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泰坦尼克经典台词范文

泰坦尼克经典台词精选(九篇)

泰坦尼克经典台词

第1篇:泰坦尼克经典台词范文

[关键词] 《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英国;美国

“泰坦尼克号”(RMS Titanic)是20世纪初最著名、最豪华的客轮,它于1912年4月在其处女航中撞冰山后沉没,成为和平时期死伤人数最惨重的一次海难。在“泰坦尼克号”诞生之时,它代表着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梦想达到巅峰状态,也象征着世界科技力量的前进和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自己已有掌握世界的强大力量。而随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又向人类展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也成为艺术创作灵感源泉,这艘号称“永不沉没的轮船”带着人们各种各样的猜想和期待,在艺术作品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

导演罗伊·沃德·贝克拍摄于1958年的英国影片《冰海沉船》(A Night to Remember)是根据美国著名“泰坦尼克号”历史研究专家沃尔特·劳德(Walter Lord)的名著《刻骨铭心的夜晚》(1955)改编而成,故事从“泰坦尼克号”起航时讲起,真实再现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完整过程。1998年,美国好莱坞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从“泰坦尼克号”的海底残骸获得灵感,花费巨资翻拍了这部英国旧片,将一段航海传奇演化成令人柔肠百结的爱情故事《泰坦尼克号》。二者的故事背景都是取材于1912年的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在首航中撞冰山沉没这一工业文明史上的悲剧,而两部影片又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科技条件下,以不同的叙事手法演绎出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2012年,是“泰坦尼克号”沉没一百周年,将英国影片 《冰海沉船》与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加以比较,可以看出两部相同题材的影片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别,也可以感受到两部影片不同的艺术魅力。

一、一部写事一部写人

叙事性艺术作品一般分为两大类型,即写人的和写事的。写事的作品重在展示事件的全过程,从事件的开端到结尾呈线性结构,按时间、空间的分布顺次叙述,直到展示出整个事件的全貌。写人的作品则重在塑造人物性格,重在通过情节的推移和真实的细节来展示人物性格及其成长的过程。从这个标准来看,英国影片《冰海沉船》与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恰恰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型,即《冰海沉船》属于写事一类,《泰坦尼克号》属于写人一类。《冰海沉船》本着叙事型影片的基本叙事模式,从巨轮起航前的准备工作到撞冰山沉没,展现出这一重大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完整地再现了“泰坦尼克号”巨轮撞冰山沉没的整个过程。《冰海沉船》里没有设置主要人物,更不需要表现某个人物的成长过程和性格品质,《冰海沉船》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整个事件的完整性上,再现这场悲剧的整个场景成了该影片的着重点。

而《泰坦尼克号》则本着写人的叙事特征,一开始就推出了本剧的男女主人公杰克与露丝,并把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放置在了全剧的中心位置,整个沉船事件是作为故事的另一条线索,也可以看成是整个爱情故事的大背景而存在的。这段美丽而另类的爱情故事因“泰坦尼克号”的起航开始,也随着“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而完结,沉船事件成了展示男主人公杰克放荡不羁性格的平台,也成了展示女主人公露丝敢于冲破传统的等级观念、勇敢追求自己真爱的契机。于是一场旷世奇情在“泰坦尼克号”这个特定的空间里发生了,并以沉船式的悲壮结局和杰克的生命代价换来了爱情的永恒。因此,在叙事手法上,《泰坦尼克号》可以看成是把《冰海沉船》里最后一个章节里的细节放大,在某些普通人物身上增添了更多的细节而使之从群体中一跃而出,有了完整的性格和故事,成为《泰坦尼克号》中的主要人物。

二、一部是历史剧一部是爱情剧

再从剧本的题材上来划分,《冰海沉船》与《泰坦尼克号》虽然取材于同一历史事件,但其创作特点已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一部是描写历史事件的历史剧,一部是展示浪漫爱情的爱情片。在《冰海沉船》里面,导演罗伊·贝克遵循着历史事件的原貌,重在表现造成“泰坦尼克号”沉船的原因、“泰坦尼克号”沉船时的众生相和沉船后的情景,严格按照事件发展的时空叙事,强调的是影片的纪实性和还原历史的功能。《冰海沉船》的故事结构基本分为三个版块:从巨轮准备下海到各种不同身份的乘客与船员上船,到船上欢乐而舒服的生活,再到沉船的场面及获救情景,其所表现出的灾难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是《冰海沉船》所追求的艺术效果,灾难的真实描绘使其成为经典的元素。为了真实,《冰海沉船》在开头借两位乘客之口说出市民对“泰坦尼克号”的评价为“祖国的成就”“进步的象征”“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象征”。片中对“泰坦尼克号”的装备也有详细的描写,比如头等舱使用的奥托公司的香皂和卫生用品,食品里有大量的鱼子酱和青莓果子酱等,还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表现“泰坦尼克号”上的报务员的工作,以表现“泰坦尼克号”上乘客们的私人生活的豪华,以及最终因为发报员的失误而造成的重大损失。《冰海沉船》的叙述手法保持了欧洲电影文学的侧重于社会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传统,导演罗伊·贝克会将镜头对准英国社会各层次的人物,“泰坦尼克号”上各种群体、各阶层的生存状态,像是一幅英国社会的全景扫描图,也反映出英国文学中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和表现下层民众生存的风格。这种写实的风格虽然没有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那样浪漫和传奇,却有着真实的感人力量。

《泰坦尼克号》中,虽然也有大量的叙述表现沉船的历史事实,但其重点明显放在了杰克与露丝的爱情上。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显然站在人性、人道的立场上安排了露丝和杰克在这艘巨轮上的邂逅和相爱,这是一种淡化了阶级差别、满足大众心理需求的公主与贫儿式的爱情模式,是一个现代版的公主下嫁的故事。作为上流社会成员的露丝,内心抗拒自己贵族身份,一心要冲破母亲和未婚夫的压制而与末等舱的“下等人”杰克相爱,这种“自降身价”式的爱情充满传奇色彩,也是最大限度地争取到文化消费中认同感的常用手法。因此,《泰坦尼克号》所展示的贵族女子与下等贫民之间的爱情故事一下子就抓住了消费者的心,再加上《泰坦尼克号》里多处悬念的设置,如蓝宝石海洋之心的时隐时现,沉船遗物的一件件出现和老年露丝与青年露丝之间的、新船与沉船之间的情景交叉替换,这种新奇的手法使美国的《泰坦尼克号》比英国的《冰海沉船》更吸引观众的眼球,也就具有更强大的消费功能。

三、一部是单线索叙事一部是双线索叙事

在叙事线索上,《冰海沉船》本着英国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的是最本色的线性叙事的方法,即根据时间的顺序,从事件开头说起,一直说到事件的结束,基本是单线索叙事。《冰海沉船》用平静舒缓的笔法讲述故事,行云流水般地叙述着往事。虽然在叙事的过程中,也用时空平移的手法同时叙述了相邻船只上的情景,但这些情节在整部影片的叙事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并不影响整个事件的顺叙结构。

虽然是单线索叙事,但并不妨碍《冰海沉船》涉及众多的人物,展现出复杂的故事场景。很显然,《冰海沉船》中很注重叙事中点与面的组合,导演既关注着整个事件过程的完整,又没有处于整个事件中的众多人物平板重复,而是使之个个鲜活,哪怕是一闪而过的人物,也让人过目难忘。如在沉船关头一直沉着演奏乐队成员,一直在指挥着乘客撤离的二副和全体船员,一直坚守在锅炉间里的工人,还有在最后关头都在镇静地打牌的贵族男子们,都充分地表现出英国上等社会的绅士风范。带着三个孩子的青年父亲罗伯特,更是乘客里绅士风度的典范,他在沉船的关头与妻儿的冷静告别以及平静地注视着妻儿坐在小艇上降落海面的情景,表现出一种沉静和坚如磐石的力量。而带领着大家突破对下层舱封锁的小伙子,则是下等平民的代表,他在关键时刻的机智和果断,展现的是平民阶层的勇敢、智慧和对抗等级观念的勇气。因此《冰海沉船》影片在叙事时以点带面,既有整体的真实感,又有细节上的典型性,点与面结合的效果使得故事不呆板、不累赘,没有因为冗长的叙事而拖垮了整个故事,表现出剧本作者的文学功力和把握故事进程的能力。所以有专家评论云:“影片(指《冰海沉船》)看起来规整、平衡,叙事不偏不倚且面面俱到,完全可以归类于巴赞定义的 ‘经典好莱坞电影’的范畴:‘得体、均衡、形式和谐、尊重传统、模仿、不出风头、技术和冷静控制观众反应的观念。’”

与英国严谨沉稳的《冰海沉船》一片相比,浪漫的美国《泰坦尼克号》一片采用了多线索叙事的方法。故事以寻宝者打捞“泰坦尼克号”上的遗物开始,以一张保险柜里的陈年画像为线索,延展开现代生活里的人物与线索,营造着激情、紧张、意外与惊心动魄的氛围。坐在电视机前的老年露丝是现实故事的主诉者,在她的回忆中,破旧的海底沉船与数十年前崭新的大船画面重合,时空交错,两条线索纠缠在了一起。《泰坦尼克号》以倒叙的方式展开露丝和杰克的爱情,又在爱情场景中交织着沉船的悲壮与传奇。故事在两个时空从容穿梭,以老年露丝讲述的传奇故事为顺叙,又以杰克与露丝的爱情为倒叙,两条线索之间既没有时空的割裂感,又有效地带动了观众的好奇心。正如北京影视专家张红叶所评论的那样:“这样精妙的转换方式使得幻化前青春貌美的年轻露丝与幻化后满脸皱纹的老年露丝产生强烈对比,同时昔日充满浪漫激情的豪华巨轮也在瞬间变成了今日沉睡海底的腐朽残骸,几十年的岁月被浓缩进了几秒钟的幻化之中,给人强烈的光阴流逝、时过境迁的沧桑感。”

当然,《泰坦尼克号》并没有完全抛开《冰海沉船》里的人物和情节,《泰坦尼克号》在合理吸收《冰海沉船》故事情节的前提下又进行有效的、更加丰富的情节扩展,吸取了前者对社会贫富差异、阶级意识的细节描述,在更加细腻的笔触下进行人性、阶级性的刻画,使影片增添了世俗化和商业化的元素。如对《冰海沉船》里得意洋洋的金矿主妻子的形象进行展开,换型为《泰坦尼克号》中的热情、豪爽、乐于助人的女暴发户。如对《冰海沉船》里轮船的设计者安德鲁的描写,保留他冷峻、绅士的一面,又增加了他坚毅勇敢、对事业忠诚和人性化的一面。可以说《冰海沉船》里的人物原型到了《泰坦尼克号》里,才真正成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综上所述,除了可以看到两部影片在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上的巨大差异之外,两部影片还体现着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欧洲文艺思想的演进,反映出电影艺术从现实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的文化交接,以及后现代思潮对电影创作者的深刻影响。在“泰坦尼克号”这个题材上,英国人的绅士般的严谨和美国人骑士般的浪漫相互碰撞与融合,充分展现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质,最终在相同的历史土壤中,绽放出不同的银幕奇葩。

[参考文献]

[1] 齐星.泰坦尼克号大写真[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

[2]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 周文萍.好莱坞: 经典的奥秘[M].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第2篇:泰坦尼克经典台词范文

从4月10日凌晨在中国上映起,《泰坦尼克号》首日全国票房突破了7300万,2天过亿。首日全国放映1.6万余场,超过150万人去看了这部电影。这个纪录超过了《碟中谍4》和《功夫熊猫2》,也刷新了20世纪福克斯公司在中国内地发行的所有影片首日票房的新纪录。时光网和豆瓣上分别打出了8.9和9.5这样的高分,按照这个趋势,外界预期的5亿票房似乎也不在话下。

廖旭翎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心情大概轻松复杂皆有之。他是20世纪福克斯中国公司的市场总监。当初在接到这个市场策划的时候,还真让他犯过难。这样一部剧情完全没有改变的片子,甚至连那些穿帮镜头都原封不动,还能开发哪些思路?而14年前,2D版《泰坦尼克号》已经在中国创下了3.6亿的票房神话。

3D本来是那个理所当然的卖点。20世纪福克斯专门拍摄了一段幕后花絮,记录卡梅隆的拍片过程。突出了卡神为了完成最完美的3D效果,不惜花费重金,利用三维特效重新绘制了部分镜头,与300位工程师奋战60多周。“之前有过一些仓促赶制的2D转3D的电影,都 不是很成功,我们必须要与它们加以区别。”廖旭翎说道。卡梅隆本人就是3D的最好代言。他还专门为中国影迷录了一段视频,承诺“视觉上会有震撼效果”,不仅灾难场面,连那些感人的情节,也可以通过3D让人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但事实最终证明,除了字幕和深海气泡,3D效果可以略过不提。在情人节和伦敦首映礼上配合海外发行做的前期宣传,也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北美本土市场也对这部片子缺乏热情。“3D不能作为主打了,我们要激发中国观众对电影的情感共鸣。这部电影对很多人来说,是他们接触的第一部海外大片,对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意义,大家一起来怀旧,会是个不错的主意。”廖旭翎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所以你可能就看到了那个“14年前,那个陪你看这部电影的人,是否还在你身边?2012你将牵着谁的手一起重温经典?”20世纪福克斯在新浪建了3D《泰坦尼克号》的官方微博,这是它们的宣传口号。热门话题很快在人群中传播起来。一些明星也参与讨论,在微博上忆苦思甜。于是,全民自发加入,成为《泰坦尼克号》的义务宣传员了。

这早在廖旭翎的预料之中。在打出怀旧牌之前,他曾经调研过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反应,其中观众年龄的跨度从13岁到50多岁。而微博用户把这部电影与自己的青春回忆联系在一起的居多,也是因为1970年代后期、1980年代出生的这群人正好在那段时间看了第一部好莱坞大片。

如果廖旭翎什么都不做,可能《泰坦尼克号》在中国的特殊历史背景也能让这次3D版本获得不小的市场反应。但明星产品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营销,反之,把像《泰坦尼克号》这样声名在外的产品营销出去,并不比任何新产品的营销来得简单。

《泰坦尼克号》对“70后”、“80后”来说的确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不仅是好莱坞的大场面、大制作给人造成的感官冲击,还是这种“爱情神话”第一次制造的公众话题效应。无论你是否喜欢这部电影,1997年那种街头巷尾的议论你都不可能不记得,当然,还有那首《我心永恒》。

用户的力量被广泛发挥的时候,总会有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有一段《泰坦尼克号》泪奔版MV在网上疯传,在这段网友自发的创作中,杰克和露丝在片中没有生死离别,而是白头到老。新的话题又酝酿起来,那当年的杰克和露丝现在怎样了呢?莱昂纳多和温 斯莱特今夕的对比图被大肆传播,还有温斯莱特接受媒体采访时的惊呼:“我们真的很不一样了,他胖了,我瘦 了。”

还有对“裸戏被删”的讨论。廖旭翎记得,4月6日一次大范围的媒体看片会结束之后,各家媒体就开始炒作裸戏被删。“如果要找两部片子之间有什么不同的话,这确实是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廖旭翎说。各种嘲讽和戏弄蜂拥而至,焦点集中在那段原本也只不过一闪而过的镜头,一些人开始怀疑影片删减幅度更多,而看过的观众则在网上“辟谣”,表明删节的戏份其实微不足道。

但这些都比不过那个“广电总局”的回应。这并不是20世纪福克斯宣传的一部分,事实上,这是一个网友在微博上的一条微博:“考虑到3D电影的特殊性,我们担心播放此片段时观众会伸手去摸,打到前排观众的头,造成纠纷。出于建设精神文明社会的考虑,我们决定删除此片段。”但此微博被一再转发的时候,原本后面带着的“假新闻”字样却消失了─这条假消息先后经历了国内媒体、《卫报》、CNN等国外媒体的一路传播,直至最后卡梅隆自己作出了回应。

在这些讨论蔓延开来的时候,如果你再在电子商务网站上看到关于《泰坦尼克号》衍生产品的宣传,你多少会觉得这部电影的宣传无处不在。淘宝网上搜索“泰坦尼克号”你会发现,相关的搜索结果多达4000多个。很多衍生品都打出了“3D”的噱头,比如3D立体泰坦尼克号模型、3D雕刻沉船打捞木盒等。

今年原本就是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京东商城主打的是那颗“海洋之星”,推出珠宝首饰抢购活动。旅行社也推出一系列活动,4月10日,一艘载有440名乘客的泰坦尼克号纪念邮轮将在英国故地重游。

所有这些营销项目里,获得官方授权的产品只有两个,一个是推出了一套限量版经典款式的显示器品牌,另一个是与南京一家银楼合作,推出泰坦尼克号百年对戒。廖旭翎强调:“《泰坦尼克号》的气质和《功夫熊猫》这样的电影肯定不一样,主打是女性,而且定位应该更高端。我们在授权商的选择上会谨慎一些。”但这部电影的衍生品市场显然要比他想的丰富得多。

对于廖旭翎来说,未来在衍生品市场还有很大潜力,尤其是在怀旧元素刺激下引发的购买欲被格外地看好。但那些口口相传的话题效应,则多少在他的意料之外。

另一个做口碑营销的明星产品

你可能记得那个2011年年末就被各大网站报道的光场相机Lytro。Lytro因为其先拍照后对焦的特性而被誉为“最具颠覆意义的相机”。科技博客们早就报道过它的试用体验,还附加使用场景视频。但当这款399美元的相机正式上市的时候,如何利用人们的心理预期,就成了营销的关键。

和3D版《泰坦尼克号》类似,Lytro想把大街上的每一个人都变成自己的推销员。它们了一个特殊的官方网站,在上面你可以像试用Lytro一样调整网站里那些照片的焦点。当你把鼠标挪到你想要对焦的位置,点击一下,你就会看到图片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而通过若干次焦点变换,你就会看到场景相同而气氛完全不一样的照片。

第3篇:泰坦尼克经典台词范文

[关键词] 《红与黑》;《泰坦尼克号》;悲剧;相似性;相异性

《红与黑》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小说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代为背景,以平民知识分子于连与贵族资产阶级上层社会顽强曲折的斗争为主线,描写了他近乎疯狂的个人奋斗历程。《泰坦尼克号》是1997年摄制而成的好莱坞电影巨献,获得了11项奥斯卡大奖。影片以1912年世界超级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为背景,讲述了男主人公杰克在船上邂逅了少女露丝,两人出于对贵族秩序和资本社会虚伪本性的共同反叛而坠入爱河,最终与泰坦尼克号一起沉没于冰冷的海水中,演绎出一曲催人泪下的爱情绝唱。

于连和杰克都是悲剧故事中的主角,两人有着异曲同工的经历和共同的时代烙印,也有着全然不同的悲剧成因与价值意义。透过于连和杰克悲剧的比较,或许可以让我们得以窥见人性挣扎与超越的过程。

一、悲剧的含义与审美价值

悲剧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美学范畴,通常表现的是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实现愿望,以主人公的失败或者死亡而告终。恩格斯揭示了悲剧的社会根源:悲剧的出现是由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1]。在悲剧中,主人公从事的事业往往是符合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或者他们身上具有某种正面素质,他们的要求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进步力量和邪恶势力相差悬殊,暂时不相匹敌,因而遭到了失败或者毁灭。

悲剧的价值在于它独特的审美效果。鲁迅说:“悲剧就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为悲剧主人公代表的往往是进步正义的事业,所以他们的失败或毁灭常常能引起读者在经历、心灵、情感上的共鸣,引发对邪恶势力的愤恨和对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同情与怜悯,激起读者对崇高理想的向往。悲剧蕴含着严肃、庄重、崇高、壮烈等内容,能使人在悲痛中奋发振作,得到情感的满足和心灵的畅快,使心灵得到陶冶、净化和升华,从而获得难以言传的审美。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没有一种诗像悲剧这样强烈地控制着我们的灵魂,以如此不可抗拒的魅力,使我们心向神往,给我们如此高尚的享受。”[2]悲剧的艺术魅力和美感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欣赏悲剧是人类共同的审美心理。

二、于连和杰克悲剧的相似性

(一)小人物:出身背景相似

于连和杰克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于连出生在小城维立叶尔郊区的一个锯木厂家庭。他幼时身材瘦弱,常遭父兄打骂和奚落,并常常受到社会的歧视。杰克15岁时就父母双亡了,四处为家,随遇而安,靠打工赚钱。

于连和杰克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极为相似。《红与黑》副题是“一八三零年纪事”,表明于连生活在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9世纪初叶的法国各种严酷的专制统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共存,到处充斥着猜疑和欺骗,社会风气荒谬而沉闷。《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发生在1912年,此时正值垄断资本主义疯狂积聚社会财富的时期,旧有的贵族等级观念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杰克生活在一个被金钱与血统双重挤压的时代里。

(二)女人缘:人物经历相似

18岁时,于连到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家中担任家庭教师。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于连以追求市长夫人的方式来报复市长,最终获得了德・瑞那夫人的好感。他与市长夫人的关系暴露后,被迫来到巴黎。于连因聪明和善于谄媚,得到了极端保皇党领袖木尔侯爵的器重,又以渊博的学识和优雅的气质,赢得了侯爵女儿玛特儿小姐的爱慕,抓住了实现野心的跳板。

杰克靠在码头上的一场赢到了乘坐泰坦尼克号的船票。在船上杰克拯救了不愿嫁给虚伪卑鄙的未婚夫卡尔而打算投海自尽的露丝,两个年轻人由此相识。为排解露丝心中的忧愁,杰克带着她不断发现生活的快乐。后来“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发生了惨绝人寰的悲剧。杰克把生存的机会留给了露丝,自己则沉入了海底。

(三)叛逆性:个性特点相似

于连虽然出身卑微,但他聪明好学,意志坚强,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飞黄腾达。残酷的现实击碎了于连的梦想,致使自视甚高的于连隐藏着的仇恨心理爆发出来。即使对于爱情这样的人类最纯真的情感,于连也仅仅把它看成是对上流社会的报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于连对世俗社会的反抗和叛逆。

杰克居无定所,四处流浪,但他同情底层民众,对上层社会充满了鄙视和不屑。当他和露丝相遇后,杰克平民式的自由和快乐深深地吸引了露丝。在卡尔追杀自己时,杰克毫无惧色,带着露丝在泰坦尼克号上到处躲避,用他的执著对抗着眼中只有金钱和等级的卡尔所代表的上层社会。杰克不羁的、高傲的灵魂是对那个冰山一样触目惊心的时代的反叛。

三、于连和杰克悲剧的相异性

(一)悲剧类型不同

根据悲剧所涉及范围的不同,可以把悲剧分为四种类型:表现各派力量之间正面冲突的英雄悲剧;表现家庭复杂的伦理关系及爱情悲欢的家庭悲剧;表现渺小的底层民众和庞大社会之间冲突的小人物悲剧;难以逾越的客观规律与社会法则造成的命运悲剧。

于连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于连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代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他野心勃勃却四处碰壁,激发了于连发自内心深处的坚决抗争。但在那个扼杀一切生机的复辟时代,他只能扮演一个逆叛者的悲惨角色,成了与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他憎恶教会的虚伪卑鄙,蔑视贵族的权威,对资产阶级的污秽财富十分鄙夷。于是他对复辟社会进行了报复性的绝望的反抗。由于孤军奋战,缺少明确的政治理想和目标,所以于连必然遭到失败,最终走上了断头台。难以逾越的社会法则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限定,决定了于连的悲剧只能是不断挑战风车的堂吉珂德式的悲剧。

杰克的悲剧则带有史诗般的英雄悲剧色彩。英雄悲剧中的主人公常常具有崇高的品质,肩负着不同寻常的使命,充盈着殒身不恤的精神追求。杰克心地善良,追求崇高,勇救跳海自尽的露丝,和露丝一起反抗虚伪的贵族意识和资本主义金钱价值观念,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对露丝的心灵救赎。《圣经》中圣徒约翰用河水为基督进行了洗礼,将救世主带到了人间;而杰克用冰冷的海水和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露丝进行了一次心灵洗礼。由此看来,杰克的悲剧应当属于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悲剧。

(二)悲剧成因不同

从人物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上看,性格、命运和社会因素对具体悲剧的影响程度是各不相同的。

在于连的悲剧中,性格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于连卑贱的出身使他常常受到社会的歧视,这使得于连形成了敏感、怀疑、脆弱而又坚韧的性格。他时刻牢记着自己与上层社会之间的巨大落差,对生活持以怀疑的态度,用他那异常敏锐的目光审视周围的一切,用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来武装和鼓舞自己,为维护自己的个性而与整个社会作战。人们常说“性格即命运”,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就决定了什么样的命运。于连脆如薄纸而又坚如钢针的性格,在如铁幕般笼罩着的时代面前最终败下阵来。

在杰克的悲剧产生上,社会因素占据了上风。造成露丝和杰克两人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因为撞上冰山这场灾难,更多的是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之所以撞上冰山,是因为建造者基于工业革命时代技术至上的过分自信和驾驶者想要登上报纸头条的虚荣心而致使巨轮全速行驶的结果,可以说,杰克悲剧投射出的是20世纪初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时代缩影。再从社会观念的角度来看,这艘豪华游轮上到处洋溢着高傲的贵族气息和虚伪的资本价值观念。杰克遭受卡尔的追杀是传统观念对自由追求的挤压,杰克把生之希望留给露丝,自己却甘愿被冻死的结局正是优雅的中世纪骑士风度的延续。

(三)悲剧启示不同

悲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一个悲剧人物,“个体的悲剧性超载范围愈宽,所挑起的矛盾冲突的冲击波就愈强,悲剧性的抗争就愈显得惊心动魄,审美价值就愈充分。”[3]虽然于连和杰克的悲剧同样令人心旌摇荡,但二者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却是不同的。

于连的悲剧展现的是私欲对人性的侵蚀。由于生命没有了价值根基,灵魂无所归依,因此于连的人生危机四伏。于连经常痛苦地徘徊在自尊与自卑、正直与虚伪、反抗与妥协、约束与放纵的内心矛盾之中。自我价值实现的巨大动力,驱使于连内心深处潜藏的仇恨与野心暴露无遗。“他将出人头地作为自己的目标,但他越是接近这个目标,就越是远离做人的标准,于连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迷惘。”[4]今天处于物质时代的人们依然面临着种种诱惑,实现自我价值是很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的终极追求。而一旦没有了精神信仰的支撑,人就会贩卖自己的灵魂,沦为纯粹的物质奴隶。于连的追求、奋斗和失败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始终要坚守人格尊严和基本人性。

杰克的悲剧赋予我们更多的是崇高感。艰苦的生存环境造就了杰克坚强的性格,他虽然不名一文,但他不乏底层民众所独有的纯真与博爱,而这些优良品质奠定了他的价值观基础。在认识露丝之后,杰克并没有产生通过她跻身上流社会的企图,和露丝的交往仅仅是因为对自由境界的追求。特别是沉船之后杰克把生存的希望留给了露丝,杰克高尚的灵魂永远留在了海底,也深深地烙在了人们的心上。《泰坦尼克号》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说:“我拍摄这部电影的目的不单在于表现这艘声名狼藉的船的戏剧性毁灭,更是要揭示人类在黑暗中的信心和勇气,颂扬人类精神的无限潜力以及揭露人类的丑恶一面。”[5]文学具有三大永恒主题,即战争、爱情和死亡。《泰坦尼克号》把爱情放置于死亡的特殊环境进行考验,让观众透过爱情看到了人性的崇高。杰克以生命为代价捍卫爱情的神圣,唤醒了人们对爱情的超价值思考,激荡出人性的终极关怀。

如果说于连还在个人主义的人性漩涡中苦苦挣扎的话,杰克已使人性的善良超越了世俗的羁绊而几臻完美。于连和杰克的悲剧在时刻拷问着我们那颗徘徊在利己与利他边缘的灵魂,烛照着我们内心深处某个深邃阴暗的角落,告诫我们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植根于崇高的精神台地,否则就会迷失在追求纯粹个人价值的泥沼之中。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6-347.

[2] [俄]别林斯基.美学・诗的分类[J].古典文艺理论译丛,1962(03).

[3] 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9.

[4] 李江山.与经典对话――关于《红与黑》文本解读中的象征寓意[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

第4篇:泰坦尼克经典台词范文

《泰坦尼克号》影片所表现的爱情,没有贫富差距限制,看重一见钟情,渴望瞬间燃烧,这是放之全球而皆准的爱情普世价值,当然中国观众也乐得接受,在别人痛痛快快的爱情中过一把瘾。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泰坦尼克号电影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泰坦尼克号电影观后感范文1周一下午,班主任安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泰坦尼克号》。

那是1912年泰坦尼克号豪华邮轮,从英国的南安普顿出发驶往美国纽约,在其处女地启航时触礁冰山而沉没的凄美故事。主人公杰克和露丝在豪华邮轮上相遇,他们两个人深深爱上了对方。

豪华邮轮撞上了一座海面上的冰山,邮轮进水,船长让老弱妇孺先上救生艇,其余人只得等待死亡,感人的故事油然而生。在邮轮上几乎没有几个人跟随船长上救生艇;在无奈之下,船长命令当时世界第一首富上救生艇时,他却领着他的狗走到船头默默地等死;一位妇女已经坐在救生艇,但又为带着孩子的母亲让出了位置,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大家在最后的时刻,都在说:我爱你,我爱你!

生死只在一霎之间时,杰克选择了露丝,他伟大的爱救下了露丝的性命,他将自己冻死在水里,他是神圣的,伟大的。而在生死之间,却有许多无耻之徒,有人用钱收买船长,用钱玷污了纯洁的生命;有人居然未保自己不沉水底,按住露丝的头;有人竟然男扮女装,上救生艇。

人性的好坏,在这里展现的淋漓尽致,生与死之间,人类显而易见恐惧死亡。但是,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选择别人生的人是高尚的,杰克让露丝好好的活下去,他让自己人生中挚爱的生命逃离了死亡,走向了生的希望,延续了爱的光辉,传播了美的高尚。

在安老师的讲述下,我的心灵受得了很大的震撼,精神得到了美的升华。在杰克的面前我是那么渺小,如果我在泰坦尼尔号上,也可能会躲到救生艇里逃走,以后我会学习杰克为自己的爱而放弃自己的性命。我相信!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泰坦尼克号电影观后感范文2不知道你是否见过夜晚的海,夜色温柔的像一袭柔软的毯子,海水是紫色、浪花是棕色,有失眠的海鸥在孤单地飞行,它长时间的静止像是一只有线扯着的风筝。海边的灯光倒映在水里,迷迷蒙蒙,看久了似乎时间都停止了。同样安静的夜,同样静默的海,年逾百岁的露丝回忆着那时的一切——1500名落海者和救生艇上的七百人等待着,等待着活命,等待着宽恕,等待着这场无休止的噩梦惊醒。而落入水中的1500人不过只有6人获救,剩下的生灵都永久的葬身--,祭奠了那场声势浩大的梦。韩寒说过:“美丽故事的开始,悲剧就在倒计时。”

影片中有这样一幕——“妈妈,我们在做什么?”“亲爱的,我们在等待,等头等舱的乘客上了救生艇就轮到我们了。”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轻而易举地道出了那个阶级明显的社会所有的丑恶,然而下层阶级的人们最不缺的就是乐观的心性。人与人之间毫无嫌隙,欢快的民乐一起,牵手便可舞蹈,映在他们眼中的微弱灯光,晃动着每一个人快乐的瞳仁,像是一抹浅淡的火,静静地燃烧着他们井底的天空,温暖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幸福。当卡尔在救生艇上接过下等舱的人递过的酒时,我们更应该明白,灾难面前,众生平等,但那时高贵的你们,习惯吗?

突如其来的人世,我们都是闯入者,能够与梦相守该是多大的幸运。当撞上冰山的丧钟响起,人们慌张逃亡,泰坦尼克号的设计师安德鲁先生独自凝视着时钟,等待着死神的脚步来临;船长也从喧嚣的船舷走回了他的控制室,他沉稳地站着,望着前方灌满海水的船舱,一瞬间的安静让他苍老了那么多。他们两个都在忏悔,在为泰坦尼克哀悼,饱含泪水的眼眶在告诉人们,他们要和自己亲手打造的“梦想号”相守,等待着与这艘承载着两个人梦想的游轮一同离去。当小提琴声重新响起,当乐队的成员一一归来,灾难来临的前一刻,音乐在宽慰即将逝去的灵魂,他们是“梦想号”上的音乐家,与触动人心的音乐相守是他们永远的羁绊,那些动人心弦的音符,在每一个恐惧的心灵上扎根,为噩梦的降临插上了柔美的翅膀。那对在被海水包围的床上紧紧相拥的老夫妻,讲述着爱情里的相守,能够一生执子之手,死亡何尝不是永生,“一辈子住在一个地方,一辈子睡在一个人身旁”,爱情本就要经得起平淡的流年,在彼此相惜了数十年之后,能陪对方走完最后一程是多么的浪漫。在妈妈的故事里安然睡去的孩子,听着世界上最美好的童话,与亲情的相守让死亡来的温柔了许多,睡梦中的孩子应该不会害怕吧,妈妈在身边保护着自己,而妈妈也不会孤单,比生命还重要的孩子在怀中,死亡又算作什么?还有那个与信仰相守的牧师,做了一生的传道士,而那一刻人们最需要他的祈祷,他说:“上帝会擦去所有人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伤和生死离别,不再有痛苦,因往事已矣。”

当然,影片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相守”是男女主角间的爱情,本有那么多次机会逃生的露丝,因为那句“你跳我也跳”的爱情箴言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杰克的身边,我想杰克对于露丝是一个梦想,露丝带着枷锁在上流社会的虚假做作中徘徊,一方面为了家庭身不由己,一方面向往自由厌恶一成不变的现状,而杰克自由自在乐观豁达的天性——“我觉得生命是一份礼物,我不想浪费它,你不会知道下一手牌会是什么,要学会接受生活。”——让露丝看到了自己憧憬的未来。他们执手逃亡,直到死神的镰刀当空划下,那寒冷的海水让杰克的声音更像低吟,他安慰露丝,“你一定会脱险,你要活下去,生很多孩子,看着他们长大。你会安享晚年,安息在温暖的床上,而不是今晚在这里,不是像这样的死去。”夜色越来越浓,天空和大海一样深邃,终于,救生艇回来了,露丝能做的只有带着杰克赐予自己的勇气和希望活下去,“我不会放弃的,杰克,我永远不会放弃。”而对于沉入海底的杰克,赢得船票、与露丝相逢本就是他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他带着自己的这个梦永远的沉入了海底,这何尝不是一种梦想的不朽,后来露丝将自己的姓改作“道森”也算是一种杰克生命的延续吧。

影片最后的梦境里,所有人不分尊卑齐聚一堂,杰克从旧日里楼梯的拐角处转身,与露丝执手相拥,在《我心永恒》的曲调中,我似乎听到流年呢喃,“曾经做过的最美好的事,就是观察四季轮回和遇见你。”

夜色沉静,时光依旧,泰坦尼克号并没有沉没,它与梦想和希望相守,永存人们心中,不是吗?

泰坦尼克号电影观后感范文31998年春天,我在电影院看了《泰坦尼克号》,整整五遍。

看完第一遍的时候,我走出影院,在台阶上坐了很久,那时的票价很便宜,我付得起,于是又买了一张,进去看了第二遍。后来像是上了瘾,怎么也走不出来,对这个电影,竟熟悉到“变态”的程度。

所以《泰坦尼克号》便一直停泊在我心里,我记得凯特·温丝莱特身穿白底细线条紧身连衣裙,头戴宽沿帽的出场,先是白手套伸出车门,然后起身,仰脸,妆容精致得教人摒住呼吸。我记得罗丝的船舱里收藏有莫奈的画,莱昂纳多扮演的穷画匠杰克走进来,指着那幅画说:“瞧,那些色彩是流动的!”我记得他们在船上吐唾沫;罗丝在饭桌上谈论弗洛依德;凯茜·贝茨扮演的暴发户富婆在餐厅大声谈笑,说如何烧掉了丈夫的私房钱;我也记得杰克手上那些素描画实际出自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之后;我更记得杰克在濒死之际对罗丝说:“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赢得了这张船票。”我最记得的是沿船的关键一刻,船头高高竖起时,罗丝抱紧杰克,回头用鄙夷的眼神看了一眼旁边一个同样抱着船沿的孤独女人,在这样的辰光,她都还要跟其它人攀比幸福程度的!

观赏《泰坦尼克号》的幸福感,我不晓得现在的人还会不会有,那是我第一次对电影艺术顶礼膜拜,知晓在录像厅里的港片喊打喊杀之外还有这样一片雍容华丽的“净土”。此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与凯特·温丝莱特亦成了我心上的一个结,我疯狂搜集他们所有的作品来看,将温丝莱特过于丰腴的体型视作对自己操蛋人生的一种鼓励。这是过往岁月里一个璀璨的梗,辅在那里任凭无数精彩踏过,都不会磨灭它的光辉。

当时的我们,都爱《泰坦尼克号》,都会唱席琳·迪翁的那首歌,街头巷尾都知道“杰克和罗丝”的爱情故事,每每想起杰克结冰的头发都会眼红心热。那个辰光,网络还未曾普及,小说鲜少出现“小白文”,看《亡命天涯》就当作是观赏了一部大片,报纸上甚至登着“电审人员无不感动,为保留《泰坦尼克号》的艺术完整性,女主角露点镜头一刀未剪!”。那时最催泪的尚属“琼瑶剧”,而《泰坦尼克号》的横空出世让大家即刻刷新了“帅哥”的标准,莱昂纳多当年介于“男人”与“少年”之间特殊气质让每个女孩神魂颠倒……那时我们天真、干净、愚笨,且专情。以为只要多看几遍电影,杰克就会从冰冷的海水中再次浮起,与罗丝一共站在纽约港口,仰望自由女神像。

这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的“泰坦尼克号”情结,因为娱乐渠道单一,于是必须抓牢了一个经典就会回味长久。那时,谁也没想到十五年后,这艘硬生生将“巨大灾难”掰成了“旷世奇恋”的船会再次驶来。但关乎那段记忆,却像存在了某个无法格式化的硬盘里,哪怕你再次上演来刷新印象,它都还是那几张脸,那几句台词,杰克依然扶着门板劝慰罗丝说:“你应该学会骑马,再遇到那个照顾你一生的人,子孙满堂,然后死在床上,而不是在这儿,时间还没到呢。”

所以罗丝紧紧抓住一线生机,吹响了那只哨子。

现在,哨子又要吹响了,罗丝又将松开冻结在门板上的杰克之手,亲吻、放手。

但十五年前领略过《泰坦尼克号》风采的人们都明白,这份老情怀,将永不放手。

泰坦尼克号电影观后感范文4最近花了很多的时间,一口气将《泰坦尼克号》看了几遍,觉的有写点东西的必要了。《泰坦尼克号》这部耗资巨大的影片确实给人带来的感触颇深,我想任何人看完了都会陷入沉默深思。这一则包融信念、勇气、牺牲和爱的不朽传奇,不紧带给大家生与死的震撼,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思考!其中的也有很多人物也很值得敬重!很值得我们思考。我把他们分成两个之最!!

一 最有生命理念的人

三等舱中年轻的母亲知道生存的希望渺茫得如同幻影,便讲着美丽的童话使孩子安然入睡,因为她不想让她的.孩子看到死亡;那个维护秩序开枪打死一人的警卫,在别人都在设法逃命的时候,明知自己也是要死的(因为救生船不够),却依然在维护着秩序,最后因打死一人,选择了自杀。他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就算死了也很伟大很值得我们敬仰;还有年迈的船长——他的失误是导致这次灾难的原因之一,但最后他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在其他人怆惶而逃的时候,他独自走进浸水的水仓,是在为别人祈祷,也是在为自己赎罪。他将生命的最后一刻交给这融入了他人生最大热情与辉煌的地方;女主角露丝不愿与杰克分离,在救生船往下放时,勇敢地跳上泰坦尼克号的窗口。对她来说,生命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对生命的留恋。

二 最有生命智慧的人

当人们忙于逃命时,船上奏乐师却不慌不乱的拉着一曲曲哀伤的乐曲,在生命的尾声最后一次合作,那是对生命的热爱,对音乐的忘我精神。临危不乱,从容的面对死亡。方显示出生命的智慧。

三 什么是真爱

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后,露丝和杰克找到了一张竹筏。经过一场惊险、辛苦的逃亡,他们在海上被疲惫和寒冷折磨得精疲力竭。为了能让露丝活下去他把竹筏给了给了露丝。并不停的鼓励她。让她许下偌言活下去。满天星斗在夜空中闪闪烁烁,北大西洋的海面上漂浮着一群群穿着救生衣的尸体。只有一艘救生船回来救人。船员的探照灯灯光在海面上来回地寻找活着的人。冻得瑟瑟发抖的露丝看到了希望之光,她满心喜悦地想唤醒杰克。可是她的呼喊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杰克在沉睡中已无力醒来。露丝的热泪滑过冰凉的脸。救生船此时正往远方驶去。露丝眼中含着痛苦的神色将杰克的尸体放入海洋,哆嗦着爬下竹筏——她要履行她的诺言,她曾答应过杰克一定要活下去。“Comeback, come back, comeback……”露丝孱弱的呼唤伴随着坚定的眼神,那眼神透着无比的决心,蕴涵着对生命无限的渴求,她在绝望的边缘拼命挣扎,顽强地与死神搏斗。她必须登上救生船,否则她会被茫无涯际的黑暗与死的沉寂所吞噬,她的灵魂会在北大西洋刺骨的寒水中融化。她不要在刚领悟了生命的意义之后就失去了它,她不要违背她亲口答应的诺言。她颤抖着游向一个已死的船员,取过他挂着的口哨,用所有的力气吹响了它,吹响了她对生命的热爱,吹响了她对世间万物的留恋,吹响了她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念。上帝听见了她虔诚的祷告,救生船调转方向,朝哨声响起的地方驶来。探照灯明亮的灯光照在了露丝写满坚强的脸上,她终于在救生船上温暖的毯子里沉沉睡熟了。睁开双眼时,她看到了旭日柔和的光芒。黑暗过去了。她活了下来,是了杰克!!为了杰克她必须好好活下去。那才是真爱!!!

《泰坦尼克号》给了我太多的感触。记得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时,被其中惊心动魄的场面所震撼,偶尔也会在心中柔软的沙滩上留下一行足迹。但现在,是完完全全地被它感动了,也将它深深地印入了记忆之中。甚至在除夕夜放烟火时,看到那烟火在漆黑的夜空中上升,绽放,再落下,竟会想起泰坦尼克号遇难时,船长发出的求救信号。烟火同样上升至辽阔的星空,绽放,落到无垠的海面上。而船上天真的小女孩因看到了美丽的烟花而高兴地笑了。想起来仍觉得心痛。

人的感触总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深,就第一次的我只把《泰坦尼克号》当作惊险片,而如今却被它深深感动。五年后,十年后……我一定会从这部经典的影片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感悟

泰坦尼克号电影观后感范文5当我看见逸夫楼的公告板上写着午时放映《泰坦尼克号》时,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再次坐到了放映厅里——这是我第三次观看此片,也是第一次和这么多人一齐看电影。好友明白我正在看《泰坦尼克号》时,发信息说:“千万不要哭哦。”我回复说不会啦,看这部片子的层次已经不是哭了,哪个镜头不熟悉啊。可是,影片开始没十几分钟,辉煌的音乐响起,华丽的泰坦尼克号第一次出场时,我的眼睛就不由自主的暖暖一片。

有关于泰坦尼克号的记忆是如此的富有戏剧性,似乎就像是被上帝安排的命运一般。然而在尘埃落定时候,谁都看得见,这命运有着怎样的起承转合。上帝从来没有安排,安排好这一切的,是人类。

第5篇:泰坦尼克经典台词范文

[论文摘要]在许多人看来,“大众文化”是与大众性、娱乐性、商品性、消费性等联系在一起的。但如果我们以哲学反思的视界和文化视野的身份观照大众文化,便会给予大众文化产品以全新的阐释。为世人所熟悉的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除了具备熟知的“大众”功能外,还是一部追求与幻灭的交响,体现了永恒与短暂的二律悖反,对生命本体意义作出了整体观照。

提起“大众文化”,人们很自然就会想到它的大众性、娱乐性、商品性、消费性等特征:对于大众文化对意义的消解、价值的削平、深度的瓦解、本质的颠覆等,人们虽不乏深刻的批判(如“法兰克福学派”),却也能够站在“反精英”的立场上给予足够的理解。的确,对于大众文化的许多作品,我们无法甚至也没有必要按照传统的精英文化阐释模式加以学院化的解读。人们欣赏和接受大众文化作品,期望和实际得到的也许更多的还是工作时间以外的身体放松、精神愉悦和思想休闲。

美国电影大片《泰坦尼克号》为许多人所熟稔。将其归为典型的大众文化产品,也是电影界、文化界的共识。人们之所以将其划归“大众文化”,可能基于如下原因:一是影片以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符合大多数观众的审美趣味和“期待视野”,容易引起轰动效应:二是电影从构想、制作到发行、宣传、播映的全过程完全按照市场化规则运作,从演员选取到镜头安排,从画面创意到技术投入,都显示出了导演的良苦用心:三是人们在观看影片时,大都带着一颗平常心,以一种消遣、放松的心态对待,大可不必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地考虑它有什么审美功能和政治功能:四是影片在全球范围内大获成功后,又相继带来了歌曲热(一曲《我心永恒》唱遍全球)、演员热(主要演员一炮走红)等“效应链”。

但是否就意味着,所有这些便代表了《泰坦尼克号》的全部?对于《泰坦尼克号》,我们是否有且只能有这唯一的解读方式?当然答案是否定的。笔者认为,对于一部大众文化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从传统的娱乐功能、消费功能、休闲功能等角度加以习惯性地解读,还可以从意识形态角度或以精英化立场进行阐释。比如,对于穿牛仔裤这一大众行为,在美国著名大众文化学者约翰·费斯克看来,却成了一种文化表征:“牛仔裤被视为非正式的、无阶级的、不分男女的、且对城市与乡村都适用的:穿牛仔裤是一种自由的记号,即从社会范畴所强加的行为限制与身份认同的约束中解放出来。”[1]法国学者德塞图则从另外一个角度研究和阐释大众文化,提出了著名的“抵制”理论,认为大众文化是以“游击战”的方式在抵制和颠覆主流意识形态。他指出:“大众文化不但具有创造性.而且这创造性具有颠覆意味,代表弱者对强者的胜利。”[2]而事实上,当前一些大众文化产品如通俗电视剧亦非纯一色的庸俗、纯粹为了娱乐、专门投观众所好,而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如琼瑶、金庸的许多影视作品虽属于典型的大众文化产品,十分强调作品的娱乐、休闲功能,注重收视率和经济效益,但如果我们能够从情节的复杂曲折引人、人物性格的矛盾多元丰富、人情世态的展示体验思考、人的价值尊严的重视揭示等方面加以解读,便会觉得这类大众文化作品并非如常人想像的那样俗不可耐。在这种意义上,“大众文化”便不仅仅狭义的“大众的”(与文化层次较高的精英阶层相对,相当于英文中的mass)文化,还属于广义的“大众性”(相当于英文中的popular)。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以外在于一般意义上的“大众”的身份,以“大众文化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大众文化视界,更冷静、更深入地给予大众文化产品以全新的文化解读。这也正是许多人特别是一些文化研究者,虽然并不看重一些通俗电视剧(如美国的《豪门恩怨》、中国的《还珠格格》等)的质量和品位但仍很有耐心地观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电影《泰坦尼克号》便有这方面的哲学文化命意。

许多人看了影片《泰坦尼克号》后,都不知不觉地为其场面的宏大而惊叹。其间男女主人公缠绵而曲折的爱情故事又不知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一曲《我心永恒》更是使许多青春少男少女如醉如痴。然而,惊叹、震撼、痴迷之余,我们不禁要说:“泰坦尼克号”绝不是一只普通的船,而是一只生命之舟、哲理之舟。

1、追求与幻灭的交响

追求——幻灭——追求,是人类生存境遇的生动写照。人类正是在追求与幻灭的不断交替中实现自身的终极超越和永恒发展。追求与幻灭也因此成为许多作家和艺术家的经常性话题。正是因为不断追求,保尔才在困境中实现生命意义的升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正是因为追求生存的权利,“老井”村民才世世代代不忘找水,尽管是历经磨难(《老井》):正是因为追求人性自由和做人的尊严。“我奶奶”才不顾世俗的反对和道德的谴责,果敢地与“我爷爷”野合于那片高梁地:才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毅然地冲向日本军车(《红高梁》)……然而,有追求就有幻灭。人类正是在一次次的幻灭中走向理性和成熟(当然也不排除“幻灭中的绝望者”)。人类无法回避幻灭,所幸的是人类并没有为幻灭所羁绊,而是在幻灭中不断地追求。老渔民圣地亚哥外出捕鱼,尽管遇到了鲨鱼群的攻击,但是他并没有主动放弃,而表现出了不畏艰险的“硬汉精神”,与鲨鱼群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虽说那条特大马林鱼最终只剩下了空空的骨架。谁又能说这是一种失败?(海明威《老人与海》)“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俨然,这正是人类不断战胜自然、超越自身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向度和思想支撑。

影片《泰坦尼克号》正是一部追求与幻灭的交响曲。在人类不断追求和探索的伟大进程中,“设计周密,永不沉没”、被誉为“梦想之船”的“泰坦尼克号”终于诞生于世:船上的乘客,正是出于某种内在的或外在的追求,才在众人充满艳羡的目光中离开了爱尔兰西海岸,出于人性的张扬和对生命本体意义的追求,女主人公露西置母亲的苦口婆心于不顾,自愿放弃有钱有势的富家生活,甘心爱上偏爱绘画的“穷小子”积奇,并许下终身誓言:若不是为了某种“追求”。人们又何必花上十年功夫去挖掘“泰坦尼克号”的残骸呢?无疑,《泰坦尼克号》意在歌咏人类的不懈追求。作品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主旨思想。都因为有了“追求”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突出、强化和升华。

然而,《泰坦尼克号》并不只单纯是追求的颂歌,同是也是一曲幻灭的挽歌。“连上帝也难叫它沉没”的“泰坦尼克号”竟在处女航中意外地撞上了冰山,给人类的智慧和理性当头一棒,似乎人类的一切努力都在顷刻间化为“断井残垣”:男女主人公之间一见钟情式的美好情缘,在突如其来的海难面前也只能长久封存于幸存者的记忆中:船毁人亡的那一刻,老船长的经验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魅力:乘客们起初的激情降到了冰点……所有这些都在向人们昭示:人类的追求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船撞冰山的确是个悲剧。但是老船长那刚毅的眼神、露西对真爱的执著、乐队的临阵不乱和对岗位的坚守、落水者的苦苦挣扎、发掘队十年的艰辛努力等,又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人们:人类不会在幻灭面前低头.人类绝不会放弃追求。只要信念执著,不断追求,继续奋斗,人类就会铸造真正“永不沉没”的“生命之舟”。

2、永恒与短暂的二律背反

“永恒”与“短暂”作为一对哲学范畴,对立统一于人类的生存空间。人类有时可以在短暂而有限的一生中实现对生命的永恒超越,有时却又不得不面临其带来的巨大困惑。许多作家、艺术家正是在“永恒”与“短暂”的二律背反中为其作品寻求哲学命意。我们可以在悠美的《蓝色的多瑙河》中尽情领略自然界的伟怀,在凡高的《向日葵》中感受到生命的灿烂和对生活的执著:然而,当我们置身于“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的审美空间时,定会引发人生的短促和对生命的焦灼。影片《泰坦尼克号》正是在“永恒”与“短暂”的二律背反中,传达出了导演的时空观和哲学观。

人类的追求是永恒的,“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不会丧失人们对追求的信念:自然规律是永恒的,人类改造世界、征服世界的实践不能肆意而行:美好的爱情是永恒的,尽管仅发生在刹那间:真挚的感情是永恒的,哪怕是深埋心灵深处,历经百年也会历历在目:真正的艺术是永恒的,虽然经过海水的长年侵蚀,但风采依旧。影片中老船长和乐队在关键时刻的镇定自若、视死如归,更说明了生命虽然短暂却可以实现永恒。可以说,回荡影片始终的一曲《我心永恒》,歌咏的绝不仅仅是爱情的永恒。

人生又是短暂而不可测的。谁也没有预料到“泰坦尼克号”会意外地撞上冰山:积奇能够去成美国,似乎得归功于他在财博中的好运:露西与积奇的相识、相知、相爱,没有经历太长的时间考验,而带有很大程度的偶然因素:一见钟情的一对年轻人,认识不多久便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有的人在海难中即便是寻回了一条生路,他们得到的也只能是片刻的“逍遥”和生命短暂的“永恒”。导演意在歌咏“永恒”,但潜意识中又无法回避其对立面。

世界既是永恒的,也是短暂的:既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有的人能在短暂中实现永恒:有的人虽然达到了肉体上的相对永恒,但得到的却只能是精神之域的短暂和贫乏。笔者认为,这正是影片《泰坦尼克号》哲学命意的关键所在。3、生命本体意义的整体观照

艺术家总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从特殊的视角。去表现他眼中(外在世界、有形世界)和心中(内在世界、无形世界)特有的世界。影片《泰坦尼克号》不仅向人们展示了惊心动魄的宏伟场面,以艺术的形式对外部现实世界作出了直观反映,同时还把思想的触角延伸到了人的心灵世界,展现了人类的生存境遇,思索着人的价值与尊严,充斥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首先,是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整体观照。人类既有追求又有幻灭,既有成功又有挫折:人生在短暂与永恒的二律背反中演绎着一幕幕悲喜剧。影片所表现出的既有人类驾驭自然、追求永恒、期待成功的欣喜与梦想,又有不遂人意、失却永恒、归于失败的无奈和惆怅。影片客观真实地向人们展示了人类生存空间的特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不是停滞的而是变化的,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一维的而是多元的,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其次,是对人类生存价值的整体观照。人的价值是什么?尽管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尽相同.影片自始至终也没有正面地给予明确回答,但却在不断地在向观众作暗示。价值的判断和判断的价值潜在地贯穿着影片的始终,导演在善与恶的较量中嵌入了关于人类生存价值的宏大主题。毋庸置疑,人类离不开追求,人们只有在追求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男女主人公正是在追求中实现爱情和生命的永恒。为了追求,人类可以不惜一切代价(露西与家庭决裂、“泰坦尼克号”梦断冰山等),哪怕是遇到了冰川火海。然而,人类的追求既是功利的,又是非功利的。人类的某些追求有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这种追求是向善的:有时却又难免带有自私和唯我的一面,甚至建立在对另一些人尊严、价值、生命的蔑视和践踏上,因而带有不义性,及至失去价值意义。为了追求人性自由,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份爱情,露西宁愿放弃豪华和高贵: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人们还是优先考虑了妇女和儿童:在人们正想方设法逃生时,老船长和乐手们却坚守岗位,恪尽职责,与船同沉(难道他们就不想活吗?)相比之下,一些富贵之家却凭着权势和地位置其它人命于不顾,“逃之夭夭”:为了自己更好地生存,20只救生船只有1只回来。致使千余条性命葬身鱼腹……我们不禁要问:“泰坦尼克号”仅仅是一只普通的船吗?俗话说:“社会大舞台,舞台小社会。”“泰坦尼克号”不正是一个包容了“众生相”的小社会吗?

恩格斯在谈到现实主义的创作时,曾要求作家要做到“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3]影片《泰坦尼克号》通过描述一桩奇崛浪漫的爱情故事、再现船沉人亡的惊险场面,传达出了对生命的体验和人生的观照,娓娓叙述中蕴含了哲理,情节变幻中体现着思辨,既有对外部世界的俯瞰和形而上的整体观照。又有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把握和人的价值的思索,从而使“泰坦尼克号”超越了普通船只的意义,成为生命之舟、哲理之舟。

通过对影片《泰坦尼克号》的文本分析和哲学命意的挖掘,我们不难领会大众文化的另向阐释性。不过,这里仍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第一,大众文化具备另向阐释性,是否就意味着它的性质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比如,经过如上的解读,《泰坦尼克号》是否就不属于大众文化产品了?第二,如此这般的阐述是否带有生硬的“精英文化”立场?第三.大众文化的这种另向阐释性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深刻启发?

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说是不言自明的。首先,如前所述,就总体而言,无论就导演的初衷还是实际的收效而言,恐怕我们没有理由将其划归其它文化类型。将其归为大众文化,没有人会提出什么异议。其次,文化产品能够引起共鸣、轰动。产生广泛的影响,不论其是娱乐性的、休闲性的,还是兼有文化性的、审美性的,均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这时,似乎再去生硬地将其划归哪种文化类型已没有太大必要。

对于第二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的是,不管是否带有精英文化的立场,只要这种阐释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作品的意义生发和延伸,就是对作品的公正对待。那种把一些大众文化产品视为浅薄、庸俗之物的人,自认为是抓住了本质,击中了要害,其实也只是一种文化偏见和意义误读。即使退一步来讲,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所谓作品的意义更多地生成于读者的解读实践中,因此便产生了不同于原本文的“第二本文”。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说得好“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4]照此看来,如上对《泰坦尼克号》所作的文化阐释,正是作品意义本身的一部分,并非是出于精英立场的一种文化偏执。

至于这种多向阐释性对大众文化研究和发展的启示至少有两个方面:其一,好的大众文化产品,不应仅仅向大众提供普泛性的娱乐和消费的功能(这当然是必要的),还应当具备“敞开性”,提供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方面的思考和收获。其二,作为大众文化的解读者,不仅仅可以与常人一道收获身心上的娱乐和休闲,还可以进入作品的另一个维度和另一个世界,进入“另一种生活方式”(马尔库塞语)。这个世界是和世俗世界迥然不同的文化之域、审美之域。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得到的可能是精神的愉悦、审美的享受、境界的超越、人格的升华、灵魂的净化,也可能是一种文化警省、文化反思,或是一种文化的否定、批判和超越。而且某种意义上,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后者也许更为重要,因为如果对文化产品提供的既定生活现实和强加的生活秩序一味信赖和被动接受,而缺乏应有的否定、批判和超越,按照马尔库塞的说法。就是一种只有物欲而没有精神追求、只有现在而没有未来、只有顺从而没有批判的“单向度的人”,就是最终忘却了人的真正需要的人。[5]也许有人会说。对大众文化产品和消费这种产品的文化大众提出这样的要求未免有点过分,因为担负这样的文化职责原本就不是大众文化的任务。其实这种担忧隐藏着明显的二元对立模式,认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不可能达成一致和共识。但是,二者最终实现殊途同归完全有可能,而且这种局面正是我们期待已久的。

参考文献

[1][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2]陆扬、《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28页。

[3]恩格斯《致斐·拉萨尔》(1859年5月18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3页。

第6篇:泰坦尼克经典台词范文

1971年,他们全家迁往美国。他开始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主修物理,但他很快就对大学课程感到失望,没等到毕业就跑出校园闯荡社会。他干过机械修理工,更多时问是给别人开大卡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乔治・卢卡斯的经典科幻影片《星球大战》,他激动地意识到这就是他想要的东西,激情高涨地为此忙碌起来。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他开始到处寻找机会成为电影人,熟悉从镜头到摄影机导轨的各种电影制作器材,并制定了人生第一个拍摄计划,准备捣鼓一部科幻大片!

现实中的他孤立无援、不受重视,还倍受疾病、饥饿和贫困的折磨,慢慢地他就有些灰心丧气。他租住的小房子非常寒冷,寒风凛冽的冬日,四处漏风的小屋,生活困窘、情绪低落的他用被子将生病的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在暂时的温暖中,他慢慢睡着了,梦见了自己的偶像乔治・卢卡斯慢慢走近自己。他非常激动,伸出自己的手。但卢卡斯并没有握住他的手,而是盯住他的眼睛,缓缓地说:“总躺在被窝里,梦想也会睡着。”说完,卢卡斯就消失了。他被震动和惊醒,原来刚才只是一场梦。他一把掀开被子,搓搓手,揉揉脸,又开始继续剪辑自己的作品。他不想让人生的梦想睡着,他发誓成为比卢卡斯更著名的世界级导演。他更加忙碌,也更加积极主动、自动自发。

13年后,他执导了创造电影神话的影片《泰坦尼克号》。在《泰坦尼克号》推出3个月后,美国国内票房收入达到了4亿7千万美元,破了以往所有影片的纪录,而国际票房更是超过了18亿美元,使这部影片成为了有史以来收入最高的影片。这部影片帮助他获得了14个奥斯卡奖的提名并最终获得了其中的11个,平了电影《宾虚》的纪录,并列成为有史以来奥斯卡获奖项最多的影片。在颁奖晚会上,他近乎疯狂地举起奥斯卡小金人,大声说出片中的著名台词:“我是世界之王!”在卡梅隆看来,只要勇于追求,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他的名字叫詹姆斯・卡梅隆,被影迷誉为无与伦比、无所不能的世界顶尖级导演,唯一一位可以和蒂文・斯皮尔伯格平起平坐的传奇导演。

第7篇:泰坦尼克经典台词范文

就是这位动辄运用着上亿美金的大导演,竟然曾为生计发愁,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修理工,后来他还当过卡车司机。从最初的不名一文到创造了奇迹中的奇迹,詹姆斯・卡梅隆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坎坷呢?

小神童辍学打工

他被誉为小神童,因为10岁那年就在家乡举办画展,12岁那年就写出了一部科幻小说。这个孩子就是詹姆斯・卡梅隆。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詹姆斯・卡梅隆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个电气工程师,母亲是艺术家。詹姆斯・卡梅隆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基因,兼具艺术和工程的双重才华,小卡梅隆常常把家里的电器拆个遍,而绝大多数时候,他还能将电器复原。家里的墙面也成了小卡梅隆发挥艺术天赋的场所,他随心所欲地画下自己的灵感。这些在别的父母眼里带有“破坏性”的举动得到了卡梅隆父母的赞赏,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小卡梅隆创造力的萌芽。

在父母的鼓励下,小卡梅隆的天分得到了很好的发掘。他曾经带领小伙伴们制造过一个足以在地面上留下弹坑的抛石机,以及用一个自制的潜水艇把一只老鼠送到了尼亚加拉河底。

14岁那年,卡梅隆看到了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他被惊呆了!他一连看了10遍,并且立下了人生理想:做一个像斯坦利・库布里克那样伟大的导演!从那时起,他开始用父亲的8毫米摄影机一点点地向理想迈进。

中学毕业后,卡梅隆被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物理系录取,不久他就觉得大学的课程跟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便退了学。他开始闯荡社会,然而要想实现理想,首先要生存下去。在多次碰壁之后,他终于找到了养活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机械修理工。不久,他又找到了薪水更高的工作,给别人开卡车运送校餐。在闲暇时,他绘制小模型,还写科幻小说。

就在这个时候,卡梅隆看了乔治・卢卡斯的经典科幻影片《星球大战》,震惊、悔恨与痛心混合在一起的情绪冲击着他,出了电影院,卡梅隆找到一个没人的地方,一拳一拳砸在坚硬、粗糙的墙上。他要发泄!虽然双手鲜血淋淋,但他丝毫感觉不到痛,他大喊:“《星球大战》应该是我的作品才对!”不能再等了,必须现在就行动,一定要超越乔治・卢卡斯,拍出一部比《星球大战》更棒的作品!

于是,他买了些廉价的摄影器材,试图还原卢卡斯的拍摄过程。他在家中的客厅打出刺眼的明亮光线,让摄像机沿一条轨道滚动来演练摄影。他常常整天穿梭于南加州大学图书馆,阅读所有与特效有关的书籍。他彻底痴迷于自己的世界中。

不久,他说服了当地的几个牙医投资了2万美元,开始拍片。他和一个朋友写了个《时代交替》的剧本,把钱都用在了一个12分钟的片断上――外星机器人和一个操纵大量骷髅的女人之间的打斗场景。这些骷髅战士是卡梅隆亲手装配出的模型。他打算用这段剪辑赢得摄影棚,然后拍出整部影片。可在好莱坞兜售了好几个月,没有人相信他这个毛头小子。

冷酷的现实让他将叫板卢卡斯的理想搁置心底,他决定从头做起。他在罗杰・科曼手下打工,受雇为电影《世纪争霸战》打造微缩太空飞船。他的摄影技术和制作模型技术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赏识,1981年,他登上导演宝座,监制恐怖片――《食人鱼II:繁殖》。

在拍《食人鱼》期间的一天夜里,发高烧的卡梅隆睡着了,在梦中,他看见一个机器人张牙舞爪地走向一个惊恐的女人。之后,卡梅隆以这个梦为基础,完成了一个剧本。他将这个剧本以一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制片人高尔・安尼・赫特,条件是让他以自己的方式导演这部影片。高尔答应了,因为这个剧本实在太精妙了!1984年,影片上映,一举奠定了主演阿诺德・施瓦辛格的巨星地位,这就是《终结者》,博回了投资的12倍票房。但,这只是卡梅隆的第二部作品。

《泰坦尼克号》不沉

在接下来的10年里,卡梅隆执导了一系列惊人之作,包括《异形》《深渊》《终结者2:末日审判》,以及《真实的谎言》。这些影片全球票房收入达11亿美元,这时候,他再也不是一个无人认识的毛头小子了,而是一个成功的、有足够影响力的导演。这些成功又使他年少的梦想日渐清晰,超越乔治・卢卡斯!

1995年,他写了一部长达82页的剧本,讲述当地球沦为暗淡荒原后,一名瘫痪士兵去一个遥远的星球执行任务的故事。那个被称作潘多拉的外星世界由纳美人组成,这种性情狂暴的类人族有着蓝色的皮肤,长着猫脸,拖着爬行动物一样的尾巴,身高10英尺。潘多拉星球的大气层对人体有毒害,所以人类科学家们打造出一种经过基因改造的纳美人,也就是阿凡达。他想用阿凡达来实现超越卢卡斯的梦想!

可不久,好莱坞两大影业公司福克斯和派拉蒙找到卡梅隆投资1亿美元巨资,让他执导《泰坦尼克号》。1亿美元,可以说是当时电影史上的投资之最!虽然卡梅隆只是一个拍过6部电影的导演,但两大公司认准了卡梅隆。此时,卡梅隆放下自己的阿凡达,投身到《泰坦尼克号》的拍摄当中。

为了追求影片的完美,卡梅隆几乎亲自操办了每一件事,从给特技人员画受力分析图讲解大船沉没的原理,到为片中的杰克提笔画素描。为了达到逼真的视觉效果,他花费了巨资在墨西哥海岸建造远洋轮船残骸,如此“烧钱”的举动令投资方相当不满,并对他冷言冷语。为了一个不一定用得上的镜头,他会让演员在刺骨的海水中浸泡几个小时,演员们怨声载道。可片子还没拍一半,1亿美元巨资就被用光了,他要求投资方再追加1亿美元!投资方拍案而起,拒绝追加。卡梅隆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但他仍然坚持着,喊出了豪言壮语:“‘泰坦尼克号’可沉,《泰坦尼克号》不可沉!”

为了让拍摄能够进行下去,卡梅隆承诺放弃全部导演费用和利润分成。当时的舆论一片斥责声,媒体称其为“电影史上最大的豪赌”“电影史上最贵的一部影片”,并质疑电影公司能否收回成本。人们给卡梅隆取了个外号“烧钱机器”,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这个片子会遭遇毁灭性的失败。

此时的卡梅隆在房间的窗台上放了一枚剃须刀片,上面贴着一张便签:影片成功,方能使用。在拍摄过程中,他一直在估算会亏损多少。他对自己也产生了怀疑,拍了一部耗资2亿美元的爱情大片,而结局是几乎所有人丧生,这究竟是在干什么?他甚至私下里对朋友说:“或许这部片子拍完,我就要另谋出路了。”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泰坦尼克号》全球票房收入达18亿美元,成为全球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而且排行榜上的第二、第三都跟它差了十万八千里。《泰坦尼克号》获得了14个奥斯卡奖的提名并获得了其中的11项奖,詹姆斯・卡梅隆也因此获得了第70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在颁奖晚会上,卡梅隆近乎疯狂地举起奥斯卡奖,大声说出片中的著名台词:“我是世界之王!”

一个人的独孤求败

就在人们期待着卡梅隆的下一个奇迹时,他却消失了。他的消失一部分源自和数字公司的商谈结果。数字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993年的特效公司,卡梅隆是创始人之一。他说剧中的主角是约10英尺高、蓝皮肤的外星人,细腰,四肢健壮,他们必须栩栩如生,却又不能使用道具。这些外星人需要用计算机设计出来,可公司一位技术专家却告诉他:“这不可能完成,因为这样的技术根本不存在。”的确,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完不成卡梅隆的要求。卡梅隆生气地说:“你胡说!”这时候的他身心俱疲,想好好休息一下。正好电影公司因为《泰坦尼克号》的成功,给他开了一笔足够大的支票。

虽然在休息,但卡梅隆时刻也没有忘记年少时的梦想,没有忘记他的阿凡达。即便在休假,他也时时刻刻都在为实现梦想而努力。2000年夏,在密克罗尼西亚,他包了一艘80英尺长的轮船,带上一群工作伙伴,潜入沉没的日本战舰。文森特・佩斯是水下摄影专家,曾参与《泰坦尼克号》和《深渊》的拍摄,他带上了所有的设备,期待拍摄到高清画面。

当他们浏览水下拍摄的镜头时,卡梅隆突然问佩斯:“我们可不可以制造一种高清晰摄像设备,同时可以播放2D图像和3D图像呢?”佩斯无法肯定,毕竟他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他了解观看传统3D电影的眼镜。众所周知,这种眼镜用起来非常不方便,而且如果放映机没有校准,看久了会头痛。卡梅隆相信一定有办法改变。

发明这种摄像机绝非易事,但卡梅隆想制作一部能真正让观众身临其境的3D影片。既然没有理想的3D相机,那就必须设计一个符合要求的摄像机。

两个月后,卡梅隆花17000美元为佩斯买了一张从洛杉矶到东京的头等舱机票。他们来到索尼高清晰相机部,和工程师面对面交流,希望对传统的重约450磅的3D摄像机进行分离改造,改进至仅重50磅,双镜头成像的。面对国际大导演的要求,索尼同意建一条新的生产线,不过需要卡梅隆提供原型,佩斯着手研发。三个月后,新摄像机弄出来了。摄像机实验效果不错,3D成像准确,即使长时间播放,也不会引起头痛。

卡梅隆想拍《阿凡达》,一部真正的数字3D影片,一部超越卢卡斯的影片。遗憾的是,影院不愿意采用这种技术,因为每个影院要投资10万美元进行设备更新。卡梅隆决定用事实来说服他们。

卡梅隆想让其他大导演先试试他的新家伙。第一部影片是罗伯特・雷德里格斯执导的《特工小子》。2003年夏,《特工小子》全球票房收入达2亿美元,但说到投资新设备,影院还是有些犹豫。

这次,卡梅隆亲自出马。2005年3月,巴黎拉斯维加斯酒店和举行的电影展览会上,他说:“如果现在你们不及时调整设备,将来一定会后悔。”好莱坞最会“赚钱”的大导演发话了,众影院业主急了,纷纷打听是不是卡梅隆要拍3D影片,当消息被证实时,众影院纷纷行动,迎接卡梅隆的新片。2005~2009五年间,全美共增加了3000多家3D影院,光这一笔就是3亿多美元。

立体影院的问题解决了,但要拍摄《阿凡达》需要特效技术才能够制造出那些外太空的人物。这需要一笔资金先拍出一个测试片段好说服投资方。2005年春,卡梅隆和福克斯高层会面,请求投资几百万美元拍测试片段。福克斯的一个高层问:“所有的外星人都需要拖着一条尾巴吗?”“是的,他们需要有尾巴”卡梅隆肯定地说。

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卡梅隆也不再解释,福克斯方面也不再询问,便同意进行开拍测试,因为他们知道,卡梅隆是好莱坞的重磅炸弹,只要他愿意出山,其威力无需多言。

5周后,特效公司如约完成测试短片,福克斯公司二话没说便投入了1.95亿美元给卡梅隆拍摄《阿凡达》。

2005年8月,他又聘请了南加州大学的语言专家保罗。13个月之后,保罗写了一本名为“纳美族语言”的小册子,开始为演员示范如何发音。他建立了纳美族语言训练营,一句一句地教他们。随着语言系统的建立,卡梅隆开始着手为潘多拉星球上的动植物命名。每种动植物都有纳美族名、拉丁名和俗称,卡梅隆甚至专门聘请加州大学的植物科学系主任朱迪・霍尔特,为他创造的几十种植物编写详细的科学说明。

这些幕后工作永远不会在银幕上展现,但卡梅隆却乐此不疲。他聘请了很多专家,比如天体物理学家、音乐教授、考古学家等。他们计算出潘多拉星球的大气密度,创建外星音乐。最后,作家和编辑团队汇编了一本350页的《潘多拉百科全书手册》,它记录和这个星球有关的所有科学和文化,卡梅隆就是要让这个虚拟世界真实地存在于人们心中。

第8篇:泰坦尼克经典台词范文

[关键词] 图式;隐喻;隐喻英译汉

近年来,由于电子产业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国观众能够获得英语电影的渠道越来越丰富,英语电影正以铺天盖地之势影响着每一位中国观众。然而,大多数英语电影都没有汉语翻译或者翻译粗制滥造,对于绝大多数不懂英语或者知之甚少的中国电影迷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英语电影台词中有不少隐喻,准确而地道地翻译这些隐喻能让观众对喜剧捧腹大笑,对战争深恶痛绝,对人性反复思忖……从而对电影留下深刻的印象;相反,蹩脚的翻译可能让人不知所云,兴味索然。本文试图利用图示理论,以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台词为例来说明隐语的认知及其对英语电影汉译的指导意义。

一、图示理论及隐语认知

(一)图示理论简介

认知语言学认为,认知主体理解信息,是把大脑中旧有的信息与新的信息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这些旧有的信息被称为“图式”,图式是反复再现的抽象的基础概念结构,它们源于我们的身体体验,在不同的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体验和构造我们的知识。[1]人们为了获得关于世界有意义的、相关的经验结构,反复地应用一个图式对客观世界同一种关系进行理解和推理,形成了人们感知、思维、行为的一定的形式和结构。大脑中的图式相互联系,并且有着潜在的嵌入关系,即一个图式隶属于另一个图式。业已存在的图式知识被用来赋予新的信息以意义,新的信息又反过来丰富旧图式的意义。因此,可以得出已有知识对话语理解有着重要作用:(1)缺乏图式或无法激活正确的图式会阻碍话语的理解;(2)正确的应用图式能增进理解。

(二)图示理论下的隐语认知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其根源于日常经验。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的喻体被称作源域,本体被称作目标域。人们要认识和描写未知的事物,必须依赖已知的概念及其语言表达方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同时还要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这个过程正是隐喻的核心,它把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作不寻常的并列,从而加深了人们对不熟悉的事物的认识。[2]隐喻认知基于两点:一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体验,二是从具体到抽象域的投射。一个概念域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实际上就是把喻体(源域)的图式内容投射到本体(目标域)的图式上去,从而认知主体得以理解本体。如在隐喻“网络是高速路”里,“高速路”是源域,“网络”是目标域。理解目标域“网络”是基于理解源域“高速路”。通过认知和推理,“高速路”的一个或一些特征被投射到“网络”上,使得“网络”获得了“高速路”的某一或某些相关特征,这样认知主体便获得了隐喻义。

既然隐喻是把本体比作喻体,而认知主体的认知过程是把喻体的图式内容投射到本体上去,这就要求认知主体对喻体非常熟悉,有着较为丰富的图式内容。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认知主体的经历不同,他们对同一个喻体词往往存在不同的图式或者图式缺失,因而造成翻译上的困难。文化差异的不同有时甚至造成源语和目的语对同一事物图式冲突的现象。比如,汉语成语“龙凤呈祥”是用来表达吉祥如意的,但是对于“龙”和“凤”这两种动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图式。对于中国人而言,“龙”和“凤”是神圣、力量、权力、吉祥和幸福的象征。西方国家却把“龙”等同于“野兽”,是邪恶的代表,“凤”则具有“死里逃生”“死而复生”的意思。因此,对隐喻的翻译绝不是在目的语中找到表面对应的本体词和喻体词这么简单的问题。

二、图式观下的电影台词隐喻翻译技巧

Newmark认为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因为隐喻翻译给译者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要么传递其意义,要么重塑其形象,要么对其意义和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林林总总,而这一切又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密不可分,与隐喻在文本内重要性的联系就更不用说了。[3]正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一词语可能对源语受话者和目的语受话者产生不同甚至矛盾的图式,从而造成翻译的困难。因此,选择合适的隐喻表达,激起目的语受话者正确的图式就成为翻译隐喻的首要任务。对于中国电影观众而言,绝大多数英语语句和词汇所产生的图式与源语观众的图式是一致的,因此翻译英语电影时应尽可能地保留源语的句法和词语。只有当此法可能造成图式意义的丢失,无法表达原作的意义时,才采用异化法。下面以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电影台词为例来具体谈谈在翻译英语电影中的隐喻时通常采用的方法。

(一)保留喻体

汉语和英语有部分隐喻的喻体其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相同或相似,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概念隐喻是建立在相同或相似的生理基础上的。源语受话者和目的语受话者对这些喻体词就存在相同或相似的图式,这时就采用直译法。这样不仅保留了原文的内容图式,还保留了语言图式,尽可能地做到了忠于原文的形式和内容。

在《泰坦尼克号》开始部分,打捞人员通过“和平二号”探测器看到深海中泰坦尼克的残骸时说的这句话“Seeing her coming out of the darkness like a ghost ship still gets me every time.”采取保留喻体的方法比较好,译为“每次看见它(泰坦尼克)像鬼船一样从黑暗中出现时都让我胆战心惊。”因为“a ghost ship”在中国观众和英语国家观众心中产生的图式意义都一样――阴冷的、令人胆寒的。同样,Jack看见Rose欲跳水时说的话“It hits you like a thousand knives stabbing you all over your body.”译为“冰冷的水会刺向你全身,犹如千刀万剐。”

(二)改变喻体

一个隐喻往往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或者一个观念,但中西方对同一个事物的图式不尽相同,甚至有时大相径庭。“狗”(dog)在汉语文化中是卑鄙的代名词。故汉语中有汉奸走狗、狗头军师、狼心狗肺等用语。狗对于西方人来说,更多的时候表达了友好和亲密的意义,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gay dog(喜欢玩乐的人),a surly dog(性情乖戾的人),a dumb dog(沉默不语的人)等。

当本族语读者的头脑中源语隐喻喻体的图式与目的语读者头脑中的对应词的图式不一样但可以在目的语中找到另外的词激起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图式时,就可以采用改变喻体来翻译隐喻。

Rose的母亲瞧不起发家不久的Margaret Brown,因此Rose向Jack私下介绍时说:“And she was what mother called‘new money’”。这句话译为“她就是母亲所说的‘暴发户’”。“暴发户”在中国观众头脑中的图式是:行为不得体,说话粗鲁,这个汉语词用在Margaret Brown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Jack要去参加上流社会的晚餐,Margaret Brown担心他被捉弄,因此提醒他说:“Youre about to go into the snake pit.”英语的“go into the snake pit”和汉语的“羊入虎口”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表达“危险”这一图式意义,但中国人一般不说“深入蛇洞”,因此这句话译为“你将会羊入虎口”。

(三)保留喻体加上释义

如果源语隐喻中的喻体所要表达的图式无法在目的语接受者大脑中呈现,但译者如果完全采用意译法又感到丢失源语的喻体的图式有损翻译的效果,这时就可以采用此方法。这种方法常应用于翻译历史典故、神话故事等。

Rose 的母亲与几个妇女谈论准备婚礼遇到的种种困难时说:“Let me tell you,what an odyssey that has been.”由于中国受过一定教育的电影观众了解《奥德赛》这个西方历史故事,而其他电影观众不太熟悉,为了照顾这两种不同口味的观众,译者保留《奥德赛》这个词,再添加解释性的词语是较好的选择。因此,这句话翻译为“跟你说吧,那真如《奥德赛》一样,困难重重。”

(四)改变本体和喻体的对等隐喻翻译法

有时一个中文隐喻和一个英语隐喻没有相同的本体和喻体,但它们却被认为完全对等,这是为什么呢?Lakoff 和Johson认为是概念隐喻作用的结果。[4]所谓概念隐喻即隐喻是以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它的语言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如围绕婚姻危机所作的隐喻:

1.The marriage has been a long bumpy road.婚姻驶过了一条长长的颠簸路。

2.The marriage is off the track.婚姻跑出了轨道。

以上两句具有相同的意义,是因为后面隐藏着同一个映射,即婚姻是旅程。这个隐藏的概念隐喻为人类所共有,所以隐喻才具有可译性。

在《泰坦尼克号》中,一个服装设计师和Rose的母亲谈论起一公爵小女儿的衣服时说:“Weve created sth.of a phoenix from the ashes.”这句话译成“我们把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此翻译本体和喻体均未保留,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却有着英语一样的概念。

(五)不用隐喻的完全意译法

有一些隐喻由于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独特的图式内容,在目的语中很难找到相应的隐喻,这时就不得不舍弃源语中所包含的图式,顺应目的语接受者的认知图式,灵活地把源语隐喻的意思表达出来。

Jack对Rose说:“Rose,youre no picnic,all right?”译为“罗斯,与你相处并不好受,是吗?”

当Jack要去参加富人的晚宴时,Margaret Brown叫他穿上她儿子的衣服,然后说:“You shine up like a new penny.”这句话翻译为“你穿上这身衣服一表人才。”因为如果把Jack比为“崭新的硬币”,很难让中国人产生“帅”的图式。

三、结 语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语电影观众和中国电影观众对同一事物产生的图式意义可能不同。因此不加区分地采用异化翻译法翻译英语电影中的隐喻,很难达到源语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与目的语接受者理解和欣赏文本一样的效果。电影翻译者的工作就是充分理解英语电影台词中隐喻的确切意义,采用不同的翻译法,在汉语中找到能够产生相同图式的喻体或产生相同或相似概念隐喻的表达式,从而达到精准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 Johnson P.Effect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on Building Background Knowledge[J].TESOL Quarterly,1982(16).

[2] 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04).

[3] 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106.

第9篇:泰坦尼克经典台词范文

[关键词] 电影;旋律艺术;感染力

一、音乐与画面的结合构成了视听艺术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视听艺术,它涵盖了导演艺术、文学艺术、表演艺术、摄影艺术、服装艺术、数字艺术、美术与音乐等,视觉与听觉同时感受体验是人类认知电影的最佳方式,如果只有声音没有画面,我们将认知为广播类的听觉艺术,若只有画面没有声音,我们认知为形象艺术。在电影中没有声音,更没有字幕,会使观众视觉吃力,甚至不能理解肢体语言,会导致电影拍摄失败。最早的电影没有声音,历史上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人们在观看时,虽然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但是,人们总感觉少了些什么,但是当时的技术还达不到声音与画面相结合。后来的电影在播放时,导演请来了音乐演奏家到现场演奏,增加了电影的感染力,这就是最早的声音与画面相结合的电影了。直到1927年,美国的华纳公司拍摄了影片《爵士歌王》,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同时也结束了长达30多年的无声电影时代。声音与电影画面的完美结合,电影才真正实现了由视觉艺术转变为视听艺术。

音乐是视听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电影中,音乐的作用就是烘托气氛和渲染情感,有着潜移默化的特殊作用。电影音乐是音乐体裁的一种,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部优秀电影成功的关键所在。在电影艺术中的音乐,可以分为声乐和乐器两个部分来体现。声乐主要是以穿插歌曲,以人的演唱为主。乐器主要是各类乐器的演奏穿插为主,视情节而定。声乐和乐器都有参与叙事、抒发感情、展现环境、改变节奏的功能,能够与电影的其他元素融合而共鸣的作用。纯音乐作品与电影音乐的区别还是很大的,电影音乐是以电影的内容,画面呈现的效果来决定配什么样的音乐,可能是乐器配音,也可能是声乐配音。音乐的节奏必须符合画面的节奏,与画面保持一致、同步,才能体现电影音乐的价值所在。所以,电影音乐必须在读完剧本之后就要大致确定用哪些音乐来烘托气氛,以便在后期制作的时候有所准备。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也要注意配什么样的音乐,以便随时进行音乐创作。

二、电影音乐在电影旋律艺术中的作用

1.烘托画面气氛。它包括了感受环境气氛、展示地方色彩、体现时代气氛和强调民族特点。通过电影音乐对电影的烘托和渲染,完美地展现了画面的气氛和情调,让观众更加感性地去观看每一个细节,从而把自己的情感融合在电影中。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跌宕起伏是围绕着情节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的画面就用不同的声乐和乐器来表现电影音乐,等等。

2.反映人物心理。它包括了用音乐来表现任务的性格特征,反映内心的变化和情感的变动,在影片中,一些阴险狡诈的人物角色一出场就会配备一些让人战栗的音乐,性格活泼的人物角色就会配备一些生动的音乐,人物在考虑问题时会展示深沉或让人遐想的音乐,这样会让观众身心一致地随着剧情融入电影当中,使电影具有更加强烈的生动性和冲击力。

3.优化主题思想。电影主要是以人物的矛盾冲突和事件的矛盾冲突来展现电影的主题思想的,没有矛盾冲突就产生不了生动的效果,一般叙事型的电影只能成为纪录片等影音,在矛盾冲突较强的电影里,音乐往往成了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就需要跌宕起伏的音乐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复杂的心情、难舍难分的情节加上相应的音乐会使电影的共鸣度提升,使电影的生命力更强。

三、以电影《泰坦尼克号》为例认知电影整体旋律

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配乐可以说是画面与音乐融合最好的一部电影之一。影片中故事情节的不断变化,随之配乐也跟着节奏变动。画面绚丽的色彩,鲜活的人物形象,美妙的背景音乐,让无数观众为之兴奋,故事高潮部分又配起让人心悬的音乐,可以说是一部极其完美的电影作品。

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My Heart will Go on),在影片中贯穿始终,时而呈现一段曲调,让人感觉无比美妙,作曲家也是吃透了电影的主题思想和灵魂所在,让这部影片耳目一新,这部影片中的曲调具有十分浓厚的民族风情,优美的苏格兰风笛,把人们带到了电影画面当中,凄凉的旋律,给人们无穷的回味。本部影片的精髓部分也就是以爱情故事为主,音乐的响起,让爱情的真谛体现得淋漓尽致,背景音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让音乐更富有了灵性,主题曲是女生独唱,清澈无暇,高远无限,至今还是全球传唱的流行音乐,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的问世,把电影与音乐完美结合产生了共鸣,只要唱起这首歌,就会让人想起电影《泰坦尼克号》,想起电影里面的主人公,想起那段不朽的爱情故事。

虽说这部电影以悲剧结尾,但是它让人们对爱情有了新的认知,也就是这段音乐让爱情变得无限永恒,感受到爱的真谛。这不由得让人们想起我国198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韦唯演唱的《爱的奉献》,也是传唱至今的经典音乐,在2008年抗震救灾时,这首歌作为赈灾晚会的主题曲,这首歌曲也是传递爱心,无私奉献的一首歌曲,振奋人心。《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我心永恒》,也是在传扬爱的无私、爱的奉献和爱的永恒,这首歌让人们对爱情更加追捧、更加坚持,是任何时代都应有的一种爱情精神。

作曲家把这部影片的音乐进行分段处理的,电影刚开始的阶段的音乐,是由主题曲《我心永恒》发展而来,这段音乐中,已经暗示和显示出剧情的发展趋势,豪华的轮船与电影结尾时即将沉没之间显示出凄惨的对比效果,令人想象出一种凄惨惋惜的感觉,故事慢慢展开,乐调也慢慢缓和,曲调开始显得明朗了许多,随之慢慢的曲调又有了气势恢弘的感觉,让画面和音乐搭配得完美而又柔和,为影片的顺利下接提供了保障。

随着影片的深入,泰坦尼克号船上出现了热闹的景象,因为这艘船是第一次载人航行,他们是第一批客人,人们看着大洋,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人们在讨论着,欢笑着,这时出现了一段音乐,这段音乐是快乐的乐调,是充满希望的乐调,展现着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慢慢的情节已经展开,男女主人公开始出现,他们从相遇到相恋,过程十分浪漫,在这时,又加了一段音乐,这段音乐恰到好处,让人拍案叫绝,对故事的往后叙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用的音乐就是用风笛演奏的苏格兰民间舞曲,非常优美,风格迥异,节奏欢快。接着又用了一段音乐,是用钢琴弹奏出来的曲子,是片子的主题旋律,缠缠绵绵的,让人感动。音乐配备的故事情节是在三等舱里,人们欢快之至,狂欢的场面持续了很久,音乐在这时正好体现这种气氛,主角的兴奋与欢快,在音乐里徜徉,人们尽情地畅饮、欢快地跳舞,女主角参与到了三等舱里,在这样的环境中,她是头一次,从未这样的自由,从未这样的快乐,她的感受也是好奇、窃喜。背景音乐在这里运用得恰到好处,拍案叫绝。这段音乐随之就升华为主题曲《我心永恒》,主题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而生的,在这之后,主题旋律不断出现在画面之中。

这个阶段出现的音乐正是见证伟大爱情的开始,还体现了爱情的浪漫,对主题起到了深化的作用,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我们听到的音乐就像是天籁之音,有古典的厚重感,空旷而又遥远,流水般的音乐是对美好爱情的描述和诠释,这里运用到的钢琴演奏,是现代感的体现,用风笛伴奏是古典的配合,古今乐器的合璧平衡了音乐的妙趣,产生浑厚的现代感。这种音乐随着船体撞击冰山而变得急促,加快了音乐的速度,随着船体的不断下沉,人们开始变得恐慌,气氛变得开始紧张,甲板上开始到处乱跑的人多了,尖叫声加大了,但是船上的乐队却是异常镇定,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演奏一些缓和的音乐才能让人们稍有些平静,他们放弃了逃生的最佳时机,乐队演奏的是《上帝与我们同在》,这个音乐让观众听了之后,更是心情沉重,船慢慢地沉没了,绝大多数的生命也随之消逝,男主人公为了心爱的女人,自己冻死在大洋之中,观众在看到这一场景时,心情异常难受,这时音乐穿插在画面中,顿时我们感觉到了爱的力量,爱的永恒,让人肃然起敬。

电影结束的时候,主题曲《我心永恒》唱响,人们不愿离去,听着为了伟大爱情而舍弃自己的伟大壮举的歌曲,有的观众以泪洗面,有的心如刀绞,都是发自内心对男主人公的崇敬和对女主人公的祝愿,这部电影气势恢宏,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明显,喜庆的开始以悲剧收尾,音乐在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片已拍摄多年,至今早已成为经典,但是不朽的爱情故事将永远被传颂,在这动人的爱情故事中,主题曲《我心永恒》已成为爱情的代名曲,可以说没有这首主题曲,就没有这样的动人的画面,不会被传为经典,就像中国拍摄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一样,刚被拍摄出来后,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收视率极低,甚至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可是导演找到了蒋大为演唱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立即在央视重新播放《西游记》,这次创下了收视率第一的历史新高,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只要音乐与画面形成统一,就能成为经典。

电影中的音乐既是生活中的音乐,又是独立的为电影服务的音乐,它需要与画面的绝对统一,还要符合特定的环境、不同的民族风情,掌握时代性的特征、人物心理特征,等等,电影音乐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它让人触景生情,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的有机统一是电影发展的要求,也是观众的审美要求,只有音乐与画面统一,视觉与听觉相统一,才能打动观众,产生艺术的共鸣。在当下,先进科技的手段加入了电影,能够成为电影的元素也越来越多,电影音乐的元素也是越来越多,但是能够让电影事业走得更远,只有不断地努力,寻找更加完美的音乐元素和画面效果,能触及心灵的不仅是语言和动作,还有音乐。总之,我们只有把音乐更好地融入电影画面之中,为观众送上一道绝品视听盛宴,才是电影艺术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孙建京.经典电影与音乐视盘赏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 马波.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论(上)[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01).

[3] 刘光辉.鄂伦春音乐在笙曲《冬猎》中的运用与体现[J].北方音乐,2010(11).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