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模具制造论文范文

模具制造论文精选(九篇)

模具制造论文

第1篇:模具制造论文范文

模具毕业论文

引言

一般说来,模具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大都是从作坊式的企业成长起来,甚至目前仍有许多模具企业是作坊式的的管理,在模具交货期、成本、质量的控制方面问题层出不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落后的管理手段和水平,使模具企业中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只有疲于奔命,企业投巨资引进的CAD/CAM系统和高档数控加工设备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率和水平,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有志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的模具企业经营者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我国模具制造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模具制造企业要提高管理水平,具备快速反应和及时调整的能力,没有一套先进的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是很难做到的。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模具制造企业的集成化管理,是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本文通过模具企业实际的案例,讨论分析了信息化对提高模具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深圳市伟博思网络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专业化模具企业管理系统iM3(inteMoldMakingManagement),给出了信息化解决方案。

一、信息化是企业与客户信息交流沟通的桥梁

模具是典型的按定单单件生产的行业,每一个定单都要与客户进行详细的业务和技术方面的沟通,否则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下面是模具企业与客户信息沟通不充分的两个实例:

案例1.某大型模具厂承接了一个日本新客户的模具定单,这个日本客户习惯定单下达后,就与模具厂的设计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沟通,对模具提出很细致的设计要求,模具厂按此要求进行设计就可以了,不需要再确认设计图纸。而模具厂设计人员完成设计后,却仍按以往接美国客户定单的习惯,等待客户确认设计后再订购模架和材料,一直等了10天,才知道客户不需要确认图纸。结果,该套模具延期10天,客户很不满意,从此不再下定单,为此失去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客户。

案例2.某模具工厂承接了一个新客户的模具定单,该客户的注塑工厂有一套严格的生产安全标准——多少吨的模具必须使用多大的吊环。由于缺乏详细的技术沟通,这个问题被忽略了。模具设计人员按照本工厂的习惯选用吊环,结果比客户的标准小了一个规格,致使模具交付客户后,才发现不符合要求,只能把模具运回,重新加工吊环孔,整个过程的费用就超过万元,同时还影响了客户的生产。

由此可见,在与客户及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方面即便是一个小小纰漏,都会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解决好沟通问题,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尽量一次把客户业务与技术方面的要求了解全面,避免多次反复,从而节省费用和时间。

详细了解客户的模具技术要求,避免在试模后修改和返工。

对每一次沟通的内容进行记录和总结,针对每个客户逐步建立客户业务和技术资料知识库,在公司内部共享,以便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减少错误。

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将能够帮助模具企业更好地与客户进行信息沟通。例如,在iM3系统中,提供了详细的模具技术沟通模板,模板整合了国内外多家优秀模具企业的经验,完全与国际模具行业接轨。通过该模板,方便与客户进行详细的技术沟通,减少模具的修改工作。而且通过系统记录的与客户沟通信息,可以总结客户业务和技术方面的习惯,分享给公司内部相关人员,避免犯重复的错误。

二、信息化系统可以帮助企业监控模具进度

客户非常关注模具的试模及交付日期,往往根据模具的试模时间安排试产及生产计划,尤其是海外客户,往往把模具的交付期的重要性放在首位。因此,控制模具的生产制作工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指标。下面的案例可能是许多模具厂都出现过的问题。

案例.某大型模具工厂承接了美国客户的模具定单,由于缺乏有效的模具生产进度监控和管理手段,不能按期试模。生产部门也把这一情况反馈给海外的市场人员,但市场人员由于不能了解生产的实际情况,担心不按期试模客户会不高兴,于是抱着侥幸的心态,认为生产部门能够加班加点抢回时间,仍然承诺客户的既定试模日期。当客户从万里之外来看试模时,发现模具在一周内根本不能试模。客户非常失望,从此不再下定单。

对模具进程监控不力的根源在于:

缺乏有效的模具生产进度监控手段,不能及时发现模具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早发现、及早解决。

模具生产过程的状况不能得到有效反馈和记录,往往凭感觉来判断模具的进程,习惯用“差不多、差很远、很快做完”等模糊概念来说明进度,数据不准确及时,往往产生侥幸心理。

公司内部缺乏信息共享的环境与平台。由于每个人的工作性质的不同,对每套模具的实际生产进程的了解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而且,通过台阶式的层层信息反馈往往会造成信息失真,再加上人为的因素,问题就出来了。

人们往往比较注意重要和难的问题,忽视小问题,尤其是当企业同时有数十或上百套处于不同阶段的在制模具时,管理人员很难坚持每天不厌其烦地检查每一套模具的每一个任务进程是否在计划之内。

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将为企业提供共享的、一致的、忠实的进程监控平台。例如,在iM3系统中,通过项目计划与进程控制,可以对模具的整个生命周期(定单确定—设计—采购—生产—首次试模—模具修改—交付)进行管理。生产一线管理人员直接在系统中反馈模具实际进度,系统忠实地监控项目进程的每一个任务,当某一控制点出现延期时,系统会自动发出报警邮件给相关人员,以便及早发现、及早解决。而且,对于一些关键任务,还可以让系统提前预警,以使有关人员及早准备和安排。

三、有效的模具成本控制利不开信息化

成本控制是模具企业管理上的一个难点,模具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越来越突出地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模具行业面临着模具价格越来越低的沉重压力,模具增加几次修改,模具利润就消耗干净,甚至要赔本。企业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将面临淘汰出局的危险。

在专业化的模具企业管理系统iM3中,将通过如下途径帮助企业控制成本:

在公司内部下达定单时,以报价的成本估算为基础,为模具制定计划成本;系统中设置成本预警,对模具生产中的成本要素进行监控,从而有效控制各项费用,确保利润目标的顺利达成。

在模具BOM下达时,比较设计物料总成本与计划材料成本的差异,决定是否下达。在采购材料收货时,比较交货价格与计划价格的差异,决定是否收货,从而有效控制采购成本。

系统记录和统计每一工件在每个加工工序中产生的加工工时,自动比较实际加工费用与计划费用的差异,监控制造费用。当实际费用超过计划费用时,系统会自动报警,通知相关管理人员。

案例.某模具厂在设计某客户的电视机前壳模具时,采用四块价格昂贵的铍铜。供应商供货时,将四块铍铜的边角料也一起计价,送货价格超出计划价格6000多元,仓库管理人员在为该物料收货入库时,模具公司采用的iM3管理系统警告此物料入库价格严重超出计划费用,拒绝入库。经过采购主管与供应商交涉后,剔除不合理的6000元费用后,才收货。

四、信息化有助于车间监控和管理

实时车间监控可以帮助生产主管监控每台设备的生产情况及模具的加工进程,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控制工件的生产进度。

例如,当公司管理人员需要检查生产车间情况时,可以通过iM3系统查看各加工设备和工作组的的实时生产情况,系统通过不同的颜色标记,清晰反映各设备及加工组正在加工的工件和待加工工件的状态,包括每台机床正在干什么,机床目前的负荷情况,正在加工的工件是否延期,待加工工件是否已移交本工序,上道工序是否延期,物料是否到位等,大大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当管理人员需要检查某套模具的生产情况时,可以查看以甘特图形式展示出来的模具加工进度,并通过各工序的计划时间和实际的进程的对比,帮助管理人员跟踪模具的生产进度。

而以往生产管理人员在检查模具进度时,要到车间一个工位一个工位去看,而且只能看到主要的部件,小零件完成情况可能根本无法了解,甚至连车间的班组长也不知道小零件在哪里。或者召开生产会议,把各班组长全部召集起来,花费很长的时间一一汇报模具的进度。由于班组长还不是第一线的加工人员,只能以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来判断模具的进度,具有很大误差。对于经验丰富的工人来说,可能判断准确点,但一个工厂没有办法保证每个工人都是很有经验、每时每刻都很有责任心。而只要一个定单中有一套模具不能按期完成,整个定单的交付就有问题,这也是许多模具厂在试模前经常要加班加点,甚至通宵加班赶制模具的一个主要原因。

五、信息化管理系统促进CAD工程数据在企业内部共享

由于工期短,模具企业的设计图纸很难象批量生产模式的企业一样做得很精细,而且由于更改频繁、图纸量大,也不可能把图纸发给许多非生产部门,这为企业内部的设计信息共享带来了障碍。生产或其他业务部门有时希望能够测量一下图纸中未标注的尺寸,有时需要查看一下3D模型以便对复杂的结构有更清楚地了解,这些需求都没必要为此购买昂贵的CAD设计软件,而且对非设计部门的人员来说,使用专业化的CAD软件在操作和查找相关文件方面也很不方便。如果把管理系统与CAD工程数据链接,则会极大地方便生产或其他业务部门,使设计信息真正在全企业共享。

在iM3系统中,根据模具企业的运作特点,集成了设计模型浏览工具,可以在系统中方便浏览2D/3D文档(包括AutoCAD、Pro/E、UG等)。这样,可以在公司内部任何一台电脑中查看CAD模型。例如,工艺人员制订某个工件的生产工艺路线时,可以直接点击查看3D图形按钮,借助浏览工具可以旋转、检查尺寸、做各种剖切面等操作,方便工艺人员制订合理完整的工艺流程;车间工人在加工某一工件时,借助车间生产终端,可以方便浏览正在加工零件的3D图形,通过对比加工工件与3D图形,检查是否加工正确,判断加工是否完全,避免返工和报废。而以往数控和电火花加工操作人员只看2D图形,很难判别工件的最终形状,经常由于CNC程序遗漏或电极漏做而造成工件的返工,既浪费资源,又影响模具工期。此外,这一功能对于市场报价、采购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也都是非常有用的。

六、信息化在促进信息共享方面的其他作用

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的信息共享平台,将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避免出错,有效的保证模具质量和工期。

案例1.某厂模具装配前,装配钳工经常因外购顶针到货不及时,需要电话询问仓库和采购部门,甚至打电话给供应商,才能确认交付时间,非常麻烦。如果中间某个环节信息出现断路,就无法确定准确的交付日期,那么模具试模时间则因此不能确定。

案例2.某大型模具企业,每天晚上7:30—9:00要召开生产管理骨干人员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检讨模具的生产情况(进度、质量),当某套模具出现问题时,再研讨如何改进。管理规范的模具企业都会定期组织类似的会议,但这需要很多人员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了解模具的生产状况,查询和记录全部模具的生产信息,从中筛选出非正常的模具。这样做,无疑将增加管理人员的压力,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信息的统计和收集方面,且往往因收集的信息不准确而影响决策。

在一个具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模具企业,通过系统与管理流程密切结合,将会为企业的各级管理和工作人员带来信息查询和统计的方便,使其准确的掌握最及时、最准确的各种信息。例如,在iM3系统中,生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查询生产或采购物料目前所处的实际状态,不必一个一个部门电话查询;当需要了解模具的进度时,除了系统可以自动为异常发出警告外,管理人员也可以主动进入系统,统计其关注的异常问题,如,统计截止目前设计拖期的模具或采购拖期的物料、统计计划下周试模的模具、统计尚未按期付款的客户、统计本月某供应商的应付帐等,这不但可以极大地减轻模具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而且能够帮助管理者正确决策。

当然,管理信息化还可以在更多的方面帮助模具企业改进管理,因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第2篇:模具制造论文范文

【关键词】模具制作课程设置实践能力

随着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企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现有的模具设计和数控技术人才远远无法满足制造业的需求,甚至出现了“技工荒”,年薪十万也难觅一个“数控模具技师”。刚刚从中职学校毕业的模具专业毕业生,虽然就业前景较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还是不能满足企业对一个熟练技工的要求,还只能跟着师傅三个月到半年才能顶岗上机、独立操作一些比较简单的机床或钳工工作。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模具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根据企业对模具工人的技能要求,设置合理的课程课目,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有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那么,中职学校模具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路在何方?

从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可知,模具人员的就业需求发生了变化:一是使用模具进行生产的一线岗位操作人员需求量增加幅度较大,二是模具设计部门和管理部门对人才的学历、基本素质、工作经验的要求提高,中职模具专业毕业生只能从事简单模具的设计或辅助设计,三是模具制造及维修人员需求有所增加。因此我们着重从模具的制造方面分析模具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模具的制造过程

模具的制造,首先是由模具设计人员根据产品(零件)的使用要求,把模具结构设计出来,绘出图纸,编写相关的技术文件,再由技术工人按图纸要求通过各种手工操作(如钳工的划线、钻孔、装配等)及机械的加工(如车床、刨床、铣床、磨床、特种加工机床如电火花、线切割、数控机床等)加工好模具上的每个零件,然后进行组装调试,直到能生产出合格产品的模具,因此,模具钳工需要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如凹模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如下:

1、选择材料及大小;

2、锻造;

3、热处理:退火,消除内应力;

4、铣床加工或刨床加工6个平面并磨削;

5、钳工划线及钻线切割工艺孔、各螺纹孔、定位孔,攻螺纹;

6、热处理:62~64HRC;

7、精磨上下两大面及两个互为垂直的侧面;

8、线切割加工型孔;

9、研磨型孔及销钉孔;

10、检验保存;

11、模具的装配、调整和试冲。

二、模具专业课程设置应适应社会的需求

模具专业毕业生应在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先进的设计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具有分析、解决有关模具及其制品成型工艺技术问题的能力和生产现场管理的能力。因此,根据当今企业对模具制造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本着“有用、实用、够用”的原则,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安排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1、理论教学部分

(1)机械制图

本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主要讲授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绘图(AutoCAD)、公差与配合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绘图技能以及尺寸标注能力。本课程以投影理论为依据,重在读图与绘图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2)模具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本课程主要是学习模具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模具的种类和结构、模具的装配、调试和使用,为模具加工、制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

主要讲授机械制造中的测量技术,金属切削机床结构、性能、传动、调整、使用的基本知识,机床夹具定位原理、定位结构、夹紧机构、专用夹具设计等基本知识和方法,机械加工工艺的基础理论。

(4)模具工程技术基础

本课程主要讲授冷冲模、注射模、压铸模等十大类模具的设计基本知识。系统介绍了与模具相关的原料、设备及其基本功能和基本要求,着重介绍模具设计的一般指导性原则,并通过实例来介绍模具工程技术的应用,对国内外模具工业发展状况作简要介绍。

(5)模具制造技术

本课程主要讲授模具零件的机械加工(含数控加工)方法和工艺过程;模具零件的特种加工工艺;模具零件铸造成型及挤压成型工艺;模具的装配工艺。其内容应反映最新技术,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应用性,降低理论深度,使学生掌握模具制造的基础知识,具有编制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能力;掌握模具制造、装配、调试工艺的基础理论知识,初步具备能应用这些基本知识来分析解决模具制造中的工艺技术问题的能力;了解有关模具制造的新工艺、新技术。

(6)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

本课程系统介绍各种冷作模具材料、热作模具材料、塑料模具材料的化学成分,生产工艺、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对模具质量和使用寿命的影响,介绍近年来国内外模具材料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

(7)模具数控加工技术

本课程主要针对模具的成型零件,讲授数控加工机床的工作原理、数控编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8)模具CAD/CAM

本课程主要介绍CAD/CAM系统组成、数据处理、CAD/CAM技术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CAD/CAM技术的发展动向、计算机图形处理基础、冷冲模CAD/CAM、塑料模CAD/CAM、CAXAME、Master CAM、Pro/ENGINEER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实际应用等。另外,为了使学生有初步的设计能力及对模具有更深的理解,并能在实习中能完整地从绘图设计到备料到组装有一全程的了解,还要学习冷冲压模具设计和注射射模设计课程。

2、实习操作部分

模具钳工工艺:锯、锉、钻、刮等钳工手用工具应用自如,姿势正确。零件从下料划线制作符合图纸要求精度,编写出加工合格零件的工艺分析及工艺过程。

电加工知识:熟练应用电脑绘图,操作线切割机,加工出图纸要求达标的产品,熟练操作电火花机床,电极的应用及制作。

机械加工工艺:重点侧重于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加工工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对学生的实践训练,重点掌握普通车床及铣床的操作。

模具制作工艺:在制图、钳工工艺、电加工工艺、机加工工艺以及模具设计与制造理论课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自选课题,自己动手从设计绘图开始备料,机加工、电加工,模具组装,上机试模成功,制作出冲裁模具、拉延模具等类型冲压模具和注塑模型腔模具。

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的理论课程基本到位,只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还有待提高,比如模具的拆装、模具的设计与制作、电加工知识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余地。

参考文献

第3篇:模具制造论文范文

关键词:模具设计;制造专业;教学模式;高职

作者信息:徐文庆(1982-),男,工学学士,讲师,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

模具涉及的知识面较为广泛,经常会出现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因此,为了加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效率,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至关重要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式中的缺陷

1.1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在一些小型院校甚至连实训中心都尚未建设,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其主要偏重于理论,常常容易忽略实践,而实践通常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在现今很多高职院校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虽然学生在计算以及解题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在人才市场中,其竞争的核心有很大部分在实践操作中。因此,要改变模具设计以及制造专业在教学模式上的变化,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变,为学生树立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意识。

1.2教学模式的单一化

在很多高职学校中,其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经常采用纯粹性的班级授课模式。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对模具学习失去兴趣。因为工科类的专业在学习中本来就很枯燥。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例如:小组讨论,或者是小组工艺活动。这些教学方式都能够较好的提升课堂的氛围。其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转化,在一些院校中,经常会出现实践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的现象,在实训中心,实训教师总是利用固定的几台机器来进行演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新鲜感。认为自己在实训中。没有长足的进步就会对模具设计逐渐失去兴趣。所以一定要对单一化的教学做出改变。在笔者所在的这所高职院校中,其不仅建立了模具实训中心,还设立了模具模拟中心等多个实训版块。这样学生可以在实训中进行间接性的转化,实现机电的一体化以及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1.3理论教学应有机的与实训教学之间的衔接不合理

一般高职、中等教育教学模式结构多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结构进行教学。例如笔者所在的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课程体系安排也是按照以上的结构流程开展的,文化基础课包括:政治、高等数学等;专业基础课包括:机械制图,CAD教学等;专业课:塑料模设计、冷冲模设计、NX软件运用等等。虽然开设的课程很多,但是其没有侧重点,这就使得实训过程中与理论无法良好的衔接。其二:在理论教学中,其科学性、完整性、体系性的基础上针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导向,设置了实训课,模具实训课结合专业特性设置有:铣工实训、数控中级实训、工具钳工实训,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虽然这从表面上增强了实训中心的丰富度,但依然存在衔接不合理,重点不突出的现象。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式在高职中的构建

2.1开展新型教学模式

在高职教学中,为了制定适合高职院校教学学生教学的教育模式,就需要根据高职教学的特殊性来进行制定。采用确定任务引领型的教学模式,并对高职教学的形式进行模块化和分层化。确立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的方式进行教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对课程的体系进行优化,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需要建立一定规模的师资队伍,并将学校的优势专业进行品牌化建设,逐步将课程的体系建设向企业的需求上靠拢,使得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建设的标准,从而对教学课时进行合理的设置。现在有很多的院校过于重视理论教育,而请示了实训课程的教育,这就导致了学生的理论同实践出现脱节。就院校的数控专业而言,如果学生在参加数控课程的学习时,没有将实训课程同理论相互结合,那么学生在实训中加工一个零件时会出现与实际较大的差异性,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自身专业能力,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很大的伤害。把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就需要学校制定科学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能力的职业性技术人才,这样不仅从整体上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还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能力的高新人才。

2.2教学模式的穿插化和统一化

模具专业的教学模式在进行实施时,要保证教学的理论和实训相互结合。将原有的分科教学、单段教学的模式进行转化,实行理论与实训并进,穿插教学的方式进行。目前有些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是实行一体化教学的方式,在教师对理论知识讲授完毕后,要及时的对所讲授的知识以及原理进行示范性操作,之后设置实训课程,由教师指导,学生亲手进行实践上机操作。这样就可以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时,避免盲目的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并行。

2.3实行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建设

对学校的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基础模块。对于公共基础模块来说: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以食用、好用、够用为主,对学习的主要内容进行综合整理,保证课程的设置相对简单,文科类的课程设计如果能够不设最好不设,实现专业化突出的见血模式。在开展职业课程教学前,首先帮助学生简历一个良好的职业规划,通过学习情况对自己的生涯进行科学的计划,从而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而对于专业基础模块而言,是模具专业的蜘蛛花模块。在该模块中要包含有专业的核心化课程,例如:塑料模设计以及冷冲模设计等。同时还学要开设辅课程,有UG软件和cad绘图软件的运用等。在设置模具工业开发课程中,要结合企业的要求,提高课程的内容,从而提高专业基础模块的功能。

三、结语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式在高职中的构建中,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对传统的教学体系进行相应的改变以及突破。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要加强模具实训中心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模具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永泽,等.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2]徐其航,等.模具专业工学结合模式探讨[J].广西轻工业,2010,139(6).

第4篇:模具制造论文范文

关键词:产品造型设计;模具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232-02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模具产业是浙江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制造业的升级,整个行业已从传统的低端制造转为制造加工手段先进的高技术产业。黄岩模具协会会长说过:“用模具生产的产品的价值往往是模具自身价值的几十倍、上百倍”。这种升级使得行业中的从业人员在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上向产品设计方向转变,使自身的技能适应产品设计、研发、模具制造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职业技能要求。

为适应制造业发展趋势,促使高职模具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这种升级,使自身的技能得到适应与运用,强化学生设计能力培养,基于模具专业成形加工的知识体系,结合产品造型形态、结构与模具成形加工的工艺性对机电类产品设计进行设计,以达到造型美观、具有模具成形加工工艺性优良的产品设计。降低制造成本、提高模具成形产品美感与质量,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设计创新性与艺术性,做到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传统的《产品造型设计》课程是基于工业设计专业知识结构基础上设置,对于缺少美术功底的模具专业学生,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课程结构体系偏向艺术类,学生对课程内容难以理解与把握,很难将所学知识与专业应用结合起来。针对上述情况,结合模具类专业的知识结构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突出高职办学特点,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1.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原则。针对模具类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特点,根据企业对模具人才技能的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针对模具成形工艺特点对产品造型设计的要求,有选择地设置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结合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产品造型设计能力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内容与讲授方式的设置,使其在把握产品造型发展趋势、产品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艺术审美能力与运用方面得以提升,能够把握产品造型设计方向,切实做到所学知识的“必须”与“够用”。

2.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对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提炼,将模具成形工艺与产品造型课程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融入造型设计所涉及的模具成形加工知识点,让学生们在学习产品造型课程的同时,兼顾考虑产品造型的成形方法、成形工艺,让产品造型设计更加符合模具成形工艺性,做到既懂设计又懂工艺,多课程知识点融入,对产品造型在模具专业中的应用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以课程内容第一部分产品造型设计概论为例,该部分具体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造型设计概念、要素和造型设计基本发展趋势,在课程设计上将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与模具知识点穿插结合,将造型设计要素与模具成形工艺结合,汽车造型发展与金属成形、先进汽车模具制造技术结合。融入具体设计案例贯穿知识主线,配合项目任务加深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全面深入理解。

三、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施

利用将产品设计知识与理论融入具体的模具成形产品设计案例的方式教学,通过具体产品设计案例,分析讲解其所涵盖的知识点,并构成在模具成形产品设计时所要用到的提升核心设计能力的完整知识体系,使那些不适于工科类学生知识背景并且难以理解的设计艺术类理论内容与具体案例结合,将产品设计造型与成形加工制造工艺相结合,基于模具类学生知识体系与专业背景对设计理论进行讲解,注重结构设计与成形工艺性的结合,设计出符合制造加工工艺的产品。注重理论的理解与实际运用,使学生切实合理地运用相关设计知识,具有进行独立的模具成形产品造型设计的相关技能。

根据所归纳的知识点与知识体系将产品设计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内容融入到具体模具成形产品的设计案例中,产品案例的选择具有广泛性与针对性,涵盖工业产品的各个门类,所使用案例产品必须时代性强、代表性强。同时考虑某些产品的更新换代较快,建立相关产品库,跟踪该类型产品的最新发展趋势,以更新融入案例。所融入的案例产品要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多种设计知识的分析性,可以从设计优劣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案例产品对比性强,设计创新性强,能够启发引导学生在开阔思路的同时接受所融入的相关知识点。

教学方式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注重智力技能的训练。每个教学单元应该设置为:提出本单元所涉及的具体问题―讲授融入具体案例的相关知识―扩展讨论―总结归纳―思维训练―课业。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在具体教学中突出互动性,对案例产品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内容分析讲授并进行讨论,让同学主动学习,开阔思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案例产品中所涵盖的知识点分析完成后,再从产品案例库中拿出其他产品案例让同学对比分析,分组讨论,分析其中设计理论与知识点的应用,同时在思维训练环节利用系统知识分析设计教师提出需要设计或改进的产品,提高学习知识点的质量。

在理论教学之后,注重相关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能够熟练运用专业产品造型设计软件(Rhino)进行计算机辅助造型设计,在进行造型训练中也是针对具体造型案例进行设计造型,在对比与工程类3D软件(如Pro/e、UG)的区别后,在工程类3D软件不擅长的复杂曲面造型领域,采用专业产品造型设计软件(Rhino)进行设计表达,做到软件之间的切换运用与互相补充。

四、结语

对模具专业《产品造型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必须结合本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特点,立足于模具行业对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将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内容与模具专业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整合、提炼,注重所学知识在模具成形加工、模具成形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利用案例进行知识点融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更好、更有兴趣地学习掌握产品造型的设计方法和设计造型理论,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做到知识学习的学以致用。

第5篇:模具制造论文范文

关键词:模具专业 职业岗位核心能力 专业课程体系 一体化教学

随着模具工业的升级提速,模具制造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些既能看懂图纸、熟练使用AutoCAD、MasterCAM、UG等绘图软件,又具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青睐。根据本地模具产业特点和生源素质实际情况,笔者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对模具专业需要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进行重新定位,以优化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

一、嵊州市模具专业相关产业现状

浙江省嵊州市机械电机产业、电器厨具产业专业特色明显,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小功率电机生产基地”、“浙江省微特电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中国厨具之都”、“中国电声零件之都”。“二都二基地”年需模具专业技能型人才500人以上。

二、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定义与确立

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即某一职业岗位中能完成该岗位中更多职业任务的一种或几种主要关键技术的实践能力。根据笔者对模具设计制造专业学生学习和工作的跟踪调查,通过对10家模具企业的调研,分析总结得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是“零件测绘及计算机实体造型能力、模具CAD/CAM应用能力”。因此本文把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职业能力主要定位在以下3个方面:模具设计能力、模具制造能力、模具软件应用能力。

三、“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

笔者建议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施“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体系。

1.公共课程——专业文化课的构建

公共课程着眼于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应促进公共课和专业课、学生实习的有机融合。为了达到文化课与专业课协调配合,文化课可以为专业课服务,在课程设置时将模具专业课程划分为以下三类:专业文化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实训课。

专业课老师和文化课老师应联合起来,制定个性化的校本教材。如模具专业教师开发的模具专业英语校本教材,它介于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为专业进行服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有很多对英语一筹莫展的同学,在期中期末考试中也能保证专业英语的顺利通过。

2.核心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构建

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需求,专业基础理论课的知识不应追求多而深,因此必须打破教材章节条框的束缚,将连贯的知识做整合,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状况结合起来,建立起新的学习领域。一切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来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更具实用性。

为了达到浅化理论的目的,学校主要开设了以下理论课程:第一、二学期开设机械制图(I),第二学期开设机械制图(II)和计算机绘图(I),第三学期开设计算机绘图(II)、机械基础、模具技术基础(I),第四、五学期开设模具技术基础(II)、计算机辅助设计。

根据上述所说,整个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被相应地简化,而大大增加了应用课程,遵循“够用”这一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当前中职学生的特点,符合中职学校“浅化理论,突出技能”的教学原则。如此一来,需要深入的专业课程将被穿插设置在一体化实践教学环节中,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同样能提升学习效果。

3.教学项目——专业实训课一体化教学的优化构建

依据模具制造高技能人才对实践能力的实际要求,对实训教学环节进行重构,实现理论与实训的一体化,根本上实现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之间的“无缝对接”。在一体化的实训教学中,笔者觉得最好的方式是:一进入学校,就让学生从简单零件的常规测量开始学习,并在测量的一个“项目”中结合学习工程图、公差、机械零件结构等其他的专业课程,完成简单零件的常规测绘练习。

长期的综合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可以使中职生在专业实训中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五个模块进行:

(1)机械加工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块。在前二个学期的每个学期安排4~6周时间进行工学一体化教学,依托模具制造,使学生一方面熟悉常用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方法、技巧,一方面具备正确选择机床、刀具和切削用量的能力,明确钳工、焊接等各种普通机床和设备的实用技巧,尽可能达到中级技能水平的要求,并考取相应的技能证书。

(2)模具制造一体化教学模块。整个模块教学注重模具制造的综合应用,促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将基本理论知识和过去所掌握的普通机械加工技能融会贯通。教学时,由小组(每组5人左右)合作完成一套模具的加工、装配与调试工作。这一模块可在第三学期安排6周时间展开。

(3)模具数控加工一体化教学模块。主要安排在第四学期的1~10周进行,以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机床、电加工机床等教学为主,同时要求学生习惯相关常用的自动编程软件,熟练掌握多种数控机床的程序编制、操作方法、操作步骤,对模具典型零件的数控加工过程了然于胸。

(4)综合训练一体化教学模块。根据学习进度,在第四学期11-20周进行,要求学生深入模具企业的一线岗位,在熟知模具结构和各种制造方法的基础上,实战完成两套模具(一套五金模具和一套塑料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整个流程包含模具的结构设计、磨具的材料选购、磨具的零件制造、整套模具的装配与调试、失效分析等多个环节,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应用。

(5)模具教学全真模块。利用学校与嵊州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美亚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500平方米的教学工厂,着力培养学生模具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全真企业的情况下,接受企业文化熏陶、7S行为实践、产品仿真教学,实现由学生向员工角色的有效转变,推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骨干专业。这一模块安排在第五学期1~10周进行。

四、本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条件

1.师资条件

针对课改需求,应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超、专业方向明确且能够从事多方面实训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包括钳工、金加工(车、铣、磨)、数控加工(车、铣、加工中心操作)及电加工实训教学等。

2.设备条件

如:电气控制实训室,钳工实训室,可从事数车、数铣仿真练习和CAD/CAM练习的机房,20工位车削实训车间以及具备数车、数铣等轮训条件的教学基地。

3.物质条件

如相应配套的模具模型最少不低于10套,学生实训所需的工、量器具,模具制造所需材料,包括钢材、铝材,以及足够的标准件。

模具专业的一体化实训教学体系是以模具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为依据,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到各种知识,体验真正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总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必须紧跟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改革、不断更新,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J].职业技术研究,2012(8).

[2]张梅.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

第6篇:模具制造论文范文

关键词:技能竞赛 模具制造专业 教学改革

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于2013年7月在德国莱比锡落下帷幕。这项号称世界技能“奥林匹克”的比赛,共吸引了5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6名选手,角逐46个项目。中国第二次参赛,携22个项目,最终17个项目榜上有名。其中,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李伟国获得模具制造项目的第4名,这对于我国首次参加模具制造项目比赛,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此次大赛经过一年多的各级选拔赛,从市赛、省赛、国赛到世界技能大赛,众多模具制造行业的从业人员为之付出,为之奉献,殚精竭虑,精益求精。笔者作为教练有幸参与广东省选拔赛,作为裁判参与全国选拔赛的评判,期间感触良深,受益匪浅。

一、世赛模具项目概况

本次模具制造项目广东省赛和国赛的竞赛标准是依据《世界技能大赛模具制造项目竞赛内容》,结合企业实际生产过程、要求,实现了竞赛过程与现实生产的完美结合。选手依据产品图样或草图,设计、制造金属模具,独立解决模具制造和制件注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终生产出合格的塑料制件(如手机外壳等)。整个过程独立完成,以最终产品满足客户要求为重点评分项,与企业现实生产过程做到全真模拟、无缝连接。具体竞赛过程和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模具设计。能熟练使用UG NX6.0、Pro/E5.0、AutoCAD2007等CAD软件进行三维模具设计和二维工程图设计,参照国家《模具设计师》(三级)职业标准能力要求。要求参赛选手能够根据组委会提供的三维产品图(IGS格式)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完成注塑模具的结构设计,并绘出相应的工程图和设计说明书。

二是模具零件加工。能够正确操作机械设备[数控铣床、普通铣床(带数显)、平面磨床等],根据零件设计图样的要求制定合理的加工工艺,对镶件外形和进胶系统等进行精确机械加工,并选用各种研磨、抛光工具对成型零件表面进行光整加工,并达到零件尺寸、形位、表面粗糙度等公差要求。

三是模具装配。能够根据设计图样的要求制定合理的装配工艺,用正确合理的装配方法将型腔、型芯等镶件精确配入模板内,保证整套塑料模架零部件间的装配位置精度,达到定位准确、运动灵活。

四是模具试模、技术答辩。要求能独立操作注塑成型机,安全操作起吊设备,根据成型要求,设置试模参数完成试模,并能根据制件成型缺陷判断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模具故障、成型问题,最终制出合格的塑料制件。要求能够针对模具制造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技术答辩。

竞赛的整个过程涉及多种加工技术和专业知识,能充分考验选手对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这正是当今企业现实生产对技术工人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广东地区的技工院校大部分于20世纪90年代开办模具制造专业,基本是从普通钳工专业逐渐过渡而来,经过多年的建设,有了一定的规模,其先进机床、软件和师资等软、硬件基本齐备,理论、实训教学项目基本覆盖模具制造所需的专业技能要求。但是,职业教育是一个紧跟实际、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的过程。因此,笔者根据此次参与大赛所感和多次参观企业所得,就技师院校模具专业教学改革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二、与时俱进,改变钳工“干苦力”的形象,突出精密模具制造技能

模具钳工和普通钳工,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区别。过去的钳工常用人力加工的方法达到零件技术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素质和企业的现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无论是企业生产还是学校教学,都应极力避免使用人力完成粗加工的“干苦力”现象。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育心理学》中关于人的认知原理和精力集中时效性原则,尽快正确、规范地掌握动作,减少单一实训项目过长的训练时间。近年的钳工等级(应会)考题已经做出了明显的改变:考件单边加工余量0.2~0.3mm,考试时间3~4小时。因此,我们在夯实模具钳工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重点安排普通机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机床操作、软件绘图和模具设计、电加工和模具成型技术等模具制造专业技能的学习。

三、突出人文、环保理念,向社会宣传、展示模具制造行业

此次大赛的一个重要理念:人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者的劳动保护是最关键的。从场地设置、布局到操作过程的安全规范,细致到口罩、防护眼镜、防护鞋都全程监控评分,目的就是形成一个安全、专业、人文的工作环境。本次大赛还对社会开放,最大限度地提高参观者和媒体的参与度。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社会更好地了解模具制造行业,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年轻人投身进来。这就要求模具行业从业者在任何情况下,特别是技工院校在组织实训教学方面,务必做到安全、规范、专业、人文、

环保。

四、完善模具制造教学环节,充实实训岗位数量

1.完善模具制造教学环节

在规划模具制造教学环节时,应根据企业现实生产过程,以一套模具(五金模、塑料模)制造出合格产品为主线,从设计、制图、技术要求、材料选择、加工工艺到零件加工、检测、模具装配、调试等一系列过程,每一项技能、每一个环节都在模具制造教学环节中体现,做到不疏不漏。并以上面介绍的竞赛成绩和评定模式来考核学生,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与企业的全真模拟、无缝连接。

2.充实实训岗位数量

充实实训岗位数量,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更多的实训时间。学校在加大投入、追求高精尖设备的同时,应该权衡每个实训环节的岗位数量是否能满足现有学生的需求,这样的规划对学校、企业、学生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五、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除了基础课程教学外,要组织专业课题小组将专业理论和实训技能的整个教学过程分门别类,把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技能点分解出来,遵循其内在规律和联系,组合设置成相对独立的多个一体化实训模块。在模块中,每一实训项目都包含理论和技能知识,并分阶段按模块实施一体化教学,做到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每一模块由2~3名专职教师负责实训和理论教学。下面以学校高职班(三年)模具制造专业为例,其“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安排如下表。

序号 学期 模块 教学任务 学时(周) 备注

理论知识 实训项目 理论 实训

1 第一学期 成人高考辅导 高中课程:语文、数学、英语 4 0

2 模具钳工基本技能模块 钳工工艺、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金属切削原理 钳工入门、安全操作规程、

钳工基本操作技能(锉、锯、錾、划线、测量、钻铰孔、攻套螺纹、麻花钻刃磨、锉配) 8 8 一体化

3 第二学期

公共基础课程 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体育、

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6 0

4 普通机床模块 机械制图、机械基础、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金属切削原理、机械制造工程、工程材料与热处理 普通机床安全操作规程、

普通立式铣床、卧式铣床、

平面磨床、外圆磨床、

摇臂钻床、立式钻床、

车床、液压刨床、插床 6 8 一体化

5 第三学期 计算机(统考)、绘图软件 计算机应用、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 计算机操作(统考)、

AutoCAD绘图、CAXA绘图 4 6 一体化

6 数控机床模块 数控编程与加工

Caxa、UG、Pro/ENGINEER、Mastercam等软件 数控机床安全操作规程、

数控仿真模具零件数控加工:数控铣床、加工中心 2 8 一体化

7

电加工

机床模块 特种加工、电工电子技术、现代制造技术 电加工机床安全操作规程、

线切割、电火花机 3 5 一体化

8 模具设计软件模块 Pro/ENGINEER、UG Mastercam、Cimatron等软件 学习1~2个软件进行简单模具零件、机构设计 4 8 一体化

9 第五学期 五金模具设计制造模块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模具制造工艺、

模具设计软件 线切割、电火花机、油压机

五金冲孔模、弯曲模、冲裁落料模具制造、五金模具制件缺陷分析及解决办法 3 7 一体化

10 塑料模具设计制造模块 塑料模具设计、

模具制造工艺、

模具设计软件 塑料模具设计制造、注塑机 2 8 一体化

11 第六学期 等级考核模块 高级工具钳工(应知)

知识辅导 高级工具钳工(应会)强化训练及考核 1 5

12 模具毕业设计及制造模块(或定向实习) 综合 综合 2 12

合计 45 75 120

六、坚持校企合作,持续改进,提升教师素质

坚持校企合作,建立由模具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和职教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咨询研讨会,研究和调整培养目标,持续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案。

组织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生产实践,体验、学习模具企业现实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环节,对企业生产机械化、电子信息化和模具生产“四新”知识的应用充分了解,把掌握的知识贯穿应用到教学实训中,提高教学质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模具制造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课程;模具制造工艺学;教学改革

1 课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模具制造工艺学》是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内容复杂,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该课程以机械加工工艺课程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模具制造技术的特性,针对模具类零件单件小批量的生产特点,讲授模具零件的传统机械加工、特种加工等方法,以及模具装配。经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能分析并编出规范的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能够运用机械加工设备加工出合格的零件,并能够完成整套模具的装配及调试。零件制造工艺的优化是模具制造的难点,一副合格的模具由多个零件装配而成,并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模具各个零件的材料、尺寸、形状、精度都不同,各自的加工工艺差别很大,要加工出合格的模具零件, 需经过多步加工环节, 过程复杂。学生没有制造工艺的概念,对各种加工方法了解不够,不清楚各种设备的使用方法, 如数控铣床、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等设备的实际操作。因此,怎样能将该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由抽象变为形象,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模具零件制造的基础知识,掌握模具类零件的制造以及模具装配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2 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模具制造为机械制造大类其中的一个特殊领域,传统的机械加工方法也适用于模具加工。结合学生前面课程已掌握了的机械制造基础知识,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归纳为以下五个部分:(1)模具制造的基础知识,包括模具典型零件结构分析、工艺内容确定、工艺路线拟定、工装的选定、提高加工质量及生产效率的途径。(2)模具的机械加工方法,结合当今模具制造技术潮流,任课教师以某些典型的模具零件为案例,讲解模具零件的机械加工基本的方法。顺应现代制造潮流,重点讲授数控加工,详细讲解数控加工工艺的特点、数控机床刀具及夹具的选择与使用、切削参数、工艺文件的制定等。(3)模具的特种加工,电火花成形、线切割、超声波、激光等加工方法。结合实际条件,重点讲授线切割加工和电火花成形加工。(4)模具制造的其它技术,如铸造制模、快速成型等。(5)模具的装配技术,结合典型的冲裁模、塑料模进行实例讲解,分析各个零、部件的装配工艺及特点等。当前世界,制造技术在不断发展,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工艺、新的方法都在迅速更新,作为任课教师,也必须继续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而不应继续照本宣科,要去除以往的陈旧知识,增添新的知识,保证教授内容的前沿性。在教学过程中,划分出重点难点,要合理分配学时,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教学方法改革

(1)互动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缺少互动。属于填鸭式教学,学生属于被动学习,很难将自身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所以互动启发式教学就显得相当重要。而互动启发式教学,即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从一个班级整体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出发,教师将所讲授的知识中那些易忽视、难理解的内容,转化为不同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通过教师先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分析,再通过大家一起讨论得出结论,最终解决问题。该方法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双边式教学方法,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能生动地去学习。另外,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的前提是教师所列出的问题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式的。如果一开始老师就提出太难的问题,学生理解不了,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就起不到好的作用。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单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在讲解圆形阶梯式凸模的加工工艺编制时,教师先分析讲解某个形状类似的普通轴零件的工艺编制,再提出凸模加工工艺的问题,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分别制订工艺方案,然后老师再对各个方案进行点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讨论,主动得到答案,将本来看似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2)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指教师先将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多个主题任务并下达给学生,学生对各个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并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搞清楚所涉及到的各个知识点,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完成一个个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相关知识的学习。该课程中,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确实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将某些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作为教学任务来组织教学。如冲裁模的直通式圆形冲孔凸模零件加工工艺编制,确定了任务后,教师帮助学生一起分析,确定问题:凸模在模具中的作用;根据其用途选择毛坯,确定毛坯材料和形状;根据凸模图纸对精度的要求,选择加工方式,合理进行粗加工与精加工;根据表面硬度,确定热处理方式;热处理后采用磨削还是电火花线切割,如果采用磨削,还要不要修研中心孔,在各加工阶段怎么定位,采用什么夹具等。这些问题马上又变成各个子任务,学生在这些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也可以按照小组分配给各学生不同的任务,通过各个任务的完成,汇总得出整个凸模的加工工艺编制,让学生真正掌握加工工艺的编制和模具加工、装配技能。通过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给学生有机会去分析解决问题,这样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解决问题离不开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只有通过大家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得到一个完美的结果。这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责任心大有帮助,对即将工作的学生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锻炼机会。

(三)教学手段改革

(1)多媒体教学

本课程内容多而杂,专业性很强,如果仅凭教师的讲授,学生很不好理解,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能让一难题变得简单。在备课过程中, 教师收集大量课程相关的资料,在与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项目开发时,把现场真实的资料、图片、影像采集下来,将采集的信息和资料进行整理,做成课件。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将书本上本来难以理解的文字变成图片、影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能根据这些图片、影像,直观的讲解模具的结构、模具的制造方法、装配调试过程,学生通过第一感官认识,较容易掌握。这种教学方法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拓宽思维空间,进而能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那些学校里没有的设备,还可以在课件中加入当前的新技术、新知识,真正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2)理实一体化教学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课堂理论讲授同时,还需加入实训教学环节,甚至可以将课堂设在加工设备、机床的旁边,在理论讲解的同时,进行实际机床操作的演示,利用现有的设备开展模具加工制造的实际操作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现在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可以将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通过一些具体的模具制造项目,将加工工艺编制、数控加工技术、电加工技术、钳工技术及模具的装配、调试等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师的指导参与下,完成整副模具,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过程逐渐掌握模具制造工艺相关知识。

3 结语

本课程作为一门与实际生产紧密相结合的重点专业课程,如果单靠课堂教学来使学生完全理解其内容确实很难。因此,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是完全有必要的。我院这几年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已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将会更加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结合,所教授出的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高技能型人才将更加受到社会欢迎。

参考文献:

[1]袁小江.浅谈《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8):78-79.

第8篇:模具制造论文范文

我国是玩具制造大国,玩具产业规模庞大,玩具产品出口是五大轻工支柱出口商品之一。但我国玩具产业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自主开发上缺乏创新设计;缺乏自主产权,实际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因此,促进玩具设计的创新性,提升玩具设计的价值,打造自己的品牌,不断开拓玩具市场的新领域,是玩具产业发展的大方向。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玩具设计专业培养方向的院校屈指可数,只有近20所高职高专院校设有玩具设计相关专业,由于开设时间都不长,缺乏经验,在教学体系中存在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师资教材缺乏等问题。这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玩具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研究,构建全面的玩具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大量的玩具设计专业人才,适应市场的需求。

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构建玩具设计课程体系:

(一)面向市场,以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突出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拟订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性设计思维能力,具有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根据本专业所需的知识、技能结构,设立主干学科模块,注重各模块之间的交叉性、延续性,使各课程之间能够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形成科学、合理、具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

(二)经过广泛的调研和讨论,我们将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划分出玩具设计课程体系的主干学科模块:基础理论模块:包括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体育等文体基础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的。设计理论模块:包括设计启蒙、设计概论等课程,使学生详细了解本学科的基础内容,使之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设计造型基础模块: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和造型基础三门课程。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艺术造型基本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设计表达模块:包括产品效果图、模型制作等课程。主要是训练学生在平面和三维空间的基本表达技能,掌握设计交流语言。工程技术基础模块,包括设计制图、人机工学、材料与工艺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实用有效的技术基础知识训练,使之掌握基本的制造技术知识。专业设计课模块:包括布绒玩具设计、益智玩具设计、玩具包装设计等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别的玩具设计的设计程序与方法。计算机应用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课程。通过以上模块的专业学习,使学生掌握玩具设计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使之具有较扎实的造型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能较好的从事玩具产品造型及功能设计。

(三)进行教学改革、提倡项目式教学方法、从分析职业能力入手,以技术应用能力的锻炼加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来设计课程,创设丰富多样的课堂授课形式。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弱化空泛的理论教学,增加设计实践的教学时间。并依托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理论传授、实验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时,根据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的需要建立开放灵活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自主调配学习时间,增加自主选课权,适应目前迅速多变的外部社会环境。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良好的师资队伍结构,多培养“双师型”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和编写教材,做好教材建设工作,做好各类相关辅助资料的收集,建立相关素材库。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建设网络教学平台,运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进行网络化课程教学,扩大课程影响。

第9篇:模具制造论文范文

关键词: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制造理论;工艺分析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为社会输出了各个领域的技术性人才,为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随着我国模具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发展和广泛运用,如今模具设计与制造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专业,因此,如何做好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教学成为职业教育院校考虑的重要问题。职业教育院校需要注重结合当前模具市场的需求,以提高学生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水平作为教学方向,从而促进模具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一、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院校主要采用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课程主要是以学科门类作为依据,通过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方式进行教学。该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全面综合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但有很多院校无法正确掌握该种教学方程的课程设置程度,导致存在理论知识过多,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分离等情况,无法体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学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学生则会认为教学内容比较空洞,无法联系实际,也就难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学生在缺少实训环境的情况下,会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如果学校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完全分开,则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良好的结合,仍然会导致学生出现缺乏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情况。

二、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的要求与内容

职业教育院校在进行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教学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全面掌握冲压工艺。模具设计等内容及方法,能够独立解决加工规程中出现的问题。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并需要全面考虑设计与制造的实用性、经济性、安全性等,并及时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模具技术,通过查阅资料和自主分析,设计合理先进且图面整洁、符合国家标准的方案,并需要保障编制的模具零件加工规程符合实际生产标准。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的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冲压工艺过程设计、冲压模具设计及编制模具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并掌握工艺、设计与制造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独立设计中等复杂程度的冲压模具和编制模具零件制造工艺能力等。

三、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的教学方法研究

职业教育院校首先需要注重冲压模具与制造实训的选题和流程的设计,即明确教学实训任务,并根据任务制订实训计划,在经过决策和实施实训计划后,根据评估反馈了解实训技术的效果。目前,各个职业教育院校的实训车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一功能实训车间,另外一种则是多功能实训车间,其中多功能实训车间运用比较普遍,其主要是为了某个职业而专门设计,能够满足该职业多种职业功能的要求。该类实训车间可以按照工序分为不同的区域,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和CAD设计进行指导,从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职业院校还需要进行实训的组织和时间安排,如可以将模具设计阶段安排为两周的学习时间,该段时间主要让学生利用设计软件进行模具设计,随后再进行制造与装配的学习,可以设计为六周,最后让学生完成试模和说明书编写,设计为一周。本文主要针对拖拉机垫片的教学及工艺进行分析,首选需要确定拖拉机垫片的工艺方案,如先落料再冲孔,采用单工序模生产;落料和冲孔复合冲压,采用复合模生产,通过比较学生应当选择第二种方案。随后学生需要进行工艺力的计算,确定排样形式和裁板方法,并进行材料利用率的计算以及压力中心确定等,最终选定合适的压力机。另外,学生还需要全面掌握模具零件的加工过程、模具装配过程及试模与调整过程,最终试冲出合格产品。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工业行业的不断发展,模具制造作为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因素,其对我国工业行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性人才的主要场所,其需要加强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实训教学。

参考文献:

[1]陈乐平,单磊,陈健,等.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178-180.

[2]梁艳娟.高职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企业导报,2011(10):207-208.

[3]胡道春.产学研模式在“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中的应用: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2(1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