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模具设计教学范文

模具设计教学全文(5篇)

模具设计教学

第1篇:模具设计教学范文

1.1实训教学体系的不连贯性

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课程中,学生要实训的项目内容较为丰富且彼此之间设计、生产和加工都是独立的。例如模具CAD/CAM设计、数控机床操作实训和模具技能实训等都是相互独立的,例如在设计环节中,只要学生在设计的样纸中基本达到了教师的要求,那设计的环节就算完成,教师也会给予学生一定的课程实训分数,但是前期的设计图样通常不会被当作后期机械模具设计的图纸,教师而是会让学生去加工新的数控机床零件等等,这种设计加工的非一体化操作就会造成知识在运用过程的不连贯性,知识和技能难以得到有效的融会贯通。

1.2课程设计得不合理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体系设置得不够合理的原因是学校所设置的实训培训课程不合理性,一般而言,中职院校对学生的实训课程会集中在一个月左右,这个时间设置其实相对较短,因为学生在实际的实训过程中需要独立完成设计加工环节,且实训的内容和类型范围较多。除此之外,为了增加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增加实训内容的连贯性,也就是加工生产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所设计的图样中的内容,应该及时让学生来加工并投入使用以发现不足,在不足中逐渐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速度。

1.3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项目教学法又称为跨专业课程教学法,这是因为教师要将多个不同专业的核心课程集中到一个“项目”中去,并通过让学生形成自主的设计、组织和安排各项学习活动来完成一个独立的学习过程,这能够在最大的限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活动能力,同时也对于学生的总体素质进行了一定的培养,尤其是对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而言,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能力,一定的设计能力和一定的单独生产加工的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运用会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自主培养学习目标和自主使用理论以及技能方法等等。

2中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中项目教学法的实践环节

2.1让学生自主设计项目

项目教学法的作用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只会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将学生完全地打造成一个自主学习的主体。在项目教学法的初始阶段是让学生去自主地设计一个项目,在这项目中应该包含多个专业课不同的核心知识点,并且这些知识要点在一个基础的模具设计中要完全体现出来,例如让学生自主去设计一个化妆盒,这个化妆盒就包含有机械制图设计、工程材料、模具制造工艺学、模具CAD/CAM、数控机床加工等等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一旦学生确定了项目之后,教师再给学生指导资料。

2.2项目制定与实施

一旦学生确定了要制定的项目之后,那么教师可以安排学生3~5人一个团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实验材料和用地不够所耗损的时间,也减小了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所耗费的精力,此外,团队合作能够分工合作、相互监督,这样能有效地检查出实际加工过程的错误。在实际的加工之前,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项目来拟定一份项目书,项目书的作用是合理安排每一项步骤所实际占用的时间,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合理的预估。

2.3项目结果评估

对项目的结果有3个方面:一是学生自我评估,学生自我评估是反省自己在整个项目参与过程中所发现的错误、不足和自己所学到的经验;二是团队内部相互评估,一个团队可能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产生矛盾,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原因或未解决的经过,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未来的模具设计和制造中与人合作的能力;三是教师对个人和团队的评估,教师作为项目教学法的引导者,只需要从旁观看适时引导,教师的评估和评价应该客观中立,并且帮助学生总结经验。

3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和实践,这样能够在实践中调动学生的思维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度,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需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会存在部分的不足,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督促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伟雄,孙希曦.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模具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职业,2016(03).

第2篇:模具设计教学范文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育改革行动导向教学法

1.当前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现状

当前,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通常是由教师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学习,然后再进行实训课程,最后进入制造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经验不足,难以适应以后的岗位需求[1]。

2.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思路

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很大区别,最大的不同在于行动导向教学法采用的是一种逆向的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法是根据该专业岗位的职业要求确定教育目标,然后再设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确立课程体系后明确核心课程和工作任务后,再进行以行动导向为主的教学活动。

3.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一般课程设计流程

(1)岗位需求调研阶段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思路,中职学校在开设该课程时,首先应该对用人单位进行模具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活动,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对这一行业进行岗位分析,得出模具行业一般可以从事的职业:①大中型数控设备操作岗:主要是利用各种数控机床加工各种模具零件,使用加工机床制造各种塑料制品[2]。②模具设计岗:主要是从事模具加工和装备的设计、生产设备的调试和技术工作。③模具维修岗:一般是对模具设备和组装和故障进行维修工作。④CAD技术岗:主要用CAD等设计软件进行模具的造型设计和编程,实现复杂零件的加工工作。⑤其他岗位:企业生产车间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一般从事模具的生产和组织工作。或者模具设备的销售、售后服务等工作。(2)构建课程体系通过对模具行业的调研分析和岗位工作需要,可以确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数控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CAM/CAD设计、机械加工实习、模具技能实训等课程。(3)明确工作任务中职学校在明确工作任务时,应该根据模具行业要求和岗位需要,结合当前用人单位的生产实际。设立工作任务时应该表现出该任务在本专业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又能概括其他课程;还要能将该任务融入到实训环节中,与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相联系,明确以上要求,院校就可以确定工作任务了。(4)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第一,明确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将模具零件的设计和分析、加工与调配涵盖其中。第二,优化教学环境,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一边生产一边学习,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第三,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组,通常一组6-8人,在组员的分配和组长的选择上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优化小组成员,提高学习效率。第四,在学习过程中将工作任务下发给学生,可以利用任务卡片等形式。第五,学生根据任务卡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并且进行小组讨论,制定执行计划。第六,按照小组制定好的计划开始执行任务,并且安排相关组员进行任务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学生身边进行实时的指导,这里的教师应该包括理论老师和实训老师。理论老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理论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而实训老师则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予以帮助,保证学生的加工质量。任务结束后教师会选择学生进行相互点评和自我评价,再由教师进行教学总结,提出相关建议和重点环节演示,最后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考评。中职学校通过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让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让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相适应,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陈庆焦,吴中雷.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初探[J].职业,2013(26):163-164.

第3篇:模具设计教学范文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

1引言

中等职业学校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保证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质量,将相关的体系构建起来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进行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有实践操作的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等职业学校对于此要深入研究,更好地发挥教学体系的作用,提高学校办学能力[1]。当前的中等职业学校重在培养创新人才,就需要将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体系建立起来,使得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学生的知识理论教育与技术能力培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技术操作自我培养意识,由此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体系的现状

2.1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缺乏资金的支持

中等职业学校构建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时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在体系的调整过程中还需要持续投入资金,当前这项工作不到位,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资金的支持,正是因为如此,建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时候存在一些问题[2]。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费来源单一,不能通过多个渠道筹措资金,在建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时候不能从长远的角度展开规划,导致该体系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培养。

2.2没有树立一体化教学观念

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中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发挥主体作用,主要传递理论知识,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有一些错误的观念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开展实验、实训活动,在活动中依然以理论教学内容为主,导致实践功能弱化。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将与教学有关的元素纳入其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来看,实践教学独立存在,没有做到教育元素的综合运用,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3]。

2.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能落实

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中,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重要的内容,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受到地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多数的企事业单位重在提高经济效益,所以,更多地考虑安全生产、专业技术以及管理模式等等,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也不愿意与学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导致实训环节成为一种形式,学生实践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3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点

3.1循序善诱,注重细节

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体系运行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到循序善诱,立足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育这个根本,由浅到深设置实践教学内容,保证学生未来能够很好地适应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环境,由此可以提高专业能力。

3.2以“就业”为重点导向

建立以学生就业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基于对职业市场需求调查对有关模具设计与制造一的职业准确定位,做好职业分析工作,与专业岗位群的特点结合,指导学生提高职业素质。教学围绕着职业能力这个中心展开,发挥市场需求的引导作用进行课程开发,并组织一体化教学,采用模块式课程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做好多元评价工作。根据岗位需求展开实践教学,明确职业目标,对学生的从业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组织上整合教学课程内容,通过运行用模块式结构,在授课上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4]。

3.3完善实践内容,注意学生出勤

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体系运行的过程中,要使得实践教学内容更为完善,就需要注重学生管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予以约束,注意学生的出勤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意识到遵守规范的重要性,对其未来职业成长非常有利。

4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

4.1关注校企合作,积极建立实践基地

校企合作将校外实践基地建立起来,让学生有机会在校外接受实践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重要的学习途径,学生在实践基地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知识素养和职业素养也会得到培养。中等职业学校需要将原有的教育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整合企业教育资源,采用协议签订方式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校外实践基地中研究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课题,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技术课题研究中,在此过程中巩固所学习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知识,使学生在校学习与实践学习保持一致。在实践训基地设置课题的时候,可以将企业生产活动纳入其中,组织学生展开课题研究活动,教学活动开展,在实践基地通过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获得经验性知识,对课内知识有效补充[5]。

4.2立足教学基础,多法促进师资建设

教师更好地展开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教学,需要梳理相关的专业知识,树立一体化教学意识,学校所采用的方法是定期组织教师接受培训或者采用开展专家讲座的方式,激发教师的一体化教学意识[6]。此外,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根据教学的需要自学,实现自我成长,从而在教学中不断提高模具设计与制造知识的应用水平,具备良好的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更加完善。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师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够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慕课以及微课等等,将各种教学软件合理运用,使得教学更加完善,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所提高。

4.3增加实践课时,辅助学生积累经验

中等职业学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实践课中不断积累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技术人员发挥导师的作用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让学生在实习场地遵守规范,懂得抓住机会并为自己的成长创造机会,使学生更快融入到企业环境中[7]。发挥实践课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经验性培养,引导学生从积累经验的角度出发与自身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由此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教学与产业联系在一起展开实践教学,可以辅助学生积累经验,由此实现学习、产业和研究一体化。实践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这也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开展教学工作中通过运行一体化教学体系,教师树立教学改革思想,认真学习教学改革经验,发挥工作过程的导向作用。实践教学之前开展校内外调研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重在对实践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发挥有关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作用,还要与新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相结合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将校内实训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制定出来,据此做好校内实训课听课记录,制定教学质量评价表。

5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体系应用实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体系应用中要保证合理运行,请校外教授专家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建立一体化教学团队,检查教学体系运行情况,以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5.1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体系要合理运行

其一,将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体系建立起来并有效运行,保证体系的完善,人员配置充足,确保教学工作全面开展起来。发挥院长和主管副院长的指导作用,教务部门发挥监督作用,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体系运行中要保证合理性,不会被其他部门的干扰。将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体系建立起来,各系部要成立教学小组,以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其二,采用建章立制的方式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体系予以规范。将有关教学工作的规章制度建立起来,完善教学条例,制定实施教学工作的办法,同时,还要将工作人员的津贴方案制定出来,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挥制度的指导作用,做到各项工作合法合规,遵循有关的规章制度,让工作人员对于工作指导思想明确,符合有观点原则,监控教学质量,保证各项工作符合规范,更加专业化。

5.2聘请校外教授专家建立一体化教学团队

将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体系建立起来,特色化运行,将教学专家团队建立起来,发挥其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且教学方式能够满足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需求,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才能获得良好的工作效果。中等职业学校要聘请校外教授,这些教授来自不同的学校和专业,行业背景与中等职业学校相似,教学经验丰富,且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所构建的教学专业团队成员要在教育领域中有较高的声望,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由于教学实践来自于校外,不会受到组织内部各项因素的干扰,在工作中敢于发言,能够对教育教学工作客观评价,具有针对性地展开工作。通过构建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体系,教学质量大大提高,而且还可以注入新思想和新观点,采用新的方法展开工作,使得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充满新的活力。

5.3检查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体系运行情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体系运行情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教学水平。做好教学体系运行的检查工作,可以采取随机听课的方法,做好课后评价,还要发挥指导作用,对于外聘的教师工作做好检查工作,重点检查新任课的教师以及新上岗的教师工作情况。采用听课的方法可以获得一定的成效,在此基础上将校级督导员组织起来,建立系教学体系研究小组,展开集体听课的方式,且做到具有针对性,针对课堂上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研究,同时还要做好评议工作和反馈工作。听课检查工作具有长期性和指导性,让任课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中,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体系运行要获得良好的效果,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需要不断地创新,当教学体系运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使用项目推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提高教学水平。

5.4将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组建起来协助一体化教学体系运行

将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机构建立起来,制定科学有效的制度,对一体化教学体系运行发挥指导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工作中,并实施自我管理,保证一体化教学体系运行的过程中信息反馈渠道顺畅,对于教学的情况及时了解。将学生教学信息员团队组建起来,采用开展座谈会的方式将教学信息员选拔出来,对于教学信息定期反馈和不定期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了解,积极听取学院在教学方面的意见以及建议,对于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向有关部门的人员进行反馈,向教学工作委员会报告,对整改措施进行定期检查,调整和控制教学情况,使得学院领导、教师和学生之间促进交流,使得各项工作不断改进,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得以完善。

5.5开展专项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

校级督导员要与教务处合作,开展教学经验交流会,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比如,采用开展教学竞赛活动的方式,强化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采用互动的方式,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可以从中获得启迪,推进教学全面展开,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5.6针对教学督导工作进行研究讨论并做好宣传工作

将在教师工作例会建立起来,在开展教师管理工作,基于教学的体系情况与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效沟通。关于一体化教学体系运行的监督工作要做到位,教学例会要定期举行,用这种方式强化学习、交流,并针对问题实施讨论的方式予以解决。一体化教学体系运行的过程中要做好调整工作,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学期都要编制好《教学工作简报》,对于教学创新方法深入挖掘,推广成功经验,在进行实际教学督导工作中,对于特色教学方法要积极使用。将专门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建立起来,并在网络平台上运行,根据教学实际不断更新,并在日常的应用中做好维护工作。此外,还要做好宣传工作非常重要,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意识,采用这种方式宣传教育教学知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以使教师对一体化教学体系运行的情况予以理解并提供支持在工作中要高度重视,防止产生严重影响[5]。

6结束语

第4篇:模具设计教学范文

[关键词]塑性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核心课程;教学改革

引言

在“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实施背景下,各高校加快了新工科建设研究与实践,希望通过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持。

一、塑性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核心课程特点

塑性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核心课程包含金属材料塑性成形方式、锻造和冲压加工、工艺分析、模具设计等多项内容,采取理论授课、实验、课程设计等各环节,确保学生掌握冲裁、拉深等工艺基本原理,能够结合工艺特点完成工艺方案制定和工艺计算,最终实现模具合理设计。但实际课程理论内容带有一定的抽象性,知识点多且分散,不同知识点对应的案例并不相同,给学生系统学习和理解工艺原理、模具设计理论等内容带来了困难,因此需对课程教学进行系列改革,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可以顺利实现。

二、塑性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核心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内容滞后

从课程内容上来看,塑性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大致可以划分为基本原理、基本工艺、模具结构和工程应用四个部分,渉及各种金属材料锻压工艺流程,讲解的模具结构也存在明显差异。面对内容繁杂的教材,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通常会选择一些经典案例内容进行讲解,实际与材料学等其他课程存在理论重叠部分,对于学生来讲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经典内容受背景条件限制,存在一定滞后性。如金属塑性成形理论尽管拥有坚实历史,但近年来发展迅速,促使新工艺、新技术不断出现。但由于课本中并未更新这些内容,造成教师讲解的课程知识体系相对落后,缺乏与专业实践的联系,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困扰,对有关知识的理解流于浅层,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

(二)教学手段单一

在课程教学方面,教师习惯于采取灌输式方式进行理论讲解,如讲解轧制计算内容会花费大量时间讲解公式推导过程。面对冗杂且抽象的内容,学生容易丧失课程学习信心。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课程内容,不少教师频繁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模具结构、工艺流程的动态展示。但过于依赖动画、视频,造成学生难以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在短时间记忆后将学过的内容抛之脑后,未能真正理解内容本质。如在课程作业设计上,因为理解深度不足,只有少数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作业,多数学生都存在作品抄袭雷同问题。长期采用单一教学手段,造成学生成了知识“容器”,在课程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在沉闷的课堂上,师生间缺乏互动,难以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思考和探索,继而造成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缺乏实践认知

塑性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践问题。但受课程资源限制,安排的实验通常不超10学时,只能简单了解简单的生产加工过程。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大多通过生产实例、视频教学等途径了解生产实践,难以做到全面掌握生产加工流程和模具装配过程等,给你学生建立知识与实践生产问题的联系带来了困难。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多毕业后直接在学校工作,对专业实践环节的了解程度同样不足,在指导学生学习金属材料冲压等加工工艺环节时缺少实践经验。学生在课程设计实践中,主要通过专业设计和制造软件进行模具设计,但由于缺乏对塑性成形工艺不同实践环节的深刻认识,设计出的作品难以与工艺完美结合,遇到复杂模具结构经常出现无从下手的问题。

(四)考评体系不全

在课程教学考评方面,学生取得的成绩主要包含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60%比重,其余两项各站20%。而平时成绩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出勤和问题回答情况评定,难以客观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试验成绩根据实验报告和模具设计情况评定,但实际报告内容和设计作品大多雷同,也难以有效反映学生知识运用情况。在期末考试成绩占比较大时,主要依靠考试成绩反映课程教学情况,只能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和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水平,难以反映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塑性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核心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做好教学内容规划

在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做好教学内容整体规划设计,适当精简传统理论内容的同时,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通过扩充前沿理论使课程教学保持与时俱进。针对轧制、冲裁、拉深等传统工艺,考虑到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时也有所渉及,在实习期间也会参观工艺生产过程,所以可以简单讲述,同时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该部分内容。针对翻边、胀形等初次渉及内容,应重点讲解。课程渉及的工艺和模具设计原则较多,逐一讲解将造成学生精力分散,不利于突出课程内容重点。合理进行课程内容安排,加强基本概念、原则和工艺的联系,能够简化课程知识点,为学生系统学习提供指导。如讲解冲压模具设计内容时,可以结合止动件复合模设计例子加强模具选取原则与冲裁工艺的联系,通过讲解单工序模、级进模等不同模具把握工艺方案、排样和定位等设计原则,掌握相关计算方法。作为教师,应当主动了解相关领域知识更新情况,通过讲解增材制造、快速凝固等新技术拓宽学生视野,同时增加课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联系课程原有内容适时导入新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强课程与专业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形成关注行业发展动态的良好习惯。

(二)引入混合教学手段

在课程教学手段创新上,可以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即不拘泥于课程原本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可以主动学习、理解和思考课程内容,探索知识运用方法和过程,形成应有的工程素养。如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可以慕课形式在课前安排学生完成基础理论和内容的预习,在课上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采取该种教学形式,通过慕课平台可以知识点视频、课件等资料,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敏感度。根据平台信息反馈,教师可以掌握学生视频观看时常、学生讨论内容和预习难点等,做好课堂教学准备。采取混合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线上传递整个章节知识构图,提出开放性的知识讨论话题和布置相关作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线上优秀学生作品进行讲解,实现章节思维导图总结和串讲,强化学生思维模块化意识培养。融合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安排学生在线上进行模具装调等视频学习,在线下进行冲压设备操作、模具安装调试,可以使学生经过思考后真正掌握模具结构特点,得到工程实践能力锻炼。

(三)开展创新实践教学

单纯依靠几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显然无法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引入教师横向科研课题和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将典型生产应用当成是教学载体,能够开展创新实践教学,帮助学生产生丰富的模具学习和设计体验,产生对金属材料塑性加工工艺的深入认识。如将企业汽车曲轴生产实践当成是学习平台,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到动手实践中,在现场情境帮助下引导学生将知识顺利转化为技能。以教师承接的冲裁模具设计项目为教学任务,可以在学生完成工艺分析、方案制定等内容学习后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各自根据任务绘制二维零件图和装配图。利用项目经费增设实验操作环节,安排学生尝试进行零件三维造型和装配设计,能够加深学生对模具结构和装配原理的理解和认识。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讨论,深刻理解有关知识点的同时,加强知识运用,得到实践能力的充分锻炼。使项目教学贯穿章节学习过程,通过开展阶段性汇报工作能够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知识转化情况,适时进行理论和技术指导,促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体系建构,获得深刻实践体会。

(四)健全课程考评体系

为推动课程教学效果的持续改进,为专业人才培养指明方向,应健全课程考评体系,做到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发展情况。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开展教学,可以根据课堂考勤、线上任务完成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三个方面对日常成绩进行评定,分数占比为25%。增设创新实践项目,与实验一同构成实践成绩考核内容,评分占比分别占20%和10%,总体占30%。在期末阶段,可以增设工艺操作和模具设计答辩环节,评分占总成绩15%,期末考试成绩占比30%。通过优化考评分数结构占比,可以使学生重视平时表现和实践学习,避免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应付期末考试上。而不同考核方式侧重点不同,能够分别考查学生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发展情况。根据学生分数,能够了解各阶段课程教学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后续教学内容和方法调整,确保学生能够取得全面发展。

四、结论

结合课程改革需求探索完善的塑性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核心课程教学体系,需要实现教学内容科学规划,向学生传授先进行业知识,并运用混合教学手段体现学生主体性,引入创新项目增强教学实践性,最终通过健全课程考评体系推动课程教学的不断完善。伴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能够培养出综合型、应用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为工业兴国战略落实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贾平.《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多元混合模式教学探索[J].科技风,2021(6):59-60.

第5篇:模具设计教学范文

【关键词】机床夹具设计;项目化教学法;职业教育

1《机床夹具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机床夹具设计》是高等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按照传统学科教育的章节体系来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施,既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运行规律,又日渐难以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1]。因此,进行基于职业教育自身特征与要求的《机床夹具设计》课程改革就成为具有重要意义且应尽快实施的紧迫任务。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更加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当前兴起的项目化教学法,正是适应职业教育特殊要求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2]。项目化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将传统专业课程原有的知识体系解构并重建为若干新的教学项目,每一个教学项目都接近于生产实践中的一项具体工作任务,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去完成。一个“任务”中包含多个“子任务”,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及“子任务”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未曾接触过的新问题,问题会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并运用这些新知识来解决问题[3]。当学生解决了一系列问题最终完成任务时,也就学习掌握了若干相应的知识点并培养成能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的能力[4,5]。

2《机床夹具设计》项目化教学总体方案

顺应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对《机床夹具设计》课程进行了全新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改革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夹具设计能力,将原课程体系解构并重新开发为7个项目,见表1。项目1的设置,可使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拆装来探究机床夹具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为后续的设计项目奠定基础。从项目2至项目7,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非常接近于生产实践的专用夹具设计任务,这些项目并不仅仅是夹具设计流程的简单重复,而是分别选择不同的典型零件及具有代表性的工序,要求完成不同类型的专用夹具的设计。原课程所有的基础知识都被合理分散并包含在各个项目内容中。因此,当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相应的知识内容,而且强化了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专用夹具设计任务的能力。

3《机床夹具设计》项目化教学方案的实施

项目实施过程完全按照生产实践中机床夹具设计规范进行,以项目2为例说明。首先给学生发放设计任务书、零件图、工艺卡片、工序卡片,引导学生分阶段完成设计任务。第一阶段子任务是工序分析。通过工序分析,明确零件尺寸、结构、材料、批量特点及工序加工要求。第二阶段是定位方案的设计,指导学生分析如何保证工序加工要求,并引出基准、自由度、定位副等基本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定位基准。为了实现对工件的定位,需要对工件的自由度加以限制,于是过渡到定位元件的选择,在此需要熟悉工件以孔定位时常用的定位元件,才能合理的选择定位元件。随即引导学生思考定位方案是否可满足加工精度要求并引出定位误差的分析计算,介绍定位误差的概念、计算方法与合成规律。工件在夹具上的定位问题解决后,启发学生思考切削加工时如何能够保证定位位置,由此导入下阶段子任务:夹紧方案的设计。在此阶段,通过学生对夹具夹紧装置模型及实物的拆装、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夹紧装置的组成、作用、与设计要求,掌握常见典型夹紧装置的类型与结构,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设计任务中夹具的夹紧装置。夹具应与机床实现良好的连接,这需要设计连接方案。首先组织学生通过现场观察,对夹具与机床的连接产生感性认识,了解常见的连接元件及典型的连接方案;再组织学生讨论本设计项目的连接方案。连接时会导致工件加工出现夹具位置误差,因此,在选择连接元件、确定连接方案时,还应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计算连接导致的夹具位置误差。专用机床夹具的特点之一是一次对刀可以加工一批工件,所以完整的典型夹具应包括对刀装置。仍然通过夹具实物观察、模型拆装来使学生熟悉典型对刀装置的构成、作用,通过讨论来理解对刀误差的含义,确定本项目的对刀方案并计算对刀误差。当定位方案、夹紧装置、连接方案、对刀方案都确定后,引导学生思考,夹具给工件加工带来的总误差,就是上述各个方案分别带来的误差的合成,由此引出基于概率法的夹具精度分析公式,根据公式分析本项目的夹具设计方案可行性。实际可使用的机床夹具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需要进行夹具体的设计。与前相同,通过夹具实物观察、模型拆装来使学生理解对于夹具体的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并完成本项目的夹具体方案设计。这些方案确定后进入绘图阶段,严格按照绘图规范,要求学生绘制夹具装配图和非标零件图,并注意装配图上五类尺寸的标注,最后还要求学生编写夹具设计计算说明书和使用说明书。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完成了一个完整的专用机床夹具的设计过程,并在设计过程中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且培养了灵活运用的能力。项目实施后,经考核对比,项目化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夹具设计能力在总体上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从而达到了强化学生夹具设计能力培养的目标。

4结论

为适应职业教育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特点,设计开发了基于项目化教学方法的《机床夹具设计》课程教学方案。课程内容包括6个完整的典型零件专用夹具设计过程,并涵盖原课程所有基础知识内容。每一个项目载体以代表性的典型零件为载体,以夹具设计任务为驱动,激励学生探索未知知识、完成挑战性任务的决心。从实施效果看,达到了“培养专用机床夹具设计能力”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贾建华.《夹具应用技术》的课程建设[J].机械职业教育,2008(3):42-43.

[2]赵静.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实践与思考[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4(4):44-46.

[3]黄淑芳,陈伟珍.高职“机床夹具设计与应用”项目化改革的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32):78-79.

[4]安淑女,王凤清.机床夹具设计”课程讨论式教学的开展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5(15):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