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河洛文化论文范文

河洛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河洛文化论文

第1篇:河洛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河洛文化;洛阳学;河洛学;包容文化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12-0126-07

1989年9月,在洛阳召开的河洛文化研讨会,标志着河洛文化区域研究的开端,自此已走过了将近30年的历程。河洛文化的研究形式,也实现了由个人的自发性研究,向集体的国家重大社科基金研究的转变;实现了由地方学术团队组织,向国家学术团体以及全国政协组织研讨的转变;实现了由主要在洛阳举办学术活动,向省内其他地方、南方诸省甚至台湾举办学术活动的转变。河洛文化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自2009年以来我们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推进河洛文化研究的深化与提升问题。提出和开展“洛阳学”研究应该是其中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河洛文化研究的回顾:从初创到辉煌

1.1989―1992年:河洛文化研究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1989年9月、1990年10月、1991年9月先后召开了由洛阳市历史学会、洛阳市海外联谊会主办的三届“河洛文化学术研讨会”。其中,第三次会议以专题研讨即夏商文明为主,所出版的《夏商文明研究》论文集,与前两次会议出版《河洛文化论丛》第1、2辑在内容与形式上存在明显区别,与河洛文化研究似乎也存在一定距离。但1991年8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为五周年“队庆”举办“河洛文明学术研讨会”,会后出版了《河洛文明论文集》,这次会议应该是名副其实的第三届河洛文化研讨活动。

我们从这三次研讨活动,可以看出几个特点:一是虽然大部分与会人员都是洛阳学者或河南学者,但也邀请了一些国内知名专家出席会议。如出席第一届河洛文化学术研究会的专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芝荃、杜金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李先登,等等;出席河洛文明学术研讨会的专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宇信、杨升南、卢兆荫、宋镇豪,中国科学院的黄盛璋,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李先登,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雷从云,等等。参加这些研讨活动的还有郑州、开封等地文博系统、社会科学院和相关高校的专家和来自美国、日本、英国、泰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学者。这反映了河洛文化的研讨一开始就具有高端性和国际性。二是研讨的内容均涉及洛阳历史考古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河洛文化相关问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开创性成果。如韩忠厚的《试论河洛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陈昌远的《先秦河洛历史地理与河洛文化历史地位考察》,李先登的《河洛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窦志力的《河洛文化浅说》和《河洛文化的内涵与特性述论》,任华光的《根在河洛》,杨彩霞的《“河洛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初探》,王新年的《河洛文化的地域和特点》,窦志力、刘佐泉的《客家“根在河洛”考》,黄明兰的《谈河洛文明》,蔡运章的《河洛学导论》,等等。

2.1993―2003年:河洛文化研究开拓阶段

第一,河洛文化的研讨活动走出洛阳。值得关注的是于1993年10月在巩义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巩义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以“洛I与河图洛书”为主题的“炎黄文化与河洛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规模大、规格高、成果丰硕。河南、北京、河北、江西、安徽、江苏、湖北、山东、湖南、山西、辽宁和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日本等国的代表共174人到会,收到论文105篇。其中,涉及河洛文化的文章有戴逸的《关于河洛文化的几个问题》,程有为的《河洛文化略论》,李昌韬的《河洛文化的形成及发展》,许韶立、王庆生的《论地理环境与河洛文明》,张天周的《客家根在河洛论》,徐晓望的《论河洛文化的南传与闽文化的崛起》,等等。这些都反映了河洛文化研究已经在洛阳以外得到重视。另一次研讨活动是2002年10月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河南大学、河南博物院、河南省台湾同胞联谊会在郑州主办的“河洛文化与台湾”研讨会。这次会议共有60余位代表参加,所收论文更侧重于两岸在姓氏、民俗、移民、语言等方面的关系,不少台湾代表就是从这次活动开始与河南建立了持久的联系。①此外,2002年8月,河南省组织的“中原文化台湾行”活动,在台北举办了“河洛文化研讨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王永宽研究员专门作了题为《中原姓氏寻根概述》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议。到巩义、郑州甚至到台湾举行研讨会,是河洛文化影响力扩大的具体表现。

第二,河洛文化专门研究机构的设置。1992年6月,由省社科院与巩义市联合组建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洛文化研究所”(1992年至1998年),是目前所知的国内第一家河洛文化的专门研究机构,该所立足于对洛I与河洛文化的研究,不但承办了“炎黄文化与河洛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而且出版了《洛I与河图洛书》一书。洛阳工学院(今河南科技大学)河洛文化研究所、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分别于1995年、2002年相继成立,实现了高校河洛文化专门研究机构的新突破,至今这两个机构还在发挥着重要的学术作用。此前,1995年6月,国内知名学者倡导成立“中国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和1995年9月洛阳市委统战部隶属的“洛阳河洛文化研究院”,都反映了社会各界对建立河洛文化专门研究机构的热情。②

第三,河洛文化研究成果的出版。除了前述若干本论文集外,一是在《文史知识》1994年第3期推出了“河洛文化专号”,张世军、张岱年、张书田、刘家和、韩国磐、朱绍侯等专家和领导的文章,被《人民日报》(海外版)转载后,引起了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关注。二是洛阳和郑州学者出版了一批专著。如史善刚主编的《河洛文化论纲》,2003年出版的12本“河洛文化系列丛书”;周文顺、徐宁生主编的《河洛文化》,郑淑真、萧何、刘广才主编的《根在河洛》,张华、萧河、刘广才编著的《台湾河洛郎》,等等。据我们对2004年之前的河洛文化论文的粗略疏理,这一阶段在河洛空间概念、时间概念和定义以及河洛文化性质和地位的讨论方面,均已取得了较多的代表性成果。③

3.2004―2009年:河洛文化研究繁荣阶段

第一,河洛文化研究由区域上升到国家层面。2003年10月,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在郑州召开。2004年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罗豪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副主席陈义初等到郑州、开封、洛阳进行调研。6月,河洛文化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在郑州正式成立并开启了工作机制。9月,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成立“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11月正式举行了“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2006年2月,在罗豪才、张克辉、张思卿、陈奎元等全国政协领导的倡导下,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正式在北京挂牌成立,标志着河洛文化研究由地方主导而上升为国家主导。

第二,河洛文化研讨活动在河南四处开花。2004年11月,在郑州举办“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代表150余人到会,收到论文93篇,会前将论文正式结集为《根在河洛――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4月,在洛阳召开“第五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400余人参会,收到论文240多篇,会前出版《河洛文化与汉民族散论》。2007年10月,在安阳举行“第六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260余人参会,收到论文133篇,会前出版《河洛文化与殷商文明》。2008年9月,在巩义召开“第七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300余人参会,收到论文153篇,会前出版《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2009年10月,在平顶山举行“第八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500余人参会,收到论文180余篇,会前出版《河洛文化与姓氏文化》。此外,2008年11月,“中原文化宝岛行”活动期间,在苗栗举办了“2008年海峡两岸河洛文化论坛”。时任河南省政协主席的王全书作了《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文化》的主旨演讲。2009年7月,在台湾举办了河洛文化与台湾姓氏座谈会,时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的邓永俭作了《河洛文化与台湾姓氏》的演讲。2009年12月,时任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的徐光春在中国文化大学作了《河洛文化与台湾》的专题演讲。这一阶段的研讨活动规模大、主题明确、规格高,使海内外参会嘉宾对河南有了更深的了解,提高了河南在海内外的文化影响力。

第三,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带动河洛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2004年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河洛文化研究――河洛文化起源传承与影响”获准立项,截至200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河图洛书探秘》(王永宽)、《河洛文化概论》(程有为)、《河洛文明探源》(李绍连)、《图说河洛文化》(杨海中)、《中原移民简史》(任崇岳)、《固始与闽台》(李乔、许竞成)等专著,以及前述8本论文集。2006年9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研究”获得立项,2009年与2010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河洛文化与中国易学》(史善刚等)、《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安国楼等)、《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杨海中等)、《河洛文化与宗教》(温玉成等)、《河洛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薛瑞泽等)、《河洛思想文化研究》(董延寿等)共6部专著,共计230余万字。与此同时,薛瑞泽与许智银的《河洛文化研究》、徐金星与吴少珉主编的《河洛文化通论》等两部专著以及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的《河洛文化论丛》第三辑、张素环与刘道文主编的《河洛文化研究》、徐金星主编的《河洛学与民族圣地研究》等3部文集也陆续出版。此外,《光明日报》还刊发了李学勤、刘庆柱、许顺湛、李民、王子今、程有为、王永宽、高秀昌、谢重光、汤一介、杨海中、朱绍侯等专家的12篇文章,以及以杨海中执笔的《河洛文化:连结海峡两岸的纽带》的长篇文章。这对河洛文化的宣传都起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4.2010―2015年:河洛文化研究扩展阶段

第一,河洛文化研讨活动走向东南地区。2010年9月,第九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在广东广州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代表300余人到会,会议收到论文126篇,会前结集出版了《河洛文化与岭南文化》。2011年4月,在台北举办了第十届河洛文化学术研讨会,400余人参会,收到论文128篇,会前出版《河洛文化与台湾文化》。2012年10月,第十一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在江西赣州举行,150人参会,收到论文102篇,会前出版《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2014年6月,在福建厦门举办了第十二届河洛文化研讨会,200余人参会,收到论文110篇,会前出版《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2015年10月,在台湾新北举办了第十三届河洛文化学术研讨会,150余人参会,收到论文70余篇,会前出版《河洛文化与台湾》。河洛文化的研讨活动,走向广东、江西和福建,尤其是两度入台,极大地提升了河洛文化的影响力,也使河洛文化研究更接地气,更加促进了河南与东南地区的文化互动。

第二,河洛文化的国家课题成果丰硕。河洛文化的研究仍得到全国社科规划办的大力支持,2009年4月,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重大委托项目“河洛文化与闽台关系研究”获得立项,已出版《河洛文化与客家优良传统》《河洛文化与赣鄱文化》《台湾知府陈星聚评传》《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综论》《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述论》等专著。2012年3月,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重大委托项目“河洛文化与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及创新”获得立项。此外,洛阳学者推出《河洛文化论衡》的专著,反映了洛阳学界对河洛文化研究的最新观点。

二、河洛文化研究的反思:成绩不小,问题不少

1.研究者对河洛文化研究的反思

河洛文化进入繁荣阶段后,参与者和研究成果数量虽然较前一阶段明显增多,但也出现了人员参差不齐和研究成果低水平重复等现象。对此,韩石萍在研究河洛文化若干问题时,将“河洛文化研究应注意的问题”作为专门的部分,她认为这些问题包括:“第一,研究方向不明确。对河洛文化中的某些问题反复研究,资料反复使用,抄录现象比较严重,叙述多、创新少。第二,研究不够全面、均衡,过于偏重某一方面。对考古文物方面研究较多,而理论性、综合性研究缺乏探讨。”④同时,她也强调河洛文化应选择一些重点研究课题,以提高河洛文化的研究水平。石玉梅也谈到河洛文化研究的不足,不仅是“对本地域特色的研究不足”而且是“对河洛文化渐进式辐射的研究不足”。⑤这些不足有的直到现在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薛瑞泽、许智银在探寻河洛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时认为,研究队伍几乎谈不上整齐划一,研究选题无目的,不能有的放矢,研究队伍不稳定,研究很难全方位展开,这些显然制约了研究的深入。⑥李晓燕在谈到河洛文化研究的瓶颈时,也谈到“如何整合河洛文化研究的力量,如何使河洛文化研究既深入又普及等等”⑦。这些都是河洛文化研究整体上遇到的困惑。

从研究的“旁观者”来看待河洛文化研究问题似乎更能“入木三分”。李振宏在谈到河洛文化研究时认为,虽然“在国内诸多地域文化研究的比较中,河洛文化研究算是一个亮点”,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浮华而不繁荣、热门而不深入”,最关键是“主流学界的参与不够,学理性方面的探究不够”。因此,“抛弃急功近利式的浮躁,吸引学者的加入,推进学术性的探讨,是今后河洛文化研究深入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⑧

河洛文化研究有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的通病,这种研究与特定学科研究有一定的距离。由于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不尽相同,学术的规范度明显受到了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的深入。所以稳定研究队伍,自始至终都是河洛文化研究的关键。

2.组织者对河洛文化研究的反思

河洛文化研究的组织者是河南省政协与全国政协的领导。在第三阶段开始前的准备时期,应该说在郑汴洛召开专家座谈会,比较多地听取了专家对河洛文化研究的意见与建议,而且还到湖北、湖南、安徽等地进行调研,学习借鉴其他地方在区域文化研究方面的经验。

自2006年开始,河洛文化研讨要注意的问题都引起了研究会领导的关注。如2007年,郭东坡会长在安阳会上提出“河洛文化研究要突出重点”“要加强河洛文化与相关地域文化的比较研究”。2008年,陈义初常务副会长在巩义会上提出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其中有一个就是“发掘与扬弃的关系”,这就说明河洛文化有优秀的和糟粕的东西,需要“批判糟粕”。王全书主席也提出“要多做深度研究”。2009年,陈云林会长在平顶山会上,在对河洛文化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时也提出“研究要不断深入”“队伍要积极整合”。尤其是在2012年,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的换届会上,邓永俭常务副会长的工作报告中提出:“在整合研究力量方面,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在合作研究方面,需要进一步协调关系,争取有新的突破;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比较研究方面还需要进行有益的探索;两岸合作与海外交流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等。”⑨因此,河洛文化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研究会领导的持续关注,有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解决。如河南与东南地区研究力量的整合、研究课题的协同攻关等。这些在其他地域文化研究中似乎不好解决的问题,在河洛文化研究方面协调处理得相对比较好。

3.深化河洛文化研究的路径探索

2014年12月,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等单位,在郑州联合举办“河洛文化研究高层论坛(2014)”,这次论坛的主题就是“河洛文化的回顾、反思与前瞻”。这次会议汇聚省内长期参与和关注河洛文化研究的专业研究工作者以及来自北京的知名专家和领导。徐光春顾问提到了对河洛文化基本问题的关注,即要研究河洛文化的“源”“脉”“形”“核”“位”“力”。这对于深入开展河洛文化研究无疑具有启迪意义。⑩

学界对于河洛文化研究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尤其是河洛文化,既是地域文化又不等同于一般的地域文化,给予了充分的认知。刘庆柱认为“河洛文化是古代中国国家‘政治文化’的历史载体”“是古代中国国家‘政治文化’的软件――思想文化、人文文化物化载体之源”“开启了多民族国家的新时代”。B11因此,河洛文化支撑“国家统一”的政治使命是不言而喻的。宋豫秦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对历史时期河洛文化的特质进行研究,认为这一地区的地形、气候、景观、资源等自然生态系统,经济、区位、文化、政治等社会生态系统,组合而成“复合生态系统比较优势”B12,从而成为古代中国的核心。这实际上是从一定的学术高度回答了河洛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似性,这也正是河洛文化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关键所在。

河洛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简单归纳为“学”与“用”的问题:一是关于河洛文化基本问题的认识。涉及河洛文化的地域范围、基本概念、特点内涵等,这些问题从河洛文化研究开始便已提出,在持续的研究中不断有人涉及。“对河洛文化自身内涵、特点、形态、传播与辐射等,从人类学、文化学、传播学等角度切入进行全面深入的学理探讨,用科学的方法,通过与不同地域乃至异国文化的对比,梳理其内容、概括其个性,是非常必要的。”B13实际上,“河洛文化研究需要向学术性回归,需要展现地域文化魅力。将河洛文化置于学理性的视野下进行考察,摒弃一般性的泛泛而论,在研究深度上下功夫,揭示河洛文化的丰富内涵”B14。因此,学术回归,并在基本问题上形成共识极为重要。二是要加强对洛阳的研究。河洛文化的核心是洛阳,不研究洛阳,犹如花朵的心是空的,没有核。洛阳长期作为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洛阳的问题搞清了,河洛文化的核心问题就搞清了。尽管“河洛文化等同于洛阳文化,认为河洛文化是洛阳的地域文化”B15是有失偏颇的,但是研究河洛文化“要特别重视洛阳”B16,要“紧紧抓住洛阳这个河洛文化的核心,深化研究,扩大影响”B17,旗帜鲜明地叫响洛阳学,应该是河洛文化研究下一步要关注的事情。三是河洛文化研究的成果要普及和利用,要形成产业。河洛文化研究成果涉及惠民问题,涉及让更多的人接受问题。能否形成“河洛文化产业带”B18,能否形成“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B19,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河洛文化研究的提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洛阳学势在必行

1.回归洛阳是河洛文化研究提升的标志

第十四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在洛阳举行,标志着河洛文化研究在繁荣扩展之后,回归到河洛文化的源头地。从1989年由洛阳学术单位开启河洛文化研究的大幕,至今已有近30年时间。河洛文化研讨在这期间尽管大举扩展,在域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河洛文化研究要重视洛阳,洛阳历史文化研究是河洛文化研究的关键,已成为学界的共识。

深化河洛文化研究就应将河洛文化上升到河洛学这个层面,这种观点尤其在洛阳学界较为盛行。“河洛文化研究之所以能够成为独立学科,即河洛学,也取决于它有与其他学科区别的典型特征。”B20实际上学科之间有差异,才会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也是因为差异而有不同的命名。“河洛学就是以洛阳古代历史文化,现代城市发展和未来发展战略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B21这种学科所强调的“综合性”实际上与地域文化的古今延伸并不矛盾。无论是河洛文化还是河洛学,没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河洛文化研究的侧重点虽然在历史文化,但也应包括河洛地区的当代文化和文化资源的利用。

学界在讨论河洛学的时候,对于河洛学所表述的内容,实际上还是有差别的。蔡运章认为“‘河洛’既是古代河洛地区的称谓,也是历史上洛阳的别称。河洛学就是以洛阳历史文化、现代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战略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B22徐金星则从三个层面解构河洛学。他认为:“河洛学是研究河洛文化及其价值与意义的综合性学科。”“河洛学是研究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探索其理念、价值与精神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河洛学是以研究洛阳历史文化为基础,以建筑有古都风象的现代洛阳为目的,为洛阳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前瞻性规划的综合性学科。”B23虽然不少人关注到河洛学的中心问题在于研究洛阳,但程有为对河洛学则有着不同的理解。他认为,与“中原学”“河南学”相比较,“河南地域文化学的名称,‘河洛学’是最佳的选择”。B24程先生不但将河洛学界定为“河南地域文化”,而且时间上以古为主,地域上以河南为主。

在讨论河洛学时,大家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就是河洛学要高于河洛文化,或者说河洛文化研究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可以提升为河洛学了。实际上,从国内区域文化研究的历程看,文化与学科在有的地方是并行不悖的。北京学的提出,并不是研究北京文化积累的结果,而更多偏重于北京综合发展的需要。长安学则几乎是陕西历史文化的代名词,而长安学的提出,似乎并不全是长安文化研究积累提升的结果。

河洛文化的概念,经过二三十年反复研究与宣传,已经得到海峡两岸以及关联地区、关联族群的认同,这种认同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具有宽泛性,而这种宽泛性,一方面包括河洛地区较之洛阳更为宽泛,从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看,更具有代表意义;另一方面河洛文化的扩展,所涉及的客家族群与闽南族群,某种意义上讲,河洛文化正是中原与东南地区相关族群联系的纽带,文化的纽带意义更加顺理成章,学科的称谓则过于严肃,而这种概念的讨论或将会持续较长时间,而无法达成共识。因此,就目前而言,我们还应该坚定不移地推动河洛文化研究的深入,推动更多相关联的族群去认同河洛文化,河洛文化的重点还是历史辉煌的发掘以及当代应用价值探寻。

河洛学其实还是一个历史概念,“河洛之学”“河洛学”与前述学者所讨论的河洛学有着显著差异。因为历史上的河洛学,就是河图洛书之学。河图洛书的说法由来已久,但为北宋易理大师陈抟所倡导,“自陈抟之后,河图洛书作为河洛之学,成为象数易学的重要内容”B25。河图的历史十分悠久,其与八卦、周易有着内在的联系,成为历代儒道关注的对象,宋代的河图洛书研究成绩最大,对数字(九、十)、形状(方、圆)有着不同的解读,因此宋代的河洛学成了一门学问,并与自然科学产生了广泛的联系。B26实际上,在倡导河洛学的学者中,最早也将河洛学界定为河图洛书之学。“河洛学亦名图书学,是中国古代经学界研究河图洛书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产生于战国,兴盛于汉魏,衰落于西晋、南北朝、隋、唐,复兴于宋,千百年来,支脉繁衍,延绵不绝,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B27既然河洛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专门学科,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有连续千年的研究成果,在古今学界有明确的认知,一旦我们将已经形成共识的华夏核心文化的河洛文化界定为河洛学,在学界引起混乱与争议是显而易见的。

2.河洛文化研究提升的标志是洛阳学

河洛文化研究,在最初以洛阳为核心是正确的。这是因为河洛文化的关键是洛阳的历史文化,只有对洛阳的历史进行系统的研究,才能阐释清楚河洛文化的内涵,因此将古今洛阳研究提升到洛阳学的高度,将洛阳学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已属迫在眉睫。

一是洛阳名洛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洛阳名洛阳有2400年的历史,从战国至今没有改变,洛阳的名字深深地与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辉煌联在一起。在这期间,北京的名称有燕、幽、北京、北平之变化,西安的名字有长安、西安之变。因此洛阳的名称悠久,都是其他大古都无法比拟的。二是洛阳的建都始自夏代,汉唐时为主干,北宋仍为西京,前后有15个朝代为主都或陪都。洛阳为都可以早到4000年前,累积为都时间2000余年,在中国西安、开封的东西古都轴线上,居于中心地位。洛阳为都时间之早,累积为都时间之长,较西安、北京具有明显的优势。三是洛阳的历史文化具有根源性、主干性两个明显的特点。洛阳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诞生于此。中华文化最早根源于洛阳,中华文化最早辉煌于洛阳,洛阳为中华文化圣城。四是历史上有大量与洛阳有关的文献,除正史中数量相当的有关洛阳的文字外,《洛阳记》《洛阳伽蓝记》《洛中九老会》《洛中耆英会》《洛阳缙绅旧闻录》《洛阳名园记》《洛阳花木记》《洛阳牡丹记》《洛阳名城记》《洛阳游记》《洛阳金石录》《洛阳石刻录》《洛中记异录》等大量地方文献,以及与洛阳有关的府县志书,构成了研究洛阳的文献基础。尤其是洛阳出土的大量墓志资料,更为洛阳研究奠定了扎实的文献基础。五是洛阳学的概念,虽然在国内有人提及,但真正以洛阳学命名,正式将研究洛阳的学问称为洛阳学,还是始自于日本学界。2010年11月,在日本举行了有中国、日本学者参加的洛阳学国际研讨会。B28日本以及海峡两岸的学者参加了在东京明治大学举行的洛阳学研究的国际盛会,之后在中国洛阳,韩国也先后举办了洛阳学的国际研讨会。这说明洛阳学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与响应。

河洛文化的核心是洛阳,河洛文化研究的提升是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洛阳学。目前,以城市命名的学问有长安学、北京学、泉州学、杭州学,甚至有人提出要构建张家口学。“北京学是一门研究北京城市及其环境共同组成的北京综合体的形成、演化、发展规律的应用理论学科。”B29北京学更多地强调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应用性和科学性。而“长安学应是依托于周秦汉唐文明,对以古代长安为中心的陕西历史文化进行全面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B30。从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学科主导者来看,对相关对象的认识显然是有区别的。长安学更多地关注历史,研究的是盛世文化,B31而且面积涉及整个陕西,实则是陕西历史文化的代名词。而北京学则立足于对古今北京城市变化与发展的规律进行综合研究。北京学的研究与有的学者所倡导的“西安学”更为接近,因为西安学“就是通过人文的、社会的、自然的各个侧面的研究,对以现西安市为中心的自然条件基础上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关中核心区域的文明形成基础,及人类社会发展演化规律进行整体研究的一门学问”B32。因此,有关西安、北京相关学科的界定,对于洛阳学无疑具有参考意义。

河洛文化的提升关键点在洛阳,但是河洛与洛阳、河洛文化与河洛学显然不能画等号。洛阳学的定义应该借鉴北京学和长安学。我们认为,所谓洛阳学应该是以洛阳的历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古今洛阳城市发展规律探索的学问。就范围而言,以文献中的“洛阳”,以及以洛阳为中心的洛阳地区,如河南郡、河南府的范围为研究的界限;就时间而言,以古代厚重的洛阳历史文化研究为重点,但要涵盖古今洛阳城市发展规律、文化资源利用、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产业拓展的综合性、系统性研究。因此,洛阳学的构建不仅有益于河洛文化的深入与提升,也对当代洛阳城市的发展,尤其是中华文化圣城的确立,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河洛文化的研究已经走了27年的历史进程,要将深化和提升河洛文化研究当成河洛文化研究的重点,关键是要将洛阳作为研究重点,在河洛文化已往研究的基础之上构建洛阳学,加大洛阳学的研究,已属当务之急。只有洛阳学成为国际学问的时候,才是河洛文化在学术上立足和扬名的标志。

注释

①卫怀:《河洛文化与台湾研讨会综述》,《黄河文化》2003年第1期。

②薛瑞泽、许智银:《河洛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③张新斌:《河洛文化若干问题的讨论与思考》,《中州学刊》2004年第5期。

④韩石萍:《关于河洛文化的若干问题》,《根在河洛》,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67页。

⑤董玉梅:《目前研究河洛文化的几点不足》,《河洛文化与汉民族散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11页。

⑥薛瑞泽、许智银:《河洛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3―55页。

⑦李晓燕:《二十年来河洛文化研究述评》,《东北史地》2011年第6期。

⑧李振宏:《大陆学界河洛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

⑨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编:《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会刊》特辑(二),内部资料,2012年,第41―54页。

⑩徐光春:《在河洛文化研究高层论坛(2014)上的讲话》《黄河文化》2014年第4期。

B11刘庆柱:《新时期河洛文化研究的历史使命》,《黄河文化》2014年第4期。

B12宋豫秦:《河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优势》,《黄河文化》2014年第4期。

B13杨海中:《对深化河洛文化研究的认识》,《黄河文化》2014年第4期。

B14王记录:《河洛文化研究的两个问题》,《黄河文化》2014年第4期。

B15刘红旗:《关于河洛文化研究的几点建议》,《黄河文化》2014年第4期。

B16杨海中:《对深化河洛文化研究的认识》,《黄河文化》2014年第4期。

B17张新斌:《深化河洛文化研究需要深入思考的若干问题》,《黄河文化》2014年第4期。

B18张希清:《河洛文化研究的几点建议》,《黄河文化》2014年第4期。

B19尹全海、李技文:《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河洛文化研究散论》,《黄河文化》2014年第4期。

B20郑贞富:《河洛学与河洛文化浅论》,《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B21蔡运章、赵金昭、董延寿:《河洛学导论》,《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B22蔡运章:《河洛文化与河洛学研究》,《洛阳月谈》2016年第1期。

B23徐金星:《构建河洛学――推进、深化河洛文化研究的途径和目标》,《河洛文化研究高层论坛(2014)论文集》,内部资料,2014年,第34页。

B24程有为:《关于重构河洛学的思考》,《河洛文化研究高层论坛(2014)论文集》,内部资料,2014年,第30页。

B25冷德熙:《河洛之学源流略记》,《中国文化》1991年第2期。

B26苏洪济:《河图洛书考释》,《史学集刊》1992年第4期。

B27蔡运章:《河洛学导论》,《河洛文明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475页。

B28[日]气贺泽保规:《洛阳学在日本诞生》,陈涛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2月22日。

B29张妙弟、张景秋、张宝秀等:《北京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B30李炳武:《长安学总论》,《长安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第2篇:河洛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区位择优律城市空间城市规划洛阳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中心,作为城市的物质载体,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经济生活在城市空间上的反映。城市空间发展的过程和现象有着隐藏的秩序和成长的规律。不同的区位条件,形成不同的空间关系。如何合理地选择区位,这是人们在进行社会经济活动以及城市建设时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城市规划通过开拓区位,可以较好地引导城市健康发展。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北依郎山,南望伊阙;西控函谷,东有虎牢;四面群山环绕,中为冲积平原。其为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新中国成立后,洛阳市共进行了四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以指导城市的空间发展,而区位择优律在洛阳城市空间发展中占据重要作用。

1 洛阳第一期城市总体规划(1956-1976)

洛阳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应该说是始于建国初期,国家把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的7项放在洛阳,将洛阳定位于新兴工业城市,从而奠定了现代洛阳城市的框架、规模、结构、形态等。

洛阳的第一期城市总体规划,围绕统筹安排国家五个重点建设项目的生产、职工生活及对外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内容,并结合洛阳市的地方工业、交通、金融等自身发展状况,采用了离开老城八公里建设涧西工业区,逐渐再与老城区连接成一个完整城市的跳跃式发展模式,变消费城市为工业生产城市;结合洛阳市区地形特点,由西向东、从北至南进行功能分区,布置了生产区、生活区、仓库区和文教科研区,形成以涧河为界的涧西工业区与涧东区共同发展的城市格局;并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副中心,北靠邙山、南邻洛河、顺山就势的多中心元宝形带状城市空间结构 。

2 洛阳第二期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

洛阳市于1981年制定了二期城市总体规划,这一期的城市规划,洛阳开始关注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地理区位优势,规划第一次比较全面地概括和分析了洛阳市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为城市指明了今后发展的重点与方向。但受规划编制的时代背景所限,第二期规划重点是对一期城市总体规划的“填空补充”,没有大的突破和开拓性的思路。

3 洛阳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

为适应洛阳市区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确定城市的规模和性质,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洛阳市于1994年开始组织编制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年)。 洛阳市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突破了 “就城市论城市”的狭溢观念,着眼于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与环境,提出了建设洛阳都市区的设想。规划将洛阳市区向南推过洛河、隋唐东都城,与关林镇连为一体;向北推过陇海线递上亡山。城市总体布局结构由20世纪80年代单一的带状城市改变为现代化的多组团、圈层式都市结构和形态。城市总体布局结构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强化中心城,发展卫星城,建立城市圈,形成都市区。

4 洛阳第四期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2008年编制实施的洛阳第四期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周边,向北、向西适度扩展,延伸洛南新区,远期跨河(伊河),开拓新的城市发展方向,避免围合遗址,空间集约发展,整体构建,整合洛北,充实洛南,引导控制伊南。

第四期城市总体规划更加突出综合性,突出了洛阳城市性质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副中心城市,中国先进制造业名城,国际旅游城市。在强调城市生产职能的同时,特别突出了展现历史,传承文化的规划理念。

而洛阳在此08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编,为《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继承了原有的“一心、两轴、三区”的城镇体系结构,形成“三五二”的旅游格局,明确提出伊河以东是未来城市中心城区的主要发展方向,使洛阳跨过伊河向南、向东发展,洛阳城市发展从洛河时代进入伊河时代。

5 洛阳现代城市空间发展区位择优律的运用

(1)积极开拓新区位

洛阳的城市空间演变经历了跳跃、连片、再跳跃、再集聚的发展过程,自“一五时期”洛阳模式诞生,即“避开老城建新城”的跨越式发展建设模式,实现了洛阳城市空间发展的第一次跳跃。1960年代―1980年代,洛阳市处于较为缓慢的发展时期,市区建设主要集中在西工中心区,进一步填充了初具规模的带状城市空间格局,使老城与新城之间不再空白,连片发展。1980年代―2000年,城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建成区逐渐向外部周边蔓延,洛河以南地区出现零散的建设用地斑块。2002年以来,洛阳市区扩展迅速有序,跨过洛河的洛南新区高速建设发展,洛河以北的老城区面貌也焕然一新,逐步形成以洛河为轴线,洛阳城市空间再一次实现跳跃,形成南北对称发展的城市空间新格局。2009年,河南省政府要求全面推进洛阳新区建设,洛阳市规划建设洛偃新区,实现洛偃一体化发展,同时城市拓展区跨过伊河,再次形成偃师新区。洛阳从洛河时代迈入了伊河时代,在区位择优律的作用下使洛阳城市从点轴走向区域网络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

(2)综合择优

洛阳城市空间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注重了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同时注重了历史文脉的延续,“一五”期间,洛阳市为建设“新兴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制定的第一期城市规划方案。放弃了以老城为中心向四周福射的“摊大饼”模式,在洛河以北至邙山山南麓之间形成了东西长15km的“四路五带”的城区结构,妥善处理了建设新的工业基地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关系。在二期城市总体规划中洛阳开始关注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充分利用和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古都,大力利用交通优势发展旅游业。在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中,洛阳积极开拓新区,保护古城风貌。在第四期城市总体规划中其内容包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特别突出了展现历史,传承文化的规划理念。洛阳市每次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其空间发展规划都是在综合择优作用下的选择,并且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

结语

区位是一个城市成长与发展的基础,是其获取基本资源的依托。良好区位的选择是一个城市能够发展壮大的基础与前提,是其发展潜能的重大激发者。良好的城市规划可根据区域宏观规划,对大型基础设施和投资进行考察,寻找新的城市发展区位,并运用区位理论对其进行分析,预测未来的兴衰,经过整体的规划控制不良区位的发展,可以从区域的空间格局上推动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

[2]李小垒.工业化时期洛阳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J].城乡建设.2012(12)

[3]苑林,李继峰.洛阳城市化模式研究[J]. 洛阳师专学报.1999(1)

[4]成小梅.转型期洛阳城市空间结构重构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1

第3篇:河洛文化论文范文

“富矿”造就品牌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地域文化资源显然是“富矿”。但《洛阳晚报》在一段时间内身在矿中不去发掘,偶尔刊载一些历代遗存、历代人物、历史事件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给人印象不深,形不成气候。此时,省级都市报《大河报》发展势头迅猛,其品牌之一《厚重河南》专版称“用新闻的眼光打捞河南远逝的历史之作”,十分受人追捧。受《厚重河南》启发,《洛阳晚报》办起《经典洛阳》。

灵宝曾是全国著名的黄金产地,如今成了“资源枯竭”城市。《洛阳晚报》以此为鉴认识到。洛阳虽然是历史文化的富矿。但乱挖滥采,也终有枯竭之时。经过充分调查论证,《经典洛阳》制订出近远期报道规划,共分历史遗存、历代名人、佛寺文化、河洛文化等系列,每个系列又包含多个分系列。如历代名人,包括“建安七子”、“金谷二十四友”、盛唐诗人等。纵线反映即从时间跨度上写,如“三皇五帝”,从伏羲、炎帝、黄帝写到尧、舜;如“河洛文化”,从“河图”、“洛书”写到“仰韶”、“二里头”。横线反映即并列写。如“佛寺文化”中推出不同朝代的寺庙永宁寺、白马寺、香山寺、灵山寺等。武则天是在洛阳登基的中国唯一女皇帝,其功过是非褒贬不一,《经典洛阳》推出《武家有女初长成》等9篇文章,浓墨重彩地记述了她的一生。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经典洛阳》是历史,但不板着面孔说“子乎者也”,而尽可能以生动活泼甚至诙谐的笔调,让读者感兴趣。如“竹林七贤”,说刘伶:是“酒海里的一条船”;说嵇康,是“拄着一根傲骨上路”;说阮咸,是“一把带着哭音的琵琶”;说山涛,是“一盆晃晃悠悠的温水”。这些形象的比喻恰恰是人物的典型特点,大受读者认同。《经典洛阳》专版开辟后,不少读者先睹为快。再把专版收藏。在读者的强烈要求下,《经典洛阳》由每周的1个版扩为3个版。很快,《经典洛阳》成为《洛阳晚报》的一个品牌。

品牌的反作用力

地域文化的优势能造就报纸品牌。反过来,报纸品牌又会传播、影响地域文化,放大优势,形成良性循环。《经典洛阳》就是这种反作用力的成功范例。

“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这是西安长期的旅游宣传名片之一。2006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国家文物局在新疆吐鲁番召开丝绸之路跨国申遗会明确,丝绸之路中国段源于汉代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也就是说,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起点之一。据此,《经典洛阳》刊发了《大漠黄沙说缘起》、《抛向西域的红丝带》等多篇文章,特别论证东周(都城洛阳)的“北方草原之路”即是丝绸之路的雏形,东汉(都城洛阳)班超出使西域,不仅留下“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著名典故,更使丝绸之路拓展到欧洲。文章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并一度引发市民到洛阳邙山拜谒班(超)墓热。

中国大运河申遗也是这样。过去。许多人包括许多洛阳人只知大运河北至北京,南至杭州,并不知道洛阳与大运河的关系。《经典洛阳》发表《洛河:中国大运河的中枢》等文章,详细叙述了隋炀帝从洛阳至杭州开凿南运河。又从洛阳至北京开凿北运河,最后形成中国大运河的过程,并一一介绍了洛阳运河遗存、名胜。如洛河大码头、洛口仓、孝义堡、“洛浦秋风”、“天津晓月”等。

洛阳近年的一些考古新发现澄清了历史的谜团,《经典洛阳》都积极参与报道,引起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的强烈反响。如唐代“三绝”大师郑虔的墓地过去被认为是在浙江台州,当地建有墓园,还年年举办祭典活动。但是,2007年,郑虔在洛阳李屯安葬的墓志铭被发现,纠正了历史的讹传。目前,郑虔墓志铭被存放在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的墓志铭也是近年在洛阳邙山发现的,至此,他与孟郊、李虚中、狄仁杰、李承休等一同组成北邙唐代名人圈。

品牌的拓展

品牌是内涵,品牌是文化,品牌是竞争力,品牌又是一个新的平台,如果运筹得当,品牌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洛阳晚报》十分注重《经典洛阳》品牌的拓展,2008年5月以后,又陆续增添4个栏目,赋予《经典洛阳》新的内容,使版面始终保持生机盎然。

《匾额背后的故事》。洛阳匾额众多,它们饱含历代沧桑,反映世风民俗,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如清康熙皇帝御笔“学达性天”匾额,是赐予二程祠的。二程,即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据说。康熙当年书写同样匾额共12块,分送岳麓书院等全国12个地方,洛阳除二程祠外。邵雍祠也得到了1块,可见洛阳文化底蕴之深厚。《经典洛阳》将此写出,当然引人关注。

《洛阳地名探源》。洛阳为十三朝古都,其周边地名许多与大人物、大事件有关。如偃师,是周武王灭商归来“偃戎息师”之意;又如陆浑,是春秋战国之时一个小民族“陆浑戎”之迁居地。

《洛阳成语典故》。中国成语约1万多条,源于洛阳或与洛阳有关的成语至少有数百条。《经典洛阳》已发100多条。如“洛阳纸贵”、“乐不思蜀”、“自惭形秽”、“车载斗量”、“河东狮吼”、“请君入瓮”、“口若悬河”、“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

第4篇:河洛文化论文范文

试论教育家的角色特征与成长因素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民办高校的发展

21世纪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危机与使命

民办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思考

民办高校发展的选择与超越

民办高等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关于民办学校几个问题的思考

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高校

高等职业教育:民办高校发展的首选

对人才第二次开发的思考

民办高教产业化的矛盾因素与对策

经济发展与民办高教产业化的关系

从教育的产业性,看教育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我国近代著名民族私立大学的办学特色探析

国外私立高等教育述略

中国先秦时期私立教育综述

新世纪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和基本精神——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体会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三题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政治过程中的引导提升作用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试论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社会保障“费”改“税”的制度性约束

奥运金牌的政治经济学思考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的若干问题研究

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村民自治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成功实践——实施温暖工程项目的启示

论“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对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论我国当前民办教育地方立法的突破与问题领域

论依法构建民办高等教育评估制度

浅谈民办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深化河洛文化研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河洛文化的性质及研究的意义

略谈河洛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

河洛宗族文化与徽州文化

河洛农耕文明与赣地客家农耕文明

《诗经》所反映的河洛文化

畲族文化中的河洛意识

墨家消亡原因探微

民办高校生源困境初探及思考

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

“澶渊之盟”平议

论远古中华历史文化认同观念的形成和中国谱牒对这一认同观念的继承——再谈胡适《曹氏显承堂族谱序》中的一个问题

妯娌遗址陶器方格纹与黄帝方田

再谈西山古城遗址与中国早期商业文明

《龙门百品》及相关历史文化信息试析

高拱的惩贪对策及其代价

略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全局意义

第5篇:河洛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区域旅游合作;开发;合作优势

区域旅游合作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很多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是跨行政区域的,如中部六省、长三角等大区域的打破行政界线的研究,虽然有些已经在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只有先搞好行政区域内的旅游合作才是跨区域合作的基础。因此,本文针对河南省的旅游业现状,结合行政区域内合作的问题,具体来探讨河南省省内的旅游合作模式,为中部崛起中的中部旅游合作奠定基础。

一、合作开发现状

河南作为旅游大省,具有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天然资源优势,政府也已注意到它的重要性,早在“九五”期间就已提出了打造“三点一线”(郑州、洛阳、开封及三门峡沿黄河旅游线)的战略,在“十五”期间“三点一线”基本形成。2006年河南省旅游局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将“三点一线”,延伸到“一心、两带、五区、六板块”(“一心”即全局性发展核心――郑州;“两带”即以郑、汴、洛为主的沿黄河旅游发展带和京广、京珠沿线旅游发展带;“五区”即嵩山文化旅游区、南太行山山水生态旅游区、伏牛山休闲度假旅游区、桐柏―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和豫东平原文化旅游区;“六板块”即豫中、豫西、豫北、豫东、豫南及豫西南六大旅游经济板块)的全省范围的区域旅游合作。

二、合作的优势分析

(一)资源优势

首先,河南省文化资源博大精深。拥有8000年前的裴里岗文化遗址、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炎黄文化遗址、安阳古都的殷商文化、洛阳古都的汉、魏、隋、唐文化、开封古都的宋文化,以及三门峡的先秦文化、信阳的楚文化、南阳的三国文化,浓缩了中国从夏代到金代3000多年灿烂历史文化的精华。其次,自然资源丰富多彩。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高峡平湖壮丽奇观,“大黄河游”和“黄河漂流”被游客誉为“充满野趣和史诗般的辉煌”,中岳嵩山、洛阳龙门山、信阳鸡公山、焦作云台山和王屋山都是部级风景名胜区。另外相继开发出一大批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如焦作的云台山、青天河、神农潭、安阳的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济源的五龙口、鹤壁的云梦山、平顶山的石人山、洛阳的白云山、鸡冠洞、重渡沟、龙峪湾、南阳的老界岭、龙潭沟、宝天曼、驻马店的岈山、薄山湖等。再次,景观地域组合良好。从整体上看,河南旅游资源大致分布在京广铁路、陇海铁路和焦枝铁路线上及邻近地区,全省的29处部级景点、4个部级风景名胜区、1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绝大部分文物古迹都分布其中,尤其是陇海沿线分布更为集中,旅游区的可进入性强,且各具特色,易于进行区域旅游整体规划和联合开发。

(二)政府的支持与推动

近年来,河南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业十分重视。2002年6月,河南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郑州、开封、洛阳、三门峡沿黄河旅游线这“三点一线”的决定。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2005年10月和2006年8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分别召开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伏牛山生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系统解决了长期困扰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思想认识、发展定位、工作措施、目标任务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在河南旅游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河南成功举办中部旅游交易会暨中部崛起旅游论坛;组团赴俄罗斯及欧洲其他国家开展宣传促销活动,促成郑州―首尔航线的开通,并组团赴韩国宣传促销。2006年底,全省旅游部门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及通往景区的道路上竖起了1734块旅游标志牌,引导自驾游,成为宣传河南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中部崛起创造契机

促进中部崛起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政府做出的统筹全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中部崛起,旅游先行,旅游业的发展正在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力量。河南作为中原腹地,其良好的区位优势及旅游资源优势,为它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成为首当其冲的受益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促进中部六省崛起这个大背景下,2006年3月17日至19日,由国家旅游局、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中部(河南)旅游交易会暨中部崛起旅游论坛”在郑州召开,此次会议的召开,无疑会为河南区域旅游合作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机遇。

(四)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河南省地处中原,交通运输条件优越。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428公里。省会郑州位于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处,是亚欧大陆桥东端最大的客货转运站。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公路干线有106、107、310等国道。洛阳―郑州―开封、北京―郑州―漯河高速公路已建成,许昌―漯河、许昌―平顶山、三门峡―洛阳、开封―商丘也已列入建设计划。

三、合作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的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强调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把有限的稀缺资源集中投入到具有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大、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产业部门、大企业或区位,使这些“增长极”形成聚集经济和规模经济,同周围区域形成一个“势差”,通过市场经济机制中的传导媒介力量带动相邻地区共同发展。这一理论已被我国理论界普遍接受,并已应用到旅游业的空间布局实践中。

(二)“点―轴”理论

“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点―轴”模式是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线路比较显著呈带状分布的区域结构的抽象。“点”是各级旅游中心地,对各级区域旅游发展具有带动作用;“轴”是在一定方向上联结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地而形成的旅游廊道及产业带。从初期的较孤立的数个中心地,逐步发展为具有一定空间网络结构的发展轴线。

(三)“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模式的常用模式。“核心―边缘”结构通过建立旅游廊道、打破传统行政区划界限的束缚,实现资源―产品―市场共轭耦合,形成多级圈层结构,旅游业发展水平呈现由核心向边缘的渐降次序,而区域整体水平高,竞争力强。

四、合作开发的战略构想

针对河南区域旅游合作现状与存在问题,结合河南省旅游资源特色,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广阔的旅游市场为目标,以中心旅游城市为龙头,以旅游产品为纽带,整合河南省旅游资源,以“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等理论为基础,围绕“十一五”河南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一心、两带、五区、六板块”的规划要点,笔者提出了河南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的“点―轴―圈协同推进”战略构想(如图1)。

所谓“点―轴―圈协同推进”战略是以郑、汴、洛三市组成的核心点为中心,以沿黄河旅游发展带和京广、京珠沿线旅游发展带两条旅游带为轴线,以中原城市群和五大特色旅游区两个圈层为延伸面,结成的由点及面、层层推进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圈层结构。通过点、轴、圈将河南省主要旅游城市连成一片,由点到面,逐层展开,协同推进,形成一个统一的大旅游整体。

(一)“郑、汴、洛”核心辐射

拥有3500年历史的商代古都郑州,以及它东边的七朝古都开封,西边的九朝古都洛阳,历史上均极尽繁华和荣耀,成为中华文明在一定时期的象征。此三点位于我国东西部旅游发展的结合部,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协调配套,旅游重点区域的优势十分明显,在河南旅游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连接历史,又连接未来;既牵动龙头,又辐射中原;既促进旅游,又带动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并且已有的“三点一线”的旅游合作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二)水陆两带连结四方

沿黄河旅游发展带自西向东连接了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商丘、濮阳六个河南省重点旅游开发城市,而京广、京珠沿线旅游发展带则自北向南贯穿了安阳、鹤壁、新乡、焦作、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等九个旅游开发城市,两条旅游发展带通过水陆两路连通了河南省全省范围内大部分的旅游开发城市,使河南的旅游城市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连接贯通的旅游网络。

(三)中原城市群众星闪耀

中原城市群由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九个城市组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大郑州都市圈;第二层次以大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等八个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次为带。九个城市以郑州为中心,从郑州到任何一个城市的时间都在1个半小时之内,并以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新郑许漯产业轴线两条经济带在郑州交汇形成大“十”字架型的经济架构。随着中部崛起战略思想的提出,近年来中原城市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城市间的合作也不断加强。

(四)特色精品旅游区协同开发

五个特色旅游区为以安阳为中心的豫北旅游区,以商丘、周口为中心的豫东旅游区,以信阳、驻马店为中心的豫南旅游区,以三门峡为中心的豫西旅游区,以南阳为中心的豫西南旅游区。五个旅游区分布于河南省的五个方位,旅游资源各具特色,交相辉映,比如豫北旅游区的殷商古文化群、豫东旅游区的商业文化和祖根文化、豫南旅游区的“红”“绿”旅游资源、豫西旅游区的黄河文化、豫西南旅游区的三国文化等。各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组合性好,且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利于区域内协同开发旅游产品,创旅游精品品牌,增强旅游区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具备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天然优势。因此,应充分发挥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优势,联合开发河南的特色旅游产品,打造河南的旅游精品品牌,促进河南区域旅游合作第二圈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赵保生.河南旅游资源特色及其对旅游活动的影响[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2、王庆生,许韶立.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地理,1996(3).

3、薛莹.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1.

第6篇:河洛文化论文范文

摘要:洛阳运河遗产廊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现代价值,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如运河遗迹、风俗人情、历史文化等。运河遗产廊道景观的开发利用要把握几个原则:特色定位;旅游开发与生态资源保护相结合;市场化与企业化运作相结合;多层次、多样化开发旅游产品等。本文立足洛阳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阐释了运河遗产廊道景观的开发利用,如构建主题公园、建立文化活动场馆、开展各类水上娱乐活动等。以期用现代化的包装设计,推动洛阳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发,为地方经济做贡献。

关键词:一带一路;洛阳;运河遗产廊道;开发利用

一、洛阳运河遗产廊道的价值与文化资源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运河工程分为通济渠、邗沟、永济渠和江南河共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这一伟大工程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当今都有重要意义。

(一)洛阳运河遗产廊道的价值

1.历史价值

从历史上讲,运河的开凿对于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起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一批运河城市的兴起,如洛阳、开封、商丘等,这些城市商业繁荣,经济发达。大运河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如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运河的中心的洛阳,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团和商队,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隋唐大运河还为元代的京杭大运河打下了坚实基础,不少河段在元明清三代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2.当今价值

(1)复兴运河城市的历史文化。洛阳的历史名城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历史悠久的遗址古迹、丰富多样的人文活动(如民风民俗、地方戏曲歌舞等文艺形式)、引人入胜的传统科学艺术,对这些内容加以挖掘、整理、打造,是申遗成功后大势所趋。(2)保护生态环境。大运河贯通南北,沟通五大水系流域,目前还担当着南水北调的重任,大运河对水土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3)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隋唐大运河文化符号的城市,整理开发运河文化遗产,让那些已埋没的遗迹、文化,再现昔日容颜,吸引游客观光旅游,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洛阳运河遗产廊道的资源

洛阳运河遗产廊道有丰富的资源,如运河遗存、传统民俗与工艺、历史文化资源等。

宋代以后洛阳逐渐失去了中国政治中心的地位,但隋唐大运河的遗存、历史文化历经沧桑却得以保留。主要有:1.运河遗存。通济渠洛阳段(即洛河)一直使用到上世纪中叶,其遗存如通济渠、含嘉仓、回洛仓、天津桥、南关码头、山陕会馆等,让我们有机会一睹昔日运河的风采。其中,洛仓遗址、含嘉仓遗址160号仓窖遗址等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传统民俗与工艺。洛阳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就有河洛大鼓、洛阳宫灯、洛阳水席、关公信俗、唐三彩、洛阳牡丹花会等,仅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就促进了牡丹产业的发展,为洛阳的腾飞做出了很大贡献。3.历史资源。洛阳是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洛阳密切相关。从洛阳一地就可看出,河洛地区运河遗产廊道资源丰富,是旅游开发和经济建设的文化保障。

二、洛阳运河遗产廊道景观构建原则

洛阳运河遗产廊道景观构造,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特色定位、主题鲜明

当前,旅游市场上的旅游产品日益丰富,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旅游者的旅行经验也日益丰富。在此情况下,特色成为旅游产品生命力之所在。要在旅游项目设计中注入和提升历史文化因素,突出旅游产品的垄断性和独有性。如洛阳就要把“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作为城市品牌,彰显独特的人文价值。

(二)旅游开发与生态资源保护并重

在当今钢筋水泥建筑林立、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生态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主流趋势。运河沿岸自然风光优美,是人们休闲度假的上上之选。保护好运河的生态资源、生态环境,运河遗产廊道的旅游开发才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要积极开发自然生态型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迎合旅游者越来越高的生态环境要求,进而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贯彻绿色化、生态化理念,推广并普及绿色旅游、绿色饮食、绿色酒店、绿色装修、绿色消费等,使旅游者身心得以放松,从而促进运河旅游的发展。

(三)市场化与企业化运作相结合

旅游业发展于市场经济环境下,其产品开发就必须牢固树立市场化理念,以旅游市场需求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出发点。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要立足本身资源,更要着眼与市场的需求。要在市场调研与分析基础上,进行科学定位,确定目标市场的主体和重点,并针对市场需求,对各类预设产品进行筛选、加工或再造,从而设计、开发和组合成适销对路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如开发哪些重点产品或项目,重点策划哪些活动、打造哪些品牌,树立什么样的旅游形象等,由此完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核心内容。

旅游企业是旅游产品开发工作的主体,必须树立旅游产品企业化开发理念。 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项目和产品时,会以盈利为目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规划设计旅游产品、旅游项目,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吸引游客的目光,而这些是保证旅游产品开发的成功的重要条件。

(四)多层次、多样化开发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可以划分为基础型产品、提高型产品和发展型产品三个层次:1.基础层次:为陈列式观览。内容为自然与人文景观,属于最基本的旅游形式,是旅游规模与特色的基础。2.提高层次:为表演式展示。内容为民俗风情与购物,满足旅游者由静到动的多样化心理需求,通过旅游文化内涵的动态展示,吸引旅游者消费向纵深发展。3.发展层次:为参与式互动。内容为亲身体验与娱乐,满足旅游者自主择项、投身其中的个性需求,是形成旅游品牌特色与吸引旅游者持久重复消费的重要方面。

因为旅游者需求(如年龄、收入、职业、偏好、学历等)的差异,旅游消费也越来越多样化。旅游产品既要有“观光型产品”这样的基础层次,也要有“表演式、参与式、体验式旅游产品”这样的提高层次和发展层次,还要有高、中、低档不同消费档次,通过多样化、多功能、多档次的旅游产品,全面提升旅游收益。

  三、运河遗产廊道的景观打造方法

  运河遗产廊道的景观打造,可以依托运河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从构建主题公园、建立文化活动场馆、开展各类水上娱乐活动等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主题公园

可以沿洛河建立各种主题公园,如特色花卉主题公园、运河遗址公园、历史文化公园、民俗风情园等,宣传运河文明和历史文化。

1.特色花卉主题公园

花卉主题公园可以怡情养性,是深受人们欢迎的休闲方式,各地可以建立特色花卉公园,如洛阳以牡丹闻名天下,可以建造牡丹主题公园。洛阳牡丹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洛阳牡丹花会更是大大提高了它的知名度。牡丹主题公园内应广植各类牡丹,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让游客在夏秋冬三季也可看到牡丹,避免错过花期的遗憾。牡丹主题公园应设有供人拍照的和牡丹相关的雕塑,雕塑的内容可以是民间传说,也可以是小说故事,可以以风骨气节为题,可以以爱情为题,增强牡丹观赏的文化性。公园内应精选有关牡丹的诗文,体现国人对牡丹的喜爱。园区内还应有以牡丹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如《丝路花开》等,让游客劳逸结合,在欣赏歌舞的同时再次加强对牡丹文化的认知。此外园区内可设置牡丹纪念品,如牡丹瓷、牡丹食品、牡丹饰品等,满足游客的消费需要。

2.运河遗址公园

运河遗址公园是人们吊古思今和展示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遗址公园可精选地址,如洛阳可以建在天津桥附近,因为天津桥曾是是隋唐大运河地标性建筑。遗址公园设计思路如下:(1)对遗址进行保护和展示。如建设天津桥遗址水上保护展厅;恢复天津桥的历史面貌。让游客在桥上可以观光、购物、品尝美食等。(2)4D电影展示繁华历史。洛阳可以再现隋唐时期商业的繁荣和中外文化的交融,让游客穿越历史时空,梦回大唐盛世。(3)建造拍照景点。如建造西域商人铜雕、遣唐使铜雕等反映隋唐时期洛阳的兴盛;用古船的形象表现隋唐时期洛阳城水运交通的发达等,凸显运河的历史作用。

3.历史文化公园

历史文化公园主要展示洛阳厚重的文化底蕴,可以设计如下内容:(1)建立成语典故公园。洛阳是千年帝都,成语典故俯拾皆是,它们是洛阳历史的缩影,是传统文化思想的宝库。(2)建立洛阳历史名人雕塑园。    洛阳自古名人辈出,通过历代名人雕塑,展现洛阳辉煌的历史,激励后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名人雕塑可以分为文化根脉区雕塑、文学名人雕塑、科技名人雕塑、政治名人雕塑、道德教育名人雕塑等类别。

历史文化公园策划思路如下:(1)按朝代分段展示。采用仿古建筑,按历史年代分段展示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便于游客记忆。(2)精选故事与人物。择其精华、诠释内涵、赋于新意,通过碑刻、壁画、园雕等艺术手法,配以小桥流水、亭台楼榭,使其具有艺术性、可观赏性。(3)注重娱乐和体验。可将故事性、趣味性强的历史故事,白天可以安排话剧演出;晚上可以依托运河廊道安排水幕演出。演出时可以让游客作为群众演员一起参演,甚至不必拘泥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如玄奘是洛阳人,他的故事可以根据《西游记》加以杜撰,相信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比真实的历史故事更受游客欢迎。体验式演出一定会给游客留下独特深刻的记忆。

4.民俗风情园

民俗风情园主要展示洛阳丰富的民俗文化,如传统体育游戏、武术、节庆民俗表演等。

传统体育游戏如抽陀螺、弹弓、老鹰捉小鸡、跳绳、抓子儿、滚铁环、跳马、跳方格等。体育游戏可以用雕塑的形式凝固下来,便于拍照;也可以提供实物,让游客在玩中获得运动的喜悦。为了提高兴趣,还可以组织游客比赛,给与奖励。

洛阳节庆民俗表演很多,如河洛大鼓、跑旱船、抬花轿、骑毛驴、大里王狮舞、曹屯排鼓等。表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精选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形式新颖,生动活泼,恰当融入流行时尚因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3)加强互动,让游客参与节目演出,体验民俗表演的魅力。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群的青睐。仅洛阳知名的武术就有宋氏通背拳、心意六合拳、南无拳等。武术表演应该组建集武术、灯光、音乐为一体的演出团队,以策划及承接大型武术演出活动。通过表演,打响地区武术知名度,成为另一张城市名片。

(二)建立文化活动场馆

文化活动场馆不仅要向游人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更要注重体验与游乐,要玩中长知。本着这一目的,可设置以下项目:

1.设置“穿越时空”游乐项目

“穿越时空”项目的目的在于让游客在玩中了解洛阳的历史文化。如洛阳可以建立悬空式球幕影院,倾力打造电影场景,形成极具震撼力、冲击力和视听享受的效果。在巨型球幕的包围下,在奇幻的座椅升腾中,游客将插上翅膀,像飞翔的神鹰般穿越洛阳历史时空,从河图洛书、到夏都斟鄩、商都西毫、周代的洛邑、汉魏古城、隋唐洛阳城……亲历酣畅淋漓的飞翔与尖叫,畅享痛快至极的玩乐与释放,观众在看电影的同时会了解洛阳为何是“千年帝都,文明之源”。

2.设立手工制作创意园

洛阳唐三彩烧制技艺、洛阳宫灯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黄河澄泥砚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普通人来说,它们一向高高在上,遥远而神秘。它们是如何制作的?我能不能亲身体验制作过程?大概是很多人都渴望的事情。

游客如能自己参与制作、雕刻,比买工艺品更有成就感。创意园的环境要精心装饰,安静舒适,使游客既能玩制作也能坐下歇歇,喝喝咖啡、听听音乐,在放松解压的同时,还能加深亲情友情,体会创造的乐趣。

3.打造歌舞盛会

旅游不仅要有自然风光,游客的体验式娱乐,还要有视觉盛宴,有大型表演观看。如洛阳历史资源丰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可以抓住这一优势打造一台歌舞盛会。比如说“武皇十万宫廷乐”,为唐代的武则天时期的汉族乐舞,曲内容主要是歌颂太平盛世、赞美大好河山等,可以对其挖掘整理,反映丝绸之路上的盛世景象。此外,还可以设计“礼乐周公”、“忠义关公”、“隋唐百戏”等的演出。

(三)建立水上娱乐项目

人类活动与水息息相关,水带给万物生命和快乐,水上娱乐项目在旅游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1.湿地生态游。湿地可以保护改善环境,被称作“地球之肾”,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湿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也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湿地生态游要将自然风光、人工建筑风光、娱乐科普结合起来。可以设置水上垂钓、水边烧烤、自行车观光、湿地科普馆等项目,但不管哪种,务必以保护湿地环境为前提。

2.画舫昼夜游。画舫昼夜游应以欣赏沿河风光为主,顺便加入文化因素。运河遗产廊道要打造一段观光河段,这一河段要恢复古风古貌,使人能够遥想九朝古都洛阳昔时城郭巍峨、宫阙壮丽的画面。要让游客在古色古香的河道上观水、赏景,体会清幽、静谧、闲适的古城风情。

3.画舫表演。游客囿于地域、知识的局限,对其它城市的河流知之甚少,比如洛河,周公曾在洛水之滨举办过“洛水流觞”、曹植曾在此写下千古名赋《洛神赋》,隋炀帝的龙舟曾在此处流连忘返,白居易等诸多历史名人于上巳节这天曾在这里诗文唱和等等。洛阳可以依托这些文化资源,进行艺术创作,举办画舫表演,带给游客视听盛宴,让他们了解、传播当地的历史文化。

大运河申遗的成功,使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运河遗产廊道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重新思考如何把河洛地区悠久的历史文明与运河文化结合在一起,用现代化的包装设计,推动河洛地区文化遗产的传承,提高它的知名度,并让它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河洛地区资源丰富,要借助“一带一路”的战略契机,把悠久的运河文化用现代化的设计加以展示,推动河洛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发,为地方经济做贡献。

参考资料:

[1]岳国芳.中国大运河[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

[2]阮仪三.价值评估、文化线路和大运河保护[J].中国名城,2008(1).

[3]王健.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分层保护与发展[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8(2):1—6.

第7篇:河洛文化论文范文

——伊齐拉·帕德(美国诗人)

约瑟夫·洛克,一位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之初来到中国的西方探险家,行走在横断山脉深处,不断地寻找、发现和记录。洛克早已不在,洛克梦却一直在横断山脉的上空,引导一代一代探险者们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们,也将重拾洛克的梦想,去探索横断山脉独一无二的神秘,朝拜伟大的贡嘎神山!

横断山脉亦作Hengduan Mountains,中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唯一兼有太平洋和印度洋水系的地区。它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通常为四川、云南西部和东部南北向山脉的总称,因“横断”东西,故名横断山脉。贡嘎山,位于四川康定以南,被喻为“蜀山之王”。

为了充分了解洛克和横断山脉,我们不断地收集与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献资料,包括:

《稻城·香格里拉精神史》——这本书的背景是洛克第二次对木雅贡嘎进行探访考察,记录了稻城地区的人文与历史,还有洛克的经历。

《彼岸视点》——收录了洛克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的两篇文章《发现梦中的香格里拉》和《探访暴风雪中的神山——木雅贡嘎》,它们分别描述了当年洛克穿越麦迪贡嘎和木雅贡嘎的经历,书中配有大量的图片和说明。“亦如它看上去的那样神奇,不仅是西方人,就连中国人自己也对雪原上这片广阔绵长的山系所知甚少。”这是洛克第一眼看见无可比拟的木雅贡嘎的描述。

《我生命中的仙境:约瑟夫·洛克传》——这是作者海男,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给洛克的传记,以虚构私密之境,讲述了洛克在中国西南地区度过的27年,包括洛克两次对贡嘎探险的经历。从书中,我们可以更感性地触摸到有血有肉的洛克。

另外,我们还收集了洛克在贡嘎地区拍摄的风光与民族文化风情的图片,以及有关洛克在横断山脉的一些文献资料。

阅读这些书籍及文献,我们感受到独一无二的横断山脉,神秘莫测的纳西文化。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更是让我们激动不已。这让我们迫不及待地寻找答案:横断山脉为什么有如此的吸引力?横断山脉为何能孕育出如此独特的文化?杭州——苏州——镇江——扬州——淮安——宿迁——徐州——济宁——聊城——德州——沧州——天津——北京,全程约1700公里,我们三人将单车骑行,领略大运河风光,体验两岸民俗风情,追寻大运河博大精深文化,探寻运河的承载功能,关注运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记得小时候上历史课,老师讲隋炀帝开凿运河,我们便埋下了大运河梦的种子。作家蔡桂林的《千古大运河》,是描绘大运河的一部史实文学著作,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分6章,自春秋战国开挖“泰伯渠”落笔,到吴艘越舶亘天来;从秦皇汉武顺水推兵、大河流火,写到隋炀帝开凿运河下扬州;从唐宋国运盛衰系此水,命悬一河,写到京杭大运河在元代横空出世;从汶上老人呕血数斗,写到清代的老河工们前赴后继……三千年历史尽收笔底,多侧面地展示出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沉梦遗香大运河》,马王著,在她的笔下,运河逐渐活灵活现了起来。在本文中,马王写到了城市,写到了乡镇,写到了沿岸风光,写到了南北物产和风土人情,描绘出一幅千年运河汹涌澎湃的长卷。比如,同样是塔,通州的塔充满了神奇,临清的塔萦绕着风水,镇江的塔演绎着悲壮,杭州的塔暗藏着沧桑。至于济宁的铁塔,高邮的净土塔,常州的文笔塔,扬州的文峰塔、栖灵塔,无锡的妙光塔,苏州的瑞光塔、虎丘斜塔,嘉兴的三塔,一塔一景,塔塔不同,马王勾勒出了塔千姿百态的形象,极大丰富了运河文化。北京——乌鲁木齐——哈密——巴里坤。

西域,一块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土地,在那片荒芜戈壁之下,是散落于经史典籍中的古老文明,以及古往今来风流人物的行迹心境。《汉书·西域传》中古老神秘的三十六国,《大唐西域记》中高僧玄奘的取经足迹,以及《长春真人西游记》中山川道里的风俗人情,深深地骚动了青年如我辈无法安放的好奇之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些耳熟能详的边塞诗句,更是点燃了我们远行的激情。

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县古称蒲类,是唐时丝绸之路中段北新道西出玉门关后的第一重镇。接触巴里坤是从一本长篇小说《生死西行》开始,随着主人公的西行,新疆,哈密,巴里坤一一出现,阔叶林,一棵树,松树塘……古老的驿站似乎就在眼前,而巴里坤的草原、蒲类海,又该是怎么样的景致?书中描写的战争中士兵的厮杀,战马的长吟,沙漠中风暴的狂袭,还有那主人公前途未知的忐忑,生死一线的情境,直教人大气不敢呼。读书问道,让我们一路西行,为了梦中的情境重走主人公的路线,做一场文化的苦旅吧。

现在的巴里坤对我们而言,不止是书上的巴里坤,也不止是梦中的巴里坤。

阿肯弹唱的高雅艺术在如今是如何演变的?

巴里坤的传统刺绣与手工业品正在产业化,那传统和现代该如何找到共同的出路?

第8篇:河洛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洛阳是我国著名的 历史 文化名城之一,其庙会所在地也是河洛民间文化的聚集地;洛阳庙会的 发展 经历了从传统到当代的历史变迁,从美学角度考察洛阳庙会的发展,可挖掘不同时代庙会的审美内涵;传承庙会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当代人应肩负的历史使命。

    庙会是我国民间节日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源于我国古代隆重的祭祀活动,其实质在于信仰,它的形成与我国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密切相关。在

    河南地处中原,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摇篮。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外来文化与庙会的结合,其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的同时,在中原各个地区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其中素有“九朝古都”之称的洛阳,以其得天独厚的 自然 地理条件和渊源久长的文化历史,不仅分布有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隋唐遗址等多处构成古都风貌的古代建筑和名胜古迹,而且还有规模宏大的古庙会群。洛阳庙会作为古都洛阳非物质形态的人文资源之一,与物质形态的古建筑、古迹相比,更显示其顽强的生命力。自产生后,它经历发展、变化、复兴等阶段,不仅实现了从传统到当代的变迁,也使其具有了丰富的审美内涵。

1洛阳庙会的审美考察

    (1)文化互融的传统庙会

    洛阳庙会群在中原地区庙会群中颇具特色,堪称豫西地区民俗文化的博览会。不仅有二郎庙等各类小型庙会,还有关林、龙门、白马寺三处大型庙会。庙会群大多以佛事为主,它们共同促进着佛文化在

自尼采以来,西方 哲学 一再强调审美不但是一种 艺术 活动,也是一种生存的方式。庙会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从美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生存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长的文化意味,是十分必要的。

    如今,逛庙会已成为洛阳人欢度春节的习俗,尤其是每年春节,全市都会有百万市民欢聚在庙会上。其中不乏海外华人和外国的游客,专程来赶洛阳庙会。庙会适应了广大群众娱乐和审美的需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娱乐身心、宣泄感情的好机会。其中,很多部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纷纷登台亮相,充分展现了悠久的河洛民俗文化,如:河洛大鼓、二鬼摔跤、抖空竹、大里王狮舞、篙县背装、宫廷宴乐、捏面人、锣鼓书等民间艺术,它们代表着河洛地区民间传统文化的特色。在庙会这个共享的空间里,人们可以观赏到民间戏曲、民俗文化、文娱 体育 活动和种类繁多的商品汇展,还可以感受淳朴的民风,品尝到带有童年气息的小吃—棉花糖、桂花糕、吹糖人等,通过瞬间回忆质朴的幸福,偷悦身心。春节庙会的举办目的虽然是要宣传河洛传统文化,但随着人们审美品位的提高,开始出现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活动,带有时尚气息,以期迎合人们的审美情趣。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感性需求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大众的审美观念从过去的审美到现在的美丑并审,审美方式越来越趋向感性化。庙会就如同一幅活生生的“风俗画”,使人们认识社会的客观存在,会上无数新鲜的事物吸引着人们去理解和探索,只要广泛接触便可充实头脑,获得有价值的文化知识。从传承关系来说,洛阳当代庙会不仅是对洛阳传统庙会的延续和复兴,而且从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出发,在继承了传统节日庙会特色的同时,又借鉴了节日游园活动注重文化的特点,努力挖掘民间各种文化活动的娱乐性特点。现在,洛阳庙会已成为对外展示洛阳当代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不仅体现出洛阳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展示了当代洛阳 发展 的新风貌。

2洛阳庙会文化的传承意义

第9篇:河洛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旅游商品是旅游业产生经济效应的重要途径。洛阳市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大力开发旅游商品。笔者借助相关的资料,立足现实,采用举例论证、综合分析等方法对洛阳市旅游商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洛阳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洛阳开发旅游商品的对策,以期对洛阳旅游商品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洛阳旅游商品概况

旅游业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朝阳产业,旅游商品由于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而备受旅游者的青睐,加之旅游商品是旅游业产生经济效应的重要途径,各地旅游商品的发展都先后受到了当地政府机关的重视,很多学者也开始了对旅游商品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近年来,洛阳市旅游业发展迅猛,大力开发洛阳旅游商品已迫在眉睫。洛阳种类繁多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和土特产品历来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喜爱,为旅游商品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其中可供开发和生产的旅游商品资源非常丰富,大体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以仿唐三彩、仿古青铜器、泥塑工艺品等为代表的旅游工艺美术品;各种化妆品、服装、背包、摄影(像)器材、地图、指南针、睡袋、旅游鞋等生活日用品和旅游专用品;以潘和尚烧鸡、洛阳水席、杜康酒、果子油茶、煎饼果子、甜牛肉汤、不翻汤等各种特色小吃为代表的传统食品、饮料;以澄泥砚、山茱萸、中华猕猴桃、洛阳牡丹等为代表的土特名产及其他旅游消费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仿唐三彩,其市场占有率可达30%以上,玉器、地方食品和黄河奇石的市场占有率也比较受欢迎,其市场占有率均高于10%,而雕刻艺术品、竹木制品、中药材等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有待进一步发展。

二、洛阳旅游商品存在问题

洛阳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初具产业形态和产业规模,成为洛阳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新兴产业。经过数十年的探索,目前洛阳市已经具备培养旅游行业和相关行业人才的专门学院和学校,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专门人才对洛阳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各类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也日趋专业和完美。政府部门对旅游商品发展工作极度重视,鼓励支持旅游商品的不断开发和市场的日渐规范,2006年10月18日洛阳市旅游商品业协会的成立成为洛阳市旅游商品行业的一个里程碑,2009年1月8日河南省目前规模最大旅游商品市场洛阳文化旅游礼品城在关林钱江商贸城开门迎宾,目前建成的一起工程占地一万平方米,展示和销售具有浓郁河洛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多达1200多种。这些举措为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规范旅游商品市场秩序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是洛阳旅游商品行业腾飞的基础,但是,一些影响旅游商品深度开发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一)旅游商品主题不明显

“千年,牡丹花城”是对洛阳旅游形象主题的定位,围绕这一中心主题还可辐射出多角度的主题形象,这些都是洛阳地区文化个性的表现,旅游商品作为纪念意义很强的商品应当反映出这些地区文化主题,但目前洛阳的旅游商品很难展示这些恢宏的形象,缺乏统一的主题。例如洛阳是中外知名的“千年”,中国历代帝王中有96位帝王长期在洛阳执政,但是现在洛阳市场上却没有一套完整的以洛阳历代帝王为主题的旅游商品出现;唐三彩中战马、骆驼、胡商形象比比皆是,但却没有能反映出洛阳“千年”在古代即是繁华的商贸场所这个主题的旅游纪念品;出生或长期生活在洛阳的历史名人很多,如赵匡胤、老子李耳、苏秦等,但能够反映出这些“千年”历史名人形象的旅游纪念品却一直没有出现;玉器和雕刻艺术品以佛和观音的形象为最多,而能够展现出“牡丹花城”的玉器和雕刻品却很少见,睿智的卢舍那、驮经的白马、义薄云天的关羽等能够显示洛阳地方文化的旅游商品则很难看到。

(二)对旅游商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旅游商品具有特殊的造型、美感、历史、文化与实用价值,还具有艺术价值、欣赏价值、纪念价值、地位价值等附加价值,不仅可以增加旅游地的经济收入,而且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在九十年代之前,人们很少认识到旅游商品的功能,洛阳旅游商品受到关注也是在旅游业相关设施建立以后才开始的。洛阳的旅游景区建设只侧重于对旅游景观、景点和设施进行开发建设,对旅游商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旅游商品成不了气候,没有把旅游商品开发列入一项重要内容来研究落实。再加上旅游业从业人员对旅游商品也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旅游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在推销和销售过程中只是把旅游商品当作一般的商品销售,使旅游商品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也大打折扣。旅游商品作为一种载体可以展示旅游地主题文化,传播旅游文化,可用于纪念、馈赠、收藏,也可作为增强旅游印象的载体,引起重游的动机,另外,一些具有艺术价值、制作精美的旅游商品也可吸引潜在游客慕名前来。

(三)旅游商品开发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所有商品设计开发的前提,如今游客对旅游商品的需求也在变化,除了希望旅游商品有文化味道外,还“喜新厌旧”即追求新意。由于洛阳旅游商品开发起步晚,缺乏高层次的专门人才,旅游商品的设计很难推陈出新,几乎所有的景区景点的旅游商品都大同小异,与市场流通的普通商品也都相似,缺乏个性和新意。例如:占洛阳旅游商品市场份额最多的唐三彩目前只有战马、骆驼、大象、胡商等几个简单的形象,而形态滑稽、笑容可掬的伎乐佣、大肚弥勒佛等形象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唐三彩的颜色也只有褐、红、白、黄、绿等几个传统的颜色或几种颜色的简单混合,而现代人非常喜爱的黑、蓝、紫、粉、茶色、玫瑰红等颜色则非常少见甚至没有。这一切都为洛阳市旅游商品的创新提供了绝佳机会。另外,旅游商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包装很重要,不仅需要精美而且要方便携带。目前,洛阳的旅游商品几乎都存在一些包装上的问题:有些商品体积过于庞大、过重携带很不方便;有些商品甚至因为没有包装仅用塑料袋随便一套就算完事;有些商品价格不菲,可是包装相当低劣,使旅游者的购买欲望大减,诸如此类问题不胜枚举。虽然我们不主张“以貌取人”,但亮丽的外表毕竟是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首要条件。

(四)旅游商品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

旅游商品市场的可进入性较高,市场管理体制又不甚完备,使大量个体摊贩涌入销售市场,给市场管理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洛阳旅游商品市场极不规范,如在古玩市场的空地上以及门外地上随处可见一些临时性的小地摊,在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景区附近时常可见一些游走的小商贩销售伪劣、低档的旅游商品,欺客、宰客行为时有发生;由于缺乏统一集中的销售市场,加之旅游商品价格没有统一的监管权威机构,同一质量、同一规格的商品,不仅不同地区不同价格,而且同一区域不同系统的价格也不相同,且有的相差过于悬殊,令游客迷惑不解。旅游商品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商品,通常需要销售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洛阳旅游商品不注重销售艺术,销售人员对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了解不深,无法详细、准确地介绍旅游商品,再加上语言障碍、文化障碍等因素,严重影响了洛阳旅游商品的销售;另外,一些旅游商品商铺对商品的摆放缺乏艺术性,经常将互不相关的商品摆放在一起,对游客心理及需求把握不准确,这些都说明洛阳市旅游商品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

三、洛阳旅游商品开发对策

(一)提升政府对旅游商品扶持的力度

洛阳市政府对旅游的扶持力度较大,但这些扶持主要体现在对旅游景点的建设、旅游

节庆的策划等方面,而忽视了旅游商品这一重要的经济收入渠道。旅游商品的意义不仅在经济方面,制作精美、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商品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传播和形象识别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政府要重新认识旅游购物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制定专门的旅游商品发展规划,包括制定发展旅游商品的长远战略、方针及不同时期实施目标,以求改变洛阳旅游商品现状。旅游业发展到今天,经济收入是衡量旅游业状况的重要指标,在旅游者数量稳定的情况下,旅游购物应成为关注的重点,政府应组织一些专家、学者及旅游商品销售商针对洛阳旅游商品的开发及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以指导洛阳旅游商品的发展方向,为顺利发展旅游商品提供尽可能适宜的环境条件。组织专业人员加强对唐三彩进行科研创新,设计出各种不同主题的作品,这些主题可有多种选择,如以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白马寺24尊元代夹苎造像、玄奘等为代表的佛教系列造像三彩,以十三朝古都为主题的都城文化三彩造像,以洛阳牡丹为代表的牡丹文化三彩,以中华姓氏始祖为依托的寻根文化造像等等。

(二)注重文化特色在旅游商品中的体现

洛阳人杰地灵,历经4000多年的历史风霜,作为国都的历史长达1529年,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浓厚。“河出图,洛出书”,儒学渊源于此,道教始创于此,佛教授传于此,在这里形成的“河洛文化”博大精深,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洛阳旅游商品的设计完全可以以洛阳牡丹、汝阳杜鹃为代表的花文化;以黄河澄泥砚、黄河鲤鱼、黄河奇石为代表的黄河文化;以洛阳水席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石刻艺术;以“释源”“祖庭”白马寺、玄奘故里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邙山上清宫、下清宫、吕祖庵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洛阳古代艺术馆、周山王陵为代表的墓葬文化等为主题进行深度挖掘,设计出一系列的旅游商品,将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其中。

(三)加强旅游商品的销售策略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