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精选(九篇)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第1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

【关键词】专业;建设;改革;社会性;时代性;高等性

【中图分类号】G123.4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002-02

一、彰显高职教育的高等特色

1、专业建设应体现时代性、先进性和社会性。

为使毕业生能够满足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与社会接轨,必须保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时代性。通过专业教学改革的调研工作,时代对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提出了新要求:(1)具备熟练应用CAD/CAM/CAE软件的能力;(2)具备数控设备加工操作能力;(3)模具材料不断革新,掌握更加先进的模具表面处理技术;(4)工业材料出现了以塑代钢的趋势,要求学生掌握塑料成型工艺、压铸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方面的知识;(5)现代模具制造业需要的是集设计、加工、调试、安装、维修等技能于一体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6)现阶段行业分工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教学中采用模块式教学,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模块加以组合,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7)加强校企合作,走工厂化办学之路,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8)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校期间能获取更多知识和信息。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要更新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革新考核方法。

2、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普通专科、本科教育的关系。

在办学层次上不是中职教育的简单“上移”;在教学模式上,不是普通专科的“翻板”;在教学内容上不是本科教育的简单“压缩”;在教学设计上,不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任意拼合。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的任务,它就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围绕培养目标,在设计课程体系时首先必须确定专业的职业指向;其次是认真分析本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需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由此做到要什么教什么、用什么学什么。从而体现职业性,实现教学设计与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

3、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调研究结果,结合云南省经济发展情况,我们提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汽车、机械、电子、电器、轻工、塑料等行业,从事模具数控加工编程与制造、模具制造工艺编制、现代模具制造设备运用以及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现场生产组织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岗位,具有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知识,具有模具技术和其它工程技术应用方面实践能力的技艺型、复合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二三三”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根据本专业特点制订有本学院特色或亮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结合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生设计的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整体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具体方式。

在“引企入校”实行校企合作新机制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办学的实际和发展的要求,确定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三年学制连贯、三个方面联动、一年一项重点、最终实现培养目标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3×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教育方面,第一年以专业基础学习为主;第二年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第三年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主。在教师素质方面,第一年是专业基础教师、第二年是校企合作导师制的指导教师、第三年是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在学生培养方面,第一年是专业学生,完成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第二年既是导师制的学生、又是企业现代师徒制的学徒,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第三年参与生产加工和职业实践,顶岗实习成为合格的技师。

三、构建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要根据培养目标,围绕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先进性、体现前瞻性;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及可持续发展。

课程体系要淡化学科体系,根据专业知识、能力和教学内容相互关系,按照教学进程合理安排的原则,部分课程实现了综合化,各模块引入了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

另外,建设校园文化,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技术选修课,举行创业、创新、就业指导讲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学术讲座,多途径、多渠道地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

改革以后,形成了职业素质模块、职业能力模块、职业技能造模块、职业拓展模块的课程体系。在新课程体系当中:(1)为了适应科技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的需要,在教学计划中引入了新知识、新技术课程:开设了AutoCAD、Solidworks、UG等课程;(2)强化了学生制造工艺理论与方法的培养,拓展了模具制造新技术的学习。在课程中依次开设了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加工技术、MasterCAM应用等课程,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了特种加工技术、模具新材料与表面处理等内容。(3)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相互贯通、相互支撑。(4)确定了模具设计、模具制造、钳工三个专业方向,在培养学生宽专业基础的同时,强化专业方向的能力训练。(5)开设了模具估价、快速成形技术、UG模具设计等专业选修课,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公共关系等公共选修课,拓展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6)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指导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7)加强校企合作,工厂化办学,走产学研改革之路,进行生产实习,提升学生的机械加工、模具数控加工、模具装配与调试、冲压与注塑生产的实践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健全质量监控体系

1、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另外,实验室、实训基地对学生全面开放,努力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要注意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通过设计新课题,开展实验、制作、设计竞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吸收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实验项目的建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2、考核方式改革。

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正确、科学的评价,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革考核方法,必须树立正确科学的质量观。根据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学生课程等实际情况,引入职业标准制订考核标准,加强应知应会的试题库建设。实行考核形式多样化,在理实一体化课程中可以形成性考核、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行双证书制,即学生毕业时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求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3、加强日常教学管理与信息反馈。

日常教学管理分层次同步实施。学院有教务处和教学督导室,随时检查全院教学工作的工作状态,随机抽查教师的教学业务原始记录,下班随堂听课,收集班学生对教学方面的反馈意见。系部成立教学质量考核小组,负责检查教师教案、教学进度、教师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教学日志等,定期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开展讲课比赛,进行业务研讨,组织学生问卷调查与测评。学生负责班级考勤,填写问卷调查、反馈对教学的意见。

每年发出毕业生情况反馈表到各用人单位,或教师到各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工作情况,听取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思想作风、技术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反馈到教改课题课组,形成一个质量闭环控制系统。

4、按照企业质量控制的思想,建立教学过程的评价制度。

企业生产的是产品,产品是由零件组成,零件的生产又分为若干工序,有着严格的质量标准,实行了严格的质量检测,不合格半成品不能转入下一道工序。对于人才培养而言,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结构、课程体系建设等只是完成了“人才”这一“产品”的总体设计。“人才产品”的质量是在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的各个教学环节形成的,其中“教师”与“学生”是“人才产品”质量形成的主导与主体,建立课程考核大纲与课程考核标准(考题库)是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规范”、“检测”、“评定”的必然要求,是对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成败进行评估的客观需要。把每一教学环节视为人才培养中的“一道工序”,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有利于分解课程体系的教学任务,落实教师的教改责任,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课程标准制定与课程考核题库的建设,要以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为准。这样也有利于把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衔接起来。

五、建立更有效的“产学研”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

产学研合作要实行“走出去”、“请进来”两条腿走路。“走出去”指的是学校领导、专业教师要走出去,跟踪和掌握企业人才需求的最新动态。建立与更多企业紧密型的供需关系;了解模具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收集来自生产一线的零件加工工艺、模具设计课题等实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在模具企业参与模具设计与技术开发。“请进来”,就是要企业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人事主管请进来指导教学改革;把企业请进来,合作建设“研发生产型”的模具厂,学校向企业让利,学校优先考虑获取教学效益,让专业教师和学生要在校办模具厂接受“零距离”的培训。比如我校引入了和盛精密机械加工厂和佳裕印刷有限公司,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对学生实行师带徒的培养。

1、建立企业参与教学改革的机制。

建立一支由来自模具企业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人事主管、职教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专业建设咨询研讨会,研究和调整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等。进一步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合作,聘请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邀请他们来校讲座,介绍企业改革发展、新技术应用的动态,使教师、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技术进步、人才需求情况。比如我校聘请了昆明中铁集团、云南无线电厂等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员,请他们对专业建设、教材开发进行指导,每学期召开一至二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讨论教学教改,指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向。

2、开创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

实训基地既是学生的实习基地,也是教师的调研基地。在继续加强与现有校外实训基地联系的同时,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建立新的实训基地、毕业实习(设计)基地,要逐步扩大与实习基地合作的形式、途径与成果。目前我校已有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模具三厂、云南西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十余家实训基地,为我校的人才培养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3、努力开展科研、技术服务,整合实训设备,办好和盛机械精密加工厂。

我院对科研工作非常重视,科研经费逐年增加,学院将特别重视模具技术的科研工作,通过科研培养队伍,促进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其次,要积聚力量、拓展思路、招商引资,办好和盛机械精密加工厂(模具技术实训中心),将产学研合作落实到校内开展,这将更有效地推动模具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与模具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

4、以实训基地为契机,健全学生社会实践制度。

健全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组织指导,要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丰富社会阅历,增强竞争意识,实现全过程、多方位育人。扩大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利用寒署假结合专业对口打工,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去参加实践锻炼,把社会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推行双证书制度

第2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

1.1“1+3”教学方法介绍

根据当前企业对模具设计与制造类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再根据学校的具体资源构建了“1+3”教学方法,其中“1”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而“3”则是完成这个目标或者任务需要的三个过程,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实现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的配置教学资源,通过项目式教学方法以及启发式或者教和做一体化的各种先进教学手段以及模式,来完成对“1+3”教学方法的丰富以及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

1.2实施方案

(1)准备教学资料以及模型

在模具设计与制造类专业的课堂上,我们不可能把一个真实版的金属模具搬到课堂上进行讲解,一方面金属模具太过于沉重,另一方面不能够看到模具的内部结构,所以在本院课堂的教学时,采用了透明的模具进行讲解,这解决了模具体积大、看不到内部结构的难题。另外本院还有专门操作透明模具的模拟机,这样就能够模拟金属模具的生产过程,从而展示模具的运动过程,有利于学生看到模具是如何让塑料颗粒成型的过程。这种目视化的教学方式,显然提升了教学的深度。

(2)教学方法的设施

以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为例,将整个课程根据教学内容划分成80个课时,并根据学生所在宿舍为单位,每4人为一个小组,同时以寝室长为学习小组组长,从授课开始,就将有关产品的模具设计任务书下发给每一位小组成员,并明确每个小组学习的具体目标和任务,然后有授课老师和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并指导小组内部的分工协作,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期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学习。

其一,创设产品设计环境,并明确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作为教师要按照课程内容来创设真实环境,在一体化教室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以手机产品的机壳的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不同手机品牌的机壳结果,并讨论如何通过有效的设计来提升手机机壳的稳定性。

其二,团队协作。老师要根据手机机壳的不同特征进行分析,并明确浇注系统的设计是模具设计最为重要的组成本费。通过老师的指导,在每一个学习小组的统筹下,利用周边的资源比如学校的图书馆、互联网资源以及专业杂志,对手机机壳的浇注系统进行讨论、分析以及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授课老师要充分的发挥和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团队之间的讨论,从而让每一个小组设计一个合理的初始化的浇筑方案。

其三,分组讨论。因为在初始化的方案出笼之后,这个方案并不一定是最优的,比如对原料的节约、良品率的提升,工艺的改良等都不是非常完美,因此,可以组织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和解释本小组的浇筑系统的设计以及优缺点。同时,鼓励全体同学对个小组的设计结果和设计思维进行碰撞,取长补短,从而完成对本小组设计的优化。

1.3建立基于能力的科学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方法大部分是统一采用考试的方法来实现,但是这种方法显然不合适“1+3”教学体系的评价,因为这种方法对于理论教学的成果具有很好的检验作用,但是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察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因此需要结合现代企业对专业模具设计人才的需求,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基本目标,更好的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需要建立新的考核模式。

在“1+3”的教学体系中,考核方式摒弃了考试定水平的模式,采用了平时成绩、模具设计说明书以及模具实例三大模块进行考核。其中,平时成绩主要由讨论问题的表现和平时的学习态度决定的;模具设计说明书则通过两个部分进行考核:一是,完成的模具设计是否能够体现出学生对产品分析、设计理念以及对特殊部位处理技巧的掌握和总体方案的水平;二是,模具设计过程是否充分发挥出团队的协作意识,以及在信息化环境里对模具设计岗位的理解和思考,以及创新精神。即首先认真搞好二维设计,在此基础上结合虚拟的模具设计平台来完成模具的三维实体的设计,要重点考察学科交叉知识的基本运用能力,以及要充分了解模具结构设计的优化,从而真正让学生拥有这种创新精神。

2结束语

第3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

关键词:模具设计师培养方案模具软件

1.当前模具人才的需求状况

据统计我国目前模具人才求远大于供的窘境急需改观。急需加快模具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总的发展方向仍将是,实现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和模具标准件发展速度高于行业总体速度;继续扩增塑料模和压注模所占比例;扩充专业模具厂家的数量及能力。加大投入以强化创新能力。因此模具行业非常缺乏设计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模具设计师。

目前我国高职,主要培养面向企业的实用型人才,可以是模具的加工者也可以是模具的设计者;高职高专的模具专业毕业生有就业优势。原因之一是中国现有的模具企业,除了少数的大型模具企业外,多数是小型企业,从事模具的加工业。其在职大部分人员都未接受过专业教育。高职模具专业毕业生既有模具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过硬的实践经验,是技术型劳动者。一专多能,一人多职.这就要求培养出既懂技术,又要懂管理的复合型模具人才。因此摆在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前的问题是怎样构建合理、实用的教学课程体系,使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还跟上模具企业的需要。

2.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掌握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熟练应用CAD/CAM主流软件,具有较强模具设计及利用现代数控机床进行模具加工的能力,适应模具设计及制造行业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就业岗位:本专业毕业生重点面向生产塑料制品和金属板料成型制品的企业,从事塑料模具设计、开发和制造,并能从事一般的冷冲模具、粉末冶金等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操作及生产管理等工作。

但是在构建教学课程体系之前我们必须真正搞懂模具设计的内涵,引用中国模具行业最具影响力专家査鸿达“设计者把怎样完善地将一套模具做出来和交出去的方法,通过图纸和工艺流程卡(应用绘图工具或者是电脑软件),清清楚楚地告诉制造者。制造者按设计者的图纸和工艺流程卡顺利地将模具做出来并得到客户的认可。这个全过程就是模具设计“。

在传统的支撑模具设计能力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绘图、机械技术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专业课:冲压模具与设备,塑料模具与设备,模具CAD/CAM应用,金属压铸模具与锻模,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模具CAD/CAM实训等。以上课程课程已经虽然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课程培养体系,但是由于知识序化混乱,教学设计粗放,忽视开发过程,没有真正按企业的规定和要求来设计与制造模具,导致大多数学生毕业并不能马上成为合格的模具设计师。那么制订切实有效的培养方案成了当务之急。

3.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针对模具设计师的培养方案

第一,要解决学生们必须的画图的基础, 通过机械制图、AutoCAD、UGNX基础模块教学训练以抄和模仿为主,就可以达到画2D和3D、装配图非常熟练的程度。

第二,学习模具结构设计,基于工学结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指导思想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产品作为我们的任务,并且与工厂签下协议。在时间上要完全按照工厂的要求,由有经验的老师带队,设计模具。设计过程中要按工厂的规定和要求进行方案的讨论和审批。图纸确定后,学员要编组到工厂的模具班里参加每一个细节的全过程。观察有经验师傅的制造过程,一直到试模和试模后的修整,直到完成交模。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冲压模、塑料模各一套的制作任务,期间老师要相应的环节讲述冲压、塑料及压铸所用知识,这样学生们就会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做到零距离衔接。因为优秀的模具设计师还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计算能力。

第三,模具CAD/CAE/CAM能力的学习,这个阶段有了模具整个设计、制造流程的能力。我学院目前开设我国大多数模具企业选用的UG NX软件教学,主要集中训练UGNX软件的Moldwizard注塑模设计模块做到配合CAE软件MOLDFLOW可以通过在三维环境中精确地对塑料产品的注塑成型过程丶塑料熔体的流动形态进行仿真分析,帮助设计师和工程师优化丶验证塑料产品及相关模具的设计方案和制造工艺,防止设计或制造过程的错误可能引发塑料产品外观缺陷或翘曲(即变形,导致塑料产品零件无法装配)。达到优化设计注塑模具。完成模具结构装配图,模具零件图的设计。

PDW级进模设计模块学习:UGNX/PDW模块分为汽车外覆盖件冲压模具、级进模具两类,内嵌冲压零件展开、回弹计算、应力应变分析、压力中心计算。全三维表现的模具,所见即所得,带有自动干涉检查,防止模具设计差错。包还带有标准模架、标准零件库,易于扩充。使学生理解软件操作的依据,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实现真正的“设计”而不是画图的目的。

最后利用UGNX的数控加工模块把前面生成的模具工作零件,型芯和型腔,或者凸模和凹模等生成合适的刀具路径NC文件,传输到数控机床进行加工。达到了基于UGNX软件的CAD/CAM一体化教学。

这样能够熟练地运用UG和CAD,并且能够用电脑查看其他模具设计师设计的模具和自己以前做过的模具,能够随心所欲地将自己想到的模具结构在电脑里画出来,并且进行分析、修改和调整,这样培养的毕业生能充分达到现代模具企业的要求的模具设计师。

4.结束语

优秀的模具设计师的培养是国家模具企业实现升级创新的保证。在模具设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上各个院校都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希望我院的培养模式能够为我国模具企业特别是河北模具企业的输送更多的优秀设计人才,加快我省向模具强省转变步伐。

参考文献

第4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150-03

一 引言

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因素,是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因此如何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快速培养就是摆在高等职业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模具技术发展及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而模具高技能人才的匮乏,正成为我国模具工业发展的“软肋”。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各类高等职业院校相继成立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然而模具的教学是集理论、实践、经验、制造环境于一体的综合学科。现阶段绝大部分大专院校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是继承着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无法满足对现代模具工业技术人员知识、技术、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二 创新课程建设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适应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缩小高职院校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标准的差距。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模具设计,而且要高度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处理好规范与创新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提高思考和决策水平,形成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如下:

1 加强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现代的模具研发周期越来越短,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设计流程已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这就要求模具设计人员在产品工艺分析与模具设计上具有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合理的利用每一个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共同完成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思考性、合作性,不仅要懂得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且重点培养他们彼此学会包容、欣赏、尊重其他成员的个别差异性的能力,认识到团队协作在产品工艺分析、模具设计以及个人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加强资源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积极强化资源的整合,其中包括理论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专业基础课的开设为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做铺垫,专业基础知识在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程度基本决定了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方面,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将基础学科的知识和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做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实、相互提高;实践方面,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其中包括通过模拟生产企业的工作环境,创建模具流水生产线;改革和优化模具制造车间,建立基于模具制造过程的教学制度等等,为增强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设情境。

3 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课程的灵活性非常强,相同的塑料产品在不同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下,设计出来的模具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综合运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发展,积极探索和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等主动探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积极探索实践、构建“1+3”教学体系

为了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团队对存在的问题,参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具体内容进行模块化配置,形成“1+3”配置模式,其中“1”指的是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3”指的是完成任务的三个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通过运用项目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等先进教学手段和模式,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四 结合教学条件、制定实施方案

1 教学资料的准备

要想设计模具,首先要认识模具。传统的金属模具由于其重量大、拆装和调试时间长、油污较多,同时无法准确清晰的看到模具的结构。以本院为例,在教学中以采用透明的教学模具为主,这不仅克服了的模具体积较大等问题,而且透明的教学模具通过和专用的模拟机配合使用,可以在课堂上展示模具的运动,并能清晰地观察到模具的运动过程和塑料产品的制造过程。同时在模具的运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讲解速度的快慢来调节模具运动的快慢,以利于学生看清模具内部结构运动情况和产品成型情况。由于本课程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因此在教学资源配置过程中,将多媒体教室、CAD\CAM实验室、模具成列室融为一体,从而基本做到教室即为车间,车间即为教室。

2 教学过程的实施

本课程的教学课时为80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划分,一般为4人一组,以寝室长为小组组长。学期一开始就将相关产品的模具设计任务书下发到每个小组,明确每个小组本学期学习的具体目标,然后通过任课老师指导小组内部进行分工协作,让每个同学在整个学期都带着目标和任务进行学习。

塑料模具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塑件的工艺分析、成型设备选择和校核、塑料模具设计,其中塑料模具设计包括八个项目分别是:成型部分、浇注系统、导向机构、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推出机构、温度调节系统、排气系统、支撑零部件。因此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划分为10个模块进行项目式教学。笔者以“浇注系统”设计为例,构建“1+3”教学体系,具体教学方法和步骤如下:

(1)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教师按照课程内容来创设学习情境,在一体化教室中采用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对若干种塑料制品(以饮水机支架为例)的结构进行观察和认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若干种饮水机支架产品结构之间的差异,同时通过分别提问和共同讨论的形式来深入了解学生对问题分析的合理程度。授课教师结合项目教学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来分析引起产品外观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引入“浇注系统”的概念,同时结合塑料模具实例提出“浇注系统”塑料模具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明确在本项目操作中的具体教学目标。构建“1+3”教学体系中的“1”“浇注系统”的设计。

(2)团队协作、制定方案

教师通过对上述饮水机支架产品的分析,明确了“浇注

系统”的设计是模具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授课教师的指导,每个小组在组长的统筹下,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例如: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专业杂志……)来分析和完成在本组产品的浇注系统讨论、分析和设计。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和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最后在小组成员的共同论证的基础上,各小组为本组的产品设计出一个合理的“浇注系统”方案。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撰写该设计方案在生产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论证报告。

(3)分组讨论、优化设计

授课教师组织各组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通过多媒体设备来展示和解释本小组产品的“浇注系统”设计的类型、优缺点以及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同时鼓励全体同学对各小组的设计结果和设计的思维方式展开分析和讨论,取长补短,最后授课教师点评每组设计结果的优点和缺点,并指导学生对设计的结果进行优化设计,进而形成更加合理的设计方案。

(4)强化认知、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利用模具虚拟设计实验平台进行三维仿真设计与加工,同时结合相关教学模具展示模具浇注系统的存在真实形式,任课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实例加工,组织学生对加工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最后授课教师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由此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且能够熟练准确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分析和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基本实现工学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五 建立基于重能力、求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程是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笔者认为传统的考核方式已不能引导学生全方面的发展。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基本目标。为了能更好地考核出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引导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此建立了新的考核模式。考核由“平时成绩(20分)+模具设计说明书(40分)+模具实例(40分)”组成。具体如下:

平时成绩。学生的平时成绩由讨论问题的表现和平时的学习态度来共同确定。

模具设计说明书。设计说明书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合理的模具设计要能充分体现学生对产品分析、总体方案论证、设计理念以及特殊部位的处理技巧;第二,一副模具的设计过程应充分发挥团队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及信息化环境下对模具设计岗位和能力的思考。

模具实例。在二维设计的基础上,结合虚拟模具设计平成模具的三维实体设计,重点考察学科交叉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模具结构的优化设计,进一步体现学生运用实际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 结束语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极大的提高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检索能力、交流沟通与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团队的协作精神,得到了用人单位给予的肯定和好评,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就业形势。在今后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完善和推进教学改革,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7]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北京:2006

[2]国发[2005135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

第5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

【关键词】 模具专业 自考助学 教学改革 理实一体化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064-02

1 现状分析

自考助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自学考试通过率,让大多数学子拿到文凭,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很好完成这一任务。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忽视了学生思想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特别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加工等工科专业忽视了学生完整、系统知识结构和专业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衔接,这些培养对自学考试的顺利通过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些支撑的缺失,导致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困难,感觉学习难度极大,积极性受到打击,因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出现了严重的畏学、厌学情绪,自学考试通过率也因此不能提高。很多学生离校即没有拿到文凭,又没学到相关技能,在就业时遇到很大障碍,自然对学校有所抱怨。造成了学校后续招生困难的被动局面。而自考助学单位与助学者们往往不从自身找原因,一味归因于自考助学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薄弱,整体素质不高,理解领悟能力较差,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主动性和自律能力较差及有些自考科目知识难度大等方面,这是自考助学单位与助学者们逃避责任的一种表现。模具设计与制造等工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2 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通过自学考试为根本任务,以技术岗位必备的能力和素质为主线,构建专业的知识结构,重组教学内容;突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助学时间内,解决即要获取文凭又要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矛盾,构建具有特色的理实一体化自考教学新体系。

3 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3.1 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1)明礼诚信,思想阳光;(2)取得自学考试毕业文凭;(3)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4)毕业后,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相关技术工作。

3.2 尊重专业课程教学规律

3.2.1 专业课程梯次

第一梯次: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公差与技术测量。第二梯次: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成型设备概论。第三梯次:冷冲模具设计/冲压成型,塑料模具设计/塑料成型,模具制造工艺学/现代模具制造技术,模具CAD/CAM。

3.2.2 专业课程排序

为了使就读自学考试助学的学生在校学习期内获取毕业证,自考助学单位必须按国家自学考试开考科目安排专业课程教学时序,国家自学考试开考科目是按专业科目顺序循环的,且必要时会有调整变动。按开考科目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有可能违反专业教学规律,专业课程教与学的难度加大,模具、数控等理工类专业显得更为突出。

应对办法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大学第一年(连续二个学期),无论开考与否,无条件的开设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保证总课时在180课时左右),中间并行开设文化基础课。其余课程桉梯次顺序与开考科目匹配即可。

3.3 教学内容的改革

当前模具工业发展迅速,对模具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要求从事模具设计的技术人员在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基础上,能紧密结合技术发展,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教材是教学的基石,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采用的教材严重滞后模具工业的发展,有些甚至是九十年代版本,教师必须针对模具工业现状和自考助学教育的特点,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去旧求新”为前提,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应突出理实结合特色,围绕素质、知识、能力三方面进行,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师根据自学考试大纲、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目标,结合课程课时数对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增删处理,突出针对性和实践性。以笔者任教的《现代模具制造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分为四大章,即概论、模具的机械加工、模具的特种加工、典型模具制造工艺。其中第一章按照自考知识点讲授,适当精简内容;第二、三章和第四章则要求教师把基础知识浓缩成较少课时进行课堂讲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带学生在实训工厂中进行参观后进行解答,第四章最后内容带中对典型的模具进行认知和拆装,最后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3.4 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根据所选教材按照章节的顺序讲解,讲解的主线就是自考知识点。一般是教师讲解,学生边听边要忙于记笔记,学生根本没时间消化教师讲授的内容,提问少,参与少,接受起来十分被动和机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模具设备价格较高,而且比较笨重,教学中各种模具不齐全,相关加工机械更无法带进课程,学生只能从书本插图中了解其结构,工作原理完全依靠教师课堂讲解,很难将一些综合运用的知识点讲清,学生难以理解,感觉学习难度很大,影响其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学效果不理想。

3.4.1 教学手段与时俱进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媒手段迅猛发展,教学手段应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改变,专业教学根据需要可采用电视录像、现场摄像系统、电子教案、CAI课件、网络课件等多种方式,把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表现形式集为一体,强调教学改革的突破与创新。例如:《现代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时,教师可先把课件复制给学生,安排一些问题给学生课后解答,促使学生自学,也省掉了很多课堂做笔记的时间,教学过程中,模具的机械加工、模具的特种加工等教学内容可先采用电视录像展现模具加工厂的实际加工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用相关课件对各知识点进行讲解,各模具实物、加工过程可用挂图、动画视频、辅助讲解,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省掉了板书,节约出很多课堂的教学时间,可组织学生对课后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对结论进行总结修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4.2 采用“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

整个实践教学活动都是贯穿完成某个“任务”为主线。教师从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答疑解惑、到最后归纳总结.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从接受任务、分组讨论、分工合作、到完成任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实现理实合一。

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学习理论,加强了对自考知识点的掌握;在实践操作训练中提高技能,为以后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一般按照下面四个教学阶段进行:

提出任务:根据教学内容,每次课给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任务设想,即每次课程都必须锻炼学生某项职业能力。

课堂讲解:在进行相关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主要采用“互动式”“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个生动、形象、主体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任务实施:学生可以独立或分组协作完成任务。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个别学生不正确或不规范操作之处,启发引导学生解决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任务实施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同时理论知识又指导操作实践,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感受、领悟、提升。

归纳总结: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要对任务中用到的理论知识、重点和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再由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应该改正和注意的地方。

经过以上四个过程,不但能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而且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自考通过率。

3.4.3 教学环境多样化

改革后的教学环境,教师授课地点是教室、实验室和实训场地的合理统一。加大了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聘请相关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参与专业课程中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技术指导,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培训,学生实训的“任务”大都分就是合作企业的产品,并对实训基地、实验室综合性和先进性改造,实训设备的配置与企业技术水平相适应,实训基地要模拟与生产一线尽可能一致的“职业环境”,在高度仿真的企业环境中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学生假期还可到企业实习,并可拿到相应的工资。把技能学习、操作实习搬到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技术人才,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三赢”。

3.4.4 网络的合理运用

网络现已成为非常重要的信息载体,通过因特网、局域网及DNC传送技术,教师随时可通过网络指导学生,学生也可通过网络访问课程网站自主学习。我们还经常通过网络对在校学生和已毕业学生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3.5 规范模具专业自考学生毕业设计

模具专业自考学生毕业设计是训练和强化学生所需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是模具专业自考学生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锻炼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对模具专业自考学生参与未来职场竞争,提供了专业能力保障。要规范模具专业自考学生的毕业设计流程,提高包括模具专业在内的所有自考专业学生毕业设计之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报酬,以保证自考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

4 教学评价改革

教学评价应将考试通过率和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自考助学班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必须参加自学统考,通过各科考试后才能获得有效的成绩,教学评价中必须考虑考试通过率。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考证来衡量,例如“模具钳工”、“模具设计师”、Pro/E等软件师的资格考证等。教学评价既可以考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又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5 结束语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自考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学生的通过率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一线的技术性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专业教学改革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课程体系还有些零乱,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软硬件设施建设还需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水平和素质有待不断提高,与合作企业的合作还需不断深入等。我们要在现有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黄毅宏,李明辉.模具制造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第6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

一、高职院校实训课现状

在高职院校实训中,各个实训项目彼此之间是独立的。比如,机械设计实训,学生设计了一套减速器、完成了减速器各个零件的设计图样,该实训以此为成果而结束。实训设计得到的减速器零件图样并未用于后续的数控加工实训。再如模具设计实训,该实训设计的模具零件也未在模具零件加工实训中得到加工。这种以单项能力训练为目标的实训模式,虽是提升单项职业能力很好的途径,但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高职教育综合性、职业性的要求。因为该种实训模式将设计与制造人为地分割开来。以模具设计为例,学生设计完成一套模具,倘若未将这套模具投入实际加工,那么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就很难被发现,比如加工后的零件因尺寸精度没设计好而无法完成装配。如果能够让学生去加工自己设计的这套模具,则可以让学生在加工过程中及时发现其设计存在的不足并做出改进。

因此,如果实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合理地衔接起来,前一个实训的成果成为后续实训的素材,就能够将这些原本离散的实训贯穿成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训体系。学生在完成这些实训时也就完成了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大型实训项目。这些实训与职业活动过程很好地对接,很具职业性,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它仅仅靠教师的教是无法形成的,而是需要在职业实践中形成,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创设与真实企业相近的职业情境,而项目教学正好能满足这种要求。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的学习成果不是以追求知识的积累为主要目的,而是侧重于职业能力的提高。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教学,使学生置身于极其逼真的工作现场中,拉近了课堂教学与企业现场的距离,使人才培养目标更符合企业要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更为有效,让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

不同的教学目标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人才,项目教学法正好符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对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具有积极影响。笔者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思路,对现行实训教学进行改革,使其更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项目教学的重要意义

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项目课程教学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为其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包括现代认知理论、行动学习法理论等。

现代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学生是积极主动的信息加工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该理论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探索,从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与发现性是必须强调的,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来促进自身智力的开发,并以此来调节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并逐渐形成创新的能力。现代认知理论强调学习的主体是人,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方法不是通过对知识的讲授,而是通过学习者自身实践,并从中发现知识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理论从教学认知和思路方面为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英国的管理学思想家雷文斯提出了行动学习法。该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培训。行动学习是以完成指定工作为目的,在他人的支持下开展反思与学习的过程。学习者解决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通过反思经验并相互学习与提高。行动学习法强调行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习者以解决实际问题或参与实际项目的方式来发展自身的能力。该种教学方法为项目化教学中以项目来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完成任务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专业项目可以跨越多门课程,即专业项目可以大于一门课。一个专业项目可以带动若干门课程,持续几个学期,课程项目是它的组成部分。专业项目可以有效解决过去在一门课程中一直难以解决的许多问题。本文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的若干个实训贯穿成一个大型项目,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学生能够完成从模具设计到模具制造整个过程的训练。

三、项目教学实施

1.确定项目

在职业活动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教学观的指导下,以研究分析确定的能力目标为依据,从需要掌握的职业能力出发归纳总结出课程需要涵盖的知识要点。然后,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项目案例,将知识模块重新组合,形成既能涵盖知识要点,又能体现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一个完整的项目。本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选择的项目之一为肥皂盒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该实训囊括产品CAE分析、模具CAD设计、模具零件的CAM制造和数控机床的零件加工以及零件装配等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确定项目后,教师需要将任务书下发给学生。

2.制订项目实施计划

在收到项目任务书后,学生开始制订项目实施计划,包括项目分工、项目工作步骤等。要求学生将项目实施计划填写在教师下发的工作计划表上。该计划表有两个用处,一是用于教师对学生制订的计划进行合理性的审查,如果计划制订不合理,则需要其进行修订;二是便于学生对自己项目实施进度的掌控。在计划制订的过程中,学生是主导,教师则是配角,只在必要时对其进行指导。

3.实施项目计划

本项目综合性较强、复杂程度较高,故项目以三人为一小组开展项目教学。三人中需要指定一人为项目组长,由组长根据组员情况分配工作任务、督促组员开展项目工作,并按项目实施计划开展项目工作。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教师需根据项目中出现的情况,及时召集项目组全体成员或者项目组长进行指导。

下面以肥皂盒模具设计与制造项目为例。项目组三个成员需要明确分工。根据实训的特点,要求三名同学均需在计算机上完成产品的CAE分析和模具的三维设计,以及模具二维零件图与装配图的出图。三名同学在完成模具设计与出图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不断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在模具设计完成后,三名同学拿出各自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确定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同时需指出其余两套方案存在的不足,以利于学生以后的项目实践。此时,以小组内达成共识的设计方案作为模具加工的素材,由一名同学开展制造工艺分析,进行加工程序的CAM编制。为确保加工程序的正确性与安全性,由一名学生负责计算机的仿真加工。本项目以宇航数控仿真软件为工具验证加工程序。同时,第三名学生则在机床上安装工件和刀具对刀。这样三名学生共同协作完成模具零件的加工。

4.检查与评估项目

项目完成后,先由各组学生对完成项目情况进行汇报,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在汇报过程中,需将整个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收获进行总结,有目的地展示完成的作品。之后由教师对项目和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师生可共同讨论评判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的方法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通过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目的在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评价过程,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自我评价。学生先对本组作品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在组内自评过程中,学生要真正通过组内讨论评出任务完成的质量和不足,并明确哪些地方存在不足,为下一个综合项目的实施打下基础,形成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

(2)同行评价。主要通过汇报的形式进行不同小组之间作品的互评,每个组均需对其他组做出一个评价,取各小组评价的平均值为同行评价值。这种通过同行进行评价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环节中去,而不是像以往只有教师进行评价。这种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师点评。教师根据项目评价的量化标准,确定各组得分,发现问题、指出不足,以使学生引以为鉴。

5.项目总结

第7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

在第1~2学期,依托校内各种教学资源,学习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基本素质。在第一学年暑期,进行企业认知实习,让学生熟悉企业、了解市场,认识技术、技能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热情,找准自己将来定位。第3~4学期,依托校内各实训中心,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素质。第5学期,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习,让学生基本具备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第6学期,依托校外深度合作企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训练和培养。 “职业活动导向技能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如图1所示。

图1“职业活动导向技能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过程

卞平: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技能等级标准研究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第25卷第6期二、三种技能内涵、培养手段及观测点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为主线,能力培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基本技能阶段是指通过学习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后,获得公共必修人文科学知识、企业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获得计算机、外语应用能力、模具制图、识图能力、机械设计与加工基本能力、应用写作能力等;获得作为高职学生应具备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等。培养时段约需2个学期,技能的获得体现在获得各种基础证书上。

专业技能是指通过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后获得模具设计、加工、装配与调整、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等知识和能力;获得空间想象、专业语言表达、严格执行规范、团队协作精神等。本专业各分项技能之间虽有一定联系,但都能独立进行,教学时采用分项教学;培养时段约需2个学期,技能的获得体现在获得各种分项的技能证书上。

综合技能是指通过校内综合实训和校内外顶岗实习,获得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国家方针、产业政策、先进技术、设备知识;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能力;质量成本效率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等。即各种技能和社会能力的综合应用。培养时段约需2个学期,技能的获得体现在综合能力证书和高质量就业上。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三种规格要求、培养手段(课程安排)、观测点(考核要求)如表1所示。表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三种技能内涵、培养手段及观测点培养

时段技能

层次规格要求培养手段

(课程安排)观测点

(考核要求)第一段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公共必修人文科学知识、企业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计算机、外语应用能力、模具制图、识图能力、机械设计与加工基本能力、应用写作能力等)

基本素质(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公共必修课学习

校内机械加工基本技能实训

模具制图、机械设计、公差与配合、模具材料与热处理等专业基础课学习

企业认知实习达到:

外语三级

计算机一级

普通车、铣、钳工中级工

中级绘图员

第二段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模具设计、加工、装配与调整、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知识)

专业能力(模具设计、加工、装配与调整、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能力)

专业素质(空间想象、专业语言表达、严格执行规范、团队协作精神等)

模具修配

模具零件机械加工学习与训练

模具零件特种加工与训练

模具零件数控加工学习与训练

模具零件数控编程学习与训练

模具制造工艺编制学习与训练

冲压模具设计训练、塑料模具设计训练达到:

模具钳工中级

模具设计师三级

电切削中级

数控铣中级工、高级工

第三段综合技能综合知识(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国家方针、产业政策、先进技术、设备知识)

综合技能(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能力)

综合素质(质量成本效率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自学能力等)

专业拓展课程学习

校内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

校内生产性实训

校外顶岗实习达到模具制造工三级能力要求

高质量就业三、专业技能等级标准

等级标准是指培养的学生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其标准由其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共同构成,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能力指解决某种问题的个性心理特征、胜任某项工作,是实现目标的主观条件;素质指一个人思想态度方面的综合修养。知识是能力和素质形成的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培养形成的,素质由知识和能力升华而成。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应具有以下特征。

1.知识特征

应用性特征,基础理论知识注重对实践活动的指导和引导,不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深刻性;针对性特征,知识能解决在岗位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理论和实践是结合的;先进性特征,知识反映了先进的工艺、设备、技术、服务和管理水平,能很快适应工作。

2.能力特征

经验性特征,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经验称为隐性知识,对人能力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职业性特征,专业就是未来的职业,在具有职业氛围的职业活动中做到理实一体、手脑并用,是能力形成的必需条件;技能性特征,高技能人才应该不只具备一种技术能力,有可能需要多种工作技能或者综合技能才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素质特征

全面发展的性格,稳定的心态、职业道德、思想意志、价值观念和进取精神;学习行为的指向性,是指岗位群所需要的态度、理解力、消息、行为等方面的长进;知识和技能的互用性,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素质的提高。

每一层次的技能等级按规格要求都可分为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这里以第二段专业技能为例,专业技能的知识、能力、素质标准要求如下。

知识要求:

(1)了解冲压、塑料模具设计、加工、装调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2)了解冲压、塑料材料的类型和性能;

(3)了解模具行业及目前的发展;

(4)熟知冲压、塑料模具的类型、成形特点及应用;

(5)熟知机床的日常保养、安全文明生产知识和车间管理规章制度;

(6)掌握模具成型工艺设计、模具设计的方法;

(7)掌握加工工艺制定、编程、后处理、机床操作、工艺装备设计使用的相关知识;

(8)掌握各类工具使用及模具装配、调试和维修的方法;

(9)掌握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的相关知识。

技能要求:

(1)会查阅相关国家标准等技术资料;

(2)会进行模具各个环节的生产协调和最终的质量检验;

(3)能完成典型模具的装配调试和判断冲压模和注塑模常见的失效形式,制定维修方案并进行简单修复;

(4)能进行加工工艺分析、编制加工工艺规程、编制数控程序、操作各类机床、加工中等复杂的模具零件和进行零件的质量检验;

(5)能对中等复杂冲压件与塑料件进行成形工艺分析和工艺方案设计、编制冲压与塑料成型工艺规程、应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模具整体结构设计、零件设计和应用办公软件编写模具设计说明书等技术文件。

素质要求:

(1)爱岗敬业,工作态度认真,具有高度责任心,自觉遵守操作规范,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

第8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urriculum structure should be built and the old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should be reformed to achieve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constructed through combining the capacity required by the mold professional position and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needed by the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After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 skill i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岗位能力;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

Key words: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expertise;post capacity;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curriculum 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1-0167-03

0 引言

随着2016年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和十三五规划纲要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职业教育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总理指出中国人生产不了圆珠笔的圆珠,而要造出好的圆珠,就需要好的模具,模具是一切工业的基础,是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重要领域。模具行业的发展崛起需要相关专业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撑。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依赖于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改革现有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即企业对岗位的能力需求,职业资格标准体现为学生要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要寻找一个契合点,满足企业与学生的双重需求,就要将专业岗位能力需求与职业资格证书所需知识技能相结合,融入职业素养,重构模具专业岗证结合课程体系。

1 探寻岗位能力需求

依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优势,对本专业主要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进行深入的调研。在企业生产中,模具整体开发流程如下:客户资料工程分析模具设计加工工艺规程编制模具制造加工检测模具组装试模生产。分析归纳总结本专业主要的岗位群,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和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根据认知机制及成长规律重构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的相关课程,如表1。

2 构建岗证结合课程体系

查阅国家职业标准,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主要有模具工、模具制造工、模具设计师,对这三种职业资格证书有明确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针对模具专业要求知识系统化,能力综合化的特点,按岗位能力对接职业资格证书的原则,摆脱学科体系的框架,充分考虑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前后衔接,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重构岗证结合“三平台+四模块”的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3 项目化课程设计与实施

从课程体系中我们提取出构成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和资格证考取所需的课程为模具基础技术、模具CAD技术、模具CAM技术、模具制造技术、模具装调技术,这五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群按照模具开发流程进行学期安排,其教学内容也在原来课程基础上进行了整合和优化。

按照工作过程对课程群中每门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在此基础上开发各类拓展资源,将资源上网,建设精品课程群,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实现线上学习和答疑。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模具工、模具制造工、模具设计师等人员职业技能鉴定的具体要求,实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在教学设计上保证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具体教学中实施“6・2・1”教学模式(所谓6是指六位一体的教学过程控制,2是指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两个设计,1是指一个考核)。以模具基础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为例,这门课程内容上将冲压模具和注塑模具合并,在冲压中需要掌握单工序模、复合模、级进模三种基本模具结构以及冲裁、弯曲、拉深三种基本工序,用工程项目作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时知识点有重复,很难合理安排。为此选取企业实际工程案例进行知识和技能的重组,形成以E形卡片、电阻支架、轴碗为冲压模载体,首饰盒为注塑模载体的教学设计,实现以最少的载体容纳最多的教学内容,形成5个教学情境,18个学习子情境,如表3所示。

以一次课为一个单元,对每个学习子情境进行单元设计,按照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重学生自我思考,形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随着项目化课程设计的进行,其对应的考核评价机制也进行相应的改革,由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改为学习过程考核,结合任务工单、职业素养和安全规范等情况综合评价。每一个任务形成一个评价,由任务评价形成项目考核,按项目在整个课程中的权重形成课程考核,整个考核采用任务考核、项目考核、课程考核的三级考核。

4 课程改革感悟

从2011年着手进行课程群建设,完成企业调研,岗位汇总及能力分析和学习领域的转化,并在2014级学生中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4.1 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通过岗证结合课程群建设,学生对于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流程有更清晰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知识体系,并能在具体的任务实施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明显提高,参加省级技能比赛屡获佳绩。表4为改革前后学生技能资格证书考取和技能大赛获奖对比情况。

4.2 增强教师的双师素质

在课程群建设过程中,要求教师集体进行课程设计,教师对于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联系与衔接有了更深的体会,通过不断反思,不断实践,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均得到有效提升,目前专业教师的双师比例达到95.8%,比原来提高了8%。教师在省级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在山东省信息化设计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4.3 促进专业建设发展

专业建设的主要产品就是课程,结合职业能力需求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创建岗证结合的课程群,促进了专业的蓬勃发展。专业培养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与鸿准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成功开办三届定向班,并将进一步探讨现代学徒制的合作项目,形成了良好的长效运行机制。

5 结论

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要真正把技能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未来就业的工作岗位中掌握一技之长,就要将岗位能力需求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技能结合起来,建设岗证结合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实用性,从而提高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第9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

【关键词】模具;教学模式;中职学校

高级模具技术人才仍然空缺很大,虽然近几年我国模具行业职工队伍发展迅速,目前估计已达近百万人,但仍然跟不上行业发展需求。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机械模具行业欠缺大约30万到50万人,在这些数据比例中,工程技术人员占据20%,行业最缺乏的是优秀的调试员以及模具开发人员。目前,中等技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操作工,不完全具备模具设计开发能力。一些职校虽然设立了模具设计与制造这门专业课程,但受软硬件设施的限制,培养出的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欠缺。笔者就从业职校这几年来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合当今所需的高级人才培养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学习---机加工实习,模具拆装、测绘、设计、制造---就业。学生一般经过三个学期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再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这门比较专业的课程,在教学中常常会碰到学生已经在学校学习了一年多,但对于模具概念和作用的知之甚少,学生在学习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理论课时很吃力,较复杂装配图看不明白,模具结构和动作原理也很难理解;理论学习完后再到学校实习车间对模具进行拆装、测绘或就学校现有的机床加工模具中较简单的工件;接着独立或小组完成一到两套模具设计,在学校有限的设备下学习机械加工,到第六学期一般是推荐就业实习。这套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与工厂岗位要求完全脱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备投入大,更新慢,根本适应不了当今工业社会快速发展的所需高级人才。

二、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刚从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毕业的学生,虽然就业前景较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还是不能满足企业对一个熟练技工的要求,有的只能跟着师傅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才能独立操作一些比较简单的机床或装配工作。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模具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根据企业对模具工人的技能要求,设置合理的课程模式,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有创造力的、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那么,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课程 教学模式亟需创新。

从调研和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可知,模具人员的就业需求发生了变化:一是生产一线操作的注射机、冲床等机器需求量增加幅度较大;二是模具设计研发部门对人才的基本素质、工作经验要求逐渐提高,中职模具专业的毕业生只能从事简单的模具设计或辅助设计;三是模具制造及维修技工的需求有所增加,特别是模具制造。因此我们应该着重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着手,让理论联系实践,让实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见习。学习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理论课程前,到完善的工厂或大型实训基地见习一周,明确见习目标,让学生在老师或者师傅的带领下,参观各种机床并了解各机床的加工原理和加工零件类型,模具的装配调试过程。让学生的脑海里对模具有一定的轮廓,这样老师在讲授理论课时才能得心应手,课堂活跃,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起来,见习后学习理论,学生积极性高,想学好,课堂效率至少可以提高30%。

2.拆装、测绘。通过一定量的理论学习,可以安排学生实操,可分组(3至5人一组)进行模具拆装、测绘,注重从简单到复杂先五金模再塑料模,要求学生绘制出整套模具的装配图和各零件的零件图,学生对这样的实践活动很热枕,每个学生当看到自己手工绘制的一套图纸比起CAD绘图打印出的图纸更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3.设计实例。紧接着进行系统的模具设计及设计实例学习,这个过程注重设计的计算,校核和机械手册查表等的学习。

4.设计实操。专业老师提品零件图,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或者小组完成整套模具的设计。经历过前面三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对于简单的零件模具设计,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的完成,但相对复杂的塑料模具仍需要团队合作,分配好学习小组长,学的好带动学习一般的,一般半个月就能完成设计实习的任务。

在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筹备后,中职生可以胜任工厂部分简单的工作岗位,除了专业知识经验不够还有很大程度是心理不能适应,所以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将校企合作充分做到资源整合实现订单式培养人才。然而中职生第一次到工厂工作,生活方式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90%的学生都不能很快适应,尤其是90后的学生,在家对家长的依赖,在学校对老师的依赖,所以尚且需要专业老师带学半年,学会适应工厂的环境和生活方式,提高专业技术能力适应岗位要求。 笔者针对顶岗实习有无专业带队老师进行了跟踪调查可知,有专业老师带队的40人75%以上的学生从事模具专业有关的工作,没有专业老师带队的40人,不到40%从事模具专业有关的工作,没专业老师带队的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一般坚持不到半年,有的甚至不到一个月就不顾一切的回家待毕业,究其原因很大部分学生是怕苦怕累怕担责,针对这些心理承受较差的学生非常需要专业的老师给以思想教育和引导。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认识到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重要性,在开展教学时逐渐推广该教学方法;为了获取较好教学效果,应该让学生明确见习、实习等实践能力培养重要性;教师进行教学时,应该做到实践和理论教学相结合,不断完善教学制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该教学方式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真正让学生学到过硬、过强的模具专业技术。

参考文献

[1]周书兴.高职CAD/CAM专业教学与实训改革探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J]. 科技资讯,201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