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实体经济发展范文

实体经济发展全文(5篇)

实体经济发展

第1篇:实体经济发展范文

通常来讲实际资产其实是由投资者将自身的资金利用在具体的生产运营中进而赋予资产实际的价值,而实际资产正是实体经济中的代表,实体经济包含了实际资产,实际资产的重要功能在于其可以不断的创造出新的社会资产以及新的物质财富。而这种功能的实现主要是依附于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的,而实际资产究竟是什么?其实实际资产包含着较多的内容,包括建筑物以及生产设备器械和生产物资等等,而如果将这些实际资产放在一些企业发行的债券或者是股票投资上,那么实际资产就变成了虚拟资产,同样也就归属为虚拟经济中,也就是说将实际的资金变成了一张纸,或者是变成了电脑中的一个经济条目,而这些虚拟资产仅仅是将实际资产进行提高可能性收益的一种凭证,并不能直接的提供实际的生产力,总结来讲实体经济可以不断的提供生产力进而不断的创造社会财富,而虚拟经济仅仅是依附于实体经济进行相关获取相应的利益分配。而人们在进行实际资金的分配过程中可以投入生产农产建设,但是期间往往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以及运营能力的支持,进而人们更愿意投入虚拟经济中以股票或者是债券的形式参与到企业的投资中进行利益的获取。

二、初探虚拟经济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应对之策

(一)风险分析

一般来讲虚拟经济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和实体经济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也就是说无论是实体经济也好,虚拟经济也好,发展限于一定的范围内,但是就目前来讲这样的发展范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是从虚拟经济的实际发展角度来讲进行发展控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价值,虚拟经济在依附于实体经济进行膨胀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引发金融危机的产生,同时对于实体经济来讲也是也起到消极的影响,其中存在的风险包含了可能将经济过热进行掩盖导致泡沫经济,从而引发金融危机最终会导致通货膨胀,这样状况下必然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应对虚拟经济过渡膨胀发展之策

虚拟经济的发展在过度的膨胀之后就会对其依附的实体经济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因而必须要对虚拟经济给与一定的控制,在应对之策上主要是从以下两方面来讲:其一是从国家角度来讲应该对虚拟经济进行一定的宏观调控,国家应该对实际的货币供给进行严格的把关以及控制,促进信贷保持在一定的合理发展范围内,同时还要对房地产的实际融资给与较为严格的把控,通过税收这个有利的杠杆来实际的调节房地产的相关收益率,此外还要对土地方面的违规炒卖进行严厉的打击等等,从这些综合方面来进行具体的宏观调控。其二是不断的加强金融方面的监督与管理,一定要实施相应的金融改革措施,尤其是在利率方面以及汇率方面给与一定的改革,制定相应的具有规范性以及约束性的监管机制。可以说对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给与有利的宏观调控以及严格的监管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影响,对于实体经济的稳定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三、探析对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建议

可以说国家经济的发展关键还在于实体经济的蓬勃发展,因而巩固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依然是强国之本。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就成为了国家政府以及社会企业关注的焦点话题。

(一)对中小企业投资组建给与鼓励

通常来讲一些投资者在给与实际经济进行投资的实际过程中总会面临着资金方面的短缺的问题,而针对这种状况国家应该将这种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扶持对象,对中小企业的行业准入条件以及相应的制度给与大力的放宽,让更多的投资者可以参与到中小企业的创建中,同时还可以利用相应的税收方面的手段来进一步的对中小企业进行建设扶持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不断的将社会资金逐渐的流入到实体经济发展中,促进实体经济的真正发展!

(二)增设资产投资机制稳定实物价值

国家还要针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不断的增设资产投资机制,也就是说在投资机制中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例如增设相应的二级资产市场或者是转让产权市场等等,将实体经济的投资实物价值进行不断的提高,通过这种方式来不断将社会中各个投资者的眼光集中在实体经济中,进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四、结论

第2篇:实体经济发展范文

发展实体经济的新机遇

(一)全球经济的新趋势

就全球经济而言,经历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了新动向。2009年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发出了向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他们提出“再工业化”概念,政策关注点再次转移到制造业上,这会影响全球制造业的产业布局,竞争格局有可能产生重大变化。在这个深度调整当中,各国都非常重视工业制造业,而工业作为中国的传统优势,发展实体经济重视工业具有先天的优势。

(二)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机遇

从内部来看,中国经济发展主要还是靠工业拉动,近年我们提出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是相对于目前我们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不足而言的,所以制造业还有相当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另外,目前我们的工业还是大而不强,生产量很大,但在国际市场中竞争手段比较单一,主要靠价格竞争。随着国内劳动力、土地、能源和资源等要素成本的快速上升,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不再削弱,在市场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有了危机感,就必须大力鼓励内部创新。这些都利于我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对策

(一)增强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要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就要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包括制度、资源配置、人才引进等方面。首先,提高金融竞争力。金融市场应该准确把握经济金融形势新变化、新特点,认真执行稳健货币政策,保持信贷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投入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其次,要合理引导资本竞争力。民间资本之于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使民间资本有信心、有条件专注于实业发展。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最后,加强人才竞争力。人力资本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的实体经济国际竞争力不强,国际贸易依存度高的很大原因是因为产品缺少高技术含量。因此加大高新人才在实体经济的比率,对于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力。

(二)形成实体经济的产业竞争力

中国企业数目较多,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且附加值不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很弱,即所谓“大而不强”。我国要以创新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积极支持企业特别是吸纳就业和科技创新的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帮助企业牢牢把握住未来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一方面要发展制造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打造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风险较高(主要是技术方面),但因为是国家大力提倡和支持发展的,政策风险较小,对民间资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件不可忽视的大事,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创新投融资体制,使充裕的民间资金更有效地投入进来。

(三)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企业多为制造加工型企业。要增强这些企业的竞争力,必须从两个方面来引导。首先,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尤其要推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研体制改革,缩短科技成果商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周期,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显著增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再者,提倡企业间竞争合作。任何一个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可以带来1+1〉2的联盟效益,从而使相对弱小的企业有能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格局。这个战略尤其适合我国大部分技术含量偏低的中小企业。现在较为流行的跨国联盟的合作模式,更是有利于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最后的共赢。

第3篇:实体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工匠精神;实体经济;精神动能;实质影响

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还体现在不断吸收前沿的技术、革新生产方式、优化工艺流程等诸多方面。进入21世纪后,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经济运行环境错综复杂,我国实体经济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表现出发展缓慢、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劳动者“工匠精神”的缺失。本文以工匠精神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初步的梳理与研究,以期获得较有价值的研究线索。

一、工匠精神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既是一种精神动力,又具有价值导向功能

经济发展不仅是各项指标的飙升,更需要价值判断的整合。如何使经济发展告别漫无目的的扩张,需要精神动力的激励与价值导向的牵引。当前国内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基于这两个向度展开。

(一)四重因素成为工匠精神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工匠精神”体现出一种有着强大影响力的新时代精神,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生产者对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是工匠精神的直接表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实现企业产品质量转型升级的关键,是顺利实现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模式从以“量”取胜切换至以“质”取胜的唯一出路。肖群忠指出,工匠精神是工业制造的灵魂,消费者可以通过产品来感受匠人专注程度带来的产品质量提升[1]。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企业或员工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态度,作为一种人文素养和精神品质,它恰恰彰显了未来中国工业的软实力。Kazuo从企业的工作环境、员工是否具有制造精神的角度来考察不同企业的生产绩效,并认为工匠精神一定体现于企业员工日常生活的精神态度中[2]。Suvorov通过分析员工工作时的专注程度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得出生产人员专注度越高,企业产品可以改进程度越小,企业经济效益越好的结论[3]。HermannSimon在其《隐形冠军》一书中也指出,德国保持所在领域出口世界第一的秘密,就在于工匠这群“隐形冠军”。而这群“隐形冠军”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拥有优秀的工艺传承以及令人尊敬的工匠精神。2.创新思维是工匠精神发挥到更高层次的表现形式。与国外相比,中国制造之所以表现出“大而不强”的尴尬境遇,一定程度上就是缺乏“工匠精神”的结果:一方面缺乏对产品的精细化制造和加工,另一方面缺乏对产品的创新设计,因而较难生产出具有国际地位的高品质产品。企业缺乏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很难在社会上形成“到处是工匠”的氛围,而“德国制造”的背后,就有一股强大的“工匠”力量作为其支撑。细究起来,工匠精神的创新元素渗透在工匠技艺、制度和文化中,即培育工匠精神是个系统工程,不仅要鼓励器物层的创新,还要引导制度和文化层的创新。正是这三重创新,使工匠精神从理论转变为实质层面。工匠精神的缺失,透过现象看本质,它反映出的是工匠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脱节,这种脱节会使得实体经济发展变缓。其实,中国历来就有“工匠精神”传统。齐善鸿从发展的角度指出中国人从不缺乏推动历史前进的“工匠精神”,因为中华文明一直是富于创造性的“工匠精神”的杰作[4]。从“四大发明”到新中国的“两弹一星”,从都江堰工程到当代的“中国高铁”,都向我们说明创新是工匠精神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中央提出“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标志着“中国制造”的时代即将结束,而接替它的则是“中国精造”“中国创造”,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工匠精神才能为实体经济创造强烈的发展机会。3.员工职业素养是工匠精神落实到个人的具体体现。要想工匠精神更好地运用到实体经济中,就要从员工角度出发,提高员工基本技能与素质,选择具有高职业素质的员工。姜汉荣从职业教育角度提出,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时代担当,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才能将工匠精神转变为职业行为的专业化[5],从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员工的职业价值是以“工匠精神”为基础的,对产品的精雕细琢和尽善尽美的工匠精神成为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共同的价值追求。张娟娟指出,工匠精神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源于教育,又跳出了教育的追求[6]。“工匠精神”不应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培养,更应内化于员工自身的价值追求。朱亮认为,工匠精神是员工遵循的一种“质量至上、用户至上、声誉至上”的职业理念,是人文精神的本质体现[7]。因而只有摆脱传统教育对知识的过度强化,加强员工的职业知识技能培训,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使“工匠精神”发挥最大效益,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4.品牌意识是企业工匠精神的实现方式。企业品牌建设是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中国制造”要彻底转变低端形象,潜心打造自主品牌才是唯一出路。当前,我国正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要打造在国内外都“拿得出、叫得响、走得远”的名牌。因此,企业加强自身品牌建设,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追求精益求精、不断推陈出新的工匠精神正是一个企业进行品牌建设,提高发展水平的刚需。郭线庐等指出,拥有众多世界知名奢侈品牌的意大利,一直被誉为“工匠精神造就的精致民族”,这些品牌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高品质商品的代表。以奢侈品制造商诺悠翩雅(LoroPiana)为例,其质检工人只要把成品面料放在光源检查板上一寸寸地移动,就能在连专业面料采购人员都看不出瑕疵的地方迅速发现隐藏的疵点,并瞬间修补完毕[8]。从中不难发现,意大利许多产品的突出特点就是手工匠人多,虽然因此而产量低,但却因注重质量和品牌意识,使其成为了精致的代名词。由此可见,品牌对企业而言是一种获利工具,对消费者而言则是一种体验以及一个可以信赖的承诺。中国企业要主动弘扬工匠精神,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打造世界一流品牌,提升企业实力。品牌打造从根本上讲是企业对未来的长期投资,因此,企业要强化员工的品牌意识,加强员工的品牌知识培训,还应积极塑造企业品牌文化,使品牌成为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集中表达,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二)工匠精神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作用

工匠精神代表的优秀的工作态度和精神品质,在今天的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尽管随着现代机器化大生产的到来,小作坊式的传统手工匠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工匠精神”依然贯穿于各种现代化的企业中,甚至成为实体经济的发展灵魂。李强等认为,现代社会呼吁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发扬工匠精神对于振兴实体经济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为有助于提升企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企业的品牌建设、培育我国更多的“百年老店”企业和增强我国企业的产品竞争力等方面[9]。此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动力,这与工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在“互联网+”环境下,工匠精神与实体经济相融合,能够在实体经济中产生引导向上的作用,从而使企业不断发展。同时,工匠精神必须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企业的生产建设得以发展。精神力量只有与实践进行充分结合,才能产生实际效果,工匠精神在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价值引导作用,促使企业生产建设得到有方向性的强化。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急功近利的价值观仍然存在,导致产品质量与国外标准仍有差距,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认可度不高。因此,企业培育工匠精神,是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才能提高中国制造的认可度与信誉度,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中国优秀的价值观,才能在文化软实力的博弈中取得相应的主动权。

二、工匠精神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因素

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为一种精神动力,更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因素。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量化研究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工匠精神对实体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一)定量研究反映出工匠精神对实体经济具有决定性作用

有学者通过定量研究方法,对工匠精神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蔡秀玲等通过量化精益求精程度、专注程度和创新力三个维度,分析了超过两百年企业数量、每百万人口专利授权数、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三个数据,探究工匠精神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得出,德国、日本在三个层次竞争中均位列前茅,因此,中国的制造业如需向德、日等国学习,中国不仅需要培养大量的科学技术专家,更需要塑造大批富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10]。程虹等利用CEES调查问卷中相对应的指标,采用OLS回归的方法,从产品质量角度出发,将工匠精神的变量确定为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得出工匠精神的两个内涵,即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均与企业产品质量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专业精神对于产品质量的提升更为显著的结论[11]。Hasenkamp将员工的创新能力看作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并探究了员工的创新能力对于企业的投入产出比的影响,得出了员工的创新能力对于企业效益有促进作用的结论[12]。

(二)工匠精神发育不足成为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瓶颈

据《中国日报》报道,2015年中国消费者在境外的奢侈品消费总计1168亿美元,这笔消费占据了全球高端产品消费总量的46%。但这一声势浩大的消费升级趋势,并没有变为拉动本国企业“工匠精神”发扬光大的力量,而是转化成了对国外产品的需求。由此可见,国民消费趋势正在往高级化方向发展,但国产产品质量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可见,工匠精神的缺失,成为制约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瓶颈。其实,工匠精神并不是外来给定的,而是在经济体制系统的长期运行中内在生长的。在现实中,来源于中国的世界顶级品牌十分稀少,一些留传下来的中国老字号企业,不仅没有被发扬壮大,反而后继无人,品牌的美誉和声誉在急功近利的经济发展中变质、消失。中国企业长期以来缺少“工匠精神”,被认为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有学者认为,我国企业对营销技巧和生产规模的重视远多于对工艺改善和质量提升的重视,对能够保障产品高质量的生产动态能力培育不足,制造环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带来的高附加值并没有被认识到。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理性的无节制扩展,代表人本主义的工匠精神的存在空间被压缩。因此,刘志彪指出,不是中国实体经济不适合“工匠精神”的模式,而是因为某种原因,使这种精神无处发扬,无法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13]。

三、当前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

纵观当前文献研究,尽管研究已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总体上国内的研究还是处在起步阶段,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为研究方法单一、理念滞后等方面。1.实证研究仍然缺失。大多数学者是从理论角度研究工匠精神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笼统地将工匠精神看作一个整体,作为单纯的道德传统加以论证,来解释其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缺乏实证检验的支持。这样并不能深入剖析工匠精神的内部因素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缺乏说服力。2.重复性研究较多。大部分文章都集中在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当代价值的研究,强调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敬业、奉献;或者是对总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讲话进行解读和宣讲,多数流于重复简单。3.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还存在误区。一是将工匠精神口号化、标签化,大肆炒作“匠心”“匠造”等概念,但并没有提出具体方案;二是言必称德、日等国工匠精神,却忽视了对本国工匠精神的弘扬和传承;三是单纯强调工匠精神重要性,缺乏对其背景、精神内涵等方面做深入的研究。这些认知误区,彰显了对工匠精神认知方向不明确、浮于表面等问题。

(二)亟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关于工匠精神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当前文献并没有给出统计数据的支撑。要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唤起社会的共识,必须从学理上对工匠精神开展系统的深层次的实证研究。因此,在研究工匠精神对实体经济影响时,必须对不同行业进行进一步的细分,从而得出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尝试基于行业、身份、性别等具体因子的量化研究,对传统工匠所具备的精神内核进行具象分析,在当前经济背景下深化工匠精神的内涵,拓展工匠精神的外延,探究其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创新实质性推动作用,探索适合每个行业的可操作性研究成果,为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出实质性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第4篇:实体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实体经济;虚拟经济;金融发展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也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融入到世界经济当中,随着带来的是虚拟经济成熟,如何实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协调和互动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让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相互不脱节才能保证经济的良好运行,也只有相互协调的关系才会实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经济的向前发展。

1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概念

实体经济概念的最早提出是在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定义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目前还没有定论。目前最为主流的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用物质资料来交换生产经营活动中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国计民生的部门以及行业的经济活动。在这个定义当中对实体经济的边界进行了界定,其包括的内容为物质生产核算体系当中的物质生产部门,对于非物质部门是排除在外的,,也就是在国民经济当中逐渐成为主流的现代服务经济部门是被排除在外的。虚拟经济指的一般就是利用虚拟资料通过金融平台来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并且通过这些资金来产生收益,也就是俗称的钱生钱的活动。在马克思的虚拟资本循环公式当中,其中的G-G对应的活动代表的就是金融平台,依托于金融平台产生的经济活动就是虚拟经济。在该定义当中确定了虚拟经济的边界,也就是如果不是钱生钱的经济活动就可以称为是实体经济。这个观点是由成思危先生提出来的,并且被广泛的流传,在该概念中已经将非金融平台的资产增值活动排除在了虚拟经济活动的范围之外。

2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分析

2.1资本市场驱动的模式

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资本市场驱动发展的模式,换一句话,也就是将资本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甚至是创新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其中尤其是将房地产作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同时,在美国市场中,不仅通过当前资本市场上已经存在的各种金融工具来保财富的增值和保值,同时也通过资本市场对经济以及金融风险进行化解和应对。房地产行业作为整个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但是土地以及房产对于美国的资本市场来说并不是财产保值和增值的手段。相关的资料显示,在之前的一百多年时间之内,美国股票的年均收益率大约在9%;对应的土地价值却是在这一百年的时间之内上升了大约24%,其中还扣除了通货膨胀的因素。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国并没有相对完善的法治体系,这就促使资本市场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效率。所以,对于美国人来说,没有必要通过房地产来实现资产财富的保值和增值,完全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这个目标。

2.2制造业拉动的模式

这种模式最大的代表就是德国,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主要都是来自于商业银行,由于银行系统的利率很低,导致整个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交易规模达不到目标要求,整个产业结构也主要以制造业为主,房地产行业并不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德国的经济发展中制造业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同时也是德国政府非常强调的,对于房地产德国政府只是将其作为社会福利当中的一个部分,所以已经在相关的法律当中强制规定了房地产部门的消费品属性,也从来就没有将住房作为可以交易的资产,有效避免了市场化之后对房地产进行炒作行为的产生。统计数据显示,房地产在德国基本上没有投资保值和增值的功能。在1997-2007年十年的时间之内,德国的房价大约只是上涨了1%,同比而言整个物价水平大约上涨了2%。换一句话说就是德国的房价在以每年1%的速度缩水。那么一个问题就来了,德国人的财产也怎么实现保值和增值的呢,分析发现,德国人主要将钱都花销在了日常的衣食住行当中,因此,对于德国人来说,其是他们手上的闲钱不是很多,大多数的德国人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财产进行投资。德国人也一直坚持以制造业来强国的理念,并且其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都保持了非常好的竞争力。所以说,就算是在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德国实际上也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

3各种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在接近四十年的时间之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且,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起主要的资本来源是来自于商业银行,但是对于资本市场却没有良好的应用,很多大型的国有企业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排除困难的手段和工具,并且居民在实际的生活中并没有因为资本市场而带来更多的收益,所以说,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金融资本市场实际上是受到了行政的限制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在1993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实行了分税改革,中国政府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出售国有土地的方式来募集资金,实现区域发展。从资本融资市场的角度来说,不仅为其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同时也逐步促使房地产成为了市场的支柱型产业。由于我国在经济体制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导致房地产行业在整个经济发展当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促使虚拟经济的功能被不断放大,由于房地产部门具有很高的盈利空间,所以吸引了非常多的社会资源,使得整个实体经济活动的成本以及资源的情况变得非常有效。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说,所有的这些经济活动基本上都没有办法在短期之内通过创新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来消化掉上升的生产要素成本,导致在我国经济发展当中出现了“去工业化”、“去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化”的发展趋势,在我国的三四线城市当中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房地产泡沫。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说,我国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失衡问题,并且还将这种问题作为限制房地产和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理由,进而产生了不良的后果,在计划经济时期,房地产是不能作为自由交易的资产的,但是计划经济是我国一个特定时期的特定场景,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变化,房地产和土地的增值保值特点是没有办法改变,也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说,我国的虚拟的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存在较多的法治约束问题,不能和国外的模式一样,真正让大多数的居民通过投资来增加财产性的收入。

4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实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的协调和平衡是证明国家治理体系合理以及拥有现代化的治理手段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宏观经济控制当中也是重要的任务。要想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区分开来主要可以通过媒介的特征来判断商品或者服务的使用价值是否上升,其实不管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当中都是存在泡沫经济和真实经济的,通过合理的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来有效协调好资本市场各类经济活动的倾向性,充分把握好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促使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健,龚晓莺.新时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8(3).

[2]潘威旭,齐晓明.从金融危机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价值决定[J].商场现代化,2018(5):180-181.

[3]曹院平.周期视角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12).

第5篇:实体经济发展范文

针对我市研发、金融、物流、培训、信息服务、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之现状,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险、商贸流通、房地产、新兴服务业等六大产业。支持有实力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承接、集聚与综合外包服务,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等供应链服务集成与行业解决方案,促进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现代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日照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税费负担过重,减弱了实体经济的吸引力。据调查,目前我市企业涉税种类较多。小微企业要缴纳的各种税费项目多达数十个,如: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以及各种行政事业收费和社会保障缴费等,再加上个别地方以摊派、罚款、检查、评比、认证、培训为形式的各种乱收费,让企业不堪重负。部分小型、微型企业缴纳总额高于净利润。尽管今年政策性减税因素增多,但是相关税收起征点偏低、税率偏高、优惠幅度小。“头税轻、二税重、三费无底洞”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

(二)银行融资困难,融资成本不断提高。据调查,目前我市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30—50%,加上承兑汇票贴现利息、担保公司的担保费用,中小企业实际贷款利率远高于正常贷款利率。2011年1月至11月,我市规模以上企业财务费用增幅达到83.29%,利息支出增幅高达90.62%。2012年11家金融机构中有4家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同比出现负增长,有6家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环比负增长。

(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主要表现在:用工费用加大。我市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2011年中小企业员工工资涨幅普遍在10—30%之间,全市工业因此年增支12亿余元。用地指标缺口大。我市2012年工业用地指标计划为3165亩,每个区县平均500亩左右,而实际需求则要大得多。与此同时,能源、原材料价格长期看涨。用电支出有所增加。2011年内国家两次上调电价,测算我市工业因此年增支近6亿元。2012年上半年,重点调度的21种原材料如铁矿粉、焦炭、原糖等,价格同比上涨的有11种;重点调度的30种产品,价格同比下降的有13种。虽然部分类别之价格短期出现下跌,但长期上涨是大势所趋。2012年1月至9月,我市工业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4.2个百分点,企业经营呈“料涨品降”的逆向局面。

(四)投资存在壁垒,垄断行业进入难。目前,我市实体经济投资渠道依然偏窄,民间资本难以进入诸多垄断行业。尽管国务院先后在2005年、2009年出台“非公经济36条”、“中小企业29条”,2010年又出台“新36条”,进一步拓宽了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开放了电信、石油、重化工等传统垄断行业,但准入审批条件模糊、程序繁琐、缺乏透明度,再加上由于行政效率不够高和一些技术性的难点,上述措施操作性尚弱,很难落到实处。

(五)外贸出口增势趋缓,稳定外需压力较大。2012年1—9月份,全市出口总值下降3.3%。从出口市场看,1—9月,对韩国出口下降20.9%,对欧盟出口下降5.7%,对美国和日本出口分别下降35.4%和12.2%。受国际市场持续低迷、综合经营成本上升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等因素影响,煤炭、蔬菜、纺织服装出口额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59.8%、0.5%和7.5%。许多外贸企业感到“压力山大”。

(六)企业总体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缺乏。我市企业平均研发经费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6%左右,远低于世界先进企业8%-10%的平均比重。目前,全市仅有部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部级品牌3个。全市60户重点工业企业在职总人数7万余人,新型产业人才不足5%,在模具、船舶制造、轮机管理、港口与航道、环保等专业领域,人才缺口很大。对实体经济发展尚未形成有力支撑。

发展实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根据中央发展实体经济的优惠政策,加快完善促进我市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投资、贸易、土地、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切实形成政策合力。一是准确把握国家已出台的一系列税费减免、信贷支持等政策措施的政策导向,通过实施结构性减税,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对我市在冶金、浆纸、能源、机械、临港产业等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在自主创新、品牌创立、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引进、信息服务、行政服务等方面实施相应优惠与扶持政策,使龙头企业成为推进日照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通过贴息贷款、低利率贷款、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措施,培育和扶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尽快形成骨干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局面。二是充分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手段支持民间投资。消除民营企业在产业选择、技术改造、上市融资、资金扶持、土地、外贸等方面被边缘化的倾向。三是加强制度创新,开发和形成更适用的企业或资产估值方法,让它们的无形资产可以抵押贷款,以提升中小企业、“三农”、文化产业、科技产业、服务外包、旅游等领域获得金融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