策大纲》和《城市景观建设指导手册》

内容非常详细,主要有城市景观建设的组织流程、注意事项、目标形象设计、社区居民参与以及《景观法》的活用指导等相关内容,对城市下水道事业、城市公园事业、街道事业、市街区再开发事业、土地区划整理事业等诸多领域景观建设提出具体规范性要求。

⑶.成立专门政府机构

2005年10月1日在国土交通省都市规划局内设置了景观室,专门负责全国各地的景观开发建设相关工作。景观室的主要职能有:(1)负责落实开展学习《景观法》活动;(2)负责各地方公共团体之间的协调;(3)对城市景观建设以及旅游景区景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4)负责培训城市景观建设人才等。为了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日本地方政府也纷纷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城市景观建设工作。

⑷.财政上大力支持。

为确保城市景观建设资金需要,日本政府决定自2005年开始,在行政拨款项目当中新设“景观事业形成推进费”财政支出项目,首次拨款204亿日元,专门用于景观资源现状普查、推进景观建设事业活动。

⑸.加强与民间团体的协调合作。

日本政府加强官民协调,与民间团体紧密合作,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推进城市景观建设的发展。

⑹.实施景观评估制度。

所谓景观评估制度,就是日本政府聘请景观规划专家顾问采用政府指定的高科技景观评价技术对城市景观建设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与获得景观事业形成推进费数额直接挂钩。景观评估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城市景观建设质量。

3.2日本城市建设对我国的影响

⑴城市景观建设应以人为本

借鉴日本的经验。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认真吸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作用,让社区居民参与本地区景观规划建设。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城市景观建设理念。

⑵城市景观建设应法律先行。

为规范城市景观规划与建设活动,促进城市景观质量的提高,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标准,如《城市绿化条例》、《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居住区环境设计导则》、《城市绿地系统编制纲要》。

⑶规范安装空调

空调现在已经成为日常家居必备的日用品,有时空调可成为城市景观的隐型破坏者。不少空调外机爬满了建筑物外立面上,杂乱无章的空调外机不仅严重破坏了住宅小区原有的美观,而且对该区域整体空间景观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住宅建设时应该事先规划好空调占据的位置。同时给予该位置必要的美化,以免最后给城市景观造成不利影响。

⑷城市河流生态化

借鉴日本建设河流水体景观经验,在进行河流景观设计时,采用带孔的石板砖垒砌河道,从而建立河水与土壤之间的有机联系,培育符合水体生态系统的区域生态环境。另外,河岸两侧绿化带植被要栽种本地树种,建设具有乔、灌、草层级结构的人工河流天然植被绿化带,发挥河流(包括水体和绿化带)的综合生态效益。

⑸城市屋顶的美化

将屋顶设计成空中花园,既给居民提供了户外活动场所,又起到了调解气候、净化空气、隔热保温、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同时也软化了城市建筑屋顶硬灰色空间,起到美化城市空间景观的作用。

结语:总之,我们应该依法建设和保护城市景观,在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官民协调,充分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精神,切实改善广大城市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洪得娟.景观建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第3篇:景观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校;人文景观;环境建设

前言

一直以来,大学是无数人向往和追求的地方,它做为一种特殊的场所,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追求进步、渴求知识的青年一代,被誉为“象牙塔”。校园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载体,哺育各类人才的摇篮,优美的校园环境给人以高层次的享受,而优美的校园环境,离不开人文景观建设。

1.人文景观的内涵及特点

1.1 内涵

高校人文景观的内涵,即:高校校园内建筑、雕塑、植物等园林要素形成的具有校园特色、符合本校园所处地域的人文特征以及能反映本校园历史背景和办学理念的园林景观。

1.2 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2.校园人文环境的影响及作用

“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可以适应环境并改造着环境,环境反过来影响着人类。” [1]我们可以通过校园建筑物和环境的规划设计将人们所希望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哲学取向以及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意志品格等融入规划设计之中,传达给在校园中学习、生活学子,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塑造自己的人格和品质,在熏陶激励中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知识、探索未来的激情。

3.高校人文景观建设的成功与不足

无论是清华“尊贵与和谐”的建筑,还是那些有着深刻纪念意义的雕塑和石碑……,以及北大的燕园广场,或是民族风格的建筑群体和诗情画意般的园林艺术融为一体的武大校园,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报效祖国的“红楼”……,国内的高校人文景观建设有许多的成功之处,武大校园充分利用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人工造景与天然景观有机结合,形成其优美的自然风景和秀丽的山水风光而蜚声中外,中国地质大学特有的化石林和中南民族学院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围墙等一些校园景观也充分体现了其各自的特色,是很多综合性大学不具备的。

与上述相反,大学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根据对武汉各高校校园建设的调查、总结,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方面:一,人们看重的往往是校园够不够漂亮,够不够气派,够不够现代,从而在建设过程忽略了最初办学的理念,无法形成特色。二,国家宏观调控不力,大学城遍地开花,简单的几栋教学楼和几栋教工、学生宿舍,再加上毫无创意和含义、仅仅是为了绿化而绿化的园林设计就组成了一个所谓的大学,在精神上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真正的大学在于大气,要给人一种博大的感觉,即在这里可以索求真理,开创大业的感觉;同时,真正的大学还要有自己的人文特色,一种对人的行为和心理起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的氛围。这种一走进校园便自然而然产生的感觉,没有人文景观的刺激是不会凭空产生的。三,过于追求图面的轴线和形体视觉艺术效果,随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理念的改变、景观设计中新技术的运用、设计内涵及人际互动需求却考虑较少。此外,在进行建设时,对基地及周边环境的自然要素往往“重改轻保”。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大学校园都保持着基地原有的自然地貌和生态印痕,并形成特定的环境特色。

4.高校人文景观建设的思路及原则

校园环境,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对青年的健康品质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寄教学于课堂之内,寓学习于环境之中”,是体现现代学校设计思想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校园环境中应力求塑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在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中,要注意人文与自然的融合。校园建设在总体上应该给人一种精神感召,制造一种整体的环境氛围,够成一种整体育人气氛,这就需要与大学的办学理念结合,营造实现大学理念的氛围。

4.1 确立高校人文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高校人文景观建设是一项动态发展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具有一定历史的高校,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教科书, 其校园中有许多有价值的文化遗迹, 包括自然形态、建筑风格和人工纪念物等等,它们总是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在不断创建、整修和维护。因此,高校人文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是学校制定高校人文景观建设长远发展目标的依据。

4.2 以人为本的原则

师生员工是校园环境的真正使用者,设计者根据他们的各方面的需要来规划设计校园景观,“校园环境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特殊环境,其环境空间应是一种物质的三维空间与历史的时序空间、精神审美空间相互统一的多元化的人文空间。” [2]因此,要创建富有高校特色的人文景观,就必须挖掘出其特有的校园文化特色,作为创造的主题,创造适宜师生活动的环境空间;就必须把校园环境提升到环境艺术设计的高度来重视,依据艺术的原理和法则来进行组织和设计。使人们在环境中体现出其所蕴涵的文化气息,人文精神及较高的审美情趣。

4.3 人文性、艺术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人文景观作为大学校园里一个必不可少的环境组成部分,其建设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校园环境现状的制约、建设资金的有限等。遵循人文性、艺术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就是要让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通过对校园环境进行合理的改造和调整使其美化和人性化。在人文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摒弃粗放型的设计观念,从环境总体规划到一草一木都要反复推敲,巧妙安排。遵循这一原则则可有效避免因盲目改造、设计失误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使校园环境建设形成整治见效果、投入有回报的良性循环,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人文景观 。

5. 结束语

高校的校园环境和和一般的环境有区别,它具有鲜明的教育属性,高校人文景观设计与实施以及达到的成果直接影响着广大学子的身心。高雅的艺术设计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影响人们的心理,造就良好的素质,即“有形的景物陶冶无形的精神”[3],也形成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因此,高等院校人文景观的设计应遵循园林美学原则,运用多种园林手法,并紧密结合高校自身特点,集中体现个性化的人文景观,努力为师生员工营造出一个优美、怡情的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岳堂. 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刍议.高等农业教育. 2002.11:88-89.

[2] 王雄. 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的探讨.本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1:70-72.

[3] 孙晓林.关于大连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思考.大连大学学报.2002.5:74-78.

第4篇:景观建设范文

【关键词】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功能要求;特点;方法技巧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园林建筑改善、美化人们生活环境,让人们更舒适进行各种园林活动和娱乐,园林建筑类型日渐丰富,以涵盖人们越来越多的功能需要。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在进行园林建筑景观设计时,应注重实现其功能意义,并满足人们的视觉和心理感受,注意整体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实用性和趣味性的结合。

二、园林建筑设计的功能要求

园林建筑设计应当满足各种不同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功能定位不可局限于古典园林的单一模式,应在实现园林建筑观赏性的同时,满足大众的多元需求,应实现几个功能设计要求,包括点景、赏景、引导游览路线及组织园林空间。

1.点景

点景应当充分结合自然风景,让园林建筑保持园林景观的构图中心主体或易于近观的局部小景或主景,让全园布局设计获得层次分明的控制,令园林建筑在园林景观构图中充分实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赏景

赏景作为观赏园内外景物的场所,一栋建筑常成为画面的管点,而一组建筑物与游廊相连成为动观全景的观赏线。因此,建筑朝向、门窗位置大小要考虑赏景的要求。

3.引导游览路线

园林建筑设计时应考虑其起乘转合的作用,诱导人们的视线在游览路线上自然延伸,让建筑实现导向游览的作用,让游客顺着引导的路线欣赏景点。

4.组织园林空间

园林设计中空间组合和布局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园林设计中,应通过空间的变化和巧妙安排,让各自独立空间互不打扰又互相衔接,保持其过渡自然,通过建筑构成的不同形式的庭院和游廊、花墙、圆洞门等,实现空间的组织和划分。

三、园林建筑设计的特点

园林建筑设计应以设计学、美学和心理学为引导,将强烈的个性符号和独特的外观特征充分应用并体现在环境景观设计中,实现装饰、美化、增色等效果。

1.布局

园林建筑布局上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规划出结构清晰、空间层次明确的总体布局,建筑规划选址不但要满足功能要求,更应充分利用地形,结合自然环境,实现与自然的融合。园林建筑应结合情景,加强感染力,使得当地自然风光与建筑物交相辉映,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2.空间处理

对于园林建筑,应尽量避免轴线对称的空间处理,避免整形布局,应注重曲折变化,强调参差错落,令空间布置灵活地通过空间划分,形成大小空间的对比,丰富园林空间层次感,让有限的园林空间产生更大的空间感。

3.造型

园林建筑在造型上更重视美观的要求,应进一步运用美学法则因地制宜,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建筑体型、轮廓应注重其表现力的突出,增加园林的画面感,对于建筑体和体态,应做到和园林景观保持协调统一,造型上则应体现出园林特色及地域特色。通常在造型上,体量应做到轻盈,形式应做到活泼,实现简洁明快的风格,通透有度,让功能性和景观性实现有机统一。

4.装修

在细节装饰上,应有精巧的装饰,增加本身的美观,制造气氛并获得安全感,又以之用来组织空间画面。如常用的挂落、栏杆、漏窗、花格等。

四、园林建筑的分类

园林建筑按照使用功能来分类,可分为游憩性建筑、园林建筑小品、服务性建筑、文化娱乐设施及办公管理用设施。

1.游憩性建筑

有休息、游赏使用功能,应创造出富有生活情趣的环境,因此对造型要求上趋向于优美精致风格,比如亭、榭、舫、廊、花架、园桥等等,应创造出优美的景观形象,愉悦人的视觉感受。

2.园林建筑小品

以装饰园林环境为主,注重外观形象的艺术效果,兼有一定使用功能,如园灯、园椅、展览牌、景墙、栏杆等。建筑小品在园林设计的硬质景观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设计良美的建筑小品能迅速吸引人们视觉焦点,并形成园林标识。

3.服务性建筑

应为游人考虑,在其旅途中提供生活服务所需的配套设施,比如小卖部、茶室、小吃部、餐厅、小型旅馆、厕所等。

4.文化娱乐设施

开展活动用的设施,提供老人活动、年轻人活动和儿童活动的活动场所和游乐设施以及行人观景的空间等,具体包括游船码头、游艺室、俱乐部、演出厅、露天剧场、展览厅等,使该类型游人都各得其所。

5.办公管理用设施

这些设施则是为园林管理而设立,应包括公园大门、办公室、实验室、栽培温室,动物园还应有动物兽室。

五、园林建筑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园林景观的各种艺术处理,是以自然条件为其依据和出发点,应以顺应自然和与大自然的协调为基本前提。建筑要适用、经济、坚固、美观、可居、可游、可观。

1.立意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园林景观的评价讲究景与情的交织和诗情画意的境界,如借助建筑小品与植物配置相结合,通过空间组合、比例、色彩、尺度等手法的应用,以及透、露、诱、封的组织形式,达到空间渗透、对比、主从、对景、借景、虚实等,从而创造灵活的空间,使人们产生联想,引起共鸣,构成意境。

2.选址

选址非常重要,古语有言:南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城池。对园林建筑进行评价,应强调建筑的因境成景,因此在选址上应强调园林设计功能和特点,方便后期根据具体环境条件来分配各景观要素,让建筑的人工美好环境的自然美相协调、相融合。

3.布局

园林景观的布置可采用较为丰富的素材和手法,叠石、树木、花草等素材,隔景、框景、夹景、漏景及借景等手法,都可取得卓有成效的配置效果。布局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然式,以中国古典布局为例,是以山水为骨架,建筑为眉目,通过山水为主体,实现建筑配合,令园林环境灵动,不生硬;二是统一中求变化,在保持统一的设计风格的基础上,逐渐变化,巧妙过渡,同时注重对称中求差异,在对称的布局下用略微变化来丰富建筑艺术。

4.借景

所谓借景,是指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借景是将园林以外的风景巧妙地引入园林中,使之成为园林景观的一部分,使园林内外环境协调、融合。所借之景主要包括借形、借声、借香及借色。借形主要是指借建筑、山石、水;借声是借溪谷泉、鸟、幕鼓及晨钟等;借香是借园林附近观赏性场景的花香等香芳;借色则是借月色、植物及颜色。借景方法主要有远借、仰借、邻借和俯借,应时而借,借景有因。

六、结束语

目前许多园林建筑设计一味追求强调自己的设计风格,忽视与其周围建筑景观的协调,不利于形成整体的城市空间景观。园林建筑设计工作者们应充分利用建筑形式、山水环境、园林花木和景观色彩等要素,在实现园林建筑的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建筑景观,通过协调的空间组织艺术,实现建筑与建筑间、建筑与环境间的协调统一,让园林整体呈现分明的规划和层次,创造更好的视觉效应。

参考文献:

[1]吴玉 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探讨中外建筑-2011年1期

[2]龚洺 王立君 黄涛 园林建筑,小品与园林风格协调问题探析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4期

[3]张宾 古典园林在现代建筑及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安徽建筑-2011年3期

第5篇:景观建设范文

关键词:园林工程 水景设计

园林景观水景设计的主要意义是供人欣赏,因此,在设计园林水景时,一定要体现出水景的美感,让人观之有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园林水景主要分自然型和人工型两大类,下面我们首先要分析一下水景的景观效应。

1、水景的景观效应

基底作用往往有广阔的水面,即使水面并不宽阔,其面的效果也可以在整个空间中感受到,可以感觉到托浮水中景观的基底作用。水面能够产生倒影,作为水中景物或者岸畔的基底作用,扩大和丰富整个视觉空间。系带作用水面可以将不一样的园林空间和景点联系起来,造成一种整体感的视觉效果,水体的连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面型系带作用,一种是线型系带作用,现如今,小区或公园的景点依水而建的非常多,似一条翡翠项链围绕着景点和水面,颗颗美丽,整体协调美观。焦点作用喷涌的喷泉、跌落的瀑布等动态形式的水,可以有效的吸引人的注意力,在设计过程中,它们与环境的比例和尺度不仅要处理,其位置关系也要考虑,水景通常都是安排在视线比较容易集中或者空间醒目的地方。水景的焦点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常见的形式有水帘水墙、喷泉等。

2、园林水景设计要点

在设计水景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缩短水与人的距离,让人尽可能融入到水景中,清凉一夏,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听水、赏水,人们爱水,还喜欢玩水、戏水,更希望戏水于浅水中,涉水玩乐,尽情戏耍,远胜沉闷无聊的玩具,机械无情的空调,借助特殊配备人们可以潜入深水底下,感受水下环境的无限魅力,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令人充满无限遐想。

2.1 步石设计

步石设计是将零散的叠石按一定间距点缀于窄而浅的水面上,它的设计是便于人们通过的一种步道。又称汀步、跳墩子。亲水性分析:步石的美,主要在于可以有效的缩短人与水之间的距离,能够使人与水更加亲近,

人们漫步汀步上,清可见底的流水在脚边环绕,低头可见游鱼调皮嬉戏悠闲自得,宛如身处凌波境;细细品味,水愈发显得无穷无尽,仿佛置身于之中,回望来时的小路,若隐若现, “水因断而流远”的感受不禁油然而生。设计要点:一般情况下,步石分为面层和基础两部分,面层建议采用预制混凝土步石或表面平整的经防滑处理的块石,面料的材质、颜色、形状相互搭配而不致显得突兀,与周边环境互相协调,表面积至少为40×40cm,至少土中基础长度为上部分土的2倍。以水位最高位作为步石露出水面高度,设计步石必须在水深浅于80cm的水体内方可使用,相邻两步石间距20~30cm,路线应该灵动,保持一定的曲折,增添自然情趣。

2.2 驳岸设计

驳岸主要作用是稳定水岸,是陆向水的过渡,使水岸不会因为水淹或雨水冲刷而破坏。亲水性分析:驳岸引人前往水边,将水与陆地自然过渡,使人们的视野因岸的延伸而开阔、延伸,见到水就很想自然地接近,轻步在驳岸上,不禁使人为之神醉,仿佛置身于龙宫通道之上。设计要点:按形式临水驳岸可分为三类,斜式驳岸、阶梯式驳岸、直式驳岸,常规情况之下,驳岸组成部分主要有墙身、压顶、垫层、基础桩、基础等,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驳岸顶部压顶,驳岸的主体部分墙身,常见的有用砖、水泥、混凝土、软卵石等砌成,也有一些地方使用临时性墙身,用竹、木板等材料制成的,基础宽度则为高度的0.6~0.8倍,常见厚度为400mm。基础与地基之间用碎石铺成,属于垫层,为了加强驳岸承载力,将木桩或混凝土桩打入土层,属于基础桩。为避免土层沉降不均匀,还常能看见伸缩缝与沉降缝设计,保持驳岸稳定性。

3、以西安大唐不夜城为实例的水景设计研究

不夜城长约1000平米,绿化面积约1300平米。广场上设立了1组“开元盛世”群雕和8根LED灯蟠龙柱。“开元盛世”主题雕塑总高12.95米,最高一层基座上是4.59米高的“唐玄宗李隆基”。4.59米取意为九五之尊,李隆基站立在巨大的圆形龙壁前,帝王风范尽显。第二层是唐玄宗最器重的6位重臣及20个番邦使节。第三层42个乐俑手持各种乐器尽情演奏,壮美恢弘。整个雕塑群由78个人物组成,营造出一种大唐盛世百姓安居乐业的欢乐气氛。

广场上8根朱红LED蟠龙柱高20米,柱头直径8.9米,柱身直径2米,东西两侧各有四柱,取意为四方、四极、四周、四海,与八数相合,意为四面八方、四通八达,完美地诠释了大唐不夜城的建筑美学,使得开元广场成为了一个露天宫殿,每位置身其中的游客仿佛回到鼎盛王朝。当LED灯柱在古城夜色中点亮,不夜城更加焕发出“不夜”之魅。

大唐不夜城的中轴景观大道是一条1500米横贯南北的中央雕塑景观步行街,其上分布着盛世帝王、历史人物、英雄故事、经典艺术作品等九组主题群,立体展现大唐帝国在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的至尊地位并彰显大国气象。贞观纪念碑是不夜城的地标性雕塑,由李世民骑马像组成及周围的附属雕塑组成,据主雕塑南北长36米,南北宽18米,总高17.95米,总重量约8到10吨。亚洲最大的景观大道改造完成,以李世民、李隆基、武则天、玄奘等一代帝王、历史人物、英雄故事为主题的大唐群英谱雕塑以九组雕塑群与现代化的水景系统、灯光系统、立体交通系统完美结合,多维再现盛唐风范。

4、结语

园林景观建设中的水景设计,要发挥想象,结合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利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无穷的意境,在园林景观的水景设计时,要深入的观察和了解大自然,在自然中努力提炼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寄情于景去感染和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以达到完美的园林水体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胡雪珠.园林水景的设计与施工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09(23).

第6篇:景观建设范文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湾地区的海洋生态环境和滩涂湿地系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服务功能显著下降,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减弱。项目区目前存在脏乱差的现象,海堤填料杂乱无章,现存植被稀疏、杂乱,长势差,岸滩被侵蚀,红树林及海堤形势危急,滨海植被破坏殆尽,大面积松散表土,从陆岸到滩涂都存在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未来有可能危及疏浚东西湾航道的建设成果。基于以上分析,本项目应着重从海洋海岸生态恢复、增加海岸带生态景观、提高滨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着手,实现近岸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同时还可以满足市民对生态旅游、娱乐休憩和享受海岸景观的需求,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总体构思和布局

2.1设计理念设计将秉承“近自然”生态理念、文化传承理念、整体景观理念和绿色环保理念。2.2设计目标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环保生态海堤,建立“和谐统一”的生态景观环境;以人为本,形成自然、人文、历史和时代融合的旅游休闲景观海岸;坚持合理、灵活运用技术标准、指标,树立精心创作的生态示范海岸;经济合理、营运安全、资源节约的城市滨海景观精品工程。2.3功能布局笔者在方案设计中将海景、功能设施和绿地环境充分结合,分为四大主题功能区块,自北向南依次是:海洋生态景观区(芦渚鸥鸣)、海岛潟湖游赏区(花影醉鱼)、渔家文化展示区(滨海渔歌)和海滨休闲活动区(碧海椰风),打造新时代防城港首个海岸带生态海堤示范项目(图1)。(1)海洋生态文化景观区(芦渚鸥鸣):位于项目北部,在这里集中了大量的原生态红树林,是项目的主要观赏区域,是整个规划最为复杂和结构最为完善的岸段,也是红沙环海岸整治的亮点。采取科学的方法对现有的红树林进行保护、恢复和重建,并且充分保护和吸引鸟类的繁殖,增加红树林区域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提升红树林区域的吸引力。通过在红树林之间架起木栈桥,交汇处适当扩展,让游客停留休息,行走在茂密的红树林,沉醉于原生态的气息中。规划配套设计海洋生态广场和观海广场,广场设计以海浪和粼粼波光为主要设计元素,以蓝白为主色调,雕塑小品以抽象海洋生物为主,突出海洋生态文化。(2)海岛潟湖游赏区(花影醉鱼):该区位于项目区中部狭长地带,3个小海湾及退化的红树林是本岸段的突出特征,区内主要有一个海岛———马岭岛和部分带状红树林。作为项目的生态景观廊道,规划着重恢复本区红树林植被以及马岭岛上植被物种多样性,增加草海桐、三角梅等植物,美化海岛。在马岭岛的西侧修建木栈桥,便于高潮位时让人亲近海岛,深入西湾观景。在马岭岛东南侧规划一处人工沙滩,还原防城港滨海城市的特色景观,可让游人光着脚丫玩沙嬉戏,满足人们亲水的天性。在中部,利用一块凹入规划建设用地的红树林区域,通过自然的置石驳岸进行围坝清淤形成人工潟湖,湖花相映,形成花影醉鱼般景象,恢复湿地生态。(3)渔家文化展示区(滨海渔歌):在此区域中充分利用线性空间的延展性和连续性,以滨海渔歌文化为主题,主要设计原型为渔船,通过渔具、渔家村居打鱼欢庆等抽象建筑小品进行组合,运用道路、广场、景观亭等元素进行景观空间组织。通过蜿蜒曲折的道路,与周边鱼形状的草地相映成趣,犹如一条条鱼儿在海里畅游。(4)海滨休闲活动区(碧海椰风):该区位于项目区的最南部,靠近城市居民区,规划定位将该区打造成为供市民观海休闲的活动场所。以亚热带植物景观为主,运用带状的空间布置若干个滨海观赏点,并用绿色走廊加以串联,形成绿色的链珠。沿海堤岸以缓坡式为主,在坡岸边缘种植水生植物,搭配种植耐水及喜水的乔木和灌木以形成立体层次丰富的生态海岸景观。

3植物配置与植被恢复设计

第7篇:景观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园林景观 建设

高职院校是国家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校园园林景观的规划与建设对高校实现教育功能有着重要作用。而校园园林景观工程在包括土方工程、给水及排水工程、水景工程、园路工程、假山工程、建筑小品工程、种植工程和园林供电工程等八部分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与校园文化、地域环境相融合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如何做好园林景观,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是校园规划建设的重要课题,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建设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在规划、建设与管理等各环节注重突出职业教育和文化引领的特征,打造了一所集使用功能、教育功能和示范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校园。本文主要梳理总结了该院园林景观建设的特点和收益,希望为校园园林景观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1 学院校区规划与建设的概况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专门培养建设行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校区占地面积1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绿化面积9.5万平方米,地面铺装面积3万平方米。

校园总体呈直角梯形,校园园林景观布局以“校园街道”为线索,分为三个主题区域:由教学楼、图书馆、实训楼、实验楼等建筑组成的南部教学区以草地、树丛、水景为景观元素,表现积极、晴朗的学术氛围;由学生公寓、餐饮中心等建筑组成的西北部生活区以花卉、树阵、小品为景观元素,表现宁静的休憩氛围;由文体馆、运动场、篮排球场、网球场和素质拓展训练场等组成的东北部运动区将茂密的树林与低矮的花卉草坪形成对比,充满热情奔放的活跃气息。“校园街道”连接校园内的所有建筑,是一条水景景观街道、是开展公共活动的场地、是校园内步行主通道、是建筑材质的户外展示场,是校园园林景观的核心。

2 学院园林景观建设的特色

2.1 因地制宜

校园内南高北低,从东南到西北高差达7米,校园园林景观因地制宜,将高差变化较大的区域主要作为园林景观及运动场设施用地。

利用高差,在教学楼与图书馆之间设计建设跌水景观,成为水景的起点;由实训楼、文体馆、餐饮中心围合而成的中央景观区,以南高北低的两处台阶为边界,形成中央广场,既连接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又将三区自然划分,精心布置的台阶花池利用草本花卉的丰富色彩,装点竖向空间,增加了校园的颜色。

2.2 整体优化

校园园林景观设计充分考虑建筑布局灵活多变、色彩丰富的特点,通过配合建筑的园林景观设计、专题的园林景观初步设计以及园林景观深入设计三轮逐层递进的设计环节,以简练大方的景观语言与建筑和场地相融合,使校园空间组织疏密有致、开合有度、主次分明、文化丰富。

例如,校园主要景观区均集中于“校园街道”沿线。在景观与校园文化和建筑的相互融合方面,将校园南门和北门的锈蚀钢板墙与学院标识、校训、校风等文化相融合;景观使用的锈蚀钢板墙、地面铺砖的异型石材规格与建筑内使用的锈蚀钢板墙、地面铺砖石材规格相呼应等等。此外,广场的设计使用与校园街道有机融合,位于主入口、校园街道起点的升旗广场是学生集会的主要场所,硬朗的石材广场、疏密布置的树林与建筑共同形成了开朗大气的校园入口景观;连接各区的中央广场同时兼具人流疏散的功能;位于生活区内的露天舞台及青年志愿者雕塑则形成了学生日常文化休闲的主要场所。

2.3 功能高效

作为建设类的高职院校,学院园林景观建设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充分考虑教育、示范功能,设计和建设服务于专业教学的需要。

例如,针对市政工程技术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需要,将环绕校园的机动车道路三面建为城市道路(市政道路)型式,一面建为公路型式;人行道铺装分段采用了石材、防腐木、透水砖、混凝土等4种材料[2],并为相关材料配有注释供学生日常学习;针对建筑施工、设计等专业的需要,在“校园街道”明显处的建筑玻璃、石材、陶土板等常用外装饰材料上注明使用材料及用途供学生学习;针对规划设计等专业的需要,绿化按照“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原则栽种,校园内集中展示沈阳地区适生植物,形成了集科普教育、休闲空间于一体的特色校园。同时,在必要区域放置分类垃圾箱,培养学生环保理念的养成。

2.4 以人为本

校园内部道路网络由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道路构成,四周环绕形成车行道,中间贯穿南北的“校园街道”为步行道,路网布置便捷通畅,主要道路交通设置充分考虑学生报到等大型活动的人流车流及消防通行要求,做到人车分流,确保师生人身安全。

在园林绿化方面,采用观赏性较高、树形优美的植株提供大量的绿荫,并且作为环境中分割空间、形成特定风格和丰富色彩的元素。在水池与教学楼之间利用几何分割多层次的绿篱和常绿的云杉,以绿化作为天然屏障,有效阻隔行人及水池噪音,增加建筑与水池之间的层次感,同时,黄刺玫在楼前的存在避免了云杉对楼体的阳光遮挡。

此外,运动场的长轴均为南北向,在满足师生体育教学和锻炼需要的基础上,提高了师生运动的舒适度;在总体规划为无障碍通道设计,在学生生活区内建设休闲健身区,同时取消原设计中紧靠楼体的小路以避免高空坠物伤人。

3 学院园林景观建设的启示

3.1 统筹协调,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校园建设成立景观小组,专门负责园林景观建设工程。在校内选出负责文化、规划设计专业以及园林专业的人员,参与创意、设计、施工、验收等全过程,同时,在施工阶段增加市政专业、电气专业人员,以保证相关工程的质量。

在整个工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各专业人员发挥所长,有效地避免了因与建筑、隐蔽工程交叉而容易出现的漏洞,为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工程建设提供了有效保证。例如,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人员在设计前期已经做好面向师生征集文化创意的工作,将征集的体现时间观念的时光柱、体现文化的校风校训、体现历史的桃林路、体现志愿者精神的雕塑等创意成果在设计之初便已经提供给景观设计师,这些人文景观的建成大大提升了校园文化的总体品味;规划设计专业人员研究建筑、地下管线等施工图纸,在完善与建筑对接、细化局部排水坡向以及在地面铺装薄弱处合理配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园林专业人员优化特殊植物的种植区域,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植物生长特性和区域小环境,进行综合调配,并在园林绿化招标阶段提出养护3年的要求,保证植物成活率,大大降低了因植物水土不服而给学院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3.2 优化资源,切实提高了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校园的总体设计秉承“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经济合理”的原则。建筑物间通过绿化带、高差等进行自然分隔;地面高差通过坡道、台阶等形式自然过渡。在充分考虑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围绕“校园街道”重点突出地布置校园景观。

例如,道路铺装在南面的广场区域以铺设天然石材为主,在与建筑相呼应的同时体现学院庄重、典雅的气质;在教学楼内庭院、中央广场等文化休闲区域铺设防腐木等,体现绿色、舒适的人文环境;在学生生活区域铺设大量物美价廉的透水砖,既节约成本,又有效解决了学生公寓区因地势较低而容易出现积水的难题。园林绿化将珍贵、丰富的树种有重点种植于“校园街道”两侧,方便行人学习和观赏,而在车行路两侧以及校园四周的绿化带里种植价廉易活的乡土树种,等等,最大限度地优化资金的使用。此外,预留实训用地和实验楼用地,将有限的资金和时间完成学院基本办学设施建设,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设室外模拟实训场和实验楼。

3.3 和谐共生,景观与地域环境、校园建筑、校园文化有机融合

学院园林景观设计遵循地域性、生态性,以景观与建筑交融、环境与人的交融为目标,充分体现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特征、文化特征。

例如,以绿篱为围墙,建设没有围墙的校园,绿篱与沈北新区的绿化有机融合,校园建筑以蓝、红、橙、黄、绿等外装材料点缀,与校园青春、活力的特色相协调,同时,地面铺装与建筑相配合,和谐统一。此外,在外装材质使用、植物的栽种选择等方面配有文字解释,环境育人的功效得到充分发挥,学院真正成为鼓励师生学习、探索实践的地方,成为培养高端技能型建设人才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S].

第8篇:景观建设范文

经过针对于城市问题和社会背景的逻辑推演,“景观引导建筑”的原则分为两条:改变建筑主导景观的创作思维和建立完整场所精神。基于一些实际案例,作者试图从景观引导建筑的新思路,让两个不同学科更好的指导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

Keyword:建筑创作思维、景观建筑设计、一体化设计

一、景观思维引导建筑设计的背景

随着建筑行业及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下,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早已不是大众眼中的新生事物,其结构体系逐渐成熟,表现形式逐渐多样,在学科建设中也同建筑、规划并立为一级学科。在国内的建筑市场,以景观设计为主的设计企业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虽然是这样,但在真正的设计实践中,建筑和景观并非结合的如此紧密。往往建筑师关注的仅仅是场所中的建筑本身,而景观设计则由另一家景观公司在建筑方案完成后辅以加工、美化。这种传统的设计模式无法最大程度优化建筑和景观之间的对话和共鸣,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彼此风格上的互相抵触、形态上的支离破碎、空间上的单调乏味。

景观的定义中,有这样一条描述:“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在宏观上,建筑也可以景观中的节点,而笔者所探讨的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模式――以更加宏观的景观思维引导建筑设计,追求景观和建筑真正同源共生、彼此渗透的整体化设计。

二、景观思维引导建筑设计的理念溯源

景观,其词源于西方,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景观更加被熟知的近义词是园林,而笔者认为,真正景观与建筑融合的最高境界便是中国的古典园林。场所精神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很好的诠释,无论是皇家园林的对称轴线式布局,还是私家园林中追求人工和自然相生相融、起承转合的统一设计手法,抑或是寺庙园林的禅意空间,都反映着建筑和景观在同一场所精神下的完美统一。在苏州园林中,围墙内外就是两个天地,在整个园区内,几乎不会使人感到建筑对环境产生的压迫感和隔阂感,仿佛一切在大自然中和谐共存,彼此渗透。

而在当代中国,景观、建筑一体化设计也并非新理念、新观点。1999年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所通过的《北京》,就提出了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三位一体融合的观念――“广义建筑学,就其学科内涵内说,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上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要点整合为一。”

三、景观建筑一体化设计模式导则

法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原法国国家景观协会会长亨利・巴瓦在景观设计领域提出过Leading Landscape(引导性景观)的理念,即用景观学的观念体系引导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可以把景观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用景观学的观点引导场所空间的发生、发展,而在建筑设计,笔者认为也可以尝试用景观的思维为主导,以建筑边界及建筑与场地关系为主要出发点进行整体化设计。

这是一种思维的转变,传统的学院派建筑设计思路,在设计之初,首先会进行初步的场地设计,根据甲方要求、场地周边交通流线、风向、日照等限制因素布置建筑物位置,进而确定空间布局。这是一种科学的设计思路,但笔者认为不妨转变一下思路,用景观的设计思路将上述限制因素串联起来。具体来说,可以先将整个场地定位,确定要烘托出怎样感觉的场所精神,然后根据种种限制因素,确定整个场地的平面肌理,进而在一个大的平面肌理中完善各部分功能,例如,在大的平面肌理的约束下,其中的一个部分可以上升为建筑形体,而几个建筑形体可以互相烘托形成各种有趣的景观空间,建筑的形态和整个场地的景观肌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筑的某个形体既属于建筑,同时也属于景观中的造景元素;或者以建筑的起伏变化,模拟室外景观的竖向设计,通过建筑的组合,更好的塑造景观环境的同时,也完善了建筑本身和环境的关系,给人以迷幻之感。

这些列举的手法均是景观的塑造手法,但是其语言都是建筑空间语言,以景观思维引导建筑设计的首先是转变设计思维,将传统建筑布局思维逐渐转变为景观思维,往往会带来更和谐的室内外空间感受。

四、景观建筑一体化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

1.以建筑空间布局诠释造景手法

明代中国古典园林先驱在被誉为奠基之作的《园冶》中将传统造景手法分为7类: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夹景、抑景。 作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这些手法在现代建筑空间组合创作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

2.景观平面肌理立体化,建筑立面肌理场地化

对于景观来说,平面肌理是一切场地空间的基础,亦是对场地更类冲突的逻辑整合,而将景观的平面肌理立体化,即延伸其与建筑紧密相连部分为建筑立面相结合,可以很大程度上完善场地整体感,使建筑和景观在感受上融为一体。同时这个过程也可以是可逆的,即将建筑的立面肌理延伸到场地中,与景观形态甚至具体的景观小品相结合,也是建立场地整体观,使景观建筑和谐相处的另一种途径。

3.细部材料整体化处理

由于场地位于德国维斯玛老城区,所以对街立面是城市的整体结构很重要。以尊重环境为原则,建筑材料源于周边的两个树上的嫩叶可作为外墙材料。东面的墙里面有一个小院子里有几个洞。院子里有几棵树,种植。在夏天,树上的叶子可以墙外的成长,而在冬季,它将成为另一个场景。建筑的立面不再是“死”的墙,它成为一种全街的居住景观。

五、总论

整个研究以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旨在探寻一种解决建筑与景观相互融合的新策略。“景观引导建筑”是解决各个不同专业罅隙的新思路,并会为将来的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Makhzoumi J. and Pungetti G.,景观生态设计的策略和途径,(2005)

[2]简明牛津词典, 1973

[3]国际建筑师协会, 北京,1999

第9篇:景观建设范文

关键词 景观生态;新农村;湖南长沙;桐木河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45-03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后,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在建设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经济对中国传统发展的冲击,出现过度模仿,追求与西方城镇化一致的观念,很多地方性文化被忽略。1999年的《北京》中将这种现象称作“混乱的城市化”,吴良镛先生用“大建设”加“大破坏”来形容。这种破坏是全面的、多方面的,其中尤其以国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乡土文化遗产的消逝最为惨重,并影响到社会和文化各个方面[1]。随着对景观生态的重视以及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规划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乡村规划发展的重要理论。景观生态学作为新兴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近10年来,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中国多位学者对景观生态学有深入研究[2]。但是关于农业、乡村景观方向的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论著较少。该文依据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分析长沙桐木河景观带,对新农村建设风潮下合理进行景观空间布局,增加与稳定其景观异质性,得出结论,并提出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1 景观生态规划

1.1 概念

景观规划的过程就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或利用系统中有限资料的人们找到一种最适宜的生活与生产途径。景观规划属于物质空间规划,通过土地和自然资料的保护与利用规划,实现可持续性景观或生态系统是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3]。

1.2 景观生态规划的分类

从景观规划设计的对象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自然景观系统、人造(人文)景观系统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三大系统[4]。一是自然景观系统。自然景观系统作为最本质、最基础的系统,涉及地形地貌、地质、动植物、水文、土壤成分等自然景观要素。二是人造(人文)景观系统。人文景观系统是耦合在自然景观系统上的人文活动与人文遗迹。三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在特定的自然景观系统基础上,在历史演变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体会、理解和认识,形成有别于其他生物的使用方法并且在其改造自然实践过程中,创造出天人合一,完整有机的自然—人文复合系统。

1.3 景观生态规划的理念

从三大类型系统以及生态学出发能引伸出3个规划设计理念,即设计结合自然、结合地方性的设计、和谐健康的设计。

2 农村景观生态

2.1 农村景观

中国的农村景观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经过几千年的耕种、开垦,其土壤耕地成为区域内的主要基质,其生产功能作为主要的景观功能,人与土地相互依存。从中国广大农村景观结构布局来看,农村多形成聚落,以农田、果园、林地、湖泊等为主要斑块群体;道路、河流、溪流、谷底、高压走廊、农田电网、防护林带等构成廊道体系,但以河流、高压走廊、防护林带最为典型[4]。

从尺度上看,包含的区域较小,以农村为单位,村落与村落相互多为分散分布,少数集中分布,但是村落四周一定会有农田聚集的区域。从生态过程来分析,主要包括自然过程和人工过程,自然过程主要为自然生态系统中以植物为主要要素的生长过程,人工过程主要为人为干扰自然生态系统的元素构成以及人为控制其中要素的发展程度,由于人为干扰的不同组合、不同方式、不同强度与频率,产生的景观变化程度不尽相同。

2.2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以村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其空间单位内各要素的关系,并且研究在一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景观格局、景观空间、景观过程,特别是景观异质性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其景观干扰程度的影响[5]。

2.3 中国农村景观生态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高潮中,由于社会各界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学者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导向,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工业化;城市规划则将乡村城市化,对大量土地与河流进行整治,使其景观生态受到巨大干扰,改变甚至放弃其原本与自然的关系,使农耕先辈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自然关系、生物关系以及人文过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3.1 农村景观生态系统面临破坏。中国具有几千年的耕种历史,经过漫长的相互适应与影响,村落已经成为大地生命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形地貌的改造,疏通开凿引水灌溉,都使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但由于不合理拦河筑坝、河道渠化、硬化以及不慎重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原有自然水系统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6]。

2.3.2 农村地方性文化景观面临消亡。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国人对西方经济、文化的盲目追求,忽略对地方性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大量的西式景观与多度城市化发展不断削弱农村地方性文化存在空间。如被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模范的华西村,一栋栋欧式别墅耸立,众多的现代化设施设备,让全国各地乡村争先模仿,使本土所特有的景观特色、土地风貌、民俗民风与土地的深刻关系开始消失殆尽。

3 长沙市桐木河景观带规划

3.1 研究区背景

桐木村位于莲花镇西南部,由原桐木、新台和丰台3个村合并而成,西接立马村,南靠花明楼镇,东临金凤村,北与大华和华宝村相接。桐木村地处丘陵地带,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中部是较为开阔的平地,南、北、东三面环山,山峦叠嶂。山体海拔一般在80~200 m,该村地势最高处位于村庄西南部的柳山塘附近,海拔高度200.26 m。最低处在村域最东部与金凤村交界处,海拔为57.36 m,相对高差142.9 m。村域土地总面积632.59 hm2,其中农用地544.8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6.13%;建设用地(不包括农用地中的部分农村道路)81.0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2.81%;水域面积与未被利用地面积总6.70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6%。桐木村现状居住建筑用地面积75.26 hm2,占总用地面积的11.90%.

桐木河起源于莲花镇西北的山林农田,经桐木村、军营村于军营冲流入莲花河,再汇入靳江河,最后流入湘江。设计范围内最高水处高程为64.00 m,最低为58.26 m,水位高差达5.74 m。桐木河水量丰富,常年丰水期较长。桐木河在桐木村境内有公路桥1座、水坝3座。河道内主要有黑藻、香蒲等水生植物,且生长良好。

研究区主要景观类型有:农田、河道、林地、居民点、各级道路。以农田为主要基质,林地、居民点为主要斑块,河道、各级道路为主要廊道。

3.2 目标规划

运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结合地域性景观生态特点在《桐木村综合发展规划(2010-2020)》等相关规划的指导下,构建景观空间结构稳定、生态平衡、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形成具有较高文化品味和新乡土文化特色的自然生态乡村河流景观路。

3.3 规划原则

3.3.1 保证河流原有的生态、水利等功能的完整性。作为景观廊道,要将其功能的完整性放在首要位置。因其所连接的景观要素有农田、道路、民居点,所以要确保其具有灌溉、净化排污、河流系统的连续性等功能。以稳定水流量为核心内容,完善水系统的平衡。

3.3.2 尊重原有的乡村文化与场所。景观既是历史也是现实过程,随着人类发展过程中对景观需求的变化,强烈地改变着景观状态,一颗风水树、一座石板桥、一条小道、一座牌坊,都是人们与自然共同发展的见证。这些乡土、民间的文化景观正是构成民族信仰的来源。

3.3.3 充分保护和利用原有的植物景观。采用适地适树原则,乡土植物不但最适宜当地的生长环境,而且管理和维护成本也相对最少,充分利用乡土植物并形成稳定的群落,降低养护费用,完全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

3.4 总体布局与分区

总体采用串珠式布局,利用河流为主流线,串联起入口、葑荡野望、阡陌新禾、夕港牧笛、双桥耕月、枧山晚炊、桐湾渔火、桐村新农等8个景观区域。

3.4.1 入口区——引导游人的特色标志空间。入口区位于设计河域最下游,临近公路,周边为农田,面积约1 800 m2。入口区是景区与外界的分界区域,是外界进入景区的第一印象,以简洁、大方的风格反映整个景区质朴、乡土的气息。

3.4.2 葑荡野望——体验野趣之美的亲水远眺空间。葑荡野望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下游,面积约6 700 m2。景区以葑荡野望立意,微风吹拂,芳草随风摇摆,水鸟展翅飞向远处的枝头,游人置身其境,四周环顾,已然融身于绿色海洋之中。为营造这种野趣之美的意境,在设计中使木栈道等小品穿梭于植物草丛之间,忽隐忽现,游人穿梭其中,随着木栈道的蜿蜒,步移景异,结合植物的季相变化,使游人体会到一种乡村野趣之美。

3.4.3 阡陌新禾——回忆农耕文化的灵动空间。阡陌新禾景区位于设计河域中下游的拐弯处,景区南北面均为农田,面积约4 500 m2。景区以阡陌新禾立意,阡陌指田野纵横交错的乡间小道;新禾隐喻新环境下农人耕作方式的变更,表达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忆。景区内大量运用装置艺术,展现传统农耕文化的组成要素,和而不同,推陈出新,从而营造一种阡陌之间孕育着灵气与希望的意象,唤醒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忆。

3.4.4 夕港牧笛——感受恬静闲适田园生活之所。夕港牧笛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部转折处,景区南北面均为耕田,面积约为5 600 m2。景区以“远岸牧童吹短笛,蓼花深处信牛行”立意,夕阳西下,港湾边,三、五牧童骑座水牛,相互嬉戏、吹着牧笛而归的场景是夕港牧笛景区力求营造的意境。设计中结合原有地形,运用装置艺术,将乡村特质元素引入景观设计,体现牧童牧牛放歌的趣味情景,反映乡村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3.4.5 双桥耕月——感受浪漫农耕生活的经验空间。双桥耕月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部,面积约6 700 m2。整个景区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立意,再现农人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情景,反映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朦胧的月光下,水面波光粼粼,倒影斑驳,一幅宁静的画面油然而生;农人放下一天的劳累,至此纳凉赏月、漫步闲话,为这份宁静增添了一丝情趣。整个景区设置众多以乡村常见的生活用具为原型的景观小品,结合改造现有的桥、坝等设施,配置不同季相的植物景观,并衬以水中光影与动水效果,凸显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从而营造出小桥流水的意境,增加乡村生活的情趣。

3.4.6 桐村新农——感受乡村新貌的幸福之所。桐木新农景区位于设计河域中部偏东,西临双桥耕月节点,北毗乡村公路,东、南面均为农田,面积约4 000 m2。新农主要体现当代新乡村的变化。整个景区以简约、现代的设计风格,加上材质的变化与对比,表现出新乡村的新变化、新风貌。

3.4.7 枧山晚炊——体验田园诗意生活的绿色长廊。枧山晚炊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上游,临近乡村公路,面积约8 600 m2。整个景区靠近现有居民点,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立意,傍晚时分,升起的袅袅炊烟在空中随风飘荡,浓浓的乡情、乡韵尽显其中。夏日夜晚,荷塘边的蛙叫声、柳树上的蝉鸣声为乡村平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丝野趣;微风中荷花的淡淡清香,使纳凉的村民心旷神怡。整个景区通过植物与景观小品的有机结合,形成生态的绿色长廊,通过对以上意境的表达,突显生态乡村的独特魅力。

3.4.8 桐湾渔火——领略暮喧河畔的乡村生活境界。桐湾渔火节点位于设计河域最上游,总面积约为9 900 m2。景区以“暮喧江畔归渔火,夜寂湖边亮船灯”立意,营造乡村夜晚的幽美意境。乡间的夜间活动,为原本平静的夜晚增添了不少趣味。景区内在尽量保持原有河岸的基础上,局部点缀河石,使自然驳岸的绿色轮廓与随风拂动的垂柳相映成趣,孩童们游玩其间,体会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4 结语

在现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广大村落的景观生态面临着强烈的冲击,人地矛盾冲突、生态环境负荷过重与恶化、地方性人文景观正在消亡,创建宜人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景观生态环境已经迫在眉睫。应该把景观生态规划放在首要位置,基础设施建筑是必须的,土地是有限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自然系统是有结构的。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决不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质的问题[7]。在农村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首先确保土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土地景观生态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文化的存在空间等系列科学分析研究的前提下,注重其景观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了解其景观构成的情况下,应该首先确保其水利系统的完整性以及合理性。保留其独具特色的本土地域性文化特征,适地适树,逐渐完善其整体人文系统。

以景观生态学院里指导农村景观生态建设,使农村生产建设规划、生活建设规划、文化建设规划与景观生态建设规划相和谐和共生,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与外界的联系和关系得以协调、均衡、有序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7]。景观生态学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5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土地伦理学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新桃源”陷阱与出路[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3):26-31.

[2] 肖笃宁.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生态杂志,1999,18(6):75-76.

[3] 王云才.景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7.

[4] 张慧.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农存生态环境,2001,17(1):29-32.

[5] 周道玮,盛连喜,吴正方,等.乡村生态学概论[J].应用生物学报,1999,10(3):362-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