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木牛流马的故事范文

木牛流马的故事精选(九篇)

木牛流马的故事

第1篇:木牛流马的故事范文

他是牛思源,一个用影像记录生活的新锐摄影师。

一、勇敢驶向未至之地

2016年7月7日,第九届IPPA获奖作品揭晓,中国新疆摄影师牛思源从139个国家的摄影师中脱颖而出,凭借作品《老人与鹰》夺得总冠军。这是IPPA举办九届以来,华人首次折桂。

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小牛用了4个电影片段比喻自己的感受,这感觉就像――

《肖申克救赎》中,安迪冲出下水道,在暴风雨中拥抱自由。

《泰坦尼克号》中,杰克赢得了船票。

《狮子王》中,狒狒萨满将刚出生的辛巴举起。

《阿甘正传》里,当《Running On Empty》这首音乐响起,阿甘挣脱束缚奔跑起来时的心情。

对牛思源而言,荣誉最大的意义是给了自己很大的动力和信心,它告诉你,人生有了一种可能,你可以拼尽全力地奔跑了。这真应了那句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一时间,各路采访各种头条蜂拥而至,他甚至还出演了个人首支广告,为荣耀畅玩6X手机代言。

但让他最开心甚至还有些紧张的是与摄影爱好者们的交流体验会,上台前,他的心砰砰直跳,担心这种没有剧本的即兴演讲,会不会冷场?上台后,他看到观众席挤得满满当当,没座位的观众索性盘腿坐在舞台边缘。大家慕名而来,他们当中有学生、有工人、有白领,互不相识却有共同的爱好――摄影。大屏幕上播放着一幅幅自己拍摄的照片,讲述着照片背后的故事、拍摄时有趣的插曲,和大家讨论构图的技巧,时间轻松而惬意地滑过。那天,牛思源在微信朋友圈里写道:“愿我们都能勇敢地驶向前人未至之地,让梦想开出花来。”如今,手机使生活更加便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手机记录影像,影像同时又记录了生活的点滴。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故事,人们对生活的影像捕捉体现了一种对美好的自我表达的渴望。

对牛思源来说,摄影更像是一种觉醒,唤醒了内心对自我的认知。这几年的经历让他庆幸自己的坚持是对的,当初,他拒绝了父亲为他挑选的稳定生活;如今,父亲也庆幸儿子坚持了自己的选择。牛思源说,很多人问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觉得是“初心”,我从拿起相机的第一天起就认定这是我的路,这种单纯美好的热爱让我乐在其中。所以,兴趣是最好的催化剂,当你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并开始为之努力的时候,你就已经成功了。

二、桂冠背后的故事

“人与自然”一直是牛思源专注的主题,《老人与鹰》是他用一部旧iPhone5S拍摄的。当时他在新疆的阿合奇县,那是个位于新疆西部天山南脉腹地的边境县,地处高寒山区,属于两山夹一谷的特殊地貌,昼夜温差很大。当地居住的柯尔克孜族把鹰当作自己的孩子,培养它们一起狩猎,并世代相传。他们的鹰来时是自由的雏鸟,经他们训化,成为自己的朋友。猎鹰人从事的就是训练老鹰帮助捕猎的工作。但鹰没有丧失野性,摘下眼罩就是野生的猛禽。当鹰到了配种的年龄,人们就把鹰放回自然,让它们自由地来,再自由地回归。

然而,每年羊群繁殖的季节,常有鹰抓走小羊羔,令牧民们很生气。作为一位鹰猎人,马坎耐心地劝说牧民们放弃捕杀鹰的念头,让他来处理此事。马坎攀上悬崖,找到了一只金雕雏鸟,并起名“红眼”。就这样,他们的缘分开始了。柯尔克孜族鹰猎人会终生狩猎,但不是一直跟同一只鹰合作,被驯服的鹰会在3年后返回野外,去繁育后代。在最后一次一同打猎时,马坎悲喜交加,因为年事已高,他即将要放生的“红眼”,可能是他的最后一只鹰了。

当时,马坎骑马带着“红眼”,来到水边,看有没有可以狩猎的野兔。当时一同前往的牛思源正在拍摄眼前的冰雪风景,“红眼”似乎感觉到了生人的气息,躁动不安,不断地扇动翅膀并发出刺耳的鸣叫。马坎用手摩挲着“红眼”的羽毛,口中低低念着,像安抚孩子一样,渐渐地,“红眼”平静了下来。正当自己被这幅画面所吸引时,这名70岁的、在家人和朋友面前非常严肃的老人,竟露出了微笑,和他心爱的鹰来了个亲密接触。这个转瞬即逝的宝贵画面,让牛思源下意识地迅速拿起手机按下了快门。

这张照片中,鹰猎人那饱经风霜的脸流露出细腻的爱与不舍之情,刚强又温柔;凶猛的金雕温驯安静,羽翼低垂,对伙伴完全信任和依恋,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令人惊叹的奇妙画面。后来,这位鹰猎人马坎・奥图曼・白克和他的金雕“红眼”成了候鸟影像工作室出品的纪录片《马坎与鹰》的主人公。

一次偶然的机会,牛思源将这幅2013年拍摄的作品投送了IPPA全球手机摄影大赛,引起了评委会极大的兴趣和关注。除《老人与鹰》外,牛思源的另一幅参赛作品《少年与马》也获得了本次大赛儿童组二等奖。这张黑白照片中,一位少年伏身在一匹奔跑的骏马上,马的鬃毛迎风飞扬,轻抚着少年的面颊。这张在和布克赛尔大草原上产生的作品同样表现着人与自然之间极其细腻的情感,令人触动。

三、我有个故事,你想听吗?

牛思源的镜头里所记录的,绝大多数是他的家乡――新疆,从拍摄被称作“死亡地带”的新疆东部的杰克卡特荒漠无人区,到历时两年拍摄的《马坎与鹰》,再到“混血之城乌鲁木齐”主题照片及公益短片《乌鲁木齐我爱你》,记录的都是新疆的粗犷与细腻、美丽与神秘。一个个美妙的瞬间,一张张动人的照片,发现美的,不是镜头,而是镜头后的那双眼睛深处的心灵。

“新疆是片多元化的热土,有很多创作素材。有些偏远的地方,平常很少有人看到,但却有不为人知的美。”说到这儿,牛思源想起当初去南昌上大学的时候,也遇到过同学问他:“你们那里还是骑马上学吗?”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这种并非出于恶意的好奇刺痛了他,于是他有了一个想法:“要跟这个世界谈谈新疆”。

2014年初,牛思源有了拍短片展示家乡的念头,那时他正着迷手机摄影,常看北京、上海等地的摄影师讲述家乡的摄影作品,但他发现关于新疆的很少。 同年4月,他拍摄的一组以“混血之城乌鲁木齐”为主题的照片引起关注,但他认为,想要更了解乌鲁木齐,需要更多流动的画面。于是,揣着手机,牛思源开始了发现之旅。历经180多天,从夏到冬,走过百余条街巷,超过60%出自手机随拍,在庞大的素材库中筛选裁剪,最终,5分19秒的短片《乌鲁木齐我爱你》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质朴的影像中,有踢球的维吾尔族少年、出租车上的艾德莱斯、烟熏火燎的烤肉师傅、透着亲切的新疆普通话。有田字路、人民广场、大巴扎,拍摄地点多是市民熟悉的地方;还有保洁员、小学生、画家,出镜的多半是路人;吃饭、乘车、工作、游戏……原汁原味的新疆腔调,道出了乌鲁木齐的味道。

“我有个故事,你想听吗?它在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很多人因为距离时常误解它,其实它很容易懂……”这是片子的开头,也是我的心声。牛思源说。

因为拍纪录片,牛思源把全疆跑了两圈半。说起新疆之美,他两眼放光、如数家珍:“墨玉的夜市,牛!和田的沙枣汁,好喝!阿图什的酥油千层饼,香!昭苏的马场天地空阔,万马齐奔,壮观!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上水与草构成的九曲十八弯,在全国找不到第二处……越了解新疆我越热爱新疆。”

牛思源和团队候鸟影像工作室近几年创作的纪录片,几乎都获得了国内和世界的认可。这次获奖后,有工作室邀请牛思源去北京上海工作,他都谢绝了。在他看来,最好的摄影,从来不是来自眼睛,而是来自眼睛深处的心灵,和对这片土地的爱。离开新疆,自己还能拍出那么多有故事的照片吗?牛思源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生活还不够近。所以每次上路前我要带上三样东西:一部手机、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无比虔诚的心。

新疆的很多地方少有人来,就像帕米尔高原上那个躲在门栏背后羞涩的塔吉克少女,因为遥远,而承受着误解。他觉得摄影师的职责就是还原真实,他开很久的车,越过高山、草原、湖泊,记录下新疆的浩瀚壮阔;他走很远的路,深入生活,记录下新疆的单纯质朴。每一次旅途都让他心驰神往,令他兴奋和感动。

牛思源说,接下来他将搜集各地州的新疆故事,尝试拍摄公益微电影和网剧,做个新疆正能量的传播者。未来,他希望自己拍摄的照片、纪录片,能在奥斯卡、戛纳这样的大型电影节获奖,在世界更高的平台上让人们了解新疆、了解中国。

四、去别人走不到的地方,拍别人拍不到的画面

对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只是相机的低配替代品,如何用手机拍出大片呢?

对这个问题,牛思源的建议是:首先,去一些别人不容易到达或者无法到达的地方,拍一些常人无法看到的画面。有时候,当别人收起相机的时候就是你拿出相机开始创作的时刻。换句话说,手机就像我们手中的笔,不要在意笔的好坏,因为笔本身是写不出诗歌来的,诗歌是人写的。创作一首好诗,首先需要对生活充满感激,对人生要有所感悟。摄影也是如此,无论手里拿的是手机或是单反,都是一个道理。

其次,不要介意你拍的好或烂。首先你得勇敢去拍,找个目标,找个自己喜欢的风格,然后就是模仿,逐渐养成自己的风格,摄影也是一个不断拆了建,建了又拆的游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新的想法。当摄影没有任何枷锁的时候,当我们不再考虑光圈感光快门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轻松地享受摄影这件事情。美好的画面一定可以美化人的心灵,也可以不断启发更多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还有,抓住时机很关键。好比《老人与鹰》这幅作品,鹰猎人与金雕在一瞬间有了一种微妙的情感交流,拍摄时间仅仅用了一秒,而你却要花很长的时间用来观察。摄影是件很奇妙的事情,好的镜头灵光闪现、转瞬即逝,抓住了能让你欣喜若狂,抓不到会怅憾久久,就好像你偶遇的那个长发姑娘还没等到你表白就突然转学走了,从此杳无音讯。

如果一张照片代表一个故事,那获奖的仅仅只是牛思源几千张照片中选出的两张。这句话用在他身上很恰当:你只有更加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费力。

迈入而立之年,牛思源收获了美满的家庭,刚满半岁的儿子十分爱笑,已经习惯父亲总拿着相机对着他狂拍。除了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外,今年,他希望能举办自己的个人影展,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爱上新疆。谈到未来的方向,牛思源觉得还是要回归本质,做好短片,做好纪录片,能制作出关于新疆的优秀的影视作品,获得国际上的肯定。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加油!小伙子。

第2篇:木牛流马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 周代;旅游介体;水陆交通;驿站馆舍

作者简介余冬林(1972—),男,九江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史研究。(江西九江 332005)

在周代,我国在旅游介体方面如道路、交通工具和旅馆等方面有了较为显著的发展。陆路方面,修建了“周道”等陆路干线和支线。陆路交通工具是车,水路方面,不仅充分利用自然河道,又广为开凿人工运河。水上交通工具为桴和舟。周代始建旅馆,周代的旅馆有两类四种。一类是国家开办的宾馆和驿站,一类是私人开办的传舍和客舍。这就为中国旅游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性条件。

西周初年,为了有效发挥镐京(今西安附近)和东都洛邑(今洛阳)两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在它们之间修建了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号称“周道”,并以洛邑为中心,向东、向北、向南、向东南又修建成等级不同的、呈辐射状的道路。周道是西周王室的生命线,也是国家交通的中轴线。在我国古代交通发展史上,修建周道的重大意义是不可低估的,不仅周、秦、汉、唐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都是在这条轴线上,而且在以后的宋、元、明、清时期,这条交通线也仍然是横贯东西的大动脉。周道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上,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西周时还设立了初步的路政管理制度,配置人员定期修路护路。1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征战,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军事外交活动和人员物资聚散,都极大地推进了道路的建设。除周道继续发挥其中轴线的重要作用外,在其两侧还进一步完善了纵横交错的陆路干线和支线,再加上水运的发展,把黄河上下、淮河两岸和江汉流域有效地联接起来。这个时期修建了许多主要道路工程,如故道、子午道、金牛道等栈道的开凿。当时,自关中至汉中的主要道路,以汉中为中心分为南北两段。北段穿越秦岭的主要有故道、子午道等,南段穿越巴山的则只有金牛道。故道,沿今大散关入嘉陵江,又称嘉陵道、陈仓道。子午道是从西安经子午谷至汉中的一条重要道路。故道、子午道栈道的开通时间大约是在秦惠文王至秦昭王时代前后。2(P71)金牛道的得名,则源于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传说。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传说最早见于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所作的《蜀王本纪》。大意是说战国时期,蜀王已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而适与秦惠王相遇。其后秦欲攻蜀,在二王相会之处列置了几头石牛,在石牛的尾巴下置放了一些黄金,扬言石牛能粪金。蜀王贪金,命五丁力士率千余人修路迎牛。秦王遂使张仪、司马错循道出兵,灭了蜀国。3(P27-29)这些工程极其艰巨,人们首先是采用古老原始的“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在崖壁上凿成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入木桩。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

水路交通方面,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充分利用自然河道,又广为开凿人工运河。跨流域间运河的开凿,始于地处江南的吴国。公元前486年,为了北上与齐、晋争霸,吴国在邗城(今扬州市西北)下开凿邗沟,经今高邮、宝应抵淮安,全长约150公里,沟通了长江、淮水两大水系,大大便利了南北航运。邗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条大型运河。此后,吴国为了吞并晋国,在今山东西南部的济水和泗水之间开凿了另一条运河,后世称为“菏水”,从而使淮河和黄河水系沟通起来。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后的魏国为了控制中原,开凿了鸿沟,北引黄河,南入颖水,将许多自然河道连接成一体。这三条运河促进了黄河流域和江淮流域间的水路交通,船只可在其间畅通无阻。此外,战国时期南方的汉水、松江、钱塘江,北方的济水,西南的沅江、岷江,以及太湖等河流湖泊都可以行舟,各水渠河道形成纵横交错的水路网络。春秋战国时期,海上交通也比较发达。从传说中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4(P72)。

旅行,尤其长途旅行需要一定的交通工具。古代陆上交通的主要工具是车。传说,车最初为黄帝所造,少昊时用牛来牵引,至禹时才开始由奚仲改用马来牵引。《吕氏春秋》及《山海经》等古籍又有车是由夏代的奚仲父子发明之说,其实奚仲父子只是对原来的车作了一些改进。最初的车轮是由一块整木制成,称为“辁”,以后逐渐发展成有辐条的轮子。又有传说马车由商汤的第十一代祖先相土所造,称作“乘马”;牛车是汤的第七代祖先王亥所造,称作“服牛”。从河南安阳孝民屯、大司空村等处发掘的车马坑看,有辐条的轮子最迟在商代就已发明。车马同坑,说明已用马力挽车。车的形制为双轮、独辕,上有车舆(车箱),并配有铜、轭和当卢、铃等马具。周代的车制与商代相类似,但又进了一步。西周时,车辆又有改革。《说文解字》上说,商代有三匹马拉的车,谓之“骖”;周人增加了一匹,谓之“驷”,甚至还出现了六匹马拉的车。战车发展尤其迅速。据《史记》所载,在公元前11世纪的牧野之战中,周武王的大军就有“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5(P19)。《考工记》记载了周代兵车、田车、乘卒等多种车制,并对各种车辆的车轮、车辕、车舆制造材料、尺寸大小及制造工艺都作了详细记述。

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是桴和舟。桴即竹筏或木筏,是由几根粗竹或树干捆扎而成;舟即独木舟,是用火和石斧把大圆木挖成凹形而造成。前文已述及:在我国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三、四文化层曾相继出土六支木桨,全部用单块木材加工而成,柄叶两部分自然相连。比河姆渡时代晚的吴兴钱山漾遗址和杭州水田畈遗址也出土了几支木桨。2002年萧山跨湖桥遗址发现了一条残存船体长5.6米,宽约53厘米的独木舟。据测定,其年代在距今8000年上下。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独木舟。这些说明长江下游的杭州湾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水上航行已经相当普遍。这种航行不仅仅局限于内河湖泊,而且早在河姆渡时期已经扩展到海上。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舟字,字的形状象一只由多块木板联接而成的木板船。由独木舟发展成木板船,是造船技术的一大进步。西周以后船舶技术发展很快,开始出现“并舟”。通常是两舟相并,称为“舫”,亦称“方舟”。《尔雅》说:“天子造舟,诸侯维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蠻。”6(P2619)这里说的是周代按照不同等级享用舟船的制度。“造舟”是由多条船并联而成,犹如水上浮桥,较为安稳,仅由天子乘坐;“维舟”是由四条船相并而成,由诸侯乘坐;“特舟”是单舟;“蠻”同桴,即筏。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海上活动的频繁,造船技术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公元前468年,越国首都从会稽迁到琅琊,迁都之时有“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7(P43)。当时越人的造船能力和海上航行技术由此可见一斑。此外,船舶已用于水战。吴、越、楚、齐四国都有强大的水师,拥有各种类型的战船。

远古时期,先民为了有效地防御野兽的侵袭,在群居的村落周围开掘一条又深又宽的大围沟。然后,在沟上横架起一根粗壮结实的树干,作为进出村落的通道,从而产生了实际意义上的原始桥梁——独木桥。这种独木桥取材容易,架设简便,因此历代流传。《史记》所记载的建于公元前11世纪商代的钜桥,是我国见于文献的最早的古桥。该桥位于河北曲周县东北,跨漳水,是一座木梁桥。《诗经》则提及到建于西周时的一座浮桥。诗曰:“大邦有子,蠽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通“丕”,大)显其光。”8(P507)西周文王姬昌聘娶洽水(源出陕西合阳县北,东南流入黄河)北岸姒姓莘国国君的长女太姒为婚,为了表示对两国联姻的重视,文王亲自到渭河边迎接太姒,并在渭水上将舟船比拼联结,上面铺排木板,搭建成一座浮桥,以便迎亲队伍坦然过河。这种架设浮桥的创意和举动,对后世桥梁建筑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造桥技术也臻于成熟。这一时期,桥的种类增多,桥身增大,单跨和多跨的木或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1972年,在齐国的京城山东临淄的考古挖掘中,首次发现了梁桥的遗址和桥台的遗迹,两处桥梁的跨径均在8米左右。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录了在山西汾水上有一座始建于春秋时期晋平公时代的木柱木梁桥。桥下有30根柱子,每根柱子直径5尺。这是见于古书记载的最早的一座梁桥。闻名中外的渭水三桥(中渭、东渭和西渭桥),就是多跨梁式桥。中渭桥建于战国秦昭王时期,全长约525米,宽13.8米。它由750根木柱组成67个桥墩,68个桥孔;平均每孔跨径为7.72米,中间一孔跨径达9米。木柱群上加盖顶横梁,组成排架墩;排架上再搁大木梁;然后铺上木桥面,并于桥两侧置雕花木栏杆。整个桥体呈八字形,中间桥孔高而大,而边桥孔低而小,这样既便于高大楼船顺利通过,又利于迅速排除桥面雨水,防止腐朽。两端桥堍上竖立华表、镇水妖石件、石灯柱等,作为示标、照明之用,同时也是一种艺术装饰。中渭桥先后经秦朝、汉朝改建和重修。它的出现充分显示了当时造桥技术的高超。1?穴P33-34?雪

从现存材料看,周代始建旅馆。周代的旅馆有两类四种。一类是国家开办的宾馆和驿站,一类是私人开办的传舍和客舍。以宾馆建立最早,驿站次之,传舍和客舍又次之。

宾馆是周代朝聘会盟的产物,是朝廷和各国诸侯为接待外交宾客专门设置的馆舍。它初建于西周,通常称作“馆”,已有专人负责,且条件很好。春秋战国时期,朝聘会盟十分频繁,王姬之馆、诸侯之馆也随之大为兴盛。如晋文公重耳当盟主之时大力兴建和管理诸侯之馆,“……以崇大诸侯之馆,馆如公寝,库厩缮修,司空以时平易道路,圬人以时蠺馆宫室。诸侯宾至,甸设庭燎,仆人巡宫;车马有所,宾从有代,巾车脂辖,隶人牧圉,各瞻其事。百官之属,各展其物。”“宾至如归,无宁菑(同‘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9(P2015)其大意是说:晋文公把接待诸侯的宾馆修得富丽高大,宾馆好象国君的寝宫一样,宾馆内的仓库、马厩修缮完好,司空按时整修道路,泥瓦工按时粉刷墙壁。诸侯的宾客到来,甸人点起庭中的火把,仆人巡视客馆。安置车马有一定的地方,宾客的随从有人代劳,管理车辆的给车轴加油,掌管洒扫的和看守牲口的,照管自己分内的事务。各主管部门的属官,都要检查招待宾客的工作。宾客到来好象回到自己家里一样,难道还会有什么灾患?不怕盗贼,也不担心干燥和潮湿。由此可知,战国以前我国就已有规格较高的宾馆和一套严密的宾馆管理方法了。此外,晋国的“箕馆”、鲁国的“重馆”、赵国的“陶丘之馆”都是名重一时的宾馆。

据史料记载,我国驿站最早产生于商代。那时的中国已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为了有效地传递信息,商代在车马奔驰的大道旁设置驿站和传舍,供来往驿使饮食住宿,歇马换车,也兼顾招待过往旅客,实际上是一种最早的邮政、旅馆两用设施。到西周时驿传制度已相当完备。《周礼》中所述?押“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10?穴P728?雪就是描写以京师为中心辐射出的大道上设置食宿设施的情况。庐即房舍,供应饮食,十里一设;宿是住宿的意思,提供住宿设施的地方称“路室”,三十里一设;市是城镇集市,其中有规模较大的旅舍供客人住宿,叫“候馆”。其中,路室和候馆还都备有粮草和马匹。应该指出的是,商周时代的驿站传舍都是由政府开设与管理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传递官方文书信息,因此招待过往行旅具有兼职性质,这和以后民间开设的客栈旅舍还是有区别的。

传舍是战国士人热衷游说、权贵热衷养士的产物,是由贵族私家设置的专门招待门下宾客的宾馆。当时最肯花钱办传舍的贵族是齐国的孟尝君。孟尝君平生极爱延揽四方游士,门下食客多达三千。关于他的传舍,《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记载门客的住处有传舍、幸舍、代舍三种,又有“传舍长”的职务,孟尝君分食客为上、中、下三等,食宿因而有别。上客住代舍,食肉,出有舆车,故又称车客;中客住幸舍,食鱼,出无车,故又称鱼客;下客住传舍,食菜,无鱼无车。传舍、幸舍和代舍,统称为传舍。因此,负责管理传舍的管家称为“传舍长”。战国时期,各国达官显宦基本上都拥有这种私家传舍。有的还被国君暂时借用作招待使节的宾馆。与国家开办的宾馆、邮传相比,私家传舍的住客稳定性较大,流动性较小,宿舍的意味重,旅馆的意味轻。三者的共同点是:不收费、不营利,不接待一般旅客,性质上属于政治旅馆而非商业旅馆。11?穴P60?雪

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商业旅馆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独立行业。这种旅馆称作“逆旅”,亦称“客舍”。《韩非子·说林上》:“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12?穴P62?雪杨子即战国时与墨翟并称“杨墨”的杨朱,他在宋国投宿的“逆旅”就是当时由家庭开办的民间旅馆。我国旅馆成为社会服务性行业,发轫于战国客舍。这—时期民间旅馆的蓬勃发展,是方兴未艾的商旅、游学、游说之旅合力推波的结果。不过,在“重农抑商”思想的支配下,自战国始,历代朝廷都对民间旅馆或以扼杀取缔,或以重税抑制,或以禁令制度限之,如秦国商鞅变法时推出“废逆旅令”。因此,民间旅馆的生存和发展颇为艰难。

参考文献

1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田静,史党社.略谈先秦时期关中与汉中之交往及其道路问题J.文博,1995,(2).

3(晋)常璩.华阳国志M.济南:齐鲁书社,2000.

4(西汉)刘向.说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西汉)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1.

6(清)阮元.尔雅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东汉)赵晔.越绝书M.济南:齐鲁书社,2000.

8(清)阮元校刻.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清)阮元校刻.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清)阮元校刻.周礼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第3篇:木牛流马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汉简 日书 十二禽 秦简

[中图分类号]1206.2;H0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8)05-0139-03

古以十二禽与十二地支相配记日,十二禽在后代演化用以纪年,是为十二生肖。现存传世文献中最早系统记载十二禽的是东汉王充《论衡》,《论衡・物势》:“曰: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木胜土,故犬与牛羊为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马也。水胜火,故豕食蛇;火为水所害,故马食鼠屎而腹胀。曰:审如论者之言,含血之虫,亦有不相胜之效。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水胜火,鼠何不逐马?金胜木,鸡何不啄兔?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土胜水,牛羊何不杀豕?巳,蛇也,申,猴也;火胜金,蛇何不食猕猴?猕猴者,畏鼠也,啮猕猴者,犬也。鼠,水也,猕猴,金也;水不胜金,猕猴何故畏鼠也?戌,土也,申,猴也;土不胜金,案猴何故畏犬?”这段记述中缺记地支“辰”,但在同书《言毒》篇有载,曰:“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另外,东汉蔡邕的《月令问答》也有记载,只是不全,其文曰:“凡十二辰之禽,五时所食者,必家人所畜。丑牛、未羊、戌犬、酉鸡、亥豕而已,其余龙、虎以下,非食也。……寅虎非可食者……冬水王.水胜火,当食马,而礼不以马为牲,故以其类而食豕也。”《论衡》十二禽名及与十二地支的相配关系,和后代的十二生肖已基本相同,只是有“犬”与“狗”、“豕”与“猪”的古今变化。

对于十二生肖的研究,有两个关键问题尚需探讨,一是十二生肖起源地问题,二是十二生肖的原始形态问题,即十二生肖的原始形态是否是十二种动物。第一个问题学界讨论较多,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四说:“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这是认为十二生肖起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郭沫若则认为十二生肖起源于古巴比伦,他在《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中说:“此肖兽之制不限于东方,印度、巴比伦、希腊、埃及均有之,而其制均不甚古,无出于西纪后百年以上者。意者此殆汉时西域诸国,仿巴比伦之十二宫而制定之,再向四周传播者也。”其后又有起源于印度、起源于彝族等说。对于十二生肖的原始形态是否是十二种动物的问题学界则鲜有讨论,倒是十二生肖起源于动物崇拜的观点颇为流行。

2006年,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随州市考古队整理的《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出版,全部公布了该批简牍。孔家坡汉简于2000年出土,其中有自题“盗日”的篇章,为十二生肖来源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最新研究材料。孔家坡汉简“盗日”篇曰:“子:鼠也”、“丑:牛也”、“寅:虎也”、“卯:鬼也”、“辰:虫口也”、“巳:虫也”、“午:鹿也”、“未:马也”、“申:玉石也”、“酉:水日(也)”、“戌:老火也”、“亥:豕也”。类似的内容此前出土过三批.即睡虎地秦简、放马滩秦简和张家山汉简,但材料完整公布的只有睡虎地秦简。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盗者”篇曰:“子:鼠也”、“丑:牛也”、“寅:虎也”、“卯:兔也”、“巳:虫也”、“午:鹿也”、“未:马也”、“申:环也”、“酉:水也”、“戌:老羊也”、“亥:豕也”。此篇“辰”下漏记禽名。放马滩秦简《日书》甲种只公布了释文,未公布照片,其释文曰:“子:鼠也”、“丑:牛也”、“寅:虎也”、“卯:兔也”、“辰:虫也”、“巳:鸡也”、“午:马也”、“未:羊也”、“申:猴也”、“酉:鸡也”、“戌:犬也”、“亥:豕也”。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和张家山汉简《日书》的相关内容都是只公布了数枚简的照片。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公布的有:“丑:牛也”、“巳:鸡也”、“午:马也”、“未:羊也”、“申:石也”、“酉:鸡也”。张家山汉简《日书》公布的有:“寅:虎也”、“卯:象也”。睡虎地秦简和放马滩秦简的墓葬年代是战国末至秦代,孔家坡汉简的墓葬年代是西汉初年,张家山汉简的墓葬年代是西汉,都比《论衡》和《月令问答》早,其十二禽及与十二地支的相配关系皆不尽相同.现列表对照如下:

第4篇:木牛流马的故事范文

风光旖旎的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100多年前诞生了一位享誉全球的幽默讽刺大师――马克・吐温,人们认为“过去和现在,还没有一个语言大师像他这样渊博、勇敢、高超地描绘了19世纪美国的生活现实”(门德松《序》)。他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纳称他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

关于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于1835年11月30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乡村的贫穷律师家庭,4岁时全家迁居密西西比河边的汉尼泊尔镇,充满诗意的、壮丽的山河景色陶冶了他蓬勃的朝气、驰骋的想象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他12岁那年父亲去世,从此开始了独立的劳动生活。先在印刷所做学徒,后当过送报人和排字工。他在自传中说印刷所老板“管吃、管穿,不给一文现钱”,“我们吃的是残羹剩菜,十分单调,而且还吃不饱”,穿的是老板自己穿过的旧衣服,又肥又大,但乐观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使他并未灰心丧气。后来他又在密西西比河上当了4年水手和舵手,对家乡的黑人和大部分白人的困苦生活有所了解。他有过三年多流浪半流浪生活和希望破灭的淘金生活,这些不但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素材,更为他铸就了一颗正义的心。儿时生活的贫穷和长期的劳动生涯,社会的美好与阴暗,在他的思想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他那颗渴望笑的心,对痛苦、不幸、邪恶尤为敏感。正是因为生活很早就向他展示了阴暗面,他才挑战般地树立了对未来幸福的信心。才如此渴望笑。

“马克・吐温”是他最常使用的笔名(“马克・吐温”原为领航员术语,意为水深两英寻,即12英尺,轮船可以安全航行),他用美国西部作家常用的幽默形式,毫无顾忌地对政府机构中的腐败无能等丑恶现象进行嘲弄和鞭挞。他先后创作了揭露资产阶级“民主选举”欺骗性的短篇小说《竞选州长》(1870年),揭露美国政界腐败的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3年),儿童历险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年)等。他最优秀的小说是《哈克贝里,芬历险记》(1885年)。

1910年4月,马克,吐温病逝。他的人生之路坎坷不平,他才能在广阔的社会大学里观察生活、熟悉生活。并用他那锐利的笔捕捉生活,反映生活,描绘时代的风云变化,并因此取得了辉煌的文学成就。

马克,吐温的作品,幽默、滑稽、诙谐,夸张得要命,可又蛮真实的,有时还带点刺儿;他的文字美国味道很足,男女老少都喜欢读,称他是“近代幽默文学的泰斗”,“怀有赤子之心的顽童,亦是仗义执剑的骑士”。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这部作品写的是白人穷孩子哈克与黑奴吉木同乘木筏沿密西西比河而下的历险故事。在逃亡途中,他们目睹了各种各样的人物,经历了种种不同的事件,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生动的19世纪中叶美国社会的图景。

用“逃离”方式表达“自由”的主题 哈克和吉木的“逃离”是小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哈克要逃离“文明”社会的虚伪与腐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吉木要逃离蓄奴州,奔向自由州,获得身体与精神的自由。他们都为自由而选择逃离。

小说一开头就写一个贫穷白人小孩哈克被达格丝寡妇收养做干儿子,“就是说教我怎样做人”――穿新衣,守规矩,听圣经,做祈祷,学写字等。寡妇一直试图“教化”他,但哈克对文明教化和宗教非常厌恶,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难以忍受与这位受人尊敬的老寡妇生活在一起:“所以到了我再也不能忍受的时候,我就溜之大吉了。我又穿上我从前那套破衣裳,钻到那个盛糖用的大木桶里去,立刻觉得逍遥自在,心满意足。”

吉木的逃亡更是为了追求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自由。吉木虽是黑奴。但他从不认为黑人比白人低贱。当他得知自己要以800元高价被卖到远离妻儿的河下游时,便以逃跑进行反抗。他明知逃亡黑奴要被处死。但对自由的渴望使他置生死于度外。他的逃跑不只是为了个人。他打算逃到自由州后拼命劳动。攒下钱再把老婆孩子赎出去团聚。他身上集中反映了黑人对自由、对真正的人的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对哈克来说,木筏、河流和大自然象征着自由奔放的生活,但只有当他在河上与吉木在一起时才感到安全与自由,每当他到了岸上,总是碰到危险、麻烦与欺诈。作者在这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与“秩序”,

独特的幽默与讽刺马克,吐温为了达到讽刺效果,用善良的小孩哈克做小说的主人公,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小孩子通常都天真、幼稚、单纯,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美好的,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他把幽默和讽刺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读者从他那令人发笑的叙述中发掘隐藏在其中的深刻含义,使你尚未笑罢便皱眉沉思’,去感受那隐藏在笑声背后的对社会阴暗面的辛辣讽刺。小说中描写了“公爵”与“皇帝”两个江湖骗子丑陋而滑稽的表演,他们为了骗取别人的钱财,竟在众目睽睽之下干出寡廉鲜耻的勾当:戏台上的“舞”。台下的观众认为受了欺骗,扑向两个骗子:但有人认为不能光他们受骗而受镇上人的嘲笑,还应该像《皇帝的新装》里的皇帝一样,大肆叫好,让镇上更多的人受骗,从而使骗子骗到了更多的钱。马克,吐温巧妙地运用漫画式的夸张甚至是怪诞的笔法,来增强小说的幽默和讽刺效果。

片段欣赏

(“公爵”与“皇帝”两个无赖为骗钱而在一个镇上搭起一座戏台)“当天晚上,大厅里一转眼就挤满了人”。……(公爵)“他把这出悲剧夸奖了一通,说它是叫人惊心动魄的好戏。他就这样大吹大擂地把它介绍了一番……末后,他说得大家都眼巴巴地望着,净等着看好戏了,这时候他就把幕向上一拉,只见皇帝,四肢着地、大摇大摆地爬了出来,全身。他浑身上下抹着红红绿绿的颜色,一圈一圈的条纹,像一道彩虹似的那么鲜艳。并且――至于他身上别的装备就不必提了,那简直是胡闹到家了,可是也真够滑稽的。那些人差不多快要笑死了,皇帝在台上跳了个够,然后一下子就蹦到幕后去,那些人一边喊叫,一边拍手,像狂风暴雨似的大笑大吼,一直闹到他又跑回来,重新来了一遍;在这次以后,他们还叫他出来跳了个第三回。看那个老糊涂虫乱蹦乱跳的样子,大概连一头母牛也能给逗笑了。”

点评:

马克・吐温夸张地描写了“皇帝”的丑态,并说“皇帝”的裸舞“大概连一头母牛也能给逗笑了”。作者用这种挖苦的口吻描绘人物的滑稽表演,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浓浓的幽默,禁不住发出笑声,但在细细思忖之后又体味出,这种幽默的喜剧成分恰恰是和一种悲剧因素融合在一起的。这种笑声,是悲剧性的笑声。这种笑,是含泪的笑。

著名作家海明威高度评价了这部小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都来自一本吐温的著作《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在它之前或之后,都不曾有过能同它媲美的作品。”

本期“趣味阅读迷宫”参考答案

制鼓歌诀:紧蒙密钉,晴雨同音。

选词填空:1.井底蛙 2.应声虫 3.百灵鸟 4.千里马

聪明的长工:上下联中的“官”字。都加了个“木”字旁。

用菜做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唐 杜甫

第5篇:木牛流马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聊斋文学;博戏;特点;社会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在聊斋文学中,最能代表蒲松龄成就的要数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山东地方俗曲集《聊斋俚曲集》(以下简称《俚曲》)。在这两种作品集中,蒲松龄多次描写博戏活动,真实地记载了明清之际博戏在山东一带的发展状况,并且能让我们看到当时的博戏活动对社会深刻影响,为研究那个时期山东一带的博戏文化保存了特别珍贵的资料。本文以《聊斋志异》和《俚曲》为基础材料,对聊斋文学中的博戏习俗进行一些探讨。

一、聊斋文学中的博戏类型

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市井文化异常繁荣。《战国策・齐策一》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g者。”可见在当时博戏早已成为临淄一带老百姓喜爱的活动了。聊斋文学正是发源于此地,作者蒲松龄扎根于民间,深谙博戏之道,在作品中多有博戏活动的描写。按照博戏所使用的博具和发展源流,聊斋文学中的博戏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博棋类

1.樗蒲。最早记载樗蒲之戏的是东汉马融的《樗蒲赋》。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也有樗蒲之戏的相关记载。据这些记载可知,樗蒲之戏至少在汉代就已经成熟。早期的樗蒲之具包括:枰、G、齿、矢、马和筹,用价格昂贵的材料制成,玩法相当复杂 ① 。因此,汉时的樗蒲流行范围仅限于达官贵人、士大夫之间。“魏晋时,已逐渐流行到社会下层,六朝时盛行于社会各界,风行程度犹如秦汉之六博” [1] 277。此时樗蒲已成为最主要的方式。孙顺霖说:“樗蒲到唐代,备遭冷落。唐玄宗时,所会之人凤毛麟角。” [2] 28但在《聊斋志异・赌符》中仍有樗蒲的记载:“值大佛寺来一僧,专事樗蒲,赌甚豪。……僧掷之无所胜负,族人接色,一掷成采。” ② 又:“尔乃狎比淫朋,缠绵永夜。倾囊倒箧,悬金于d之天;呼雉呵卢,乞灵于淫昏之骨,盘旋五木,似走圆珠;手握多章,如擎团扇。”《念秧》:“许乃与少年相对呼卢,又阴嘱王曰:‘君勿漏言。蛮公子颇充裕,年又雏,未必深解五木诀。我赢些须,明当奉屈耳。’”南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六:“古惟勰疚子,一具凡五子,故名五木。……凡一子悉为两面,其一面涂黑,黑之上画牛犊以为之章。犊者,牛子也。一面涂白,白之上即画雉,雉者,野鸡也。” [3] 58五木为掷彩之具,掷出全黑称为“卢”,一白四黑为“雉”,皆为博徒渴望的“贵彩”,故有“呼雉呵卢”之说。在俚曲《俊夜叉》中还出现了“跌牛”这种博戏:“虽然长了二三十,从今还要做个茧。如再跌牛又拉满,变个小狗没大点。” ③ “牛”应指绘于五木黑面之上的“犊”,故“跌牛”亦应指五木之戏。此时樗蒲的玩法大为简化,已从博棋类游戏演变成了只用掷五木来决定胜负的形式,玩法与掷骰子类似。

2.围棋。围棋也是一种古老的博戏,张华《博物志》载:“尧造围棋,而丹朱善围棋。” ①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引《博物志》曰:“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又“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 [4] 2558无论尧舜,皆为传言,不足为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疏:“《方言》云:围棋谓之弈。自关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盖此戏名之曰弈。……棋者,所执之子,以子围而相杀,故谓之围棋。”这表明早在春秋时期围棋即已流行。清人尚秉和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四十“古之围棋皆赌物”条下云:“是自三国时至宋皆赌物,惟所赌亦雅,不似博之纯以财也。” [5] 448可见古人弈棋也是的一种。《聊斋志异》多有下围棋的记载,《丐仙》:“有三老方对弈,见高至,亦不顾问,棋不辍,高蹲而观焉。”《棋鬼》:“会九日登高,与客弈。忽有一人来,逡巡局侧,耽玩不去。……局终而负,神情懊热,若不自已。又着又负,益惭愤。酌之以酒,亦不饮,惟曳客弈。自晨至于日昃,不遑溲溺。”俚曲中围棋场面亦多,《禳妒咒》第九回:“还让奴家一着先,不敢占腹只争边。长命呀,你这意思极不善。辘轳却打到明年,你虽没眼到相连。江城呀,这一着就把你行来断。”《增补幸云曲》第二十一回:“丫头抬下桌子,端上棋盘。万岁说:‘一盘多少?’王龙说:‘一盘一百两罢。’”可见,在聊斋文学中,围棋的功用已分化,一为休闲雅戏,不赌钱财,另亦可用于。

3.双陆。双陆之戏在我国出现较晚,三国曹魏时期才得以流行。宋人洪遵《谱双》记载了双陆的棋局和赛制,主要博具包括秤(棋盘)、马(棋子)、骰子和计算输赢的筹。罗新本、许蓉生谈及双陆时说:“它是中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地域最广的博戏。从三国直至明代,一直盛行于汉族和其他许多少数民族之中。” [6] 40足见其受欢迎的程度。俚曲数次提到双陆,如《增补幸云曲》第六回:“咱上那十字街前,打扫干净,摆下桌酒,或抹骨牌,或打双陆,引的好耍的子弟上了咱的当,哄他几两银子,咱好花费花费,好不好?”又第二十一回:“双陆盘端过来,将马儿摆列开。有句贱言休见怪:一帖白银六十两,输了当时兑过来,或输或赢不许赖。”《禳妒咒》第二十九回:“江城云:‘你会打双陆呀不会?’兰芳云:‘才知道成梁。’”

4.打马。流行于宋元时期的打马被称为“闺房雅戏” [7] 1 。起初主要流行于妇女之间,后来男子也参与其中。著名词人李清照就酷爱打马,曾著《打马图经》记录所用博具和行棋规则。李氏在《序》中说:“打马世有两种:一种一将十马者,谓之关西马;一种无将二十四马者,谓之依经马。……又宣和间,人取二种马,参杂加减,大约交加徼幸,古意尽矣,所谓宣和马是也。” [7] 2书中所记的打马博具主要有“马”、“棋局”和“骰子”三种。马为铜铸,或用铜钱代之,为多人博戏,二至五人皆可成局。打马之戏存在时间较短,罗新本、许蓉生说:“入明以后,打马流行于南方,在北方却不见踪迹。……乾隆朝以后,便逐渐失传了。” [6] 53而《聊斋志异・梅女》仍有记载:“次夕,果与一同至,年近三十已来,眉目流转,隐含荡意。三人狎坐,打马为戏。”大概打马在当时的北方还并未绝迹。

(二)骰子

骰子亦作“色(shǎi)子”。《广雅》:“,箸也,今名骰子,博以五木为。”据此有人认为“色子”之名来源于“”。樗蒲中的“五木”和六博中的“琼(玉制)”和“茕(木制)”即与骰子的功用相同,皆作掷彩行棋之用,可以看作骰子的雏形。现形六面正方体的骰子起于唐代,程大昌《演繁露》卷六:“唐世则镂骨为窍,朱墨杂涂,数以为采。” [3] 58也正在此时,骰子从双陆中游离出来,成了一种独立的博戏。掷骰子的规则简单易行,流传颇广。到明清之际,掷骰子既可用于,也常用为酒令。如《聊斋志异・念秧》:“昨夜逆旅与恶人居,掷骰叫呼,聒耳沸心,使人不眠。……许乃以色为令,相欢饮。”俚曲《蓬莱宴》第四回:“下棋赌胜,马吊争强,看牌掷骰,抢快敖江,巴孤堆,赶凤凰,耍笑诸般都在行。”《翻魇殃》第二回:“魏名说:‘大相公既不行令,咱就赶抢罢。’仇福也不会。魏名说:‘我教给你。’”又“一连掷了几轮子,相公赢了好几遭,魏名连称掷的妙。仇相公磨拳擦掌,一声里叫六喝么。”其中的“抢快”和“赶抢”皆为骰子戏的名目。抢快,用六枚骰子,规定好各种点色组合的点数,投得点数最多者为胜。赶抢,即赶羊,将骰子掷出后,除去点数相同者,其余的以点数多少定输赢。“叫六喝么”是赌徒掷骰子时呼叫之声。此二者的玩法略有不同,但皆以赌钱为目的。

(三)牌戏

1.骨牌。明张自烈《正字通》巳集“牌”字下记载:“牙牌,今戏具。俗传宋宣和二年,臣某疏请设牙牌三十二扇,计点一百二十有七,……高宗时诏如式颁行天下,今谓之骨牌,然皆博塞格五之类,非必自宣和始也。” [11] 76故骨牌又称宣和牌。骨牌早期以象牙制成,故称牙牌,后改为用牛骨或竹木制作,才改称骨牌。清人汪师韩《谈书录》卷二十一“骨牌”条载:“骨牌之戏,乃骰子之变,故宣和牌谱以三牌之率,三牌乃六面也。” [9] 59说明了骨牌与骰子的渊源关系。这种博戏曾于明清时期大为流行。俚曲中的打骨牌即可作闺房雅戏,又可用来,如《禳妒咒》第二十六回:“江城打起牌来云:‘七在手。’春香云:‘俺不用看了,我是孤红。’……江城唱:打个临老入花丛,又见霞天一只鸿。柳绿桃红,柳绿桃红,你看我这秃爪龙不同,还是巫山十二峰。春香唱:你看打个锦屏风,打个楚汉大争锋。眨眼乌龙,眨眼乌龙,纷纷落花满地红。昼夜停,又是劈破老莲蓬。公子唱:你看五岳去朝天,一心打个八珠环。二士入桃园,二士入桃园,苏秦背着七星剑。火炼丹,打个人牌也不难。”其中的“孤红”、“临老入花丛”、“火炼丹”“人牌”等都是牌名 ① 。上文所引《增补幸云曲》第六回中的例子也曾提到用骨牌赌钱。

2.纸牌。俚曲中写到了两种纸牌:叶子与马吊。《俊夜叉》:“虽然长了二三十,从今还要做个茧。如再跌牛又拉满,变个小狗没大点。”又“辞了混江合老教,别了四梆与三穷,从今再想 花凤”。《磨难曲》:“俺光棍打了十年,一般的抢满摸叶子的,捞了个八万。”《禳妒咒》第三十回:“喜官人又中了,……不望他封妻合荫子,只望他殿试早回朝,来家合咱打马吊。”《蓬莱宴》第四回中也写到马吊。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云:“叶子格者,自唐中世以后有之。……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备检用者,卷轴难数卷舒,故以叶子写之,……骰子格,本备检用,故亦以叶子写之,因以为名尔。” [10] 31可知叶子源于标识书卷内容以备检的卡片。而清初陶情主人把马吊牌也称为叶子,他在《马吊新谱》自序中说:“齐鲁燕赵用三十张叶子,三四人相角,由三张至六张,变而至于打虎。集三十叶,先满者为胜,名之曰抢满儿。又合六十叶相角,或顺或类,成把而出,贯压索,索压钱。各门单出者大压小,类亦如之。赏曰教,肩曰混江,极曰虎,亦曰穷,副极曰帮,递相压制。惟一钱相串而出,压制诸色样,与教齐驱,而不相犯,曰文钱。六叶相聚,谓之尊;九叶相聚,谓之双尊。缺一叶者,虽尊不能制卑,总名之曰都混江。” [11] 169文中记录了打马吊的规则,并解释了“混江”、“教”、“梆”、“穷”、“抢满”等术语,俚曲中的“拉满”即“抢满”,也是马吊的一种玩法,而《汉语大词典》将“抢满”释为“骨牌游戏的一种”,实有乖误。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八“”条:“至天启中,始行马吊之戏。而今之朝士,若江南、山东,几于无人不为此。” [12] 2114清人赵翼也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三中说:“则纸牌之戏,唐已有之,今之以《水浒》人分配者,盖沿其式而易其名耳。” [13] 711另有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五“叶子”一条下又标“马吊”,认为二者为一事 [14] 227 。可见清代的叶子与唐时有异,已与马吊混为一谈。

(四)钱戏

钱戏在我国起源早、持续时间长,上起先秦、下至清末,几乎未有间断。据徐厚广统计,我国古代的钱计可分为三类:摊钱、跌博和撞钟 [15] 94 。俚曲中的钱戏,都是跌博的玩法,其它两种并未涉及。《增补幸云曲》第二十二回:“大姐说:‘是跌六气。’王龙说:‘妙呀!就是这等。’这万岁虽是个光棍皇帝,这一件他却没学,便说:‘这个不会。’王龙听说不会,就越发缠起了,说:‘这个不过是拿着六个钱撩下去,以慢多的为赢,有什么难处?’……王龙说:‘一柱一百两,就来不许试。’”《磨难曲》第六回:“方娘子哭啼啼,叫官人你听知,这回一跌六个字,明知火坑望里跳,世间那有这样痴?”其中的“跌六气”即指以六枚铜钱为博具的跌博之戏,胜负规则在文中已经言明,即“慢(幕)多的为赢,字多为负”;“一跌六个字”则是用跌博来比喻打官司必输的结果,并非真的钱戏。

(五)斗戏

聊斋中提及的斗戏,只有斗蟋蟀一种。《聊斋志异・促织》载:“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成名的儿子舍身化为促织应征进宫搏斗,最终使成氏“以促织富,裘马扬扬。”故事虽为虚构,亦有所本。宋人顾文荐《负暄杂录》中说:“斗蛩之戏亦始于天宝间。长安寓人镂象牙为笼而蓄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 [16] 1174其中的“蛩”即为蟋蟀。南宋贾似道酷爱促织之戏而撰《促织经》,也因此得名“蟋蟀宰相”。明代促织之戏更是从上到下风靡全国,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斗物”条载:“我朝宣宗最娴此戏,……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 [17] 625聊斋《促织》即由此来。清代斗蟋蟀之戏依然风行不衰。

(六)蹴鞠

由本文开头所引《战国策》内容可知,至少在战国时期,蹴鞠之戏就于临淄广泛流行了。唐人颜师古《汉书・艺文志》注:“鞠,以皮为之,实以物,蹴蹋之以为戏也。”刘向《别录》:“蹙鞠,黄帝作。盖因娱戏,以练武士。”蹴鞠最初是用娱乐的方式来锻炼武士的,并非博戏。《康熙字典》“隆弊痔跻唐人徐坚《初学记》:“鞠即伦郑今蹴鞠曰戏隆9庞妹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 [18] 543可见唐时鞠的制作工艺有所改进,出现了充气的皮球。明清时期这一游戏还常见,俚曲《增补幸云曲》第二十一回:“那丫头将气球拿过来。……说:‘王官,这东西我曾玩过,一名叫行头,也叫气球。我也略会几脚。’……王龙说:‘要踢故事,一脚踢不着,罚银十两。’……皇爷使母鸡倒踹窝,脚脚踢的似天花落。”其中的“行头”、“气球”皆为鞠的别称。此时的蹴鞠非常讲究花样和技巧,并且以钱财论胜负,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七)投壶

投壶本为古代士大夫燕饮时的一种游戏,大概是于春秋时由礼射演变而来。《左传・昭公十二年》:“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晋侯先。”《礼记・投壶》郑玄注:“投壶,射之细也。射为燕射。”宴饮时用酒壶代替箭靶投箭,按中壶口或壶耳的箭数计算胜负,多者为胜,输者罚酒。汉代以后逐渐摆脱古礼的束缚,演变成了真正的博戏。明清时期投壶尚且流行,且投法不断翻新,但依然只用来赌酒,而不赌钱。俚曲《增补幸云曲》第二十二回:“王龙说:‘不合你弄那寡嘴。你过来,咱投壶罢。’这王龙自幼在学,不好读书,惯好投壶。拿起那箭来颠了一颠,使了个苏秦背剑故事,M噔一声,投在壶里。……那万岁拿过箭来,照东墙上一摔,舞了几个花,一投插在壶里。王龙大惊说:‘是什么故事?’万岁说:‘这是珍珠倒卷帘。’王龙说:‘从来没见。你再投一个故事我看看。’万岁取过箭来,捻的滴滴溜的转往上一撩,落下来又插在那壶里。王龙道:‘这是什么故事?’万岁道:‘这是野鹁鸽寻窝。’”其中的“故事”即是指有讲究的花样,可见每招每式都有名目,以技巧取胜。

二、从聊斋文学中的博戏看明清时期博戏的特点

聊斋文学中所记录的博戏活动是考察中国博戏发展史的重要材料,虽然不是明清时期博戏的全部,但大致能体现当时中国北方(特别是山东一带)的博戏风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博戏所呈现的特点。

(一)博戏种类繁多,功用雅俗分化。

明清两朝都曾立法禁赌,制裁相当严厉。《大明律》和《大清律例》都有惩处的条款 ① 。但两代禁赌都收效甚微,各类博戏依然风行不止,光聊斋文学中就记录了博棋、骰子、牌类、钱戏、斗戏、蹴鞠和投壶等七大类博戏,各类中的玩法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其原因有二:一是明清政府执法不严,甚至连皇带头,爱斗蟋蟀的宣德皇帝就是个明显的例子,俚曲中描写的正德皇帝更是诸博皆精。二是博戏本身具有强大的诱惑力。明清之际,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正统文化衰微,市民拜金逐利思想加重,他们需要一种手段实现一夜暴富的梦想;而士大夫阶层则懒于政事,一味追求感官刺激,于是社会各阶层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博戏。从聊斋文学看,明清时期的博戏在功用上有雅俗分化的倾向。大部分博戏既可用作休闲雅戏又可用来赌钱,当然,由于玩耍目的不同,致使两者在玩法上产生了不同的变化。作为休闲雅戏的博戏重在娱乐和消磨时光,多流行于上层人士或闺阁之间,故多追求雅致,讲究技巧,如骨牌之戏,每副牌都有像“霞天一只鸿”、“临老入花丛”等好听的名称,投壶之戏也往往每一招式都有“故事”。而一旦将博戏用于赌钱,则往往急于决出胜负,故而玩法简单直接,如古老的樗蒲由最初的投五木行棋变为只以五木定输赢;由于简单易行,原来用于双陆棋中的骰子也独立出来用于。这都是博戏为适应社会需要而发生的变化。

(二)博戏深入社会各阶层,对社会生活影响深远。

明清时期博戏风行,此时的博戏已不是士大夫阶层独享的雅戏,而是渗入到了社会各个阶层。不分地位、职业、性别、文化的各类人等,皆嗜赌成风。清人钱泳描述嘉、道时的赌风时说:“上自公卿大夫,下至编氓徒隶,以及绣房闺阁之人,莫不好赌。” [19] 578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胡适《麻将考》一文曾引清人吴梅村“明亡于马吊”之语。清世宗《禁谕》:“荒弃本业,荡费家资,品行日即于卑污,心术日趋于贪诈,父风之则无以训其子,主习之则无以制其奴。斗殴由此而生,争讼由此而起,盗贼由此而多,匪类由此而聚,其为人心风俗之害,诚不可悉数也。” [20] 290此时的博戏已妇孺皆知,博戏用语很自然地融入日常口语之中,如用跌博术语“一跌六个字”来形容打官司必输的结果;用马吊牌中的“八万”连读作隐语来代表“伴”这一词语,博戏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王水福.中国古代三百六十行[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

[2]孙顺霖.中国人的赌[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5.

[3](宋)程大昌.演繁露[M].张海鹏,订.北京:中华书局,1991.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缩印标点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清)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M].母庚才,刘瑞玲,点校.北京:中国书店,2001.

[6]罗新本,许蓉生.中国古代习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7](宋)李清照.打马图经[M].粤雅堂丛书本第七十二集.

[8](明)张自烈撰,(清)廖文英续.正字通[A].续修四库全书(二三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6.

[9](清)汪师韩.谈书录(一卷)[M].世楷堂藏板.

[10](宋)欧阳修.渑水燕谈录 归田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李剑国,占骁勇.《镜花缘》丛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2](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外七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3](清)赵翼.陔余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4](清)顾张思.土风录[M]MM(日)长泽规矩也,编.明清俗语辞书集成(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9.

[15]徐厚广.博弈[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16](宋)顾文荐.负暄杂录[M]MM说郛三种(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7](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8]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整理.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

[19](清)钱泳.履园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0]王涛,胡蓉.中国历代诏书精选[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

A custom probe into gambling games of Liaozhai literature and

gambling games of Shandong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I Deng-qi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59,China)

第6篇:木牛流马的故事范文

牛嘴笼是养牛人用椰条编成一个小圆圈,中间再扎上一个十字交叉的两根小柳条,再拴上一条小绳子用来套在小牛犊子头部的嘴巴上,使小牛的嘴张不开而不能随便啃草,让它多吮吸牛奶的套子。

旧的拉萨河上没有桥,只有拉萨市区以东十多里的香卡村有一个渡口。香卡村渡口有一条大木船和大约20只牛皮船。冬春时节,水流较缓,行人乘大木船摆渡过河。木船是长方形,状似火柴盒,可以载十二三匹骡马或三十多人。1951年10月下旬,我们进军的18军前方部队就是坐这条大木船过拉萨河的。夏秋时节,河水流速很急,大木船就不能摆渡,行人得坐牛皮船摆渡过河。一只牛皮船可以装两头小毛驴、或坐七八个人,但不能载骡马。骡马过河时,得卸下鞍、垫、货物,空着身子下水,由坐在牛皮船上的人牵着缰绳,跟在牛皮船后面泅渡,一般一人牵三四匹骡马。这些骡马挤在水中,蹄子乱扒,体力弱的有时被体力强的挤压在水里淹死。我亲眼见过这样被淹死的骡子。过河后,还要擦干骡马身上的水,然后背上鞍子,架上货包再走。这样摆渡过河,既费劲,又费时。遇上一个六七十匹骡马的驮货骡帮,渡河一次约需半天时间。

香卡渡口收取的摆渡费很高。一般每人渡河一次需交一两藏银(相当于一角钱,十五两藏银为一个大洋)或五个“学巴”(十个“学巴”为一两藏银)。香卡渡口归大贵族夏苏家所有,船倌全是夏苏家的家仆。摆渡费全部上交夏苏,成为贵族夏苏家的重要财源之一。此外,船倌们还要向过河人收小费。如果小费交得不够,船倌们一不高兴,往往就不给摆渡,把想过河的老百姓撂在河滩上一两个小时,甚至半天、一昼夜过不了河,直到交出小费让船倌们满意了才给摆渡。老百姓受这种勒索、盘剥,苦不堪言,但又没有办法。那时拉萨河南岸的蔡公堂、德庆、拉孟等地的农民要到拉萨城里去售卖农产品、牛粪,从城里买回一些日用百货,真是困难多多,而最大的困难便是渡拉萨河这一关。旧的香卡渡口,以肥了富了贵族夏苏和瘦了穷了百姓而闻名于拉萨。

1951年和平解放以后,我党我军下决心修筑康藏公路(现称川藏公路),从根本上改变由于没有公路而交通运输极为不便的状况。经过1951年至1954年四年的艰苦奋斗,付出了牺牲两干余人的代价,近十万人的汉藏军民修路大军终于将全长2300多公里的康藏公路从四川雅安经康定、甘孜、昌都修到了拉萨河边。1954年11月,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局的技工大队携带打桩、架桥等机械设备,在军区部队的配合下,用十七天的时间就在拉萨河上架起了200多米的一座钢架桥。此桥在香卡渡口下游约四里处。大桥通车的那天,拉萨全城沸腾起来。两万多军民争着前来观看。一千多辆满载粮食、物资和修路模范人物的汽车驶过大桥,进入拉萨城区,到达布达拉宫下。藏族群众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他们纷纷自发地往大桥上挂哈达,为筑路英雄献酥油茶。不到半天,大桥上就挂满了哈达。老百姓再不遭受贵族夏苏家的盘剥、勒索了,再不用求船倌们摆渡而受气了;他们随时可以赶着骡马、毛驴从大桥上通行,再也不走香卡渡口过河,真是太方便了。唯一不高兴的,就是夏苏一家,因为大桥断了他们的一条重要财路。许多藏族经过香卡村时都嘲讽地高喊:“船倌!船倌!再也用不着你们啦!”

拉萨群众非常幽默,历来都会针对一件事情或一个人物编一首歌来说笑,拉萨河大桥修成以后,他们很快就编了一首歌:

和平得解放,

大桥修在拉萨河上。

夏苏那个胖大娘啊,

牛嘴笼套在她嘴巴上。

藏音:

博拉金珠妥乃,

吉曲桑钦祖松。

夏苏阿妈甲贝,

卡啦古如夹松。

意思是说,拉萨河上大桥如一个牛嘴笼,套在夏苏胖夫人的嘴巴上,她再也别想张嘴吃我们的钱了。

此前贵族夏苏对我党我军的态度还算比较好的,属于上层统战人士中左派,但是自从拉萨河大桥修成、香卡渡口的船夫改种庄稼,他家的经济收入减少后,夏苏对我们的态度就越来越坏。1959年发生全面叛乱时,夏苏就是叛乱的组织、策划首领之一。接着,夏苏跟随达赖叛国外逃,后来死在印度。

第7篇:木牛流马的故事范文

书画同源并非空穴来风。汉字构成,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一类独体字,都是从简笔画一路走过来的。独体字不够用,而后才有会意、形声这些合体字,依然不能满足需要,最后只好假借、转注。无论如何,它们都难以超越简笔画的藩篱。书体的演变,更能验证汉字是由画才慢慢改成写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前四者至今还带着“画”的胎记。真正是用笔写的,应该是楷书、草书和行书。书画同源,古代那么多书坛巨臂,同时又是丹青妙手。坡、朱耷、赵孟\、倪赞、唐伯虎、祝枝山等等。还有那个另类皇帝宋徽宗,更是书画两绝。现代近代,更是群星灿烂,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陆俨少、潘天寿、傅抱石、关山月、李苦禅等,书作都臻妙境,达到炉火纯青,只是他们的画名太重,湮没了书名而已。

南阳书画院院长刘奇先生是“知命”年半路出家的,由书家转型成画家。凤凰,有一个在火中扑腾的过程。九届国展,刘奇化名黑木、白水,以篆书、隶书同时入展,大出风头。证明自己在书坛上的雄厚实力。南阳书画研究院集中了一流的书画家,但书法作品卖点并不看好。当刘奇悟得“好画不如孬画”的道理时,毅然决然弃书从画,他从山石皴法,水口、树、花鸟等基本工练起,遍临名家画作,那股拼命精神,令人可畏可敬。我曾为此作一谐音联,调侃道:“流风流韵流派,流誉北楚,之子细检O艺坛;奇画奇书奇文,奇绝南阳,斯世不负逍遥人生。”后来他在上海举办个人书画展,题目变通为“奇人奇书奇画”。展览获得巨大成功,作品随之抢购一空。有一记者当场拟联,赞曰:“南阳刘黑木,北京齐白石。”虽是过誉之辞,但作品能得到“海派”认可,诚非易事。上海那么多书画店,大多都是短命的,多则一个月,少则一周,便关门大吉,而刘奇去年开张的书画工作室,已历岁寒,却在上海稳稳地站住了脚,至今依然红红火火,这是需要真功夫的。不仅如此,他不温不火游刃有余,还把工作室开到安徽合肥,广东汕头,也都是务弄得有声有色,这也太出人意料了。

其实,他的山水画,远远没有成型。其一,构图过于密集,画得过满,给人透不过气的感觉,犯了宁疏勿密之忌。我曾多次讲过南宋宫廷画家马远,人称“马一角”、“马半边”、“马一线”,构图简疏,让人一望豁然。其二,设色过于艳丽。大红大绿,那是民间年画的作派。这又触了宁素勿妍之讳。记得他有幅小品,怀念往昔的白河,在空白宣纸上寥寥数笔勾画群鱼戏水,皆若空游无所依,让人爱玩不忍释手,就是因为画得空灵的缘故。其三,题画款识,有些过度,有些显摆。刘奇是拜师学过诗的,摆弄起文字,显得随心所欲。他从不避打油之嫌,很多题画诗写得兴趣盎然。诸如蜘蛛结网图题云:“人生之路多又多,缘何自己投网络。(似应为网罗)无序琐事如缠身,轻松人生难摆脱。”读后让人警觉,网罗中那只小昆虫,是你,还是我?再如那幅深山牧归图,跋语更是石破天惊:“自古画家多如云,能画桐柏鲜有人,纵使石涛在,敢与黑木论几分?”这种冲天豪气,前无古人,当年白石老人崇尚徐渭文人画,曾着意刻石铭曰:“愿为青藤门下走狗。”何其谦卑。刘奇生在桐柏,长在桐柏,对那里的一草一木,烂熟于胸,胸有丘壑,信笔涂抹,便成妙品。因此才干吹这个牛,这就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了。刘奇爱牛如命,常抚膺感叹:“牛太可怜太可爱。”因此,他发誓终生不食牛肉。在那幅虎年丑牛图上题道:“丑年不画牛,虎年画牛好抵头。(应为雇罚┤松性格犟,无生喜昂头。”以己之心,推牛之腹,趣极。又如观瀑图款识:“人生难得悟人生,悟透人生便是功。烦心琐事抛身后,静观飞瀑扶苍松。”画与诗相得益彰。著名作家周同宾先生看后,将刘奇的画界定为“新文人画”是很有道理的。但有一利必有一弊,不少游戏文字显得过火。譬如那幅洋鸭子,“就是上到月亮上,也变不成兔子,回来只不过是只洋鸭子。”这话就显得不伦不类。妇孺皆知,月亮上有玉兔捣药的传说,但飞禽的鸭子怎么说也不能变成走兽的兔子。如果说鸭子再洋也不会变成雄鹰,就更合逻辑一些。还有不少小品画,题跋文字过多,似有喧宾夺主之嫌。如东坡先生访友品茶图,文字占整幅画三分之二还要强。自题漫画“黑木先生真酒徒,有酒辄饮不含糊。”手札约占二分之一。更有甚者,那幅“雄鸣高唱官帽扬,道貌岸然坐中堂”通篇都是文字,画反倒成了点缀。刘奇应该明白“过忧不及”的道理,凡事皆有度,一旦超越了这个度,往往事与愿违。这就像转身一样,一百八十度正好。如果硬转三百六十度,岂不是又回到了原地?

刘奇兼收并蓄的功夫的确了得,山水画可见陆俨少、潘天寿、石涛等人的影子,花鸟画显然带有齐白石、陈大羽、的印证。其他如傅抱石、李苦禅、王文治也都有踪可寻,不求形似,但求神通。

刘奇经过努力探索与追求,终于成功了。顾恺之论画:“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刘奇有些贪得无厌,人物、山水、花鸟一“揽”无余,全都画的像模像样。“搜尽奇峰打草稿”,踏遍青山人石老。画日臻完美,人也忙得不亦乐乎。愿他的艺术之树常青。

第8篇:木牛流马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河西走廊; 木雕; 木俑; 汉墓

中国木雕艺术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当时已经出现了初具雏型的木制工艺品。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已由商代用于制陶工艺中的简单刻纹和雕花板的阴刻,发展到立体圆雕工艺。湖北等地发现的战国木雕,开始髹漆,并加以彩绘,十分精美。

到了汉代,小型器物、人物、动物等木雕用整木雕制,大型木雕用局部雕刻和粘贴来完成,木雕创作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可以说汉代是中国木雕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期。汉代木雕题材和内容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贵族出游、宴饮、耕作都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欣赏这些木雕作品,就能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气息,木雕作品人情味胜过了宗教气息,可以说木雕艺术以它特有的光棱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种面貌,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古代的木雕,由于材质的关系,历史上保存下来的不多。武威汉代墓葬就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木雕,作品有舞乐侍仆俑及鞍马和家畜、家禽等动物造型,还有想象出来的前伸独角镇墓兽等。同时出现了较大的组合木雕,如前驾骏马的轺车模型,车上还有御车的木俑,此外还有牛车、耕牛牵犁和双人博戏等模型。

武威木雕在艺术创作构思上,造型不拘一格,别致奇特,极富想象力,虽经2000余年的时间,依然神态生动,栩栩如生。雕刻技法以突出外轮廓为主,细部用彩绘表达,因此雕制时用刀简练,块面棱线分明,仅在头、身、腿部稍作细部刻画。形体硕大的如高度超过80cm的木车、木马、木牛等,头、身、尾等分别雕刻,最后嵌合或粘接成整体。形体较小的俑和动物雕像,则由整木圆雕一次雕成,又称立体雕刻。是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刻。圆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整件器物看上去古朴、粗犷,不讲求透视、解剖、时间的规范与约束,而是大胆地设想,造型高度简练概括,将民间各种吉祥物组合杂揉在一起,粗犷的线条就象河西地区的民风一样醇厚、豪迈。

自1956年以来,武威磨咀子陆续发掘了72座汉墓,许多墓出土木雕。从西汉末年到东汉后期时间跨度不短。磨咀子木雕品种繁多、内容庞杂、制作讲究,木料多采用松木、柏木、白杨木、梨木、黄杨木等雕刻而成。对于民间工匠来说,如何将一块完整的木材减去多余的东西,雕刻成生动的形象,需要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墓中普遍随葬小型圆雕木、大型木雕,有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动物:马、牛、羊、狗、猴、鸡、鹅、鸠和长尾鸟等;还有想象的独角兽、剑形辟邪俑;有各种人物,如彩绘六博俑、翩翩起舞的舞蹈俑等;有组合复杂的木轺车、木院落;有反映农业生产和运输耕作的马车、牛车和牛拉犁等。1972年发掘的西汉末年48号墓出土有大型彩绘铜饰木轺车马及御奴一组木雕,木车全长120cm,车身通高97cm,长80cm;装双辕,带伞盖,双轮各有条辐16根,驾一马,马车上坐一穿黑衣宽袖、衣领袖里衬白衬底、戴黑帽的驾车御奴,高33.5cm,跪坐,双手持缰,以黑白两色勾出眼鼻及冠服,马通高89cm,长78cm,作昂首睨视状,头颈、身、腿、尾等系分别雕造粘合而成,绘以红、白、黑三色;框架造型接近真实车辆;它气度宏大,造型古拙,构成了一种特有的艺术气质木雕(图1)。轺车是汉代最为常见的一种代步乘用车,它用于官吏出行、邮差传递、甚至于家庭出游。轺车一般只驾一马,能使用轺车的是贵族官吏,汉代官吏乘轺车,非常讲究,伞盖的颜色是依职务的大小而有别,二百石以下的官员用白布盖,三百石以上的用黑布盖,千石以上的用黑缯盖,王用青盖,皇帝则用羽盖。在特殊情况下,羽盖也可以用以赏赐。这套轺车不同于普通墓葬出土的木雕,它的制作非常精细,轺车的每个部位、环节都与真实车辆建造一致,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一套木雕作品。

该墓还出土了一套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彩绘六博俑”,这组六博俑用简洁概括的手法刻画出人物的动态,画面中,两位长者相对跪坐,眉目清晰、神态安然,造型服饰大致相同,皆着黑、白、灰三色相间的竖纹长袍,腰系带,梳圆髻、蓄须,高28~29cm,中间置一长木棋盘,右面老者右臂伸向棋盘,拇指和食指夹有长方形棋子,正欲投掷,其余三指伸直,似指棋盘。左面老者,右手置腹前,左手举胸前,五指直伸,似欲向对方讲话,好似在探讨棋局,姿态生动、眉目传神,把当时人们博戏的情景重现在今人面前,人物造型非常写实生动(图2),两位长者下的棋在古代称之为六博,是一种智力游戏,它是战国到汉代非常盛行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在各种类型的智力游戏中,棋类被认为是品位最高雅的一种。一说到棋类,人们大都会立即想到围棋,即古代典籍中常提到的“奕”,认为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智力游戏;而把和围棋同样古老,并一度比围棋更为流行的另一种智力游戏“博”给忽略了。六博由于对局双方各有六枚棋子,故通常称之为“六博”。玩六博,二人对坐,中间为博局(棋盘),局面刻有纵、横、斜各种格道,为行棋路线。格道中有一些固定位置,每个位置都有专署名,如方、廉、道、张、曲、屈、长、高等。棋子六黑六白,分属两方。玩时先投箸(或投骰)后行棋,据投掷结果,决定行棋的步子。我国古代曾有过多种《博经》,讲授博戏的方法和取胜技巧,可惜均已失传。现存古籍中有关六博的资料,虽也有不少记载,但过于零碎和笼统,使人难知其详。而且,历史上六博的玩法可能很多,流行过程中肯定又在不断演变,这必然导致文学记载出现纷乱和歧误。因此后世学者无人能说明白六博的具体用法。六博器具在我国其他地区的汉墓中也时有发现,如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了一套完整博具。一方形漆盒,盒内有一博具、6个黑棋6个白棋,共12枚棋子,箸30枚。从事六博活动的场景往往是非常热闹的,有时伴有宴饮、射箭等活动,武威磨咀子出土的六博俑除带有娱乐活动外,内涵还要更广泛、更深刻些,两位老者也可能从事的是一项迷信色彩很浓的活动,既博占,它是通过在博局上行棋来“择日”和“占卜吉凶”。

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木马,造型极富感染力,这类木马,一般马头较小、双目圆睁,似在注视前方,张口露齿翘鼻、双耳竖立、肌肉发达、前腿如柱、后腿似弓、蹄腕较细,力量含蓄,都是能奔跑的骏马,或是能负重远行的良驹,具有充沛的生命力与豪迈感,马背均雕置有马鞍,其中有一匹马,颈项插有鬃毛状木片,野性感十足,每匹马皆绘有黑底花纹或白底花纹,表面涂一层薄泥,眼、鼻、口皆涂以红、白、黑三色,通高在83cm左右,长91cm左右,亦系分段制做,背上之木鞍也绘有花纹,是木雕加彩绘的方式呈现的(图3)。木雕马以木块削出肢体的各个部分,粘合成型,马张嘴翘尾,作嘶鸣状,十分完整、生动、有神韵。马在汉代社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广泛地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汉武帝时,由于当时社会都广泛使用马、喜爱马,因此将张骞从西域引进的大宛马、乌孙马以及敦煌渥洼池发现的优良马种均冠以“天马”称号,汉武帝还创作了《天马歌》:“天马来,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天马来,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天马来,历无草,经千里,遁东道。天马来,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天马来,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天马来,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给光武帝的奏折中写到马的作用时这样叙述:“夫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远近之难。”汉代从武威到敦煌设有“厩”,是专门管理马匹的官方机构。

1956年发掘的磨咀子东汉墓中,出土有木雕舞俑,身着蝙蝠袖长袍、长袖,袖子上宽下窄,很像今天的蝙蝠袖,梳髻,有扬起右臂起舞的,有两人对称身体斜倾、各伸出左臂和右臂的,非常有律动感,表面着白色,上绘以黑、红两色花纹。一小块整木上稍加砍削,就呈现出长袖善舞的俑,非常写意(图4、5)。从舞者的舞姿来看应该是汉代流行的巾袖舞,巾袖舞是舞者舞袖或执巾而舞。早在战国时期,民间就有“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之说。汉代辞赋中亦有不少描写巾、袖舞蹈的句子,如张衡《西京赋》写:“振朱履于盘樽,奋长袖之飒纚”。巾袖舞蹈的形象在汉代的画像砖、石中十分常见。木雕舞蹈俑还非常罕见。木雕艺人在创作过程中抱着虔诚崇拜之情,抓住人物的性格、身份、面貌特征,大胆地运用概括、夸张、变形等手法,从而塑造出了极富想象力的作品。

武威磨咀子还出土了一些非常温情有趣的作品,如调皮的猴、栖息在木架上的鸡、正在戏水的鹅、驾车的木牛、单个的木牛等。造型憨态可掬,生活气息非常浓郁。还有懒散的卧狗、静坐摇尾的小狗。狗拿耗子,并不多管闲事。《吕氏春秋·士容》载:“狗乃取(捕)鼠”。战国时期,以狗捕鼠是正常事,而非闲事。到了汉代,养狗捕鼠已经成了民间习俗。雕刻的这些动物,憨态可掬的样子就蕴藏在简单的刀功之中,作品表面还带着切削的痕迹,就注入了饱满的生命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朴素真挚的情调,令人看后叫绝。

武威汉代木雕在当时大多数都不是精工制作的。可以看出,制作时的随意性很大,颇有“急就篇”的意味。

甘肃汉代木雕包罗范围广泛,所以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以其规模恢宏、风格朴拙豪迈而永保艺术魅力。文化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木雕艺术也和绘画、文学一样,运用它特殊的艺术手段,歌颂、赞美这生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社会现象,以其丰富广泛的题材和奔放有力的气势、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时代精神,和自身所独具有的永恒艺术魅力,屹立于世界艺坛之上。

(杨凤明 甘肃省博物馆)

参考文献

1 傅天仇.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2 秦汉雕塑

第9篇:木牛流马的故事范文

匹诺曹是一个非常调皮、爱搞恶作剧、爱撒谎的孩子。事实上写木偶奇遇记个人优秀读后感800字并不难,这么一下想似乎压力少了很多,就让我们一起来写木偶奇遇记个人优秀读后感800字吧!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木偶奇遇记个人优秀读后感800字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木偶奇遇记个人优秀读后感800字一当看到这题目,有人会说:“这文裁肯定很幼稚!”no,no,no!我认为,说这句话的人是不懂得欣赏。就算是小孩子看的,那么这本书也有它所讲述故事的意义。

他,天真无邪、纯洁朴实,他,任性、不守规矩、又爱撒谎——这就是家喻户晓的调皮木偶皮诺曹——《木偶奇遇记》中的主人公。

《木偶奇遇记》讲述的是贪玩的皮诺曹先后经历了逃学看马戏,然后又遭遇狐狸和猫的欺骗,幸险无丢性命,虽然得到仙女的救护,但皮诺曹又因为闯祸被农民拉去做了看门狗,逃脱后又和一群小流氓们去了“乐土”愚人国。因为长时间的不学习,小皮诺曹变成了驴子,最后在鲨鱼腹中与爸爸相遇。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冒险后,皮诺曹学到了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终于变成了一个好孩子。

皮诺曹有着小孩们都有的贪玩、淘气和无知等特点,在经历了许多的危险后,他学会了勇敢、诚实、有责任心、爱学习等等,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孩。

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至今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的一次说谎的经历。进入小学之后,老师每天都会让我们叫家长在每个作业后剪字。可有一天,忘了给妈妈签字了。心想:这该怎么办?如果没让家长签字的话,老师会将作业撕掉。这时,我心里冒出一个坏念头,自己仿签不就万事大吉了吗!于是,我就大笔一挥,在作业后写上了妈妈的名字。可在签完字后,突然想起妈妈说过,“冒充签名是一种不诚实的举动。”但等我回悟起后,作业已经交上去了。我当时非常惭愧,恨不得找个冰洞钻下去。而从那以后,我就再没有对作业‘撒过慌’。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犯错是正常现象,有错就要敢于纠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好孩子。如果你撒谎,骗了家长,他们被谎言迷住。虽然你在他们眼中是个好孩子,可事实上,你却只是个戴着假面具的坏孩子。真正的好孩子不会撒谎,他们只会为自己做错的事而作以改正。

木偶奇遇记个人优秀读后感800字二这是讲述一个小木偶的故事--老木匠泽皮德把一块能哭会笑的木头雕成木偶,并把取得生命的木偶当成儿子。老木匠把大衣卖掉,供小木偶上学,小木偶一心贪玩,竟把爸爸卖掉大衣买来的课本换成戏票去看戏了。贪玩离开学校的小木偶遇到了会说话的蟋蟀、仙女、鲨鱼大蛇、小灯芯……发生了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他在小仙女面前说谎,结果,鼻子一下子长了好几倍,连门都出不去了。最后,他掉进一只大鲸鱼的腹中,意外与老木匠皮帕诺相逢。从此,小木偶每天去做工,有空还编篮子,晚上读书、写字。最后终于成为一个诚实、听话、又爱学习,还能帮助父母的好孩子。经过种种的经历,小木偶终于长大了,他变得诚实、勤劳、善良,成为了一个真真正正的男孩。

这个故事虽然大多只是讲述小木偶遇到挫折的过程,但是有哪个读者可以想到这个故事蕴含着浓浓的爱。小木偶没有课本,老木匠把自己的上衣卖掉供小木偶上学,尽管自己受着寒冷,也要用最大的力量带给小木偶幸福,多么伟大的父爱啊。而且小木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只有诚实才能获得信任,如

有空还编篮子,晚上读书、写字。最后终于成为一个诚实、听话、又爱学习,还能帮助父母的好孩子。经过种种的经历,小木偶终于长大了,他变得诚实、勤劳、善良,成为了一个真真正正的男孩。

这个故事虽然大多只是讲述小木偶遇到挫折的过程

果你一直撒谎,别人就会对你失去信心,而你就会失去朋友。

看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从书中我懂得了做人要诚实、善良、坚强、勇敢,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感激父母、孝顺父母,长大以后好好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木偶奇遇记个人优秀读后感800字三《木偶奇遇记》是19世纪意大利儿童文学家科洛迪的代表作,被誉为“意大利儿童读物的杰作”、“意大利儿童读物中最美的书”。它叙述了一个生动、充满幻想、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这部童话的主人公是一个调皮的木偶,它天真无邪、头脑简单、好奇心极强。另外,它又缺乏主见、没有恒心、禁不住诱惑。它为了看戏不惜卖掉课本,在回家的路上受狐狸和猫的欺骗去傻瓜城,在路途中差点儿被它们吊死。被仙女救了之后,它又被傻瓜城的法官投进监狱。出狱后,它被迫当了看家狗。夜里,因为帮助主人抓住黄鼠狼而重获自由。它一心想成为一个用功读书的好孩子,可是又禁不起诱惑,在坏同学的再三劝阻下,逃学到海边看鲨鱼。后来,它又被卖到玩具国,变成一头驴子。最后,它在鲨鱼腹中意外与父亲重逢,并设法逃了出来。从此,小木偶每天去做工,有空还学习,终于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好孩子。

其中,我最喜欢又最难忘的是最后一章——一个真正的好孩子。这篇讲了皮诺曹和它父亲从大鲨鱼的嘴里逃了出去,它们游呀游呀,可是皮诺曹太累了,它已经没有力气游了,但这儿离海岸太远了,海水又太凉了。它看见了和它一起被大鲨鱼吞下去的金枪鱼,金枪鱼学着它们逃跑方式,逃了出来,皮诺曹说:“我亲爱的金枪鱼,你来得正是时候!我求求你,就像爱你那些小金枪鱼一样,帮帮我们吧。不然的话,我们就完蛋了。”“我很愿意,我十分乐意帮助你们。你们俩赶快抓住我的尾巴,让我带你们走。只要四分钟左右,我就可以把你们平安的送到岸上。”不一会工夫,金枪鱼就把它们送到岸上了。匹诺曹给金枪鱼一个热烈的吻,金枪鱼害羞地钻回了海底。天已经亮了,此时的杰佩托摇摇晃晃,两腿打颤,只剩下勉强能够站住的力气了。匹诺曹让爸爸靠在自己的胳膊上,然后慢慢走,慢得就跟蚂蚁一样。忽然,匹诺曹看见田野当中有一座漂亮的小屋,他们走过去敲门,原来这家房主是那只会说话的蟋蟀。匹诺曹很有礼貌地对他行了个礼,说:“亲爱的小蟋蟀,请你原谅我之前的所作所为,你可以赶我走,也可以对我扔木棒!不过无论如何,请你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爸爸。”他原谅了皮诺曹,并让他们在这里歇一会儿,皮诺曹想让父亲喝点牛奶,蟋蟀告诉皮诺曹农夫那里有牛奶,皮诺曹每天去给农夫浇水,然后换一瓶牛奶,牛奶使爸爸渐渐康复起来,皮诺曹开始认真学习,读书,写字,还学会了编草栏,编草筐……就这样它不断地努力地干活儿和学习,辛苦地赚来了很多钱,并且还存了40块钱要去买衣服。到了第二天早晨,他准备去附近的市场上逛逛,在去市场的路上,见到了天蓝色头发的小仙女的蜗牛。匹诺曹兴冲冲地问:“小蜗牛,仙女在哪?”蜗牛说:“仙女生病了,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匹诺曹连忙把它仅有的40个子儿都给了小蜗牛,让蜗牛赶快送到仙女的手里。回到家,皮诺曹善意地对爸爸撒了个谎,说:“今天我没有找到合适的衣服。”当天晚上,皮诺曹不是像以往那样十点钟上床,而是熬夜熬到午夜钟声敲响之后才爬到床上去。梦中,他好像见到了仙女,仙女弯下腰来吻了吻他,对它说:“皮诺曹,以后你要一直这样小心谨慎地做人,好好儿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样你一定会幸福的。”皮诺曹醒来一看他不再是一个木偶了,而是变成一个真正的孩子。那个破旧的小屋子也不见了,取代它的是一座宽敞明亮的房子,他还看见仙女给他准备的新衣服,他把手插进口袋里,里面有一个小小的象牙钱包。打开钱包一看,里面有40个金币,闪闪地发着光。从此他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在这本书来,有几句话使我感触很深。仙女说:“读书学习是永远不会晚的。一个人如果懒惰地活一辈子,而不是去劳动,那么这个人就违背了上帝的初衷,就白走了这一遭。”我认为仙女说的对,因为学无止境,一个人活到老就要学到老,只有学习才能增长见识,增长才干。所以我觉得仙女说的对。还有一句是皮诺曹乘马车去玩国听驴子说的:“记住呆子,凡是丢弃书本、辍学、只想着玩儿和娱乐而不做事的孩子是不会有好下场的。”这句话,告诉了我不读书,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其实,小木偶经历了风浪才明白雨后的天空有多么的晴朗,而我们和小木偶一样都要面对许多风浪之后才能看到雨后美丽、绚烂的彩虹!

木偶奇遇记个人优秀读后感800字四很小的时候,我就看过《木偶奇遇记》的动画片了,最喜欢匹诺曹和爸爸手拉手跳舞的场面,非常温馨。今年暑假,我读了科洛迪写的《木偶奇遇记》,从文字中又一次见证了匹诺曹的成长。

匹诺曹是盖比希老人用木头雕刻出来的一个木偶人。他一开始逃学,撒谎,交坏朋友,经过了很多的波折,终于认识到了错误,成了一个诚实、听话、又爱学习的好孩子了。

当我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感到自己深深地融入其中,就是故事里的一个人物了。看到爸爸把三个梨都给匹诺曹吃的时候,我很想跟匹诺曹说说,让他分一半儿给爸爸;看到匹诺曹为了看戏,就把爸爸卖了上衣,冻得浑身发抖才买来的识字课本卖掉时,气得我真想打匹诺曹一巴掌;看到匹诺曹发烧,为了不喝药水儿,就找各种借口时,觉得他太淘气了;看到匹诺曹因为贪玩,变成驴子,不断地挨饿挨打时,又觉得他太可怜了……最后,匹诺曹变好了,每天干活,照顾爸爸,认真学习,帮助别人,我也感到好高兴啊!

故事里我最感兴趣的内容就是匹诺曹说谎的时候,鼻子就长一截。要是连说三次谎,鼻子就长得连身都转不动了。看到这里我就忍俊不禁了,脑子里想象着匹诺曹鼻子长长的样子,有一堆啄木鸟在给它啄。要是我说谎,鼻子也会变长,那该有多可怕呀!

其实匹诺曹的成长,就是每个小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有时也会贪玩,也会贪心,也会说谎。不过,犯了错误不要紧,一定要认识到自己不对的地方,及时改正,让诚实、善良、正直、诚信这些好品质,伴随我们成长,像匹诺曹一样,最后成为一个爱劳动、爱学习的好孩子。

木偶奇遇记个人优秀读后感800字五今天,我把《木偶奇遇记》读完了。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看,因为他教会了小朋友们要诚实、爱学习、有爱心、不贪财,否则就没有好结果。

书中有一个主人公,他是一个木偶——匹诺曹。匹诺曹是个调皮的孩子,一开始,爸爸叫他去上学,他却把识字课本卖掉,去看木偶戏,吃火人让他回家,他却跟着陌生人走,路上都有人提醒了他:“他们都是骗子,你快回家。”他就是不听,所以遇上了杀人凶手,还是善良的深蓝色头发的小仙女救了他。后来又到了“玩具城,”虽然玩得非常开心和高兴,可是后来却变成了毛驴,是别人想做一面鼓,所以把他买下来,为了不让驴子不要乱蹦乱跳,买者就把驴子放到海里,却被鱼把驴肉吃光,所以驴子变回了木偶。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