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同一首歌教案范文

同一首歌教案精选(九篇)

同一首歌教案

第1篇:同一首歌教案范文

《再别康桥》是20世纪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案例背景:

本课学习目标:

1、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教师指导朗读,体味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指导绘画诗歌的内容,把握意象;欣赏诗歌的绘画美,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中职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既不喜欢也不重视,缺乏相应的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据此,本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起点,通过配乐朗诵的艺术形式和将诗歌的内容绘制成图画,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

【案例实录】

教学片段一: 品读诗歌

导入新课后,集体朗诵,课件提示朗读节奏和韵脚;学生标出诗歌的节奏和韵脚并试读诗歌,感受朗读节奏和感情,感受其语言之美。

师: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v1w:@首诗讲究押韵 ,韵脚是:来、 彩、 娘、 漾、 摇、 草、 虹、 梦、 溯、 歌、 桥、 来、 彩。

生v2w: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生v3w: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结构形式。

生v4w: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有音乐之美。

播放画面:教师范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形象美,进而感悟诗歌形式的建筑美。师:这首诗的诗节和诗行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

生v1w:这首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

生v2w: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师:这首诗在形式上体现建筑美

播放视频:现在让我们一起听下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同学们听得时候注意用笔划出它的停顿、重音、喜欢的地方可以轻轻跟读,并感受下自己读的和配乐哪里有差距。

配乐《春江花月夜》视频朗读;学生看视频并美读诗歌,读的时候体会诗人流露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读课文,老师巡回指导)

师:课文读好了,同学们心中有怎样的情感油然而生呢?

生(1):流露了诗人要离开康桥时一股淡淡的哀愁。

生(2):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恋恋不舍。

师:同学们对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的很准确。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首诗作者的情绪表达过程:诗歌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的不可遏制的爱,这种爱让人欢喜让人忧。诗人的感情是变化的,给我们的是一种起伏跳跃的旋律美和音乐美。

教学片断二:分析意象

诵读中同学们感悟到: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每一节诗都能绘出一副优美的图画,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师:诗中那些词语充满色彩感,表达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生:诗人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的词语有:云彩、 金柳、夕阳、波光、 艳影 、青荇、 彩虹、青草、 斑斓。

师:将全班分为七个小组,小组讨论,用一句话概括每节诗的画面内容。

生(1):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挥手作别。

生(2):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生(3):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

生(4):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清潭。

生(5):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在星辉斑斓里高歌。

生(6):寂静的夜晚注视宁静的康桥。

生(7):挥一挥衣袖悄悄别离康桥。

师:绘图。小组合作将每节诗的内容绘成图画,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七人在黑板上通力合作,描绘出诗歌中所体现的景色,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想象异常丰富,大家沉浸在创造的欢乐和对意境的描述所产生的愉悦中。

师:通过图画同学们了解了诗歌的意象,体会了诗歌的意境之美,这首诗的意境美在哪里?

生:康桥的景色太美了,诗人对母校恋恋不舍。

这节课结束了,学生们还沉浸在诗歌优美的意境之中,诗歌像抛向湖面的石子,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涟漪 。

【案例后记】

案例的操作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主线,使学生学得乐,学得深。本课是如何运用教学策略?

这首诗语言优美,诗的语言及感情的赏析是教学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朗读教学贯穿始终,师生视频范读、 配乐朗读、齐读 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了学读、 练读 、美读的提高过程,学生在品读中感悟了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

对于诗歌的意象的赏析,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由小组讨论找出诗中描写的意象,后由学生画出作者的感情变化图,通过分析意象了解诗歌的绘画美、意境美,进而把握作者的感情。

引导小组讨论交流,学会了赏析诗歌的方法,师生互动好。

【案例分析】

本案例将教学分三块:朗读、 绘图、 赏析。体现"重在诵读,重在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朗读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以读促悟。

第2篇:同一首歌教案范文

我园以选拔参加安徽省音乐教学研讨活动为契机,对大班音乐――五河民歌《如今幼儿园新事多》(原创)为案例,进行了磨课历程。下面就此案例中的精彩片段以及教学设计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来透视磨课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准备阶段

首先确定由幼儿园业务主任与教研组长一起作为专业引领者,其他教师参与研讨,通过集体商讨、共同反思。确定五河民歌的曲调及歌词,通过同课异构方式选定年轻的梁老师担任执教。然后,由梁老独立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打磨,形成文稿,最后把设计好的文稿发给所有参与者研究,让参与者指导执教老师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初步的定案。实施阶段

一磨

情景片段一:

梁老师进行教学展示后,陈述制订的三个教学目标:(1)体验五河民歌的演唱风格,感受歌曲的轻松有趣。(2)学会演唱歌曲,激发其喜欢地方民歌的情感。(3)能简单进行创编。

观摩教师:目标的设定比较全面,有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也有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领教师:目标上要求体验五河民歌的演唱风格,感受歌曲的轻松有趣。教师应该明确通过演和唱来表现民歌。

梁老师:平时的教学觉得还可以呀,今天怎么就不是我想的那样呢?孩子不是太感兴趣。现在明白了,我一开始认为就是教唱歌曲,只不过是教唱带有五河方言的歌曲,没把地方歌曲的风格表现出来。

引领教师:目标中让孩子能进行简单的创编,但在活动过程中没能看见落实。

梁老师:我是参考教参上民歌的目标制订的。

引领教师:一次活动的开展,首先要把握目标,明确了重难点,才能进行有效的活动设计。(见右表)

二磨

情景片段二:

梁老师对第一轮磨课后的设计进行试教,其余参与者观摩。试教后,梁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效果和体验进行反思、陈述,其他参与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

梁老师:方言导入,孩子掌握的较快,学唱歌曲,学了好多遍,一唱到“快乐城堡拔地起”和“教学用上多媒体”这两句,孩子就卡壳。表演唱还是没能表现出来。

参与教师:咔的原因是歌词记得不熟,这两句歌词有点太成人化,孩子是不是还没有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

观摩教师:我也有同感,“多媒体”属于专业术语,对孩子们比较远,歌词是不是重新改,可以请小朋友一起填写歌词。

引领教师:这首歌曲是我们的原创,可以改适合孩子最近发展区的内容。本次活动表演唱是整个活动的亮点,出彩就在这里,但是没能表现出来。执教老师缺少临场教育机智,例如有的孩子已经做出选择两两一起表演,教师却按自己思路去按部就班地要求孩子随教师齐表演,选择合作表演的孩子只好作罢。

这样的磨课,让执教和听课的教师进行智慧的碰撞、经验的交流,更能让理论认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磨课使上课教师在群体智慧中个人经验得到升华,教学活动的质量得到了提升;磨课让所有参与者及时发现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它是专业引领与同伴互助相结合的专业成长的过程。它外显为一节成功的课例,内隐则为教师的有效成长。愿每一位老师都能在磨课中体验到成长,享受着快乐!

一磨后对教学设计的改进表

参考文献:

第3篇:同一首歌教案范文

本人在最近举行的“精细化备课”研讨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从平时的一节常态课的简单备课到一节研讨课的精细化备课,此过程对比强烈、受益匪浅,因为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审视到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付出与回报,不同的智慧体现了教学得与失。在此次精细化备课的过程中,给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全面、完善的教学思路获得了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背景:

苏少版七年级上册《茉莉芬芳》单元中,选取数首不同版本的《茉莉花》,通过欣赏、演唱,进行感受、学习和了解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本单元拟安排2课时完成。

案例初次描述:

在我初次对此单元的教学设计中,只局限于在现有教学内容上予以整合,并在知识技能目标方面予以侧重,即准确学唱、背唱歌曲、欣赏相关内容及了解作品部分创作背景等。第一课时,我安排了导入欣赏:歌剧《图兰朵》以及两首不同风格的《茉莉花》学唱为内容,旨在了解我国民歌的创作基础及《茉莉花》的不同风格变体,重点在学唱的过程中对比感受不同地区的《茉莉花》的音乐风格。

第一次教学设计思路及过程

教学目标:

1、在欣赏、演唱的过程中感受民歌《茉莉花》的芬芳,了解中国民歌的创作基础及分类。

2、能够有感情地准确地背唱中国民歌《茉莉花》; 能够准确演唱东北民歌《茉莉花》,并尝试运用二人转的腔调演唱。

3、对比中国民歌《茉莉花》和东北民歌《茉莉花》曲调的风格特点异同。

教学重点:

在欣赏、演唱《茉莉花》相关作品的过程中了解、感受中国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中国民歌《茉莉花》和东北民歌《茉莉花》曲调特点异同的对比。

教学设计:

一:导入欣赏:歌剧《图兰朵》选段

1、观看视频片断并思考:歌剧中出现的音乐旋律你知道选材于我国哪首民歌呢?

2、介绍作者普契尼及歌剧创作背景

3、完整欣赏

二:学唱中国民歌《茉莉花》

1、了解民歌创作基础及分类

2、唱谱并思考:歌曲中出现了哪些音?

3、了解五声音阶

4、唱词并感受歌曲表达情感

5、背唱歌曲或采用其他演唱形式

三:学唱东北民歌《茉莉花》

1、聆听并思考:根据这首《茉莉花》旋律特点,你能辨别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吗?

2、分析东北民歌的旋律特点:下滑音、衬字等

3、唱谱并思考:歌曲中出现了哪些音?(此环节起引导学生对比中国民歌《茉莉花》)

4、唱词并感受歌曲表达情感

四:对比两首《茉莉花》音乐风格的异同点

相同点:曲调采用五声音阶;歌曲歌词及表达情感基本一致

不同点:

五、课堂活动

以多种表现形式表现中国民歌《茉莉花》或东北民歌《茉莉花》

建议:可用朗诵、竖笛吹奏、舞蹈、戏剧(二人转)等表现。

六、课堂小结

剖析与体会:

在第一次的教学思路及过程设置中,我基本按照教学参考的总目标及课本内容进行了分课时教学,虽然也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即了解了我国民歌的创作基础及分类,对比学唱并了解中国民歌《茉莉花》和东北民歌《茉莉花》不同的音乐风格等等,但最终的教学效果就是唱完了、听完了,学生只认识到这只是一首好听的、大家都会唱的《茉莉花》,而对于民歌的创作,流传、发扬等过程没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对学生学习中国更多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铺垫、兴趣激发没有作出明确导向,所以我认为这样的教学安排还不够完善,也有悖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理念。

主要欠缺有这样几点:

1、教师的教学思路没有体现出精和细,以及创新和个性,教学过程简单、没有导向性。

2、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没有体现、顾及学生的学习思路和主动性。

3、教学内容的设置没有与时俱进,未合理整合,较单一,不精彩,使得学生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实践;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激发体现不够。

教学感悟:

精细化备课,体现的是精心,细致。有着重细节、重过程、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的基本特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的精心思考,细致准备。个人认为:教学思路是教师在精细化备课时需要思考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主干、灵魂。一节课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教学,是教师精细化备课的重中之重。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5分钟,由于教学设计思路不同,课堂教学效果可能大不相同。

教学思路有2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组织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思路;二是指在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学生的思路。这二者往往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方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只有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教师主导教学的思路

每一位老师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前,都会把教材内容、教学参考完整的研究一遍,这就是为了设置教学内容作出的初步的教学思路,即教师准备教授哪些内容和学生怎样学习的大致思路。然后根据教学总目标,确定分课时的教学三维目标及相应教学内容。此后,以教学目标为旨,确定课堂教学的主线,并整合课内外优秀、丰富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学习并具体实施。

教师的思路在整个教学的环节中起主导地位,是课堂教学中正常进行的基础。我在此课时二次备课的设计时,首先考虑的是导入及过程以怎样的方式呈现,让学生能感兴趣的学,主动的学。然后再考虑如何把教材内容以及课外优秀补充内容予以合理整合,由教师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从而让“中国民歌如何能成为一首世人皆知的名歌”的过程有步骤、有深度的进行探究性学习。《茉莉花》的第一课时,我觉得先不急于去直接去实践,而应重在先了解、感受这首民歌的文化背景、历史传承及对外交流方面,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中国民歌《茉莉花》为何如此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芬芳四溢,从而发自内心的去传承它、歌唱它,体现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培养学生发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因此,我初步设置了以下教学思路:

教学主线:民歌《茉莉花》名歌?

具体思路:口头创作改编、加工变体广泛流传对外交流

二、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路调整的教学思路

在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首要的位置。”在前面的课堂教学思路中,我就考虑到以问题为主线,由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路去探究问题的答案。但是,有些问题不是唯一答案,要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回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根据学生的思考、回答的不同思路进行有的放矢的知识传授。

例如:在《茉莉花》 的“文化与传承――变体“的教学环节中,一开始设置的思路是由教师主动式讲授我国不下数百种的《茉莉花》变体,这样的讲授比较枯燥,学生容易走神,于是我临时调整思路,把欣赏的内容用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从不同地区的《茉莉花》曲调特点来辨别所属地区。调整后的教学表现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听的也很认真,但在河北《茉莉花》和山西《茉莉花》的分辨上出现了分歧,于是,此刻就需要教师根据他们的辨别理由给与引导式的知识传授,让他们从这2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人文风俗,地方音乐特点等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山西因为地处山区更多些,西北人民性格直率,生活简单等,因此《茉莉花》的曲调相比河北《茉莉花》更加高亢、嘹亮,歌词中情感表达更加质朴,直白等等。

根据自己设想的教学思路,以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思路进行的相应调整,最终形成了我个人比较满意的教学流程,同时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再次描述:

第二次教学设计思路及过程

教学目标:

过程、情感目标:以《茉莉花》的文化、传承、交流为主线,感受此首民歌的魅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各地《茉莉花》的风格特点去辨别所属地区;尝试准确地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教学重点:

感受《茉莉花》的魅力并传唱《茉莉花》。

教学难点:

音乐活动:感受不同变体《茉莉花》的风格特点,并辨别选择是哪个地区。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观看歌曲《爱的火焰》视频片断并思考:这首歌曲的部分旋律采用了中国哪首民歌的旋律素材?

(导入部分可以说是每节课的亮点,也是学生是否有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所以,我在平时会多关注、留意生活中出现的与音乐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素材,并有选择、有针对的运用到日常教学中。

在关注08年奥运会的筹备、举办过程中,我留意到《茉莉花》曲调多次在奥林匹克赛场上出现,以此曲调而创作的音乐作品也屡见不鲜。于是,在《茉莉花》的导入环节,我把这些内容有选择的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这首歌曲在举世瞩目的盛会上的影响力,感受它的魅力。并请学生演唱几句或全体演唱这熟悉的曲调。)

从这个环节开始,学生将首先跟着老师的思路去进行学习。

二、《茉莉花》的文化与传承:

1、提出问题:同学们:中国的民歌浩如繁星,为什么《茉莉花》却能香飘四溢、名扬世界呢?(请同学们先回答,然后根据回答的情况小结,并导向让学生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寻找答案)

2了解民歌的创作基础及分类

3、了解《茉莉花》的起源――以六合《鲜花调》为例延伸至江苏民歌《茉莉花》

4、江苏民歌《茉莉花》的简单学唱

5、了解《茉莉花》的变体

《茉莉花》的变体不下数百种,这同各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文化传统、人文风俗及地方语言都有密切关系。

让学生通过听辨活动来了解具有代表性的各地《茉莉花》,这个环节是老师根据学生思路来调整教学的部分,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可有针对的改变教学方式,即学生主动性学习或教师主动性教学。

6、小结:让学生把前面的文化传承过程回顾一下,并以图片呈现。

连接语:《茉莉花》在因为优美的旋律,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地传唱,那么,它又是怎样走向世界,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呢?

三、《茉莉花》的对外交流:

1、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

(口述)英国人贝罗以出版物形式把《茉莉花》的曲调带出中国;

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把《茉莉花》的曲调运用在歌剧《图兰朵》的创作中。

2、《茉莉花》与音乐圣殿;

中国艺术家走出国门的音乐交流;

欣赏:2003年宋祖英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片断。

3、《茉莉花》与重要场合的演出。

请学生朗读

四、感受与实践:

1、讨论与回答:中国的民歌浩如繁星,为什么《茉莉花》却能香飘四溢、名扬世界呢?

生答:……

师结:旋律的优美、悠扬

广泛的民间传唱、变体

对外音乐交流

重要场合的演出

……

《茉莉花》从一首口头创作传唱的歌曲慢慢衍变成一首脍炙人口的中国民歌而走向世界,这是与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广泛的传唱分不开的。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齐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五、课堂小结:

一首中国民歌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能打动各个国家不同肤色人们的心?透过优美婉转的旋律,溢发出来的正是中国人民善良真诚的精神本质。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更应该肩负起传承中国民歌文化的义务,让中国更多的民歌世世代代香飘世界!

第4篇:同一首歌教案范文

案例一:《伞可以做什么》

教授儿歌时,我准备了一张儿歌图谱,利用图谱指导幼儿学习儿歌。当仿编时,我提出问题请幼儿思考想想:“伞除了儿歌里说到的可以做什么,还可以做什么呢”?然后启发幼儿以绘画的形式画出伞的其他用途。完成之后,我请三名幼儿上前,展示画好的伞的用途,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帮助幼儿了解仿编的方法。

问答之后,我完整地将三名幼儿的想法连起来,并用手指着每位幼儿手中的作品完整地讲述仿编的儿歌:伞可以做什么?当气球;伞可以做什么?当陀螺;伞可以做什么?当蘑菇;最后教师再问全班幼儿“伞还可以做什么?”,并用手指着儿歌图谱的最后一句暗示幼儿一起念出“看不见了,遮住你”。示范后,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孩子们都想来试试,教师为幼儿创造机会,让幼儿上前试试。示范数遍后,我请幼儿自己找同伴合作继续仿编儿歌,满足幼儿合作仿编的需要。这样的仿编活动不仅地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顺利掌握了仿编的方法,还培养的幼儿合作能力,有效调动了幼儿进行仿编的主动性。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保持着愉快的情绪,体验着成功的快乐,享受着交流的乐趣。

案例二:《公园里》

在这首儿歌的组织教学中,我先朗诵儿歌一遍后,请幼儿说说儿歌里说到了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我出示相应的图谱。这时幼儿的回答可能没有按照儿歌的顺序,教师不必在意,只要鼓励幼儿将儿歌里说到的内容回答出来就行。而教师在摆放图谱时,则应按照儿歌的内容调整好图谱的位置。这首儿歌在内容上,没有什么规律,我通过图谱一步一步的展现帮助幼儿分析儿歌的结构,从而使幼儿在极其自然地状态下,学会朗诵儿歌,并自主地学习仿编儿歌、创编儿歌,有效地发展了幼儿语言和想象能力。

仿编时,我采取替换的方法,启发幼儿思考:公园里还有人在做什么?幼儿说到:“有人放风筝”,我马上在小纸片上画出“风筝”的简笔画,并覆盖在原来“有人跳舞”的位置上。“还有人在做什么呢?”教师根据儿歌内容提出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在公园里的见闻,再用简笔画的方法画出相应的内容,完成仿编活动。

练习仿编时,我为每位幼儿准备了一张儿歌图卡,幼儿在小纸片上画出仿编的内容,摆放到相应的位置完成儿歌的仿编。由于这首儿歌没有规律,幼儿在仿编时会遗漏个别段落,“儿歌图卡”刚好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语言表述的框架,有效地解决了幼儿记忆困难的问题,发展了幼儿语言能力和审美想象力;接着再以填空的方式仿编儿歌。这样不但每位幼儿都参与到仿编活动中,教师还可以了解每位幼儿的仿编情况。利用这种形式的仿编活动,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幼儿的能力,提出合作仿编的要求,以小组单位,共同完成一首儿歌的仿编。

从案例中可以看到:1.有了图谱,使教授的儿歌内容变得更加具体、直观、形象,幼儿容易理解,并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而使用的图谱按儿歌内容有序排列,增加了幼儿朗诵的顺序性和可视性,幼儿注意力不易分散;图谱法突出图谱与儿歌内容的一一对应,幼儿在看图谱朗读儿歌时,视听同步进行,口语表达与图谱感悟产生一一对应的关系,幼儿的学习呈现一种主动学习、自我联系的状态,因而有效地促进了口语和书面语(图形符号)的转换,提高了学习效果。2.幼儿借鉴图谱的启发,以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自身的探索、学习和发现,在与同伴、老师的交流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诗句,寻找着创编诗歌的规律,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调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并适时地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创编出内容丰富而有创造性的儿歌。3.作为教师,要不断树立新的教育观,敢于突破旧观念的束缚,要充分相信孩子,让孩子们在积极的探索中主动发展;让幼儿在看中说,想中说,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将周围的事物与原有的经验建立联系,在自身的体验和观察中,获得认识、表达感受、丰富语言、积累经验、获得发展。

第5篇:同一首歌教案范文

关键词:歌唱教学;多声部教学;有效介入

音乐课堂上,多声部教学的“有效介入”,是指教师适时、适度、适当的在单声部歌曲中加入和声;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整体音乐素质的发展。介入的好,能够提高学生感受、体验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获得集体演唱的经验,从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成为精彩“点缀”;介入不当,只能流于形式,成为“累赘”。针对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多声部教学”行为介入不当的现象,笔者经过分析与实践,提出了“多维观察———判断有效介入的需求;准确及时———把握有效介入的时机;灵活运用———选择有效介入的方法”三个角度来谈提高教师多声部教学有效介入的能力及学生通过教师多声部教学有效介入指导后提升的歌唱教学效果。

1多维观察———判断有效介入的需求

通过分析歌曲内容,在学生学唱的兴趣和情感需要的基础上再采取多声部教学行为介入才能避免走形式而破坏音乐课堂整体性和作品本身的音乐特点。案例1:二年级《音乐小屋》。歌曲旋律欢快,歌词朗朗上口,其中“叮咚叮咚”一句连续出现了两遍且节奏、音高都相同。在二年级已建立的轮唱经验基础上,本人将第一句设计成简单的二声部轮唱。需要介入:《音乐小屋》这首歌曲对于对于孩子们来说不难;基于新课标对二年级学生在合唱(合奏)上的要求,抓住歌曲相同节奏、音高多次重复出现的特点,及时、有效的让学生体验多声部的丰富音响效果是必要的。案例2:二年级《唢呐配喇叭》。教师借助木琴引导学生以恒拍持续演唱“6136”,老师则轻轻加入主旋律,形成一个二声部多声部的效果。但呆板的和声、缓慢的节奏让这首歌曲失去了原本活泼欢快的情绪,忽略了作品本身的音乐特点。无需介入:《唢呐配喇叭》这首作品的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唢呐,让学生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体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特点,而多声部的加入支离了音乐课堂的整体性,让学生产生凌乱感。

2准确及时———把握有效介入的时机

小学歌唱教学中,多声部教学行为介入主要分为三个时机:歌唱教学开展前引入、歌唱教学时渗透、歌唱教学后拓展。2.1在歌唱教学开展前介入。通常以律动、节奏模仿、发声练习等形式表现,创设情境又为之后的多声部教学作铺垫,提高教学效率。案例:三年级《草原上》教学片段。本人提取前两小节旋律以轮唱形式编创成二声部旋律,引导学生通过聆听、跟唱、合作等形式循序渐进得带着孩子们感受两个声部如同两只雄鹰在广阔的天空翱翔。编配Ⅱ声部:2.2歌唱教学时渗透。随着内容的递进,通过局部多声教学的介入,起到提醒学生、解决难点的作用,营造多声听觉环境。案例1:《数鸭子》这首歌曲学生在幼儿园就已经会唱了,小学阶段有必要作适当提升。学唱后,让一学生用低音木琴演奏“15”两个音伴奏,然后逐渐让学生加入高音木琴演奏“1565”,孩子们在玩音乐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累积形成多声部听觉。2.3歌唱教学后拓展。这是在学生对歌曲本身已经掌握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多声部鉴赏能力,丰富歌唱经验为目的的。案例:六年级《赶圩归来啊哩哩》,老师在学唱之后先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赶圩归来啊哩哩》,让学生体会不同版本在歌曲速度、力度、节奏、旋律等方面带来的不同感受,并进行创编合作。所编配的Ⅱ声部:

3灵活运用——选择有效介入的方法

3.1以歌曲作品的主题乐句与节奏为基础介入多声部教学。以作品主题乐句的音高、节奏为原型进行二声部的编创。如设计《音乐小屋》介入的多声部旋律材料就来自于歌曲本身第一句,Ⅱ声部用相同的音高节奏以轮唱的形式介入,抓住了前两句歌曲以“135”为主音的旋律特点,使两个声部合作之后不破坏歌曲本身的风格。3.2利用课堂乐器辅助介入多声部教学。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先用铃鼓、双响筒、木琴等打击乐器进行音高或节奏上的合作介入,使学生先破解节奏等一部分难点,再循序渐进地加入音高实现合唱。3.3设计律动“搞活”多声部教学。教师用拍手、跺脚、行走等律动让抽象的音符跳动起来,孩子在音乐的过程中玩,在玩的过程中享受音乐,令多声部教学变得有趣而接地气了。3.4从歌曲情绪风格的角度介入。从歌曲情绪风格角度介入,首先要考虑作品本身是否适合介入“多声教学”;其次考虑介入的途径是用乐器、律动还是直接歌唱。如《理发师》一课却比较适合乐器介入,用沙锤、响板、碰铃等不同音响效果的打击乐器来模仿不同理发工具发出的声响,课堂效果就比较生动。3.5从学生的情感需要介入。在歌唱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对某些歌曲表现出特别的热情和喜爱。

作者:陆洁瑾 单位:杭州萧山区大园小学

参考文献

第6篇:同一首歌教案范文

这是七年级(6)班的音乐课,又是上午第四节“饿肚子”课。我早早来到音乐教室等候。上课铃声响了,也许是前一节课拖堂,大部分学生姗姗来迟,教室里非常吵闹,我心中有了一些愤怒。5分钟后,学生到齐,但教室内叽叽喳喳仍旧不能安静。“老师,我累死了,你就让我们听听音乐休息一下吧。”一调皮男生喊道。“我肚子饿得都前胸贴后背了,唱歌也唱不动了。”“听听流行音乐吧,我喜欢听《荷塘月色》。”“周杰伦的《青花瓷》”……

面对混乱的课堂,我心中的怒火越来越旺,终于爆发。什么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完全抛弃,我走到讲台前什么话也不说,直接就打开了音响。“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随着优美的歌曲旋律,教室里居然越来越安静,学生浮躁的情绪得到了控制。而我也在音乐声中冷静下来。歌曲终了后,我要求同学们说说听后的感受。

男生A:“这首歌唱出了华夏游子对祖国母亲刻骨铭心的爱恋,我被这首歌所感动。”这位平时木讷不善言语的同学的这句话,让我大吃一惊,原来音乐真可以打开智商的大门啊。

男生B:“优美的旋律,激昂的歌词,让我联想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我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讲得太精彩了,教室里响起了掌声。同学们继续交流着音乐感受……(让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体,让课堂成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审美和展现音乐潜能的“舞台”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原则,这节课音乐欣赏部分,在学生的讨论中出现了精彩。)

师:谁能从音乐节奏、节拍方面说说感受。这时,课堂上有了冷场。我走向钢琴,把这首歌的乐曲又弹了一遍。

女生A:“我觉得音色优美动听,歌曲节奏明快,低、高音部分起伏不大,学唱教容易。”

师:“你能说出这首歌是什么节拍吗?”“应该是2/4拍吧。”

女生B:“一般节奏轻快的歌曲,如进行曲,都是2/4拍,而一些叙情缓慢的歌曲都是4/4拍,老师,我说的对吗?”女生红着脸说道。乐理知识的教学也就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下去了……

课堂后阶段,我用钢琴分别演奏不同节奏、节拍的曲目,让学生鉴赏音律节拍。同学们居然能通过联想形象地说出歌曲节奏、节拍的特点。2/4 ××|××|,这是青年人均匀走路的步伐声。4/4 ×-×-|×-×-|,这是爷爷、奶奶缓慢的步伐声。3/4 ×××|×××|,这是老爷爷、老奶奶拄着拐杖走路的声音。原来难以讲清、难以理解的乐理知识,都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解决。课堂上掌声阵阵,烘托出课堂的精彩。

【反思和顿悟】

本节课由于教师、学生受情绪影响,没有按原教案授课,出现了教学“意外”,但教学意外中却出现了教学机遇。教师适时地把握了契机,使音乐课堂教学回归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的新课改模式,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由教学“意外”取得教学“精彩”,其一,教师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事业心,音乐教师更需要有耐心和气度。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切不可错失良机。其二,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课中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因此,一个好的情境设计,能使学生记忆深刻,能使学生很快地融入课堂之中,使学生整堂课都在这个美丽的情境中学习。精彩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意外”生成的“精彩”正是运用歌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能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七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有明显变化,是对小学阶段的一次升华,同时,通过多次合理的音乐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了学生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并且能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爱好,还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和音乐审美素质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是永恒的课题,学生自主性学习也是音乐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本案例中,让学生说出音乐欣赏后的感受,交流了音乐作品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了审美体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自主性数学课堂活动的核心是让学生动起来,动手、动嘴、动脑。只有动起来,学生才能去思维,才能去探索,才能有所收获。本节课我充分运用钢琴等教具,采用多种教学法,如欣赏教学法、类比教学法、归纳总结法等,让学生用听觉对音乐直接感知,说出区分音乐表现手段中音高、时值、速度和声调等的差异,借以培养学生对音乐乐理知识的掌握能力。

第7篇:同一首歌教案范文

案例描述:这是一次新教师亮相课,教学内容为《英语(新目标)》七年级上册Unit 3 Section A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家庭成员的词组并学会介绍家人,分别由A、B、C三位教师执教。

一、“提问式”导入导出活力

案例1:变“老三篇”为“生活篇”

教师A在教学时,采用了“提问式”导入法,用以下问题导入新内容的学习:How are you? What is this?Can you spell it?学生对教师的问题应答自如,教师自然十分满意。然后急转直下,进入新课教学。

案例剖析:这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典型的“老三篇”式提问导入。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就学过的英语交际用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其初衷是好的,旨在着力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但是没有“导”出“活力”。问题在于:①“老三篇”式的提问缺乏新意,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活动的热情;②提问的内容与当天学习内容的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新内容的呈现会给学生带来“跳跃”的感觉;③同样的问题经常提,就成了“常规性”问题,太常规的问题不易引起学生思维的涌动。面对教师常规性“老三篇”式的提问,学生的“应答自如”,只是“机械”地“应对”而已,因为无须进行“思考”。这并不是真正的语言交流。

笔者认为,“导”要导出“活力”,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变“老三篇”为“生活篇”,即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可供师生进行交流的话题。例如,在学习主题为

“家庭成员”的单元前,不妨设计一个有关家庭的话题,如:拿出一张学生熟悉的全家福照片(比如《家有儿女》的剧照)问:What’s this? Do you know them?引导学生用英语谈论关于家庭成员的话题。这既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交流的机会,又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沟通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又有利于他们通过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二、“活动式”导入导出氛围

案例2:变“形式”为“内容”

教师B在教学时,采用了跟唱英语歌曲的方式导入,所选歌曲是北京奥运主题曲“You and Me”。学生和着优美的旋律轻轻哼唱,课堂里弥漫着一种浪漫的气氛。开始上课了,教师和学生以这首歌为话题用英语开始了交流,由此导入新课。

案例剖析:通过唱歌的方式创设浓郁的英语氛围,并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是不少教师常用的手段之一。但是这节课并没有导出与主题相吻合的“氛围”,其问题在于:歌曲所渲染的氛围与学习内容不匹配,这位教师只是简单“粘贴”了唱歌这一“单元格”,而缺乏相应的内容。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中,学生并不能较自然地进入到课文学习的良好状态之中,这样的“导入”也就没有达到“导出”氛围的目的。

要导出英语学习的氛围,必须要有与内容想匹配的形式。在这里,只要将歌曲换为“My Family”,氛围就会好得多。这首歌旋律优美、欢快,歌词比较简单,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容易模仿,也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去感受家庭的温暖。更难得的是,这首歌与课文主题相吻合,用它导入新课的学习能导出气氛,导出学习的情绪,导出学习活动的顺畅。

三、“铺垫式”导入导出实效

案例3:变“呆板”为“趣味”

教师C教学时先处理词汇,以扫除学习的障碍,即通过对词汇学习的检测与回顾导入新课。在本课中,教师C为了回顾并检测学生上一节课词汇学习的效果,和其他许多教师一样,先请学生用“Matching”的方式将单词和对应的英文释义连起来。

第8篇:同一首歌教案范文

(一)教材功能与学生学习的矛盾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材一般应具有三大功能:信息承载功能、结构呈现功能和学习指导功能。但是,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对学习指导功能的体现,还是很不到位的。教材的训练体系更多的是关注呈现了什么学习内容,确定了什么学习目标,而缺乏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目标的具体步骤。下面以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为例,首先介绍一下本教材的训练设置。本教材除了所选诗歌及必要的注释外,安排的“引导学习板块”主要是:品读与探讨、积累与应用。其中大多是就鉴赏的某一个步骤设置了练习题,如:

1、下面两句诗中,在流传的不同版本中出现了不同的用字,请结合你对诗中的情境和意象的理解,为它们选择最为妥帖的字,并说说理由。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句中的“只”字,有些版本作“望”,你觉得作“只”好还是“望”好?

2、赵嘏《长安晚秋》的景物描写层次感强,情景结合。诵读此诗,说说该诗是如何富有层次地写景的,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

3、现代词学家缪钺在《灵谿词说·论岳飞词》中有一首论词绝句:“将军佳作世争传,三十功名路八千。一种壮怀能蕴藉,请君细读《小重山》。”请比较《满江红》(怒发冲冠)和《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谈谈你对这首绝句的理解。

以上三题分别独立地从“炼字”“写景”“比较”等方面着眼,但其实在实际教学之中,老师们极少有时间把教材上的每道题来处理到位。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作答,教师没足够的时间讲解、梳理,导致很多题目变成了一个摆设。有时即使做了,也和做一道其它的诗歌鉴赏题没什么区别。

(二)教学任务与教学时间的矛盾

一般来说,《唐诗宋词选读》是在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用的。本学期,还要完成必修五全册,教学任务较重,更显时间紧迫。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一首首教下去,势必时间不够。其实,即使时间充足,这样教学的效果也不会令人满意。可以设想,学生这样学下来会留下如何的印象?必然是模糊的、碎片的,缺乏系统性,缺乏明晰性。而且从学生的学习感觉来看,这样一首首地重复,毫无兴趣甚至味同嚼蜡。而对于老师,尤其是第一次教本教材的老师,总觉得备课时间严重不足,有时忙得焦头烂额,顾此失彼。好不容易吃苦受累完成备课任务,学生还不买账——根本没兴趣听课。

为了尽可能解决以上在教学《唐诗宋词选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我们结合本校的总体研究方向(学校承担着“三案导学”方面的课题研究任务),从“学案”的角度做了一些尝试。

二.学案

(一)首先在学案中我们尽量提供具体的“学习指导”。包括确定适合的学习目标,通过系列练习题来体现学习重点,更重要的是预设学习路径,引导学习过程。下面以李白的《送友人》为例来说明。《送友人》标有“﹡”,即选教或自读的内容。所以我们在导学案中所设置的训练题目为:

1、正确(最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首联所写与题目“送”字有何联系?

3、从写景的角度赏析一下首联。(先“美译”再“赏析”,写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

4、结合第三联所用的手法,说说该联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参考注释及其它资料)

5、你认为这首送别诗与其它送别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小组探究,形成文字)

这样,学案对于学生学诗歌,尤其是学自读的诗歌,就起着一个“指挥棒”的作用,指挥同学如何思考,主要围绕什么来思考,按什么顺序思考。也起着一个“引领者”的作用,引领着学生在学习诗歌、鉴赏诗歌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拿到一首诗词时,不知该从什么角度思考问题。相信坚持下去,日积月累,学生总会有一些收获。这些收获甚至还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的讲解所能赋予的。

(二)其次,因为教材的“选诗”(相对于“选文”的提法)是相对分散的。尽管,编者是以时间顺序,以不同阶段的特征来组织诗作的。如“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再如“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但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这样的顺序实施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也就是说,要想把编者的意图转化为教学的事实,其难度比想象中要大得多。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学案,在教材的总体框架下,细化角度,灵活整合,来实施教学。

1、比如,可把李白的《送友人》和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组合在一起。两首诗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有时如果选好角度,就能让学生通过这个契合点,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我们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思考题:两首诗中分别体现出了对友人什么样的情感?

【说明】《寄扬州韩绰判官》①思念:杜牧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时,与韩绰是同僚,别后却是山水遥遥。秋已将尽,作者借问江南俱已凋零的草木是否还记得当年别离的时日。廿四桥上,没有明月,只有月影;没有人声,只有箫声。《唐诗三百首》中说此诗“表现了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

②调侃:杜牧还借“弄玉吹箫”的典故以询问别后韩绰的风流韵事。《绿窗新语》中说春秋时秦国人萧史善于吹箫。箫声能招引孔雀、白鹤纷纷前来。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仰慕萧史,秦穆公就将她许配给萧史。时逾千年,这首虽微有调侃之意的诗歌,却终成绝唱。

《送友人》(略)

当然,通过“学案”的形式也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学习、鉴赏之中必不可少的资料,以帮助学生思考、比较。

2、学生基于自身的基础,在学习诗歌时有时需要一个非常简单而清晰的线索。比如常见的“题材分类法”就会给他们一个明晰的认识。鉴于此,我们通过“学案”的形式也会从这个角度对教材进行一下重新的编排。如我们组合了“咏物板块”,其中包括《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驿外断桥边》等。给学生提供这类诗歌的总体特征,使他们有个宏观的看法。此外还有“怀古”“贬谪”“送别”等板块。再比如我们还会以“词牌分类法”组合一个个小的板块。比如我们编排了“蝶恋花”专题、“满江红”专题、“如梦令”专题、“踏莎行”专题等等。并采取了较为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选修课”的特点,比如“满江红”板块的词,我们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朗诵”。先了解词人、词作、情感,然后听名家的朗诵(或者吟唱),如濮存昕朗诵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学生就非常喜欢,也深受感动。本来有些同学还不好意思开口朗诵,有些难为情。听了之后,大家跃跃欲试,克服了羞怯,增强了勇气,也更好地接近了词人要表达的境界。

另外,在同学提议下,大家分工整理有关词牌的知识,开阔大家的视野。

《雨霖铃》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如《明皇杂录》里写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也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后世作《雨霖铃》之人颇多,以柳永最为著名。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词本身的感情,再读柳永的词就会多了一层感性认识。

总之,这样的教学比老师传统的讲授给同学们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关键是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度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和强化,自然也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学习诗词的兴趣。

3、当然,为了教学的需要,有时在重新编排之时,也会对原教材进行一些增删。比如在讲苏轼的作品时,为了更好地衔接初、高中的作品,我们在“教学案”中先复习了初中的作品,因为毕竟初中学过的诗词学生大多已经淡忘了。如《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水调歌头明·明月几时有》等。而且不单单是巩固作品本身,我们也会精心设置“复习思考题”,拟定“复习步骤”,从而既复习了原先学过的诗词,又成为学习新的诗歌的切入点,一举两得。

三.反思

《唐诗宋词选读》作为选修教材目前有几种不太合适的教学现象。比如:

1、“选修:必修式教学”(当必修课一样,来不厌其烦地研读,不分主次,不分详略,导致教学“少慢费差”而不是“多快好省”);

2、“选修:题目式教学”(把诗歌纯当做题的素材,按照考试的模式,每首诗歌配几道题目,一作一讲,甚至只是对一下答案,就万事大吉);

3、“选修:放羊式教学”(既然是选修,反正不直接影响分数,任由学生完全凭着兴趣随便看一看,背一背)等等,不一而足。

第9篇:同一首歌教案范文

《2012年浙江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规定诗歌鉴赏考察的内容是: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内容的评价。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从往年高考该题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诗歌鉴赏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比较难的一个考点。我所任教的学校是温州市“三类”普通高中。学生底子薄,多数学生读不懂诗歌或仅限于对诗歌的一知半解。学习主动性差,不愿意去深入探究题目,答题没有思路,盲目作答。针对上述情况,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复习训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解题能力,成为摆在我们这一类学校高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堂实践

我任教两个班级,在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这一课题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一的基本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给学生印发有关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的一些常识。

2.考题回顾。出示幻灯回顾浙江省近三年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点的题目。2011浙江卷第22题: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2010浙江卷第22题: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2009浙江卷第23题: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4分)我总结该考点的基本情况,点明基本的提问方式。

3.真题回放。出示幻灯展示2010年浙江卷诗歌鉴赏题王安石的《定林》及第22题的题目,首先以我自己对诗歌的解读去引领课堂,然后幻灯出示第22题的参考答应,进而由对答案的分析为学生总结出回答诗歌表达技巧类的题目的答题基本思路——明技巧、说内容、表效果。

4.真题演练。以2009年浙江高考卷王旭的《踏莎行雪中看梅花》第23题和2011年瑞安中学期末卷叶燮《客发笤溪》第21题为课堂教学效果反馈题,让学生在课堂作答。学生作答完毕后,我出示答案,让学生校对答案。布置作业,课堂结束。

教学方式二的基本教学步骤:

1.2与方式一相差无几。

3.真题回放。出示幻灯展示2010年浙江卷诗歌鉴赏题王安石的《定林》及第22题的题目,给学生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自行答题,同时让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现场展示其答案。接着让学生给黑板上的答案打分并说出赋分的理由。然后幻灯出示第22题的参考答应以及赋分情况,让学生结合赋分情况试着去总结答题的基本思路。最后我稍加引导,由学生自行去提炼回答诗歌表达技巧类的题目的答题基本思路——明技巧、说内容、表效果。

4.真题演练。与教学方式一不同之处在于,学生答完题目后,我增加了一个同桌相互评分的环节,并选择两份答题相对规范赋分相对客观的答案当堂进行宣读和点评。布置作业,结束课堂。

三、课堂总结

1.相同之处:(1)教学目标相同。都把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作为本课唯一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明确,切入点小,课堂针对性强。(2)教学重点相同。都把回答表达技巧类试题的答题模式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课堂的分析明确了诗歌表达技巧类的题目的答题基本思路——明技巧、说内容、表效果。(3)教学难点相同。懂得诗歌表达技巧鉴赏试题的赋分方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若能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就不仅仅是停留在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4)教学环节相同。两种教学方式都围绕着“课前准备、考题回顾、真题回放、真题演练”这一教学流程进行,教学的思路清晰。

2.不同之处:(1)课堂的主体不同。教学方式一重在老师的讲解,作为老师的我是课堂的绝对主体,我的任务是不断地给予,学生的任务是充分地接受。与教学方式一相比较而言,答题的基本思路是让学生通过试题的参考答案自行去概括,而身为老师的我只是略加点拨,规范表述而已。(2)教学效果迥异。教学方式一的教学,对学生真正能理解多少,学生解答这类题目的难点在哪里,我知之甚少。而教学方式二由于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并且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他的解题答案,同时通过对其他学生的课堂巡视,我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答题情况,教学的针对性就比较强,知道了学生答题的误区主要在哪些方面。

四、教学反思

1.从学情出发,以学生为本,是有诗歌鉴赏复习有效性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关注学情,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帮助学生在诗歌鉴赏的实践中掌握解题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就要以学情为基础,要分析班级学生的学习程度,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答题能力是教学的起点,只有通过了解学生已有的能力去确定复习的目标,才能使高三的复习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省时高效。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