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真空爱情故事范文

真空爱情故事精选(九篇)

真空爱情故事

第1篇:真空爱情故事范文

电影《假如爱有天意》剧照 郭在容导演的许多经典爱情故事在亚洲甚至全球范围内都掀起“纯爱”风潮,2003年他以《假如爱有天意》式的浪漫为文艺爱情片树立了新的典范。该片构思精巧,方方面面都凝聚了导演独具匠心的编剧艺术。

一、叙事结构

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1]叙事结构可以被视作一种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故事或叙事的顺序和风格被展现给观众。本片采用交叉式的叙事结构将两个时空、两代人的爱情故事交错演绎。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的爱情故事,由日记和信件联系在了一起。梓希在阅读母亲爱情故事的同时也遭遇爱情,不同的三角关系,却是一样的剪不断,理还乱。

导演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事巧妙结合,并大量运用插叙的手法,将不同时空或同一时空不同时间发生的事件缝合到一起,错落有致地完成了两个故事。影片开头采用梓希独白式的第一人称叙事,秀景来电之后,按照梓希的回忆与讲述,插叙了她与秀景、尚民之间尴尬纠葛的情感关系。在梓希翻阅的母亲的日记里,导演用俊河的照片转场到了过去,插入日记所记录的上一代人的爱情故事。在上一代人的故事中,导演改用第三人称叙事,静静地展开泰秀、俊河、珠喜三人的青春画面。当俊河看到泰秀手里珠喜的照片时,他的回忆又把观众带入了他和珠喜邂逅交往的那个假期。不同时空中运用不同的人称叙事,有利于观众清晰明朗地区分两个故事,而适量适当的插叙不仅可以随意地转换时空,还能补充时空交错中出现的情节漏洞,可谓一举多得。

二、情节构思

情节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的。本片在情节构思上设置了伏笔、悬念,并通过互文的手法让整个故事看起来更富有张力。

电影中的伏笔是潜藏在剧情前面的部分,为将要出现的人物性格、命运变化或时间发展所做的一种预示或铺陈。影片开头,梓希独白:“爸爸在我小时候就过世了,妈妈去了国外,我希望妈妈再嫁,但她不想。”这看似自我介绍的部分,其实是为母亲日记里的故事开始铺陈。而“妈妈每次看信都潸然泪下”,也预示着母亲的爱情留有遗憾。尚民让秀景邀请梓希一起参观美术馆、看话剧,过程中总是偷看梓希,并在离别前送礼物给梓希等等,都隐隐地表现出他对梓希的感情。俊河病逝后,他的朋友告诉珠喜、俊河:“那可怜的家伙还生了个儿子。”这句随意的家常话别有用心地呼应了结尾,让尚民是俊河之子的真相,即出人意料,又合乎逻辑。

悬念是处理情节结构的手法之一,是利用观众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期待心情,在剧作中所设置的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2]本片层出不穷的悬念不仅使故事的节奏张弛有度,还在解开悬念的一个个瞬间,带给观众意外的惊喜与感动:梓希的父亲写给母亲的信件落款竟然是吴俊河;尚民礼物中的诗意告白居然与俊河写给珠喜的情书一字不差;泰秀的不断晕倒和审判裤带;俊河战场遇难以及归来约会珠喜等等。导演先抛出一个个问号给观众,然后再一一解答。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跟着剧中人物一起慢慢地了解真相:泰秀成人之美,俊河才是珠喜的恋人;尚民是俊河的儿子,所以有俊河一样的诗情;泰秀英年早逝或许跟他常常晕倒有关,而审判裤带则是他预演自杀;俊河的生死,俊河的失明,导演一次次打破观众的预设与期待,把一个个问号演绎成悲喜交加的感叹号。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意为“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地说同一件事。本片中,尚民排演的话剧剧情总是和电影剧情互文双关。第一次是梓希去找秀景,在后排偷偷望着尚民,舞台戏剧的对白正是梓希和尚民当时的心情,“我第一次见到你,你已经偷走我的心,但现在你来到我身边,我觉得我俩会永远在一起。”话说至此,尚民大赞:“好!”第二次是梓希、尚民互诉衷肠之后的那场话剧,秀景割腕自杀,逼问尚民到底爱谁,最后因入戏太深而大呼“尚民,我好爱你!”尚民指责秀景,两人互相掌掴,戏剧结束,他俩之间的关系也结束了。导演这出真戏假演算是快刀斩乱麻,技高一筹。

・外国电影评论王伟珍:浅谈《假如爱有天意》的剧作艺术 三、细节运用

细节是推进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渲染人物情绪、表现环境气氛以及导演借以发表其观点的元素。物件细节指电影中能产生艺术魅力或升华成艺术形象的物件,不同于普通物件或道具,在影片中起刻画人物性格、体现内心活动、展开并串联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强化冲突等作用。本片导演以四个物件细节为线索,共同展开不同人之间的故事。

一是日记。日记是上一代人的爱情记忆,珠喜、俊河、泰秀三人之间的点点滴滴,通过梓希阅读日记而娓娓道来。二是彩虹,彩虹在片中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影片开头,梓希看到彩虹,想起母亲珠喜曾告诉她“彩虹是通往天堂的门。”在珠喜看来,爱情就是那道彩虹,把人带往美丽的天堂。第二次是珠喜和俊河在河边的瓜棚里吃西瓜,彼时彩虹当空,像爱情般绚丽灿烂。第三次是俊河的骨灰被撒入河中,梓希把小鱼放生河里,天上出现了彩虹。彩虹就像爱情的使者,指引着希望。三是雨伞。雨天对于爱情来说,似乎格外的暧昧。雨伞是梓希和尚民之间的爱情信物,当尚民看到梓希独自避雨,便放下雨伞奔向梓希,用自制“雨伞”带着梓希在雨中浪漫穿行;梓希则因为尚民留在合作社的雨伞而明白了尚民的真心,主动找尚民归还雨伞也顺便表白了自己的感情。四是项链。项链在本片中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爱情的象征,也是两代人之间爱情的传承。珠喜第一次和俊河分别前,把自己的项链作为答谢的礼物戴给俊河;泰秀自杀事件后俊河决定退出,他把项链挂在泰秀病房的门锁上,即把爱情还给了珠喜和泰秀;在俊河出征离别的最后时刻,珠喜又一次把项链交给了俊河;而俊河也为了在战场上找回项链而受伤失明,失明的俊河再次归还项链;珠喜接过项链转手又为俊河戴上,并坚持项链是俊河的;影片结尾尚民听完珠喜与俊河的故事之后,卸下自己脖子上那条属于俊河的项链,深情款款地给梓希戴上。至此项链终于归还了,却是以另一种方式,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整部电影交叉叙述的两个故事发生的时代不同,感情基调自然也不同。上一代人的影像色调为暗淡的灰黄色,以悲戚的《more then love》为主题曲,下一代人的故事始终沉浸在一种明亮的粉色光调里,音乐则采用轻快婉转的《Canon in D》。作为情绪细节,不同的色调和音乐营造出不同的意蕴氛围,奠定了不同的感情基调,也预示了不同的故事结局。

参考文献:

第2篇:真空爱情故事范文

关键词:余华 《第七天》 叙事 精神困境

《第七天》是余华推出的一部新作,他强调:“假如要说一部最能代表我全部风格的小说,只能是这一部。”《第七天》保持着余华一贯的叙事风格,又有其独特之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冷漠叙述中的温情流露,二是时空架构下的寓言式书写。

一、冷漠叙述中的温情流露

《第七天》在故事层面的叙述值得关注。杨飞与李青的爱情故事,杨飞与养父的亲情故事等,诸多事件置于七天的维度之中。这些故事外部文本的互文与故事内部蕴含的鲜明对比造成叙述上的张力,具体体现在两种爱情和两种亲情上。

余华分别讲述了杨李、鼠妹和伍超的爱情故事。李青美丽动人,选择了从未主动搭讪的杨飞,杨飞胆小本分却与万人迷李青结为夫妻。李青的野心最终战胜小家庭的温情,现实婚姻崩塌。分别时,李青说:“我仍然爱你。”杨飞说:“我永远爱你。”杨飞与李青在身份上不具有对等性。他们作为有知识有理智的爱人,感情观实质是混乱的。相比之下,鼠妹与伍超的爱情“草根”了很多。他们充满吵闹,直至伍超欺骗鼠妹鼠妹赌气而死。至此,余华并没有将四个人感情的收束,反而“死”作为零界,开启鬼魂世界的书写。杨飞与李青的相遇:“ 一个陌生女人的声音在呼唤我的名字:‘杨飞――’呼唤仿佛飞越很远的路途……被拉长,然后像叹息一样掉落……”作者以一个声音开场,又给这个声音一个辽远的场景预设,呼唤声“被拉长”,然后“一截一截”飞越而来。这些动作都指向声音的发出者李青。结局:“她说:‘我要走了……’”鬼魂世界里,杨李重蹈现实的覆辙,依然是“相遇――离去”的模式,而鼠妹和伍超爱情的发展:鼠妹一直牵挂伍超而后到的伍超先是遗憾后在“死无葬身之地”释然。同样是分别的结局,杨李的分别凄凉没有人情味,而鼠妹伍超虽然擦肩而过,但伍超一直扮演“追寻者”的角色,追寻爱情(鼠妹)走向鬼魂世界(死),继而进入“死无葬身之地”。综观两条爱情轨迹,表面上毫无关联,实际上杨飞作为两个事件的共同参与者,把这两条线打上了节点,两个事件的关联性即可瞥见。杨李代表的理智之爱最终导向陌路,而鼠妹伍超代表的非理智之爱最终达成圆满。掺杂金钱、权力等因素的“理智”之爱不纯粹,理智臣服于现实,相爱之人分道扬镳。相反,不理智的鼠妹式爱情反而因物质变得更加坚固,单纯的“为爱而爱情”得到圆满。余华对两种爱情的书写隐含着他对现代情感的忧虑,现代人于喧嚣之中,能够坚守的东西越来越少,人们在追求另一些满足虚荣时丢弃了原本的质朴自然。再来看两种亲情。杨飞离开生母“家”时的情景:“她听后一愣……她没有劝说我改变主意……’‘这些日子委屈你了。’我没有说话。”而“我”回到养父身边时:“‘爸爸。’他走去的身体突然僵住了……他惊讶地看着我,又惊讶地看看我手里拖着的行李箱……他提起我的行李箱走下台阶,我伸手想把行李箱抢回来,被他的左手有力地挡了回去……”离开生母家时“一愣”,“询问”,最后以“委屈你了”作为既遗憾惋惜又迫于实际挽留不下的复杂心情的收束。这样的对话情景是冷淡的。而回到养父身边,养父与“我”的互动充满爱意,一系列的动作细节生动地把父亲看到我时的不解、激动表现出来。成年的“我”在杨金彪看来还是孩子。

《第七天》里,叙事层面上无论是写爱情还是亲情,余华以一种反常规的思维建构。理性的爱情难以圆满,非理性的爱情走向永恒;仅具有收养关系的父子之爱超越生死,而具有血缘的亲属除了淡漠与尴尬实质无爱可言。表面上,余华的叙述语调客观冷淡,实质上叙事之下反常规的思维和情感作为厚重的基底扎稳文本的叙述,同时隐藏在文本内部的温情微妙地渗入文本,整个文本在叙述上是庞杂的,但它在文本外部的淡定与内部潜藏着的情感架构形成互文而使叙事倾于完整,同时充满想象性的艺术张力。

二、时空框架下的寓言式书写

余华把大量社会事件置于“七天”之中,搭建起封闭完整的叙事框架。小说开篇:“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七天”的时间系统是一次完整的生死循环。第一天杨飞进入时间预设当中,第七天杨飞再次走到“死无葬身之地”文本戛然而止。奇怪的是,直至第七日,余华并没有交代线索人物杨飞的归宿。第七天结束即故事时间的结束,故事中的人物理应回归封闭的系统之中,但作者的叙述意犹未尽,随着叙述时间的停止留出后续,文本中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产生不一致。“在叙事时间框架中的故事时间不但被压缩或膨胀,还被任意改变方向。”余华“操纵”着小说时间,刻意拉伸叙事时间,将固定的故事时间压制在长远的叙事时间内,造成时间范围的延宕,对读者来说,扩大了对文本的想象,增添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情感。

小说描绘了两个空间,一是存在中的现实世界,二是虚拟的鬼魂世界。文本开篇抛出两种情景,将杨飞穿梭生死的状态推出。殡仪馆作为连接现实和鬼魂世界的中介,不可避免地包含世俗的因素,直到杨飞偶遇鼠妹,他们走到原野的尽头,看见一个新的世界“死无葬身之地”。从第一到第七天,杨飞游荡的轨迹:小范围的现实世界――殡仪馆――初期的鬼魂世界――“死无葬身之地”。从这个轨迹来看,感情上它有一个“幸福度”上升的趋势,空间上从小部分社会事件发生的场景到空间范围局限的殡仪馆,到“肉体鬼魂”混杂的鬼魂世界,最后到“死无葬身之地”,呈现出阔大的趋势,读者的视野随之打开。当然,杨飞反复穿梭于不同空间使得空间内部产生互动,表现在文本中即现实和虚幻界线模糊。“我的作品都是源出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地控制,我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8]现实投影于鬼魂世界,死者的灵魂游走在虚拟的世界里却不断被生前的记忆缠绕,而死者在虚拟世界中的再次生存具有了异于现实世界中的洞见,他们的见地折射出现实的荒诞。鬼魂世界是作家虚构的“乌托邦”,作家试图用虚构的“乌托邦”显示现实的荒诞。“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荒诞的叙述背后是真实的纸上再现。”[9]余华把杨飞的行踪作为一条明线,将现实和虚拟紧紧缠绕,杨飞不时地穿梭于两个世界,最后杨飞到达“死无葬身之地”达到文本高潮,具有寓言性质的“死无葬身之地”将荒诞表现到极致。空间场景的变换实现了由实到虚的演进,具有象征性的描绘将写作推向高潮。阅读效果上现实与幻想界限模糊,现实事件既是实有又成为小说虚构的情节,同时虚构也成为现实的一种存在镜像,在此现实与小说的虚拟合二为一相互拆解完成小说时空的全新建构。

余华《第七天》的时空安排巧妙。“七天”封闭的时间系统中囊括大量的社会事件,从现实到虚幻又描绘了变换着的场景。余华把时间作为纵向展开文本的标尺,把空间作为横向延伸的平面,将文本中大量的故事平铺互文,于此,整齐的时空坐标与复杂的互文故事交相错杂,织成一张既整合又错落的叙事网。丰富复杂的新闻故事充实全面系统的时空架构,简单整齐的时空框架反过来支撑饱满繁杂的文本,运用特别的方式关照现实,达成了作家所说的“既近又远”的写作。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第七天》建构时与空的叙事框架,而后将大量的社会事件填充进入。他并没有像批判者所说只是简单将新闻串烧。无论是具有互文关系的诸多故事,还是形式上时与空的架构,其中都隐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及前卫的叙事理念。余华在《第七天》的写作上保持一贯的风格,即极力地隐退自己,试图让小说中的人物走自己的路,达到“零度”。于是整个文本的叙事语调变得客观冷漠,看不出作家的影子,造成一种的错觉,但细读文本,在余华冷漠的叙述语调下,掩藏着一种“活着”的温情。余华“刻意”追求的“零度”并没有真正达成,他一味地使用冷漠的叙事语调、节制语言没有掩盖了蕴于底层的温情,而此时的作家本身也没有真正地“隐退”,他在无形中已经介入到叙述中参与了人物的情感互动。作家极力地压制情感,极力地分散注意,对于社会现象并没有作出评判和回应,而是以一种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态度完成叙述。正是这种局外人的眼光体现出对个体存在无助和矛盾的悲悯,表达了作者的怀疑和忧虑。余华是矛盾的。“现在的我似乎比任何时候都要明白自己为何写作,我的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他关注现实,以作家的方式言说真实,但他似乎并没有采用激进的方式来对现实作出回应,他“是由于无力持久地承受紧张而采取的犬儒姿态,还是由于洞察了内心的柔弱而突然发现了宇宙的无限和艺术的深邃”,他的态度是暧昧的也是复杂的。

参考文献:

[1]梁宁、余华.余华《第七天》用荒诞的笔触颠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J].大河报.2013,7.

[2][3][4][5][6]余华.第七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24,51,72,73,2.

[7]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148.

[8]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4.

[9]周明全.以荒诞击穿荒诞――评余华新作《第七天》[J].当代作家评论:2013,6.

[10]洪治纲.余华研究资料[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63.

第3篇:真空爱情故事范文

一、《如果・爱》的叙事策略

电影的叙述策略影响着影片与观

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叙事策略的运用决定着观众对影片信息的理解方式。叙事就是通过虚构作品的时间与空间的安排对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序列地进行记叙。导演在叙述策略上独具匠心,采用了时空交错式结构,即通过打破了现实的自然顺序,将不同的时空场面,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的逻辑交叉衔接组合,以此组织情节,推动剧情的发展。影片在过去时空、舞台时空、现实时空三个时空来回变换,这是导演对电影叙事时空概念的准确理解和运用。而叙事结构也一反传统的线性结构,采用了戏中戏的套层结构,丰富了影片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一)叙事主体

日奈特把叙事角度(视点)分为三种:一是全知叙事,二是限制叙事,三是纯客观叙事。影片采用的是全知叙事和限制叙事相结合,影片首先采用的是限制叙事,即叙述者与人物知道的同样多。托多罗夫称为“叙述者=人物”,日奈特称之为“外部调焦”。限制叙事在叙事中的叙事主体一般采用第一或第三人称,如“我”、“他”等。《如果・爱》采用的是复合叙事主体叙事,首先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叙事,影片的开场是池珍熙扮演的作家这个叙事者乘坐公交去电影摄影基地,他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说:“在我这储存了很多人的人生片段,他们有时候不小心把他们删掉了,等他们需要的时候我再把片段送给他们,而这次我要送还的片段就是这里。”随后走进了摄影基地,影片以这种方式开始了影片故事的叙述,他走进摄影基地后身份变成了一名歌舞剧演员,接着唱:“拍,过去从前,拍,爱恨交缠,拍,重重恩怨,悲欢离合戏一场……什么爱情故事可以填饱肚子,谁会给这个故事明显位置,如果爱情故事总是来之不易……现在有多远,回忆有多近……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这段演唱是导演的一个独具匠心的安排,表面上看是剧中张学友扮演的导演聂文所拍摄的歌舞剧的一部分,其实这段歌舞表演也是对影片内容的预述,预示了这部电影是一个爱情故事,也可以看成是叙述者来“归还”的别人的人生片段是关于他们的爱情故事。之后,叙述者在后面还和剧中的人物合唱,但是他是以叙述者的身份唱的,如他和金城武一起唱的《美丽故事》,他唱:“他曾经有一个爱情故事,少年时情浓时,说来也甜蜜……”他的演唱是叙述剧中角色的故事,也是叙述影片的故事。而金城武唱的是“我曾经有一个爱情故事,少年时情浓时,说来也甜蜜……”从演唱中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不同就可以判别池珍熙叙述人的身份,但是整部电影总的来说是全知叙事,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既知道人物外部动作,又知道人物内心活动,托罗夫称为“叙事者>人物”,日奈特称之为“零度调焦”。这里有隐蔽的叙述者,即导演。影片的开始是把镜头对准了叙事人,接着镜头转到导演聂文所导的戏,再到金城武扮演的男明星林东见坐着车来开记者会,最后把镜头转到周迅扮演的当红女明星孙纳,导演用四个片段对叙事人和三个主要剧中人的身份和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分别介绍给了观众,然后开始了故事的讲述。影片中导演知道三个角色的行动和内心感觉,是无所不知的全知叙事。

(二)叙事时间

时间是影片叙事的一个复杂且重要的概念,克里斯蒂安・麦茨认为,叙事是“一个完成的话语,来自于将一个时间性的事件段落非现实化。”[1]他还认为叙事至少符合五个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叙事是一个双重的时间段落,任何叙事都应调动起两个时间,一方面是被讲述事件的事件性,另一方面是属于叙述行为本身的时间性。”[2]影片《如果爱》中导演通过对时间的畸变处理,把过去的时间和现在的时间相互交叉来叙述故事,从“闪回”故事的背景可以推出是九十年代的北京,齐秦的《外面的世界》的流行也是那个年代,十年之后的男女主人公重遇就是2005年左右,和电影真实拍摄的时间是一致的。影片就是在十年前和十年后这两个时间段中相互交叉依次讲述故事的发生和发展,而时间“闪回”的运用机会贯穿整部影片,从记者招待会开始就不断地以“闪回”的回忆方式把十年前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插入每一个环节,“闪回”不断插入到现实的情节中,也插入到舞台剧的表演中。让过去发生的故事情节和现在的故事情节同步向观众叙述,而不是一般常见的先用“回溯”的方法交代完过去发生的事情,然后再把时间带回现在,最后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情节的发展,由此可知,导演对叙述时间概念理解相当到位,运用的手法也很大胆。

・中国电影评论黄艳香:电影《如果・爱》的叙事研究 (三)叙事空间

在电影叙事中,空间也是一个重要概念,电影空间包括故事空间、叙事空间。故事空间是指电影中故事展开、人物活动的物理空间。“叙事空间就是指由电影制作者创造或选定的、经过处理的、用以承载所要叙述的故事或事件的活动场所或存在空间,它以活动影像和声音的直观形象再现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 [3]影片中导演运用蒙太奇的手段创作了独特的银幕空间,比如开记者会的现场,镜头插入“闪回”男女主角的过去,而在歌舞剧表演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插入“闪回”的镜头,在现实的情节发展中也以追溯的方式表现过去的故事,三个时空相互交错来推进故事情节。里面的现实空间主要有:十年前的北京三里屯,影视基地,戏中的舞台,拍摄后休息的宾馆等地点。此外,空间对比手法的运用形成了独特的银幕文化空间,男女主人公十年前在北京居住的破烂的屋子和现在带有游泳池的豪华宾馆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他们的地位都今非昔比,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不变的是林见东对孙纳的感情,文化空间的形成有助于塑造男主人公忠诚、专一的形象。

(四)叙事结构

影片的主要结构是戏中戏的结构,里面的演员和角色是同一个人,具有双重身份。影片与戏中的情节大体一致,他们在情节和意义上相互补充、相互影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在对比中彰显了意义。“这种关系在结构上一般都会出现‘情节借用’的特征,借此达到交代前史,补充情节等目的,形成虚实相间的写法,从而避免了倒叙手法带来的喋喋不休。”[4]影片讲的是男明星林见东拍片重遇了他十年前的恋人女明星孙纳,并在新片中搭档扮演情侣,故事讲述了她和旧情人、林见东和新情人导演聂文的三角爱恨纠葛,而他们在戏中的故事情节讲述的也是一段三角关系的恋爱。其中的戏中的故事情节和现实他们的关系惊人的相似。戏里的故事情节和戏外的情节相互纠缠,如林东见在戏中趁机向孙纳表白:“老孙,你能教我怎么才能像你这么快乐吗”外,还有聂文发现他们在影院里相拥电影《如果・爱》剧照后,临时修改剧本打了剧中人小雨一巴掌,其实打的是现实生活中孙纳对自己的背叛,因为他不想自己恨孙纳,打了一巴掌两个人就扯平了。舞台剧中他们的演唱对白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他们想对对方说的话,借歌传意。舞台剧一开始张扬唱到“明明是你的声音却看到你的背影,陌生的眼神……你是谁,你是谁,忘了爱过我。”其实这段歌词既是剧中的台词,也是十年后重遇旧日恋人的林见东的心声。而小雨的“你是谁,你是谁,为什么这样看着我”在戏里的陌生,和现实中她对林东见的假装陌生的心理是一样的。她想忘记过去,忘记她曾经背叛过的旧情人。戏中的情节和现实的情节是一致的。戏中的故事其实就是他们现实中的故事,戏中的张扬和小雨是旧日恋人,林东见和孙纳也是昔日恋人,戏中的马戏班班主对小雨的感情也和现实中聂文对孙纳的感情一样,他们戏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都会对现实产生影响,以致最后旧情复燃,戏中的情节推动了现实故事的发展,都是旧日恋人重新相遇后发生的故事。

二、《如果・爱》叙事手段

电影是视听的艺术,声音和影像是叙事的手段,而该部电影的最大特色是导演对音乐的运用,把音乐的叙事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该影片是歌舞片,歌舞表演在影片中占据很大的比例,演唱的音乐,配乐等手法在叙事上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有时候演唱者直接扮演叙述者的角色对故事进行叙述。

(一)音乐

音乐在影片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载歌载舞的方式叙述故事,叙述了戏中的故事,也是叙述了影片的故事。如开场的池珍熙演唱的《人生蒙太奇》中的歌词唱到“时间已经到了,场景已经搭了,摄影棚也亮了,大门打开了……”接着是男女主角在剧中唱的《忘了我是谁》,周迅唱的《外面》,金城武唱的《假如》,金城武和池珍熙唱的《美丽的故事》,周迅和金城武唱的《十字街头》,还有张学友唱的《如果爱》、《你是爱我的》、《男人本该妒忌》、张学友和池珍熙唱的《命运曲》等原创音乐,这些音乐光看歌名就知道歌曲的内容是根据故事情节创作的,起到了辅助叙事的作用。当张学友扮演的导演聂文发现由他一手捧红的女朋友和拍他戏的男演员以前是恋人关系而且现在还纠缠不清后,他心理很矛盾,于是唱“我不说话/冷眼看着/你却当作我无知无觉/若不是我/哪会有你/他又算什么东西……”电影里的音乐不仅烘托情绪,渲染气氛,表达了人物的内心思想,还起到了叙事的作用,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如齐秦的《外面的世界》在影片中被反复使用,把观众的思绪带回了导演所要讲述的男女主角十年前的故事,歌曲第一次出现是孙纳在林见东家借宿时唱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其实这首歌也是唱出了孙纳的心声,因为她是从小地方来到城市闯荡的,这首歌最能表达她想要到外面闯荡,出人头地的心情,这首歌的歌词还被改编用来直接诉说女主人公当时的想法,如“为了活过来,我一定要闯出去…… ”此外在倒叙她和林见东的十年前的故事时配乐基本都是这首歌,这首歌承载着他们的回忆,温馨而快乐,渲染了他们恋爱的气氛,这首歌也暗示了当时的时代。可以说这首歌也是电影的主题音乐,歌词中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我拥有你,你拥有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这首歌的内容就像是男女主人公以前的故事的叙述,十年以前,林见东和孙纳是恋人关系,而孙纳为了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去到外面的世界,她背叛了她的恋人,因为她喜欢外面精彩的世界,而恋人不能给她想要的生活,所以她离开了他。 影片大部分是歌舞剧的形式展现剧情,因此原创音乐还有对白的功能,演唱的内容构成叙事的一部分,如林东见演唱的“你是谁,你是谁,是否爱过我? ”而孙纳唱的“你是谁?你是谁?为什么这样看着我?”歌中的内容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对白,这种以唱代说的方法丰富了影片的视听效果,具有独特的风格。

(二)音效

除了电影音乐之外,音效是电影的另一种声音。音效是由声音所制造的效果,是为了渲染气氛,感染情绪,辅助叙事。影片中当金城武带着感伤和绝望在宾馆里的游泳池里追忆他和孙纳的过去时用的就是男人的低吟浅唱来当作音效,男声哀怨凄凉,抒发了男主人公当时的忧愁的情绪,凸显了他对旧情人的背叛耿耿于怀,但对她又念念不忘的矛盾哀怨的心理,渲染了影片的悲情气氛。

(三)对白

对白是电影中主角的对话,具有表达思想、相互交流的作用。对话的内容具有动作性,是叙事内容的一部分。电影里的对白具有简洁、目的性强的特点。

剧中男女主角在晚宴后乘同一辆车回家,这是他们分手十年后的首次单独相处的机会,在车上,林东见还是想挽回十年前的爱情,主动和孙纳说话。

林见东:“那时候的你真可爱。”

孙纳:“我们没见过、没见过,做男人爽快一点。”

林见东:“那十年前我见过的难道是鬼?”

孙纳:“是鬼,你以前见过的从来没存在过。”

林见东:“是鬼是人,你知道她令我最害怕的是什么?就是她根本没爱过我,那我不就傻了十年?”

孙纳:“停车。”(下车走入雨中).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两个人十年前是恋人关系,他们话里有话,对话充满了对抗性。林见东直到现在还对孙纳旧情难忘,只有孙纳仍像十年前一样冷酷,这段话让观众知道林见东还爱着孙纳,但是孙纳貌似铁石心肠,这就引起了观众的兴趣,想知道他们最后是否能重归于好。

第二个片段是孙纳在新闻会的休息室了接受作家的采访。

孙纳: “过去唯一的用处就是想让我不再回到过去,明白吗。”

作家:“但是没有回忆录,万一有一天你真的什么都忘了,不会太可惜吗?”

孙纳:“不记得更好。”

作家:“那么那爱情呢?”

孙纳:“爱情…没有过。”

作家想采访女明星孙纳,想询问有关她的过去,想给她出本自传,但是孙纳并不领情,因为她不想回忆过去,过去的回忆对她来说是痛苦的,她甚至想忘记,所以从她冷漠无情的话当中就可以知道她以前过得并不好,甚至不想去提起,当作家问她爱情时,她果断地说没有,但是她和林见东有过一段美好的感情,现在却说没有,说明她现在还是不愿提起那段感情。这样就给剧情制造了一个悬念,让观众想要知道曾经有过美好感情的两个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才变成今天的结局。

结语

电影《如果・爱》里面的人物的职业都跟艺术有关,如导演,男女明星,明星经纪人等,空间是酒吧、摄影基地、舞台等,而里面的人物载歌载舞,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性气息,增加了电影的文化内涵。导演的戏中戏的叙事结构的艺术形式突破了传统的结构,使人耳目一新,提升了电影的艺术价值。陈可辛导演有扎实的电影理论基础,他学以致用,不断地突破自我,不仅尝试拍不同类型的电影,还在表现手法上不断地求新求变。导演对音乐在电影里的运用情有独钟,每一处配乐都可以看出他的良苦用心。

参考文献:

[1][2]安德烈・戈德罗,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刘云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2,17-23.

第4篇:真空爱情故事范文

影片的叙事结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风格基础,也是构成一部影片的重要因素,叙事结构的巧妙运用,能够为故事的表达增光添彩,也不乏一些影片因为其独特的叙事结构而使平凡的故事成为经典。本文单就国内经典的两篇戏中戏套层叙事结构的影片为例,阐述套层叙事结构在电影中的巧妙运用。

论述:

1992年关锦鹏的电影《阮玲玉》和2005年上映的陈可辛的《如果爱》,远隔了13年的跨度,却遥遥呼应。两部电影都采用了戏中戏的套层叙事结构,男女主人公时而在戏中,时而在戏外,这种时空的错乱感都恰如其分的展现了男女演员间感情的困惑,同时不停的出戏入戏,形成了一种间离效果,使观众在这种间隔间游离和思考,这也成为这两部影片在叙事上的最大亮点,同样以这种方式而著名的影片还有《法国中尉的女人》,同样以戏里戏外的交错方式,向我们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纠结的内心。一个好的剧作不仅仅在于讲怎样的故事,也在于向大家讲故事的方式。而这两部电影的讲述形式,就是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以及平行叙事模式的一个典型之作。

一、 人物身份设置为套层叙事结构的发生提供合理性

不论是电影《如果爱》,或是之后出现的《阮玲玉》,不难发现两者的共同之处都在于男女主角的职业定位都和演员有关,因为演员的身份设定,为故事的发生,以及套层叙事结构所表达的效果提供了合理的发生依据,也营造出一种戏梦人生的错觉。电影《如果爱》中,华丽的舞台场景,现实情景和故事情景的相辅相成,老孙不断的强迫自己忘记过去和她主演的小雨失去记忆,小雨与班主和张杨的故事,其实是老孙现实故事的一种真实扮演。同样在电影阮玲玉中,也是通过其演员的身份,讲述了她作为一名真实的演员对于演员阮玲玉的理解和共鸣,更巧的是,在拍摄《阮玲玉》的时候,现实生活张曼玉遇到同样的困境,长叹“人言可畏”,又何尝不是她在时隔那个年代之后这么久发出的感叹。

二、 套层叙事结结构在电影中的实现

电影《如果爱》和《阮玲玉》,都通过套层的叙事结构讲述了两则故事,不论是美轮美奂爱情故事,还是对于人生的追溯,都以其奇妙的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戏中戏的模式,使故事的讲述变得更加精彩。

2.1 “戏中戏”叙事情节的相互呼应。

套层叙事结构“戏中戏”的风格将片场三人的纠葛以及片中主人公的纠葛连接起来,歌舞片注重意向的展示,而现实的故事则是以写实为主,不论是写实还是写意,歌舞片的部分发展却在一定形式上推动了写实故事的发展。影片的开始没有告诉观众三个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但是通过男女主角的简单的对话,之前的故事便不言而喻。他们有过故事,并且不欢而散。影片开头的神秘叙述者的歌也开启了影片和追回记忆的起点,“拍,过去从前,拍,爱恨交缠,拍,重重恩怨,”以及“他曾经有一个爱情故事,少年时情浓时,说来也甜蜜……”开场的歌曲将我们拉入寻找回忆的起点,歌舞剧中小雨和张扬、马戏班班主之间的故事一如孙纳和林见东、聂文之间的感情故事,孙纳为了成名选着忘记过去,也撇清了和林见东很久之间在北京的美妙单纯的爱情,那时的老孙天真直爽。而林见东的回归,完成了他对于老孙离开的“报复”也是对于十年前感情的告别。聂文的软弱和逃避,从别人之口讲诉的那个永远也会被他记错地点的故事,难道不是他深爱孙纳的证据?老孙选择忘记过去,如同忘记记忆被马戏班班主收留的小雨。“你是谁?你是谁?为什么那样看着我?”他这样唱着吐露她疑惑的歌,看着前来找她的张扬,而张扬炽烈的眼神反复哼唱着“你是谁?你是谁?忘了爱过我……”这又何尝不是林见东想要说给孙纳的话。扮演马戏班班主的聂文,在修改剧本之后,打了小雨一个巴掌,这个巴掌也是对于孙纳现实背叛的惩罚,他们之间的角色和歌舞剧中的角色那么的相似,但是又那么的不同,歌舞剧中的张扬要带着小雨私奔,而马戏班的班主也为了小雨而死掉,剧里的他们是对于感情的勇敢追逐者。但是写实中的他们却都是爱情的怯懦者,这也是结局两个男人都选择离开的原因。

2.2通过套层的叙事结构映射现实生活

如果《如果爱》是一场美轮美奂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纠人心,那《阮玲玉》就是一场借古讽今的惊世一笔。它通过当下拍摄者的讨论片段加入,使这部讲诉过去的电影开始讲诉现在。与《如果爱》不同简单的“戏中戏”不同,《阮玲玉》更多了几层时空的套用,简单来说就是一部“跨越时空,跨越空间”限制的电影。影片一共有四层:其一是现实生活中,拍摄时的讨论,其二是张曼玉扮演阮玲玉,其三是电影中的阮玲玉,而其四便是其特殊的一点,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张曼玉,这一层时空是隐性的,但是却至关重要,这一点的重要性就要从张曼玉本身讲起。在拍摄《阮玲玉》之前,张曼玉也饱受媒体报道给予的压力,亦如当年的阮玲玉,在外界舆论的压迫下,作为思想前卫也刚刚觉醒,想要追求自由而又受到封建思想禁锢的女性,阮玲玉一直在挣扎和斗争,在拍摄时也因为入戏太深,在“我要活”的呐喊声中失声痛哭,也在结局最终过不了自己心里的坎,挨个和每个人道别之后,长叹人言何畏而去。影片不仅仅展现那个时代、那些八卦舆论对于阮玲玉的压迫,也通过张曼玉的演绎,使这份压抑和迫害延续到了今天,使我们深深的感受到,昨天的现实是今天的历史,而今天的现实又在延续着以往的故事。也正是这种叙事结构的运用,才使这部电影,具有了更深厚的意义。

三、 套层叙事结构的限制

“戏中戏”的套层结构虽然给人带来这么多的惊艳之处,但是因为叙事模式的固定,人物设置单一,也对影片构成了一定的限制,比如主角设定一定是演员,这也对场景发生的故事有了模式化的固定,这些都成为一种限制。

第5篇:真空爱情故事范文

那些被埋葬在荒原上的岁月,孤独而又深刻。有许多话我们选择不说,有时候沉默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尽管,沉默不是永远的黄金,但是我依然选择了沉默。我们不愿意回首往事,因为往事太多,而我们回忆是有容量的。我们不愿意斤斤计较于过去,因为过去有很多的遗憾留在心底。那些干枯的落叶,记住你我的笑脸,岁月轻轻的飞过梦一般的原野,我们用笑声祭奠着童年。

那些飞奔在小河之中的光阴,自由而又奔放。这里总是那么的和谐与快乐,连流水的旋律也是那么让人开心。没有故事的故事,没有幸福的幸福,我们徜徉在小河旁,看那花儿自由开放,草儿快乐成长。结了冰的小河,依然在阳光照耀下发着白色的光芒,岁月无痕,我们用记忆留下了童年的足迹。光阴流过的地方,我们沐浴在幸福的阳光里无限的遐想。

那些被收藏在小路上的歌声,清纯而又美妙。我们不会忘记那条弯弯的小路,那里不仅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也留下了我们成长的记忆。这就是属于我们的历史,无需见证,小路上的足迹已经向我们诉说了这一切。童年的故事里总是萦绕着歌声,洋溢着幸福。

那些被掩藏在内心中的故事,短小而又精悍。这里也有故事,只是不需要我们用心编造,自然即可天成。在这里,有些东西不说他也是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我们自己,而幸福也是这个故事永恒的主题。

那些被铭记在田野上的欢乐,酣畅而又完美。真的想深情地亲吻一下这片土地,我们曾在这里无拘无束奔跑,在这里放声歌唱,在这里寻觅爱的种子。许多年后,也许我们还会回到这里,继续寻找我们的愿望,因为我们的根在这片田野上。

那些流淌在胸膛之中的记忆,甜美而又完整。让我们久久无法忘记的就是那些记忆,也许正是这些记忆唤起了我们内心掩藏的那些情感。那些泛黄了的照片,也许只能记下瞬间的美好,而我们却将整个故事留在了心中。这个世界会改变,但是珍藏在我们心中的那份情意不会改变。

那些飘荡在星空之下的谷香,醇美而又甘甜。挥舞的镰刀下,快乐被割成一块一块,搁放在那宽阔的麦场上,任我们细细的把玩。谷香飘过的时候,幸福弥漫其间;汗水流过的地方,幸福洋溢其间。

那些弥漫在星斗之间的幸福,幽美而又宁静。我们迷恋家乡的星空,它干净的是那么的一尘不染,美丽的是那么的蔚蓝璀璨。星空映衬下的大地,显得异常的辽阔宽广。天涯共此时,在同一片星空下,哪怕我们相隔千里,我们都可看着星星诉说你我衷肠。也许那只是一个符号,没有任何感情的符号,但是对于每一个游子来说,那就是他们永远的牵挂和永恒的守望。

那些流浪在乡村的爱情故事,纯洁而又美好。乡村里孕育的爱情,沉默也充满了深情,你不说我也明白的的心心相印,相濡以沫的一世情缘,患难方见真情一生坚守,平淡却长久。我们羡慕这样的一世真情,让我们隐隐约约看到了爱情的真谛。只为了那些年月的守候,让他们蓦然相知,幸福默默地流过我们的心田,不留一丝的痕迹。其实,我们很难用世俗的语言去描述乡村的爱情,那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几十年如一日的相知相伴,他们用沉默就已经向我们准确了传达了:他们爱得真诚,他们爱得深沉,他们爱得义无反顾,他们爱的不折不扣。有时候像梦一般的轻盈,有时候又像花一般的美丽。那一种恬淡,无需太多语言,却幸福美满。

在那个万物复苏、鲜花烂漫、草长莺飞的春天里;在万物繁盛,郁郁葱葱、烈日炎炎的夏日里;在万物萧条、硕果累累、天高气爽的秋天里;在冰封千里、万里飘雪、天寒地冻的冬天里。我们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飞这一年的梦想,撒下这一季的欢乐,甩下这一年的汗水,丰收这一年的喜悦,收藏着一年的幸福。走过四季的昏昏晨晨,我们幸运的遇上了快乐的年头,记忆里的故事总是那么的甜美。在孤芳自赏的春天里,我却恋上了丰绕厚实的秋天;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里,我却喜欢上了白雪纷飞的冬天。生活是那么的简单,我们是那么的天真,快乐的潇潇洒洒,欢笑的舒舒服服。那些年头,我们没有摸爬滚打的艰辛,我们只有意味深长的幸福。四季的歌谣,让我们真真切切的记住这一段时光,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和谐。泪水流过快乐的心田,顿时化作了幸福,激荡在我们的胸间。

我们热爱生活,我们很辛苦,但我们却从来也不说辛苦;我们几乎可以忍受所有的苦难,我们也可以承受所有的痛苦。三杯两盏淡酒,就可以让我忘记所有的伤心痛苦;两杯三盏粗茶,就可以让我品尝出所有的苦辣酸甜。我们从来也不会奢望明天能有多好,但我们却从来也没有绝望过,因为当我们不再想象明天会有多么美好的时候,我们也就不会再想象明天会有多么的狼狈。日出而作,我们挥汗如雨;日落而息,我们鼾声如雷。我们周而复始的重复着同一个话题,我们没有成就神话,但我们造就了生活。我们不再渴望幸福,因为幸福就荡漾在我们的心间。

告别那些远去的岁月,我们感慨万千;离别那些青涩的年代,我们思绪千万。我们无法阻止光阴的脚步,褪去儿时的稚嫩,烙上成熟的印记,记住成长的点滴,心中又是温暖明媚的春天。成长只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却将毕生的情感倾注期间,所以我们的成长之路才有了太多的烦恼与苦闷。经历了繁华落寞,走过了风雨春秋,度过了风花雪月,我们走得并不远,只是走得有些心酸,有些茫然,有些失落,有些孤单。如果我们依旧坦然,未来仍是一片蓝天。

在这暮色苍茫中,我又一次背起行囊;在这行色匆忙中,我又一次远离家乡;在这黄沙漫漫中,我又一次泪眼迷茫;在这夜色朦胧中,我又一次负笈他乡;告别大山,我只身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在城市的霓虹灯下,我又一次想起大山的伟岸身影、小河欢乐的歌声;在这茫茫人海中,我又一次想起妈妈唠叨的温馨、爸爸沉默的贴心。

第6篇:真空爱情故事范文

1.引导学生了解爱情的真正内涵。

2.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理解“爱情是什么”,了解爱情需要具备的主要元素。

3.指导学生正确面对早恋问题,懂得在合适的时间产生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教学对象】

初三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

制作PPT、心型卡片等,编排故事情境剧。

【教W过程】

一、借助歌曲,认识爱情

(播放歌曲《答案》,提醒学生要一边听一边认真看看歌词。

有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爱情/它是否是一种味道/还是引力/从我初恋那天起/先是甜蜜/然后紧接就会有风雨/

爱就像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无处躲避/总是让人始料不及/人就像重感冒/打着喷嚏/发烧要休息/冷热交替/欢喜犹豫/乐此不疲/叫人头晕的问题

什么叫爱情/它是那么的真实/又很可疑/研究过许多誓言/海枯石烂/发觉越想要解释越乱/所以说/永远多长/永远短暂/永远很遗憾/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体验)

师:我发现很多同学在轻声跟着唱,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听出这首歌寻找的是哪个问题的答案呢?

生:什么是爱情。

师:歌曲里面描述的爱情是什么样子呢?

(老师随机邀请几位举手的同学回答。学生们回答,歌曲里面描述了初恋的甜蜜;爱情有时候真实,有时候虚幻;爱情有磨合期;爱情需要时间的沉淀;爱情先是甜蜜,然后有风雨。)

师:同学们知道吗?这首歌的名字叫《答案》,那这首歌的内容是不是对爱情有了一个最圆满的解释呢?有了上面的这些描述,是不是就会有真正的爱情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为爱情解码。请同学们把自己对爱情的理解用关键词或简短的话语表达出来,写在卡片左侧。哪位同学来给我们分享一下对爱情的理解?

生:爱情是甜蜜的、相互保护的、相互包容的、互尊互爱的。

师:我想问一下,你如何理解甜蜜?

生:就是两个人在一起就会感到很幸福。

师:这是她对爱情的理解。哪位同学再说说,你对爱情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觉得爱情是甜蜜、浪漫、虚幻的。

师:请这个同学说一下,你所指的虚幻是什么?是不是像歌曲中唱的时而真实,时而可疑呢?

生:爱情就像是一块纯黑的巧克力,有的时候很甜,但是有时候也有些苦涩。虽然说很苦涩,但是很多人喜欢吃它。

师:刚才有很多同学谈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那么是不是有了这些理解我们就会有圆满的爱情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读一个绘本故事。

二、通过故事,认识爱情

(打开PPT,老师讲解绘本故事《两只蛋的爱情》片段一,老师边展示边讲述:

有两只蛋,他们相爱了。一只蛋问:我们算早恋吗?另一只蛋笑着回答:应该算是。他们无话不谈,一个想当天鹅,一个想当老鹰。他们一起沐浴阳光,幸福洋溢在彼此的脸上;他们一同躲避风雨,呵护着对方不要着凉;他们一同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甚至想好了安家的地方。他们坚信,彼此会永远相爱。)

师:故事到此告一段落,请同学们思考:在这段故事中,你读到的爱是什么?请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写在卡片右侧,并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小组意见。)

师:哪个小组说说交流结果?

生:我们认为爱是保护、梦想、承诺,还有责任。

师:你说到责任这个词,那在爱情中如何做一个有责任的人呢?我举个例子,请你帮我分析一下。有两个同学,他们觉得彼此相爱了,女生对男生说:“我今天受气了,某某某说我了,你得替我出气。”你觉得男生要不要替女生出气?

生:要理性地处理。

师:怎样做才是理性?

生:克制情绪,心平气和地交流。

师:很好,爱一个人是要帮助他成长,而不是让他犯错误。

生:爱情是温暖,同舟共济,同甘共苦。

师:同甘共苦,你怎么样理解“苦”?我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请你帮我分析一下:有一个同学生病住院了,于是就对她的“爱人”同学说,我现在住院了,觉得特别孤单,需要你来陪。那么你觉得她的“爱人”同学应该怎么做?

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一些陪伴。

师:我听到一个词――时间允许,为什么要时间允许呢?

生:爱情不能耽误两个人的前途。

师:这个同学认为爱情不能影响个人的前途,说得很好。哪个小组还愿意敞开心扉说一说?

生:我们认为爱情需要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走向未来。

师:哦!爱情还要有坚定的信念,那是不是有了坚定的信念,爱情就能持久呢?我们继续来看故事。

(教师出示PPT,讲解绘本故事《两只蛋的爱情》片段二,请两位学生根据绘本图片进行对话表演。

三个月后,他们破壳而出。一个是鳄鱼,一个是小鸟,但他们依然爱着对方。

可是,慢慢地,他们的生活出现了一些分歧:

鳄鱼:“咱们今天晚上吃什么?”

小鸟:“一只很肥美的虫子,你尝尝……”

鳄鱼:“唉!留着你自己吃吧!我们还是一起游泳吧!”

小鸟:“算了,你自己玩吧!”

他们越来越玩不到一起,也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了……

鳄鱼:“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吗?”

小鸟:“似乎是的。”

鳄鱼:“那么,祝你晴空万里!”

小鸟:“那么,祝你乘风破浪!

就这样,他去了他的未来,她去了她的未来。)

师:看到故事的结局,对于什么是爱情,你又有什么发现,请写在卡片右侧。

生:爱情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

师:什么基础?

生:有物质基础,也有精神基础。

师:你觉得什么是精神基础?什么是物质基础?

生:精神基础是相同的爱好,物质基础是有一定的经济条件。

师:当他们是两个蛋蛋的时候相处得很好,为什么后来就门不当户不对了呢?

生:出壳之后,他们发现他们并不是一个物种,爱好性格等也不相同。

师:当这些变化了,曾经的海誓山盟还能天长地久吗?

生:不能。

师:当他们注定要分手了,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生:成全和祝福。

师:对!不合适的时候要放手。失恋不失衡,失恋不失德,失恋不失志。通过读故事,我们对爱情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大家看看左边与右边的卡片,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发现,与左边相比,右边的词汇更具体,更理性。

师:很好,这是你自己的理解,每个人对爱情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而有专家是这样来解读爱情的:爱情是指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倾心爱慕,并且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稳定、专一的感情。看了专家的定义,你又想在卡片上加上哪些词语?

生:我想加上平淡、为别人着想、共同的人生理想、互相倾慕等。

三、呈现情境,辨析爱情

(老师先让学生们阅读一个小故事。

阿文和小米是同班同学,阿文帅气又阳光,小米活泼又漂亮。阿文每每听到小米开朗的笑声就忍不住多看她几眼。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阿文向小米写了一封信,表达了爱意。小米想了很久,终于答应了他。接下来的日子,小米过得异常甜蜜。早晨,阿文会给她买好早点;天冷了,他又会提醒她多穿衣服;下雨了,他会给她备好雨伞;放学后,阿文早早推了自行车送她回家……慢慢的,小米发现她的思绪经常在阿文身上游动。)

师:请大家想一想,这是不是真正的爱情?

(小组讨论)

生:小米不想伤了阿文的心,所以才答应他,后来的那些甜蜜肯定也持久不了。

师:这让我想起一句诗人说的话:其实我不是爱上你,而是爱上恋爱的感觉,只不过那时候,你正好从我身边经过。

生:他们没有共同的人生理想,也没有物质基础。他们之间的感情虽然是纯真的,但是并不稳定。为什么不稳定呢?因为他们还小,没有负起责任的能力。不具备基本的条件和能力,所以不是爱情。

生:阿文觉得小米活泼又漂亮才爱上她,而小米对阿文是一种依恋。

生:对于阿文来说有一点爱情,对于小米来说没有爱情。

师:那“一点爱情”是什么?

生:是对小米的喜欢。

师:喜欢是爱情吗?其实喜欢只是爱情的一部分。真正的爱情除了喜欢,最后会变成亲情,成为一种更长远的感情。刚才,我们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发现你们对爱情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如果爱情两个字摆在你面前,你想对它说什么?下面请同学们以“爱情,我想对你说”为开头,送给自己一段话。

生:别那么美好,别那么强烈,更别那么早来到我身边。

生:你让我开心,让我苦恼,让我伤心。你是我人生中的一条鲜花,也许只是一瞬,也许是一生。

……

师:这是同学们送给自己的话,在这里老师也想送给大家一句话:爱情不是刹那的心动,它需要时间的沉淀和长久的担当。上面故事里两只蛋的“爱情”为什么会失败呢?感情破裂不一定非有什么理由,可能只是因为――岁月在变迁,彼此在成长。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典型的叙事型主题班会课。现结合本节课的设计,我对自己长期以来坚持实践的叙事型主题班会做一个反思。

1.讲故事永远比讲道理更能打动人

早恋是初中教育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那些过于直白的说服性教育往往会让班会课处于干涩无味的尴尬境地。本节课,我借用《两只蛋的爱情》这个绘本故事,激发出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课堂变得生机勃勃、意盎然,从而让原本干瘪的品德教育变得温润、细腻、生动活泼。这就体现了叙事班会与常规班会的不同之处:常规班会往往以讲道理为主,把空洞乏味的人生道理强硬灌输给受教育者;叙事型班会则是通过鲜活生动的故事把人生哲理、生活道德传递给学生,通过故事的浸润实现“大教无痕”的境界。

2.故事是班会的根基而不是点缀

很多人在设计班会课时也会用到故事,比如在班会课开始前利用一个故事导入,在课堂中间利用一个故事来增加情趣,在班会课结束时利用一个故事来点睛提升等。这种把故事作为课堂设计调味品的班会课不是叙事型班会。以本节课为例,《两只蛋的爱情》是课堂设计的主素材、主背景、主基调,自始至终主导班会课实施的全过程,甚至整节课的结束语也是借用了故事的结束语。

3.故事的呈现方式应该丰富多彩

从文本上看,叙事就是讲故事,但这里的“讲”并不局限于讲述,更不是单纯的口头讲述。确切地说,叙事就是采用合适的方式来呈现故事。故事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形式,除了直接使用文字或语言讲述以外,还可以运用情景剧表演、微电影、绘本、话剧、戏曲等形式。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使用何种手段,都应以帮助学生内化故事为主要目标,而非单纯追求形式的新颖或独特。从本节课来看,故事的讲述既有教师的演示讲述,也有师生配合下的对话讲述。

回看整个教学过程,也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课堂中的故事呈现方式还可以更加丰富多彩,讲述故事的语言还可以更声情并茂等。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改进,在叙事型主题班会的研究中进一步提升。

【王维审,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体局教研室,教研员】

第7篇:真空爱情故事范文

这真的是一部美得不行的电影。糅和了上世纪70年代的历史浪潮和1997年香港回归等历史背景,丰富了电影的血肉,让观者在感叹这段纯美的爱情故事的同时总觉得还多了那么一点东西。是的,这部看似只是简简单单的手法,用唯美巧妙的分镜头切换,精彩聪明的叙事方式,深思熟虑点到为止般的思想渗入,完美地构建了这么一个让人回味无穷感叹万分的爱情故事。扎着两股辫子清纯的舒淇实在是美得动人心魄。黎明站在一片灯火阑珊的玻璃城之上,拥着舒淇。舒淇飞扬的发丝飘散在夜空中,那似要随风而逝的身影,回味万干妖媚百态的脸庞把这个故事诠释得淋漓尽致。

就一部简简单单的纯爱电影而言,张婉婷已经赢了。她选择了还未转型的舒淇来扮演心目中那个清纯的大学生。她在1998年说的那句话成了现在媒体公认的对舒淇的评价:“虽然她演过很多那类的片子,但我觉得她的眼睛很纯净,可塑性很强,可以妖艳可以性感也可以清纯。她是能展现不同面貌的很难得的演员,她本人的个性也是蛮纯净的。她选择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吴彦祖――“我觉得他适合我的爱情故事,只是这样而已。”

在这座小小的玻璃之城中发生了一个小小的爱情故事。电影开头便是这个爱情故事的终结――舒淇和黎明在英国相逢,驱车去大本钟看新年倒计时,然后发生车祸,在1997年的第一天死去。黎明的儿子和舒淇的女儿成为了追忆这个故事的线索人物,也续写了另一段故事。其实是同一个故事。同时我们也可以看成年轻的孩子们的爱情和老的爱情构建了同一个故事。

老的爱情经历了上个世纪70年代的浪潮,新的爱情迎接了1997香港回归盛世。不断地有形形的爱情故事在这座美丽的玻璃城中轮番上演。有的是黎明和舒淇20年漫长纯美的爱情,有的是孩子们一见钟情式的都市爱情。导演似乎是想要两种爱情进行对比,又或许只是想让孩子们的相爱为这段无疾而终的爱情增添一些浪漫。

这并不是一部晦涩难懂的电影,它也没必要蕴含什么深厚的思想境界。它只需承载一个爱情故事便可。可这就是张婉婷能打动我的原因。她能让你对于一段很老旧的浪漫爱情回味一生。看了很多人的影评,很多人写的同人小说。看着每个人手中捧着的属于自己的精致的玻璃小城,我会愈发疑惑与澄明。

我总觉得精心安排的车祸带着些讽刺的意味,也许是爬行在这片玻璃城中不适合他们。黎明在舒淇的生日并没有如约和舒淇一起在空中飞行。脑海中总是回放着一红一蓝两架飞机在高楼大厦之间穿过一块块玻璃小房,自在穿梭的场景,真的是很浪漫。

评点

第8篇:真空爱情故事范文

周柯佳

《智慧背囊》挖掘的是小故事中的大道理,呈现的是小细节中的大智慧。

《智慧背囊》盛满的是一个个内容十分丰富的小故事,让人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和道理。每则孝故事都蕴含不同的道理,每个小细节都展现不同的智慧。就好似各式各样、营养丰富的自助餐,可以各取所需,在品味中收获人生的智慧。

《智慧背囊》是夜晚的天空,书中的小故事就是耀眼的明星,点缀着天空;是翠绿的草丛,书中的小故事就是艳丽的花儿,装饰着草丛。

每个小故事后面都有透彻的点悟---“轻轻告诉你",用和善、诚恳的语调,告诉我文中蕴含的美丽的智慧、动人的情感以及生命的跳动。如春雨滋润万物,不知不觉中,真、善、美可能已经抚摸过你的内心。

《智慧背囊》蕴含一株株小草的顽强,蜗牛的坚持……

我走近了《智慧背囊》,他让我感受到了尊严的高贵,感受到了宽容的博大,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她让我体会到了小草的执着,感受小鱼的呼吸,知道人生的坎坷与美好。

第9篇:真空爱情故事范文

一、剧情的完整性和悬念的 曲折性

《西游・降魔篇》虽打着《大话西游》前传的幌子,但从故事情节上看,该片绝非其续集或者翻拍,也没有打算把整本《西游记》小说的内容都讲完,而是截取了其中的部分片段与章节,进行重新改编与创作,不仅保留了原著的主要精髓,还在细节上进行改良与创新,为观众展开了一次充满冒险精神的西游奇幻之旅。或惊悚恐怖,或情意绵绵,时而波谲云诡,时而妙趣横生,一改以往叙事上的弱项,星爷在故事情节的结构,在悬念的营造等诸多方面让人耳目一新。

在这部影片中,星爷平生第一次老老实实地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故事,具有独立和完整的剧情。总体上看,《西游・降魔篇》情节比较简单,按照网友们的归纳,主要就是五个段落:第一段:降鱼精仿大白鲨玄奘踏跷板;第二段:战猪精黑店狂想舒淇耍飞环;第三段:黑森林异域风情港产大道具;第四段:五指山乃盘丝洞黄渤踩全场;第五段:猴出洞龙珠二世对决贝吉塔。颇具传统意义上的章回体小说风范。

具体分析,该片较星爷之前的《大话西游》等喜剧作品而言,实在是太有逻辑了:一个本事不大却颇有大爱善心的降魔人,希望能拯救众生,他先后收服河妖、猪妖、猴妖,化尽其怨念后随其西行。其中,诸妖之妖性各有宿怨,河妖当年为人时救了小孩,却被村民误会杀死;猪妖虽然善良但天生丑陋,为娇妻和奸夫所害;猴妖本事很大,却被武力镇压。妖之怨气均来源于人间,而为害人间,最后寻求解脱人间之方式。全文从开场的流沙河中玄奘降沙僧到高老庄中舒淇大战猪刚鬣,再到结尾处的舒淇月光下独舞和三藏落发渡悟空,情节环环相扣,首尾相互映照,时间、空间清晰明了,完全背离“无厘头”四六不靠的传统,在故事情节上看不到以往常见的“拼贴与结构”。因此,我们不得不说,星爷这回在西游中融入了现实的成分,讲了一个很好很通顺很靠谱的故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星爷的故事远非平铺直叙,在悬念的营造上,该片也有诸多神来之笔。譬如,孙悟空出场后的情节就颇有味道:他刚开始想骗玄奘把他放出去,频频向唐僧献殷勤,忽悠一串接着一串,说什么已经悔过自新、熟读经文,让观众摸不着头脑,好奇这个孙悟空到底是什么样、要干什么,会变成怎样,到最后孙悟空被放出后,又变成真的畜生,让观众不知道其暴虐的极限,前后情节极端反差极具戏剧性。因此,《西游・降魔篇》在叙事上的优点凸现:该片的情节是一点点透露给你的;或者说,星爷已经知道怎么讲一个故事。

二、人物性格的鲜明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西游・降魔篇》启用了庞大的明星阵容,基本为当红一线的生旦净末丑:舒淇、文章、黄渤……这些明星在保证影片演出质量的同时,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西游人物一反定型的人物惯性,将假恶丑与真善美通过佛教的因缘串联起来,体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并通过3D塑形技术,使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具有一定的当代性,发挥影片的现实讽喻功能。

首先,影片对定型的西游人物形象按照生活逻辑进行还原,这种还原对传统的观众而言,无疑既是一种意料之外,又是一种情境之中的重构。早先的西游题材影视中,兽型的神仙妖怪造型基本定型,带着拟人化的喜感,要么憨态可掬,要么张牙舞爪,无论大人和小孩均不感到可怕,但和生活逻辑却严重不符。《西游・降魔篇》运用生活逻辑鲜明地告诉我们:注意,妖魔是可怖的、嗜血的!在“魔就是魔”的逻辑下,于是乎,孙悟空被还原成毛脸雷公嘴的斗鬼,稍有机会就要与天与佛为敌;猪八戒(猪刚鬣)被还原成奸诈且蛮力无敌的不吃人不舒服……在魔的还原过程中,3D技术发挥重要塑形作用,所有兽妖都用CG制作,向西方写实的怪兽片靠拢:鱼怪长着影片《第七矿区》变异的水虎鱼的触角,猪妖就是韩国影片《食人猪》里从獠牙到鬃毛都逼真复现的大野猪,孙悟空长着一张《人猿星球》版的人形丑陋猴脸。总之,星爷用自己直面人生的勇气,用心地将一个原始、野性、血腥、做作、甚至丑陋的世界展现给我们,文学之“真”与社会现实之“真”纠缠在了一起,英雄人物鲜明的本真个性与分裂的人格糅合在一起。

其中,影片的角色还原或者刻意丑化,在某种程度上采取的策略无疑为欲扬先抑。悟空的又矮又狰狞,八戒龌龊的猪头形象,沙僧让人无法直视的鱼妖……与此对照的是,悟空的猴妖在佛祖浩渺的巨掌压过来时身形的渺小,悟净的鱼妖一出水面时类似小女孩的懵懂,悟能的猪妖摇着扇子时富家公子的风流倜傥……本该泾渭分明的真善美与假丑恶此时纠缠在一起,让人一时善恶难分,正如猪妖的逻辑所示:人有能力的时候可以烤猪,猪有能力的时候也可以烤人。所有的是非标尺,无非也就是个角度问题。影片中,不只是妖怪丑近乎恐怖,人类角色脸上也总是脏兮兮……星爷用自己的人生智慧告诉我们,人魔的距离其实就在一念之间。因此,星爷通过种种“缘起”,告诉我们,他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其实是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被欺骗的、被侮辱的正在经受苦难考验的有着种种“心魔”的、需要信仰救赎的现代人。

影片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悟空形象的重构。在央视版影视剧《西游记》中,字典里从没有过“低头”二字的悟空,从五指山出来后猫咪般温顺地追随唐僧左右,充满奴性。封建余毒在这类影视剧中延续:统治者(皇帝)是永远不会错、不能去挑战的最高权威,盖世英雄往往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是以,悟空也只反“天主”不反“人主”。《西游・降魔篇》中的悟空,无论多少挫折,总是站在宇宙中心天真残暴的标杆,他曾经只信仰自己,然而,玄奘的佛性让他的人性闪耀出光芒。他不再是那些向弱小妖魔逞能却向权威低头的工具,而成了内心不断挣扎的有血有肉的汉子。新的悟空形象,不是对比自己更强大力量的屈服的形象,更不是所谓的天真与良善形象,而是对自己的内心、对正义永恒信念坚守的形象,这才是真正的“西游”取经的“原形”。

三、主题上的多义性与多项二元对立

在结构主义理论中,二元对立论是解释人类思想、文化与语言的一种相当有力的工具。相反,后结构主义者认为二元对立并不是人类思想最基本的组织,在一对二元对立的理论被视为自我矛盾,而其价值相应下降的时候,理论便会自动解体。一直被誉为“后现代主义大师”的星爷,在本片的主题中有意无意的进行多项二元对立思考,如暴力/和平、文明/野蛮、记忆/遗忘等,在多项二元对立中,完成了主题上的多义性,带给观众深刻的思考。下面试以两组二元对立论之:

(一)极 “恶”与极“善”

善恶本为一体,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但在星爷的眼中,却如此地不兼容,就像星爷与自身极端地对抗一样:既是不甘被驯、狡诈残暴的孙悟空;又是水下残暴无比、水上无辜至极的妖鱼;还是貌似潘安、杀人如麻的猪刚鬣。但与此同时,他又是无畏的玄奘,智慧的师父,甚至还是无助的婴儿。在极“恶”与极“善”的二元对立中,星爷采取了以下策略:用“极恶”对“良善”极尽嘲讽,并用集体的恶湮没个体的善,用个体的善来扬弃集体的恶,从而在善恶的对立中得出结论:肆放“恶”便是“为善”,而表现这种极端的“恶”更是一种“扬善”。因此,星爷在影片中将“极恶”的尺度无限放大。影片开头,可爱的小女孩被水妖所掳,观众无一不希望能 “口下留情”,然而星爷却不解风情、彻底地摧毁了所有人对“恶”的善意想象,连其母亲一并“吞噬了事”。更让观众惊愕是,他让孙悟空三下五除二将驱魔人斩草除根,并狠毒地把与其有一段交流的段小姐炸成灰烬,“一根毛也不留”。而影片开头,在道士伪善地蛊惑下,群体激昂,痛扁唐僧的画面则极好地诠释了的暴民政治的内涵。

(二)多情与绝情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