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父亲的诗句范文

关于父亲的诗句精选(九篇)

关于父亲的诗句

第1篇:关于父亲的诗句范文

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

前世的分离

换来今生的宠爱

〈 父爱,诗一般难懂 〉

小时侯读诗,那种一字一字拼凑成的难懂的句子。学了大半年,依旧不懂。正如父爱,深沉得让人不可捉摸。

小时侯,总是吵着要拉小提琴。父亲沉默地站在一旁听着咿咿呀呀不成调的曲。

小时侯,学骑车。一次次地摔倒在地,换来的却只是一句句冷漠的“再试一次”。

小时侯,和伙伴打架。脸上挂彩的我被父亲关在漆黑的小屋里一夜,泪渍斑斑的我蜷缩在角落里,不止一次地咒怨着父亲这么狠心,这么无情。

小时侯,很恨很恨父亲,那个可恶的男人,未能给我一个美好的童年。

可是又怎知,那时的我不懂父爱的深沉,更不懂什么叫深沉。

〈 父爱,诗一般诱人 〉

长大点读诗,竟能丝丝感受到诗中的情感,那样的诱人,让我钻进去便不想出。

母亲开始加夜班,家里的事务,父亲一人承担了下来。当起了全职丈夫。夜里仍看见他挑灯到半夜;傍晚,总能看见他在厨房中挥汗如雨。为了让母亲每天早上多睡一点时间,他又包揽了给我做早餐的活。为了让我不吃腻,他又每天变换着花样。猛然间发现他发间的银丝,额前的纹路。

父亲,一个活了大半辈子的男人,给了母亲,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不知什么时候起,我竟贪恋起这诱人的滋味。

〈 父爱,诗一般细腻 〉

现在的我已经长大,已经学会了读诗,也学会了读父爱。父亲有着和母亲一样细腻的心,只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缄言淹没了。现在的我已经长大,不再任性,不再无理取闹,不再抱怨父亲,抱怨母亲。现在的我已经长大,现在的我终于读懂了父爱,这深沉的父爱。

〈 后记 〉

再一个轮回,听谁述说前世的爱恋?

第2篇:关于父亲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 王采薇 《长离阁集》 思想内容

王采薇(公元1753―1776年),字玉瑛,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女诗人,琴棋书画皆通,尤工诗,著有《长离阁集》。王采薇为阳湖孙星衍妻,年二十四而卒,星衍为其整理遗诗,并属孔广森、洪亮吉为之序,自撰《行状》,又请袁枚为撰《墓志铭》。这在客观上扩大了王诗的影响,使之扬名后世。采薇诗多名句,其“一院露光团作雨,四山花影下如潮”一联不仅为《随园诗话》卷五、《北江诗话》卷二及《然脂余韵》卷一摘句,而且祖袭者众多。钱钟书先生《谈艺录》曾举出龚自珍《梦中做四截句》中“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陈云伯《月底海上观潮》中“归来小卧剧清旷,花影如潮满秋帐”,孙子潇《落花和仲瞿》中“满天花影下如潮,香骨虽销恨未销”,以及黄公度《樱花歌》中“千金万金营香巢,花光照海影如潮”等句,皆本于王采薇。[1]本文旨在对王采薇诗集《长离阁集》思想内容进行浅析,以期更全面地反映王采薇的生存状态和诗歌概貌。

一、真挚之情

在王采薇笔下,真情更加个人化,范围更显狭窄,基本上可概括为亲情与爱情两个方面。

(一)亲情

首先,是对长辈即父母的感情。父母有养育之恩,无论是血缘关系,还是孝的伦理道德,都使王采薇对长辈怀有真挚的感情,而在生离死别之际这种感情尤其强烈,试举一例:

疏镫残雨计宵程,贫日偏伤远别情。薄宦十年徒三黜,衰颜千里更孤征。饥尤励学怜诸弟,弱未酬恩厌此生。一夜趋庭梦言笑,晓窗垂泪听春莺。[2]

首联描写夜晚的景色,诗人在“疏镫残雨”中计算父亲离开的日子,产生一种伤感的情绪;颔联用柳下惠“三黜”的事典,赞美父亲如“圣人”一般的美德,现在却要独自一人去千里外做官;颈联写父亲辛勤持家,不失孝悌大义,自己却还未能报答父亲养育之恩;末联追忆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日子,诗人不禁流下了眼泪。诗歌从女儿角度写起:听闻父亲将远离家乡南下福建任官,离家乡有千里的路程,不禁在残灯细雨中生愁,追忆父亲坎坷的为官历程。忆苦思今,感慨尚未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不禁流下了眼泪。表达了不舍父亲离开,担心年迈的父亲一人远行的亲情,读来十分真切感人。

其次,是对平辈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在王采薇反映“姊妹情深”的作品中,哀悼三姐之亡的作品尤为感人,如她的《山斋病起忆亡姊》、《悼姊》、《七夕悼姊》,等等,我们试读其中一首:

残夜一禽惊,镫幽梦转明。把书寻泪色,掩幔想衣声。微病花全发,深眠月暗行。蜀弦尘里断,已任指尖生。[3]

首联写作者于晚上睡梦中被鸟叫吵醒,化用“月明惊雀”一句;颔联睹物思人,想起了亡故的三姐,所用手法如潘岳诗:“帷屏无,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4]颈联写时光的流逝,自己生了一场病,花都已经全部盛开了;末联写岁月流逝,自己己经很久没有弹琴了,化用苏轼“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一句。王诗抒发了对不幸早逝的姐姐深切怀念,像三姐这样的闺中姐妹却不幸早逝,对王采薇的打击无疑极其沉重,她心中郁积着深深的悲思,以至于“把书寻泪色,掩幔想衣声”,诗词浅意深,可谓其情哀、其情苦。

(二)爱情

孙星衍与王采薇夫妻同为诗人,闺中酬唱,琴瑟和谐,为旨趣相投、夫唱妇随之典范,人谓之“神仙佳偶”。他们伉俪情深,自然不能不形诸诗篇。

虚扉浃宵开,凉镫照幽素。肃肃鸦不翻,团团云稍去。蛩底闻行泉,箐黑辨浮露。外役于此捐,中疴自兹。循阶桂华歇,交户瓜蔓吐。徒乖有怀衷,未协长往趣。亦有同心人,斯情积难诉。[5]

王诗展示的是夜晚一同赏月的二人世界,静谧、温馨、甜蜜,充满了浪漫气息,蕴涵着浓浓的夫妻之情。

第二类是抒发夫妻生离的思念之情,且读以下这首词:

嘹唳归鸿惊社后,旅馆乡心逗。梦入晓云飞,绿遍天涯,不认门前柳。露桃影里人非旧,春也应难久。风日又清明,独对残红,寂寞帘垂昼。[6]

这首《醉花阴》纯是爱情词,表现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可与李清照的名作《醉花阴・重阳》比较鉴赏:一写秋情,一写春感,并非因袭,各有千秋。此词上片“设身处地”,从丈夫的角度写,写他作客在外,思念家乡,思念妻子……她设想丈夫住在异乡的客店里,耳听“春分”后的归飞鸿雁,发出一声声“嘹唳”鸣叫,不禁引起了深厚的乡心。春天到了,鸿雁都回去了,人却回不了家,于是只能做梦。这梦随着早晨的云,飞啊飞地到了家乡,但看到一片绿色、一片春光,却看不见也找不到家门口的杨柳,找不到家门内的爱妻。上片后三句写梦境,写爱情,既朦胧又真切,既美丽又深沉,可谓神来之笔。下片转而从自己角度写:作为年轻的妻子,丈夫在外乡思念着自己,自己又怎么样呢?自己在露天的井台边,在桃花的影子里,自觉有些消瘦,有些憔悴,似乎己不像原来那少女模样了。春天也好,青春也好,都在消逝,都在流失,自己于是只能独自看着满地落花。回到房中,干脆把帘子放下来,在长长的白昼品味那相思的滋味……

二、“闲适之趣”

官宦家庭出生使得王采薇少有外出的机会,无所事事,只能在家乡的优美环境中或庭院闺楼之内,于吟风咏月,闲情遐思中,体会人生的悠闲与满足,享受闲适之趣。闲愁、闲趣自然成为主要内容之一。

(一)闲愁

王采薇伤春悲秋诗中又以春愁的题咏为最多,如:

如何送春处,不见有春归。落雨丝阑住,残花蝶斗飞。黄鹂正漂荡,碧叶空参差。徒伤持桂酌,况复易裘衣。[7]

这首诗首联感慨春天的一去不复返;颔联使用“落雨”、“残花”的意象,描绘春余将尽的景象;颈联黄鹂的出现,只剩下繁茂的枝叶,而花已经凋谢,这些景象都象征着春天的远去;末联通过换衣服这个细节,再次点明春天已经不在了,只能空拿着酒杯感慨了。整首诗都在描绘晚春的景象,诗中流露出王采薇无可奈何、暗自悲伤的心情。由于有真切的生活体验,王采薇的这部分诗歌描摹细致,刻画工巧。

(二)闲趣

当王采薇走出闺阁,与大自然亲近之时,她所享受的闲适之趣乃是一种审美的愉悦,一种摆脱家庭俗事的超脱。其诗曰:

幽行已三里,村落半摊扉。只鸟时依树,孤萤不上衣。月平人影小,潮定橹声稀。沿水星星火,归惊宿鹭飞。[8]

这虽然是一首普通的山水游记诗,但却显得十分清幽。首联就用一“幽”字,开篇即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颔联描写了这个夜晚的景象,形容鸟与萤火虫,分别用“只”与“孤”,使读者体会到这个夜晚的冷清以及作者心中的清净;颈联描写了晚上江上的景色,潮已退,只听到渔民们划船的声音,划船声反衬了晚上江面的寂静,使读者感受到王维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9]的意境;末联似化用李清照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10]一句,自己的船靠岸后,惊起了休息的鹭鸟。整首诗描写了秋天夜晚的景色,既有江面的,又有村落的。出现的声响无不反衬出秋夜的寂静,诗歌也给人一种清幽的感觉。

三、性别意识的初萌

王采薇的诗集中,除了有对闺阁家庭生活的关心,对与女性有关的历史事实尤爱吟咏,并且提出了一些不同于男性的看法。

(一)对男子负心的痛斥

珂声踏春疾,立处兰风下林末。柔桑落臂弱不收,花颊流红射朝日。冰缣夜断不愿金,妾泪自堕因蓍簪。仓庚能销妒,磐石男儿不镇心。[11]

这首诗是诗人有感“秋胡戏妻”故事而作。一二两句,描绘了秋胡夫妻相遇的场景,丈夫骑着马而来,与正在采桑的妻子相遇,第二句用谢夫人“林下之风”一典,表现了随心所欲、无忧无虑的气质;三四两句主要描绘了采桑时的场景;第五句用“乐羊子妻”一典,表现了秋胡妻藐视富贵,重视的是夫君的德行;最后两句是对秋胡负心行为的感慨与痛斥,前一句用《诗经・豳风七月》中“有呜仓庚”一典,说明秋胡妻的勤劳、贤慧和本分,后一句化用“磐石无转移”一句,痛斥男子负心。整首诗都在歌颂秋胡妻的贤德,从反面凸显男子的与负心,这在讲究“三从四德”的封建社会是十分难得的。

(二)对后妃的同情

王采薇诗中亦有对“女性亡国”论的驳斥,同情后妃的不幸遭遇:

玉鱼如冰冷犀齿,雪色灵禽作仙使。石扇龙G守别魂,不似蟾宫敞千里。蓬莱山高无落虹,钗盒夜泣翡n空。雨零石磴荒夫草,W暗宫门缢女虫。[12]

这首诗在描写贵妃死后华清宫衰败景象的同时,表达了对贵妃死后孤独生活的同情。首句用“玉鱼”一典,小说记载:“贵妃素有肉体,至夏苦热,常有肺渴,每日含一玉鱼儿于口中,盖籍其凉津沃肺也。”[13]玉鱼暗指杨贵妃;第二句“雪色灵禽”当指“青鸟”一类的信使,指出贵妃已经魂游蓬莱;三四两句描写贵妃现在的居住环境,再也不如从前,“蟾宫”一词用“明皇游月宫”这一事典;五六两句写贵妃独自一人的孤寂心理并暗示华清宫已经失去了主人,“钗盒”是李杨定情信物,这里的“翡n空”意指由于贵妃的离去,华清宫华美的被子再也无人使用了;最后两句描绘了华清宫的破败景象,“缢女虫”是一种小黑虫,喜自缢,故名,这里影射贵妃的自缢身亡。整首诗描绘了贵妃现在的孤独生活和华清宫的破败景象,隐含了作者对贵妃不幸遭遇的同情。

参考文献:

[1]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462.

[2][清]王采薇.寄父.长离阁集(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3][清]王采薇.悼姊.长离阁集(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4][晋]潘岳.悼亡诗三首(其一).[梁]萧统编选.[唐]李善注.文选(卷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90.

[5][清]王采薇.复与季逑夜起视月同作.长离阁集(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6][清]王采薇.醉花阴“和薇隐韵”.长离阁集(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7][清]王采薇.送春.长离阁集(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8][清]王采薇.九月十四日舟由丹徒夜半与薇隐乘月登岸行三里作.长离阁集(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9][唐]王维.山居秋暝.[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2.

[10][宋]李清照著.王仲闻校注.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7.

[11][清]王采薇.秋胡曲.长离阁集(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第3篇:关于父亲的诗句范文

说起诗歌,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无论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还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时的诗歌,就像如今的好歌词,朗朗上口又广为传播。

不过,斗转星移,随着诗歌的小圈子化和精英化,后来的个别诗作,在所谓后现代、先锋派等概念面前,越来越不接地气。不着边际的联想、语无伦次的呓语,使得其慢慢成了让人“高山仰止”的“稀世珍品”,无法被老百姓平凡的胃口接受。

此后的诗歌,通过音乐这个载体,歌词这种形式,在另一个层面复活。但是,仍有个别民谣歌手,他们就算写不出一句通顺的旋律,也要弄出一段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要不然就感觉没法在民谣圈立足。

这在后来便形成了一个有些奇怪的现象,即音乐创作中的诗歌体写作模式。故乡、远方、梦想、流浪、姑娘、理想、迷惘、挫折……诸如此类的词语大量出现,无疑也背离了诗歌那种充满想象力的创作意旨。

其实,诗歌的兴与衰,很多时候和现实有关。就像董玉方的这首《父亲写的散文诗》,它本身就是诗人根据父亲日记中的片断采撷加工而成,可以说是典型的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诗人没那么神秘,诗人应该先是生活的创造者,然后才是文字的编织者。根据生活中平凡又琐碎的点滴,加工出饱满又具有热情的文字,这才是诗人该做的事情。

如同《父亲写的散文诗》中描写的那样,“旧报纸,那上面的故事,就是一辈子”。没有一个生僻字,没有任何的文字游戏,都是你看得懂的话,却在字里行间,呈现生活的点滴。

S飞根据《父亲写的散文诗》谱曲,加工出新版本的《父亲写的散文诗》(时光版),同样也是贴合诗歌本身的情境,以一种朴素的方式,将这些文字有韵律地表现出来。口语化的旋律,以及在口语化旋律基础上的节奏变化,让这首歌曲平实却不呆板,就像每一个平凡人在平凡的生活中,谱写在个人看来,未必平凡的命运一样。

《父亲写的散文诗》(时光版)里吉他与钢琴交织的简洁编曲,把现代乐器中素与雅的两面,很好地呈现出来。它们在音乐中,隐隐约约又无处不在,让一首娓娓道来的好诗,变得分外动人。

第4篇:关于父亲的诗句范文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2、掌握诗文的含义。

3、了解木兰形象。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二、正音、解词。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

(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四、诵读练习。

步骤是:(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熟练地掌握诗文的意思。

第二教时

一、继续分析诗文。

1、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宫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图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

2、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庆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宜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3、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二、分析木兰形象。

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以下要点仅供参考:

(1)参军前的木兰(第1至4节):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而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军后的木兰(第5至10节):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第11至13节):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妆,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

要点有二:①木兰是人民大众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替父从军,这种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战,战功赫赫,不是为了贪图官爵,而是视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②木兰又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在征兵令下达后,她为父亲年老又无大儿而停机叹息;在行军途中的夜晚,她回忆起爷娘呼唤自己的亲切声音;在庆功会上;她却急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跟家人团聚,跟故乡人民一同过和平劳动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

三、解释诗中的“互文”。

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四、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诗。

2.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

木兰在战场上

第5篇:关于父亲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群文阅读;内容选择;为何;何为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6-0021-03

【作者简介】陈慧,南京市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南京,210023)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时代在发展,不知不觉中我们发现,现在儿童的语文学习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常规的语文单篇(课文)阅读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需求,我们的语文课程框架、教学内容已经到了必须重构的时候。审视当前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笔者以为,群文阅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群文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为何与何为”常困扰着一线教师。以下就四年级《不一样的爸爸》的群文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为何

1.增加阅读数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的“阅读教学”部分,明确了背诵优秀诗文的篇数和课外阅读的数量标准:1―2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6年期间学生课外读书量不少于190万字。阅读量从哪儿来?群文阅读教学是个好途径。相对于常规教学来说,群文阅读教学,是在一节课的时间内阅读教学三篇以上的文章,阅读的数量上明显增加。如:笔者以“父爱”为主题,在构建四年级群文阅读课《不一样的爸爸》时,选取了苏教版三下中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人教版五上中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李海生的《爸爸真是不简单》、波・R・汉伯格的《我的爸爸叫焦尼》为阅读材料。一节课中,学生接触了两首诗歌、两篇记叙文和一个绘本。

2.提高阅读速度。

信息时代,每天都会产生许多新知识。学会快速阅读,便能获取更多的信息。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提出:第二学段要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快速阅读是一种技能,技能是需要训练的。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地震中的父与子》的环节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笔者提出了如下的阅读要求:

(1)默读《“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后思考:没有人看见,为什么爸爸坚持让我把鱼放掉?默读《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思考:当别人都认为没有希望、应该放弃的时候,爸爸为什么坚持?(2)用“――”画出文中父亲的语言,想想两位父亲有什么异同?(3)比一比,两篇文章分别写了怎样的父亲?(4)默读、思考时间为6分钟。

这个板块的教学,有明确提高阅读速度的目标和方法,如用主要问题引领、抓主要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形象,并规定了完成阅读的时间。

3.突出阅读主体。

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主表达。笔者发现,学生对《我爸爸》这首诗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很感兴趣,便引导他们自主阅读诗歌,读出自己的感受。同时顺势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仿照诗中的语言,说一说“自己眼中的父亲”。在个性的表达交流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进一步激发,对文本的理解也得以加深。

4.关注阅读方法。

《不一样的爸爸》群文阅读教学中,笔者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悟文本内容,发现文本特点,掌握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如:阅读两首诗歌时,学生先比较诗中爸爸的形象,再比较体现爸爸形象的诗句;阅读两篇记叙文时,学生先比较爸爸的语言,然后再比较爸爸的形象;阅读绘本时,学生先比较读绘本与读诗文方法的异同,再比较不同体裁中父亲的形象。最后,学生在这些文本内容的比较中感悟:不一样的爸爸,都有同样的深情和爱。

5.积累语言材料。

“积微者著”,积累,是中国传统求学之法。在《不一样的爸爸》群文阅读教学中,围绕“父爱”主题,让学生阅读诗歌、记叙文和绘本,引导他们熟读精思:“作者分别写出了怎样的爸爸形象?”“写得好在哪里?”“对我有启发吗?”“我也能这样表达吗?”从作品内蕴、结构章法、用词造句等不同角度,体悟语言文字运用的奥妙和规律,促发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言语系统,形成系列化的语言材料。

二、何为

1.确立阅读材料。

“群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者把怎样的文章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群文阅读材料的选择,考验着教师的阅读视野、品位以及教育理念。

教学中,笔者发现有很多作家和诗人都常常以母爱为题写下很多感人的诗句和文章,可写父亲的却很少,于是想让学生能阅读一组关于父亲的文章,所以,起初笔者确立的主题是“父亲”,于是从网上、图书馆找了很多资料,有故事、散文、童话、诗歌、小说、传记等。但是,笔者比较发现,如朱自清的《背影》、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贾平凹的《酒》、龙应台的《目送》这些作品,篇幅较长,加上描写的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尽管与主题相关,但最终笔者还是舍弃了。

在《不一样的爸爸》的群文阅读材料选择时,笔者确定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选文的标准为:一是让学生觉得好玩;二是有矛盾冲突,能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三是能让学生读中有思维的碰撞,有能力的发展;四是在表达上能有迁移的点。

2.选择教学内容。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教学内容的确定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因为对语文教学来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在单篇文章的精读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尚且处于“模模糊糊一大片”的状态,而群文阅读教学,面对一组相关联的多篇文章或整本书,教师更容易雾里看花,或顾此失彼或茫然无措。

在设计《不一样的爸爸》一课时,笔者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组织教学内容:

(1)找准“两线”

一是人文情感线。不一样的爸爸,都有同样的深情和爱。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和李海生的《爸爸真是不简单》,描绘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爸爸。《我爸爸》用幽默的语言把爸爸描写得无所不能,让孩子在心里树立了父亲的伟大形象,最后直抒胸臆:“我爱爸爸,爸爸也爱我,永远爱我。”《爸爸真是不简单》以孩子的口吻,塑造了一个辛苦、勤奋的爸爸形象,诗中虽无一个“爱”字,但字里行间,洋溢着爸爸对家庭和孩子的爱。《“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讲述了汤姆和爸爸去钓鱼,在父亲的要求下自觉遵守规定把鲈鱼放回湖中的事,塑造了严厉和遵守规则的爸爸形象。《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描绘了在大灾大难面前父亲沉着冷静、恪守诺言、永不放弃的形象。无论哪种形象,都体现着对孩子浓浓的爱意。绘本《我的爸爸叫焦尼》会让孩子感受到,离异家庭里的爸爸,对孩子拥有同样的深情和爱。

二是情感表达线。本次的群文阅读教学,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比较”,笔者引导学生在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比较中发现:两首诗歌的作者都是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出爸爸的特点,塑造爸爸的形象;两篇记叙文的作者都关注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绘在不同事情面前爸爸的形象;绘本将图画和文字完美地结合,弥补了两者的缺憾,发挥两者的优势,通过语言的表达和图画的渲染,表达出浓浓的情感。

(2)抓住“三美”

“三美”即“音美、意美、形美”。音美,指音韵节奏的美,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意美,指文章思想内容的美,能够感动人心,触动人们的内心情感;形美,指语言形式上的美,如语法修辞、句式段落的安排,能让人感到悦目。《不一样的爸爸》一课的教学,笔者紧扣住“三美”,挖掘文本中相关元素,让学生感悟和表现“三美”。

在教学诗歌《我爸爸》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每一节的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生1:作者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生2:每一节都有“我爸爸真的很棒!”

生3:一句诗就描写了关于爸爸的一件事。

师:对!你们也能模仿着说一说吗?开头用上“我爸爸真的很棒!”

(生模仿交流)

生1:我爸爸真的很棒\他像喜羊羊一样可爱\像熊大一样聪明\在和汽车赛跑中\他轻轻松松得了第一名。

生2:我爸爸真的很棒\他能帮我扎辫子\还能把我的玩具伺候周到\他的头发卷卷的\像包方便面扣在脑门上……

(3)体现“语用”

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务,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因此,笔者在建构本次群文阅读课时,努力想体现“语用”的教学理念,如阅读诗歌时,请学生仿照句式,说说自己的爸爸;阅读两篇记叙文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等表现人物形象的细节,抓住对话中的提示语,通过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记叙文如何通过语言表现人物形象;阅读绘本时,让学生在阅读文字内容的同时,边看图,边想象,引导他们感受绘本图文互补的表达方法,发展思维能力。这些,都为学生交流、表达提供一个示范、话题、形式和平台。

3.讲究教学方法。

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不一样的爸爸》一课,主要运用了下列方法:

(1)情境中激发兴趣

这里的兴趣包含这样几方面:一是对这个主题感兴趣;二是对提供的阅读材料感兴趣;三是对课外阅读内容的拓展、运用感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学伊始,笔者便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歌曲《爸爸去哪儿》让学生听,引出交流话题:你心目中爸爸的形象;课中根据阅读材料内容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联系生活表达等,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内容,同时也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比较中加深理解

人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阅读也是在阅读中学会的。尽管教师的讲授、示范有其作用,但阅读经验是无法由他人替代的,个人的阅读策略一定是学生亲身操作、应用后内化而成的。群文阅读本身倡导多阅读,多比较性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阅读。这一点,前面已有介绍,就不再赘述。

(3)实践中掌握方法

第6篇:关于父亲的诗句范文

我愿意为任何人生养如此众多的小美女

我愿意将我的祖国搬迁到

这里,在这里,我愿意

做一个永不愤世嫉俗的人

像那条来历不明的小溪

我愿意终日涕泪横流,以此表达

我愿意,我真的愿意

做一个披头散发的老父亲

张执浩,1965年秋生于湖北荆门,现为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汉诗》杂志执行主编。主要作品有诗集《苦于赞美》、《动物之心》和《撞身取暖》,中短篇小说集《去动物园看人》,长篇小说《试图与生活和解》等3部。作品曾入选百余种选集(年鉴),并获中国年度诗歌奖、人民文学奖、十月诗歌奖等。2007年被当代汉语诗歌研究中心、《羊城晚报》等媒体评为当代(1986-2006)十大新锐诗人之一。

这首诗是张执浩的组诗《康区行》中的一首。全诗很短,只有八行。题目是全诗的眼睛,诗中所有的词句都是围绕它组织和安排的。从表面上看,诗中的语词都与“野花”挨不上边。但实际上“高原上的野花”是个置于诗歌正文之外的大隐喻。“高原”,喻指高贵的精神之地。

“我愿意为任何人生养如此众多的小美女”。过去,常有人把美女比作花,可用花来反比美女的不多见。诗人在这里用“如此众多的小美女”来比喻高原上无数的野花,并且“愿意”“生养”,不光为自己,而且“为任何人”,其境界多么开阔高远。“小美女”与诗人其他作品中的“小女孩”、“女儿”一样,都是美丽而真诚、纯洁而甜蜜、善良而芬芳的象征,不再是市井生活中沐浴着世风俗雨、穿着花裙子的那个实体。她们遍布高原,吸纳日月之精华,啜饮天地之灵气,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我愿意将我的祖国搬迁到/这里”。“祖国”本来是祖先开辟出来留给后代的生存之地,这里喻指诗人的精神家园。诗人追寻着,终于“在这里”找到一块理想之地,“搬迁”一词,表现诗人要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愿意/做一个永不愤世嫉俗的人”。对世俗社会的憎恶和痛恨,本是一切有正义感的人共同的行为表现,但他们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常常只能望洋兴叹,无力回天,有时还可能遭到邪恶的陷害和暗算。这里,环境清净,意境辽阔,胸怀博大,一切美好;诗人是一个愤世嫉俗之人,但来到理想的境地,他愿意安贫乐道,“永不”憎恨,做幸福平和之人,享受真正的人生。

“像那条来历不明的小溪/我愿意终日涕泪横流,以此表达”。“来历不明”,指身份不详,没有名称,增强了诗的神秘感。就是那样的一条“小溪”,没被污染,沉浸在高贵的精神之地,没有愤世嫉俗,只有畅快流淌。“涕泪横流”,不仅将小溪人格化,而且喻指诗人的诗歌事业——能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终日”,有永不枯竭之意,表明诗人持续不断的追求。

“我愿意,我真的愿意/做一个披头散发的老父亲”。诗的最后一句呼应了诗的开头一句,那么多的“小美女”怎能没有“父亲”?诗人“真的愿意”做个父亲来呵护她们。这里,“披头散发的老父亲”既是人世沧桑的一个隐喻,又是高贵练达、风流潇洒、与众不同的精神象征。读者似乎看到了在时光的反复打磨之下,一个愤世嫉俗之人已经历练成一位风流名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怀远大,行走天下。

第7篇:关于父亲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 庞德 “A Pact” “In a Staion of the Mrtro”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是美国著名的诗人,他出生于爱达荷州海利市,在宾夕法尼亚州长大。他曾经在哈密尔顿学院和宾州大学读书,主修罗曼司语言,饱览古典文学丛书。他熟读英国诗人罗塞蒂和史文朋的诗作,对勃朗宁十分崇敬,对惠特曼的重要性开始有所认识;后来惠特曼的诗歌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全面而持久的影响。

1908年庞德到达欧洲,在威尼斯发表第一部诗集《灯光熄灭之时》,之后,他回到伦敦,决心革新英诗,逐渐成为文学界活动的中心人物。1914年后,他和画家温德姆・刘易斯一起发起漩涡主义运动,主张创作以一种意象为中心的感染力强的诗歌。漩涡主义对庞德的长篇诗作《诗章》产生了深刻影响。约在1915年,庞德开始创作鸿篇巨作《诗章》,1921年到巴黎后,继续这部长诗的写作。1924年他移居意大利的拉巴洛,悉心研究和创作,写作出现长足的进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罗马电台多次发表亲法西斯、反犹太种族的演说,战后被捕,以叛国罪被押回美国受审判,不料经过医院检查,被宣布为精神失常,在华盛顿的圣伊丽莎白精神病院长住12年之久。1972年,他在威尼斯病逝,享年87岁。

庞德是英美现代诗坛一位巨匠。他博采各国文明之长以为己用。他的诗作突出受古希腊、古意大利、古英诗及法国中世纪普罗旺斯诗歌传统的影响。庞德还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歌颂者,他对孔子的思想非常崇拜;他似乎从中国文明中看到了现代西方所急需的理智和思想。孔子哲学的基本思想成为贯穿《诗章》的主导精神。庞德认真翻译过《四书》和《诗经》,对在西方传播孔学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8篇:关于父亲的诗句范文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嘲讽 滑稽可笑 博学多识 B.硕果 慷慨淋漓 燕然勒功

C.轮廓 截然不同 至死不懈 D.门槛 小心翼翼 一拍既合

2. 能读会写是基础哦!请根据下列拼音写汉字或给加横线字注音。(3分)

收敛( ) 讪 ( )笑 哽( )住

lán( )语 chì( )痛 xù( )叨

3. 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

A、从没有见过老师发过这么大的火,教室里一片静默,同学们大气不敢喘一口。

B、这次没有能够当选上班长,他的神情显得很沮丧。

C、学习遭到困难时,要及时向老师求教,做到不耻下问。

D、自己犯了错误,还要讳疾忌医,什么时候才能有进步?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中央美术学院的每一个大学生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美术家。

B.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C.老师那和蔼可亲的笑脸的谆谆教诲总是浮现在眼前。

D.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增长了不少的科学知识。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

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都德,他是法国作家。

C.《邓稼先》的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D.《伤仲永》选自《资治通鉴》,作者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

6、“学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现在检查一下你的运用能力。根据你的观察和生活的感悟,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2分 )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小溪流向大河,那是在启示我们积少可以成多;

, 。

7. 默写 (8分)

①.吴均《山中杂诗》中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逢入京使》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夜洛城闻笛》

④.《木兰诗》中极言军旅生活艰辛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⑤.请你默写与黄河有关的诗句 _____ __________,___ 。

8、名著阅读 (2分)

《童年》是__________ 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与《 》、《 》合称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是____ ______ 。

二. 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3分)

《伤仲永》(节选)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9、解释加点的字。(2分)

(1)未尝( )识书具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10、停顿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仲永/生五年 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C、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1.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徽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12.翻译下列句子。(2分)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3.回答问题

(1)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

(2)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文的句子)

(2分)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齐刷刷的目光 (13分)

①岁月如歌,心灵的历程如一叶孤舟,停泊过温柔恬静的港湾,也经历许多惊涛骇浪。每个人的心中总有一些无法抹去的伤痕。

②四年前,我无缘参加高考,因为我预考的分数离分数线都还差二百多分。我并没有痛不欲生,在那个偏僻的山沟里,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上大学,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上大学。

③接下来,像其他学生一样,父母要我去复读。我呢,要我去我就去,反正再考不上父母就死了心。母校肯定是不要我的,因为老师知道我是连预考都没通过的差生,后来,父母托亲戚帮我联系另一中学,称我高考只差几分。于是我便来到了那个中学读补习班,稀里糊涂读了几天,和以前读书没什么区别。这一天上午,补习班的彭老师,一个胖胖的却很认真的老师,在讲台上大声宣布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勒令我立刻滚蛋,因为他在县教委查过我的分数,发现我连预考都差十万八千里。当时我坐在教室的后面,全班同学齐刷刷地都回过头来看着我这个混进高考队伍的倒霉蛋。

第9篇:关于父亲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徐德音;《绿净轩诗抄》;创作时期;女性文化

一、徐德音创作的社会背景

徐德音的诗歌创作有着特定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与家庭教育和文人集结雅舍因素有关。

哲学中有这样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考察这一盛状与当时的经济有着必不可少的关系。清代的江南尤其是是康熙乾隆时代的江南是个富庶之地。无论是农业还是手工业或者是商业都发展到古代封建历史的顶峰。先说农业,江南气候温和湿润,日照足,土地平阔,水利发达。生产水稻,棉桑还有水产品。其中水稻的产量可以全国产量的一半,在国家农业方面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清代江南的手工业首先体现在棉纺织业和丝织业中,丝绸之路便是最好的证明。江南的商业,在一些古人的作品中就可以体现。康熙间,顾公燮说,“以吾郡论,洋货、皮货、衣饰、金玉、珠宝、参药诸铺、戏园、游船、酒肆、茶座、如山如林,不知几千万人。”①

在这样繁荣的经济的促进下,江南的文化氛围特别浓厚。一方面这与中国长久以来“学而优则仕”观念有关,这也与江南的经济发展有关。清代的江南书院家塾林立,读书喜书成风。其实在《红楼梦》也可以看出来,清代的官家女子的学识都是很渊博的,无论是作诗如供黛玉宝钗她们玩耍的海棠诗社还是作画如惜春都是技艺精湛的。林如海把黛玉当作女儿养,这一行为和徐德音的父亲有共同之处。

徐德音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其父更是进士,其父临死前留下5000多卷书送给徐德音就是最好的证明。从这里可以看出清代的江南不再简单以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标准去评判女子。

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集结雅舍了。《红楼梦》中第三十七回有这样一段关于海棠诗社记载。大观园这个小社会虽是艺术虚构,却不是与世隔绝。曹雪芹年少时曾在扬州、南京等地生活过,这段经历在《红楼梦》中也留下了痕迹,小说便反映了不少南方的社会风习。比较来看,江南风气较为开通。特别是富庶的江、浙一带,女子于相夫课子之暇,也能以词章播名艺林。康熙年间,杭州出现了由顾之琼招诸女发起组织的“蕉园诗社”。《国朝闺秀正始集》②记此事曰:

“亚清与同里顾启姬姒、柴季娴静仪、冯又令娴、钱云仪凤纶、张槎云昊、毛安芳q倡“蕉园七子之社”,艺林传为美谈。(卷四)”

因为林以宁的关系,徐德音认识了蕉园诗社的其他的成员,并且互相诗歌鉴赏。集结雅舍让徐德音的精神有了寄托,自己的心事也有了可以倾诉之人,同时自己的才华也得到了肯定。

二、徐德音创作的三个时期

(一)微霜染就丹枫叶,凉雨催开白豆花――闲适淡雅

徐德音,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卒年不详。据洪业《画人补遗》云:“年八十馀,犹手不释卷”,则卒于当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后。字淑则,晚号绿净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祖籍昆山。作有《绿净轩诗钞》五卷,《绿净轩续集》一卷。

父亲死后,归还武林(今杭州)。待其稍长,能略涉群书,所居在湖山之间,每当烟云入户,鱼鸟亲人,辄复留连景光,率吟小诗以自适。如《漫兴》:“斗茶时S中冷水,得洒闲浇小苑花。”,《黄莺》:“绿烟啼破垂杨柳,红雨惊醒睡海棠。好音多处是横塘。千声万绪俱堪惜,错道新歌韵余梁。”而《买小鱼放生》更是闲情逸致。“渔利水乡薄,千鱼只十钱。小鱼人亦嗜,微物我便怜。倒笱如淘泻,随波似墨涎。从今江海去,莫近网罟边。”

待徐德音长大后,根据其父遗志把她许配给江都许太史耒庵的孙子许迎年。父亲在世时觉得迎年是俊才之人。故临死之时交代其母楼氏将她许配给迎年。二人婚后感情甚笃伉俪相得时相唱和,艺林比之徐淑秦嘉夫妇。在徐德音的《绿净轩诗钞》中可以看到她和迎年的感情真挚举案齐眉。其中和荔生有关的诗作达21首。如《中秋玩月次荔生韵》:“珍簟凉生玉露流,月华偏照水明楼。人间自爱中秋好。天上谁将七宝修。”。《秋夜书怀次荔生韵》:“一灯炙尽同君坐,除却清吟不散愁”。《和荔生春游书所见》:“宫梅差额粉,仙杏晕红霞。细雨莺犹涩,明妆柳故遮。”。《观荷和荔生》、《和荔生夜坐》等等。

少女时代和徐德音和迎年在一起的时间里,徐德音的诗歌有抒发四时之感如《四时白歌》。在这首诗歌里,徐德音描写春天的句子“一寸眉峰晕春碧,酒潮欲上莲腮赤。”春天的绿春天的赤春天的美就像是美人的面容一样姣好。还有冬天的句子“六花飞雪漫城阙,冻断遥山青一发。”,这该是多么冷。漫天的雪花把山都冻断了,虽然夸张但也很形象说明雪下得实在太大了,把大地覆盖了,本来连在一起的山峰因为大雪覆盖而只能看见彼此分离的峰顶了。徐德音的《新竹》里面有这样一句“扫雪笼烟日,春风次第开。”一个“开”字用得极好,“开”字的使用不仅生动形象说明春天的到来,仿佛听见新竹的成长非常之快。《采莲曲》的“荷香冉冉水悠悠,素袖风吹半障羞。棹入横塘看不见,但闻花里发清讴。”该是多美的一幅画面,仿佛看见一个美丽的江南的女子,身着素纱,粉红的脸颊和荷花相映,在连天的荷叶中唱着优美的曲子,《过花听书屋》的“微霜染就丹枫叶,凉雨催开白豆花。”这段文字其实就是徐德音的诗歌第一阶段,透漏出少女的心情。后面的两句“邻姬不识山林趣,辜负朝烟与晚霞。”其实这两句可以看出徐德音不同于一般的女子。她喜欢山林,喜欢烟霞,喜欢这种自然的美。可见她的胸怀是宽广的。正是这种胸怀和人生的境界才造就了她后来的人生传奇。在徐德音的诗歌创作中,咏史诗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如《读汉史诸帝纪偶咏》这四首诗歌,对武帝、元帝、桓帝、献做了很简短但很精确的叙述。

在这一时期,徐德音的生活是闲适的,她的诗也是闲适的。虽然父亲去世很早,但母亲和父亲留下的5000多卷书却伴随着她。嫁给迎年后,夫妻二人心有灵犀,经常以诗唱和。青年时代的徐德音有爱人的陪伴有友人的相怜。这是徐德音生命里最幸福的日子。

(二)可怜千点皋鱼泪,洒向长林作雨丝――风雨飘摇

根据史料记载知道徐德音和迎年育有两个儿子。不幸的是迎年早逝,徐德音少寡。徐德音最终和她母亲面临同样的命运。结束了夫妻二人相伴的日子。和迎年在一起的这段日子是徐德音生命中第二段最幸福的日子。如前所说,徐德音的父亲在世时,徐德音的生活是开心快乐的。如今她再次跌入深谷。自己一个人将抚养两个孩子。徐德音虽面临这么悲惨的人生转折并没有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祸不单行,后来家中失火,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但这一切都没有把她打趴下。徐德音在《哭子述怀八首》里面有这样的几句“我生逢百罹,大厦一木支。漂摇既毁室,有子畏娶之。二雏尚黄口,立孤当早为。”从这段诗中看到徐德音的坚强和伟大。她效仿母亲自己一个人把两个儿子带大并教其读书识字。

迎年死后,她在《春江花月夜》中写到“燕归新巷陌,梦忆旧繁华。舞断金堤柳,歌残玉树花。”有物是人非之感,我想这是如果荔生还在她身边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见豌豆有感》更是直接表达了她的悲伤,“承欢当日坐长廊,菽水常陈翠荚香。栾棘两年肠万结,谁将羊枣助悲伤。”看见豌豆如此感伤,以前的徐德音不是这个样子的。她在《过花听书屋》中写到“凉雨催开白豆花”这里面一点都不悲。我想可能当时陪她听雨看花的是荔生吧。如今荔生已经不再了,只能回忆当年承欢之时,之后悲凉的心情萦绕心头。《卧冰池》的“两载哀吟陟屺诗,不堪重过卧冰池。可怜千点皋鱼泪,洒向长林作雨丝。”这两首诗应是荔生死后两年所作。皋鱼泪化作雨丝,这又何尝不是徐德音的眼泪呢?这种漂e感在她的诗歌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静观推物理,且复乐闲身――乐观豁达

大二佩璜,字渭符,号双渠。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历官河南卫辉府管河通判、开封同知。次子名信瑞,号圣泉。乾隆三年(1738)副榜。其母《哭大儿佩璜兼示小儿信瑞》中“伊予有二雏,双飞忽成只。念存万虑滋,叹逝百感集。”得知大儿佩璜英年早逝。原以为儿子都高中了,徐德音的生活稍微改善了。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厄运再次降临到她的身上。一场疾病夺走了她大二佩璜的生命。孩提时代丧父,青年时代丧夫,晚年时代丧子,这样的人生遭遇没有几个人能够体会多么悲痛。《哭子抒怀八首》里面徐德音写道:“平生最娇子,暴病四日殂。抚膺独长恸,血泪沾衣襦。”徐德音的晚年是客居他乡,身体也不好。她在《哭绍武家兄》里面写到:“客久乡心切,重来老病缠。”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徐德音的心变得更加坚定。徐德音在《蝶》中写道“相兼柳絮晚风斜,弱翅分明剪绮霞。试向青陵台上望,可曾飞过别枝花。”就像是和这只蝶聊天一般,不悲不喜。《红蓼》中“秋花秋草影幢幢,只少眠沙鹭一双。记得轻脂湖畔过,一枝鱼缬入船窗。”给人一种宠辱不惊之感。《壬申元旦》的“少女微风动,疏帘曙色新。岭梅应作蕊,池草自生春。岁月成衰老,栖迟似隐沦。静观推物理,且复乐闲身。”“池草自生春”有一种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果说之前的徐德音变得宠辱不惊的话,那么现在的她应该是豁达。就像她自己写得那样“且乐复闲身”。袁枚论其诗,以为当时闺房第一。

结语

徐德音是的清代初江南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女诗人,其特有的人生经历给我展现了一个伟大的女性诗人。其人生三个时期不同经历,造就了徐德音诗歌创作的不同特色。少女时代的闲适、初为人妇的甜蜜、挚友的相怜使得她在这阶段的诗歌充满安逸,后来丈夫早逝,家中失火,自己一个承担起了所有的重担。她不仅把两个儿子带大还教其读书。其中的苦痛只有她自己明白,读她这个期间的诗歌可以发现她的诗歌充满的飘摇之音。晚年的她白发人送黑发人,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子却因病去世了。人生屡屡遭受打击的她已看透生命,她不在大喜大悲,诗歌间充满了豁达。纵观徐德音的一生,她不仅才华出众而且道德高尚,读其诗可以感受其文采,领略那个时候的江南的女性的才艺。知其人可以被其经历感染,深受其精神鼓舞。(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注解:

①此语出自《消暑闲记摘抄》卷上

②《国朝闺秀正始集》,作者恽珠,刊刻于清道光年间,是一部较为严格意义上的闺阁女性诗歌总集。

参考文献:

[1]胡晓明、彭国忠,江南女性别集初编[M].黄山书社 安徽.2008

[2]范金民 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M]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

[3]曹雪芹 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

[4]袁枚 随园诗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