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木牛流马范文

木牛流马精选(九篇)

第1篇:木牛流马范文

出牌阶段限一次,你可以将一张手牌扣置于你装备区里的【木牛流马】下,若如此做,你可以将此装备移动到一名其他角色的装备区里;你可以将此装备牌下的牌如手牌般使用或打出。只要你装备木牛流马,你想用里面的牌就随时可以用,就像你自己的手牌一样。你可以把木牛流马连同里面藏的牌一并移交给你的队友,这为玩家之间的配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当然,木牛流马也可能被别人拆掉或者牵走,里面的牌也就跟着走了,所以往里放手牌还是要考虑一下的。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2篇:木牛流马范文

最牛的车,是牛车

今天可能很难想像,很长时间以来,牛车都是古代中国的主流交通工具。在历史中,马车和牛车差不多是同时期的产物,起源于商代。但相比牛车,马车的地位显然要更高,毕竟跑得快,打仗用得上。但这么一来马匹的消耗就很大了,仗打到了西汉初年,马匹奇缺,连皇帝出行都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拉车,官员们就只能乘牛车出行了。

牛车一是走得太慢,二是牛还要兼职耕田,不体面。所以经济一好转,大家还是要换上马车。东汉章帝时,有个叫谢夷吾的太守,甚至因为坐牛车出巡,丢了朝廷的脸面,被刺史劾奏,直接贬为县令。

但到了魏晋时期,牛车又成了好东西。这是因为那时的名士整日空谈,吃药喝酒,不干正事,也不赶时间,那么牛车速度慢的致命缺陷也就无所谓了。更何况,当时道路条件差,速度慢的牛车坐起来也比较舒适。因为速度慢,所以不用学习专门的驾驶技巧。“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就经常一个人驾牛车出行,走到没有路了,就放声痛哭。这要是马车,早就翻车了。

木牛流马,运粮也能运人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恐怕都会对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很好奇。在小说中,这是运粮利器,能顺利穿越险恶的蜀道,把军粮运到前方。

在现实中,木牛流马究竟是什么,虽然有些争议,但说它是独轮车,大体是不错的。独轮车俗称“鸡公车”,汉代就有了,当时叫“辘车”。汉代井上汲水多用辘轳,是一种轮轴类的引重传动器,而这种手推车就是由一个轻便的独轮向前滚动,形似“辘轳”,所以称其为“辘车”。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应该就是从辘车改制而成的。“木牛”说的是这车像一头不吃草的牛,“流马”说的是独轮转动灵便,运行轻快,如同能流转疾奔的马。

在道路不发达的古代,独轮车是南方丘陵地区最理想的交通工具,它比肩挑手提省力多了,哪怕走山路也是平稳轻巧。车夫还会把一条布条系在两个车把上,推车的时候就把布条挂在肩上,这样能保持平衡,也能利用肩膀来分担一些重量,省些力气。

最大的轿子,要几个人抬?

宋代之后,轿子开始流行。当然,如果是武职官员,他们要带兵打仗,坐轿子就说不过去了。在轿子极盛的明清,都有明文规定,武职官员不准坐轿,哪怕是王爷。顺治年间,有官员就平西王吴三桂等各路王爵乘轿一事请示,朝廷上谕回复说:各王在镇守的地方可以乘轿,到京师则须骑马。乾隆年间,甚至还有满洲籍文职大臣禁止坐轿的规矩,只有60岁以上、身体确实不好者才能例外。

但大将军福康安就“例外”得有点过分了。他不仅平时坐轿,连打仗也是坐轿子,他手下常备有三十六名轿夫。这么多人,并非都是一起来抬轿子,而是轮流抬,所以福康安的轿子速度极快,跟骑马也差不了多少。那些替补的轿夫呢,每人也要浼钙ズ寐恚骑着马跟着轿子行进。

但史上最夸张的轿子,还是张居正的32人大轿。那时的张居正是内阁首辅,他奉旨回湖北江陵老家,为父亲办丧事。那时皇帝年幼,张居正权倾朝野,所以他的轿子“超标”得厉害:32个轿夫一起抬,内分卧室和客室,还有两名小僮在内伺候。算重量,这个轿子超过一吨,算体积,驿道都可能不够宽。所以张居正这一路,途经州县都是大兴土木,修桥铺路。

羊皮筏子,也叫船么?

关于羊皮筏子,有个很有趣的新闻:2011年,甘肃羊皮筏子开始按船舶来管理。此前,羊皮筏子属于“浮动设施”,不算是船。羊皮筏子看起来也不像是船,但在古代,像羊皮筏子这样的“革船”,还真的就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革船,也就是皮革做的船。史载匈奴以马革制船,此外还有牛皮船、羊皮船、鱼皮船。早期的革船,就是用皮料裹住草或者动物毛发,缝起来当漂浮物。宋代以后有了“浑脱”――将山羊皮浸水、曝晒、扎口、灌入食盐和香油,就是一个不漏气的气囊。为了安全和增大载重量,若干个浑脱相拼,就有了羊皮筏子。

制作羊皮筏子需要人用嘴吹气,使其胀满,所以兰州人见到有人夸海口,说大话,往往以“请你到黄河边上去”来嘲讽,意思是让其去吹羊皮囊或牛皮囊。据说,“吹牛皮”的说法就来源于此。

但羊皮筏子再神奇,也不如木船靠谱。在中国古代,无论载人载货,木船才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明清两代的京杭运河成为国家经济命脉,就是因为运河上的漕船运送着几百万石的粮食,附带大量白银和各种商品,还有往来的官吏、客商。北京的官去四川上任,看直线距离肯定是走陕西最近。但其实走京杭运河,到扬州换江船,沿长江逆流而上,才是最佳选择,又快又舒服。

第3篇:木牛流马范文

”肥肥,你站稳点,我快飞出去了!“替父征战的花木兰坐在小牛身上摇摇晃晃地喊着,小牛应声回答道:”我尽量,人太多了,马太高了,我们快被踩死了!“”我看到他们军队的副将了,越来越清楚了,来我们这边了!“”啊!我们快逃!“”不行!”木兰斩钉截铁地说。说完,木兰将手里的金枪用九牛二虎之力扔向副将,多亏了平日的训练,金枪顺利地刺向了副将的马,马倒下了,副将也倒下了,木兰的将军看到敌方副将倒下,马上快马加鞭将金枪刺向副将,副将死了,敌方撤退了。

回到军营后,将军大大地表扬了花木兰,并赐木兰一匹骏马,准备迎接下一仗。

过了几天,远方传来大象的叫声,地面震动起来,战士们都起身向外观看,哇!只见远方沙尘飞舞,上万头大象朝军营奔来。

战士们立即穿好衣服,做好一切准备迎战。

木兰骑着赏来的骏马与将军奔驰在最前方。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庞然大物,将军不知所措。硬拼是不行了,正在千钧一发之时,远方传来了老鼠“吱吱”的叫声。原来是小牛肥肥带领着“老鼠军团”来了。“对呀!大象怕老鼠!”将军拍手叫好。果然,老鼠一出,大象那边就溃不成军了。

回到营里,木兰又被记了一大功。但经常用老鼠也不是长久之计,木兰愁眉不展地回到自己营里,突然发现肥肥不见了,后来听战友说才知道肥肥因为火种不小心跳到身上,一下子跑开了。木兰恍然大悟,马上向将军提出“火烧象营”的计划,将军认可了,赏木兰50个兵,但木兰说人多手杂,只要了15个兵一同前往。

第4篇:木牛流马范文

不管怎么样,这两样发明都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天才。从此,通过难于上青天的栈道向北伐的蜀国军队送粮食,再也不需要人畜扛驮了,用这些不用喂粮食和草料的机械运粮食,真的是省时又省力。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搞经济建设可以打八十分,打仗只能打六十分,发明创造就可以打一百分了!更了不起的是,他发明的每样东西都具有实用价值。

除去最有名的木牛流马,诸葛亮的第三件著名的发明,就是诸葛连弩。

所谓诸葛连弩,是根据春秋时代已有的连弩创造的更先进的威力加强版。这种连弩上面带有一个大大的木匣,一次可以装入十支箭,然后连续射出。虽然射程远比不上一般的弩,甚至连弓箭都比不上,但是中距离作战,讲究的是射速,这样的射击速度已经和半自动步枪差不多了,几千把连弩一起射击,难怪张A的部队在木门谷被全部射死。这种连续不断的箭雨已经不是射箭,而是泼水了,能活着出来才有鬼啊!

筒袖铠也是诸葛亮的发明,装备连续射击武器和可以防御重武器攻击的铠甲,这样的军队如何能被击败?

诸葛亮搞过多种军事发明,全都投入实战,却从来没有留下过一页图纸。

诸葛亮为解决情报传递如何保密的问题,以中国传统的建筑榫接结构,创作出了用几块木头构件咬合拼接的孔明锁。只有按照顺序,才能将之分解开,这样将情报藏在里面,如果不懂得原理就要折腾一阵子。

第5篇:木牛流马范文

古车的起源与演化

有关中国古代车起源的传说不少,主要集中在两个人物身上:黄帝与奚仲。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他见飞蓬(多年生草本植物,遇风吹则旋转)转动,灵感顿现,发明了车;又说他因为发明了车,才被称为“轩辕氏”。奚仲是夏代薛部落的首领,司职夏代车正(车辆总管),传说他“桡曲为轮,因直为辕”制造了车。从早期车的复杂结构上来看,车的制造绝非一人、一时之能,因此,某一位人物造车的可能性不大。考古发现最早的实证出现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文化遗址中:曾发现了两条平行的车辙痕迹,痕迹间距约1米,呈东西向延伸,“前有车,后有辙”,可以确定,早在夏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两轮车。

最早的实物车出土于殷墟。在殷墟车马坑曾出土多辆殷商时期的车子,皆为一、一衡、两轭一舆的双轮车。这些车与殷墟甲骨片中许多“车”字的形制相仿。延至西周时期,车被广泛应用于战争、狩猎、农事等诸多方面。《诗经》有305篇,其中就有57篇记述了车的内容。在先秦时代,车有“小车”“大车”之分:马拉的车叫“小车”,也称“轻车”“驰车”或“戎车”,是贵族出行和作战用车。“小车”地位高,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说。牛拉的车称“大车”,“大车”地位低,主要是运输之用,“平地任载之具”。战国时期出现了双辕车,较之单辕车,双辕车车体牢固,载重量大。同是战国时期,人们从匈奴人那里学会了骑马,自从骑兵开始出现,战车有所消减。

秦汉时期,车的形制进一步完备,车的种类也更为丰富。以秦车为例,当时就有帝王用的金银车、安车、步辇,王侯用的高车、车,民间用的牛车、马车,军队用的轻车、重车,驿传用的传车等。汉末以后,出现了记里鼓车和指南车。“记里鼓车,驾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执槌向鼓,行一里则打一槌。”这是一种利用减速齿轮系统带动车上小木人而报告行车里程的机械车,由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指南车,其始周公所作,以送荒外远使,地域平漫,迷于东西,造立此车,使常知南北。”文献记述,自东汉而后,

张衡、马钧、祖冲之等多位科学家都曾制造出指南车,但均没有流传下来。

隋唐时期车的主要形制仍沿袭前代。达官出行,流行不施车轮的辇与舆;民众运输,除马车外,牛车增多。宋元时期,在华北、西北等地最为常见的是太平车和独轮车。太平车专供载货之用,有二轮和四轮之分,车行缓慢,由骡、驴、牛拖拽,大的太平车载重量可达数十石。独轮车也称“串车”,前后二人把驾,两侧二人扶拐,前用毛驴拽引,用于搬运货物,明代时称这种独轮车为“双缱独轮车”。清代出现了轿车(马车与轿子结合的产物)与黄包车。

古车的结构与制作

在结构上,中国古代车包括运转、装载和驱动三部分。

运转的主体是车轮,由毂、辐、辋、轴、軎、辖等部件组成。毂是车轮中心用以贯轴的圆木,内有圆孔以纳车轴,外有凿孔以插辐条。古车的辐条少则十几条,最多则有28条。车辐集中于车毂,称“辐辏”。辐条一端入毂,另一端入辋。辋是轮子的外边框,也称“”“牙”,多用揉曲之木制成,“以为轮”。车轴是一根圆棒,上承车舆,两端套车轮。軎是套在车轴两端露出的部分轴头。为防车轮脱落,轴头上设孔,用以插“辖”。辖就是俗称的销钉。另外,在车箱和车轴之间还有两个衔接的木块,形状像个蹲伏的兔子,称“伏兔”,也称“”。

装载的主体是车厢,称“舆”,用以载人或装物。早期车厢不封闭,仅以木栏围合,称为“轸”。木栏前面的横木称“轼”,木栏左右略高于“轼”的横木称“较”,皆供乘车人扶手之用。因为古人站着乘车,所以必须有扶手。轸的后面留有缺口,供人上下车之用。缺口处有供登车时手挽的索,称“绥”。舆之上早期有形如大伞的盖子,后来出现了围拢的帐幔。

驱动的主要构件是辕、轭。辕又称“”,二者又有区别,一根的称,二根的称辕。先秦车多为独,或二或四甚或六匹马处于的两侧。汉代以后,双辕车流行,马处双辕中间。辕的后端连着车轴,前端拴着一根弯曲的横木叫“轭”。辕和轭联结处也用辖,叫“”。停车的时候要用“轫”。轫就是置于车轮下阻止车轮转动的一块小木头。行车时需先将轫取出,车轮方能转动,所以启程又称“发轫”。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古人就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制车规范。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录了周车的制作标准。“周人上(重视)舆。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对车轮、车辕、车舆等关键部件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要求与校验手段。例如车轮,讲究正圆、平整,辐条要笔直,轮子直径适中,两轮大小相等;又如车辕,讲究辕直如轩,辔曲如舟,辔曲适度,利于牛马牵引及车的稳定;再如车舆,规定了车厢各个部分的尺寸比例,如“轮崇、车广、衡行三加,谓之‘三称’”,即轮的直径等于车厢宽度,又

与前横木之长相等。这些有关车的规制多数被后世沿用了下来。

古车的动力与驾驭

中国古代车的动力主要是人力与畜力。

人力有限,以轻便的两轮车或独轮车为主。先秦时期,大型的人力两轮车称“辇”,为君王所乘。一木横遮车前,二人挽之,三人推之。后来改用人力抬辇,称为“步辇”或“步舆”。小型的手推车叫“鹿车”,“俗说鹿车窄小,载容一鹿”。宋代以后始有“独轮车”的称谓,今四川的“鸡公车”和江南的“羊角车”就是这种独轮车。有人认为,诸葛亮北伐时,蒲元等人发明的“木牛”就是一种特殊的独轮车。清代末年出现了一种人力两轮车,称“黄包车”,因其外形漆成黄色,又被一些有钱人成年累月包用,因此得名。又因最初由日本引进,也称“东洋车”。

畜力车主要是马车与牛车。以牛驾车起源较早,“殷人之王,立帛牢,服牛马”,至战国时得到普及,并一直延续了下来。最初人们以“梏”系牛,即用绳把一根横木缚在牛的两角上,既防止牛角触人,又能牵着牛走;后来改用鼻环系牛,牵着牛鼻子走。以马驾车始于商朝,最初的独辕马车采用“轭式系驾法”,即在马车独辕的前端置一衡木,衡木两侧安有车轭,用它夹住两匹马颈脊,轭钩上系有拉马的绳。两宋以后采用“鞍套式系驾法”,即马背上放鞍子,以鞍承辕,马肩上有套,矧缠系于套,联于车,这种系法一直沿用至今。除了牛马车外,古代的畜力车还有驴、骡、驼、象车等。驴、骡车来自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说:“自秦以上,传记无言驴者;意其虽有,而非人家所常畜也。”作为驾车的动力,骆驼多见于西北地区,大象则多见于西南地区。

第6篇:木牛流马范文

一、鼠目寸光 鼠牙雀角 鼠窃狗盗 鼠腹鸡肠 投鼠忌器 首鼠两端 猫鼠同眠 梧鼠之技 十鼠同穴 两鼠斗穴 穷鼠啮狸 偃鼠饮河 抱头鼠窜 獐头鼠目 虫臂鼠肝 过街老鼠 罗雀掘鼠 城狐社鼠 孤雏腐鼠

二、牛鼎烹鸡 牛鬼蛇神 牛骥同皂 牛刀割鸡 牛角挂书 牛头马面 九牛一毛 土牛木马 木牛流马 老牛破车 老牛舐犊 汗牛充栋 如牛负重 吴牛喘月 泥牛入海 童牛角马 问牛知马 鲸吸牛饮 目无全牛 卖剑买牛

三、虎背熊腰 虎踞龙盘 虎视眈眈 虎头蛇尾 虎落平川 虎口拔牙 虎入羊群 与虎谋皮 为虎作伥 为虎傅翼 如虎添翼 两虎相斗 放虎归山 画虎成狗 养虎遗患 调虎离山 谈虎色变 骑虎难下 暴虎冯河 绣虎雕龙 饿虎扑羊 抱虎枕蛟 羊入虎口 熊据虎N 鲸吞虎噬 燕颔虎颈 狼吞虎咽 投畀豺虎 照猫画虎 云龙风虎 乳狗噬虎

四、兔起凫举 兔起鹘落 兔丝燕麦 兔死狗烹 见兔放鹰 见兔顾犬 龟毛兔角 乌飞兔走

五、龙飞凤舞 龙肝豹胎 龙肝凤髓 龙马精神 龙蟠凤逸 龙蛇飞动 龙蛇混杂 龙骧虎步 龙骧虎视 龙行虎步 龙吟虎啸 龙跃凤鸣 龙争虎斗 龙驹凤雏 龙章凤姿 一龙一蛇 一龙一猪 土龙刍狗 生龙活虎 来龙去脉 画龙点睛 鱼龙混杂 降龙伏虎 活龙活现 屠龙之技 群龙无首 攀龙附凤 乘龙快婿 成龙配套 鱼龙变化 云龙风虎 元龙高卧 笔走龙蛇 骥子龙文 鱼质龙文 老态龙钟 云起龙骧 叶公好龙 药店飞龙 望子成龙 麟凤龟龙 痛饮黄龙 直捣黄龙 炮凤烹龙

六、画蛇添足 惊蛇入草 握蛇骑虎 佛口蛇心 杯弓蛇影 打草惊蛇 封豕长蛇 春蚓秋蛇 虚与委蛇

七、马不停蹄 马齿徒增 马革裹尸 马工枚速 马首是瞻 马壮人强 马马虎虎 一马平川 万马齐喑 五马分尸 仗马寒蝉 老马识途 汗马功劳 走马观花 饮马投钱 快马加鞭 金马玉堂 驷马难追 信马由缰 秣马厉兵 倚马可待 盘马弯弓 骑马找马 走马上任 大马金刀 兵强马壮 人仰马翻 人困马乏 人欢马叫 车殆马烦 兵荒马乱 风樯阵马 乌焉成马 招兵买马 非驴非马 金戈铁马 单枪匹马 盲人瞎马 指鹿为马 轻裘肥马 素车白马 害群之马 悬崖勒马 塞翁失马 弊车羸马

八、羊肠小道 羊狠狼贪 羊质虎皮 羊落虎口 亡羊补牢 亡羊得牛 羚羊挂角 如狼牧羊 歧路亡羊 顺手牵羊

九、沐猴而冠 尖嘴猴腮 杀鸡吓猴

十、鸡虫得失 鸡飞蛋打 鸡呜而起 鸡零狗碎 鸡毛蒜皮 呜鸣狗盗 鸡犬不留 鸡犬不宁 鸡犬不惊 鸡犬升天 鸡犬桑麻 鸡不及凤 鸡骨支床 鸡尸牛从 鸡鹜争食 山鸡舞镜 牝鸡司晨 闻鸡起舞 偷鸡摸狗 家鸡野雉 鹤发鸡皮 鹤立鸡群 小肚鸡肠 味如鸡肋 陶犬瓦鸡 呆若木鸡 杀鸡取卵 杀鸡为黍

第7篇:木牛流马范文

最吸引我的是一辆陶牛车,产自北齐年间。那牛塑造得硕壮敦实,四条腿短得近乎可忽略,很有几分当代艺术的趣味。悠悠牛车,既稳且缓,坐上去一定很安逸。

40多年前下乡在延边,常看见牛车,木轮铁箍,车架子简陋,老黄牛不畏鞭策,那样子好像永远到不了终点。离开延边后再没遇见牛车,到日本居然意外得见。京都三大祭之一的葵祭,每年5月里举行,届时招摇而过的首先是牛车。黑牛披红挂彩,车篷垂挂紫藤花,两个穿一身红的女孩儿左右牵长缰,牛车两侧有几个满身缟素的男人夹持。游行队伍动辄四五百人,据说是再现一幅幅王朝画卷,尽显王朝贵族之优雅。

这里的王朝指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葵祭是洁斋三日的国家祭典,人人争相一睹。《源氏物语》描写过一个在葵祭日发生的小故事:光源氏参与这种修行列,皇太子遗孀六条御息所是他的恋人,偷偷去观看,而光源氏结发之妻葵上怀孕在身,也出来散心,车填牛隘,已无停车位。家仆们仗势,硬是把六条妃子的两辆车挤了出去,并且折损了上下车的木凳。

现今有的地方搞祭祀活动,也有车游行,由人推拉,其实应用牛车。近年日本只有肉牛和奶牛,找一头能驾车的牛竟成难事。

日本飞鸟时代(592年-710年)以前受六朝影响,奈良时代(710年-784年)以后受唐影响。但既是受影响,就不会同步,日本乘用工具的发展进程跟中国差不多,时间上却错位。8世纪后半叶的诗歌中就出现了车的影子:恋如野草积七车,车车出自我心窝。当然,这车指的是人力车。9世纪初驾上牛牵引,起先仅供贵族女性用,走起来四平八稳,男人们艳羡,也竞相享用;894年朝廷发出告示,“男女有别,礼敬殊著”禁止不分贵贱地乘坐牛车。

9世纪末的礼仪风俗中对女性乘坐的牛车样式、服饰等规定甚详。999年朝廷又禁止六位以下的卑位凡庶者乘坐牛车,使之成为五位以上的特权。有此规定后,乘车便出现等阶之风:器物因人而异,车形按位阶与俸禄而不同,各种各样的牛车成为车主身份的指标。若有两牛车狭路相逢,须按乘坐者的身份差异,位卑者或停车让路,或卸牛下车,蹲踞或平伏。

平安时代的绘画与文学中,多见对牛车的描写,譬如后白河天皇敕绘的《年中行事绘卷》、清少纳言的随笔《枕草子》。13世纪前半叶的小说《平家物语》写平家恶行之始:摄政藤原基房的车队与平资盛相遇,资盛不下马行礼,被基房的家仆拽下马。资盛的爷爷平清盛得知,派三百骑袭击基房,把几个随从拽下马,剪掉发髻,并撕毁牛车帘子。

我所见到的北齐陶牛车,车厢后面有出入口。日本的牛车则不同,是从后面上前面下。下车时牛童先把牛卸下,轭触地,人踏木凳下来,然后将轭架在木凳上。女性乘车时还要把裳裾从车帘下露出,让路人知道是女性乘车。

天皇在位时不乘牛车,坐没有轮子的舆,由众人肩扛,前呼后拥。退位后成为太上皇,则乘坐有轮子的人力辇车或牛车。这也是因为日本人审美重细节,坐牛车才可细致入微地观赏世界,平安贵族的雅文化便是乘着牛车来。但牛车在路上吱嘎作响,庶民听来是噪音。

平安时代后期创作的装饰性图案有车形纹、源氏车纹等。车形纹是整个车;源氏车纹以《源氏物语》为题材,只表现车轮。我在东京国立博物馆见到过一个12世纪的泥金螺钿盒,是国宝,上面画着许多半浸流水中的车轮。这叫半轮车,非常图案化,却源于生活,因为木制车轮要浸在河水中保养。

去日本旅游,若看见酒馆外摆设一车轮,莫联想田园风光,那车轮象征平安时代,取一种优雅的意味。京都市的市徽就是一个车轮。此外,车轮图案在和服、日常用品上也很常见。

中国早在公元前14世纪就利用马车,日本好像直到1860年出使美国才发觉马车的好处,引进不久又让位给自动车。为什么从中国拿来牛车,不拿来马车呢?许是车文化经朝鲜半岛传入,而那里始终未发展马车。

第8篇:木牛流马范文

大竹县胜利街小学五年级陈星颖

前不久,我看了《三国演义》,由衷地敬佩诸葛亮。什么取二川、排八阵、烧新野、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草船借箭,还有诸多小计,使我看得津津有味。

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的人,这是我崇敬他的原因之一。记得诸葛亮用火烧赤壁的计策,将曹操整得焦头烂额,只得败走华容道。读到这个典型的战例的时候,我不禁连声叫好。诸葛亮草船借箭,更是让鲁肃佩服得五体投地,周瑜也自叹不如。

诸葛亮还善于用人。他那次让张飞去挑战马超,又用计说服了马超。这是他用人的高明之处啊!

诸葛亮还是一位发明家,发明了“木牛流马”建了奇功。他不但用木牛流马从剑阁运粮直抵祁山大寨,供给蜀军,而且还用计截获魏军万余石粮食,千匹木牛流马。魏军不仅丢了粮草还损兵折将,士气大减。

在这里,我要向诸葛亮提出一点建议。诸葛亮在第五次出祁山时,都快要打败魏军了,可那刘禅却宣布收兵。我觉得诸葛亮可以不听刘禅的话,而应该继续攻打魏军,这样即打败了魏军,又能将功折罪,岂不两全其美吗?

我还有几个问题弄不明白,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飘来飘去,就是诸葛亮在用“空城计”的时候,不怕司马懿真的攻进城来吗?诸葛亮那么多的锦囊妙计从何而来?诸葛亮也忒神了吧!

第9篇:木牛流马范文

第一次喝奶酒,是在阿尔金山的西山部,布尔津县的禾木乡,美丽峰下的盆地里,图瓦人的木屋中。

盛在镶边兰花小碗里的奶酒,清澈纯净,似禾木河中雪水般晶莹,冉冉腾起的热气中,透出隐隐的奶香和酒香。

主人双手端起酒杯,躬身举至肩高:“尊敬的客人带来友谊,我们用奶酒祝您吉祥。”满桌的糖果奶品油炸面点,已使我领略到图瓦人待客的热忱,恭敬的祝词更让我感到承受不起的隆重。幸有陪同采风的副乡长提示,我赶忙起立,端起酒碗致答词,祝尊贵的主人牛羊健壮、兴旺小康、万事如意、全家吉祥。主人高兴地一饮而尽。副乡长又提示,为了表示对主人的尊重,应当把这碗酒喝干。我尝了一口,似奶非奶似酒非酒的奶酒在口中流连,没有白酒的刚烈,带着馨香的清爽,欢畅地流入腹中,真舒坦啊。我一口一口地喝着品着,只五六口,就碗底见了天。

奶酒中清雅的奶香,像奶油蛋糕在口中融化后的韵味,幽幽的酒香,像糯米酒酿在口中漾开般的芬芳;淡淡的温度淡淡的黏度在口中徜徉,既像一种别致的奶茶,又像一种特酿的米酒。说它像米酒,也不怎么确切,它不似绍兴黄酒那么浓郁醇厚,却有戛戛独造的鲜嫩柔和;不似糯米沉缸呈现出琥珀般光泽,却有澈若镜鉴般的晶莹透明;不似崂山墨西那般焦糜挂碗,却有挥之不去的依依缠黏;尤其那独特的奶中酒韵酒中奶影,一直沁入了肺腑。我不禁举碗赞道,好酒!

话音刚落,主人的酒壶轻轻一倾,一道瀑弧飞入酒碗,随着一串悦耳的注水声,我的面前又是满而不溢的一碗奶酒。主人一边邀我吃热菜,一边介绍他自酿的奶酒。

图瓦人以畜牧业为主,养羊养牛养马养骆驼,不管哪种牲畜的奶,都可以做奶酒,驼奶马奶壮人,羊奶补人,牛奶养人。传说有位图瓦姑娘坠入了情网,太阳落山才想起阿爸即将牧归,急忙告别男友驰回毡房烧奶茶,可早晨挤好的牛奶放在外面晒了一天,泛出了泡沫窜出了酸味,没奈何将就着烧开。谁知阿爸一喝,奶茶中有种从未尝过的酸味酒味,不觉大喜,竟将一壶酸奶茶喝得精光。以后多次酿试,多代相传,便成了图瓦人独门秘制的奶酒。元朝定之为宫廷御酒,清代被列为玉浆贡物,号称“湛然居士”的耶律楚材还写过一首赞美奶酒的诗。

图瓦人爱喝酒,春夏上山放牧,马背上驮着酒;秋冬大雪封山,木屋里备着酒。因为俭省,也因为贫穷,他们只喝廉价的白酒。低劣白酒影响男人的健康,也影响着现有2000多人的图瓦人种的繁衍和兴盛。禾木乡前任老书记劝戒无效,下令供销点不进白酒,于是奶酒便成了图瓦人的主打佳饮。他们把发酵的鲜牛奶放进大容器,煮沸后的牛奶变成蒸气,顺着一个小管子流出来,就成了醇香的奶酒。由于奶酒能祛寒回暖、健脾开胃、补肾壮阳、舒筋活血,现在白酒再多他们也喝得少了。

谈兴渐浓,酒兴渐浓。女主人端上的一大盆手抓羊肉,将奶酒宴推向了高潮。那是为了款待我们而专门宰杀的一年生公羊,大盘中央置着羊头,对着我的坐位放下。主人用刀割下羊脸中间的一块肉,捧在手中敬我。经副乡长的提示,我起身恭恭敬敬接过来,放进口中,又嫩又鲜的酥香立即溢满齿间。吃过这块肉,不待提示,我端起酒碗向主人敬酒,将发自内心的感谢和祝愿送给主人。主人躬身答谢,一口喝完,哈哈大笑。

大家相互敬酒,不知不觉中我已喝了三碗。这种碗大概可装三两多,按照十斤牛奶酿一斤奶酒的比例,我已喝了七八斤牛奶。主人说,奶酒不呛口,不上头,不醉人,喝多了也不过就是两腿发热走不动路。我全身已经温温地发焐,不敢再贪爽口,浅浅地咂着,娓娓地唠着,享受着图瓦木屋的温馨与和谐。

出乎意料的是,年轻的副乡长端起酒碗,即席唱起了祝酒歌:

美丽峰上白云飘荡,

禾木河水滔滔流淌,

尊敬的客人来到图瓦人的家乡,

饮一杯奶茶,共庆幸福吉祥;

喝一碗奶酒,友谊地久天长!

精选范文推荐