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模具专业论文范文

模具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模具专业论文

第1篇:模具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职业导向;课程资源库;建设思路;建设内容;资源组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97-02

一、课程资源库建设的背景

建立共享性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是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精神,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教育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作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资源库的一个子库,其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对模具技术以及技能型模具人才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初步认识,对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本团队作为这个子项目的负责单位,对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进行了开发和建设。

二、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思路

《模具专业导论》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接触的第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作用在于使学生基本掌握模具概念及模具技术范畴,引导学生认识将来自己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与岗位任职要求,培养专业认同感与学习兴趣。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模具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设计了以下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思路。

1.结合本专业的职业岗位和培养方案重组课程内容。根据本专业的职业岗位和培养方案,组织和整合课程内容,使学生能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认识模具全貌,了解模具职业岗位要求,对大学三年的学习有科学的计划,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2.按照“纵横双线式”组织网站内容。课程网站的横向主线是《模具专业导论》课程的导学顺序,也就是课程资源组的规定资源,纵向主线融合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五个关键因素。

3.开发特色资源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结合课程内容开发视频、动画等特色资源,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4.校企共同开发资源对学生起到职业导向作用。以就业为导向,和企业共同开发资源,引导学生认知企业环境和本专业的职业岗位,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能起到极大的职业导向作用,使其树立职业意识,形成科学的职业态度。

5.课内教学资源与课外自学资源相结合。项目组在开发、建设课程资源时,不仅建设了适合课堂教学的资源,还建设了大量适合学生课外自学的资源,如模具专业常用专利文献、模具专业常用大型网络数据库、模具专业常用网络站点相关链接等。

三、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内容

1.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的整体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资源库建设团队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职责—任务—工作流程的分析为依据,对本专业资源库进行了顶层设计。按照顶层设计,《模具专业导论》为第一门专业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模具专业导论》教学资源库建设成员深入论证调研,在行业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的全程指导下,针对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向职业岗位要求,结合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资源库建设团队对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做了整体设计,本课程资源库按照“纵横双线式”组织课程资源,横向主线按照本课程的导学顺序组织,即课程资源库的规定资源,包括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指南、课程负责人“说课程”、课程教学、实验实训、特色资源、数字化教学、教学团队等模块;纵向主线是按照专业概论、行业纵横、企业对接、职业规划的认知顺序组织的。本课程资源库坚持了融合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五个关键因素的理念,对学生起到极大的职业导向的作用。

2.《模具专业导论》课程内容组织与创新。按照惯常的模式,《模具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六个字:是什么—学什么,即主要是要解决本专业中涉及的模具基本技术和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做一个简单引导,现在本专业使用的教材也大多是讲述模具技术的基本知识。其实,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五个要素,这就要求我们对《模具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做一个比较大胆的改革,重新组织课程内容,并对传统的授课方法进行改革。课程内容上,除了要讲解模具技术的基本知识外,还要对模具企业及环境、模具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等有个全面的认知,这些内容经过有机的统和、融合,形成职业导向型《模具专业导论》课程内容,激发专业学习欲望,形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模具人才的职业意识。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分设五个学习情境,分别是模具认知、模具设计与制造方法认知、模具企业环境认知、模具企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认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认知。课程教学方法上,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研究探索,采用教师集中讲解、小组工作、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并强化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团队精神。本课程30学时,安排3次企业参观,1次主题演讲,多次科技小论文和PPT作品展示。

3.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的素材资源组成。本课程资源库建设时,按照整体设计先确定本课程的教学标准和教学指南,然后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学习单元设计及其相关资源的搜集和开发。本课程资源库开发中学习情境和学习单元的开发和教学设计是重点,与之相关的常规资源和特色资源也是本课程资源库的最大组成部分。本课程资源库建设团队通过自主开发、和企业共同开发、通过数据商购买、网络收集等多种途径对素材资源进行开发和建设。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由项目负责人和有经验的教师自主开发;模具的应用、模具企业文化等视频、图片与企业和电视台共同开发(此类资源是本资源库的亮点特色资源);行业纵横、企业对接等相关资料由行业、企业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共同开发;职业规划、学生作品等资源由师生共同开发;除此之外,资源库建设成员还搜集、购买了大量网络资源。

本课程资源库建设团队将依据系统设计、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继续对资源进行修改完善。本课程资源库设有教师入口、学生入口和社会学者入口,分别对应于不同的资源检索途径,不同的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对资源的检索、浏览、下载适合他们不同特点的资源进行学习。基于职业导向的《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与使用将对教师的教学研究、学生和社会学者的自主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虹.《使用数控车床的零件加工》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13-15.

[2]陆敏,文艺,刘承先.反应器操作与控制》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讨[J].职业时空,2010,(7):83-84.

第2篇:模具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CAD/CAM 模具设计与制造 教学改革 专业技能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08-01

模具行业是制造业中的一项高新技术产业,高职CAD/CAM模具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群:在机械、汽车、家电、轻工等制造行业中从事模具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图、数字化分析仿真、产品成型过程模拟的模具加工制造人员、生产管理员、模具维修、经营管理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生产成本核算及产品报价等职业岗位群;从事数控机床操作、编程及模具销售等岗位;也可以在技术开发和引进领域从事技术工作。这就决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安排,并积极主动地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及时创建、调整、改革教学体系,使之能真正地培养模具技术“银领”人才。

1 目前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形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适应不了社会紧缺岗位的需要;(2)新增师资渠道单一,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难以充实到高职教师队伍中来,“双师”教学师资稀缺;(3)大多数学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最后综合技能模块往往被以模拟生产一种产品(“纸上谈兵”式的“综合实训”)所替代,或者单一实习模块在计算机上模拟训练。随着企业现代化程度和设计制造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许多新工艺和新型材料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的设计理论急需得到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2 改革理念及思路

(1)综合实训,组织学生进行“工学结合”,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涉及模具材料、机械原理、电气控制、液压传动、金属切削、机床、夹具设计、微机原理、数控机床、加工装配等内容;(2)调整课程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将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入到实践教学;(3)强化实践性教学,使学生真正能够“零距离”上岗,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实践巩固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同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进行,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集产、教、研于一体,与专业改革和建设相适应的专业师资团队;(5)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内实验室、训练中心建设,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发挥企业兼职教师作用;(6)构建立足专业特色,能够面向学生的专业竞赛体系,鼓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选拔作品参加校外或全国性的技能竞赛,在竞赛活动中加强和完善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3 教学方法与实践改革具体方案

(1)改革教学模式,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方法体系,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2)分析专业人才培养及职业能力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核心能力为模具制造能力,及模具CAD/CAM技术应用能力,实行以专业基础课程—设计类软件课程—制造类实训课程三位一体的培养计划;(3)模具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针对专业特点,大胆进行课程整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互补,在模具实训中心、实验室等场地进行实习实训教学,鼓励学生参加钳工、车工、数控操作、CAD、Pro/E、UG等职业技能考证工作;(4)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模具专业教育的主要特色,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专业岗位操作技能和服务技巧,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5)加强学校与企业、社会相结合,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建立教学与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又解决了毕业生就业或转岗问题。(6)高职院校可以加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建立综合型高标准高起点的现代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既能满足学生和教师的教学与培训,也可以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带领学生开展科研实践的创造性活动。

打破学科体系,按职业岗位设置课程模块。专业按照“专业+项目+基地”校企共建的专业建设模式来进行建设,积极探索“四融四定”,即“融专业于产业,锁定培养目标;融岗位于专业,锁定教学内容;融设计于教学,锁定培养模式;融认证于考核,锁定教学评价”。课程体系按照培养目标设计,包括四个方面:(1)两课模块开设: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健康教育、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2)基础模块开设:体育、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3)模具制造模块:①理论模块: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模具制造工艺、数控编程与操作、CAM、冷冲压与塑料成型工艺与机械设备;②操作技能模块:制图测绘、钳工实习、冷冲压模具设计、CAD实习、塑料模具设计、模具综合实训、数控机床操作实习、毕业上岗实习及相关课程的职业资格考证。(4)模具设计模块:①理论模块: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CAD、Pro/E、UG;②操作技能模块:制图测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冷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CAD实习、毕业设计(实习)及相关课程的职业资格考证。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构是从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去考虑,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所需项目、任务、素质为基础,遵循职业能力养成规律,将基于工作岗位的任务、项目,贯穿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并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始终。在课程教学方面,要针对高职教育特点,坚持行动导向任务驱动和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岗位项目教学,设计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教、学、做”一体化,实现“做中学”和“学中做”,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充分体验项目的完成过程,增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由于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发展快,更新也快,为了使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经济发达地区接轨,还需要不断关注模具技术的发展,通过校企合作、聘请企业技术人才及专家讲座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将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例如多工位级进模技术、热流道模具技术、模塑CAE技术、快速成型技术等,最好是结合相应设计软件操作,补充和更新到专业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扎实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新技术发展,并掌握相关技能,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杨冬生.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J].职教论坛,2006(2).

第3篇:模具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模具专业 自考助学 教学改革 理实一体化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064-02

1 现状分析

自考助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自学考试通过率,让大多数学子拿到文凭,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很好完成这一任务。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忽视了学生思想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特别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加工等工科专业忽视了学生完整、系统知识结构和专业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衔接,这些培养对自学考试的顺利通过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些支撑的缺失,导致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困难,感觉学习难度极大,积极性受到打击,因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出现了严重的畏学、厌学情绪,自学考试通过率也因此不能提高。很多学生离校即没有拿到文凭,又没学到相关技能,在就业时遇到很大障碍,自然对学校有所抱怨。造成了学校后续招生困难的被动局面。而自考助学单位与助学者们往往不从自身找原因,一味归因于自考助学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薄弱,整体素质不高,理解领悟能力较差,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主动性和自律能力较差及有些自考科目知识难度大等方面,这是自考助学单位与助学者们逃避责任的一种表现。模具设计与制造等工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2 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通过自学考试为根本任务,以技术岗位必备的能力和素质为主线,构建专业的知识结构,重组教学内容;突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助学时间内,解决即要获取文凭又要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矛盾,构建具有特色的理实一体化自考教学新体系。

3 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3.1 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1)明礼诚信,思想阳光;(2)取得自学考试毕业文凭;(3)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4)毕业后,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相关技术工作。

3.2 尊重专业课程教学规律

3.2.1 专业课程梯次

第一梯次: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公差与技术测量。第二梯次: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成型设备概论。第三梯次:冷冲模具设计/冲压成型,塑料模具设计/塑料成型,模具制造工艺学/现代模具制造技术,模具CAD/CAM。

3.2.2 专业课程排序

为了使就读自学考试助学的学生在校学习期内获取毕业证,自考助学单位必须按国家自学考试开考科目安排专业课程教学时序,国家自学考试开考科目是按专业科目顺序循环的,且必要时会有调整变动。按开考科目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有可能违反专业教学规律,专业课程教与学的难度加大,模具、数控等理工类专业显得更为突出。

应对办法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大学第一年(连续二个学期),无论开考与否,无条件的开设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保证总课时在180课时左右),中间并行开设文化基础课。其余课程桉梯次顺序与开考科目匹配即可。

3.3 教学内容的改革

当前模具工业发展迅速,对模具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要求从事模具设计的技术人员在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基础上,能紧密结合技术发展,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教材是教学的基石,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采用的教材严重滞后模具工业的发展,有些甚至是九十年代版本,教师必须针对模具工业现状和自考助学教育的特点,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去旧求新”为前提,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应突出理实结合特色,围绕素质、知识、能力三方面进行,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师根据自学考试大纲、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目标,结合课程课时数对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增删处理,突出针对性和实践性。以笔者任教的《现代模具制造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分为四大章,即概论、模具的机械加工、模具的特种加工、典型模具制造工艺。其中第一章按照自考知识点讲授,适当精简内容;第二、三章和第四章则要求教师把基础知识浓缩成较少课时进行课堂讲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带学生在实训工厂中进行参观后进行解答,第四章最后内容带中对典型的模具进行认知和拆装,最后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3.4 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根据所选教材按照章节的顺序讲解,讲解的主线就是自考知识点。一般是教师讲解,学生边听边要忙于记笔记,学生根本没时间消化教师讲授的内容,提问少,参与少,接受起来十分被动和机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模具设备价格较高,而且比较笨重,教学中各种模具不齐全,相关加工机械更无法带进课程,学生只能从书本插图中了解其结构,工作原理完全依靠教师课堂讲解,很难将一些综合运用的知识点讲清,学生难以理解,感觉学习难度很大,影响其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学效果不理想。

3.4.1 教学手段与时俱进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媒手段迅猛发展,教学手段应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改变,专业教学根据需要可采用电视录像、现场摄像系统、电子教案、CAI课件、网络课件等多种方式,把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表现形式集为一体,强调教学改革的突破与创新。例如:《现代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时,教师可先把课件复制给学生,安排一些问题给学生课后解答,促使学生自学,也省掉了很多课堂做笔记的时间,教学过程中,模具的机械加工、模具的特种加工等教学内容可先采用电视录像展现模具加工厂的实际加工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用相关课件对各知识点进行讲解,各模具实物、加工过程可用挂图、动画视频、辅助讲解,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省掉了板书,节约出很多课堂的教学时间,可组织学生对课后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对结论进行总结修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4.2 采用“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

整个实践教学活动都是贯穿完成某个“任务”为主线。教师从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答疑解惑、到最后归纳总结.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从接受任务、分组讨论、分工合作、到完成任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实现理实合一。

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学习理论,加强了对自考知识点的掌握;在实践操作训练中提高技能,为以后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一般按照下面四个教学阶段进行:

提出任务:根据教学内容,每次课给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任务设想,即每次课程都必须锻炼学生某项职业能力。

课堂讲解:在进行相关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主要采用“互动式”“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个生动、形象、主体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任务实施:学生可以独立或分组协作完成任务。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个别学生不正确或不规范操作之处,启发引导学生解决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任务实施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同时理论知识又指导操作实践,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感受、领悟、提升。

归纳总结: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要对任务中用到的理论知识、重点和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再由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应该改正和注意的地方。

经过以上四个过程,不但能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而且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自考通过率。

3.4.3 教学环境多样化

改革后的教学环境,教师授课地点是教室、实验室和实训场地的合理统一。加大了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聘请相关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参与专业课程中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技术指导,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培训,学生实训的“任务”大都分就是合作企业的产品,并对实训基地、实验室综合性和先进性改造,实训设备的配置与企业技术水平相适应,实训基地要模拟与生产一线尽可能一致的“职业环境”,在高度仿真的企业环境中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学生假期还可到企业实习,并可拿到相应的工资。把技能学习、操作实习搬到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技术人才,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三赢”。

3.4.4 网络的合理运用

网络现已成为非常重要的信息载体,通过因特网、局域网及DNC传送技术,教师随时可通过网络指导学生,学生也可通过网络访问课程网站自主学习。我们还经常通过网络对在校学生和已毕业学生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3.5 规范模具专业自考学生毕业设计

模具专业自考学生毕业设计是训练和强化学生所需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是模具专业自考学生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锻炼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对模具专业自考学生参与未来职场竞争,提供了专业能力保障。要规范模具专业自考学生的毕业设计流程,提高包括模具专业在内的所有自考专业学生毕业设计之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报酬,以保证自考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

4 教学评价改革

教学评价应将考试通过率和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自考助学班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必须参加自学统考,通过各科考试后才能获得有效的成绩,教学评价中必须考虑考试通过率。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考证来衡量,例如“模具钳工”、“模具设计师”、Pro/E等软件师的资格考证等。教学评价既可以考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又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5 结束语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自考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学生的通过率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一线的技术性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专业教学改革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课程体系还有些零乱,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软硬件设施建设还需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水平和素质有待不断提高,与合作企业的合作还需不断深入等。我们要在现有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黄毅宏,李明辉.模具制造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第4篇:模具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职校;塑料模具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其中塑料模具的设计加工制造在现代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相应地塑料模具设计加工制造业对塑料模具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基于此为了能够满足塑料模具设计加工制造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职校要切实落实为社会培养市场导向型人才的重要指标,在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有效传授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践促使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不断提高,为学生走出校园迈上工作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才干力量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培养职校塑料模具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试做以下探讨。

一、 坚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职校人才培养目标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对人才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不仅要求应聘人员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为注重的是应聘人员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经验,其目的是为了能在人才引入到本企业后尽快地发挥出他的专业技能,为企业创效益。职校要认清市场对人才需求类型的发展形势,结合职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制定学生培养目标,以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累实际操作经验。但是就目前的职校学生现状来看,多数是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但应用实践能力欠缺,不利于学生将来的顺利就业。这就给职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任务,尤其是塑料模具专业的教学工作,要坚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目标,积极地教学实践中探索益于提高学生能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首先,职校要确定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导,一方面要加强职校教师队伍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重要性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主体认识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自己将来就业的重要性,比如可以通过开展专家讲座,或者是联系有关企业人事部门人员到校进行讲课,帮助学生们分析当今塑料模具行业对人才标准的要求,让实践能力培养的观念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从思想意识上感悟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而学生会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教育培训活动中。其次,职校要深入到市场中进行市场调查,了解企业对塑料模具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进而制定与企业需求相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践能力的高低已逐渐地成为企业选拔人才、任用人才的主要标准依据,尤其是塑料模具企业对于选拔人才更是极为注重实践操作能力。所以,为了能够保证塑料模具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求职道路上顺利通过企业的选拔,走上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自身的价值。职校必须要将培养塑料模具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放在职校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坚持以培养实战型塑料模具人才为宗旨,积极地在职校开展系列的实践教育培训活动。

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走入车间进行操作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提升个人业务技能的决定因素。为了能培养出专业知识理论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塑料模具人才,职校除了注重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外,还要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走入车间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车间实际操作相结合,进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塑料模具结构及制造工艺流程的认知。可以说让塑料模具专业学生进入车间操作是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养成的重要途径。首先,让学生走入车间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融合,可以让学生学习各种塑料模具的制造加工工艺及结构组成,在实践中积累宝贵经验,进一步加深对塑料模具的整体认识,甚至学生可以从不同模具的设计思想中得到感悟,激发他们创作设计的灵感。总的来说,塑料模具专业技的学习教学,其实就是对知识归纳总结并付诸于实践的过程,只有将理论知识结合实践操作,才能达到一个既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理想效果。其次,学生在车间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得到验证,及时地发现自己理论知识掌握欠缺的部分,进而及时地做下记录并请教老师给予指导分析,弄明白理论知识内容,换句话说让学生走入车间进行实践操作也是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验证、查漏补缺的过程。

三、理论和实践密切配合的实践计划。

为了能更好地培养职校塑料模具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应注重将理论课和实践课有机相结合,科学地安排开设实践课,落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首先,建立健全教学制度。职校可将教师落实学生实践课和理论课教学的效果纳入学校的对教师的考核项目,考评结果与教师工资挂钩;其次,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地开展塑料模具实验课程,如塑料模具实验、冲压模具实验及模具拆装等。实验课要和理论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按照先理论后实践的方式实施,使学生在学习在理论知识后能及时地在实验中得到验证和巩固,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第三,要引导学生善于将实践操作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发现生活中有关塑料模具的产品,尝试对产品模具的设计,设计创新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进行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创作设计,利于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李芳华.提高中职模具专业学生对口就业能力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第5篇:模具专业论文范文

(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改进以知识灌输为教学目标的传统授课模式,进行能力培养目标下的《物理学概论》课程授课模式的研究并应用于课堂教学;总结出四种适用于不同文科专业的大学文科物理授课新模式。

关键词 文科物理;能力培养;授课新模式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改项目(JG00714JX28)。

中国未来人才需求五点素质:(1)全球视野,开放心态;(2)专业技能;(3)有伦理道德标准;(4)有适当的口才和表达沟通能力;(5)有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大学生正处于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可塑性很强,新的时代呼吁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有意识有方法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得到综合提高。

目前国内外对于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已开展多年,主要有:程序化教学模式、发现学习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等[1],总的发展方向为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的能力[2]。但是,在中小学教学模式积极改革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教”远远多于“学”,授课形式较为单一,虽利于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奠定,却也相对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对知识的主动获取能力、理解迁移能力、运用表达能力、与人协作能力等。

《物理学概论》这门课程,内容丰富,既有物理思想、物理学史的介绍,又有物理现象、研究方法的解析,适合引入多种教学模式;另外,开设这门课程的专业一般有: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广告学、数字媒体技术等,这类学生通常较外向,乐于接受新的授课模式。传统授课模式并未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各专业应具备的综合能力,需要创新提出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大学文科物理课堂授课新模式。

我们以讲授的《物理学概论》课程为试点,一改以知识灌输为教学目标的传统做法,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进行能力培养目标下的《物理学概论》课程授课模式的研究并应用于课堂教学。我们的研究思路是结合国内外教学理论,将其分析归纳,解构出可行的程序化的教学模式,然后通过日常教学活动,以此为指导,实践总结出一些授课新方式, 也就是一些具体的授课模式。

研究具体内容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首先进行教学理论的准备和调研

查阅文献搜集资料,掌握心理学教育学最新实用理论,分析比较在各种教学理论上衍生及建立的各种教学模式的利弊及适用特点。

(2)调研《物理学概论》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详细调查和研究本课程与学生后续课程关系,了解各专业所需学生能力有何不同,再根据学生物理基础和专业背景的不同,给出特定的教学目标,比如市场营销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的能力和授课侧重点应有所区别。

(3)创新地建立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模式

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情境等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得到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研究出合适的教学步骤和授课模式。

(4)将研究成果在课程中实践将新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检验,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新教学模式,得到具有可操作的、程序化的授课模式。

难点是课堂实践这一环节,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调整。因为开设《物理学概论》课程的学生物理基础参差不齐,不少专业是文理生兼收,需要因材施教,授课内容和难度还需结合中学物理的掌握情况适度调整,《物理学概论》的教学内容也应细化后分层次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模式;而且不同专业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共性特征,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多半比较外向、活跃;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则会严谨、安静些,这就需要分别引入具有针对性的授课新模式;还有,大班教学和小班教学的授课模式也应有所区别。

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着眼于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四种适用于不同文科专业的大学文科物理课堂授课新模式:

(1)小组探究讨论模式

课程中安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讨论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四人左右,讨论中总结各自陈词,推选一小组代表发言。,紧扣教材,可以给出的讨论题有:“李约瑟难题”之我见、“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融合”之必要性、“科学争论”在科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

(2)观摩视频总结模式

课程中安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要求学生观看,并写出观后感。

(3)提问讨论练习模式

课程中安排物理趣题,要求学生讨论,并完成相应练习题,作为课堂作业,交给老师评阅。

(4)课堂演讲评议模式

准备多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主题,学生通常按宿舍自然分组,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小组合作,制作PPT等文本,进行课堂演讲,之后由老师和班委评议。

以上通过文科物理课程实践总结出的这四种新型授课模式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面向大众的表达能力、与人协作沟通能力、逻辑分析论证能力等。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有些许不同,比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可侧重当众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这个专业的学生可以多安排“小组探究讨论”环节,再比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可侧重逻辑论证能力的培养,因此,这个专业的学生可以多插入些“提问讨论练习模式”。

一堂课,只有45分钟,而大多数学生真正可以持续注意力专心听讲的时间也许只有半个小时,在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基础上,适当地引入以上多种新型授课模式,可以很好地调剂课堂氛围,强化授课效果,这对于同类课程课堂环节的设计是很好的参考;大学课堂也可以有丰富多彩的授课模式,尤其是以增进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文科物理类课程,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有助于锻炼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以上提出的文科物理课程的授课新模式,可以看成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为原则的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到实际授课过程中的具体形式,继续深入研究这些授课新模式,对促进和进一步深化大学文科专业物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嵇永宁,苗长广,编.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第6篇:模具专业论文范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in City College of Jilin Archite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stitute, as well as personnel cultivating program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jor newly established in 2012,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was analyzed, and the measures to achieve objectives were proposed.

关键词: 工商管理;课程体系;3+1模块

Key word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urriculum system;3+1 module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231-02

0 引言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院校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在这十年中,独立学院为了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基本都是定位在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大的趋势也决定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本质原因也是由于社会中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向的变化,这种变化影响着学校对工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而课程体系的设置又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依据学院的不同定位而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3+1培养模式

对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来讲,工商管理专业更应该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实品质,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基本技能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和沟通技能,未来能够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采用“3+1”教学模式为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改革重点,即将理论课程集中在前三学年进行,最后一个学年集中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此种教学模式具有突出实践环节的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突出的成效。

2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3+1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

工商管理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由通时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平台和公共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选修课模块、专业或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专业或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等七个模块组成的“平台+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

将现有的全部专业课程按照课程性质划分为三大类:经济管理类课程、法规类课程、房地产类课程。每一类课程中的具体每门课程在课程的内容上进行整合,将教学内容重复的部门删减掉,适当增加学科前沿和职业资格考试方面的内容: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缩减不必要的课时,重新分配学时,对于能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适当增加课时量,调整课程设置的顺序。

3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3+1模式现状

工商管理专业的生存发展需要在学生的就业和职业选择上下功夫,本专业的发展一定要结合市场需求和未来学生的职业发展。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倾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城建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估价师和物业管理师等,在培养方案中我们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如房地产制度与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估价等,学生在校期间就经过这些知识的系统培训,对就业后在职业资格考试中的通过率也有所提高。

3.1 理论课程现状 “3+1”课程体系改革中的“3”指的就是在三年中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在改革初期,很多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对于此种设置存在了一种错误理解,认为就是要把四年的课程都压缩在三年时间内完成,认为教与学的担子都太重。实际上,“3+1”模式的本质要求是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将难学的课程和简单掌握的课程相结合,主修课程和辅修课程相结合,很多教学内容重复的课程相结合。

3.2 实践类型课程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仍然采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前三年半学习专业知识,最后半年进行实习,在最后半年的实习中,还要不停的往返于学校和企业之间,忙于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近几年,通过和学生的不停接触和实际工作体验,发现此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理论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在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中难以平衡,一直是令学校和社会备感困扰的问题。根据重新修订的课程安排,工商管理专业的实习一共有三种类型,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其中“3+1”模式中的“1”年实践,主要是集中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招生规模大,学校安排和组织实习难度大,单位接收实习也难,所以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集中实习的模式在操作中是有一定困难的。目前建立能满足学生数量的实习基地还存在一定困难,第一方面,实习基地的选择难,实习基地本身缺少课程实习教学的必要条件、应有的经验以及接待学生的时间。现有的实习基地中,能够指导学生的工作人员,由于水平和素质的关系,并不能完全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而本校的教师也是常年注重理论教学,脱离实践,对于工商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甚了解,难以指导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学校经费有限,不能满足企业所期望的回报,反而有时候会因为接待实习学生给企业造成间接损失,对后期的指导实习课程往往也加以推辞。

4 实行3+1课程模式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3+1”人才模式培养的过程中,“3”的课程是“1”实践的基础,这两者在人才培养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如果没有好的“3”的课程设置,学生没有掌握好基本的知识、基本的思路、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技术以及基本的操作实践,“1”实践中也很难开展,学生在实习乃至工作中便会感到诸多问题。如果没有“1”实践,所学和所用严重脱节,那也失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 专业课教师配备 “3+1”教学模式的教师配备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过去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要求就是能够按照教学大纲完成理论教学任务。改革后,除了完成要求教师能够讲授理论教学,对于“1”实践的内容,教师也要求给予大量的实践性指导。还要求教师具备带队去企业实习中,能够给予及时的合理的理论性指导能力。要努力建立一支适应工商管理教育特点的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也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允许其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深入社会和企业开展科研立项,管理咨询等工作。

4.2 教材配备合理 “3+1”教学模式的适用,会整合大量相似和重复课程及内容。那么以往的教材就都存在过时和不配套的现象,所以编写适合“3+1”模式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专用教材,又是另一个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

4.3 建立工商管理专业实训基地 “3+1”模式中的“1”实践,是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途径。目前的学生自主实习和学校集中实习相结合,都有其弊端。独立学院的优势之一就是办学形式灵活,可以借助校企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实训师资,为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提供了基地。

参考文献:

[1]赫桂梅,李珊,黄晨.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双线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价值工程,2012(28).

第7篇:模具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模式

1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可以概括为“一主线二体系四强化四模块”, 即以培养模具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 构建相互交融和渗透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二体系”, 采用理论教学和工程训练相互结合, 进行“四强化”训练, 即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强化制造技术技能、强化典型模具的拆装技能、强化设计技能。采用重组、整合、优化的“四模块”知识体系进行理论教学, 即模具设计模块、模具制造模块、工程基础知识模块、计算机辅助模块。

2创新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模式的思路和措施

2.1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并重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实用人才,学生的理论知识不能缺漏,必须把握“够用”的原则。因此,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更需强化能力培养。

在模具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 大量的现场教学可以让学生认识模具,明白模具的工作原理及运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但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适合于教学的现场环境。

在模具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使学生认识到模具设计是一个创造性活动过程,只要自己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要点,那么就很容易设计出结构合理的模具。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成型工艺、模具设计、模具制造等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比如在冲压课中, 讲到模具结构这一章时, 将学生带到模具拆装实验室, 结合具体的模具讲解模具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用,并让学生动手拆装模具,加深了学生对模具结构及各部分功用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2培养模具专业学生扎实的技术能力

1)模具设计能力方面,主要是计算、模具结构、绘图等内容。设计能力的实现是要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类内容是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进行能力培养的,所以上述的两种模拟设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不容忽视的。

2)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从教学上安排了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绘图、冲压模具CAD、塑料模具CAD。为了强化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安排了一周时间的计算机实训。计算机实训的内容是结合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的课程设计,将模具图纸用计算机绘制出来。

3)模具新技术能力方面,在教学中要及时介绍模具专业的新技术。在模具寿命与表面强化课程里,及时讲解模具新材料、模具钢的新品种、最新模具强化方法等内容。要不断地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使之跟上科技的发展。

2.3完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通常是选用企业实际生产课题,而在完成“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和“模塑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时既要运用和强化学生所学知识,使学生在课程设计完成后,作为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方法,又要使学生所设计的东西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拿到企业去不需作太多的修改就能生产出产品。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

毕业设计课题一般来自于生产现场,设计成果最好能付诸于实际制造,在制造中发现问题,减少学生在以后工作中的出错几率, 作为学生毕业的最好“嫁妆”,同时也是专业教学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

2.4形成三个主要实践培训模块

很多高职院校的模具专业学生分为“三能”即模具 CAD/CAM 技能、模具现代加工技能和模具钳工技能三种制造能力。根据这三个工作岗位,将专业分解为三个主要实践模块: (1)模具 CAD/CAM 模块: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 PRO/E、UG 等专业模具设计软件进行冷冲压和塑料模具设计;(2)模具现代加工模块: 要求学生能熟练地使用手工方法和 CAM 方式编写数控加工程序,操纵 CNC 设备;能熟练地使用电火花成形机床及线切割机床加工出合格的模具零件;(3)模具钳工模块:能熟练进行模具装配、试模、调整及维修,熟练地使用模具钳工常用机械设备、辅助设备和相应的工装、工具进行模具装配,具备在现场分析、处理模具加工与装配工艺问题的能力。

2.5改革成绩评价方式

考试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目前重理论轻能力的教育体制下,学生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期末考试突击上,不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对学习全过程的积极参与,难于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体现教学改革的精神。对此,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几种考核方式并重的形式。一是注重课堂环节考察。可以采取课堂提问。它可以检查学生平时是否认真学习,所学知识是否扎实,促使学生及时学习,巩固所学知识。二是课程小论文。我们按照本课程的特点,结合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列出四个专门化方向,在前述学生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写出2000字以内的小论文。三是实行期终考试。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实行课程期末考试制度仍是最主要的考核方式,它可以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

3 结束语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必须瞄准模具专业的发展方向,创新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培训模块以及成绩评价方式与学生设计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学生走向现场,尽快适应工程环境作出了一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刘航 . 模具 CAD/CAM 技术 [M]. 北京 .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崔树标,周华民,李德群.基于表面模型的注射模冷却过程模拟[J].模具工业, 2005,(5).

第8篇:模具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职业标准;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然而,近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无法实现无缝衔接,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本课题研究和实践了与职业标准对接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建立以职业标准为纽带、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凸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

第一,培养目标设计。模具企业的技术工作种类多样。通过对技术岗位的调研分析,符合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就业方向的岗位,主要有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模具加工制造与装调、模具企业生产技术管理。该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从事现代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设计与工艺准备、模具数控加工、模具装调与维修工作,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性的技能型人才。第二,对应职业标准。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以职业道德和基础知识为主,确定了从业知识与操作技能两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并对技能鉴定进行了规定[1]。通过对以上国家职业标准进行系统性分析,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重构教学内容,可以摆脱“学科本位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学历文凭、轻职业证书的做法[2]。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第一,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培养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装调、维护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为主,其对应的职业岗位有车铣磨工、模具钳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电加工、模具设计师等。通过对各工种职业标准中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的知识与能力模块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机整合,系统化设计与岗位群职业标准有效对接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确定毕业生必须具备冲压、塑压、压铸产品工艺设计与模具设计的能力;模具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工装设计与组织实施的能力;模具CAD/CAE/CAM应用能力;模具零件数控制造工艺编制与加工能力;模具钳工加工、装调与维修能力;冲压与塑料成形设备调整和维护能力;车间管理能力。根据从事这些工作人员能力的要求,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按照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技术基础课和技术课进行重构,形成具有“理实一体化”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第二,“宽基础、专门化”人才培养体系。在模具设计中,CAD/CAM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模具加工中,数控设备越来越普及;在模具装配、调试、维护工作中,要求具有熟练的模具钳工技能,可以说模具专业人才是通晓设计、加工、装调、维修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技术融合广、技术进步快、技术水平高的特点。为应对专业人才培养的严峻挑战,需采取“宽基础、专门化”人才培养策略,并为此搭建“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与初步技能、模具设计制造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专门化方向的能力强化”三层次递进的课程体系[3]。宽基础、专门化、进阶式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第三,课程体系构建。按照基于岗位职业标准的“宽基础、专门化、进阶式”人才培养思路,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以模具制造为依托,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形成公共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模具制造、模具设计、专门化方向强化、素质与能力拓展6大模块组合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模块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着眼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专业课模块中各门课程成为一个职业能力子模块,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获得必要专业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在课程子模块编排中,专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安排在前段。之后的一个半学期,分方向进行专门化培养,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安排模具工艺编制与数控加工实训课程。

三、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第一,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操作能力。一是要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训,定期安排他们到模具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与技术人员协同参与技术研发,提高专业水准。二是要从模具企业聘请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第二,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该专业安排有专业认识实习、金工实训、钳工实训、数控加工实训、CAD/CAM实训、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设计、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等实习实训,要按照实训教学要求和职业岗位特点建设专项实验室、综合实训室、模拟实训中心、实习车间等,承担从基础到综合等各阶段的实践教学任务[4]。第三,课程开发与考核。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企业要求,编写课程教学标准,形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文件。要从核心课程入手,按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求,整合课程资源,加大建设力度。在优选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基础上,适当的编写一些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编写可邀请企业具备实战经验的技术人员,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借鉴职业技能鉴定的技能评价和认证模式,形成“证课融通”的学业评价体系,实现学历证书、课程认证与职业技能鉴定的有机结合。第四,产学融合育人。产学融合教育是培养实用模具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要坚定走产学融合的发展道路,加大与模具企业的合作力度,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习、顶岗实习都要深入到技术先进的模具企业;专业课程教学,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指导要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由企业策划。

四、结语

我校紧密结合模具企业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工等岗位所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在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组织实施等改革中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实现了教学要素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专业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随着模具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从而达成为模具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大农,戚亚光,吴亚萍.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理念引导下的高职课程体系重组[J].教育与职业,2008(10):23-25.

[2]周国炳,周纯江,屠立.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高职课程体系的实践[J].机电技术,2009(3):119-121.

[3]孔韬.与英国职业标准相衔接的BTEC教学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7):89-92.

第9篇:模具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 双师建设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调整使中国成为世界企业巨头,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低成本的模具加工中心和研发中心的首选之地。中国正在成为世界模具大国,这就迫切需要一大批模具专业方向的专门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高职模具教学质量,培养造就模具设计制造应用人才的关键环节和基础性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模具专业人才需要的不断扩大,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工学结合新的培养模式下,构建适合高素质的高职模具师资队伍的工作越显迫切。

1.工学结合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学生学习期间交替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种教育方式。

“工学结合”形式多种多样,但其本质内涵都是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或者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以学生就业和企业岗位群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理论知识“够用”、职业素质高、职业技能过硬的高技能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为宗旨,通过校企合作机制,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体系为主要途径实施。这一模式必然要求高职模具专业教育不同于中职纯应用型教育,也不同于本科院校理论研究型教育,它是一种介于应用和理论的有机结合体,即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论,突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考虑学生专业水平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教师既要有基本的教师素养,又要具备扎实的模具专业知识和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这两种能力必须结合,形成一股合力,促进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1]。

2.高职模具专业教师现状分析

(1)专任教师严重不足

近年来,高职教育蓬勃发展,高职教育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实用高技能的技术人才,然而在高职教育学生人数剧增的同时,我们看到虽然教师数量在增长,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国家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规定,50%的专任教师周课时必须≤12,但实际上许多高职院校的生师比与国家标准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专任教师的周课时一般都在18节~28节,教师工作超负荷,无暇顾及学习、科研和实践锻炼。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整体数量不足,跟不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

(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模具教师专业素质是在职业化教育发展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总体来说是指能完成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等的综合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师资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一要类似文化课教师那样,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二要类似工程技术人员,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2]。

模具专业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而高职校引进的师资都是大学本科,既掌握丰富的理论又具有过硬的实践操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模具专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一线的模具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距职业技术教师的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3)模具专业师资引进渠道单一化,兼职队伍不够完善

模具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机械学科、材料学科及信息学科等,目前高职校引进的模具专业教师基本上是高校的材料学科材料成型专业或机械学科的本科生,模具方面实践能力欠缺。国外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的兼职教师数量占学校教师总数比例较高,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在企业阶段的实训教师都来自企业,他们不仅具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职业技能。

我国高职兼职教师队伍比例不足20%,模具专业比例更低,究其原因,企业做模具的工程师,工资待遇都比较好,高职学校引进困难,模具兼职教师少,能够带来企业一线生产流程和工艺的实际生产知识较少,因此,导致高职学校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教学不能面向生产建设一线。

(4)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化

高职模具专业缺乏骨干的中青年教师,层次不合理,年龄稍大的教师知识更新不够,尤其是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老教师不懂软件,不会利用信息化手段设计模具、指导模具大赛等。同时,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实践动手能力欠缺,无法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3.师资建设思路

(1)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途径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模具专业教师提出双师素质的要求,由于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具有密切联系,因此模具专业教师培训的最大特点是校企共同合作。对于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应遵循动态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优质资源开展培训工作。校内培训通常采用岗前培训、岗位培训、聘请专家学者讲座培训进行培训等方式进行;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定期对中青年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实训的培训;校外培训可以选拔部分教师到国内外进行深造;让部分教师到基层企事业单位(包括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锻炼。

为保证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应将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具体化为学校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制订具体的培养计划、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并以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最终目标。

(2)完善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

模具专业教学需要从生产一线引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教学工作,模具兼职教师是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高职模具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由于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对专业教师的实践性要求很强,从行业企业中聘请兼职模具教师可以适应高职教育培养模具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要求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

(3)强化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实践技能的提高也大有裨益。学校应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部分教学内容改在实验室、实习车间等实践性场所。在必要的情况下,可考虑适当安排少数教专业理论课的教师从事实训教学,相应的上实训课的教师从事理论教学,实行一体化教学,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督检查。这种工作方法对教师来讲则是难得的补课机会,教师在准备这种课的时候,首先就要自己做,这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久而久之就能强化职业能力。

4.结语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模具专业师资队伍,是一项艰巨、复杂、系统、庞大的工程,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并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以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逐步实现专业师资队伍的优化。

参考文献:

[1]诸进才.“工学结合、寓学于工”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06: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