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模具设计与制造范文

模具设计与制造精选(九篇)

模具设计与制造

第1篇:模具设计与制造范文

关键词: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职;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239-02

0 引言

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于1989年,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专业办学历史,一直是我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模具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湖南省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评估优秀专业,获得湖南省高职省级专业教学团队的专业。

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建设

1.1 专业定位 在对毕业生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的定位是:面向湖南、沿海地区机械或模具制造企业,培养从事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编制、模具制造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模具的安装、调试、维修及车间的生产和技术管理等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本专业的主要岗位(群)是模具设计员、模具制造工艺员、模具制造工、模具装配调试工、模具项目管理员。

1.2 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对职业岗位、素质、技能和知识要求的分析,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是掌握模具制图、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加工、产品成形工艺、模具设计与加工、模具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能识读、绘制模具图,分析、编制加工工艺,能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中等复杂程度的模具设计,会操作冲床和注射机并调试其工艺参数,能熟练操作电加工设备和数控加工机床,能进行模具的装配与试模,能进行模具生产与使用管理,能阅读专业外语文献,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具备团队精神,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健康体魄。

1.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专业教学过程中突出模具设计与制造岗位技能的培养,实施了学校和企业、教学和训练“双循环”教学,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习实训与企业生产相结合、专业教学与职业素养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创建了基于工作岗位的“双证融通、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校企合作、校厂一体、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组织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引领者、开发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体现了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引进企业绩效考评机制,多方参与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成绩,引导学生认识并发展职业潜能。

1.4 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建设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在对企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行动领域(图1),再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图2),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图3)。课程建设按岗位技能要求设置核心课程,成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组成的核心课程开发团队,制定课程标准、设计课程项目、研讨教学模式、编写与选用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建设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2门,校企共同开发教材4本。基本形成了涵盖规划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指南、授课素材、习题与模拟试题等立体化教材资源。

1.5 教学团队建设 坚持校企交流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以专业带头人建设为重点,以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建设为支撑,以优化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为主线,制订了一系列的师资培养制度,建成了一支由专业带头人(其中省级专业带头人1名,院级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2009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团队被评为省级专业教学团队。

1.6 数字化资源库建设 以世界大学城和学校精品课程网站为平台,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推手,以企业案例、企业标准为补充,重点建设由教学视频、企业案例、行业标准等构成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和包含行业状况、专业介绍、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实训与培训等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库。已开发的数字化资源包含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2门以及授课视频、课件、辅助教学软件等。

2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经验

学校、政府、企业合作建设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升;近年来模具专业学生在省级技能大赛中屡次获奖,毕业生100%获取双证,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教学资源库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掌握行业前沿,适时引入了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努力加强学习型、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将专业核心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林明山.基于Cimatron E的现代模具制造技术实例[J].模具制造,2013(02).

第2篇:模具设计与制造范文

关键词:BMC;模具;维修控制

BMC材料又称为团状模塑料,该材料的电气性能、机械性能、耐热性以及耐化学腐蚀性等性能优良,易于加工,且其制品无论是机械性能还是电化学性能都较好,因而受到用户的喜爱,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BMC模具作为BMC制品加工生产的重要模具,其制作及维修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1.BMC模具的特点

1.1.导向。为了确保型腔以及型芯之间的闭合精度,避免发生错位,在BMC模具的动模侧应该选择圆锥导柱,而不是圆柱导柱。

1.2.顶出。BMC材料的成形收缩率非常小,因而为了确保制品在不发生变形以及破损的情况下成功脱模,应该在模具的动定模两边均设置顶出装置。

1.3.浇口。因BMC具有较好的流动性,通常选择低压成形。其浇口的大小以及形状是由制品的来确定的,通常情况下选用侧浇口以及扇形浇口,且最好选用大浇口。为减少大浇口对成型产品外形的影响,模具通常采用自切水口结构将浇口切断。

1.4.排气。BMC材料是由不饱和聚酯树脂等物质组合而成的,因而在模腔中成形时会发生化学反应并且会有气体产生,所以模具要设有排气槽。通常情况下排气槽设在分型面上,以避免发生填充不良以及熔缝等现象。另外,模具的拼缝以及顶杠的配合间隙等也可以用来排气。

2.BMC模具的设计要点

2.1.分型面设计。为了保证制品在确保加工精度和强度的前提条件下能够顺利脱模,在对模具进行分型面的选择时应注意将分型面尽可能设在模具的下模,使得顶出机构尽量简单,以方便制品的推出;便于对飞边的清除,避免飞边对制品精度的影响;模具的制造以及零件的加工简单易行;确保制品的强度能够满足要求。分型面的设计是制品能否顺利脱模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模具设计的初级阶段应该分型设计并做出设计图纸。

2.2.加工精度要求。对于模具的加工精度的衡量标准主要有三个,包括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对于BMC模具,加工精度主要对尺寸公差以及表面粗糙度有要求,尺寸公差包括外形尺寸及模腔尺寸。一般情况下会根据实际制品的精度要求来确定模具的表面加工精度。

2.3.圆角设计。由于一般在制品的尖角处应力比较集中,受到力的作用是容易发生开裂,所以在模具的设计中应注意避免尖角的产生。圆角的设计不仅可以避免模具使用过程中由于应力而造成的开裂,而且能够增强制品的强度。

2.4.表面处理的选择。对于模具的表面加以适当处理,可以提升其耐磨性以及耐蚀性。常见的表面处理方式包括镀铬及渗氮等。前者可使得模具表面的金属光泽更持久,避免被酸化,且还会使其具有较高的耐磨性和耐热性;后者可处理温度不太高,且对于模具的形变影响较小,对于模具表面的硬度以及耐磨性都有很大的提升。

2.5.模具加热孔分布。模具的加热孔与型腔的距离应适当,大约控制在40到80毫米之间,且应该呈两端密中间稀的趋势,与模具随形分布。

2.6.侧抽机构。侧面抽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品的质量,所以应尽量避免,若必须使用,则使用的抽芯要尽可能短。通常包括手动和气动两种,前者结构简单但是效率较低,后者适用于大型模具。

3.RP电机BMC模具关键控制项目

RPBMC定子关键控制项目包括装BB盖的两止口与铁心内圆同轴度、止口内圆尺寸、止口内圆圆度、铁心内圆尺寸以及铁心内圆圆度等。与这些控制尺寸相关的BMC成型模具零件有上模安装板组件(如图1)、下模安装板组件(如图2)、模体、型芯、下模镶件以及上模镶件等。这些模具零件不仅对BMC定子铁心内圆尺寸和形状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是BB盖安装位尺寸及形状和位置精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图1 上模安装板组件(主要包括安装版、模体)

图2 下模安装板组件(主要包括安装版、模体)

4.在BMC模具制作及维修阶段关键零件尺寸控制要点

对以上零件的控制,主要目的是通过控制模具零件尺寸及位置精度及模具装配零件尺寸及位置精度,达到模具最终装配后,上下止口与铁心内圆的同轴度的要求。

在对上模安装板组件与下模安装板组件进行装配的过程当中,最佳的控制方案为:将图1的上模安装板组件3、4、9、11孔中装好锥形导套,并且将图2下模安装板组件3、4、9、11孔中装好锥形导柱,然后将上模安装板组件和下模安装板组件靠四对锥形导柱、导套定位牢固。为确定锥形导柱导套是否定位可靠,可在导柱上喷红丹油,合模后检查导套上红丹油接触痕迹。若四柱上都有红丹油及压痕出现,则说明锥形导柱以及导套的定位是可靠的,否则应该拆除后重新安装,再次检验,若还不合格,则需要检查所安装的锥形导柱及导套是否合格,继续检验,直至达到要求为止。按以上检验合格后重新合模并保持上下模合紧,再同一次装夹中,将图1及图2中A、B、C、D、E、F孔及G、H、J、K孔加工到设计尺寸。这样才能保证上下模A、B、C、D、E、F孔及G、H、J、K孔位置度误差最小。

除上述的最佳控制方案外,还有一套备选方案,就是将图1所示的上模安装板组件和图2所示的下模安装板组件,分别用精度加工机床(如坐标镗床、坐标磨床)将3、4、9、11孔,A、B、C、D、E、F孔及G、H、J、K孔加工到设计尺寸。

将图1中的上模安装板组件和图2中的下模安装板组件中的3、4、9、11孔,A、B、C、D、E、F孔及G、H、J、K孔加工完后,应该按照图1、图2指定的测量基准分别测量A、B、C、D、E、F孔及G、H、J、K孔坐标位置。需要注意的是,要注意保证上、下模安装板组件中的坐标偏移值小于0.02毫米,该测量数据将会作为模具验收所必须要提交的资料之一。

将型芯、下模镶件以及上模镶件加工完成后,对于所加工的零件在图纸上所标注的公差的尺寸和所有标注的形位公差,全部都要进行测量。要求所测量的这些数据必须全部合格,且同批次相同零件圆柱的尺寸一致性要保证在0.005毫米以内。这些测量数据同样是为模具验收所必须要提交的资料之一。

当模具交付之后,还需要对上模及下模进行测量。测量方法为:用三坐标仪测量,以四个测量基准找出测量原点和测量方向,分别测量A、B、C、D、E、F、G、H、J、K、L、M(A、C、E、H、K、M为止口位,B、D、F、G、J、L为型芯安装孔)坐标位置和尺寸。要保证上下模安装板组件中的坐标偏移值小于0.03毫米,而型芯与上下模镶件的间隙配合间隙要介于0.01毫米与0.02毫米之间。这些测量数据将会作为模具入厂的档案进行保存。

5.模具入厂首件生产样品制作和检验

模具入厂后,需要在模具不放置铁心情况下,全部用BMC材料制作出全部型腔的定子(放置线夹且线夹中放置好验证用电源线,用于防止漏料)。测量各个型腔定子尺寸满足图纸要求,且必须保证以铁心处轴心线为基准,止口与其同轴度小于0.05mm(加严到图纸要求尺寸的60%)。

按首件取样要求安排首检。用检验芯棒和百分表来检验同轴度。用磁铁来锁住芯棒,使其不会窜动,而只能旋转;让芯棒处于旋转状态,然后用百分表来检验芯棒的跳动,要求其测量值要小于0.005毫米;以定子的内孔与芯棒紧配和,以模拟转子旋转,打一边的止口跳动;定子与芯棒不动,再一次以模拟转子旋转打另一边的止口跳动。在测量两边止口时,在芯棒与铁心配合紧密的情况下,允许两次安装,分别测量。

6.结论

通过上文所介绍的方法,作者单位对一套49PG BMC模具进行维修控制,维修完成后,用不放铁心的BMC定子对模具加以检验,铁心处与装BB盖止口同轴度已控制在0.05毫米以内,完全达到控制要求。

该模具设计、制造和检验控制过程有效,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谢木香.BMC模具的特点[J].模具技术.1987(01)

[2]黄家康.我国SMC/BMC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第十四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2001

[3]《模具制造》2007年总目次索引[J].模具制造.2008(01)

[4]陈锋,顾钧扬,黄凤来.BMC注射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J].模具工业.1998(05)

第3篇:模具设计与制造范文

一、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依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文)、《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文)、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直接服务模具设计、制造、各种成型设备的选用、维护与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由目标岗位定工作范围,由工作范围规范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能要求,并考虑专业的拓宽,设计教学过程,编制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教学内容

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社会模具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设置教学内容,突出了模具加工制造及冲压和注射塑料制件生产,而在模具制造方面又以模具数控加工、特种加工(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成型机操作)、操作能力培养为重点。在模具设计方面,以目前技术发展较快、人才需求较多的塑料模具设计和冷冲压模具设计为培养方向。

三、课程体系

由公共基础必修课、职业基础必修课、职业技术方向限选课、任意选修课、实践教学活动五大教学模块构成。理论教学以“必须和够用”为度。实践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形成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在拓宽就业口径的同时,注重具有就业竞争力的专业强项。将技能证书考试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培养,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进程的始终。

四、教学方法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具CAD/CAM等课程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达1:1。在冲压工艺与冲模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数控机床及其应用、模具制造工艺等主要专业课程中均安排有专门的实践教学周。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担任主要专业课的教师,使教学内容更接近生产实际。

加强直观性教学。在冲压工艺与冲模设计、塑料模具设计课程中采用带有助学课件的高职高专教材,以利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

五、考试模式的改革

在考试模式改革中注重学生专业技能与能力的考核:

课程设计、综合训练以设计成果和实际操作为主评定成绩。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以实习报告、实习鉴定书、毕业设计成果和毕业答辩情况综合评定成绩。

除要求完成学校正常教学组织的考试外,还要求学生完成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中级工等级考试。

六、改革计划和配套措施

毕业设计及毕业实习方面:

计划在毕业设计与实习期间除完成课题规定的模具设计和工艺设计任务外,还要将自己设计的模具由自己动手加工出来。以进一步强化技能训练。以上计划的实施,主要需要足够的实习设备与更多的实习指导教师。从管理体制上要求教学机构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实习设备(这里主要指模具加工设备)。另外,要求教师有较多的小型模具设计资料。

教学与生产结合方面:

利用教学设备,为生产服务,既创造了价值,也节省了实习费用,同时使学生受到了更为直接的技能训练。以上计划的实施,要求我们有足够的、较为先进的设备且我们教职工与社会有较多的联系,同时也取决于我校模具专业的学生能否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同行赞赏。而从学校的制度方面主要要有合理的分配制度。

七、教学中反映当前科学技术先进水平和职业岗位资格要求

新技术向模具工业的渗透,改变了传统的模具设计与制造理念,引起模具工业的一场革命,CAD/CAM技术在模具工业中的应用,使模具工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领域。目前该专业开设的数控机床及其应用、模具制造工艺学、模具CAD/CAM等课程均反映了模具生产的先进技术并能和社会的急需相吻合。在现代的模具制造中,数控铣床是使用最广泛的设备。学生在数控机床及应用课程及该课程的实习中可学习数控机床的操作技能。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学生要取得毕业证书及数控铣床操作中级工等级证书(或模具制造实际操作相应的其他中级工等级证书),体现了职业岗位资格要求。

八、创新特色

在模具制造方面又以模具数控加工、特种加工(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成型机操作)、操作能力培养为重点。在模具设计方面,以目前技术发展较快、人才需求较多的塑料模具设计和冷冲压模具设计为培养方向。

九、取得的效果

1.依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文)、《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文)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直接服务模具设计、制造、各种成型设备的选用、维护与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编制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习、实训教学大纲。

2.依照教学大纲实施完成了三个学期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实用金属切削刀具》(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4篇:模具设计与制造范文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标准

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既是该专业主干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又是技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专业课。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内涵十分丰富,在教学体系方面,该课程围绕模具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使教学内容更加的模块化和层次化,形成了能够满足岗位要求的全新教学体系;在教学模式方面,该课程集合了模具的基础认知、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设计实训等内容,将模具的真实生产过程引入到了教学活动中,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全新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方面,该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过程趣味性大大增加。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鉴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与生产实践的结合,采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设置与实际的模具生产相类似的教学情境。当然,在进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要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1开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堂实训中心一体化以及教学做一体化。归根结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为了解决当前教学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确保学生能够拥有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室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另外一部分用于实践操作场所,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差异,因才施教,并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1.2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在关键教学点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外,尽量不要对学生有过多的干预。比如,教师可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以典型的零件作为载体,以设计相应模具为任务,让各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实践,最后由各个小组的组长对本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阐述,最后由教师进行统一讲评。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利用顶岗实习促进学生参与体验性学习

实践不仅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促进学生参与体验性学习,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真正转化为实践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在顶岗实习期间,教师要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日志,并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追踪。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手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手段必须要以此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潜力,确保教学活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真实的实践环境,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师生角色互换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题的教学手段要遵循以下要点:

2.1实施素质教育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只是机械式的对学生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而是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行业的了解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先进的技术展览,带领学生到工厂了解模具制造的生产线,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始终坚持“工学结合”教育理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有些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致使学生毕业后因实践能力差而难以适应岗位需求,工厂还得重新组织岗前培训,因此,一些工厂宁愿从社会进行统一招工也不愿意用刚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由此可见,一些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但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的就业问题埋下了隐患,所以,学校必须要坚持“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实训中心一体化以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3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

考核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对整体教学活动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逐步改变过于“唯分数论”的单一考核评价模式,逐步实施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比如,考核评价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切实做到边学习边检验;不能只根据结果进行考核,而应该将学习过程也纳入到考核范围;在考核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考核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又要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3.结语

第5篇:模具设计与制造范文

关键词:精密 自动级 进模具设计 制造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014-01

精密自动级进模具设计和制造实际上就是利用一系列大型的、大规模的金属零件器具,然后再利用相应的工程技术,实现了对现有模具的改善和开发挖掘的过程。本次研究主要提出了一种设计和制造创建,进一步对下游元件和器具的加工或者计算辅助处理进行规划,因此,整个模具从设计到开发是呈现出高度的集成化。

一、集成框架的设计研究

1.数据集成和过程集成

明确集成框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原来离散设计过程提供一种数据集成和过程集成的作用。在之前的设计和制造研究过程中,这些功能的体现都是在一系列的设计和工具制造过程中完成的。在整个框架中,对于数据集成功能的发挥,在终端的用户采用了一种全局性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采用了一系列完全配套的设备和系统元件管理实施进行支撑。在整个框架中,对于特定的项目数据集成会将其立即的收集并进行不断的优化,方便用户对数据信息的搜集、共享,并在系统中以一种特殊的形式避免数据在储存过程中产生冲突,而对于集成功能的终端,用户可以采用标准的工程序列的方式进行体现。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相应的模具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终端用户需要不断对每一个设计流程进行咨询和关注,保证每一个项目中的任务以及采用的数据都是正确的,当每一位独立的项目完成任务之后,相应的数据输出就会自动的对数据进行储存,并作为相应配置数据被保存下来。

2.框架环境和功能

在本次研究的这个框架中,框架的工程环境主要包括基金模具设计和制造以及最后的集成框架等内容。在这个框架中还纳入了一个共享台、框架内核以及两个数据库。在框架中,管理数据储存主要包括了原始数据的库指针的原始数据,而框架内核主要是指将其设计成为一种制定的交易处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其作用主要是保障好系统使数据库的功能在工作台应用程序的直接干预之下依然能够正常进行工作。而CAX工具能够在整个框架的监督之下自主的进行运行,其展示出的各种项目成果的进度情况都会被框架放置于一个集成的储存模块中,但是,在设计过程中,目前该框架的主要问题就是模具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很多复杂的数据和管理功能,因此,在框架制定过程中,框架的内核功能应该被划成为四个单元,也就是数据管理单元、进程管理内核以及原始数据处理单元和设计数据处理单元等四个部分。

3.图谱的实现

框架结构在设立过程中应该包括三个过程,首先,第一个过程就是要在不考虑细节问题的情况下将框架的主要步骤进行确定,从而能够构建出一个整体的框架;其次,第二个过程就是开发数据机库管理或者相关新信息模块的制定,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框架各个单位的功能和作用进行进一步的明确;最后,第三个过程就是要对工作台的界面进行开发。在这个工作界面中,对简单的工具进行包装能够使得这个框架能够在当前的界面中直接使用框架中的各个功能,因此,在原始框架设计过程中,美工应该具体考虑到装封的具体实现过程。

4.轮廓框架的确定

在初级框架中,整个框架的功能被分为了客户端和服务终端,其实现的主要策略如下所示,系统在以Windows和以太网为基础的大平台下,元数据的以及设计过程中诞生的数据在服务终端几种存放,并作为信息的HUB,常用的数据面向对象以编程语JAVA用来实现所有的新建框架单元。而管理的数据库主要是以面向对象的数据管理系统来实现的。在框架中远程访问的数据库需要和一个应用的服务器相连接,这个服务器和元数据以及原始线程之间进行交互。

5.系统建模和数据库管理

根据系统面向的对象不同以及设计的原则,对一个系统进行实例化就是对一系列对象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确定,因此,一旦建立了一个面相特定对象的的模型,整个项目的建设就已经基本快完毕了。对于本次研究的框架类型,其对象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种对象是短暂的,另一种对象就是持久,对象的确定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依据,尤其是在本次研究的系统中,一系列的模型被定义为了相关性,整个框架需要在相关工具的协同之下才能实现工作。通过对整个框架属性进行设计,改变其在使用过程中的衰弱程度。在框架设计过程中,采用一个先进的设计版本以及控制工具和配套的管理模型支持设计的传播管理,最终保证整个进程管理建立在产品管理模型的基础上。

二、进程动态

一般说来,集成框架的动态性能可能会使用户的想法和理念得到全面的改变。在集成框架下进行工作,用户在进行局部设计和加工过程中能够实现对整个动态的全面掌握,框架中工具之前相互协同合作只为了更好的得到虚拟化的结果。这样可以提高用户对系统的操作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技术含量。在框架中,产品数据的管理功能保证了用户对所有项目操作或者改变的永久性保留。这样用户在进行操作过程中就不容易出现错误了。在系统中如果没有这些保障措施,在对原始的设计数据进行改进过程中很可能就会很复杂,而在本次研究的框架之下,其不仅能够使开发者享受到最新产品的版本信息,而且还能为用户提品设计和开发的对策。其能够对复杂的序列化模具进行详细的分析,保证不同形式的设计恩物都能够不受影响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陈传胜,陈杰华.高速级进冲压中废料回跳问题的解决方案[J]. 模具技术. 2010(06)

[2]尚庆付,申永祥. 改善线切割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的方法[J]. 模具技术. 2010(05)

[3]单春艳,李春福,程立章. 精密多工位级进模嵌件板的设计及模具材料选用[J].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0(08)

[4]邵国洪,姜伯军. 级进模排样图设计与选择对冲件质量的影响[J]. 模具制造. 2014(04)

[5]姜伯军. 工艺零件的结构设计(连载五) 多工位级进模工艺零件的结构设计[J]. 模具制造. 2011(01)

第6篇:模具设计与制造范文

1高精度轮式点镀模具加工方案

电镀轮做高速旋转运动,其内部放置阳极喷头,通过喷射贵金属镀液对待镀材料带进行局部点镀。待镀材料带以相同的线速度跟随电镀轮走料,其上有压力可调的柔性掩模带,以保证材料带紧贴模具。电镀轮制造中最为常见的问题是电镀轮的形位精度低、尺寸精度差。现代高速生产中材料带的速度为15m/min左右,换算到电镀轮上大约为1~2r/s。此速度下电镀轮的圆跳动比较明显,造成生产中材料带颤抖并出现皱纹或卷带,使得产品质量及生产进度受到影响。另外,由于电镀轮制造精度不高,为弥补可能产生的镀区误差,必须对点镀区域进行适当扩大,以保证高质量的镀层能够覆盖实际需要的区域,这使得贵金属镀液的消耗增加。只要提高电镀轮及模具的制造精度,就能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能减少贵金属镀液的消耗,从而减少污染。本文提出一个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高精度轮式点镀模具加工方案:将现有的轮式点镀模具的加工精度提高,最终提高点镀产品的生产质量及生产效率。

1.1获得引线框架单元的准确尺寸

引线框架的尺寸直接影响电镀轮的尺寸设计。实际生产中,引线框架的尺寸会随着模具订单一同送达,但是仅凭这样的数据是无法精确设计电镀轮的。精确的电镀轮设计尺寸来源应该是生产中的引线框架材料带。引线框架通常较薄、容易变形,传统的测量方法是通过卡尺对每个尺寸进行简单测量。当设计及制造对测量精度的要求较高时,这种测量方法的效率低,而且测量精度不足以保证精确设计[3]。现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测量:使用分辨率为1μm的影像测量仪对生产线使用的引线框架带材进行连续n个引线框架单元的长度测量,获得的长度精确到微米级别,再除以n就是每个引线框架单元的长度,以mm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4位。图1为引线框架带材样品。如图1所示,每个单元的精确尺寸由连续材料带上的多个单元测量得到,保证了数据在较大尺度之下的精确与稳定,获得的尺寸数据为L。

1.2精确计算电镀轮工作面的直径

在一个电镀轮的工作面周长上安排的遮掩模具定为奇数N,这样在长期的旋转中不容易导致周期性的震颤。很多电镀轮生产企业对于电镀轮工作面直径设计,通常是计算过程中没有考虑生产的实际情况,直接使用NL/π作为电镀轮工作面的直径。这个计算失误在于获得数据L的温度是常温,而电镀轮工作环境温度根据镀液的不同大致在80~120℃,此时引线框架及电镀轮的尺寸都会因温度的升高而变大。电镀轮的制造材料是聚醚醚酮,而引线框架的材料是铜基合金,这两种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导致工作条件下带材和电镀轮接触面长度出现差异,这在高精度制造中是不可忽略的[4]。由于定位误差导致的带材卷带事件常有发生。为了避免带材起皱或卷带,应加大定位容许误差,但最终镀区的尺寸精度下降。为解决在工作环境下带材和电镀轮的尺寸偏差,现提出如下的电镀轮制造尺寸精确公式:DC=NL(1+αY(TG-TC))π(1+αP(TG-TC))(1)式中:DC为常温下的电镀轮直径;N为电镀轮一周布下的硅胶模个数;L为单个引线框架的圆周方向长度,来源于上一步的测量;αY为引线框架材料的热膨胀系数;αP为电镀轮材料的热膨胀系数;TG为电镀轮的工作温度;TC为常温。这个公式的作用在于保证引线框架材料带与电镀轮的工作面在工作温度时的对应长度完全重合,从而保证了加工定位的准确性。此计算结果与忽略温度的计算结果相差0.3%左右,在高速旋转下这样的差异不可忽略。此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3位,单位为mm。

1.3电镀轮的精确加工方法

在实际生产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生产一段时间之后电镀轮的圆度下降,带料起皱或者被拉扯,生产质量严重受到影响。这些问题的根源来自电镀轮制造时的粗疏。很多电镀模具制造企业都用聚醚醚酮作为电镀轮的制造材料,制造电镀轮时直接把聚醚醚酮坯料装夹在加工中心上进行加工。而实际上,聚醚醚酮在强度上还是和金属材料有一定的差距。在加工过程中直接对聚醚醚酮进行装夹加工而导致的整体细微变形,最后在生产中被逐渐放大,致使生产质量下降。本文给出一种能够保证电镀轮长时间工作而不变形的加工方法:首先,夹持坯料左侧,加工出右面平面并同时钻孔攻丝;然后,用45#钢制造一个圆盘,钻上同样的孔位置并攻丝,把坯料卸下并用螺钉紧固在钢制圆盘之上;再次装夹时夹紧钢盘进行加工,注意最后去掉初次装夹时夹紧的坯料区域,保证远离电镀轮最左端50mm以上即可。此方法利用一个钢盘替代聚醚醚酮坯料进行装夹,避免了加工装夹对产品的应力残留,保证了电镀轮产品长时间工作后形位精度不改变。电镀轮加工精度在0.01mm以下即可,普通四轴加工中心的加工精度都能达到这个要求。电镀轮最重要的工作面加工完毕之后不再装夹,而是直接对遮掩模槽位进行加工。应注意,电镀轮上的螺孔必须和最终生产设备上的驱动装置匹配,这样就完全实现工作状态的动平衡,在高速旋转中不会出现太大的振动。

1.4创新的遮掩模设计

实际上对点镀区域进行的位置控制,最终还是依靠柔性材料遮掩模实现,因此,遮掩模的设计直接影响点镀区域的尺寸精度。目前多数点镀模具制造企业制造的双组分硅胶遮掩模都存在点镀区域边缘细微渗漏,导致产品镀区边缘模糊,甚至非镀区的背面也有部分渗漏。为解决镀区附近的贵金属渗漏及模糊边缘问题,现提出如下遮掩模设计改进方案:在遮掩模的工作开口部分增设一圈高0.10mm、宽0.12mm的刃口,并进行倒圆处理。这样在掩模带的压力下,刃口能够完全封闭住贵金属镀液的渗漏,产生鲜明锐利的镀区边缘,提高产品质量,保证镀区尺寸精度。此遮掩模由双组分硅胶制成,制造过程应注意尺寸是否缩水。由于材料本身的特性,其能保持正常生产的效果为十个月左右,此后必须更换新的遮掩模。

1.5陶瓷定位钉的选择

陶瓷定位钉是电镀模具特殊的专用零件,它直接影响引线框架带材在电镀轮上的相对位置。目前行业通常使用D1.50mm的陶瓷定位钉,而定位孔为1.60mm,如此大的空隙是为了容纳设计与制造中的不准确带来的误差。如果严格执行之前的设计与制造流程,可以使用D1.56mm的陶瓷定位钉。这样镀区将会被严格定位限制,加上之前的遮掩模精确尺寸设计,就会有精度极高的镀区边缘尺寸控制。严格执行以上五个步骤,能够把镀区尺寸精度控制在单边偏差0.03mm之内,而目前行业内通常的精度为单边偏差0.20mm,在精度上提升了一个数量级,能够更好控制产品的质量及生产成本。图2为完成的轮式点镀模具。图2中可见白色定位钉。

2结语

本文主要的关注点在于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提高点镀模具产品的生产精度及质量。只要注意各个细节,在尺寸设计、产品加工、遮掩模边缘精度提高、带材定位等方面都提出完全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是能够提高电镀轮整体制造精度的。这些解决方案都是紧贴工作环境、针对现实问题而提出的,能够有效提高点镀模具的生产精度,进而直接提升引线框架产品的镀区质量、尺寸精度,并减少镀液损失。

作者:邱伟华 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冯小龙.连续高速电镀技术在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生产中的应用[J].电镀与涂饰,2003,22(6):48-51.

[2]杨占尧,秦歌,翟振辉.金属喷镀法快速制作金属模具方法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9(2):1-5.

第7篇:模具设计与制造范文

关键词:气瓶缩口;模具设计;冲压工艺;气瓶

1分析缩口工艺的计算情况

1.1气瓶缩口的系数计算分析在计算过程中,针对气瓶缩口计算需要重点掌握好气瓶的缩口系数。在本次计算中,用系数K表示缩口气瓶的极限。但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极限缩口的系数大小和气瓶的材料、性质、坯料表面的质量、材料的厚度以及缩口模具实际的形状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计算气瓶缩口中,就要掌握好这些信息。通过上表对缩口所使用的各种材料情况进行总结可知如果气瓶中的制件缩口系数较小时,则可以有效控制缩口的系数,并使制件中各个缩道满足一定的要求,使气瓶中的缩口能在制作过程中更好地体现科学性。由于在各个不同的多道缩中,尤为重要的是制作工序中的第一道工序,可以运用低于平均系数的K值,一般情况下可以小于10%,而对于缩口系数,在后面的工序中则需要保证每道工序都不低于平均值。然而,可以接受的缩口范围以及系数情况为5%~10%.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可知,已知气瓶的高度d大约是34mm,而d0大约为49mm。根据以下计算公式:K=d/d0.(1)式(1)中:d为缩口之后的制件中心直径;d0为气瓶缩口中制件之前的中心直径。由式(1)可得出K=0.69.在本次研究中,制件所包含的底部其缩口件可以通过外在支撑的情况而对模具的结构、形式进行控制。而根据平均缩口所得到的系数分析,K=0.55~0.60,因此,在实际制作过程中,需要一次性形成缩口。1.2缩口前对毛坯高度的计算情况,在处理过程中,需要充分保证缩口之前的毛坯高度(h0)处于一个科学的定位中。因此,在本次计算中可以得到的毛坯高度的实际值大约是84mm,

2分析气瓶的工序设计情况

在气瓶的制作过程中,设计该制件就要掌握好工序图。应做好计算工作,由于在制作过程中气瓶的缩口情况是通过毛坯计算的,而制件中的缩口情况则不等同于实际制作情况,因此,在制作过程中要保证毛坯尺寸中的圆筒形为空心件;在缩口15处,其毛坯尺寸不会再次拉伸,一般只对圆筒形件中的毛坯进行计算,而在最后的环节中才可以准确地掌握各工序所需要的拉升系数、拉伸直径和高度等。

3缩口模具的设计和制造过程

3.1缩口模具的设计情况3.1.1模具的结构特点本模具主要包括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般情况可以将其视为上、下两部分。在模具上方,主要由模座、上垫板、推杆和模柄组成,还包括带内芯子的顶出器和缩口凹模零件;下模部分主要包括外支撑套、底板、垫柱、顶板、下模座、橡胶和螺杆等。具体如图2所示。3.1.2上模部分缩口情况分析由于气瓶中的凹模与上模座之间主要采用的是销钉定位,而在螺钉紧固的情况下,下模部分中各个不同的垫柱可发挥良好的稳固作用,应设计直径为130mm,深度为5mm。此外,两套夹柱之间大约有25mm的空间进行导柱滑动、导向定位。3.1.3掌握整个缩口的制作过程缩口在气瓶制作过程中主要发挥支撑和定位的作用,可以采用良好的外支撑套进行定位。根据当前的设计情况分析,支撑定位一般是设计具有滑动性的支撑,因此,在缩口之前,则需要掌握好力度。此时,可以运用橡胶把外支撑套扎紧,从而使坯件在放入之后更好地支撑外撑套和上平面。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除了可充分确保缩口中的坯件外形,还可以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从而保证缩口的质量。3.1.4缩口结束气瓶结构处于缩口结束时,则可以通过带内芯子起搭配良好的顶出作用,使台阶处于良好的平面上。此时,缩口可以在底部保持良好的平整性,不会因缩口的尺寸而发生镦压的情况,这能更好地提升制件质量,也保证了口部外径的尺寸满足要求。3.2分析模具的工作过程当气瓶在工作中,需要对前一工序所涉及的部件进行支撑。此时,可以通过外支撑套和垫柱支撑。在上模下行中,应保证良好的稳定性,外支撑套可以在上平面中紧贴缩口凹模,而在下平面上则能发挥缩口凹模的作用,使坯件可以实现良好的缩口。斜面缩口结束时,可以通过上模继续下行,使带内芯子可以在顶出器的作用下提升缩口的质量,并在带内芯子与缩口凹模之间保持良好的流动性。此时,可以形成直径35mm,高5mm的筒形。缩口结束时,需要具有良好的平整度,一方面可保证缩口的口部有良好的尺寸,另一方面则能提升缩口的质量。因此,在实际制件过程中,应较好地使用缩口凹模,并在外支撑套和橡胶的顶力下复位。

4结束语

通过对气瓶中结构外支撑套的分析可知,运用滑动的方式可帮助气瓶有效顶出,在坯件部分则可以使用7个外支撑套对平面进行固定。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整个气瓶缩口处形成良好的支撑,保证气瓶缩口不发生变形或出现任何质量问题。本文中所设计的结构主要针对缩口结束部位,运用不同的带内芯子可以使气瓶的台阶平面保持良好的平衡,并能保证缩口的位置和表面整平,从而使制件口部的外径尺寸和端面平整度满足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1]袁东红,汪云,幸福堂,等.高压空气吹除压载水舱的关键技术仿真[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4,36(04).

[2]刘志炎.出租车CNG气瓶安装监检中的相关问题[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15,31(02).

第8篇:模具设计与制造范文

模具设计与制造毕业实习周记 第一周实习周记

时间过的很快,一个星期就过去了,在这里,我们一行的同学一起先进行了为期3天的上岗前培训,培训的内容是:

1.公司的基本情况,比如发展历史,人员数量,产品的卖点等等。

2.公司的基本制度比如:上班时间,下班时间,节假日的放假情况等。

3.公司的组成,有多个车间组成的:c1c2c3车间b1b2b3车间a1车间d1 车间等。

4.公司的业余安排等,每个星期的一三五晚上有最新的电影免费在二楼的食堂播放等。最后一天的下午和单位签署了劳动合同。工作的地点也去看过了,迷迷糊糊之间,一个星期过去了。

很多东西在培训时说过,但有一点记住了,这个公司是10年前亚洲最大的此类专业的公司。公司的每一个车间,都和其他地方的小加工厂有的一比,这或许是骄傲的一个卖点吧。感觉很不错。

第二周实习周记

这是我们来这里的第二个星期了,渐渐地对这里有了一点熟悉,但是工作上的事还是只能做一些简简单单的,毕竟我们还刚来不久,等日子长了我们就会慢慢的上手了。公司里面有自己的一套人员培养政策,刚进来的员工都是从省模开始。省模这样的工作都是一些手上的活,算不得怎样的辛苦,总的说起来最大的不满,那就是繁琐,单调,每天上班就坐在省模组里,手里拿着油石在模具零件上磨啊磨啊的,因为无聊,就给自己找一些活干,但是手上的活也不能落下,那就只有是零件咯,这是动模镶件,这是定模镶件,这个是一模两腔玩具电池壳模具,这个是一模一腔的风扇叶模具。在专业的模具厂里就是有一个好处,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形状的模具,这对于刚刚出来的学生是很有诱惑力的,特别是专业对口的时候。很兴奋。

第三周实习周记

来到这里已经是第三个星期了,由于还是进厂里的个月,所以星期六不用上班,晚上也不用加班,至少我的车间里面的制度是这样执行的。有些同学的车间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在第二个星期就要星期六上班去。现在的工作还是省模,没办法,制度是这样设置的,只有等上位者走了,下面的小卒才顶上去,说起来都心碎,这就是打工仔的心酸一面。

省模很轻松,都是手上的活,但是,有一点很郁闷,那就是工作的重复性,每天都是重复一个动作,这样也太折磨人了,有时候都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机械,机器人般动手,移动到一定的距离后返回,额,就系那个直线电机一般,做这自己认为最有规律的往复运动。在车间里的人相处的不算太坏,因为在上班时候不能有太多的交谈,下班后又急急忙忙的分开了,有点失败,好像只记得组长。

第四周实习周记

这一周的工作还是省模,不过心态好像好多了。因为在这里的基本工作都做了一些了解。省模主要是先用油石打磨去刀纹,油石使用时要配合研磨液。刚开始时还闹了一个笑话,我误认为是水了。当时真不好意思啊,这就是典型的学不专,记不全。接着是二百四号的砂纸,四百号的砂纸,八百号的砂纸,一般到八百好就已经达到要求了,有些要求更高的用到了一千二百号的砂纸,磨出来的零件都可以照出自己的影子了。

这就是所谓的镜面啦。厂里的食堂伙食还不错,至少我认为和学校里的不会差到那里去,有时候觉得更好一些。宿舍是四到五个人住,条件有些简陋,不能使用大功率的电器,甚至要在宿舍里使用电视机都得提出申请,够寒酸的。晚上还会有老鼠来光顾没有藏好的食物,太可怕了。

第五周实习周记

这里是一个新的开始,因为我已经调离了枯燥无味的省模组了,来到了制模六祖。这是星期三的下午,车间主任突然出现在我面前,要我放下手里的工作跟他走,刚开始还以为是要我去打杂呢,因为是新人,被拉出去打杂比如扫地等是不可避免的。

没想到他把我带到了平时上下班常常看到的制模小组的组长前面,对我说,这是你的组长,以后你就在这里工作了,接着就走开了。下面的内容就有些公式化了,就像有些的查户口般,什么名字?那里人?

在不关系到隐私或者秘密的情况下,我叫,惠州的。刚来到能做什么呢?看客,就是这样,现在旁边看看,但有些什么活,做什么样的活。熟悉一下工作环境,工作的工具放置在什么地方,熟悉一下组员,帮忙一下打下手,比如传递一下工具

第六周实习周记

制模组的工作就比省模组忙多了,虽然来到这里已经一个多星期了,但是基本没有自己独立完成一项任务,能够做的了的还是打下手,传递工具啊,搬搬模具零件,模板模呸啊什么的。环境倒是了解的不少:制模组是一个独立的小团队,独立负责整套模具的加工装配,组里配备有四台铣床,两台粗铣,两台精细铣床。

就是利用这样的设备完成除了数控加工以外的加工工作,比如钻运水孔,顶针孔,呸料的粗加工小镶件的加工等等,组员的组成是一个老师傅就是组长,一个工作了十年的老工人,这个老是工龄上的。三个工作了二到四年的小师傅,和一个工作比我先六个月的组员。可能是有代沟的存在吧,我倒是和最最小得工人谈的最多,每天都跟在他身后站站工具认识的倒不少了,这里最大的一点是铣床叫罗床。

第七周实习周记

第9篇:模具设计与制造范文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150-03

一 引言

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因素,是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因此如何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快速培养就是摆在高等职业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模具技术发展及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而模具高技能人才的匮乏,正成为我国模具工业发展的“软肋”。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各类高等职业院校相继成立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然而模具的教学是集理论、实践、经验、制造环境于一体的综合学科。现阶段绝大部分大专院校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是继承着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无法满足对现代模具工业技术人员知识、技术、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二 创新课程建设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适应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缩小高职院校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标准的差距。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模具设计,而且要高度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处理好规范与创新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提高思考和决策水平,形成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如下:

1 加强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现代的模具研发周期越来越短,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设计流程已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这就要求模具设计人员在产品工艺分析与模具设计上具有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合理的利用每一个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共同完成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思考性、合作性,不仅要懂得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且重点培养他们彼此学会包容、欣赏、尊重其他成员的个别差异性的能力,认识到团队协作在产品工艺分析、模具设计以及个人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加强资源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积极强化资源的整合,其中包括理论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专业基础课的开设为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做铺垫,专业基础知识在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程度基本决定了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方面,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将基础学科的知识和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做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实、相互提高;实践方面,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其中包括通过模拟生产企业的工作环境,创建模具流水生产线;改革和优化模具制造车间,建立基于模具制造过程的教学制度等等,为增强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设情境。

3 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课程的灵活性非常强,相同的塑料产品在不同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下,设计出来的模具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综合运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发展,积极探索和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等主动探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积极探索实践、构建“1+3”教学体系

为了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团队对存在的问题,参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具体内容进行模块化配置,形成“1+3”配置模式,其中“1”指的是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3”指的是完成任务的三个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通过运用项目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等先进教学手段和模式,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四 结合教学条件、制定实施方案

1 教学资料的准备

要想设计模具,首先要认识模具。传统的金属模具由于其重量大、拆装和调试时间长、油污较多,同时无法准确清晰的看到模具的结构。以本院为例,在教学中以采用透明的教学模具为主,这不仅克服了的模具体积较大等问题,而且透明的教学模具通过和专用的模拟机配合使用,可以在课堂上展示模具的运动,并能清晰地观察到模具的运动过程和塑料产品的制造过程。同时在模具的运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讲解速度的快慢来调节模具运动的快慢,以利于学生看清模具内部结构运动情况和产品成型情况。由于本课程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因此在教学资源配置过程中,将多媒体教室、CAD\CAM实验室、模具成列室融为一体,从而基本做到教室即为车间,车间即为教室。

2 教学过程的实施

本课程的教学课时为80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划分,一般为4人一组,以寝室长为小组组长。学期一开始就将相关产品的模具设计任务书下发到每个小组,明确每个小组本学期学习的具体目标,然后通过任课老师指导小组内部进行分工协作,让每个同学在整个学期都带着目标和任务进行学习。

塑料模具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塑件的工艺分析、成型设备选择和校核、塑料模具设计,其中塑料模具设计包括八个项目分别是:成型部分、浇注系统、导向机构、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推出机构、温度调节系统、排气系统、支撑零部件。因此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划分为10个模块进行项目式教学。笔者以“浇注系统”设计为例,构建“1+3”教学体系,具体教学方法和步骤如下:

(1)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教师按照课程内容来创设学习情境,在一体化教室中采用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对若干种塑料制品(以饮水机支架为例)的结构进行观察和认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若干种饮水机支架产品结构之间的差异,同时通过分别提问和共同讨论的形式来深入了解学生对问题分析的合理程度。授课教师结合项目教学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来分析引起产品外观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引入“浇注系统”的概念,同时结合塑料模具实例提出“浇注系统”塑料模具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明确在本项目操作中的具体教学目标。构建“1+3”教学体系中的“1”“浇注系统”的设计。

(2)团队协作、制定方案

教师通过对上述饮水机支架产品的分析,明确了“浇注

系统”的设计是模具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授课教师的指导,每个小组在组长的统筹下,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例如: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专业杂志……)来分析和完成在本组产品的浇注系统讨论、分析和设计。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和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最后在小组成员的共同论证的基础上,各小组为本组的产品设计出一个合理的“浇注系统”方案。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撰写该设计方案在生产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论证报告。

(3)分组讨论、优化设计

授课教师组织各组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通过多媒体设备来展示和解释本小组产品的“浇注系统”设计的类型、优缺点以及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同时鼓励全体同学对各小组的设计结果和设计的思维方式展开分析和讨论,取长补短,最后授课教师点评每组设计结果的优点和缺点,并指导学生对设计的结果进行优化设计,进而形成更加合理的设计方案。

(4)强化认知、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利用模具虚拟设计实验平台进行三维仿真设计与加工,同时结合相关教学模具展示模具浇注系统的存在真实形式,任课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实例加工,组织学生对加工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最后授课教师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由此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且能够熟练准确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分析和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基本实现工学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五 建立基于重能力、求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程是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笔者认为传统的考核方式已不能引导学生全方面的发展。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基本目标。为了能更好地考核出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引导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此建立了新的考核模式。考核由“平时成绩(20分)+模具设计说明书(40分)+模具实例(40分)”组成。具体如下:

平时成绩。学生的平时成绩由讨论问题的表现和平时的学习态度来共同确定。

模具设计说明书。设计说明书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合理的模具设计要能充分体现学生对产品分析、总体方案论证、设计理念以及特殊部位的处理技巧;第二,一副模具的设计过程应充分发挥团队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及信息化环境下对模具设计岗位和能力的思考。

模具实例。在二维设计的基础上,结合虚拟模具设计平成模具的三维实体设计,重点考察学科交叉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模具结构的优化设计,进一步体现学生运用实际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 结束语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极大的提高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检索能力、交流沟通与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团队的协作精神,得到了用人单位给予的肯定和好评,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就业形势。在今后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完善和推进教学改革,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7]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北京:2006

[2]国发[2005135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